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2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二十一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二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二十一卷目錄

 河部彙考五

  考

山川典第二百二十一卷

河部彙考五

[編輯]

[編輯]

按:《魏書西域列傳》:「龜茲國南三百里有大河東流,號 計式水」,即黃河也。

《于闐國》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樹枝水」,即黃河 也。一名計式水。城西五十五里,亦有大水,名達利水, 與樹枝水會,俱北流。

按:《唐書天文志》:「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 陰而與地絡相會,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 與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

《地理志》:「同州馮翊郡韓城。」武德七年,治中雲得臣 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

按《六帖》,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 緩下,稍合眾流,色赤,行益遠,他水並注則濁,故世舉 稱西戎地曰「河湟。」

按:《宋史地理志》:「晉寧軍吳堡砦。」元豐四年收復,東 至黃河。

彌川砦。地名「彌勒川」,元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六 十里。

通秦堡。地名「精移堡」,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 河一十七里一百二十步。

彌川堡。地名「小紅崖」,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 河四十里。

河州安疆砦。舊名「當摽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 北至黃河一十里。

來羌城。崇寧三年,王厚收復。北至黃河二十里 臨灘堡。北至黃河四十里。

蘭州東關。北至黃河,不及里。

定遠城。元祐七年築,北至黃河一百七里。

廓州寧塞砦。南至黃河,一十五里。

同波堡:南至黃河,不及里。

樂州。《來賓城》。舊名「癿當川」,崇寧三年賜名。南至黃 河一十里。

《安疆砦》。舊名「當摽砦」,與大通、循化皆崇寧二年改。 北至黃河四十里。

積石軍臨松堡。北至黃河,一十五里。

《河渠志》:黃河自昔為中國患,河渠書述之詳矣。探厥 本源,則博望之說猶為未也。大元至元二十七年,世 祖皇帝命學士蒲察篤實西窮河源,始得其詳。今西 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間有泉 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流出 復瀦,曰哈剌海。東出曰赤賓河,合忽闌、也里木二河, 東北流為九渡河,其水猶清,騎可涉也。貫山中行,出 西戎之都會。曰闊即曰「闊提」者,合納憐河,所謂「細黃 河」也。水流已濁,繞崑崙之南,折而東注,合乞里馬出 河。復繞崑崙之北,自貴德、西寧之境至積石,經河州, 過臨洮,合洮河,東北流,至蘭州,始入中國。北繞朔方、 北地、上郡而東,經三受降城豐、東勝「州,折而南,出龍 門,過河中,抵潼關,東出三門集津為孟津,過虎牢而 後奔放平壤,吞納小水以百數,勢益雄放,無崇山巨 磯以防閑之,旁激奔潰,不遵禹蹟。故虎牢迤東距海 口三二千里,恆被其害,宋為特甚。」始自滑臺、大伾,嘗 兩經泛溢,復禹蹟矣。一時姦臣建議,必欲回之,俾復 故流,竭天下之力以塞之,屢塞屢決,至於南渡而後, 貽其禍於金源氏,由不能順其就下之性以導之故 也。

河入中國,行太行西,曲折山間,不能為大患。既出大 伾,東走赴海,更平地二千餘里,禹跡既湮,河並為一, 特以隄防為之限。夏秋霖潦,百川眾流所會,不免決 溢之憂,然有司所以備河者,亦益工矣。

禹以大河流泛中國,為害最甚,乃於貝丘疏二渠以 分水勢。一渠自舞陽縣東引入漯水,其水東北流至 千乘縣入海,即今黃河是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源在西徼之外,禹跡所 及,止於積石。」《漢志》:「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 入海。」章武縣漢屬渤海今入滄州清池縣《六典》:「凡天下水泉,三億三萬 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絕域者,不可得而知。 江河自西極達東溟,中國之大川也。百三十有五水, 是為中川;千二百五十二水,斯為小川。」桑欽《水經》 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注》引枝 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曾氏曰:「河自西出而南,又東折然後北注於海。隄防之起自戰國,而漢以來築作者 輒復敗。」

按《金史地理志》:「武州,寧遠。」晉故縣。有黃河。

開封府:陽武。有黃河。

延津。有黃河。

睢州考城。有黃河。

陝州《靈寶》。有黃河。

閿鄉。有黃河。

河南府「沔池。」有黃河。

《偃師》。有黃河。

《鞏》。有黃河。

衛州。有黃河。

濱州。渤海。有黃河。

棣州:《陽信》。有黃河。

商河。有黃河。

濟南府「禹城。」有黃河。

長清。有黃河。

東平府:「東阿。」有黃河。

陽穀。有黃河。

博州。聊城。有黃河。

《高唐》:有黃河。

開州,「濮陽。」有黃河。

《清豐》:有黃河。

石州。「孟門。」宋隸晉寧軍。有「黃河。」

《臨泉》:宋隸晉寧軍。有「黃河。」

隩州《河曲》。貞元元年置。有黃河。

隰州,大寧。有黃河。

石樓:有黃河。

吉州「吉鄉。」有黃河。

河中府,河東。有黃河。

臨晉。有黃河。

《絳州垣曲》。有黃河。

解州《平陸》。有黃河。

苪城。宋隸陝州。有黃河。

懷州,「河內。」有黃河。

武涉。有黃河。

孟州,「河陽。」有黃河。

王屋。有黃河。

溫。有黃河。

虢州,《虢略》。有黃河。

同州。朝邑。有黃河。

郃陽。有黃河。

延安府、延川。有黃河。

《門山》:有黃河。

丹州。「宜川。」有黃河。

按《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河源古無所見,《禹貢》導河, 止自積石。漢使張騫持節至西域,度玉門,見二水交 流,發蔥嶺,趨于闐匯、鹽澤,伏流千里,至積石而再出。 唐薛元鼎使吐蕃,訪河源,得之於悶磨黎山,然皆歷 歲月,涉艱難,而其所得不過如此。世之論河源者,又 皆推本二家,其說怪迂,總其實皆非本真。意者漢唐」 之時,外夷未盡臣服,而道未盡通,故其所往每迂迴 艱阻,不能直抵其處而究其極也。元有天下,薄海內 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至元十 七年,命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實既 受命,是歲至河州。州之東六十里有寧河驛,驛西南 六十里有山曰殺馬關,林麓穹隘,舉「足浸高,行一日 至巔,西去愈高,四閱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並圖其 城傅位置以聞。其後翰林學士潘昂霄從都實之弟 闊闊出得其說,撰為《河源志》。」臨川朱思本又從八里 吉思家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昂 霄所志互有詳略。今取二家之書考定其說,有不同 者,附註於下。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 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 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思 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 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 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水從地湧出如井。其 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曰火敦腦兒。 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二巨澤,名阿剌腦兒。自西而 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邐東騖成川,號赤賓河。又二 三」日,水西南來,名「亦里」出,與赤賓河合。又三四日水 南來,名「忽闌。」又水東南來,名「也里朮」,合流入赤賓。其 流浸大,始名黃河,然水猶清,人可涉。《思本》曰:「忽闌 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嶺,綿亙千里,水流五百 餘里,注也里出河。也里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 五百餘里,始與黃河合。」

又一二日,岐為八九股,名也。《孫斡論》,譯言九渡,通廣 五七里,可度馬。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 之。聚落糾木榦象舟傅《髦革》以濟,僅容兩人。自是兩 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朵甘思東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最高,譯言「騰乞 里垥」,即崑崙也。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遠 年成冰時六月見之。」自八九股水至崑崙,往二十日。 《思本》曰:「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懷里火禿河 合。懷里火禿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 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郎麻哈地。又正北 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正北 流一百餘里,又折而東流,過崑崙山下。番名亦耳麻 不剌,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綿亙五百餘里。河隨山足 東」流,過撒思加闊,即闊提地。

河行崑崙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闊即」及「闊堤」,二 地相屬。又三日,地名哈剌別里赤兒,四達之衝也,多 寇盜,有官兵鎮之。近北二日,河水過之。《思本》曰:「河 過闊提,與亦西八思今河合。亦西八思今河源自鐵 豹嶺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餘里,而與黃河合。」

崑崙以西,人簡少,多處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 獸有髦牛、野馬、狼、狍、羱羊之類。其東山益高,地益漸 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而越之處。行五六日,有水西 南來,名納鄰哈剌,譯言「細黃河」也。《思本》曰:「哈剌河 自白狗嶺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餘里,與黃河合。 又兩日,水南來,名乞兒馬出,二水合流入河。」思本 曰:「自哈剌河與黃河合,正北流二百餘里,過阿以伯 站,折而西北流,經崑崙之北二百餘里,與乞里馬出 河合。乞里馬出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 北流,即古當州境,正北流四百餘里,折而西北流,又 五百餘里,與黃河合。」

河水北行,轉西流,過崑崙北,一向東北流,約行半月, 至貴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州隸吐蕃等 處宣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禹貢》積 石。五日至河州安鄉關。一日至打羅坑。東北行一日, 洮河水南來入河。《思本》曰:「自乞里馬出河與黃河 合,又西北流與鵬拶河合。鵬拶河源自鵬拶山之西 北,水正西流七百餘里,過札塞塔失地與黃河合,折 而西北流三百餘里,又折而東北流,過西寧州、貴德 州馬嶺,凡八百餘里,與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宿軍 谷,正東流五百餘里,過二巴站與黃河合,又東北流, 過土橋站,古積石州」來羌城、廓州搆米站,界都城,凡 五百餘里,過河州,與野龐河合。野龐河源自西傾山 之北,水東北流,凡五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 百餘里,過踏白城、銀川站,與湟水、浩亹河合。湟水源 自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 自刪丹州之南刪丹山下,水東南流七百餘里,注湟 水,然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與洮河合。洮 河源自羊撒嶺北,東北流過臨洮府,凡八百餘里,與 黃河合。

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吉里州,正 東行,至寧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隸大同路。自發源 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傍貫,莫知紀極。山皆草石,至 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蓋乞兒 馬出及貴德必赤里也。思本曰:「自洮水與河合,又 東北流,過達達地,凡八百餘里。過豐州西受降城,折 而正東流,過達達地,古天德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 凡七百餘里。折而正南流,過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 與黑河合。黑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 餘里,與黃河合。又正南流,過保德州、葭州及興州境, 又過臨州,凡一千餘里,與」吃那河合。吃那河源自古 宥州,東南流,過陝西省綏德州,凡七百餘里,與黃河 合。又南流三百里,與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陝西蘆 子關亂山中,南流三百餘里,過延安府,折而正東流 三百里,與黃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汾河合。汾河源 自河東朔武州之南亂山中,西南流過管州、冀寧路 汾州、霍州、「晉寧路絳州」,又西流至龍門,凡一千二百 餘里,始與黃河合。又南流二百里,過河中府,過潼關 與太華大山綿亙,水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大概 河源東北流,所歷皆西番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餘 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過達達地,凡二千五百餘里, 始入河東境內。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餘里,通 計九千餘里。

按《水衡記凌解水》,「黃河正月水名。」

《桃花水》:二月、三月水名。

《麥黃水》,四月水名。

菰蔓水,五月菰延蔓,故以名。

《礬山水》六月水名。

荻苗水,七月、八月菼花,故名。

《登高水》,九月水名。

《復槽水》,十月水落復故道,故名。

《蹙淩水》,十一月、十二月冰斷復結,故名。

按:明楊慎《黃河源》考《史記》云:「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 出于闐,合流東注蒲昌海,伏流地中,南出積石,其山 多玉石。武帝因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班固 以騫為未嘗見崑崙。唐薛元鼎使吐蕃,自隴西成紀出塞二千里,得源於悶磨黎山,中高四下,所謂崑崙 水。」東北流,與積石河相連,河源澄瑩,冬春可涉,下稍 合流,色赤益遠,他水並注,遂濁。吐蕃亦自言崑崙在 其西南,故蔡氏書《禹貢傳》兼取二說,而歸是於薛,然 皆非耳目聞見之實論。元至元十七年,命都實佩金 虎符,往求河源,自河州四閱月始抵其處。學士潘昂 霄述其所見為志,謂「河源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 百餘泓,沮洳渙散,方可七八十里。自上瞰之如列星, 群流奔走五七里,匯二巨澤。自西而東,經歷可半月, 合赤賓河。」其流寖大,始名黃河,然水猶清。又一二日, 岐為八九股,行可二十日,至朵甘思。東北有大雪山, 即崑崙也。自是凡七八日,河水北行,轉西崑崙北,一 東北流,可二十日,至《禹貢》積石。自發源至漢地,南北 溪澗,分流合派,莫知紀極。至積石始林木暢茂。及考 臨川朱思本得譯出《梵字圖書》,其間分合轉折,與《志》 或異。而崑崙、積石,地域遠近,大要相同。大概謂「河源 東北流,所歷皆西番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 入中國;又東北流過湖地,凡二千五百餘里,始考張 騫使西域,所至惟大月氐、大宛、大夏、康居,其餘旁國 皆得之。」傳聞徒見鹽澤伏流,至於積石再出,遂謂此 為河源,誠未睹崑崙。班固非之宜矣。元鼎雖亦以使 事往吐蕃,然履歷有序,其言崑崙山水委曲可信,故 蔡《傳》以元鼎之言為近,然亦未究極。至元有天下,薄 海內外,皆置驛使,通道絕域,如行國中都,實又特以 河源事往,所詣多鄉道指授,其所紀載,當有證據,然 後知于闐鹽澤崑崙積石,一皆河流所經,去源猶遠。 譬諸常山之蛇,張騫見其尾,元鼎見其腹,都實所至, 昂霄所紀,庶幾見其全體矣。

按《圖書編》,「黃河流入中國。」考「黃河源出西番星宿海, 貫山中,出至西戎,名細黃河。繞崑崙至積石,經陝西 山西境界,至河中潼關,流經河南之閿鄉、靈寶、陝、沔 池、新安、濟源、孟津、孟、鞏、溫、汜水、武陟、河陰、原武、滎澤、 陽武、中牟、祥符、尉氏、陳留、通、許、杞、大康、睢、寧陵、歸德 諸州縣,至直隸亳州馬丘村合馬腸河,又至城西北」 合渦河,東至懷遠縣之荊山合淮。其在孟津西有楊 家灘,西北有崔家灘、杏園灘、馬糞灘,築護民隄三百 十五丈,永安堤一百二十丈,以防漫流。又有支流,一 自祥符縣西南八角決入安家河,一從朱仙鎮鬧店 流經尉氏,一從三里岡劉岡流經通許北境,至扶溝 鐵佛寺合流,經西華會沙河、潁河入北湖,又經商水、 項城之南頓,至直隸壽州,西至正陽鎮合淮。一自祥 符縣白墓岡決入流,經通、許、杞,至太康之馬廠集,舊 名「馬廠河」,又經柘城縣鹿邑東北境合渦河,至亳縣 北門,仍入本河合淮,俱入海。

黃河故道考古河自陽武北新鄉西南入境,東北經 延津汲胙城,至北直隸濬縣大伾山北入海,即《禹貢》 「導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處。至魏郡鄴縣有故大河 在東北,直達於海,疑即禹之故河也。周定王五年河 徙,則非禹之所穿。漢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東南流 經豐丘,入北直隸長垣縣,至山東東昌府濮州張秋 入海。五代至宋,兩決鄭州及原武東南。陽武南流,經 豐丘、於家店、祥符、金龍口、陳橋,北經蘭陽、儀封,入山 東曹縣境,分為二派,其一東南流,至徐州入泗;其一 東北流,合會通河。洪武七年至十八年、二十四年,陽 武、原武、祥符凡四度渰沒護城堤。又決陽武西南,東 南流經豐丘至通許,分九道,名「九龍口」,又南經諸州 入南直隸太和縣入淮。正統十三年河溢,仍循陽武 故道直抵張秋入海。

「黃河九曲。」考黃河九曲,其說出《河圖緯象》,今錄於此: 河導崑崙山,名地首,上為權勢星,一曲也;東流千里, 至規其山,名地契,上為鉅樓星,二曲也;邠南千里,至 積石山,名地肩,上為別符星,三曲也;邠南千里,入隴 首間,抵龍門首,名地根,上為營石星,四曲也;南流千 里,抵龍首,至卷重山,名地咽,上為捲舌星,五曲也;東 「流貫砥柱,觸閼流山,名地喉,上為樞星,以運七政,六 曲也;西距卷重山千里,東至雒會,名地神,上為紀星, 七曲也;東流至大伾山,名地宏,上為輔星,八曲也;東 流過浲水千里,至大陸,名地腹,上為虛星,九曲也。」元 學士潘昂霄《河源撰》云:「黃河九折,胡地有二折,蓋乞 兒馬出及必赤里也。《禹貢》導河自積石」,以此參考之 《緯象河圖》及《河源志》,與《禹貢》一一皆合。

《黃河四大折》考黃河自鹽澤西來,暨達潼關,其面勢 所向,凡四大折,或與北狄分境,或當北狄來路,其初 一折由積石而逕湟中,則鄯蘭也,是一折也;及至靈 州西南,遂轉北而行,凡千餘里,北河西岸,即為肅、涼、 甘、沙四郡,是又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遙至九原、 豐州,則又轉而東流,故豐州北面正拄大河,是又一 折也。豐州之東,為榆林北境,固抵大河,而河從此州 之東,又轉而南,故勝州北、東兩面,皆抵大河也。自此 而往,直至潼關,皆是河南矣,此又一折也。

《河決考》按:河決之患,三代已然。漢文帝時,河決酸棗 今開封府延津縣武帝而後,則決於《瓠子》。在大名府開州城南二十五里決 於館陶。今東昌府館陶縣分為屯氏河。即今衛河東北入海。至元 成時。河始決東郡。今東昌府地方分流於博州。今聊城縣後又決 平原。今德州決《渤海》。今景州滄州武定州皆是決清河。今廣平府清河縣及真定 棗強縣是決信都。今真定冀州深州地皆東北並青、冀之境,以達於 海。自東漢歷魏、晉、隋、唐以及宋初,並鮮河患迨。宋仁 宗至和間,河始決大名;神宗熙寧,河始決澶州曹林。 今開州地北流斷絕,河道南徙,東匯於《梁山濼》。在東平州西分 為二派:一入《南清河》,入於匯。在今淮安清河縣即泗水下流發源泰安州經 徐邳南流入淮一合「北清河入於海。」即濟水故自兗州東北流經濟南府長清齊河 濟陽武定蒲臺利津等州縣界入於海黃河入淮,自茲濫觴矣。舊黃河 在開封城北四十里,至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東 經開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項城,經潁州潁上縣,東 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而故道遂淤。至是又決滎 陽,過開封城之西南,而城北之新河又淤。自是汴城 在河之北矣。隋唐以前,河自河,淮自淮,各自入海。宋 中葉以後,河合於淮以趨海矣。此古今河道遷徙不 同之大略也。

按《續文獻通考》:「西番黃河在朵甘衛西,去馬湖蠻部 正西三千餘里,去雲南麗江府西北一千五百里。 陝西河州衛城南二里為洪河,又一里為大夏河,二 十里為牛脊河,東六十里為廣通河,北八十里為黃 河。」

臨洮府「黃河」在蘭州北,源出西域「崑崙山。」

寧夏中衛黃河在西南,自靖虜衛東分流入城。正河 在城南,東北流注寧夏。

寧夏衛黃河在衛城東南四十里。流至西南臨洮府 蘭縣,經寧夏中衛,南過峽口,至本衛境,居人疏渠,溉 田數萬頃。又經衛境東北,過東勝州,復由綏德州境 南流。

延安府黃河在府城東北,流經宜川、延川二縣。 西安府黃河自龍門而下,歷韓城、郃陽至朝邑縣界, 稍折而東,入蒲州境。

山西大同府,「黃河自古東勝州界來,歷廢武州西北 二百五十里,入太原保德州界。」

太原府、黃河西北自大同府界流經保德州及岢嵐 州興縣城西,入平陽府石樓縣界

平陽府。黃河北自石州寧鄉縣流經石樓、永和、大寧、 吉州、河津、榮河縣,至蒲州西門外,東歷芮城,人河南 府境。

河南河南府「黃河自潼關界流入閿鄉縣。經靈寶、陝 州澠池、新安、洛陽孟津、鞏縣入開封府界。」

懷慶府黃河自山西垣曲縣東流、經本府濟源、孟、溫 三縣境、入河南府鞏縣界

衛輝府黃河自新鄉縣西南敦留村入境,南流經胙 城縣入開封府原武縣界

開封府黃河舊在府城北四十里,自西北汜水縣入 境,東至虞城縣,下達山東濟寧州界。洪武二十四年, 決原武縣黑陽山下,東經府城北五里,又東南至項 城縣,出境入淮,而故道遂淤。永樂八年,復疏入故道, 自是河分為二。正統十三年,又決滎陽縣,東經府城 西南,又東南至項城縣,出境入淮,而城北之新河又 淤。

歸德府黃河在府城北三十里丁家道口,北達於徐。 又鹿邑縣北,距黃河二十里。睢州東,距河十八里。考 城縣北距河八里。柘城縣南,距河三里,東距河二十 五里。

東昌府黃河,在濮州東南六十里。永樂九年,疏通東 北流,入會通河。正統十三年,決張秋鎮沙灣,徑流入 海。景泰七年,始塞,復故道。

鳳陽府黃河舊自太和縣界流入,經潁州北門城下, 東流至壽州正陽鎮注淮。正統十二年,上流淤塞,惟 西華境一支入潁合流,下達淮、泗。

淮安府舊黃河在邳州城南門外,上連徐境,下入淮 河。

按《明一統志》:「黃河在朵甘衛西鄙,直馬湖蠻部正西 三千餘里,去雲南麗江府西北一千五百里。水從地 湧出百餘泓,方七八十里,履高瞰之,燦若列星,番名 火敦腦兒。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又東流為赤賓 河,又合忽蘭等河,始名黃河。又東北至陝西蘭縣,始 入中國。又東北經沙漠地,折而南流入山西境,凡九」 千餘里。

崑崙山在西番朵甘衛東北,番名「亦耳麻不剌山」,綿 亙五百餘里,黃河經其南。

哈剌河,源出西番白狗嶺北,西北流五百餘里,入於 黃河。

野龐河,源出西傾山,經西番東北流五百餘里,入於 黃河。

鵬拶河,出西番鵬拶山,西流七百餘里,入於黃河。 湟水,在西寧州。東流,合浩亹河,入於黃河。

邈水出西寧州宿軍谷,東流五百里入於黃河按明僧宗泐《河源記》:「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 呼黃河為抹處,氂牛河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也。其 山西南所出之水,則流入氂牛河。東北之水,是為河 源。予西還宿山中,嘗飲其水,番人戲相謂曰:「漢人今 飲漢水矣。」其源東抵崑崙,可七八百里。今所涉處,尚 三百餘里,下與崑崙之水合流。中國相傳以為源自 崑崙,非也。崑崙名麻琫剌,其山最高大,四時常雪,有 神居之。《番書》載其境內祭祀之山九,此其一也。 按《春明夢餘錄》,「黃河自蘭州入中國五千餘里,至開 封界,不為患,決溢惟開封、大名居多。」二府地夷斥,自 孟津而下,無山岡束隘,且土疏善崩。又下流所「受已 多,旁無停瀦,而河身易淤。冬春至丈許,其流益駛。」攷 《古》黃河,周定王五年徙砱礫,始失故道。自漢而下,徙 決無常。漢武帝時已通淮、泗,宋太宗時始入淮,自是 南北交注。今河水全達淮入海。一道自開封蘭陽縣 趙皮寨口東南流,由杞縣、睢州、寧陵、歸德、夏邑、宿州, 下符離橋,出宿遷縣小河口,至「清河縣入淮。乃嘉靖 七年新開趙皮寨口,今盛流。一道自趙皮寨口至寧 陵縣南入渦河,經亳州、蒙城、懷遠縣,出荊山口之西, 開趙皮寨口,今由焉。一道自儀封縣北折,經黃陵岡 蔡家口縷水堤入梁靖口,出徐州小浮橋下,至清河 縣入淮。」其梁靖之行,自宋初今流漸微,梁靖以上至 儀封北,乃黃河東行舊道,此三流之南。又正統十三 年,徙開封西北滎澤縣孫家渡口入汴河,至壽州入 淮。弘治二年,塞三流之北。又新開榆林集口,經虞城 縣、碭山縣四口,衝出蕭縣,至小浮橋,今塞。又正德四 年,決曹縣、單縣,直衝沛縣,至飛雲橋,今塞。又嘉靖九 年,決單縣東北流,衝出穀亭運河,今塞。又弘治二年, 「次荊隆黃陵岡口,經曹州、濮州,出張秋運河。」今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