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2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錄

 天台山部藝文三

  登天台山篇       梁李巨仁

  送司馬道士歸天台     唐元宗

  送司馬道士遊天台     宋之問

  寄天台司馬道士       前人

  前題            張說

  山居洗心        司馬承禎

  越中逢天合太乙子     孟浩然

  舟中曉望天台        前人

  尋天台山          前人

  天台曉望          李白

  同友人舟行遊台越作     前人

  送楊道士往天台      張九齡

  送司馬承禎歸天台      李嶠

  寄天台司馬先生       崔湜

  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    常建

  石橋           皇甫曾

  憶天台山         劉禹錫

  桃源洞二首         元稹

  早發天台          許渾

  發靈溪館          前人

  宿東橫山          前人

  題赤城中巖寺        前人

  遊天台           張祜

  送蘇倩遊天台       張子容

  送僧歸天台         賈島

  華頂           僧靈徹

  天台道中         宋夏竦

  瓊臺西路         高似孫

  天台思古          趙湘

  天台道中          洪适

  石樑            前人

  贈杜介遊赤城        蘇軾

  石橋           王十朋

  桃源            前人

  石樑           王亞夫

  前題           葉清臣

  前題           宋之瑞

  前題           趙清源

  秋日夢登天台山絕頂    明潘禎

  天台懷古         胡纘宗

  過天台           黃約

  石橋            楊澤

  憩天台山寺        黃孔昭

  題畫天台景         范吉

  赤城避暑          許爵

  石橋            許載

  題石橋          彭夢祖

  石樑觀瀑          楊鶴

  自石樑東上華頂歌     洪若皋

  遊桃源          王士性

  同休遠文心上人度石樑   王立程

  石樑觀瀑         何綋度

 天台山部紀事

 天台山部雜錄

 天台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天台山部藝文三

[編輯]

登天台山篇       梁李巨仁

[編輯]

「天台稱地鎮,千仞上凌霄。雲開金闕迥,霧暗石樑遙。 翠微橫鳥道,珠澗入星橋。風急青溪晚,霞起赤城朝。 寓目幽棲地,駕言逸綺季。避世桃源士,忘情漆園吏。 抽簪傲九辟,脫屣輕千駟。沉冥負俗心,瀟灑凌雲意。」 「蒼蒼聳極天,伏眺盡山川。疊峰如積浪,分崖若斷煙。 淺深聞過渡,輕重聽飛泉。採藥逢三島,尋真值九仙。」 藏書凡幾代,看博已經年。「逝將追羽客,千載一來旋。」

送司馬道士歸天台     唐元宗

[編輯]

紫府求賢士,青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適性,芝桂欲調神。 地道踰稽嶺,天台接海瀕。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送司馬道士遊天台     宋之問

[編輯]

羽客笙歌此地違,離筵數處白雲飛。蓬萊闕下長相 憶,桐柏山頭去不歸。

===寄天台司馬道士       前人===
考證
臥來生白髮。覽鏡忽成絲。遠媿餐霞子。童顏且自持。

舊遊惜疏曠,微尚日磷緇。不寄西山藥。何由東海期。

《前題》
張說

[編輯]

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還。傳聞有仙藥,夢寐在茲山。 朱闕青霞斷,瑤臺紫月閒。何時枉飛鶴,笙吹接人間。

山居洗心        司馬承禎

[編輯]

不踐名利道,始覺塵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覺神骨清。 羅浮奔走外,日月無晦明。山瘦松亦勁,鶴老飛更輕。 逍遙此中客,翠髮皆長青。草木多古色,雞犬無新聲。 若有出俗志,不貪英雄名。傲然脫冠綬,改換人間情。 去矣丹霄上,向晚雲冥冥。

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孟浩然

[編輯]

仙穴逢羽人,停艫向前拜。問余涉風水,何處遠行邁。 登陸尋天台,順流下吳會。茲山夙所尚,安得問靈怪。 上逼青天高,俯臨滄海大。雞鳴見日出,常覿仙人斾。 往來赤城中,逍遙白雲外。莓苔異人間,瀑布當空界。 福庭長自然,華頂舊稱最。永此從之遊,何當濟所屆。

舟中曉望天台        前人

[編輯]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任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尋天台山          前人

[編輯]

吾愛《太乙子》,餐霞臥赤城。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榮名。 歇馬憑雲宿,揚帆截海行。高高翠微裡,遙見石樑橫。

天台曉望          李白

[編輯]

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一登覽,直下見溟渤。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鼇沒。 風濤常洶湧,神怪何噏忽。怡情觀斯境,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珠實,服藥鍊真骨。安得生羽毛,千秋臥蓬闕。

同友人舟行遊台越作     前人

[編輯]

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懷沙去瀟湘,掛席汎溟渤。 蹇予訪前跡,獨往造窮髮。古人不可攀,去若浮雲沒。 願言弄倒景,從此鍊真骨。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 不知青春度,但見綠芳歇。空持釣鼇心,從此謝魏闕。

送楊道士往天台      張九齡

[編輯]

「《鬼谷》還成道,天台去學仙。行應松子化,留與世人傳。 此地煙波遠,何時羽駕旋。」當須一把袂,城郭共依然。

送司馬承禎歸天台      李嶠

[編輯]

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一朝琴裡悲《黃 鶴》,何日山頭望白雲。

寄天台司馬先生       崔湜

[編輯]

聞有三元客,祈仙九轉成。人間白雲返,天上赤龍迎。 尚惜金芝晚,仍攀琪樹榮。何年緱嶺上,一謝洛陽城。

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    常建

[編輯]

「夕翠映山深,餘輝在龍窟。」扁舟滄浪意,澹澹花影沒。 西浮入天邑,南望對雲闕。因憶莓苔峰,初陽濯元髮。 泉蘿兩幽映,松鶴聞清越。碧海瑩子神,玉膏澤人骨。 忽然為枯木,微興遂如兀。應寂中有天,明心外無物。 環迴從所沒,夜靜猶不歇。

石橋           皇甫曾

[編輯]

石樑人不到,獨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尋鐘野寺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秋夜聞清梵,餘音逐海潮。

憶天台山         劉禹錫

[編輯]

常憶遊靈境,道人情不低。巖房容偃息。天路許相攜。 霞散曙峰外。虹生涼瀑西。何當謝塵役,重去聽猿啼。

桃源洞二首         元稹

[編輯]

芙蓉脂肉綠雲鬟,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 藥,不知何事憶人間。

其二

仙洞千年一度開,等閒偷入又偷回。桃花飛盡秋風 起,何處消沉去不來。

早發天台          許渾

[編輯]

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 寺,雲霧初開嶺上關。丹壑樹多風浩浩,碧溪苔淺水 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

發靈溪館          前人

[編輯]

山多水不窮。一葉似漁翁。鳥浴寒潭雨。猿吟暮嶺風。 雜英垂錦繡。眾籟合絲桐。應有曹溪路。千巖萬壑中。

宿東橫山          前人

[編輯]

孤舟路漸賒,時見碧桃花。溪雨灘聲急,巖花樹勢斜。 獼猿垂弱蔓,鸛鶴宿橫槎。謾向仙林宿,無人識阮家。

題赤城中巖寺        前人

[編輯]

蒼蒼松檜陰,曉日露西岑。素壁秋燈暗,紅爐夜火深。 廚開山鼠散,鐘靜隴猿吟。行役方如此,逢師懶話心。

遊天台           張祜

[編輯]

「崔嵬海西鎮,靈跡傳萬古。群峰日來朝,纍纍孫侍祖。 三茅即拳石,二室猶塊土。旁洞窟神仙,中巖宅龍虎。 名從乾取象,位與坤作輔。鸞鶴自相群,前人空若瞽。 巉巖到秋碧,媧女徒巧補。視聽出塵埃,處高心漸苦。 纔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華蓋尖,赤日雲上午。 奔雷撼深谷,下見山腳雨。回首望四明,矗矗若城堵。 昏晨邈千態,恐動非自主。控鵠大夢中,坐覺身詡詡東溟子時月,卻孕元化母。彭蠡不盈杯,浙江微辨縷。 石樑屹橫架,萬仞千壁豎。卻瞰赤城巔,勢來如刀努。 盤松國清道,九里天莫睹。穹崇上㠝三,突屼傍聳五。 空崖絕凡路,癡立麋與塵。」邈峻極天門,覰海窮地戶。 金庭路非遠,徒步欲將舉。身樂道家流,敦儒者一矩。 行尋白雲叟,禮象登峻宇。佛窟了杉柟,仙壇半榛楛。 懸崖與飛瀑,險噴難足俯。海眼三井通,羽門雙闕柱。 瓊臺下昏側,手足前採乳。但造不死鄉,前勞何足數。

送蘇倩遊天台       張子容

[編輯]

《靈異》尋滄海,笙歌訪翠微。水鷗迎共狎,雲鶴待將飛。 琪樹嘗仙果,瓊樓試羽衣。遙知神女問,獨怪阮郎歸。

送僧歸天台         賈島

[編輯]

辭秦經越國。歸寺海西峰。石澗雙流水。山門九里松。 曾聞清禁漏。卻憶赤城鐘。妙字研磨講。應齊智者蹤。

華頂            靈徹

[編輯]

天台眾峰外,華頂當其空。有時半不見,崔巍在雲中。

天台道中         宋夏竦

[編輯]

驅馬天台路,悠悠漸向晨。雲間忽見寺,山盡偶逢人。 細雨疏篁長,微煙古木春。行行逢驛道,落吹起輕塵。

瓊臺西路         高似孫

[編輯]

一夜《天台》雨,青鞋踏遍砂。添將清爆水,濕盡碧桃花。 涉澗鉏山朮,和雲嚼野茶。縱無仙骨分,不敢更思家。

天台思古          趙湘

[編輯]

遊人行盡天台路,仙家杳杳知何處。惟有山前一派 溪,落花依舊留春暮。

天台道中          洪适

[編輯]

灘聲因雨急,山勢向雲斜。橘綠誰能畫,楓丹近似花。 春鋤懷淺水,郭索上寒沙。漸聽鳴梭近,林中三數家。

石樑            前人

[編輯]

懸磴跨幽崖,奔流漱深壑。宛然臥蒼龍,天巧謝深鑿。 萬木斬前山,笙竽真籟作。長嘯斥猩猿,高巢布鳥鵲。 莓苔助危梁,下瞰膽欲落。橫前阻翠屏,峭立旁如削。 於此判塵凡,咫尺遂綿邈。飛錫凌空虛,樓臺夜林薄。 寶輝覿華鐙,金翰過神雀。二年佐銅虎,渠能解羈絡。 來烹紫雲腴,寒甌散葩萼。奇事訂前聞,詩成謝層閣。

贈杜介遊赤城        蘇軾

[編輯]

我夢遊天台,橫空石橋小。松風吹茵露,翠濕香嫋嫋。 應真飛錫過,絕澗度雲鳥。舉意欲從之,翛然已松杪。 微言燦珠玉,未說意先了。覺來如墮空,耿耿窗戶曉。 群生陷迷網,獨達從古少。杜叟子何人,長歗萬物表。 妻子空四壁,振策念輕矯。遂為赤城遊,飛步陵縹緲。 問禪不歸舍,屢為瓠壺繞。何人識此志,佛眼自照燎。 『我夢君見之,卓爾非魔嬈。仙葩發茗碗,煎刻分葵蓼。 從今更不出,閉戶閒騕褭。時從佛頂巖,馳下雙蓮沼』。

石橋           王十朋

[編輯]

石橋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夢時。僧喚我為巖首 座。前身曾寫石橋碑。

桃源            前人

[編輯]

澗水桃花路易迷,不同人世不同蹊。自從重入山中 去,煙雨深深鎖舊溪。

石樑           王亞夫

[編輯]

天巧何年路,千峰亂入雲。瀑飛雙澗合,崖斷一橋分。 樹色春猶凍,猿聲夜或聞。靈蹤如可見,煮茗共爐薰。

《前題》
葉清臣

[編輯]

一徑涼飆響萬松,青霞紫霧祕爐峰。寒生別洞前溪 雨,聲到諸天午夜鐘。仙境月高猶駕鶴,陰潭雲起舊 降龍。出塵境界無多地,已上金庭第七重。

《前題》
宋·之瑞

[編輯]

石樑橫亙不知春,閱盡幢幢幾許人。正使更無蒸餅 礙,可能前路絕荊榛。

《前題》
趙清源

[編輯]

何處覓靈蹤。天台第一峰。雲深惟見寺,夜靜忽聞鐘。 卓錫隨飛鶴,談元起蟄龍。石橋如有約,跨月坐從容。

秋日夢登天台山絕頂    明潘禎

[編輯]

華峰四萬八千丈,鶴背秋風夢一登。坐使群山臥平 地,笑看杯水瀉東溟。此心本是同寥廓,大塊真能載 我形。擬過赤城尋隱處,倚霞結構老吾生。

天台懷古         胡纘宗

[編輯]

懸崖掛石樑,縹緲隔仙子。不見採藥人,桃花自流水。

過天台           黃約

[編輯]

杖策天台路,松杉萬壑陰。仙人不可見,花落正春深。

石橋            楊澤

[編輯]

乘興探奇到石橋,古碑拂蘚認先朝。八峰羅擁晴虹 臥,雙澗飛流凍雪飄。方廣寺鐘聞縹緲,曇花亭路望 岧嶢。振衣便覺輕塵世,直上洞天不憚遙。

憩天台山寺        黃孔昭

[編輯]

偶憩招提境,行穿松柏林。鐘聲出樹遠,塔影到池深。 掃葉移僧石,聽猿坐竹陰。回頭無限意,索寞向誰吟。

題畫天台景         范吉

[編輯]

萬丈華峰倚碧空,松篁臺殿白雲封。石樑咫尺《桃源 洞》,遊遍名山興未窮

赤城避暑          許爵

[編輯]

海上仙人宅,重重幔彩霞。絳宮迷草樹,丹竈護龍蛇。 寒溜通雲竇,晴空散雨花。石床無些暑,清夢遶天涯。

石橋            許載

[編輯]

笑指千山小,吟穿一徑微。野花迎畫戟,嵐翠濕緋衣。 橋險無人渡,林深有路歸。去尋方廣寺,次第問元機。

題石橋          彭夢祖

[編輯]

石磴盤空別島開,深林蒼翠拂衣來。曇花映日千峰 繞,飛瀑凌風萬壑哀。野寺無人猿自嘯,危梁駭客鶴 頻回。桃源洞杳知何處,翠髻雲房亦浪猜。

石樑觀瀑          楊鶴

[編輯]

千尺鼉梁噴水輪。水光如練復如銀。金繩放溜蒼龍 峽。雪浪翻車白馬津。鬼斧斲雲開磴道。山精肅樹泣 波旬。應真五百降魔出。夜夜蓮花現法身。

自石樑東上華頂歌     洪若皋

[編輯]

濤聲震盪白日杳,陰氣溟濛風悄悄。攜杖探幽過橋 東,蛇盤鳥道山路小。危峰劍戟兩邊來,急水中流一 澗開。沓石橫磯兀相倚,奔騰澎湃撼怒雷。幽潭旁窟 深百丈,狂松怪木雜蒼莽。霹靂崩摧水轟轟,熊咆龍 吟泣魍魎。神光靈譎悸心魂,昏迷浩蕩失乾坤。攀蘿 穿險磈礧偃,奇形詭狀虎兕蹲。十里岧嶢百里迥。遙 遙漸望蓮峰頂,白雲黮霮連青天,一嶺一峰峰愈挺。 梯巖踏磴步步登,回首千山萬馬騰。長鼉巨鼇駕疊 浪,海闊天空積萬層。草樹茫茫煙無數,足底飄飄起 雲霧。遠壑遙岑青冥端,惝恍靈蹤隱凝沍。躡屐直到 峰上頭,蓮花蓮葉滿眼愁,霞光飆爽天咫尺,星長歷 歷手可扐。宛委峰頭日西昃,滄海東流何訊亟,人生 百年在頃刻。呼智公,招太白,羽旗鸞車遠難即。安得 乘天長羽翼,四顧茫茫暮雲色。洞天福地誰測識,萬 古高山無終極。

遊桃源          王士性

[編輯]

「劉阮相將出洞天,洞門轉盼埋蒼煙。花開花落誰為 主,寥落壺天幾歲年。我亦天台採芝客,來往青山訪 陳跡。萬樹夭桃隔綵霞,髣髴仙娥落空碧。記得迷津 採藥郎,桃花流水偶相望。隱隱胡麻來石髓,雙雙玉 女下天香。雲鬟翠黛流蘇帳,伉儷不殊人世狀。仙家 雞犬日日增,七日滄桑何漭蕩。」塵心忽自憶人間,一 別仙源遂不還。白日蒼蒼翳舊路,瓊樓玉宇掩重關。 狐兔為家莽荊棘,煙霧茫茫招不得。鑿石誅茆發隱 淪。我與山川生氣色,古陌無津不計春。敢希邂逅望 仙塵。但將指點漁郎道,勿被桃源解笑人。

同休遠文心上人度石樑   王立程

[編輯]

「平生愜幽賞,山水有餘癖。躋攀陟穹崖,杖屨迷昕夕。 遙愛萬峰攢,悠然暮雲白。一徑轉松蘿,縈迴盤蹬窄。 怪石駕飛梁,橫空巨靈劈。瀑布自天來,波濤翻四壁。 噴沫建瓴下,懸崖幾千尺。足底走轟雷,崩騰疑地坼。 中有一線通,莓苔覆其脊。猿鳥不敢窺,狡兔猶辟易。 時與山僧來,躊躇中復卻。觀止即康莊,虔心輕一擲。」 舉足已忘身,生死不容隙,嗜專遂忘險,陡然任所適。 闊步神飛揚,往來憑兩屐。觀者色沮喪,相顧徒咋唶。 親朋四五人,驚定還慰責。千金戒垂堂,髮膚寧不惜。 吁嗟謝世情,嶔巇羊腸迫。浮沉投網羅,安危何所擇。 為我解天弢,逍遙舒六翮。遺生等鴻毛,胡為效臧獲。

石樑觀瀑         何綋度

[編輯]

靈虹渴飲跨丹丘,玉館金庭異跡留。地轉星河能不 夜,天開霜雪欲長秋。半空花散三千界,一片瓊飛十 二樓。揮手風塵邈城市,人間何處更滄洲。

天台山部紀事

[編輯]

《天台縣志》:南齊顧歡字景怡,鹽官人。年二十,隱居天 台山,開館受徒。台人病疫,歡曰:「汝家有書否?」答曰:「止 有《孝經》三章。」歡曰:「此益善,可取仲尼章置枕上。」如其 言,果瘥。人問其故,曰:「善禳惡,正勝邪,此所以瘥。」高帝 累詔不起,終於台。

梁庾肩吾字子真新野人隱天台故其子信所著哀 江南賦題曰:「少微真人天台逸民。」

陳僧智顗,潁川人,陳姓,字德安。太建七年,至天台山, 卜居佛壟。後宣帝創修禪寺,割始豐縣租以充其粟。 至隋煬帝時,請授戒,號智者大師。居天台山二十二 年,建道場十二所,國清其一也。又按舊圖經,師年十 歲,誓佛前願荷正法。遊佛壟,感定光之夢,即建寺。後 寂滅,其徒輿葬佛壟。嘗著《正觀》十卷,緇流宗為天台 教。

僧灌頂,章安人,吳姓,字法雲。聆智顗所說法,了無遺 忘。嘗入都講演義疏,晉王遣使送之還山,為造國清 寺《高僧傳》:「僧普明,會稽人,朱姓,初止國清寺半巖,難於 得水。一日以杖叩石,泉湧出。今錫杖泉是也。」

《隋書徐則傳》:「則,東海剡人也。幼沈靜,寡嗜欲,受業於 周弘正,善精於議論,聲擅都邑。則嘆曰:『名者實之賓, 吾其為賓乎』?遂懷棲隱之操,杖策入縉雲山。後學數 百人,苦請教授,則謝而遣之。不娶妻,常服巾褐。陳大 建時,應召來,憩於至真觀。期月,又辭入天台山,因絕 榖養性,所資惟松水而已。雖隆冬沍寒,不服綿絮。太」 傅徐陵為之刊石立《頌》。

《天台縣志》:「司馬承禎字子微,洛州溫人也。居天台山, 曾至洞霄宮,事潘體元,傳辟穀導引術,無不通。後與 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維、孟浩然、王適、畢構、李白、 賀知章為方外十友。睿宗召之,延問其術,對曰:『為道 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夫心目所知見,每損之 尚不能已,況攻乎異端而增知慮哉』?帝曰:『治身則爾, 治國奈何』?對曰:『國猶身也,故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 物自然而無私焉,則天下治矣』。」帝嗟嘆久之,乞還山, 賜寶琴霞帔,公卿賦詩送之。時盧藏用隱終南山,後 登朝見禎將還,指終南山曰:「『此中有大佳處,何必天 台』?對曰:『以僕觀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有慚色。」 《唐書隱逸傳》:「吳筠,華陰人,字正節。天寶初」,遊天台,觀 滄海,與名士相娛樂,文辭傳京師。元宗召見,獻《元綱 論》。

《天台縣志》:「甘泉先生,不知何許人,隱華頂峰,頻詔不 起。開元十八年,明皇遣官於王屋山置臺觀以居之。」 《唐高道傳》:「田虛應,齊人,字良逸,得大洞法。每水旱請 禱,敝衣岸幘而坐,應不旋踵。元和中,入天台,屢詔不 起。」

馮惟良,相州人,字雲翼。修道衡嶽。元和中入天台,廉 使元稹嘗造請,問方外事。後以《三洞法》行於江表,憲 宗屢詔不起。

陳寡言,越人,字太初,隱玉霄峰,號曰華琳。嘗以詩詠 自娛。將屍解,謂徒劉介曰:「當盛我以布囊置室中,勿 木為也。」

《天台縣志》:「徐靈府,錢塘人,號默希子。居天台雲蓋峰 石室中,以修煉自樂。會昌初,頻詔不起,絕粒十餘年, 凝實而化。嘗著《天台山小錄》《山洞要略》《寒山子集序》 《真經》十二篇。」

項斯,字子遷,江東人。會昌中進士,為丹徒尉。工於詩, 楊敬之雅愛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 勝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後遊天 台,因寓焉。

曹唐字堯賓嘗寓天台山以能詩名於時後為荊湘 從事。

「周朴,福州人,寓天台山。時黃巢亂,欲用之,不屈而死。」 《續仙傳》:「許碏,高陽人,少為進士,累舉不第。晚學道於 王屋山,周遊五嶽,自荊、湘抵天台。」

《仙傳拾遺》:夏侯隱不知何許人,大中末遊天台,獨止 一室,或露宿草樹間。每登山渡水,則閉目而睡,比至 則覺,人呼「睡仙。」

李畹《該聞錄》:「杜光庭字聖賓,括蒼人,號東瀛子。為時 巨儒,嘗居天台山。至懿宗朝,與鄭雲叟賦萬言,不第, 遂入道。初從僖宗入蜀,有文集百卷,終上都大清宮 內供奉。」

《舊圖經》:「劉處靜自號天台山耕人。會昌中,與葉藏質 應夷節,為林泉友。」

《天台縣志》:僧豐干居天台國清寺,形貌寢惡,被髮布 裘,或時唱歌。人問之第云:「隨我騎虎遊松門,與寒山、 拾得相親。」三人每邂逅,則長吟大笑,人莫測也。後太 守閭丘引嘗問豐干曰:「天台有何聖賢?答云:『國清有 寒山、拾得,狀貌類風狂,歌笑不常。蓋普賢,文殊後身 也。公至宜謁之』。」至則二人方據火談笑,閭丘遽作禮 二人云:「豐干饒舌耶。」遂搖手出門而去。豐干後於天 台示寂。

《傳燈錄》:「寒山子本無氏族,以其於寒石山中居止得 名。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時來 國清寺就拾得,取眾僧殘食菜滓食之。或廊下隨行, 或時叫噪,望空謾罵。寺僧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大笑 而去。雖出言如狂,而有意趣。嘗得詩輒題石間,好事 者隨錄之,得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 時態,警勵流俗,徐靈府序而傳之。終隱寒山石中。 拾得不言名氏,因豐干於山中經行,至赤城道,數聞 兒啼聲,遂尋見一子,可數歲,因名拾得。在國清廚內 滌器,常日齋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即負之 去。後隱祥雲峰。時僧道翹纂寒山詩,以《拾得偈》附焉。 溈山佑禪師初作沙彌,自福唐至國清受戒時寒山、 拾得掃松迎迓,臨行寒山送之,云:「遇潭即止。」後於洪 州泐潭山得道。

《天台縣志》:「僧遺則,京兆人,長孫,其姓也,隱瀑布之西 巖。元和中,法席漸盛,自名其巖為佛窟,居四十年而 終僧普岸,漢東人,姓蔡。太和初,止水磑西峰,翌日有虎 引至中田,遂創平田禪院,今萬年寺是也。」

僧幼璋,夏侯其姓也。遊天台山,創福田院,今慧峰是 也。中和四年,人死於飢,璋聚骸以葬。錢武肅王嘗夢 一僧,儀貌甚偉,寤求不獲,後圖形至天台山得之,乃 璋也。賜號「至德大師。」

宋許仁字性初,山東鉅野人。從楊龜山遊。建炎初,以 右朝請大夫、集英殿修撰知臨安府。疏劾黃潛善、汪 伯彥直道不容於朝,因偕修武郎趙士佇遊台山,卜 居於邑之墨湖,建思敬堂、金波亭。所著有《靈溪新紀 編》及奏疏若干卷。

范宗尹,襄陽人。高宗時累官右僕射,出知溫州,退居 天台山。

季思可,龍泉人。寶佑四年進士,權貴忌之,退居天台 山,作書堂於雷馬山。

張無夢,鳳翔人,字靈隱,號鴻濛子。遊天台山,廬於瓊 臺。真宗召問,令講《易》,即說《謙》卦曰:「方大有之時,宜守 以謙。」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復召講《還元篇》,答曰:「國 猶身也,心無為則氣和,氣和則萬寶結,有為則氣亂, 氣亂則英華散,此還元大旨也。」賜處士先生號,亦不 受。上以長歌贈行,朝士咸賦詩送之。

杜本,字伯原,隱居天台山,學者稱為清碧先生。至正 三年,丞相脫脫以隱士薦,召為國史編修,稱疾固辭, 致書丞相,略云:「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 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 樂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

潘和道,天台之橋亭人。性穎悟,行剛直,恣意吟詠,有 少陵風,喜談兵事。劉誠意過天台,邀論相合,曰:「方今 必有真主渾一天下,壺漿之迎,不在茲歟?」潘曰:「唐虞 之世,下有巢、由,富貴非所期也。」劉力勸之仕,猶豫久 之,曰:「僕勇劣鷹揚,忠讓叩馬,不過為頑民歸計耳。」遂 隱於華頂,築雲山一覽亭,自號竹坡隱者。

天台山部雜錄

[編輯]

《異苑》:「會稽之天台山,雖非遐遠,自非忽生忘形,則不 能躋也。赤城阻其徑,瀑布激其衝,石有莓苔之險,淵 有不測之深。」

《居易錄》:「天台山慧明寺有陳智者大師手書《陀羅尼 經》四卷,前三卷,內有缺,宋僧元通倣大師書補完之, 別書後一卷,以備亡失。明嘉靖中,有譚守取去大師 手書一卷,今存者皆元通書。吳江潘簡次耕遊天台 見之,云:第四卷筆法精勁,神采奕奕。」知譚所取乃元 通書耳,大師手蹟故在也。

潘次耕云:「從天封上華頂,惟善興寺有眾三十,號叢 林,然亦編茅代瓦。其餘小茅,蓬散處巖谷中,單棲偶 隱,一瓢一衲,齋缽不繼。而巖阿澗曲,閒值團瓢,獨木 為橋,老樹縛屋,落花不掃,經聲朗朗,為聖為凡,不可 知也。」予謂風穴沼禪師單丁七年,日乞村落,夜然松 脂。倚遇禪師住法昌,無僧徒,開爐日撾鼓上堂,為泥 塑十八羅漢說法偈云:法昌今日開爐,行腳僧無一 箇,只有十八。高賢緘口,圍爐打坐,諸方傳之,固知真 善知識,未必開堂領眾,千百為群,如吳越間習氣也。 寒山子有二,皆載《天台山志》。其一即寒山拾得文殊 化身。其一道士李褐遇貧士去數日,復乘白馬來,謂 褐曰:「頗知寒山子乎?即吾是也。」

王立:程《天台山記》:天台山去郡治一百五十里,《志》稱 華頂高萬八千丈,複嶂重列,如張帆,翠濤中上參台 宿,故名。如桐柏、赤城,皆即所向而分氏之爾。愬皋祖 起自大盆,遊天姥,開峽,支甚繁。東為天封寺,一名靈 墟,突峰曰摘星,分二榦。一至緱城、勾章諸山屆海;一 於覆盆山迤入大固,毓臨海郡。西為萬年寺,亙通元 峰,為韶國師道場。南支繇葛閬峰始結國清寺,演為 桐柏。其左駢化佛,壟孕天台縣。從縣北陟二里,名「萬 松徑」,尚顏左壁,彷彿聞濤聲,旁植二浮屠,高數丈,衣 蘿薜如繡柱,此造國清初門也。抵陿口,復列石幢二, 鐫金剛密跡,為解脫門。前屹立一峰如覆釜,名「孤嶼」, 隱隱見虯松載道。稍入,臨萬工池,池上標七佛塔,匯 雙澗水,東麓湧大浮屠,影掛霄漢,為寺之大觀。每偕 沖公坐迴瀾橋,溪聲雲濤,如凌空天樂。入三門,班菩 提樹數本。由雨花亭登大雄殿,輝煌奪目。環以五峰 雙澗,粼粼,巉巉怪石。中嵌九節菖蒲,可采為餌。殿左 聳危樓,貯今上所為《御函金誥》。洎紫袈裟,即沖公奏 頒者。右配普門殿,殿後無畏法堂,家比部公諱士崧 新之。堂左石竇為飛錫泉,色如乳。右曹源,為宋譙國 曹勛書銘。東南隅三隱堂,為三聖藏修處,茂樹修陰, 如在祗陀林矣。華頂矗萬山,門獨表於諸峰,他山如 蓮花瓣附之,亦云「上應華蓋。」當雲斂空霽,晨起,看旭 日於溟渤中忽涌金丸,大可十餘頃。西顧錢塘,微茫一線,四隅集亂石如卵塔。昔智顗禪師入定,天魔以 業力運巨石,恐之,竟不能動,咸稽首退,今稱「降魔塔。」 一泉極甘洌,名「卓錫。」甚寒,多嵐霧,或雲濤陡作,千巖 萬壑,化為兜羅錦界。稍下,為右軍墨池,舊有太白讀 書堂,隤敗,家中丞公新以居僧。再下為華頂寺,大雄 殿洎廊廡皆茅蔽,用陶則冰脆之。前有池,輒產異花, 人鮮識者。宋無見禪師就澗築放生池,亢霖無涸溢, 池魚聞木魚聲,即仰受飼。南轉為天柱峰,乃永明壽 禪師習靜處。下嶺則天封寺,有十六尊者像,神氣如 生。寺前多巨檜,年來為俗吏斬之以償逋稅。國清、萬 年以「聖藏」僅免東征加餉,惟闡法罹殃殊慘。未幾吏 為神殛,可鑑也。

「石樑,去縣治五十里,應真五百所棲也。山自華頂至 蓮花峰,瓜分為三,中支先止,為上方廣。南舒象鼻,植 曇華亭;北狀獅蹲,石樑亙之。一水從蓮花峰界上方 廣之前,一由香爐峰出方廣之後,去橋數十步,合遊 梁下,即化為白虹千尋,飛流出剡。」僧指梁下為龍窟, 余並坐下。方廣仰視石樑,倚天松翠蘿陰,漸入几案, 「飛鳥依人,幽香填壑。僧徒傴僂,扶杖戴笠,戢戢渡石 橋狀雖僧繇不能曲盡其妙。崇岡峻嶺,朝嵐夕暉,星 螺玉蜆,翔為奇峰,伏為邃谷,婉委兩山中。而一亭翔 於峭壁之末,蕩雲摩漢,鈴鐸自奏,天花飄落簾籠間, 非復人世矣。」

斷橋。由石樑左澗渡雙溪矼,沿澗行數里,澗石平鋪 如砌,蒼松夾之,幽蘭異草,香風襲人。稍下,數石錯列, 如施床幾。湍流起伏,慴惑觀聽。於喁似人語,曲折若 羊腸。漲時枉道方可渡,而兩巖相距不接者數尺,望 之如闕,因名「斷橋。」橋下巨石,縱橫可數百尺,疊級為 三,各有穴,瑩潤天成,極深無際。從上泓旁泐一線,溢 於中坎。下窪方池,開廣半畝,乃盡三級。相傳神龍都 之。頫窺則足心酸澀。左小澗長丈許,為龍孫炙鱗處, 俗呼「龍拖石。」池下為珠簾水,沿崖石溜激,飛躍如雲 飄空。中崖半迸珠萬斛,晴雪濺人,沁心寒骨。簾下一 石如掌,可跏趺二十人,逶迤入慈聖寺,漸界南明之 沃洲矣。

桃源洞,在護國寺東北二里許。斜行山谷,榛莽充塞。 沿澗繡壁岝崿,綠波漣漪,如鏘環珮,即漢永平中劉 晨、阮肇遇仙處。澗之東塢有桃數畦,春時花光射日, 紅雨點綴芳草如踏錦裀。塢以北行里許,攢峰迴擁, 如堂皇扃戶,行跡杳然,遊人附杖從之。及水窮道盡, 一潭清激,可鑒毛髮。中有洞泉通山底,是為金橋潭。 宋景祐中,僧明照見金橋跨水,如睹永平故事,即此 潭也。潭之南滸有磐石三,僅出水四寸,可坐挹流杯。 俯而啜之,如在几案。元祐間,鄭至道結亭其上,榜曰 「浮杯」,而記之,即其趾也。據石仰望,三峰盡如罨畫,惟 東峰特秀如綰髻,名雙女峰。或謂雙鬟戲水,非其精 靈所化耶?少頃,白雲隨杖,笑語應谷,「翛然發,天際真 人想。」家中丞公於離別巖下構亭,榜曰「儷仙」,蓋紀劉、 阮事。有詩載《集中峰》。左循麓至紫凝山,有瀑布懸流 千尺,則陸羽所品第十七泉也。

赤城山,出國清寺,循靈芝峰西轉,僅三里餘,林陰披 拂,若穿雲嶂。抵曹莊,望中巖寺,霞彩閒微,露金屋。晉 義熙初,僧曇猷開創。巖極深廣,居之可忘寒暑。由中 巖右轉,躡石磴里許,為玉京洞。巖溜不輟,晴空飛霰, 如淡雲薄霧。洞前蔽修竹,磬聲隱隱度林杪。《仙史》載: 茅司命所治第六洞天也。洞右有巖,曰結集,曰釋籤, 乃隋僧灌頂湛然釋教觀處。越人許陽常修真於此。 又西為洗腸井。昔曇猷禮石橋應真,怪其腹中韭氣, 猷出腸洗之,至今韭尚叢生焉。絕頂表以浮屠,即興 公所稱「霞起建標」處。山趾為清溪,匯大盤、國清、桃源 三水,跨石橋,長數百武。東汰十里餘,數石劖削刺中 流,不利舟楫。土人謂「大小惡」,即李白所稱「惡溪。」溪由 靈江入海。

萬年寺。出國清東轉,沿澗水數里,為龍潭崖,水底隱 隱見石窟,廣數丈,貫索垂石,未竟其奧。再上金地嶺, 入大慈寺,即顗師所建修禪院。兩厄火龍,餘敗屋殘, 僧又蹇於東征,額外之餉,廢可立待也。其後即大師 塔院。稍下為高明寺,今講師燈公振其廢。再上為寒 風闕,山頂棲毒龍,故風雨特甚。又十里為羅漢嶺,雲 「應真炙日遊行於茲。」下嶺五里許,即纓絡葳蕤,濤聲 振壑。列古檜千餘榦,大數圍,掩映雲日。八峰雙澗環 衛。左右山門,構叢檜。中殿後為法堂,奉慈聖所賜,《全 藏》莊嚴倍他剎。蘊空禪師開飯僧堂,而秀公繼壯之。 土僧戴髮事耕樵,尤可笑也。

「桐柏觀,居華頂,迤西由白沙出寒峰口,歷鳥道十里 餘,牽蘿下白公界,若霣虛然。稍近洞天,兩石對峙,啟 玉霄宮,今廢,而香茅猶生,直抵方瀛,即徐靈府修真 處。」緣澗行,自地距洞門數十里,始至觀西壁聳立如 塹,中有瀑水飛流,四時巖浩,垂若天紳,實為葛洪、司 馬子微遺跡。而雲壇寂寞,惟山翠沾衣,悵惘殊極。有 二石像,叩之銅鳴,黃冠指為夷齊像。余謂二賢未東恐後人諱劉、阮而襲其名耳。越西北二里許,經龍潭, 仰望瓊臺雙闕,皆峭壁萬仞,突起大壑之心,參雲摩 霄,真奇觀也。再出,即慈雲懺主道場,今講師惺公居 之。經年不聞足音,其幽僻尤為耽隱者所慕。

《天台縣志》,天台山在縣北三里,自神蹟石起。按陶弘 景《真誥》云:「高一萬八千丈,週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 面如一。」《十道志》謂之「頂戴三辰。」或曰當牛女之分,上 應台宿,故曰天台。顧野王《輿地誌》云:「天台山一名桐 柏,眾嶽之最秀者也。」《徐靈府記》云:「天台山與桐柏接 而少異。」神邕《山圖》又採浮屠氏說,以為閻浮震旦國 極東處,或又號靈越,《孫綽賦》所謂「託靈越以正基」是 也。按諸書名稱不同,惟天台乃其正號,餘亦各有所 據。獨上應台宿之語,雖本道書,邈不可考爾。

天台山者,山之總名也。自神蹟石起,桐柏、赤城、瀑布、 佛壟、香爐、華頂、東蒼皆是。支遁《天台山銘序》云:「往天 台當由赤城為道。」而《神邕山圖》亦以赤城為南門,石 城為西門。徐靈府《小錄》又以剡縣金庭觀為北門,蓋 皆指山之所至言之。蜀樊建《天台山行記》云:「自桐柏 至華頂,台山八重。」蓋其延袤有如此者。近盧守仁修 《台州郡志》,力辨天台山專指《華頂志》,未成書,其說特 見於《赤城集》。而藏教所載《羅漢靈蹟記》有云:「赤城巖 與天台、瀑布、靈溪、四明相連」,而天台懸崖峻特,峰頂 切天,下有石橋跨澗,則又以石橋為天台。晉束晳《啟 蒙記》云:「天台去人不遠,路自福溪,水淺而清。」福溪在 縣北四十里,與華頂石橋相近。大抵其說各有所本, 而今無所考矣。范侍郎《志要》云:「『華頂為台山絕頂特 秀,其原遠未可窮。昔人謂發脈紹興,故孫賦以為託 靈越以正基』。又謂海瀕起伏三百六十餘峰,而融結 於此。自此又分為五支,其最東一支為天封、歡嶴諸 山,至邑東橫山而止;稍南一支為大慈佛壟,縈紆至 神蹟石以及縣治。中」一支則為國清寺。迤西一支為 桐柏、玉霄諸山,又西一支則衍為石橋諸峰,而天台 乃其總稱。其說頗為近理。

《天台山賦》云:「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呂向註 云:「五界,峻道名。濟此險阻,經峻道而疾行也。」李善註 云:「五界,五縣之界。」援徐靈府《會稽記》曰:「此山舊名五 縣之餘地,謂餘姚、句章、鄞、剡、始寧。」此說是也。然《登真 隱訣》謂大小台處五縣中央,又以餘姚、句章、臨海、天 台、剡縣為五界矣。

《孫賦》又云:「蔭牛宿以曜峰,託靈越以正基。」蓋言天台 山據越地之靈,以正基址爾,非專以靈越為天台山 也。江總《修心賦》曰:「喜南斗之分次,肇東越之靈祕。」又 晏元獻《石氏山齋詩》云:「書仙十闋壯儒宮,靈越山川 寶勢雄。」以是考之,則會稽本名靈越,非止台也。 陶弘景《真誥》云:「越有桐柏之金庭。」按剡縣《金庭館記》 曰:「沈約定居桐柏嶺,建館曰金庭。」則是剡之金庭,亦 桐柏也。天台縣洞宮以桐柏名,始於唐景雲二年,司 馬承禎所置。而寧海之西南,亦有桐柏山,連天台山。 故《神邕山記》力辨云:從極東至寧海界,有桐柏山,其 狀高峻。《道經》云:「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相連。」豈 其山之綿亙如此耶?

《真誥》又云:「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李白夢遊天姥吟 乃云:「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不知何據 而云然。

《名山福地記》:玉京洞在赤城右脅,蓋十八洞天之第 六,周三百里。《會稽志》載越之諸暨,亦有玉京洞。及考 徐靈府小錄云:其下別有洞臺,方二百里,南馳縉雲, 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其說亦誕而難信。 《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東南四十里,舊傳司 馬承禎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後人重建此橋,錯 書「悔」字為晦,其義益舛。按《雲笈七籤》載:司馬悔山在 天台山北,係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處。山在 天台、新昌二境間,橋以山得名,非為司馬承禎設也。 昔人有題云:「道書司馬悔,福地在天台。茲山秀盤古, 億載青崔巍。如何越中志,記載殊未該。浪雲唐子微, 曾過茲橋來。奉詔悔輕出,欲勒俗駕回。」觀此,益見 白雲先生者,晉之仙人也。《洞天福地記》云:「靈墟乃白 雲先生隱處。」《世說》載:王右軍得筆法於白雲先生。又 按《野史辨才》云:「右軍作《蘭亭記》三百七十五字,始夢 天台了貞傳授筆訣,以永字為法。」其後司馬子微亦 號白雲子。

青溪,在縣北五里。按:宋謝靈運《登臨海》詩云「旦發青 溪陰。」又唐元宗《送司馬承禎》云:「青溪祖逸人。」皆作青 字,俗呼為清者誤。

《明一統志》載,天姥峰在天台縣西北,與天台山相對。 李太白《天姥吟》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 城。」蓋此山舊屬天台,自五代間,錢氏分台割剡,置新 昌縣。今屬新昌,故不載。

黃振嶺在縣東四十里,即天台山麓,與臨海分界。《范 志》作「王進嶺」,謂宋高宗嘗從此嶺進幸周氏宅,題詩 於壁云:「秋入幽巖桂影團,芳心日夕照林丹。應知月窟天香種,染得朝霞下廣寒。」後人因以名嶺。稍東十 五里為王愛山,亦以高宗坐玩得名。舊《志》以高宗止 至章安鎮而回,未嘗至天台。

天台古蹟甚盛,舊志多逸而不載。今考《赤城志》所書, 有班春亭在縣治東。宣詔亭在縣治西。靜治堂上有 標霞閣,丁大榮建。平心堂在宅堂西,薛洪建。瑞粟堂 在觀政堂北。舊名「瑞萱。」嘉泰間令丁大榮以得瑞粟 一莖六穗,更是名。觀政堂在縣圃內,令劉孝常建。松 風亭在宅堂後有大松如偃蓋,故名。後更「問松臺。」多 「錦亭」在縣圃內,令邵繼元建。此外多不勝紀,聊存其 名,以備覽古之萬一耳。

天台山部外編

[編輯]

《神異經》:「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羊, 引洪至天台瀑布泉,曰:『我丹丘子也,聞子善飲,常思 見惠,山中有天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 不相遺也』。言訖,忽不見。後洪入山,果獲天茗焉。」 《臨海圖經》:「漢茅盈,字叔申,景帝時咸陽人。其高祖濛, 字初成,秦時至華山飛昇。盈年十八,詣南嶽上真西 城王」老君受道,道成,命為「太元真人。」哀帝元壽間,乘 雲駕龍,至大霍赤城玉洞之府。

《幽明錄》:「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 取穀皮,迷不得返,經十餘日,糧乏食盡,飢餒殆死,遙 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了無登路, 攀葛乃得至,噉數枚而飢止體充。復下山持盃取水, 欲盥漱,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又出有胡麻 糝,相謂曰:『此之去人境不遠。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 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至,女遂持盃出,便笑曰:「劉、 阮二郎來晨。」肇既不識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 相見忻喜,問來何晚,即因要還家。家多瓦屋,南壁及 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幃角懸鈴,上金銀交 錯,床頭各十侍婢。使敕云:「劉、阮二郎,經陟山阻,向雖 得瓊實,猶尚虛敝,可速作食。」有胡麻飯、山羊脯,甚美。 食畢行酒,有群女來,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賀汝壻 來。」酒酣作樂,劉阮忻怖交並。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 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至十日後,欲求還去。女 云:「君已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耶?」遂留半年。氣候 草木是春時,百鳥鳴呼,更懷歸甚。女無如何,遂呼三 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 落,邑屋全異,無相識者。問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 迷不得歸。」

《高道傳》:「吳葛元丹陽人,字孝先,洪之從祖。嘗入赤城 山學道,後屍解而去,為太極左仙翁。」

《搜神記》:「晉袁根柏碩,剡縣人。因驅羊度赤城山,忽有 石門,豁然見二女方笄,遂為室家。後謝歸,女以香囊 遺之。根後羽化,碩年九十餘。」

葛洪《神仙傳》:「羊愔兄忻,為台州樂安令,遊阮郎亭,崖 上有字,世傳劉阮題。愔醉亭畔,七日方醒,夢入洞,遇 靈英,食青靈芝,頓覺百節俱輕。自括蒼至天台,一日 可到,日行三四百里。」

《班孟》,不知何許人。能飛行,或終日坐空中與人語,或 入地中,或舍墨噴紙成字,各有意義。或飲酒餌丹。年 四百餘歲,童顏鶴髮,後入天台,不知其終。

《集仙錄》:「魏華存字賢安,司徒文康公舒之女。幼而好 道,志慕神仙,年八十三,托劍化形而去。後太微黃老 帝君授以玉劄金文,位為紫虛元君,使治天台。」 《天台縣志》:「東晉曇猷,燉煌人,興寧中至天台。舊傳赤 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輒降禍。猷至,遇一嫗問途,忽 有負而投諸淵者,猷飛錫救之,水立涸,今乾溪是也。 住赤」城,方誦經,有猛獸巨蟒交見,猷不動。有神詣猷 遜謝願他徙,於是鼓角凌虛而去。詳《羅漢聖蹟記》。宋 景德中,縣令陳佐賢造猷像鎮巖下,今不存。又按《稽 古略》云:沙門竺道猷即白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 太和二年,又移台州始豐赤城山。於武帝太元八年 入寂。

《高僧傳》:「曇蘭,青州人,支姓,日誦經三十萬言。太元中 憩赤城。一日有神長數丈,屈膝自言,願推室相奉。世 傳韋卿仙神雲。」

《天台縣志》:唐王遠知,天台道士也。其母夢靈鳳有娠, 僧寶誌曰:「生子當為神仙。」宗伯年七歲,目覽萬言,十 五入華陽,事陶貞白。善《易》,知人生死禍福,作《易總》十 五卷。一日雷雨,雲霧中來一老人,謂之曰:「汝所著書 何在,上帝命吾攝六丁,雷霆追取。」遠知方懼,旁有青 衣人已捧書立矣。老人責曰:「上方禁文,自有飛仙保」 衛,汝何敢輒藏緗帙遠知對曰:「青丘之老傳授,年二百二十六歲後於東海借迅風與人飛渡登州。」 《續仙傳》:謝自然,華陽女冠,幼入道,慕南嶽魏夫人操, 至天台從司馬子微學道,後白日飛昇去。

《聞奇錄》:徐侍郎知業,少時遊天台山,歇於大樹陰,巖 上石磐欲陊,空中語曰:「巖下有人,石屹然」架樹,回身 乃落。

《高道傳》:「應夷節,汝南人,字適中,生時,母夢流星入牖。 後遊天台,與葉藏質、劉處靜為林泉友。會昌中於桐 柏觀建壇以居。年八十五歲卒。及窆止空棺,羅隱為 之贊。」

《錄異記》:「天台僧,乾符中,自台山之東,臨海縣界,得一 洞穴,同志僧相將尋之,初一二十里,路徑低狹,率多 泥塗。自外稍平闊,漸有山。十里許,見市肆居人,與 世無異。此僧素習嚥氣,不覺飢渴。其同行之僧飢甚, 詣食肆乞食。人或謂曰:『若能忍飢渴,速還無苦。或餐 噉此地之食,必難出矣』。飢甚,固求食焉。食畢,相與行 十」餘里,路漸隘小,得一小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為 石矣。天台僧出山逢人問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濱矣。 《北夢瑣言》:「光化中,有文士劉道濟止於天台山國清 寺,嘗夢見一女子引生入窗,下有側柏樹葵花,遂為 伉儷。後頻於夢中相遇,自不曉其故。無何,於明州奉 化縣古寺內,見有一窗,側柏葵花,宛若」夢中所遊。有 一客官人,寄寓於此室,女有美才,貧而未聘,近中心 疾,而生所遇,乃女之魂也。

《天台縣志》:「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人。初學出世術,受 籙於天台玉霄道士葉藏質。篤好群書,每披卷一覽 不忘,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師友也。詮《太平經》十三 篇。昭宗屢召不起,降詔褒異。大德六年,沐浴端坐而 逝,舉棺但空衣,而屍已解矣。後人嘗於仙都及廬山 見之。」

《總仙錄》:「左元澤,永嘉人,性介,不隨俗。居玉霄峰,三年 不食不語。嘗遊山,經旬不返,樵者見與三虎坐,後屍 解去。」

《續仙傳》:「王可交,蘇州人,嘗棹舟入松江,中流見畫舫 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披,一人呼可交」,與以二栗,命 一黃衣送上岸,且令合眼。洎開目,已失黃衣,但見峰 巒中松柏參天,問之,乃天台山瀑布寺前也。自是不 粒食,後挈妻子入四明山,不復出。

《總仙傳》:「陳世安,京兆人,好道遇仙,白日昇天,治小台 山。」

《巨鼇記》。有人誤入嵩高山,見南東天岩下石孔中有 大宮闕,自然明燭,與日月無異。有六仙人云:此與天 台通,月光童子在天台往來此中,非有道不得見。 呂洞賓遊天台,居福聖觀,靈應事跡甚多,嘗題一絕 於壁云:「青蛇遶地月徘徊,夜靜雲閒鶴未回。欲度有 緣人換骨,暫留蹤跡在天台。」宋紹興間,一丐者負其 母歌於市,但云「只兩口。」既久,詢素丐所聚,則無是人。 一日到台州,出崇和門,至泉井岸,擲其母於水,乃一 巨瓢,跨而昇空。人方思兩口乃「呂」字。

《天台縣志》:「沈仙翁,邕人。歲旱,謂人曰:『請我以瓜酒必 雨』。」果如其言。子小仙翁,靈異如父,併塑於尖山廟。 僧惟靜,吳門人也。年十三許入寧國寺,於天台受具 戒。嘗侵晨赴禪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隨到寺門,虎踞 地相伺候,靜出復隨。遲明,巨跡極多,靜恐人知,以鋤 滅虎跡。

明裘和尚,邑人。幼歲出家為僧,住國清寺。後又遊外 二十年而歸,訪親周氏。周有婢,適在採桑,遭師遽擁 抱之,以手執其頸,類解縛狀。婢驚怒,告其主,主曰:「出 家人何輕薄如此耶?」師曰:「七日後當自知之。」主訝其 語,至日,置婢於室,以人守之。夜分,守者少睡,醒視婢, 已經死矣。問師,師曰:「昔見鬼以十索鎖其頸,吾斷之, 恨尚留其一耳。」華頂寺僧請師預道場,師曰:「明午有 火殃,到寺正日必有火,我不預也。」明午,一婦人從轎 馬婢僕投寺中施齋。至晚,寺中人問曰:「火殃何在?」師 曰:「施齋婦人,非火殃耶?」忽火從中起,一寺為墟。楊千 戶妻施師屨,師亟穿,走泥濘中,楊妻心悔,師知之,遂 還其屨,視之,如未嘗著土者。嘗攜一小孫出遊,途遇 虎,則伏於側,孫歸語家人,師摩其首曰:「莫說!莫說!」兒 遂失音。師化後乃能語。世傳伏虎禪師後身也。其變 幻事跡甚多,父老猶能言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