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1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十三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一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一百二十三卷目錄

 關隘部彙考一

  易經繫辭下傳

  禮記王制 月令

  周禮地官

  唐書百官志

  宋史天文志

  中華古今注關塞

  函潼關要志自華至陜凡三關 秦函谷關 漢函谷關 唐潼關 桃林 華

  陽 崤 駱谷關 大震關 蕭關 瓦亭關 青泥嶺 嶢關 嶢柳城

  溪蠻叢笑隘口

  畿輔通志順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真定府 順德府 廣平府 大名府

  盛京通志興京 奉天府 錦州府

  山東通志濟南府 兗州府 青州府

  河南通志開封府 歸德府 彰德府 衛輝府 懷慶府 河南府 南陽府

  汝寧府 汝州

  山西通志太原府 平陽府 潞安府 汾州府 大同府 澤州 遼州 沁州

  陝西通志西安府 延安府 鳳翔府 漢中府 平涼府 慶陽府 臨洮府

  鞏昌府 興安州 榆林衛 寧夏衛 靖遠衛 洮州衛 岷州衛 陝西行都司 西固

  城守禦所 階州守禦所

  四川總志成都府 重慶府 順慶府 保寧府 敘州府 夔州府 龍安府

  遵義府 嘉定州 瀘州 雅州 卭州 東川軍民府 鎮雄軍民府 永寧宣撫司 大

  渡河土千戶所 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 四川行都司 疊溪守禦千戶所

坤輿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關隘部彙考一

[編輯]

《易經》

[編輯]

《繫辭下傳》

[編輯]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本義豫備之意。大全楊氏曰:川途既通,則暴客至,故取諸《豫》。重門以禦之,擊柝以警之,則暴客無自而至。二陰在前,重門之象也。一陽在下,擊柝之象也;三陰安於內,《說豫》之象也。 《涑水》司馬氏曰:「豫者,怠惰之意。重門擊柝,所以警怠惰也。」

《禮記》

[編輯]

《王制》

[編輯]

《關》「譏而不征。」

關之設,但主於譏察「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其往來貨物之稅也。

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月令》

[編輯]

仲夏之月,關市毋索。

《索》者,搜索商旅匿稅之物。蓋當時氣盛大之際,人君亦當體之,而行寬大之政也。

「仲秋之月,易關市,來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四方來 集,遠鄉皆至,則財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

孟冬之月謹《關梁》,

關境上門。

《周禮》

[編輯]

《地官》

[編輯]

《司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 八十人。每關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訂義鄭康成曰:「關,界上之門。」 王昭禹曰:「在國曰門,在境曰關。」

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

黃氏曰:「關在郊,故曰郊關。貨行於關門之內,故稱國 。」 鄭景望曰:「商賈蓄貨,待時而貴,儥,因患以阨民,亦王政所甚惡也。以聯關市,則貨無所隱泄,必以時,雖欲壅利以病人,不可得也。」

「司貨賄之出入」者。

黃氏曰:「貨入司關予節,乃得入門而達於市。」

掌其治禁與其征廛。

王昭禹曰:「有以治而理之,則貨賄之高下美惡無混殽之患;有以禁而止之,則貨賄之靡害不物,無交通之弊 。」 史氏曰:「掌其征榷與其廛積 。」 張沂公曰:「《王制》曰:『古者關譏而不征,稱商之時也。商以前國用少,不征猶得;周以後國用彌廣,不征不得』。」

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

陳及之曰:「鄭氏謂從私道辟稅,非也。文王治岐,關市譏而不征。周公立法,關有關稅,廛有廛稅。」 蓋以商賈利多於農,苟不征之則末作多而務本者少。然既稅之關則不征其廛,既征其廛則不稅之關,取之甚優,何至於辟稅哉?蓋不出於關,必偽飾之物,司市所禁,以罔民利者,故必舉其貨焉。

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

鄭康成曰:「商或取貨於民間,無璽節者至關,關為之璽節及傳出之。其有璽節亦為之傳。傳如今移過所文書 。」 王昭禹曰:「節以驗其物,傳以書其數。」

「《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徵猶幾。

鄭司農曰:「凶謂凶年饑荒,札謂疾疫死亡,無關門之徵者,出入無租稅 。」 王昭禹曰:「『司門幾出入不物者,則關門固亦有幾矣。今以荒札之時宜去幾矣,然而不已焉,故曰猶幾』。《春秋傳》曰:『猶可以已而不已之辭』。禍故多藏於細微,發於人之所忽,故雖荒札之時猶幾。」

凡四方之賓客。敂關則為之告。有外內之送。令,則以 《節傳》出內之。

賈氏曰:「外之送令,謂從諸侯之國畿外而入者,則關人以節及傳內之至王。內之送令者,謂有王命從王國而出,則亦以節傳出之,送至畿上。」

《唐書》

[編輯]

《百官志》

[編輯]

刑部司門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門關出入之籍,及 闌遺之物。凡著籍,月一易之。流內記官爵、姓名,流外 記年齒、貌狀,非遷解不除。凡有名者,降墨敕,勘銅魚、 木契,然後入。監門校尉巡日送平安。凡奏事,遣官送 之,晝題時刻,夜題更籌。命婦、諸親朝參者,內侍監校 尉涖索。凡葦軬車不入宮門,闌遺之物揭於門外,牓 以「物色」,期年沒官。天下關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度 者,本司給過所,出塞踰月者,給行牒、獵手所過給長 籍,三月一易。蕃客往來,閱其裝重,入一關者,餘關不 譏。

《宋史》

[編輯]

《天文志》

[編輯]

天關一星,在五車南,亦曰天門,日月之所行,主邊方, 主關閉。星芒角,為兵,不與五車合,大將出。月、歲三暈, 有赦;犯之,有亂臣更法。五星守之,貴人多死。歲星、熒 惑守之,臣謀主,為水,為饑。太白、熒惑守之,大赦,關梁 有兵。太白入,則大亂。填星守,王者壅蔽;犯之,臣謀主。 太白失行,兵起。客星犯之,民多疾,關市不通。又曰:「諸 侯不通,民相攻。」客星入,多盜。流星犯之,天下有急;關 梁不通,民憂多盜。黃雲氣犯,四方入貢。

《中華古今注》

[編輯]

《關塞》

[編輯]

關者,長安之關門也。函谷關、潼關之屬也。塞者,塞也, 所以擁塞。

《函潼關要志》

[編輯]

《自華至陜凡三關》

[編輯]

河南府永寧縣,西至京兆府二百里。三崤山,在縣北 二十八里。

河南府新安縣,西至府界七十里。漢函谷關在縣東 一里,虢州閿鄉桃原在縣東南十里。

陝府靈寶縣,在府西南七十五里。秦函谷關,在縣南 十里。

華州,在長安東一百八十里,治鄭縣。少華山,在縣東 南十里。

華陰縣在華州東六十五里,太華山在縣南八十里, 渭口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潼關在縣東北三十九里。 自華而虢,自虢而陜,自陝而河南,中間千來里地。古 嘗立關塞者凡三所,「由長安東一百八十里出華州 華陰縣外,則唐潼關也;自潼關東一百里至陝州靈 寶縣,則秦函谷關也;自靈寶縣三百餘里至河南府」 新安縣,則漢函谷關也。凡雲關者,明有門扉,晨夜啟 閉,禁束道路。而於關之間,別有古來嘗為阨塞者二: 「桃林之塞」,一也;殽山,二也。世遠事重複,難以一見遽 曉。今敘列其地,貴於可考。

《秦函谷關》

[編輯]

秦函谷關在唐陝州靈寶縣南十里。靈寶縣者,漢弘 農縣也。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其中通行路, 東西四十里,絕岸壁立,岩上柏林,陰蔭谷中,常不見 日。關去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則開。東自殽山, 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實為天險。

《漢函谷關》

[編輯]

漢函谷關在唐河南府新安縣之東一里,蓋漢世楊 僕移秦函谷關而立之於此也,以比秦舊,則移東二 百七十八里。「楊僕者,宜陽縣人也,漢武帝時數立大 功,以其家居宜陽。宜陽者,靈寶縣東,其地在秦函谷 關之外。僕恥其家不在關內,乞移秦關而東之,使關 反在外,武帝允焉。僕自以其家僮築立關隘,是為漢」 世函關。自此關移在河南府新安縣,而秦關之在靈 寶者廢矣。縣東有南北塞垣,即僕所築郭《緣生》雲。至 今謂之「新關。」

《唐潼關》

[編輯]

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而太華山之北也。太華在 縣南八里。《通典》曰:本名衝關,言河自龍門向南而流, 衝激華山之東,故以為名。後因關西一里有潼水,因 以名關。哥舒翰軍敗,引騎絕河還營,至潼津,收散卒, 即關西之潼水也。《元和志》謂因潼水名關者,是也。曹 大家賦亦曰:「涉黃卷以濟潼」,則潼名古故有之,至唐始於其地立關耳。

《桃林 華陽》

[編輯]

春秋時,晉侯使詹嘉處瑕守桃林之塞。杜預曰:「桃林 塞潼關」是也。《三秦記》曰:「塞在長安東四百里。」案《元和 志》,漢關在長安東正二百里。若更增百里,即為虢之 閿鄉矣,不得雲在潼關也。《志》於閿鄉縣曰:「縣東南十 里有桃原焉。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以此言 之,桃原為桃林,雖去長安不啻四百里,而方鄉為順, 可雲應古矣。而《元和志》於陜州靈寶縣,則又有所謂 桃林塞者焉。蓋《元和》一書,其於桃林之名,自始至此, 凡三變其地也。一以為潼關,一以為閿鄉,一以為靈 寶,則三者竟孰是也?志於靈寶又為之說曰:「靈寶縣 西至潼,皆是桃林塞。」此其為說,雖若泛漫,而實有理。 《書》著武王之事曰:「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 野。」蓋桃林者,武王嘗著放牛之跡,後人展轉攀慕,故 一名而該地如此其多也。既有此名,後人因而傳疑, 不敢改定,故三地同分一名者,不雲羨溢也。若夫華 山之陽,則在華州華陰縣南為甚明矣。其於潼關不 甚相遠,然嘗思而求之,塞以阨塞為義,野以平曠為 義,函關之間凡數百「里,其中行路皆阨束河山,狀皆 類函,故名之為塞。如《元和志》所著桃原之地,則在閿 鄉縣南,正在河山阨束之內,安得夷曠之地而名之 為野也?」孔穎達引杜預語,亦以桃林塞為在關矣。且 曰:「華山之旁,尤乏水草,非長養牛馬之地,欲使自生 自死,以示戰時牛馬不復服乘耳。」孔氏此言,深得事 情之衷,則雖「桃林無野」,理亦長也。

《崤》

[編輯]

二崤山又名嶔崟山。春秋時,秦將襲鄭,蹇叔哭送其 子曰:「晉人禦師必於崤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後皋之 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必死是間。」《元和志》曰: 「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 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不異東崤。此 二崤皆在秦關之東,漢關之西。」

《駱谷關》

[編輯]

在盩厔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有路可通梁州,漢世名 為「駱谷道。」魏少帝正始二年,曹爽伐蜀,自此道入。甘 露三年,蜀將姜維圍長城,由此路出。武德四年,高祖 於此立關通梁州,名「駱谷關」,西抵興元府一百二十 里。德宗在奉天,將幸梁州,若由褒斜,最為近便。緣李 楚琳方殺張鎰於鳳翔,不敢由鳳翔入,故東自駱谷 入而轉西以達梁州也。及還京即於褒斜取徑而出, 是駱谷路迂也。

《大震關》

[編輯]

在隴州西。漢武至此,遇雷震,因以為名。代宗時,吐蕃 自此入寇,帝遂倉卒幸陝,以其迫近也。

《蕭關》

[編輯]

在原州高平縣東南三十里。漢文帝時,匈奴入蕭關, 即此也。神龍三年,於隋它樓縣置蕭關縣,特取古關 名之,非漢蕭關地也。

《瓦亭關》

[編輯]

在原州高平縣南,即隴山北垂。隗囂使牛邯守瓦亭, 即此也。

《青泥嶺 嶢關 嶢柳城》

[編輯]

藍田縣,即嶢柳城也。嶢山在前,又名嶢關,亦名藍田 關也。杜甫《渼陂詩》曰:「水面月出藍田關也。」《水經》曰:「嶢 柳城,俗謂之青泥城。」

《溪蠻叢笑》

[編輯]

《隘口》

[編輯]

凡眾山環鎖,盤紆岪鬱,絕頂貫大木數十百穴,一門 來去。此古人「因谷為寨、因山為嶂」之意,名《隘口》。

《畿輔通志》

[編輯]

順天府

[編輯]

天津關, 在良鄉縣西北八十里,至大龍門凡十五 關,差大者曰「天津。」

居庸關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兩山夾峙,一水旁 流,懸岩峭壁,最稱要險。《淮南子》謂「天下九塞,居庸其 一。」明徐達壘石為城,屹然雄勝。

石塘嶺關、           白馬關、 古北口關、           曹家寨關、 牆子嶺關, 俱在密雲縣東九十里。

苑家口關 在霸州城東南十八里。

益津關 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後周以其地置霸州 草橋關, 在霸州北一里,宋遼分界處。

黃岩峪關 在薊州北四十里。自關以東凡十口,至 馬蘭關。其差大者曰「寬佃峪關。」

馬蘭峪關 在遵化州北三十里。自是而東,凡三十 一關,至大喜峰口。其差大者,曰「沙陂峪口,曰羅文峪 口,曰松稱峪口,曰龍井兒關,曰潘家口,曰圃亭寨。」

永平府

[編輯]

榆關 在撫寧縣東二十里。隋漢王諒將兵伐高麗, 出臨榆關,即此劉家口關 在遷安縣北,東至桃花口關,凡四口。 桃花口關 在盧龍縣北,東至界嶺口關,凡四口。 界嶺口關 在昌黎縣界,東至義院口,凡六口。其差 大者為箭桿嶺口。

山海關 在撫寧縣東。其北為山,其南為海,相距不 數里,實險要之地也。明徐達移榆關於此,改今名。 青山口 在遷安縣西北,西接大喜峰口,東至冷口, 凡十二口。

冷口 在遷安縣西北。東至劉家口關,凡三口,其差 大者曰「河流口」,曰「徐流口。」

董家口 在撫寧縣北,東至山海關,凡十口。其間差 大者,為「大毛山口、大青山口。」

保定府

[編輯]

紫荊關 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管磐石、奇峰等十 口。

八渡故關, 《寰宇記》云:「唐縣西北六十里,有水屈曲 八渡,故名。」

鴻山關 在唐縣西北七十里。《寰宇記》雲「洪武山」,即 此。

六都關 在淶水縣北七十里。

白馬關 在淶水縣北八十里。

龍門關 在淶水縣北一百里。

真定府

[編輯]

惡石口 在府城西。自是西南一十五關口至故關, 故關 在井陘縣西四十里,共轄隘口三十六處。 倒馬關 在曲陽縣北一百五十里,共轄隘口六十 處。

龍泉關 在曲陽縣西,共轄隘口六十處。

順德府

[編輯]

馬嶺關 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山勢頗險,邊牆敵 樓、官廨軍壘悉備。下有澗溝二十餘丈,名曰「鬼谷。」相 傳王詡在此藏修,即龐涓夜度處,至黃榆嶺關三十 里。

黃榆嶺關 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石磴盤旋,地險 而衝。邊牆敵樓、官廨軍壘悉備,至清風嶺關三十里。 清風嶺關 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勢高聳,盛夏 無暑。邊牆、敵樓、水門各一,澗水通流其下。

露蘿嶺關 在府西一百八十里,兵禦悉備。

黃背岩關 在沙河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山勢崇高, 兵防悉備,至《數道》岩關三十五里。

數道岩關 在沙河縣西一百五十里,澗道旋繞數 層,故名。

鶴度嶺關 在內丘縣西一百七十里,山高,惟鶴可 度,仰面攻者勿克。

《錦繡堂關》, 與《鶴度嶺關》相聯。

廣平府

[編輯]

臨洺關 在府城西五十里。隋、唐置縣,宋省,後復置。 金、元、明俱為關鎮。

大名府

[編輯]

博望關 在內黃縣。

金堤關 在滑縣。

《盛京通志》

[編輯]

興京

[編輯]

頭道關 即牙兒哈山,在城西四十里。

二道關 即大民關。在城西四十一里。

三道關: 即札喀山。在城西六十三里。

古關 一在城南六十里,一在城南一百里,俱久廢。

奉天府

[編輯]

梁房口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衛西北九十里。今 入海城縣界內,關廢。

連雲島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西十五里,今廢。 石門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東七十里,今廢。 青石嶺關, 城北十二里,山勢綿亙,鑿山通路,為形 勝險隘之處。

欒古關, 復州南六十五里,金州交界處。

來賓關, 開原縣西四十里慶雲堡,有石坊,題曰「來 賓。」

清河關 按《明一統志》在三萬衛南六十里,今廢 山頭關。 明時有山頭關,在三萬衛西南六十里,其 地應在鐵嶺縣界內,久廢無考。順治十五年,於城北 二十里山頭鋪設關門。康熙十年,移置開原之北。

錦州府

[編輯]

老虎關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

分水嶺關 廣寧縣城北八里。

白土廠關 「廣寧縣城北七十里。」

魏家嶺關 廣寧縣城西北七十里。

連山關 按《明一統志》:在都司東南一百八十里,朝 鮮入貢之道。今在鳳凰城界內。

大片嶺關 按《明一統志》:「在海州衛東一百十里」,今 在鳳凰城界內,久廢。

旅順口關 按《明一統志》:「在金州衛南一百二十里海運舟至此登岸,久廢。」

蕭家島關 在金州衛東北一百五十里,今廢。

《山東通志》

[編輯]

濟南府

[編輯]

鹿角關, 在臨邑縣北十五里。唐置,周四里。

鐵門關 在利津縣北七十里,故址與豐國鎮相接。

兗州府

[編輯]

陽關 在曲阜縣魯城北,《左傳》「陽虎入於讙陽關以 叛」,即此。

青州府

[編輯]

紫金關 在蒙陰縣東南五十里。

穆陵關, 在沂水縣北一百二十里,古齊關也。

《河南通志》

[編輯]

開封府

[編輯]

臨蔡關 在府城東南。周顯德中,浚閘河入蔡河,命 水軍駕戰艦沿潁入淮,以伐南唐,置關於此,今廢。土 人仍呼其地為「關頭。」

通津關 在府城東北埽頭。周顯德初,疏汴水入五 丈河,通齊、魯舟楫,置關於此。今廢。

香臺關 在延津縣北沙門鎮。

常社關 在西華縣西南六十里。

南頓關, 在項城縣北五十里。

界首關, 在沈丘縣東五十里。

古崤關 在汜水縣西二里。本周穆王養虎之地。漢 為成皋,隋為虎穴,唐為武牢,明更名曰「古崤。」

歸德府

[編輯]

武津關 在府城東南三十五里。

桃園關 在寧陵縣北四十里。

彰德府

[編輯]

車騎關, 在磁州北三十里。

固鎮關 在武安縣西五十里。

偏店關 在涉縣北三十里。

衛輝府

[編輯]

延津關 在府城東南。

臨清關 在新鄉縣北,唐時置。

侯趙川關 在輝縣西北。

鴨子口關 在輝縣西七十里。

懷慶府

[編輯]

大斛關 在府城北太行山,唐置。

碗子城關 在府城北太行山畔。《羊腸》所經,實險隘 之地。

軹關 在清源縣西,兩山相夾,勢頗險隘。戰國時置。 狐嶺關, 在濟源縣西。

邵原關 在濟源縣西。

河陽古關, 在孟縣西南。

河南府

[編輯]

龍門關: 在府城南。

大栗關 在鞏縣東南。

孟津關 在孟津縣東北黃河南岸。

趙保鎮關、      穆冊鎮關, 俱在宜陽縣 西南。

轘轅關 在登封縣西北轘轅山。

石羊關 在登封縣東南。

崇陽關、       高門關, 俱在永寧縣西。 鵜鶘關, 在永寧縣西鵜鶘山。

河底關 在永寧縣東北。

函谷新關, 在新安縣東二里。項羽坑秦降卒處。漢 樓舡將軍楊僕有大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移關內, 以家財輸於官,武帝為徙於此。」

南村關, 在澠池縣北九十里。

白楊關 在嵩縣西。

舊縣鎮關 在嵩縣西七十里。

沒大嶺關 在嵩縣南一百里。

欒川鎮關, 在盧氏縣東四十五里。

朱陽關 在盧氏縣西南。

白華關 在盧氏縣西。

杜館鎮關 在盧氏縣北六十里。

硤石關, 在陝州東七十里。

雁翎關 在陝州東南。

火燒關, 在靈寶縣南一百里。

虢略關 在靈寶縣南。

函谷舊關, 有靈寶。縣西十里。老聃西度,田文東出, 皆此關也。左右有「望氣」、「雞鳴」二臺遺址。

「轆轤關」, 在靈寶縣西南,其地南連星宿谷,北接金 盆道,乃戰國時疆界也。

大谷關, 在閿鄉縣西南。

潼關, 在閿鄉縣西六十里。

南陽府

[編輯]

魯陽關 在府城北。晉張景陽詩:「朝登魯陽關,狹路 阻且深。」即此。

石夾口關, 在唐縣東北
考證
「象河關」, 在泌陽縣東北。

桐柏關 在桐柏縣東。

塌河關 在鄧州城南。

西峽口關 在內鄉縣西北。

荊子口關 在內鄉縣西。

黨子口關 在內鄉縣西南。

金斗關 在內鄉縣東北。

馬尾關 在內鄉縣北,即秦漢沮陽故城也。後魏置 以拒齊,齊將陳顯達攻圍不下,即此。

「花園頭關」 在淅川縣西北。

仙翁關 在裕州東北。

昆陽關 在葉縣南。

鴉路鎮關 在南台縣東北。

汝寧府

[編輯]

陽埠關 在府城東九十里。

竹溝鎮關 在確山縣西南九十里。

明港鎮關 在確山縣南九十里。

牛山鎮關 在光山縣東一百里。

木陵關, 在光山縣南一百三十里。

五關 在光山縣西南,曰白沙上門、斗木嶺、黃土嶺、 修善衝。宋紹興間江州都督趙廞建。

朱皋鎮關 在固始縣東北六十里。

定城關, 在固始縣南一百二十里。

五水關, 在固始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楊莊鎮關 在息縣北九十里。

金剛臺關, 在商城縣南三十里。

大埠關 在信陽州東。

武勝關 在信陽州南,即古之武陽,又名真轅 平靖關, 在信陽州東南九十里,一名冥阨塞,有大 小石門,鑿山通道。《淮南子》曰:「天下九塞,冥阨其一。」即 此。

《恨這關》、       黃土關, 俱在信陽州西 南。

平常關 在信陽州西北六十里。

長臺關 在信陽州北。

九重關, 在羅山縣南一百二十里,即古黃峴關。 《破關》, 在羅山縣南一百二十里。

大勝關 在羅山縣南一百四十里。

汝州

[編輯]

歇馬嶺關 在魯山縣西北九十里。

上店鎮關 在伊陽縣西南三十里。

不捄關 在伊陽縣西南。

《山西通志》

[編輯]

太原府

[編輯]

雁門關 在府城北,代州四十里。秦為雁門郡。明置 守禦所於雁門,當朔州馬邑、大同之衝,通忻州崞峙 諸郡縣之路。

寧武關 在府城西北五百三十里,古樓煩地。明正 統初,因舊名立關。後以牆垣卑薄,復增築之。三關中 路之備,於是稱壯。

偏關 在府西北五百里,古武州地。東連丫角山,西 通黃河,與套一水之隔,東仰西伏,故名「偏頭。」元為關。 明因之,比二關尤為險固。

天門關, 在陽曲縣西北六十里,路通舊嵐管州。其 東北崖,隋煬帝為晉王時所開,名「楊廣道」,置巡檢司。 石嶺關, 在陽曲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忻州南四十 里,乃並、代、雲、朔要衝之路,置巡檢司。

馬陵關 在太谷縣東南七十里,榆社縣西北九十 里。五代梁太原刺史張歸厚自馬陵關入,即此。 龍舟峪關, 在祁縣東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 溝,兩壁皆山道,旁有水,名「胡甲水」,置巡檢司。

伏馬關 在盂縣東北七十里,舊名「白馬路」,通真定 府平山縣界。

榆棗關 在盂縣東北四十里,通平山縣界,滹沱河 所經。

鹿徑嶺關 在靜樂縣西六十里,路通岢嵐界。 兩嶺關, 在靜樂縣東六十五里。

得馬水關 在保德州東北一百里。

二郎關, 在嵐縣北二十五里。

葦澤關 在平定州東北八十里。

井陘關, 一名固關,在平定州東九十里。漢韓信擊 趙,東下井陘,即此。明置固關巡檢司。其南三里為甘 桃口,北十里有娘子關,俱路通直隸真定府井陘縣 界。

馬嶺關 在樂平縣東南一百里。

赤塘關, 在忻州西南五十里。昔田父劉赤塘隱此, 故名。

平刑嶺關, 一名「瓶形」,雁門東二百三十五里,路通 靈丘縣,西北連渾源州大寨口,南接真定府阜平縣 界。設守備一員、百戶一員,征操馬軍五百名,守堡旗 軍一百八十四名。又雁門東有水峪、胡峪、馬蘭、茹越等十隘口,西有太和、水芹、弔橋、廟嶺等八隘口,各設 戍兵,統以千戶或百戶。

郎嶺關 在繁峙縣東一百里,舊名「狼嶺」,路通應州 界。

合河關 在興縣北。縣東又有蔚汾關,皆唐時置。 兩嶺隘, 在靜樂縣南六十里,路通陽曲縣。

天澗保隘 在岢嵐州北五里,路通大同府界。州西 北八十里有於坑保隘,東又有洪谷保隘,路俱通保 德州。

娑婆嶺隘 在靜樂縣東八十里。明置巡檢司。其西 五十里有馬家會隘口,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通 忻州界,西北三里有橋門嶺隘口,東南十餘里有楊 寨溝隘口,南十里有懸鏡嶺隘口,通忻州牛尾寨 界河口, 在興縣東六十里,路通岢嵐州,明置巡檢 司。

寨西隘口 乃雲內鎮也,一名「雲內堡」,忻州西北五 十里,明置巡檢司。

大峪口, 在五臺縣東北五十里福勝都,路通直隸 真定府阜平縣,西通崞縣,明置巡檢司。

高洪口 在五臺縣東南七十里,南連石佛口,北接 大峪口,路通阜平縣關口山,明置巡檢司。

飯仙口 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置巡檢司。 其西南二十里有野狐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趙勝口。

平陽府

[編輯]

太平關, 在襄陵縣南三十五里,太平縣北二十五 里。舊名「故關鎮。」

陰地關, 在靈石縣南二十里。

冷泉關, 在靈石縣北四十里。

「黑龍關」 在蒲縣。

大慶關 在蒲州西門外黃河西岸,古名「蒲津關」,即 孟明濟河焚舟處。

風陵關, 在蒲州南六十里,通潼關。

武平關, 在絳州西二十五里。北齊時屯兵於此防 周。

橫嶺關 在絳縣中條山,路通河南,有巡檢司。 烏仁關, 在吉州西六十里,西臨黃河,置巡檢司。 平渡關, 在吉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西臨黃河,置巡 檢司。

永寧關 在永和縣西北一十五里,黃河岸,路通陝 西。

興德關 在永和縣西六十里,路通陝西延安府。 鐵羅關, 在永和縣西南七十里,路通陝西宜川 留莊隘, 聞喜縣東南七十里中條山上,南通垣曲 縣,北接絳縣冷峪口。

潞安府

[編輯]

長平關 在長子縣南四十里,以古有長平郡得名, 即秦白起坑趙卒處。隋置關,唐因之。一名「江豬嶺」,以 上有石豬形,故云。

五巑關, 在襄垣縣西南七十里。

壺口故關 在黎城縣東北二十八里。按:前漢上黨 郡有壺口關,《文獻通考》黎城有故壺口關,今吾兒峪 即其地。

上黨關, 先屬泫氏,今屬屯留,此西關也。

石研關。 上黨舊轄沾縣,北接井陘,亦轄涅氏,北通 盤陀,皆石徑,故名。

穀關, 在羊頭山下。

井谷關 後魏置,北齊廢。

十八盤隘 在壺關縣東南八十五里。

正梯隘 在壺關縣東一百一十里。

槲林隘 在壺關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汾州府

[編輯]

金鎖關 在府西三十五里。一名「向陽峽。」岩險插天, 中斷如闢,為汾石咽吭,漢晉皆置兵守之。

黃蘆嶺關 在府西六十里。

普同關 在平遙縣南五十里普谷口,東南綿,上通 沁源,西抵關子嶺,南入岳陽,東接太行,北連汾晉。 子嶺關, 在介休縣南六十里。

孟門關 在永寧州西五十五里。

永和關 在石樓縣西九十里黃河岸。唐置。

窟龍關 在石樓縣東北六十里。東接孝義,南接隰 州,北抵寧鄉。

上平關, 在石樓縣西北九十里黃河岸,路通綏德 州。

白璧關, 去孝義縣二十里。

大同府

[編輯]

隘門關, 在蔚州西南四十里,今名「石門口」,置巡檢 司。過東有龜峪,南通廣昌縣。

亂嶺關 在渾源州東四十里,恆山左脅,路通蔚州。 倒馬關, 在廣昌縣南七十里,路通保定府唐縣,過 西十里有岳嶺口。

大寨頭關 在渾源州西南一百一十里
考證
開山口,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自北而西,有小石、大

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

瓷窯口 在渾源州南一十里,與大寨頭關俱置巡 檢司。近又有李峪、大小凌雲二口。

北婁口 在應州東南四十里,過東有黃沙、徐峪、康 峪三口,過西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小石口今設巡 檢司。

茹越口 在應州南四十里,西接虎峪口。今二口俱 設巡檢司。其間有時峪、箭桿峪、明樞峪、狼峪、神堂峪、 水峪、馬峪等十二口。

寧武軍口, 在朔州南一百二十里,南連靜樂縣分 水嶺。

偏嶺口 在懷仁縣西南五十里,過北有大峪、小峪、 蘆子、阿毛四口。

龍灣峪口 在山陰縣西南四十里,過東有沙家、五 人、「赤石、盆子四峪,過西有東寺、西寺、白樹、棘料、石門、 寬峪、水峪七口。」

林關口 在廣靈縣西南四十里,路通靈丘縣,今置 巡檢司。過東有直峪口,過西有唐山口,又有樺欄嶺、 火燒嶺二口,皆在縣北。

小峪口 與兔毛河口,俱在《大同》右衛。其在左衛者, 有「石佛寺口。」

虎峪口 與威寧口、將軍貓莊口、大小白括二峪口, 陽和前後二口,俱在陽和衛境。

白陽口, 與榆林磚磨、水磨等口,俱在天城衛。 神池口, 朔州南九十里,明置巡檢司,東南有土城 基。

九宮口, 蔚州東南三十里。九宮山,路通易州。明置 巡檢司。

五叉山口, 蔚州西北三十里,「五叉村」,路通大同府。 「神仙口」, 蔚州北五十里「蘆子澗」,路通保安左衛。 「鴛鴦口」, 蔚州東七十里,近壺流河,兩山相峙如鴛 鴦,故名,路通保安右衛。

美峪口 舊在蔚州東一百二十里,其山秀麗,故名。 路通保安州,直抵居庸關。明置巡檢司。

興寧口 舊在蔚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大同、宣 府。明置巡檢司,天順間徙北口關。

平定嶺 蔚州西北一百五十里,路通大同、宣府。明 置巡檢司。

寧淨口, 廣昌縣東南三十里,接浮圖峪,路通易州 五虎嶺。

浮頭峪 廣昌縣東三十里鎮嶺下,路通紫荊關。以 上二口,俱景泰三年築堡設兵。

澤州

[編輯]

天井關, 在澤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絕頂,即孔子 回車處。

五度關, 在陵川縣南八十里。

東烏嶺關 在沁水縣西北五十里。

橫望隘, 澤州南八十里。太行山絕頂,即狄梁公望 雲思親處,明置巡檢司。南距懷慶府碗子城一十里, 有柳樹隘口,路通懷慶清華鎮。

遼州

[編輯]

黃澤關, 在遼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太行絕頂,山勢 險峻,其路盤旋曲折,故名「十八盤。」元舊關路通河南。 松子嶺關, 在和順縣北二十五里,路通真定。五代 末河東守險之地。

黃榆嶺關 在和順縣東八十里太行山頂,路通順 德府,置巡檢司。

沁州

[編輯]

綿上關, 在沁源北八十里。

柴店關 在沁源縣。

昴車關 在武鄉縣北。

《陝西通志》

[編輯]

西安府

[編輯]

子午關 在府城南一百里。《漢書》:「平帝元始五年,王 莽通子午道,因以置關。」

藍田關 在藍田縣東南九十八里。本秦嶢關,後周 改「青泥關」,隋、唐以來名藍田關。

駱谷關, 在盩厔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通漢中,蜀 將姜維出駱谷圍長安,即此。

武關, 在商州南一百八十里。應劭註:「秦之南關也, 通南陽郡。」

大慶關 在朝邑縣東三十五里。戰國時為臨晉關。 唐為蒲津關,宋改為大慶關。

潼關 在華陰縣東四十里。唐天授二年置。宋為鎮 潼軍節度地。明洪武七年,設潼關守禦千戶所。九年, 改潼關衛。

穆陵關 在永壽縣南四里。

金鎖關 同官縣北三十里。

烏仁關 在韓城縣北。

===延安府===蘆關 在安塞縣北一百七十里,有東西二城遺址。 永寧關, 在延川縣東七十里黃河渡口,古今餉道。 直羅關, 在鄜州西一百二十里,唐太宗征突厥時 所開,置直羅關。

銀州關, 在米脂縣西北一百里,上有古城。

鳳翔府

[編輯]

斜谷關, 在岐山縣南七十里。谷南曰「褒」,北曰「斜」,即 漢諸葛亮出師處。

金牙關, 在岐山縣西南一百里。

大散關, 在寶雞縣南五十二里,路通褒斜。

二里關, 在寶雞縣西南四十里,連雲棧所出古關 遺址尚存。

隴關 在隴州西七十里。舊《志》:汧源縣西有大震關, 唐大中間,防禦使薛逵徙築,更名安彝。

漢中府

[編輯]

青石關 在府城南九十里。

陽平關, 在褒城縣西一百八十里,漢置。

漢陽關, 在褒城縣西北二十里。漢置。

雞頭關 在褒城縣北八里。關口有大石,狀如雞頭, 連雲棧由此入。

仙人關, 在鳳縣西一百里。其路左自成州經天水, 出皂郊堡抵秦州;右自兩當趨鳳縣,出鳳翔大散關, 至和尚原。

平涼府

[編輯]

瓦亭關 在華亭縣西北一百八十里。漢隗囂使牛 邯守瓦亭。唐肅宗幸靈武,牧馬於瓦亭,宋吳玠與金 兵戰於瓦亭,皆此。

蕭關, 在鎮原縣西一百四十里。漢武帝西登崆峒, 出蕭關,即此。

六盤關 在隆德縣東六十五里。

制勝關 控帶隴山以西之路,舊號「大振門」,管沿坡 小寨二十五處。

慶陽府

[編輯]

驛馬關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

清平關 在環縣東二十里。其地名之字坪,宋元符 初築關。

臨洮府

[編輯]

金城關 在蘭州北二里黃河北岸,宋紹興二年置。 積石關, 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下有積石渡。

鞏昌府

[編輯]

首陽關 在府城西四十里首陽故城。

大震關 在清水縣東七十里。唐代宗廣德元年,吐 蕃入大震關,即此。

玉壘關, 在文縣東二百里,下有急流,昔鄧艾置一 橋以入蜀,後人置關。

巉口關 在安定縣。

黃渚關, 在成縣北一百里。

後川關。       藥鋪關。

赤山關 俱隴西縣。

「閉門關。」       華川關。

石門關 俱通渭縣。

烏蘭關       青家關 俱會寧縣, 槐樹關 在伏羌縣。

大木樹關。      馬務關。

水關        文盈關 俱寧遠縣。 虞關        仙人關 俱徽州。

秦州《關       石》:𣖜關、 現子關 俱秦州。

《臥馬關》。       《躔移關》。

馬頰關 俱秦安縣。

洮平關。       牛脊關。

野麻關。       《尖坌關》。

木樹關 俱禮縣。

沙灣口隘、      截道隘。

深安隘、       烏隆隘。

錦布隘 俱隴西縣。

岢嵐峪口隘。     大西口隘。

雙峪口隘      硤口隘 俱安定縣。 田家硤隘      砥石硤隘

談家硤隘。      石嘴硤隘。

袁家硤隘      金帶硤隘。

藺家硤隘 俱通渭縣。

礶兒岐隘      神仙嶺隘, 鷂子嶺隘,      斷山隘, 俱秦安縣。 魯班山口隘,     花崖山口隘

石門山口隘。     太陽山隘。

硯石硤隘      木林硤隘 俱寧遠縣。 天門山隘 伏羌縣。

玉屏山隘。      小隴山隘。

坂坡硤隘      石牛硤隘

「軒轅谷隘, 俱清水縣
考證
「土橋隘」,       屏風硤隘

青陽硤隘 俱西和縣。

夾箭嶺隘、      隔虎谷隘。

馬槽溝隘 俱禮縣。

董真峪隘。      銀甕硤隘。

青槓坡隘 俱兩當縣。

陰平道隘。      吧咱叱隘。

豁尾隘       鄧艾城隘 俱文縣。

興安州

[編輯]

鄖關 在平利縣境。《史記》:「南陽西通鄖關。」《漢·地理志》: 「長利縣有鄖關。」

饒峰關 在石泉縣西五十里,宋吳玠拒金兵於此。 方山關 在漢陰縣西三十二里,唐貞觀二年置。北 阻方山,南臨漢水,當東西驛路。

榆林衛

[編輯]

榆林關 《唐志》:「勝州榆林縣東有榆林關,貞觀十三 年置。」

寧夏衛

[編輯]

鎮遠關 在平鹵所北八十里。

勝金關 在中衛東六十里。

靖遠衛

[編輯]

烏蘭關 在衛城南一百二十里。後周置關。

會寧關 在衛境,舊名「顛耳。」宋元符初,賜名「通會」,尋 改「會寧。」

洮州衛

[編輯]

黑松嶺關 在衛東三十里。

黑石嘴關 在衛東北四十里。

大嶺關 在衛北九十里。

石嶺關。

八角關 在衛北一百四十里。

舊洮州關 在衛西七十里。

羊撒關 在衛北六十里。

岷州衛

[編輯]

石關, 在衛東一百三十里。西控鹵地,東維秦隴,乃 天然鎖鑰也。

陝西行都司

[編輯]

嘉峪關 在肅州衛西七十里,關外即沙漠地。 玉門關, 在沙州西一百二十里。漢班超在西域上 書,願生入玉門關,即此。

陽關, 在廢壽昌縣西六里。王維詩「西出陽關」,謂此。

西固城守禦所

[編輯]

化石關: 在城北九十里。

平定關: 在城西北三十里。

階州守禦所

[編輯]

望賊關,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

七防關 在州東八十里。

《四川總志》

[編輯]

成都府

[編輯]

椑木關 在內江縣治南三十里。

玉壘關 在灌縣西,乃彝人往來之衝。

蠶崖關, 在灌縣西四十里。後周立。

水西關 灌縣白沙河南。

鹽井關 灌縣白沙河上。

睢水關 在安縣西四十里。

曲山關 在安縣北四十里,北通龍安要路。

清溪關 在崇慶州西八十里。

三水關 在漢州東十里。

鹿頭關 在德陽縣北三十里。

魏磨關, 在茂州北三十里。

寒水關 在汶川縣。

雞宗關, 在汶川縣南四十五里。

積水關, 在汶川縣東七十里。

保子關, 在威州西北一百里。

徹底關, 在威州西北一百三十里。

鎮彝關, 在威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重慶府

[編輯]

佛圖關 在府城西十里,為重慶要津。

銅鑼關 在府城東十里。

米糧關 在大足縣東三十五里。

化龍關 在大足縣北三十里。

石勝關 在黔江縣東五十里。

順慶府

[編輯]

衛渠關 在府治龍驤山右。

保寧府

[編輯]

南津關 在府城南嘉陵江上。

鋸山關 在府城北盤龍山後,為漢沔要衝。

滴水關 在玉臺山下。

梁山關 在靈山麓,與梁山相連,故名。

和溪關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路通巴地。

劎門關 在劍州北境,大劍山至此,兩壁峭聳,有隘 束之。漢諸葛亮因立為關,後姜維退守劍門以拒魏即此。

潭毒關 在廣元縣潭毒山上。下瞰大江,路皆滑石, 登陟頗艱,為蜀口險要。下有深潭,傳雲「潭岸有一鐵 索,見則兵動。」

望雲關, 在廣元縣北四十五里,山勢高聳,望之若 雲。

七盤關 在廣元縣北一百六十里。

百丈關, 在廣元縣東一百六十里。

二郎關 在廣元縣。

涪水關 在巴州。

渡口關、       嵐溪關 俱昭化縣。 洪口關、       羊圈關 俱通江縣。

敘州府

[編輯]

摸索關 在府城南三百里。

落捍關 在府城南五百里。

鬧造關 在府城西南五百里。

夔州府

[編輯]

瞿塘關 在府城東八里。關城下舊有鎖水二鐵柱。 鬼門關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宋黃山谷謫居於涪, 經此,有詩云:「鬼門關外莫言遠。」即此處也。

百牢關, 魏辛毘云:「夔州百牢關,兵馬不可越。」 石門關, 在奉節縣東北六十里,舊名鬼門關。 鳳凰關。       閣溪關。

呂公關、       石龍關 俱奉節縣。 虎爪關、       金練關。

高橋關。       茅坡關。

豆山關 「俱開縣。」

深溪關 在達州東北一千三百里。

鐵山關 在達州西二十里。

野廂關, 在建始縣南一百三十里。

建陽關。       《石乳關》。

西城關 俱建始縣。

馬渡關       鹽場關 俱東鄉縣。 藍津關       弔纍關

鐵爐關 俱太平縣。

龍安府

[編輯]

龍門關 在府治西界。

松嶺關 在石泉縣治西北。

石板關 在石泉縣治西。

北雄關 《青川衛》。

遵義府

[編輯]

烏江關 在府治西南烏江旁。

三渡關: 在府治東一百一十里。

黑水關: 府治西八十里。

太平關: 府治西八十里。

土城關 在真安州土司。

桑木關, 在綏陽縣東十五里,通真安、涪州。

九杼關, 在綏陽縣東二十里,通婺州。

板角關 在綏陽縣南三十里,通湄潭、思石。

石卵關, 在綏陽縣東三十五里,通南川。

嘉定州

[編輯]

臨江關 在州治北,白雲、清風洞前。久廢。

二石關: 在州治東。

嘉慶關: 在州治東,凌雲寺右。

嘉禾關: 在州治北。久廢。

紫石關 在州北嘉眉界。山石皆赤,因名。

瀘州

[編輯]

龍透關: 在州治南十里。世傳武侯建。

石虎關 在合江縣北一百五十里,明置。路通雲南 交趾。關前有石虎,故名。

金雞關 在江安縣東北二十里。

雅州

[編輯]

天險關 在《榮經》縣東北四十里。據《卭崍》九折坂之 險。

紫眼關 在《榮經》縣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番人寓 此,因名。

大關 在《榮經》縣西八十里。舊名卭崍關,隋大業十 年置,據番夷要害。

飛水關 在榮經縣。

飛仙關 在蘆山縣南五十里,古之漏閣,即此關也。 臨關, 在蘆山縣西北六十里,舊名靈關。《蜀都賦》:「闢 靈關以為門。」明正統初,以其外臨董卜韓胡番界,改 今名。

《八步關》。

卭州

[編輯]

夾門關 在州治南。二山夾岸如門關,以西則土漢 接壤,夷獠近之。

東川軍民府

[編輯]

羅佐關: 在府治北一百五十五里。

鎮雄軍民府

[編輯]
呵赫關 在府治南二十五里。乃芒部、烏撒地界
考證

永寧宣撫司

[編輯]

魚浮關 在司城東三里。明洪武四年建。

雪山關: 在司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赤水河關 在司城東一百五十里。以上二關,隸赤 水衛,舊有戍守。

大渡河土千戶所

[編輯]

黑崖關 在所城西二十里。明洪武十六年置。 青溪關 在大渡河外。唐韋皋鑿之以通群蠻,號曰 「南道」,為重鎮。

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

[編輯]

鎮彝關: 在司城西二十五里。

西寧關 在司城南三十里。

安化關: 在司城南三十里。

新塘關 在司城南七十里。

歸化關 在司城南一百里。

北定關 在司城南一百二十里。

蒲江關 在司城南一百五十里。

望山關 在司城東一十里。

雪欄關 在司城東三十里。

風洞關 在司城南五十里。

黑松林關: 在司城東七十里。

三舍關 在司城東九十里。

小關子 在司城東一百二十里。

四川行都司

[編輯]

沙沱關、       羅羅關 俱寧番治東一 百七十里。

北山關 寧番治北二十里。

烏角關: 寧番治南五十里。

九盤關: 寧番治西南五十里。

剌伯關 《越嶲》治西北二十五里。

小相公關, 越嶲治南二十里。

青岡關 《越嶲》治北四十里。

海棠關 《越嶲》治北一百四十五里。

曬經關, 越嶲治北一百八十里。

雙橋關: 在鹽井治東八十里。

古得關 在鹽井治西二百八十里。

永昌關 會川治西三十里。

迷郎關 會川治南六十里。

大龍關 會川治西六十里。

河沙關 會川治北一百七十里。

松平關 會川治南一百八十里。

疊溪守禦千戶所

[編輯]

小關 在所治東五里。

疊溪橋關 在所治西五里。

南橋關 在所治南五里。

中橋關: 在所治南十五里。

徹底關: 在所治南三十里。

永鎮橋關: 在所治北四十里。

鎮平關 在所治北六十里。以上七關俱明洪武十 二年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