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1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十一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三

  兗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二百十一卷

兗州府部彙考三

[編輯]

兗州府山川考二     各州縣志

[編輯]

《府志》
未載山川

[編輯]

滋陽縣

雩河 在縣東五里。其源發自曲阜縣南馬跑泉,西流至本境,合泗水入於汶河。或雲即泮水也。

洸河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其源由寧陽縣西流,經本境至濟寧州入會通河。

濟河 在縣治西六十里杏林閘下。即雩、沂、泗支流所會之水也。

泗河 在縣治東五里。其源發泗水縣陪尾山,迤邐過曲阜,至本境與沂水合,入金口堰。沂河 在縣治東五里。其源出尼山,西北經魯之雩門,蜿蜒至本境,與泗水合。

漕河 在縣北三十里。發源於徂徠山,入境九折而下,矯若遊龍,人號曰「九龍灣。」

韓馬河 水出無源,北連龔丘,黃淤停留,垛莊一帶水落盡為膏腴。

負瑕泉 ,相傳舜遷負夏,即此地。

《闕黨泉 》,在《將命》童子故里。

《紙房頭泉 》,古作「紙處。」

驛後泉 在昌平驛後

東北新泉 ,三義泉 、惠泉 ,既濟泉 ,古溝泉 。伭對泉 ,上蔣詡泉 。「下蔣詡泉 。」 西北新泉 ,「照星泉。」

以上十四泉,俱在城北關外,基下木釘,上以磚石緣砌如井狀。自城東北起,至城西門外,合泗水,至平政橋下西流七十里入濟河。天井閘接運。設泉壩夫三十六名,依時挑濬,河涯樹柳。金口壩 在縣治東五里。其水即雩水,會泗水自北而南,魏隋以來,建置已久。水小則堰之西流入黑風口,至城東門,繞南而西為濟河,至濟寧入天井閘,水大則縱之南行入港里河,逶迤至魯橋,下流以入淮。元延祐四年,太監闊開重修金口閘。

黑風口 ,係泗水支流,龍王廟前直進府城,出西門會十四泉,西流達於濟寧。

土樓閘 在縣治西十里。永樂九年建,舊有閘官一員,總於金口閘。嘉靖初裁革。

杏林閘 在縣治西三十里。元至元中建曲阜縣。

昌平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尼山之西。《史記》「孔子生魯昌平鄉」 ,即此。

九龍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形起伏凡九,故名「九龍山。」

石門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上有石門寺。蓼河 在縣南十里。發源昌平山,西流入泗。蓋水皆東流,惟曲阜水皆向西。

文獻泉 在縣東南,西流入沂魯泮宮遺址,《詩》「思樂泮水」 ,即此。

溫泉 ,在縣東南五里。沍寒時,水暖可浴,西流入沂,即曾點所謂「浴乎沂」 是也。

「逵泉 」 在溫泉西。水中石如伏黿,怒鼉活潑可玩,西流入沂。

青泥泉 在縣東十五里,西流入沂。

新安泉 在縣北二十五里。南流入泗。元司業楊恆愛之,取以為號。

連珠泉 在縣東南四里,西流入沂。

橫溝泉 在縣東北十八里,南流入泗。

埠下泉 在縣東北十六里,南流入泗。

黑龍潭 ,在縣北四十里九仙山前。旱禱雨輒應。亭匾「黑龍潭」 三字。

鄒縣

蟠龍山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昌平山之東南十里。

臥虎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九龍山之東,又東為雲山。又四基山之南為紅溝二山。

連青山 :在城東六十里。其勢連綿,銳峰插漢。東為巨山,又東為尖山。

鳧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連魚臺縣界,形如鳧。

《飛詩》云:「保有鳧繹。」 即此山。分東西,名曰雙鳧。東鳧西麓有人祖廟,廟內有呂公洞,洞有丹井,水僅盈掬,不竭不溢,冬溫夏涼,雖眾飲之不盡。上有伏羲廟遺址,土人呼其處為八卦山。《齊乘》云:「按《左傳》,顓臾,風姓,伏羲之後,實司太皞之祀,故有廟。伏羲都陳,世傳畫卦於此,非也。」

光武洞 在縣南六十里瓦曲村。相傳光武嘗避兵於此。

石經埠 在縣東北二十里。珠山之東,有巨人跡,大字數行,皆佛經語。又有三石豎如鼎足,俗呼「支鍋石。」

紅溝河 上源發於城東南紅溝山,離縣十八里,下流至城西南蔡莊,北入白馬河。

蓼河 ,上源發自潦煙坡,離縣六十里,下流至城西北小牛廠西北紅江口,入白馬河。

泗河 從西北滋陽縣入本境施村鋪地方,南流出永濟橋入運河。

界河 自東南滕縣入本境,經寨山西流入運河。

「雩河 」 ,上源發自尼山,離城七十里,下流自曲阜城南轉入泗河。

陳家溝泉 在縣正北,離城二十里,坐落元興社原蹇村地方,源出平地土中,池圍六丈五尺,渠長五里,廕出小泉二眼,闊三尺四寸,水深四、五尺不等。

白馬泉 在縣正北二十里,坐落元興社原蹇村地方,源出平地土中,池圍八丈二尺,渠長五里,新挑廕出小泉二眼,闊九尺,水深八九寸不等。

馬山泉 在縣正北三十里,坐落朱社莊、傅莊村,源出平地土中,池圍八丈四尺,渠長八里,闊五尺,水深三、四寸不等。

孟母泉 在縣正北二十五里,坐落公孫社宣村地方,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七丈六尺,渠長七里,廕出小泉五眼,闊二尺八寸,水深四五寸不等,西南流四里,會陳家溝、白馬二泉。

屯頭泉 在縣正北二十里,坐落中畽社白馬廠村,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九丈二尺,渠長二里,闊七尺,水深五、六寸不等。

岡山泉 在縣正北二十里,坐落中畽社白馬廠村,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七丈六尺,渠長三里,廕出小泉八眼,闊六尺,水深五、六寸不等。鱔眼泉 在縣正北三十里,坐落中畽社北貢村,源頭自平地出,池圍八丈一尺,渠長七里零四十步,闊一丈一尺,深六、七尺不等。

新泉 在縣正北三十里,坐落中畽社程家莊,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七丈一尺,渠長二里,闊九尺,水深五、六寸不等,正南流二里,會程家莊泉。程家莊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坐落中畽社程家莊,源出平地土中,池圍八丈二尺,渠長十八里,新挑廕出小泉三眼,闊一丈,水深七、八寸不等。

黃港泉 在縣西十八里,坐落故夏社羊廠村,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一十二丈,渠長八里,廕出小泉八眼,闊五尺,水深四、五寸不等。

淵源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坐落安侯社鐵角山下,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七十二丈,渠長五里零二十步,闊一丈八尺,水深十餘丈,浩瀚無底,西北流四里入白馬河。

柳青泉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坐落薄梁社鄭老軍橋,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七丈八尺,渠長七里,闊五尺二寸,水深三、四寸不等。

三角灣泉 在縣西南八十里,坐落薄梁社倉山坡,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二十五丈,渠長五里,闊九尺,水深六、七寸不等。

白莊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坐落朱社村白莊村,源出平地土中,池圍一十二丈,渠長二十里,闊一丈,水深三、四寸不等。今報枯。

勝水泉 在縣西南八十里,坐落薄梁社朝陽村,源出自忝白山半腰,池圍一丈二尺,渠長十八里,闊九尺,水深三、四寸不等。今報枯。

寧陽縣

寧山 ,在城北十八里,坐落伏山店南,俗呼為靈頂山。堪輿家言:「眾山皆大,而小者為尊;寧山獨小於眾山。邑在山南,故曰寧陽。」

翥亭山 在城西北十八里,坐落東張社。玉皇山莊孤峰獨峙。又西北二十五里為「黃山」 ,坐落東王屯社。

牟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坐落泗高社西高村迤西,北枕汶流。舊多楷木,今濯濯矣。古寺僧居久廢。山陰石井,其深數丈,僅有址存。其北為皮。

山又東南為高山

穟山 在城西二十里,坐落東張社穟山莊。水牛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坐落西茂社新莊北,形如水牛。其東南嶺,俗呼「小山。」

羅山 :在城北四十五里。坐落東王社羅山莊迤北。

虎尾山 在告山北,坐落新樂社。新樂寺迤南,上有虎峪。

皮山 在虎尾山東北,坐落新樂社堽屯城迤東,相傳即「陪山。」 東與告山相直,坐落新樂社夏戴莊北,古將軍堂址在焉。又有仙人洞。

馬山 在陪山南一里許,坐落夏戴社單家莊迤東。

簸箕山 :在城東北八十五里。坐落靈山社高莊南,西與虎尾山相峙。

玲瓏山 在靈山東,坐落南白社。《東莊集》迤東,中有鵓鴿峪、虎峪。

《泉源 》蛇眼泉:在北郭門外,泉孔如蛇眼,故名。古泉 ,出城西北隅。

三里溝泉 在縣東北里許。

井泉 在東郭門外

張家泉 :在城東十五里,西入縣川。

柳泉 在縣西十里。舊南流十五里入洸,為積沙所滲。嘉靖六年,工部主事吳鵬導之東流八里,經城南,合蛇眼等泉,至濟寧天井閘入運河,後又依南流入洸。今於康熙三年,工部王封改東流經城,會諸泉入。請幫助識別此字。河金馬莊泉: 距縣東南十二里,地名劉家村,出土中。

古城泉 :距縣南十五里,地名沙莊村,出土中。「龍魚溝」 泉 ,出縣東北六十里,西北流十二里入汶。

龍港溝泉 ,出城東北五十里,西北流約七里入汶。源頭一派澄泓,萬孔沸湧,噴起浪花砂礫,宛若洙形。大旱不竭,入汶接運,大有所賴。「八景」 之一,惜不及載。

魯姑泉 ,在穟山之陽,出土中,西南流二十五里,會濼澢山泉。

濼澢山泉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地名「羅山村。」 出土中,西南流入於蒲灣泊。

日淵泉 ,在北郭西北,工部史載名之。有詩見《藝文》。原名李家泉。

新電泉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

羅星泉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

黃家道溝 在告山側

桃花溝 在陪山北

黃澗溝 在雲山東北。西有古路,溝出黃土,可染衣。

堽城舊石閘 ,在堽城西北隅百步,元至元初建。水決,久廢。

堽城新石堰 在縣西北三十里。成化九年,員外張盛造。正德十二年,主事朱寅增置二槓,大學士商輅撰《記》。久廢。

堽城石堰閘 在堰上。流,引汶水入洸,亦員外張盛造,久廢。

洸河東閘西閘 在縣西四里。洸河兩涯之間,東西相對。嘉靖六年,主事吳鵬因洸水久涸,柳泉南入於洸,悉滲於沙,不達於漕。乃東引橫過洸河,東西各立一閘。大雨時行,洸水泛漲,則閉閘門以防其淤。春秋之交,河水淺澀,啟閘以達其流,東會蛇眼諸泉,入天井閘,以濟運道。按《水經注》:「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 南過岡縣北,又西至安民亭入於濟。《書》所謂「浮於汶達於濟」 也。迨元末因貢賦陸行不便,自濟寧開渠抵安民山,又自安民山開渠抵臨清,遂於兗東築金口堰以障泗水,又於寧陽汶水下流橫築石堰以障汶水,使汶水由洸河南流以入於濟,此堽城石堰所以設也。自明洪武,原河決安民山,塞四百里,舟不可行。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用汶人白英計,將汶河開通,直抵南旺分水廟。又於洸河口築壩,阻汶水之入洸者,名曰堽城壩。於是汶水不復通洸矣。《舊志》謂:「汶水入濟寧,則石堰可設;水入南旺,則石堰不必設。」 查石堰實為寧陽大害,非特不必設也,橫截水中,汶流不暢,一遇山水,則囓堤決口之患,歲歲有之。況河勢漸移而南,汶側一帶堤工單弱,未能久支。若厚築諸堤而開石堰,誠寧陽數世之利。然民力維艱,脂膏莫罄,司土者所當深思熟計矣。或曰:「洸雖寧河,堤實汶岸。凡邑介汶流者,若泰安、新泰、萊蕪、汶上、肥城五處,宜協夫修築也。況壩堤一決,汶上、滋陽、濟寧等處均受其」 患,更宜。

協夫修築,何為袖手坐視歲歲疲我寧人乎。惟是康熙四十一年六七月間,山水泛漲倍常,凡運河堤岸類多沖決。所由寧陽所沖石樑等口,屢詳上憲協修以非經制,未允批行。嗣後運河各堤,非遇沖決,自難照此例是在後之民牧者。《泗水縣》

石屋山 在泉林北十里。上有朝陽洞。

二旗山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形如蛟龍。紅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上有玲瓏洞。

堯山 :在紅山東北二十五里。

穀垛山 在堯山東南三十里,形如穀垛。馬頭山 ,在穀垛山西南十五里,上有官家洞。九奇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奉仙山 在縣西三十里。上鐫「奉仙山」 三字。又龍門山北三十里又有栲栳山。

朝陽岡 在縣東二十五里。

鳳凰嶺 在縣東三十里。

石佛峪 ,在城東南三十里,有《石佛像》。

聖水峪賈家峪 ,在城南二十里。

安家峪車家峪 ,在城東南四十里。

果家峪桃花峪 ,在城南二十五里。

碾子峪 :在城東南十五里。

怨兒峪 在城東南四十五里,香山之北。舊傳,卞莊子第三女修行於此,因父惡其信佛,故名。「聖水埠 」 ,在城東五里。

巧石埠 :在城西南十五里。

宮娥埠 :在城東北四十二里。

禽埠 :在城西北三十里。

朝陽洞 ,在城西北三十里,上有石壁插耳,洞口向東。

千戶洞 ,在城東南三十里。又有羅漢洞,洞內有《羅漢佛》數像。

五老洞 :在城東南三十二里。

石屋洞 :在城東北五十里。

《故事》灣 :在縣東五十里石漏村。秋夏鍾水成淵,冬間冰凍,巧結人形物像。

泗河 源出縣東陪尾山。《水經》曰:「泗水出魯卞縣北山,即此。」 其水四源並發,循城北八里,始合為一。西流至曲阜縣,經滋陽縣城東五里,與沂水合,同入金口堰。又南流三十里,至濟寧州東城下,與汶水合入會通河。

濟河 在縣東門外一里仲子祠之東。源出珍珠泉,北流入泗。

百丁河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流入泗。丑村河 在縣東北二十里,南流入泗。

石井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西南流入泗。黃溝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西南流入泗。黃陰河 在縣東三十五里。北流入泗。

金線河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南流入泗。高隅河 在縣北十五里,西南流入泗。

壁溝河 在縣西北十八里。南流入泗。

中冊河 ,在縣西北十三里。南流入泗。

嶧縣

裴山 :在城北七里,又三十里為龍山,六十里為杏子山。

龜山 在城北五十里。四圍峭壁陡峻,其形如龜。上有一泉,大旱不涸。元末土人避兵處。阜子崓 在城北五十里,山亦拔起,直入雲際。

《通志》
作柱子崓

[編輯]

周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

左峰山 在花盤山西南,右峰山在花盤山東,「方山」 在花盤山西,俱去城北五十里,旁有黃坡山。

鳧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閟宮》云:「保有鳧繹,遂荒徐宅」 ,即此。鄒縣西南亦有鳧山,中間滕、薛,距徐稍遠,恐非其地。

霸王山 在城西,上有明魯藩安丘王墓,東為漢王山,勢亦巉嶮。

灰堆山 :在城西二十里。又有大名山,在石屋山南。

黃山 :在城南二十里。又六十里有高山、黑山。又西南七十里為鳳凰山。

綠連山 在城南二十里。又五十里為鑄錢山。皇母山 在城南七十里,本女媧故跡,俗訛為「王母山。」

姑嫂山 在城東五里。又七里有青石山。護軍山 在城東北七里。相傳為漢光武駐蹕處。

筆山 在城東二十里,以山如筆架,故名。「寨山 」 在城東南六十里,圓秀如覆釜,有壁壘井臼遺址,蓋昔人避兵處也。二洞皆築石為之。

考證

不知所自始。土人建大士、元君諸祠於上。東麓有泉,雨後噴吐數尺。近日士人觴詠其旁,名之曰「一勺。」 其後為花山,亦名小華山。

覺林洞 ,一名「朝陽洞」 ,在縣北五十里,穴坐雲谷山東,林木交蔭,蔦蘿雜掛,大奇境也。邑人多讀書其間。

九陽洞 ,在覺林洞南二里許,亦屬雲谷山。「山南產桐,大至數圍,路險峻,獨有一鳥道,上通洞下如井,甃其上四壁寥闊如屋數楹,有一天泉出石竇中,尋常可供二三人,多增至十數人,水亦不竭。昔有元仝子煉汞於此,山下種杏千餘株。山頂有蓮花峰,寨壘尚在,竈磑宛然」 ,蓋至正間土人避兵處也。

仙人洞 ,在城東七里青石山。其頂有石穴,深數丈,舊傳有異人煉形於中,仙去,因名。西為碾月坡、桃花石,俱有給事中柴奇題字。洞中祀碧霞元君。四圍懸崖,古木陰森。西巖峭壁,雨則玉龍千尺直洩澗底,亦勝地也。

朝陽洞 ,在仙人洞西,邃異不及仙人洞,而《爽塏》過之。中有石龍,頭角天成,頷下有一石盂,盂中水不涸不溢。又西為「玉皇洞,其形委折,外狹內闊,隘處僅可容身,過此則深廣數十丈。有竅遙通山巔,避亂者多居之。」

水雲洞 ,在滄浪東北,《稅郭集》劉氏所開也。洞坐半巖,俯臨碧溪。當其盛時,洞前別築亭屋,桃李山花滿崖谷間,境大幽僻。今則屋廬傾圮,林木凋摧,徒有寒雲野水而已。

崖頭洞 :在城東北四十里。坐掛榜山北,西泇水流其下,洞中祀觀音大士。洞前雜植梨栗諸樹,地亦幽僻。

燎竹峪 在滄浪淵西北一里許。峪藏大巖中,其竹盡如火燎狀,故名。巖畔有草廬,周垣險絕,一面架石樑為門戶出入處。崖上有瀑布泉百尺,下瀉廬前,遶澗流出。至冬春稍微細,楸桐栗、柿布滿山谷,亭午尚陰陰,疑亦古之隱君子居雲。今稍荒落,不逮昔時。

祖水 ,按《郡國志》,偪陽有祖水,祖水而南亂於沂而注於沭。酈道元《水經注》云:「偪陽縣西北有祖水溝,去偪陽八十里,東南流,逕偪陽縣故城。」 《地理志》曰:「故偪陽國也。」

白馬泉 縣西二里許

許池泉 在縣北十里嶺阜下突出五泉:一珍珠泉,狀若噴珠;一鍋泉,狀類鼎沸;一篩泉,有簸揚之狀;一金花泉,映日作金碧色;一灰泉,稍沉濁,不類諸泉,清澈可鑑毛髮。水深數尺,下遊魚藻芹,歷歷可數。四圍林木陰森,王右軍所稱「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尚類是耶?

溫水泉 縣西五十里。有二泉,西南流至留城板閘入漕河。

「龍泉 」 出黃丘山之東南,遶黃丘,北流入於新河。

滄浪淵 在縣北六十里車稍峪下。淵西舊有石刻「孔子聽孺子歌滄浪處。」 四圍峰巒突兀,俯臨淵壑。澗下一池水,深碧浻昧莫測。淵北有龍祠,土人謂內有穴數畝達祠下,蓋神龍之宅也。祠左右茂林叢嶂,嵐光霞色,朝夕異狀。宋宣和間,賜額為「霖澤廟。」 歲旱,禱雨輒應。

大洞山泉 縣北四十里,出柏山西巖有池,深丈餘,歲旱禱雨輒應。金明昌間,建龍王祠於其側。

玉華泉 ,在縣西四十五里。源出白茅山,後逕建陵,東南流入新河。

鄫子井 縣東八十里鄫城內。

顏子井 縣東南四十里。

龍門 在縣北五十里。兩崖峭削如劈,高數十丈,滄浪水由谷中流出。

魚臺縣

鳳凰山 在黃山之左。山勢左右環抱如垂兩翼中脈層次跌落,突兀隆起,故名。

黃山 ,在鳧山之右,去縣五十里。

雲寨山 ,黃山之後山也,下名「寨里。」 聖母池等六大泉並六小泉出焉。

兗山 在黃山之側

獨山 在平山之前,巍然獨秀,故名。北連白沙、黃山,瀠泂錯落。又有東西龍泉,映帶左右,真湖山佳勝處也。《魚邑勝概》,稱此為最。廟山與獨山對峙,以有伏羲廟,故名。金沙嶺在邑西境,山自曹定而東扺於金鄉,聳峙縣界,綿延三百餘里,因地異名,不可勝考。上多莎草,映日如金,故名。下為孔道。金莎、《曉行》,縣景之一也。

染山 在魚臺縣東北,界山也。北界鄒,東界滕。

前有小白河,瀦為郁郎淵,一名溫水湖,有泉名「聖母池」 ,流遶村居籬落入河,至陽城湖橋頭閘入運。

菏河 在縣治南七里。《禹貢》「導菏澤,被孟瀦」 ,是也。按《水經注》曰:「濟水至乘氏西,分為二。其一東流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南,又東過東緡縣北,又東過方輿縣北,謂之菏水。」 是菏水固濟水南流之一支也。《水經注》又曰:黃水南至方輿,入於菏水。菏水又東逕秦梁,夾岸積石,高二丈,言始皇東巡所造,因以名焉。以今輿圖質之,皆在境內,特黃河南徙,運復東遷,此河遂湮,故蹟猶在。而《定陶邑志》以為「縣之東北,菏水出焉」 ,此猶執源概流之說。若《鉅野縣志》竟以秦梁為金鄉山下之橋,則失之附會者遠矣。

泥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水東南流,逕沛縣西,入於泡河,東達於漕。今河亦湮,止有地名泥河涯,一名瀰河涯,蓋「泥」 、「瀰」 聲訛也。

鴻溝 ,在縣東南五十里。蓋沛縣之流鄰於縣界者,非楚漢分界之鴻溝也。

硯瓦溝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運河東畔之水也。納黃山下諸泉之水,逕獨山湖以入運。按:邑昔多陶硯,梁公硯特其著者耳。今陶已廢,遺蹟無存,或溝名以此。

沙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逕沙河鎮,過雙龍橋流入昭陽湖,蓋運河故道也。昔與滕縣沙河為一,故名。自夏鎮開運河,改昭陽東畔,此河不與。

《滕通郡志》
猶載水從滕縣西流入境仍故蹟耳

[編輯]

漷水 ,在縣東五十里,亦運河東畔之水也。春秋取邾田,以郭水為界,即此。源出滕縣述山西南麓,受諸泉水,至滄溝折而西,過沙河店,至黃甫壩,轉趨趙溝西會南梁水入漕。又《水經註》曰:「蕃縣」《滕》,地。東北平澤,泉若輪焉。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水。」

陽城湖 在縣東南七十里。諸山泊泉,自寨、兗二山南流,會滕縣大烏泉水,匯而為湖,別為小河,自雞鳴臺以東,溢而入運。

昭陽湖 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刁陽」 ,故為運河。東岸受滕縣諸泉,匯為巨浸,週迴十餘里,溢水沽頭閘入運。嘉靖末年,黃河東決,由運趨湖,漕渠阻塞。尚書朱衡改新渠於湖東,以避河水。隆慶六年,又於其南築土堤二百五十餘丈,又築東西決口二隄,以防河患。自是河益南徙,不復趨湖。滕諸泉水,西流入運,亦阻漕隄,不入湖內,於是淤填日積,居民樹藝承糧,謂之「淤地。」 然西境鄰邑諸山泊水,自高趨下,每遇淫霖,輒匯為浸,下流阻塞,渰沒為災。今復開河,水來愈便。此疏渠必兼築隄,而深浚沛邑下口,尢為今日之急務也。

獨山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亙東而南,一名「南陽湖。」 滕縣沙河諸水,由京、章支河西南灌輸逕湖入運。本縣黃寨諸泉水,亦由硯瓦溝逕湖入運。隆慶六年夏,水泛溢,乃於南陽北岸為石隄三十餘里,減水閘十四座,自是水無潰決,漕運無阻。

運河 在縣東三十里,是為新河。明嘉靖末年,治河尚書朱衡開夏鎮新河一百四十里,以達南陽,避河決之患及昭陽湖之險,至今因之。縣管漕隄,自沛縣珠梅閘至本縣南陽閘,凡八十五里,皆新河也。

《濟水故道 》按汶水由東平西流,合北濟故請幫助識別此字。以入於海。泗水由曲阜南流,合南濟故瀆以入於淮。此《水經》故道也。《水經》云:「南濟至乘氏縣西,地在曹州。又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入鉅野澤,為濟瀆。其一南流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地在金鄉。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亦在金鄉。又東過方輿縣北,為菏水。又東過胡陵北至南陽,相距五十里。又北」二十里為廣運閘,明初所開牛頭河也,地名「塌場口。」

牛頭河 由濟寧西二十里,首受永通閘,洩出漕渠之水,注之耐牢坡,至本縣塌場口,開廣運閘而出入於舊渠,蓋黃河故道也。明初用兵梁晉,開通此渠,以資運道,故建永通閘於北。正統以後,防塌場口之潰,故建廣運閘於南。漕渠水盛,由此行舟。黃河自曹州雙河口來,亦由此入運。今運渠東徙,河水南流,此河與故渠同。塞金鄉縣。

金鄉山 在縣西北三十七里鉅野境。山上有清涼洞,深十餘丈,內鑿石作四小閣,中一堂,陛外兩門,門外兩大閣,世傳秦始皇避暑宮也。堂陛上有石佛三尊。後有泉水一池,山僧取汲之。山北麓有聖水池,秦時善望氣者曰「有天子氣。」

遂鑿之為洞。今觀此無益鉅工。非秦力豈能為哉。

春城堆 在縣治東三里。取古「迎春於東郊」 之義,至今迎春於其處。其形崎嶇如城,晉太尉郗鑒所居故宅。

魚垞堆 ,在縣治西八里。崎嶇綿遠,狀若魚然。上有玉皇廟。

王家岡 在縣西北三十里陽山之東。環岡居民,多王姓者。

鳳凰嶺 :在縣治北四里許。

緡城埠 在城北二十五里金鄉。舊為「緡」 ,即其地也。

「徐家堆 」 在雞黍城東北,居民多徐姓。

秀峰堆 在城南二十五里,《乾魚頭集》東南,上有秀峰寺。

萬春堆 在城西南三十里,上有萬春宮。「壽河 」 在縣治東儒學前。四瀦環流,原於淶水相通,自金末漸塞,略存故址。

寬河 在城東六里

黃母河 ,按《縣碑記》,「金鄉乃黃河故道也。」 元至元二年,黃河南遷於豐沛,今河蹟尚存。

石家河 在縣西北八里。

蛭溝 在縣南八里。東邊谷亭鎮,西抵城武縣界。

清泉井 在儒學內,文昌祠前。

石羊井 在縣治西關,其井傍有石羊。

惠民井 在儒學南百步外。知縣盛德因建望仙橋,鑿池得之。原有碑記。井亭今廢。

賽雨井 在縣治南堤下,因造蓮池得之。福泉井 在城北六里道傍,因挑路掘出,立《天賜福泉碑》。

「古井 」 在東門北,修堤掘出。

義井 在人皇廟前,新甃知縣李國泰有《碑記》。單縣

大陵山 在縣西南五里。勢頗高聳,雖屢更黃水淤沒,形尚宛然。按《縣志》,謂之「土山。」 又城北二里有棗堌,又七里有七里堌,去城十八里有北堌。

城武縣

鳳凰嶺 在城南廂外。晉初有鳳凰棲其上,今城南門名「儀鳳」 ,以此。後黃河泛溢,就嶺築堤,僅存高址。

小東臺 在東堤外,與壽峰東西峙,形削微聳。邑之新河自兌而乾,轉艮而巽,水東注,此其銷脈。

桶子河 在城南二里。西自曹縣灣頭,入城武境,東至三岔股河,折而東北,至金鄉縣東董家樓,經魚臺入南陽湖。康熙四十一年,知縣趙嗣晉新濬,自王家莊至三岔股河,凡十五里。舊支河 在城南二十里,源頭淤塞。城武境長四十里,形勢尚存。

南堤河 按:《舊志》云:「在堤南,西自曹縣境,沿堤曲折至邑東二十里,會於北堤河。」

新堤河 康熙四十年知縣趙嗣晉新濬,依北堤河故道,自西鄉小廟村秦家林起,至東鄉雙堌集上界止,長二千七百丈,寬五丈,深二丈,兩岸植柳。城北水患數年,賴此河洩水,民得布種。「北鄉新河 」 ,康熙四十一年知縣趙嗣晉新開,自西鄉康家窪起,東南至七里口,入北堤新河,凡二十里。

北鄉小河 ,康熙四十一年,知縣趙嗣晉新開西北,自黨家窪起,東南入北堤新河,凡二十五里。

馬澶淵 舊《志》云:在縣南數里,東南一股與徐、邳水合,又一股北行九十餘里,接張秋河,西北與衛水會,由滑開漕渠而東。今東道湮沒,皆不可考。按《春秋》襄公二十年夏六月,公會晉侯、齊侯等,盟於澶淵。《注》云:「澶淵,衛地,在頓丘縣南。」 或即此地。馬字疑誤。

菏澤 縣東北四十里,定陶城武界上。《禹貢》「導菏澤,被孟瀦」 ,即此。其故道今沒。

堂溝 堂,衛傍邑溝,其地也,在縣北四十里。《詩》雲「望楚與堂」 ,即此。

傅家潭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圜轉數里,地形甚窪,三秋淫潦,匯為瀦澤。舊《志》云:「東經闞家店等處,有河洩此水入鉅野界,至南陽湖,年久河道淤沒。」 康熙三十七年,重濬故道,以洩傅家潭之水。按:此潭接界單邑,邇來定、鉅疏河,不由故道,竟欲導水注武,疊詳不已。憲檄頻催,知縣趙嗣晉親勘潭形,積水難洩。汶上、巴丘諸村哀籲者數百,僉以「一潭不能容三縣之水」 為言。知縣

趙嗣晉力請苦懇,事遂寢。

西湖 西關外環堤皆水,浩瀚汪洋,文山卻峙湖心。登眺憑覽,一望無際,獨擅一邑之勝。按:二十年前俱平原曠野,今則渟瀦百餘頃,往來漁翁舟子,鼓棹中流矣。天時地利,前後迥別如此,特增入四景內,以志巨觀。

濟寧州

《魚山 》在城中央,闤闠櫛比,殊不覺有峰巒陂陀意,但墳起而已。

牛來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與兩城山相接。馬陵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與鳧山相接。曠山 在城西二十里,與彭子山對峙。

琵琶山 在城東五里,培塿迤邐,不甚高。按《志》,「女媧陵在濟寧城東」 ,疑此或是女媧琵琶,俗傳訛也。其東臨泗水,今有隧道尚存。

九女堆 ,在城北五里,舊傳檀道濟唱《籌量沙》所築,非是。九堆,參差相向,疑古陵墓,但無斷碑殘碣可考耳。

香葬堆 ,在城南三十里。松杉蔥鬱,皆數百年物。堆凡三層,形如壇壝,上建大覺寺。有郡人《李鑑碑》,亦不詳所自雲。

「三皇臺 」 在城南三十里大流店東。下疊磚臺方畝,松柏陰森,不甚高敞,而完樸堅固。有古碑,為里人所壞。

風花臺 在城西十里,屹然一丘,突起湖濱。臺四周皆荷花,清芬撲人,風夕倍勝,故名。遠望之,如翠嶴浮海面。

汶水 出萊蕪縣原山之陽,會泰山、徂徠諸泉,由泰安西南流,經堽城壩,會坎河諸泉,至南旺分水龍王廟,六分北流出南旺下閘,四分南流出南旺上閘,至濟寧與泗水同入運。

洸水 ,汶支流也。元時於汶水之陰,堽城之左作斗門,遏汶南流入泗,謂之「洸水。」 明成化間,於新堰鑿河十餘里,南入於洸,從高吳橋西南入州境,會沂、泗二水,遶城入天井閘濟運。崇禎十七年,濟寧衛指揮張世臣築楊家壩,改由城北而西,自夏家橋入湖。

泗水 出泗水縣陪尾山下,四源並出,故曰「泗水。」

「會通河 在州南門外。南自魚臺之界牌淺,西至本州之五里淺,屬濟寧州,長六十八里。東自本州之五里淺,西至鉅野之火頭灣,屬濟寧衛,長二十五里。」 元至正間開鑿,以通漕運。舊由徐州達清河入淮,今改由微山湖入八閘,出董口入淮。北徑東昌之臨清州,與衛河合流入海。州境置閘,凡十有二,沂、泗、洸、汶入漕之泉九十有七,而蘆溝泉、「托基泉」 、「馬陵泉」 、浣筆泉,俱境內泉也,皆徑入於漕。

月河 在州城南。自濟民橋入口,由上新閘、中新閘至下新閘出口,入於運河。天順元年,主事孫仁建閘。

平流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

黑龍潭 在州西十二里許,瀕漕,其水黮墨深無際。

馬場湖 在州西十里。漕渠北岸,北接蜀山湖。萬曆十七年,尚書潘季馴於湖北岸為減水閘三座,東為堤一道,長一千六百餘丈。湖之西口為馮家壩,長十餘丈,以備蓄洩。湖凡周回四十里。

浣筆泉 在州城東一里許馬驛橋南。一方池,一圓池,南流至通濟橋入運。

托基泉 在州南六十里魯橋鎮迤東,平地出水,入棗林閘。

馬陵泉 在州南六十里馬陵山下,平地出水,入魯橋閘。

蘆溝泉 在州東南六十五里牛來山迤北,平地出水,入南陽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