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十二卷目錄

 漳水部彙考二

  考

 漳水部總論

  廣平府志河渠志

 漳水部藝文一

  襄垣縣重挽漳流記    明王基洪

 漳水部藝文二

  漳河弔古四首      明張季彥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

  春日觀漳源        劉宗岱

  漳水秋波         鍾武瑞

  前題           侯維泰

  漳河           計南陽

 漳水部選句

 漳水部紀事

 漳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十二卷

漳水部彙考二

[編輯]

[編輯]

按《山西通志》:濁漳水源出發鳩山。《水經注》曰:「左陽泉 水注之,右傘蓋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 別耳。流經縣南五里,東北經府城西南三十里,又經 屯留至潞城西一十五里交漳村,與絳水合流,始名 漳水。至襄垣西南十里甘村,合沁州所出漳河。又至 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武鄉所出漳河,西流經黎城西 南二十餘里,入河南林縣界內,與清漳水合。

清漳水出沾嶺大黽谷,北流十八里,折而西南,至和 順縣,經遼州黎城縣入河南涉縣,合濁漳水為漳河。 《水經注》曰:「出上黨沾縣北少山大黽谷。」《淮南子》曰:「出 揭戾山。」高誘云:「山在沾縣。」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北, 俗謂之漳山。

按《潞安府志》,「長子縣西五十里有發鳩山,漳水出其 下。」按《水經》,「漳水有二,一出上黨沾縣大黽谷,為清漳; 一出長子鹿谷,為濁漳。」今清漳割屬遼州,不在境內。 濁漳自鹿谷發源,東流經縣治南,又東入長治界,折 而北經屯留、潞城界,入襄垣,至長治東北隅,又折而 東,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東入平順界,出太行達河 南彰德府界,始與清漳合。《書》稱「衡漳」,指此。雖名濁漳, 而泉源實清。

五龍泉,在縣南十六里。慕容永時,以五龍山瑞應與 之相望,因以名泉。東流入濁漳水。

堯水,在縣西南一十三里堯廟。東北經故城南入濁 漳。

藍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屯留縣之磐石山,東流 經縣境三十里,入長治縣,與濁漳合。

傘蓋水,在縣西南五十里傘蓋山下。東北流五十里, 與濁漳水合。

梁水,在縣東二十里。出梁山下,北流至長子縣故城 北,入濁漳水。

雍水,在縣北三里源山佛頭山。東流十五里入潞安, 與濁漳水合。

靈湫泉,在縣西五十里,即濁漳水源。

五龍泉,在縣南十六里。《風土記》云:「燕慕容永據長子, 南望有五雲山,因以名。」泉流十五里入濁漳。

按《長治縣志》,「濁漳水自長子縣鹿谷發源,東流經縣 治南,又東入長治縣界,折而北,又經屯留、潞城界,入 襄垣。又至長治東北隅,折而東,入黎城界,掠潞城之 北,東入平順界,出太行達河南彰德府界,始與清漳 合。」

黎水出黎侯嶺,北流至城西,俗名「黑水河」,與石子河 合,西流入濁漳水。

淘水,出雄山下,北流與淘清河合,入濁漳水。

按《屯留縣志》,濁漳水自長治縣北流入縣界,下由潞 城入襄垣

絳水在縣西南九十里。出盤秀之陰,飛瀑如珠,流經 縣治北,東流三十里,入潞城交漳村,與濁漳水合流。 陳水出發鳩山,東經屯留縣故城北,注「濁漳。」

按《潞城縣志》,「交漳水在縣西三十五里,濁漳水與絳 水交流,故名。」

潞水在縣東一十五里微子城。發源西北合濁漳。 按《襄垣縣志》:「縣有西漳水,俗名付璧河,發自沁州之 滑山、伏牛山,二源異出,至州合流,南入虒亭,折而東, 與濁漳水合。」是則濁漳在境有三,其源有四。

濁漳水,一出長子縣發鳩山,一出沁州漳源村,俱入 縣南一十里。環流東北,即《八景》中「漳江、春渡。」

涅水,一名「小漳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沁州覆甑 山,東流入縣界,會小漳水與濁漳合。

臨水源出榆社縣之八賦嶺,經武鄉入縣界,東北流 三十五里,與濁漳水合甘羅水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甘泉湧出,水聲泠泠,東 流入濁漳水。東北楊村有甘羅廟。

雍子水在縣南四十里雍子村。東流入濁漳水。 下谷水在縣西十五里李谷村,東流入濁漳水。 白水泉在縣東北三十里石崖中數孔,水出噴湧,甚 甘美,清洌流入濁漳水。

按《黎城縣志》:「濁漳河發源於長子縣西鹿谷山,從黎 之西南以暨東南幾百里橫經焉。漳善壞田,而渠又 無定,近流者患之。」

漳河渡口在縣南二十里。官歲修船,人不病涉。 按《壺關縣志》:壺水在縣西北二里,發源自壺關山下, 北流經府城北,西注濁漳。今涸。

按《平順縣志》:「濁漳河源出長子縣發鳩山,經王曲、新 安、石灰、耽車、石城、竇口等里,下流入河南林縣,與清 漳水合。」

溫泉在縣之新安里。大小二泉,水頗溫,隆冬不凍,入 濁漳河。

按《樂平縣志》,縣城西南二十五里有少山,一名何逄 山,又名揭戾山,又名沾嶺。《福地記》云:「山在樂平沾縣, 高八百丈,可避兵,恆山之佐命也,清漳水出焉。」 大黽谷在縣西南五十里少山下,清漳水出焉。 清漳水源出少山之沾嶺,北流十八里,復折而南,入 河南涉縣界。

按《和順縣志》:「縣城西北四十里有石猴嶺,清漳水出 焉。又西一百二十里有八賦嶺,兩山對峙如八字,有 南北二關,現置巡檢司,亦有漳水出焉。」

漳河有三:一出縣西八賦嶺,流逕榆社縣,為小漳水。 合黃花嶺水,至武鄉縣城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縣 城東北,合濁漳水。一出縣北,一出縣南,分流城下,至 縣東合流。

梁餘水,源出縣西石猴嶺,流逕縣東,合清漳。

萬泉水,在縣東六十里。東流入清漳水。

石公泉,在縣東六十里。源出合山之東,南流與清漳 水合。

按《榆社縣志》,「漳河有二:一在和順縣西一百二十里 八賦嶺,名小漳水,流逕縣境,合黃花嶺水,至武鄉縣 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濁漳水; 一出縣西黃花嶺,至縣西南合儀川河。」

儀川河在縣東四十里。源有二,一在武鄉嶺,一在狼 兒嶺下,俱經縣東北三景村,合流入漳水。

黃花嶺在縣西五十里。漳水經其下,西南流入武鄉 界。

按《武鄉縣志》,「小漳水在縣西五里,自榆社縣來,流逕 縣西,合涅水,至襄垣縣東北與濁漳水合。」

按《遼州志》:「漳河在州西一百里,源出八賦嶺,經州城 之南,東入於河南磁州。」

按《沁州志》:「漳源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按漳水有二,一 自伏牛山西谷發源,經州西南流;一自分水嶺下發 源,經武鄉縣東流。此名漳源者。蓋州之西北有泉,匯 為巨浸,流繞州城之西,東南與衛水合,乃漳水之餘 派也。

按《河南通志》:「漳河其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長子縣 發鳩山,名濁漳,自林縣西北入境;一出山西平定州 樂平縣少山,名清漳,自涉縣入境。俱東至林縣合流, 經安陽、磁州、臨漳、館陶界入衛河。」

按《涉縣志》,清漳水,在縣南一里。按《尚書通考》云:「源出 上黨沾縣大黽谷,乃山西平定州樂平縣少山」,即今 遼州是也。其水東南流經涉縣,又東南流至林縣,合 漳與濁漳合,入安陽界,過臨漳入衛河,以歸於海。 玉泉出縣東南,夾漳河北山下,其源微小不一,皆暴 突宛如珠玉,以此得名。下注漳水。

暖泉在虎頭山東一里許。每上巳清和,邑士女遊玩, 祓禊流觴,如古蘭亭焉。其水下注漳水。又按:漳水西 界毛嶺口五十餘里,始經縣南。其西北二十餘村,一 遇亢旱分灌者多,則漳流至縣南常竭。幸賴玉、暖二 泉合併注漳,成一巨浸,縣東六十里諸村之灌溉實 資之,則二泉之利澤洪矣。

按《林縣志》:漳水,在縣北八十里。自潞城界東經葛公 城,至磻陽城北,有滄溪水入焉。酈道元《水經注》其說 與今同,即所謂濁漳也。會清漳東入安陽縣界。 滄溪,在縣西北四十里。《水經注》云:「滄水北經魯班門 西,至偏橋東,又北合白溪水,過磻陽城西北流注於 漳水。」

按《臨漳縣志》:濁漳水、清漳水至滄溪合流曰合漳,東 入鄴城,東北由館陶入海。沈存中謂「凡二水合流而 有文皆名漳。」酈道元以濁漳為衡水,衡與橫通,以清 漳東南流而濁漳橫入之也。唐時有請以漳水備四 瀆者,以其獨達於海也。

百陽渠在縣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十五里,南入安 陽界,本為安陽渠,俗呼為今名。

金鳳渠在縣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東注,經金鳳臺側,故名。

按《安陽縣志》:「濁漳、清漳,俱至林縣合流,過府城北四 十里豐樂鎮之北。又東過臨漳,又東北至館陶縣入 衛河。明正德庚辰秋,水汎溢南決,自顯王村南流,折 而東至崔家橋,又東過永和呂村入衛,延袤百餘里, 水勢盛時,廣至四十里,其患甚鉅,而近年臨漳猶屢 被焉。」

按《畿輔通志》,「清漳、濁漳二水,下流至武安縣南黍窟 谷,合流為交漳口。東過列人,南經斥丘,北由斥漳、曲 周、鉅鹿諸縣入於滏。遷徙無常,父老相傳,南不過衛, 北不過滏。」

按《大名府舊志》,「漳河在魏縣,有濁漳、清漳二河。今清 漳不見,或曰合流於濁漳。又有新漳、舊漳二名,今新 漳亦不見,或曰即清漳,併入衛河。總之止一濁漳,遷 徙無常,大為民患。」

按《大名府新志》:「漳河漸徙而北,大名稍弛其患,然肥 鄉、廣平一帶,閼壅地高,遷徙難料,所在堤防,宜以未 雨築濬之。」

按《魏縣志》:「漳堤在縣南,其南岸起自臨漳,延袤八十 里,北岸自成安五十里,俱由魏縣抵元城界。」

按《廣平府志》:「漳河自臨漳以下,如建瓴然,水勢瀰漫, 遷徙無常。每石水則致五斗泥所逕,阡陌淤填,陵谷 互易,屋基袤如峻阜,檐甍接地,俯身出入如竇。前匯 渚沁汾潞,後合沙滏洺沱,抵天津入於海。相傳南不 過衛,北不過滏。其入府境也,始於成安。」

成安縣漳河,距縣東南一里許。明成化、弘治中,歲汎 溢,城郭鄉村大為患。正德中,徙入魏。萬曆戊子,北徙 入縣境。乙未,復呂彪故道。庚子,決王林堤。壬寅,決竇 公堤,至城南郭,分為支流二。癸丑決,連宋陽寺,浸城。 十月,支流涸。崇禎壬午秋,水注城,學宮毀。今徙南魚 口,其流北漸於肥鄉。

肥鄉縣漳河,距城東六里。明弘治乙丑,水注城。正德 壬申,水注城。嘉靖戊戌,徙入於衛。隆慶己已,決鄢米 堤,浸城數年,復南徙。萬曆戊戌,復徙縣西。天啟壬戌, 水暴漲,衡堤決,城與雉堞平,屋上行舟,溺男婦七百 餘口。丁卯,漂沒辛安鎮諸村,害禾稼。今仍徙縣東,下 流至曲周,與滏水合流。

曲周縣漳河,距城東一里許。二水既合,順流而北,其 勢漸殺。然偪處城側,每夏秋霖雨,直薄樓櫓,四門,淤 填傴僂而入。明嘉靖甲子七月,潰城西門。天啟丙寅, 水至城下,深丈餘,禾稼盡沒。崇禎庚午夏,決南堤,浸 城。後歲以為常。合流而北,徑雞澤。

雞澤縣漳河,距城東十里許。縣地勢窪下,為眾流所 匯,田皆斥鹵。漳、滏過其境而聽其安流,不能施疏導 灌溉之力。彼西門豹史起者,獨何人哉?明嘉靖庚寅, 河溢。癸亥,平地深丈餘,城東西門圮。隆慶辛未,潰堤。 天啟丙寅,河水大溢,堤閘俱潰至城下。城之周有堤, 高一丈,闊八尺,知縣曹希曾建。城東有漳河堤,長二 十五里,高七尺,闊七尺,專防漳也。漳之餘波所及,則 永年、廣平皆鄰壤。永年初距漳稍遠,後漸逼府南境。 邯鄲縣有漳河故道,其曰「鄢米口」者,在縣城東十里, 為支流之所分入,一自臨漳穀子里北流徑吳村、漳 里村入口。一自磁州北流入滏,至閻家河溢而東,徑 劉村、左西等村入口,折而東,入肥鄉曲周境。

「廣平縣有漳,自花佛堂決口汎而為四支,遂浸縣西 南境,至柳林屯、龐兒莊、南溫、油房等村,乃時有水患。 舊堤四:漳堤在縣南三里,古堤在南新鎮,護城堤在 城南,故堤在縣西北,新堤一,知縣顧如華建以護城。」 按《順德府志》,平鄉縣濁漳河在縣西南十里,一名柳 河,古漳水也,發源山西潞州發鳩山下流南和 按《真定府志》,武強縣古河岔河,即清漳之分流。 按《山東通志》,漳河在館陶縣西南五十里,源有二,一 出山西潞州長子縣,曰濁漳;一出山西平定州樂平 縣,曰清漳;俱東經河南臨漳縣,合而復分,一北流入 滹沱河,一東流至館陶縣入衛河,與會通河合。 按《濟南府志》,衛河即漢之屯氏河,隋大業中疏為永 「濟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衛輝府輝縣,合滏、洹、淇 三水東流至館陶縣界。與漳河合。

漳水部總論

[編輯]

《廣平府志》

《河渠志》

[編輯]

明江夏陳鎜有《漳水議》,其略曰:「漳河至臨漳而成大 河,出廣平、大名,達於臨清,冬春則涸,夏秋則漲。其涸 也枵腹嗷嗷,其漲也汎溢千里。一淤成城,一衝成河, 固地勢沃衍平坦使然,亦由水勢波濤洶湧致之也。 漢唐以前,其治易以黃河故道,遶大名,出河間,達於 海,則黃河深廣而漳水易洩,所以消息而不為害。」宋「元以後,其治難。以黃河遶徐州,出淮安,入於海,則黃 河淤淺,而漳水難洩,所以散漫而不可制,其在今日 尤甚。宋、元漳河南決,從大名而出,自臨漳遶魏縣,過 府城之南,由艾家口入於衛河。其流久,其河深,此其 故道也。邇則向南之河,忽湧成淤,北決自臨漳過魏 縣,從元城以達於館陶,此新河之一」派也。議者徒曰 何如堤,何如塞,何如計工而賞罰,此不過補苴罅隙, 奉漏甕、沃焦釜之計也。不知治漳與治河異,黃河可 資漕運引注,徐、呂二洪,水性湍急,宜防而不宜洩;漳 河可資灌溉汎濫,三省五縣,水勢平緩,宜洩而不宜 防。司衡者果為廟社生靈經久不易之策,必也相地 勢,畫經界,立丘甸,深溝洫,時蓄洩,播佳粒,水一汎濫 則散於五縣溝渠而不為城郭宮室之害。水乾涸,取 於萬井蓄積,而可收千倉萬箱之利,則砂礫變為沃 土,板蕩登於衽席矣。

漳水部藝文一

[編輯]

「《襄垣縣重挽漳流記    》明」 ·王基洪

漳河之水,發源沁州之北,合鳩山之水而入襄邑,即 《夏書》所稱衡漳雲。其水勢自西北而南,由南而東,又 由東而北,復轉而西,濴洄百折,始就東流。蓋環邑如 帶,居然一偉觀也。夫源於西則委於東,建瓴就下,水 性固然。迺周環邑境,若睠焉不忍舍者,堪輿家所稱 「源水有情」,斯亦奇矣。以故鄉多先達,孕鍾靈秀,文章 功業,爛然竹帛,攷之《邑乘》可知也。邑故稱「地瘠賦繁, 而萬石家時或有之,水何負於邑哉?」今上御極之五 年,有濱河居者,慮浸塌之患,復冀沃灘之利,用是駕 為水勢浸城之說,鑿東北岡。今水徑從此而東,不復 向之迴環矣。嗣後科第寥寥,十室九空,甚至汲泉無 水,邑人且疑而莫燭其故。時萬曆丙申,關中天虞劉 公來守上黨,登襄城而望曰:「美哉!山河之秀,在此一 折,奈何泄之使去也?」捐俸三百餘金,嚴飭當事者,劈 畫鞅掌,開渠為引,築堤為障,三月而水復故道。不佞 已數困公車。劉公睹成事,則輒喜謂不佞曰:「辛丑聯 璧,此其兆乎?」已而霖宇王君果聯第,而不佞幸附驥 程,蓋不翅左券矣。邑士民忻忻捧額,謂氣運興衰之 數,適當河水去住之期。即以達人之觀,解眾庶之口, 誰其信之?矧北城之隍,西有小河,旁溢於漳。秋霖漲 水,淜湃頗惡。漳水西環而流緩,則此河入漳之勢亦 緩。漳水經北而流急,則此河入漳之勢亦急。急衝圮 城,此一堤也,詎獨關一方風氣,金湯所係,良亦重矣。 幸丑之秋,河伯不仁,堤請幫助識別此字。「潰決,向之所為殫千金以 日夜計者,一旦付之流水,惜哉!」邑侯武公乘饑饉之 後,甫至襄,即以民間疾苦為事。襄民倖免道殣,目擊 時事,俯順人情,幾欲砥柱狂瀾。如民力弗贍何?亟請 於郡丞童公。童公蓋昔共天虞公睹成績者,深悼其 廢之速也,即躬履其址,殫力以籌,請於分守冀南項 公,議得儲穀千石,賑金五百。此請給於公者也。項公 則給贖穀六十,童公捐俸金三百,武公捐俸金七十, 士大夫捐金三十,共費一千五百有奇。其河渠長二 百二十五丈,廣五尺,深半之。堤長四十丈,廣六尺有 奇。堤幫石基,上築以土,高三丈。其受役之夫,半係召 募,半係饑民。蓋以工兼賑,澤至渥矣。工始於是年春 二月,訖於是年夏四月,豈不亦遄速哉?邑侯樂成事 而請於余,謂宜有言以誌不朽。余方濫竽祕選,深愧 無文。顧惟司馬氏之誌《河渠》也,極言水之為利害甚 鉅,而成功甚不易,則有嘆於今日曰:「夫興利除害,當 事者之責也。然議工於再廢,則人情易厭,勞民動眾, 長民者之所忌也。矧議工於儉歲,則怨詬易生」之役 也,財發之公帑。夫起於召募,既無勌勤之心,復多眾 善之集,蓋一舉而五美具焉。風氣渙而復萃,人文閟 而復彰,前之殫千金而若逝者,悉還故址,一美也;城 之與堤,實相表裏,堤固則城堅,城堅則邑固,二美也; 屢歲不登,枵腹嗷嗷,茲日役千人,則千人得餉,且得 餉之餘以飼其家,以役寓賑,功「豈細哉,三美也;且河 工剩費,悉置義倉」,令二青衿之年長者掌其事,永為 緝堤防患計,使後無勞,意深遠矣,四美也;守土者難 於興事,亦不旋踵而告成功,令後人有所歆慕,不憚 繕役,為邑覆庇,五美也。五美之具,僅僅屬以一堤,一 堤之外,何可更僕數?余不佞為邑士民稱幸,而重以 諸父老之請,漫為記其顛末如此

漳水部藝文二

[編輯]

《漳河弔古四首      明》·張季彥

漳之隈,臺崔嵬,洞門啟。平旦開,人流水,車奔雷。選茂 異,登瑋瑰。廁由涓,走鄒枚。百發技,七步才。馳玉輦,登 金罍。我來斯。土一堆,黃沙沸,白日埋。鼪鼯窟,鳥雀哀。 漳之隈,安在哉?

其二

漳之潯,快登臨。昕吹玉,莫饌金。啟皓齒,漱清音。流纖 指,撥素琴。態娥娥,聲淫淫。大喬裾,小喬襟。雲紉珮,霞 為衾。指明月,結同心。今我來,大陸陰。水何淺,沙何深。 漳之潯,何處尋?

其三

漳之傍,望許昌。金為棟,玳為梁。綴火齊,懸夜光。走諸 侯,探殊方。千斯倉,萬斯箱。帝無袞,後無裳。富周公,樂 未央。隋洛口,秦敖倉。德則王,暴則亡。分香履,曷相將。 漳之傍,亦何常。

其四

漳之治,竊神器。王不王,帝不帝,我誰欺?天命俟。百年 身。千年計,作疑塚;七十二,生無天,死無地。亮也龍,瞞 也魅。大丈夫,生死寄。青天心。白日事,枉西風,揮灑涕。 漳之治,幾興廢?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

[編輯]

不覺朝從鄴下過,更於薄暮渡漳河。頻詢故蹟情難 減,為記遺文事轉多。枯柳覆村疏有路,寒雲隔水去 無波。濺濺俱是千秋恨,銅雀風流可奈何。

春日觀漳源        劉宗岱

[編輯]

春晴五馬踏郊墟,為愛名泉顧草廬。白露漫濴山徑 滑,和風輕入柳條舒。一泓伏地來星漢,幾派分流到 尾閭。忽憶大明湖水曲,故園松竹近何如。

漳水秋波         鍾武瑞

[編輯]

千溪萬澗鼓石砰,水淨沙明轉夾城。兔影西從雙嶺 合,龍湫東注兩溪平。玉壺貯月深斟酌,素練隨風奔 縱橫。先廟祇令撐砥柱,寒潭孤嶼不勝情。

《前題》
侯維泰

[編輯]

清溪一派帶城過,颯颯蕭風響碧渦。入夜漸驚秋氣 肅,觀瀾始覺月明多。望中澄練開霞鏡,空外寒聲起 暮波。欲泝《流光》賦宛在,獨憐此地無輕舸。

漳河           計南陽

[編輯]

曉騎衝寒發,漳河入望來。晨光開浩渺,微月隱樓臺。 水落鵁鳷近,秋深木葉催。《綺羅》如在目,回首不勝哀。

漳水部選句

[編輯]

唐劉廷琦《銅雀臺》詩:「魏主園林漳水濱。」

岑參《臨河客舍》詩,「漳水還如舊日流。」

《張鼎》「《鄴城引》流年,不駐漳河水。」

漳水部紀事

[編輯]

《穆天子傳》:「天子北征,乃絕漳水。」絕,猶截也。漳水今 在鄴縣。

《戰國策》:葉陽君約魏,魏王將封,其子,謂魏王曰:「王嘗 身濟漳,朝邯鄲,抱葛孽、陰成以為趙養邑,而趙無為 王有也。」

《廣平府志》:「趙惠文王十八年,大潦,漳水溢。」

《冊府元龜》:「趙惠文王二十四年,趙徙漳水武平西。」 《史記·滑稽傳》:「西門豹為鄴令,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 按此河即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 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 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至今皆得水 利,民人以給足富。十二渠經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 吏以為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 至馳道,合三渠為一橋。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 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長吏終聽 置之。

《漢書溝洫志》: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有令名。至文 侯曾孫襄王時,與群臣飲酒,王為群臣祝曰:「令吾臣 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 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豹 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興,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 盡,何足法也?」於是以史起為鄴令,遂引漳水溉鄴,以 富魏之河內。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 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鄴中記》:「趙王虎建武六年,造梁馬臺,在城西漳水之 南,約次為臺。虎常於此臺簡練騎卒,虎牙宿衛蛇雲騰黑槊騎五千人,每月朔晦,閱馬於此臺。乃於漳水 之南,張幟鳴鼓,列騎星羅,虎乃登臺射𩩉笥,一發,五 千騎一時奔走,從漳水之南齊走至於臺下,隊督已 皆班賚,虎又射一箭,騎五千又齊走於漳水之北,其」 五千流散攢促,若數萬人,皆騎,以漆槊從事,故以「黑 槊」為號。

《後漢書安帝本紀》:元初二年「春正月,詔修理西門豹 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溉民田。」《史記》曰:「西門豹為鄴 令,發人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鑿之渠,在今相州鄴 縣西也。

《冊府元龜》:「獻帝建安十八年九月,鑿渠引漳水入白 溝以通河。」

《三國魏志武帝本紀》建安十八年「九月,作金虎臺,鑿 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廣平府志》:管輅族兄孝國,居斥丘,輅往從之,與二客 會,占其必死。後二人飲酒醉,牛驚墮車,溺死漳河。 《晉書石季龍載記》:石宣淫虐日甚,而莫敢以告。領軍 王朗言之於季龍曰:「今隆冬雪寒,而皇太子使人斫 伐宮材,引於漳水,工役數萬,士眾吁嗟。陛下宜因遊 觀而罷之也。」季龍如其言。既而宣知朗所為,欲殺之 而無因。會熒惑守房,趙攬承宣旨言於季龍曰:「昴者, 趙之分也。熒惑所在,其主惡之。房為天子,此殃不小, 宜貴臣姓王者當之。」季龍曰:「誰可當者?」攬久而對曰: 「無復貴於王領軍也。」季龍既惜朗,且猜之,曰:「更言其 次。」攬曰:「其次唯中書監王波耳。」季龍乃下書追波前 議,遣李宏及答楛矢之愆,腰斬之,及其四子投於漳 水,以厭熒惑之變。尋愍波之無罪,追贈司空,封其孫 為侯。

《梁書世祖元帝本紀》:「貂珥雍容,尋盟漳水。」

《魏書高祖孝文帝本紀》:「太和十有七年冬十月,詔安 定王休率從官迎家於代京,車駕送於漳水之上。 二十有三年春正月,幸西門豹祠,遂歷漳水而還。」 《孝靜帝本紀》:「興和三年冬十月己巳,發夫五萬人築 漳濱堰,三十五日罷。」

《北齊書高祖神武帝本紀》,神武自晉陽出滏口,路逢 尒朱榮妻北鄉長公主自洛陽來,馬三百匹,盡奪易 之。尒朱兆聞,乃自追神武至襄垣,會漳水暴漲,橋壞, 神武隔水拜曰:「所以借公主馬,非有他故,備山東盜 耳。」

《周書高祖武帝本紀》詔曰:「高氏因時放命,據有汾漳。」 《廣平府志》:「隋釋慧可,姓姬氏,武牢人。初辭家扺香山, 依寶靜禪師。尋南遊少林謁達摩,端坐六載,無倦色。 達摩欲返西域,始付衣偈,可乃詣鄴說法,繼往成安 縣匡教寺山門談無上道,聽者林集。時有辨和者,於 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可闡法,稍稍引去。辨和忿怒」, 遂興謗於邑宰翟仲侃,加以非法可死,投之漳水。可 忽於水面趺坐,瞑目泝流十八里,至盧村止,時年一 百七歲。

《山西通志》:「中宗景龍三年三月,明皇渡漳河,赤鱗騰 躍。」

《畿輔通志》:「羊元珪任衡水令,留心民瘼,引漳水北流, 貫城注隍,民受其惠,去後思之,名為羊令渠。」

《宋史五行志》:「太宗端拱元年七月,磁州之漳、滏二水 漲。」

《廣平府志》:「劉從,廣美之子,以外戚少,出入禁中,侍仁 宗左右,請補外自效,以知洺州。漳水溢,穿隋故渠以 殺水勢,洺人便之。」

《宋史王沿傳》:「沿為太常博士,上書論漢、唐之初,兵革 纔定,未暇治邊圉,則屈意以講和;承平之後,武力有 餘而外侮不已,則以兵治之。孝武之於匈奴,太宗之 於突厥,頡利是也。宋興七十年,而契丹數侵深、趙、貝、 魏之間。先朝患征調之不已也,故屈己與之盟。然彼 以戈矛為耒耜,以剽虜為商賈,而我壘不堅、兵不練」, 而規規於盟歃之間,豈久安之策哉?夫善禦敵者,必 思所以務農實邊之計。河北為天下根本,其民儉嗇 勤苦,地方數千里,古號豐實,今其地十三為契丹所 有,餘出征賦者七分而已。《魏史》起鑿十一渠,引漳水 溉斥鹵之田,而河內饒足。唐至德後渠廢,而相、魏、磁、 洺之地並漳水者,累遭決溢,今皆斥「鹵不可耕,故沿 邊郡縣數蠲租稅,而又牧監芻地占民田數百千頃, 是河北之地雖十有其七,而得賦之實者四分而已。 以四分之力,給十萬防秋之師,生民不得不困也。且 牧監養馬數萬,徒耗芻豢,未嘗獲其用。請擇壯者配 軍,衰者徙之河南,孳息者養之民間,罷諸坰牧,以其 地為屯田,發役卒、刑徒田之,歲可用獲榖數十萬斛。 夫漳水一石,其泥數斗,古人以為利,今人以為害,繫 乎用與不用者爾。願募民復十二渠,渠復則水分,水 分則無奔決之患,以之灌溉,可使數郡瘠鹵之田變 為膏腴,如是則民富十倍而帑廩有餘矣。以此禦敵, 何求不可。」詔河北轉運使規度,而通判洺州王軫言: 「漳河」岸高水下,未易疏導,又其流濁,不可溉田。沿方遷監察御史,即上書駁軫說。帝雖嘉之而不即行。 《河渠志》:漳河源於西山,由磁、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鎮, 與胡盧河合流,其後變徙,入於大河。神宗熙寧三年, 詔程昉同河北提點刑獄王廣廉相視。四年開修,役 兵萬人,袤一百六十里。帝因與大臣論財用,文彥博 曰:「足財用在乎安百姓,安百姓在乎省力役。且河久 不開,不出於東則出於西,利害一也。今發夫開治,徙 東從西,何利之有?」王安石曰:「使漳河不由地中行,則 或東或西,為害一也。治之使行地中,則有利而無害。 勞民先王所謹,然以佚道使民,雖勞,不可不勉。」會京 東、河北大風。三月,詔曰:「風變異常,當安靜以應天災。 漳河之役妨農,來歲為之未晚。」中書格詔不下,尋有 旨權令罷役。程昉憤恚,遂請休退,朝廷令以都水丞 領淤田事於河上。五月,御史劉摯言:「昉等開修漳河, 凡用九萬夫,物料本不預備,官私應急,勞費百倍。逼 人夫夜役,踐蹂田苗,發掘墳墓,殘壞桑柘,不知其數。 愁怨之聲,流播道路,而昉等妄奏民間樂於工役;河 北廂軍劃刷都盡,而昉等仍乞於洺州調急夫。又欲 令役兵不分番次,其急切擾攘,至於如此。乞重行貶 竄,以謝疲民。」中丞楊繪亦以為言。王安石為昉辨說 甚力,後卒開之。五年,工畢,昉與大理寺丞李宜之、知 洺州黃秉推恩有差。七年六月,知冀州王慶民言:「州 有小漳河,向為黃河北流所壅,今河已東,乞開濬。」詔 外都水監相度而已。

《五行志》:「熙寧十年七月,洺州漳河決。」

元豐七年,相州漳河決,溺臨漳縣居民。夏秋,漳、滏河 水泛溢。臨漳縣斛律口決,壞官私廬舍,傷田稼,損居 民。

《哲宗本紀》:「紹聖元年十二月己丑,漳河決溢,浸洺、磁 等州,令計置堙塞。」

《金史河渠志》:漳河:「大定二十年春正月,詔有司修護 漳河閘,所須工物,一切並從官給,毋令擾民。」

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及盧溝河隄決,詔命速塞之。 四年春正月癸未,有司言「修漳河隄埽計三十八萬 餘工。」詔依盧溝河例,招被水闕食人充夫,官支錢米, 不足則調礙水人戶依上支給。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三年八月己丑,廣濟河渠司王 允中請開邢、洺等處漳、滏、澧河達泉,以溉民田。上從 之。」

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 灌田,致御河淺澀,鹽運不通,塞分渠以復水勢。 《成宗本紀》:「大德元年五月丁丑,漳河溢,損民禾稼。」 《五行志》:「仁宗延祐六年六月,河間路漳河水溢,壞民 田二千七百餘頃。」

英宗至治元年七月,彰德臨漳縣漳水溢。

《廣平府志》:「泰定帝泰定十八年,廣平縣大水,漳河注 肥鄉城。」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六月,彰德路臨漳縣漳水 決。」

《順帝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己亥,漳河泛溢至廣平 城下。」

《五行志》:「至正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

《青州府志》:「楊辛,高苑人。明洪武中,以歲貢知臨漳縣 事。適漳水泛溢,城郭淤陷,民被其害。辛為巨筏數百, 渡民於高阜,全活甚眾。水患既息,民相率詣縣拜曰: 『吾民活者,公之力也』。辛曰:『禦民之患,吾分內事,何以 謝為』?」

《東昌府志》:「虞鎬,餘姚人。正統四年知丘縣。先是漳河 東泛,漂沒田廬,鎬築堤捍禦,水不為害。」

《畿輔通志》:「李瓚,臨汾人也。成化間知大名府。漳、衛二 水,濴行郡邑,瓚力建浮艘,一在府南門外,一在李家 道口,二在小灘,民乃不病涉。」

《彰德府志》:「紀傑字士英,成化乙未進士,授廣平知縣。 漳河泛溢,水入城門,傑禱於神,俄而門崩塞水道,城 中遂免水患。」

《真定府志》:「劉鎰,河南羅山人。成化十四年,知南宮。性 剛果,敷政公平。時畿內大水清濁二漳為南宮害,雖 護舊堤而有司不戒,民亦慢視之。由是水由南門直 抵北城下。縣中民居、神祠學校一洗而空。公至,不勝 悲憫,乃循行四周,以倣舊規,出新意。凡民之欲占居 新城者,酌其遠近、喧寂、長短、寬隘,俾出價各有差。用」 是取材於山,鳩工於邑,瓦石、丹堊,米鹽麻枲,以類而 聚。由是廟學、壇壝、公署、倉庾、關闠、城池,舉之無遺,而 民不知其勞。

《東昌府志》:「孝宗弘治十五年,漳水決魏縣北注館陶。」 《廣平府志》:「李幹,陽城人。弘治中令肥鄉,連遭漳水,民 辦納國課甚苦,撫字催科,曲盡其道。」

武宗正德七年,漳水注肥鄉城。

呂應祥字「伯徵,雄縣人,舉人。嘉靖乙丑知恩縣,為政 知大體。漳水橫溢,漂壞田廬,應祥百方營救,民始獲 寧。捕魚拾蛤自給,終無轉徙者《濟南府志》:「谷中虛,海豐人。嘉靖甲辰進士,歷官潞安 道副使。陶真人恃上寵,建石橋於漳河上。工部置簿, 令真人門下道士募緣,所在為害。中虛拘道士於橋 所,選官督理,橋成,民」不知擾。

《山西通志》:「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襄垣黎城漳河清,凡 三日。」

《廣平府志》:「穆宗隆慶元年,肥鄉漳水溢,潰堤浸城。」 《東昌府志》:「徐鳴陽,浙江建德人,舉人。萬曆六年知丘 縣。初至虞公堤壞,率眾修築,漳河不為害。」

《廣平府志》:「萬曆七年,廣平縣漳水溢。」

《江南通志》:「宗名世字良弼,江都人。萬曆己丑進士,知 肥鄉縣。田多荒蕪,名世按形勢開渠治堤,引漳河水 灌溉,遂成腴產,民德之。」

《廣平府志》:「萬曆二十年,漳水復故道。」

三十年,成安漳水潰堤。

三十一年秋,漳水潰堤。

四十一年,成安漳河水浸城。

《彰德府志》:「趙啟宋,萬曆中,漳水壞稼,歲大祲,啟宋輸 粟一千二百石以賑,兩院題請建坊旌表。」

《廣平府志》「天啟二年秋,漳水注肥鄉城。」

三年,肥鄉漳水潰堤。

《山西通志》:「崇禎十三年,汾、漳水竭。」

《廣平府志》:「崇禎十四年,漳水注成安城,毀學宮。」 《彰德府志》:「景芳,定陶舉人,知府事。時漳水泛漲,壞民 田宅,申請發粟賑濟,不足,又出己資二千餘兩借給, 民賴全活。死無所歸者,買棺以殮。屋被衝沒者,設法 以居。」

《廣平府志》:「陳氏,肥鄉庠生李登雲妻。夫死無子,殯於 書室及漳水浸室,則懸柩梁上,朝夕供祭。年七十八 卒。」

漳水部雜錄

[編輯]

《夢溪筆談》:「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舉數處:趙晉 之間有清漳、濁漳,當陽有漳水,灨上有漳水,鄣郡有 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 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縣有洛水,此概舉一二耳。其 詳不能具載。」予考其義,乃清濁相蹂者為漳,章者文 也,別也。漳謂兩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別也。清漳、濁漳 合於上黨,當陽即沮、漳合流,灨上即漳、𣹟合流。漳州 予未曾目見,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則漳、渦合流,雲 夢則漳、鄖合流,此數處皆清濁合流,色理如螮,蝀數 十里方混如璋,亦從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執。《詩》云: 「濟濟辟王,左右趣之。濟濟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 體也,合之則成圭,王左右之臣合體一心,趣乎王者 也。又諸侯以聘女,取其判合也。有事於山川,以其殺 宗廟禮之半也。又牙璋以起軍旅,先儒謂有鉏牙之 飾於剡側,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 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 中,即《虎符》之法也。洛與落同義,謂水自上而下,有投 流處。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