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6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六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四十八
小兒痢門一
劉完素六書〈瀉痢〉
張從政儒門事親〈痢〉
朱震亨幼科全書〈痢疾 西江月〉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瀉痢 諸色痢〉
樓英醫學綱目〈痢疾 赤白痢 熱痢用涼藥 純血痢 冷痢用溫熱藥
白膿痢 膿血相雜痢 五色痢 蠱痢 瀉痢兼證 羸瘦 浮腫 脫肛〉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八痢論〉
方一〈經驗大黃湯 黃蘗湯 治中結腸圓 梔子丸 藜蘆圓 四物粱米湯 龍骨
湯 大黃湯 生金牛黃湯 澤漆茱萸湯 枳實散 𪔀頭圓 除熱結腸圓 香連丸
益黃散 香連丸 丹溪方 食積痢方 二朮湯 三黃丸 大承氣湯 保和丸 清血
丸 固腸丸 和中丸 二根丸 益元散 參苓白朮散 又方 香連丸 金鎖散 神
仙救苦散 駐車丸 香連丸 調中湯 五苓散 車前子散 潑火散 葛根湯 四逆
散 石蓮散 香脯散 香連丸 黃連香薷飲 茅花湯 頓止丹 敗毒散 地榆散
芍藥蘗皮丸 寬腸枳殼散 三黃熟艾湯 神芎丸 黃連解毒湯 湯氏異功丸 胃風
湯 地榆飲 升陽益胃湯 羌活散 水浸丹 寬腸丸 地榆散 又方 川草散 備
急方 錢氏黃蘗丸 外臺子芩湯 聖惠梔子仁散 烏梅散 開胃散 養臟湯 廣濟
方 嬰孺方 雄朱散 玉脂散 艾湯 養臟湯 香連丸 金粟丸 白附香連丸 豆
蔻香連丸 吉氏香連丸 葛氏雞子餅 脂附丸 朱氏家傳方 附子散 血痢方 又
方 又方 又方 黃連散 馬齒菜汁粥 水蓼丹 茜根湯 厚腸丹 聖效散 必效
丹 又方 又方 又方 吉氏地榆散 白頭翁丸 肘後乳母方 肘後近效方 聖惠
吳藍散 樗根皮散 人參散 雞屎礬丸 黃連阿膠丸 燔髮散 張渙健胃丹 青橘
丹〉
藝術典第四百六十八卷
醫部彙考四百四十八
[編輯]小兒痢門一
[編輯]《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瀉痢
[編輯]小兒脾疳瀉痢者,皆熱甚。急驚瀉痢色多青,為熱證 明矣。痢色黃者何?為火甚則水衰而脾土旺,故痢色 黃也。痢色紅赤者,為心火熱甚深也。痢色黑者,為火 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編輯]痢
[編輯]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 青白者,時時撮痛,乳癖不化。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 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亦可 用之。
《朱震亨幼科全書》
[編輯]痢疾
[編輯]凡痢不論赤白,皆屬濕熱。或謂「白為寒者」,非也。亦有 食積而成者,其治有補有瀉。赤白濕熱皆有,但熱證 腹痛,濕證腹不痛耳。
凡赤痢者,濕熱傷在血分,從小腸中而來也。治法以 四物湯加黃連、黃芩、黃蘗治之。
凡白痢者,濕熱傷在氣分,從大腸中而來也,以四君 子湯加黃連、蒼朮治之。
凡赤白相雜者,此血氣俱傷也,以八物湯加黃連、黃 芩、黃蘗、滑石、蒼朮治之。
以上三證後重者,俱加檳榔、枳殼。
凡治痢疾,不問赤白,初起之時,裡急後重,腹中脹痛 者,先用三黃丸下之,大者承氣湯下之,後用香連丸 補之。
凡痢赤白日久,人事虛弱,原未經下者,若下之則人 事虛空,不可損其不足,若不下,則其積不去而難愈。 只用「保和丸」連服數次,以腹痛愈為度,後用香連丸 調之。
凡治痢者,通藥中切不可妄用巴豆、牽牛等藥,只用 三黃丸為是。
凡痢下鮮血者,治法用清血丸,車前草、陳米炒煎湯 吞下,神效。
凡痢下白涎,久不止者,用固腸丸,陳米飲送下,神效。 凡痢下赤白,日久不止者,用二根丸,陳米飲送下,即 效。
凡暑月下痢純赤者,以益元散炒過滑石加紅麯為 丸,陳米飲送下。
凡赤白痢脫肛者,此氣下陷也,宜升提之,用和中丸, 以升麻湯下。
凡赤白痢作渴者,用白朮散主之。
凡赤白痢嘔吐不食者,此名「噤口痢」,用木香則失之 溫,用山藥則失之閉,只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 以陳米飲調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一《海上方》:「用初生小兒胎糞,將小磁罐盛之,入麝香 一分,水銀一錢,攪勻收之。如小兒噤口痢,將此藥點 入眼內二、三次,神效。」
凡痢止後,身熱不退,或人事瘦弱者,只以「集聖丸調 之凡痢疾日久,大熱大渴不退者,不治。六脈洪數,面赤 身弱者不治。嘔吐不食,服藥無效者不治。日久不止, 下紫血成塊者不治。下黑水如屋漏塵水者不治。痢 久轉作驚搐者不治。痢後變作泄瀉,雖飲食如常者 不治。日久作渴不止,飲食漸減者不治。手足消瘦,大 肉折者。不治。脫肛一寸不收者。不治。
以上俱痢疾日久,犯此者不救。
《祖傳》治痢不問赤白,先以解毒丸下之,後以香連丸 調之。
西江月
[編輯]痢疾古名滯下,食積濕熱相參,腸鳴疼痛不能安,裡 急後重無偏。赤乃小腸火盛,白乃大腸邪傳。愚醫以 白作寒看,辛熱亂行丸散。
治痢「初無二法,《河間祕訣》流傳,行氣和血術中先管, 取子全無變。氣行後重自止,血行下痢須安。寒涼淡 滲禁辛甘,不怕年深日遠。」
凡痢先行,通藥,黃連枳殼檳榔,當加酒蒸過大黃甘 草芒硝相傍。若還赤白,日久人事,虛弱彷徨,保和丸 子是仙方,最要認病的當。
下後痛除裡急,再將赤白猜詳。「赤痢無過剪紅方,白 痢固腸穩當。赤白相兼不愈,香連丸子高強,明醫四 海把名揚,奪取錦𦆑頭上。 若遇時行痢疾排門一樣無差,頭疼身熱慢吁嗟,疫 癘時行須怕,先用人參敗毒,次將承氣推車,然須察 脈再減加,虛實分明方罷。」
痢久前方不止,氣陷腸滑無停。急將良藥與提升,固 澀兼行甚穩。參朮升麻歸芍,烏梅粟殼蓮芩,乾薑訶 子赤茯苓,粳米、陳皮作引。
記取「痢家藥品,解毒梔子連芩,硝黃二味可推陳,木 香青皮痛定,枳殼檳榔後重,升麻柴胡提升固腸。粟 殼訶梅靈,澤瀉豬苓水順。」
痢疾不治數證。脈如洪大。須防噤口不食吐水漿,大 熱渴煩腹脹。大孔不收。魂戶糞如塵。黑瓜穰。面紅脣 赤陷眉眶。氣急悶亂死樣。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
[編輯]瀉痢
[編輯]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 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赤白滯起數去。小兒腹 脹痛極壯熱,氣脈洪大,或急數,熱者,宜調中湯下之, 熱便歇,痢亦瘥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宜服之。又夏 月秋初,急有暴寒,折於盛熱,無可發散,客搏肌中,發 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瘧痢俱作, 皆由榮衛不和,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客於腸胃。 又因飲食所傷,冷熱不調,夾冷則白,夾熱則赤,冷熱 交攻,則膿血相雜。亦因沉積所作,赤痢積熱,白痢積 冷,赤白相雜,冷熱之積。若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糓, 則糟粕不聚。或春間解脫,風冷所傷,腸胃虛弱,卒被 風寒所折,便為下痢多矣。《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飱泄 故也。調中湯去大黃加枳殼。更痢不止,則加黃連治 之。其暴下痢者,車前子末之,米飲調下亦效。暑月用 五苓散、車前子散,燈心湯調服,潑火散加減服。太陽 陽明合病者,必下痢,葛根湯主之。嘔者,加半夏,四逆 散亦可服。
諸色痢
[編輯]小兒痢候,皆因飲食無節,或餐果食肉物,不知厭足, 乃脾胃尚弱,不能剋化,停積於臟,故成痢也。熱搏則 赤,風寒之氣入於腸胃,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痢。或 夾青者有驚積;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大扺八痢。但 冷、熱、赤白,藥性雖有不同,治法不相遠矣。又有赤白 相雜者,當先去其熱積,須用大黃、枳實、𥐚、硝之劑,以 去其熱毒,然後以黃連、黃芩、黃蘗解其熱,痢自止,疼 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理, 自然平復。脾虛者,不可輕用粟殼澀滯等劑,必致危 困,須用沒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方為盡善。其 枳穀、芍藥,皆要藥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蓮散主之, 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湯主之。脾毒 痢,臟熱,常服香連丸、黃連香薷飲,去桂,五苓散、茅根 湯、當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先與解毒退熱,卻 與開胃進食,分利水糓,寬腸定痛,先與水浸丹、敗毒 散、地榆飲,寬腸枳殼散。有熱而痢不止者,三黃熟艾 湯主之。積滯不通者,神芎亦可用。熱甚煩躁者,黃連 解毒湯解之,潑火散亦效。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痢疾
[編輯]小兒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傷,停滯不能 剋化,又為乳母恣食生冷熱毒厚味以傳之,又為風 溫濕熱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裡急窘迫、急痛者, 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 於內,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內外 俱發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 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 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 平其外,察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 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赤白痢
[編輯]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白為陰,為冷。」或 曰無積不成痢。至於調治,若以冷熱之劑互進,或投 去積之藥,必難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療?且四時八 風之中人,五運六氣之相勝,夏秋人多痢疾。《內經》曰: 「春傷於風,夏生飱泄。」《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火淫 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若 專以積為論,豈一歲之中,獨於夏秋人皆有積,春冬 不然?蓋風邪入胃,木能勝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 白交雜,此為陰陽不分,法當分正陰陽,五苓散以導 其逆,理中湯以溫其胃,使色歸一,然後施治。若一分 之後,仍赤白同下,則當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後赤, 乃內傷生冷,失於蓋覆,由元氣感於暑熱。治法先救 其裡。次解暑毒。若先赤後白。乃先傷熱而後失。蓋感 冷先宜解熱。後治其痢。
有挾熱而痢者,則下純鮮血,此風能動血,宜冷服黃 連香薷散、川草散及當歸散,加酢炒蒸柏葉,水薑煎 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湯,水薑、倉米煎。
有挾冷而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 豬肝瘀血,皆為陰證。蓋血得寒則寒澀故也。先用㕮 咀五苓散,加守中湯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 或「固真湯。」倘不辨其虛實冷熱,妄行施治,以致脾胃 愈虛,不能乳食,或噤口痢者,則難療矣。又有裡急後 重,蓋裡急為陽,後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裡急,已圊 後腹痛,為後重。故裡急者,大腸澀也。先以大順飲加 寬氣飲和解,及羌活散水薑、倉米煎服,次以寬腸丸。 後重為氣虛,用五苓散加人參、生薑煎服,並投香連 丸。若二證俱作,前二丸子竝進,或雙金飲、金粟丸亦 佳。然「瀉痢」二字,自是二證。糞夾水來多而順者曰瀉, 帶血凍白凍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輕重陰陽,由此 而分,斯為治法。有膿血交雜,經久不止,晝輕夜重,或 晝夜頻數,食減痛多,並用萬金散、神效散主之。 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熱,日久不散,故有是證。蓋 五臟受熱,榮衛不調,五糓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 此候已危,最是腹中刺痛。兒小者無治法,蓋五色者, 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 小來復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療。若投藥如故。不 可為也。
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 此風毒停滯於脾,宜去脾經風毒,瀉黃散主之。若見 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脣裂眼赤, 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糓道傾陷,時復面容 如飲食不進者,難治。 瀉痢黃赤黑,皆熱也。瀉痢青白,米糓不化,皆冷也。東 垣云:「白者濕熱傷於氣分,赤者濕熱傷於血分,赤白 相雜,氣血俱傷也。」《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 君、乾薑治虛寒之痢。愚常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 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 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 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 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 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 炮薑、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剋脾也,用六君、柴胡、釣 藤鉤。若積滯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氣虛也,用四君子 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厚味。六淫七情。致兒為 患者。當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並參冷熱瀉。及積滯 腹痛等證。覽之。若挾表證。宜發表。
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食丸」甚穩,取積又 能治痢,萬無一失。積已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 子補之,次服厚腸香連丸得效。
熱痢用涼藥
[編輯]《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 同煎。」
純血痢
[編輯]《巢氏》云:「小兒痢如膏血者,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 與血俱下故也。」
《聖惠》云:「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於血,血入大腸故 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 所乘,遇腸虛血滲入於腸,則成血痢也。」
《寶鑑》云:「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
冷痢用溫熱藥
[編輯]《海藏》:「治白痢,用四君子等分,加乾薑減半,入粟米少 許同煎。」
白膿痢
[編輯]《嬰童寶鑑》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膿血相雜痢
[編輯]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後》云:「小兒臟毒,滯下如魚腦。」
五色痢
[編輯]《形證論》歌曰:「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 色只有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 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 安。脣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 湯散,醫者留心按古賢。」
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 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於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 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變動,休令多睡飲餐遲, 此疾且須和五臟,補榮衛方漸漸安愈。如目腫不進 飲食,只與平胃散補之。」
蠱痢
[編輯]《巢氏病源》云:「小兒蠱毒痢,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 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於腸胃, 毒氣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 如雞鴨肝片,隨痢下,此是毒氣盛熱,食於人臟,狀如 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脾毒痢歌曰:「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 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枯血在枯腸。如風腹閉 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 急更如狂。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 此脾受熱積失治,則伏毒,治當涼脾,次去其積。若胸 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喘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
《形證論》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 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積不須先 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 得本原。」
瀉痢兼證
[編輯]《巢氏病源》云:「小兒痢兼渴候,此是水糓痢,津液枯竭, 臟腑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痢斷渴則止;若小便 澀,水不行於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痢亦不斷。凡 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虛不能剋水故也,亦必眼 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痢,下焦虛,上焦熱氣轉 盛,熱氣熏肝故也。」
茅先生以為食傷脾胃所致,先用醒脾散、勻氣散,調 一日後,下調中飲,夾乳香散、龍涎膏調理即愈。或單 搗冬瓜汁飲之。
羸瘦
[編輯]《巢氏》云:「小兒腸胃虛弱,受風冷則下痢,痢斷後,脾胃 尚虛,糓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羸瘦。」
浮腫
[編輯]《惠濟》論「小兒痢瘥後遍身腫候歌云:『冷痢日久失醫 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沉實還因積 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交食飽 還憂滯,此疾元因積損脾』。」
脫肛
[編輯]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 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裡急後重,努力肛 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賦怯弱, 易於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 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蓋風屬木,木勝則制土,土主 脾胃,虛而受制。又濕喜傷脾,用虛受濕,不能分別清 濁,水糓交雜,則為洞泄。洞泄既久,大腸亦虛。大腸乃 手陽明燥金,而土虛不能生金,金氣既虛,則傳送之 道亦虛,又為風冷所襲,故肛門脫而不收。法宜補脾 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宜藿香飲、勻氣散、平 胃散主之。次則內投固腸之劑,用健脾飲、養臟湯服 餌。外以敷貼之法,用伏龍肝散傅之,及萆麻膏貼顖 門,使引氣上,令其自收。如收盡,仍以水洗其膏。及有 邪熱積滯於大腸,未經疏滌,亦成此疾。其肛門色紅 而軟,肺脈浮數,右手指紋紫見,身微有熱,時或煩躁。 先投清肺飲疏解,次用薄荷散、蟠龍散為治,間服萬 安飲亦佳。
巢氏云:「實熱則大便祕結,虛寒則肛門脫出,此多因 吐瀉,脾氣虛,肺無所養,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 用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為主。若脫出緋赤,或作痛者, 血虛而有熱也,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四物、牡丹皮。微 紅或作痛者,氣虛而有熱也,佐以四君、牡丹皮。」大凡 手足指熱者,屬胃氣熱;手足指寒者,屬胃氣寒。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 款款送上。此因瀉利得之者,亦可服瀉利之藥,然後 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𥐚硝熏洗 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以豬肝拌勻,傅肛門 上而入者。《全嬰方》用澀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 丹、滑石等分,井水調塗即消。井用鉛白霜半錢,片腦 半字,好酒調傅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 參湯洗亦效。亦有用蜜陀僧、白礬、腦子末之傅上,更用荊芥、防風等項洗之,用生瓜蔞根者亦效。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編輯]八痢論
[編輯]小兒氣血怯嫩,臟腑軟弱,因觸冒風寒,飲食冷熱,以 邪干正,致脾胃不和,凝滯停積,蘊毒結作,或水糓不 聚,或膿血純雜,變而為痢。其候有八:一曰水糓痢,謂 便下糞稀薄而不聚,駃利出易,水糓不化也。然雖是 瀉,便時亦覺裡急後重,故為痢也。二曰冷痢,謂便下 純白膿也。三曰熱痢,謂便下純赤血也。四曰滯痢,謂 便下膿血相雜也。五曰積痢,謂有積傷為痢,浸久或 差而復發也。六曰疳痢,謂患疳積而下痢也。七曰蠱 痢,謂如蠱毒,下紫黑血,或如赤豆汁,或如雞鴨肝片 也。八曰休惜痢,謂下血黑黯,中有白物,如腸中之脂, 或如爛魚腸之狀。此腸胃潰傷,患者更休愛惜,故以 名之。亦名「休息者」,謂患即無休息而至死也。凡痢若 粥藥不能進者。此便為死候也。
方一
[編輯]經驗大黃湯〈千金方下同〉
[編輯]治小兒暴冷水糓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和者除之。
大黃六分, 桂心, 厚朴, 甘草、 乾薑各一分, 人參, 茯苓, 白朮, 當歸各二分, 桔梗三分。
右十味,以水三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以來,一服三合。」
黃蘗湯
[編輯]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寒,使熱氣便入胃,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宜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是溫病熱盛,復遇暴寒折之,熱入腹」 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
黃蘗 黃連 升麻 當歸 白頭翁一作《白斂》。 牡蠣 石榴皮 黃芩 寄生 甘草各二分 犀角 艾葉各一分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半。
治中結腸圓
[編輯]治小兒濕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肛脫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
赤石脂五分, 吳茱萸三分, 乾薑、 《附子》
當歸 厚朴 白朮 木蘭皮 白頭翁 黃連 石榴皮 黃蘗各二分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大豆。「二歲兒五丸,三歲已上服十丸,十歲已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許便瘥,積下者盡一劑更合。」
梔子丸
[編輯]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 大棗四枚,炙黑 川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黃蘗三分。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至十丸。
梨蘆圓
[編輯]治少小泄清痢
梨蘆二分, 《黃連》三分, 《附子》一分。
右三味,為末,蜜和丸如麻子大,以粥飲下二丸,立愈。
四物粱米湯
[編輯]治少小泄注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二升, 蠟如彈子大
右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竈煮粱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內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 ,數試有驗。
龍骨湯
[編輯]治小少壯熱,引飲下痢。
龍骨 甘草、 大黃 赤石脂、 石膏、 寒水石 瓜蔞根 桂心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
大黃湯
[編輯]治「少小下痢,苦熱不食,傷飽不乳。」
大黃、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生金牛黃湯
[編輯]治少小積下不止。因發癇。
生金三銖,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熱金亦得,法應作 屑,今方盡用成器者 牛黃三銖 麻黃二分 黃連 乾薑 人參 甘草各一分 細辛半分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服研牛黃以煮湯中。嫌兒熱者,用生薑代乾薑。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之。
澤漆茱萸湯
[編輯]「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 ,服此湯一劑,得漸漸安神。
澤。 青木香、 海藻各二分, 吳茱萸、 茯苓、 白朮、 桔梗、 芍藥、 當歸各三分, 大黃一分。
右十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已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枳實散
[編輯]治少小久痢淋瀝,水糓不調,形羸不堪,宜此。
枳實二兩。
治下篩。三歲已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𪔀頭圓
[編輯]治「小兒積冷久不瘥,後餘脫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
死𪔀頭二枚,炙令焦 磁石四兩 桂心三兩 小蝟皮一枚,炙令焦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年大以意加之。」
除熱結腸圓
[編輯]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坐𧏾生蟲。
黃連、 蘗皮、 苦參、 鬼臼、 獨活、 橘皮。
芍藥、 阿膠各半兩
右八味,為末,以藍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五丸至十丸。冬無藍汁,可用藍子一合,皆蜜和為丸。
香連丸〈直訣方〉
[編輯]治赤白痢疾。並水瀉暑瀉。
黃連凈,二十兩 吳茱萸去梗,十兩
右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入木香末一兩,淡酢米飲為丸,如麻子大。
益黃散〈儒門事親下同〉
[編輯]治小兒痢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各半兩
丁香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前服之。
香連丸
[編輯]木香 訶子肉麪炒 黃連炒,各半兩 龍骨一錢
右為細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丹溪方〈平治會萃下同〉
[編輯]治食積痢疾
黃芩、 黃連、 陳皮、 甘草。
煎服
赤痢加紅花桃仁
白痢加滑石末
一方去陳皮加大黃
食積痢方
[編輯]炒麯 蒼朮 滑石 芍藥 黃芩 白朮 甘草 陳皮 茯苓
右㕮咀,煎下《保和丸》。
二朮湯
[編輯]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以《食積》治。
蒼朮、 白朮、 黃芩、 白芍、 滑石、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麯炒。
右煎下保和丸
三黃丸〈幼科全書下同〉
[編輯]黃連、 黃芩、 大黃
右共為末,神麴糊丸,以木香、檳榔湯下。
大承氣湯
[編輯]枳殼, 厚朴, 大黃, 芒硝, 甘草, 檳榔。
右作一服,此通腸去積之藥也。
保和丸
[編輯]《南山樝肉》二兩, 神麯炒 半夏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蘿蔔子 連𧄍 陳皮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如黍米大,飲吞下。蓋小兒食積脾虛,以補藥下之者此也。
清血丸
[編輯]槐子炒 荊芥穗煨 側柏葉炒
右為末,醋糊丸,陳米湯吞下。
固腸丸
[編輯]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右為末,糊丸如黍子大,陳米湯吞下。
和中丸
[編輯]黃連炒 陳皮各五分, 澤瀉 車前子 白茯 山藥 人參 乾薑各二錢。
右為末,酢糊丸,陳米湯吞。
脫肛用升麻湯送下
二根丸
[編輯]《紅椿木根皮》 《白椿木根皮》,即樗根。
右為末,米糊丸,陳米飲下。
益元散
[編輯]滑石炒,一兩 甘草二錢五分 紅麴去殼炒,五錢
右為末,米糊丸,陳米飲下。
參苓白朮散
[編輯]此藥性平,凡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及大病後助補脾胃,必用之藥也。
人參、 白朮、 白茯、 山藥、 甘草、 桔梗。
苡仁 蓮肉 石菖蒲 白扁豆薑汁製,各一兩
右為細末陳米飲下
又方
[編輯]治痢疾
陳細茶、 生薑等分。
無根水濃煎,露一宿溫服。
香連丸〈片玉心書〉
[編輯]治「赤白痢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吳茱萸同炒,五錢,去茱萸 木香五錢
石蓮肉三錢。
共為末,酢糊丸如粟米大,陳米湯送下。
久痢不止者。加肉豆蔻。麪包煨去油五錢。
金鎖散〈全幼心鑑下同〉
[編輯]治小兒久痢赤白
桂去皮,薑汁炙紫 黃連以茱萸炒過。
右等分為末,紫蘇、木瓜煎湯服之。
神仙救苦散
[編輯]治「小兒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
御罌粟殼醋炒為末,去筋凈,再以銅器炒過。
檳榔炒赤,研末,各收。
右每用等分
赤痢蜜湯下
白痢。砂糖下。忌口味。
駐車丸
[編輯]治小兒積痢
《百草霜》二錢 巴豆煨去油,一錢
右研勻,以飛羅麪糊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赤痢甘草湯下。
白痢米飲下
紅白薑湯下
香連丸〈窮鄉便方〉
[編輯]宣黃連一兩,去蘆鬚,用吳茱萸浸水拌蒸,不用茱萸, 以黃連炒乾為細末, 小茴香微炒,地上存性 元胡索各五錢,酒拌蒸
俱為細末,用早米糊為丸,如粟米大,米湯送下。量兒大小,大每服一錢,小者五分。
調中湯〈嬰童百問下同〉
[編輯]治「夏末秋初。忽暴折於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傷寒於胃。則下痢赤白。」
大黃七錢半 桔梗 藁本 茯苓 甘草炙 乾葛 黃芩炒 芍藥炒 白朮炒,各半兩
右,㕮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得快氣利,壯熱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
感風加荊芥
五苓散
[編輯]治「傷寒溫熱病,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治吐瀉下痢。」
澤瀉二兩半 豬苓、 白朮炒 白茯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
車前子散
[編輯]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
白茯苓、 豬苓、 陳香、薷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燈心泡湯調下。
腹痛加芍藥
瀉不止加石蓮
潑火散
[編輯]治中暑煩躁,發渴口乾,及治血痢。
青皮 赤芍藥 黃連,去鬚 地榆各一兩
右為細末,冷水調下一錢。
如血熱妄行加甘草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強兀兀。惡風無汗。不惡寒。」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肉桂 生甘草各一兩 白芍藥二兩,炒
右剉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服,取微汗。
四逆散
[編輯]治「少陰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
甘草炙 枳實炒 柴胡 白芍藥炒,各一兩
右擣篩為細末,水飲調下二錢,日進三服。
如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
下利悸者加桂半兩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
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石蓮散
[編輯]治小兒噤口痢,噦逆不食,止而復作。
蓮肉去心,炒。
右為末米飲下一錢
一方,用山藥為末,米飲調服亦妙。
香脯散
[編輯]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眼合口,危急之證。
精豬肉一兩,薄批一片, 膩粉一錢。
右將肉於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許與喫,如未知喫,且放鼻間,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香連丸
[編輯]治瀼積瀉亦治痢
黃連 吳茱萸各一兩,炒,去茱萸 木香二錢半 訶子半兩
右為末,麪糊丸如「麻子大」 ,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黃連香薷飲
[編輯]治暑熱所傷,下痢赤色。
扁豆炒 厚朴薑炒,各半兩 黃連薑汁炒
香薷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薑煎服。
茅花湯
[編輯]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
右用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亦治血痢黑痢。
頓止丹
[編輯]治瀉利先鋒之藥
《黃丹》一兩, 《巴豆》四十九箇, 《乳香》二錢。
右用麻油二錢,蠟半兩,溶化和丸。
冷證加木香二錢半
敗毒散
[編輯]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 茯苓 生甘草 前胡 川芎藭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麩炒黃,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各少許。止瀉痢,用陳倉米煎,粳米亦可。
地榆散
[編輯]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生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鹽米湯調下
有熱加黃芩
芍藥蘗皮丸
[編輯]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炒 黃蘗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一方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
[編輯]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炒,二兩四錢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
[編輯]治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時作。諸藥不效。宜服此湯。
黃芩 黃連 黃蘗各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神芎丸
[編輯]治小兒痢
生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頭末,一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右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後服。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黃連解毒湯
[編輯]治熱痢如神之劑
黃連三錢, 黃蘗半兩, 梔子四個, 黃芩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煎服。
湯氏異功丸
[編輯]治渴止瀉,消暑毒,生津液,夏月出路含化免吃水妙。
澤瀉一兩二錢 豬苓去皮,七錢 肉桂三錢半, 茯苓 人參、 白朮 辰砂各半兩。
右末,蜜丸芡實大,燈心竹葉湯下二三十丸。一方加陳皮。
胃風湯〈保嬰撮要下同〉
[編輯]治「風冷客於腸胃,乳食不化,泄瀉腸鳴,腹滿而痛,或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無度。」
白芍藥 白朮 肉桂 人參 當歸 川芎 茯苓。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粟米水煎,空心熱服。
地榆飲
[編輯]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併。」
地榆三分, 甘草、 赤芍藥炒 枳殼各二分
右水煎服
升陽益胃湯
[編輯]止渴消暑生津液
黃芪二錢,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黃連各一錢, 川獨活、 防風、 白芍藥
羌活各五分, 陳皮、 茯苓、 柴胡、 澤瀉各三分。
右,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四分,食遠服。
羌活散〈證治準繩下同〉
[編輯]治傷風時氣,頭痛發熱,身體煩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聲重,及解時行痢赤白。
人參 羌活 赤茯苓 柴胡 前胡 川芎 獨活 桔梗 枳殼「麩炒微黃色,去麩不用。」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麤皮,濾乾,剉片,炒微黃色 甘草各一兩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時溫服。
發散風邪。入蔥白同煎。
痢證薑倉米煎
水浸丹
[編輯]治瀉痢先鋒之藥
黃丹研細,一兩 大巴豆二十五箇,去皮膜,研出油
右研勻,用黃蠟半兩,鎔作汁拌勻,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臨病隨意用。
一方:「黃丹二兩半。」
寬腸丸
[編輯]治「痢後裡急,大腑閉澀不通。」
枳殼炒微黃,仍用清油浸透一兩,焙乾,五錢
麻仁去殼 木通去皮節 大黃半生半炮。
檳榔 大腹皮洗淨焙乾,各二錢半
右除麻仁用乳鉢極細研,外五味,檳榔不過火,餘焙,同研成末,入乳鉢中,與麻仁再杵勻,煉蜜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枳殼甘草煎湯,空心送下。一二歲嬰孩,溫蜜湯下。
地榆散
[編輯]地榆 訶子 厚朴薑製,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煎服。
又方
[編輯]地榆、 烏梅、 蘗皮、 甘草, 當歸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煎服。
川草散
[編輯]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 赤芍 當歸酒洗 黃連各五錢
右剉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
白痢白薑湯調
赤痢甘草湯調
赤白痢,溫米清湯調,並空心服。
備急方
[編輯]治熱痢
蠟茶 蜜磨《生薑》。
右用井花水調,渴則飲之。
錢氏黃蘗丸
[編輯]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蘗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右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外臺子芩湯
[編輯]治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八分 黃蘗, 甘草炙,各四分
右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聖惠梔子仁散
[編輯]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 當歸酒洗,剉,微炒,各半兩 黃蘗地榆微炙,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
[編輯]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肉二枚,微炒 黃連微炒 藍葉各一分 犀角屑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炙草各半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開胃散
[編輯]治赤痢
白朮 茯苓 人參各半錢, 石蓮子肉十個。
右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養臟湯
[編輯]主「生津益氣,溫腸止痢。」
人參 炙草各二錢半 白芍藥 白朮各半兩 南木香 肉桂去粗皮,各一錢 肉豆蔻煨
罌粟殼去蔕,蜜水炒 訶子肉各一錢半
右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倉米同煎。
廣濟方
[編輯]療客冷白痢
人參六分 厚朴炙 甘草炙,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梁州櫸皮八分,炙
右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嬰孺方
[編輯]治五六歲兒冷痢
當歸 黃連、 龍骨各四分 赤石脂 厚朴炙 乾薑 酸石榴皮各二分
右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雄朱散
[編輯]治「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併,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黃一分,研飛 乳香細研 白礬煅,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湯調下,一日三服。
玉脂散
[編輯]治冷痢,大便青色,甚則有膿。
白石脂 當歸洗焙乾 丁香 白朮炮,各一兩 草豆蔻去皮 厚朴生薑汁製,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艾湯
[編輯]治白痢
艾葉微炒 當歸各一兩 乾薑《炮 木香》
訶梨勒皮炮,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養臟湯
[編輯]治白痢頻併
當歸洗焙 烏梅肉 乾薑 黃芪 白朮炮 龍骨各一兩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量大小加減。
香連丸
[編輯]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凈黃連一兩,剉。用吳茱萸同炒黃,仍去茱萸。
烏梅肉二錢半,薄切片,用新瓦上慢火焙乾。
南木香半兩,不過火。
右為末,用阿膠半兩,剉碎炒脹,水化為糊,候冷入乳鉢內,同前藥末停分杵勻,丸作麻仁大,赤痢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甘草湯空心下。
白痢丸數同前,白薑湯空心下。
赤白交作。溫米清湯。空心嚥服。
金粟丸
[編輯]治「下痢赤白,水糓不化。」
淨黃連一兩 川芎 枳殼製 糓芽洗焙 赤茯苓 白芷 木香各半兩。
右除木香別剉,不過火,餘六味焙,入木香同為末,用神麯末一兩,煮糊丸粟米大,每服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溫米清飲湯下,或不拘時。
白附香連丸
[編輯]治「腸胃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扭撮,晝夜頻併,乳食減少。」
黃連、 木香各一錢, 白附尖二箇。
右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
[編輯]治瀉泄。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
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錢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
右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吉氏香連丸
[編輯]治赤白痢
黃連、 木香、 訶子皮各一兩 肉豆蔻二個, 子芩半兩
右末,蜜丸菉荳大,空心酢漿湯下,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薑蜜湯下。
葛氏雞子餅
[編輯]療小兒秋夏暴冷痢,腹脹,乍寒乍熱,白滯下。
雞子一枚 胡粉一丸,碎絹篩
右合雞子黃白調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二餅即瘥,兒大倍作。凡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脂附丸
[編輯]《王氏手集》治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
大附子一枚。
右「先用豬膏攄成油半盞許,醮前件附子令裂,撈出放冷,削去皮臍,研為細末,以棗肉和丸如菉豆大」 ,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方
[編輯]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
訶子皮、 青木香各等分。
右為末,以粳米飯丸如菉豆大,米飲下五丸。
附子散
[編輯]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㽲痛。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 龍骨 赤石脂各半兩 蜜陀僧 黃丹 胡粉炒 烏賊魚骨燒灰
赤芍藥各一分。
右件為末。每服米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血痢方
[編輯]治小兒熱毒
犀角十分, 地榆六分, 蜜三分, 地麥草五合。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兒大小服。
又方
[編輯]蔥白三兩, 香豉三合, 梔子七枚, 黃連一兩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又方
[編輯]《外臺》:「劉氏療小兒血痢。」
地榆、 酒黃蘗、 川黃連、 酒黃芩各六分。
馬藺子二分, 茜根一兩, 生薑三分。
右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又方
[編輯]《食醫心鑑》治小兒血痢。
生馬齒莧絞汁一合。
右和蜜一匙匕,空心用之。
黃連散
[編輯]《聖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乾,腹痛。
黃連去鬚,微炒 犀角屑 白襲荷根 黃芩 蔓青根 吳藍各一兩 白頭翁三分, 炙草 當歸剉微炒,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馬齒菜汁粥
[編輯]《聖惠》治小兒血痢不瘥。
馬齒菜汁一合, 蜜半合, 粟米一合。
右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後入二味和調,食前服之。
水蓼丹
[編輯]治血痢疳瘦
蛇蛻皮燒灰。 雞豆殼燒灰,各一兩 胡黃連 水蓼各半兩。各搗羅為細末。次用 「硃砂半兩。 真蘆薈、 牛黃 粉霜各細研一分」
右件都拌勻,再研細,軟飯和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茜根湯
[編輯]治血痢不瘥
茜根剉 地榆剉 黃連去鬚 赤石脂煅 阿膠炙熟,各一兩 甘草炙 黃蘗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厚腸丹
[編輯]治血痢腸虛
黃連 川楝子各一兩 木香 阿膠蛤粉炒 吳茱萸微炒 當歸洗焙,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聖效散
[編輯]治血痢久不瘥
赤石脂燒赤 白龍骨煆 阿膠炙,各一兩
訶梨勒皮 木香, 炮薑、 黃連、 炙草,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下,食前服。
必效丹
[編輯]治血痢煩併
川黃連去鬚,二兩 大棗半升 乾薑一兩
白礬半兩。
右件用瓦器盛,鹽泥固濟,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麵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編輯]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蘗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右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
又方
[編輯]《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
宣連為末。
右以「雞子捻作餅子,炭火煅令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研,空心米飲下半錢,以意加減服。」
又方
[編輯]好欝金末半錢。
右用熱水調下
吉氏地榆散
[編輯]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
地榆一分,炒 訶子五個,炮去皮 陳槐炒
黃連各一錢,炒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白頭翁丸
[編輯]白頭翁三分 黃連六分,研 石榴皮三分
右三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
一方去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
肘後乳母方
[編輯]扁豆莖一升,炙乾,切 人參三兩
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
肘後近效方
[編輯]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餘行。」
生地黃汁五小合, 羊腎脂一小合
右先溫腎脂令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服,並有《乳母方》在前。
聖惠吳藍散
[編輯]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 川升麻 赤芍藥 龍骨煅,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樗根皮散
[編輯]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臭樗根皮一分,剉,炒微黃 枳殼去瓤,麩炒
黃連去鬚,微炒 蕪荑微炒 赤芍藥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人參散
[編輯]治小兒膿血痢,多時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 當歸微炒 地榆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 子芩 黃蘗炙 赤芍 白蕪荑微炒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雞屎礬丸
[編輯]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燒灰。 龍骨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去鬚微炒,各一兩 胡粉一分,炒微黃
右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酢為膏,和丸如菉豆大。每服以煖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黃連阿膠丸
[編輯]治小兒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
真川黃連去鬚,一兩半 白茯苓 白芍藥炒 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各半兩
右上三味為細末,斟酌米酢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菉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至於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
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燔髮散
[編輯]治腸澼下膿血
白石脂一分 髮灰 甘草炙,各二分
右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張渙健胃丹
[編輯]治泄痢兼膿血。日漸羸瘦。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枯白礬一分 烏梅肉炒 龍骨 白石脂 神麴炒 乾薑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酢煮麪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青橘丹
[編輯]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當歸酒洗,焙 黃連
乾薑各一兩 厚朴、生薑製 肉豆蔻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白麵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