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9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九十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四十八
宋一〈宋史地理志一〉
坤輿典第九十卷
輿圖部彙考四十八
[編輯]宋一
[編輯]太祖開創,未有建置。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 路。元豐間定為二十三路;宣和間,又增至二十六路。 高宗建國江左,得路十五,仍置使分隸之。
按宋史地理志京畿路皇祐五年以京東之曹州京西之陳許鄭滑州為輔郡隸畿內並開封府合四十二縣置京畿路轉運使及提點刑獄總之至和二年
[編輯]罷京畿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其曹、陳、許、鄭、滑各隸本 路,為輔郡如故。崇寧四年,京畿路復置轉運使及提 點刑獄。先是,改開封府界為京畿路。是年,又於京畿 四面置四輔郡:潁昌府為南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 北輔,建拱州於開封襄邑縣為東輔,並屬京畿。大觀 四年,罷四輔,許、鄭、澶州還隸京西。及河北路廢拱州, 復以襄邑縣隸開封府。政和四年,襄邑縣復為拱州, 後與潁昌府、鄭州、開德府復為東、南、西、北輔。宣和二 年,罷四輔,潁昌府、鄭州、開德府各還舊隸,拱州隸京 東西路,舊開封府界依舊為京畿。
開封府,崇寧戶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 四萬二千九百四十。貢方紋綾、方紋紗、藨蓆、麻黃、酸 棗仁。縣十六:
開封赤
祥符,赤。東魏浚儀縣。大中祥符元年改。
尉氏畿
陳留畿
雍丘畿
封丘畿
中牟,畿。宣和三年,改紂王城為青陽城。
陽武畿
延津,畿。舊酸棗縣,政和七年改。
長垣隋匡城縣。建隆元年,改為鶴丘,後又改。東明,畿。本東昏鎮,乾德元年置。
扶溝畿
鄢陵畿
考城,畿。崇寧四年,與太康同隸拱州。大觀四年,廢拱州,二縣復來隸。
太康,畿。宣和二年,復隸拱州。六年,仍隸京畿。咸平,畿。舊通許鎮,隸陳留。咸平五年置縣。
京東路。至道三年,以應天兗徐曹青鄆密齊濟沂登 萊單濮濰淄淮陽軍、廣濟軍、清平軍、宣化軍、萊蕪監 利國監為京東路。熙寧七年,分為東、西兩路,以青淄 濰萊登密沂徐州、淮陽軍為東路,鄆兗齊濮曹濟單 州、南京為西路。元豐元年,割京西路齊州屬東路,割 東路徐州屬東路。元祐元年,諸提點刑獄不分路:京 「東西路,京東北路並為京東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並為京西路,秦鳳等路、永興軍等路並為陝府西路, 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並為河北路;淮南西路,淮南東 路並為淮南路。」其後仍分為兩路。
東路。府一,濟南。州七:青,密,沂,登,萊,濰,淄。軍一,淮陽。縣 三十八。
青州,望,北海郡,鎮海軍節度。建隆三年,以北海縣置 軍。淳化五年,改軍名。慶曆三年,初置京東東路安撫 使。崇寧戶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八,口一十六萬二千 八百三十七。貢仙紋綾、梨、棗。縣六:
益都望
壽光望
臨朐緊
博興上
千乘上
臨淄上
密州,上,本防禦州,建隆元年,復為防禦。開寶五年,升 為安化軍,後降防禦。六年,復為節度。崇寧戶一十四 萬四千五百六十七,口三十二萬七千三百四十。貢 絹、牛黃。縣五:
諸城望
安丘,望。唐輔郡。梁改安丘。晉膠西縣。開寶四年,復今名。
莒望
高密上
「膠西」 ,元祐三年板橋鎮為「膠西縣」 ,兼臨海軍使。
濟南府,上,濟南郡,興德軍節度。本濟州。先屬京東路咸平四年,廢臨濟縣。元豐元年,割屬京東東路。政和 六年,升為府。崇寧戶一十三萬三千三百二十一,口 二十一萬四千六十七。貢綿、絹、陽起石、防風。縣五:
歷城緊
禹城緊
章丘,中。景德三年,以章丘縣置清平軍。熙寧二年廢軍,即縣治置軍使。
長清,中。至道二年,徙城於刺榆。
臨邑,中。建隆元年,河決公乘渡口,壞城。三年,移治孫耿鎮。政和元年,升為望。
沂州,上,瑯琊郡,防禦。崇寧戶八萬二千八百九十三, 口一十六萬五千二百三十。貢仙靈脾、紫石英、茯苓、 鍾乳石。縣五:
臨沂望
承望
沂水望
費望
新泰中
登州,上,東牟郡,防禦。崇寧戶八萬一千二百七十三, 口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四。貢金牛黃石器。縣四:
蓬萊望
文登中
黃望
牟平。緊。有乳山、閻家口二砦。
萊州,中,東萊郡,防禦。崇寧戶九萬七千四百二十七, 口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八。貢牛黃、海藻、牡礪、石器。縣 四:
掖望
萊陽望
膠水望
即墨中
濰州,上,團練。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 置昌邑縣隸之。乾德二年,升為州,又增昌樂縣。崇寧 戶四萬四千六百七十七,口一十萬九千五百四十 九。貢綜、絲、素絁。縣三:
北海望
昌邑,望。本隋都昌縣,後廢。建隆三年,復置。
昌樂,緊。本唐營丘縣,後廢。乾德中,復置安仁縣,俄又改。
淄州,上,淄州郡,軍事。崇寧戶六萬一千一百五十二, 口九萬六千一百一十。貢綾、防風、長理石。縣四:
淄州望
長山中
鄒平,中下。景德元年,移治濟陽廢縣。
高苑。下。景德三年,以縣置宣化軍。熙寧三年,廢軍為縣,隸州,即縣治置軍使。
淮陽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七年,以徐州下邳縣建為 軍,並以宿遷來屬。崇寧戶七萬六千八百八十七,口 一十五萬四千一百三十。貢絹。縣二:
下邳望
宿遷中
西路。府四:應天,襲慶,興仁,東平。州五:徐,濟,單,濮,拱。軍 一:廣濟。縣四十三。
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節度。本唐、宋州。至道中,為京 東路。景德三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 京。熙寧五年,分屬西路。崇寧戶七萬九千七百四十 一,口一十五萬七千四百四。貢絹。縣六:
寧陵,畿。與楚丘同隸拱州。大觀四年,復來隸。政和四年,又撥隸拱州。宣和六年,復來隸。
宋城赤
穀熟畿
下邑畿
楚丘畿
虞城畿
襲慶府,魯郡,泰寧軍節度。本兗州。大中祥符元年,升 為大都督。政和八年,升為府。崇寧戶七萬一千七百 七十七,口三十一萬七千七百三十四。貢大花綾、墨 雲母、紫石英、防風、茯苓。縣七:
瑕,上。大觀四年以瑕丘縣為瑕縣。
奉符,上。本漢乾封縣。開寶五年,移治岱嶽鎮。大中祥符元年改。
泗水上
龔,上。大觀四年,以龔丘縣為龔縣。
仙源,中。魏曲阜縣。大中祥符五年改。
萊蕪中
鄒。下。熙寧五年,省為鎮,入仙源。元豐七年,復。
監一。
萊蕪主鐵冶
徐州,大都督,彭城郡,武寧軍節度。本屬京東路,元豐 元年,割屬京東西路。崇寧戶六萬四千四百三十,口 一十五萬二千二百三十七。貢雙絲綾紬、絹。縣五
彭城望
沛望
蕭望
滕緊
豐緊
監二。
寶豐元豐六年置,鑄銅錢,八年廢。
利國主鐵冶
興仁府,輔,濟陰郡,彰信軍節度。本曹州。建中靖國元 年,改賜軍額曰「興仁。」崇寧元年,升曹州為興仁府,復 還舊節。大觀二年,以拱州為東輔,升督府。政和元年, 罷督府,復為輔郡。崇寧戶三萬五千九百八十,口六 萬八千九百三十一。貢絹、葶藶子。縣四:
濟陰望
宛亭,望。元祐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
乘氏緊
南華上
東平府,東平郡,天平軍節度。本鄆州。慶曆三年,初置 京東西路安撫使。大觀九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四年, 移安撫使於應天府。宣和九年,改為東平府。崇寧戶 一十三萬三百五,口三十九萬六千六十三。貢絹、阿 膠。縣六:
須城望
陽穀,望。景德三年,徙孟店。
中都緊
壽張上
東阿緊
平陰上
監一。
東平宣和二年復置,政和三年罷。
濟州,上,濟陽郡,防禦。戶五萬七百一十八,口一十五 萬九千一百三十七。貢阿膠。縣四:
鉅野望
任城望
金鄉望
鄆城望
單州,上,碭郡,建隆元年升為團練。崇寧戶六萬一千 四百九,口一十一萬六千九百六十九。貢蛇床、防風。 縣四:
單父望
碭山望
成武緊
魚臺上
濮州,上,濮陽郡,團練。崇寧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七, 口五萬二千六百八十一。貢絹。縣四:
鄄城望
雷澤緊
臨濮上
范上
拱州,保慶軍,節度。本開封府襄邑縣。崇寧四年建為 州,賜軍額,為「東輔」,以開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寧陵、 楚丘、柘城來隸。大觀四年,廢拱州,復為襄邑縣,還隸 開封。政和四年,復為州,又復為輔郡。宣和二年,罷輔 郡,仍隸京東西路,以襄邑、太康、寧陵為屬縣,餘歸舊 隸。六年,又以寧陵歸南京,太康歸開封,復割柘城來 隸。縣二:
襄邑
柘城畿
廣濟軍,乾德元年,置發運務。開寶九年,改轉運司。太 平興國二年,建為軍。四年,割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 縣以隸焉。熙寧四年廢軍,以定陶縣隸曹州。元祐元 年,復為軍。縣一:
定陶上
「開封府、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得兗、豫、青、徐之域,當 虛、危、房、心、奎、婁之分。西抵大梁,南極淮、泗,東北至於 海,有鹽鐵絲石之饒。其俗重禮義,勤耕紝,浚郊處四 達之會,故建為都。政教所出,五方雜居。睢陽當漕舟 之路,定陶乃東運之衝,其後河截清水,頗涉艱阻。兗、 濟山澤險迥,盜或隱聚。營丘東道之雄,號稱富衍,物」 產尤盛。登、萊、高密負海之北,楚商兼湊,民性愎戾而 好訟𩰚。大率東人皆朴魯純直,甚者失之滯固,然專 經之士為多。下邳俗尚頗類淮、楚焉。
京西路。舊分南、北兩路,後併為一路。熙寧五年,復分 南、北兩路。
南路。府一,襄陽。州七:鄧,隨,金,房,均,郢,唐。軍一:光化。縣 三十一。
襄陽府,望,襄陽郡,山南東道節度。本襄州,宣和元年, 升為府。崇寧戶八萬七千三百七,口十九萬二千六 百五。貢麝香、白穀、漆器。縣六:
襄陽緊
鄧城望
穀城緊
宜城中下
中盧。中下。隋義清縣。太平興國元年改。紹興五年,省入南漳。
南漳中下
鄧州,望,南陽郡,武勝軍節度。舊為上郡,政和二年,升 為望郡。建隆初,廢臨瀨縣。崇寧戶一十一萬四千一 百一十七,口二十九萬七千五百五十。貢白菊花。縣 五:
穰上
南陽。中下。慶曆四年,廢方城縣為鎮入焉。元豐元年,改為縣,隸唐州。
內鄉中下
順陽。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升順陽鎮為縣。
隨州,上,漢東郡,崇信軍節度。乾德五年,升為崇義軍 節度。太平興國元年,改今名。崇寧戶三萬八百四,口 六萬七千二十一。貢絹、綾、葛、覆盆子。縣三:
隨,上。熙寧元年,廢光化縣為鎮入焉。
唐城中下
棗陽中下
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軍節度。崇寧戶三 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口六萬五千六百七十四。貢麩 金、麝香、枳殼實、杜仲、白膠香、黃檗。縣五:
西城下
洵陽。中。乾德四年,廢渚陽縣入焉。
漢陰中
石泉 下
平利 。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西城。元祐復。
房州,下,房陵郡,保康軍節度。開寶中,廢上庸、永清二 縣。雍熙三年,並為軍。崇寧戶三萬三千一百五十一, 口四萬七千九百四十一。貢麝香、紵布、鍾乳、石筍。縣 二:
房陵上
竹山下
均州,上,武當郡,武當軍節度。本防禦。乾德六年,移入 上州防禦。宣和元年,賜軍額。崇寧戶三萬一百七,口 四萬四千七百九十六。貢麝香。縣二:
武當上
鄖鄉上
郢州,上,富水郡,防禦。崇寧戶四萬七千二百八十一, 口七萬八千七百二十七。貢白紵。縣二:
長壽上
京山下
唐州,上,淮安郡,建隆元年,升為團練。開寶五年,廢平 氏縣。崇寧戶八萬九千九百五十五,口二十萬二千 一百七十二。貢絹。縣五:
泌陽中下
湖陽中下有銀場
比陽中下
桐柏,下。開寶六年,移治淮瀆故廟。
方城。下。後魏縣。慶曆四年,廢為鎮,入鄧州南陽縣。元豐元年,復為縣,隸州。
光化軍,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陰城鎮建為軍,析 穀城縣三鄉,置乾德縣隸焉。熙寧五年廢軍,改「乾德」 為光化縣,隸襄州。元祐初,復為軍。縣一:
乾德望
北路。府四,河南,潁昌,淮寧,順昌。州五:「鄭,滑,孟,蔡,汝。」軍 一:信陽。縣六十三。
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熙寧五年,分隸 京西北路。崇寧戶一十二萬七千七百六十七,口二 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貢蜜、蠟、磁器。縣十六:
河南赤
洛陽,赤。熙寧五年,省入河南。元祐二年復。
永安赤。本陵寢。景德四年,升鎮為縣。
偃師,畿。慶曆二年廢,四年,復。熙寧五年,省入緱氏。八年復置,省緱氏縣為鎮隸焉。
潁陽,畿。慶曆二年,廢為鎮。四年,復。熙寧二年,省入登封。元祐二年,復置。
鞏畿
密,畿。崇寧四年,割隸鄭州。宣和二年,還隸府。新安,畿。
福昌,畿。熙寧五年,省入壽安。元祐元年,復為縣。伊縣,畿。熙寧二年,割欒川治鎮入虢州盧氏縣。五年,廢伊闕縣為鎮入河南。六年,改隸伊陽。澠池,畿。景祐四年,改鐵門鎮曰延禧。
永寧畿
長水畿
壽安,畿。慶曆二年,廢為鎮,四年,復。
河清,畿。開寶元年,移治白波鎮。熙寧八年閏四月,置鐵監。
登封畿
監一。阜財熙寧七年置,鑄銅錢。
潁昌府,次府,許昌郡,忠武軍節度。本許州。元豐三年, 升為府。崇寧四年,為南輔,隸京畿。大觀四年,罷輔郡。 政和四年,復為輔郡,隸京畿。宣和三年,復罷輔郡,依 舊隸京西北路。崇寧戶六萬六千四十一,口一十六 萬一百九十三。貢絹、藨席。縣七:
長社,次赤。熙寧四年,省許田縣為鎮入焉。
郾城次畿
陽翟次畿
長葛次畿
臨潁次畿
舞陽次畿
郟中。元隸汝州,崇寧四年來隸。
鄭州,輔,滎陽郡,奉寧軍節度。熙寧五年,廢州,以管城、 新鄭隸開封府;省滎陽、滎澤縣為鎮入管城,原武縣 為鎮入陽武。元豐八年,復州。元祐元年,還舊節度,以 滎陽、滎澤、原武為縣,與滑州並隸京西路。崇寧四年, 建為西輔。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又復。宣和二 年,又罷。崇寧戶三萬九百七十六,口四萬一千八百 四十八。貢絹、黃麻。縣五:
管城望
滎澤中
原武上
新鄭上
滎陽緊
滑州,輔,靈河郡。太平興國初,改武成軍節度。熙寧五 年,廢州縣,並隸開封府。元豐四年,復舊縣復來隸。元 祐元年,還舊節度。崇寧戶二萬六千五百二十二,口 八萬一千八百一十八。貢絹。縣三:
白馬。中。熙寧三年,廢靈河縣隸焉。
韋城望
胙城緊
孟州,望,河陽三城節度。政和二年,改濟源郡。崇寧戶 三萬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七萬一百六十九。貢米。縣 六:
河陽望
濟源望
溫望
汜水,上。熙寧五年,省入河陰。元豐二年,復置。大中祥符四年,改武牢關曰「行慶。」
河陰中
王屋。中。熙寧五年,自河南來隸。
蔡州,緊,汝南郡,保康軍節度。崇寧戶九萬八千五百 二,口十八萬五千一十三。貢綾。縣十:
汝陽上
上蔡上
新蔡中
褒信中
遂平中
新息中
確山,中。隋朗山縣。大中祥符五年改。
真陽中
西平中
平輿
淮寧府,輔,淮陽郡,鎮安軍節度。本陳州。政和二年,改 「輔」為上。宣和元年,升為府。崇寧戶三萬二千九十四, 口一十五萬九千六百一十七。貢紬、絹。縣五:
宛丘緊
項城上
商水中
西華中
南頓,中。熙寧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二縣。元祐元年,復。
順昌府,上,汝陰郡,舊防禦,後為團練。開寶六年,復為 防禦。元豐二年,升順昌軍節度。舊穎州,政和六年,改 為府。崇寧戶七萬八千一百七十四,口一十六萬六 百二十八。貢紬絁、綿。縣四:
汝陰,望。開寶六年,移治於州城東南十里。
泰和望
潁上緊
沈丘緊
汝州,輔,臨汝郡,陸海軍節度。本防禦州。政和四年,賜 軍額。崇寧戶四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一十四萬一 千四百九十五。貢絁、絹。縣五:
梁中
襄城緊
葉上
魯山中
寶豐。中。舊名「龍興。」 熙寧五年,省為鎮入魯山。元祐元年,復。宣和二年,改為寶豐縣。
信陽軍,同下州。開寶九年,降為義陽軍,廢鍾山縣。太平興國元年,改為信陽軍。崇寧戶九千九百五十四, 口二萬五十。貢紵布。縣二:
信陽中下
羅山。中下。開寶九年廢,雍熙二年復置。
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蓋《禹貢》冀、豫、荊、兗、梁五州之 域,而豫州之壤為多。當井、柳星,張、角、亢、氐之分,東暨 汝、潁,西被陝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絲、枲、漆、纊之所 出。而洛邑為天地之中,民性安舒,而多衣冠舊族,然 土地褊薄,迫於營養。盟津、滎陽、滑臺、苑丘、汝陰、潁川、 臨汝,在二京之交,其俗頗同。唐、鄧、汝、蔡,率多曠田,蓋 自唐季之亂,土著者寡,太宗遷晉雲、朔之民於京、洛、 鄭、汝之地,墾田頗廣,民多致富,亦由儉嗇而然乎?襄 陽為汴南巨鎮,淮安隨、棗陽,西城武當、上庸,東梁信 陽,其習俗近荊楚。
河北路。舊分東、西兩路,後併為一路。熙寧六年,再分 為兩路。
東路。府三:大名,開德,河間。州十一:滄,冀,博,祿,莫,雄,霸, 德,濱,恩,清。軍五:德清,保順,永靜,保安,保定。縣五十七。 大名府,魏郡。慶曆二年,建為北京。八年,始置大名府 路安撫使,統北京、澶懷、衛、德、博、濱、祿、通利、保順軍。熙 寧以來並因之。六年,分屬河北東路。崇寧戶一十五 萬五千二百五十三,口五十六萬八千九百七十六。 貢花紬、綿紬,平紬,紫草。縣十二:
元城,赤。熙寧六年,省大名縣為鎮入焉。
莘畿
大名,次赤。熙寧六年,省入元城。紹聖二年,復。政和六年,徙治南樂鎮。
內黃畿
成安,畿。熙寧六年,省洹水縣為鎮入焉。
魏次畿
館陶,畿。熙寧五年,省永濟縣為鎮入焉,尋復舊。臨清,次畿。
夏津畿
清平,畿。宋初,自博州來隸。熙寧二年,又割博平縣《明靈砦》隸焉。本縣移置明靈。
冠氏畿
宗城,畿。熙寧五年,省臨清縣為鎮入焉。當年復舊,尋以永濟隸臨清。熙寧六年,又省經城縣為鎮入焉。
開德府,上,澶淵郡,鎮寧軍節度。本澶州。崇寧四年,建 為北輔。五年,升為府。宣和二年,罷輔郡,仍隸河北東 路。崇寧戶三萬一千八百七十八,口八萬二千八百 二十六。貢莨莠蓆、南粉。縣七:
濮陽中
觀城,望。皇祐元年,省入濮陽、頓丘。四年,復置。臨河,緊。
清豐,中。慶曆四年,徙清豐縣治德清軍,即縣置軍使,隸州。熙寧六年,省頓丘縣入清豐。
衛南中
朝城,畿。舊隸大名府,崇寧四年,與南樂來隸南樂,畿。
德清軍見上
滄州,上,景城郡,橫海軍節度。崇寧戶六萬五千八百 五十一,口一十一萬八千二百一十八。貢大絹、大柳 箱。縣五:
清池,望。熙寧四年,省饒安縣為鎮入清池。有「乾符」 、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砦。政和二年,改巷姑曰海清,三女曰三河,泥姑曰「河平。」
無棣,望。治平中,徙無棣縣治保順軍,即縣治置軍使,隸州。
鹽山緊
樂陵,緊。熙寧二年,徙治咸平鎮。
南皮。中。熙寧六年,省臨津縣入焉。
保順軍。周置軍於滄州無棣縣南三十里。開寶三年,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吳橋二鎮之地益焉,仍隸滄州。
冀州,上,信都郡,舊團練。慶曆八年,升安武軍節度。崇 寧戶六萬六千二百四十四,口一十萬一千三十。貢 絹。縣六:
信都望
蓨 上
南宮。上。皇祐四年,升新河鎮為縣,廢南宮。六年,省新河為鎮入焉。
棗強,上。熙寧元年,省為鎮入信都,十年,復置。武邑。上。
衡水中
河間府,上,河間郡,瀛海軍節度。至道三年,以高陽隸 順安軍。舊名「關南」,太平興國元年,改名高陽關。慶曆 八年,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統瀛、莫雄貝冀滄、永靜 保定、乾寧、信安一十州軍。本瀛州,防禦。大觀二年,升為府,賜軍額。崇寧戶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口六萬二 百六。貢絹。縣三:
河間,望。雍熙中,即縣回置平虜砦。景德二年,改為肅寧城。
樂壽,望。至道三年,自深州來隸。熙寧六年,省景城為鎮入焉。
束城。上。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河間。元祐元年復。
博州,上,博平郡,防禦。淳化三年,河決,移治於孝武渡 西。崇寧戶四萬六千四百九十三,口九萬一千三百 二十三。貢平絹。縣四:
聊城望
高唐望
堂邑望
博平。緊。熙寧二年,割明靈砦隸北京清平。
棣州,上,樂安郡,防禦。建隆二年,升為團練,俄為防禦。 大中祥符八年,移治陽信縣界八方寺。崇寧戶三萬 九千一百三十七,口五萬七千二百三十四。貢絹。縣 三:
厭次上
商河中
陽信下
莫州,上,文安郡,防禦。熙寧六年,省長豐縣為鎮,又省 鄭縣入任丘。元祐二年,復鄭縣,尋又罷為鎮。崇寧戶 一萬四千五百六十,口三萬一千九百九十二。貢綿。 縣一:
任丘,上。有馬村、王家二砦。政和三年,改馬村砦曰定安,王家砦曰「定平。」
雄州,中,防禦。本唐涿州瓦橋關。政和三年,賜郡名曰 「易陽。」崇寧戶一萬三千一十三,口五萬二千九百六 十七。貢紬。縣二:
歸信,中。有張家、木場、三橋、雙柳、大渦、《七姑垣》、紅城、新垣、《八砦》。
容城。中。建隆四年,復置。
霸州,中,防禦。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後置益津關。周置 霸州以鄚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來屬。政和三年,賜郡 名曰「永清。」崇寧戶一萬五千九百一十八,口二萬一 千五百一十六。貢絹。縣二:
文安 ,上。景祐二年,廢永清縣入焉。有劉家渦、刀魚、莫金口、阿翁、鴈頭、黎陽、喜渦、鹿角八砦。元豐四年,割鹿角砦隸信安軍。政和三年,改劉家渦砦曰安平,阿翁曰仁孝,鴈頭曰和寧,喜渦曰喜安。大城。上。
德州,上,平原郡,軍事。宋初,省歸化縣。景祐二年,廢安 陵縣入將陵,後割屬永靜軍。熙寧六年,省德平縣為 鎮,入安德。崇寧戶四萬四千五百九十一,口八萬二 千二十五。貢絹。縣二:
安德望
平原緊
濱州,上,軍事。大觀二年,賜「渤海郡」名。大中祥符五年, 廢蒲臺縣。崇寧戶四萬九千九百九十一,口一十一 萬四千九百八十四。貢絹。縣二:
渤海望
招安。上。慶曆三年,升招安鎮為縣。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渤海。元豐二年,復為縣。
恩州,下,清河郡,軍事。唐貝州,晉永清軍節度,周為防 禦。宋初,復為節度。慶曆八年,改州名,罷節度。崇寧戶 五萬一千三百四十二,口八萬五千九百八十六。貢 絹、白氈。縣三:
清河,望。端拱元年,徙治永寧鎮。淳化五年,徙今治。熙寧四年,省清陽縣入焉。
武城望
歷亭,緊。至和元年,廢漳南縣入焉。
永靜軍,同下州。唐景州。太平興國六年,以軍直屬京。 淳化元年,以冀州阜城來屬。景德元年,改軍名。崇寧 戶三萬四千一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二十二。貢簟、 絹。縣三:
東光緊
將陵,望。景祐元年,移治於長河鎮。
阜城。中。嘉祐八年,省為鎮入東光。熙寧十年,復為縣。
清州,下,本乾寧軍、幽州蘆臺軍之地。晉陷契丹,周平 三關,置永安縣,屬滄州。太平興國七年,置軍,改縣曰 「乾寧」,隸焉。大觀二年,升為州。政和三年,賜郡名曰乾 寧。崇寧戶六千六百一十九,口一萬二千七十八。貢 絹。縣一:
乾寧 熙寧六年,省為鎮。元符二年復。崇寧三年再省。政和五年又復。
砦六。
豹臺獨流北獨流東當城沙渦百萬。
信安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以霸州淤口砦,建破 虜軍。景德二年,改為信安。崇寧戶七百一十五,口一千四百三十七。貢絹、砦七。
周河、《刀魚》田家狼城佛聖渦《鹿角》李詳元豐四年,霸州《鹿角砦》始隸軍。
保定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以涿州新鎮建平戎 軍。景德元年,改為保定軍。景祐元年,析霸州文安、大 城二縣五百戶隸軍。宣和七年,廢保定軍為保定縣, 隸莫州,知縣事仍兼軍使,尋依舊。崇寧戶一千二十 九,口二千四百八十四。貢絁砦二。
《桃花父母》:政和三年,改《父母砦》曰「安寧。」
西路。府四:「真定,中山,信德,慶源。」州九:「相,濬,懷,衛,洺,深, 磁,祁,保。」軍六:「天威,北平,安肅,永寧,廣信,順安。」縣六十 五。
真定府,次府,常山郡,唐成德軍節度。本鎮州,漢以趙 州之元氏、欒城二縣來屬。開寶六年,廢九門、石邑二 縣。端拱初,以鼓城隸祁州。淳化九年,以束鹿隸深州。 慶曆八年,初置真定府路安撫使,統真定府、磁、相、邢、 趙、洺六州。崇寧戶九萬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十六 萬三千一百九十七。貢羅。縣九:
真定次赤
槁城次畿
欒城次畿
元氏次畿
井陘,次畿。熙寧六年,省入獲鹿、平山。八年,復置,徙治天武軍,即縣治置軍使,隸府。有天威軍、小作口、王家谷三砦。
獲鹿次畿
平山,次畿。「有甘泉、嵐州、沂州、檀明、夫婦、相嶺、黃岡、烘山、赤箭、抱兒、石虎、中子、《雕拱》、東臨山、西臨山」 十五砦。
行唐次畿
靈壽,次畿。熙寧六年,省為鎮,入行唐。八年,復。有赤陘、飛吳二砦。
砦一。
北砦咸平二年置。熙寧八年,析行唐縣二鄉隸砦。
天威軍見上
相州,望,鄴郡,彰德軍節度。崇寧戶三萬六千三百四 十,口七萬一千六百三十五。貢暗花牡丹、花紗、知母、 胡粉、絹。縣四:
安陽,緊。熙寧五年,省永和縣入焉。
湯陰,緊。宣和二年,以湯陰縣隸濬州,尋復來隸。臨漳,緊。熙寧五年,省鄴縣入焉。
林慮中
中山府,次府,博陵郡。建隆元年,以易、北平並來屬。太 平興國初,改定武軍節度。本定州。慶曆八年,始置定 州路安撫使,統定、保、深、祁、廣、信、安肅、順安、永寧八州。 政和三年,升為府,改賜郡名曰「中山。」崇寧戶六萬五 千九百三十五,口一十八萬六千三百五。貢羅、大花 綾。縣七:
安喜緊
無極緊
曲陽上
唐上
望都中
新樂中
北平中下
砦一。
軍城隸曲陽縣
北平軍,慶曆二年以北平砦,建寧四年復隸州,即北平縣治置軍使,隸州。
信德府,次府,鉅鹿郡,後唐安國軍節度。本邢州,宣和 元年,升為府。崇寧戶五萬三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 五千五百五十二。貢絹、白磁、盞解、玉砂。縣八:
邢臺。上。宣和二年,改龍岡縣為邢臺。
沙河上
任中
堯山中
平鄉,上。熙寧六年,省平鄉縣為鎮入鉅鹿。元祐元年,復。
內丘,上。熙寧六年,省堯山縣入焉。元祐元年,復。南和。中。熙寧五年,省任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
鉅鹿上
濬州,平州軍,節度。本通利軍。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陽 縣為軍。天聖元年,改通利為安利。四年,以衛州衛縣 隸軍。熙寧三年廢為縣,隸衛州。元祐元年,復為軍。政 和五年升為州,號「濬州軍節度」,改今額。崇寧戶三千 一百七十六,口三千二百二。縣二:
衛,上。熙寧六年,廢為鎮,入黎陽,後復。
黎陽中
懷州,雄,河內郡,防禦。建隆元年,升為團練,俄為防禦崇寧戶三萬二千三百一十一,口八萬八千一百八 十五。貢牛膝、皂角。縣三:
河內,緊。熙寧六年,省武德縣為鎮入焉。
修武,上。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武陟。元祐元年,復。武陟。中。
衛州,望,汲郡,防禦。崇寧戶二萬三千二百四,口四萬 六千三百六十五。貢絹、綿。縣四:
汲中
新鄉,緊。熙寧六年,廢為鎮入汲。元祐二年,復。獲嘉。上。天聖四年,自懷州來隸。
共城中
監一。
黎陽,熙寧七年置,鑄銅錢。
洺州,望,廣平郡,建隆元年,升為防禦。熙寧三年,省曲 周縣為鎮入雞澤。六年,省臨洺縣為鎮入永年。元祐 二年,曲周、臨洺復為縣,尋復為鎮。四年,曲周、雞澤依 舊別為兩縣。崇寧戶三萬八千八百一十七,口七萬 三千六百。貢紬。縣五:
永年上
肥鄉望
平恩緊
雞澤中
曲周中
深州,望,饒陽郡,防禦。雍熙四年,廢陸澤縣。崇寧戶三 萬八千三十六,口八萬三千七百一十。貢絹。縣五:
靜安,望。本漢下博縣。周置靜安軍,以縣隸,俄復焉。太平興國七年,又隸靜安軍。雍熙二年廢,還屬。三年廢。四年,復置,改今名。
束鹿,望。淳化中,自真定來屬。
安平望
饒陽望
武強望
磁州,上,滏陽郡,團練。舊名「慈」,政和三年改作「磁。」崇寧 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一,口九萬六千九百二十二。 貢磁石。縣三:
滏陽,上。熙寧六年,省昭德縣為鎮入焉。
邯鄲上
武安。上。有固鎮、永安、黃澤、海回四砦。
祁州,中,蒲陰郡,團練。端拱初,以鎮州鼓城來屬。景德 元年,移治於定州蒲陰,以無極隸定州。熙寧六年,省 深澤縣為鎮,入鼓城。元祐元年復。崇寧戶二萬四千 四百八十四,口四萬九千九百七十五。貢花絁。縣三:
蒲陰望
鼓城緊
深澤中
慶源府,望,趙郡,慶源軍節度。本趙州,軍事。大觀三年, 升為大藩。崇寧四年,賜軍額。宣和元年,升為府。崇寧 戶三萬四千一百四十一,口六萬一百三十七。貢綿。 縣七:
平棘望
寧晉望
臨城,上。唐縣。熙寧六年,省隆平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
高邑,中。熙寧五年,省柏鄉、贊皇二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皆復。
隆平中
柏鄉中
贊皇下
保州,下,軍事,本莫州清苑縣。建隆初,置保塞軍。太平 興國六年,建為州。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清苑。」崇寧戶 二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口二十三萬二百三十四。貢 絹。縣一:
保塞,望。太平興國六年,析易州蒲城之南境入焉。
安肅軍,同下州。本易州遂城縣。太平興國六年,建為 靜戎軍,析易州遂城三鄉置靜戎縣隸焉。景德元年, 併縣,改安肅軍。宣和七年,廢軍為安肅縣,知縣事仍 兼軍使,尋依舊。崇寧戶七千一百九十七,口一萬四 千七百五十一。貢素絁。縣一:
安肅中
永寧軍,同下州。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縣建寧邊軍。 景德元年,改永寧軍。宣和七年,廢為博野縣,知縣事 仍兼軍使,尋依舊。縣一:
博野望
廣信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改易州遂城縣為威 勇軍。景德元年,改廣信軍。崇寧戶四千四百四十五, 口八千七百三十八。貢紬栗。縣一:
遂城中
順安軍,同下州。本瀛州高陽關砦。太平興國七年,置 唐興砦。淳化三年,建為順安軍。至道三年,以瀛州高 陽來屬。熙寧六年,省高陽縣為鎮。十年,復為縣。崇寧戶八千六百五,口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八。貢絹。縣一:
高陽中
河北路,蓋《禹貢》兗、冀、青三州之域,而兗、冀為多。當畢、 昴、室東壁尾、箕之分,南濱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 西壓上黨,繭絲織紝之所出。人性質厚少文,多專經 術,大率氣勇尚義,號為強忮。土平而近邊,習於戰𩰚, 有河漕以實邊用,商賈貿遷,芻粟峙積。宋初,募置鄉 義,大修戰備,為三關,置方田以資軍廩。契丹數來侵 擾,人多去本。及薦修戎好,益開互市,而流庸復來歸 矣。大名、澶淵、安陽、臨洺、汲郡之地,頗雜斥鹵,宜於畜 牧。浮陽際海,多鬻鹽之利。其控帶北地,鎮魏、中山,皆 為雄鎮雲。
《河東路》。府三:太原,隆德,平陽。州十四:絳,澤,代,忻,汾,遼, 憲嵐,石隰,慈麟。府豐。軍八:「慶祚,威勝,平定,岢嵐,寧化, 火山,保德,晉寧。」縣八十一。
太原府,太原郡,河東節度。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 降為緊州,軍事,毀其城,移治於榆次縣。又廢太原縣, 以平定、樂平二縣屬平定軍,交城屬大通監。七年,移 治唐明監。舊領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元豐為次府。大 觀元年,升大都督府。崇寧戶一十五萬五千二百六 十三,口一百二十四萬一千七百六十八。貢大銅鑑、 甘草、人參、礜石。縣十:
陽曲次赤。有「百井」 、「陽興」 二砦。
太谷次畿
榆次次畿
壽陽次畿
盂次畿
交城,次畿。開寶元年,自大通監來隸。
文水次畿
祁次畿
清源次畿
平晉,中。熙寧三年,廢入陽曲。政和五年,復。
監二。
大通
永利
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 改昭德。舊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晉、絳州、威 勝軍屯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本潞州。建中靖國元 年,改為軍。崇寧三年,升為府,仍還昭德舊節。崇寧戶 五萬二千九百九十七,口一十三萬三千一百四十 六。貢人參、蜜、墨。縣八:
上黨望
屯留上
襄垣上
潞城上
壺關中
長子中
涉中
黎城。中。天聖三年,徙治涉之東南白馬驛。熙寧五年,省入潞城縣。元祐元年復。
平陽府,望,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本晉州,政和六年,升 為府。崇寧戶七萬五千九百八,口一十八萬五千二 百五十四。貢蜜、蠟燭。縣十:
臨汾望
洪洞緊
襄陵,緊。熙寧五年,廢慈州鄉寧縣分隸焉。有鵰掌、豹尾二砦。
神山,上。有韓買、安國、史壁、疊頭等堡。
趙城。上。熙寧五年,省為鎮,隸洪洞。元豐三年,復為縣。
「汾西中有《厚裔》。」 「青岸石橋,青山邊柏。」 五砦。
霍邑中
冀氏。中。有府城、永興二砦,陶川、白練、當谷、橫嶺四堡。
岳陽中下
和川。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來屬。熙寧五年,省為鎮入冀氏。元祐元年,復為縣。
務。《二》
煉礬
礬山
慶祚軍。政和三年,以趙城、造父始封之地升為軍,以軍事領之。
絳州,雄,絳郡,防禦。崇寧戶五萬九千九百三,口九萬 四千二百三十七。貢防風、蠟燭、墨。縣七:
正平望
曲沃望
太平,緊。熙寧五年,廢慈州,以鄉寧縣分隸太平。稷山。
翼城上
稷山中
絳,中。有中山、花崖、華山三砦。
垣曲。下。有銅錢一監。
澤州,上,高平郡。崇寧戶四萬四千一百三十三,口九 萬一千八百五十二。貢白石英、禹餘糧、人參。縣六:
晉城緊
高平上
陽城上
端氏中
陵川 中
沁水中下
關一:
雄定舊天井關,屬晉城縣。靖康元年改今名。
代州,上,鴈門郡,防禦。景德二年,廢唐林縣。舊置沿邊 安撫司。崇寧戶三萬三千二百五十八,口一十五萬 九千八百五十七。貢麝香、青碌。縣四:
鴈門,中。下。有西陘、胡谷、鴈門三砦。
崞,中。下。有樓板、陽武、石峽、土墱四砦。
五臺中下
繁畤。下。有繁畤、茹越、大石、義興治、寶興軍、瓶形、梅回、麻谷八砦。
忻州,下,定襄郡,團練。崇寧戶一萬八千一百八十六, 口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二。貢解玉、砂、麝。縣二:
秀容,緊。熙寧五年,省定襄入焉。元祐元年,定襄復為縣。有石嶺關、忻口、雲內、徒合四砦。
定襄中下
汾州,望,西河郡,軍事。崇寧戶五萬一千六百九十七, 口一十八萬五千六百九十八。貢土絁、石膏。縣五:
西河,望。有永利西監。
平遙望
介休上
靈石,中。有陽涼南關、陽涼北關。
孝義,上。太平興國元年,改為中陽,後復為孝義。熙寧五年,省為鎮,入介休。元祐元年,復。
遼州,下,樂平郡。熙寧七年,州廢,省平城、和順二縣為 鎮入遼山縣,隸平定軍;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 鄉縣。元豐八年,復置州,縣鎮並復來隸。元祐元年,復 置和順、榆社、平城縣。崇寧戶七千三百一十五。貢人 參。縣四:
遼山,下有《黃澤砦》。
和順下
榆社中下
平城中
憲州,中,汾源郡,軍事。初治樓煩。咸平五年,移治靜樂 軍,縣遂廢,軍又廢。樓煩改隸嵐州。熙寧三年,廢憲州, 以靜樂縣隸嵐州。十年,復憲州,仍領靜樂縣。政和五 年,賜郡名。崇寧戶二千七百二十二,口七千四百四 十四。貢麝香。縣一:
靜樂。中。咸平九年,廢天池、元池二縣入焉。
嵐州,下,樓煩軍郡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谷隸岢嵐 軍。崇寧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口六萬六千二百 二十四。貢麝香。縣三:
宜芳中有飛鳶堡
合河,中。下有乳浪砦。
樓煩,下。咸平五年,自憲州來隸。
石州,下,昌化郡,軍事。舊帶嵐、石、隰三州都巡檢使。元 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砦隸州,因置二砦沿邊都巡 檢使,遂令三州各帶沿邊都巡檢使。初領縣五。元符 二年,升葭蘆砦為晉寧軍,以州之臨泉縣隸焉。大觀 三年,復以定胡縣隸晉寧軍。崇寧戶一萬五千八百 九,口七萬二千九百二十九。貢蜜、蠟。縣三:
離石中
平夷中有伏落津砦
方山下
隰州,下,大寧郡,團練。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隸 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縣為鎮隸焉。元祐 元年,復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關俯逼西界, 以州為次邊。崇寧戶三萬八千二百八十四,口一十 三萬八千四百三十九。貢蜜、蠟。縣六:
隰州上
《溫泉》:「上有碌礬一務,水頭白壁先降三砦。」
蒲中
大寧中
石樓,中。有上平、永寧二砦。
永和中
慈州,下,團練。舊領吉鄉、文城、鄉寧三縣。熙寧五年廢 州,以吉鄉隸隰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為 鎮隸焉;又以鄉寧隸晉州襄陵縣。元祐元年,復吉鄉 軍為慈州。戶口闕。縣一。
吉鄉中
麟州,下,新秦郡。乾德初,移治吳兒堡。五年,升建寧軍 節度。端拱初,改鎮西軍節度。崇寧戶三千四百八十 二,口八千六百八十四。貢柴胡。縣一
新秦,上。政和四年,廢銀城、連谷二縣入焉。有神堂、靜羌二砦,惠寧、鎮川二堡。銀城有屈野川、五原寨,銀城、神木、建寧三砦,肅定、神木、通津、闌干四堡。連谷有屈野川、橫陽堡。
大和砦,地名「大和谷」 ,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東至神木砦五十五里,南至彌川砦三十里,西至饒咩浪界堠七十里,北至清水谷三十里。
大和堡,地名麻也娘,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東至肅定堡界二十五里,南至清水谷二十里,西至松木晉堆界六十五里,北至銀城砦二十五里。
府州,中,靖康軍節度。本永安軍,崇寧元年,改軍額。政 和五年,賜郡名曰「滎河。」舊置麟府路軍馬司,以太原 府、代州路鈐轄領之。崇寧戶一千二百四十二,口三 千一百八十五。貢甘草。縣一:
府谷。下。有安豐、寧府、百第、三砦、河濱、斥堠、靖安、西安三堡。
寧川堡府州安豐砦外第九砦,元符元年賜名。東至斥堠堡三十五里,南至安豐砦界四十五里,西至豐州寧豐砦四十里,北至青沒怒川界堠一百五十里。
寧邊砦,地名「端正平」 ,元符二年進築,賜今名。東至寧府砦界三十里,南至靖化堡界三十里,西至吳龐烽一十五里,北至保寧砦界三十里。
寧疆堡,宣和六年,獨移莊嶺建堡,賜名「寧疆。」 震威城,宣和六年,鐵爐骨堆建砦,賜名。
豐州,下。慶曆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 蘿泊川掌地,復建為州。今軍事。政和五年,賜郡名「寧 豐。」崇寧戶一百五十三,口四百一十一。貢甘草、柴胡。 砦二。
永安
保寧
威勝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三年,於潞州銅鞮縣亂柳 石圍中建為軍。崇寧戶一萬九千九百六十二,口三 萬七千七百二十六。貢土絁。縣四:
銅鞮,中。太平興國初,與武鄉自潞州來隸。
武鄉,上。熙寧七年,廢遼川,以榆社縣為鎮入焉。元豐八年,復置遼川,以榆社往隸。
沁源,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來隸。綿上。中下。寶元二年,自大通監來隸。慶曆六年,徙治軍西北大覺寺地。
平定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鎮州廣陽砦建為 軍。四年,以井州平定、樂平二縣來屬。崇寧戶九千三 百六,口二萬八千六百七。貢絹。縣二:
平定,中。唐廣陽縣。太平興國四年改。有故井陘關、百井砦。
樂平中有靜陽砦
岢嵐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為 軍。崇寧戶二千九百一十七,口六千七百二十。貢絹。 縣一:
嵐谷。下。熙寧三年廢,元豐六年復置。有永和、洪谷等六砦。
寧化軍,同下州。崇寧戶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三千八 百二十一。貢絹。縣一:
寧化熙寧三年廢,元祐元年復。崇寧三年,又廢為鎮。有西陽、腦子、細腰、窟谷四砦。
火山軍,同下州。本嵐州之地。太平興國七年,建為軍。 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四年,廢之。崇寧戶五千四十五, 口九千四百八十。貢柴胡、砦一。
下鎮,火山軍,舊領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槔、護水六砦。慶曆初,置下鎮砦。嘉祐六年,廢偏頭砦。熙寧元年,廢桔槔砦。《元豐九域志》:「領砦一。」
保德軍,同下州。淳化四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景德 元年改。崇寧戶九百六十三,口四千五十。貢絹、津二。
大堡
沙谷
晉寧軍,本西界葭蘆砦,元豐五年收復。六年,並吳堡 砦並隸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蘆砦給賜西人。紹聖四 年收復。元符二年,以葭蘆砦為晉寧軍,割石州之臨 泉隸焉。知軍領嵐石路沿邊安撫使,兼嵐石、隰州都 巡檢使。大觀三年,復以石州定胡縣來隸。東至剋胡 砦隔河五里,南至吳堡砦四百七十里,西至神泉砦 二十五里。北至通秦砦二十里。領縣二
定胡。中。舊領定胡、天渾津、吳堡三砦。按:吳堡砦,元豐四年收復。東至黃河,南至綏德軍白草砦九十里,西至綏德軍義合砦六十里,北至晉寧軍一百七十里。
臨泉,中下。舊領剋胡、葭蘆二砦。按葭蘆砦乃元豐五年收復,後為晉寧軍。
神泉砦,地名「榆木川」 ,在廢葭蘆砦北,元符元年,賜今名。東至晉寧軍一十五里,南至烏龍砦二十五里,西至槅柞嶺界堠五十里,北至通秦砦四十。
里
三交堡,地名「三交川嶺」 ,元符九年,神泉砦築堡畢工,賜名。
烏龍砦,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東至神泉砦二十五里,南至暖泉砦二十里,西至暖泉砦三十里,北至女萌烽一十七里。
通秦砦,地名昇囉嶺,元符二年,賜今名。東至黃河二十九里,南至神泉砦四十三里,西至女萌骨堆界堠五十里,北至通秦堡一十七里。
寧河砦,地名窟薛嶺,元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三十里,南至通秦堡一十七里,西至尹遇合一十三里,北至章堡二十五里。
彌川砦,地名彌勒川,元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六十里,南至彌川堡十五里,西至砦浪骨堆界堠七十里,北至麟州大和砦三十里。
通秦堡,地名精移堡,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河一十七里一百二十步,南至通秦砦二十七里,西至龍移川界堠五十里,北至寧河砦一十一里。
寧河堡,地名哥崖嶺,元符二年,同砦賜名。
彌川堡,地名小紅崖,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河四十里,南至寧河砦一十五里,西至祖平四十里,北至秦平堡一十里。
靖川堡。東至黃河三十里,南至寧河砦十四里,西至界首立子谷四十五里,北至彌川堡一十三里。
河東路,蓋《禹貢》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為多,當觜、參 之分。其地東際常山,西控党項,南盡晉、絳,北控雲、朔, 當太行之險地,有鹽、鐵之饒。其俗剛悍而樸直,勤農 織之事業,寡桑柘而富麻薴。善治生,多藏蓄,其靳嗇 尤甚。朔方、樓煩,馬之所出,歲增貿市,以充鹽牧之用。 太宗平太原,慮其恃險,徙州治焉。然猶為重鎮,屯精 「兵以控邊部」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