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4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五
小兒驚癇門一
黃帝素問〈奇病論篇〉
孫思邈千金方〈驚癇論 候癇法〉
錢乙小兒直訣〈急驚風證治 慢驚風證治 發搐證治 癲癇證治〉
劉完素六書〈驚風〉
張從政儒門事親〈驚風 發驚潮搐 慢驚〉
羅天益衛生寶鑑〈急慢驚風〉
李杲十書〈治小兒驚論〉
朱震亨平治會萃〈急慢驚風〉
幼科全書〈驚風 西江月〉
方賢奇效良方〈驚風搐搦不治證 驚風治證 驚 風 痰 食 五癇
痓〉
萬氏幼科發揮〈驚 急驚風有三因 驚後 癇 天釣內釣〉
育嬰家祕〈天釣內釣〉
藝術典第四百四十五卷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五
[編輯]小兒驚癇門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奇病論篇》
[編輯]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 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此女子胞之為病也。有所大驚,則氣暴上而不下。夫精以養胎,而精氣並居者也。母受驚而氣上,則子之精氣亦逆,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愚謂:「巔」 當作癲。按:嬰兒癲癇,多因母腹中受驚所致。然癲疾者,逆氣之所生也,故因氣上逆,而發為癲疾。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驚癇論》
[編輯]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 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臟不 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 歲而癇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 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 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 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 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 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不容側手,小 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 在陰陽表裡耳。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駛諸 證,各依脈形為治。《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 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 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 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 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 者,並宜與龍膽湯。」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 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 二是風驚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 皆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丸 佳。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 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驚 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 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 熱,後發癇者,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 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
〈註〉本無赤丸方,諸醫方並無。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今次後《癖結脹滿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雙丸者,用硃砂,色當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比紫丸當駃,疑此即赤丸也。
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 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 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凡下,四味紫 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 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 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風癇 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 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一作足〉下之, 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 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驚怖。又天雷 時當塞兒耳,並作餘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 驚,以長其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 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兒有熱, 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 不愈復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 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 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 以新水飲之。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 大便皆酢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 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 之,不酢臭乃止藥也。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 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 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當令多少有常 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 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許日,微 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 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 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 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 可速愈。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 服龍膽湯。若白而酢臭者,此挾宿食不消也,當服紫 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 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 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則傷矣。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 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 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 早療,若至指則病增矣。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 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 癇發速也。
《候癇法》
[編輯]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然氣 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採其候也。 手肉白,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
脈青大者寒。脈青細者,為平也。
「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
「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
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
青脈刺之令血出也。
小兒髮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
「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
《閉目》青時小驚,是癇候。
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
「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
「喜欠目上視」,是癇候。
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
「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是癇候。
「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
「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
咽乳不利,是癇候。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
「弄舌搖頭」是癇候。
已上諸候二十餘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爪其陽 脈所應灸,「爪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 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 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寤,手足掣瘲,喜驚」,凡八 條,癇之極者也。如有此,非復湯爪所能救,便當時灸 之。
《宋錢乙小兒直訣》
[編輯]急驚風證治
[編輯]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搐止如故,此熱生 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甚則發搐。 蓋熱盛生風,陽盛而陰虛也。宜以「利驚丸」除其痰熱, 不可用巴豆之藥。
〈註〉按《保嬰集》云:「急驚風之候,牙關緊急,壯熱涎湧,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口中氣熱,頰赤脣紅,脈浮洪數者,此肝經血虛,火動生風。蓋風生則陰血愈散,陰火愈熾,火動則肺金愈虧,肝木愈盛,宜滋肝血,養脾氣。」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補脾土。若風火相搏,發熱抽搐,目瞤筋攣,痰盛者,用四物、釣藤鉤以生肝血、清肝火,用四君子加當歸,以補脾土、生肺金。若肝經血燥,發熱驚搐,目瞤,筋攣痰盛者,用六味丸以滋腎水,四君子以補脾土。若肺金尅肝木,用六君子湯以實脾土,加芍藥、木香以平肺金。若屢服驚藥而脾胃虛寒者,須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丁香、木香以培陽氣,否則必變「慢驚。」
慢驚風證治
[編輯]小兒慢驚,因病後或吐瀉,或藥餌傷損脾胃,而肢體 逆冷,口鼻氣微,手足瘈瘲,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 陽之證也,溫白丸主之。
〈註〉按:《保嬰集》云:「急驚屢發,屢用直瀉,則脾損陰消,而變為慢驚者,當補脾養血,佐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藥,最為切當。」竊謂前證,多因脾胃虧損,肝木所
勝,但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佐以釣藤飲子以補脾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應,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溫補脾土,更不應,急加附子以回陽。若用逐風驅痰之藥,反促其危也。每見小兒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驚,不可泥為久病,誤藥而後成也。《內經》云:「為慢脾風。」 言脾虛受病也。其意可見矣。
發搐證治
[編輯]驚癇發搐,男則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則右視無 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故有發時之證。
〈註〉按:前證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欝怒傳兒,或小兒乳傷自病。其證吐乳面青,若痰實壅積,則壯熱面紅,當兼調治其母,切不可損其元氣。若欲驗逆順,男則握拳、拇捐,叉入食指中為順,於外為逆;女則叉入食指中為逆,於外為順。仍參《吮乳不能類》以治其母,後倣此。
若寅卯辰時,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搖動,口出熱涎, 頸項勁強,此肝旺也,當補腎治肝,用地黃丸、瀉青丸 主之。
〈註〉按:前證若煩熱作渴,飲冷便結者,宜用瀉青丸。若發熱飲溫,大便不結者,宜用柴芍參苓散。若自汗盜汗,腎虛液不歸源也,用地黃丸。若服峻劑,或久病流涎,脾虛涎不歸源也,用六君子湯。所云「肝旺」者,乃肝木虛而邪氣旺也,故先補其母,後瀉其子。
若巳午未時發搐,心神驚悸,竄視睛赤,牙關緊急,口 中流涎,手足搖動,此心旺也,以地黃丸補肝,導赤散、 涼驚丸治心。
〈註〉按:前證屬邪氣實而真氣虛,故用地黃丸。其流涎不止,則為心火虛而脾土弱也,宜佐以六君子湯。
若申酉戌時,微搐而喘,目微斜,身似熱,睡而露睛,手 足逆冷,大便淡黃,肺旺也,當用「益黃散」以補脾,「導赤 散」以治心,「瀉青丸」以治肝。
〈註〉按:前證屬脾土真寒,不能生肺氣而假熱,故宜用益黃散以補肺金之母,如用六君、炮薑尤效。若手足不冷屬虛弱,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其導赤散、瀉青丸,初病元氣未虛者,酌量用之。若久病元氣已虛者,必用六君子湯、《祕旨》安神、六味地黃二丸主之。
若亥子丑時微搐,身體發熱,目睛緊斜,喉中有痰,大 便白色,多睡不省,當用益黃散以補脾,導赤散、涼驚 丸以治心。
〈註〉按:前證屬形病虛寒,宜用六君子加炮薑溫補脾土,用清心安神丸、六味丸調補心血。潔古張先生云:「此證皆因大病後脾胃虧損所致。」其旨明矣。若非六君子湯以固本,必變慢脾風也。
若傷風發搐,口中氣熱,呵欠煩悶,手足動搖,當以大 青膏發散之。
〈註〉按潔古先生云:「傷風發搐,當辨有汗無汗,用大青膏、小續命湯。」竊謂前證,若口中氣熱,搐而有力,屬形病俱實,宜用大青膏以散風邪。若口氣不熱,搐而無力,屬形病俱虛,宜用異功散以補脾土,六味丸以滋腎水,釣藤飲以清肝火。若因風邪鬱熱而變見諸證,當理肺經,清風邪。若外邪既解,而諸證不愈,當實脾土,補肺金。若徑治其肺。恐脾氣復傷。諸證蜂起矣。
若傷食後發搐,身溫多睡,或吐,不思食者,宜先定搐, 搐止用白餅子下之,後用「安神丸」主之。
〈註〉按:「前證若飲食停滯,嘔吐不食,腹脹便祕者,屬實熱,宜用白餅子下之。若下後搐熱益甚,嘔吐不食者,屬虛熱,用異功散補之。若脾胃既傷,肝木所勝,用六君加釣藤鉤,以健脾氣,平肝木。」大凡飲下而不愈者,但調補脾胃,則諸邪自退矣。
百日內發搐,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死。 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血氣未實,不能勝任, 故發搐。口中氣熱,用「大青膏」塗䪿、浴體二法。
〈註〉按:前證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鬱怒傳兒,或兒脾傷自病,當固元氣為主,而兼調治其母,仍參「吮乳不能類治」之,後倣此。
小兒初生,壯熱吐哯,身體強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視, 是胎驚風證也。
〈註〉按:前證多因娠婦忿怒驚恐,調攝乖常,或挾外邪內傷於胎。蓋母有所觸,胎必感之,當用豬乳膏拭兒口中,或用惺惺散加漏蘆,令母煎服,使藥通乳中,兒病自愈矣。
驚啼者,邪氣乘心也,當以「安神」主之。
竇漢卿《瘡瘍全書》云:「驚哭有淚,是肚腹痛,用蘇合香丸酒服,良。」
〈註〉按:哭而不啼多淚,是驚悸也。啼而無淚,是痛也。若因心血不足,用《祕旨》安神丸。心火熾盛,用導赤散。木火相搏,用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丸
所云《十啼》者。蓋亦大同小異耳。
癲癇證治
[編輯]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之形,並用五 色丸治小病也。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若反折上 竄,其聲如犬,證屬肝也。若目瞪吐舌,其聲如羊,證屬 心也。若目直腹痛,其聲如牛,證屬脾也。若驚跳反折 手縱,其聲如雞,證屬肺也。若肢體如屍,口吐涎沫,其 聲如豬,證屬腎也。
〈註〉按:姙娠若遇驚恐,則必內應於胎,故一月足厥陰脈養驚則肝受病;二月足少陽脈養驚則膽受病;三月手少陰脈養驚則心受病;四月名為《離經》,五月足太陰脈養驚則脾受病;六月足陽明脈養驚則胃受病;七月手太陰脈養驚則肺受病;八月手陽明脈養驚則大腸受病;九月足少陰脈養驚則腎受病。是臟腑納氣於丹田,自肝至腎,十經滋養而生,此則胎中所致也。若既生之後,或驚恠所觸,或乳哺失節,或乳母飲食起居,六淫七情,臟氣不平,亦致是證。須察見證屬於何經,更別陰陽虛實,寒熱緩急,以調補脾胃為主,否則不時舉發,甚至不救。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驚風
[編輯]小兒驚風潮搐,手足掣縮,用《驗命散》吐之。
「身熱惡寒,戰慄驚惑,皆屬熱證,為少陰君火。暴強,直 支緛戾,裡急筋縮也,皆屬風證,為厥陰風木。」夫小兒 六歲之上為小兒,十八歲已上為少年。其六歲已下 者,《諸經》不載。是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無可定也。然 小兒與大人,不可一例各異治之。雖小兒誕生襁褓 之後,骨肉脆軟,腸胃細微,可以乳食調和臟腑,乃得 平安,肌膚滋潤,筋骨輕嫩,以綿衣之,故生壅滯。內有 積熱乘於心,心受邪熱,乃發為驚。驚不止返為潮搐, 則為病也。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
〈註〉《素問》:「驚駭驚愕,少陰君火也。」
小兒驚風者,皆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風 火相搏而昏冒驚悸潮熱,此證皆謂熱甚而風生。
《張從政儒門事親》
[編輯]驚風
[編輯]戴人常曰:「小兒風熱驚搐,乃常病也。常搦時,切戒把 捉手足,握持太急,必半身不遂也。氣血偏勝,必痹其 一臂,漸成細瘦,至老難治。當其搐時,置一竹簟,鋪之 涼地,使小兒寢其上,待其搐,風力行遍經絡,茂極自 止,不至傷人。」
發驚潮搐
[編輯]小兒三五歲時,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潮搐,涎如 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欲死者。《內經》曰:「此皆得 於母胎中,所授悸惕、怕怖、驚駭、恐懼之氣」,故令小兒 輕者為驚弔,重者為癇病。風搐為腹中積熱,為臍風。 已上證候,可用吐涎及吐之藥。如吐訖,宜用朱犀腦 麝清涼墜涎之藥。若食乳之子母,亦宜服安魂定魄 之劑。定志丸之類。如婦人懷孕之日。大忌驚憂悲泣。 縱得子必有諸疾。
慢驚
[編輯]小兒內瀉,轉生慢驚,及兩目直視,魚口出氣者,亦不 宜下,止宜調養,溫以和之。
《元羅天益衛生寶鑑》
[編輯]急慢驚風
[編輯]小兒急慢驚風者,古無之,惟曰「陰陽癇。」所謂急慢驚 者,後世名之耳,正如赤白痢之類也。陽動而速,故陽 病曰急驚;陰靜而緩,故陰病曰慢驚。此陰陽虛實寒 熱之別,治之不可誤也。急驚由有熱,熱即生風。又或 因驚而發,則目為連劄,潮涎搐搦,身體與口中氣皆 熱。及其發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驚證也。當其 搐勢漸減時,與鎮心治熱之劑一二服,候驚勢已定, 須臾以藥下其痰熱,利下痰熱,心神安寧即愈。慢驚 得於大病之餘,吐瀉之後,或悞取轉,致脾胃虛損,風 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瘈瘲。」似睡而精神慢,四 肢與口中氣皆冷,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聲。 此證已危。蓋脾虛損故也。
《李杲十書》
[編輯]《治小兒驚論》
[編輯]外物,驚宜鎮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宜寒水 石安神丸,大忌防風丸。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何也? 辛散浮溫,熱者火也,能令母實,助子之氣盛,皆殺人 也。因驚而泄青色,先鎮肝,以硃砂之類,勿用寒涼之 氣,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後瀉 其木。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悞矣。其藥有 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 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 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證,右關 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 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聖藥也。今立黃芪湯,先瀉火補金,大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
《朱震亨平治會萃》
[編輯]急慢驚風
[編輯]發熱口瘡,手心伏熱,痰熱,痰喘、痰嗽,並用涌法,重則 用蔕散輕則用苦參、赤小豆末,須酸虀汁調服。吐 之後,用「通聖散,蜜丸服之。」
驚有二證:一者熱痰,主急驚,當直瀉之;一者脾虛,乃 為慢驚所主,多死,當養脾。
東垣云:「慢驚者,先實脾土,後散風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養血。
慢者,只用「硃砂安神丸,更於血藥中求之。」
《幼科全書》
[編輯]《驚風》
[編輯]「驚自是驚,風自是風」,最要分別得明白,不可混治。驚 者,因見非常之形,異類之物,或因爭鬥,或因跌仆,或 水火,或禽獸之類以致驚。其神氣結於心而痰生焉。 痰壅氣逆,結成搐搦,口眼喎斜,口吐涎沫,一時即醒, 如常無事。或一日一發,或一日再發,或三五日一發, 或一月一發,或半年一發。若不急治,變成癇疾,則為 終身之痼疾也。治法當先利痰順氣,後用清心安神。 風者,或因外感風寒,或因內傷飲食,以致熱生於內, 因熱生痰,因痰生搐。其狀口眼喎斜,手足牽動,氣喘 涎潮,口吐涎沫,發過略醒,潮熱不退,須臾復發。治法 當先瀉火開痰,後用清熱安神。
驚風有二,有急有慢。急驚風為實為熱,當用涼瀉;慢 驚風為虛為寒,當用溫補。不可一例混治,恐致悞人。 急驚風者,小兒元氣素實,或因恐怖,或因風寒,或因 傷飲食而致。要詳審明白,先察其證,而後施治法。 如曾因恐怖而成驚者,其證發過即如常。若無他病, 先以「利痰丸順氣開痰,後用安神丸」調之。
如因風寒而成風者,其證發過略醒,須臾復發。輕者 只用導赤散一服而風即止,後用涼驚丸、抱龍丸調 之。重者痰涎壅閉,先以導赤散吞下五色丸,降火卻 痰;次以導赤散吞下瀉青丸,以瀉心肝之火;後以抱 龍丸治痰,保命丹治風,緩緩調之。
如曾傷飲食而成風者,其證發過略醒,醒多啼哭,須 臾復發,不思乳食。先用陳皮、麥牙煎湯,吞下五色丸, 推去食則痰自降,後用辰砂五苓散治之。
凡治急驚法,除傷飲食一證外,不可遽用下藥,必先 問其大小便如何。若小便清,大便通,其邪在表,只用 導赤散加防風,或瀉青丸去大黃加全蠍,作湯服之。 發去表之寒邪,其風自退,後以辰砂五苓散調之。不 可犯麝香,恐引邪入裡也。若果小便赤澀,大便閉結, 此邪在裡,可用五色丸下之,後用牛黃清心丸、抱龍 「保命丹調之。」
凡急驚喘急痰氣者,定喘湯加竹瀝治之。
凡急驚風,涎痰壅塞不開者,可用吐法。
凡病退後,潮熱不退,此脾虛熱也,四君子湯加炒乾 薑治之。若小便赤,大便硬,兩腮紅,足脛熱者,此餘邪 未盡,不可作虛看,用涼驚丸,並牛黃清心丸,薄荷燈 心湯調之。
凡熱退後,昏睡不醒者,此心脾二經之邪未盡去也, 安神丸加「鬼神丹」治之。
凡小兒但有微熱,觀其兩頰若赤,雙目上視者,必作 驚風也。當先以導赤散加燈心、薄荷以去其熱,次用 抱龍丸以安其神,則風自不作也。
凡「驚風之時,手散眼閉,口張,顖陷魚口,氣急吐沫噴 藥,昏不語,不啼,口噤,絕不飲食,遺尿失屎,面赤如粧 者,皆不可治。」
慢驚風小兒胎稟氣弱,又多疾病,或大吐大瀉,久瘧 久痢,或悞服吐瀉之藥,皆致精神虛弱,漸成搐搦,十 無一痊。蓋由元氣虛弱,又逢恐怖而成也。
「其證發過即如常,但多啼哭,睡中不寧,不可妄用利 痰之藥,先以青州白丸子加青礞石以去其痰,次服 安神丸,以四君子湯送下調之。如吐瀉大病之後,手 足逆冷昏睡,目睛微露而無搐掣者,此欲成慢驚風 證也,急溫補之,四君子湯加酸棗仁、炒乾薑、炮大棗 作引,水煎頻服,以手足溫為度,甚者加熟附子一片」, 愈後以「集聖丸」調之。
凡治慢驚風,不可妄用辛香之藥,寒涼之劑,蓋辛香 能走攛元氣,寒冷反傷脾胃故也。
凡「吐瀉後,手足厥冷,吐瀉不止,口舌生瘡,閉目無魂, 口張不合,髮直搖頭,汗出如油,昏睡氣急,喉中涎嚮 哭作。」聲。大小便不禁。眼上攛。角弓反張。頭軟。手足 一邊牽引者。皆不可治。
凡咳嗽久,目閉神倦,面白手搖者,不治。
凡瘡疥忽平復。腹脹氣急悶亂者,不治。
如小兒夜多啼哭。目精上。日則略定者。此內釣驚 也。蓋因受寒氣。腹中作痛。以致痛極目定。治法以燈 心燒灰。調滾白水化下理中丸。痛止病退。
如小兒日夜啼哭,目睹物不轉者,身後仰者,此外釣驚也。蓋因食積作痛,其身強直,面赤目定。治法以竈心土炮滾,白水送下丁香脾積丸,痛止病退。
如小兒肺脹喘滿,胸膈氣急,兩肋扇動,陷下作坑,兩 鼻竅張,悶亂咳嗽,作渴聲嗄,痰涎壅塞,大小便閉,此 為脾風也。若不急治,或治不識證,死在旦夕。宜先用 牛黃奪命散治之,後用白虎湯調之。
如小兒忽然氣急,痰嚮,口眼如常,手足不搐,身上無 熱,此乍傷風寒,肺經受邪也,用芎蠍散一服即止。 如小兒兩手輪指,目略直視者,此白虎證也,但身不 發熱,手足不掣耳。治法宜向本年《白虎方》上取土泡 滾白湯,吞下蘇合香丸散。
如小兒痘發驚者,只用導赤散調辰砂末,一服即效, 不可妄用涼驚、抱龍、保命等藥。
《西江月》
[編輯]小兒驚風證候,須分急慢根由。急為實熱瀉涼求,慢 是虛寒溫補。急因風寒食積,慢因久病綢繆。如斯辨 認不差繆,纔顯神功妙手。
急驚卒然大熱,因而熱則生風,痰涎哽塞角張弓,口 眼歪斜沉重,先用「嚏驚妙散,後將導赤疏通,合灸少 商與中沖,瀉青涼驚選用。」
慢驚先因大病,精神頓減,脾虛。沉困氣長吁。口 眼開張。不乳搐搦。時時發舉。四肢逆冷何如。理中附 子急驅除。不瘥艾燒左乳。〈即期門穴〉
若屬風寒外感,先須發汗為宜,瀉青丸子作湯醫,加 上蠍蠶二味。果是內傷飲食,又當解利相隨,三黃五 色任施為,積去熱除驚止。
要識驚風死證:「面如紅粉塗搽,口張涎出緊關牙髮 直,氣粗聲啞。喉內嚮如拽鋸,毛端汗似珠般;目瞪眼 小不堪誇,大叫悶亂由怕。」
拘掣乍作乍止。痰氣無了無休。昏昏鼾睡喚何蘇。藥 食不知吞吐。尿屎遺時少覺。四肢僵直難收。啼聲潮 熱汗如油。縱有靈丹難救。
《明方賢奇效良方》
[編輯]《驚風搐搦不治證》
[編輯]如驚風搐搦略定,精神如常,神思不改,即是躁冒。煩 躁不安,須急急調理,稍緩則不及事,亦懼不療。須要 兩眼鮮明為吉。其餘難療之證,須詳細審察。
驚風搐搦。兩眼不開,不治。
驚風定了,兩眼亦開,不得不治。
叫不出,說不得,更不唧聲,不治。
驚風連搐不止。不治。
手抓胸膈及咽喉間,不治。
口中不時吐出鮮血,不治。
吐不出者。不一月死。
信門腫起紅青,脈交橫見,不治。
大便瀉紫血黑血,不治。
信門如坑陷,青脈現,不治。
驚風搐動,連日不下,不治。
尋常無事時啑口啑。眼連日搐動不治。
痰涎滿口,咽喉間如解鋸,不治。
痰涎如水雞聲,乃二氣爭,不治。
聲音不出口,不治。
《驚風治證》
[編輯]諸方書所載,「急驚風易治,慢驚風難治」,此古今之通 論也。意之度之,出自至人傳授,別是一宗機杼。精思 其訣錄方術,真神仙之妙旨也。有若小兒受病之原, 即驚風寒暑痰食,各有由屬。若治療之法,迥出一人 頭地。如寒屬膀胱,驚熱屬心,風屬肝,痰食屬脾胃。究 湯氏《幼幼》之說,驚風痰常相繼於表裡,大要察其部 位脈色,燭見其病之底蘊,克時獲效矣。
《驚》
[編輯]脈在顖門、額上、印堂三處, 紅嫩則初驚方熱。
紫脈則重驚而熱。
《顖門》屬腎, 《髮際》屬膀胱。
「即堂」屬心。
顖門先紅及印堂青,此心之微邪淫水。 顖印皆紫紅,此同前上證,皆輕。 顖門青及印堂紅,此腎之正邪尅心火,必危。 顖印皆青,同上證,病危。 如加之左太陽上紅,傷風內熱。
日角紅至眉中,變蒸兩熱生驚。
左太陽紅,食了乳母傷風乳汁。
右「太陽紅青」,喫乳母傷寒乳汁。
《風》
[編輯]脈看左太陽及風池。
左太陽與風池,紅風邪輕,青受風邪重。
「左太陽」屬膀胱。
「左太陰」屬腎。
左風池屬肝右風池屬命門。
加之「左太陽紅,傷風初熱。」
左太陰紅,感寒初熱。
左文臺紅熱有五七日傳經了。
左太陽紫,傷風再受。
左太陰紫,傷寒再得。
「左文臺紫」,二四次熱。
右「文臺紫」,久熱不退。
左太陽青風變蒸。
「左太陰青生」,驚了。
《左文臺》青再傳經,熱不解。
《印堂紅》生風熱生驚。
《痰》
[編輯]右「太陽」屬三焦。
右「太陰」屬脾。
右《文臺》屬肺。
右《武臺》屬胃。
右太陽紅青,喫母感冒熱妳。
印堂青,「右太陰青,右文臺青」,此三處主痰與食。 印堂紅,心熱生痰。
《印堂青黑》。主胎中驚痰飲。
《印堂紫》,主有熱痰。
《印堂》青黃。主有風痰。
右太陰青紫,傷寒夾風熱妳。
左太陰青,傷寒妳。
《食》
[編輯]右「太陰青」及文臺青、武臺青皆是食。
如「食傷」,因飽食不節,或為冷硬之物,或油膩之物,致 令頭疼發熱,嘔吐宿食肚疼。如傷在膈上,痞塞者,藜 蘆散吐之。停於肚中,嘔吐肚疼,宜用三物湯瀉之。 有滯食,緣胃弱,尅化不迭,心胸滿閉,肚疼,與化鐵丸、 消食二陳湯快膈。有中食,因其兒脾胃怯,常有停飲, 或食飽兼飲,滯而不化,痞塞三焦,如驚風搐搦,或迷 悶而不省。似夢如醉。神思昏亂。發熱。金星丸主之。
《五癇》
[編輯]五癇為病廢手足,或一手一足,或兩手兩足,如癱不 隨,或啑眼,或啑口,或口喎,牽引頰車。
《食癇》為病傷肉食,手足搐動,角弓反張,或拳攣,或張 狂,大聲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飲食方定,其飲食盡,被 痰涎包裹在其中。
驚癇為病。廢頭目。弔口目。或一目雙目。或昏或盲。或 邪視。或頭喎。或搖頭。或戰腦。
痰癇為病,此患似張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 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驚搐,不廢 手足,不廢頭目。其人張狂如夢中,如半醉,燈下不知 人,皆從夢寐中作,所以無常也。忽耳不能聞,目不能 視,如狂。
飲癇為病。此患喫食不知飽。忽然連三五日不甚思 食。手足搐動。多自夢寐中食太飽亦便發作。
《痓》
[編輯]若痓病如寒邪中得患者十有九死。 又熱溫病及中暑發,患熱者十無一生。
頭疼發熱,頸項強硬,不能回顧,搖頭口噤,問之全不 應人,漸漸角弓反張,痰在咽喉,響者死。仲景瓜蔞葛 根湯、小續命湯入麝,《局方》大防風湯主之。且小方脈 著書立方者一百餘家,各有所長,惟錢氏比諸家優 於切脈,後之學者,熟讀玩味,治嬰孩之疾,則百發百 中矣。
《萬氏幼科發揮》
[編輯]驚
[編輯]急驚風者,肝風甚而心火從之,木生火從前來為實 邪,實則泄之。宜用「瀉青丸以瀉肝之風,導赤散」以瀉 心之火。
慢驚風錢氏云:「脾虛則吐瀉生風」,此脾土散而肝木 乘之,肝屬木而脾屬土,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故慢 驚為難治也。脾虛生風,虛則補之,東垣用調元湯加 白芍主之。此以黃芪、人參補脾之虛,白芍藥、甘草以 瀉肝之實,誠千古不傳之祕法也。予加桂在內,乃黃 芪建中湯,木得桂而枯。古方治慢驚者,如醒脾散、蜆 膏散,皆良法也,可用之。
或問曰:「上工治未病急慢驚,何以預治之?」曰:「方其熱 甚之時,顋紅面赤,兩目如怒,直視不轉者,此驚風之 似也,宜服河間當歸龍薈丸,以瀉肝膽之火,則不成 急驚風也。當吐瀉不止之時,見其手足冷,睡露睛,口 鼻氣出冷者,此慢驚風欲成之似也,急用參苓白朮 散以補脾,琥珀抱龍丸去枳殼、枳實,加黃芪以平肝」, 則慢驚不能生矣。此吾家傳祕法。
驚後其氣不散,鬱而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如此而發 搐者,陳氏所謂氣逆而作搐而發驚者是也。此「驚風」 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驚而發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搐,導赤散作湯吞下河間當歸龍薈丸,後安其神,錢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 之,次止其搐,後安其神。
急驚風屬陽,病在六腑,易治,宜用涼瀉。
慢驚風屬陰,病在五臟,難治,宜用溫補。
或問「病有急慢陰陽者,何也?」曰:「肝主風,木也。飄驟急 疾,莫甚於風;心主驚,火也。暴烈飛揚,莫甚於火。木火, 陽也,故病在於心肝者,謂之急而屬陽。脾胃者,土也。 沉重遲滯,莫甚於土。脾土者,至陰之屬也,故病在於 脾者,謂之慢而屬陰。肝常有餘,有餘則瀉而損之;脾 常不足,不足則補而益之。至於心主驚,肝主風,似宜」 前論。然火資風勢,風資火威,相扇而發搐,故不可別 論也。驚風之病,有兼證、有類證者,不可不辨也。
急驚風有三因
[編輯]有外因者,如感冒風寒溫濕之氣而發熱者,宜即發 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熱可也。苟失而不治,熱甚發搐, 此外因之病也,宜「導赤散、瀉青丸主之。」
有內因者,如傷飲食發熱者,即宜消導之下之,如保 和丸、三黃枳朮丸之類,以除其熱可也。苟失而不治, 熱甚發搐,此內因之病也。當視大小便何如。如大便 不通,先去其宿食,宜木香檳榔丸及膽導法。「大便潤, 宜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不內外因者。如有驚恐,或客忤中惡得之。蓋心藏 神,驚有傷神;腎藏志,與精,恐有傷腎。《經》云:「隨神往來 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故神傷則魂離,精傷則魄 散。小兒神志怯弱,猝有驚恐,所以精神潰亂,魂魄飛 揚,氣逆痰聚,乃發搐也。客忤中惡,出其不意,大人且 驚,況小兒乎!宜先去其痰,辰砂膏主之;後安其神,琥 珀抱龍丸主之。有熱者。東垣安神丸。下痰之藥。慎勿 用輕粉巴豆之類。恐傷元氣。損脾胃。誤殺小兒。
驚後
[編輯]搐後成癱瘓者,《左氏》謂風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熱 則筋弛而長,長則軟弱,手足伸而不能屈矣。肝寒則 筋縮而短,短則拘攣,手足屈而不能伸矣。並宜六味 地黃丸主之。拘攣者,加附子、肉桂,軟弱者,加黃蘗、知 母、當歸、牛膝、續斷,蜜丸服之。
驚風後,瘖不能言,宜「六味地黃丸」,加巴戟、遠志、石菖 蒲。
癇
[編輯]蓋心藏神,驚則傷神;腎藏志,恐則傷志。小兒神志怯 弱,有所驚恐,則神志失守,而成癇矣。如《書傳》所謂「請 僧寄名」,僧為摩頂誦咒,兒被嚇而成癇,後見穿皂衣 人即發是也。亦有驚久成癇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 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終身之患。
天釣內釣
[編輯]天釣內釣,足厥陰肝經之脈,起足大指而上環陰器, 左交右,右交左,上入小腹,下會督脈,循脊膂過而上 至於巔。如風傷肝,則發天釣,其狀眼上翻,頭頂向後, 仰身反折,渾如角弓之狀。錢氏云:「肝有風甚,則角弓 反張者是也。」天釣屬木,宜發散,瀉青丸中去大黃,加 天麻、全蠍、殭蠶、釣藤。
內釣者,肝受寒則小腹痛,大叫哭,目直視,但不搐耳。 宜急溫其內,當歸茱茰湯及木香丸。 或問:天釣內釣,病痓盤腸,屬何臟?何以辨之?曰:「《經》云: 身半已上,天氣主之;身半已下,地氣主之。故天釣在 上,生於風熱,宜發之。內釣在下,生於寒,宜溫之。」二釣 者,皆足厥陰之脈,外則與督脈同行,循脊而上,入於 巔之頂,所以病「則目上翻,背後仰,如角弓之反張也。 內則循陰氣而入於小腹,所以病則小腹切痛為囊 腫也。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故二釣皆有搐掣似驚,但 天釣或哭或笑,內釣則多啼為異耳。」痓病屬足太陽 膀胱經,上起兩目,上頭循頂而下行手背,循腰而下, 於是與厥陰之脈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張之證,亦 相似也。但天釣有搐掣。而痓病無搐掣也。盤腸痛屬 手太陽小腸經。內行於小腹。與厥陰之脈內行者不 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內釣有瘈瘲。而《盤腸痛》無瘈 瘲可辨也。
《育嬰家祕》
[編輯]天釣內釣
[編輯]一天釣似癇。天釣者。壯熱驚悸。眼目「騰,手足搐掣, 或哭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如祟之狀,此肝 病也,但不睡臥耳。宜解利風邪則愈,釣藤散主之。」 一內釣似癇。內釣者,腹痛多啼,脣黑囊腫,傴僂反張, 眼內有紅筋斑血者,此肝病也,但不昏困耳,乃受寒 氣所致,先是內臟抽掣極痛,狂叫則泄瀉縮腳,腸痛 而啼。內釣一過,外證抽掣又來,內外交攻,極難調理, 須分內外用藥治之。內釣甚者,宜乳香膏主之。 按天釣、內釣二證,百日內小兒多有之,此二者皆肝 之病也。蓋厥陰肝經內行於小腸,外行於背,故外感 風熱則為天釣,內傷寒冷則為內釣。故曰:「天釣者陽 也,內釣者陰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