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75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七百五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七百五十一卷目錄
畫部彙考三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 敘畫之興廢 敘歷代能畫人
名 論畫六法 論畫山水樹石 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 論顧陸張吳用筆 論畫體工
用搨寫 論名價品第 論鑒識收藏購求閱玩 敘自古跋尾押署 敘古今公私印記
論裝背褾軸 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 兩京寺觀等畫壁 東都寺觀畫壁 述古之祕畫
珍圖〉
藝術典第七百五十一卷
畫部彙考三
[編輯]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編輯]敘畫之源流
[編輯]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 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古先聖王受命膺籙, 則有龜字效靈,龍圖呈寶。自巢燧以來,皆有此瑞,跡 暎乎瑤牒,事傳乎金冊。庖犧氏發於滎河中,典籍圖 畫萌矣。軒轅氏得於溫洛中,史皇蒼頡狀焉:「奎有芒 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 「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 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 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天地聖人之意也。」按字學之部,其體有六:一古文,二 奇字,三篆書,四佐書,五繆篆,六鳥書。在幡信上,書端 象鳥頭者,則畫之流也。
漢末,大司空甄豐校字體有六書:古文即孔子壁中書,奇字即古文之異者。篆書即小篆也;佐書秦隸書也,繆篆所以摹印璽也。鳥書即幡信上作蟲鳥形狀也。
顏光祿云:「圖載之意有三:一曰圖理,卦象是也,二曰 圖識,字學是也,三曰圖形,繪畫是也。又《周官》教國子 以六書,其三曰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 而同體也。」
《周禮》:「保章氏掌六書指事,龤聲、象形、會意,轉注、假借。」 皆蒼頡之遺法也。
洎乎有虞作繪,繪畫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於是 禮樂大闡,教化由興。故能揖讓而天下治,煥乎而詞 章備。《廣雅》云:「畫,類也。」《爾雅》云:「畫,形也。」《說文》云:「畫,畛也。」 象田畛畔,所以畫也。《釋名》云:「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 也。故鼎鐘刻則識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則昭軌度 而備國制。清廟肅而樽彝陳,廣輪度而疆理辨。以忠 以孝,盡在於雲臺;有烈有勳,皆登於麟閣。見善足以 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 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 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 也。故陸士衡云:「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 馨香。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此之謂也。善哉, 曹植有言曰:「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 異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 莫不忘食;見忠臣死難,莫不抗節;見放臣逐子,莫不 歎息;見婬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 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昔夏之衰也,桀為暴亂,太 史終抱畫以奔商;殷「之亡也,紂為淫虐,內史摯載圖 而歸周;燕丹請獻,秦皇不疑;蕭何先收,沛公乃王。圖 畫者,有國之鴻寶,理亂之紀綱。是以漢明宮殿,贊茲 粉繪之功;蜀郡學堂,義存勸戒之道。馬後尚願戴君 於唐堯,石勒猶觀自古之忠孝。豈同博奕用心,自是 名教樂事。」余嘗恨王充之《不知言》云:「人觀圖畫,上所 畫古」人也。視畫古人,如視死人,見其面而不若觀其 言行。古賢之道,竹帛之所載,燦然矣,豈徒牆壁之畫 哉?余以此等之論,與夫大笑其道,詬病其儒,以食與 耳對牛鼓簧,又何異哉?
敘畫之興廢
[編輯]圖畫之妙,爰自秦漢,可得而記。降於魏、晉,代不乏賢。 洎乎南北,哲匠間出,曹、衛、顧、陸擅重價於前,董、展、孫、 楊,垂妙跡於後。張、鄭兩家,高步於隋室,大安兄弟,首 冠於皇朝,此蓋尢所烜赫也。世俗知尚者,其餘英妙, 今亦殫論。漢武創置祕閤,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 別開畫室,又創立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雲集。 及董卓之亂,山陽西遷,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 所收。而西七十餘乘,遇雨道艱,半皆遺棄。魏、晉之代, 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時焚燒。宋、齊、梁、陳之君,雅有 好尚。晉遭劉曜,多所毀散。重以桓元性貪好奇,天下 法書名畫,必使歸己。及元篡逆,晉府真跡,元盡得之。 何法盛《晉中興書》云:「劉牢之遣子敬」宣詣元請降。元 大喜,陳書畫共觀之。元敗,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宮載 焉。南齊高帝科其尤精者,錄古來名手,不以遠近為 次,但以優劣為差。自陸探微至范惟賢,四十二人,為 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聽政之餘,旦夕 披玩。梁武帝尢加寶異,仍更搜葺。元帝雅有才藝,自 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內府。侯景之亂,太子綱數夢秦皇更欲焚天下書,既而內府圖畫數百函,果為景 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畫皆載入江陵,為西魏將干 謹所陷。元帝將降,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 卷,遣後閤舍人高善寶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宮嬪牽 衣得免。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令折,乃歎曰:「蕭世誠遂 至於此。儒雅之道,今夜窮矣。」于謹等於煨燼之中,收 其書畫四千餘軸,歸於長安。故顏之推《觀我生賦》云: 「人民百萬而囚虜,書史千兩而煙颺。史籍已來,未之 有也。溥天之下,斯文盡喪。」陳天嘉中,陳主肆意搜求, 所得不少。及隋平陳,命元帥記室參軍裴矩、高熲收 之,得八百餘卷。隋帝於東京觀文殿後起二臺:東曰 「妙楷臺」,藏自古法書;西曰「寶蹟臺」,收自古名畫。煬帝 東幸揚州,盡將隨駕,中道船覆,大半淪棄。煬帝崩,並 歸宇文化及。化及至聊城,為竇建德所取;留東都者, 為王世充所取。「聖唐武德五年,剋平僭逆,擒二偽主, 兩都祕藏之跡,維揚扈從之珍,歸我國家焉。」乃命司 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 砥柱,忽遭漂沒,所存十亡一二。〈國初內庫只有三百卷並隋朝以前相承 御府所寶〉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於人間購求。天后朝,張 易之奏召天下畫工修《內庫圖畫》,因使工人各推所 長,銳意摸寫,仍舊裝背,一毫不差,其真者多歸易之。 易之誅後,為薛少保稷所得。薛歿後,為岐王範所得。 〈元宗弟謚惠文太子〉「王初不陳奏,後懼,乃焚之。」時薛少保與岐 王、範石泉公、王方慶家所蓄圖畫,皆歸於天府。祿山 之亂,耗散頗多。肅宗不甚保持,頒之貴戚。貴戚不好, 鬻於不肖之手;物有所歸,聚於好事之家。及德宗艱 難之後,又經散失,甚可痛也。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屢 鬥,年代寖遠,失墜彌多。儻時君之不尚,則闕其搜訪, 非至人之「賞玩,則未辨妍媸,所以駿骨不來,死鼠為 璞。」嗟乎!今之人眾藝鮮,至此道尢衰,未曾誤點為蠅, 惟見亡成類狗。彥遠家代好尚,高祖河東公,會祖魏 國公,相繼鳩集名跡。先是魏國公與司徒汧公李勉, 並佐霍國公關內三軍幕府王思禮,霍公平定兩京, 魏公之策也。魏公與汧公因其同寮,遂成久要,並列 藩閫,齊居台衡。雅會襟靈,琴書相得。汧公博古多藝, 窮精蓄奇。魏晉名蹤,盈於篋笥。許詢逸少,經年共賞 山泉;謝傅戴逵,終日惟論琴畫。
汧公任南海日,於羅浮山得片石,汧公子兵部員外郎約,又於潤州海門山得雙峰石,並為好事所寶,悉見傳授。又汧公手斲雅琴,尢佳者曰響泉,曰韻磬。汧公在滑州,魏公在西川,金玉之音,山川亡間,盡緘瑤匣,以表嘉貺。西川幕客司空曙賦曰:「《白雪》高吟際,青霄遠望中。誰言路遐曠,宮徵暗相通。」 時汧公並寄重寶,《琴解》及《琴薦》咸在焉。
大父《高平公》,與愛弟主客員外郎。〈彥遠叔祖名諗〉及《汧公愛 子纘》。〈祠部郎中〉纘弟約。〈兵部員外郎字存博〉更敘通舊,遂契忘言,遠 同莊、惠之交,近得荀、陳之會。大父請纘為判官,約與 主客皆高謝榮宦,琴尊自樂,終日陶然,士流企望莫 及也。繇是萬卷之書,盡歸王粲,一廚之畫,惟寄桓元。 李兵部又於江南得蕭子雲壁書飛白「蕭」字,匣之以 歸洛陽,授余叔祖,致之修善里,搆一亭,號曰「蕭亝。」〈王涯 相倚權勢負之而趨太和末為亂兵所壞其蕭字本末具余所撰法書要錄中〉元和十三年, 高平公鎮太原,不能承奉中貴,為監軍使內官魏弘 簡所忌,無以指其瑕,且驟言於憲宗曰:「張氏富有書 畫。」遂降宸翰,索其所珍,惶駭不敢緘藏,科、簡登時進 獻。乃以鍾、張、衛、索真跡各一卷,二王真跡各五卷,魏、 晉、宋、齊、梁、陳、隋雜跡各一卷,顧、陸、張、鄭、田、楊、董、展、洎 國朝名手畫,合三十卷,表上曰:「伏以前代帝王,多求 遺逸,朝觀夕覽,收鑒於斯。陛下睿聖欽明,凝情好古, 聽政之暇,將以怡神。前件書畫,歷代共寶,是稱珍絕。 其陸探微、《蕭史圖》,妙冠一時,名居上品,所希睿鑒,別 賜省覽。」又別進《元宗馬射真圖》。〈永寶府司馬陳宏畫〉表曰:「元宗 天縱神武,藝冠前王,凡所游畋,必存繪事。豈止雲夢 殪兕,楚人美旌蓋之雄;潯陽射蛟,漢史稱舳艫之盛。 前件圖,臣瞻奉先靈,素所寶惜,陛下旁求珍跡,以備 《石渠》,祖宗之美,敢不獻呈。」〈掌書記監察御史李德裕制詞〉手詔答曰: 「卿慶傳台鉉,業嗣弓裘,雄詞冠於一時,奧學窮乎千 古。圖書兼蓄,精博兩全。別進元宗《馬射真圖》,恭獲披 捧瞻拜感咽,聖靈如臨。其鍾、張等書,顧、陸等畫,古今 共寶,有國所珍。朕以視朝之餘,得以寓目,因知丹青 之妙,有合造化之功。欲觀象以省躬,豈好奇而玩物。 況煩章奏,嘉歎良深。」其書畫並收入內庫,世不復見。 其餘者,長慶初,大父為內貴魏弘簡門人宰相元稹 所擠,出鎮幽州,遇朱克融之亂,皆失墜矣。及事定,頗 有好事購得之。彥遠時未齔歲,恨不見家內所寶,其 進奉之外,失墜之餘,存者纔二三軸而已。雖有豪勢, 莫能求旃。嗟爾後來,尢須靳固。宜抱漆書而興歎,莫 將棐柿以藩身。聊因暇日,編為此記;且撮諸評品,用 明乎所業,亦探於史傳,以廣其所知。
後漢孫暢之有《述畫記》,梁武帝,陳姚最、謝赫、隋沙門彥悰、唐御史大夫李嗣真、祕書正字劉整著作。
郎顧況,並兼有《畫評》,中書舍人裴孝源有《畫錄》,竇蒙有《畫拾遺錄》,率皆淺薄漏略,不越數紙。僧悰之評,最為謬誤,傳寫又復脫錯,殊不足看也。
如宋朝謝希逸、陳朝顧野王之流,「當時能畫,評品不 載。詳之近古,遺脫至多,蓋是世上未見其蹤,又述作 之人不廣求耳。」嗚呼!自古忠孝義烈,湮沒不稱者,曷 勝記哉!況書畫耶?聖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 羅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何必六法俱全?〈六法 解在下篇〉但取一技可采。〈謂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馬或鬼神或花鳥各有所長〉 自史皇至今大唐會昌元年,凡三百七十餘人,編次 無差,銓量頗定。此外旁求錯綜,心目所鑒,言之無隱, 將來者有能撰述,其或繼之。
敘歷代能畫人名〈自軒轅至唐會昌凡三百七十人〉
[編輯]軒轅時一人
史皇。
周一人
封膜。
齊一人
《敬君》。
秦一人
《烈裔》。
前漢六人
毛延壽、 陳敞、 劉白、 龔寬、 楊望、 樊育、
後漢六人
趙岐、 劉褒、 蔡邕〈裴孝源雲在下品〉 張衡、 劉旦、 楊魯
魏四人
曹髦。〈中品〉 楊修。〈中品下〉桓範、 《徐邈》
吳二人
曹不興。〈中品上〉 《吳王趙夫人》:
蜀二人
諸葛亮、 《諸葛瞻》,〈亮子〉
晉二十三人
明帝。〈下品上〉 荀勗。〈中品下〉 《張墨》。〈下品〉 顧愷之:〈上品上〉 衛協:〈上品下〉 王廙:〈上品上〉 康昕。〈下品〉 《史道碩》:〈上品下〉 謝稚。〈下品〉 夏侯瞻:〈下品〉 嵇康, 溫嶠, 謝巖, 曹龍, 丁遠, 楊惠, 江思遠, 王濛, 王羲之。〈子獻之俱中品下〉 戴逵。〈逵子㪍下品㪍弟顒〉
宋二十八人
宗炳。〈中品中〉 《王微》。〈下品〉 謝莊、 《顧寶光》。〈中品上〉 劉斌。〈下品〉 史藝:〈下品〉 《顧駿之》:〈中品〉 《史敬文》。〈中品上〉 《康允之》。〈中品〉 吳暕:〈下品〉 張則。〈下品〉 顧景秀:〈中品上〉 蔡斌。〈下品下〉 史粲。〈中品上〉 《朱僧辯》。〈下品〉 《褚靈石》。〈下品〉 范惟賢、 袁倩〈中品上倩子質〉 尹長生:〈下品或作尹扈生〉 《濮萬年》。〈弟道興俱下品〉 劉引祖:〈弟紹祖俱下品子璞〉 《陸探微》:〈上品上探微子綏中品綏弟弘肅中品上〉
南齊二十八人
《宗測》 《劉係》《宗 范》《懷珍》。〈中品〉 章繼伯:〈下品〉 鍾宗之:〈下品〉 王奴:〈下品〉 王殿。〈下品〉 戴蜀。〈中品下〉 陳公恩。〈下品〉 張季和:〈下品〉 《沈標》:〈下品〉 陶《景真》。〈中品下〉 謝赫。〈中品下〉 沈粲。〈下品〉 丁光 《謝惠連》。〈中品中〉 周曇研、 謝約。〈下品〉 虞堅。〈下品〉 丁寬。〈下品〉 劉瑱:〈下品〉 《毛惠遠》:〈中品上弟惠秀下品下子稜〉 姚曇度。〈中品上子釋惠覺下品〉 蘧,道愍。〈下品甥沙門僧珍中品上〉
梁二十人
元帝。〈中品子方等〉《蕭大連》 《蕭賁》〈下品〉 陸杲:〈中品上〉 《陶弘景》 《袁昂》〈中品上〉 焦寶願。〈下品〉 稽《寶鈞》。〈下品〉 《聶松》。〈下品〉 《解倩》。〈中品下〉 《陸整》。〈中品上〉 《江僧寶》。〈中品下〉 僧《威公》。〈中品〉 僧摩羅菩提。〈中品〉 僧吉底俱。〈中品〉 僧迦佛佗。〈中品〉
《張僧繇》:〈上品中子善果中品善果弟儒童中品上〉
陳一人
《顧野王》。
後魏九人
蔣少遊、 郭善明、 侯文和、 柳儉、 閔文和、 郭道興、 楊乞德、 王由 祖、班
北齊十人
《高孝珩》 《蕭放》 《田僧亮》〈下品〉 楊子華。〈中品上〉 《劉殺鬼》。〈下品〉 《曹仲達》、 殷英童、 《高尚士》。〈中品〉 徐德祖:〈下品〉 曹仲璞:
後周一人
馮提伽。
隋二十一人
閻毗, 何稠, 劉龍。〈龍弟袞〉 展子虔。〈中品下〉 劉烏。〈下品〉 陳善見。〈下品〉 《江志》。〈中品〉 《孫尚子》:〈中品上〉 《李雅》。〈下品〉 《王仲舒》:〈下品〉 閻思光:〈下品〉 董伯《仁》:〈中品上〉 《解悰》:〈下品〉 程瓚:〈下品〉 楊契丹。〈上品中〉 《尉遲跋質那》 《僧曇摩拙叉《鄭法土》。〈弟法輪俱中品上子德文中品〉
唐二百六人
《漢王元昌》。〈弟韓王元嘉滕王元嬰〉 《閻立德》:〈弟立本俱上品下〉 《李果奴》:〈果奴孫士昉〉 《僧金剛三藏· 李思訓》。〈弟思誨思誨子林甫林甫弟昭道林甫侄湊〉 《張孝師》。〈下品〉 《范長壽》:〈丁品〉 何長壽, 《尉遲乙僧》, 劉孝思, 靳智翼, 王定, 梁寬, 吳智敏, 康《薩陀》。〈中品〉 王韶《應》· 王知慎〈中品下〉 檀智敏。〈中品〉 《楊須跋》。〈中品〉 趙武端、 范龍樹、 周烏孫、 楊德紹、 陳義 殷、 殷季友, 許琨, 僧法明, 錢國養, 左文通, 王陀子, 牛昭, 吳道子, 張愛兒, 楊惠之, 員明、 程進、 韓伯通、 竇弘果、 毛婆羅、 孫仁貴, 金忠義, 翟琰、 李生、 張藏、 楊庭光, 盧稜伽、 姚景仙、 武靜藏、 董崿、 程雅、 楊坦。〈坦子爽〉 陳靜《心》:〈弟靜眼〉 楊仙喬、 解倩、 馮紹正、 姜皎、 薛稷, 郎餘令、 曹元廓、 劉行臣、 暢𧦬、〈子明瑾〉 楊寧、 楊昇、 張萱、 尹琳、 李仲昌、 李嗣真、 《韋無沗》。〈弟無縱〉 朱抱一、 竺元標、 蔡金剛、 毛嵩、 姚彥山、 程遜、 董好子、 楊樹兒、 耿純、 任貞亮、 陸庭曜、 暢整、 李相國、 陳慤、 劉智敏、 史晟、 何君墨、 京元成、 崔霞、 冷元琇、 馬光業、 李蠻子、 馬樹鷹、 祝丘、 潘細衣、 周子敬、 段去惑、 僧智瑰、 殷令名、 殷聞禮。〈子仲容〉談皎、 張遵禮、 王紹宗、 宋令文、 司馬承禎、 盧鴻、 釋翛然、 鄭虔、 鄭逾、 曹霸、 韓幹、 孔榮、 陳閎、 孟仲暉、 杜景祥、 王允之、 王維、 張諲、 劉方平、 王熊、 王象、 田琦、 竇師綸, 江都、王緒、 李逖、 李平鈞、 崔陽元、 李炅、 張維亙、 李滔、 張通、 耿昌言〈弟昌期〉《周古言》 「嚴杲、 楊德本、 貝俊、 李韶、 魏晉、孫 蒯廉、 白旻、 韓嶷。」〈子文肅〉 《陳庭》 《高江》 《車道政》 《滕王》《湛然》 《齊皎》。〈皎弟映〉 朱審、 王宰、 畢宏、 楊炎、 史瓚、 裴諝、 韋鑒、〈弟鑾子鶠〉張璪、 陳曇、 顧況、 沈寧、 劉商、 劉整、 劉之奇、 邊鸞、 於錫、 強穎、 梁廣、 陳庶、 陳恪、〈恪子積善〉 戴重席、 劉之章、 周昉、 趙博文。〈兄博宣〉 王朏、 鄭寓、 韓滉、 戴嵩〈嵩弟嶧〉 李漸。〈子仲和〉 蕭祐, 周太素, 麴庭 蕭悅, 張志和, 侯莫陳廈, 僧道芬, 鄭町,處士 梁洽,處士 項容,處士 吳恬,處士 王默。
論畫六法
[編輯]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 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 傳摸移寫。」自古畫人,罕能兼之。彥遠試論之曰:古之 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 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 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上古之畫,跡簡意 「淡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緻而臻 麗,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 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 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故工畫者多善書。然則古之《嬪,擘》纖而胸束,古之馬, 喙尖而腹細,古之臺閣竦峙,古之服「飾容曳。故古畫 非獨變態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於臺閣樹石、 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侔,直要位置 向背而已。」顧愷之曰:「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其臺 閣一定器耳,差易為也。」斯言得之。至於鬼神人物,有 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後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 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故《韓子》曰:「狗馬難,鬼 神易。」狗馬乃凡俗所見,鬼神乃譎怪之狀,斯言得之。 至於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自顧、陸以降,畫跡鮮存, 難悉詳之。唯觀吳道元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 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 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 異也。至於傳摸移寫,乃畫家末事。然今之畫人,粗善 寫貌,得其形似,則無其氣韻,具其彩色則失其筆法, 豈曰畫也?嗚呼!今之人斯藝不至也。宋朝顧駿之常 結構高樓以為畫所,每登樓去梯,家人罕見。若時景 融朗,然後含毫,天地陰慘,則不操筆。今之畫人,筆墨 混於塵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汙絹素,豈曰繪畫。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冑。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 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
論畫山水樹石
[編輯]「魏、晉以降,名跡在人間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則群 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率皆 附以樹石暎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詳古 人之意,專在顯其所長,而不守於俗變也。國初,二閻 擅美匠學,楊展精意,宮觀漸變,所附尚猶狀石則務 於雕透,如冰澌斧刃。繪樹則刷脈鏤葉,多棲梧菀柳, 功倍愈拙,不勝其色。吳道元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 往往於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於蜀 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樹石 之狀,妙於韋鶠,窮於張通。通能用紫毫禿鋒,以掌摸 色,中遺巧飾,外若混成。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楊僕射 之奇贍,朱審之濃秀,王宰之巧密,劉商之取象,其餘 作者非一,皆不過之。近代有侯莫陳廈沙門道芬,精 緻稠沓,皆一時之秀也。吳興郡南堂有兩壁樹石,余 觀之而歎曰:「此畫位置若道芬,跡類宗偃,是何人哉?」 吏對曰:「有徐表仁者,初為僧,號宗偃,師道芬則入室。 今寓於郡側。年未衰而筆力奮疾,召而來徵他筆,皆 不類,遂指其單複曲」折之勢耳。剽心悟,成若宿構。使 其凝意,且啟幽襟。迨乎構成,亦竊奇狀。向之兩壁,蓋 得意深奇之作。觀其潛蓄嵐巔,遮藏洞泉,蛟根束鱗, 危幹凌碧,重質委地,青飆滿堂。吳興茶山,水石奔異, 境與性會。乃召於山中,寫《明月峽》。因敘其所見,庶為 知言。知之者解頤,不知者拊掌。
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
[編輯]自古論畫者,以顧生之跡,天然絕倫,評者不敢一二。 余見顧生評論魏晉畫人,深自推挹衛協,即知衛不 下於顧矣。只如狸骨之方,右軍嘆重;龍頭之畫,謝赫 推高,名賢許可,豈肯容易,後之淺俗,安能察之?詳觀 謝赫評量,最為允愜,姚李品藻,有所未安。李駮謝云: 「衛不合在顧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於悒。只如晉 室過江,王廙書畫為第一,書為右軍之法,畫為明帝 之師。今言書畫,一向吠聲,但推逸少、明帝,而不重平 南,如此之類至多,聊且舉其一二,若不知師資傳授, 則未可議乎畫。今粗陳大略雲,至如晉明帝師於王 廙,衛協師於曹不興,顧愷之、張墨,荀勖師於衛協、史 道碩,王微師於荀勖、衛協,戴逵師於范宣,逵子㪍,㪍 弟顒師於父。陸探微師於顧愷之,探微子綏弘肅並 師於父顧寶光。袁倩師於陸倩,子質師於父。顧駿之 師於張墨,張則師於吳暕,吳暕師於江僧寶。劉引祖 師於晉明帝,引祖弟紹祖,子璞並師於引祖。姚曇度 子釋惠覺師於父。蘧道敏師於章繼伯,道敏甥僧珍 師於道敏。沈標師於謝赫。周曇研師於曹仲達。毛惠 遠師於顧惠遠,弟惠秀,子稜並師於惠遠。袁昂師於 謝、張、鄭。張僧繇子善果儒童並師於父,解倩師於聶 松蘧道愍。焦寶願師於張、謝,江僧寶師於袁、陸及戴。 田僧亮師於董展。曹仲達師於袁、鄭,法士師於張法 士,弟法輪子德文並師於法士。孫尚子師於顧、陸、張、 鄭。陳善見師於楊鄭。《李雅》師於張僧繇,王仲舒師於 孫尚子,二閻師於鄭張。楊展、范長壽、何長壽並師於 張。尉遲《乙僧》師於父。〈尉遲跋質那在隋朝〉陳廷師於乙僧。〈乙僧外國 陳廷次之〉靳智翼師於曹。〈曹創佛事畫佛有曹家樣張家樣及吳家樣〉吳智敏 師於梁寬。〈寬勝智敏〉《王智慎》「師於閻。」〈極類閻之跡而少劣〉《檀智敏》師 於董。《吳道元》師於張僧鯀。〈又師於張孝師又授筆法於張長史旭〉《盧稜 伽》《楊庭光》、李生、《張藏》並師於吳。〈和有所長稜伽庭光為上兄〉劉行 臣師於王韶應韓幹,陳閎師於曹霸,王紹宗師於殷 仲容。〈已上國朝畫人近代皆不載也〉各有師資,遞相倣效,或自開戶 牖,或未及門牆,或青出於藍,或冰寒於水,似類之間, 精粗有別。只如田僧亮、楊子華、楊契丹、鄭法士、董伯 仁、展子虔、孫尚子、閻立德、閻立本,並祖述顧、陸、僧繇。 田則郊野柴荊為勝,楊則鞍馬人物為勝,契丹則朝 廷簪組為勝,法士則游宴豪華為勝,董則臺閣為勝, 展則車馬為勝,孫則美人魑魅為勝,閻則六法備該, 萬象不失。所言勝者,以觸類皆能,而就中尢所偏勝 者,俗所共推。展善屋木,且不知董、展同時齊名。展之 屋木,不及於董。李嗣真云:「三休輪奐,董氏造其微;六 轡沃若,展生居其駿。」而董有展之車馬,展無董之臺 閣。此論為當。若論衣服車輿,土風人物,年代各異,南 北有殊,觀畫之宜,在乎詳審。只如吳道子畫仲由,便 戴木劍;閻令公畫昭君,已著幃帽。殊不知木劍創於 晉代,幃帽興於國朝。舉此凡例,亦畫之一病也。且如 「幅巾」傳於漢魏,《羃離》起自齊隋,愨頭始於周朝。〈折上巾軍 旅所服即今愨頭也用全幅皁向後愨髮俗謂之愨頭自武帝建德中裁為四腳也〉「巾子,創於 武德。胡服靴衫,豈可輒施於古象?衣冠組綬,不宜長 用於今人。芒屩非塞北所宜,牛車非嶺南所有。」詳辯 古今之物,商較土風之宜,指事繪形,可驗時代。其或 生長南朝,不見北朝人物;習熟塞北,不識江南山川; 遊處江東,不知京洛之盛。此則非繪畫之病也。故李 嗣真《評董展》云:「地處平原,闕江南之勝;跡」參戎馬,乏簪裾之儀。此是其所未習,非其所不至。如此之論,便 為知言。譬如鄭元未辯樝梨,蔡謨不識螃蟹,魏帝終 削《典論》。〈初以其無火浣布著典論言之刊於太學後有外國獻火浣布遂削棄典論也〉《隱居》 有「昧」藥名。〈陶隱居本草多未曉北地藥名也〉「吾之不知」,蓋闕如也。雖 有不知,豈可言其不博?精通者所宜詳辯。南北之妙 跡,古今之名蹤,然後可以議乎畫。
論顧陸張吳用筆
[編輯]或問余以顧、陸、張、吳,用筆如何?對曰:「顧愷之之跡,緊 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 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 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 連,隔行不斷。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 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 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陸探微精利潤媚, 新奇妙絕,名高宋代,時無等倫。張僧繇點曳斫拂,依 衛夫人《筆,陳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 然,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國初吳道元古今獨步,前不 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 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 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 則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 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當有口訣, 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壯詭怪, 膚脈連結,過於僧繇矣。或問余曰:「吳生何以不用界 筆直尺,而能彎弧挺」刃,植柱構梁。對曰:守其神,專其 一,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 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豈止畫也?與夫庖 丁發硎,郢匠運斤,效顰者徒勞捧心,代斲者必傷其 手,意旨亂矣,外物役焉,豈能左手劃圓,右手劃方乎? 夫用界筆直尺界筆,是死畫也;守其神,專其一,是真 畫也。「死畫滿壁,曷如圬墁,真畫一劃,見其生氣。」夫運 思揮毫,自以為畫,則愈失於畫矣。運思揮毫,意不在 於畫,故得於畫矣。不滯於手,不凝於心,不知然而然, 雖彎弧挺刃,植柱構梁,則界筆直尺,豈得入於其間 矣?又問余曰:「夫運思精深者,筆跡周密,其有筆不周 者,謂之如何?」余對曰:「顧陸之神,不可見其盼際,所謂 筆跡周密也。張吳妙筆纔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 時見𡙇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畫有疏密二 體,方可議乎畫。」或者頷之而去。
論畫體工用搨寫
[編輯]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元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 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颺,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 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 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夫畫物特忌形貌采 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 而患於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識 其了,是真不了也。夫失於自然而後神,失於神而後 妙,失於妙而後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自然者為 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 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 以包六法。〈六法已具第一卷〉以貫眾妙。其間詮量,可有數百 等,孰能周盡?非夫神邁識高,情超心慧者,豈可議乎? 知畫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齊紈吳綀,冰素霧 綃,精潤密緻,機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 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綠〉蜀郡之鉛 華。〈黃丹也出本草〉始興之《解錫》。〈胡粉〉研鍊澄汰,深淺輕重。精麤 林邑,崑崙之黃。〈雌黃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蟻𨥥》。〈紫𨥥也造粉燕脂吳綠謂 之赤膠也〉雲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采章之用也〉 漆姑汁鍊煎。並為重采,鬱而用之。〈古畫皆用漆姑汁若鍊煎謂之鬱色 於綠色上重用之〉古畫不用頭綠大青。〈畫家呼麤綠為頭綠麤青為大青〉取 其精華,接而用之。百年傳致之膠,千載不剝;絕仞食 竹之毫,一劃如劍。有好手畫人,自言能畫雲氣。余謂 曰:「古人畫雲,未為臻妙。若能沾溼綃素,點綴輕粉,縱 口吹之,謂之吹雲」,此得天理。雖曰妙解,不見筆蹤,故 不謂之畫。如山水家有潑墨,亦不謂之畫,不堪倣效。 江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三吳之跡,八絕之名,逸少、 右軍、長康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淮南子》云:「宋人 善畫,吳人善治。」不亦然乎?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 法蠟之,以備摹寫。〈顧愷之有摹搨妙法〉古時好搨畫,十得七八, 不失神采筆蹤。亦有御府搨本,謂之「官搨」,國朝內庫 翰林集賢祕閣,搨寫不輟。承平之時,此道甚行;艱難 之後,斯事漸廢。故有非常好本。搨得之者,所宜寶之, 既可希其真蹤,又得留為證驗。遍觀眾畫,唯顧生畫 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 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 使如死灰,不亦臻於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顧生首 創《維摩詰像》,〈見第四卷〉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 陸與張皆效之。終不及矣。〈張墨陸探微張僧繇並畫維摩詰居士終不及顧之 所創者也〉
論名價品第
[編輯]或曰:「昔張懷瓘作《書估》,論其等級甚詳。君曷不詮定自古名畫,為畫估焉?」《張子》曰:「書畫道殊,不可渾詰,書 即約字以言價,畫則無涯以定名。況漢魏三國名蹤 已絕於代,今人貴耳賤目,罕能詳鑒,若傳授不昧,其 物猶存,則為有國有家之重寶。晉之顧,宋之陸,梁之 張,首尾完全,為希代之珍,皆不可論價。如其偶獲方」 寸,便可椷持。比之書價,則顧、陸可同鍾張,僧繇可同 逸少。書則逡巡可成,畫非歲月可就。所以書多於畫, 自古而然。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 古,則趙岐、劉裦、蔡邕、張衡。〈已上四人後漢〉曹髦、楊修、桓範,徐 邈〈已上四人魏〉曹不興。〈吳〉《諸葛亮》:〈蜀〉之流是也。以晉、宋為 中古,則明帝、荀勖、衛協、王廙、顧愷之、謝稚、嵇康、戴逵、 〈已上八人晉〉「陸探微、顧寶光、袁倩、顧景秀」之流是也。〈已上四人 宋〉以齊、梁、北齊、後魏、陳、後周為「下古」,則姚曇度、謝赫、 劉瑱、毛惠遠。〈已上四人齊〉「元帝」,《袁昂》,《張僧繇》,《江僧寶》,〈已上四人 梁〉《楊子華》《田僧亮》《劉殺鬼》《曹仲達》〈已上北齊〉蔣少游、楊乞 德〈已上後魏〉《顧野王》。〈陳〉馮提伽。〈後周〉之流是也。隋及國初,為 近代之價,則董伯仁、展子虔、孫尚子、鄭法士、楊契丹、 陳善見、〈已上隋〉《張孝師》《范長壽》《尉遲乙僧》《王知慎》《閻立 德》《閻立本》、〈已上唐朝〉「之流是也。上古質略,徒有其名,畫之 蹤跡,不可具見。中古妍質相參,世之所重。如顧、陸之 跡,人間切要。下古評量科簡,稍易辨解,跡涉今時,之 人所悅。其間有中古可齊上古,顧、陸是也;下古可齊 中古」,僧繇、子華是也。近代之價,可齊下古,董展、楊、鄭 是也。國朝畫可齊中古,則尉遲乙僧、吳道元、閻立本 是也。若詮量次第,有數百等。今且舉俗之所知而言, 凡人間藏蓄,必當有顧、陸、張、吳,著名卷軸,方可言有 圖畫;若言有書籍,豈可無《九經》《三史》?顧、陸、張、吳為正 經,楊、鄭、董、展為三史,其諸雜跡為百家。〈吳雖近可為正經〉「必 也手揣卷軸,口定貴賤,不惜泉貨,要藏篋笥。」則董伯 仁、展子虔、鄭法士、楊子華、孫尚子、閻立本、吳道元屏 風一片,值金二萬,次者售一萬五千。〈自隋已前多畫屏風未知有畫 帳故以屏風為準也〉其楊契丹、田僧亮、鄭法輪、《乙僧》《閻立德》一 扇,值金一萬。且舉俗間諳悉者,推此而言,可見流品。 夫中品藝人,有合作之時,可齊上品藝人。上品藝人, 當未遒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雖有合作,不得廁於 上品,在通博之人,臨時鑒其妍醜。只如張顛以善草 得名,楷、隸未必為人所寶。余曾見小楷,樂毅、虞、褚之 流,韋鶠以畫馬得名,人物未必為人所貴。余見畫人 物顧陸可儔。夫大畫與細畫,用筆有殊,臻其妙者,乃 有數體。只如王右軍書,乃自有數體。及諸行草,各繇 臨時搆思淺深耳。畫之臻妙,亦猶於書。此須廣見博 論,不可匆匆一概而取。昔裴孝源都不知畫,妄定品 第,大不足觀。但好之則貴於金玉,不好則賤於「瓦礫, 要之在人,豈可言價。」
論鑒識收藏購求閱玩
[編輯]夫識書人多識畫,自古蓄聚寶玩之家固亦多矣。〈已具 第一卷中〉則有收藏而未能鑒識,鑒識而不善閱玩者,閱 玩而不能裝褫,裝褫而殊亡銓次者,此皆好事者之 病也。貞觀、開元之代,自古盛時,天子神聖而多才,士 人精博而好藝,購求至寶,歸之如雲,故內府圖書謂 之「大備。」
國初,左僕射蕭瑀及許善心、楊素、褚安福家,並進圖畫,兼前代所有,乃成林藪。貞觀六年,虞世南、褚遂良等,奉敕簡閱。開元十年十二月,「太子中允張悱充知搜訪書畫使,天寶中,徐浩充採訪圖畫使」 ,前後不可具載名代也。
或有進獻,以獲官爵。或有搜訪,以獲錫賚。
開元中,有商胡穆聿,別識圖書,遂直集賢,告訐搜求。至德中,白身受金吾長史,改名詳。時有潘淑善以獻書畫拜官,遼東人王昌,括州人葉豐,長安人田穎,洛陽人杜福、劉翌,河內人齊光,皆別識販賣。此輩雖憐業好事,而跡類藩身。又有侍御史集賢直學士史維則充使,博訪圖書,懸以爵賞,所獲不少。建中四年,徐浩侍郎自雲昏耄,奏「男璹前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竇蒙,蒙弟簡較戶部員外郎、汴宋節度參謀臮,並皆別識」 ,敕並用之。貞元初,有賣書畫人孫方顒,與余家買得真跡不少。今有男盈,在長安。頃年又有趙晏,皆為別識也。
又有從來蓄聚之家,自號「圖書之府。」
開元中邠王府司馬竇瓚,潁川人也;右補闕席異,安定人也;監察御史潘履慎,滎陽人也;金部郎中蔡希寂,濟陽人也;給事中竇紹,歙州婺源縣令滕昇,吳郡人也;陸曜,東都人福先寺僧朏,同官尉高至,渤海人也;國子主簿晁溫,太原人也;鄠縣尉崔曼倩,永王府長史陳閎,潁川人也;監察御史薛邕,太原人郭暉,並是別識收藏之人。近則張郎中從申侍郎惟素,從申子也。蕭桂州祐、李方古、歸侍郎登、道士盧元卿、韓侍郎愈、裴侍郎璘、段相、鄒平公、中書令晉公、裴度、李太尉德裕。
「蓄聚既多,必有佳者,妍媸渾雜,亦在詮量。是故非其 人,雖近代亦朽蠹,得其地,則遠古亦完全。」其有晉、宋名跡,煥然如新,已歷數百年,紙素彩色未甚敗。何故? 開元、天寶間,蹤跡或已耗散,良由寶之不得其地也。 夫金出於山,珠產於泉,取之不已,為天下用。圖畫歲 月既久,耗散將盡,名人藝士,不復更生,可不惜哉!夫 人不善寶玩者,動見勞辱;卷舒失所者,操揉便損;不 解裝褫者,隨手棄捐。遂使真跡漸少,不亦痛哉!非好 事者不可妄傳書畫;近火燭不可觀書畫。向風日正 餐飲,唾涕不洗手,並不可觀書畫。昔桓元愛重圖書, 每示賓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餐寒具。〈按寒具即今之環餅以酥油煮 之遂污物也〉以手捉書畫,大點污,元惋惜移時。自後每出 法書,輒令洗手。人家要置一平安床褥,拂拭舒展觀 之。大卷軸宜造一架,觀則懸之。凡書畫時時舒展,即 免蠹溼。余自弱年鳩集遺失,鑒玩裝理,晝夜精勤。每 獲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綴,竟日寶玩。可致者,必貨 弊衣,減糲食,妻子僮僕切切嗤笑。或曰:「終日為無益 之事,竟何補哉?」既而歎曰:「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 能悅有涯之生。」是以愛好愈篤,近於成癖。每清晨閒 景,竹窗松軒,以千乘為輕,以一瓢為倦,身外之累,且 無長物,唯書與畫,猶未忘情。既頹然以忘言,又怡然 以觀閱。常恨不得竊觀御府之名跡,以資書畫之廣 博。又好事家難以假借,況少真本書,則不得筆法,不 能結字,已墜家聲,為終身之痛。畫又跡不逮意,但以 自娛,與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戰於胸中,不亦猶賢乎! 昔陶隱居啟梁武帝曰:「愚固博涉,患未能精,苦恨無 書,願作主書令史。晚愛楷隸,又羨典掌之人。」人生數 紀之內,識解不能,周流天壤,區區惟恣五慾,實可愧 恥!每以得作才鬼,猶勝頑仙。此陶隱居之志也。由是 書畫皆為清妙。況余凡鄙於二道,能無癖好哉。
今彥遠又別撰《集法書要錄》等,共為二十卷。好事者得餘二書,則書畫之事畢矣。
敘自古跋尾押署
[編輯]前代御府,自晉、宋至周、隋,收聚圖畫,皆未行印記,但 備列當時鑒識藝人押署。
宋
張則, 袁倩, 陸綏。
齊
劉瑱、 《毛惠遠》
梁
沈熾文, 唐懷允, 徐僧權, 孫子真, 庾於陵, 法象, 徐湯, 孫達。
《姚懷珍》, 《范引祖》, 《江僧寶》 《滿騫》
陳延祖、 《顧操》
陳
杜僧譚 《黃高》。
北齊
丁《道矜》:
隋
江總、 姚察、 朱異、 何妥。
大業年月日。〈奉敕裝〉
開皇年月日。〈內史薛道衡署名跋尾〉
亦有「開皇年月日。」
參軍事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
唐朝武德初,《秦王府跋尾》。
主簿上開府薛收,文學褚亮,亦有褚亮,下更署虞世南姓名。
貞觀中,褚河南等監掌裝背,並有當時鑒識人押署 跋尾官爵姓名。「貞觀十一年月日。」
兵曹史樊行整裝,合若干紙,宣義郎行參軍李德穎、數功曹參軍金川縣開國男平儼典司馬行相州都督府司馬蘇勖監,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扶風縣開國男韋挺監。
十二年月日。〈題署同十一年〉
十三年月日。
「將仕郎直弘文館臣王行直,《裝》,起居郎臣褚遂良,監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臣無忌,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梁國公臣元齡,特進尚書左僕射、申國公臣士廉,特進鄭國公臣徵,吏部尚書左僕射臣君集,犯法後亦有楷卻處。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左衛大將軍、武陽縣開國公臣」 李大亮,光祿大夫民部尚書莒國公臣唐儉,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河間郡王臣孝恭,刑部尚書、彭城縣開國公臣劉德威,兼太常卿、扶風縣開國男臣韋挺,少府監、安昌縣開國男臣馮長命,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濟陽縣開國男臣唐皎。亦有不署「馮長命」 、唐皎二人官爵姓名者。
十四年月日。
「將仕郎直弘文館臣張龍樹裝,某官士廉,某官徵,某官楊師道;起居郎臣褚遂良亦有臣蔡撝裝」 ,其元齡、士廉、魏徵、師道《君集》,官爵姓名並同。師道後有「左屯衛大將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臣姜行。」
本
十五年、十六年月日。
「文林郎臣《張龍樹》,裝行起居郎臣褚遂良、楊師道、魏徵、房元齡,官爵並同上。」 房「元齡」 後無已下人姓名。
十七年、十八年月日。
守黃門侍郎褚遂良監,無他人官爵姓名,是開元中割卻。
十九年月日。
褚遂良監,亡他人官爵姓名,是開元中割卻。
開元中,元宗購求天下圖書,亦命當時鑒識人押署 跋尾。劉懷信等亦或割去前代名氏,以己等名氏代 之。開元五年月日。
陪戎副尉王思忠裝,亦有張龍樹裝,王行真裝。文林郎直祕書省臣王知逸監,宣義郎行左司禦率府錄事參軍臣劉懷信監,十年賜名匪矜,宣義郎行左驍衛率府倉曹參軍臣陸元悌監。後至十一年,為給事中,賜名堅直。集賢承議郎行左金吾衛長史臣魏哲監,左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舒國公臣褚無量,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臣姚崇,祕書監侍讀、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馬懷素,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臣蘇頲,銀青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兼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宋璟。
十年月日。
王思忠裝同上。「使承議郎守殿中丞知中書尚作事、安昌縣開國男臣馮紹正,使朝議大夫簡較少府監臣陳義。」
十五年月日。
王府大農李仙舟裝背,內使尹奉祥監,是集賢畫院書畫。
建中十年月日。
臣賀遂奇、劉《逸江》等,簡較副使掖庭令茹《蘭芳》,副使內寺伯臣《宋遊瓌》,
已上《跋尾》押署書畫,多同此例,今略舉大例言之,餘 不具載。
敘古今公私印記
[編輯]太宗皇帝自書「貞觀」二小字。作二小印。 元宗皇帝自書「開元」二小字成一印。 又有「集賢印」,「祕閣印」、「翰林印。」〈各以判司所收掌圖書定印〉 又有「弘文之印」,恐是《東觀》舊印。印書者其印至小。 更有「元和之印」,恐是官印,多印搨本書畫。 諸好事家印。有「東晉僕射周顗印」,古小「雌」字。 又有梁朝徐僧權印。 唐朝魏王泰印。 《太平公主駙馬武延秀》玉印。胡書四字,梵音雲「三藐 母馱。」 故潤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徐嶠之印》。 嶠之子吏部侍郎、《會稽郡公徐浩》,浩子璹印。 議郎竇蒙印。蒙弟范陽功曹《竇𣳻印》。 「延王友竇永」二小字印。 金部郎中劉繹印。 起居舍人李造印。 《鄂州司馬張懷瓘弟盛王府》司馬懷瓌印。 《劍州司馬劉知章》印。 「光祿大夫、中書令、上柱國、趙國公《鍾紹京》」印 《彥遠》,高祖中書令,河東公印。 曾祖相國、魏國公印。 「祖相國,高平公」二字小印。 又有「鵲瑞」二字,同為一印。 故相國、司徒、汧國公《李勉印》 汧國公之子兵部員外郎李約印。 又「故相趙國公李吉甫印。」 故御史大夫《黎幹印》。 故《桂州觀察使蕭祐印》。 故相國、晉國公《韓滉印》。 「故相國、鄴侯李泌」印。 故犯法人「宰相王涯」印。 「僕射馬」總印。 「宣州長史周昉」印。 《劍州刺史王朏》印。 張敦簡印。 已上諸印記千百年可為龜鏡。
別有: 已上並未尋討去處,皆是識鑒寶玩之家印記,並可 為驗證。
有「褚氏書印」,非「褚河南印」也。 此外又有諸家印署,皆非鑒識,但偶獲圖畫,便即印 之,不足為證驗,故不具錄。若不識圖畫,不煩空驗印 記。雖然,自古及近代御府購求之家,藏蓄傳授閱翫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
論裝背褾軸
[編輯]自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宋武帝 時徐爰,明帝時虞龢、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編次圖 書,裝背為妙。梁武帝命朱異、徐僧權、唐懷克、姚懷珍、 沈熾文等,又加裝護。國朝太宗皇帝使典儀王行真 等裝褫,起居郎褚遂良、較書郎王知敬等監領。凡圖 書本是首尾完全著名之物,不在輒議割截改移之 「限。若要錯綜次第,或三紙、五紙、三扇、五扇,又上中下 等相揉雜,本亡詮次者,必宜與好處為首,下者次之, 中者最後。何以然?凡人觀畫,必銳於開卷,懈怠將半, 次遇中品,不覺留連,以至卷終。」此虞龢論裝書畫之 例,於理甚暢。凡煮糊必去筋,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 然調熟。余往往入少細研薰陸香末,出自拙意,永去 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汧國公家背書畫入少蠟, 要在密潤,此法得宜,候陰陽之氣以調適,秋為上時, 春為中時,夏為下時,暑濕之時不可用,勿以熟紙,背 必皺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紙紙縫,先避人面及 要節處,若縫縫相當,則強急卷舒有損,要令參差其 縫,則氣力均平,太硬則強急,太薄則失力。絹素彩色, 不可擣理。紙上自畫,可以砧石妥帖之。宜造一太平 案,漆板朱界,制其曲直。古畫必有積年塵埃,須用皁 莢清水數宿漬之,平案扞去其塵垢,畫復鮮明,色亦 不落。補綴抬策,油絹襯之,直其邊際,密其隙縫,端其 經緯,就其形制,拾其遺脫,厚薄均調,潤潔平穩。然後 乃以鏤沉檀為軸首,或裹鼊束金為飾。白檀身為上, 香潔去蟲。小軸白玉為上,水精為次,琥珀為下。大軸 杉木漆頭,輕圓最妙。前代多用雜寶為飾,易為剝壞。 故貞觀、開元中,內府圖書,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 羅褾織成帶,以為官畫之褾。或者云:「書畫以褾軸賈 害,不宜盡飾。」余曰:「裝之珍華,裛以藻繡,緘」縢蘊藉,方 為宜稱。必若大盜至焉,亦何計寶惜?梁朝大聚圖書, 自古為盛,湘東之敗,煙焰漲天,此其運也。況乎私室 寶持,子孫不肖,大則胠篋以遺勢家,小則舉軸以易 朝饌,此又時也,亦何嗟乎!
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
[編輯]《會昌》中多毀折,今亦具載。亦有好事收得畫壁在人家者。
兩京寺觀等畫壁
[編輯]大清宮殿內絹上寫《元元真》,是吳。
「薦福寺」,天后飛白書額。
淨土院門外兩邊,吳畫神鬼。南邊神頭上龍為妙。西 廊菩提院,吳畫《維摩詰本行變》。
律院北廊,張璪、畢宏畫。
西南院佛殿內東壁及廊下行僧,並吳畫,未了。 興善寺殿內壁畫至妙,失人名。按《裴錄》云:「此寺有劉 焉畫」,恐是。
《西南舍利塔》內,曹畫。西面尹琳畫。
東廊從南第三院小殿柱間,吳畫神,工人裝損。 三藏院閣,畫至妙,失人名。
慈恩寺塔內面東西間,尹琳畫西面菩薩騎「師子」,東 面騎象。
塔下南門,尉遲畫;西壁《千缽文殊》,尉遲畫。
南北兩間及兩門。吳畫並自題。
塔北殿前窗間,吳畫《菩薩》,殿內楊庭光畫,經變色損。 大殿東軒廊北壁,吳畫未了。舊傳是吳細看不是。 大殿東廊從北第一院,鄭虔、畢宏、王維等白畫。 入院北壁,二神甚妙,失人名。
兩廊壁間,閻令畫。中間及西廊,李果奴畫行僧。 塔之東南中門外偏,張孝師畫《地獄變》,已剝落。 院內東廊從北第一房間南壁,韋鑾畫松樹。
大佛殿內東壁,好畫,失人名。
《中三門裏》兩面《尹琳畫神》。
「龍興觀,大門內」,吳畫神已摧剝。
殿內東壁,吳畫《明真經變》。
「北面從西」第二門,董諤白畫。
《唐安寺》塔下,尹琳、李真畫。
北堂內西壁,朱審畫《山水》。
光宅寺東菩提院內北壁東西偏尉遲畫《降魔》等變。 殿內吳生、楊庭光畫,又尹琳畫《西方變》。
元真觀,殿內《元元》及侍真座上,陳靜心畫《樂天及神》。 殿內外,程雅、陳靜心畫。
資聖寺,殷仲容題額,檀章畫,中三門東窗間。
《南北面吳畫高僧》,
大三門東南壁,姚景仙畫《經變》。
寺西門直西院外神及《院內經變》,楊庭光畫。
《北圓塔下,李真尹琳絹畫菩薩》。
寶剎寺佛殿南,楊契丹畫《涅槃》等變相,與裴錄同。據 《裴畫錄》,亦有鄭畫,今不見也。西廊陳靜眼畫《地獄變》, 又有楊庭光畫。
興唐寺三門樓下,吳畫神東般若院,楊庭光畫《山水》等。
西院,韓幹畫一行,大師真,徐浩書讚。又有吳生,周昉 絹畫。中三門內東、西偏兩壁,尉遲畫。
殿軒廊東面南壁,吳畫。
淨土院,董諤、尹琳、楊坦、楊喬畫。
院內次北廊向東塔。院內西壁,吳畫《金剛變》,工人成 色,損。
次南廊。吳畫《金剛經變》及《郗後》等,並自題。
小殿內,吳畫神菩薩、帝釋。西壁《西方變》,亦吳畫。 東南角吳弟子李生畫《金光明經變》。
講堂內,楊庭光畫。
菩提寺,佛殿內東西壁,吳畫《神鬼》,西壁工人布色,損 佛殿壁帶間亦有楊庭光白畫。
殿內東、西、北壁,並吳畫,其東壁有菩薩,轉目視人。法 師文漵,亡何,令工人布色,損矣。
東壁董諤畫本《行經變》。
佛殿上構欄,耿昌言畫《水族》。
佛殿內東壁,楊庭光畫。據《西京記》,合有鄭畫,今亡。 萬安觀公主影堂東北小院南行屋門外北壁,李昭 道畫山水。
淨域寺,據《裴畫錄》,「此寺有孫尚子畫,今不見。」
三階院東壁,張孝師畫《地獄變》,杜懷亮書牓子。 院門內外神鬼,王韶應畫,王什書牓子。王什,杜懷亮 書,人罕知。有書跡甚高,似鍾書。
景公寺東廊南間,東門南壁畫行僧,轉目視人。 中門之東,吳畫《地獄》,並題。
西門內西壁,吳畫,《帝釋並題》。次南廊,吳畫。
《三門》內東西畫至妙,失人名。
青龍寺中三門外東西,王韶應畫。
安國寺,東車門直北東壁,《北院門外畫神》兩壁及梁 武帝、郗後等,並吳畫並題。
經院小堂內外,並吳畫。
西廊南頭院西面堂內南北壁,並中三門外東西壁 《梵王、帝釋》,並楊庭光畫。
三門東西兩壁,《釋天》等吳畫工人,成色損。
東廊大法師院塔內,尉遲畫及吳畫。
《大佛殿》東西二神,吳畫,工人,成色,損。
《殿內維摩變》,吳畫。
《東北涅槃變》,楊庭光畫。
「西壁《西方變》」,吳畫《工人成色損》
殿內正南佛,吳畫輕成色。
開元觀,西廊院,天尊殿前,《龍虎君明真經變》及西壁, 並楊庭光畫。門西窗上下,楊仙喬畫。
雲花寺小佛殿,有趙武端畫《淨土變》。
西廊北院門上北面,王知慎畫。
寶應寺多韓幹白畫,亦有輕成色者。
佛殿東西二菩薩,亦幹畫工人成色損。
西南院小堂北壁,張璪畫《山水》。
院南門外,韓幹畫,「側坐《毗沙門天王》。」
《北下方》,西塔院,《下邊鸞畫牡丹》。
咸宜觀,三門兩壁及東西廊,並吳畫。
《殿上窗間真人》吳畫。
《殿前東西二神》,解倩畫。
殿外東頭東、西二神,西頭東西壁,吳生並楊庭光畫, 《窗間寫真》,及《明皇帝上佛》、公主等圖,陳閎畫。
「永壽寺」,三門裏,吳畫神。
東塔院額,高力士書;《涅槃》鬼神,楊惠之書。門屋下內 外面,楊庭光白畫鬼神,並門屋下兩面四五間, 北廊堂內,南嶽智顗思大禪師法華七祖及弟子影, 弟子壽王、主簿韓幹敬貌,遺法弟子沙門飛錫撰頌 並書,繞塔板上,傳法二十四弟子盧稜伽、韓幹畫。裏 面吳生畫時菩薩現,吳生貌。塔北普賢菩薩鬼神,似 是尹琳畫,相傳雲是楊庭光畫。畫時筆端舍利從空 而落。塔院門兩面內外及東西向裏各四間。吳畫鬼 神、帝釋極妙。塔院西廊,沙門懷素草書,天師真,韓幹 畫。此東塔,元宗感夢置之。
楚金真,吳畫,彌勒下生變,韓幹正畫,細小稠鬧。 院門北邊碑,顏魯公書,岑勛撰;南邊碑張芬書。向裏 面壁上碑,吳通微書,僧道秀撰,造塔人,木匠李伏橫。 石作張愛兒,石井欄篆書,李陽冰,石作「張愛兒。」東閣 肅宗置;面東碑韓擇木八分書,王據撰。《天台智者大 師碑》,張芬書。佛殿東院西行。南院殿內有李綸畫《普 賢菩薩》,田琳畫《文殊師利菩薩》。
崇福寺,武后題額。西庫牛昭、王陁子畫《山水》。 《東山亭》,劉整畫《山水》。
西庫門外《西壁神》,吳畫,自題。
化度寺,殷仲容題額,楊庭光、楊仙喬畫《本行經變》,盧 稜伽畫《地獄變》,今殘,兩頭少許耳。
溫國寺,淨土院,尹琳畫。三門內,吳畫《鬼神》。南北窗門 畫神,失人名。
定水寺,王羲之題額,從荊州將來。殿內東壁北二神西壁《三帝釋》,並張僧繇畫,從上元縣移來。餘七神及 下小神,並解倩畫。
殿內東壁,孫尚子畫《維摩詰》。其後屏風,臨《古跡帖》,亦 妙。
中間亦孫尚子畫。「東間不是孫」,亦妙,失人名。
《內東西壁》及前面門上,並似展畫,甚妙。前面有三圓 光,皆突生壁窗間《菩薩》,亦妙。
「奉恩寺」,中三門外西院北,尉遲畫本國王及諸親族。 次塔下小畫,亦尉遲畫。此寺本是乙僧宅。
龍興寺,佛殿,鄭法輪畫。
懿德寺,三門樓下兩壁神,中三門東西《華嚴變》,並妙。 三門西廊,陳靜眼畫山水。
「《大殿》內」,畫極妙,失人名。
「勝光寺」西北院小殿南面東西偏門上王定畫行僧, 及門間菩薩圓光。
《三門外神》及帝釋,楊仙喬畫
三門北南廊,尹琳畫。
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 及竹並是劉整成色。
「西明寺」,元宗朝,南薰殿學士劉子皋書額。入西門南 壁,楊庭光畫神。兩鋪成色,損
寺東崇福寺壁碾,陳積善畫《山水》。
《三階院》,《蔡金剛》,范長壽畫。
淨法寺殿後,張孝師畫《地獄變》。
東壁,范長壽畫,與《裴孝源錄》同。西壁亦妙,失人名。 空觀寺,本周時村佛堂,遶壁,當時名手畫。佛堂在寺 東廊南院,佛殿南面東西門上,袁子昂畫。又有三絕, 是佛殿門扇孔雀及二龍。
崇聖寺西殿內,董伯仁畫。
東殿,展子虔畫,與《裴錄》同。西北,鄭德文畫。
元都觀殿內,范長壽畫。
海覺寺,歐陽詢題額。三門內,王韶應畫。小殿前面,董 畫像。
《雙林塔》西面展畫,後面雲「是鄭畫,尤妙。」
西南院門北壁,畫神失名甚妙,或雲「鄭法士。」
壽果寺殿內,畫甚妙,失人名。
紀國寺,西禪院小堂,《鄭法輪》畫,甚碎。
褒義寺,殿後東西畫,似是王定。
佛殿西壁《涅槃變》,盧稜伽畫,自題
西禪院殿內,杜景祥、王元之畫。
大雲寺東浮圖北有塔,俗呼為「七寶塔」,隋文帝造。馮 提伽畫瘦馬,並帳幕人物已剝落。又東壁、北壁,鄭法 輪畫,西壁,田僧亮畫。外邊四面,楊契丹畫《本行經》。據 《裴錄》,此寺亦有展畫,其田、楊、鄭並同。塔東叉手下畫 辟邪,雙目隨人轉盼。
《三階院窗下曠野雜獸似是張孝師》。
西南淨土院,遶殿,僧至妙,失人名。
永泰寺,殿及西廊,李雅畫《聖僧》。
東廊懸門,楊契丹畫。
東精舍,鄭法士畫《滅度變相》。
總持寺門外東西,吳畫,成色損。
佛殿內西面,孫尚子畫。
三藏院小佛殿四壁,尹琳、李昌畫。
堂內李重昌,畫《恩大師影》。
莊嚴寺兩寺,並殷令名題額。南門外壁,《白蕃神》,尹琳 畫。
中門外東西盧稜伽畫兩壁,甚大。
祕書省薛稷畫鶴,賀知章題詩,在東祕書廳;郎餘令 畫《鳳》,在書閣柱上,都不成畫,不堪觀。先亦有小山水 在書閣上,今已亡。御史臺殿中廳,吳畫《山水》,據其畫 跡,不是吳。又蕭桂州祐畫《山水》,將作監劉整畫《山水》, 太常寺太卿後廳梁洽畫《山水》。
禪定寺,裴孝源《畫錄》云:「有陳善見畫。」
西禪寺,裴孝源雲「有孫尚子畫。」
開業寺,《裴錄》云:「有曹仲達、李雅、楊契丹鄭法士畫。」 清禪寺,《裴錄》云:「有鄭法士畫。」
延興寺,《裴錄》云:「有鄭法士、李雅畫。」
已上上都
東都寺觀畫壁
[編輯]福先寺三階院,吳畫《地獄變》,有病龍最妙。
寺三門兩頭,亦似吳畫,係本寺三階院。
天宮寺三門,吳畫《除災害變》,板上二《菩薩》,張僧繇畫, 從江南將來。
「長壽寺」,門裏東西兩壁《鬼神》,吳畫。
「佛殿」《兩軒行僧》,亦吳畫。
《菜園精舍》內,王韶應畫。
敬愛寺,據裴孝源《畫錄》云:「有孫尚子畫。」彥遠按:敬愛 寺是中宗皇帝為高宗武后置,孫尚子是隋朝畫手, 裴君所記為謬矣。佛殿內菩薩樹下彌勒菩薩塑像, 麟德二年自內出,王元策取到西域所圖菩薩像為 樣。巧兒張壽,宋朝塑,王元策指揮李安貼金。東間彌勒像,張智藏塑,即張壽之弟也。陳永承成。西間彌勒 像,竇弘果塑。已上三處像光及《化生》等,並是劉爽刻。 殿中門西神,竇弘果塑,殿中門東神,趙雲質塑,今謂 之「聖神」也。此一殿功德,並妙選巧工,各騁奇思,莊嚴 華麗,天下共推。西禪院殿內佛事並山,並竇弘果塑。 東禪院般若臺內佛事中門兩神,大門內外四金剛, 並獅子崑崙各二,並迎送金剛神王,「及四大獅子。」兩 食堂、講堂、兩聖僧,已上並是竇弘果塑。大殿內東西 面壁畫,劉行臣描《維摩詰》、盧舍那並劉行臣描。趙龕 成,自餘並聖曆已後,劉茂德、皇甫節共成《法華太子 變》。劉茂德成,即行臣子。西壁西方佛會,趙武端描《十 六觀》及《閻羅王變》,劉阿祖描。西禪院北壁《華嚴變》,張 法受描。北壁門西一間佛會及山水,何長壽描人物 等,張法受描趙龕成。東西兩壁。西方《彌勒變》,並禪院 門外道西行道僧並神龍後王韶應描,董忠成禪院 內西廊壁畫,開元十年吳道子描。《日藏月藏經變》及 《業報差別變》,吳道子描,翟琰成。《罪福報應》,是雜手成, 所以色損也。東禪院殿內《十輪變》,武靜藏描。東壁《西 方變》,蘇思忠描《陳慶子成》。殿間菩薩,及內廊下壁。武 靜藏描《陳慶子成》。講堂內大寶帳,開元三年史小淨 起樣,隨隱起等,是張阿乾生銅作,並蠟樣,是李正、王 兼亮、郭兼子。天后大香爐,高五尺五寸,闊四尺,重二 千觔。又大金銅香爐,毛婆羅樣,後更加木座及須彌 山浮趺等,高一丈二尺。張阿乾蠟樣金銅幡十三口, 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並成。」畫絹幡十三口,金銅腳, 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並成;又四口,亦長一丈二尺, 雜手成。
大院紗廊壁行僧,中門內已西並趙武端描,惟唐三 藏是劉行臣描,亦成。中門內已東,五僧師奴描,第六 僧已東至東行南頭第二門已南,並劉行臣描,已北 並趙武端描,或雲劉行臣描。中門西邊紗廊外面,並 聖曆已後劉茂德描,陳庶子成。中門內立神,大門內 坐神並劉行臣描。中門東立神及神之東西兩鬼,聖 曆後,有神英法師,令何長壽掃卻,欲重描神英。京兆 黨何生,洛下眾僧黨劉行臣。時人以何生雖善山水, 至於畫神不如劉,劉為關東獨步,與西京長壽齊名 洛下之意,抑何進劉?不許神英之請,還遣行臣之子 茂德,續其父畫。今中門東神及兩鬼腰已上新接者, 亦不迨其父矣。其《日藏》《月藏》經變有病龍,又妙於福 先寺者,殿內則天真山亭院《十輪經》變《華嚴經》,並武 靜藏畫。龍王面上蜥蜴及懷中所抱雞,尤妙。山亭院 北及門樓內兩廂震亶、支提二神,並劉行臣畫,今暗; 第二門東神亦行臣畫,今暗。彥遠遊西京,寺觀不得 遍,惟敬愛寺得細探討,故為詳備。
龍興寺,西禪院殿東頭,展畫《八國王分舍利》。
大雲寺,門東兩壁鬼神,佛殿上菩薩六軀,《淨土經變》, 閣上婆叟仙,並尉遲畫,黃犬及鷹最妙。
弘聖寺,《陳靜眼》,《張志畫》。
昭成寺西廊障日,《西域記》圖,楊庭光畫。
三「門下護法二神」,張遵禮畫。
《香爐兩頭淨土變》,《藥師變》,程遜畫。
聖慈寺西北禪院,程遜畫,《本行經變》《維摩詰》並諸功 德,楊庭光畫。
弘道觀《東封圖》,是吳畫,《兩京記》乃雲非名手畫,誤也。 城北老君廟,吳畫,杜甫詩云:「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鴈 行。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
光嚴寺,《裴孝源》雲「有董伯仁畫。」
天女寺,裴雲有《展畫》,今不見。
已上東都
會昌五年,武宗毀天下寺塔,兩京各留三兩所,故名。 畫在寺壁者唯存一二,當時有好事,或揭取陷於屋 壁,已前所記者存之蓋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鎮浙西, 創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毀,取管內諸寺畫壁置於寺 內,大約有
顧愷之畫《維摩詰》,在大殿外西壁。
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
《陸探微菩薩》在殿後面。
謝靈運《菩薩》,六壁,在天王堂外壁。
張僧繇神在禪院三聖堂外壁;
張僧繇《菩薩》十壁,在大殿兩頭。
《張僧繇菩薩並神》,在文殊堂外壁;
《展子虔菩薩》兩壁,在大殿外。
韓幹《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
《陸曜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前面。
《唐湊》十善十惡,在三門外兩頭。
吳道子僧二軀,在釋伽道場外壁。
「吳道子《鬼神》」,在僧伽和尚南外壁。
王陁子《須彌山海水》,在僧伽和尚外壁。顧畫《維摩詰》, 初置甘露寺中,後為盧尚書簡辭所取,寶於家以匣 之。大中七年,今上因訪宰臣此畫,遂詔壽州刺史盧 簡辭求以進,賜之金帛,以畫示百寮,後收入內
述古之祕畫珍圖
[編輯]古之祕畫珍圖,固多散逸,人間不得見之,今粗舉領袖,則有
《龍魚河圖》 《六甲隱形圖》 《五帝鉤命決圖》 《孝經祕圖》。
《孝經左契圖》、 「《孝經雌雄圖》 《遁甲開山圖》。」〈王粲〉 《甘泉宮圖》:〈漢武〉
《漢麟閣圖》二。〈武帝一宣帝一〉《鴻都門圖》。〈孔聖七十子〉 西王母《益地圖》。〈舜〉 《南都賦》圖:〈戴安道〉 《雲漢圖》。〈劉褒〉 《黃帝明堂圖》。〈漢武〉 《五嶽真形圖》,〈漢武〉 《韓詩圖》:〈十四〉
《論語》圖。〈二〉 《蚩尢王子兵法營陣圖》 《魯班攻戰器械圖》 《黃帝攻法圖》 《伍胥水戰圖》 《吳孫子兵法雲氣圖》 《五星八卦二十八宿圖》 《十二星宮圖》。〈三〉 《日月交會九道圖》。 《分野璇璣圖》。〈八〉 望氣圖:〈一〉 《河圖》:〈十三又八卷〉 《詩緯》圖:〈一〉 《春秋》圖:〈一〉
《孝經讖圖》:〈十二〉 《浸譚》《泥圖》〈七〉
八卦八風十二時,《二十八宿音律圖》。〈十一〉
《周公成壞吉凶圖》:〈一〉 《妖怪圖》:〈四〉
《相宅園地圖》:〈一〉 《黃帝樊、薛、許氏相圖》。 《陰陽宅相圖》。〈一〉 《馬像圖》。〈八〉
《三王相鷹圖》〈一〉 《療馬百病圖》。〈四〉
《老子黃庭經》圖。〈一〉 《大蒐神芝圖》。〈十二〉 《黃帝昇龍圖》:〈一〉 《山海經》圖:〈六又鈔圖一〉 太史公《漢書》圖。〈八又漢記圖三太史公畫二十八人〉 《大荒經》圖:〈二十六〉 《河圖括地象圖》:〈十一〉 《天地郊社圖》 《諸鹵簿圖》。〈不備錄篇目至多〉 《古聖賢帝王圖》。〈二又六〉 古《瑞應圖》:〈二〉
魏帝所撰《雜畫圖》。〈一〉 魏《順應圖》。〈四十〉
《大駕鹵簿圖》。〈三〉 明帝《太學圖》。〈三〉
《列仙傳》圖:〈一〉 《搜神記》圖:〈四荀〉
《百國人圖》:〈一〉 《地形圖》。〈一 張衡〉 《地形方丈圖》。〈一 裴秀〉 《孫子八陣圖》:〈一〉
《太一三宮用兵成圖》。〈二〉 《渾天宣夜圖》。〈各一〉 《日月交會圖》。〈一鄭元註〉 章賢《十二時雲雨氣圖》。〈一〉 《十二屬神圖》:〈一〉 《神農本草》例圖:〈一〉 《周禮》圖:〈十四〉 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 《江圖》。〈三劉氏又一張氏〉 吳孫子《牝牡八變陣圖》。〈二〉 《黃石公五星圖》《元圖》。〈一〉 《占日雲氣圖》:〈京兆夏氏魏氏並有〉 《二十八宿分野圖》。〈一〉 《風角五音圖》:
《三禮圖》 十卷阮諶等撰,又十二卷,隋文帝開皇二 十年,敕有司撰,左武侯執旗侍官夏侯朗畫。
《爾雅圖》 上下兩卷。陳尚書令江灌,字德源,至武德 中為隋州司馬,並著《爾雅贊》二卷,音六卷。
《忠孝圖》 二十卷唐故涼州都督李襲譽貞觀三年 撰奏,上嘉之,並傳贊。
《漢明帝畫宮圖》 五十卷第一起《庖犧五十雜畫贊》。 漢明帝雅好畫圖,別立畫官,詔博洽之士班固、賈逵 輩,取諸經史事,命尚方畫工圖畫,謂之「畫贊。」至陳思 王,曹植為贊傳。
《益州學堂圖》:〈十〉畫古聖帝賢臣七十子,後代又增漢、 晉帝王名臣、蜀之賢相牧守,似東晉時人所撰 《魯廟孔子弟子圖》。〈五〉是魯國廟堂東西廂,畫圖 《傳國璽圖》。〈一〉姚察撰並記。
《洛陽圖》 一名《楊宮圖狀》,楊佺期撰。
《區宇圖》 一百二十八卷,每卷首有圖,虞茂氏撰 《職貢圖》。〈一〉《外國酋渠》,諸蕃《土俗本末》,仍各圖其來貢 者之狀。《金樓子》言之梁元帝畫。
《中天竺國圖》 有《行記》十卷,圖三卷,明慶三年,王元 策撰。
《祥瑞圖》 十卷「起天有黃道」,失撰者。
《符瑞圖》 十卷行日月楊廷光。併集孫氏熊氏圖、 《白澤圖》 一卷三百二十事,出《抱朴子》,黃帝巡東海 而遇之。
《古今藝術圖》 五十卷既畫其形,又說其事,隋煬帝 撰。
《靈秀本草圖》。〈六〉《起赤箭終蜻蜓》。源平仲撰
《本草圖》 二十五,其形狀,蘇敬撰,明慶中事。
《易狀圖》。〈一〉
《靈命本圖》。〈二〉
《辯靈命圖》。〈二〉
右略舉其大綱,凡九十有七,尚未盡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