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30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百七卷目錄

 海部彙考一

  考

山川典第三百七卷

海部彙考一

[編輯]

四海

水大至海而極,從古皆言「四海」,而西海、北海遠莫可 尋,傳者亦鮮確據。惟東海、「南海」列在職方者,皆海舶 可及,前代資為運道。第潢池閒有弄兵,奸民或以啟 釁。此海防、海禁亦所宜誌者也。至於《山海經》《十洲記》 及西土所載海外諸奇,亦不妨存之,以廣異聞。

按:《書經·夏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二水經此州而 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為宗,宗,尊也。《周禮·大宗 伯》諸侯見天子之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鄭云:「朝猶 朝也,欲其來之早也。尊宗也,欲其尊王也。」朝宗是人 事之名,水無性識,非有此義。以海水大而江漢小,以 小就大,似諸侯歸於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詩》云:「沔 彼流水,朝宗於海。」毛傳云:「水猶有所朝宗。」朝宗是假 人事而言水也。《老子》云:「滄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 其下之」,是百川以海為宗。鄭云:「江水漢水其流遄疾, 又合為一,共赴海也,猶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 之也。」

按《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八蠻,謂之四海。」孫炎 云:「海之言晦晦闇於禮義也。」

按《山海經·海內南經》:「甌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 山,一曰閩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海內北經》「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山有神人河洲,在 海中河水所經者。

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大蟹在海中。 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大鯾》居海中。」 「明組邑居海中。」

蓬萊山:在海中。

《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瑯琊臺在渤海間。瑯琊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 《韓鴈》在海中,《都州》南。

始鳩在海中轅厲南。

《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臺高山,海水入焉。」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逄之山,河濟 所入,海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

《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汜葉。」

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

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 都。」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

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顧之 屍。」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

按《列子湯問篇》:「湯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 乎?夏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 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外,天漢 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按:《漢書地理志》,渤海郡。高帝置。師古曰:「在渤海之 間。」

按《神異經東荒經》:「東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 高深莫測,蓋稟至陽之為質也。海中激浪投其上,噏 然而盡,計其晝夜,噏攝無極,若熬鼎受其灑汁耳。」 《東南荒經》:「東南海中有烜洲,洲有溫湖,鮒魚生焉。其 長八尺,食之宜暑而辟風寒。」

按《十洲記》,漢武帝既聞王母說八方巨海之中,有祖 洲、瀛洲、元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 洲,有此十洲,乃人跡所稀絕處。又始知東方朔非世 常人,是以延之曲室,而親問十洲所在所有之物名, 故書記之。

祖洲,近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萬里。上 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 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覆死人面, 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聞,始皇遣使者齎草以 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東海祖洲,上」 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神芝。其葉似菰,苗 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於是慨然言曰:「可採得否?」 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 海尋祖洲,遂不返。

《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會稽,去西岸 七十萬里。

《元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 三十六萬里。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萬里。

《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各五千里,去 岸二十五萬里。

《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萬里。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東岸十九萬里。 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 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崑崙 二十六萬里,去東岸二十四萬里。

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萬里,海 四面繞島,各廣五千里,水皆蒼色,僊人謂之「滄海」也。 方丈洲,在東海中心西南東北岸正等方丈,方面各 五千里。

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 碧海,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 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

蓬丘,蓬萊山是也。對東海之東北岸,周迴五千里外, 別有圓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 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來。

崑崙號曰「崑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 三萬里。

按:《後漢書郡國志》,「東海郡贛榆,本屬瑯琊,建初五年 復。」《地道記》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長 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 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

按:《說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焉。」

按:《釋名海》:晦也。主承濊濁水,黑如晦也。

按《博物志》: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水中,蓋無幾 也。七戎六蠻、九夷八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謂之四 海,言皆近於海也。四海之外,皆復有海雲。案東海之 別有渤澥,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

按《交廣二州記》:「珠崖在大海中,南極之外。」

按:張勃《吳錄》,「象林海中有小洲生柔金。自北南行三 十里,有西屬國,人自稱漢子孫,有銅柱,漢之疆場之 表。」

按郭義恭《廣志》,「蒲類海在西域東北,竇固擊伊吾,戰 於蒲類海。」

匈奴中北有伊連海。《後漢》梁諷說北單于,單于喜,即 將人眾與諷俱還,到渠海。

按《南兗州記》:「赤岸山南臨江中,濤水自海入江,衝激 六七百里,至赤岸,其勢始衰。」

按:《唐書地理志》,「海州東海郡胊山。」有「永安隄」,北接 山,環城長十里,以捍海潮。

福州,長樂郡。閩。東五里有海隄,太和三年,令李茸 築。先是,每六月,潮水鹹鹵,禾苗多死。隄成,瀦溪水殖 稻,其地三百戶皆良田。

長樂。東十里有海隄,太和七年,「令李茸築立十斗 門以禦潮,旱則瀦水,雨則洩水,遂成良田。」

按《杜陽雜編》:「南昌國有紫海,水,色如爛椹,可以染衣, 其魚龍龜鱉砂石草木,無不紫色。」

按《錄異記》:「海龍王宅在蘇州東入海五六日程,小島 之前,闊百餘里,四面海水粘濁。此水清,無風而浪高 數丈,舟船不敢輒近。每大潮水漫沒其上,不見此浪, 船則得過。夜中遠望,見此水上紅光如日,方百餘里, 上與天連。船人相傳,龍王宮在其下矣。」

按《遼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東至北烏魯虎克四百 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縣海口三 百六十里,北至挹婁縣范河二百七十里。東西南三 面抱海。遼河出東北山口,為范河,西南流為大口,入 於海。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 入於海。」

盧州元德軍熊岳縣,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 山》。

顯州,奉先軍,南去海一百三十里。

按《圖書》,編《四海。攷》四海之邊中國者,在山東為東海, 在廣南為南海,人人得而見聞,不待證說矣。若夫禹 跡所及,西境流沙而極,不言西海;東北嘗至碣石,而 北海之名不著於經,則謂外薄四海,訖於四海者,如 之何而四也?漢武帝事遠有敕,使命方行四表,故西

北二海,遂有身歷而目擊之者矣,非道聽塗說者比
考證
於是條支之西有海,先漢使命固嘗見之而入諸史

矣。後漢班超又嘗遣甘華輩親至其地也。至西海之 西,又有大秦夷人與商人皆嘗往來。若北海則又甚 遠,如霍去病之封狼居胥山也,其山實臨瀚海,即北 海也。蘇武、郭吉皆為匈奴所幽,寘諸北海之上。《唐史》 曰:「突厥部北海之北,更有骨利幹國」,在海北岸也。然 則《詩》《書》稱四海者,實環夷夏而四之矣。若西北邊外, 有西海、柏海、青海、蒲類海、居延海,此類雖與海並稱, 實眾水鍾為大澤,故以海為名耳。班固敘張掖之水 曰「羌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入海,則直以居延為海 矣。

渤海。攷夫海者,百穀之王,萬水之宗也。山東三面瀕 海,登、萊二府島嶼環抱。其在青、濟,則樂安、日照、濱州、 利津、霑化、海豐諸境,皆抵海為界,稱渤海雲。《說文》曰: 「東海之別有渤海,故東海稱渤海。」《列子》曰:「渤海之東 有大壑曰歸塘。」歸塘者,即莊生所謂尾閭也。《初學記》 曰:「北海之別有瀚海,瀚海之南有渤鞮海。」則北海亦 通稱渤海矣。夫東方之極,自碣石通朝鮮諸國,重抵 扶桑,一望汪洋浩瀚,溟涬無際,外控夷落,內衛中夏, 則山東形勝,實稱險絕。昔人謂「齊得十二」,又豈直為 兵車卒乘之富邪?《博物志》曰:「海中有蓬萊方丈,金銀 宮闕,仙人所集。」《十洲記》謂:「東海中五百里有不死草、 返魂樹。」此固秦皇漢武所以縱其侈「心,求之而不得 也。」顧其說荒唐不經,然觀登、萊海市樓臺城郭、人物 旌旗之狀,成於瞬息,千態萬像,不可摹寫,則海中靈 鬱之氣,洩而為奇怪瑰瑋之物,固亦理之所宜有也。 至於禽鳥木石之產,金錫鹽鐵之利,珠璣鱗甲之珍, 民實資之,則海於東土,其利固甚溥哉!

《南海攷》:「廣東三面,皆瀕海地也。《禹貢》」「三江皆從會稽。」 漢會稽地綿亙四千餘里「入於南海。南五嶺復有三江,又從廣城 一百里合流,入於南海,分東西二道焉。東道八十里, 出古斗村南,自此浩淼無際。又東南二百里,抵東莞 南海衛。又南六十里,出虎頭門,又南一百五十餘里, 抵南頭城,下海可抵甌越。自嶺東惠州府海豐縣八 十里,出甲子;又東至潮州府城南一百五十里,出潮 陽東北可抵」閩、越,又東則抵青、齊,以至登、萊。島璵環 抱,爰有蜃樓鮫室,是為東海。其別則渤澥,故東海又 名渤海雲。《海運》自金陵之龍江為通路,東往海門而 南行,可以至廣州。古斗海,晉劉裕滅南燕,還建康,遣 孫處襲盧循,至東衝,即此道也。西道七十里出上弓 灣,見西海。壖乂西南二百里抵新會縣,出城南八十 里為厓門。又南七十里廣海衛,扼其要衝,官軍每征 海寇,必集於此。又西,蜆岡至南陵,有夜郎豚水出牂 牁江,可通巴蜀。漢武帝發夜郎兵會番禺,即此道也。 其西南由憑祥海路可抵駱越。交趾又自嶺西陽江縣 西南抵電白縣東一百里而往西南出限門,則川流 皆放於海,爰有海𩣡,水犀龍鯉是多文。𩶆珠鱉。有海 人焉,見之則風。有魚焉,腹有兩洞,皮可飾刀劍,其名 曰䱜。中有軒轅之丘,鸞自歌,鳳自舞,是為天樂。其外 有災洲,洲上有獸焉,如狸而青,鐵椎擊之輒死,張口 向風而活,其名曰「風生」,可以已疾。洲之下鮫人蜃氣, 或蒸為海市。去海康縣東十里,對面即為瓊海,郡邑 則居島上,又南則通島夷。番服之國以千百數。自巴、 蜀而抵於滇之西,則水皆西流,注於西海。海一而已。 自青、齊北至滄州,為北海,亦曰「瀛海。」其別至於極北, 為瀚海,南與渤海合。自碣石通朝鮮諸國,直抵扶桑, 一望汪洋溟涬,三神山在焉。其西海則通西域樓蘭、 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至條支則臨大海。惟南海居 東南,委輸之極,為萬水所宗。故出虎頭、甲子二門,則 東西二洋隨舶所之。東可以至倭國,西可以通西番。 故曰:「海為百穀之王」,以其下也。翕受自此而東西迤 演,夾乎左右,故南海獨弘且遠,稱天池焉。

按:《坤輿圖》說:造物主化成天地,四行包裹,以漸而堅 凝。火最居上,火包氣,氣包水,土則居於下,是環地面 皆水也。造物主於是別地為高深,而水盡行於地中, 與平土各得什五所瀦,曰川、曰湖、曰海。川則流,湖則 聚,海則潮。川與湖不過水之支派,海則眾流所鍾,稱 百穀王。故說水必詳於海,有二焉:海在國之中,國包 海者,曰《地中海》;國在海之中海包國者,曰《寰海》。寰海 極廣,隨處異名,或以州域稱。近亞細亞者,謂亞細亞 海。近歐邏巴者,謂歐邏巴海。他如利未亞、亞墨利加、 墨瓦蠟泥加及蕞爾小國,皆可隨本地所稱,或隨本 地方隅命之。在南者曰「南海」,在北者曰「北海」,東西亦 然。茲將中國列中央,從大東洋至小東洋,為東海。從 小西洋至大西洋,為西海。近墨瓦蠟泥一帶為南海。 近北極下為北海。「地中海」附焉。天下之水已盡於此 矣。

地心重濁,水附於地,到處就其重心,故地形圓,水勢 亦圓。隔數百里,水面便如橋梁。登桅望之,則見其前 或夷或險。但海中夷險,各處不同,惟太平海極淺,亙 古至今無大風浪。《大西洋》極深,深十餘里。從大西洋至大清海四十五度以南,其風常有定候。至四十五 度以北,風色錯亂不常。尤異者,在大清海東南一隅, 有異風,變亂凌雜,倏忽更二十四向。海舶任風而飄, 風水又各異道如前。南風水必北行,倏轉為北風,水 勢尚未趨南,舟莫適從,因至摧破。小西洋海潮極高、 極迅急,頃刻湧數百里。海中大舶及蛟龍魚鱉,乘潮 勢湧入山中,不可出。「歐邏巴、新增、蠟利未亞大浪山」 亦時起風,浪險急。至滿喇加海無風,倏起浪又不全 海皆然,惟里許一處以次第興。後浪將起,前浪已息。 利未亞海近為匿亞之地,當赤道下者,常苦無風,天 氣酷熱,舶至此食物俱壞,人易生疾。海深不得下碇, 舶大不能用櫓。海水暗流及潮湧至淺處,壞者多在 於此。至北海則半年無日,氣候極寒而冰,故曰「冰。海。」 舶為冰堅所阻,直守至冰解方得去。又苦海中冰塊 為風擊堆疊成山,舶觸之定為虀粉。凡海中色大率 都綠,惟東西二紅。海色淡紅,或雲海底珊瑚所映,亦 非本色。近小西洋一處,入夜,海水通明如火。持器汲 起,滿器俱火光,滴入掌中,光亦瑩然可玩,後漸消滅 焉。

海族,不可勝窮。自鱗介外,凡陸地走獸,海中多有相 似者。魚族一名把勒亞,身長數十丈,首有二大孔,噴 水上出,勢若懸河,見海舶則昂首注水舶中,頃刻水 滿舶沉。遇之者以盛酒鉅木甖投之,連吞數甖,俛首 而逝。淺處得之,熬油可數千斤。一魚名「斯得白」,長二 十五丈,性最良,能保護人。或漁人為惡魚所困,此魚 往鬥解漁人之危,故國法禁人捕之。一名薄里波,其 色能隨物變,如附土則土色,附石則石色。一名仁魚。 《西書記》:此魚嘗負一小兒登岸,偶以鬐觸傷兒,兒死, 魚不勝悲痛,亦觸石死。西國取海豚,嘗取仁魚為招, 每呼仁魚入網,即入海豚亦與之俱入,俟豚入盡,復 呼仁魚出網,海豚悉羅。一名劍魚,嘴長丈許,有齬刻 如鋸,猛而多力,能與把勒魚戰,海水皆紅,此魚輒勝, 以嘴觸船則破,海舶甚畏之。一魚甚大,長十餘丈,闊 丈餘,目大二尺,頭高八尺,口在腹下,有三十二齒,齒 皆徑尺,頤骨亦長五六尺,迅風起,嘗衝至海涯。一魚 甚大有力,海舶遇之,其魚竟以頭尾抱舶兩頭,舟人 欲擊之,恐一動舟必覆,惟跪祈天主,須臾解去。一如 鱷魚,名剌瓦而多長尾,堅鱗甲,刀箭不能入。足有利 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入水食魚,登陸人畜無所擇, 百魚遠近皆避,第其行甚遲。小魚百種,嘗隨之以避 他魚吞啖生子,初如鵝卵,後漸長以至二丈,每吐涎 於地,人畜踐之即仆,因就食之。凡物開口,皆動下頦, 此魚獨動上齶,口中無舌。冬月則不食物,人見卻走, 必逐而食之,人返逐之,彼亦卻走。其目入水則鈍,出 水極明,見人遠則哭,近則噬,故西國稱假慈悲者為 剌瓦而多哭。獨有三物能制之:一為仁魚,蓋此魚通 身鱗甲,惟腹下有軟處,《仁魚鬐》甚利,能刺殺之。一為 《乙苟》滿,鼠屬也,其大如貓,善以泥塗身令「滑,俟此魚 開口,輒入腹,囓其五臟而出,又能破壞其卵。」一為雜 腹蘭,香草也。此魚最喜食蜜,養蜂家四周種雜腹蘭, 即弗敢入。有名「落斯馬」,長四丈許,足短,居海底,罕出 水,麵皮甚堅,用力剌之不可入。額有二角如鉤,寐時 以角掛石,盡日不醒。昔西舶就一海島纜舟登島行 遊,復在島造作火食,漸次登舟解維。不幾里,忽聞起 大聲,回視所登之島已沒,方知是一魚。背有獸,形體 稍方,其骨軟脆有翼,能鼓大風以覆海舟,其形亦大 如島。又有一獸,二手二足,氣力猛甚,遇海舶輒顛倒 播弄之,多遭沒溺,稱為「海魔。」其小者有飛魚,僅尺許, 能掠水面而飛。有狗魚,善窺飛魚之影,伺其所向,先 至其所,開口待啖,恆追數十里。飛魚急,輒上舟,為人 得之。舟人以雞羽或白練飄揚水面,上著利鉤,狗魚 認為飛魚,躍起吞之,為舟人所獲。又有麻魚,狀極麄 笨,饑餓時潛於海底魚聚處。凡魚近其身,即麻木不 能動,因而食之。倘人以手足近之,亦必麻木。又海蝦 蟆產地中海,與石同色,餓時潛身石內,鼻吐一紅線 如小蚯蚓,以餌小魚,眾魚誤以為石內小蟲,群爭食 之,咸入其口。西紅海內產風魚,可以占風。國人曬乾, 掛於房內,以其身首所向,即為風起之方。有介屬之 魚,僅尺許,有殼六足,足有皮。如欲他徙,則豎半殼當 舟,張足皮當帆,乘風而行,名曰「船魚。」有蟹大踰丈許, 其螯以箝人首,人首立斷;箝人「肱,人肱立斷。」其殼覆 地,如矮屋然,可容人臥。有海馬,其牙堅白瑩淨,文理 細如絲髮,可為念珠等物。復有海女上體是女人,下 體為魚形。其骨為念珠等物,可止下血。二者皆魚骨 中上品,各國貴重之。海鳥有二種:一宿島中者,日常 飛颺海面,海舶遇之,可占海島遠近。一生長海中,不 知登岸。舶上欲取之,以皮布水面,以鉤著餌,置皮上, 鳥就食輒可鉤至,若釣魚然。有鳥能捕魚者,身生皮 囊,如網,入水裹魚而出,人因取之。又有極異者為海 人,有二種,其一通體皆人,鬚眉畢具,特手指略相連 如鳧爪。西海曾捕得之,進於國王,與之言「不應,與飲食不嘗。」王以為不可狎,復縱之海,轉盼視人,鼓掌大 笑而去。二百年前,西洋喝蘭達地,曾於海中獲一女 人,與之食,輒食,亦肯為人役使,且活多年。見《十字聖 架》,亦能俯伏,但不能言。其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 袍服者,然但著體而生,不可脫卸。二者俱可登岸,第 不識其性情,莫測其族類,又不知其在海宅於何所。 似人非人,良可怪。

海產以明珠為貴,則意蘭最上。土人取海蚌置日中 曬之,俟其口自開,然後取珠,則珠鮮白光瑩。有大如 雞子者,光照數里。南海皆剖蚌出珠,故珠色黯無光。 有珊瑚島,其下多珊瑚,初在海中,色綠而質軟,上生 白子,土人以鐵網取之,出水便堅。有紅、黑、白三色,紅 者堅而密,白、黑者鬆脆。大浪山東北有暗礁,水涸礁 出,悉是珊瑚、貓睛寶石,各處不乏。小西洋更多。琥珀, 則歐邏巴、波邏尼亞有之。沿海三十里,皆是因風浪 所湧,堆積此地。「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 有大塊重千餘斤者,望之如島,每為風濤湧泊於岸, 諸蟲魚獸並喜食之。」

「《海舶》百種不止,約有三等。小者僅容數十人,用以傳 書信,不以載物。其腹空虛,自上達下,惟留一孔,四圍 點水不漏,下鎮以石。一遇風濤,不習水者,盡入舟腹, 密閉其孔,塗以瀝青,使水不進。操舟者縛其身於檣 桅,任風飄蕩。其腹空虛,永不沉溺。船底有鎮石,亦不 翻覆。俟流平舟,人自解縛,萬無一失。一日可行千里」, 中者容數百人。自小西洋以達廣東,則用此舶。其大 者上下八層,高約八丈,最下一層鎮以沙石千餘石, 使舶不傾側震盪。二三層載貨與食用之物。海中得 淡水最艱,須裝千餘大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他物 稱是。上近地平板一層,中下人居之,或裝細軟切用 等物。地平板外則虛百步為揚帆、習武游戲之地。前 後各建屋四層,為尊貴者之居。有甬道,可通頭尾,尾 建水閣,為納涼,以待貴者遊息。舶兩傍列大銃數十 門,其鐵彈有三十餘斤,重者上下前後有風帆十餘 道。桅之大者二十丈,周一丈二尺,帆闊八尺,約需白 布二千四百丈。為之《鐵貓》,重六千三百五十斤。其纜 繩周二尺五寸,重一萬四千三百餘斤,水手二三百 人,將卒銃士三四百人,客商數百。有舶總管貴官一 員,是西國國王所命,以掌一舶之事,有賞罰生殺之 權。又有舶師三人,通天文二士,舶師專掌候風使帆, 整理器用,吹號頭指使夫役探試淺水礁石,以定趨 避。通天文士專掌窺測天文,晝測日,夜測星,用海圖 量取度數,以識險易,知里道。又有官醫,主一舶疾病。 有市肆貿易食物。大舶不畏風浪,獨畏山礁淺沙,又 畏火,舶上火禁極嚴,千人之命攸係。其起程但候風 色,不選擇日時,亦未嘗有大失。若多舶同走,大者先 行引路,舶後尾樓,夜點燈籠照視。燈籠周二丈四尺, 高一丈二尺,皆琉璃板湊成。行海晝夜無停,有山島 可記者,指山島。行至大洋中萬里無山島,則用《羅經》 以審方。審方之法,全在海圖,量取度數,即知舶行至 某處,離某處若干里,瞭如指掌。

海水自然之動,止有其一,即下動也。凡外動為強,則 非自然可知矣,其強動甚多。其一,外風所發,風既不 一,動亦不一。其二,自東而西。凡從歐邏巴航海,西向 而行,則順而速;東向而行,則逆而遲。此動非特大海, 又於地中海可見其所以然,從太陽自西而東行以 生焉。其三,自北而南。凡航海者從北向南,必順而速; 「從南而北必逆而遲。」夏月行北海者,常見冰塊之廣 大,如城如海島,曾有見長三百餘里者,從北而南流。 其所以然者,北極相近之海大寒,比年中多雲雨,多 冰雪,與赤道相近之海大熱,每日海水之氣甚多,被 日薰蒸,沖上空際。蓋南海之勢處卑,北海之勢處高, 故水北而南流也。

潮汐各方不同。地中海迤北、迤西,或悉無之,或微而 難辨,迤南、迤東,則有而大。至於大滄海中,則隨處皆 可見也。第大小、速遲、長短,各處又不同。近岸見大,離 岸愈遠,潮愈微矣。地中海潮水極微,又呂宋國、莫路 加等處,不過長二、三尺。其他如大西拂蘭第亞國,潮 水長至一丈五尺,亦有一丈八尺至二丈之處。安理 「亞國隆第諾府現長至三丈;其國之他處,長至五、六 丈;阿利亞國近滿直府長至七丈,近聖瑪諾府間,長 至九丈。」此各方海潮不同之故。由海濱地有崇卑直 曲之勢,海底海內之洞有多寡大小故也。況月之照 海,各方不同,則其所成功亦不能同。其長退之度,或 每以三候,或長以四候,或其長極速,「即騎馳猶難猝 脫,則一候倏淹覆四百餘里,而又一候倏歸本所,又 始起長之時亦不同,大概每日遲約三刻,朔朢所長 更大。」嘗推其故,而有得於古昔之所論者,則以海潮 由月輪隨宗動,天之運也,古今多宗之,其正驗有多 端:一曰潮長與退之異勢,多隋月顯隱盈虧之勢。蓋 月之帶運,一晝夜一「周天,其周可分四分,自東方至 午,自午至西,自西至子,復自子至東,而潮一晝夜概發二次。月在卯位潮起,午位潮滿,酉位潮退,止而復 起;子位潮又滿,次日卯位潮退,止而復起。若隨處隨 時,或略有不同,是不足為論,別有其所以然也。」二曰, 月與日相會相對,有近遠之異,勢亦使潮之勢或殊。 假如望時月盈即潮大,月漸虧而潮漸小。三曰潮之 發長,每日遲三刻,必由於月,每日多用三刻,以成一 週而返原所。蓋月之本動,從西而東,一日約行十三 度;從宗動,天之帶動,自東而西,必以一日零三刻,方 可以補其所逆行之路,而全一週也。四曰冬時之月, 多強於夏時之月,故冬潮概烈於夏潮。五曰:凡物屬 陰者,概以月為主;則海潮既出,溼氣之甚,無不聽月 所主持矣。即月所以主持海潮者,非惟光也。蓋晦朔 時,月之下面無光,至與吾對足之地亦無光。海當是 時,猶然發潮不息,則知月尚有他能力。所謂「隱德」者, 乃可通遠而成功矣。蓋海水海底多蘊有濃熱之氣, 大概與硫磺硝等同情力者,其氣被月之隱德感動, 有時潮發,有時潮息。如瘧疾者,雖閉戶靜室中,月星 照不到,然其身之氣,仍被月星感動,時而瘧發,時而 瘧息然。

或問「海水潮汐,向用為何?」曰:「一則以免腐朽之患。蓋 水不動必朽腐,然腐朽之水氣,被太陽蒸升,變為濃 雲,為風所拂,帶至內地,多生瘟疾,人畜必死。一則以 清外聚之垢,蓋地上丕惡之積,由江河而歸於海,乃 潮長復發吐之也。一則以輔航漂渡之事,蓋潮長則 從海易就岸,潮退則從岸易入海。觀此,則海潮之益」 不淺矣。造物主豈無意乎。

問海水之鹹曷?故曰:多由於乾溼二氣之滲証曰:「凡 滋味必從二氣之雜,乃乾而甚燥,必生鹹,如灰、溺、汗 等是也。」則海既含多氣,或風從外至,或曰從內生,故 其水不能不鹹也。試用海水濯物,必溫和乾燥,較諸 他水為濁,其沾濡如油,何也?其含土之乾氣故也。又 試觀海水,或流沙內,或被火蒸,必甘。何也?失土氣之 大分故也。又試取浮薄空器塞口,沉於海中,其內所 浸入之水必甘,因水從微孔入,少帶土氣故也。又從 海氣聚結之雨必甘。何也?氣上時其土之濁,多墜失 故也。觀此多端,海水之鹹,從土極乾燋之氣而生也 明矣。雖然,太陽之亢炎,亦能致鹹。驗之海面之水,鹹 甚於海底者,近受日暈之射,而底之水,日光不及故 也。又試之夏月,海水多鹹於冬月,蓋日軌甚近之所 使然矣。又海底多有鹽脈,貫通各處。鹽之本性,見水 即化。今海水涮流,恆染鹽味。此「海水」之「鹹」,所由來第 一根原也。

按《盛京通志》:奉天府境內,海在海城縣城西南牛莊 一帶,俱近海。明海運自山海關海道來者,至此登岸。 錦州府境內,錦縣、寧遠、廣寧南境俱臨海,而錦、寧去 海尤近,東連金州,西抵山海關,南通天津、登萊,明時 海運商舶於此登岸。寧遠、海防五城,即貯糧之所也。 小筆架山在錦縣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狀如筆架, 潮退見天橋,闊三丈,長里許。

大架筆山在錦縣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狀如筆架, 潮退見天橋,闊八丈,長四里許。

石塔山在寧遠州城西南十八裏海中。

張家山在寧遠州城西南四十裏海中。

小海山在寧遠州城南十五裏海中。

桃花島:在寧遠州城南十五裏海中。

鳳凰城境內海,《明一統志》作「渤海」,引《齊都賦》「海之傍 山者,為渤遼地,倚山環海。」唐渤海建國以此。金州南 面皆海,路通山東、登、萊二郡。

寧古塔境內海在城之正南土門江入海之處,約一 千餘里。城之東南希喀塔山之南,即海岸,約一千六 百餘里。城之東北,混同江入海之處約三千餘里。 按《畿輔通志》:「永平府海,在府治南一百六十里,東連 遼東,西抵直沽。」

河間府海,一名「渤海」,一名「北海」,又名「東海。」在府城東 三百里外,跨鹽山、靜海二縣境。

按《永平府志》:「撫寧縣:海,自直沽新橋赤洋而東,勢漸 北,如人身之支轉折抵遼境。金復南岸即登、萊二府 界,環抱其中,亦海窟之一域也。據《水經注》,諸水入新 河,新河帶至濡水入鮑丘。今灤西尚有遺跡,而灤東 則無跡可求矣。豈其苞淪乎海者,此數百里而然哉? 昔時海運尚通,山東錢鈔花布由海道給遼。今運廢」 關城南十里,店舍及泊舟遺跡尚存。

按:天津衛「《志海》,去衛城一百二十里。」

按:《山東通志》,濟南府濱州及利津、霑化、海豐三縣皆 濱海。

青州府樂安、壽光諸城、日照四縣,地皆濱海。然青、齊 諸水會青河東北流者,多由樂安注海。海去樂安凡 一百一十里。

登州府,三面距海,去城三里許。惟西南地接萊州府, 海中浮島,不可殫述。其近蓬萊縣,則有沙門、鼉磯、牽 牛、大竹、小竹、洋洋長山及岨島、虎島;其近福山縣,則有海洋、宮家、潘家、扈家、韓家諸島。其近寧海州,則有 崆峒、栲栳,浮山相連,東清、西清及竹島、莒島、鹿島、黃 島。其近文登縣,則有海牛、海驢、「劉公、《鏌鋣》」、「五里、元鎮」、 雞鳴、蘇心及雙島、柘島。其近黃縣者,則有請幫助識別此字。《屺島》《桑 島》,每春夏之交,海氣幻怪為城郭人物、舟楫旌旗,飆 回倏變,眩人耳目,謂之「海市。」

萊州府海,在府城北九十里。西北環昌邑、濰縣界,東 南環膠州、即墨界。海中浮島甚多,其近掖縣者,有三 山、蜉蝣二島。近膠州者,有石臼、青泥、桃林、陳家、李家、 薛家古鎮及黃島、唐島。其近即墨縣者,有田橫、顏武、 塔沙、竹槎及巉島、陰島、福島、管島、香島。

按《濟南府志》,府屬濱州,利津、霑化、海豐地皆濱海。夫 海一也,而有東海、北海之名。以濟南諸邑東至海尚 千餘里,而此實處乎北。自漢以來,皆以北稱,別乎東 耳。《說文》曰:「東海之別有渤澥。」《初學記》曰:「北海之別有 瀚海。」瀚海之南有渤鞮海。則北海即渤海也。大清河 會汶、泗諸流,俱於此注焉。東至登、萊,西達天津,橫渡 山海關,直抵朝鮮國,舊為運糧經商水道。

按《青州府志》,青州屬縣東南近海。太公履所謂「東至 於海」是也。北海,今樂安壽光,北近海,即《漢書》所謂北 海也。古稱曰小海,本謂之渤海,亦謂之渤澥海,別枝 名也。《齊乘》云:「北徼之山,循塞東入朝鮮海限塞山有 此一曲。」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門島,是渤海之 口,闊五百里,西入直沽,幾千里焉。今沙門島對岸之 鐵山,正當渤海之口,由是沙門大海之西,皆為青州 「北海」雲。

東海諸城。東南濱海,無復鄰邑。其距縣治一百五十 里者,南龍灣海也。一百三十里者,信陽場海也。場南 十五里為宋家海口,又南一里為安家海口,又南十 五里為尹家海口。尹、安二口屬日照境內,唯宋家口 屬諸城為本處,及淮客商往來泊船裝卸貨物,其商 船例納稅銀於官,謂之「椿木銀。」每歲之中,客商至有 多寡,稅銀納有嬴縮,不可以定數拘也。

樂安縣海在縣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渤海也。按漢有 北海、渤海二郡。季札稱齊而曰東海,蓋各以方名,東 海可也,北海可也。《山海經》則以海東、北陬為渤海,何 也?其於河、濟、滹沱所注,皆謂之渤海,亦謂之渤澥。古 稱曰小海,又曰少海,他直曰海而已。由此言之,今所 負為渤海可知矣。按《管子》稱「海王之國,謹正鹽莢。」故 其告桓公伐菹薪,煮海水為鹽正而積之十月至於 正月,成三萬鍾。公使糶之,得成金三萬斤而國興霸。 夫此一海也,在昔則擅利魚鹽,而今也則瀕海千里 一望萑菼,豈天地自然之利,獨盛於昔而嗇於今耶? 議者乃謂國家設立鹽課,販禁太嚴,民不專利,故無 所藉賴於海,此宜若可以富國矣。然而鹽竈丁戶十 室九竄,長蘆運政未見其有利益。何也?姦偽日滋,而 苟且之患多也。予常見青之大豪巨猾,交通巡鹽武 臣,因而壟斷于樂安鹽場地方,輦致車載,月無虛日, 而武銜亦得以坐致千金。其承委上官巡緝者,不過 以肩負筐擔者羅法網而塞督責矧於中。顧亦有以 賄免者尤多也。奈之何國課不日損、民不日削也。 《壽光縣海》,所謂「北海」也,與樂安同,鹽政亦相似。 《諸城縣海》,所謂「南海」也,

日照縣海,在縣城東二十里。每天欲雨,海有聲如雷。 按《登州府志》:蓬萊縣海,在府城北門外。登州三面距 海,惟西南地接萊州府,海中浮島,不可殫述。每春夏 之交,海氣幻怪,為城郭人物、舟楫旌旗,飆回倏變,眩 人耳目,謂之海市。宋蘇軾知登州五日,值歲晚,以不 見海市為恨,禱於海神,明日乃見。《齊乘》云:海市之名 始見江鄰幾《雜志》。東坡詩序或謂類南海蜃樓蛟蜃 噓氣所成,殆不然。余嘗至登州海上訪之,蓋海市常 以春夏晴和之時,杲日初升,東風微作,雲腳齊敷於 海島之上,海市必現,現則山林城闕、樓觀旌幢,氈車 駝馬、衣冠人物,凡世間所有,象類萬殊,或小或大,或 暫或久,或變現終日,或際海皆滿。其為靈怪赫奕,豈 蜃樓可擬哉?蓋滄溟與元氣呼吸,神龍變化,渺不可 測。如佛經所謂龍王能興種種雷電雲雨,居於本宮, 不動不搖。山海幽深,容有此理。然則《史》《漢》所稱三神 山,蓬萊、方丈、瀛洲,望之如雲未能至者,殆此類耳。 羽山,在府城東南三十里。《虞書》:「殛鯀於羽山。」孔安國 註云:「山在東齊海中。」

莫邪島:在府城東北海中。

沙門島,在府城北海中六十里,凡海舟渡遼者,必泊 此以避風。

長山島:在府城北海中三十里。海中東西長三十里, 若馬鬣然。山多產鹿。

漠島在府城東北海中五百里許,與遼東連界,海運 所經故道。元劉遵魯《記》曰:「海之半有山,曰漠島,廟曰 靈祥,神曰顯應神妃。相傳為東海廣德王第七女。元 得江南幾二十載,糧運所過,無風濤之險,豈非神明 有以助之耶小竹島,在長山島東。

大竹島:在小竹島東。中產竹,故名。

牽牛島:在大竹島西北。

墨山島在沙門島西,又連小岨島,近俱招民開種。 鼉磯島在沙門島北七十里,其石可作硯。

羊駝島:在《鼉磯》島北七十里;海運所經處。

欽島在《羊駝島》西。

高山島在沙門島北百里許。

抹直海口在府城東北五里。相傳唐將張亮伐高麗 南還,停舟於此,遂登岸而西。元為客商興販、漁樵採 捕出入之所。今戍守者嚴,舟楫不通。

新開海口在府城北備倭城內。宋慶曆二年,郡守郭 志高奏置刀魚巡檢水兵三百,戍沙門島,備禦契丹。 每仲夏仍居鼉磯島,以防不虞,秋冬還南岸。相傳新 開口即舊屯刀魚戰棹之所。明洪武九年,知州周斌 奏設登州衛,置海船運遼東軍需。指揮使謝規以河 口窄淺,奏議挑深,繚以土城,北砌水門,以抵海濤;南 設關禁以譏往來。

石落海口:在府城北丹崖山下。

西王莊海口在府城西七里。又西二十餘里有欒家 海口,又十里有孫家海口。又田橫寨西有西山海口。 灣子海口,在府城東二十五里。又東二十里有劉家 汪海口,又二十里有平暢海口,又十餘里有蘆洋海 口。

請幫助識別此字。屺島在黃縣西北二十里,扺海岸,又沙路二十里 至島,四面皆海,水中一線可通。其相聯者又有桑島 之「罘山」,在福山縣東北三十五里,連文登縣界,三面 皆瀕海。

海洋島在福山縣北,海中相近。又有宮家島、潘家島、 胡家島、韓家島,皆相聯屬。

海洋山後海口在福山縣東北三十里。

八角海口在福山縣西北四十里。俗稱遼東孫氏兄 弟八人,乘船避難至此,分為八家,後人訛曰「八角 城。」後海口在福山縣北十五里,登寧場鹽課司於此 煮鹽。

之罘海口:在福山縣北四十里。

盧洋海口在福山縣北五十里。

崆峒島在寧海州北。海中。又有栲栳浮山。東清、西清、 竹島、筥島、鹿島、黃島。

筥島海口在寧海州東北。北通遼海,南接鎮江等處, 海艘往來經此。

岠嵎山在棲霞縣東北二十里。《金史僕散安貞傳》:「楊 安兒與汲政等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即此山也。 東良海口,在招遠縣北九十里,今設巡檢司。

五疊山在文登縣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入海。

成山在文登縣南海濱一百六十里。山斗入海,旁多 礁島,海艘經此遭風,多覆海道,極險處也。

劉公島在文登縣北九十裏海中。

海牛島在文登縣北海中。《齊乘》云:「文登東北海邊有 雞鳴島。北海中有海牛島,與海驢島相近,中產海牛, 無角,長丈餘,皮堪弓鞬,脂可燃燈。」

海驢島與海牛島相近。八九月間,有海驢、海狸上島 產乳,逢人則化為魚入水。又有鏌鋣、五里、元真、雞鳴、 蘇心、雙柘諸島,皆近文登。

石島海口在文登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又東北九十 里九皋海口。

按《萊州府志》:「海在府城北九十里。」府境所屬,昌邑、濰 縣、膠州、即墨,俱濱海。

三山島:在府城北五十里;為海之南岸。

浮游島:在府城西北一百里。島在海中,遠望若浮游 然,故名。

虎頭崖海口:在府城西北二十里。

小石嘴海口:在城北四十里。

三山海口:在府城北六十里三山島下。

海倉海口:在府城西北七十里。

海眼石在平度州城北四十五里,石立如柱,俗傳其 下即「海眼。」

《靈山》,在膠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大海之洋,先日而曙, 先雨而雲,若有靈焉,故名。

「徐山」,在膠州,方士徐市將童男女數千會此,入海求 仙。

封山在膠州東南,薛家島正東十里,東南北三面皆 臨海,登山一望,浩然無際,島嶼縱橫,且其巔甚高,可 候日出,蓋海上一奇觀也。

石臼島在膠州城南一百裏海中。金主亮將由海道 襲浙江,以兵圍海州。宋高宗令副總管《李寶》督海舟 捍禦。寶至膠州石臼島,敵舟已迫唐島,相距僅一山。 時北風盛,寶禱於石臼島神。俄有風自舵樓中來,如 撞鐘聲,眾咸奮,引兵握刃待戰,風駛舟疾,過山薄敵。 寶命火箭環射,延燒敵數百艘,叱壯士躍登其舟,短 兵擊刺,殺溺者甚眾,所謂「膠西之捷」也黃島在膠州東南六十裏海中,舊有居民,因倭寇遷 避,遺址多存。

薛家島在膠州東南九十裏海中,陽武侯故居在焉。 「《古鎮》島」,在膠州東南一百十裏海中,今設巡檢司於 此,以防倭寇。

唐島在靈山衛東海中。唐太宗征高麗,駐蹕於斯。內 有飲馬池。

田橫島,在即墨縣東一百里,四面皆海,去岸二十五 里,其中可居千餘人,橫眾五百人死於此。其相近又 有巉島、管島、竹槎島,俱在縣東海中。

福島在即墨縣南五十里,其相望又有香島、塔沙島、 積穀島、牛車島,俱在縣南海中。

顏武島在即墨縣北一百裏海中。其西又有陰島。 唐家灣海口,在膠州南門外。宋元時,海船往來,皆由 於此。

董家灣海口,在即墨縣南九十里。

天井灣海口,在即墨縣西南六十里。

金家灣海口在即墨縣西南四十里。

大任海口,在即墨縣西南四十里。

陳家𣽂海口在即墨縣東六十里。 鵝兒灣海口,在即墨縣東九十里。

周畽海口,在即墨縣東北七十里。

松林浦海口在即墨縣東南七十里。

徐家莊海口在即墨縣西南七十里。

栲栳島海口、顏武海口俱在即墨縣東北一百里, 青島海口在即墨縣東一百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