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0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三卷目錄

 聖水部彙考

  考

 淶水部彙考

  考

 淶水部藝文

  拒馬河         元傅若金

 濡水部彙考

  考

 濡水部紀事

 灤河部彙考

  考

 灤河部藝文

  灤河            元陳旅

  宿灤河望白海行宮      許有壬

  灤河汎月          東蔭商

  賦得灤河送蘇伯修參政赴任湖廣

                周伯琦

  灤河吟            宋本

  灤水秋風詞三首        柳貫

  後灤水秋風詞三首       前人

  灤河             袁桷

 灤河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三卷

聖水部彙考

[編輯]

順天府之琉璃河

琉璃河,即古聖水,《金史》作「劉李河。」源出房山縣之龍 泉峪,流良鄉縣之南,至固安縣入巨馬河。

按《水經》。「聖水出上谷。」孫雲聖水今琉璃河 注故燕也。秦始皇二 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隱《晉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 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改名朔調也。水出郡之西南 聖水谷,東南流,逕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 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傳 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篝火尋之,傍水 入穴,三里有餘穴分為二,穴殊小。謝雲宋本二下有一字西北 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水逕,五六日方還,又不 測窮深。其水夏冷冬溫,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 人有採捕食者,美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流類也。 是水東北流入聖水。聖水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 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餘,潛 源東出。又東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流也。

東過良鄉縣南。聖水南流歷縣西轉,又南逕良鄉 縣故城西,王莽之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出縣西北 大防山南,而東南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其 水又東南流,至縣東,入聖水。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 出縣西北大防南山,東南流歷縣西,而東南流注聖 水。又東過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聚聖南,蓋藉水而懷 稱也。又東與挾宋本作俠河合水出良鄉縣西甘泉原東 谷,東逕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也,世謂之都鄉 城。按《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鄉城,蓋世傳之 非也。又東逕良鄉城南,又東北注聖水,世謂之扷。宋本 作挾活河又名之曰《非漯》。一作理之溝也。

又東過良鄉縣北。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首受 淶水於徐城東南良鄉,西分洹水,世謂之「南涉溝」,即 杭水也。東逕逎古遒字縣北。孫曰洹水當作垣水下同杭水疑作范水涿之為范 陽郡蓋亦取於此「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因謂涿 水」又亦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 坎下。數泉同發,東逕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則 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水也。余按《地理志》, 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又東 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泉,東南流注於涿水。涿水又 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流注於桃。」應劭曰:「涿郡,故燕,漢 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蓋氏焉。闞駰亦言是矣。今 於涿城南無水以應之,所有唯西南有是水矣。應劭 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縣』。」余按:涿水自涿鹿東注濕 水,濕水東南逕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 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 但物理潛通,所在分發,故在山谷為「涿耶水。」按十三卷注云 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謂之涿耶水山川阻闊,並無沿注之理,所在受 名者皆是經隱顯相關,遙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 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 垣翰,晉大始元年改曰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 內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范陽王司寇虓廟碑》。 桃水又東北與洹水會,水上分淶水於良鄉縣之桃 水,世謂之北涉溝,故應劭曰:「垣水出良鄉東逕垣縣 故城北。」《史記·音義》曰:「河間有武垣縣,涿有垣縣。」漢景帝中元三年,封匈奴降王賜古本作勝為侯國,王莽之垣 翰亭矣。世謂之頃城,非也。又東逕頃,亦地名也,故有 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 渚,渚方一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者也。 服虔曰:澤名,在逎縣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注 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出良鄉 西山,東南逕西鄉城西,而南注澤渚水。又東逕西鄉 城南,又東逕垣縣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逕涿縣北, 東流注於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 注之。」今按《經脈》而不能屆也。桃水東入陽鄉,東注聖 水。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逕廣 陽縣故城北。又東,福祿水注焉。水出西山,東南逕廣 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亂流東南,至陽鄉縣右注 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縣故涿 之陽亭也。《地理風俗志》曰:「涿縣東五十里有陽鄉亭, 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按《太康地 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矣。聖水又東,逕長興城南,又 東逕方城縣故城,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劉放 為侯國。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水出廣陽縣之婁 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地,導泉東南流,右 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 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 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韓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元曰:「周 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 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寒號,非也。」聖 水又東南流,右會清淀水。水發西淀,東流注聖水,謂 之劉公口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於海。聖水又東,逕渤海安 次縣故城南。漢桓帝中平二年,封荊州刺史王敏為 侯國。又東南流注於巨馬河,而不達於海也。

按:《明一統志》保定府淶水,在淶水縣東北三十里,源 出礬山桃水,至縣境東流入聖水。

按《畿輔通志》。保定府聖水在易州。《水經》云:「聖水出上 谷。」《晉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名上谷。」

順天府琉璃河,在良鄉縣南四十里,《金史》作劉李河。 舊《志》又謂即古聖水。自房山龍泉峪流至霸州,入拒 馬河。

按《良鄉縣志》,琉璃河即聖水,《金史》作「劉李河。」發源自 房山龍泉峪,經本縣治東南流,至固安縣入拒馬河。 有橋,橋旁鐵柱,莫考所始。大略以鎮蛟螭,川原沆漭, 固宜神族所都矣。俯橋聽矚,河聲觸梁,逶迤而東,大 或飆霆,小或箏築,丹碧空行,光影瀟照。易劉李為「琉 璃」,應以形色相轉注爾。

淶水部彙考

[編輯]

順天府之淶水

淶水發源今山西大同府廣昌縣之淶山,有二源,一 發源北巖古塔下,為巨馬河。一發源巽方,名淶水泉, 合巨馬河,經紫荊關流入易州淶水縣界,東南流與 滹沱諸河合入於海。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淶易。」訂義易氏 曰:《漢志》代郡廣昌縣,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案:唐蔚 州飛狐縣,即漢廣昌縣地,有飛狐口,淶水所出。東南 流至易州易縣,又東北流至淶水縣,又南流入容城 縣。即《漢志》所謂「東至官城入河」者也。

按:《漢書地理志》,「代郡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 按《水經》,「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即淶水也。有 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屏,魏 封樂進為侯國矣。淶水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而 東北流,又逕東射魚城南,又屈逕其城東。《竹書紀年》 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窮、射字相類,疑即此城 也,所未詳矣。淶水又逕三女亭西,又逕樓亭北,左屬 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 以物色受名。其水又東北流,謂之「石曹水」,伏流地下, 溺李雲疑作溢則通津委注,謂之白澗口。淶水又東北,桑 谷水注之。水南發溪,北注淶水。淶水又北,逕小黌東, 又東逕大黌南,蓋霍原隱教授處也。徐廣云:「原隱居 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浚所召。」雖千古世懸,猶表 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按晉書霍原字體明燕國 廣陽人山居積年門徒百數元康年徵賢良不到後王浚稱制謀僭使人問之原不答時有謠曰天子在 何許近在豆田中浚以豆為藿收原斬之淶水又東北,歷紫石溪口。謝雲東北 下一作又東流歷紫石溪口與紫水合。水北出聖人城北大亙下, 東南流,左會疊砢溪水。蓋山崩委澗,積石淪隍,故溪 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 水又逕聖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車水。水出檐石硎, 東南流,逕聖人城東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 水。淶水又東南逕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謂之「榆城 河。」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層巖壁立,直長干霄。宋本作直

上干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鐶鐶相比,咸悉西首淶水
考證
東逕徐城北出焉,世謂之「沙溝水。」又東,督亢溝出焉。

宋本作又東合督亢溝一水東南流,即督亢溝也。一水西南出, 即淶之故瀆矣。水盛則長津弘注,水耗則通波潛伏, 重源顯於逎縣舊則川矣。 東過逎縣北。淶水上承故瀆於縣北垂重源再發, 結為長潭,潭廣百步許,長數百步。左右翼帶,涓流控 引疑脫一其字水自成淵渚,長川漫下十一許步,東南流 逕縣故城東,漢景帝中元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 為侯國,王莽更名逎屏也。謂之巨馬河,亦曰「渠水」也。 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別將崔臣業魚豢典略作崔巨業攻固安 不下,退還。公孫瓚追擊之於巨馬水,死者六七千人, 即此水也。又東南逕范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東南過容城縣北。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 水上承督亢溝水於逎縣東,東南流,歷紫淵東。餘六 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 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纏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懷, 信為遊神之勝處也。其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 其水又西南轉,歷大利亭南入巨馬水。又東逕容城 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水注之。水上承淶水於淶谷, 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 在我。東南流逕逎縣北,又東逕涿縣酈亭樓桑里南, 即劉備之舊里也。又東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 屬廣陽,後隸於涿。《郡國志》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 畫有《督亢地圖》。言「燕太子丹使荊軻齎入秦,秦王殺 軻,圖亦」絕滅。《地理書·上古聖賢冢地記》曰:「督亢地在 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風俗通》曰: 「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 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東逕涿縣故城南,又東逕漢 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匯。宋本 作注於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 而合南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 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逕益昌 縣,濩澱水右注之。孫雲白溝今在新城縣南巨馬河之下流也水上承護 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南,漢封廣陽王子 須為侯國。《地理記》曰:「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也。 城南十里淀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西南入巨馬 水。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嬰 為侯國,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風俗記》曰:「方城縣東八 十里有益昌城,故縣也。又東,八丈溝水注」之。水出安 次縣東北平地泉,東南逕安次城東,東南逕束州縣 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一作滹沱後同河枯溝溝安次西 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 以拒石勒也。又東南至泉州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 南入巨馬河,亂流東注也。原本以又東南至又南十六字作經文以入巨馬河 亂流東注也作注文謝耳伯雲宋本又東南至注也二十五字接石勒也俱作注文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於海。《地理志》曰:「淶 水,東南至容城,入於海河」即濡水也。蓋升以明會矣。 升以宋本作互以《巨馬水》於《平舒》北,南入於虖池,而同歸於 海也。

按《遼史地理志》,「易州高陽軍有淶水。」

淶水縣在州東四十里。有淶水。

按:《金史地理志》「易州有淶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大同府淶水在廣昌縣東南流 入保定府易州界,一名拒馬河。」

按:《明一統志》保定府淶水,在淶水縣東北三十里,源 出礬山,東流入聖水。

馬村河在新城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淶水,經縣境入 拒馬河。按巨馬河宋以後多名拒馬河

按《山西通志》,大同府廣昌縣拒馬河在縣南三里七 山下,即淶水之源也。世傳楊延朗拒敵兵於此,故名 拒馬河。又云:金章宗至此,馬乏水,見土色濕潤,有水 之形,以鞭指而得水,穴馬跑而飲之,又名馬跑河。《水 經》:「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注云:「即淶水也。有二 源,俱發淶山。」

淶水在縣東郊外。源出北崖古塔,下通拒馬河,經紫 荊關流入易州淶水縣界。

按《畿輔通志》:「宣府拒馬河在廣昌縣西南二里,源出 七山下,為淶水上流。」

淶水在廣昌縣東郊外,發源北巖古塔,下通拒馬河, 經紫荊關流入易州淶水縣界。又一水發源巽方,亦 名「淶水泉」,從堡牆下水口流入拒馬河。

保定府鐵鎖巖,在淶水縣龍灣,其山高峰卓立,下有 巖。水流至此兩分,一入涿州,一入淶水。

淶水在易州。

按《淶水縣志》,「淶水有二源,俱發淶山。」

拒馬河《一統志》云:「拒馬河流逕淶水縣北,又東南過 定興縣西,與五裏白澗河合。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 故名拒馬。又東過新城縣,白溝河又東注霸州,合直 沽入於海。」

檐車水出檐車硎,東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 清水河在縣北木井社,於家莊南流,至縣東北,入拒馬河。

稻子溝河在縣東十五里赤土村,係拒馬河分流。

淶水部藝文

[編輯]

「拒馬河         」 元傅若金。

「落日蒼茫裏,秋風慷慨多。」燕雲餘古色,易水尚寒波。 岸絕船通馬,沙交路入河。行人悲舊事,含憤說《荊軻》。

濡水部彙考

[編輯]

保定府之濡水

《濡水》一名「徐水」,源出易州窮獨山南谷,東流,合源泉 水,又合易水,東流入海。

按:《漢書地理志》:「涿郡故安。」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 陽入濡也。

《遼西郡》肥如。元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 中山國。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又有蘇水, 亦東入濡。莽曰順平。張晏曰:「濡水於城北曲而西流, 故曰曲逆。」

按《水經》,「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濡 水出禦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 合成一川。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鎮北百四十里北 流左道,則連泉水注之。出故城東,西北流,逕故城南。 又西北,逕淥水池南,其水淵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 北流,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泉浦。」又東 北,注難河,難河右則汗水入焉。水出東塢南,西北流 逕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鎮,東北二百三十里,西北 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譌耳。濡水又北逕沙野 西,又北逕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逕沙野北,東北流 逕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東北流,逕孤 山南,東北流,呂泉水注之。水出呂泉塢西,東南流,屈 而東,逕塢南,東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鴈次,合 為一水。鎮東北四百里,東南注呂泉水。呂泉水又東, 逕孤山北,又東北,逆流水注之。水出東南,導泉西流, 右屈而東北注,木林山水會之。水出山南,東注,逆水 亂流,東北注濡河。濡河又東,盤泉入焉。水自西北,東 南流注濡河。濡河又東南,水流迴曲,謂之「曲河」,鎮東 北三百里。又東,出峽,入安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 縣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縣北蠻中。漢景帝詔李廣 曰:「將軍其帥師東轅,弭節白檀者也。」又東南流,右與 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也。東南流, 逕要陽縣故城東,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術矣。要 水又東南流,逕白檀縣,而東南流入於濡。濡水又東 而南,索頭水注之。水北流,南逕廣陽僑郡。西魏分右 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於濡水。濡水又東南流, 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為谿水,亦曰「西 藏水。」東南流出谿,與蟠泉水合。泉發州東十五里,東 流九十里,東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東藏水注 之。水出東谿,一曰「東藏水。」西南流出谷,與中藏水合。 水導中谿南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 川」,水曰「三藏水。」東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亂流右會 龍泉水,水出東山下,淵深不測。其水西南流,注於三 藏水。三藏水又東南流,與龍芻水合,而出於龍芻之 谿,東流入藏水。又東南流逕列谿,謂之武列水。東南 歷石。請幫助識別此字。一作挺下。左層巒之上,有孤石雲舉,臨崖危峻, 可高百餘仞。牧守所逕命選練之士彎弧矢,無能屆 其崇標者。其水東合流入濡。濡水又東南,五渡水注 之。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本三 會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於其川也,流紆曲溯,涉者 頻濟,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於濡。濡水又與高石 水合,水東出安樂縣東山,西流歷三會城南,西入五 渡川,下注濡水。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 縣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嶮,峻坂 縈折,故有九崢之名矣。燕景昭元璽二年,遣將軍步 渾治盧龍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記 事功。其銘尚存,而庾杲之注《揚都賦》言「盧龍山在平 罡城北」,殊為孟浪,遠失事實。余按盧龍東越清陘,至 凡城二百許里。自凡城東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八 十里,向黃龍則五百里。故陳壽《魏志》:「田疇引軍出盧 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逕白檀,歷平罡,登白狼,望

柳城。」平罡在盧龍東北遠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
考證
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東。漢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

頓所築也。濡水又南,黃洛水注之。水北出盧龍山,南 流入於濡。濡水又東南,水又合焉。水又舊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 水出盧龍塞,西南流注濡水,又合屈而注,得去潤水, 又會敖水。二水並自盧龍西注濡水。又東南流,逕令 支縣故城東,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 燕置遼西郡、令支縣焉。縣宋本作隸《魏氏土地記》曰:「肥如 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逕孤竹城西,右合元水也。 謂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東北元溪,西南流,逕其 縣東,東屈南轉,西迴逕肥如縣故城南,俗又謂肥如 水」,非也。故城,肥子國。應劭曰:「晉滅肥,肥子奔燕,燕封 於此,故曰肥如也。」漢高帝六年,封蔡寅為侯國。西南 流,右合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又 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地理風俗記》曰:「陽 樂,故燕也,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氏土地 記》曰:「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其水又西南,入於沮水, 謂之陽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發冷溪,世謂 之冷池。」又南得溫泉,水口注之,出東北溫溪,自溪西 南流,入於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 盧水也。桑欽《說盧子之書》,言晉既滅肥,遷其族於盧 水。盧水有二渠,號小沮、大沮合而入於元。脫一水字盧水 又南,與溫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於元水。《地理 志》曰:盧水又南入元水。元水又西南,逕孤竹城北,西 入濡水,故《地理志》曰:元水東入濡,蓋自東而注也。《地 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國也。《史記》曰:孤竹君 之二子伯夷、叔齊,讓國於此,而餓死於首陽。漢靈帝 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謂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 之弟。遼海漂吾棺槨。聞君仁善,願見藏覆。」明日視之, 水上有浮棺矣。宋本作吏嗤笑者皆無疾而死,於是改葬 之。《晉書地道志》曰:遼西人見遼水有浮棺,欲破之,語 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 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之會也。

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於海。濡水自孤竹城東 南,逕主鄉北,瓠溝水注之。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 水又逕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 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 南,東與新河故瀆合。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謂之 鹽關口。魏太祖征蹋頓,與泃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 陳壽《魏志》以通河海也。新河又東北,絕庾水,又東北 出逕右北平,絕泃渠之水,又東北,逕昌城縣故城北, 至至宋本作故俱疑衍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 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 水出新平縣,西南流逕新平縣故城西,《地理志》遼西 之屬縣也。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西北,世謂 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大水。《地理志》 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者也。亂流南會新河,南流於 海。《地理志》曰:「封大水於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 海陽縣,與緩靈水會,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 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於海。」 《地理志》曰:「緩靈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 素河會,謂之白水口,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 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過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 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搖母餘為侯國。 《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者也。」新河 又東,與清水會。水出海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 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里,西入九過,注海。新河東 絕,清水又東,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迤為 孔陽孤淀,名。宋本無名字右絕新河,南注海。新河又東,會 於濡。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文穎曰:「碣石在遼 西絫縣,王莽之選武也。絫縣並屬臨渝,王莽更臨渝 為憑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 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 其石於此。今枕海有石如埇。」宋本作甬道數十里,當山頂 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之中,潮水大至, 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 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三齊略記》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 皇求為。」為當作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 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 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 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於海,眾山之石皆傾 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濡水於此南入海,而不 逕海陽縣西也。蓋《經》誤證耳。又按《管子》:齊桓公二十 年,征孤竹來。管子作未至卑耳之谿十里。請幫助識別此字。管子作關然止,瞠 然視。授弓將射,引而未發,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對 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 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豈山之神,有偷 兒,長尺,人物具」管子作俞兒「霸王之君興,則《豈山》之神見, 且走馬前。」走,導也。《袪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從右方 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贊水者,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 方涉,其深至膝,已涉陸。古本作大濟桓公拜曰:「仲父之聖此!」宋本作仲父之聖至此寡人之私罪也久矣。私管子作抵今自孤 竹南出,則巨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 川若贊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 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也。」

按:《遼史地理志》,「灤州永安軍義豐縣,本黃洛故城。黃 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濡水。」

按:《續文獻通考》:「保定府濡水,源出窮獨山,東南流至 易州,支分入城,近東方四里許,淵而不流,號聖女水, 漢名曲逆,章帝改曰蒲陰。」

按:《明一統志》,河間府濡水在任丘縣北,舊莫州西二 十里,向東合易水。《左傳》,齊侯北伐燕,盟於濡水即此。 按《畿輔通志》:保定府濡水在易州,出故安縣西北馬 頭山,東流合於源泉水。

按《易州志》:濡水,在州治北三十里。舊《志》云:「一名徐水, 發源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

源泉在州西北一十里。發源白楊嶺下,繇西轉東而 南入易水。

濡水部紀事

[編輯]

《保定府志》:「周景王十年,齊侯伐燕,盟於濡水。」

《魏書太宗明元帝本紀》:泰常元年:「冬十月壬戌,幸豺 山宮徒何部落庫。」請幫助識別此字。官斌先降,後復叛歸馮跋。驍騎 將軍延普渡濡水討擊,大破之。

《世祖太武帝本紀》:延和元年:「秋七月己未,車駕至濡 水。冬十月癸酉,車駕至濡水。吐谷渾慕璝遣使朝貢。」

灤河部彙考

[編輯]

永平府之灤河

灤河,源出邊外開平廢縣之金蓮川,入桃林口,經遷 安縣,至盧龍縣,與漆河合,南至樂亭縣入於海。

按:《元史河渠志》:「灤河,源出金蓮川中,由松亭北經遷 安、東平州,西瀕灤州入海也。」王曾《北行錄》云:「自偏槍 嶺四十里過烏灤河,東有灤州,因河為名。」

按《畿輔通志》:「灤河源自口北開平,東南流逕遷安縣 界,至盧龍縣合漆河,又南至樂亭縣入於海。」

按《宣府鎮志》:「灤河在雲州北六十里,發源炭山。」遼志雲炭 山在歸化州今萬全右衛西南四十里經古桓州南流入開平界。 「兔河」源發開平廢縣西南二百餘里上沙渦中,東流 合入灤河。

「香河」,源發開平廢縣東北松林中,南流合入灤河。 「簸箕河」,發源於開平廢縣東北松林中,南流合入灤 河。

閭河,發源開平廢縣東北松林中,與灤河合。

按《永平府志》:「遷安縣,灤河入,自團亭諸川會之,南流 至縣城下,轉而東至盧龍縣南,合於漆」

漆河在府城西門外。源自口北,入桃林口,南流至遷 安縣,為青龍河,東流為漆河,與灤河合。

沮水在府城北。有二渠,一曰「小沮」,一曰「大沮」,下流合 入灤河。

清水河在樂亭縣西。源出馬城北蔡家莊,已塞。洪武 中,濬其故道,置閘瀦水,以通海運,自是入於灤河,以 達於海。

定流河在樂亭縣西北,即灤河。下流至岳婆港分為 二,東曰葫蘆,西曰「定海」,俱入海。

按《灤州志》:「灤河在州城東三里,發源於炭山,亂泉噴 湧合流東一百二十里至宣府,又東北二百一十里 至雲州堡,又東北三百六十里至桓州,又自桓州過 口北,又自北而南入上都開平界,東流七百里至灤 陽營,又一百六十里至遷安縣,又東南六十里至盧 龍縣,西南合流於漆水,又南四十五里至灤州,又南」 五十里至岳婆港,夾樂亭縣東為葫蘆河,西為淀流 河,至縣南合流,六十里至馬頭營,又二十里為綠洋 溝,入於海。

橫河在州城北七里。發源自盧龍縣《獨自山》,南流至 劉家莊,入於灤河。

別故河在州城西北二里。菉豆灣,在州城西北三里。 二水會於西堰,入於灤河。

五里河在州城南五里。發源劉官營,東經巖山橋,又 東入於灤河。

灤河部藝文

[編輯]

《灤河           》元·陳旅

「往年飲馬灤河秋,灤河斜抱石城流。青城丈人來水 上,揭謝蘇王皆與遊。顧予濫倚橋門席,日斜去坐鰲 峰石。夜深共飲明月樽,醉眠更聽高樓笛。灤河九曲 流濺濺,自我不見今三年。蘇郎又扈屬車去,佇望弗 及心茫然。」龍門峽中雲氣濕,山雨定灑高麗笠。別意 遙憐柳色深,歸心莫為鵑聲急。不才未許收詞垣,賦

成何日奏《甘泉》。人言凡骨難變化,為我致意青城仙
考證

宿灤河望白海行宮     許有壬

[編輯]

下馬河邊市,遙瞻海上宮。水天涵野白,禁樹擁雲紅。 望幸群黎切,思歸獨客窮。聖恩疏酒令,暫得醉歌同。 時有旨特放灤河酒禁

灤河汎月         東蔭商

[編輯]

雙舸淩風散鬱蒸,飛觴度曲興堪乘。自憐去國同王 粲,卻得同舟是李膺。雲影微茫遙岸月,林端明滅遠 村燈。滄溟只在帆檣外,莫道三山未可登。

賦得灤河送蘇伯修參政赴任湖廣

[編輯]

周伯琦

清灤悠悠北斗北,千折縈環護邦國。直疑銀漢天上 來,搖漾蓬萊五雲色。蛟龍變化深莫測,金蓮滿川淨 如拭。鑾輿歲歲兩度臨,雨露同流草蕃殖。長亭短亭 來往人,朝夕照影何曾息。相君親授臨軒敕,紫騮嚼 齧黃金勒。卻從江漢望龍岡,三疊晴虹勞夢憶。

灤河吟           宋本

[編輯]

灤河上游陿,涓涓僅如帶。偏嶺下橫渡,復遶行都外。 頗聞會眾潦,既遠勢滂沛。雖為《禹貢》遺,獨與東海會。 乃知能自致,天壤無廣大。

灤水秋風詞三首       柳貫

[編輯]

《朔方》竇憲留屯處,上郡《蒙恬》統治年。今日隨龍看雲 起,八荒同宇正熙然。

其二

朵樓清曉常祠罷,吾殿新秋曲宴回。御帛功由寒女 出,分頒恩自九天來。

其三

「西風初吹白海水,落日正見黑山雲。」旃廬小泊成部 署,沙馬野駝連數群。

後灤水秋風詞三首      前人

[編輯]

界牆窪尾砂如雪,灤河觜頭風捲空。太和未必全盛 日,幾驛雲州避暑宮。

其二

旋卷木皮斟醴酪,半籠羔帽敵風砂。丈夫射獵婦當 御,水旱肥甘行處家。

其三

山郵納客供次舍,土屋迎寒催墐藏。砂頭蔴姑一寸 厚,雨過牛童提滿筐。

灤河            袁桷

[編輯]

「近山馬昂𩯣,遠山鳳騰羽。」百穀奔亂流,屈曲長蛇赴。 維時雨新過,急溜糟床注。居人匯為井,千屨集沙步。 寒光澄玉膏,甘冽過牛乳。茲泉成白溝,巨浸合沮洳。 蓮芡充餱糧,魚蝦足租賦。塞翁話疇昔,陋彼成險固。 往事不復論,沄沄日東去。

灤河部紀事

[編輯]

《遼史太祖本紀》:「五年春正月,上親征西部奚。奚阻險, 叛服不常,數招諭弗聽,是役所向輒下。遂分兵討東 部奚,亦平之。於是盡有奚、霫之地。東際海,南暨白檀, 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三月次灤河, 刻石紀功。」

《天祚本紀》:「保大四年夏五月,金人既克燕,驅燕之大 家東徙,以燕空城及涿、易、檀、順、景、薊州,與宋以塞盟。 左企弓、康公弼、曹勇義、虞仲文皆東遷,燕民流離道 路,不勝其苦。入平州,言於留守張玨。玨乃遣張謙率 五百餘騎,傳留守令,召宰相左企弓、曹勇義、樞密使 虞仲文、參知政事康公弼至灤河西岸,遣議事官趙」 祕校往數十罪。

《元史世祖本紀》:「歲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聰卜地於桓 州東灤水北城開平府,經營宮室。」

《永平府志》:「元世祖至元六年秋九月,大雨,灤河溢。 至元九年秋九月,大雨,灤河溢。」

《元史河渠志》:至元二十八年八月,省臣奏:「姚演言,奉 敕疏濬灤河,漕連上都。乞應副沿河蓋露囷工匠什 物,仍預備來歲所用漕船五百艘,水手一萬,牽船夫 二萬四千。臣等集議,近歲東南荒歉,民力凋敝,造舟 調夫,其事非輕,一時並行,必致重困。請先造舟十艘, 量撥水手試行之,如果便續增益。」制可其奏。先以五 十艘行之,仍選能人同事。

《永平府志》:「成宗大德三年夏四月,霖雨,灤河溢。」 《元史本紀》:「大德五年八月己巳,平灤路霖雨,灤、漆、淝 汝河溢,民死者眾,免其今年田租,仍賑粟三萬石。」 《元史河渠志》:「大德五年八月十三日,平灤路言,六月 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灤河與淝、汝三河並溢,衝圮 城東西二處舊護城隄東、西、南三面城牆,橫流入城, 漂郭外」三關瀕河及在城官民屋廬糧物,沒田苗,溺 人畜,死者甚眾,而雨猶不止。至二十四日夜,灤、漆、淝、 洳諸河水復漲入城,餘屋漂蕩殆盡,乃委吏部馬員 外同都水監官修之。東西二隄,計用工三十一萬一 千五十,鈔八千八十七錠十五兩,糙粳米三千一百 一十石五斗,樁木等價鈔二百七十四錠二十六兩四錢。

延祐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 南御河西北岸為水衝嚙,漸至頹圮,若不修治,恐來 春水泛漲,漂沒民居。」又開平縣言:「四月二十六日霖 雨,至二十八日夜,東關灤河水漲,衝損北岸,宜擬修 築。」本司議:「即日仲夏霖雨,其水復溢,必大為害。」乃委 官督夫匠興役。開平發民夫,幼小不任役,請調軍供 作,庶可速成。五月二十一日,留守司言:「灤河水漲決 隄,計修築用軍六百,宜令樞密院差調官給其食。」制 曰:「今維其時,移文樞密院發軍速為之,虎賁司發軍 三百治焉。」

泰定二年三月十三日,永平路屯田總管府言:「國家 經費,咸出於民,民之所生,無過農作。本屯闢田收糧, 以供億內府之用,不為不重。訪馬城東北五里許張 家莊、龍灣頭,在昔有司差夫築堤以防灤水,西南連 清水河至公安橋,皆本屯地分。去歲霖雨水溢,衝盪 皆盡,浸死屯民,田苗,終歲無收。方今農隙,若不預修, 必致為害。」工部移文都水監,差濠寨泊本屯官及灤 州官親詣相視,督令有司差夫補築。

泰定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總管府言: 「巡視大西關南馬市口灤河迤北隄侵嚙漸崩,不預 治,恐夏霖雨水泛,貽害居民。」於是送都城所丈量,計 用物修治。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行。七月二日,右丞 相塔失帖木兒等奏:「斡耳朵思住冬營盤為灤河、走 淩河水衝壞,將築護水隄,宜令樞密院發軍千二百 人以供役。」從之。樞密院請遣軍千二百人。

《順帝本紀》「元統二年二月,灤河、漆河溢。」

《永平府志》:「至正三年秋八月,灤河溢。」

《元史五行志》:「四年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餘,永平 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

《永平府志》:「明太祖洪武十年夏六月丙寅,灤、漆二水 溢,壞城垣。」

吳傑,江南揚州府江都縣人,弘治七年任。首崇祀典, 繕治壇壝。灤、漆二河船夫歲用千餘人,百姓苦之,公 悉力裁減如制。

世宗嘉靖十四年夏,霖雨,灤河溢。

嘉靖二十年秋七月甲辰,「灤河溢。」

嘉靖二十三年,灤河溢。

張璜海豐人,由辛卯舉人嘉靖二十八年任。修養濟 院,治橋梁,疏灤河,濬濠渠,環城植柳,士民追思,崇祀 「名宦。」

嘉靖三十八年夏六月,霖雨,灤河、漆河溢城內行舟。 神宗萬曆四年春正月辛酉,太平寨灤河斷流數里, 二時而續。

萬曆十二年春正月,雷雨,灤河溢。

萬曆十五年秋七月庚子,霖雨,灤河溢,城不浸者三 版。

萬曆三十二年六月癸卯,灤河溢。丁未,復溢。

《畿輔通志》:「沈之唫,浙江烏程縣人。任永平推官,扶持 義類,綽有擔當。丁亥灤水災,縛筏拯溺,散粟賑濟,生 全甚眾。督修水圮城垣,增修下水關、瓮城刱南關、明 灤門,才猷四應,當事偉之,擢南京給事中。」

《永平府志》:「萬曆三十三年夏六月,大雨,灤河溢。 熹宗天啟二年秋,灤河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