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7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保定府部彙考十一

  保定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七十七卷

保定府部彙考十一

[編輯]

保定府古蹟考一墳墓附  府志

[編輯]

本府。清苑縣附郭。

古樊輿城 在府東南。古樊輿君葬此,因名。今呼為「輿城。」

養老城 在府西。相傳唐堯養老處,遺址尚存。廣養城 ,在府東。為燕昭王牧馬處。

涼清城 在府東南。漢將軍王梁駐軍於此避暑,故名。

壁陽城 在府西南。晉開運二年,都排陳使符彥卿等敗契丹於此。

積糧城 在府東。金人積糧於此。

碩果園 在郡北郭,明清苑令崔泌之築。「君子亭 」 在府治蓮花池西,方塘數畝,綠水紅蕖。亭築中央,板橋槐蔭,荷色蟬聲,居然畫圖,以受蓮香,故名。郡舊有五老,社月飲奕其中,觀者歎羨。

臨漪亭 在府治南蓮池上。元時建。澄瀾蕩漾,魚泳鳥翔,城市囂囂,有三湘七澤之樂。知府張烈文重建,同知陳其愚「記。」

水哉亭 在郡城外西南隅水閘上。明邑令崔泌建。

勞勞亭 在郡北郭外,明邑令崔泌建,以為迎送憩息之所,今改曰「皇華亭。」

萬卷樓 在府治內,元大帥賈輔建。藏經史子、集百家眾流、法書、名畫,別為九等,共數千卷。邀至郝經,築堂於側,居之,畀以肆其觀覽,經嘗為《記》。今書籍無存,有刻板四十餘種。

橫翠樓 在府治東。元萬戶張柔建。樓制雄聳,山川景物,一覽在目。劉因作賦美之。今為譙樓,曰「叢勝樓。」

鳴霜樓 在府治東。宣德間,知府周監建。應奎樓 在清苑縣儒學東。築臺六丈,結樓於巔,祀文昌帝君。下作四洞,人可往來,俗曰「穿心樓。」

聚奎樓 在府南城上,高欲凌霄,觀雞水之淪漣,眺郎峰之崒嵂,俯罩兩庠,有裨文運。

卷石樓 在府北郭。明邑令崔泌築「碩果園一區,建亭其中,為諸生王章讀書處。樓僅一楹,東瞰天水,西望郎山,朝嵐夕翠,致足娛也。」

大悲閣 在府治東莊獄間,高九丈,《觀音像》高三丈許。元庚戌,大帥張柔建。重簷黝堊,光彩耀日,為一方勝概。

大人圃 :在縣治後。郡守徐日仁建,以祀王陽明,今為民居。

射圃 :在府倉隙地。知府王國楨建。

春圃 在府望瀛門外,歲迎春於此。地極高塏,蔬畝千畦。春夏雨霽,一望青蔥,人多游賞,俗曰「東皋春雨」 ,為郡一景。

百花嶼 在郡南雙溪之上。高數仞,廣數十丈。百花繁富,舟楫玩賞。今遺址僅存。

藻西莊 俗呼為「稻地莊。」 在一畝泉旁。秔稻環匝,竹蒲映掩,劉靜修曾卜居於此。

繼志菴 在抱陽山中。宋紹聖間,崇儀使大總管邢仲良鑿菴於山,父子卒業於此,名曰「抱陽南軒。」

燕公讀書堂 在抱陽山東北巖下。「燕公」 ,唐張說也。

明珠窩 在抱陽山東巖下。山勢崩裂,中出一穴,宛如杯盌之半,瑩滑無琢削痕,俗呼為「明珠窩。」

《寶寧鐵佛 》在府城東南,屬蠡縣。

滿城縣

「古滿城 」 ,在北眺山下。

舊滿城 在縣北。宋景德中廢。金大定中,復為縣。明洪武初,為柴廠,亦廢。

神星石 ,在縣北。相傳二星霣化為石,至今二石相峙。

聖水石 在《玉山店》南。石大於席,中央有小臼,每旱,掀石淨臼則雨。

安肅縣

徐城 在縣東。周景王時,徐凌築。

敵城 ,在縣東。趙蔥顏聚與王翦敵此。

故城 在縣南,宋時分界處,今遺址猶存,上有「碧霞祠。」

遂城 在縣西。宋楊延昭汲水灌城,以拒契丹,即此。

擬江亭 在縣南,元大德間建。落成時,有三仙至,一曰「散漢」 ,二曰《雙口叟》,三曰《懸葫蘆》,共題於壁。歲久傾廢,大定二十年,葺而新之。

麒麟塚 在縣北。永樂間,陝西來獻,至此斃,壘土成塚,《碑記》尚存。

定興縣

百樓城 在縣東。漢之末,有童謠曰:「燕南陲,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 公孫瓚謂易地當之,徙鎮於易,圍塹十里,築京高十丈,為樓其上,以鐵為門,曰:兵法百樓不攻,故名。固城 ,在縣南,宋、遼分界處。

長安城 ,在縣西。漢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主懷長安,築此城以慰之。

乾坤北海亭 在江村西。明太常卿鹿忠節公善繼築。數椽結茅,不髹不繪,園蔬幾色,灌木兩行。忠節講學子解元化麟下帷之所。天啟間,璫禍起,忠節公以館,海內清流投止者。茅元儀題曰「北海亭」 ,作記。戴明說加「乾坤」 二字。

慈雲閣 在縣城內,有《李盡傳記》。

黃金臺 ,在縣西北,燕昭王築。

聖井龍泉 在縣故城鎮。秦時井溢,日夜不止,眾議建觀音殿鎮之,即止。金章宗詔命重修。元張柔浚井,獲觀音像、金簪、金瓶、聖水瓶於此。白河書院 在縣署之艮,規撫壯麗。張中丞鎬營以學仙,寄磨壯志,出入攜二角伎,蓮巾羽衣,服氣其中,宛其死矣。他人入室,人尚指為「謝家東山。」 丁香樹古,鬱傳一邑。

新城縣

古燕城 ,在縣西。相傳遼蕭太后築。有「梳妝樓」 、釣魚臺遺址。

紫泉亭 舊在縣西北隅城垣上。景泰四年有司移入儒學明倫堂後,又名「文會亭。」

沽酒村 有古碑雲「燕昭王沽酒飲樂毅處。」 字剝蝕,僅可識,不知何代人所為,村由此名。駐蹕莊 在縣西北,元英宗駐蹕於此。

唐縣

賈復城 ,《寰宇記》云:「在唐縣城北,後漢賈復追銅馬五蕃賊時築。」

樂羊城 《史記》稱「魏樂羊滅中山」 ,蓋其故城。中山城 在縣西北,古鮮虞地,見《慕容垂記》。王陵城 ,在縣西北唐河東岸。漢高祖困白登,王陵援兵至此築。

鴻郎城 ,《九州志》云:「唐有鴻郎城,帝堯之子所居。」

灌城 在縣西。苻堅追慕容垂至此築。

苻城 在縣西岸。苻堅追慕容垂至此築,後訛為「伏城。」 今驛名「伏城」 ,蓋本此。

軍城 ,宋楊延昭築,以屯軍者,故名。

左人城 ,應邵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唐水出焉。」

廣望城 ,漢武帝封中山靖王為廣望侯,築此城。

盧奴城 ,即故盧奴縣。

故城 ,在縣東二十五里。《地里志》云:「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堯城」 ,即此。

解瀆亭 漢順帝陽嘉元年,封河間孝王子淑於解瀆亭,為侯國。

天風臺 在縣葛洪山椒,仙翁隱居修煉時登之。

北臺 在中山城北。昔慕容垂都中山時,登此以望馬耳雙峰。

博野縣

博陵城 ,即古陸城。漢質帝本初元年,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為縣,後為野城,故今名博野。清原城 ,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朝平為侯國。

石臼岡 ,漢光武巡河北,駐軍於此,見岡有王氣,令鄧禹倒埋石臼壓之。

慶都縣

堯母臺 在縣治東。按《地誌》,「伊祁山,堯母所居,故築臺於此,曰靈都山,又曰望都。」 蓋堯母之名也,因以名臺。

完縣

子城 在縣東南,世傳丹朱所築。西曰「太王城」 ,北曰「北城」 ,即浦陰故城。

甘城 在縣北。或曰「夏帝啟戰扈氏於甘城,滅之」 ,即此。

夏屋故城 在縣境,其中嶮絕。《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即此。」 東側一城曰寡婦城,漢賈復所築。

三梁亭 即古勺梁也。《竹書紀年》:「趙靈王救涿鹿,敗燕太子勺梁。」 即此。

「壯哉亭 」 即縣北城樓。

盤古村 在縣西北五十里分水山下。相傳為盤古氏故里,邑人劉紹堯結茅其中,掘得斷碣,有「盤古氏十月十六日生」 九字,餘悉剝蝕漶滅。《太白君碑 》太白君者,郎山君之元子也。蠡縣。

大宋臺 按《縣志》,「在城西南隅五里大宋村之東南。高二丈有奇,上有清洹小寺。山門南向,可以遠眺。四圍榆柳叢集,古柏翠樹。其左有佛經萬卷,經櫃森陳,別是人間一洞天也。」

百尺臺 按《縣志》:在城東北三十里百尺村之北,高五丈有奇,上有泰山行宮與玉帝高閣。其蒼松古柏,樓殿嵯峨,有山林氣象。

神井 在縣城內西北隅。其水甘冽,雖旱不竭。《龍淵 》在縣鮑墟社。

雄縣

易京城 ,漢公孫瓚所築。

亞谷城 在縣東。漢景帝封降王盧它為亞谷侯,即此。

楊門城 在縣西。宋楊延昭守三關時築。望山亭 ,在大雄山。元皇統二年,徒單公建,後完顏改為「均樂亭。」

晾馬臺 在縣西北,高數丈,容萬餘人。《武城塚記》:「燕魏分易水為界,築二臺耀武,且晾馬焉,故名。」

深澤縣

水凍村 ,在滹沱河北,亦以冰合而名。

杜氏義學 在縣北故羅社。鄉人杜儒,通經學古,恬退好義,建「義學,啟鄉子弟。」 廢址猶存《束鹿縣》。

紅草坡 在縣境南。唐裨將張興之墓,餘草皆綠,墓草獨紅。

安州

雲錦亭 在州城東堤上。元知州完顏安遠公建。

齊雲樓 在州西北城上,以樓勢凌霄,故名。《高陽縣》。

眾樂園 在舊高陽城內,宋曾布知瀛州時建。「鳳池 」 ,在舊高陽城西。顓頊時有鳳凰集於此,故名。

洗馬池 ,在舊高陽城東北。顓頊時曾浴天馬於此。

新安縣

《雙柳居 》雲:「宿舍 俱在孫徵君僑寓處易州。」

古燕城 ,在州南六十里。內外多土臺,居民皆古氏。

武陽城 ,在州城東南,故燕之下都也,昭王時築。

荊軻城 ,在州城西。軻入秦時說樊於期自剄於此。

「漸離城 」 ,燕太子丹館高漸離處。

長城 燕昭王築長城於上谷,即此。

范陽城 ,在州城東南。後周移治,城遂廢,後名「小范陽。」

野狐城 ,在州城東。有狐食松得仙。

五華樓 在州治西。燕昭王時建。伐石疊砌,上構五樓:東曰「增明」 ,西曰「晚翠」 ,南曰「觀日」 ,北曰「臥遊」 ,中為「萃秀。」 今臺廢址存。

候臺 在州治西,燕侯占時之所。

「金臺 」 在金臺坡北,慕容垂戍壘。

蘭馬臺 在金臺北。昭王廣延方士,多築臺館,至今敗壁猶有石刻。

三公臺 ,在州東南。「燕昭王時築。樂毅、劇辛、鄒衍燕遊之處。」

古將臺 ,相傳燕昭王練兵處。

荊軻館 燕太子丹納田生之言,「尊軻上卿」 ,館之於此。

樊於期館 ,在州境,樊於期授首於荊軻處。石虎罡 ,范曄《漢書》云:「中山簡王燕之窆鍾乳穴 ,穴出孔山下,石華如乳,採者篝火入穴里許,一水潛流,眾穴奇闢,出入恆迷,入者必留識返,乃循之而出。」

古石柱 ,在州治東南。北齊神武時,義士王海

立,以誌掩骸者。按《定興縣志》雲擾之際,殺人如麻,白骨橫野。北齊大寧二年,王海豎石柱以識天陰則鬼嘯,後人緪以為寺。

《鐵像碑 》在州治內,唐州守盧蟬立,錄事蘇靈芝書。碑石穹窿,書法遒勁。

《耕雲釣月碑 》在州文廟戟門東,宋儒朱熹書,明汪善長刻。

高漸離故居 在州治西。按《定興縣志》:「漸離善荊軻,軻死,置鉛築中撲秦王。後人因所居築城,名高離店。」

淶水縣

射魚城 ,在縣北。《竹書紀年》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窮、「射」 字相類,疑即此城。

聖人城 ,《水經》云:「淶水東北與紫水合,北出聖人城」 ,即此。

遒縣城 ,漢景帝中元三年,以封降王隆強為侯國。

御竹園 在縣北金山寺內。明永樂初,於此栽竹。

樓亭 在縣西,徑「樓亭」 ,即此。

《府志》
未載古蹟

[編輯]

清苑縣

王莽城 ,在城東南四十里,遺址尚存。

古臺 ,在城東南四十里。臺五座,高丈餘,闊盈畝,因風雨坍塌,見出甎券房屋,相傳開公員外所造。

古塘 :在城東南四十里。相傳開公員外養魚池,遺址尚存。

柏陵城 在城東南

古文廟二 :一在城西南齊賢莊,一在城南北蠻營。

蓮花池 舊在府治北。元張萬戶開渠灌水以種蓮,中有「看花亭」 ,基址尚存。今在府治南。澄瀾蕩漾,簾戶疏越,魚泳鳥翔,雖塵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焉。

矮松園 :在城西南隅。劉因有賦,今廢。

「百花園 八角井 」 在城北龍母祠前。

高氏園 在城東北隅。元時郡人高姓者所創,今廢。

「王磐別墅 」 ,今王磐村是也。磐,元學士廣平永年人,今村以其名名之,或以其嘗寓於是,與《滿城縣》

白臺子 在縣東北十里。傳上有二十四孝像,久廢,臺基僅存。

土滿城 在縣東北十里。土高一丈。相傳有嫂白晝築城,小姑夜即借土填滿,功遂不成,故名曰「土滿城。」

賢臺 在縣東二十里,即八景中賢臺也。昔燕昭王築臺,置千金於其上,以延天下士。高二丈餘,周圍闊六十步,上有延賢堂宇。後居民塑佛像於中,巍然特立。日暮,霞彩輝映,如日初出,故八景中稱為「賢臺夕照。」

讀書堂 在鐵佛寺,元郝經所居,經自有《記》。《安肅縣》

南城 在縣南一里。周圍三里十八步,高三丈,南北東三門。五代梁遣將賀環攻取南城,不拔。晉王積金帛,令守將李建舉兵以解圍。

長城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秦始皇遣將蒙恬於武遂築長城。

空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無考。

解王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無考。

梁門 在縣西二十里武遂津,北對長城門,謂之汾門。《史記·世家》云:「孝成十九年,趙與燕相易,以龍兌汾門與燕,以葛城武遂與趙。」 即此也。白浮圖 ,在縣北十里興聖寺內,元時所建,明萬曆十年重修,有記。

田光里 在田村

張豐里 豐,安肅人。今有東張豐村、西張豐村、南張豐村、北張豐村。

張華里 在張華村

王三元故里 在王宗哲公村,有墓。

廣門

鴈門 在縣西北。宋楊延昭置廣、鴈二門,以拒契丹。

阮子臺 在縣高林村孔子廟後。嘉靖間,督學院鶚講學於此,有詩刻石。

《天寧臺 》在西黑山,俗名「四角臺。」

元武臺 在馬哥莊。鄭棻有記。

洞賓池 在縣南城,有池數畝,秋霖泛漲,澄流可攬。即他時水淺,猶香風時來。相傳呂仙曾浴於此,為邑中最勝。

養鵝池 「在縣治東。」 無考。

浣衣塘 在白塔村。相傳孟姜女浣衣於此。「柳灣 」 ,在縣東北十里,即宋遼分界。

學脈坑 在儒學西,仙人橋東,水深丈餘。神仙洞 在縣西六十里藥欄山,相傳為黃伯陽洞。

藏兵洞 在縣西四十里店頭村。相傳楊延昭置。

張仙寨 在縣西山。地絕峭峻,鳥徑扳緣而上。烏雞寨 ,在縣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間,有姚氏兄弟七人,皆武藝為寨主,避兵者歸之。

屯莊 在縣西遂城河北,有雌雄石雞二隻,高三尺,一在莊東南,一在莊西北,兩兩相望。前人有見其飛降自天者,二雞酣𩰚,遂化為石雞,人莫能移。土人掘之,深不可測,以為瑞物。

煙井 縣西曲水村,故老相傳,「五代後周有廢井,久淤。明萬曆初,農夫掘土得井蓋及去之,遂出白煙凌空。後於井底掘之,得汲水器、馬鞭,皆非近代物也。」

拴牛椿 在縣西遂城南里許曹哥莊,有物類塔形,數層,高五六尺,色黑,非磚非石,扣之有聲。父老相傳,楊延朗駐節遂州,以城形似臥牛,故建此椿,蓋作鎮之意也。後被無知者盜去,輒患病,仍即還之。今尚存。

文筆峰 儒學東南城角,今廢。

王圯宅 謝坊  。張惟一宅 北白塔村。鄭陽宅 遂城  。趙允亨宅 南街。

馮顯宅 城北街 。「鄭襄敏宅 」 ,「尚書巷。」 鄭材宅 ,「尚書巷 。」 王汝梅宅 城南街。馮楷宅 城北關 。「邢雲路」 宅 「縣治西。」 「曹琚宅 城北街。」

惠養園 鄭少參置

招隱園 鄭襄敏置

石布衣園 石廷臻置,今廢。

中園 ,陳金吾置。已上在城。

尚實園 曹鴻臚置

綺雲園 邢按察置。已上《大王店》。

河橋別館 北關石橋西隅,內有「問浴堂」 ,清幽堪賞,今廢。

定興縣

范陽故城 ,在縣南四十里。區當孔道,為秦、漢故址。迤北九里為「九及」 ,十五里為十五及,皆由城得。呼故城為「范陽縣」 ,此的證也。即今市廛稠密,尚稱雄塢。

看花臺 在河內村。元至元間,萬戶張弘範遊觀之所。弘範一門葬河內村,世稱「平章墳」 上。元婦女登游,雲走百病。

雙桂堂 在西圻。天順中,李憲副俊子翔鳳、鳴鳳,同舉賢書,年皆弱冠,譽傾畿輔。有以「雙桂」 顏其堂者,薛文清瑄《記》焉。

南臺書院 在南郊,蓋趙憲副讀書窗,為楊忠愍立雪地。臨鞏遺疾歸,構為書院,門無俗客。著

《讀史愚見》
八十五篇

[編輯]

范氏義田莊 在縣西六里許。一泉先生少慕文正「義田」 之舉,宦歸負郭,田止七百畝,而割半置莊,用贍族眾。易州道宋公祖法經此盤桓不能去,題綽楔曰「文正遺規。」

《五芳井 》,崇禎丙子城不守。時箕生為孝廉,元配馬氏與冢婦王氏及三女同入於井,媵婢從者甚眾。會容城孫徵君啟泰酹焉,有詩屬和者溢郡輦。黃石齋紀之,張公亮為之賦,由是《五芳井》特聞於時。

新城縣

督亢亭 在縣一里。燕太子丹繪《督亢地圖》,使荊軻餌秦,後人即其地為亭。今遺址高二、三丈,突出物表。紫泉、芹河二水間煙碧數頃,猶宜晚眺。

廡殿 在縣東北五里。未詳世代,遺址猶存,計四十二畝三分五釐。明萬曆十二年間,知縣王好義申請為學田,立碑以記。今為民田。

御道 ,在廡殿之前,闊丈餘,南達雄縣。

文廟頂 縣西北十里,虎賁驛有土丘遺址。梳妝樓 縣西北四十里,虎賁驛西,相傳遼蕭太后遺跡,周五里許,若城堡然。

唐縣

長古城 在縣南八里。按邑人劉汝器《鄉彥家訓》曰「縣在春秋時為古晉長古城鄉」 是也。每疑不得考據。幸造慶王殿,歷觀自古地圖,分畫所注「古晉都」 ,即定州路唐縣是絳州,非也。戰國入於燕。舊古城廢,移城小清河北,即今城也。雹水城 ,在縣西三十里,唐河東岸。

大茂城 ,在縣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古隘口也。

趙母鄉 ,明崇禎間,東關沙灘衝出石大士像並石香臺,刻雲「宋紹興年,中山定武軍唐縣趙母鄉也。」 今移教場。

冷空臺 在葛洪山,與天風臺對峙。明弘治時,知縣茹鑾有石刻。

博野縣

摘星樓 在縣西南十里。樓迤西為「琵琶堤」 ,有蓮花池,今廢。

蠡吾故城 在今蠡村,即漢蠡吾縣。後魏朝為滹沱水所湮。隋開皇元年廢。今東南城角猶存古塔 ,在靈光寺,乾封朝建,十二級,七年而成。歲久,崩僅阤半。

華塔 ,在北祝寺,與定州「料敵塔」 相對,歲久圯壞。

「古槐 」 ,在「尊經閣」 前下可避暑。

孔殿曉日 ,東壁有隙,圓如日影,赤似日色。四隅甘泉 城中井皆苦,惟四隅甚美,今西北猶可,三隅不然。

龍潭 在蠡村。唐武德七年建龍王廟北。潭有三井,井有雙鯉,久旱祈雨輒應,迄今仍靈。文廟遺蹟 ,在苑村西白沙村,耕治得琉璃獸,因呼為「文廟頂。」

永安鎮巡檢司 ,在縣南唐水之陽。邑人耕治,得奇花鏡,背有「博野縣官造」 數字。

鐵燈盞巡檢司 ,在程招滋水之陽,土人得印記於水中。

還金井 在淋漓,因徐恭「還金」 而名。祠前有碑。「蓮花窩 」 在鐵燈盞滋水南,今廢。

水寨避兵 在解村南。四面水深,紅巾賊以馬引渡,鄉人盡被其害,故廢。

《銅園 》在苑村,土色甚黃,不毛金刀。聖人劉俊,積土炒煉銅,若干地始可藝。

桃園 在杜家莊。宋太祖遊關東經此,摘桃毆打妗母。

《撘連疙疸 》在蠡村,二塚相連,其下空洞,人行其上有響聲。

《貨郎疙疸 》在蠡村西。昔抹胭脂於獅眼,以誑老翁,卒然水至無際,急出西關,託身土阜,數日饑死,故以此名。

戲臺 在套裏村。唐人建塔廟,監工者戲於上,故名。

《永安》店 在白沙村。今無。

地洞 ,在解村,長二三里,邑人避兵,今無。鳳凰岡 在套裏村,以其形像相似,故名。「齊望鄉 」 ,漢光武巡河北,其將齊蓋迎望於此,故名。

仁和鄉 古有仁和館,今因以名鄉焉。

博陸鄉 ,即《禹貢》「大陸既作」 ,故名。

鼓樓 在縣治前

迎暘樓 在縣東

納薰樓 在縣南

拱北樓 在縣北

儲積庫樓 在琴堂東。明嘉靖六年,知縣王尚志奉都察院式樣創建。高四丈五尺,磚垛高二尺,女牆高二尺五寸,中高一丈二尺五寸。庫門二重,門二重,下層高一丈七尺。地庫寬深各七尺,四圍各寬二丈。後竟廢壞不修。邇來風水家每言「本縣文風關此」 ,屢議修而未就。

尊經閣 在明倫堂後。嘉靖年間,知縣沈璇、王尚志相繼修建。

順治二年,知縣趙曰爌捐金五十兩重修。至五年,知縣遲日豫,協生員霍鎮南、鄭鳳翥、陳宏任、李傑等修完。

奎星樓 在城上東南隅。明崇禎年,生員徐禹甸等修建。

掛鐘臺 在堤頭村

「孝姑臺 」 在杜村楊氏塋中,孝婦廬姑墓,築《慶都縣》。

《慶都氏陵道碑 》在邑治東。

三阿 在伊祁山北。一名大嵬,一名鷹頭,一名車輪。《通鑑》云:「慶都氏生堯於三阿之陽」 ,即此。柳宿城 ,在邑東南四十五里,漢柳城侯築。又宣帝母王夫人微時,與其親分別處。

鳳凰架 在堯母臺後。古時松柏蒼翠,枝柯交加,傳有鳳凰集於此。

「天紫台 」 ,在邑艮隅二十里,高二丈,方圓十餘畝,義無考。

土壟 俗名「虛糧塚」 ,邑城東有三十餘座,《固顯》東南五十餘座,《柳宿》,城東南有十餘座,邑舊隸。

《中山》多大臣名將,此或其塚與。

古城 在邑南三十里。來歷未詳。

容城縣

三臺城 容舊屬地。《城塚記》:燕魏分易水為界,築登降以耀武,即此。亦名劉盆子岩。下有洞,迤西二里至三臺浮圖。東有古井,井有券門,想當時為出沒之所。臺上可登眺,所稱「臺城晚照」 ,即此。靜修書院在焉。

督亢陂 ,劉向《別錄》曰:「督亢,燕膏腴之地。《風俗通》曰:亢,莽也。淫淫漭漭,無涯際也。」 《橘山人》曰:「居燕之中,故命督,在范陽東南,新城西南,即容城北界地也。」 初,燕太子丹質於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怨王,欲報之。聞衛人荊軻賢,卑辭厚禮請見之,欲使劫秦王,反諸侯侵地,不可,因刺殺之。時秦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軻曰:「今行而無信,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悅見臣,臣乃有以報也。」 即此。古城 即八景內古城,春意也。在縣北十五里城子村前。周圍七里。故老云:唐竇建德築儒學故址 在縣東南。明洪武七年歸併雄縣。今廢。

講堂 在舊學後。元至正間,縣尹賈彝建。孔子廟 在縣西沙河村。元梁師安刱建。殿宇久廢,碑碣存。

晾馬臺 在縣東二十餘里側新莊村。宋楊延昭俗呼「六郎」 ,築此以望馬,基址見在,宜祀楊將軍。今反以立寺,何哉?

古溝 在縣北門西三十餘步。北門跨橋,即此處也。其西有家百餘,因以「溝西」 名村。白河水溢,從村西來,直抵城下,從溝北洩而東,由天溝流新安白洋淀。城池人民水患賴之以解。

浮圖一座 ,即《八景》內「白塔鴉鳴」 也。塔高七丈,周圍六丈五尺。故老云:「宋時建。」

完縣

石獅洞 洞在半空,下臨斷澗。昔有異人陸姓者,造鐵梁數根,將石崖鑿孔,安置鐵梁,架危橋數丈,人可通行。又造碾磨,夜呼土人協力上拽,人皆口應,天未明而碾磨已上矣,疑有神助。其後道人坐化,今屍棺尚在洞畔澗底。

堯城村 舊志云:在縣南八里。世傳帝堯所築。廟址巍峨,春秋二祭,載在「祀典。」 知縣劉安國因奉祀詣廟,憑高遠眺,基居西北乾地,樹木森森,形勢高聳,俯視村落,周圍並無城蹟。何以城名村也?政事之暇,披閱《舜紀》,舜所居一年成聚,註云:「聚為村落。」 二年成邑。註云:「四井為邑。」 非縣邑名也。三年成都。又《堯紀》云:摯政微「弱,唐侯盛德,群臣迎而立之。帝摯服其義,遂禪位焉。」 堯生於完之伊祁山,封於唐縣。此或堯所棲止,如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之說歟。

甘城村 舊《志》云:甘城在縣北三里。夏後啟大戰扈氏於甘,滅之,即此地也。考《地輿志》,甘在陝西鄠縣,古崇國地。雲此地者非是。按《戰國策》,甘茂之孫甘羅,年十二,為文信侯呂不韋舍人,能行。張唐相燕,請車五乘,使趙令趙獻五城,以廣河間地。趙先獻於秦者,今之河間府是也。與趙合謀伐燕,北得上谷地三十六縣。《太史公》曰:「甘羅年少,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君子,亦戰國之策士也。其或甘羅駐足之地歟?」

五侯村 舊志云:「王譚當新室時,不附王莽,五子俱避亂於恆山。光武即位,封五子為侯。」 閱《綱目》,成帝元年書,「賜五舅爵關內侯」 ,是日黃霧四塞。河平二年又書:「封諸舅為列侯,賜封地。」 癸卯三年書:「五侯有罪詣闕,赦不誅。」 是五侯在王莽之先,距光武五十餘年。是五侯村以貴得名,不以賢得名也。謹按《綱目》改政之。

陳侯村 。舊《志》云:「陳平雖非曲逆人,北門內有宅,陳侯村有墓,始終在完。」 紀於完之《人物誌》以陳平始終考之,俱非也。陳平封曲逆侯,是今之子城,非今之完城。終漢四百年,名雖三易,城未另置。陳侯,傳四世而國除。北門石柱,非陳侯宅明矣。又云:「始終在完。」 考漢高帝六年,封平為曲逆侯,十二年帝崩。六年之間,隨帝討陳豨,討黥布,彼時多故,何暇退食於封邑也?呂后時,平先與食其為左右相,又與周勃為左右相,文帝二年卒於位,何嘗始終在完乎?其「陳侯村」 ,殆國除之後,子孫移置西山,聚族而居也歟?

神南村

「神,北村 一山畽也。何以神取名乎?」 父老曰:「二村中巖有廟焉,名曰三娘子寨。廟南石龕,因石樹碑,按其年代,創自唐開元間。三娘子之說,亦誌載不明。俗傳三娘子豎寨西巖,隔河與敵對。」

壘。敵人距馬子河,兵患渴,三娘子馬跑地,泉遂湧出。三娘子誓云:「下流勿令入河。」 至今水從廟內曲曲流出,即入地中。旁有同夫城、力士崖、銀釵水,古蹟具在。

五龍宮 ,在城西隅三里南中委村東,前有池,名為聚龍池。此宮作於庚寅之五月,乃僧人寂旺《疊經》夢儆神嘗告僧曰:「我輩五人慾潛居於此,爾其為我室。」 僧究其原,乃五龍神也。

雄縣

古臺 在亞谷二、邢村二、田家莊一,俱無考。「住駕臺 」 ,在邑東七里,高數丈。世傳周世宗自方城返,駐蹕於此。

狄夏臺 即狄夏頭,宋景德與遼和議於此。流星臺 ,在邑西三里。

城子臺 :在邑東南八十里。外高中平,地勢特出。

古縣城 ,在邑西北十五里,故址猶存,漢易縣也。

大姑城 即大姑村

小姑城 ,即「小姑村。」

外羅城 ,即今城,周圍十八里。

廢《義州城    》、雄州城。

歸義縣城    、歸信縣城。

以上四城縣治,俱今之驛。

「雲川衛 」 ,即今「天寧寺。」

小使驛 ,見《茅齋自敘》,雲「抵雄州小使驛」 ,今失其處。

鐘樓 即「瓦濟門城樓。」

雄文閣 在東南一里

神清閣 在神堂,至正間建,嘉靖五年修。雪舫齋 在縣治內。洪武間,知縣周士瞻創,進士李繼本《記》。

眾樂亭 在《亞谷城》內。

祁州

曲陽城 ,即蒲陰舊址。春秋時為曲陽,宋改「蒲陰」 ,今廢。

鼓城縣 ,在西南九十里。宋井,入祁州。

安固城 在東南,即漢安國城。父老相傳,古時疾風吹來土城一座止於此,遂名安國城。歲久傾圮,基址猶存。

北。請幫助識別此字。 在城東二十里。土臺高三丈,廣十丈,上有古廟,不知何神。故老相傳,昔光武於此封王,故築此臺。其廟神即漢王也。

苦水村 ,在城東南十五里。光武經此道,遣人取水,人以惡水與之,光武潑其水曰:「此處世喫苦水。」 至今水皆味苦。此古老相傳,故名。

留屯 ,在滹沱河北,光武既渡,屯兵於此,故名。息馬村 ,在滹沱河北,光武渡河,息馬於此,故名。今俗訛為「洗馬。」

樂賢書院 在城北故羅社。元至正乙酉,邑人杜儒建。順帝聞而義之,授雷州路教授,賜名「龍泉 。」 去縣西十五里龍王廟前。井方丈餘,歲旱禱之輒應。

西梁城 ,在城南。漢為縣,屬信都。

傾井 在城南。相傳光武師徇河北至此,三軍渴甚,有井無汲具。光武曰:「可用手掬之。」 井忽傾倒,水溢。今磚甃傾斜,如墜道然。

深澤縣

危渡口 在城東南滹沱河上,光武避王郎渡河冰合處。

大柳樹 在縣城西。相傳有仙息其下,至今無蟻。

《古柏 》在東鄉,近大堡道旁,父老不記其年。中山村 在縣城南,霧露時隱隱有城郭現,然亦不恆有,如海市蜃樓雲。

束鹿縣

束鹿巖 :在縣治北四十里,三峰聳峙。《方輿勝覽》云:「其巖外隘內廣,可容千人,有線路通天,俗號為三丘古洞」 ,為舊城八景之一。今僅存上丘雲。

《友山》石 甚異,高三尺許,若麟豸蹲踞狀。峰上刻篆文曰:「時齋友山」 四字。又石池一,原置明倫堂後,蓋劉靜修自偶之遺業也。

石塔 ,在回生村開元寺,鐫曰「深州束鹿縣,金太和元年辛酉春立。」

石幢 在耿虔寺,鐫曰「保定路祁州束鹿縣,元延祐四年春立。」

石柱 在東大陳村永慶寺,鐫曰「深州束鹿縣嘉禾鄉都維郍韓吉,副維郍郭金,維郍吳德」 ,宋慶曆六年施。石柱至和二年乙未夏立。

安州

廢葛鄉城 春秋為葛城鄉。漢為高陽縣之葛鄉城。《郡國志》曰:「高陽有葛城」 ,是也。後為依城縣。金置葛城縣。元為安州附郭,今改為正學書院。葛城儒學故址 ,在州治南。明洪武初,改州為縣。今廢。

祭過城 。《水經注》曰:「徐水東南逕依城北,俗謂之祭過城。」 今州東六里有南祭頭、北祭頭,疑即此。

秋風臺 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荊軻之處。慷慨臺 在州衙內東偏。明嘉靖甲午,知州張寅建,取燕趙慷慨之意。又相傳金刺史徒單航就義之處,後人築臺,立碑於上。今臺與碑俱廢,而寅重築,故云。

釣魚臺 在州東北三里。高聳特出,相傳元隱士垂釣之處。隱士嘗從劉靜修遊,今逸其姓氏。「漢井 」 即花瓦井,在舊白雲觀內。嘉靖初,掘土得此井,遂呼為花瓦井。或曰:漢時用花瓦甃井,故曰「漢井。」

邊吳塔 在邊吳村,塔高五層,後魏金衣僧人建。

渥同口 ,《水經注》曰:「渥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渥同口。水側有渾渥城」 ,今同口村,疑即此。

唐興口 即今之陶口。按:唐置唐興縣,宋因其地置唐興寨。太平興國七年,崔彥進敗契丹兵於唐興口,是其地也。

柳林 在州西南二十里。見《方輿勝覽》。今屬清苑,為柳林社。

仙洞 ,見《方輿勝覽》。世代變遷,無跡可考。順安砦 即何承矩開易河蒲口之處。按宋順安軍本唐瀛州高陽縣地。宋初因唐故唐興縣置唐興寨,後改為軍。景德初,契丹寇順安軍,詔閻承翰發雄、霸精兵,築壘禦之,今壘頭村得名以此。

雀兒坨 在邊吳村北。故老相傳,杜太后父釣魚曬網之處。

桃園 在邊吳村,今相傳為杜太后弟某之別墅。

仙姑里 即今祭頭村,乃宋郝仙姑飛昇之處,人呼為「郝仙姑故里。」

韓家宮遺址 在邊吳村東,至今有掘得異瓦石者,未詳為何代建。宋慶曆八年,韓魏公琦為定州路安撫使,統保、祁、順安、安肅等八州,而順安軍乃邊陲要地,韓家宮疑即韓公經略駐劄之所也。

安陽亭 在州東南堤上。嘉靖初,知州張寅建。《水經注》曰:「蒲水南逕安陽亭,又東南歷安陽壙,逕安陽關下。何承矩請於順安砦開易河蒲口。」 今堤西一里許有蒲口村,舊所謂安陽亭者,疑亦不遠。

高陽縣

舊高陽城 在邑東二十五里龍化鄉。週九里。《晉地里志》曰:「縣有高陽城」 ,歷代沿為縣治。明洪武初,以水徙今治,城遂廢。土花石泐,不堪攬結。而東佩龍河,西襟馬水,郊原曠莽,氣勢蒼茫,尚於彫敝,思帝鄉焉。攬轡巡行,每有愾詠,不獨居民歎陵淵也。

顓頊城 在任丘北。邢子顒《三郡記》:「顓頊所建。」 唐興寨 ,宋太平興國七年,因故唐興縣,唐置縣,亦曰高興,又曰興鎮,置唐興寨。淳化中,陞為順安軍,雍熙二年,改為保塞軍。今廢。

順安軍 即唐興寨,淳化中陞為軍。《通志》云:《唐陽實諦寺詔碑》在順安軍,是蘇靈芝書。其曰「唐陽」 ,則唐興之陽也。今易水尚有靈芝碑,而此寺、此碑遂不可考。《通志》:許欽寂有《普濟寺碑》,而《許使君廟記》則趙晏書,俱不可考。

古務三 。宋熙寧前,天下諸州商稅歲額四十萬貫以上至五千貫以下,有八等;順安軍屬五千貫以下有二務。其榷酤則等在三萬貫以下,順安有一務。今邑有邊家務、賈家務、楊家務。古塞口 ,以道所必經者,若員官然。曰口,邑落以口名者九。其曰渡、曰漕,以古高河之維名,如所謂「步漵」 也。三岔口則草橋關在焉,是柴周所置,以控契丹者。今過其地,尚自雄遠。

「高陽關射亭 」 在高陽關舊城。

古阜二 ,俱在舊城北一里許,一曰虛糧塚,一、鞋塚,一在城南,曰「脫幺塚」 ,土尚纍纍,疑金元貴人塚,而傳名易訛耳。俗以「脫鞋」 為「築城」 ,鞋土不足據也。

龍潭二 :一在城東南四十里都漕河,一在城南二里沙窩。俱立祠潭上,伏臘祀之,旱禱多應。或「沙窩潭白日雷雨,見赤龍蜿蜒而上也。」

《高陽縣隆聖道場碑 》,隋祕書郎虞世南撰次書石,世南以書名隋、唐間此碑最顯,世競以摹本傳。今其碑在定州龍興寺。或疑為摹本,以高陽之郡在中山郡也。今考《大業雜記》,「九年閏月幸博陵」 ,昔為定州,先皇歷試所基,遂改為高陽。今世南謂大業龍集,癸酉有詔改郡,以記王業所興,然與《雜記》合矣。夫釋、老之教行乎中國,自漢、晉以逮齊、魏,僧尼為寺,道士女冠為觀。隋即雲、慧日二道場,金洞、玉清二元壇,貞觀十二年,復寺觀舊名,則當世南時謂道場必矣。《唐志》言:「定州博陵,本高陽郡。義寧元年,析高陽、恆州,武德四年,以高鄚、博野苑為滿州。貞觀初,以鄚、高陽歸瀛州。天寶元年,復以博陵郡為定州。」 而今乃以瀛州為高陽郡,以定武之郡歸中山,則地隨改矣。其興廢因革如此,知碑非後世所摹也。《高陽臺 》在舊城眾樂園,宋曾布鎮高陽時作也。

《河橋亭 》在馬家河弘濟橋北,馬崙建。

萬木亭 在迎恩關外官道左,滕令王揚建,《新安縣》。

戾城 在邑城西十里淶城南一里許,漢武帝太子據自經處。按《漢史》,太子據為衛後所生。後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後有隙,姦言宮中蠱氣,遂至太子宮,掘得桐木人。太子急白後發武庫兵殺充。充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不得更捕,圍東至湖,即今之淀也。太子自經,皇孫二人並遇害。久之,誣蠱事白,族滅充家,而冤太子無辜。仍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 之臺,名其城曰「戾城」 ,表其太子曰「戾太子。」 據天下聞而悲之。今淶城即戾城。

王家砦 在縣東。馬家砦在縣南各十里,即政和中稱「定平」 等名者。楊延昭選偏裨義卒防守敵人於此,曾於地中掘出銅銃,是其驗也。六郎亙 在聖母臺西北三里,世傳楊延昭所築障水以禦敵兵者。今六郎亭址尚存。延昭初名延朗,六郎其行稱也。

梳妝樓 在邑左城上,章宗宮妃梳洗之處。聖母臺 在縣西五里,高不滿丈,雖極水不能沒,聖母廟在其巔已圯。諺云:「聖母臺隨水而長。」 渾渥城 即易京城也。金章宗以元妃李師兒家築而縮之,為今縣城。《水經注》云:「渥水則有渾渥城。」

長城 在三臺西,自安肅來,蜿蜒綿亙數十里不絕。燕昭王為避敵人築。按《舊志》云:周時敵人強盛,併諸荒服,與燕接境。昭王有賢將曰秦開,為質於敵,敵信之,而為燕襲,敵人破之,卻地千里,燕乃築長城,置上谷郡。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張儀說燕王曰:『秦甲下雲中,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有也。」 即此非始皇所築之城可知。

「建春宮 」 為章宗行宮名,在縣治西南,今廢為太僕分寺,亦廢。

望鵝樓 在邑學前。城上有大小鵝池,亦章宗遊幸之所。

午門 ,章宗門也,與望鵝樓並相去二十武許,今為「通秀門。」

蓮花池 :在縣治西南。傳為章宗觀蓮處。今石水門猶存,依然水為渚。邑人張刺史光遠起一臺於渚北,曰「看花」 ,有遺址。

八角井 ,在太僕分寺內。傳為「章宗井」 ,上覆石板,今埋沒無存。

《仙姑臺 》在太陽村北。

暗石橋 在縣東南。楊延昭所建,暗渡兵馬,以禦敵人者。水落,微露其巔。

易州

「五公城 」 ,即漢王譚五子隱居處。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觸目怡情。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

廢易縣 在州東二里。漢故安縣。唐為易縣。洪武元年,併入易州。遺跡猶存。

廢樓亭縣 ,在州西北四十里。唐開元建,元併入易州。

廢遂縣 在州東南七十里。今名「遂城」 ,屬安肅。李牧取武遂,即此。

廢五迴縣 ,在州西一百里。唐開元二十七年建,元併入易州。

廢歸信縣 在漢易縣,唐置歸義縣,宋改歸信縣,今入雄。

樊館城

營丘城 ,在州南三十五里。隋初徙易州於候臺築此,遺址猶存。

易臺 在州北一里

登臺 一名「祭臺」 ,又名「拜臺」 ,在州東十里。相傳后妃登此望昭王靈祭之。

《仙臺 》在郎山東北。臺有三峰,甚為崇峻,燕昭王求仙處。

吟臺 在太寧積翠屏下。五代馮道居此,後建「靜覺寺。」

看花亭 在州西關外一里蓮花池,一名五龍池。昔張柔引水成池,築墩搆亭。一雲昭王鑿,一雲孫操鑿。

井亭 一在州治儀門東,知州周洪建,有碑,今廢。一在大門外,萬曆三十年,知州陳濂建,有本亭 。弘治十一年侍郎陳琬建。萬曆十九年兵道馮子履、主事項德禎改建。

送荊徑 在州西南四十里孔山東。舊雲「燕丹餞荊軻至此。」

古花園 在州西北二十里。相傳昭王建。中有亭榭,廣植名花。

淶水縣

三女亭

小黌

大黌 淶水,又北逕小黌東,又東逕大黌南,蓋霍原教授處也。徐廣云:「原隱居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浚所召,雖千古世懸,猶存二黌之間。」 廢板城縣 ,在縣北。漢高帝過此築,遺趾尚存。錦里堂 、永和社,元禮部尚書邢政被逮乞骸,後自號錦里散人,優遊於此。今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