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6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六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七十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目錄

 奉天府部彙考一

  奉天府建置沿革考

  奉天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奉天府星野考

  奉天府山川考上

職方典第一百六十九卷

奉天府部彙考一

[編輯]

奉天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禹貢》青州之域。舜分青東北為營州。商周為肅慎氏地。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今府治東南為朝鮮界。秦以營州為遼東郡。漢置遼西、遼東、樂浪、元菟四郡,今府治為邑婁國,東北皆屬邑婁。北為扶餘,南近海,為沃沮國。而遼東、樂浪、元菟三郡則多今府治之東南及朝鮮界內地也。三國魏置郡,隸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如故。後魏仍為遼東郡。隋初為高句麗所據。唐平高麗,置都督府九,以安東都護統之。渤海大氏保東牟山自固,即今府治之東山也。先天中,封渤海郡王。其後僣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即今府治,建定、瀋二州,屬定理府。遼置瀋州昭德軍,統樂郊、靈源二縣,而隸於東京。金改顯德軍,統樂郊、章義、遼濱、挹樓、雙城五縣,隸東京如故。元改瀋陽路,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遂省諸縣。明以今遼陽置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衛二十五、州二。今府治為瀋陽中衛地,統蒲河、撫順二千戶所。我

太祖,應天順人。天命十年,自遼陽遷瀋陽,陞為

盛京順治十年,以遼東為遼陽府,設遼陽海城二。

縣。十四年裁遼陽府,設奉天府,以府尹治之。康熙四年增置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遼陽改為州。計領州一縣五,而錦州府州縣皆隸焉承德縣附郭。

周,肅慎氏地。秦同。漢邑婁國,晉同。唐睿宗屬渤海。大氏置瀋州,轄於定理府。遼初置興遠軍,後改為昭德軍,統樂郊、靈源二縣。金改顯德軍,統樂郊、章義、遼濱、挹樓、雙城五縣。元初為瀋州,後改瀋陽路,悉裁諸縣。明置瀋陽衛,領蒲河、撫順二千戶所,隸遼東都指揮使司。

皇清建都、尊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設奉天府,康熙三年設「承德縣。」

為畿內首邑

遼陽州

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為朝鮮界。戰國屬燕。秦屬遼東郡。漢置遼東郡,領襄平、遼陽等十八縣。東漢改遼陽縣,屬元菟郡。魏屬遼東郡。晉改遼東郡為國,省遼陽縣入襄平。隋為《高句麗》地。唐平高麗,置遼州,屬安東都護。渤海改屬東平郡。遼即遼陽故城建東平郡,號南京,後改為東京遼陽府,轄遼陽、仙鄉等九縣。金仍為東京,領遼陽、鶴野等四縣。元改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轄七路、一府、十二州、十縣。遼陽路,領遼陽一縣,蓋、懿二州。明置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衛二十五州二。都司所治為定遼左右前後四衛。東寧衛、自在州中、中、左二千戶所,左右前後四千戶所。

皇清順治十年,設遼陽府,轄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

裁府。康熙四年,改遼陽縣為《遼陽州》,屬於奉天府。

海城縣

周屬朝鮮,本古南沃沮國,秦同。漢平朝鮮,以其地屬元菟郡,後改屬樂浪都尉。東漢置都尉,仍以封沃沮為侯。魏屬平州。晉屬高句麗。隋屬高句麗為沙卑城。唐李勣平高麗,得其城,改置蓋州統之渤海大氏以為南京南海府,統沃、晴、椒三州,縣六。遼置海州南海軍,統臨溟一縣,耀嬪二州,隸於東京。金改澄州,統臨溟、析木二縣,隸東京。元省州縣,屬遼陽路。明改海州衛,隸遼東都司。

皇清順治十年,改「海城縣」「隸遼陽府。」十四年,改隸奉。

天府

蓋平縣

周屬朝鮮,本辰韓地。秦燕人衛滿所據。漢屬元菟郡。魏屬平州。晉初因之,後屬高句麗。隋屬高麗,為蓋牟城。唐平高麗,改為蓋州,屬安東都護。渤海改為辰州,以「辰韓」 得名。遼改辰州奉國軍,設建安縣,隸於東京。金改蓋州奉國軍,領湯池、建安、秀巖、熊岳四縣。復州懷遠軍,領永康、化成。

二縣仍隸東京。元初,置蓋州路。後併入遼陽路。明改設蓋州、復州二衛,隸遼東都司。

皇清康熙三年,改設「蓋平縣」,隸奉天府。

開原縣

周肅慎氏地。秦同。漢屬扶餘國。晉同。隋同。唐,渤海大氏取扶餘地,改為扶餘府。遼屬龍州黃龍府。遼太祖征渤海還至此,黃龍見,故名,隸於東京。金屬隆州利涉軍。金太祖渡混同江,攻黃龍,不假舟而濟,故名。隸上京會寧府。元初年,設開原、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原路,省金上京諸府州皆統焉。明設三萬衛、遼海衛、安樂州,隸遼東都司

皇清康熙三年,改設「開原縣」,隸奉天府。

鐵嶺縣

周肅慎氏地。秦同。漢邑,婁國地。晉同。隋,越喜國地。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屬懷遠府。遼改銀州富國軍,領延津、新興、永平三縣。金改新興縣,隸咸平府。元省縣,仍隸咸平府。明改鐵嶺衛古有鐵嶺城,在衛治東南五百里,地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彼。後二十六年徙此,仍名鐵嶺衛,領中、左、右三千戶所:

皇清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隸奉天府。

鳳凰城附

周、朝鮮界,本濊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東漢因之。晉隸平州。隋屬高麗慶州地。唐平高麗,屬安東都護。後渤海大氏據之,為東京龍原府。遼改開州鎮國軍,統開遠一縣,鹽、穆、賀三州,屬東京。金為石城縣地,屬東京。元屬東寧路。明為鳳凰城堡,設兵鎮守。

皇清天聰八年設官兵。通遠堡,崇德三年移此鎮守。

金州附

周朝鮮界。本辰韓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初因之,後屬於高句麗。隋屬高麗。唐平高麗,初置金州統之,後渤海屬杉盧郡。遼改復州化成縣,後又改為金州。金改蘇州安復軍,來蘇、懷化二縣。元初屬蓋州路,後併入遼陽路。明洪武四年,改金州衛,領中左千戶所。

皇清初隸海城縣。康熙三年,設《蓋平縣》,遂改隸蓋平。

康熙二十年,歸旗,今隸城守章京。

奉天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

奉天府南分疆域圖

奉天府南分疆域圖

====奉天府北分疆域圖====

奉天府北分疆域圖

奉天府北分疆域圖

興京疆域

東:至納土門三十五里,寧古塔將軍界。

西至馬哈丹城,一百九十里外,為奉天將軍所轄。

南至蘭河峪,一百八十里,鳳凰城界。

北至撒克禪,一百十里,開原城守界。

東南:至李家河十五里,鳳凰城城守界。

東北至英額,一百五十里,寧古塔將軍界。西南至清河城,一百六十餘里,鳳凰城城守界。西北至窪瑚木,一百三十里,開原城守界。西北至

盛京城二百五十里

奉天將軍所轄疆域

東至

興京邊二百八十餘里,烏喇界。

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山海關》界。

南至《金州》沿海,七百三十餘裏海界。

北至邊二百六十餘里。邊界。

東南至鎮江城,五百四十餘里,朝鮮界。

東北至開原威遠堡,二百三十餘里,烏喇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海界。

西北至九官臺邊門,四百五十餘里蒙古界。按奉天所屬,旗民雜處,編戶則守令治之,八旗則城守轄之。然守令所治之外,有屬本城城守所轄,有屬他城城守所轄,又有不隸城守總屬奉天將軍所轄。彼此疆域廣狹不同,故以將軍所統、府治所及,總記於前。復以州縣城守分界,詳列於後。

本府

東至撫順,八十餘里外,為奉天將軍所轄。西至寧遠州土衚衕山,七百八十里,山海關界。南至蓋平縣欒古關,六百餘里,金州界。

北至開原縣西北邊,二百六十餘里邊界。東南至遼陽州浪子山,一百八十里鳳凰城界,東北至開原縣威遠堡二百三十餘里邊界。西南至寧遠州官牆七百九十餘里山海關界,西北至義州大寧堡,四百五十餘里邊界,承德縣。附郭。

東至撫順八十里,自撫順至「甲榜山」 二十里,皆「奉天將軍所轄。」 「甲榜以東」 ,為

興京界

西至遼河,一百里,廣寧縣界。

南至「十里河」 ,六十里遼陽界。

北至懿路站七十里,鐵嶺縣界。

東南至大堡八十五里,遼陽州界。

西南至新臺子,七十五里,遼陽州界。

東北「至黑林子」 八十里,自黑林子至橫頭河村二十里,皆奉天將軍所轄。此外為

興京界

西北至十方寺,九十里,鐵嶺縣界。

遼陽州

東至官馬山七十五里,此外鳳凰城城守專轄。西至煙狼寨五十里,此外牛莊城守專轄。南至黑峪八十里,海城縣界。

北「至楊家灣」 ,六十里外,係奉天將軍所轄。東南至浪子山站六十里,此外鳳凰城城守專轄。

西南至鞍山驛六十里。此外牛莊城守專轄。東北至十里河,六十里,係承德縣界。

西北:「至船城」 ,六十里外,係奉天將軍所轄。北至

盛京城一百二十里

海城縣

東「至牛心山」 ,九十里,鳳凰城界。

西至三汊河,六十里,廣寧縣界。

南至耀州六十里,蓋平縣界。

北至鞍山驛六十里,遼陽州界。

東南至「白土嶺」 六十里,蓋平縣界。

西南至大孤山,八十里,蓋平縣界。

東北至龍降洲,八十里,遼陽州界。

西北:至接官堡六十五里,遼陽州界。

北至

盛京城二百四十里

蓋平縣

東至榜式堡六十里,自榜式堡東至秀巖河二百四十里,俱係蓋平城守,專轄。秀巖以東,係鳳凰城界。

西:「至連雲島」 十五裏海界。

南至欒古城,二百四十里,金州界。

北至淤泥河,五十五里,海城縣界。

東南至雞冠山,二百里,金州界。

西南至鹽場堡二百五十里,金州界。

東北至白土嶺,八十里,海城縣界。

西北:至小孤山,六十里,海城縣界。

北至

盛京城三百六十里

開原縣

東:至耿家莊七十里邊界。

西至遼河六十里外,為城守專轄地。

南至「山頭鋪河」 ,五十里鐵嶺縣界。

北至新邊三里邊界

東南至馬家寨,六十五里,鐵嶺縣界。

西南至遼河六十五里外,為城守專轄地。東北至新邊門三十里邊界。

西北至遼河六十里邊界。

西南至

盛京城二百里

鐵嶺縣

東至老古洞,一百二十里,外為開原城守專轄。西至刁蹕山,七十里,廣寧縣界。

南至「懿路」 站六十里,承德縣界。

北至山頭鋪,二十里,開原縣界。

東南至瓢酪屯五十里外,係奉天將軍所轄。西南至小河口六十里,承德、廣寧二縣接界。東北至紅草石三十里外,係開原城守專轄。南至

盛京城一百三十里

牛莊城守所轄

東:至「蘭磐」 ,二百里。鳳凰城城守界。

西至鐵場堡六十里,廣寧城守界。

南至海州沙河十里,蓋平城守界。

北:「至太子河」 十里外,係奉天將軍所轄。

「東南至秀巖河」 ,二百七十里,鳳凰城城守界。「東北至安平河」 ,一百七十里。外係奉天將軍所轄。

西南:至海,一百里《海界》。

西北至平陽堡九十里,廣寧城守界。

東北至

盛京城二百四十里

蓋平城守所轄

東「至秀巖河」 ,三百里,鳳凰城城守界。

西「至海」 ,十五里《海界》。

南至欒古城,二百四十里,金州城守界。

北至海州沙河,一百二十里,牛莊城守界。東南至雞冠山,二百里,金州城守界。

東北至析木城,一百二十里,牛莊城守界。西南至鹽場堡城,二百五十里,金州城守界。西北至沙河入「三汊河處,一百三十里,牛莊城守界。」

北至

盛京城三百六十里

開原城守所轄

東:至耿家莊七十里邊界。

西至彰武臺,一百二十里,廣寧城守界。

南至范河,一百里外,為奉天將軍所轄。

北至邊三里邊界

東南至英額,二百十里。

興京城守界

東北:至威遠堡新邊門三十里邊界。

西南至遼濱塔,一百九十里,承德縣界。

西北至邊五里邊界

西南至

盛京城二百里

鳳凰城城守所轄

東至靉江,二百二十里,朝鮮界。

西「至秀巖河」 ,二百里。蓋平城守界。

南至海二百裏海界

北至一堵牆,三百二十里。

興京城守界

東南至鎮江,一百二十里,朝鮮界。

東北至孤山,二百五里。

興京城守界

西南至歸服堡四百五里,金州城守界。

西北至平州,三百里,牛莊城,守界。

西北至

盛京城五百十里

金州城守所轄

東:至城子山,八十里。海界。

西:至麻洋島,四十里,海界。

南:至紅土崖十二裏海界。

北至欒古城,一百二十里,蓋州城守界。

東南:至海青島,五十里,海界。

東北至秀巖城,三百六十里,「鳳凰城」 守界。西南至鐵山,一百五十里,海界。

西北至鹽場堡城,一百七十餘里,蓋平城守界。北至

盛京城七百二十里

形勝附

[編輯]

盛京

滄海朝宗,白山拱峙。渾河遼水遶帶西南。黑水混同,襟環東北。控制諸邦,跨馭六合。允

「帝業之根本」,洵留守之雄都。

興京

層巒疊拱,眾木環縈。扼諸城之樞,據三關之險。發祥勝地,鴻業攸基。

奉天府:承德縣附郭。

《金史》:「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 《元志》:「地實要衝,東北一都會。」

遼陽州

《州志》:「披山帶河,沃野之地。」

海城縣

《縣志》:「群山拱繞,遼海瀠流,南區要害。」

蓋平縣

《縣志》:「西南渤海環之,東北群山屏列,為留都巖邑。」

開原縣

《縣志》:「跨龍岡,臨大漠,邊徼咽喉之路。」

鐵嶺縣

《縣志》:「遼水西環,虎洞東峙。」

鳳凰城附

「龍原故京,白崖峻隘,外控鴨綠,內屏留都」 ,《金州附》

俯滄溟,環巨島,扼青海之咽喉,壯陪京之南徼。

奉天府星野考

[編輯]

盛京同不復重載

奉天府山川考上       通志

[編輯]

興京

開運山 ,京城西北十里。萬峰環拱,眾水朝宗,龍蟠虎踞,誠萬世。

帝業之基。即

永陵也。

十八道嶺 :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峰巒起伏,綿亙有十八層,故名。

里加峰 即里加哈達。城南一十四里。

圖克善陂 :即圖克善梅福赫。城西一百一十里。

哈爾漢嶺 :城西一百一十三里。

堂子岡 ,即堂子阿喇。城西一百十七里。得力石 ,即得力俄赫,城西一百五十里。舍利山 ,東西二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煙筒山 :城西南五里。

哈爾撒山 :城西南二十一里。

松樹䃳子 :城西南三十六里。

陀和羅嶺 :城西南五十六里。

石煙筒山 :城西南七十一里。

車山 :城西南八十里。

望藍嶺 :城西南一百一十五里。

高麗城山 :「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

兩嶺 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青龍洞山 :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望城岡 :城西南一百七十五里。

曹子峪 :城西南一百七十七里。

馬呼嶺 :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板長峪 :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

飛野勒庫峰 即飛野勒庫哈達,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

八盤嶺 :城西南一百九十八里。

鳩鳴臺山 :城西南二百里。

渾彌疆山 :城西南二百五里。

甲里庫山 :城西北三十里。

櫃子峰 即櫃子哈達,城西北五十里。

呀兒哈山 :城西北五十里。

大民山 :城西北五十三里。

札喀山 :城西北六十里。

賴花嶺 :城西北六十里。

馬庫峰 即馬庫哈達,城西北七十里。

烏林山 :城西北七十五里。

通同谷 ,即通同火羅城西北八十里。

烏爾間谷 ,即烏爾間。《火羅。城》西北八十里。《大黑山 》城西北八十里。

小張七溝 :城西北九十里。

「希不素峰 」 ,即希不素哈達,城西北九十里。「轂勒峰 」 ,即轂勒哈達,城西北九十里。

阿爾丹山 :城西北九十里。

幽葫蘆東山 :城西北九十里。

尖頂山 :城西北九十里。

灘舟山 :城西北九十五里。

八王溝山 :城西北一百里。

小年馬山 :城西北一百里。

大年馬山 :城西北一百里。

蓮花山 :城西北一百里。

來鹿山 :城西北一百里。

大年馬西山 :城西北一百一十里。

勒富峰 ,即勒富哈達,城西北一百一十里。幽葫蘆山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鐵背山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界蕃二城。虎頭山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岡臺溝 城北一里

挫草嶺 城北二十五里。

飛牛嶺 城北五十里

里加河 京城東南三里。源出邊外分水嶺,入邊會蘇子河。

金木新河 :城東南十五里。源出分水嶺,西入蘇子河。

哈當極河 :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邊外,納綠窩集,西入邊,會蘇子河。

馬家河 城東北三十里,源出邊外,納《綠窩集》西入。

興京邊會蘇子河

章京河 :城東北三十二里,源出納綠窩集,由

興京門之北流入《蘇子河》。

尼馬臘河 :城東北三十五里,源出納綠窩集西由

興京門之北、入《蘇子河》。

納綠河 :城東北八十五里,源出納綠窩集,由。

興京門北入邊,至大年馬山,即為渾河。

加哈河 :城南一十六里。源出分水嶺,入邊門,西流入蘇子河。

札庫木河 :城西一百一十三里。源出車山,入溫渡河,流入渾河。

布爾哈渡 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車山,流入渾河。

溫渡河 :城西一百五十里。源出八盤嶺,流入渾河。

曹子峪河 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曹子峪,入溫渡河,流入渾河。

舍利河 :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舍利山,入溫渡河,流入渾河。

索爾科河 城西南三里。源出陀和羅嶺,入蘇子河。

哈爾撒河 城西南十一里。源出哈爾撒山,入索爾科河,流入蘇子河。

陀和羅河 城西南五十八里。源出陀和羅嶺,入太子河。

《西襄》河 城西南八十六里。源出望藍嶺,入陀和羅河,流入太子河。

偏狼阿河 城西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入太子河。

小峽河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嶺,入太子河。

青龍洞 ,又名「水洞」 ,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源出本洞,入太子河。

清河 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馬呼嶺,入太子河。

鹼廠河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分水嶺,入太子河。

馬哈丹河 :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馬呼嶺,入小峽河,流入渾河。

金口峪河 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金口峪,入馬哈丹河,由小峽河流入渾河。

甲里庫河 :城西北五里,源出甲里庫山,由

興京西五里,流入蘇子河。

理法河 :城西北十里。源出甲里庫山銼草嶺,遶開運山之左,流入蘇子河。

蘇子河 城北半里。源出湖淪嶺,經尼馬臘及章京馬家哈當、極理法等諸河會入,即為「蘇子河。」 遶開運山之南,西注,受哈爾撒河、里加河、索爾科等諸河,北折經黑門木其水手堡,又北經界蕃,西南入渾河。

奉天府:承德縣附郭。

天柱山 :城東二十里。即

福陵。近則渾河環其前、輝山、興隆嶺峙其後。遠則發源、

長白俯臨滄海,王氣所鍾也。按《唐書》,「唐高宗平高麗,渤海大氏以眾保東牟山自固。」 《明一統志》謂在瀋陽衛東二十里,今考正東二十里無之,則此山即昔日之東牟山也。

隆業山 :城西北十里。即。

昭陵。自城東北疊巘層巒,至此而寬平弘敞、有包羅萬

象跨馭八荒之勢。遼水右迴,渾河左遶,佳氣輪囷,蔥鬱萬年。

「帝業」非偶然也。

八角嶺 :城東八十五里。

銅喇叭臺山 :城東八十里。

饒鈸山 :城東八十里。

鶯落山 :城東九十里。

甲邦山 :城東一百一十里。

札各丹山 :城東一百一十五里。

得庫山 :城東一百二十里。

四臺山 :城東一百二十里。

漥二臺山 :城東一百二十二里。

前山城山 :城東一百二十三里。自銅喇叭臺山至此山,皆奉天將軍所轄。

麥子山 :城東南二十五里。

黃山 :城東南三十里。

孤頭山 :城東南三十五里。

塔山 城東南四十里。山上有城,周圍二里半,東南一門,有塔一座。

架板山 :城東南四十六里。

圍山 :城東南五十里。

小尖山 :城東南五十里。

雙臺子山 :城東南五十二里。

東山口山 :城東南五十三里。

紅寶石山 :城東南五十五里。

盤頭嶺 :城東南五十五里。

蘭家峪 城東南六十里。

岡大山 :城東南六十里。

煙籠山 :城東南六十里。

歪頭山 :城東南六十里。山上有城,周圍一百九十五步,東南一門。

香爐山 :城東南六十五里。

簸箕山 :城東南六十五里。

馬兒山 :城東南六十五里。

老堂峪 :城東南六十五里。

高素屯山 :城東南六十五里。

三塊石山 :城東南六十七里。

龍鬚嶺 :城東南七十里。

䃳子寺山 城東南七十二里。「望女兒山 」 :城東南七十三里。

前山:臺山 :城東南七十七里。

小孩兒嶺 :城東南八十里。

金牛兒山 :城東南八十一里。

老虎臺山 :城東南八十八里。

漢兒嶺 :城東南九十里。

王千戶嶺 :城東南九十二里。

駱駝山 :城東南九十四里。

大寧臺山 :城東南一百十里。

康寧臺山 :城東南一百十二里。

閆王山 :城東南一百三十二里。

大高臺嶺 :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

小高臺嶺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大瓜寨山 :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偏嶺 :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偏古道嶺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郝家峪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金口峪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花嶺 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山城寨山 :城東南一百六十里。自「望女兒山」 至此山,皆奉天將軍所轄。

興隆嶺 城東北三十里,在天柱山之後。輝山 ,《明一統志》云:「在瀋陽衛東北四十里,層巒疊嶂,為諸山之冠。」 又有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皆在衛境。今按:此山在城東北四十里外,天柱山之後。山出白土,可以代灰。其蛇、狼等山,俱在廣寧界內。

水田山 :城東北五十里。

石碑山 :城東北八十里。

長山 城西一百里

塔灣山 :城西北一十五里。

十方寺山 :城西北九十里。

二臺子山 :城北一十里。

寒坡嶺 城北六十里

馬官橋河 城東十五里。源出水田山,流入渾河。

高素屯河 城東南四十里。源出高素屯山,流入渾河。

請幫助識別此字。蛄峪河 城東南四十里。源出小孩兒嶺,流入渾河。

義爾登河 :城東南七十里。源出高臺嶺,流入渾河。

大寧臺河 :城東南八十里。源出大寧臺嶺,流入渾河。

小峽河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郝家峪,流入渾河。

小林莊河 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源出花嶺,入小峽河,流入於渾河。自大寧臺河至此,皆奉天將軍所轄。

小瀋水 城南四里許。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起,至騾子圈南流入渾河。水之北曰「陽瀋」 ,「陽」 之名以此。

渾河 城南一十里。《明一統志》云:「一名小遼水」 ,謂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於太子河。按小遼水,《漢書》及《水經注》俱雲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今按:渾河發源自長白山《納綠諸窩集》中,西北流入英額邊門經。

興京界內繞

盛京之西南,至王大人屯東南,與太子河會西流。

合遼河為《三汊河》,入海。

白塔鋪河 城南二十里,源出老堂峪,至曹莊屯南入渾河。

沙河 城南四十里,源出王千戶嶺,至楊家灣合十里河,入渾河。

遼河 城西一百里,即巨流河也。按《漢書》及《水經》俱作大遼水,謂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南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按《明一統志》云:源出塞外,自三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五里。今按遼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遠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亦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為黑兒蘇等河,合而北流,出邊西北,繞鄧子村,又西南折,與自西北來一河合而為一,遂西南流,自開原縣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流經鐵嶺縣北,清河自東來,會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內遼河、外遼河,遶縣之西南,合而為一,至開城為巨流河,又分流復南匯,經海城縣之西,與太子河會,遂為三汊河入海。此河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魏公孫淵拒司馬懿,使將屯遼隊自固,懿張軍其南,潛渡其北,即此。唐太宗征高麗,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乃濟。至今此地遇雨不可行。蓋天造之險,自古已然,今日遂為「留都,萬世苞桑」 之勢矣。八角泊 ,城西南二里。

菱角泊 城西南四里

蓮花泊 城西北二十五里。

蒲河 :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香爐山,經永安橋。

入蓮花泊

遼陽州

老大臺山 :州城東二十五里。

華表山 城東六十里。按《明一統志》云:在都司城東六十里,丁令威化鶴得名之處。俗呼一擔山,又呼橫山。

寒坡嶺 城東六十里

官馬山 :城東七十里。

張家岡 :城東南二十里。

高麗衝 ,城東南二十五里。

灰嶺 :城東南三十里。

大石門嶺 城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漱石泉。「王油匠溝 」 城東南三十五里。

小石門嶺 :城東南四十里。

關爺嶺 :城東南四十三里。

詹家臺 :城東南四十三里。

琵琶嶺 城東南五十里。

㫰甲山 ,城東南五十五里。馬蹄峪 ,城東南五十五里。

千戶嶺 :城東南五十五里。

高峰寺山 :城東南六十里。

浪子山 :城東南六十里。

香山 :城東南六十里。

《峆》。請幫助識別此字。《寺山》: 城東南六十二里。報恩寺山: 城東南七十里。

答喇河山 :城東南八十里。

麻𡹬山 :「城東南八十里。」 《向陽寺山 》,「城南二十里。」

火石嶺 :城南二十五里。

豆腐漿嶺 :城南二十七里。

棃花峪 城南三十七里。《石門山 》:城南四十里。

牛兒嶺  城南四十三里。

七嶺 :城南四十五里。

平安寺山 :城南四十六里。

鳳凰山 :城南五十里。

關門山 :城南五十里。

鼓手峪 :城南五十五里。

千山 城南六十里。奇峰疊聳,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蓮花、月芽、獅子、彌勒、淨瓶、缽盂、海螺、臥象、獻寶、鵓鴿、三臺、漱瓊、松苔、上夾、下夾筆架等峰。太極、煉魔、鸚𪃿三石、石佛、片石、花巖、三巖、振衣岡、松、石屏、羅漢洞、石洞、玉皇閣、萬佛閣、濯纓泉、松門、雙井、西湖井、歇涼臺、仙人臺、仙人奕碁、石枰諸勝跡,《沙河》發源於此。

國初,上有「白鹿殿。」

八盤嶺 :城南六十里。

通明山 :城南七十里,上有洞。

響山 :城南三十五里。

莫峪 城南七十五里

黑峪 城南八十里

八谷寨山 :城南八十五里。

生鐵嶺 :城南一百六十里。

歪山嶺 :城南一百六十五里。

蠻子嶺 :城南一百七十五里。自生鐵嶺至此,係牛莊章京管轄。

首山 城西南十五里。一作「手山。」 山頂石上有掌指狀泉出其中,挹之不竭。晉司馬懿圍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墜首山,即此。唐太宗征高麗,嘗駐蹕於上數日,勒石紀功,改為「駐蹕山。」 上有清風寺。

麥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小陵山 :城西南三十里。

㟽山 :城西南四十里,瞭高山 :城西南六十里,即遼郊山,俗呼「了角山。」

土門山 :城西南六十里。

石嘴寺山 :城東北十里。

《韓家䃳山 》:城東北五十里。《黑鷹臺山 》:城東北五十一里。

石城山 城東北五十七里,上有古石城,本高麗白巖城,唐置巖州,今猶呼「巖州城。」

關門山 :城東北六十里。

廟兒嶺 城東北六十里。「十里河」 發源於此。「石灰窯山 」 :城東北六十里。

摩旗山 :城東北七十里。

半䃳山 城東北七十八里。曹千戶嶺 ,城東北八十里。「柳河」 發源於此。雞冠山 ,城東北八十五里。

湯河 :城東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嶺,流至高

城子北入太子河

答喇河 城東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至馬蹄峪,西入湯河。

沙河 城南三十里。源出千山,流至船城南,入太子河。

太子河 城北十五里。源出邊外撒木禪山,自葦子峪東入邊,西南流,匯渾河、遼河,為三汊河。十里河 ,城北六十里,源出廟兒嶺,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舊名稠柳河,河北為承德縣界。

柳河 城東北六十里。源出曹千戶嶺,經䃳子山、紅寶山,南入十里河。

龍潭 城外東北隅有龍潭,水深不可測,相傳有人曳櫓於此,即龍王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