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1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錄

 普陀山部彙考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十七卷

普陀山部彙考

[編輯]

「南海中」 之《補陀山》。

普陀山舊名梅岑山,漢梅福煉丹於此,故名。其名「普 陀」,又稱「補陀洛迦」,蓋梵語也。其山在今浙江寧波府 定海縣東南海中,週迴四十餘里。其最高者為白華 頂、錦屏山、光熙峰、大小雪浪山,又為象王、梅岑、達磨、 正趣諸峰。東盡鼓磊,西盡大小風洞嘴,南盡道頭、楊 梅跳,北盡伏龍山,實海中之巨障也。

普陀山圖

普陀山圖

[編輯]

按《三才圖會·補陀山圖考》:補陀洛迦山在定海縣東 北,故昌國縣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絕處。往時高麗、 日本、新羅諸國皆由此取道以候風信,一名梅岑山, 其山有善財巖、潮音洞、磐陀石、蓮花洋,俱稱勝絕。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補陀洛迦山,在定海縣東海中, 約一潮可到。其曰補陀洛迦山,梵語也,華言小白華, 一」名梅岑山。相傳漢梅福煉丹處。《方廣華嚴經》言。善 財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 於此。佛書所謂海岸孤絕處也。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補陀洛迦山在寧波府定海縣 東,故昌國縣東,海中約一潮可到,有善財巖、潮音洞, 乃觀音大士化現之地。」

按《普陀山志?星野攷》:「普陀洛伽山,天文牛女分野。」 《形勝攷》:「普陀洛伽山一名補陀,《華嚴經》又稱補怛洛 迦山,蓋梵名也,猶華言小白華雲。在今定海縣之東 海中,距縣百餘里,孤峙水際,蜿蜒綿亙,縱橫各十里 許,周迴四十餘里,或雲百里也。」東控日本,北接登萊, 南亙閩粵,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其最高者為白 華頂,一名「菩薩頂」,為錦屏山,為光熙峰,為大小雪浪 山,為象王峰,為梅岑峰、達磨峰、正趣峰,此大概也。東 盡青鼓磊,西盡大小風洞嘴,南盡道頭、楊梅跳,北盡 伏龍山,此四境也。小洛伽山峙其東南,翁洲諸山綿 其西北,月嶴拱其南,霍山映其東北,此四望也。以白 華頂為主,則東多而西少,南深而北淺,外多平岡幽 洞,內多崇巖曲澗焉。《佛經》稱地藏、普賢、文殊、觀音諸 佛道場,曰:「地、水、火、風」,為四大結聚。九華地也,峨眉火 也;五臺,風也,普陀水也。然池州地介江表,蜀晉稍遠, 亦在內地,計程可到。獨洛伽孤懸海外,可謂遠且險 矣。然歷朝來,上自帝后妃主,王侯宰官,下逮善男信 女,緇流羽衣,遠近纍纍,無不函經捧香,崩顙繭足,梯 山航海,雲合電奔。來朝大士,方之二峨、五臺、九華,殆 有加焉。自非勝力默持,慈心垂佑,胡能然矣?諸大名 山,皆奇峰異壁,入天造雲。即如峨眉、五臺,雄拔深峭, 秀甲神州。獨洛伽以瀛海孤絕之區,頡頏齊驅。古人 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洵非虛也。然洪波巨浸,盪浴日星,吐納煙霞,靈蜃之樓幻采,青鳥之翼垂雲。鸞笙 鶴笛飄緲往還,亦宇宙間絕大奇觀矣。信道之士禮 佛朝山,固不從登臨起見。外此高人韻士負山水之 嗜者,其可畏險因循,遲尚平五嶽之遊,返王猷剡溪 之棹哉。

洛伽諸山,半土半石,然所名巖峰洞窟皆石也。《水經 注》云:「積石磊砢,相挾而成。」此山有焉,故無層崖複壁、 玲瓏聳峭之觀。其奇險詭幻,如人工之力扛而巧置 者。中有洞壑,天然倚湊,大都危石若懸,庋石若舉,墮 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像,不一而足。柳子厚所稱 「熊羆之上山,牛馬之飲溪者,滿山星羅而碁布也。山」 中石剖之俱白質黑章,作花竹草木狀,濃淡工細如 畫。僧云:「經稱紫竹旃檀林,故石亦俱作是相也。」或言 惟潮音洞、南天門為然。及觀小山洞塔前沙俱如此, 則他石可知。但近寺石不敢採斲,故不識耳。斷崖碎 壁,滿眼皆小。李、倪迂妙繪,豈非異事?惜石理粗梗,難 鑿易壞,不堪攜帶耳。

白華頂,一名「菩薩頂」,居四山之中,為眾峰之傑。高五 里餘,巔員而平,約廣二十餘畝。從東望之,肅然嚴整。 南望稍攲側焉,地迥多風,杳無林木,上有石亭,供石 佛其中。

光熙峰,在白華頂之左,巍然若肩隨焉。一名「石蓮花」, 又名「石屋。」望之峰石聳秀,林木森蔚。

錦屏山在光熙峰左,鎮海寺之坐山也。環若列屏,巒 石晶瑩,林木青碧,加以白葩丹蕊,開放四時,掩映如 錦,故名。

踞獅峰在錦屏山左,東天門上。奇石蹲踞如獅,雄特 可畏。舊稱「白衣峰」,因與南山重見大智禪師建庵時, 定此名以別之。

雪浪山在白華頂右。上多白石,《鷹巖》出焉,朗朗然輝 映林木,如積雪、如湧浪也。或云:「下望海潮,故名。」雙峰 疊峙,亦稱「大小雪浪」雲。

蓮臺山與石屋接,中有蓮臺洞。

青鼓山東境。其麓瞰海處,即為梵音洞,又名「青鼓磊。」 此山本與洛伽大山相隔,自飛沙成嶴,漸相聯絡,無 潮汐之阻矣。

茶山:在白華頂後,自北亙西,其地最廣,中多溪澗。山 上多產山茶,樹高數丈,冬春之交,丹葩被谷,若珊瑚 林。或曰「茗也。」

伏龍山一名龍頭山,在東北境,與茶山相接,蜿蜒如 游龍出海,或雲「小洞山」,乃其珠也。登白華頂,望之儼 若攫珠。

「翔鳳峰」,翔舞如鳳也。在朝陽嶺東,峰以山得名。 「圓應峰」,在朝陽嶺北。

天竺山:《在東北茶山》盡處,山之以剎得名者。

象王峰,一名「清涼岡」,在雪浪右。崇岡逶迤,迭起三峰。 東峰高與雪浪埒,面臨東洋。其下為千步沙,背為圓 通嶺,稍伏為煙燉峰,舊設斥堠處也。南折則為觀音 峰,一帶南山矣。

幾寶山,在東南境,寺之青龍山也。山石磊落,肖形者 多如珍寶之委積几上,故名。山之椒,即為幾寶嶺。俗 訛「飢飽」,勒名石上,陋甚,為辯正之。

煉丹峰,在幾寶嶺上。相傳羽客煉丹於此。下有仙人, 並《舊志》稱「子真。」然稍南又有葛洪井,亦未可定屬也。 白衣峰,《舊志》在東天門上。按光熙峰側亦有東天門, 此峰不知何屬。以峰下白衣院推之,則宜在後。而覽 舊圖,又列南山,姑從之,未知孰是?

妙應峰《舊志》云:在白衣峰西,今無考。

觀音峰,在寺後山之左。巨石隆起,高五丈,周百丈。平 巔豐下,狀如覆蓮。西北面更嶔崎可愛。東偏之石,惟 此峰為高。西則「達摩」,隱相望也。

靈鷲峰在寺後正南。寺之主山,三石嵯峨並立。東峰 倍高約二丈,昂頭尖喙,宛似鷲鳥,故以「靈鷲」名焉。按 鷲鳥,梵名耆闍,《西域記》云:耆闍崛山山是青石,頭似 鷲鳥。阿育王使人鑿石,假安兩翼兩腳,琢治其身,遠 望若鷲鳥形,故曰靈鷲山也。

達摩峰,在鷲峰之右,大石矗峙十餘丈,銳首豐背,膚 離中合。遠望之,如人荷物而立,面西將行也。從妙路 望之尤肖。其北面刻曰「瀛洲界石」,元翰林承旨趙孟 頫所書題也。西面刻曰羅漢石,姓名漫滅不可識。 塔子峰在西天門下。

彌陀峰,在塔子峰西。

梅岑峰在達摩峰右南山最高處。相傳漢梅子真隱 修此山。林石幽秀,下有丹井,清波泓然,大旱不竭。 正趣峰在梵山右向,離兀峙於寺為未方。其巔平正 如覆釜盂,而稍長細白石,磷磷然如嵌球璧。寺外之 山,亙西南而瀕海者,皆此峰之支屬也。舊稱玉趣峰。 潮公至,喟曰:「此地為大士說法道場,善財二十八,參 中正趣菩薩從他方來,示現說法,經載甚明,奈何訛 正為玉耶?」遂改今名。山川真面,一朝剖露,人傑地靈, 信然雨花峰在正趣峰右。經言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 圍繞說法,天雨曼陀花,遂名其下。舊有雨花菴。 梵山在寺南,高遜諸峰,體莊嚴圓淨,而少石寺之案 也。外又一峰,相連如抱,為外梵山。中有嶴,亦稱「梵嶴。」 會仙峰,梅岑之右石,至此益聳拔,廣崖鉅壁,往往經 數十丈,展列如屏,溟濛窅靄間,安期、羨門鸞驂鶴馭, 彷彿來遊也。又名「天柱峰」,皆勒石上。左有育恩院,今 廢。

金剛峰,在金剛窟上。一雲「在正趣峰西。」

南山,在海中,正南懸山,潮落始通,俗名「楊梅跳。」舊無 梵宇,今增刱名,為「南天門。」巨石錯立危踞,潮水洗剝, 巉巖刻露,高巒浚壑,布置天然,如丹丘、瑤臺,迥非塵 境。

觀音跳山:在潮音洞右,或作「眺。」登此以眺四望也。 毛跳山,在潮音洞東。

六嶠山在西南境。六阜聯並,中各有嶠,故名六嶠。或 作鹿,俗作橋,非。

長短山在北境八仙巖後,兩小山參差並出。

喇叭嘴山:在正西,亦茶山之麓也。自楊梅跳至此,俱 四至之小山。

塘頭山:在西北海中,與喇叭嘴相對。

採花山:在塘頭山南,亦在海中。

金盂山:在蓮花洋中。亦稱「金缽盂。」

石牛山:在石牛港南。

小洛伽山:在東海中。

朱家尖、順母塗南海中山甚高,即月嶴也,寺產多在 焉。

香爐花瓶山:在東洋海中,以形似得名。

箭港山:在茶山對面。

豁沙山在龍頭山北。自塘頭山至此,皆海中,四面近 寺之大小山也。

八仙巖在青鼓磊西,近飛沙嶴。白石玲瓏似玉,異於 他峰。

東方巖,在茶山前。

西方巖:在圓通巖西。

玲瓏巖在金剛窟西,與巫山石相對,高十餘丈,下削 上突,刻劃玲瓏,如雕搜沉香木狀。中一石,嵌兩峰間, 從內視之欲墮,從外視之若合,奇巧絕倫。其右又有 數奇石,碁累而上,或如蓮座,或如朽株,或如隻履,崚 嶒斑駁,異於他石。或曰:「此大玲瓏巖雲。」

石浪巖在梅岑山腰,磐陀石東。巖高三十丈,石紋如 浪,睨之欲動。

圓通巖,在西天門北。大石險峻桀奡,或凌空孤峙,或 參差排突。循行環眺,殊鮮閡隔。故題壁曰「圓通境。」 獅子巖在無畏石側,儼如狻猊,作跳躑之勢。

虎巖在東天門上。數石奇湊,宛然生成。

象巖,在幾寶嶺上。

兔巖,在象巖上。馴耳趺居,首目宛然。

佛手巖,在觀音峰後。高者丈許,卑者數尺,伸如掌,長 短如指,了了可數。

龍巖,在靈鷲峰西,下瞰北海,自北亙南,長三四十丈, 高二十丈,蜿蜒夭矯,俯首欲降。脊圓而平,可跨後山 之巖,此為最大。近巖多奇石,磊落可翫。稍東有方石, 廣一尋,如磐陀石狀,可容十餘人。

獅象巖在幾寶山東朝陽洞石之頂。一石馴伏如象, 旁一石儼如獅踞,回首相向,近觀愈肖。

文殊巖,在西天門左。巒峰雄疊,中一石威嚴如象,下 有白象庵。

鷹巖,在雪浪山中,昂首銳喙,儼若蒼鷹,飛集巖際。 白華嶺,在正趣峰下。

幾寶嶺,在普陀寺左千步沙上,即鎮海寺。遠案: 旃檀嶺有二,一在清涼岡下,一在金沙南,適潮音洞 之道。

圓通嶺在東天門左。

歡喜嶺:在大六橋。

葡萄嶺在小六橋。

青鼓嶺本山下,鎮海寺東。

笑天獅子嶺:在青鼓磊北。

朝陽嶺在白華頂下。

東屏嶺在錦屏山之東,即功德嶺。

孝順嶺在茶山東。

潮音洞在寺左龍灣之麓。金沙盡處,巖石叢起,沙中 廣至畝餘,齒齒然不可容足。從崖至洞腳,高二十餘 丈,岐處如門,透上虛中,窅若漏屋。當潮水遇風,狂號 駛奔,陡崩復起。聳入洞中,則鏗鞫鏜磕,聲若轟雷,震 動巖谷。洞巔有穴孔,名「天窗」,倒窺洞際,則玲瓏嵌掛, 險怪百出。海濤吞吐,盈縮倏忽詭異之態,不可端倪。 《名似》每浪投孔中,扼束上騰。飛珠噴沫,飄從數十丈 下。濛淞灑面,忽驚身之墮水也。蓋潮音之奇,不止洞 內。洞口石門數處,巉巖結屈,迴瀾障波,怒濤排突,凌 轢勇跳飛騰,沒石淋漓,若怒若嬉。銀河倒瀉,瓊宇傾頹。觀者眩目震耳,悸魄墮魂。朝山士女到輒向洞叩 拜。大士現身不一,隨誠所感。甚或投崖碎體,求生淨 土,謂之「捨身。」有司立石禁止,亦善體我佛慈悲之旨 者矣。洞上舊有求現臺,稍進有無梁殿、鐵瓦殿,俱廢。 龍女洞在潮音之右。石壁巉巖,峭囓表仄。中窅崖上 珠泉,噴滴不斷,號菩薩泉。人禱取之,以療目疾。 法華洞在幾寶嶺東天門下,一路多奇石。洞在重崖 廣壁中,孔穴宛轉,彼此可達,狀如《靈隱》之飛來。但飛 來石自玲瓏窾成石中,而此則方圓鉅石自相累架, 如人工結構者,此其所以異也。洞凡數十處,轉折登 陟,意欲造彼身。倏歷此,每兩石對峙,下寬上偪,藤蘿 蒙覆陰森,恐人或從高攲崩。下石宛轉承接,欲墮不 墮,仰之悸慄。此外洞壑頗多,無此層複幽奇矣。 潮陽洞在幾寶嶺之盡處。複洞轉折,面臨東洋,海濤 時吼其下,觀旭者多登焉。

摩尼洞,在天篦石東。

「白雲洞」,在大雪浪山中。

「金剛洞」,在雪浪山腰,八卦石之下。深廣三十丈,甲於 諸洞。又有金剛窟,在西天門左。

寶塔洞,在後東天門之左,相距不十步。巖下有洞,不 甚深廣,石上刻「寶塔」七層,故名。

蓮臺洞,在功德嶺下。孤石橫舉,狀如片雲。下有洞,其 巔平廣,可登眺東海。

觀音洞在梅岑後,右有鸚𪃿石,宛肖。 梵音洞在山正東,境面大洋東去土窮山盡,亦不知 彼岸何處矣。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 青黝,高三、四十丈,陡劈兩崖如門,洞深廣百餘丈,海 潮入洞,激蕩有聲,如龍虎嘯吼,雷霆震怒,聽者悚慄。 巖間架石甃臺禮佛求現者拜不絕踵。凡謁洞者,先 至石頂,紆迴隨磴而下二百步,然僅至臺而止,去石 根潮囓處猶遠也;與潮音洞東南相峙。此二洞者,「靈 壤」之眉目也。

洛伽洞,在梵音洞之西。石峻壑深,洞腳插海,人不可 到。結茅石上者,架古木庋蒲團如鳥巢,懸綴濤端,惴 惴恐墮也。

「平天洞」,在茶山北盡處。

小山洞在東北海中,遠望之,如貯石盆沼,玲瓏可愛。 潮落時,覓路漬沙亂石上約三百步,沙間石白如蹲 虎,青如伏牛,歷歷可數。登山之道,紆曲上坪,坪不廣, 高數級。三面瀕大海,俱崇崖峭壁,鉅石累空,若委若 墮。石峻處,俯瞰洞根,深數十仞,潮水或不能至。最高 一石,有穴名「小山洞。」洞下有石,石中又有洞,如層臺 複室,危不可到。石罅古木嵌生,山茶、冬青、黃楊、沙棠 之屬百數十本,丹茶尤多。大者一二百年物也。「鬱蔥 虧蔽,遠波漏光,怒濤騰雪,蔭木坐石,迥非人世,覺從 前經歷洞府,尚塵囂矣。」

梵嶴在兩梵山之中,故名,俗呼「搗飯嶴。」

「雨花嶴」在雨花峰深處,內有三教堂。

吉祥嶴在梵嶴西。

飛沙嶴在八仙巖西,其地皆虛沙,履之輒陷。自東至 西,亙三里,闊百餘丈。老僧相傳雲,「昔為淺海,明初賈 舶猶守風其中。」後飛沙日積,漸成丘阜,高處至三五 丈,因風崇卑,其形無定,草木不生,曠寂可畏。適茶山 者多取道焉。

後嶴在茶山,背曠土多田。

虓虎嶴在天竺山下,潮聲吼嘯如哮虎然,故名。《詩大 雅》:「闞如虓虎。」

龍灣在梵嶴東,東山之麓也。其地無土,積沙成阜,《經》 所稱「金沙布地」處也。

司基灣在南山西境,白華峰之嶠也。

幽淨灣:在金剛窟左。兩岸怪石森列,巫山上瞰,境之 嘉者。舊有精廬,今廢。

青石灣在飛嶴,嶴口之左,青鼓磊之右麓也。海岸皆 沙,獨此積青石,纍纍亙百餘丈,子如鵝卵而大,遠望 如堵牆,風潮激盪,亦不能沒。

三摩地,在寺西偏,嘉木蕭森,甘泉清洌,寺西最勝處 也。山固多奇石,至此若會,怪峰駢列。宋《金華記》云:「石 有臥者,離立者,蹲;欲起者,墮復留者,鳥翔而獸舞者, 不可殫狀,可稱善肖。」舊建清淨亭於其上,今廢。 藤蘿境在磐陀石東,幽徑縈迴,奇巖壁立。上多古藤, 翠蘿鬱蔥蔓繞,海天盪漾中,另一境界也。

清淨境,在三摩地。舊有清淨亭,學士宋景濂有銘,今 廢。

空有境,在寺東勝處。

西方境在西方巖,即題「中流砥柱石」處。

磐陀石山之西境,石庋石上,狀如重臺。下石周廣百 丈,高身而銳頂,磐陀託焉。廣踰下石,旁空中倚,亦有 罅間。睨之通明,縱橫各十餘丈,平坦可容百人。藉梯 始登,環眺山海,洋洋大觀。

說法臺石,在磐陀東,相距百步,高若相望,大士說法 處。亦可登五十三參石,在磐陀西,奇石參差矗立,若聽法者。其 數未必符,蓋《述經》所云也。

《二龜聽法石》在磐陀西。一蹲石頂,一緣石直上。昂首 延頸,筋膜盡露,真稱奇肖。

「柱空石」在錦屏山中,一石如柱,屹立空際。

八卦石,在雪浪山之巔。亂石排空,懸崖百仞,偃仰攲 伏,不可名狀。西面有鉅石,危踞石頂,搖之則動,然不 墮也。《八卦》,未詳何義。

馬鞍石在大雪浪山中。

雲扶石在西茶山上,兩石下如攲鐘,上如累碁,峻險 怪特,危而不墮。上石題曰「雲扶」,下石題曰「海天佛國。」 巫山石在金剛峰側,巫山蓋狀其高,怪石嵯峨,劈一 為兩,亦巨靈五丁之所幻也。本與金剛同巒,因下有 金剛窟,故上即為金剛峰,而別此石為巫山。雲 不二石在西天門右,兩石相去丈餘,稍參差前後,而 形模宛似,故曰「不二。」高廣各丈許,如析珪剖璧之狀, 《一葉扁舟》石在不二石南岡,有平石,廣畝餘,儼如虎 丘,千人坐而稍仄卸。中載一石,實似角菱,橫陳其端, 遠望之宛如扁舟。

仙掌石在石浪巖側。參差對列如門,高十餘丈,形如 仙掌。昔人題曰「天設閑關。」

香爐峰:在圓通巖後。

佛牙石在寺後之西,巫山石下,高一丈,頂半凹半突, 如倒牙也。又如愨頭。旁有異石,非洞非門,鬼造神設。 鸚哥石在觀音洞側。白石竦佇,員首細頸而短身,酷 似鸚哥,不類別鳥。蓋以石故名其洞曰「觀音」也。 天篦石在摩尼洞西,義未詳。

水墨石在飛沙嶴西,功德嶺東盡處。陂麓間有「石鋪 三四十丈,平無孔突,色如水墨,渲染其光,油然若展 綃縠。」

點頭石,在磐陀石東南。高八丈,周廣二十丈。孤峙平 巖,旁懸中湊。撼之則動,若點頭然,與「說法臺石」相望, 故名。

無畏石在寺東。從觀音峰而下數百步,高五六丈,三 面方廣如佛座;西稍窪狹,蓋觀音峰圓如倒蓮,此石 方如巾幘也。西旁兩石,高不及半,一如掛衣,一如覆 釜,皆懸崖斷壁,不可登陟。遊人鉅公勒名其上,題曰 「三一巖」,又曰「空有境」,又曰「海天春曉。」聯曰「寰區昭瑞 相,剎海遍潮音」雲。

疊子石在佛手巖南,磊磊然若疊也。

蝦蟆石,在龍巖之西,修丈許,廣半之,張頤趺足,狀類 蝦蟆,青碧文采斑然,尤為奇肖。

真歇石在寺後灣真歇庵廢址上。以了禪師得名。 「靈芝石」去虎巖咫尺,不高而狀特奇,中孔突,宛如靈 芝。

慈雲石,在葛洪井西。高三丈,頭如大鳥,北向。會稽陶 太史望齡題曰「鷲嶺慈雲」,故名。旁有善說齋,今廢。 鼓石,在南天門崖石上。體圓而高,狀若寘鼖,撼之應 空作響,逢逢然若撾鼓。

東天門在虎巖側,即法華洞之頂也。其下峭壁高十 餘丈,至頂稍平,突起兩巖如門,隨磴鑿徑數十級,仰 窺不甚崇,俯矚則巖窟杳深,林木虧蔽,惴惴恐墮也。 壁外為通天嶺,光熙峰左亦有東天門,因加一「後」字。 別之,景稍遜,門上一石特奇,門石止高丈許,而上石 乃高三倍,嵯岈嵌突,如花怒開,可名石芙蓉也。後山 之石以此為傑。蓋以一山言之,則光熙者為東。以大 寺言之,則虎巖者為東也。

西天門,在金剛窟西,兩石對峙,上蓋方石,峻整如門, 真鬼工也。又西一石尤聳峭,題曰:「振衣濯足。」

金沙在龍灣西。路皆黃沙,不著寸土數里許,日照之, 炫成金色,即《經》言「金沙布地」處也。

千步沙在寺東海濱。自幾寶嶺至飛沙嶴口,約五里 許,循山為玉堂街,緣海為千步沙也。每海潮拍岸,浪 高數十丈,來如飛瀑,止如曳練。遇大風激蕩,則雷轟 雪湧,眩目震耳,倏忽詭異,不可名狀,山中之偉觀也。 龍沙在寺東,高丈餘。寺之青龍故名。「飄沙」,累積成崇, 僧言往時僧寮尚見海也。古木怪藤,幽花異草,森陰 芬郁,不同「飛沙」、「龍灣」者,此間自有龍脈故耳。

《塔前沙》,在太子塔前,本俱沙阜,浪濤衝洗,沙去石存, 巉巖刻露,詭變幻設,然皆負雄悍猛厲氣象,不同澄 江靚溪間物,作清遠婉潤觀耳。

妙莊嚴路,自南道頭至山門五六里,皆琢石甃成孔 道,矢直砥平,又隨形高下,相勢宛委,蕩蕩平平,無論 海外,即通都大邑,罕有儷矣。道旁多撐雲古木,交景 垂蔭,翠峰環映,怒浪鳴空,山陰道上,不足彷也。雖遭 兵燹遷廢,路莊嚴如故云。有石坊,閩中張瑞圖《題 玉堂街》:「寺東從幾寶嶺至鎮海寺五里,舊為沙徑,行 者」苦之。萬曆間,僧如珂募甃石道平坦,適行一路,帶 山映海,翠靄銀濤,應接不暇,「玉堂」,「珂」字也,故名其街。 永壽橋在寺左海印池。池廣十畝,橋跨其上,闊四丈, 長十餘丈,高六尺。廣級周欄,安步眺遠。石欄柱頭刻獅子四十座,跳躑生動,精采異常。

瑤池橋在西池上,與永壽相望,廣長各一尋,琢方石 為之,窪端阜中微成虹也。架梁橫石,四隅各製龍首, 雨時噴泉如珠。池內俱產千瓣白蓮,瑤池狀其白雲, 俗呼「蓮花橋。」

智度橋在鎮海寺右,即青玉澗與諸水匯流處。橋跨 其上,廣二丈,長九丈餘。往時廣渚澄潭,鷗鳧多集其 際。近沙淤成蹊,溪遷雨瀑。橋下林木茂生,雨後亂泉 暴流,有靚幽之觀。

雨瀑橋距智度橋數十步,溪流東折,雨後泉懸石上, 俯窺之如瀑布,可尋丈也。

大士橋在潮音洞上。宋寧宗嘉定間,住僧德韻建,御 書「大士橋」三字以賜之。明時久廢。

新羅礁,在西南大洋中石牛港口,即日本僧慧鍔觸 舟禱佛處也。

善財礁:在潮音洞前大洋中,小而低。每浪觸礁間,恍 如小艇投岸也。相傳為「善財南詢參大士處。」

龍潭:在潮音洞口。舊傳,娑竭羅龍居此,興雲吐電,常 致靈異。

龜潭在茶山中,近飛沙嶴。水深碧汪泓,旱不竭,潦不 泛,相傳龍種居此。

東澗俗呼《東溝》。

西澗俗呼《西溝》。

中澗俗呼「川溝。」三澗俱在茶山中。茶山即白華頂後 西北之山較諸山尚峻。一幹中分三大支,支之界俱 有溪澗,闊處亦至尋丈,狹者數尺。架石橋略彴以通 往來。此近東南之山所無也。清泉響流,古木繁蔭,奇 石縱橫其際。經遊至茲,不覺身在海島中矣。

青玉澗,在光熙、錦屏諸峰之下,出鎮海寺前,環抱若 帶。其下碧石瑩燦,掩映清流,水石相觸處,如漱珠噴 玉。洛伽溪澗最稀。由前歷後,此為冠矣。

澄靈澗在圓應峰下。繞舍利塔北流。以塔故,別公立 此名也。

雪浪澗在本山下。

菩薩泉,在寺左香積廚外。方廣丈許,澄泓窅深,色如 拖藍,味甘洌,寺眾千人,日汲不竭。

菩提泉在寺右山麓,禪堂西方數丈,白色如璁玉。掬 飲清芬,旱乾不涸。

「三昧泉」,在永壽橋南,甃方池,周廣四丈。

活眼泉在寺西息耒園內。潮公治退居之室,得泉,飲 之而甘,故名。

八功德泉:在妙莊嚴路西。

滌心泉在道頭,瀕海,潮長,時若欲沒,然水清味甘,挹 注不匱。山中多甘泉,不著名者甚眾。斥鹵鹹墳中,乃 能𣹢英貯液,瀹荈烹茗,不遜江心、峽口。非惟造化之 奇,抑亦聖靈之澤矣。

「葛洪井」在寺後煙霞館側,甃池方廣丈許,相傳葛仙 翁煉丹之井。繞霤涓涓,日夜不息,色湛碧而味甘鮮, 嗽之清人肺腑。

仙人井,在幾寶嶺下。從嶺麓下坪,低丈許,自坪東折, 又下丈餘,有石窟。入窟寒氣侵人,雖酷暑不可久居。 沙土中有孔如斗,注泉不竭,名「仙人井。」距海不百步, 入地又深,味乃甘美如此,豈非靈壤之仙液哉?子真、 稚川,則不可得辨矣。

金沙井在圓通殿右,今在方丈後,舊呼「龍井。」

海印池在寺前,奉川戴澳題。「一名蓮花池。」廣十餘畝, 東西各有橋。築橋成隄,故分三池。中涵清波,湛泓如 鏡,四山林石倒影,窺之如畫。東西兩池俱產蓮,紅白 千瓣,盛時並頭,五色競開。寺僧據此以占祥,慶夏秋 之交,萬莖千葩,香被巖谷,儼游西湖靈隱間。

放生池即「海印池。」寺僧歲放魚鱉充牣其中,故一池 兩名雲。

光明池,在潮音洞,即慧泉也。正德間,太后遣使禱取 以療目疾,賜名。

剪鑑池在白花庵內之左,僧朗徹所鑿,甃石方廣數 尺,泉清味甘,荇藻幽徹。雲間陳繼儒題名,張瑞圖、曹 學佺、范允臨俱有銘贊。

山、下海道山四面之海雖稱大洋,然皆有近山羅列 映帶,望之恍如內地。西南角上小山尤多,惟正東西 無山。從此揚帆直至日本,汪洋浩渺,不可以道里計 矣。海水高下無定、順逆不恆,所由險也。其故,蓋緣近 山之區,地脈隆阜,石磧蟠結,從高趨卑,理之一定;而 舟道經行,不能不趨險爭難。如蛟門、蓮花洋,眾山盤 踞錯出,是以海水亂流。往者海道生疏,多致失事;今 長年柁師,伎精徑熟,兼之器用利備,所以進香小舶, 周流無患。

蓮花洋,即山之西南海也。元豐中,倭人入貢,見大士 靈異,欲載往其國。至洋,滿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 懼而還之。洋之得名以此。

東大洋:在山之東;往日本者俱取道於此。

王大洋在山東北《古蹟攷》:「短姑道頭西南海岸,闊四五丈,長三十餘丈, 小石自相零附,不築不甃,天然成步,暴風巨浪,衝激 不散,真靈蹟也。相傳昔有嫂姑來禮佛土,虔持數年。 至山,而天癸適臨,其嫂短之,姑亦慚恨,不敢入山。孤 懣舟次,潮生路絕,飢不可得餐。須臾,見一嫗持簞相 餉,屢投小石水中,款足至舟致餉」而去。姑甚異之,不 知誰何也。久之,嫂禮佛還,訝姑受餓。姑曰:「頃一媼已 來飯我矣。」詰之,示以餉餘。嫂知是佛現身,返殿亟禱, 瞻仰蓮座,則大士衣裾猶濕雲。

不肯去觀音院五代梁時,日本僧慧鍔得觀音像於 五臺山,將迎歸本國,至新螺礁,舟膠不行。鍔懼而禱 曰:「憑佛所指,建立精藍,舟疾向潮音洞止焉。」居民張 氏目擊斯異,遂舍所居,築室奉之,號為「不肯去觀音 院。」今廢。

太子塔,在普濟寺南。元元統中,諸王宣讓者施鈔千 錠,為住持孚中禪師建。高九丈六尺。俱用太湖美石 製造堅固,雕琢精巧,凡五層。每層四面各安佛像,變 化不一,端容妙麗,眉目顧盼如生。旁欄柱端俱刻「守 護天神獅子蓮花」,極工巧生動,至今苔蘚不生。瞻禮 者莫不再拜歎羨,徘徊不忍去焉。

《梵剎攷》:「普濟禪寺在白華頂南靈鷲峰之下,歷代廢 興不一。宋元豐三年,賜名寶陀禪寺。明萬曆三十三 年敕建,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遣御用監太監張 隨董其成,嫌舊基淺隘,遷麓就廣,且改辰向為丙。後 復燬,今復重修』。」

山門三間。內有門頭、香燈二寮。

天王殿,五間。內有直殿、香燈寮。

大圓通殿七間,內為左右知殿,殿主香燈、直櫃等寮。 藏經殿又名「藏經閣」,五間,中為法堂,左右為知藏寮, 旁直座寮。

景命殿五間。左室為內方丈。

伽藍殿五間,在東內,附印寮、香燈寮。

祖師殿,五間,在西二殿內,附直壇香燈寮。

繡佛殿在東。

白衣殿,在西二殿之上,俱為樓各五間。

鐘樓在東。

鼓樓在西內。有巡照、香燈等寮。

東「羅漢堂」,在大殿左後,為「勤舊寮。」

「西羅漢堂」,在大殿右,後為「耆舊寮。」

「法堂」,「在《藏經閣》」下。

「全彰堂」,即「大方丈」,在《藏經閣》左,五間。

「先覺堂」,在《藏經閣》右,五間。左為首坐寮,右為西堂寮, 後為侍者寮。

「承統堂」,在祖師殿右,三間特設,以供天童、密林二祖、 無礙禪師、三公。內為影堂、侍者、香燈二寮。

「齋堂」即《千人樓》。

東禪堂,在繡佛殿後,五間。其左有「監修」、直歲、公務、知 器、倉房、米庫等寮。

西禪堂,在白衣殿後,即古資有堂。其右有聖僧侍者 寮、香燈司水二寮。

「客堂」在瑞日樓下。

「雲會堂」「在千人樓」下,五間,左為柴寮。

衛教堂,在伽藍殿左,三間,供歷代護法諸公像,內有 香燈寮。

淨業堂,在千人樓下,六間,列職執事等寮。

「雲水堂」在東廊下,內為堂主香燈寮。

「延壽堂」,在西廊下,又為「泥洹堂。」內有堂主香燈寮。 「留衣堂」,即藍公生祠。

「瑞日樓」,在繡佛殿上。左為知眾、知客,右為照客、知隨 等寮。

《慶雲樓在白衣殿上。後為閒住糾察不釐務侍者》等 寮。

「東壁軒」三間,在內龍沙之麓,古書記寮也,今仍舊; 「挹爽軒」三間,在留衣堂右,內為典賦、知事二寮; 「翠竹軒」三間,內方丈左。

寶珠軒五間,內方丈右。

賓日樓五間,即古天字樓,全彰堂之左。上為維那寮, 餘為客住寮,下為佛子寮。

白雲樓,在賓日樓右,五間。後為庫樓。內有副寺、貼庫、 臥具等寮。

「得月樓」三間,在全彰堂左,為官客憩息之居,內有香 燈寮。

覽翠樓在白雲樓右,三間。上有都監、監院寮,下為廚 眾寮。

「香積樓」,在齋樓後,又平屋五間。內為典座貼案及廚 眾等寮。

「南樓」在齋樓後五間,樓前設米寮碾房。

方丈大方丈在全彰堂中;內方丈在景命殿。左後為 衣缽湯藥寮,左右俱為侍者寮。右室之後為行者寮。 東寮為藥師殿。明天啟七年,崇王由櫃捐貲重建,親 書「法門龍象」四字額大悲殿,僧源泰建。

法如堂,僧心惺重修。

「圓隱堂」僧廣慈重修。

洪筏堂:「僧聖恩建。」

《證覺堂》僧心堅、心悟重修。

「善慶堂」,「僧通元、源珍修建。」

枕石居僧通易建。

妙元堂:僧克賢、《心慧》重修。

鏡花院,僧心徹、源達重修。

現瑞堂:僧心徹、《源治》建。

「新安堂」,僧性祖居此。祖休寧程氏子,薙髮本山,遂以 地名其堂。曾孫照音、徒普勝重建。

供石齋僧照微同《心函》「重修。」

「松雪齋僧廣志重修。」明副憲周應治題額,大學士申 時行書。

太古堂僧普壽《通佩》重修。

澄心堂:「僧心慧廣承重修。」

三會堂,僧心慶、源澄修。

善法堂,僧源聖「重修。」

水月堂僧通樂、《廣圓》《續宗》等重修。

「蘿月堂」,僧寂周居此。

美勝堂:僧廣慶、本然「重修。」

水天齋:僧心徹建。

西寮為「恩榮堂」,僧海日建。

衣珠堂,僧海日「重修。」

積善堂,「僧源恆重修。」

「晏坐堂」,「僧《普安》重建。」

「報本堂」,即西天門獻祖祠也,在大寺西。初甚隘,十世 孫通旭住持之。丁丑,集本支鳩工改刱祠樓二間,撥 僧廣孝,相繼世守。自始祖普賢,次本空,又次寂庵,及 潮音,凡四世雲。

天機堂,僧通亮「重建。」

「見空堂」,僧性徹建。

錫麟堂:僧廣成「重修。」

「仁德堂僧普勤」,《通奇》始刱。

歸元堂:僧廣行「重修。」

佑啟堂「無窮富禪師祠」,在天機堂側。

寶林堂,僧海山居此。

斗室齋:僧寂汶建,映璧「重修。」

匠作寮在寺東龍沙內,樓房五間。

「大寺」「茶庵」在道頭,內有《眾職操舟寮》。

本山下院,即古「顯聖庵。」在道頭內為都管寮。又樓房 二間為「耆舊值年寮。」積貯檀施,合山散靜之物。 「關聖祠」在東寮善法堂之前,舊為海防公署。

娑竭龍王祠:在寺左三會側。

「土地祠」,在寺右仁德堂西,兩進共七間,俱常住園房。 「何公祠」在山門外三會堂左,供明總戎何汝賓像。 關帝閣在永壽橋東。

龍章閣宋嘉定間僧德韶建。以寧宗七年御書「圓通 寶殿」四大字、「大道場」三大字以賜,且給緡一萬,俾新 梵宇故也。今廢址不可考。

不二閣育恩院內。明萬曆間建,今廢。

煙霞館後山上,今改《四監祠》。

白華館寺內,今廢,不可考。

正趣亭,在妙莊嚴路之中。從道頭至寺,各二里半。寬 平高朗,爽氣撲人,翠嶂長林,蔚然悅目。遊者甫脫波 濤,驟躋幽勝,恍如隔世也。

《玉音亭》:

御製《藏經序》碑亭:

應制《經贊序》碑亭以上三亭俱在本寺旁近,鎮臣侯 繼高建,今俱廢。

懷闕亭在煙霞館左。萬曆中,督造內臣張隨建,今廢。 《渡海紀事碑》亭在寺左。明巡撫尹應元建,潮公重修。 著衣亭在無梁殿左,今廢。

莫捨身亭在潮音洞上。參將董永燧立,今廢。

鐵瓦殿,在潮音洞南。正德十年,住持淡齋同其徒募 建。正殿五間,方丈二十間。今廢。

無梁殿,在潮音洞上。北都遊僧建。設鐘鼓各二十四 具,以應二十四氣。僧失其名,今廢。

《琉璃殿》:

梵王宮俱潮音洞上。嘉靖間,魯王建,今廢。

法雨禪寺,在白花頂之左,光熙峰下。萬曆中建 天王殿五間,高四丈五尺。

左山門三間,高二丈二尺。

右「山門」與左同。

圓通殿,七間,高六丈一尺。

大雄殿,五間,高五丈四尺。

正續堂七間,高三丈四尺。

左翼天章閣三間,高三丈三尺。

松風閣五間,高三丈七尺。

東禪堂,五間,高二丈九尺香積廚七間:

芋香樓,十二間,高四丈九尺。其下為伽藍堂。

「留雲堂」七間,在東禪堂後。

《鶴煙居》三間,即茶房。

雨花樓五間,下為直歲、監修寮。

右翼「無隱」軒三間,高二丈五尺。

移情室,五間,高二丈四尺。

三生堂五間,高二丈九尺。

西禪堂五間,高二丈九尺。

白華樓七間,高二丈九尺。

水月樓十二間,高四丈三尺。

智食樓七間,在《三生堂》後,高二丈三尺。

藏經樓三間,高二丈五尺。

官廳五間:

廂房六間。

留衣堂五間。

雷音閣,五間。

《挹翠軒》五間。

東寮為「霞光堂」,僧霞光居此,僧慧慈等重修。

「明德堂」,僧道恆居此。舊因寺廢,即建於齋樓基上。別 公重建。

了凡堂舊與「明德堂」聯別,公建於三聖堂左。

教誡樓二十間,即道頭下院,古名「教誡堂」,久廢。今新 建,庵仍舊名。

朝陽庵在白華山頂之麓。明萬曆五年,內臣明鳳祝 髮於此,以鳳號「朝陽」,故名。

慧濟庵在白華頂右,明僧圓慧建。

梵音庵在海天佛國石右。僧明照建,寂愛重修。 「無垢庵」在茶山深處。萬曆間,僧寶臺建。

圓覺庵:僧如月建。

吉祥庵,萬曆五年,僧明潭以內臣出家,卜築於此。 《方廣庵》,僧如富建。

「琉璃」庵在茶山後,僧朗元建。

《觀音庵》僧海印刱。

崇德庵:僧見寬建。

湧泉庵,僧如叢建,超月重修。

華嚴庵:僧性覺建。

弘覺庵:僧海舟建。

智勝庵:在茶山左,僧性靈建。

圓應庵,僧如元建,增輝重修。

靈瑞庵:僧性學建。

雨花庵:僧如曉建,照德重修。

餐霞庵明萬曆間,僧妙峰、寶峰同建。寶峰者,眉公陳 徵君之世父也,勵志靜修,不緣外務,惟受公一家供 養。「餐霞」亦公所題贈。崇禎間,僧通芳重建。

大休庵在龍頭山上。僧古堅建,手量重修。

彌陀庵:僧照林居此。

寶稱庵,僧無凡建。遷毀後,徒祖勤重修。

天竺庵:僧雲空建,遠聞「重修。」

竹林庵:僧增餐建。

慈音庵:僧增耀建。

中峰庵:僧慧海建。

金剛洞庵:僧惟至建。

至善庵:僧明空建。

祇園庵:僧靈一建。

常樂庵:僧海安建。

《法華團瓢》僧實修建。

「極樂庵」:僧博堂建。

東照庵:僧香雲建。

「弘隱庵」:僧雲安建。

竹石居在八卦石之下,僧性善建。

菩提庵:僧心徹建。

芥光庵:僧普勝建。

法喜庵:僧真淨建。

寶華庵:僧明德建。

海澄庵,僧秋谷建,為「鐵壁禪師舍利塔院。」

功德林庵:僧來肩建。

華嚴庵:「僧自全建。」

慈慧庵:僧性覺建。

金剛庵:僧佛虛建。

德鄰庵:僧寂輝建。

定慧庵:僧名山建。

月峰庵:僧萬慧建。

禪那庵,在千步沙上。僧如壽為法雨寺住持。以叢林 事繁,建此為退居之所。

旃檀庵在象王山之麓。明萬曆間,僧如方建。

悅嶺庵:僧靜庵、刱普昇重建。

方圓庵:僧廣濟建,源祿重修。

妙智庵,僧明尚建,照清、照億重修。

「金粟庵」:僧真泉建。

「望槎庵」,僧元晦創,正南重建「福源庵」,僧庭柏建,廣耀重修。

「龍壽庵」,僧真蕊建。「性越」、《照敔》、普性、「普成」等重修。 「秀蓮庵」,僧普性建。

雙泉庵萬曆間,僧真靜建。嘗起《華嚴》期,人眾乏水,乃 持咒求之。忽於巖下湧出泉二股,遂以名庵。

伴山庵舊名「伴雲庵。」僧真覺刱。

清涼庵,在小茶山內,僧真滿建,孫通溟、源長重修。 「積善庵」,明時,僧性寶建,普鏡修。

摩尼庵:僧海雲建。

西資庵,在一乘塔後,僧寂乾建,本宗自成重修。 海曙庵,在摩尼洞前,僧如信建,見明源助重修。 「慧日庵」,僧如勝建,通緣、理聖重修。

慈源庵:僧隱凡、《德慧》建。

翠微庵:僧如欽、性律建。

智度庵在大智塔右,僧如心、刱元吉重建。

彌勒庵:僧心慈建。

楊枝庵寧紹參將劉炳文,為僧如光建,今通津。源昇 重修。

瑞雲庵:僧宗修建。

大中庵:僧別峰建。

資福庵:僧寂燈建,皈宏重建。

「開智庵」,「法雨寺」,僧通勗等建,內供「大智禪師像。」 「南山庵」,僧吼山建。

萬佛庵:僧梵慧建。

海雲庵:僧岐峰建。

龍樹庵:僧海燈建,普敬、通宥重建。

金地庵乾峰元禪師塔院。

大悲庵:僧如盈建。

盤龍庵:僧真寬建。

月印庵:在摩尼洞上,僧性慈建。

圓信庵:僧明忠建。

雪浪庵在後海洋畔,僧明悟建。

迴龍庵:僧明富建。

甘露庵「在普同塔左」,僧性全建。

般若庵:在鸚哥石右,僧如寬建。

蓮臺洞庵:僧康齋建,普悅「重修。」

天王殿,僧永寧「重建。」

萬年庵:「僧照明重建。」

融徹室,僧融徹創,道祚重建。

大士庵:「僧雲際、旭映同建。」

清淨庵,僧照盛重修。

梵音洞庵:僧寂住為「法雨寺」住持。崇禎二年建,為退 居之所。

金沙庵:僧了空建。

楞伽庵:《僧月華》創建。

「雙隱庵」:僧沐冶建。

青蓮庵:僧弘慧建。

寧喜庵:僧子傑建。

白衣庵:僧通行建。

別峰居僧惟宗建。

師子庵:僧旨庵建。

《地藏庵》,僧佛恩建,為「法雨寺」、「普同塔院。」

龍興庵:僧凌漢建。

羼提庵:僧果賢建。

「松雲庵」:僧武嚴建。

《逸庵別庵和尚。謝院事。創為退休之所》。

「堆雲室」,僧臥容建。

「彈指」庵:僧素彬建。

月光室,《僧廣信》建。

指南庵:僧實參建。

青鼓庵:僧源學建。

智定庵:在後東天門上,僧廣行建。

圓通庵在西天門上。萬曆五年,僧圓獻結庵於谷內, 郡人大學士沈一貫題額曰「法輪常轉。」

真歇庵在普濟寺後。宋真歇禪師建,歲久傾廢。萬曆 三十年,督造張隨改額「棲真庵。」今廢。

總靜室:在司基灣。督造張隨以舊址湫隘,拓基遷建, 題曰「雲林總會。」今廢。

梅岑庵在梅岑之椒。相傳子真煉藥處,舊名梅福庵, 避諱改梅岑。舊有庵宇頹廢,明萬曆中,住持如迥捐 貲重建。庵外有子真丹井,山峻林深,石奇泉洌。 磐陀庵在普濟寺西約半里。向有古室數楹,年遠頹 圮。海道副使方應明捐俸重建。殿宇巨麗,實大寺之 附庸也。大宗伯周應賓題曰「應身寶殿。」崇禎間,承乾 宮皇貴妃遣官進香,復命鑄滲金佛像一尊,賜紫袈 裟二襲。後戚畹田氏奉旨進香,又捐貲請方冊佛經 一藏。故《舊志》有「敕賜祝延聖壽」之名,今改正院之西。 會稽大方伯陶崇道倡緣築堤捍海,墾田數十畝,以 充香積。

白華庵明定海都司梁文因禱嗣有感,捐貲,屬寺僧 如曜刱。萬曆四十年,僧性珠以寺路徑崎嶇,殫力修砌,眾緣輻輳,越四載而成,綿亙五里。庵在雨華峰之 南麓,距大海不數百步。紺殿紅樓,寬閑靚幽。撐雲古 木,拔地拂天。水光雲影,逗漏樹隙如晶簾幌耀。山中 精廬,此為冠矣。惜兵燹後,亡耗大半。

淨土庵在吉祥嶴中。明御用監太監張隨刱建。 海岸庵舊名「三元殿」,在短姑道頭左。萬曆五年,寺僧 明安建,為登舟憩足之所。

隱秀庵在洛迦山之西南。萬曆間,僧如秀同徒性曇, 監造大寺。督造內官張隨嘉其師徒勤勞有功,許建 庵修靜於此。

息耒庵即「方丈塔院」,僧心明建。

柏子庵在塔前,獅子巖下。

「三聖堂」,「御馬」、御用二監,太監黨禮、張隨,目睹泉水靈 異,捐貲鼎建。

太子塔院,僧海安建。

韋馱殿,在古禪堂嶺下。僧海谷建,今廢。

海常庵:「僧真曉建。」

永勝庵:僧祖敬建。

寶函室,在不二石右,僧真一《刺血書經》處也。

修竹庵:僧性鍾同徒海緣建。

白雲庵:僧性堅建。

娑羅庵:僧真隆建,心淵重建。

普慧庵明閩僧如見建。

正覺庵:僧性空、照顯、普意重建。

龍珠庵:「僧心源、月修重建。」

水月庵:僧如傑建,照聖重修。

普濟庵:僧真空建,源幽重修。

靈芝庵,在育恩院右,景最奇勝。僧明經建,常拙重建。 「蓮花庵」,僧如定建。

海印庵:在蓮花洋畔。僧德壽建。

慈雲庵:僧如有建,心悅重修。

靈石庵在磐陀石下。僧真全建,廣運重修。

大覺庵,僧真良建,惺悟重修。

大慈庵在西天門側,僧海目建,源行重修。

清籟庵,在金剛窟後,僧照性、刱續緒重修。

金剛庵:僧性汾建。

文殊院潮公之退居院也,當其未闢息耒之前,結茅 於茲地。當巫山石玲瓏巖之交,奇橫雄突,不可殫狀。 大約踞獅、臥象、伏虎之形,無所不有。院左有石峰,狀 如竹萌,高丈餘,尤為秀拔。其地小而不偪,幽而不寒, 峻崖之中,清泉涓注。修樹怪藤,蒼翠撲人。舊為荒茅 叢竹之區。潮公闢而賞之,名曰「文殊」,以其大峰如象 也。

白象庵:僧普耀建。

顯聖庵在道頭,今作下院,貯合山散靜之物。

育恩院在寺西二里。總鎮楊宗業建,並構二閣。寺僧 性能守靜於此,今廢。

「復喜庵」:僧海存建。

林樾庵僧海觀建。觀於淨業之餘,以言寓道,興至留 墨,有《林樾集》行世。孫本智、昌德修葺,有「靜雅之觀。」 瑞勝庵僧寂壽、通定、指惠等重建。

佛首庵:僧量宗建。

永福庵:僧普紹重建。

普門庵,僧寂悟重修。

祖音庵:僧寂壽重修。

六明庵:僧源泰建。

天妃宮,在司基灣西。僧大慧建。

關聖祠:在蓮花洋畔。汛兵守此。

普同塔院在龍灣。僧海安建。

聽潮庵「在潮音洞」,僧炤寧創。

曇花庵:「僧心貴、廣成重建。」

觀音洞庵,僧超直居焉。

法善庵,僧照源建,《廣載》重修,其徒潤石建,塔庵側。 「龍泉庵」,僧照善建,作「圓悟禪師祠。」

芥瓶庵:僧寂梅創,古曇重建。

聖壽庵:僧如弘建。

鎮龍庵:僧性果建。

仙井庵:僧如賢建。

西方庵:僧元一建。

勺庵:僧朗法建。

「迎旭庵」:僧萬宗建。

龍沙庵:僧圓宗建。

「法華洞」庵:僧照潔建。

朝陽洞庵僧不虛焚修於此。

律堂,僧賢瑞建,本善重修。

法華庵:僧性寶建。

大觀庵即「南天門庵」,僧心韜居此。

桂花庵:僧廣論建。

「長壽庵」:僧源濬建。

彌勒洞庵,僧戒明焚修居之。

「上方庵」,僧智廣建「彌勒室」,僧法雲建。

樹德庵:僧智惻「重修。」

明淨庵:僧誠義重修。

離垢庵:僧本來建。

寄餘庵:僧心明建。

福慧庵:僧源法建。

圓通境庵僧靈脈《刱》。

淨勝庵:僧無能建。

太平庵在大智塔西,僧源隱建。

《方物攷》:木之屬有柏,山中惟古柏最多,遷廢來,舊植 凋殘,惟柏無恙。大者至兩抱,餘皆一、二百年物也。 山茶一名海棠,綠葉紅花,自冬至春,開放不絕。秋時 結子如李,紅碧相間,膚如安石榴,極可愛。山中此樹 最多,數千百本不止。《盛記》云:「山茶樹高數丈,丹葩滿 枝,望之如珊瑚林,其大者至十餘圍雲。」

梅頗少,惟「觀音洞」有古梅二樹,大十數圍,青蔭覆屋。 花時,爛漫如雪;及落,霏霏鱗次,厚積寸許,如鋪素茵, 香氣蒸鬱不散。

羅漢松,經歲長。青山中亦多,惟龍壽庵兩樹至合抱 為最大。

松之歷數十年者甚少,率多數年輒枯。或言「畏海風 也。」

冬青別名「海冬青。」

槐有大而古者。

娑羅土桂、黃楊沙樸黃椐楓、榆桕椿、楊皆有之。 朱藤蔓葉紅花開時,香氣馥郁,附樹而生,攀援千尺, 隨樹委曲,或抱或離。歷年久者大至數圍,山中之嘉 植也。喬林古木間往往有之。

果之屬,有栗、梅、桃、李、柑、橘、橙、枇杷。

竹之屬,有紫竹、淡竹、箭竹、筋竹、龍鬚竹、鳳尾竹、毛竹、 桃絲竹,種類俱有,然極少,亦不甚茂,如他山也。 花之屬,有小白華如瑞香,而白葉亦微似,遍滿山中。 春月花開,香散崖谷。山之名由此。

蓮花:紅、白皆千瓣,盛時多有五色並頭者,惟海印東、 西兩池為最盛。

石蒜:根似蒜,一莖數葩,狀若龍爪而小,紫紅色。六、七 月盛開,如內山射豹然。

木犀、丹、桂間有之。

《水仙》今甚少。

木槿:紫白二色,單瓣。

紫茉莉,花如茉莉而紫。不種自生,或蔓延至里許。 芙蓉、雞冠、鳳仙之類,不具載。

藥之屬,有「天門冬、半夏、百合、沙參、天南星、何首烏、山 梔、風藤、艾、蔓荊子、益母草。」

蔬之屬,有菜、瓜、豆、蘿蔔各種。

番薯:「如山藥」而紫,味甘如飴。種自日本。

筍、芋俱不多。

紫菜:無莖紫葉。生海巖上,味甘美。近山俱產。採者棹 小舟往取焉。

石花菜,亦生巖石間,色近紫菜,其葉碎小。一名「鳳尾」, 一名「牛毛。」煎液成膏,食之解熱。此二種真洛伽之產 也。

鳥之屬,有鵁、鶄。請幫助識別此字。鳿、蒼鵝、淘河,俱海鳥。 鷹、鷴、鷗、黃鸝、鴉、鵲、鳩、燕、雀、百舌、黃頭、白頭翁,俱有之。 獸之屬有鹿、獐、麂、野豬、松、鼠。

山中不產虎,間有渡海至者,不多時旋去,一快事也。 惟獐鹿野豕,多害稻蔬。山僧堵牆柵木,種種守衛。然 守「好生」之戒,不敢呼獵人驅殺也。

魚之屬有石首最多,其他各種俱有。自真歇禪師感 去漁業,至今近山之海無捕取者。間有客舟網至,諭 之亦他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