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0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八卷 |
第三百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八
瘧門一
黃帝素問〈瘧論 四時調神大論 生氣通天論 金匱真言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歲露論〉
張機金匱要略〈瘧脈證治 食忌〉
華佗中藏經〈寒熱論 上下不寧 死候〉
孫思邈千金方〈治法 屬五臟〉
劉完素六書〈總論 治法〉
張從政儒門事親〈瘧非脾寒及鬼神辨 治法 呪果法〉
李杲十書〈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治當順時 素問五臟瘧 素問六經瘧〉
朱震亨心法〈瘧病證治〉
格致餘論〈痎瘧論〉
戴思恭證治要訣〈瘧病證治〉
王綸明醫雜著〈瘧病證治〉
藝術典第三百八卷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八
[編輯]瘧門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瘧論》
[編輯]《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註〉夜病者謂之痎,晝病者謂之瘧。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 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 飲。」
〈註〉衛氣同邪,將入於陰,表氣虛,故起於毫毛伸欠。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 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註〉邪正陰陽之氣。上下出入。交爭於上下。併於陰。則陰實而陽虛。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 陽虛則腰背頸項痛。
〈註〉三陽之氣同併於陰,則陰實於內而陽虛於外。陽明之氣主肌肉,而經脈交於頷下,是以寒慄鼓頷。太陽之氣主表而上升於頭,下循背膂,故腰背頭項俱痛。
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 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 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註〉陽虛於外,則陰勝於裏,是以骨寒而痛,而寒生於內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並於陽,則陰虛而陽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是以喘渴而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 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註〉「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 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 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 外相薄,是以日作。
〈註〉留舍之暑,能令汗空疏,腠理開,風遂乘之以入,或得之沐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與衛氣並居,得陽隨衛而外出,得陰隨衛而內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 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 日而作也。
〈註〉邪氣舍深,內薄於裏陰之分,陽氣獨發於外,裏陰之邪,留著於內,陰邪與陽氣交爭,而不得皆出於外,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 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 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
〈註〉此邪先客於脊背,而與衛氣相遇故也。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 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 十一日下至骶骨。
〈註〉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開則客於脊背之邪,還入風府,與衛氣相遇則病作。衛氣出於風府,日下一節,則上會於風府,稍晏,故病作稍晏。二十一日下至骶骨,則上會於風府,益晏,故病作益晏也。
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 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註〉衛氣外循督脈而下內循衝脈而上行,九日出缺盆。其氣日高,則會於風府,日早,故作日益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 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 日乃作也
〈註〉不得與衛氣皆出。故間日作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 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 府,其日作者奈何?」
〈註〉「邪有不從風府而入,其病亦以日作」者,何也?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 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 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 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註〉「客於頭項」者,客於風府也。邪入於風府,循膂而下,留其處者,有虛實之不同。若邪中異所,則無有早晏矣。衛氣虛而日下,則其發日晏;衛氣實而日上,則其發日早。此邪從風府而留於脊膂之間者也。若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矣。如邪中於頭項腰背手足之間,衛氣亦行至頭項腰背手足,與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 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註〉衛氣之所在,謂衛氣行至邪氣所在之處,相合而病作,非定客於風府也。衛氣之行至所在之處而發,必開其腠理,然後邪正相合之處,即其府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 有時而休者,何也?
〈註〉痎瘧生於風,然病風者常在其處,病瘧者休作有時,故帝有此問。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 故衛氣應乃作。
〈註〉風則傷衛,故病風者,留於肌腠筋骨間而不移,瘧則舍於榮,故隨經絡以內薄,與衛氣相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 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 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註〉夏時暑熱溽蒸,腠理開發,或汗濕從風,或得之於沐浴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至秋時復傷於風,風寒兩感,是以寒熱之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註〉先受之寒,先從陰而病寒。後受之風,復從陽而病熱。「病以時作」者,應時而作,無早晏也。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 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註〉天之陰陽,病人之陰陽,陰陽兩感,故寒熱交作。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註〉但熱不寒者,邪藏於髓,而腎陰之氣,先與骨氣相絕,是外邪不及於裏陰,而獨發於陽也。熱傷氣,故少氣,心惡熱,故煩冤。手足為諸陽之本,故手足熱。癉,單也,謂單發於陽而病熱也。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 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 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 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 《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 故其為病逆,未可刺也。」
〈註〉言當此之時,病邪甚而正氣逆,故未可刺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 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 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註〉寒熱始盛之時,乃陰陽之氣交並,正氣錯亂未分,故未可刺。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
〈註〉陰陽未和。而邪氣方盛,故未可刺。
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復則至。
〈註〉如病風而為熱極。則陰邪之寒氣復至。病寒而為寒極。則風邪之陽熱復至。
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 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註〉此承上文,言「邪氣方盛,不可刺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 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註〉邪氣未發。則正氣未亂。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去。所謂治未病也。若待其已發,雖良工弗能為,為其氣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註〉早謂病之未發,晏謂病之已衰。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 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 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註〉瘧之將發。陰陽之將移。必從四末始。蓋三陰
陽之氣,從手足之並榮而更移也。如病在陽而陽已傷,則陰經將從而受之,故當先其未發之時,堅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經者,不得入於彼經,彼經之氣不得出而並於此經,審其證而候其脈,見其經絡盛堅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陰陽真氣,往來和平,而未得交並者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註〉瘧病未發之時,其脈候證候何如而應?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 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
〈註〉瘧有陰陽更並之盛虛,皆當氣之所在。如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欲知脈與病之相應,但審證之寒熱,脈之靜躁,則知病在陰在陽,
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 也。
〈註〉「衛氣」者,行陰而行陽者也。是以衛氣相離,其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 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 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註〉「相失」者,不與衛氣相遇也。蓋六腑之募原,其道更遠,氣有所不到,故有時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間二日,或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註〉陽熱甚則渴。不甚則不渴矣。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註〉言有不必夏傷於暑而為病瘧者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 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 病者多汗」,
〈註〉「應四時」者,隨四時陰陽之氣,升降出入而為病也。反四時者,非留畜之邪,乃感四時之氣而為病也。秋時陽氣下降,天氣新涼,故感秋涼之氣而為病者寒甚,冬時陽氣伏藏於內,即受時行之寒,得陽氣以化熱,故寒不甚。春時陽氣始出,天氣尚寒,故惡風;夏時陽氣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岐伯曰: 「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 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 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 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 則熱矣,衰則氣復反而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 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註〉至春陽氣大發,而邪不能自出者,邪藏於骨髓之中,而氣行骨外故也。腦為精髓之海,腦髓爍者,暑氣盛而精髓爍熱也。「肌肉消」者,腠理開而肌肉消疏也。汗乃腎臟精髓之所化,或有所用力,則傷動其腎氣,是以所藏之邪,得與汗共併而出矣。夫骨氣與腎氣相合,故病氣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外也。從內出外,則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氣從內出之外。故病復反入之陰。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 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 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 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反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 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 曰癉瘧。」帝曰:「善。」
〈註〉肺主周身之氣,肺素有熱,故氣盛於身,其氣厥逆上衝,故不泄於外,而但實於中,此外內皆實矣。氣止實於外,則邪不能外侵,故因有所用力,腠理開而後邪舍於皮膚之內,中氣實則邪不能內入,故其氣單發於陽也。「氣內藏於心」者,謂邪藏於血脈之中,而氣內通於心也。內藏於血脈之裏,外舍於分肉之間,陽氣盛而無陰氣以和之,是以陽熱不衰,而令人消爍脫肉也。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是陰氣絕而陽氣獨發者,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亦名癉瘧。是癉瘧之有二證也。
《四時調神大論》
[編輯]「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 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 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註〉夏氣浮長,故欲其疏洩,氣洩則膚腠宣通,時氣疏暢,有若好樂之在外也。春生於上,夏長於外,秋收於內,冬藏於下。今夏逆於上,秋無以收,收機有礙,則冬無所藏,陽不歸原,是根氣已損。至冬時寒水當令,無陽熱溫配,故冬時為病,甚危險也。
《生氣通天論》
[編輯]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 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註〉魄汗未盡,表邪未去也。形弱肌腠虛也。腠理空疏,則表陽邪氣同陷於其間,寒邪在表,則隨陽而化熱,故氣爍也。邪雖陷於肌腠,而表氣不入於經,是以穴俞以閉。風瘧,但熱不寒之瘧也。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註〉夏傷於暑,暑汗不泄,炎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與熱相遇,發為痎瘧。
《金匱真言論》
[編輯]秋善病風瘧,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
〈註〉夏時陽氣在外,裏氣虛寒,長夏濕土主氣,風入於經俞,即內薄而為洞泄,風木乘虛而勝土也。脾為陰中之至陰,不能化熱而為寒中也。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者,甚言其陽氣之不可傷也。
《氣交變大論》
[編輯]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
〈註〉火勝則尅金,故肺受邪,瘧,暑熱病也。
《五常政大論》
[編輯]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瘧。
《六元正紀大論》
[編輯]火鬱之發,民病溫瘧。
〈註〉火熱盛也。
《至真要大論》
[編輯]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
〈註〉少陽之火,在天為暑,故為此諸證,淫於肺也。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 瘧。
〈註〉左胠脅痛者,燥金淫勝於上,肝木乃病也。感寒清而成瘧者,秋成痎瘧也。
太陽之勝,凝慄且至,痔瘧發。
〈註〉痔瘧發,乃太陽寒熱之邪也。
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 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 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 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註〉火熱傷氣,此言病在氣而不在經也。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者,此陰陽外內之相乘也。夫陽在外,陰往乘之,則惡寒;陰在內,陽往乘之,則發熱也。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者,此陰陽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如陰氣多而陽氣少,則火熱留於陰久,故其發日遠;如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熱隨陽氣而常盛於外,故其發日近。此陰陽勝復之作。盛衰之有節耳。
《靈樞經》
[編輯]《歲露論》
[編輯]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 時,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邪客於風府,病循膂而下,衛 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 日作晏,此其先客於脊背也。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 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 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 「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 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內,搏於五臟,橫 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 畜積而作焉。」黃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 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當風府奈何?」岐伯 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 則其府也。黃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 常在,而瘧特以時依,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 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帝曰:「善。」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瘧脈證治》
[編輯]《瘧病篇》曰:「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鍼 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 之。」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 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 之,宜𪔀甲煎圓。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 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 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 加桂枝湯主之。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食忌
[編輯]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無光,目澀,心痛,腰疼,或 發心瘧,瘧發時,手足十指爪皆青,困痿。
《華佗中藏經》
[編輯]《寒熱論》
[編輯]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 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 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 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 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 「也。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 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者,一生九死;陽中之 陽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 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遲在上,則 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數在中,則中熱, 遲在中則中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 地,本乎陰陽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 本也。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從者生,逆者死,寒之 又寒,熱之又熱者生。《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 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 乎審明。
肝之積氣在脅,久不去,發欬逆,或為痎瘧也。肝虛冷, 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熱如瘧,不欲食。
上下不寧
[編輯]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母,下有肺子,心 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 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 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 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病如 瘧。謂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 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
死候
[編輯]病瘧。腰脊強急。瘈瘲者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治法》
[編輯]「夫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肢始也。陽已 傷,陰從之,故氣未並。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 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 瘧歲歲發至三歲,或連月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 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 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瘧者,病 人形瘦。皮上必粟起也。
屬五臟
[編輯]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 丸主之。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 若其人本來心性和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 恆山丸主之。
肺病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熱間善驚,如有所 見者,恆山湯主之。
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 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恆山湯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總論》
[編輯]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 重者,遠而緩。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 藏,而不能發泄於外,故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 初不知何經受之,隨其動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 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證各殊,同傷寒論之也。故 《內經》曰:「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 熱瘧,治多汗之。此三陽經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 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則不 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則不分其病發在 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也。遠而為痎瘧者,老也, 故謂之「久瘧。」氣居西方,宜毒藥療之。瘧之為疾,因內 積暑熱之氣,不能宣泄於外而為瘧也。當盛夏之時, 能食寒涼之物而助陰氣者,縱使有暑熱之氣。微者 自消矣。更時復以藥疏利臟腑。使邪氣自下。《內經》曰: 「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是謂春夏養陽。秋冬 養陰。人能於飲食起居之間。順四時之氣而行之。邪 氣何由得生也。
《治法》
[編輯]瘧病處暑前,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桂枝羌活湯, 迎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麴等分。
若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
若發瘧如前證而夜發者,麻黃黃芩湯。蓋桃仁味苦 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 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 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 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有微邪未盡者,宜服 白芷「湯,以盡其邪。」
瘧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 湯。蓋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皆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大 爭。寒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 《經》曰: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當內實外 虛,不治必傳入陰經也,當用桂枝芍藥湯主之。如服 藥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桂 枝黃芩湯和之。服藥已,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詮 下藥,從卯至午時發者,宜以大柴胡承氣湯主之。從 午至酉發者,知邪在內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 子發者,或至寅時發者,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氣湯 下之。
前項大柴胡、承氣等下藥,微利為度,以小柴胡湯徹 其微邪之氣。立秋之後,及處暑前發瘧,漸瘦不能食 者,謂之「痎瘧。」此邪深遠而中陰經為久瘧也。治久瘧 不能飲食,胸中鬱鬱欲吐不能者,宜吐則已,當以藜 蘆散、雄黃散吐之。
秋深久瘧,胃中無物,又無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謂「瘧 氣入腹」,宜蒼朮湯主之,迎發而服。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編輯]《瘧非脾寒及鬼神辨》
[編輯]夫瘧猶酷虐之虐也。以夏傷酷暑而成痎瘧也。又有 痎瘧連歲不已。此肝經肥氣之積。多在左脅之下。狀 如覆杯。是為「瘧猶痎也,久而不已令人瘦。」《內經》既 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後世之醫者,皆以脾寒治之? 世醫既不知邪熱畜積之深為寒戰,遂為寒戰所惑, 又不悟邪熱入而後出於表,發為躁渴,遂為交爭所 惑。相傳以薑附、硫黃平胃異攻散交加飲子治之,百 千之中,幸其一效,執以為是。至使父子弟兄相傳,及 其瘧之甚者,則歸之祟怪,豈不大可笑耶?《內經》拘於 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何世俗之愚而難化也?又或 因夏日飲冷過常,傷食生硬瓜果梨棗之屬,指為食 瘧,此又非也。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夏傷於暑,遇秋 之風,因勞而汗,元府受風,復遇淒滄之水,風閉而不 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 「邪熱淺則連日而作,邪熱深則間日而作。併入於裏 則熱,併入於表則寒。若此而論,了不干於脾。後世論 藥如此之差互也。」以時言之,治平之時,常瘧病少;擾 攘之時,常瘧病多。治平之時,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 藥治之,亦能取效。緣治平之時,其民夷靜,故雖以熱 攻熱,亦少後患。至於擾攘之時,其民「勞苦,不可遽用 大毒大熱之藥。若以熱攻熱,熱甚則轉為吐血、泄血、 癰疽瘡瘍、嘔吐之疾。蓋擾攘之時,政令煩亂,徭役紛 冗,朝戈暮戟,略無少暇。內火與外火俱動,在侯伯官 吏尤甚,豈可與夷靜之人同法而治哉?」余親見泰和 六年丙寅,征南師旅大舉,至明年軍迴。是歲瘴癘殺 人,莫知其數,昏瞀懊「憹,十死八九,皆火之化也。」次歲 瘧病大作,侯王官吏,上下皆病,輕者旬月,甚者彌年。 夫富貴之人,勞心役智,不可驟用砒石大毒之藥,止 宜先以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之類,頓服 立解。或不愈者,可服神佑丸,減用神芎等。甚者可大 小承氣湯下之五七行或十餘行,峻泄夏月積熱暑 毒之「氣,此藥雖泄,而無損於臟腑,乃所以安臟腑也。 次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 胡飲子,量虛實加減而用之。」此藥能治寒熱往來,日 晡發作,與治傷寒其法頗同。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 之,無不愈者。余嘗用張長沙汗、下吐三法,愈瘧極多, 大忌錯作脾寒用暴熱之藥治之,縱有愈者,後必發 瘡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余自先世授以醫方,至今 五十餘年矣。苟不識練,豈敢如是決也?又嘗觀刺瘧 論五十九刺,一刺則衰,再刺則去,三刺則已。會陳下 有病瘧二年不愈者,止服溫熱之劑,漸至衰羸,命予 藥之。余見其羸,亦不敢便投寒涼之劑,乃取《內經·刺 瘧論》詳之曰:「諸瘧不已,刺十指間出血。正當發時,余 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熱立止,咸駭其神,余非衒 術,竊見晚學之人,不攷誥典,謬說鬼疾,妄求符籙,祈 禱辟匿,法外旁尋,以致病人遷延危殆。瘧病除嵐瘴, 一二發必死,其餘五臟六腑,瘧皆不死。如有死者,皆 方士誤殺之也。」或曰:「汝言瘧因於暑者,春發之瘧,亦 傷暑乎?」余曰:此瘧最深,何哉?暑伏於秋冬而不發,至 春始發,此瘧之深者。《內經·氣交變大論》:歲火太過,炎 暑流行,金肺受邪。啟元子云:「火不以德,邪害於肺金 也。」故肺金先病,以金氣不及,故為病。又經曰:歲火太 過,大熱先發,故民病瘧,少氣欬喘,血溢血泄,嗌燥耳 聾,中熱肩背熱,上應熒惑。星見則山澤燔燎,雨乃不 降,爍石銷金,涸泉焦草,火星大而明見。注曰:火無德 令,縱熱害金,水復制心,故心火自病。熒惑見則酷法 大。故瘧常與酷吏之政並行,或酷政行於先,而瘧氣 應於後,或瘧氣行於先,而酷政應於後。昔人有詩云: 「大暑去酷吏。」此言雖不為醫設,亦於醫旨暗相符者 也。以前人論瘧者,未嘗及於此,故予發之。乃知聖人 立瘧之名。必有所謂雲。
===作寒,或多寒少熱,或多熱少寒,宜以大柴胡湯下之, 下過三五行,次服白虎湯、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類。 如不愈者,是積熱太甚,宜以神芎丸、藏用丸、三花神 佑丸、調胃承氣湯等藥,大作劑料下之。下訖以長流 水煎五苓散服之,或服小柴胡湯數服亦可。如不愈, 復以常山散吐之,後服涼膈散、白虎湯之類必愈矣。 大忌熱麪及羊肉、雞、豬、魚、兔等物。如食之瘧疾復作, 以至不救。
貧賤。蕘之人病瘧,以飲食疏糲,衣服寒薄,勞力動 作,不可與膏粱之人同法而治,臨發日,可用野夫多 效方、溫脾散治之,如不愈,用辰砂丹治之則愈矣。如 服藥訖,宜以長流水煎白虎湯、五苓散服之。不宜食 熱物及燥熱之藥。以瘧疾是傷暑伏熱之故也。《內經》 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可不信哉!忌物同前。
《呪果法》
[編輯]夫瘧疾連歲不愈者,可用呪果法治之。果者,謂桃杏 棗梨栗是也。呪曰:「吾從東方來,路逢一池水,水裏一 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只喫瘧病鬼。」右念一 遍吹在果子上,念七遍吹七遍在上,令病人於五更 雞犬不聞時,面東而立。食訖,於淨室中安困。忌食瓜 果葷肉熱物。此法十治八九,無藥處可救人。
《李杲十書》
[編輯]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編輯]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 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 太過,少陽王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 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 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干,而陰陽交爭,故為寒 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 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 之氣也,故為痎瘧,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 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已後也。 瘧之為病,以暑舍於榮衛之間,得秋之風寒所傷而 後發。亦有非暑感冒風寒而得之者。邪並於陽則發 熱,冰水不能涼;邪並於陰則發寒,湯「火不能溫。並則 病作,離則病止,作止故有時,在氣則發早,在血則發 晏;淺則日作,深則間日。或在頭項,或在背中,或在腰 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或在四肢者,風 淫之所及,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先寒而後 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二者不當 治水火,當從乎中治。中治者,少陽也。渴者,燥勝也;不 渴者,濕勝也。瘧雖傷暑,遇秋而發,其不應也。秋病寒 甚,太陽多也;冬寒不甚,陽不爭也。春病則惡風,夏病 則多汗,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 此。又有得之於冬,而發之於暑,邪舍於腎,足少陰也。 有藏之於心,內熱熏於肺,手太陰也。至於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足陽明也。治之 奈何?方其盛也,勿取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 易老,《瘧論》備矣。
治當順時
[編輯]夏天氣上行,秋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謂如先寒 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 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亦 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 乃得康寧。亦有久而不差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 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素問五臟瘧》
[編輯]「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四逆湯、通脈 四逆湯。」胃瘧,令人且病,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 痛,大理中湯、丸。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寒多不 甚熱,桂枝黃芩湯。脾瘧,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 鳴已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肺瘧,令人心寒,寒 甚則熱,熱則善驚,如有見者,桂枝加芍藥湯。腎瘧,令 人灑淅。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桂枝 加當歸芍藥湯。
《素問六經瘧》
[編輯]「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 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 桂湯。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 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小柴胡湯。」足陽明瘧, 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日月 光火,氣乃快然,桂枝二白虎黃芩芍藥加桂湯。足太 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 善嘔,嘔已乃衰,小建中湯、異功散。足少陰瘧,令人嘔 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小 柴胡半夏湯。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 如癃伏,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四物 元胡苦楝附子湯。
《朱震亨心法》
[編輯]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惡飲食者,必 自飲食上得之。
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者,要無汗,養正 氣為主,帶散。
「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三日 一發者,受病一年;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 瘧病感虛者,須以人參、白朮一二貼托住其氣,不使 下陷,後使他藥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主痰,外以汗 解散,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
久瘧不得汗者,二陳湯加檳榔,倍蒼朮、白朮。一方加 柴胡、葛根、川芎。一補一發,不可直截。
老瘧病此係風暑干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方宜川芎撫芎紅花當歸炒蘗蒼朮白朮甘草白芷 露一宿,次早服。
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 之。若在陰分者,用藥掣起陽分,方可截。即前藥之屬。
程充云:「按瘧在陰分,須掣起陽分者,即《格致論》中云:『臟傳出至腑,亂而失期也』。」 又當因其汗之多寡,而為補養升發之術。下陷,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無汗,要有汗,多用蒼朮、乾葛、升麻、柴胡、川芎之屬。此丹溪治瘧之微旨,學者所當知也。
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輕用,俗謂脾寒,此因名而迷其 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亦未必全是寒,況其他乎? 其在陽分者易治,陰分者難治。瘧母必用毒藥消之, 行氣消堅為主。東垣謂寒瘧屬太陽,熱瘧屬陽明,風 瘧屬少陽,在三陰經則不分,總曰溫瘧。此言誠是,但 《三陰經》說不明,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寅申 「巳亥日者,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 瘧脈多弦,但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亦有病 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而必於虛微之 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
瘧,又名痁疾者,其證不一。《素問》又有五臟瘧、六腑瘧, 詳矣。初得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 多少,宜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 或平胃加草果半錢,柴胡半錢;又或養胃湯加川芎、 草果各半錢。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 後寒仍多者,養胃湯加附子、桂枝各半錢。獨寒尤宜, 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 草果半錢。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者,則以五苓 散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劇不 甚渴者,本方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枝湯,候可截則 截之。
瘧母久不愈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痎瘧論》
[編輯]《內經》謂「夏傷於暑,秋傷於風,必有痎瘧。」痎瘧、老瘧也。 以其隔兩日一作,纏緜不休,故有是名。前賢具有治 法,然皆峻劑,有非稟受性弱與居養太厚者所宜用 也。惟許學士方有用參芪等補劑,而又不曾深論,後 學難於推測。因見近年以來,五十歲以下之人,多是 怯弱者,況嗜慾縱恣,十倍於前,以弱質而得深病,最 難為藥。始悟常山、烏梅、砒丹等為劫痰之劑,若悞用 之,輕病為重,重病必死。何者?「夫二日一作,陰受病也。 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厥陰 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以汗 解,或涼臺水閣,陰木冷地,他人揮扇,泉水澡浴,汗不 得泄,鬱而成痰。其初感也,胃氣尚強,全不自覺。至於 再感,懵然無知,又復恣意飲食,過分勞動,竭力房事, 胃氣大傷,其病乃作,深根固蔕,宜其難愈。病者欲速 愈,甘心峻劑;醫者欲急利,遽便妄投。殊不知感風感 暑,皆外邪也,當以汗解,所感既深,決非微汗可除。亦 有胃氣少回,已自得汗,不守禁忌,又復觸冒,舊邪未 去,新邪又感,展轉沉滯,其病癒深。況來求治者,率皆 輕試速效劫病之藥,胃氣重傷,吾知其難免於禍矣。 由是甘為遲鈍,範我馳驅。必先以參、朮、陳皮、芍藥等 補劑,輔以本經之藥,佐其取汗。若得汗而體虛,又須 重用補劑以助之。俟汗出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 仍教以淡飲食,省出入,避風就溫,遠去帷幕,謹密調 養,無有不安。若感病極深,雖有大汗,所感之邪,必自 臟傳出至腑,其發也必亂而失期,亦豈是佳兆?故治 此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非有他也,以汗之難易為 優劣也。或曰:「古方用砒丹、烏梅、常山,得效者不為少, 子以為不可用乎?」予曰:「腑受病者淺,一日一作間,一 日一作者,是胃氣尚強,猶可與也。彼三日」一作者。病 已在臟矣。在臟者難治。以其外感猶可治也。而可用 劫藥以求速效乎。憲僉詹公病案可據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2}}}
瘧證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 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草果飲,或二陳 湯加草果半錢,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錢,前胡半錢。亦有非瘧非勞等疾,而自成寒熱,乃是痰飲為之, 不可不審,去痰行飲則愈。
初發之際,風寒在表,雖寒熱過後,而身體常自疼,常 自畏風,宜草果飲或養胃湯,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 錢。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或養胃湯,每 服加草果半錢。服藥後寒仍多者,養胃湯每服加熟 附、官桂各半錢,獨寒者尤宜,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 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半錢。大熱不除,宜 小柴胡湯,渴甚則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許。獨熱無 寒,宜小柴胡湯。熱雖劇不甚渴者,於本方加桂四分; 熱多而脾氣怯者,柴朴湯。寒熱俱等者常服,宜如上 項二陳湯、平胃散加料之法,發日進柴胡桂薑湯,候 可截則截之。有獨熱用清脾飲效者,內煩加參作一 錢重,然恐非特可治獨熱也。
食瘧是飲食傷脾得之,或瘧已成不忌口,或寒熱正 作時吃食,其人噫氣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 每服加草果、砂仁各半錢,仍佐以紅丸子、七香散。 暑瘧,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後,無事之時,亦常有 汗,宜養胃湯一貼,香薷飲一貼,和勻作二服。渴甚汗 出多者,加味香薷飲,間進辰砂五苓散,不問未發,其 人嘔吐,痰食俱出,宜多進二陳湯,每服草果加之半 錢。又恐㐲暑蘊結為痰,宜消暑丸。更於暑證中求之, 有四五發已後,一應諸證,並可截瘧丹。未愈再進 久瘧。經年累月,名曰瘧母,又名勞瘧,不宜十分攻之, 所謂久瘧不治者是也,進四獸飲,間山甲丸,瘧愈後 調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參、茯苓各半錢。或用 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功散。」
外,有傷寒往來寒熱如瘧,勞病往來寒熱亦如瘧,謂 之如瘧,非真瘧也。然傷寒寒熱如瘧,初必惡風寒,發 熱,頭痛體疼,自太陽經而來。勞病寒熱如瘧,初必五 心發煩熱,勞倦欬嗽,久乃成寒熱,與正瘧自不同。諸 病皆有寒熱,如失血、痰飲、癥瘕、積聚,小腸㿗氣,風寒、 暑、濕,食傷發勞,勞瘵、瘡毒、腳氣,已各見本證,其餘不 能盡舉。亦有不如發瘧之傳為寒熱者。須問其元有 何病而生寒熱。則隨病施治。寒熱發作。有期者瘧也。 無期者諸病也。
近世因寒熱發作,見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 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藥。此病即是南方瘴氣,生 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正宜所治,豈有病而無藥哉。
《王綸明醫雜著》
[編輯]《瘧病證治》
[編輯]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 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有汗有無 汗,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 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 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 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愈矣。」 方用柴胡白朮各一錢半蒼朮泔浸一錢已上三味。 瘧疾必用之藥。乾葛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甘草炙五 分
〈註〉「按前證若熱多寒少,心煩少睡者屬心,名曰溫瘧,用柴苓湯。但寒少熱,腰疼足冷者,屬腎,名曰寒瘧,用桂附二陳湯。先寒而後大熱,欬嗽者,屬肺,名曰癉瘧,用參蘇飲。熱長寒短,筋脈揪縮者,屬肝,名曰風瘧,用小柴胡加烏藥、香附。寒熱相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用清脾飲。瘧愈之後,陰陽兩虛,夢遺欬嗽,不善」保養。遂成勞瘵。若能清心養體。節食避風。如此調治。無不愈矣。
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 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再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乾, 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
〈註〉按:劉宗厚先生云:「從卯至午發者,邪在大腸小腸也,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者,邪在心與腎也,宜大承氣湯下之,此皆邪入於內也。從酉至子發者,邪在心與膽也。或至寅發者,此邪在氣在血也,宜用桃仁承氣湯微下之,更以小柴胡湯徹其餘邪。若身熱目痛,熱多寒少,其脈實長者,先以大柴胡湯下之;餘」熱不盡。再用白芷湯。若甚寒微熱。或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用柴胡桂枝湯以解表。
「若間日或三日發,或午後或夜發者,邪入陰分」,加川 芎、當歸、芍藥酒炒、熟地黃、知母酒炒各一錢,紅花酒 洗、黃蘗酒炒、升麻各四分,「提起陽分可截之。」
〈註〉按仲景云:「瘧無他證,但隔日發而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用桂枝石膏湯。發於夜,麻黃黃芩湯。」竊謂前證,若中氣虛而間日發者,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三日一發者,用十全大補湯。
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 參、黃芪、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當歸、芍藥、熟地 黃各一錢以補血。
〈註〉按:此條治法,當以前後論參看,用藥調治
若陽瘧多汗,用黃芪、人參、白朮以斂之。無汗,柴胡、蒼朮、白朮、黃芩、乾葛以發之。
〈註〉按仲景云:「處暑以前,瘧發而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者,桂枝羌活湯。若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若久而汗多,腠理開泄,陽不能固,必補斂之。無汗則腠理緻密,邪不能解,必發散之。若屬飲食所傷,用六君湯為主;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連、黃蘗、黃芪以 斂之。無汗,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故曰:「有 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
〈註〉按前證若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又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陽盛陰虛之證,當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陰經也。宜用桂枝芍藥湯。若病久須大補脾胃為主,蓋養正,邪自除也。
若病人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少食者, 加人參一錢五分,芍藥酒炒大麥芽各一錢。
〈註〉按:「前證若用寒涼止截,脾胃傷損,必致連綿不已,若非培養元氣,決不能愈。然芍藥、麥芽善損脾腎,不宜多用。」
若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麴、麥芽、枳實炒各一 錢,黃連炒五分。
〈註〉按:「前證若脾胃無虧,飲食過多,或暴怒胸膈痞悶者,宜此方以消導宿滯。若飲食既消,而胸膈痞悶者,宜六君子以調補脾胃。若勞傷元氣,兼停飲食,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以升補脾胃。若感怒兼食,用二陳、參、朮、木香、香附、山梔以補脾平肝。
若痰盛加半夏、薑製南星、枳實各一錢,黃芩、炒黃連 各六分。」
〈註〉按:前方非膏粱積熱實火為痰者,不宜用。若中氣虛而痰甚,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未應,用一味薑汁尤好。
若欲截之。加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 箇。
〈註〉按:前證「若血氣俱虛,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不問新久並效。若嚥酸口酸,且節飲食,其病潮作時,雖大渴,只與薑湯乘熱飲之」,此亦截瘧之良法。每見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虛胃損,反為難治。若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宜遽截,恐邪氣不去,正氣反傷耳。此法有益無害。
若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微熱者,邪氣已無, 用四君子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陳皮以補氣血。
〈註〉「按前證若因胃氣虛,用四君加升麻、當歸。若脾血虛,用四君加川芎、當歸。若因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戰慄泄瀉,手足逆冷,皆脾胃虛弱,但補中益氣,其諸證悉愈矣。」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方用: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 蒼朮泔浸黃芩酒炒乾葛陳皮半夏湯洗川芎各一 錢甘草七分炙薑三片烏梅二箇水煎侵晨午前服。
〈註〉「按前證若因外邪未解,而寒熱往來者,宜用原方解散之。若因脾氣素弱,或服前藥,外邪既去,而寒熱不止,或欲嘔少食者,脾氣虧損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乾葛、茯苓調補之。若午前寒熱屬氣虛,用四君子加當歸、升麻。若午後寒熱屬血虛,用八珍湯加柴胡、升麻。大凡病久氣虛而血弱者,必發熱,須用四君」之類,調補脾胃,脾胃一健,氣血自生。若誤認為血虛,而用四物、沉陰之劑,徑生其血,則脾土復傷,諸臟皆病,虛證蜂起,反為難治。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朮 換白朮,加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註〉按瘧久不愈,屬中氣虛,不能滋養諸臟,但調補脾胃,諸病自退。其汗自出者,乃陽氣虛而不能衛固於腠理也,用四君加歸、芪、陳皮,未應加薑、桂。手足逆冷,急加附子。盜汗者,陰虛而腠理不密也,宜用八珍加肉桂、五味子。煩熱作渴,暫用當歸六黃湯,其中三黃俱炒黑,倍加參、芪;汗既止,仍用八珍散之類。若腎氣素虛,發熱作渴,宜六味丸。「手足逆冷,或痰氣上攻,宜用八味丸。若邪氣既散,而寒熱仍作,此真氣虛也,即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虛而寒熱者,用八珍湯。」若治失其宜,則元氣虧損,變證百出,不但久瘧而已矣。
瘧後變成痢疾,宜從虛治,故用補脾胃藥。方用:黃連 炒木香縮砂黃芩炒橘皮白朮當歸酒洗各一錢白 芍藥二錢炒甘草炙五分薑水煎食前服。
〈註〉按:前證乃病氣有餘,形氣不足而變證也,宜用原方以清解脾胃邪熱。若病氣形氣俱不足而不能愈,宜補中益氣湯滋養諸臟自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