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3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三十一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一卷目錄

 華蓋山部彙考

  圖

  考

 華蓋山部藝文一

  華蓋山記        明王思任

 華蓋山部藝文二

  華蓋山         唐張又新

  前題           宋楊蟠

  前題           明陳謙

  前題            周易

 華蓋山部紀事

 華蓋山部雜錄

 華蓋山部外編

 大羅山部彙考

  圖

  考

 大羅山部藝文一

  仙巖銘         唐司空圖

  前題            姚揆

  遊仙巖記        明王叔果

 大羅山部藝文二

  重遊大羅山下梅雨潭    宋林石

  遊仙巖          許景衡

  題梅雨潭         陳傅良

  三姑潭          趙汝回

  梅雨潭          明卓敬

  遊仙巖寺          王瓚

  遊梅雨潭         張孚敬

  梅雨潭二首        王叔果

  仙巖洞          張廷望

 大羅山部紀事

 大羅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一卷

華蓋山部彙考

[編輯]

《上古容成子》修道之華蓋山。

華蓋山,在今浙江溫州府城東,即《道書》所謂「第十八 洞天,容成太玉之天」也。相傳黃帝時容成子修煉於 此。

按《洞天福地記》第十八洞天「華蓋山,周圍三十里,名 容成太玉之天,在溫州永嘉縣。」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瑞安府華蓋山去子城一里。山 有洞,乃容成太玉之天,第十八洞天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華蓋山,在溫州府城東。《道書》第 十八洞天下有容成洞,相傳黃帝時容成子修道於 此。宋仁宗嘗三遣使訪之,但有三生石在耳。」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華蓋山在溫州府城東,一名東 山,有容成太玉洞,為天下第十八洞天。相傳黃帝時 容成子修道於此。又有石龜池、三生石、青牛塢、丹井、 蒙泉諸勝,其巔有大觀亭。」

按《溫州府志山川攷》:「華蓋山在府治東,當九斗山之 口,有容成太玉洞。」

按《永嘉縣志山川攷》:「華蓋山在縣治東,其巔有資福 寺,又有江山一覽亭,後圮。明嘉靖間郡守龔秉德重 建,改為吸江亭。萬曆間副使蔡廷臣復建,改名大觀 亭。又有容成洞、三生石、五粒松、金雞嶺、青牛塢、石龜 池、丹井、蒙泉、一清泉諸勝。」

華蓋山部藝文一

[編輯]

《華蓋山記        》明·王思任

梅雨,在四五月間,如婦人之怒,易構而難解。又如少 年無行子,盟在耳門,須臾飜覆。予旅居鹿城,外去華 蓋,鳥聲相答,而遂無如此涔涔者,何矣?出門敗格,凡 十餘舉,不謂容成太玉之天,反忌勾漏令窺識。予友 莊使君實長此洞,言乘漏景,必觴予是閒。杯入掌而 滂沱建瓴下山,不析眉目。久之得乍霽,遂牽輿取道 蒙泉,上顛亭,看山海雲物忙甚,似六國徵調百萬軍 騎,分路戰祖龍者。大江乃抽匣之劍,光采陸離,然時 時閃暗推磨,萬頃不定。正欲呼吸天風,而觸膚薄射, 元氣團人,都無所見,僅有積穀山,恍惚中聊相慰藉 耳。而所謂「容成洞、春草池、謝巖郭祠」,俱從屐齒下失 過,然華蓋能妬,予不能禁予不看風雨之華蓋也。乳 柑若火齊時,稻蟹膏流琥珀。吾當來住夢草堂。拄九 節短筇,日日踏華蓋。頂門歌呼笑罵。醉則遺溲而去。 吾之憤憤於茲山者。庶有豸乎

華蓋山部藝文二

[編輯]

《華蓋山         》,唐張又新

一岫陂陁凝綠蓋,千重虛翠透紅霞。愁來始上消歸 思,見盡江城數萬家。

《前題》
宋·楊蟠

[編輯]

七山如北斗,城鎖幾重重。斗口在何處,正當華蓋峰。

《前題》
明·陳謙

[編輯]

廛隱築東山,林高撼翠寒。雲藏安石館,竹掃葛仙壇。 徑繞泉鳴壑,天低月近闌。秋風扶杖履,灑酒助君歡。

《前題》
周易

[編輯]

日落千峰生紫煙,潮回雙嶼媚平川。春風鼓角花邊 起,夕檻星河竹裏懸。香閣玲瓏開福地,翠巖奔墮失 靈泉。郭仙謝老俱黃土,千載誰人復此筵。

華蓋山部紀事

[編輯]

《永嘉縣志》:「唐高祖武德七年,淮南道行臺僕射輔公 祏反,台、衢諸郡皆陷,甌民築華蓋山固守,高祖遣將 周法明擊之,公祏敗死。」

宋項評,幼靈異,好神仙術。嘉定間,遊華蓋岡,遇異人 授以修煉法,遂棄世事,結廬羅山溪傍,自號守虛子。 隱修辟穀,竟坐化。曾飲溪水,味甜,語人曰:「甜泉洩,兵 戈歇;百年來,聖人出。」至明太祖御宇,言果驗。人明其 溪為甜嶴溪。

華蓋山部雜錄

[編輯]

明黃淮《修永嘉縣學記》:「溫郡城內外有九山,晉郭璞 以為上應北斗。城之東曰華蓋,山,星之次為文曲,而 縣學在其麓,人咸謂地得其宜。」

華蓋山部外編

[編輯]

《永嘉縣志》:宋黃良晤,真華觀道士,精五雷法,嘗飛神 朝謁,經日始蘇。華蓋山群鵠縱穢默禱,皆悲鳴而去。 嘗大醉偃臥,有求符者,即顧溫侯像曰:「汝可往至某 家」,患者果見藍面將而愈。其靈異多如此,後坐化。

大羅山部彙考

[編輯]

黃帝修道之「仙巖山 」 ,東越王所居之泉山。

大羅山一名「泉山」,在今浙江溫州府境內,延袤約四 十五里。其支峰甚多,若帆遊山、仙巖山、雲頂山,皆其 所分也。

大羅山圖

大羅山圖

[編輯]

按:《洞天福地記》第二十六福地三皇井,在溫州仙巖 山。

按《泉山記》:泉山頂上有水,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 建溪。《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 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也。山有梨嶺,因多梨樹,故名。嶺 南下道東有鍾離古跡存焉。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泉山,在溫州府城西南。朱買臣 曰:「越王居泉山,一夫守險,萬夫不得上,即此仙巖山,在瑞安縣。《道書第二十六福地》:巖際有龍鬚 潭,在雷潭上,相傳黃帝乘龍飛昇,時有鬚墮,故名。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大羅山在溫州府城東南四十 里,一名泉山,漢朱買臣言越王居泉山即此。廣袤四 十里,跨德」政、膺符、華蓋三鄉及瑞安崇奉鄉。上有菊 花潭、臥龍潭、玉涵潭、龍鬚潭、五美園、飛來巖、動石。又 有霹靂尖,即李王尖。

帆遊山在瑞安縣北四十五里,界永嘉,接大羅山,孤 峰特起,凡數十仞。

仙巖山在瑞安縣東北四十五里,即大羅山之陽。黃 帝軒轅氏曾修煉於此。宋政和四年,因有仙跡,升郡 為「應道軍。」乃天下第二十六福地。有三皇井、丹井、黃 帝池、玉涵潭、龍鬚潭、雷潭、三姑潭、梅雨潭、獅子峰、飛 泉洞、虎溪橋、白蓮池。上有積翠峰,宋陳傅良讀書其 下。

雲頂山在瑞安縣東北五十里,亦大羅支山。有齊雲 洞,巖穴高敞,天下第十六洞天。又有漱玉潭、雲頂瀑、 石馬巖、三漈潭。

按《永嘉縣志山川攷》:「大羅山一名泉山,約廣袤四十 餘里,其支山甚多,上有臥龍潭、菊花潭、玉涵潭、龍鬚 潭、版障巖、飛來巖、動石。又有霹靂尖,即李王尖,唐宗 室李集隱此。」

按《瑞安縣志山川攷》:「大羅山跨永、瑞二邑,在瑞屬崇、 泰二鄉,峰巒奇秀,不勝指屈。中有民居,小橋流水,雞 犬桑麻,不減武陵桃源。唐劉沖隱居於此,自號羅隱 秀才,人即名其地為秀才垟,與永嘉接壤,相傳沖係 唐宗室,避亂更姓劉,因居羅山,故又稱羅。其兄鄴亦 能詩文,唐詩中有羅鄴、羅隱名。」

羅隱《上洞》。

「羅隱下洞」,俱沖隱居處。

歸雲洞在羅隱洞後。

清洌泉在上洞巖岈中。

《寶巖洞》,「怪石玲瓏,秀奪天巧。」

雲頂山上有巖三,洞二,潭二。

石馬巖在雲頂山麓。赤色黑斑,因名石馬。郭璞《行程 記》有「大羅石馬山。」

將軍巖。

滴水巖,俱在雲頂山下。

「齊雲洞」,在雲頂山中,即天下第十六洞天。

觀音洞:在雲頂山下。

「漱玉潭」,瀑布飛濺,寒氣襲人,在雲頂山下。

三漈潭:在雲頂山下。

仙巖山即大羅山之陽。相傳黃帝軒轅氏嘗修煉於 此。宋政和四年,因有仙蹟,陞郡為「應道軍」,乃天下第 二十六福地,宋止齋陳傅良讀書處,為瑞安諸山之 最,去縣城東三十五里。上有峰一、巖一、石三、洞一、潭 五、井二、池二。

獅子峰在仙巖山右。

「白虎巖」在仙巖山左。

棋枰石在仙巖山巔。

煉丹石「在丹井旁。」

擊虎石在虎溪橋東。橋額「溪山第一」四字朱晦翁筆。 飛泉洞在梅雨潭畔。嘉靖甲寅,邑令劉畿因巖鑿成。 廣可布席,坐面飛泉,故名。

三姑潭:在山下。

《梅雨潭》飛瀑數百尺,揚濺山谷,霏霏不絕,狀似梅雨 然。

「雷潭」,在黃帝池上。投之以石,隱隱如雷聲。

龍鬚潭:在雷潭之上。因生龍鬚草,故名。

玉涵潭,由白雲上方直上數里。

三皇井。

丹井俱在梅雨潭上,世傳軒轅黃帝修煉於此。 「白蓮池」,在虎溪橋南湖石塔下。

黃帝池,在三皇井上。

帆遊山北跨永嘉,東接大羅,孤峰特起,凡數十仞。《永 嘉譜》云:「地嘗為海,舟楫往來之處,故有帆塘」、岑崎、帆 遊等名。俱去城北四十五里。

仙巖寺在崇泰鄉仙巖山。唐貞觀間建。有伏虎庵、東 西庵皆子庵。朱晦翁書「溪山第一」四字,稱天下第二 十六福地。

龍聖寺在崇泰鄉大羅山,俗名「尖山寺。」唐顯慶中建, 明崇禎間重建。

《古蹟攷》:「澤潤亭在仙巖寺梅雨潭邊,大學士張孚敬 建,即舊觀瀑亭址,郡守王國泰重建。」

仰止亭在仙巖寺,邑令高賓為陳止齋先生建。 「仙巖塔」在崇泰鄉仙巖寺

大羅山部藝文一

[編輯]

《僊巖銘         》唐·司空圖

巖之巔,森戟插天。中宅靈仙,瀑之作。風斡洞壑,地涌 山鑿。越之裔,甌之隅,人逸而腴。某其帥,某其牧,寺圮 而復。

《前題》
姚揆

[編輯]

惟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

遊仙巖記        明王叔果

[編輯]

永嘉之山,惟大羅山最鉅,盤礡數十里。其西麓為仙 巖,乃天下二十六福地,界永、瑞二邑境。其寺建自唐 貞觀僧慧通者,後廢。至宋富民陳七宅,茲村忽聞地 下有鐘鼓聲,遂捨為寺。時有僧安楞嚴,常騎虎出入, 號伏虎禪師,大興法場。宋儒陳止齋先生讀書其中, 朱晦翁亦嘗來遊,大書「溪山第一」四字。茲山三面環 抱,惟西口空,內有小溪環繞,梅潭水由此出,外通大 河,往年可入小舟,今砂石淤塞矣。寺前石坊舊額「心 鑑空」,更有「伏虎」二大字,已失去矣。今中書舍人趙性 魯直扁書「仙巖」,橫扁書「天下二十六福地。」由石坊轉 入,為虎溪橋,覆以亭,旁有擊虎石。橋之南屹然而聳 者為慧光塔,昔傳有銀漢飛燈之異。其東畔列石幢 十餘座,故有僧舍名「外庵」,今廢。度橋而北,則止齋祠 在焉,乃瑞邑尹劉畿重建。祠前有亭,扁曰「流芳」,則寺 僧道憙為劉公作也。祠後高峰數十尋,翳以蘿蔓,望 之鬱然為積翠峰。由止齋祠東行,有沙門,有佛殿,則 國初一鎮守內臣重建者。其宏偉歲久敝壞,今漸圖 新焉。而獅子峰、臥象山,則相為環抱者。往大殿東行 數十步,憙上人新創一庵,門扁,叢林佳趣。前為方丈, 後為清虛樓,樓後駢植花卉亭,名之曰「挹芳。」瑞平、朱、 文二令尹捐貲升構,改曰超覽庵。門外有亭相直,坐 其中則雲峰森列,予題白參雲:榭左方有舊庵,今改 為安禪之所。由舊庵東轉折而北,有門翼然,懸晦翁 所書「溪山第一」扁。前行數十步,為嘉樹臺,以古榕樹 根盤崖上,重蔭交翠。其下甃石為臺,臺之東為觴亭, 亭八角,水環繞,流觴,仍注於池。池周圍數十尋,多植 白蓮,名曰白蓮池。泰順歐尹益資寺僧作亭池中,而 問名於予,予命曰「憩蓮。」出流觴亭,循崖北行,躡級而 上,為翠微嶺。嶺側有石如屏,刻唐吏部侍郎姚揆銘。 嶺下俯見《澄潭志》載有三仙姑謁安禪師,一語而悟, 入潭化去,因以名。潭前為仰止臺,以仰而望之,則止 齋讀書臺在焉。臺表西崖高處有石如砥,方數十丈, 旁鑿小石盂,注水盥手,則止齋舊蹟也。由仰止亭北 行,乃入梅潭正路。又折而東,崖谷甚異,有洞空室,盤 旋而通梅潭,名通元洞,洞之背有亭,少師張文忠公 建,名「澤潤亭。」亭之前即梅雨潭。潭之勝在此山為最。 四面崖壁削立,瀑水飛灑潭中,空濛若細雨然。潭口 兩巨崖相倚,中開下空,向皆亂石堆塞,今砌石為磯, 正面飛瀑,名曰「噴玉磯。」可列二桌,坐數人在磯上,對 瀑如處。竈門引首,自內觀天也。潭之四周崖壁奇絕。 昔傳有飛「仙其上者,為昇仙崖。」又有振玉亭,在潭上, 近西與飛瀑相對,乃今瑞邑余尹世儒新建。越潭之 東崖,稍循澗高陟,為三皇井、煉丹井、黃帝池,其義未 詳,蓋幻跡雲。再上為雷潭,潭深邃莫窺其底,以巨石 投之若雷鳴。又有龍鬚潭,在雷潭之上,水循崖而下, 如懸布。或以黃帝乘龍飛昇,時有鬚墮,故名。由潭西 登,則有白雲上方庵,乃憙上人所構,即伏虎禪師庵 故址。庵僅一楹,望之如斗大,而延賓、禮佛、入定,各有 其方。至庖廁庫湢之屬,亦罔不備,憙上人之經制巧 矣。初,上人於此入定,三年不出戶,予命其住持仙巖 寺。始下山,庵之上為玉涵潭,去梅潭約二三里,遊人 率至此而返。山漸高峻,已為仙巖絕境矣。

大羅山部藝文二

[編輯]

《重遊大羅山下》《梅雨潭    》宋林石

去夏曾同潭上遊,蔭松坐石濯清流。論文聲雜飛泉 響,話道心齊邃谷幽。盛暑忽思尋舊好,煩襟頓覺似 新秋。也知關決多餘暇,能更重為勝賞不?

遊仙巖          許景衡

[編輯]

「龍穴梅潭抱嶺斜,憶曾同試雨前茶。稍須林壑開雲 葉,便倩兒童汲井花。」一別仙山空夢寐,三年邊塞走 塵沙。合須覓片閑田地,鄰舍如儂有幾家。

題梅雨潭         陳傅良

[編輯]

袞袞群山俱入海,堂堂背水若重闉。怒號懸瀑從天 下,傑立蒼崖夾道陳。晉宋至今堪屈指,東南如此豈 無人。結廬作對吾何敢,聊向漁樵寄此身。

三姑潭          趙汝回

[編輯]

誰掣銀河鐵鎖開,飛珠擲練此山來。似黃梅雨無晴 日,於白雲天有怒雷。曾是「《楞嚴》騎虎到,何當軒帝駕 龍回。」巖扉下頓平平石,閑坐無人空綠苔。

===梅雨潭          明卓敬===橫空峭壁瀉飛瀑,聲振淵霆搖地軸。氤氳氣濕浮太 空,衝崖散作珠萬斛。源頭直與銀河通,半空簸落飛 流淙。此地定知無炎熱,萬壑千巖灑晴雪。

遊仙巖寺          王瓚

[編輯]

「清興渺何許,登山極上層。」境幽無俗客,寺古有高僧。 翠靄屯林末,流泉濺石稜。探奇歸去晚,《梅𠏉》執為燈。

遊梅雨潭         張孚敬

[編輯]

《落日在招提》「山深藏古洞,水落正石出。穿巖入其空。 絕壁合欲傾,觀天如坐甕。飛流瀉中潭,山根俱浮動。 蓬島不在茲,相顧疑似夢。無那風月清,時常可吟詠。 定須日日來,山僧免相送。」

梅雨潭          王叔果

[編輯]

「結跡趨名山,披衣陟元境。煥然象界新,逖矣塵囂屏。 古祠面水開,寶塔凌霄影。叢林列青松,香臺依翠嶺。 蘿徑通逶迤,蓮房備幽靚。滿座凝妙香,酌泉試佳茗。」 「淨苑久榛蕪,物華茲管領。」移席坐梅潭,沿流泝皇井。 風葉逐杯翻,巖瀑浸衣冷。摩崖閱舊題,臨淵鑑清影。 「夷歌調轉悠,暮歸興猶悜。溪碓亂秋聲,禪燈留夕景。」 感時歲杪臨,繙經夜分靜。相對結跏趺,聞鐘發深省。

《元象》標龍界,仙橋控翠微。乘春延蠟屐,傍暝歷巖扉。 崖瀑神雷鼓,林風法雨霏。憑臨生逸思,頓爾息塵機。

仙巖洞          張廷望

[編輯]

一上仙巖望,孤高萬嶺低。乾坤分上下,日月割東西。 滄海浮鰲背,紅塵隔馬蹄。仙人磨石壁,留待老夫題。

大羅山部紀事

[編輯]

《瑞安縣志》:「明僧慧心,戒行精嚴,通儒、釋二典,善晉書, 法曲臻其妙。住大羅山之仙巖。永樂八年,應高僧召, 入文淵閣,與修《永樂大典》竣事,賜敕諭遣還山。」

大羅山部外編

[編輯]

《瑞安縣志》:「宋僧遇安,初居永嘉瑞鹿上方,因閱《楞嚴 經》了其義。後住仙巖山,常乘虎出入座下,參請者甚 眾。一日將示寂,弟子蘊仁侍坐,安說偈曰:『不是領頭 推將去,豈從雞腳付將來』。遂自入棺。後經三日,蘊仁 起棺蓋視之,安忽復生,乃再起說法,垂戒曰:『此後再 啟吾棺者,非吾徒』。言訖,復入而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