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3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三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三十二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二十四

  兗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二百三十二卷

兗州府部彙考二十四

[編輯]

兗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州縣志合載

[編輯]

嘉祥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七里小青山下。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三里澹臺山下。俱明洪武八年,知縣葉得全建。

「邑厲壇 」 在縣北城外《萌山》之下。以上三壇,有司俱以歲時致祭。

城隍廟 在嘉祥縣東萌山之陽。明洪武二年,主簿楊弘建。天順七年知縣張慶「重修。」

馬神廟 在縣治東。明宣德六年,主簿張景昭建。

八蜡廟 在嘉祥縣獨坐山前。

伏羲廟 在嘉祥縣西坨山之巔。金大定十五年,巨室李平重建。

惠濟公廟 在嘉祥縣南少西十五里許青山之陰,有漢建寧元年碑,著其靈應,號「青山君。」 至晉永安間,奉車都尉金鄉申弘立石為頌。宋崇寧元年,敕賜其廟為崇祐,封靈應侯。宣和三年,加封為惠濟公,稱其為古焦王子,世傳為神農之後,封於焦,以國為氏,亦無可考也。宋元以來,禱雨祈晴,感應如響。至正元年,縣尹劉敬嘗重修之。明宣德間,知縣閻傑亦嘗修焉。金人趙衡,正元人蘇若思、明人曹鼐,俱有碑記。

秋胡廟 在嘉祥縣南五十里許平山之上,其來甚久。元至元八年,主簿夏清因祈雨有感而重修之。俗傳秋胡之妻邵氏貞烈為神,其山下有戊戌鄉,居民多姓邵氏,自稱秋胡妻,族郗。文成公祠 在嘉祥縣東南七里郗城之左。晉太尉鑒謚文成公。元末祠為兵毀。

「昭惠靈顯真君廟 」 在嘉祥縣南五十五里蕭山之前。元統元年十一月創,今毀。

龍王廟 在嘉祥縣北門內。

關帝廟 有四一在西門內,元大德間伯岳䚟建。一在東門外,嘉靖間建;一在北關;一在西郭外。

三殿行宮 在嘉祥縣呂村鄉。貢進士夏務本有「記。」

翁翁廟 在嘉祥縣范山右,延祐五年建。靈公廟 在嘉祥縣旿落山南,宋時建。東嶽廟 在嘉祥縣護山之陽,不知創自何時,元大德間重建。

真武廟 在縣治後萌山絕頂。正統甲子,漕運參將湯節見萌山之勝,捐資建之。

鉅野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以上俱明洪武四年縣丞陶友仁建。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七年,知縣曹遺貴建。

馬神廟 在縣治東南。明宣德五年,主簿蘇敬創建。

八蜡廟 ,在鉅野縣東門外。

神農廟 在縣治東南五十里金山之巔。「比干廟 」 在縣治西南二十里。

文昌祠 ,在鉅野縣文廟之戟門左。

「關聖廟 」 在鉅野縣南門外。

真武廟 ,在鉅野縣北門外。

東嶽廟 在鉅野縣東門。

「三皇廟 」 ,在鉅野縣城內東北隅。

火神廟 ,在鉅野縣城內西南隅。

「三義廟 」 在鉅野縣城西三里許。

三官廟 在鉅野縣城內西北隅。

三教廟 在鉅野縣城東十五里許。

玉皇廟 ,在鉅野縣城西南二里許。

鄆城縣

社稷壇 在城西門外。明洪武七年,知縣王子章建。嘉靖十七年,知縣趙若唐重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明洪武七年建。

邑厲壇 在城北門外,明洪武七年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七年建。

馬神廟 在鄆城縣西門內。明景泰元年,縣丞程邦寧建。

八蜡廟 在鄆城縣東門外。明嘉靖十五年,知縣趙若唐建。

元帝廟 在縣北門外。元至大三年,瓠子河決,東匯於鄆。泰定四年,通事舍人宋企等立廟鎮之。

東嶽廟 在鄆城縣東門外。邑人仝氏捐基創建。康熙十一年,邑人高尚志增修。弘敞繪麗,洵成巨觀。

曠廟 在城東荒坡,舊祀龍神,禱雨輒應。「泰山行宮 」 ,在鄆城縣八蜡廟東。

龍王廟 在鄆城縣南門外。

關聖廟 在鄆城縣城中央。

玉皇廟 ,在鄆城縣東北隅。

「三義廟 」 在鄆城縣城西北隅。

火神廟 在鄆城縣西門外。

三官廟 在火神廟西

金龍王廟 在鄆城縣城西南五里。舊建以鎮河患,遇旱,禱雨有應。

東平州

社稷壇 在州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俱明洪武初,須城知縣王建中建。

郡厲壇 在北城外

城隍廟 「舊在州城西北,明洪武四年,移置州東。永樂元年,知縣劉箴重建。」

馬神廟 舊在州治東,今移建寅賓館後。「八蜡廟 」 在東平州城南二里。

帝堯陵廟 在東平州東北二十里「堯陵之前。明洪武四年,遣編修葛守城修建,敕有司春秋祭享,三歲一遣官致祭,國有大慶則告。」 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劉元凱重修。其制:「正殿七間,前為重門,門外大坊一座。」

敕建太河神廟 在東平州西六十里壽張沙灣岸上,明景泰間敕建。春秋二仲,「東平、東阿備祭,管河工部郎中行禮。」

龍王廟 在東平州東一里隄上。

旗纛廟 在東平州所治東北,春秋守禦官致祭。

宋王沂公祠 。在東平州。

先師廟側。公判鄆州。宋開寶元年,大星墜其寢,遂

薨於鄆。鄆人思慕,建祠祀之,有劉敞《碑記》。元嚴魯公祠 ,在州治東北。元時建祠。行軍萬戶魯國武惠公嚴實,有元好問《碑記》。

汶上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南。俱明洪武間,知縣鄭原創建。

邑厲壇 在縣城北。明洪武七年,知縣陳宗義建。

城隍廟 在汶上縣城南。明洪武八年,知縣陳宗義創。

馬神廟 在縣治南。明宣德六年,知縣衛昉建。八蜡廟 無考。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西南三十里南旺湖上。某年敕建。明天順二年,主事孫仁重修,學士許彬有《記》,有司春秋秩祀。

宋尚書祠 在南旺湖上。明永樂初,尚書宋禮開會通河有功。正德二年,奏請建祠,以侍郎金純、都督周長配。有司春秋秩祠。

文昌祠 舊在戟門左,今移於城內東北隅。禹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分水口北岸。正德十二年主事朱寅建,後更名「漕河神祠。」

白老人祠 在汶上縣戴村龍王廟後。遏洸導汶,分流通漕,英之謀也。萬曆二十六年,主事胡瓚建。

關帝廟 在汶上縣西街。嘉靖間建。朔望縣令拜謁如城隍廟制。

梁王太師廟 在汶上縣西門外感化橋西。梁王彥章死節處也,有墓在焉。

三皇廟 ,在汶上縣榻山,舊在預備倉基,後廢。火神廟 ,在汶上縣東關,西關亦有之。

東嶽廟 在汶上縣東門外,側有「碧霞元君殿。」 真武廟 ,在汶上縣北門外。

三義廟 在汶上縣齊皋。

玉皇閣 在汶上縣東關。

三官廟 在汶上縣南關。

二郎廟 在汶上縣南關。

雙皇廟 在汶上縣唐陽村。居民誤以滋陽山為「首陽」 ,故祀夷、齊於此。

韓公生祠 在汶上縣西門外感化橋畔。公名惟倫,嘉靖間任,當時有清名,以憂去,民思之,為立祠以秩祀。

趙公生祠 在汶上縣儒學西。公名可懷,嘉靖末年任。實心任事,勞怨弗辭。土田賦役,夙弊一清,民至今猶被其澤。

東阿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東南。俱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創建。

邑厲壇 舊在縣治西北。明成化十八年,知縣陳貴遷於城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八年,朱真建。萬曆二十三年,知縣王以旌重修。

馬神廟 在縣治東

八蜡廟 在東阿縣東門外迤北。明萬曆間,知縣白棟建。

敕賜顯惠廟 在縣西六十里安平鎮運河東岸。明弘治五年河決,奉敕創建。壽張、陽穀二縣春秋更祭。

洪範池龍祠 在東阿縣東南十五里洪範池上。金明昌間,蕭國公侯摯所建,有金、元碑記。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重修,有司春秋秩祀。萬曆三年,知縣白棟復於城南二里建龍祠一區,牓曰「靈惠」 ,乃移其祭於此。是後,春秋二祭,一在城南,一在池上。

黃石公祠 在東阿縣東北一里黃石山下。《漢書》:「張良於下邳橋逢老父,授良書一編,謂曰:『後十三年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也』。」 良果於此得黃石。後人立祠焉。唐人李卓有記。宋、元以來,設山長奉祀。明洪武知縣黃哲,景泰六年,知縣徐思恭相繼增修,常以三月二十八日長吏奉祀。今廢。

東阿王祠 在城西八里魚山,即王墓也。明隆慶五年建。

延陵季子祠 。在東阿縣西南七十里漕河東岸,掛劍臺上,即世所傳徐君墓也。

韓公祠 在顯惠廟東,祀張秋,管河通政韓鼎。劉公祠 在顯惠廟後,祀兗州府管河同知劉福。

白公生祠 :在城中龍溪之西。知縣白棟有惠政及民。去後,百姓立祠。逢歲時及棟生日,父老聚會祈祝、飲食宴樂其中,謂之「白公社。」

靈惠祠 在東阿縣南廓外一里許,有堂五楹,有戟門,有廡,有大門。萬曆三年,知縣白棟建。太河神祠 ,在東阿縣西南七十里,地名「沙灣。」 正統十四年河決塞成,奉敕創建。

東流祠堂 在東阿縣東南內。祀宋大儒周濂溪先生、程明道先生、伊川先生、朱文公先生、張橫渠先生,元李野齋、嚴左丞及明劉黃石、劉東溪。

真武廟 在東阿縣北,成化十八年創建。東嶽廟 ,在東阿縣東。

「關帝廟 」 在東阿縣治東,知縣王紹重修。「三官廟 」 在東阿縣治東北。

火神廟 在東阿縣治東北。

靈官廟 在東阿縣北

桓肅公祠 在東阿縣小河口,有碑址。

「於文定公祠 。」 在東阿縣。

文廟東。明萬曆間敕建。

平陰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南。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俱明洪武三年知縣黃溥建。

馬神廟 在社稷壇西。明宣德六年,知縣馬良創建。

八蜡廟 在縣城西

舊城隍廟 在平陰縣莊科村。相傳為宋高懷德邑居所置。

顯烈廟 一在南門外,一在大義集,一在水山,一在平陰縣治後。邑人王詩、朱冠建,張宗敞重修,有碑記。

二王先生祠 在縣西南二十里石硤村,祀金醇德先生王去非、榆山先生王去執,元至治元年達魯花赤也先建,即二先生故居也。邑人李之紹有記。

陽穀縣

社稷壇 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俱明洪武三十年,知縣劉源建。成化間知縣劉洪重修。

邑厲壇 在縣北。明洪武七年,知縣孫俊建。成化間,知縣劉洪重修。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知縣朱達建。正統間,知縣暢茂、成化間知縣劉洪繼修。

馬神廟 在縣治西。明宣德七年,主簿魏奇建。成化二十三年,主簿於松「重修。」

八蜡廟 在陽穀縣東。明嘉靖十四年,邑人盛侃會眾重建。

真武廟 在陽穀縣治東北,臺高丈餘。明洪武十八年,鄉民傅聚會眾重修。

東嶽廟 在陽穀縣城東關。明永樂八年,鄉民胡福會眾重修。萬曆二十七年,知縣顏問邦命義民董憲章捐財重修。

關帝廟 一在陽穀縣治東北,稱鐵馬關王廟。有元至正《感應碑》。聖像與帥與馬,皆鑄鐵為之。明洪武十八年,鄉民杜成會眾重修。萬曆二十四年,典史何耀重修。三十三年,邑舉人郭天璟增修。

三皇廟 在陽穀縣城內鐘樓東,即古塔舊址。明崇禎間,知縣李寅賓建。

泰山行宮 一在陽穀縣倉衚衕,邑舉人李春茂建。一在教場口,一在縣東關,義民王尚義建。插花廟 在陽穀縣治東北。始由無考,亦不知為何神。邑閨秀歲時攜香楮入廟,焚禱乞巧,相傳為插花娘娘廟雲。今廢。

壽張縣

社稷壇 :在城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門外。俱明洪武十四年,知縣譚道建。

邑厲壇 在縣城東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十四年,知縣譚道遷縣創建。

馬神廟 在縣治西。明宣德六年,知縣李貫建。八蜡廟 在城南。

關帝廟 在壽張縣城內東南隅,邑人千戶丁煒建。

十八郎廟 ,在壽張縣南門內,俗稱「插花廟。」 白衣觀音廟 ,在壽張縣城內西南隅。

火神廟 在壽張縣馬神廟前。

「井龍王廟 」 在壽張縣城內西南隅。

「三義廟 」 在壽張縣東隅。

東嶽廟 ,在壽張縣東關外,每歲迎春於此。靈官廟 ,在壽張縣東嶽廟前。

三官廟 在壽張縣東關柵欄門內。

玉皇廟 在壽張縣南關東,顯慶寺西。

觀音廟 在壽張縣南門外百步許。

炳靈廟 在壽張縣西門外六十步高丘上。地藏王廟 在壽張縣西關西頭街北,邑人曹一豸建。

天仙廟 在壽張縣北門外東。

三皇廟 在縣北門外

真武廟 在縣城北一里。

瘢疹廟 在縣東南一里。俗稱「於家廟。」

黑虎廟 在縣城南三十五里。

胡臺廟 在縣城東五十里。

沂州

社稷壇 在州城北。明洪武三年,知州羅希孟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城南,今遷西南隅。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州何格建。

郡厲壇 在州北關東一里。

城隍廟 :在州治西北。明洪武元年,知州羅希孟建。

馬神廟 在州治北

八蜡廟 舊在西關內涑河北。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州何格遷涑河南。

季文子廟 在沂州西南魯鄉山上。費為文子食邑,魯人思之,建祠奉焉。金明昌間,有道士廬於其側,謂之龍泉觀。元初,道士顏志佑重建。荀子廟 在沂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蘭陵城。武侯祠 在沂州北三十里,即故中丘城也。諸葛孔明以陽都人來居於此,後人稱中丘為「諸葛城」 ,立武侯祠。

睢陵公祠 。在沂州北三十里孝感河上,祀晉太保王祥元天曆二年建。

忠孝祠 在城西北。祀諸葛武侯、王太保祥。明嘉靖十三年,兵備李士允建,自為之《記》。

昭應廟 在沂州西三十里艾山,祀柳毅。宋、元。

豐二年,封毅靈鎮侯,賜額「昭應。」

景賢祠 在沂州南關南五里。合祠漢諸葛亮,晉王祥、王覽,唐顏果卿、顏真卿。明嘉靖三十年,知州何格建,自為《記》。

「王右軍祠 」 ,在普照寺內,即羲之故宅。

酺神廟 《路史》:在艾山東厚丘城側。《周禮》:「族長祭酺。」 酺災害神主蝝螟,故祭之,因合眾飲酒。後世遂有酺賜。

旗纛廟 在沂州衛東,霜降日祭,衛官主之。孝友祠 在沂州北三十里孝感河上。祀王祥、王覽。

樊噲廟 在沂州故城北樊母村。

二疏祠 在沂州二疏城,祀疏廣、疏受。弘治間,副使趙鶴齡建。嘉靖間,僉事李士允修,自撰《碑記》。

「三義廟 」 在沂州南門甕城內,萬曆十六年建。原奉祀武安王神,不欲獨祀。忽憑卒語,欲劉、張共之,遂塑三像於其中。

關王廟 在沂州南關南頭。

東嶽廟 在沂州西門外迤北一里許,唐尉遲恭重修。

玉皇廟 在沂州北關外。

三官廟 在沂州南關西。

藥王廟 在沂州治南,萬曆三十年創建。「關王廟 」 在沂州治西南,明朝建。

郯城縣

社稷壇 在城北,古城西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

邑厲壇 在北門外。俱明洪武二年建。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年知縣劉昇建。馬神廟 在縣治西北。明宣德元年縣丞劉昶建。

八蜡廟 在城東二里山上。

問官祠 即郯子廟,在縣北門內。明正德八年,知縣黃琮建,有《記》。

南嶽行祠 在郯城縣西北六十里長城社。其神靈應,每二三月間,遠近咸至,香火如市。成化二十三年,知縣蘇源重修。

龍王廟 在郯城縣東南三十五里望海樓下。元至元三十年,朱英等建。

席文襄公祠 在郯城縣北門內。祀知縣席書,副使趙廷松有記。

唐文襄公祠 在郯城縣北門內,祀知縣唐龍,邑人張景華有記。

康公祠 在縣北門內,祀典史康有惠,有《碑記》。郯子廟 在郯城縣南十五里寨子社,不知何年建立,後廢。至萬曆三十二年鄉民朱運重修。及康熙七年地震倒塌。邑恩貢生杜景炤具募文道人楊守性重修。

玉皇廟 在郯城縣東南一里。康熙十一年,道人羅真延創建。

真武廟 一在郯城縣之舊城北門內,醫士官蔣勸建。一在《馬頭集》。

三官廟 一在郯城縣西門外,一在縣北關西偏,一在馬頭集。

泰山行宮 一在郯城縣南,一在馬頭集。「二郎廟 」 在郯城縣南門內。

東嶽行祠 ,在郯城縣西三十里。

「三祐祠 。」 在郯城縣北門外,醫士官蔣勸建。二聖廟 ,在郯城縣西北十八里馬頭集東。「火星廟 」 ,在郯城縣馬頭集街南門上。

揭府君廟 在郯城縣南四十里「嵷口社」 《費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西南。

邑厲壇 在城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正統六年知縣王鏜修。」 馬神廟 「在縣治西。明正統六年知縣王鏜建。」 八蜡廟 「舊在古費城,明嘉靖三十年知縣趙守義遷於西門。」

玉皇廟 在費縣東北三里。

東嶽廟 在費縣西門內。

靈官廟 石渠廟

北極廟 在費縣瞻蒙門北城樓上。

龍王廟 在費縣儒學東。

舜廟 在費縣西一百二十里。西有歷山,其東有雷澤。

蒙山神祠 。在費縣西北七十里蒙山之陽。宋政和五年封昭濟惠民王,舊謂之「昭濟王廟。」 泉山神祠 ,在費縣西南二十里。

顏魯公廟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朱滿村。宋、元

祐六年,知縣事楊元永建,尚書曹輔為記,祕書省秦觀所書,又有米芾《仙真記》。

蒼山神祠 。在費縣南三里。宋元豐二年封豐德侯,賜額「靈豐。」

寺觀附

[編輯]

滋陽縣

大覺禪寺 ,在滋陽縣北李宮社張留村,有邑紳馬永康《記》。

「三聖堂 」 在滋陽縣西南《西辛王社》。

觀音堂 在滋陽縣西二十五里西辛王社譚家莊,一在縣西八里舊縣社。一在西南婁莊集。大士庵 在滋陽縣西郭外,崇禎十二年建。白衣堂 在滋陽縣東橋。景賢書院,一在城內之南池,一在西郭外之舊關。

「皇姑庵 」 在滋陽縣西北西大南社,舊傳唐太宗妹剃度之處。

「諸天寺 」 ,在滋陽縣泗水橋旁,魯敬王建。石佛寺 ,在滋陽縣北關東北,內有聖井泉,旱而祈雨必應。

朿村寺 在縣北高吳社。

小蒙寺 在縣西北吳寺社。

房家院寺 在縣北羅家店。

孤村寺 在縣《王音》北。

形堂寺 在縣西邢安西。

《翟村堂 》在縣城西臧家店。

頓村寺 西頓村堂俱在《舊瑕丘》之北。

袁莊堂 在縣北砂堆社。

孔宅屯堂 在縣城西,故縣社。

「五聖堂 」 在縣北《李宮社》。

興隆寺 在縣北門內大東街。舊名「普樂」 ,隋文帝仁壽二年建。宋太平興國七年改為興隆。王禹偁有《記》。殿廡門階,規制恢宏。古塔十三級,高峻入雲。隋時物也。今府縣朝賀,肄禮其中,僧綱司在焉。

石佛寺 在縣城北二里,內有聖水井。

諸天寺 ,在縣南關之東,舞雩臺西。

洪福寺 在縣西三十里滋陽山,元至正間建。「崇慶寺 」 ,在縣東邢安社。

正覺寺 在縣東邢安社。

萬壽禪寺 在縣西辛王社。

「大名禪寺 」 在滋陽《故縣社》。

萬壽宮 在縣興隆寺迤南大街東。元至正間建,道紀司設於內。

天仙行宮 :在縣城東北一里許。明魯府建。樓閣,香火輳集。每四月八日,數郡畢至。

天慶觀 在縣城西南隅。

延祥宮 在縣城二十里。

曲阜縣

石門寺 在縣北鄙五十里外石門山中。《論》曰:「今之琳宮梵宇,金碧輝煌,遍海內矣。曲阜境內,獨無寺觀,曷以故?毋亦異端之流,聖人所惡,故不欲使鴟鶚近鸞鳳乎?」 昔先正《過曲阜,詩》曰:「一方煙火無庵觀,三氏絃歌有子孫。」 此之謂也。

寧陽縣

寶相寺 在縣東郭門內,宋時所建。明洪武間復修。嘉靖十八年,知縣何廷佩修。

壽峰寺 在縣東九十里靈山之巔。元至治元年建。

迴鑾寺 在縣葛石社。宋祥符東封泰山,駐蹕於此,故名。

靈峰寺 在縣伏山。教諭吳雲臺撰記。

牟山寺 在縣牟山

寶泉寺 在縣夏戴社。門前臨澗,怪石錯列。其水自東旋繞磅礡湍激之聲,可徹里許。土人呼為「轟雷塘。」 《八景》之一為《激水轟雷》。

火龍寺 在縣古城社

淨土寺 在縣賢義社

石碣寺 、福勝寺 。《南義寺 》,在縣南義社。《太平寺 》,在縣太平社。

大槐寺 寺前古槐中空,可容數十人,老幹縱橫,枝葉扶疏,覆壓畝餘,土人不計其年八景之一,為「萬祀古槐。」

《周村》寺 名「藥師院」 ,在西周村。

落星寺 在縣新樂社

存留寺 。青川寺 。「黃茂寺 。」 東王寺 ,「在東王屯街。」

「大孟寺 」 、西束寺 、「王奉寺 」 、「東張寺 。」 雲山寺 ,在縣雲山社。

開元寺 、普照寺 、興隆寺 、觀音堂 俱在縣北郭外路西。

雲山堂 名「福壽庵」 ,在雲山社。康熙三十年,僧官來松創建準提閣三楹於殿後,刻以木像,金碧輝煌,高閣聳翠。

「臨邑」 堂 名「松柏庵」 ,在縣東臨邑村。

準提庵 在縣西郭外大路北。

朝元觀 在縣治南,今廢。

朝陽觀 在縣彩山上

鄒縣

重興寺 ,在縣北門內,有古塔,明正統六年建。開元禪寺 ,在縣城東羅頭社,唐天寶中建。大乘寺 ,在縣魯原社,金大定八年建。

佛容寺 在縣《徐鎮集》。元至元二十年重修。興國寺 ,在縣嶧山前,即孤桐寺也。宋政和六年建。

白泉寺 ,在縣魯元社。金大定二十年重修。崇福寺 ,在縣香城社。金大定四年建。

超化寺 在縣香城社,元至正八年重修。建福寺 在縣雙村社,明成化二年重修。洪福寺 在縣雙村社,明正德六年重修。修真寺 在縣西曹社,元至元九年建。

壽峰寺 在縣西「曹社」 ,至正間建。

仙人宮 在縣北,明正統十二年,知縣陳良建。「萬壽宮 」 在縣嶧山東。

「白雲五華宮 」 在縣嶧山巔。

「碧雲庵 」 在縣嶧山東。

二郎庵 在縣嶧山前

衲雲庵 在縣彌陀庵北,知縣黃應祥修。《道藏閣 》在縣白雲宮東。

玉帝閣 ,在縣嶧山上。

《白衣送子閣 》,在縣嶧山上。

元帝大殿 :在縣城西東章村。嘉靖時建,康熙八年重修。

三教堂 有二:一在羅頭社大束村,一在石里社。

三官閣 在縣城西北,萬曆年間建。

三元閣 在縣徐鎮橋

觀音寺 在縣平陽社。崇禎十年重修。

彌勒寺 在縣《薄梁社》。

三教寺 在縣石里社。崇禎八年重修。

孤桐寺 在縣嶧山彌陀庵東。

白泉寺 在縣土注村

清涼寺 在縣羊緒社,康熙七年地震倒壞。《有興寺 》,在縣安侯社,坐落北坑埠村。至正元年建,順治八年重修。

壽聖寺 在縣郭東社寄寨村,弘治年建,萬曆年重修。

壽福寺 在縣西曹社圬山。元至正年建。晚照寺 在縣岡山坳,四圍皆山,將午始見日色,故名之。今故址猶存。

雲遠寺 :在縣東曹社,順治五年重修。

淨土寺 在縣羊緒村。貞觀二年建,至正年間重修。

彌陀庵 :在二郎庵東。

仙人宮 在縣嶧山一鑑亭東,有記。

觀音堂 有三:一在石里社,嘉靖年建;一在莊朱村,康熙七年地震倒壞,今修之。一在城北東灘店,順治八年重修。

泰山行宮 在縣界河北,順治五年重修。「呂真人閣 」 在縣嶧山上。

三清觀 有二:一在縣城東匡莊,至正年間建,崇禎十七年修;一在庵上村,元元統年間建,順治八年修。

昊天觀 在縣禮彥村,萬曆二十四年建,康熙九年修。

佛爺殿 在縣石牆村

泗水縣

泉林寺 ,在縣東五十里泗泉上名,勝地也。靈光寺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觀音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

永勝寺 在縣東南一里。

建興寺 在縣東北八里泗臺。

大興寺 ,在縣南十五里盧城。

崇喜寺 在縣西二十里。

崇福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

元真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清涼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石佛寺 在縣東三十里。

普照寺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安山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興濟寺 在縣西十五里。

龜山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陳村。

香山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

壽聖寺 在縣東五十里泉林。

滕縣

顯慶寺 在縣城南,後漢乾祐中創建。金大定二年賜額。明洪武十五年,立僧會司,規制宏麗,朝賀肄禮其中。

龍泉寺 在縣城東一里。創始無考,規制舊極宏麗。古塔十層,高一十二丈,明宣德年間,僧正土重修。寶峰山龍峪有寺,亦名「龍泉。」 元初創建,皇慶間重修。明成化中僧文詵再修。山麓迴合,石徑逶迤而入。泉水圜繞,殿廊丈室,週遍乃出,地極幽雅。城北二十五里龍山有寺。宋熙寧間建,亦名「龍泉」 ,俗謂之「臺頭寺。」

甘露寺 在龍山東。元至元二十年,靈巖禪師建,僧吉祥《記》。

福勝院 在縣城北東陳店北。齊天統五年創建。金大定間,僧宗政重修。

寶光塔院 在縣城西三十里雍傳村。金大定間重修。元元貞間改建神農、黃帝祠。

望塚寺 在望塚社,亦名「福勝」 ,唐時所建。明成化間,僧福喜重修。殿廡方丈,宏敞壯麗。歲以三月二十六日醮會。

興國寺 在縣靳村西北十五里,唐天寶十三年建。

大聖院 在縣城西白蓼村,唐開元二十一年建,鑄鐵菩薩像一尊。皇統間再修。

古梁城院 ,在縣宮村。漷河上,一臺巋然,廣數十丈,上有《仁祠碑》,題「大周建。」 至金大定三年,亦改為興國寺。

清涼寺 一在漢宮村清涼山上,五代時建,金大定間重修。明正德間,僧覺林重建。殿、長廊頗為壯麗。一在東北三十里東郭村,其建不知起時。金大定間,僧知通重修。

臥佛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案里村。有大佛臥像,故名。

釋迦院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樵山前。宋大中祥符間建。元元貞間沒於河水。大德、皇慶間重修。

白塔院 ,在縣太平院東,石壁上有《仙詩》字,剝蝕不可讀。

聖水院 在縣述山東麓,即山陰寺。唐時建,歷宋、元不廢。明成化間,文賢重修。

寶座寺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澗村,不知起自何代。土人云:「唐王避暑行宮,後改為寺。」 靈泉寺 在縣越峰山,元至元間建。

重福寺 在縣牙山,唐武德間建,名「勝地」 也。元至元中,僧月澗、善明重修。明景泰間,僧文講、萬曆間,僧知在相繼重修。

永慶寺 在縣三河口,唐開元六年建。至宋崇寧五年,僧妙進避亂居此,重修改為「釋迦院。」 金大定間,並賜今名。

寶塔寺 在縣城西北聶村,宋崇寧間創建。洪福寺 在縣休城。元時實公和尚建。

慈雲寺 在縣城西六十里新安村,元時建。大雲寺 ,在縣城南七十裏白山前,元延祐間建。

彌勒寺 在縣城南一百里。金大定間建,元至元間重修。

千佛寺 在縣官橋東豐山。唐開元時建。元延祐間重修,規模宏敞,形勢壯麗。明成化間重修,今廢。

鉅山寺 在縣距越。山下有泉,曰「聖泉。」 寺在泉上。五代時遊僧本無建,明天順、弘治間重修。昭慶院 在縣城東二十五里靈丘城內。唐開元間建,金大定間重修。今廢。

靈芝寺 在縣薛山,其創建不知何時。按《元碑》云:周、唐奉旨存留雪峰山寺,有碑。是唐以前有之,以「薛」 為「雪」 附會梵王太子出家修道於此也。金大德間重修。殿廊、方丈、香廚、鐘鼓樓、山門規制極宏敞壯麗,歲以四月八日醮會。

萬壽宮 ,在縣薛山東北之丹陽洞。元時有馬真人號「小丹陽」 ,結廬其上。後長春真人改為雲峰觀,創建三清、五祖殿、七真堂。東西雲峰、左右寮庫、香廚、靜室,靡不畢具。

三清觀 在縣城東北七十里蓮青山東。創建無考。

元真觀 在縣鄫子峪,城東九十里。元至治間,王至道建。

朝元觀 在縣城東八十里。元至正五年,洞元大師袁德創建。

玉泉觀 在縣城東南六十里雲龍山陰。宋大

觀時建元。至元中通義大師重修。

龍泉觀 在縣薛城東,創始無考。元時道人張至玉修葺,復毀。大德間,李道吉遷於薛城內東北隅。至元間重修,改名「天慶宮。」

大悲寺 在縣留莊

天下寺 在縣薛城南,創始俱無考。

大聖堂 在東安陵山麞山後,宋元符時建。太平院 在雍城上。金天會年建,有鄉進士奚宇《記》。今廢。

老君堂 在縣老君山,創始無考。

元都觀 在縣溪山,近呼為「飛鳳山。」 萬曆間,道人至真建。

重陽觀 ,在縣城西羊溫社,本杜大師故庵。杜不知何時人。元至元間,了真子邵明玉重修,今改名。

清真觀 在縣黃甫村漷河之陽,宋天聖三年建。元至元間,道人林公與李至堅、道祥重建。今改為寺。

嶧縣

崇聖寺 在縣西郭外,當漢氶縣舊治。開寶間,為文殊院。明嘉靖、隆慶間,復加修建。

興國寺 在縣東北。創自金大定間,元毀於兵,明弘治間更建。嘉靖二十七年重修。

大雲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寺前多古木,有許由泉環繞寺側,本唐天寶間永安寺故基。宋宣和中,為嵒公寺。至金大定,始更今名。明弘治、嘉靖間重修。

大明禪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大明山麓。元初建。

柏山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元至元中建,明弘治間重修。

淨土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明嘉靖間修。大聖寺 在縣西十里。創自漢時,明隆慶間重修。

甘泉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屏山之麓。寺中一泉,環甃以石。每夏秋水發,遶寺流出,冬則斷流。其水甘冽,寺因以名。元延祐六年創,明萬曆八年重修。

靈泉寺 在縣西北六十里。創自隋開皇間,宋慶曆間,相繼修葺。

沙蓬寺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唐末建,明嘉靖間重修。

普照寺 在縣西六十里西暨集,舊名「普照禪院」 ,金大定間建。

興福寺 在縣北三十里安成村,元至正間建。大明寺 在縣東二十里。金明昌三年建。元至元間重修,今廢。

皇基寺 ,在縣舊蘭陵城中。梁初建,今改為「永安寺。」

鄫城寺 在縣古鄫城中,唐開元間建。

清真觀 在縣治東南。元為元都宮。明洪武十八年,敕賜今名。設道會司,為朝賀習儀之所。弘治、嘉靖間重修。

太清觀 在縣城東北仙壇山麓。金大定四年建。元至順二年,道士元成重修。

青檀寺 在縣西七里青檀山麓。邑人賈博士有《遊青檀寺》詩。

清涼寺 在縣西北十里湖山上。

寶峰寺 在縣北五十里馬頭村。

龍興寺 在縣北三十里,坐荊山前,滄浪水環遶寺左右,其後叢山起伏,林木森如蝟毛,直接滄浪,亦勝地也。元延祐間建,至明隆慶、萬曆中重修。

石佛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金皇統七年建,今廢。

聖水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南山出一泉,繞寺而流,故名。創自宋元,至明成化十九年重修。隆慶間,盜殺寺僧。今廢。

玉清觀 在縣西北四十里。《陳郝集》不知創自何時,明天順間,知縣辛廉重修。

洞真觀 在縣西南十五里。

常清觀 在縣北十五里故縣村,創自唐末,元至元間重修。

龍門觀 在縣北六十里滄浪淵西,以山為「龍門」 ,故名。其地峰巒環抱,煙雲竹樹,晻映溪山,往往出異人。創自宋、元間。明弘治、正德間,數加修葺。

三清觀 在縣西四十五裏白茅山之陽。元至元間,同知州事、邑人周忠建,延虛寂道人曹至沖主之。太守梁宜有《記》。明正統間重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