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1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卷 |
第二百十卷目錄
晉水部彙考
考
晉水部藝文〈詩〉
晉水 明李維楨
晉水部紀事
晉水部外編
文水部彙考
考
文水部紀事
滹沱河部彙考
考
滹沱河部藝文一
漢光武渡滹沱冰合賦 唐獨孤及
創開滹水渠堰記 金元好問
真定府修河記 明胡倫
泛滹沱河賦 石珤
滹沱河部藝文二〈詩〉
臨滹沱 唐李益
渡滹沱河 宋胡曾
過滹沱河 許復齊
渡滹沱河 文天祥
過滹沱 金趙秉文
滹沱流澌行 元王惲
渡滹沱河 劉因
其二 前人
早發滹沱感冰合 陳孚
過滹沱河 明金幼孜
過滹沱河 程敏政
滹沱晚渡二首 章懋
渡滹沱河 石玠
早發滹沱 王英
滹沱河部紀事
滹沱河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十卷
晉水部彙考
[編輯]《山海經》之晉水
[編輯]晉水,發源山西太原府太原縣西之懸甕山。始出分 為南北二池,「其南流者曰大池,又名流杯池,其北流 者曰八角池,下分為三河,一為北河,又名智伯渠,又 名晉渠」,一為中河,流入大池;一為南河,又名陸堡河, 而總會於清水河,入汾水。
考
按:《山海經。北山經》:「縣雍之山,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 於汾水」,其中多𩶆魚「其狀如鯈」而赤鱗,其音如叱,食 之不驕。〈按縣雍二字漢書注水經注魏書注俱作懸甕〉 按:《漢書地理志》:「左馮翊、臨晉。」〈註〉故大荔,秦獲之,更名。 有河水祠。芮鄉,故芮國。莽曰監晉。應劭曰:「臨晉水,故 曰臨晉。」臣瓚曰:「晉水在河之間,此縣在河之西,不得 雲臨晉水也。」
太原郡「晉陽。」〈註〉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 汾。
按:《淮南子地形訓》,「晉出龍山。」
按:《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晉陽,本唐國,有龍山,晉水 所出。」〈註〉《山海經》曰:「有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 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東南注於汾。」
按:《水經》,晉水出晉陽縣西縣壅山。〈壅山海經作雍音甕 注〉縣,故 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謂己 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曰虞。」 《呂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珪以授之, 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虞乎』? 王曰:『余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於唐。 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敘《詩》,稱此晉也,而謂 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十三 州志》並言晉水出龍山一。〈宋本下有雲字〉水結絀山在縣西 北,非也。《山海經》曰:「縣雍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 南。昔智伯之遏晉,以水灌晉陽,其川上㴑,後人踵其 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 涼堂。〈御覽作臺〉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 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娛慰。 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於《汾水》。〈注〉汾、〈舊本作湖〉水分為二 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子保晉陽,智氏 防山以水之,城不沒者三版,與韓魏望歎於此,故智 氏用亡。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圍溉。漢末 赤眉之難,郡掾劉茂負太守孫福,匿於城門西下空 穴中,其夜奔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也。 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逕舊谿,東南出逕晉陽城 南,城在晉水之陽,曰晉陽矣。《經》書:「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 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 流入於汾。
按:《魏書地形志》,「太原郡晉陽。」〈註〉二漢、晉屬。西南有懸 甕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於汾。
按:《唐書地理志》:「晉州平陽郡,臨汾。」〈註〉東北十里有高 梁堰,乾封二年堰壞,乃西引《晉水》。
太原府,「太原郡太原。」〈註〉赤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 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晉水在太原府陽曲縣。〈晉陽 省入陽曲〉出縣西懸甕山,東入汾。《山海經》:「縣雍之山,晉水 出焉,東南流注於汾水。」〈雍音甕〉《詩譜》:「晉陽南有晉水,唐 叔子燮改為晉侯。唐北都城,左汾右晉。」
按:《金史地理志》:太原府:「平晉。」〈註〉貞祐四年七月廢。興 定元年復置。有龍山、晉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太原府,晉水在太原縣西南十 里,出懸甕山,分三派。」
平陽府晉水,源出府城西南平山,流至襄陵縣北門 外,東入汾。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太原縣城西一十里有懸甕山, 一名結絀山,晉水所出。又有龍山,亦晉水所出。 晉水在縣西南一十里懸甕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 曰難老,疏為二池:南曰大池,流經奉聖寺前,名流杯 池;北曰八角池,分為三河,其北派流經北神橋,入安 仁、賢輔、古城、金勝等村,為北河」,即智伯遏水以灌城 者,名智伯渠。至唐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令 民汲飲,後名「晉渠」,今廢。其中派入大池,流經南神橋、 晉原都東莊,為中河。又一支派名陸堡河,流入大寺 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處為南河。俱總會於清水 河入汾。其北渠舊引入縣城,通流街衢公館,今渠道 俱存,而水不行。
臺駘澤,在縣南一十里。一名「晉澤。」晉水下流,匯而為 澤。
蓮池,在縣南五里。晉水聚處。
南神橋在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南街,晉水南渠上。 北神橋,在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北街,晉水北渠上。 平陽府襄陵縣晉橋,在縣北門外晉水上。
晉水部藝文〈詩〉
[編輯]《晉水 》明·李維楨
水可亡人國,那知國自傾。片言能樹敵,三板得完城。 陳跡流波迅,高原戰壘平。田家春賽罷,萬畝樂《香秔》。
晉水部紀事
[編輯]《竹書紀年》:「周元王六年,晉澮絕於梁。」
《戰國策》:「昔者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又帥 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沉 者三板耳。」
《唐書馬燧傳》:「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風,徙為汝州郟城 人。以功遷尚書右僕射。時天下方騷,北邊數有警,燧 念晉陽王業所基,宜固險以示敵,乃引晉水架汾而 屬之城,瀦為東隍,省守陴萬人。又釃汾環城,樹以固 隄,詔兼保寧軍節度使。」
《山西通志》:「唐武后久視元年,并州晉水如血。李勣,曹 州人,太宗時為并州都督,嘗築東城,引晉水駕汾水 人城,以資民用,人咸便之。」
晉水部外編
[編輯]《搜神記》:晉永嘉之亂,劉元海僭稱漢,於此置都,築平 陽城,晝夜興作,不久旋崩,募能成者賞之。先有韓媼 者,於野田見巨卵,傍有嬰兒,收養之,字曰橛兒,時已 四歲,乃白媼曰:「我能成母,其應募。」媼從之,橛兒乃變 為蛇,令媼持灰隨後遺誌,謂媼曰:「憑灰築城可立矣。」 竟如所言。元海問其故,橛兒遽化為蛇,投入山穴,露 「尾數尺,使者斬之」,乃掘其穴,忽有泉湧出,激流奔注, 與晉水合流,東入於汾。至今近泉出蛇,悉皆無尾,以為靈異。
至文水縣南,入於《汾水》。
文水部彙考
[編輯]《水經》之文水
[編輯]《文水》,發源永寧州方山界,下流入交城縣界,歷榆城。
考
按:《水經》,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 平陶縣東北,東入於汾。〈注〉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 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 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又南逕平陶縣 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內,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謁泉山之上頂,俗云: 「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 岸地險。〈御覽引此作石崖絕險〉壁立天固。崖平。〈當作半〉有一石室, 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松飾巖,列柏綺望,唯西側 一處,得歷級升陟。頂上平地一十許頃,沙門釋僧光 表建二剎。泉發於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 〈一作入〉東,津渠隱沒而不恆流,故有隱泉之名矣。雨澤 豐澍,則通入文水。又南逕茲氏縣故城東,為文湖,東 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河,在縣直東一 十里。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城,謂之瀦城,水澤所聚 謂之都,亦曰瀦,蓋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東,逕中陽 縣故城東。按《晉書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有中陽縣 舊縣也。文水又東南流,與勝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 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於其下,防離石諸胡, 因為大鎮。太和中,罷鎮,仍置西河郡焉。勝水又東,合 陽泉水,出西山陽谿,東逕六壁城北,又東南流注於 勝水。勝水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又東合文水。文水又 東南入於汾水也。
按:《隋書地理志》「太原郡文水。」〈註〉舊曰「受陽」,開皇十年 改焉。有文水。
按:《唐書地理志》,「太原府太原郡文水。」〈註〉武德二年。汾 州刺史蕭顗引《文》水南流入汾州。
按:《金史地理志》:「邳州下邳。」〈註〉有文水。
太原府文水。〈註〉有「隱泉山」、《文水》。
汾州。「西河。」〈註〉有「謁泉山」,比「二山」「文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太原府,文水發源石州方山界, 歷榆城至文水縣入於汾」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交城縣文水在西北九十里文 山之旁。
文水縣文水,源出永寧州方山界,流入交城縣界,歷 榆城縣南入於汾。
按:《太原府志》,交城縣西,谷水在縣西北,至榆城合文 水。
文水縣沁水,在縣北八里山下,東南至文水。
文水部紀事
[編輯]《山西通志》:「唐蕭顗,武德間為汾州刺史,引常渠水過 文水南入汾,溉田數百頃。」
《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八月,河東察訪使張灝與 金人戰於文水,敗績。」
《金史太宗本紀》:「天會四年八月辛亥,婁室等破宋張 灝軍於文水。」
滹沱河部彙考
[編輯]《周禮》并州之虖池
[編輯]滹沱河發源於山西太原府代州繁峙縣之泰戲山, 東流經鴈門,入直隸逕靈、壽、平山二縣,抵真定府城 南,順流而東,歷槁城、晉州、衡水、深州、武強、武邑,入直 沽而達於海。
考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嘔夷。」〈訂義〉 易氏曰:「《漢志》代郡齒城縣,虖池河東至參合,又東至 文安入海。」此言參合,則屬高柳縣。漢高柳縣隸代郡。 唐貞觀以後,為默啜所破,州縣俱廢。開元十年,改定 襄為雲中,有高柳故城。則齒城又當在高柳之北。虖 池河源未之詳。其河自鴈門縣西南流入崞,與唐林 二縣,又西南流至圻州秀容縣,又西南流入定襄縣, 又南流至太原府孟縣,又東流至𢘆州之靈壽、真定、 九門、槁城、穀城五縣,又東流至定州無極縣,又東流 入深州之饒陽、鹿城、安平三縣,又東南流入瀛州之 高陽、河間二縣,又東流入莫州之唐興及莫縣,以至任丘文安縣,即《漢志》所謂「至文安入海」者也。
按:《山海經北山經》:「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於虖 沱。」
「《白馬之山》,《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虖沱。」 「《空桑之山》,《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虖沱。」
泰戲之山,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水》。
《石山》,濩濩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虖沱;鮮于之水出 焉,而南流注於虖沱。
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
《海內東經》:「虖沱水出晉陽城南,而西至陽曲北,而東 注渤海,入越章武北。」〈註〉經河間樂城,東北注「渤海」也。 章武,郡名。
按:《戰國策》:「燕南有滹沱易水。」〈註〉滹沱,出涿郡故安。易 水源出易縣西谷中之東,東南流,與滹沱河合。 按:《漢書地理志》太原郡上艾〈註〉《綿曼水》東至蒲吾入 滹沱水。
魏郡「武安。」〈註〉有浸水,東北至東昌入滹沱河。
常山郡「靈壽。」〈註〉中山,桓公居此。《禹貢》:「衛水出東北,東 入滹沱。」
《南行唐》。〈註〉牛飲山,白陸谷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滹 沱水。
代郡鹵城。〈註〉滹沱河,東至參合入滹沱,別過郡九,行 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過郡六, 行千三百七十里。
《信都國》信都。〈註〉王都。故章河、故《滹沱》皆在北。東入海。 河間國樂成。〈註〉「滹沱」別水,首受滹沱河,東至東光,入 滹沱河。
《弓高》。〈註〉滹沱別河,首受滹沱河,東至平舒入海。 按:《後漢書郡國志》,安平國信都有滹沱河。
鴈門郡鹵城,故屬代郡。〈註〉《山海經》曰:泰戲之山,無草 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郭璞曰:「今滹沱河縣武夫 山。」《周禮》:「并州,其川虖池。」《魏志》曰:「建安十年,鑿渠,自滹 沱入汾,名平虜渠。」
按:《隋書地理志》「鴈門郡繁畤。」〈註〉有滹沱水。
按:《唐書地理志》,「瀛州,河間郡河間。」〈註〉開元二十五年, 刺史盧暉自東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溉田五 百餘頃。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滹沱出泰戲之山,在代州 繁畤縣東南流經五臺山,東流至文安縣入海。」〈註〉何 承矩築隄儲水為阻固,並邊諸河,若滹沱、葫蘆、永濟 等河,皆匯於溏。
按《金史地理志》:「深州東鹿。」〈註〉有滹沱河。
饒陽。〈註〉有滹沱河。
安平。〈註〉有滹沱河。
真定府:「真定」〈註〉有滹沱河。
《槁城》。〈註〉有滹沱河。
《獲鹿》。〈註〉有滹沱河。
太原府:《盂》〈註〉有滹沱河。
忻州《秀容》。〈註〉有滹沱河。
代州鴈門。〈註〉有滹沱河。
《崞》。〈註〉有滹沱河。
按:《逌旃璅》言:「滹沱發源繁畤,由代州崞縣、忻口折而 東,歷定襄、五臺東下,在太行之西,引以灌田,為山西 之利。過太行至真定河間,則為害矣。不惟不可灌,亦 浮沙難以舟楫,地勢高下,土脈疏密使然,非水之性 也。」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忻州,「滹沱河,源出繁畤縣東泰 戲山,即孤山,列如品字,名三泉。西南流三里,至故福 都合玉斗泉,亦名青龍泉。西流數里,合三都之三泉, 其泉亦列如品字。又西流至沙磵東,合北樓口水。又 西流至新興村,合華嚴嶺水,至縣城北,經代州、崞縣、 五臺、忻州、定襄、盂縣,入真定府平山、地縣界。所經州」縣, 居人多引渠溉田。
按《繁畤縣志》,「縣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有泰戲之山,俗 名小孤山,滹沱河發源於此。」
華嚴嶺水,在縣東南一百里。西北入滹沱河。
黑龍池,在縣東南九十里半山中,暗然若黑。西流三 十里入巖頭河,經海子村等處,流與滹沱合。
按《代州志》:州城北三十五里有鴈門山,一名鴈塞,雙 闕陡絕,鴈度其間。山下有水,東南流經城外東關廂, 名東關水,合入滹沱。
東關河在州東半里許。源出鴈門山,沿城南入於滹 沱水。
三里河在州西南三里村。經西關南入於滹沱水。 七里河在州西七里。源出上田都,經七里堡入於滹 沱水。
羊頭神河在州西十里。一自茹解都黑龍池發源,名 「東河。」一自茹解都黃龍池發源,名「西河。」俱南流入滹 沱水。
西峨河在州西南十里許。源出荊山,茹僕射教民溉
田者,北流入於滹沱水九龍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南流入於滹沱水。西泉在圭峰山西。澗中有石,正方而崇如翠屏,高百 尺許。水初自上瀉下,霏如垂珠,石根不見也。行數步, 從石竇中湧出,灌溉汲飲,四時不竭。出澗口又不見, 潛行石霤間,又百步所出趾下,響若撫琴。合峨河,入 於滹沱水。
柏谷泉在州東門外,南流入於滹沱水。
按《崞縣志》,「滹沱河在縣東百里許。」
陽武河在縣南二十里。源出自太子崖,東流至雙陵 村,入滹沱河。
沙河,在縣南六十里。東流入滹沱河。
南橋河在縣南門外,東流入滹沱河。
北橋河在縣北門外,東流入滹沱河。
板橋河在縣北二十五里。東流入滹沱河。
銅河在縣南七十里。源出福壽山,東流入滹沱河。 按《五臺縣志》:「清水河源出縣東北一百六十里華巖 嶺,西南流經飯仙山下,過石角,合虒陽河、盧虒水,入 於滹沱。」
東峪河:發源移城村東南山下,經孫家莊、百蘭等村 入滹沱河。
盧虒水,一名「慮虒水」,源出縣西北一十五里王村,流 環縣東南,又名「縣河」,與縣東北虒陽河及清水河合 流入滹沱河。
白梁橋,在滹沱河上。
按《忻州志》:「滹沱水在忻州北五十里,自崞縣界來,注 忻口,東入州境白村都,過定襄界,出河門入平山襄 縣界。」
忻水,在忻口北,因經忻山,故名。亦名「人沙河。」東入滹沱 水。
雲中河:在州城北七十里雙尖山。《髻尖》合流經橫 河雲內口,亦名「忻水」,與州城南牧馬水合流,入滹沱 河。
按《定襄縣志》:「牧馬水,發源忻州西南白馬山,至牛尾 莊合諸水,出州南,東流,南環本縣如帶,東北入滹沱 河。」
按《盂縣志》:「細水河在縣西南,細泉微而瀠洄不絕,流 至通渠、逯莊渠、北趙渠、檀村渠,俱在州西北,引雲中 滹沱河水。」
按《畿輔通志》:「滹沱河,班固敘《禹貢》所謂徒駭者是也。 發源於山西太原府代州繁畤縣,經鴈門由靈壽平 山抵真定府城南,順流而東,歷槁城、晉州、衡水、深州、 武強、武邑,入直沽而達於海。每夏暴雨,壞決隄防,甚 為民害。」
按《靈壽縣志》,滹沱河在縣西十五里牛城渡口,有漢 光武《冰堅可渡碑》。
衛河在縣東十里,由縣南入滹沱河。
嵩陽河:發源楸山,歷縣治西南兩關外,東南入滹沱 河。
按《平山縣志》:「滹沱河在縣城北八里,發源於山西繁 畤縣,經鴈門南流經本縣抵真定,由直沽天津入於 海。」
冶河一名「甘陶河」,在縣城西一里,由井陘縣來,又至 縣城西北流入滹沱河,為兩河口,一清一濁,如涇渭 然。
濊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流經縣北,入滹沱河。
按《真定府志》:「滹沱河源出於山西,在真定縣南一里, 又經槁城縣北一里,又經平山縣北十里」,《寰宇記》載 「經靈壽縣西南二十里。」此河連貫真定諸郡,經流去 處皆曰滹沱水也。
廣濟橋在府城南門外一里滹沱河上。每歲夏五月 水泛,拆之,渡以舟楫,至冬則復構架。
西韓河:在府城西二十里。發源大鳴泉,流經縣界,入 滹沱河。
按《行唐縣志》:「白陸峪,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滹沱。」 按《槁城縣志》,滹沱河在縣城北,自鴈門繁畤經靈壽 平山,過真定,至槁城四公鋪而南,逼近邑城之乾隅, 順流東注,至城艮隅一里許,復曲折東南而下。成化 間,縣令黃瓊嘗汲於城濠中以植蓮,周繞城郭,宛然 如游龍之紆徐,其靈秀足以振甲科,其潤澤足以肥 民田,邑人至今賴之。弘治十四年,因水泛漲,北徙去 邑城八里。但泛漲之勢洶湧,蕩民居,沒民田,其害可 畏。且河之上流有小豐屯,去邑城二十里。小豐之河 口不塞,則槁邑衝嚙漂沒之患未已,此則憂時預防 者所當知也。
按《無極縣志》,「滹沱河由靈壽平山真定府南,經本縣 郝莊、陳村之境,達晉州等處,入直沽而達於海。」 按《晉州志》,「滹沱河在州南關外,發源於山西太原府 繁畤縣泰戲山,西南七十五里至代州,又南六十里 至崞縣,又東北六十里至忻州,又東五十里至定襄 縣,又東南七十里至五臺縣,又東南八十里至盂縣。 自盂」縣入真定府靈壽縣,又東南六十里至真定府又東九十里至本州。去城數武,縈紆如帶,漫入束鹿、 安平、饒陽、武強,至直沽達於海。今南徙,由槁城南彭 村經本州周頭村、北釣魚臺、龐家莊、胡士莊入束鹿 縣百口橋,歸清水河,並行。
按《束鹿縣志》,「滹沱河在縣城南四十里,漢光武渡處, 名危渡口,來自晉州。」
按《深州志》,「滹沱河舊行北堤下,今由槁城入清河。」 乾河在縣城南四十里,即滹沱河故道。
按《饒陽縣志》:「滹沱河由鴈門經靈壽平山,遶真定府 城南,歷槁城、晉州而東,地勢平衍,徙流靡常。嘉靖以 前,或由寧晉、束鹿、深州泛溢,則及於饒陽,初未為大 害也。隆慶三年,大勢盡徙饒陽北境,平地水深丈餘, 一望無際,沒禾稼,漂廬舍鄉村,騎屋攀樹,民幾為魚, 累年渰占。地生斥鹼,兼長蒲蘆。萬曆十三年徙城南」, 後十餘年復徙城北。至今兩在無常,不時泛漲為害, 未有底止。
按《武強縣志》:「滹沱河自靈壽平山過真定,歷槁城、晉 州、束鹿、深州境,經縣治南門外,東北流至小范店與 清漳合,至青縣與漕河合,至直沽入海。」按自漢迄元, 旋塞旋決,每為民患。明成化壬寅秋,壞城西北隅縣 治內行舟。嘉靖庚寅,壞東門及東西北三關。隆慶己 巳復泛漲,為害尤甚。至萬曆乙未,河南徙與漳通,戊 戍,又北徙饒陽,本縣新舊河道俱涸。
按:《武邑縣志》:滹沱河由真定槁城、無極、晉州、深州饒 陽、武強而來,過縣境而東。
按《任丘縣志》:「滹沱河舊稱滹水任源郡者,以縣西沙 唐滋河俱通滹沱支派,環流縣境者也。正流則自真 定深州入清河、鹽河、運河以入海。」
長豐渠在縣西北。自河間舊東城引滹沱水東流,通 漕溉田。唐開元間,刺史盧暉開。
按《獻縣志》,「滹沱河在縣南十里,自繁畤經真定,入縣 南境,東至青縣,合衛河達於海。魏刺史王質以其屈 曲,疏而直之。後刺史楊真改為清寧河。」
完固口乃滹沱河北岸,在縣治西南十八里。曩因山 水泛漲,河流失常。嘉靖十三年,知縣汪鑾順水修築, 復其故道焉。
按《河間縣志》「鐵燈竿口,源出漳水,逾滹沱,過洪沙港, 南入縣境,北流通靜海、直沽,達於海。」
按《大城縣志》,「沿河係滹沱河支流。自獻縣河間縣之 龍華橋轉入縣南境馬村閣村,東北經十里灣,自南 而東,經白洋渡四呈口,匯黑龍港河。從而北折,繞縣 東十二里趙扶村,北至子牙村分派,一流三岔口,一 流王家口,達靜海縣三家淀入海。」
黑龍港係滹沱河支流。一自縣西南遠南頭村入境, 迤邐至四呈口與沿河會。一自縣南曹家寺北流,至 四呈口會流。一自青縣扈家店流至王鎮達村,至四 呈口會流。
交河在縣東二十五里。因沿河黑龍港交流,故名。
滹沱河部藝文一
[編輯]漢光武《渡滹沱冰合賦》。〈以「上天無親,惟德是輔」 為韻〉
唐獨孤及
昔漢光武收河北之年,馳馬將進,《滹沱》在前,為敵所 迫,當冰不堅。及軍裝隱轔以登岸,殺氣崢嶸而塞川。 意者,欲定神器於茲日,彰聖人之動天。若非「使不道 者喪,有德者王,則水不能以造次而結,冰不能以斯 須而壯。變浩浩之流,為峨峨之狀。」擁高旌以進,雷長 轂以上,及企路以全軍,又迎風而破浪。於時進隔關 於長津,顧邀遮其後塵,患勢莫之敵,沒不可振,求一 徑而莫遂,惟群臣之不親。賴王霸至誠之力,協光武 至聖之德,人從悅己之詐,天贊勤王之直,故得舟楫 不設,衣裳不濡,避地以往,乘冰以趨。一水之上,兩軍 相殊,使後人視水則有,求冰則無,望飛塵而惆悵,對 寒流而踟躕。由是知天人之合發,與「神祇而相符。不 然,何以延十二之祚,總四七之輔,滅新室毒流之日, 作漢氏中興之主」,受命之瑞也。亦何異「元女降於軒 轅,白魚躍於周武」燕趙之間,清流瀰瀰,高風以遠。遺 躅於是
創開滹水渠堰記 金元好問
[編輯]州倅定襄李侯介於教館劉浚明之,深交以《滹水新 渠記》為請曰:「滹水之源,出於鴈門東山之三泉,過繁 畤,遂為大川,放而出忻口,並北山而東,去僕所居橫 山為不遠。上世以來,知水利為可興,故常興之。由宋 爾朱氏而下,凡三人焉。爾朱立材人,有賜田百頃,因 以雄其鄉。後家之僮雙,欲從忻口分支流為渠,鄉之」
人以是疾公,為較悉之計,莫有助之者,且姍笑之,因自沮而罷。大定戊子,無畏莊信武喬公,號稱「十萬。」喬氏者,度其財力,易於興造,復以渠為事開。及向陽里, 農民以盜水致訟,有避罪而就死者。事出於曖昧,甲 乙勾連,無從開釋,役夫散歸,至以水田為諱。承安中, 吾里齊全美,率鄉曲大家,按喬公故「跡,欲終成之,而 竟亦不成。」僕不自揆度,以先廣威常與齊共事,思卒 前業,賴縣豪傑鄉父兄子弟協助之,歷二年之久,僅 有所立。蓋經始於壬寅之八月,起湯頭嶺至白村,上 下逾六十里,經建安口乃合流。又明年之三月既朢, 合鄉人預議及執役者置酒張樂以樂之,老幼欣快, 歡呼動地,出平昔所「望之外,宜有文辭以垂示永久, 幸吾子之留意焉。」余以為立功立事,必天時人事合 而後可,然繫於人事者為尤多。曩余官西南,鄧之屬 邑,多水田,業戶餘三萬家。長渠大堰,率因故跡而增 築之,而其用力有不可勝言者。試一二言之。夫水在 天地間為至平,且善利萬物而不爭,有餘者損之,不 足者「補之」,乃天地之道。兼併之家,力足以制單貧,而 賄足以侮文法,身思九里之潤,人無一溉之益者多 矣。以至平地為不平,以不爭為必爭,補有餘,損不足,傷 水之性,逆天之道,覆車之轍,前後相接。田野細民,有 敢復與大勢豪共事者乎?矧!夫非大變之後,無不爭 之田;非屢豐之年,無供役之食。事難於慮始,人習於 惡勞,賢否異情,理難脗合,彼此分利,孰為綱維?故雖 有「萬折必東」之心,而終屈於「七遇皆北」之勢,使臨之 以公上之命,且無望於必成,況創始於鄉社二三之 議乎?有其時而無其人,有其人而無其志,力不前勝, 事必後艱。大哉志乎!惟強也,故能立天下之便,惟堅 也,故能易天下之難。由是而充之。關輔之三白,襄樊 之黔驢,皆此物也。故嘗謂「江鄉澤國,巧於用水,凡可 以取利者,無不盡舉鍤投。」「隨為豐年。」今河朔州郡, 非無川澤,而人不知有川澤。捐可居之貨,失當乘之 機。如愚賈操金,昧於貿遷之術,旱暵為虐,乃無以療 之。求相龍侯商羊,坐為焚尪,暴巫禳禬家所誤,縛手 困窮,咎將誰執?方侯之落成也,余往觀焉。流波沄沄, 淨絲盈溝,若大有力者擁之而前。農事奮興,坐享豐 潤,禾麻菽麥,鬱鬱彌望。計所「收入,如有以相之。」夫孤 倡而合眾力,一善而霑一鄉,暫勞而為無窮之利,若 李侯者,其可謂有志之士矣。雖然,水利之在吾州,非 特滹沱而已也。出東門一舍,少折而南,由三霍而東, 盡南邢之西,其間無井邑,無聚落,無丘隴,特沮洳之 濼而已。若能引牧馬之水,以合三會於蒙山之麓,隄 障有所出,內有限,才費數千人之功。平湖渺然,多倍 晉溪之十。惜無大農尺一之版,使扁舟落手中耳。因 記侯興建始末,慨然有感於中,故兼及之。侯名於成 先。廣威用承直郎蔭當補官,州牒已上吏曹矣。《新令》 限至朝請大夫乃係班。廣威詣登聞鼓院自陳,道陵 從之。預供奉者四百二十人,仕至蠡州酒務使。侯所 謂「是以似之」者歟?
真定府修河記 明胡倫
[編輯]真定為郡,距京師六百里餘,蔚然西南一巨鎮。郡城 之南有河曰「滹沱。」考之《地誌》,其源發於鴈門繁畤,東 南過於靈壽,而真定城適當河之衝,河之去西北不 半,舍遠曰曹馬口,舊有堤三十餘里,以護城垣。宋天 聖間,堤潰,已而天章閣待制劉瑾率工修築,城賴以 安,迄今數百年矣。成化間,比歲大水,堤復潰,水勢逼 城西南隅,壞民廬舍,而關城之中幾為巨浸。郡守田 公慨然嘆曰:「茲少緩弗治,吾寧忍坐視斯民魚鱉乎?」 乃具疏上聞,制可之。於是偕神武、真定二衛指揮各 率其屬,大發兵夫,距舊河數里外鑿新河一,延袤十 餘里,深踰丈,廣三百餘尺,築堤二千餘丈,以禦舊河 之水,分其流入於新河。自是水勢有「所歸而不溢。」新 河之北,又築一堤,長亙四千餘丈,環拱於關南,隱然 為一城之屏障,自是居民有所恃而不恐。堤之內,有 地三千餘頃,叢植蒿木,俾槓橋之需有所給;立廟於 堤北,俾河神之祀有所依。凡工之用一萬有奇,木之 用倍之,荊之用又倍之,石土之用又十倍之,支費雖 廣而弗病於民,力役雖勞而弗懟於眾。閱五月而厥 功告成。君子曰:「此《仁政》之舉,可不書乎?」公使徵予記。 嗟夫!水之為民患,自古有之。歷觀唐、宋以來,賢智之 士以一方之寄為己任者,往往為民捍患興利。如白 居易、馬亮之守杭、蘇軾守徐,惠利所及,民到於今誦 之。而世以緘默為賢、承順為能者,反視此為末務。間 有知務乎此者,則又謀之不審,為之不固,利者未幾, 而病者至矣。此予所以嘆公善政之難也。公名濟,字 汝霖,鳳翔麟遊人。由景泰甲戌進士拜監察御史,擊 奸祛蠹,名重士林。斂其大才,出守茲土,仁恕明決,百 度修舉,八年之間,政化大行,而又為此役。謀慮既審, 區畫其宜,不肯苟譽目前,而必欲圖為久遠無窮之 利,使民得遂安居之樂而無墊溺之虞,其為惠利,烏 可以數計哉!後之繼公為政者,尚當知公始作之心, 使常不至於怠廢,則民之誦公,不將與前數君子並垂耀於天地間哉!
泛滹沱河賦 石珤
[編輯]「介然:子將如東瀛,放舟於滹沱之浦。覽郡國,披山川, 辨土壤,聆風泉,俯象六極,仰窺無垠。問遺俗於故老, 招海上之飛仙。」於是揖漁人而進之曰:「子亦知夫茲 水之源乎?出自繁畤,經於代谷,放乎鴈門之坂,帶於 太行之麓。朔方巨嶽,實扼其胸;恆衛諸流,半入其腹。 氣吞萬壑,激硊𥗬而未平;勢應三泉,墮平原而愈蹙。」 時乎春冰乍融,積雪方解。支流趨順,客浪藏駭。迂迴 漫延,千里一帶。霤石成渠,鏘波赴海。千城藉其潤色, 萬畝資其灌溉。鏦錚鳴帝子之環,嘔軋散將軍之凱。 編桴賈客,燈火煇煌;罷釣漁郎,歌聲款乃。方洲乍晴, 倏昏忽明。掔神農之遺譜,得靈均之《杜蘅》。及夫積霖 未止,秋水大至。巨濤坼空,駚溜軒地。律令助威,飛廉 擁勢。海若為之改容,巨靈因而避位。鯨翻渤澥,鬼母 長呼。虎栗昆陽,英雄失智。山刊菑翳。野誅樸樕,先驅 一指。崩沙潰屋,怒留城邑,薪槁如雲,殃及鱨鯊,僵屍 遍谷。亦有傾城,摧山變陵,不雨而怒,無龍而興。湍隨 鯤徙,勢若雷崩。斷岸蒙隤,殷輪牟赤。平岡被齧,戈戟 猶青。霆擊斷趺,訝魚龍之識字;渚留袍笏,豈犀火之 通靈。乃有泗濱磬浮,汾陰鼎見,寶鏡入秦,號鐘歸梵。 涇陽嫁女。簫鼓猶喧,龍叟射綃,波濤飽戰。壞百尺之 長橋,劃千年之古塹。人懷魚鱉之憂,國有沼池之歎。 忽幾劫之餘灰,出昆明之一旦。蓋自列國兵屯,朝齊 暮秦;盟渝韓魏,兵來薊門。趙國上卿,功名一擊;平原 公子,車騎,長奔。虎狼勢成,合從事緩。頗、牧既亡,望諸 已晚。建不出,援,丹空起,變常山之蛇陣徒存,主父之 龍顏幸返。復有劉項相雄,赤旗建功,淮陰古壘,東垣 廢宮。王霸詭冰,再光舊版;蕪亭飯麥,猶著遺忠。保河 北以待朕,亦何異於關中。乃至開元弛網,漁陽肆毒, 投鞭斷河,驅王入蜀。常山太守,首扼天下「之吭;帳下 豬兒,竟破羯奴之腹。惟宋有國,茲當九陲。契丹伺便, 西夏來窺。築甬梁津,任布有備邊之策;山崩海覆,劉 竦興致死之師。自餘紛紛,以暴易暴。中更幾秦,世歷 多號。劉琨有志,獨枕長戈;虞詡難逢,空增萬竈。太平 之日,少於戰爭;中原之俗,半多戎盜。是宜地下白骨, 多於黃土。長河東奔,為泄其怒,摧車卷甲,盪百世之 餘凶;濺沫飛流,刷遺羞於千古。山蓋不得不峻,水蓋 不得不駛,陵谷蓋不得而不變,城市蓋不得而不徙。」 是雖天時人事交會之偶然,然亦豈惡殺好生,造化 之得已者乎?乃知天本待人,地亦藏宅,畀吾祖宗,增 其式廓。既定鼎於金陵,又相居於恆嶽,若成周之豐 鎬,復營邑於伊洛。於是山多獻靈,川亦效職。噓氣成 雲,蒸地得澤。不須劉累,豢靈沼之二龍;亦有豫且,得 白龜之徑尺。木多杞梓,自河而東,波有鰋魴,望海而 入,其有異氣蘊鬱,孕為賢良。輝煌事業,璀璨文章。高 門大纛,紫綬金章。或名流乎林藪,或身負乎綱常。乃 若蘭陵著述,功裨墳典;文貞諫論,治逮成康。閣敞平 津,屢屈吾丘之博辯;屏張便殿,猶存李絳之封章。武 惠忠誠,身兼將相。韓維兄弟,並在巖廊。趙賓客之名 懸調燮,黃牧伯之風挽循良。一代龍頭,世頌文忠之 相業;兩朝司馬,名登恭敏於旂常。是其在昔有作,於 今益昌。孰非山川之所鍾毓,地氣之所敷揚者乎?矧 吾生之行休,值海波之方晏;駕木蘭之長舟,縱千里 於遐覽。橫桓伊之古笛,飽廉頗之一飯。藉荒磯之芳 草,憩清風之別館。采江蘺以為佩,畦揭車之九畹。悵 九原之莫作,想古人之如見。於是流魚出波,沙鳥鳴 苑;月華窺林,露色淒晚。樂未極而悲已生,日已夕而 路猶遠。既引領而高歌,又一唱而三歎。浩浩乎,飄飄 乎!蓋不知吾之所欲之,而忘吾之所欲返也。歌曰:「山 窅窅兮波鱗鱗,臨長洲兮思古人。魚來迎兮鶴與吟, 惟秋鴻兮北以南。志不可騁兮樂不可殫。還予舟於 江皋兮,吾將續先王之遺音。」
滹沱河部藝文二〈詩〉
[編輯]《臨滹沱 》唐·李益
漠南春色到滹沱,邊柳青青塞馬多。萬里江山今不 閉,漢家頻許郅支和。
渡滹沱河 宋胡曾
[編輯]光武經營業未興,王郎兵革暫憑陵。須知後漢功臣 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過滹沱河 許復齊
[編輯]滹沱河水正流澌,文叔南奔欲渡時。天為赤符冰自 合,不應王霸敢相欺。
渡滹沱河 文天祥
[編輯]過了長江與大河,橫流數仞絕滹沱。蕭王舊事今安 在?回首《中天》感慨多。
過滹沱 金趙秉文
[編輯]夕陽山豁處,平照大河流。漠漠雲間樹,悠悠天際舟。 黃塵隨匹馬,白水自雙鷗。會得閒中趣,浮生半白頭。
滹沱流澌行〈並序〉 元王惲
[編輯]《馮征西傳》云:「世祖自薊馳至饒陽蕪蔞亭,南渡入」
信都王將軍霸稱冰堅可渡處,今鼓人指縣北龍華鄉故河道曰全渡者,即其處也。且以饒陽取道直趨冀其經鼓縣東界無疑。但河自收國庚午徙縣南行流,問諸父老,雲今七十有一年矣。《春秋》鼓聚在今縣西五里,廢城尚在,今曰下曲陽者是也。至元庚辰夏,予按部是州,士子張春卿者請予紀其事,因為賦此。
王郎何人著柘黃,欲與《赤符》爭翱翔。漢炎中斷天復 熾,肘後頑石胡為光。蕭王揮戈指幽薊,戰血滿野風 塵蒼。募兵返得市人噱,當時南馳亦蒼皇。鳶鞮城東 滹水長,北風烈烈天雨霜。前驅後騎兩失色,河雖流 澌無可航。兔肩麥飯未下咽,大冰橫合堅如梁。古稱 王者阨不死,淮陵一言殆天使。赤龍已渡淩四開,白 魚躍舟未逾此,壇亭王氣如水清,妖彗邯鄲死灰耳。 彼蒼有意開真主,固令若輩先驅處。君看隴蜀最健 者,一旦等蛙終漢虜。王郎區區安足數。蒼茫此日龍 華渡,漠漠野煙生綠樹。留在長河閱世人,萬古朝宗 浩東鶩。
渡滹沱河 劉因
[編輯]進臨滹水岸,回望土門關。秋色巉巖上,川形拱抱間。 分疆人自隘,設險地誰慳。欲問前朝渡,江鷗故意閒。
其二 前人
[編輯]河水正流澌,無舟可濟時。詭言冰已合,隨使渡無危。 自是繇天助,真非假力為。昭昭明史冊,千載慰人思。
早發滹沱感冰合 陳孚
[編輯]征鼓連天戰血紅,存亡只寄寸冰中。憑誰剪取麒麟 碧,畫作雲臺第一功。
過滹沱河 明金幼孜
[編輯]前驅聞警蹕,傳道近滹沱。凍合含初日,風微動碧波。 人從仙仗出,路自畫橋過。北望幽燕外,青山疊疊多。
過滹沱河 程敏政
[編輯]寒風挾霜起,冰浪從西來。下觸斷橋柱,破此千瓊瑰。 流響甚清麗,驚波屢盤洄。官舟大如掌,疾棹過南隈。 古來《濟川人》,感激多良材。
滹沱晚渡二首〈送同年張廷芳使陜西〉章懋
[編輯]風捲流澌作晚波,行人猶說漢滹沱。那知天上乘槎 客,不用堅冰也渡河。
其二
半川斜日照寒流,騎馬來經古渡頭。欲問蕭王冰合 處,野煙衰草遍汀洲。
渡滹沱河 石玠
[編輯]千年形勝此滹沱,道路馳驅自昔多。短岸幾人看日 暮,中流有子唱《漁歌》。冰堅尚憶蕭王渡,坂古曾聞太 守過。此日承平無夜警,村燈漁火映閒蓑。
早發滹沱 王英
[編輯]《長河二月半》,雪霽斷冰開。但覺波濤至,猶疑風雨來。 飄搖野艇渡,蕩漾白鷗回。望極平沙際,春光淨綠苔。
滹沱河部紀事
[編輯]《戰國策》:蘇秦說燕文侯曰:「今趙之攻燕也,渡滹沱,涉 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更始二年,光武以王郎新盛,乃 北徇薊。王郎移檄購光武十萬戶。而故廣陽王子劉 接起兵薊中以應,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時寒,面皆 破裂,至滹沱河。」〈註〉《山海經》云:「大戲之山,滹沱之水出 焉。」在今代州繁畤縣東流經定州深澤縣東南,即光 武所渡處,今俗猶謂之危渡口。臣賢案:滹沱河舊在 饒陽南,至魏太祖曹操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 水,所以今在饒陽縣北。
建武十三年遣南虜將軍馬武屯兵滹沱河以備匈 奴。
《章帝本紀》建初三年「夏四月己巳,罷常山滹沱、石臼 河漕。」
《鄧禹傳》:「禹子訓字平叔,永平中,理滹沱石臼河,從都 慮至羊腸倉,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連年無成,轉 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沒溺死者不可勝算。建 初三年,拜訓謁者,使監領其事。訓考量隱括,知大功 難立,具以上言。肅宗從之,遂罷其役。」
《王霸傳》:「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也。光武為大司馬,以 霸為功曹令史,從渡河北,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皆 恐,及至滹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官 屬大懼,光武令霸往視之,霸恐驚眾,欲且前,阻水,還 即詭曰:『冰堅可渡。官屬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語 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護渡,未畢數騎而』』」 冰解。光武謂霸曰:「安吾眾得濟免者,卿之力也。」霸謝曰:「此明公至德,神靈之祐,雖武王白魚之應,無以加 此。」光武謂官屬曰:「王霸權以濟事,殆天瑞也。」以為軍 正,爵關內侯。
《魏志武帝本紀》建安十一年,「遼西單于蹋頓尤彊,為 紹所厚,故袁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征之,鑿 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虜渠。」
《保定府志》:「晉惠帝永寧二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沱 盈溢,大木傾拔。」
《晉書石勒載記》:「晉徐州刺史蔡豹,敗徐龕於檀丘。龕 遣使詣勒,陳討豹之計。勒遣將王步都為龕前鋒,使 張敬率騎繼之。敬達東平,龕疑敬之襲己也,乃斬步 都等三百餘人,復降於晉。勒大怒,命張敬據其襟要 以守之。大雨霖,中山、常山尤甚。滹沱河泛溢,衝陷山 谷,巨松僵拔,浮於滹沱。東至渤海,原隰之間,皆如山 積。」
《宋書五行志》:「晉元帝大興四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 沱盈溢,大木傾拔。」
《真定府志》:「安帝隆安元年二月,燕主寶聞魏王珪攻 信都,悉出珍寶及宮人,募郡盜以援之,營於滹沱水 北。魏軍至營水南,寶潛師夜濟,襲魏營,因風縱火,魏 軍大亂。」
《魏書太祖本紀》:皇始二年:「春正月,慕容寶聞帝幸信 都,乃趨博陵之深澤,屯滹沱水,遣弟賀驎寇楊城,殺 常山守兵三百餘人。二月己巳,帝進幸楊城。丁丑,軍 於鉅鹿之柏肆塢,臨滹沱水。其夜,寶悉眾犯營,燎及 行宮。」
《龍城錄》:太宗文皇帝平王世充,於圖籍有交開語言 構怨連結文書數百事,太宗命杜如晦掌之。如晦復 稟上當如何?太宗曰:「付諸曹吏。」行頃聞於外,有大臣 將自盡者,上乃復取文書,背裹一物,疑石重,上親裹 百重,命中使沉滹沱中,更不復省。此與光武焚交謗 數千章者何異?
《唐書五行志》:「高宗永徽五年六月,河北大水,滹沱溢, 捐五千餘家。」
永淳二年八月,恆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 《德宗本紀》:「建中元年冬,無雪,黃河滹沱易水溢。」 《五行志》:「建中元年,幽、鎮、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橫流,自 山而下,轉石折樹,水高丈餘,苗稼蕩盡。」
《文宗本紀》:「開成元年七月,滹沱溢。」
《五行志》:「開成元年七月,鎮州滹沱河溢,害稼。」
《賈敦頤傳》:「敦頤,曹州冤句人,為瀛州刺史。州瀕滹沱 滱二水,歲湓溢,壞室廬濅洳數百里。敦頤為立堰,壅 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大順二年八月,大蒐於太原,出 晉、絳,掠懷、孟,至於邢州,遂攻王鎔於鎮州。克用柵常 山西,以十餘騎渡滹沱覘,敵遇大雨,平地水深數尺, 鎮人襲之。」
《晉出帝本紀》:開運三年「十二月壬戌,奉國都指揮使 王清及契丹戰於滹沱,敗,續死之。」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七月,河、江、漢、滹沱及 祁之資、滄之胡盧、雄之易惡池水皆溢為患。」
《真定府志》:「太平興國八年秋七月,滹沱胡盧水溢為 患,詔死罪以下皆釋之。」
《宋史張昭遠傳》:「昭遠字持正,滄州無棣人。知成德軍, 遷四方館使。滹沱河決,壞城郭,乃修五關城,外環以 堤,民至今為利。」
《任布傳》:「布字應之,河南人。歷兵部、刑部郎中,拜右諫 議大夫,知真定府。或欲省河北兵,布言契丹、西夏方 窺伺中國,備未可弛也。築甬道屬滹沱河,跨絕泥潦。 徙滑州,改天雄軍。」
《河渠志》:「滹沱河,神宗熙寧元年水漲溢,詔都水監、河 北轉運司疏治。」
《竇卞傳》:「卞字彥法,曹州冤句人。進士第二,出知深州。 熙寧初,河決滹寺,沱水及郡城,地大震,流民自恩冀來 踵相接。卞發常平粟食之。」
《河渠志》:「神宗熙寧四年春,詔六宅使何承矩等督戍 兵萬八千人,自霸州界引滹沱水灌稻為屯田,用實 軍廩,且為備禦焉。」
六年,深州、祁州、永寧軍修新河。五月,帝與王安石論 王公設險守國,安石曰:「《周官》亦有掌同之官,但多侵 民田,恃以為固,亦非計也。太祖時未有塘泊,然契丹 莫敢侵軼。」他日,樞密院官言:「程昉放滹沱水,大懼填 淤塘濼,失險固之利。」安石謂:「滹沱舊入邊吳淀,新入 洪城淀,均塘濼也。何昔不言而今言乎?」蓋安石方主 昉等,故其言如此。
七年正月,深州開引滹沱水淤田,及開回胡盧河並 回滹沱河下尾。
《真定府志》:「熙寧七年,詔引滹沱水淤田。王安石謂決 水淤田,可以省漕食,故程昉灌塘治,並深州開引滹 沱水淤田,及開回胡盧河並回滹沱河下尾。及提舉 河北韓宗師劾程昉導滹沱水淤田,而隄壞水溢,甚為民害。詔昉分耕,王安石復為之辨明。於是深州靜 安令任迪奏,乞俟來年刈麥畢,全放滹沱、胡盧水淤」 溉南北岸田二萬七千餘頃。從之。
《宋史河渠志》:熙寧八年正月,程昉言:開滹沱、胡盧河、 直河淤田等,部役官吏勞績別為三等,乞推恩。從之。 元豐四年正月,北外都水丞陳祐甫言:「滹沱自熙寧 八年以後,汎濫深州諸邑,為患甚大。諸司累相度不 決,謂其下流舊入邊吳宜子淀,最為便順,而屯田司 懼填淤塘濼,煩文往復,無所適從。昨差官計之,若障 入胡盧河,約用工千六百萬;若治程昉新河,約用工 六百萬;若依舊入邊吳等淀,約用工二十九萬,其工 費固已相遠。乞嚴立期會,定歸一策。」詔河北屯田轉 運司同北外都水丞司相視。
五年八月癸酉,前河北轉運副使周革言:「熙寧中,程 昉於真定府中渡創繫浮梁,增費數倍。既非形勢控 扼,請歲八九月易以版橋,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權 用船渡。」從之。
《保定府志》:「孝宗淳熙四年七月,金大雨,滹沱、盧溝水 溢,河決白溝。」
《遼史太宗本紀》:會同九年「十一月,杜重威、張彥澤引 兵據中渡橋,趙延壽以步卒前擊,高彥溫以騎兵乘 之,重威等退保中渡寨,義武軍節度使李殷以城降, 遂進兵夾滹沱而營。」
《聖宗本紀》:「統和四年十一月,遣謀魯姑、蕭繼遠沿邊 巡徼,以所獲宋卒射鬼箭。時宋軍屯滹沱橋北,選將 亂射之,橋不能守,進焚其橋。十二月己亥,休哥敗宋 軍於望都,遣人獻俘。壬寅,營於滹沱北。」
《金史河渠志》:「世宗大定八年六月,滹沱犯真定,命發 河北西路及河間、太原、冀州民夫二萬八千,繕完其 隄岸。」
十年二月,滹沱河創設巡河官二員。
十七年,滹沱決白馬岡,有司以聞。詔遣使固塞,發真 定五百里內民夫,以十八年二月一日興役,命同知 真定尹鶻沙虎、同知河北西路轉運使徐偉監護。 《劉仲洙傳》:「仲洙,字師魯,大興宛平人。大定三年,登進 士第,歷龍門主簿,香河酒稅使,再調深澤令。縣近滹 沱河,時秋成,水忽暴溢,仲洙極力護塞,竟無害。」 《五行志》:「大定十七年七月,大雨,滹沱、盧溝水溢。」 《元史·河渠志》:「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縣城 南滹沱河北決隄寖近城,每歲修築。聞其源本微,與 冶河不相通,後二水合,其勢遂猛,屢壞金大隄為患。 本路達魯花赤哈散於至元三十年言,准引闢冶河, 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 南關百餘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復滹沱河。自後歲有 潰決之患,略舉大德十年至皇慶元年節次修隄,用 捲埽葦草二百餘萬,官給夫糧,備傭直百餘萬錠。及 延祐元年三月至五月,修隄二百七十餘步。其明堂 判官勉村三處,就用橋木為樁,徵夫五百餘人,執役 月餘不能畢。近年米價翔貴,民匱」於食,有丁者正身 應役,單丁者必須募人,人日傭直,不下三五貫。前工 未畢,後役迭至。至七月八日,又衝塌李玉飛等莊及 「木方、胡營等村三處隄,長一千二百四十步,申請委 官相視,差夫築月隄。延祐二年,本路前總管馬思忽 嘗闢冶河,已復湮塞。今歲霖雨,水溢北岸數處,浸沒 田禾。其河元經康家莊村南流,不記歲月,徙於村北。 數年修築,皆於隄北取土,故南高北低,水愈就下浸 嚙。西至木方村,東至護城隄,數約二千餘步,比來春 必須修治,用樁梢築土隄,亦非永久之計。若濬木方 村南舊湮枯河,引水南流,閘閉北岸河口,於南岸取 土築隄,下至合頭村北與本河合,如此去城稍遠,庶 可無患。都水監差官相視,截河築隄,闊千餘步,新開 古岸止闊六十步,恐不能制禦千步之勢。若於北岸 闕破低薄處,比元料增夫力、葦草捲掃補築便計。葦 草丁夫若令責辦民間,緣今歲旱澇相仍,民食匱乏, 擬均料各州縣上中戶價錢及食米,於官錢內支給。 限二月二十日興工,役夫五千,為工十」六萬七百一 十九度三十二日可畢。總計補築滹沱河北岸防水 隄十處,長一千九百一十步,高闊不一,計三百四十 萬七千七百五十尺。用推掃梯二十五,每梯用大檁 三,小檁三,計大小檁一百五十,草三十五萬八百束, 葦二十八萬六百四十束,梢柴七千二百束。
《英宗本紀》:「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十二月,滹沱河 決,浸文安、大成等縣。」
《真定府志》:「延祐七年,滹沱河決為災。」
《元史河渠志》:至治元年三月,真定路言:「真定縣滹沱 河,每遇水泛衝隄岸,浸沒民田,已差募丁夫修築,與 廉訪司官相視講究。如將木方村南舊湮河道疏闢, 導水東南行,閘閉北岸,卻於河南取土修築,至合頭 村合入本河,似望可以民安。」都水監與真定路官相 視議:「夫治水者,行其所無事,蓋以順其性也。閘閉滹」 沱河口,截河築隄一千餘步,開掘故河老岸,闊六十步,長三十餘里,改水東南行流。霖雨之時,水拍兩岸 截河隄「阻逆水性,新開故河止闊六十步,焉能吞 受千步之勢?上嚥下滯,必致潰決,徒糜官錢,空勞民 力。若順其自然,將河北岸舊隄比之元料,增添工物, 如法捲掃,堅固修築,誠為官民便益。」省准補築滹沱 河北岸縷水隄一十處,通長一千九百一十步,役夫 五百名,計一十六萬七百三十九工。
《英宗本紀》:「至治元年秋七月庚辰,滹沱河及范陽縣 巨馬河溢。」
至治二年,修滹沱河隄。
《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六月己卯,真定滹沱河溢,漂 民廬舍。」
二年閏正月己巳,修滹沱河堰。
四年八月癸酉,滹沱河水溢,發丁浚冶河,以殺其勢。 《河渠志》: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奏,「真定路言,滹沱 河水連年泛溢為害。都水監、廉訪司、真定路及瀕河 州縣官洎耆老會議,其源自五臺諸山來,至平山縣 王母村山口,下與平定州娘子廟口泉冶河合,夏秋 霖雨,水漲瀰漫城郭,每年勞民築隄,莫能除害。宜自 王子村、辛安村鑿河,長四里餘,接魯家灣舊澗,復開 二百餘步,合入冶河,以分殺其勢。又木方村、滹沱河 南岸故道,疏滌三十里,北岸下樁捲掃,築隄捍水,令 東流。今歲儲材九月興役期十一月功成。所用石、鐵、 石灰諸物,夫匠工糧,官為供給,力省功多,可永無害。」 工部議:「若從所請,二河並治,役大民勞。擬先開冶河。 其真定路徵民夫,如不敷,可於鄰郡順德路差募人 夫,日給中統鈔一兩五錢。如侵礙民田,官酬其直。」中 書省、都水監差官,率知水利濠寨,督本路及當該州 縣用工,廉訪司添力,咸就滹河近後再議。從之。九月, 委都水監官洎本道廉訪司、真定路同監督有司並 工修治。後真定路言:「閏九月五日為始興工間,據趙 州臨城諸縣申,天寒地凍,難於用工,候春暖開闢便 宜,已於十月七月放散人民。」部議:「人夫既散,宜准所 擬,凡已給夫鈔二萬六千八百三十二錠,地價鈔六 百三十錠。」
《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五月丁酉,滹沱河決,沒河間清 州等處屯田四十三頃。」
《真定府志》:「順帝至正元年冬十二月,加封真定路滹 沱河神為昭佑靈源侯。」
《畿輔通志》:「劉榮祖,趙人。至正間,知隆平。時滹沱修堤, 檄出役夫芻茭之費。榮祖以境小有災,訴於府,得免。」 《河南通志》:「元詹士龍字雲卿,固始人,宋都統鈞之子。 元兵破鄂,鈞歿,士龍甫三歲。董忠獻公護之以見,世 祖嘆曰:『此忠臣子,汝善養之』。士龍善騎射,每發必中。 忠獻喜曰:『都統有後矣』。久之,士龍知己非董,出,即晝」 夜痛哭。他日從獵滹沱,懇求復姓,忠獻戲曰:「爾欲復 爾姓乎?試為投石水中,浮則從爾。」士龍祝天曰:「吾父 有靈石,當暫浮。」因以石投水,沉而復浮者數四。忠獻 愕然曰:「天也!」遂許之。後忠獻從弟忠貞公薦士龍於 中書,累官至廣西道僉事。
《保定府志》:「明洪武三十四年,成祖渡滹沱河,留其將 孟善守保定。」
《真定府志》:「洪武三十四年三月,靖難師緣滹沱河列 營。秋八月,靖難師渡滹沱河,圍定州。」
三十五年,葛進領馬步兵萬餘為前鋒,乘水渡滹沱 河,半渡,李遠追擊之。敵望見遠軍少斂,退下馬,繫之 林間,以步卒接戰。遠佯卻,敵迫之。遠分兵潛出其後, 解縱所繫馬,遂奮擊之。敵退,已失馬,遂大敗,斬首四 千餘級,溺水死者稱是。
《合肥縣志》:「甯忠,合肥人。累官都督。建文初,充征虜右 副將軍,與駙馬都尉李堅從大將李景隆進拒北平, 戰於真定,敗奔滹沱河。」
《真定府志》:「徐以貞,山東長山人。成化二十年,由進士 知寧晉。為政果明捷敏,蒞政未期,以憂去,邑民攀號 不捨。服闋,本縣士民詣闕伏請復任。志節愈堅,練達 益深,平徭薄賦,深恤民隱。邑當滹沱之衝,隄防有法, 民賴以奠,居者千百其家。」
《畿輔通志》:「張士隆,河南安陽人。正德中,由監察御史 謫判晉州,尋擢州守。先是晉城南近滹沱,為水衝決, 州人患之。士隆詢今考古,相度修築,河水南移,州免 水患。未幾,陞陝西副使。」
《真定府志》:「武宗正德十二年,滹沱河由寧晉北徙。」 《河間府志》:「正德中,滹沱河岸低薄,水常為患,雖經修 補,未底成功。」
《山西通志》:「許宗魯字東侯,咸寧人。正德中進士。巡撫 保定,平驛傳,均徭賦,築堤捍滹沱河有功,賜璽書旌 焉。」
張緩滄州人。正德間任代州。曉法律,善幹濟,衙署學 宮多所更制。修滹沱河橋,民不病涉。
《明會典》:「滹沱河,源出山西繁畤縣泰戲山,歷代、崞等 州縣,東流經真定府城南,至武邑縣合漳水,又東北至岔河口入運河。天順、成化間,屢決晉州紫城口,束 鹿、深州俱受水患。弘治二年,命真定等府衛發軍民 相兼築塞。嘉靖九年,決真定城南,命大臣相勘,行順 天、保定各撫臣,修築大小舊堤。」
《真定府志》:「世宗嘉靖十七年秋七月,滹沱水溢。」 《保定府志》:「李華魯祥符縣人,任束鹿令,增修城垣。嘉 靖癸丑,滹沱河漲,賴城堅以免水患。」
《松江府志》:「楊道亨字豫甫,青浦人。嘉靖丙辰進士,授 行人,遷刑部郎,擢真定太守,築滹沱堤以護城濠。久 之,滹沱水溢,堤且潰,亨置水牛竹犍捍之,身立城上, 為文以禱水。有若青羊者,一目獨角,昂首而逝,水遂 減,民咸稱神。」
《保定府志》:「隆慶三年夏,大水,滹沱河溢束鹿城圮。」 《浙江通志》:「周應中字正甫,會稽人。隆慶辛未進士,授 元氏令,調真定縣。因滹沱河通水利,教民種稻,北方 水田始此。」
《彰德府志》:「張己榮字其前,舉萬曆己酉鄉試,任饒陽 令。饒陽地濱滹沱,水溢害稼,為築堤三百餘丈,今成 沃野腴田,民猶賴之。」
《濟南府志》:「王琨,商河人。萬曆丙辰進士,任真定縣知 縣。清積逋,覈假差,成滹沱浮梁,減河田公稅,扶弱鋤 強,旌孝獎節,以卓異授禮科給事中。」
仇相,字君佐,淄川人。以貢生授饒陽令。剛方嚴毅,一 毫無所取,人亦不敢干以私。饒陽地污,滹沱、鴨河當 其南,西接塘、沙二河。三岔口崩決不常,壞民田廬。相 指授方略,濬淤築障,環之以柳。
《青州府志》:「王梁,諸城人,丁卯舉於鄉。乙酉選隆慮令, 開渠灌田,民仰食者千數。其後陞真定同知。滹沱河 大溢,董工築捍,民永賴之。後又陞戶部員外,轉撫州 知府。」
《保定府志》:「天啟二年,滹沱河大決祁州束鹿城,壞官 舍民居悉沒於水。」
《宜興縣志》:「吳宗儀字象於,由舉人歷官新河知縣。邑 近滹沱,常患水,宗儀築堤捍之,民得安堵。」
《保定府志》:「金世德字孟求,遼東鐵嶺人。拜僉都御史, 晉副都御史,出撫畿輔。畿內如漳水、滹沱、桑乾諸河, 秋漲動沒民田,膏腴變沙礫者八萬畝有奇,積年苦 於徵輸。世德不憚一疏,再疏請豁,卒得捐除。」
滹沱河部雜錄
[編輯]《續酉陽雜俎》:世呼病瘦為崔家疾。據《北史》,北齊李庶 無鬚,時人呼為天閹。博陵崔諶,暹之兄也,嘗調之曰: 「何不以錐刺頤作數十孔,拔左右好鬚者栽之。」庶曰: 「持此還施貴族,藝眉有驗,然後藝鬚。」崔家時有惡疾, 故庶以此調之。俗呼滹沱河為崔家墓田。
《唾玉集》:東坡先生嘗行一令,以兩卦名証一故事,一 人云:「孟嘗門下三千客,大有同人。」一人云:「光武兵渡 滹沱河,未濟既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