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10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卷 |
第一百二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六十
元六〈元史地理志六〉
坤輿典第一百二卷
輿圖部彙考六十
[編輯]元六
[編輯]按元史地理志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一十八州九屬州十三屬縣七十八
[編輯]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龍興路, 上。唐為洪州,又為豫章郡。宋升隆興府。元 至元十二年,設行都元帥府及安撫司,仍領南昌、新 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分寧、武寧八縣,置錄事司。十 四年,改元帥府為江西道宣慰司,本路為總管府,立 行中書省。」十五年,移省於贑州。十六年,復還龍興。十 七年,併入福建行省,止立宣慰司。十九年,復立,罷宣 慰司。二十一年,改隆興府為龍興。二十三年,豐城縣 升富州,武寧縣置寧州,領武寧、分寧二縣。大德五年, 以分寧縣置寧州、武寧縣,隸龍興路。戶三十七萬一 千四百三十六,口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七百四十四。
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
領司一,縣六,州二。
錄事司 。宋以南昌、新建二縣分置九廂。元至元十三年,廢城內六廂,置錄事司。
縣六:
南昌 。上。倚郭。至元二十年,割錄事司所領「城外」 二廂、東南兩關來屬。
新建 上倚郭
進賢 中
奉新 中
靖安 中
武寧 。中。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縣為倚郭。大德八年,於分寧縣置寧州,武寧直隸本路。
州二:
富州, 上。本富城縣,又曰豐城。唐自豐水之西徙治 章水東,即今治所。宋屬隆興府。元至元十九年,隸皇 太子位。二十三年,升為富州。
寧州, 中。唐分寧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於武 寧縣置寧州,分寧為倚郭縣。大德八年,割武寧直隸 本路,遂徙州治於分寧。
吉安路, 上。唐為吉州,又為廬陵郡。宋升為上州。元 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總管府,置錄事司,領一、司八 縣。元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縣昇州,改吉州 為吉安路。戶四十四萬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 萬四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五、州四。
大德二年,吉、贛立屯田。
錄事司
縣五:
廬陵 上倚郭
永豐 上
萬安 中
龍泉 中
永寧 。下。至順間,分永新州立。
州四:
吉水州。 中。舊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安福州, 中。唐初以縣置潁州,後廢,復為縣。元元貞 元年,昇州。
太和州, 下。唐初置南平州,後廢為縣。元元貞元年, 昇州。
永新州。 下。唐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瑞州路, 上。唐改建成縣曰高安,即其地置靖州,又 改筠州。宋為高安郡,又改瑞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瑞 州路,領一、司三、縣。元貞元年,升新昌縣為州。戶一十 四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萬二千三百二。領 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 。至元十四年始立。
縣二:
高安 上倚郭
上高 中
州一:
新昌州, 下。唐為建成縣,屬靖州,後省入高安。宋割 高安、上高二縣地,升鹽步鎮為新昌縣。元元貞元年, 昇州。
袁州路。 上。唐為袁州,又為宜春郡。元至元十三年, 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領四縣,設錄事司,隸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路,隸江西行省。元貞元年,萍鄉縣 昇州。戶一十九萬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萬二 千八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 。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三:
宜春 上倚郭
分宜 上
萬載 中
州一:
萍鄉州。 中。本為縣。元貞元年昇州。
臨江路, 上。唐改建成為高安,而蕭灘鎮實高安境 內。南唐升鎮為清江縣,屬洪州,後又屬筠州。宋即清 江縣置臨江軍,隸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隸江西 行都元帥府。十四年,改臨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新 淦、新喻二縣昇州。戶一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八,口 七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領司一、縣一、州二。
錄事司 。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三年,設兵馬司。十五年,改錄事司。
縣一:
清江 ,上。宋即縣治置臨江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軍為路,而縣為倚郭。
州二:
新淦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新喻州, 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昇州。
撫州路, 上。唐初為撫州,又為臨川郡,又仍為撫州。 元至元十二年,復為撫州。十四年,升撫州路總管府。 戶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萬二千二 百七十五。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至元十四年,廢宋三廂立。
縣五:
臨川 上
崇仁 上
金溪 上
宜黃 中
樂安 中
江州路, 下。唐初為江州,又改尋陽郡,又仍為江州。 宋為定海軍。元至元十二年,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 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罷都督 府,升江州路,隸龍興行都元帥府。後置行中書省,江 州直隸焉。十六年,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復 隸行省。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萬三千八 百五十二。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宋隸都監司。元至元十二年,設兵馬司。十四年,置錄事司。
縣五:
德化 ,中。唐潯陽縣。
瑞昌 中
彭澤 中
湖口 中
德安 中
南康路, 下。唐屬江州。宋置南康軍,治星子縣。元至 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隸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屬江 西。領一、司三、縣戶九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 萬八千三百九十。領司一、縣二、州一。
錄事司
縣二:
星子 ,下。南康治所。
都昌 上
州一:
建昌州, 下。唐初置南昌州,後廢屬洪州。宋屬南康 軍。元元貞元年,昇州。
贛州路, 上。唐初為虔州,又為南康郡,又仍為虔州。 宋改贛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贛州路總管府。十五年, 設錄事司,領一司十縣,隸江西省。二十四年,併龍南 入信豐,安遠入會昌。大德元年,寧都、會昌二縣昇州, 割瑞金隸會昌。至大三年,復置龍南、安遠二縣,屬寧 都。戶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萬五千一百 四十八。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三縣。
本路屯田五百一十餘頃。
錄事司
縣五:
贛縣 上州治所
興國 中
信豐 下
雩都 下
石城 下
州二:
寧都州。 下。唐為縣。元大德元年,升寧都州。領二縣:
龍南 。下。至元二十四年,併入信豐縣。至大三年,復置。
安遠 。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會昌縣。至大三年,復置。
會昌州, 下。本雩都地。唐屬虔州。宋升縣之九州鎮 為會昌縣,復升為軍。元大德元年,升會昌州。領一縣:
瑞金 。下。舊屬虔州。大德元年來屬。
建昌路, 下。本南城縣,屬撫州。南唐升建武軍。宋升 建昌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總管府,割南城置 錄事司。十九年,南豐縣昇州,直隸行省。戶九萬二千 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五萬三千三百三十八。領司一、 縣三。
錄事司 。至元十四年立。
縣三:
南城 上
新城 中
廣昌 中
南安路, 下。唐升大庾鎮為縣,屬虔州。宋以縣置南 安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總管府。十五年,割大 庾縣在城四坊設錄事司。十六年,廢錄事司。戶五萬 六百一十一,口三十萬三千六百六十六。領縣三:
大庾 中倚郭
南康 中
上猶 ,下。南唐為上猶。宋改南安。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後復為上猶。
南豐州, 下。唐為南豐縣,隸撫州。宋改隸建昌軍。元 至元十九年,升為州,直隸行省。戶二萬五千七十八, 口一十二萬八千九百。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廣州路, 上。唐以廣州為嶺南五府、節度、五管經略 使治所,又改南海郡,又仍為廣州。宋升為帥府。元至 元十三年內附,後又叛,十五年克之,立廣東道宣慰 司,立總管府並錄事司。元領八縣,而懷集一縣割屬 賀州。戶一十七萬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萬一千二 百九十六。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至元十六年立,以州之東城、西城、子城並番禺、南海二縣在城民戶隸之。
縣七:
南海 中
番禺 ,下。與南海俱倚郭。
東筦 中
增城 中
香山 下
新會 下
清遠
韶州路, 下。唐初為番州,又更名東衡州,又改韶州, 又為始興郡,又仍為韶州。元至元十三年內附,未幾 廣人叛,十五年始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一萬九 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領司 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曲江 ,中。元初,分縣城西廂地及城外三廂,屬錄事司。
樂昌 下
仁化 下
乳源 下
惠州路, 下。唐循州。宋改惠州,又改博羅郡,又復為 惠州。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 八百三,口九萬九千一十五。領縣四:
歸善 下倚郭
博羅 下
海豐 下
河源 下
南雄路, 下。本始興縣。唐初屬韶州。五代劉氏割韶 之湞昌、始興二縣置雄州。宋以河北有雄州,改為南 雄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南雄路總管府。戶一萬七百 九十二,口五萬三千九百六十。領縣二:
保昌 。下。本《湞昌》,宋改今名。
始興 下
潮州路, 下。唐初為潮州,又改潮陽郡,又復為潮州。 元至元十五年,歸附。十六年,改為總管府,以孟招討 鎮守,未幾,移鎮漳州,土豪各據其地。二十一年,廣東 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來招諭。二十三年,復為江 西等處行樞密院副使,兼廣東道宣慰使以鎮之。始 定戶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萬五千五百五 十。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縣三:
海陽 下倚郭
潮陽 下
揭陽 下
德慶路, 下。唐初為南康州,又名康州,又改晉康郡。宋升德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既取廣州,而德 慶未下。十四年,廣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隸廣西道。 十七年,立德慶路總管府,後仍屬廣東道。戶一萬二 千七百五,口三萬二千九百九十七。領縣二:
端溪 下
瀧水 下
肇慶路, 下。唐初為端州,又改高要郡,又仍為端州。 宋升肇慶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廣東,惟肇慶未附。十 六年,廣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隸廣西。十七年,改為 下路總管府,仍屬廣東。戶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口 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九。領縣二:
高要 中倚郭
四會 中
英德州。 下。唐洭州。五代南漢為英州。宋升英德府。 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立英德路總管府。二十 三年,降為散州。大德五年,復為路。
本州素為寇盜淵藪,大德四年,達魯花赤脫歡察兒,比歲招降群盜至二千餘戶,遂升英德為路,命脫歡察兒為達魯花赤兼萬戶以鎮之。
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縣一:
翁源 大德五年置
梅州, 下。唐為程鄉縣,屬潮州。五代南漢置敬州。宋 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六年,置總管府。二十 三年,改為散州。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萬四千八 百六十五。領縣一:
程鄉
南恩州。 下。唐恩州,又為齊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 元十三年,置南恩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戶一 萬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五。領縣 二:
陽江 下
陽春 下
封州, 下。唐改為臨封郡,後復為封州。元至元十三 年,歸附。明年,廣人叛,廣西宣慰司以兵定之,遂隸西 道。十六年,立封州路總管府。後又降為散州,仍屬東 道。戶二千七十七,口一萬七百四十三。領縣二:
封州 下
開建 下
新州, 下。唐改為新昌郡,後復為新州。元至元十六 年,置新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戶一萬一千 三百一十六,口六萬七千八百九十六。領縣一:
新興 下
桂陽州。 下。本桂陽縣。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內 附。十九年,升桂陽縣為散州,割連州陽山縣來屬,為 蒙古䚟忽都虎郡王分地。元隸湖南道宣慰司,後隸 廣東道。戶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萬五千六百五十 五。領縣一:
陽山 。下。唐屬連州。宋因之。至元十九年,割以來屬。
連州, 下。唐改連山郡,復改連州。元至元十三年,置 安撫司,直隸行中書省。十七年,廢安撫司,升為連州 路總管府,隸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為散州,隸廣 東道。戶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領縣 一:
連山 下
循州, 下。唐改為海豐郡,仍改循州。宋為博羅郡。元 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散州。戶一千 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領縣三:
龍川 下
興寧 下
長樂 下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撫司 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番民 總管一。
本省陸站一百處,水站七十三處。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
武昌路, 上。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陞武昌軍。 宋為荊湖北路。元憲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黃州陽羅 洑橫橋梁,貫鐵鎖,至鄂州之白鹿磯,大兵畢渡,進薄 城下,圍之數月,既而解去,歸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 相伯顏從陽羅洑南渡,權州事張晏然以城降,自是 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並本道 安撫司。十三年,設錄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 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併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 十八年,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 年,隨省處例,罷宣慰司,本路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 州首來歸附,又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戶一十一 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
至元三十七年,抄籍數:
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江夏 中倚郭
咸寧 下
嘉魚 下
蒲圻 中
崇陽 中
通城 中
武昌 。下。宋陞壽昌軍,以其為江西衝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陞散府,治本縣。後革府,以縣屬本路。戶一萬五千八百五,口六萬四千五百九十八。
岳州路, 上。唐巴州,又改岳州。宋為岳陽軍。元至元 十二年歸附。十三年,立岳州路總管府。戶一十三萬 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萬七千七百四十三。領司一、 縣三、州一。
錄事司
縣三:
巴陵 上倚郭
臨湘 中
華容 中
州一:
平江州, 下。唐平江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陞州。 常德路。 上。唐朗州。宋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 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戶二十萬六千四 百二十五,口一百二萬六千四十二。領司一、縣一、州 二。州領一縣。
錄事司
縣一:
武陵 上
州二:
桃源州。 中。宋置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龍陽州。 下。宋辰陽縣。元元貞元年,陞州。領一縣:
沅江 。下。本屬朗州,後來屬。
澧州路, 上。唐改澧陽郡,復改澧州。元至元十二年, 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澧州路總管府。戶一十萬九千 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三。領 司一、縣三、州二。
錄事司
縣三:
澧陽 上倚郭
石門 上
安鄉 下
州二:
慈利州, 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柿溪州。 下。
辰州路, 下。唐改唐溪郡,復改辰州。宋因之。元改辰 州路。戶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萬五千九 百四十五。領縣四:
沅陵 中
辰溪 下
盧溪 下
敘浦 下
沅州路, 下。唐巫州,又改沅州,又為潭陽郡,又改敘 州。宋為鎮遠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安撫司。十四 年,改沅州路總管府。戶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 萬九千五百四十五。領縣三:
盧陽 下
黔陽 下
麻陽 下
興國路, 下。本隋永興縣。宋置永興軍,又改興國軍。 元至元十四年,陞興國路總管府。舊隸江西。三十年, 自江西割隸湖廣。戶五萬九百五十二,口四十萬七 千六百一十六。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至元十七年立。
縣三:
永興 下倚郭
大冶 下
通山 下
漢陽府, 唐初為沔州,又改沔陽郡。宋為漢陽軍。咸 淳十年,郡守孟琦以城來歸。元至元十四年,陞漢陽 府。戶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萬八百六十六。領 縣二:
漢陽 。至元二十二年,升中縣。
漢川 下
歸州, 下。唐初為歸州,又改巴東郡,又復為歸州。宋 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遷郡治於江南曲沱,次新 灘,又次白沙南浦,今州治是也。德祐初,歸附。元至元 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 降為州。戶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萬九百六十四。領 縣三
秭歸 下倚郭
巴東 下
興山
靖州路。 下。唐為夷、播、敘二州之境。宋為誠州,復改 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明年,改靖州路總管 府。戶二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九百五十 五。領縣三:
永平 下
會同 下
通道 下
湖南道宣慰司。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
天臨路, 上。唐為潭州長沙郡。宋為湖南安撫司。元 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總 管府。十八年,遷行省於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 州。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戶六十萬三千 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領司一、縣五、州七。
錄事司 。宋有兵馬司,都監領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
長沙 上倚郭
善化 倚郭
衡山 ,上南嶽,衡山在焉。
寧鄉 上
安化 下
州七:
醴陵州, 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瀏陽州, 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攸州, 中。唐為縣,屬南雲州。宋屬潭州。元元貞元年, 陞州。
湘鄉州, 下。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湘潭州, 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益陽州, 中。唐新康縣。宋安化縣。元元貞元年,陞為 益陽州。
湘陰州, 下。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陞州。
衡州路, 上。唐初為衡州,又改衡陽郡,又仍為衡州。 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衡州路 總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為治所。十八 年,移司於潭,衡州隸焉。戶一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 三,口二十萬七千五百二十三。領司一、縣三。
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頃。」
錄事司 。宋立兵馬司,分在城民戶為五廂。元至元十三年,改立。
縣三:
衡陽 上倚郭
安仁 下
酃縣
道州路, 下。唐為南營州,復改道州,復為江華郡。宋 仍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 路總管府。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 九。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營道 中倚郭
寧遠 中
江華 中
永明 下
永州路, 下。唐改零陵郡為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 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永州路總管府。戶五萬五 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四。領司一、 縣三。
本路屯田一百三頃
錄事司
縣三:
零陵 上倚郭
東安 上
祁陽 中
郴州路, 下。唐改桂陽郡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 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郴州路總管府。戶六萬一 千二百五十九,口九萬五千一百一十九。領司一、縣 六。
錄事司 。舊有兵馬司,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六:
郴陽 ,中。倚郭。舊為敦化縣。至元十三年,改今名。宜章 。中。
永興 中
興寧 下
桂陽 下
桂東 下
全州路, 下。石晉於清湘縣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 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 縣二。
錄事司 。舊有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二:
清湘 上倚郭
灌陽 下
寶慶路, 下。唐邵州,又為邵陽郡。宋仍為邵州,又陞 寶慶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 總管府。戶七萬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萬六千一百 五。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邵陽 上倚郭
新化 中
武岡路。 下。唐武岡縣。宋陞為軍。元至元十三年,置 安撫司。十四年,陞武岡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二百 七,口三十五萬六千八百六十三。領司一、縣三。
本路屯田八十六頃
錄事司 。舊有兵馬司,領四廂。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三:
武岡 上倚郭
新寧 下
綏寧 下
桂陽路, 下。唐郴州。宋陞桂陽軍。元至元十二年,置 安撫司。十四年,陞桂陽路總管府。戶六萬五千五十 七,口一十萬二千二百四。
錄事司
縣三:
平陽 上
臨武 中
藍山 下
茶陵州, 下。唐為縣,隸南雲州。宋隸衡州,陞為軍,復 為縣。元至元十九年,陞為州。戶三萬六千六百四十 二,口一十七萬七千二百二。
耒陽州, 下。唐、宋皆為縣,隸湘東郡。元至元十九年, 陞為州,戶二萬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萬一十。 常寧州, 下。唐為縣,隸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 陞為州。戶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 二。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大德二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言:「比者黃聖許叛亂,逃竄交阯,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請募溪洞徭獞民丁,於上浪、忠州諸處開屯耕種,緩急則令擊賊,深為便益。」 從之。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
靜江路, 上。唐初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 又置桂管,又陞靜江軍。宋仍為靜江軍。元至元十三 年,立廣西道宣撫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為靜 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併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 府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戶 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 七十八。領司一、縣十。
錄事司
縣十:
臨桂 上倚郭
興安 下
靈川 下
理定 下
義寧 下
修仁 下
荔浦 下
陽朔 下
永福 下
古縣 下
南寧路, 下。唐初為南晉州,又改邕州,又為永寧郡。 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為邕州路總管 府,兼左右兩江溪洞鎮撫。泰定元年,改為南寧路。戶 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領司一、縣 二。
錄事司
縣二:
宣化 下
武緣 下
梧州路, 下。唐改蒼梧郡,又仍為梧州。宋因之。元至 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梧州路總管府。戶五 千二百,口一萬九百一十。領縣一:
蒼梧 下
潯州路, 下。唐改潯江郡,又仍為潯州。元至元十三 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總管府。戶九千二百四十 八,口三萬八十九。領縣二:
桂平 下
平南 下
柳州路, 下。唐改龍城郡,又改柳州。元至元十三年, 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柳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一 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領縣三:
柳城 下倚郭
馬平 下
洛容 下
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 唐為龍水郡,又 改粵州。宋為慶遠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 年,改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中書省臣言:「南丹州 安撫司及慶遠路相去為近,所隸戶少,請省之。」遂立 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戶二萬六千五百 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領縣五:
宜山 下
忻城 下
天河 下
思恩 下
河池 下
平樂府, 唐以平樂縣置樂州,復改昭州,又為平樂 郡,又仍為昭州。宋因之。元改為平樂府。戶七千六十 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領縣四:
平樂 下倚郭
恭城 下
立山 下
龍平 下
鬱林州, 下。唐為南尹州,又改貴州,又為鬱林州。宋 因之。元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戶九千五十三,口五 萬一千五百二十八。領縣三:
南流 下
興業 下
博白 下
容州, 下。唐改銅州為容州,又改普寧郡,又置管內 經略使。宋為寧遠軍。元至元十三年,改安撫司。十六 年,改容州路總管府。戶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 百五十四。領縣三:
普寧 下
北流 下
陸川 下
象州, 下。唐改為象郡,又改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 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五百 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領縣三:
陽壽 下
來賓 下
武仙 下
賓州, 下。唐以嶺方縣地置南方州,又為賓州,又改 安城郡,又改嶺方郡,又仍為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 安撫司。十六年,改下路總管府。戶六千一百四十八, 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領縣三:
嶺方 下倚郭
上林 下
遷江 下
橫州, 下。唐初為簡州,又改南簡州,又改橫州,又為 寧浦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總管府。 戶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領縣二:
寧浦 下倚郭
永淳 下
融州, 下。唐初為融州,又改融水郡,後仍為融州。宋 為清遠軍。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 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戶二萬一千三百九十 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領縣二:
融水 下
懷遠 下
藤州, 下。唐改感義郡,後仍為藤州。宋徙州治於大 江西岸。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四千二百九十 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領縣二:
鐔津 下
岑溪 下
賀州, 下。唐改臨賀郡,後仍為賀州。宋因之。元至元 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 二百三十五。領縣四:
臨賀 下倚郭
富川 下
桂嶺 下
懷集 。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以隸本州。
貴州, 下。唐改懷澤郡,後仍為貴州。元至元十四年, 領鬱林縣。大德九年,省縣,止行州事。戶八千八百九 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
貴州,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餘里,乃湖廣、四川、雲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雲南行省右丞劉深征八百媳婦至貴州,科夫致、宋隆濟等糾合諸蠻為亂,水東、水西、羅鬼諸蠻皆叛,劉深伏誅。
左江 左江出源州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合為一,流入橫州,號「鬱江。」
思明路 戶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 十。
太平路 戶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 十六。
右江 右江源出峨利州,與大理大槃水通。大槃在大理之《威楚州》。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 戶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 八千九百一。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
鎮安路。 以上並闕。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 至元三十年立。
雷州路, 下。唐初為南合州,又更名東合州,又為海 康郡,又改雷州。元至元十五年,平章政事阿里海牙 南征海外四州,雷州歸附,初置安撫司。十七年,即此 州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撫司為總管府, 隸宣慰司。戶八萬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萬五 千三百一十。
本路屯田一百六十五頃有奇。
領縣三:
海康 中
徐聞 下
遂溪 下
化州路, 下。唐置羅州、辯州。宋廢羅州入辯州,復改 辯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撫司。十七年,改總 管府。戶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 十七。
本路屯田五十五頃有奇。
領縣三:
石龍 下
吳川 下
石城 下
高州路, 下。唐為高涼郡,又為高州。宋廢高州入竇 州,後復置。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 府。戶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萬三千四百九十 三。
本路屯田四十五頃
領縣三:
電白 下
茂名 下
信宜 下
欽州路。 下。唐為寧越郡,又為欽州。宋因之。元至元 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三千五 百五十九,口六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領縣二:
安遠 下
靈山 下
廉州路。 下。唐為合浦郡,又改廉州。元至元十七年, 設總管府。戶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萬一千六百八 十六。
本路屯田四頃有奇
領縣二:
合浦 下倚郭
石康 下
乾寧軍民安撫司, 唐以崖州之瓊山置瓊州,又為 瓊山郡。宋為瓊管安撫都監。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 海南道宣慰司。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乾寧軍民 安撫司。」戶七萬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萬八千 一百八十四。
本路屯田二百九十餘頃。
領縣七:
瓊山 下倚郭
澄邁 下
臨高 下
文昌 下
樂會 下
會同 下
定安 下
南寧軍, 唐儋州,改昌化郡。宋改昌化軍,又改南寧 軍。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九十六 百二十七,口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二。領縣三:
宜倫 下
昌化 下
感恩 下
萬安軍, 唐萬安州。宋更為軍。元至元十五年,隸海 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 八十六。領縣二:
萬安 下倚郭
陵水 下
吉陽軍, 唐振州。宋改崖州,又為珠崖郡,又改吉陽軍。元至元收附後,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一千四 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領縣一:
寧遠 下
八番順元蠻夷官。 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遣兩淮 招討司經歷劉繼昌招降西南諸番,以龍方零為小 龍番靜蠻軍安撫使,龍文求,臥龍番南寧州安撫使, 龍延三,大龍番應天府安撫使,程延隨,程番武盛軍 安撫使,洪延暢,洪番永盛軍安撫使,韋昌盛,方番河 中府安撫使,石延異,石番太平軍安撫使,盧延陵,盧 番靜海軍安撫使,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撫使,並 懷遠大將軍,虎符,仍以兵三千戍之。是年,宣慰使 塔海以西南八番、羅氏等國已歸附者,具以來「上洞 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戶凡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 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戶八萬九千四百。西 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龍番三百六十寨。」 二十八 年,從楊勝請,割八番洞蠻自四川行省隸湖廣行省。 三十年,四川行省官言:「思、播州元隸四川,近改入湖 廣,今二人願仍其舊。」有旨遣問還,雲田氏。楊氏言:昨 赴闕廷,取道湖廣甚便,況百姓相鄰,驛傳已立,願隸 平章荅剌罕。
羅番遏蠻軍安撫司。
程番武勝軍安撫司。
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
臥龍番南寧州安撫司。
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
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
木瓜犵狫蠻夷軍民長官。
韋番蠻夷長官。
洪番永盛軍安撫司。
方番河中府安撫司。
盧番靜海軍安撫司。
盧番蠻夷軍民長官。
定遠府。
桑州。
章龍州。
必化州。
小羅州。
下,思同州。
朝宗縣
上橋縣
新安縣
麻峽縣
甕蓬縣
小羅縣
章龍縣
烏山縣
華山縣
都雲縣
羅博縣
管番民總管。
小程番 以下,各設蠻夷軍民長官。
中嶆百納等處 。底窩紫江等處。
《甕眼》《納八》等處 ,獨塔等處。
《客當》刻「地等處 」 ,「天臺等處。」
𭪺下 黨兀等處,勇都硃砂古𤬪等處, 大小化等處,洛甲洛屯等處, 低當低界等處。
獨石寨 百眼佐等處。
羅來州 。《那歷州》。
重州 。阿孟州。
上,龍州 ,峽江州。
羅賴州 。《桑州》。
白州 。《北島州》。
羅那州 龍里等寨。
六寨等處 ,帖《犵狫》等處。
本當三寨等處 ,山齋等處。
「羨塘帶夾」 等處 ,都雲「桑林《獨立》」 等處,「六洞《柔遠》」 等處 ,「竹古弄」 等處。
中都雲棺水等處 ,金竹府 ,古𤬪縣,都雲軍民府 ,萬平等處。
南寧 丹竹等處。
陳蒙 李稍李殿等處。
陽安等處 八千蠻。
恭焦溪等處 都鎮。
平溪等處 《平月》。
李崖等處 ,陽並等處。
盧山等處
乖西軍民府 ,皇慶元年立,以土官阿馬知府事,佩金符。
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 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討 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長赴闕,定其地之可以設官者,與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並立 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
雍真乖西葛蠻等處 ,葛蠻雍真等處。
曾竹等處 。大德七年,順元同知宣撫事阿重,嘗為曾竹蠻夷長官,以其叔父宋隆濟結諸蠻為亂,棄家朝京師,陳其事宜,「深入烏撒、烏蒙,至於水東,招諭木樓苗狫,生獲隆濟以獻。」
龍平寨 骨龍等處。
底寨等處 。茶山百納等處。
納垻紫江等處 ,磨坡《雷波》等處,漕泥等處 ,青山《遠地》等處。
木窩普沖普得等處 ,武當等處。
養龍坑宿徵等處
骨龍龍里清江、木樓、雍眼等處。
高橋青塘鴨水等處 。落邦札佐等處。
平遲安德等處 ,《六廣》等處。
貴州等處 「施溪樣頭。」
朵泥等處 。水東。
市北洞
思州軍民安撫司。 「婺川縣。」
鎮遠府 「楠木洞。」
古州「八萬洞 偏橋中寨。」
野雞平 德勝寨偏橋四甲等處,思印江等處 ,石千等處。
曉愛瀘洞赤溪等處 ,卑帶洞大小田等處,黃道溪 省溪垻場等處,金容金遠等處 ,臺蓬若洞住溪等處,洪安等處 ,葛章葛商等處。
平頭、著可通達等處 ,溶江芝子平等處,亮寨 沿河
龍泉平 思州。舊治龍泉,及火其城,即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徙安撫司還舊治。
祐溪 水《特姜》。
楊溪公俄等處 。麻勇洞。
「恩勒洞 」 《大萬山》「蘇葛辦等處」 ,五寨銅人等處 ,銅人「大小江等處。」 「德明洞 」 「烏羅龍乾等處。」
西山大洞等處 。《禿羅》
浦口 高丹。
福州 ,永州。
《迺州 》。《鑾州》。
程州 。「三旺州。」
地州 。《忠州》。
天州 。《文州》。
《合鳳州 》,《芝山州》。
安習州 茆。䕼等團荔枝 安化《上中下蠻》。
曹滴等洞 洛卜寨。
麥著土村 《衙迪洞》。
會溪施容等處 ,感化州等處。
「契鋤洞 。」 《臘惹洞》。
勞岩洞 。《驢遲洞》。
來化州 客團等處。
中古州樂墩洞 上里坪。
洪州泊李等洞 。張家洞。
沿邊溪洞宣慰使司。 至元二十八年,播州楊賽因 不花言:「洞民近因籍戶,懷疑竄匿,乞降詔招集。」又言: 「向所授安撫職任隸順元宣慰司,其所管地於四川 行省為近,乞改為軍民宣撫司,直隸四川行省。」從之。 以播州等處管軍萬戶楊漢英為紹慶珍州、南平等 處沿邊宣慰使、行播州軍民宣撫使、播州等處管軍 萬戶,仍虎符。漢英,即賽因不花也。仍頒所請詔旨。詔 曰:「爰自前宋歸附十五餘年,閱實戶數,乃有司當知 之事。諸郡皆然,非獨爾播。自今以往,咸奠厥居。流移 失所者,招諭復業,有司常加存恤,毋致煩擾,重困吾 民。」
播州軍民安撫司。
黃平府 ,平溪上塘羅駱家等處,水車等處 ,石粉羅家永安等處,六洞柔遠等處 ,錫樂平等處。
白泥等處 ,南平綦江等處。
珍州思寧等處 ,水煙等處。
溱洞涪洞等處 ,洞天觀等處。
葛浪洞等處 ,寨垻堊黎焦溪等處,小姑單張 倒柞等處。
烏江等處 ,「舊州」 草堂等處。
恭溪杳洞 水囤等處。
平伐月石等處 下垻寨、章 橫坡。
《平地寨 》「寨《勞》。」
《寨勇 》「上塘。」
寨坦 。㖗奔平莫 林種密秀,
沿河祐溪等處
新添葛蠻安撫司。 大德元年,授葛蠻安撫,驛券一。
《南渭州 》落葛谷鵝羅椿等處,昔不梁《駱杯》《密約》等處 ,乾溪《吳地》等處。
噥聳古平等處 。甕城都桑等處。
《都鎮》馬乃等處 ,《平》《普樂》《重墺》等處,《落》《同當》等處 ,平族等處。
獨祿 三陂地蓬等處。
小葛龍《洛邦》到《駱豆虎》等處。
羅月和 《麥傲》
大小田陂帶等處 都雲洞。
洪安畫劑等處 谷霞寨。
「刺客寨 。」 《吾狂寨》。
割利寨 。必郎寨。
谷底寨 ,「都谷郎寨。」
犵狫寨
平伐等處 。大德元年,平伐酋領內附,乞隸於亦奚不薛,從之 。安剌速。
思樓寨 ,落暮寨。
梅求《望懷寨 》甘長。
桑州郎寨 ,永縣寨。
平里縣寨 ,鎖州寨。
雙隆 《思母》。
歸仁 各丹。
木當 雍郎客都等處。
《雍門》《犵狫》等處 ,《棲求》等處。《仲家蠻》《婁木》等處 。《樂賴》《蒙囊》《吉利》等處。《華山》《谷津》等處。
《青塘望懷甘長》。不列獨娘等處。
光州 「《者者》寨。」
安化《思雲》等洞 。《北遐洞》。
茅難思風北郡都變等處。
必際縣 ,上。黎平。
潘樂盈等處 ,誠州富盈等處。
赤畬洞 羅章特團等處。
福水州 允州等處。
欽村 硬頭三寨等處。
顏村 水曆吾洞等處。
《順東 六龍圖》。
《推寨 橘》,《叩寨》。
黃頂寨 金竹等寨。
格慢等寨 。客蘆寨。
地省等寨 《平魏》。
白崖
《雍門客當》《樂賴》《蒙囊》、大化、木瓜等處。
《嘉州 》。《分州》。
平硃 洛河洛腦等處。
甯溪 《甕除》。
「《麥穰 》孤頂」 ,得同等處。
《甕包 三陂》。
控州 。南平。
獨山州 「木洞。」
「瓢洞 」 、《窖洞》。
大青山《骨記》等處 。《百佐》等處。
九十九寨蠻 ,當橋山齊朱谷列等處,虎列谷當等處 ,真滁杜珂等處。
楊坪楊安等處 ,棣甫都城等處。
楊友閬 《百也客》等處。
阿落傅等寨 蒙楚。
公洞龍木 三寨,貓犵剌等處,黑土石 洛賓、洛咸
益輪沿邊蠻 割和寨。
「王都谷」 浪寨 。「王大寨。」
「只蛙寨 」 ,黃平下寨。
林拱章秀拱江等處 ,密秀丹張
林種拱《幫 西》羅剖盆。
杉木筲 各郎西。
恭溪望成崖領等處 「孤把」
焦溪《篤住》等處 。《草堂》等處。
上桑直 ,下桑直。
米坪 ,令其平尾等處。
保靖州 特團等處。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領府二、司一,勸課使五。
大德三年,立征東行省,未幾罷。至治元年,復立今高麗國王為左丞相。
高麗國
事蹟見《高麗傳》。至元十八年,王睶言:「本國置站凡四十,民畜凋弊。」 敕併為二十站。三十年,沿海立水驛,自耽羅至鴨綠江並楊村海口,凡三十所。
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征東招討司。
各道勸課使。
慶尚州道
東界交州道
全羅州道
忠清州道
西海道
耽羅軍民總管府。 大德五年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