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錄

 洹水部彙考

  考

 洹水部藝文

  過洹水將入里有懷長安故人

              明張慎言

 洹水部紀事

 洞渦水部彙考

  考

 滱水部彙考

  考

 滱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十三卷

洹水部彙考

[編輯]

蘇秦會諸侯之洹水

洹水發源於今山西潞安府上黨縣之故洹氏縣。始 出而伏,至河南彰德府西四十里之龍山伏而又出, 東流逕林縣,合葦泉水、黃水、淅水。又東逕府城北,是 為安陽河。合虎澗水、花水、珍珠泉水。又東過安陽縣 之永和鎮,與衛水合流。又東逕直隸大名府魏縣西 南。又南流逕內黃縣東北,達於白溝河。又東流合衛、 滏、淇三水,至山東之館陶縣界,入於漳河。

按《山海經。北山經》:「神囷之山,黃水出焉,而東流注於 洹。」洹水,出汲郡林慮縣,東北至魏郡長樂入清水。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內郡林慮徐廣曰:洹水所出。 蘇秦合諸侯盟處。班叔皮《游居賦》亦曰:「漱余馬乎洹 泉。」

按《水經》,洹水出上黨泫氏縣。水出洹山,山在長子 縣也。

東過隆慮縣北。縣北有隆慮山,昔帛仲理之所遊 神也,縣因山以取名。漢高帝六年,封周竈為侯國。應 劭曰:「殤帝曰隆」,故改從「林」也。縣有黃水,出於神囷之 山黃華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門帶,帶即山之 第三級也,去地七里。縣水東南注壑,直瀉巖下,狀若 雞翹,故謂之雞翹洪,蓋亦天台赤城流也。史遊急就章曰春草 雞翹鳧翁濯顏師古注云雞翹雞尾之曲垂也又漢輿服志雲鸞旗者編羽旄列繫幢旁世謂之雞翹 其水東流至谷口,潛入地下,東北一十里復出,名柳 渚,渚周四五里,是黃水重源再發也。東流,葦泉水注 之,出林慮川北澤中,東南流與雙泉合。水出魯般門 東,下流入葦泉水。葦泉水又東南流注黃水,謂之「陵 陽水」,又東入於洹水也。

又東北出山逕鄴縣南。洹水出山,連逕殷墟北。《竹 書紀年》曰:盤庚即位,自庵遷於此,遂曰殷。昔者項羽 與章邯盟於此地矣。洹水又東,枝津出焉。東北流逕 鄴城南,謂之新河。又東分為二水,北逕東明觀下。昔 慕容雋夢石虎齧其臂,寤而思之,購求其屍而莫知 之。後宮嬖妾言虎葬東明觀下,於是掘焉,下度三泉, 得其棺,剖棺出屍,屍僵不腐。雋罵之曰:「死胡安敢夢 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楊約數其罪而鞭之。此蓋虎 始葬處也。又北逕建春門,石樑不高大,治石工密舊 橋首夾建兩石柱,螭短。宋本作矩恐當作距趺勒甚佳。乘輿南 幸,以其作制華妙,致之平城東側,西屈宋本作闕北對射 堂,淥水平潭,碧林浦側,可遊意矣。其水際之西,逕魏 武、元武故苑,苑舊有元武池,以肄舟楫,有魚梁釣臺, 竹木灌叢,今池林絕滅,略無遺跡矣。其水西流,注於 漳南水東北逕女亭城北,又東北逕高陵城南,東合 坰溝,又東逕鸕鶿陂北,與台陂水合。陂東西三十里, 南北注白溝河。溝上承洹水,北絕新河,北逕高陵城 東,又北逕斥丘縣故城西,縣南角有斥丘。舊本作赤丘蓋 因丘以氏縣,故乾侯矣。《春秋經》書,昭公二十八年始 之。當作公如《晉》「次於《乾,侯》」也。漢高帝六年,封唐廣為侯國。 按史記斥丘侯唐厲「王莽之利丘矣。」又屈逕其北城,東北流注 於白溝。洹水自鄴東逕安陽縣故城北,徐廣《晉紀》曰: 「石遵自孚城北入,斬張豹於安陽,是也。」《魏土地記》曰: 「鄴城南四十里有安陽城,城北有洹水,東流者也。」洹 水又東至長樂縣左側,則溝出焉。洹水又東,逕長樂 縣故城南。按《晉書地理志》曰,魏郡有長樂縣也。 又東過內黃縣北,東入於「白溝。」洹水逕內黃縣北, 東流注於白溝,世謂之洹水也。許慎《說文》、呂忱《字林》 並云:「洹水出晉、魯之間,昔聲伯夢涉洹水,或與其瓊 瓌而食之,泣而又與瓊瓌盈其懷矣。從而歌曰:『濟洹 之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後言之, 暮而卒。即是水也。

按:《隋書地理志》,「魏郡林慮。」有洹水按:《地理通釋》《七國形勢攷》洹水正義云:「出相州林慮 縣西北林慮山中。」《地理志》註云:「隆慮山在縣北。洹 水在相州北四里。」

項羽與章邯盟洹水南殷虛上。《輿地廣記》云:「相州臨 漳縣,本鄴縣,後周分東北界置洹水縣。」省入廣平府成安《山 海經》云:「神囷之山,黃水出焉,東流注於洹。」《隋圖經》「俗 謂安陽河,即聲伯夢涉之所。」正義《國都城記》云:「鄴 縣城西南四十里有洹水。」

按:《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安陽。」有洹水。

沁州銅鞮。有洹水。

京兆府「櫟陽。」有洹水。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彰德府安陽河,一名洹水,源自 故洹水縣,東至林、安陽二縣,屢伏屢見。東經永和鎮 入衛河。」

按《河南通志》:「彰德府府城西四十里有龍山,山之東 南有村曰善應,洹水洑流出焉。」

安陽河一名「洹水」,源出洹山,至林慮縣,其水屢伏屢 見,流經安陽縣永和鎮,合衛水,六國合從,盟於洹水。 即此。

淅水,一名「三陽河」,源出陵川縣淅水村,流經林縣南, 與洹水合。

水冶渠,在安陽縣西四十里。後魏引水鼓爐,名「水冶。」 僕射高隆之監造泉東北流入洹。

鸕鶿陂,在臨漳縣東北二十里。洹水漲入陂,有蒲葦, 魚鱉鸕鶿,故名。

按《彰德府志》:「洹水,一名安陽河,在府北四里,深者三 丈,淺者不能沒脛。其源出上黨故洹氏縣,經林慮洑 而瀑於善應、高平,自城西南遶城而東,經永和曲店 伏恩村入衛河。」

虎澗在安陽縣西三十里野馬岡下,因避石虎諱,改 名彪澗。有小泉,名黃花水,東南流七里,入於洹。 珍珠泉,周二十步,在安陽縣西四十里。《舊經》曰:「後魏 時引水鼓爐名水冶,僕射高隆之監造」,深一尺,廣一 步半,泉東北流十里,入於洹。

黃水,在林縣北五里。《水經》曰:「源出黃花谷北崖下雞 翅洪,東流至谷口,洑入地下,東北十里復出,北流與 洹水合。」

葦泉,在林縣西北十五里,源出川澤,東南流與洹水 合。

按《畿輔通志》:「大名府御河,即白溝水,隋煬帝引洹水 為遊覽之所,故名。今不見。或曰亦併於衛,然土人猶 曰御河雲。」

洹水,經魏縣西南,下流達於白溝,今無蹤跡,疑併衛 河雲。

白溝在內黃縣東北。《水經注》云:「洹水逕內黃縣北,東 流注於白溝。」

按《濟南府志》:「衛河即漢之屯氏河,隋大業中疏為永 濟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衛輝府輝縣,合滏、洹、淇 三水,東流至館陶縣界,與漳河合。」

洹水部藝文

[編輯]

《過洹水,將入里,有懷長安故人》

明張慎言

洹水纔過丹水流,客愁爭似水悠悠。汀洲綠映征袍 淺,桃李香迎鳥語柔。耽靜計將書卒歲,懷人豈但日 三秋。歸來鄉里都如故,晚計方思馬少游。

洹水部紀事

[編輯]

《竹書紀年》:「商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絕。」

《戰國策》:「昔者紂為天子,帥天下,將兵百萬,左飲於淇 谷,右飲於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蘇秦說趙王曰:「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 六國從親,以儐畔秦,令天下之將相相會於洹水之 上,通質刑白馬以盟之。」

《漢書項羽傳》:「秦將章邯使使見羽,欲約。羽召軍吏謀 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羽乃與盟洹水南殷 墟上。」

《彰德府志》:「漢魏桓成帝時,隱居於洹水之濱,清高自 尚。」

《三國魏志武帝本紀》:建安九年:「二月,袁尚復攻譚,留 蘇由、審配守鄴,公進軍到洹水,由降。」

《梁書高祖武帝本紀》:宣德皇后臨朝,策高祖曰:「群豎 猖狂,志在借一,豕突淮涘,武騎如雲。公爰命英勇,因 機騁銳,氣冠版泉,勢踰洹水。」

《魏書後廢帝本紀》:中興二年「閏三月,尒朱天光兆度律仲遠等屯於洹水之南。」

《北齊書高祖神武帝本紀》:永熙元年「閏三月,尒朱天 光自長安,兆自并州,度律自洛陽,仲遠自東郡,同會 鄴,眾號二十萬,夾洹水而軍。」

《唐書李晟傳》:「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世以武力仕廣 德初,擊党項有功,授特進,試太常卿。建中二年,魏博 田悅反,晟為神策先鋒,與河東馬燧、昭義李抱真合 兵攻之,斬楊朝光。晟乘冰度洺水,破悅,又戰洹水,悅 大敗,遂進攻魏,加檢校左散騎常侍。」

《德宗本紀》:建中三年「閏正月庚戌,馬燧及田悅戰於 洹水,敗之。」

《馬燧傳》:「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風,徙為汝州郟城人,遷 河東節度使。初,田悅新有魏博,圍邢州,遂遣兵破其 支軍,射殺賊將成炫之。悅使大將楊朝光以兵萬人 據雙岡,築東西二柵以禦燧。燧乃推火車焚朝光柵, 自晨及晡急擊大破之,斬朝光,擒其將盧子昌,獲首 五千,執八百人。居五日,進軍臨洺,悅悉軍戰,燧自以」 銳士當之,凡百餘返,士皆決死,悅大敗。悅裒散兵二 萬壁洹水,淄青軍其左,恆冀軍其右。燧進屯鄴,請益 兵,詔河陽李芃以兵會,次於漳。悅遣將王光進以兵 守漳之長橋,築月壘扼軍路。燧於下流以鐵鎖維車 數百,絕河載土囊,遏水而後渡。悅知燧食乏,深壁不 戰。燧令士齎十日糧,進營倉口,與悅夾洹而軍,造三 橋。逾洹日挑戰,悅不出,陰伏萬人,將以掩燧。燧令諸 軍夜半食,先雞鳴時鳴鼓角,而潛師並、洹,趨魏州。令 曰:「聞賊至,止為陣。」留百騎持火,待軍畢發,匿其旁,須 悅眾渡,即焚橋。燧行十餘里,悅率李納等兵踰橋,乘 風縱火,譟而前。燧乃令士無動,命除榛莽,廣百步為 場,募勇士五千人陣而待。比悅至,火止,氣少衰,燧縱 兵擊之,悅敗走橋,橋已焚,眾赴水死者不可計。 《河南通志》:「李景字道興,天水休官人。為相州刺史,於 州西開萬金、高平二渠,引洹水東流以溉田,民獲其 利焉。」

《北夢瑣言》:晉王之入魏博,劉鄩先屯洹水,寂若無人。 因令覘之,云:城上有旗幟來往。晉王曰:「劉鄩一步一 計,未可輕進。」更令審探,果縛芻為人,插旗於上,以驢 負之,循堞而行,故旗幟嬰城不息。問城中羸老者,曰: 「軍去已二日矣。」

《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乾寧三年「五月,戰於洹水,擒克 用子落落,送於魏,殺之。」

《唐莊宗本紀》:「乾寧三年正月,克用自將擊魏,戰於洹 水,亡其子落落。六月,破魏成安、洹水、臨漳等十餘邑, 存勗即王位。天祐十二年七月,劉鄩軍於洹水,王率 百騎覘其營,遇鄩伏兵,圍之數重,決圍而出。」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 路引漳、滏、洹水灌田,致御河淺澀,鹽運不通,塞分渠 以復水勢。」

洞渦水部彙考

[編輯]

《水經》
之洞渦水

[編輯]

洞渦水一名「冷泉」,源出今山西太原府樂平縣西四 十里之陡泉山。西北流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 壽陽縣界,合黑水,西南流經榆次縣,合源渦水,又合 大小塗水,西流至徐溝縣之永康鎮,又至太原縣之 北格等村,入於汾河。

按:《水經》,「洞渦水出沾縣北山。」其水西流,與南谿水 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渦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 三合源舍,同歸一川。宋本作合三源無舍字東流南屈受陽縣 故城東。按《晉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諶《征艱 賦》所謂「歷受陽而總轡」者也。其水西南入洞渦水。又 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於洞渦。又西,與原過水 合逕。舊本作近北便水流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 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淪,攢木 猶茂,故層毖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於洞渦水也。 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榆次縣,故塗水 鄉,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虒 祁之宮,有石,言晉之魏榆。服虔曰:「魏,晉邑。榆,州里名 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以為塗陽縣矣,王莽之太 原亭也。縣南側水有鑿臺,韓、魏殺智伯瑤於其下,刳 腹絕腸,折頭揩頤處也。其水又西南流,逕武觀城西 北。盧諶《征艱賦》曰:「逕武館之故郛,問」厥墮之遠近。洞 渦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渦津澤,而塗水注之。出 陽邑東北大嵰山塗谷,西南逕蘿磬亭南,與蔣谷水 合。水出縣東南蔣谿。《魏土地記》曰:「晉陽城東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水自 蔣谿西北流,西逕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 敗狄於箕。」杜預《釋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 故城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 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蔣谿又西合塗水,亂流西北 入洞渦澤也。

「西入於汾」,出《晉水》下口者也。劉琨《之為并州也》,劉 淵引兵邀擊之,合戰於「洞渦」,即是水也。

按:《金史地理志》:「太原府壽陽。」有「洞渦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太原府洞渦水,源出樂平縣西 四十里陡泉嶺,至平定州西至壽陽,經榆次合塗水, 又至徐溝縣入汾。又平定州西南八十里為浮化水, 亦入洞渦。」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樂平縣西四十里有陡泉山,洞 渦水出焉。山之西沿洞渦水西北抵平定州廣楊村 故城界。

洞渦水在縣西。出陡泉山,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 至壽陽縣界合黑水,經榆次合塗水,又西至徐溝入 汾。《水經注》曰:「出沾縣北山。」

平定州,浮化水,出州西浮化山,合洞渦水入壽陽縣 界。

壽陽縣洞渦水,在縣南五十里,俗呼「冷泉。」旁有龍潭, 其水騰沸,勢如煎鍋。

黑水河在縣西七十里。源出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 一,東流至縣西,復曲折南流五十里,至冷泉入洞渦 水。

壽水,在縣南二里。其源有二,一出要羅村南,一出頡 紇村北,合流至冷泉入洞渦水。

榆次縣洞渦水,在縣南三里。

木瓜水,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遼州舊平城木瓜嶺, 合八縛水,西流入洞渦水。

牛坑水在縣東南三十里牛坑村懸泉谷,西流入於 洞渦。

大塗水,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八縛嶺。西北流入洞 渦水。

源渦水在縣南八里源渦村。其泉湧出,隆寒不凍,旁 草甲,經冬常榮,故又謂「溫泉。」上有龍祠。唐貞觀二年, 縣令孫湛引以溉田,南流半里許,會洞渦入汾。《水經 注》為原過水云:洞渦水又西與原過水合,水西阜上 有原過祠,水取名焉。

寒泉在縣東十里井谷村,西注「洞渦。」

萬春渠在縣西南三里。元至正二十二年,民劉時敏 開,從白家厓引洞渦水西流灌田。 徐溝縣洞渦水在縣西,經良隆、遼西、劉村、同戈等村 漫流。

禿尾渠、常平渠、沙河渠以上三渠俱引洞渦水灌本 縣東北民田,今河移渠壅

太原縣洞渦水在縣之北格等村,合於汾。五代時,汴 人攻太原,營於洞渦,即此。

按《太原府志》:「洞渦水,源出樂平縣,經榆次縣永康鎮, 流入太原縣北格等村,入於汾。至萬曆三十三年,徙 於駱家營,由徐溝縣入汾」

滱水部彙考

[編輯]

《周禮》
并州之嘔夷

[編輯]

滱水本名「嘔夷」,又名「唐河」,又名「馬邑河」,源出今山西 大同府渾源州之翠屏山,合溫泉水入靈丘、廣昌二 縣界。出倒馬關東入直隸真定府定州。過城北合唐 河,東至曲陽縣城北,合恆水。又東至唐縣城南,又東 北過保定府城南,合清苑河、雞距泉諸水。又東南至 蠡縣,過高陽縣,遂瀦為淀,漫衍於雄縣、霸州,復合流 至安州入白洋淀,下流過河間府,至天津達於海。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嘔夷。」訂義 鄭康成曰:「嘔夷,祁夷,餘出平舒。」《漢志》,代郡平舒縣有 祁夷水。唐蔚州興唐縣,本代郡地。嘔夷一名滱水,出 縣西北高氏山,東北流至興唐縣,又東流至瀛州之 博野,東流入於河。黃氏曰:「嘔夷在蔚州靈丘縣,即滱 水也。」《水經注》曰:「溫夷之水,出縣西北高氏山,東至瀛 州高陽縣入易。」淶水即巨馬河,出蔚州飛狐縣淶山, 東至灞州,南入於滹池,同入海。

按:《山海經北山經》:「高氏之山,滱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過博陵縣南,又東北入於《易水》。

按:《漢書地理志》,「常山郡,上曲陽。」《禹貢》「恆水所出,東 入滱。」

涿郡中水。應劭曰:在易、滱二水之間,故曰「中水。」 代郡靈丘滱河,東至文安入大河。

《中山國》北新成。桑欽言:「易水出西北,東入滱。」 按《水經》,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即溫夷之水

也,出縣西北高氏山。溫夷當作嘔夷《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滱
考證
水出焉」,東流經宋本作注於河者也。其水東南流,山上有

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其水又南 逕候塘,候塘,川名也。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暄谷, 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東南流 逕興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 目之。東流注於滱水。又東,泉水注之,水導源莎泉南 流,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滱水。又東逕靈丘縣故 城南,水中自源南注滱水。應劭曰:「趙武靈王葬其東 南二十里,故縣氏之。」縣,古屬代。漢靈帝光和元年,中 山相臧昹舊本作昊上請別屬也。《地理志》曰:「靈丘之號。在 武靈王之前矣。」又按司馬遷。趙敬侯二年敗。史記作九年敗 作伐「齊於靈丘」,則名不因靈王事。如《漢注》,滱水自縣南 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歷南山,高 峰隱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澗西轉,逕御射臺南,臺在 北阜上,臺南有御射石碑。南則秀鄣分霄,層崖刺天, 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沿革。沿革字未詳蓋言習射之事每出 所遊藝焉。滱水西流,又南轉東屈,逕北海王詳之石 碣南。後魏書北海王名詳獻文皇帝之子也吳本改為祥今正之御所屆。石柱北 而南流者也。

南過廣昌縣南。宋本作東南過廣昌縣南一作又南 注滱水東逕嘉牙 川,川有一水,南來注之,水出恆山北麓,雖川三合,逕 嘉牙亭東,而北流注於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廣昌縣 界。滱水又東逕倒馬關,關山險隘,是為深峭,勢均「詩 人高岡之病良,馬傅嶮之行軒」,故關受其名焉。關水 出西南長溪下,東北歷關,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 於松園,建祗洹於東圃。東北二面,岫鄣高深,霞峰隱 日,水望澄明,淵無潛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 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恆水從西來注之。滱 水自倒馬關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嶺下, 東北流出峽。峽右山則有祗洹精廬,飛陸陵山,丹盤 虹梁,長津泛瀾,縈帶其下,東北流注於滱。滱水又屈 而東,合兩嶺溪水。水出恆山北阜,東北流歷兩嶺間, 北嶺雖層陵雲舉,猶不若南巒峭秀。自水南步,遠峰 石磴逶迤,沿途九曲,歷睇諸山,咸為劣矣。抑亦《羊腸》 《卭來》之類者也。按華陽國志曰卭崍山本名卭筰其巖阻峻迴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 結冬則劇寒齊宋通和,路出其間。其水東北流,注於滱水。 又東,左合懸水,水出山,原岫盤谷,輕湍濬下,分石飛 懸,水一匹有餘,直灌山際,白波奮流,自成潭渚。其水 東南流,揚湍注於滱。滱水又東流歷山,世謂是處為 「鴻頭」,疑即《晉書地道記》所謂鴻上關者也。關尉治北 平,而畫塞於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遠,兼縣上所拯也。 滱水於是左納鴻上水,水出西北近溪,東南流注於 滱水也。

又東過唐縣南。滱水又東,逕左人城南。應劭曰:「中 人城西北四十里。」亦或謂之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 之西,如宋本無如字「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水銳上,若 委粟焉。」疑即《地道記》所云望都縣有委粟關也。俗以 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山之目,因復 謂之為廣唐城也。故《中山記》以為中人城,又以為鼓 聚,殊為乖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人山也。中山郡 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西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望 都城東有一城」,名「堯始城」,本無中山之傳璠或以為 中人,所未詳也。《中山記》所言「中人」者,城東去望都故 城一十餘里,二十里則減,但苦其不東觀矣。異說咸 為爽矣。今此城於盧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 泉源所導,西逕桹山。孫雲當作狼「北郎唐」,音讀近,實兼唐 水之稱。西流歷左人亭,注滱水。又東左會一水,水出 中山城北郎中阜下,亦謂之唐水也,然於城非西在。 疑作北又名之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並所 未詳,蓋傳疑耳。滱水又東,恆水從西來注之,自下滱 水兼納恆川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恆衛既從」也。滱 水又東,右苞馬溺水,水出上曲陽城東北,馬溺水東 北流,逕伏亭。《晉書地道記》曰:「望都縣有馬溺關。」《中山 記》曰:「八渡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一一關勢帶接,疑 斯城即是關尉宿治,異目之來,非所詳矣。馬溺水又 東流注於滱。滱水又東逕中人亭南,《春秋左傳?昭公 十三年》,「晉荀吳率師侵鮮虞及中人,大獲而歸」者也。 滱水又東逕京丘北,世謂之京南,對漢頃王陵。滱水 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憲王陵,坎下有泉源積 水,亦曰泉上岸。滱水又東逕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 王陵,三墳並列者是矣。滱水又東,逕樂羊城北,《史記》 稱魏文侯使樂羊滅中山,蓋其故城中山所造也,故 城得其名。滱水又東,逕唐縣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 水之陽,故曰滱水逕其東。城西又有一水,導源盧奴 縣之西北,是城西平城之地,泉涌而出,俗亦謂之為 唐水也。東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為湖,俗謂之唐池。 蓮荷被水,勝遊多萃其上,信為嬉處也。其水南入小 溝,下注滱水,自上歷下,通禪,唐川之兼稱焉。應劭《地 理風俗記》曰:「唐縣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於此城取 中人鄉,則四十也。」郡國志唐縣有中人亭注引博物記雲唐關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 在縣西四十里唐水在西北,入滱,與應符合。又言堯山者,在南則無山以擬之,為非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治盧 奴,唐縣故域。」當作城在國北七十五里。駰所說此則非 也。《史記》曰:「帝嚳氏沒,帝堯氏作,始封於唐」,望都縣在 南。今此城南對盧奴故城,自外無城以應之。考古今 知疑作知今事義全違俗名。望都故城則八十許里,距《中 山城》則七十里,驗途推邑,宜為唐城。城北去山五里, 與「七十五里」之說相符。然則俗謂之「都香山」,即是堯 山,在唐東北望都界。皇甫謐曰:「堯山一名豆山」,今山 於城北而如東,嶄絕孤峙,唐牙桀立。唐牙當作虎牙山南有 堯廟,是即堯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堯山在南。」今 考此城之南,又無山以應之,是故先後論者咸以地 理之說為失。又即俗說以唐城為望都城者,自北無 城以擬之,假復有之,途程紆?疑脫一遠字山河之狀,全乖 古證,傳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東北 流逕豆山下,合蘇水,亂流轉注,東入滱,是豈唐水乎? 所未詳也。又於是城之南,如東一十餘里有一城,俗 謂之高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縣目》曰「望都縣, 在唐南昌。」當作高昌南皇甫謐曰:相去五十里,稽諸城地, 猶十五里,蓋書誤耳。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 連陵,名之曰孤山。「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帝 王世紀》曰:「堯母慶都所居。」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 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也。唐亦 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國政, 周王問太史餘曰:「今之諸侯孰先亡乎?」對曰:「天生民 而令有別,所以異禽獸也。今中山淫昏,康樂,逞慾無 度,其先亡矣。」後二年,果滅魏文侯,以封太子擊也。漢 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為侯國,王莽之常山也。魏 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興三年改曰定州,治水 南盧奴縣之故城。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霸 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築城以固之。《地理志》 曰:「盧水出北平。」疑為疏闊。闞駰、應劭之徒咸亦謂是 矣。余按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 步,東西百餘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雲黑水 口。當作曰盧《不流》曰:「奴。」後漢書紀注引此注云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城北 藉水以取名矣。池水東北際水,有漢王故宮處,臺殿 觀榭皆上國之制。簡王尊貴,壯麗有加,始築兩宮,開 四門,穿城北。一作北城累石竇,通涿、唐水流於城中,造魚 池、釣臺、戲馬之觀,歲久頹毀,遺基尚存,今悉加上。{{Annotation|疑作 土)為剎利靈圖池之四周民居駢比填遍穢陋而泉 源不絕暨趙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將始築小城興 起北榭立宮造殿後燕因其故宮建都中山小城之 南更築隔城興復宮觀今府榭猶傳故制昔耿昭伯 耿弇字歸世祖於此處也。滱水之右,盧水注之,上承城 內盧水池,自漠及燕、涿、滱水逕石竇,石竇既毀,池道 亦絕,水潛流出城潭,積徵一作徽《漲渭》。渭字誤宋本作涓以其潛流故 涓涓然細也水東北注於滱。滱水又東逕漢哀王陵北,冢 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孫,康 王之子也。滱水又東,右會長星溝,溝在上曲陽縣西 北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涓,東入 長星水,亂流東逕恆山下廟北。漢末喪亂,山道不通。 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歲書法族焉。晉魏改有 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壇場相列焉。其水東逕上曲 陽縣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 以歲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 周昭王南征不還,巡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 以立縣。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 王莽之常山亭也。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受胡泉,逕 上曲陽縣南,又東逕平樂亭北,左會長星川,東南逕 盧奴城南,又東北,川渠之左有張氏墓冢,有漢《上谷 太守議郎張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東北合滱水, 水有窮通,不常津注。

又東逕安喜縣南。縣故安嶮也。其地臨嶮,有井塗 之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應為侯國。 王莽更名寧嶮。漢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記》曰:「縣在唐 水之西,山高岸嶮,故曰安嶮。邑豐民安,改曰安喜。」秦 氏建元中,唐水汎長。宋本作漲高岸崩頹,城角之下有大 積木,交橫如梁柱焉。後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從。 余考記稽疑,蓋城池當初山水渀盪漂淪,巨栰阜積 於斯沙息壤,加以城池謝雲宋本作加以成地板築既興,物固 能久耳。滱水又東,逕鄉城北,有舊盧奴之鄉也。《中山 記》曰:「盧奴有三鄉,斯其一焉。」後隸安喜城。郭南有漢 朝時孝子王立碑。

又東過安國縣北。滱水歷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枝 分,東南流,逕解瀆亭南。「漢順帝陽嘉元年,封河間孝 王子淑於解瀆亭,為侯國。」孫宏即靈帝也。又東南,逕 任丘城南,又東南,逕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 中山靖王子劉傳富為侯國。」其水又東南流,入於平 池。宋本作滹沱滱水又東北流,逕解瀆亭北,而東北注之 矣。

又東過博陵縣南。滱水東北,逕蠡吾縣故城南。《地 理風俗志》曰:「縣故饒陽之下鄉者也。自河間分屬博陵。漢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間王開子翼為都鄉侯,順 帝永建五年,更為侯國也。又逕博陵縣故城南,即古 陸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貞為侯國 者也。《地理風俗記》曰:『博陵縣,《史記》蠡吾故縣矣。漢質 帝本初元年,繼孝沖』」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 為縣,又置郡焉。漢末,罷還安平。晉太始年,復為郡。今 謂是城為野城。滱水又東北,逕侯世縣故南城。謝雲疑作 故城南又東北,逕陵陽亭東。又北,左會博水,水出望都 縣,東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順調矣。又東 南,潛入地下。博水又東南,於瀆重源湧發,東南逕三 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書記年》曰:「燕人伐趙,圍濁 鹿。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者也。」古本作敗 燕師於勺燕而竹書但云敗燕師於勺吳琯改作勺梁是也今廣昌東嶺之東有 山,俗名之曰《濁鹿羅地地》。羅地地字有脫誤未詳不遠,上勢相 鄰。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詳也。博水又東南,逕榖 梁亭南,又東逕陽城縣,散為澤渚。渚水請幫助識別此字。漲。末本作渚水瀦 張方數里。匪直蒲筍是豐,實亦偏饒菱藕。至若孌童 丱角,弱年女子,或單舟採菱,或疊舸折艾,當作芰長歌 《陽春》,愛深淥水。掇拾者不言疲,謠詠者自自下疑脫相和二字 於時行旅過矚,亦有慰於羈望矣。世謂之為陽城澱 也。陽城縣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國志》曰: 「蒲陰縣有陽城者也。」今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其水又 伏流循瀆,屆清梁亭西北重源,又發博水,又東逕自 隄亭南,又東逕廣望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二年,封 中山靖王子劉忠為侯國。又東合崛溝,溝上承清梁 陂,又北逕清源城東,即將梁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 中山靖王子劉朝平為侯國。其水東北入博水。博水 又東北,左則濡水注之。水出蒲陰縣西昌安郭南。《中 山記》曰:「郭東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諸子傳 記,無聞此處世代又宋本又作雲遠,異說之來,於是乎在 矣。其水自源東逕其縣故城南,枉渚迴湍,率多曲復, 亦謂之為曲逆水也。張晏曰:湍水於城北曲而西流, 是受此名。故縣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傳哀 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曲逆是也。漢高帝擊韓王信, 自代過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壯哉!吾行天下, 唯雒陽輿是耳。」詔以封陳平為曲逆侯。王莽更名順 平。濡水又東,與蘇水合,水出縣西南近山,東北流,逕 堯始亭南,又東逕其縣入湍。湍水又東,得蒲水口,水 出西北蒲陽山,西南流,積水成淵,東西一百步,南北 百餘步,深而不測。其水又東南流,水側有古神祠,世 謂之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詳也。又南逕安陽亭 東。《晉書地道記》曰:蒲陰縣有安陽關,蓋安陽關都尉 治。世俗名斯川為安陽壙。蒲水又東南,歷壙,逕安陽 關下,名關睪為唐頭坂。出關北流,又東流逕夏屋故 城,實中嶮絕。《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 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東側,因河仍墉,築一城,世 謂之寡婦城」,賈復從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所作 也。世俗音轉,故有是名。其水又東南流,逕蒲陰縣故 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陰。漢章帝章和二年,行 巡北嶽,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陰焉。水 右合魚水,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山石善巨焉,水發 其下。魚山以下疑有譌誤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東流注於蒲 水,又東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蘇水並從縣東入濡 水又東北,逕樂城南,又東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 水通稱矣。《春秋昭公七年》,齊與燕會於濡水。杜預曰: 「濡水出高昜縣,東北至河間鄭縣。」宋本作鄚縣「入易水。」是 濡水與虖池、滱、易,互舉通稱矣。《地理志》曰:「博水東至 高陽入河。」博水又東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廣昌縣東 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 委折五迴,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迴之名。下望層 山,盛若蟻蛭,實兼孤山之稱,亦峻崠也。徐水三源,奇 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 水又北流,西屈逕南巖下,水陰又有一碑。徐水又隨 山南轉,逕東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銘,皆翼對 層巖,巖鄣深高,壁立霞跱。宋本作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 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嶮途,覽崇岸之竦 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䠶之,飛矢踰於巖山,刊石用 讚元功。」夾碑並有層臺二所,即御射處也。碑陰皆列 樹碑官名。徐水屈東北逕郎山,又屈逕其山南岑,山 岑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如劍杪,極地嶮之崇 峭。漢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 世有「郎山」之名。山內有《郎山碑》,事具文。一作事具於文徐水 又逕郎山君子中觸鋒將軍廣南廟前有碑,「晉惠帝 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君父子法祠。其 碑劉曜光初七年,前潁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陽平 邑振等共修舊碑,刻石樹頌焉。」徐水又逕北平縣,縣 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代子。以代子語有譌脫蓋是二州爭 境事聞於朝耳詔書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㫰郡縣 分境,立石標界,具揭石文矣。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 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 水歷其間,南出,乘疑作垂崖,傾澗泄注,七丈有餘,渀盪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白激,濤襄 四陸,瞰之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東南出山逕,其城 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東 流,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破之順水北,乘勝追 北,為其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 於是授馬進保范陽。順水蓋徐州之別名也。徐水又 東,逕蒲城北,又東逕清苑城,又東南,與瀋水出蒲西, 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志》曰:北平縣有瀋水,東入河, 即是水也。東逕其城,又東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東 至高陽入河。」今不能也。徐水又東,左合會曹水出西 北水朔寧縣曹河澤,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 山,東逕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逕北 新城縣故城南。河南又逕北新城故城北,此王莽之 朔寧縣也。曹水又東,入於徐水。水又東南,逕一故城 北,俗謂之「祭過城」,所未詳也。徐水又東流入博水。《地 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博。」古本作河又東入 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東至高陽,入於河。」孫雲今曹河徐 河唐河諸水並合易水經雄縣達直沽入於海 又東北入於《易》。滱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 城河。他說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國志》曰:「高陽 有葛城,燕以與趙者也。」滱水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 東,王莽之阿陸也。建武二年,更封岸將軍任光為侯 國。岸宋本作左滱水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者也。 按:《唐書地理志》,莫州文安郡任丘有通利渠,開元 四年,令魚思賢開以洩陂淀,自縣南五里至城西北 入滱。

按:《金史地理志》:「中山府:安喜。」有滱水。

唐:有滱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大同府渾源川,渾源州西南,又 東北有崞川。又恆山南七十里為滱水。」

按:《明一統志》河間府滱水在任丘縣治西,通利渠水 注於此,下流合易水。

真定府倒馬關水,在行唐縣東二十五里,源發靈丘 縣山谷間,流經定州北合《滱水》。

按《山西通志》:滱水在大同府渾源州南七里,源出翠 屏山,東南合溫泉水,入靈丘界,注唐河。《山海經》云:「高 氏之山,滱水出焉。」《水經》謂溫彝之水,蓋古今異名也。 入靈丘界,出倒馬關注唐河,至河間為玉鏡河、玉帶 河。

按《雲中郡志》:「滱水在渾源州南七十里,西南入溫泉 水。溫泉出宣谷,其水溫熱,若湯浴之,能愈百疾。 嘔夷河,源出州東南五十里槍峰嶺,至今峰口溝。堂 山之水自西北來,合流東南經靈丘、廣昌、倒馬關、定 州界,注魏河入海,又名唐河,又名馬邑河。」

按《畿輔通志》:「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南過廣昌 縣南,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又東過唐縣南,亦 謂之唐水。」

按《真定府志》:「滱水,在定州北八里,源發恆山,東北流 至州境,會唐水南入于衡。」

唐水在定州北十里。源自本州南宋村白龍泉,東流 而下合滱水,以有清濁之分,故今亦名為「清水河。」 黑虎泉在定州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一畝許,清澈可 愛,流入滱水。

漱玉泉,在曲陽縣北五十里。平地湧出,溢而南下,逶 迤而東,與滱水合,即龍泉鎮河也。

按《保定府志》,「滱水在唐縣南,亦謂之唐水。」

清苑河發源滿城一畝泉,東合雞距泉,流逕郡城南, 東入《滱水》,過安州雄縣達於海。

雞距泉,在郡城西三十里,狀如雞距,故名。與「一畝泉」 合流,逕郡南,東入《滱水》。

按《河間府志》:「滱水東流,一支自蠡縣流入保定,一支 流入河間府。至河間府者,又分數支,繞城而北相合。 東流五十餘里至市莊,忽分為二:一自市莊西北十 五里,流經任丘縣,又東北流二十里至武溘淀。一自 市莊東北流,過東莊橋至武溘淀。二水又合至貓兒 灣,與桑乾河合。自河間至丁字沽五百餘里,任丘至」 丁字沽四百餘里,俱漕運可通舟楫。今滱河涸。 按《蠡縣志》:「滱水出靈丘高氏山南,又東過博陵縣南, 蠡有陵陽亭,蓋古滱水所逕雲即今高陽之馬家河 也。」《府志》:自饒陽縣鐵燈竿口溢出,流經蠡縣,至高陽 延福村,瀦為淀,復合流北至安州入白洋淀。

按《安州志》,滱水自清苑界入境,即今之依城是也。桑 欽《水經》曰:「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南過廣昌縣 南。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恆水從西來注之。又 東過唐縣南。又東逕安喜縣南。又東過安國縣北。又 東過博陵縣南。又東北入於易。」又曰:「易水出北新城 西北,東入滱。」按易水自容城西北來,逕新安長流河, 「滱水注之,故曰入。」酈道元《注》曰:「滱水東北逕依城北, 世謂之依城河。」他說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國 志》曰:「高陽有葛城,燕以與趙者也。」又曰:「易水逕渾渥

城南,東合滱水。」又曰:「滱水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者
考證
也。」夫葛城在安州,乃戰國時鄉名,金元時縣名也;依

城在安州,乃漢時縣名也。渾渥城即新安地,燕長城 尾堤在新安界,是滱水遙安州,而徐、曹一畝泉之水 會流至新安合易水,故曰「注。」鄭漁仲《通志書》曰:「易水 出北新城,至文安入滱。」又班固云:「滱水東至文安入 文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里。」按:文安今隸霸州,乃滱、 易下流,不得言入也。《通鑑釋義》遂謂易水東逕霸州 文安入滱,則亦承訛踵謬之說耳。《一統志》乃以依城 河為易水河,舊志因之。其所謂滱水、依城河者,實存 而名亡,良可慨也。

滱水部紀事

[編輯]

《唐書賈敦頤傳》:「敦頤,曹州冤句人,為瀛州刺史。州瀕 滹沱、滱二水,歲湓溢,壞室廬,濅洳數百里。敦頤為立 堰,壅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元史五行志》:「泰定帝泰定二年三月,咸平府清、滱二 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

《河間府志》:「明世宗嘉靖十八年,知府郜相通滱水入 護城河,植柳其上,足為壯觀。今滱河淤。」

《濟南府志》:「王簠,蒲臺舉人。母疾,嘗糞,鄉里以孝稱。任 任丘知縣,吏畏民懷。滱水泛溢,即創修東莊橋,築治 疊道,民至今賴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