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6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卷目錄

 青州府部彙考二

  青州府山川考上

職方典第二百六十卷

青州府部彙考二[編輯]

青州府山川考上       府志[編輯]

本府。益都縣附郭。

雲門山 在府南五里。《水經注》云:「山窟洞開,望若門焉。」 《齊乘》云:「山上方號大雲,頂有通穴,可容百人,遠望如懸鏡,噏欱清風,吞吐雲氣,雖炎熇入之,毛骨淅灑,凜在冰壺玉井。」 山陰石井名龍潭,水旱不加盈涸,有亭曰「聳翠。」 嘉靖乙丑,知府四明杜思建。

劈山 在雲門山東南。山峰分裂如劈,故名。又名「八仙臺。」

駝山 在雲門山西。山形似駝,三山聯翠,障城如畫。上有潭,名「龍湫。」

鳳凰嶺 在雲門山左,山勢蹁蹮,若飛鳳花。林畽 在雲門山麓,地多柿,秋深霜葉蔓衍平鋪,登山遠望,如錦青州一佳勝景也。

雲臺山 :鍾羽《正記》曰:「花林畽之南,一山高峙,南帶劈峰,北望雲門,其下嶺麓陂陀。至山半則特起一頂,若城墉然,峭拔獨出,高數十丈。上復為一巔,方數丈餘,大石橫臥,色如蒼鐵,登眺恍在雲霄。南、西北皆群山環列,東望廓然,遙見海氣空濛,瀰水如帶。自南而北,村林互錯如繡。由上頂而降,南行山脊,寬可丈餘,逶」 迤近半里,如行城垣上。自下視之,宛如雉堞,言言連亙。由南轉東而降,則畽之東南也。山形大略如雲門,而挺拔相望,獨無門洞耳。予居其下十年,而後登之,嘉其高曠,問土人未有佳名,乃為名曰「雲臺。」 冶嶺山 一名為山,在舊廣縣側,山麓有五龍口,廣縣今瀑水澗西,是其遺址。

堯山 ,《齊記補遺》謂堯巡狩所登。山麓有堯廟,唐朱誕撰碑,今廢。《三齊略》云:「在廣固城西十里,堯巡狩所登,遂以為名。山頂有祠,祠邊有柏樹,枯而復生,不知年代。此山正臨廣固廢城纔二三里,去今府城乃十里耳。」

二王山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上有田齊王塚。鐵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金嶺鎮西,山南有齊景公塚。

孟丘山 在城南十里。山多礦,居民竊取為患。金山 ,在城南,金嶺名鎮取此。

大龍山 、小龍山 :城西二十里。二山對峙,蜿蜒若龍。

九迴山 在城西二十里,一名「九扈山」 ,《北陽水》出焉。

紅嶺 :在城西四十里,土色如赭。

公泉峪 :在城西七十里。

白龍洞 :在城西七十里。邑人曹凱嘗建書院於上。

水泉峪 ,在城西一百里。峪洞多產音石,類鍾乳雲。

馬鞍山 在城西九十里。按《縣志》在西南四里。魯山 在城西。

黑山 在城西十里

方山 在城西南十里駝山之陽,盤鬱秀麗。石膏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石色潤澤如膏,南洋水出焉。

朗公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舊傳有僧名朗公,以占候法隨慕容德來青州,常居此。上有洞名「朗公,洞」 側刻石佛像尚存。

神頭山 :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上有顏文姜廟,故名。聯絡神頭者,為博山、為高閣、為三泉、為秋口。秋口者,范仲淹幼時適齊讀書處,今土人仍呼為「范氏書堂。」

甕口嶺 在顏神山之西,山形絕險。

青山 :在城南十里。山產石,深青細潤。按《縣志》,「在東南四十里。」

黃山 在城南五里,石色黃。按《縣志》:「在西南六十里。」

香山 :在城東四十五里。

北海 ,按海一也,有東海、北海之名,今青州屬縣,東南近海,《太公賜履》所謂「東至於海」 是也。樂安壽光北近海,則《漢書》所謂北海也。古稱曰小

海本謂之渤海,亦謂之渤澥,海別枝名也。《齊乘》云:「北徼之山,循塞東入朝鮮海限塞山有此一曲。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門島,是渤海之口,闊五百里,西入直沽,幾千里焉。」 今沙門島對岸之鐵山,正當渤海之口。由是沙門大海以西,皆為青州北海雲。

東海 諸城,東南濱海,無復鄰邑。其距縣治一百五十里者,南龍灣海也。一百三十里者,信陽場海也。場南十五里為宋家海口,又南一里為安家海口,又南十五里尹家海口。尹、安二口屬日照境內,惟宋家口屬諸城,為本處,及淮客商往來泊船裝卸貨物。

齋堂島 在瑯邪山東南海洋中,去岸五里,人入島必以舟渡。島中坦地約千餘畝,多土少石,甚肥饒,萑荻鬱塞,產紫竹、黃精、海棗。上有廢井,沙徑可容車行,海濱居民樵採賴之,乃「始皇、漢武登山侍從齋戒於此,故名。」

沐官島 在信陽場東南里許海水中。島形廣半里,袤有里半。北枕陸,潮上沒陸,潮退陸出,沮洳難行。島南臨海洋,產海狗。其名「沐官」 者,以在昔從官齋沐祀神之義。

附:潮汐 先儒潮汐之論詳矣,皆謂潮之遲速大小有常,一稟於日月之所臨,則水往從之,而又推本於周天度數,謂月加子午則潮長,或不然之,謂非加子午乃加卯酉也。其說亦互異難信矣。其謂潮之極漲在春秋之中,潮之極大在朔望之後。又曰:「減於大寒,極陰而凝,弱於大暑,畏陽而縮。」 數語稍明,其餘難曉。

附:海運故道 「元時江南糧艘,皆由海道自南而北以達燕都。故本縣境內如龍灣、信陽一帶海濱,最為要衝,帆檣林立,舳艫相銜,其盛可以想見。明初給餉遼卒,海運如故。永樂徙都北平,初年亦常行之,後以頻罹風波覆沒之患,遂命尚書宋禮等復浚會通河道,於是漕河專行,而海運全廢矣。」

淄水 ,出顏神鎮東南二十五里岳陽山東麓,地名泉河,古萊蕪地,岳陽即原山也。入巨淀,出注車瀆,合時水入海。淄多伏流,俗謂「上下有八十溜。」

南北二陽水 。南陽水出石膏山,經舊益都、東陽兩城間,東北流合瀰水。北陽水出九迴山,東北流入樂安縣界,亦名澠水。古謂「澠水不冰,瘦馬不渡」 者,即此,非臨淄縣之澠水也。按酈道元云:長沙水出逢山北阜,世謂之陽水。東北流逕廣縣故城西,即舊益都城是已。又東逕故七級寺禪房南,即今郡城北門陽水是已。又云:「此水時有通塞。宋世水絕復流,劉晃賦通津焉。魏太和中,水復竭。先公即任未期月,是水復通,澄映盈川,海岱之士,又頌通津焉。」 又云:「陽水北屈逕漢城陽景王劉章廟東,東注於巨洋。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故時人通謂濁水為陽水,故有南陽、北陽之論。二水渾流,世謂之長沙水,亦或通名」 為澠,故晏謨、伏琛為《齊記》並云:「東陽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澠陽城」 ,非也 。按此文所云「先公」 者,酈範,字世則,後魏青州刺史。

孝婦河 ,源出益都縣西顏神鎮南三里。《輿地誌》言,有顏文姜事姑至孝,常踰歷山險,汲新泉以供姑嗜,一旦泉湧於室,遂流成河。李忱《集異記》以為顏文姜也。此水經淄川縣西南,合瀧水,東北會萌水,北經長山、新城,又達小清河,抵高苑、博興、樂安,東北高家港入於海 。按《水經》一名籠水,又名孝感泉。《續征記》曰:「齊孝婦誠感神明,湧泉發於室內,潛以積籠覆之,由是無負汲之勞。家人疑之,待其出而搜其室,試發此籠,而泉遂噴湧,故名籠水。今顏神居民施機轉關,皆為碾磨,張於水上,尢便於陶。」 宋歐陽修有《水磨詩》。

七里河 在縣南七里。源出劈山陰崖間,北流逕響水崖,響水注焉。又北入於家河,東北逕赤澗合澗水,東北逕穆家莊,與龍淵水合流。龍淵 在縣東七里,平地出,旱潦不加盈縮。又東北流入巨瀰。一雲「此即建德水。」

聖水 在縣東十里聖水祠前。有泉二泓,清瑩見底。

平盧水 ,按《輿地考》,益都有平盧水,唐人嘗以此水名郡為平盧,今邑境不聞此水,或易其稱,不可知也。古人謂盧為黑,故有「彤兮盧兮」 ,淄亦黑色,或盧即淄乎?

石子澗 在縣西南。一曰「瀑水。」 宋知青州富弼禱雨處。

瀰水 ,《水經》云:「巨洋水出朱虛縣東泰山。」 《國語》

謂之「其水。」 袁宏謂之「巨昧。」 王詔以為「巨篾。」 或曰《胊瀰》,或曰「巨沫」 ,實一水也,今謂之「瀰河。」

康浪水 ,酈道元云:「康浪出劇縣西南,即今香山南豬王河。」

響水崖 在城南於家河西。每秋水時至,巨浪洪濤,聲聞數里。

石井 在雲門山陰,俗呼「龍潭。」

芹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中多芹菜,故名。元懷遠大將軍王英居其側。

珍珠泉 在顏神鎮,舊名「二女泉。」 正德間,同知成《周易》今名。又雲:山西寇家河有泉亦名珍珠,深一丈,方三尺餘。春止涓滴,秋水湧出成河,入石子澗。

白雲泉 在顏神廟右百步許河水中噴湧突起如雲,舊名「打鬨泉」 ,邑人李時颺易今名《臨淄縣》。

牛山 在城南十里,即《孟子》所謂「郊於大國」 者。北麓有鮑叔牙、管仲墓。齊景公登牛山,顧其國而流涕曰:「美哉國乎!」 即此。

鸑鷲峴 ,在城南十里。下帶長澗,東北流經牛山,號曰「牛頭水。」 今失其處。

峱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齊風》「遭我乎峱之間兮」 ,即此。

南郊山 在城東南十里。按《通志》,南郊山下有天齊淵。

菟頭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一名「鼎足山。」 女水出焉。上有齊桓公墓。唐貞觀中,詔致祭,禁民樵採。

稷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齊記補遺》云:「上有后稷祠,故名。」 齊城有稷門,亦取諸此。

杜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水經注》云:特水屈而西南有杜山,齊桓公獵處,上有白龍灣神祠。宋政和間,賜額「顯貺靈祠。」

愚公山 在城西二十里。山峪名愚公,有祠。按《韓非子》:齊桓公逐鹿入谷間,問一老父:「此何以名?」 曰:「名愚公谷。」 公曰:「何為愚公?」 對曰:「臣故畜牸生犢,賣犢而買駒。」 少年曰:「牛不能生馬。」 遂持駒去。旁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後人因廟祀公。宋元豐間,禱雨有應,封隱利侯。

商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一曰鐵山。崔淡《述征賦》云:「涉淄水,過相都,登鐵山,望齊、密」 ,即此山也。時水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耏,《左傳》「齊晉盟於耏」 是也。其源淺,旱則涸,故又名乾時,《左傳》「公與齊侯戰於乾時」 是也。其色黑,故俗名烏河。杜預註:「時水在樂安縣界。」 蓋不究其源矣。系水 在縣西齊古城外,與澠水同發源於申池,北流曰「澠水」 ,西流曰「系水」 ,旁城北流,逕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即齊之稷下也。

澠水 在縣西齊古城外,即系水之支流,《左傳》謂「有酒如澠」 ,魯仲連謂「田單黃金橫帶,而跨乎淄、澠之間」 ,《淮南子》謂「易牙嘗淄、澠而別之」 者,即此。北流入時水。

女水 ,源出縣南鼎足山,又名菟頭山,上有齊桓公與其女之塚,水出女塚之側。按《水經注》謂水導川東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南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絕,元明惡之,寢病而亡。太上四年又竭。慕容超惡之,燕祚亦淪。康浪水 ,源出縣西十里平地,北流與系水合。甯戚歌「康浪之水白石粲」 ,即此。

天齊淵 在縣東南八里。《漢志》曰:齊所以為齊者,以其有天齊淵也。泰祀八神,一曰天王祠。天齊五泉並出,西南入淄水,廣半畝,土人呼曰龍池。淵中浮出瓦有「天齊」 字。魏永平中出木齊,天保中又出木四,皆五采,類松柏而香。構亭水上,臨淄上已祓禊於此。有神祠,有休應之廟。龍池 為臨淄一景,曰龍池秋月。

申池 在縣城西。齊古城南偏西門,齊懿公所遊。左思《齊都賦》註:「申池,齊藪也。」

博興縣。無《山》。

小清河 詳見《高苑水條》。舊河經城北東流入海,古跡仍存。金皇統九年,高苑令高通改流南逕本縣八里灣頭通濟橋,西合烏河,東流入樂安界。

烏河 經縣通濟橋西合小清河東流,亦謂之耏。《春秋襄公三年》,「齊、晉盟於耏」 是也。以其色黑,又謂之黑水,土人因名烏河。

絲水 在縣西

《澠水 》即「漢湊水。」

高苑縣

商山 :在城東南九十里,前有龍盤川,後有鐵牛峰,金山祠居其左,蓮花洞居其右,絕項有爐。

考證

神祠,原治服鐵牛者也。祠旁有聖水泉。《齊乘》啇山,在臨淄西三十里,今隸高苑。

大清河 ,古濟水也。舊經臨濟縣南,今在境外西北五十里。濟水勁疾,穴地伏流,隱見無常,發地皆泉,故一見為濟源,再見為滎水,又見為山東諸泉水,而溢為大小清河,其實皆濟水也。小清河 ,濟水之支流也。發源於濟南之趵突泉,流而為濼水。《春秋?桓公十八年》,「會諸侯於濼」 是也。流逕華,不注山華。泉水及歷下名泉七十二皆入焉。

孝婦河 古名孝水。齊有婦顏文姜,事姑孝遠,道取水以供,姑嗜,不間寒暑。偶靈泉生於室,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取水即得。值姜出,姑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湧,與《益都》事同。蓋一事而兩地,或傳之誤也。

支脈溝 在縣南二里。洩馬家泊一帶水,逕博興達樂安張家鎮入小清河。今湮塞。

麻大泊 在高苑、博興、新城三縣之間,俗名「官湖」 ,又名「錦秋浦」 ,即魚龍灣。周回五六十里,蒲葦叢生,芙渠如錦,亦一大觀也。

馬家泊 在縣西南五里,原聚水之處,若天雨連綿,則駕鴨灣水又灌入泊中,汎漲為害。《樂安縣》無《山》。

海 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渤海也。按漢有北海、渤海二郡。季札稱齊而言曰東海,蓋各以方名,東海可也,北海可也。《山海經》則以海東北陬為渤海,何也?其於河濟、滹沱所注,皆謂之渤海,亦謂之渤澥。古稱曰小海,又曰少海,他直曰海而已。由此言之,今所負為渤海可知矣。

濟水 ,《水經》云:「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又東北入於海。」 按《禹貢》道沇水東流為濟,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蓋從今小清河道入於海耳。按《山海經》云:「濟水出共山南,東丘,絕鉅鹿澤,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 而《注》云:「自滎陽東經陳留,東北至高平,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 《禹貢》「沇水東流為濟,又東北會於汶」 ,又東北入於海。濟水蓋從今《大清河》道入於海耳。

淄水 《水經》,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至樂安城南二十里黃坵店,南入邑境,北至曲堤,折而東北流,逕城東十里朱家道口,又東北逕古鉅淀、廣饒、琅槐地壽光縣界,合濟水入海。而桑欽偶遺鉅定、廣饒、琅槐三方未及,是以酈道元《補註》之曰:「淄水又東逕鉅定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琅槐縣」 故城南。所謂「三縣故城南」 ,其實為利縣之東,今城之東北耳。北陽水 俗名洋河,古名濁水,亦曰澠水。《水經注》:「濁水一名溷水,出廣縣為山,至樂安城東南二十五里大王橋頗東北下逕城東彭家道口。」 女水 俗名裙帶河。《水經注》:「女水出東安平縣之駝頭山,逕安平城東,東北逕壟丘東,東北入澱。」 今水出臨淄縣鼎足山,左通塞不常,山則經安平城東北入《北陽水》。

澠水 俗名漿水河。《水經注》:「澠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湊水也。」

清水泊 ,在城東北四十里,受北陽、女二水。又北為馬車瀆,合淄水,本曰「鉅定湖」 ,其西北為漢故鉅定縣。

支脈溝 在城北六十里,起高苑,城南二里,《逕博興》盡邑境,洩馬家泊一帶水入於海。今跡微存,居民皆佃作供租,非甚潦無水也。

壽光縣。無《山》。

海 ,見前所謂「北海」 也。與樂安同。鹽政亦相似。瀰河 ,在縣東十里,即府城東巨瀰河。

堯水 縣東二十五里。源出臨胊堯山,下流逕府城東香山,又東逕縣治東北,入於海。

龍河 ,在縣西一十二里。

丹水 ,即昌樂東丹河也。東北流經縣東三十里,達於濰,又東入於海。

王欽河 源出縣城西南二十里高家莊,逕縣城西北三十里曰板橋,北流而入於清水。泊洋河 ,即府城北陽水,流經縣西四十里,北流入樂安。

臨胊縣

胊山 ,在城東南二里。縣以此名,《水經》所謂「覆釜山」 是也。

委粟山 :在城東北三里。孤阜秀立,形若委粟,故名。

龍山 :在城東北十里。舊傳有龍見此,因名。山下有潭,禱雨多應。

靈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晏子春秋》云:齊大旱,景公欲祀靈山。晏子曰:「靈山以石為身,草木為」

《毛髮》,天久不雨,髮將焦枯,身將熱,獨不欲雨乎?祀之何益?蓋此山也。

丸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一名丹山。下帶長阪,曰破車峴。白浪河發源於此。《大紀》云:「軒轅征不通,東至於海,登丸山。」 即此。

紀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紀水出焉。山形似「幾」 ,俗以音同,遂譌傳耳。堯山 在城東五十里,堯水出焉。

大峴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山形峻狹,僅容一軌,即古穆陵關也。為東南天險。劉宋武帝伐南燕,兵過大峴,指天而喜曰:「鹵已入吾掌中矣。」 即此山也。

長城嶺 、書案嶺 ,俱在大峴山旁。

仰天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山阿有寺,名「仰天。」 有小巖洞藏山腰,歷側徑里許,穿一穴乃可達。洞高深不踰尋丈,壁有石,大似兩掌,其光可以鑑。每月明,則山巒草木咸在鑑中。有羅漢洞,洞隙通處可以望天。有仰天槽,有黑龍淵。每霖潦,諸巖壑水溢,咸匯於淵,渚於槽,浸潰而下,若漏天然。洞極寬廣,長七、八丈許,其南壁一孔,杳不可測;雖炎蒸之候,寒氣逼人,莫能久佇。相傳有龍潛,能興雲雨。山之陰有水簾洞,深可數丈,泉源深遠,潛通佛剎前泉井。其自洞口出者流而為河,經辛莊諸社入石溝水。

虎頭山 :在城南八十里。

沂山 在城南百里。《周禮職方》:「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 是也。山之巔為百丈崖,為瀑布,左麓為東鎮廟。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埋沈之祭。秦加車乘騮駒,漢公玉帶,請於武帝,封東泰山,設祠具。至山卑卑,不稱其費,乃令禮官祠之而不封。魏文帝瘞沈圭璋,隨製取近側巫一人,主知灑掃。唐加王爵,年別一祭,牲用太牢。明朝削去封號,稱「東鎮沂山之神」 ,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則遣廷臣祭告,秩祀乃正。

百丈崖 在沂山之脊,東極於此,從外至其下,緣山之側徑而行,可二三里許,頗艱於陟降。「崖實不足百丈,石壁峻立,如斧劈然。石罅側出松檜,不知其何自生植也。崖下冬有積雪,須四五月乃消。」

龍門山 :在城北十五里,與龍山對峙。

石膏山 ,在城西北,入益都界。

大弁山 ,沂水東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譌作大屏,字相類而誤。唐沈亞之《沂水雜記》又訛作太平山,當從《水經》作「弁」 者是。大弁東即大峴也。方山 ,在城東北十里上莊社。

英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

大山 :在城南三十里。

孤山 :在城東四十里。

峰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

雙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

柳山 :在城東七十里。

廟山 :在城東八十里。

鳳皇山 以形似名。以上四山相聯。

青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與牛山對峙。

恨虎山 :在城西四十里。

黃山 :在城南四十里。山頗高大。

米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嵩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與黑山相連,近沂水、蒙陰二縣界。山出銀礦,其山下河水中亦時出礦及金沙。山間又出有鉛錫銅鐵,亦時有石碌、丹砂之類。招引礦徒及好利者開礦,為邑中害。此即略水洞。

黑山 ,在縣西七十里。

海浮山 在冶源山,下臨熏水,冶水上有神祠,疏鬆數株,靉如碧雲。

甕石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山頗高峻,行者徑焉。上有石陡立,遠而望之如甕,故名。

白崖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古剎中有枯松,甚奇古,為《八景》之一。

白龍洞 風火洞 ,在宋莊社。其東數里,懸厓壁立,名「小百丈。」 亦有洞,相傳二洞相通,嘗試以火,則煙透出也。

五鳳山

半壁山

孟坡山 在縣西南。按《縣志》作孟婆山,在縣西十五里,視群山獨高,螺峰如髻,中空曠,可容百餘人。

大寶山

靈寶山

筆架山 、三山俱在縣南。

三郎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有明衡恭王葬此。

更名三陽

瀰水 即府城東。瀰河在縣東北,覆釜委粟山,北過府城。

石溝水 ,出逢山東北石澗中,《水經》名「北洋」 ,蓋因巨洋在南也。

汶水 ,《水經》云:「出朱虛縣小泰山,東北流,逕安丘城西,入於濰顏。」

丹河 、白狼河 二水,皆源出丹山。

紀水 出紀山,入白狼河,逕昌樂小王莊,西北入海。

「合水 」 ,出牛山,二股西流至朱虛東合為一,出朱封口,入瀰河。

冶泉 在冶源。《齊乘》云:「昔歐冶子鑄劍之地。山奇水清,旁無人煙,叢筠古木,氣象幽絕。」 水逕玉泉寺而東,匯為大小二龍灣。又東里餘,折而北,入瀰河。

釜泉 ,在縣南一百里。出本社平地,以其四時常溫,故名。

《玉泉 》,在縣南九十里,出本社。

龍灣 在大峪社,泉歷層石,如水簾然,俗雲「有龍潛其下。」 蔣峪社東北亦有龍灣,深不可測,溢入汶河。

「石泉 」 ,出石門寺石罅間,涓涓不竭,足供僧汲。「黃龍溝 」 ,出三溝澗,至田村,水始大,逕縣南,入巨瀰

龍泉河 ,出寺泊社平地,至孤唐水流地上,河身反高如乳,腫流繞城南入瀰水,不溢不擴,俗呼「銅幇鐵底。」 錦龍河、竹子溝 ,出牛山,東北張石溝,合蔣家河、七賢水,至西南合為一,東北逕朱位、朱封口,入巨瀰。洪山溝 ,在縣東南三十里。

「釣魚臺 」 在辛莊社。兩崖巨石相距如石樑,中寬五尺,青石為底,水清石平,魚遊其底,歷歷可見,一佳境也。

八角井 在嘉祐寺山門外。上甃石,下鑿石,各深丈有尋。嘗以歲旱水竭,寺僧明德者腰緪而下,因得其淺深。但此井上圓下方,故今呼八角天井 。在本社道傍南崖下。土人云:「出天成」 ,故名天井。

仰天井 ,在本山文殊寺佛殿前。甃石作方井,徑可七、八尺許。寺僧云:「井泉與山後水簾洞相通,常試以糠投井,少頃自洞中流出也。」

「大河 」 發源沂水縣界,經嵩山西麓,東北流入瀰河。

小河 出中莊社平地,北流入瀰河,居民倚以陶埴。

「瀑布」 水 出沂山絕頂,東行山巔五七里許,懸流瀉為瀑布,入石澗。

巨洋水 出沂山西麓九山社,經界首、冶源諸社,入益都界,是沂山所出水之北派也。乃若沂山南麓水母廟所出水,是名沭水,西南麓松仙嶺所出水,是名沂水。《周禮職方》所謂「其浸沂、沭」 是也。是沂山所出水之南派也。二水非臨胊境內,而皆出沂山,故得附載。

安丘縣

聖水山 在縣東十八里。舊傳山上石池,冬夏不涸,旱禱輒應,今涸矣。山左一石,狀如伏雞,旁小石數十如雞卵,土人謂之「石雞」 ,或以占歲。蓋公山 在縣東四十里,枕濰、浯之交,嶔岑秀麗。西漢蓋公常棲隱於此,故名。今其上有塚祠在焉。

三山 ,在縣南十五里。一曰「三山埠」 ,歲有二市,牛馬貨物輻輳。

礪埠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漢司農鄭元塚。濰水逕塚之左,北流入昌邑。

牟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或曰即「《春秋》根牟」 ,非也。隋於此置牟山縣,今猶城址陂陀。

紅桃山 在牟山之西,又曰「洪陀」 ,產紅土石。山之東一二小㟝嶁,曰「小山。」 劉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百十丈,峰巒九出,有桃源洞,洞內有石床,上多古寺井泉,旱禱之處,碑字泐滅。旁西一山曰孤山。東一山曰土山。峰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姑洞。峰山東北曰有子山,有子山。東北曰白雲山,亦有洞,名黃花洞。

峿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一名巨平山。四面險絕,上寬平可數百畝,有古城遺址。中有池,池中水下瀑翠微間。其東北懸崖聳出,可容數人登望,土人呼曰「仙女望。」 《爾雅》:凡山崖懸出可憑而眺焉者曰望。上有小石泉一窩,水極清冽,滿時僅可一盂,盂了復滿,滿復不溢。出泉旁石竇,時

或吐雲氣。仰瞰飛瀑,洞壁清響,暑月泠泠,灑人牛沐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上有古寺。其西一小山曰「龜山」 ,形象龜飲河。

太平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上有長城嶺,其左右連絡者,曰金鞍山,一名「金犒」 ,曰「摘藥山」 ,曰「望海山」 ,雞鳴時東望海日,波若浮金。曰「鳳凰山,曰鶯嘴山」 ,崖中有洞,谽谺相對,曰「擂鼓山。」 擂鼓山與峿山連麓,大抵西南諸山皆絡繹不絕,直接穆陵關與小泰山。山上多石砦,石城可以避亂。蒿里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上有廟祠。

受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其西北有泉一泓,俗呼為「海眼」 ;旁別有泉一、二,狀若噴珠,俱下流入於浯河。

神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𡸷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書院山 、燈臺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上多竹木,兩山相峙,一山蟠曲,南向曰「書院」 ,一山孤峭,北向曰「燈臺。」 上有「公冶長書院」 ,故名。

柴埠 在縣西四十里,俗呼為赤埠。按《水經注》:「汶水自郚城東北逕柴埠山,埠西南有管寧墓,山之東有邴原塚,各有碑誌存焉。」 今碑誌雖不可考,而汶實出赤埠之北。埠側多古塚,與《水經》皆合。

雨羅山 在縣西六十里。嶄巖秀出,雲氣羅布,則雨候也。

望高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擔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兩山並立,如人卸擔然。

峽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濰水夾流。

岝山 在縣東北五十五里。濰、汶合流之處。汶水 在城北三里,又東北入於濰,在今昌邑。《漢書》云:「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 土人云:「水出沂山百丈崖,循山東麓北折入安丘。」 逕南峿山。

浯水 在城東四十里。《說文》云:「水出瑯琊靈門壺山,東北入濰。」 靈門,今莒州北徼與安丘接壤之處。《漢書》云:「靈門有高柘山,俗呼為高望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濰。」

小浯河 在景芝,源出楊埠西南三十里,東流逕景芝西,又東北入於濰。

淇河 :在西南六十里𡸷山之麓。東北流入於浯。

紅河 在縣西六十里。源出朱音臨胊縣境,東流五十里入於汶。

靈河 在牟山西十里,一名「凌子河。」 源出峰山,北流逕白雲山,在灰墟。又北逕牟山西,又北入於汶。

金溝河 「溝」 一作「鉤」 ,在牟山西麓,源出南營,又東北逕故城北,又北入於汶。

龍灣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水多涸。

五里河 縣東許。源出平地,自縣南遶東而北流,至王封,在縣東北十餘里,入於汶。

濰水 在東五十里。《尚書》所謂「濰、淄其道」 者也。俗謂之淮。桑欽云:「出瑯琊箕縣。」 酈道元云:「發源濰山。」 許慎、呂忱云:「出箕屋山。」 《淮南子》云:「覆舟山。」 蓋廣異名也。《一統志》云:「出莒箕屋山。東北逕密州。」 密州即今諸城。

雹泉 ,在西南四十里。自石函中迸出,顆顆如聯珠,如雨雹,泉匯為池。池中有草,冬夏常青。又流出成河,東南入於浯池。上有膏潤王廟。俗傳其神主冰雹,故祀之。

沸泉 在灰墟里中。泉出如沸,北流入於靈河。溫泉 在西南七十里,浴泉也。北流入於汶。清泉 ,在縣西七十里。水自地中湧出,澄清不濁。

石泉 在縣南十里

甘泉 在東南二十五里。瀸然甘潔,導之可以灌園,亦名「南泉。」

馬踏泉 在東北三十里。形象馬踏,又名「馬家泉。」

林泉 在西南三十里

東泉 ,在縣十餘里聖水山西。

西泉 ,在縣西南一十里。東北入於汶。

龍池 在印臺下。又東三十里曰蓮池。又東北三十里曰呂家池。在擔山前,水最甘冽。

龍灣 在縣北汶水側。舊為民間桑田。隆慶三年大水後,遂瀦為灣。周廣數里,泓深叵測,隆冬不冰焉。

諸城縣

烽火山 在縣治東南二十里。西自岱歷沂,磅礡而來,盤踞於此,為縣主山。山之陽,亙古有神。

祠。鄉民奉香火,歲時祭祀,旱禱則雨。至元癸巳,知縣商世榮禱雨獲應,乃新其廟,勒碑記之,有司至今春秋祭祀。山之陰有琵琶阜,東西延亙十里許,岡脊有石,似琵琶形。

《臥虎山 》,形如虎臥。

《九山 》一山九峰,迤南為石門山,北為白石山。盧山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相傳秦博士盧敖遁此,故名。山陽有洞為盧敖居,俗名「休糧洞。」 其巔有巨石,可坐可憑,相傳謂敖常飲客於上,為飲酒臺。洞左掖有聖燈岩,謂敖得道之處。宋節判劉庭式亦隱於此。

障日山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一名奕山。晏謨曰:「山形障日,故名。」 蘇文忠謂山形類峨眉,但小耳。

五弩山 。陶山 ,多石多木,燒灰及陶者居之。徐山 ,始皇發童男女數千人,遣徐市領入海,求神仙不死藥,船交海中,以風為辭,退舍茲山,因名。

《管山 》,或曰以管仲所過得名。

竹山 :在縣治東南三十二里。

雷石山 ,長城嶺,度此山而東,至膠州大朱山。觀音山 ,其巔有《觀音石刻》。

雞子山 、牛臺山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其下有牛王廟。

智通山 ,在牛王廟前。《舊志》云:「山草二道偃生,一偃向上,一偃向下。相傳阮小兒拖芭上下壓伏者。」 今看驗全無,豈原傳者妄耶?

重羅山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山之下復有二山:曰南重羅山、北重羅山。

藏馬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里。山峰尖峻,如火焰起伏,長亙環連,中俯平川。有一小山如馬形,故名。

天台山

牛龍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五十里。

塔山 迤南,孤高聳峙如塔。

車壘山

瑯琊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五十里。

晾甲山 在山下

崇擺山

紫良山

朱家山 以上俱枕海

陳家島 在海垠,上有墩臺。

紀丘山 ,近島遠望,與瑯琊並峙,俗呼爭高山。《晉志》:「紀丘山有瑯琊臺」 、《始皇碑》。

常山 在縣治正南二十里。縣中望之如在城上,從古禱雨輒應,謂其有常德,故名。山之神祠於北麓,負北向南。宋宣和間,封神曰靈濟昭應王。皇祐四年,刺史吳奎修祀,有記。祠前迤西十餘步有二泉並出。蘇子瞻祈雨獲應,取吁嗟而求雨之義,名曰「雩泉」 ,因搆亭於上,作《雩泉記》。後民感蘓公,亦築祠祀之。山巔三峰並起,而東南最高者為「高峰。」 嶺。上有「東嶽行祠」 ,又有望海樓,有廣麗亭,今皆廢。

「黃坂 」 ,即黃茅岡,在常山東南十里,蘇子常獵於此。

轉頭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山勢湧起南奔而轉頭北顧,故名。

桃林山 在縣南六十里。

虎貔山

馬鞍山

橫山 在馬鞍山東南

大仙山 :在橫山迤北。

馬耳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南嶺二峰秀削如馬耳形。山形陡峻不可登,雖山腰亦從來人跡不到。

東垛山

夾山 在馬耳山東北十五里。

孝順山

鞍山

瓦籠山

花山

橫山

《瓮山 》:眾峰旋繞,中虛如瓮。鳥獸草木蕃盛,人跡罕到。

斗山

固子山 ,本山迤西南,獨石孤高,赤水下流如血。

奔石山

松垛山 即松山

回頭山 :在縣治東南七十五里。山極高峻,上有峰競秀,萬壑爭流。

平岡山

鼓山 山迤東

卓山 山迤西

髻山 山迤西南

大青門山

小青門山 :山迤北,二山相隔五里。

大枯山 在東

小枯山 在西

兔耐山

鼓山 在東北

高山

芍藥山 山東北

筐垛山 山正北

石樓山 山東南

南黃山

北黃山 山迤北

公母山

赦山 黃山迤北

雲母山 ,在赦山東二里。山皆巨石,婆娑萬狀,相傳中有「雲母石。」

駝山 山迤西

九仙山 在縣治西南八十里。俗傳蘇氏兄弟九人於茲山誤餐異人哇食,皆昇仙去。今山上有昇仙橋,故名。又以山巔多奇峰,而九峰尢奇聳,摩空麗雲,或以此名。然山峰無九,止於六峰耳。

薄落谷 ,在黃草關南二十里。

鳳凰嶺

《萬歲峰 》山北孤高超出群峰。

望海峰 山東南與觀音峰對峙,登之可望東海。兩峰之間,宛然如門,俗呼為「南天門。」

捨身峰 上鑿二石室,各置石佛像於內《八垛峰》。

觀音峰 按《府志》:「山西南石壁峭立,有鑿龕以居觀音像。嘉靖戊午春,山中人忽稱龕內觀音顯靈有驗,遠近喧傳,進香者日可千人,佛號之聲聞數十里。」

《桃林洞 》,極幽邃,不可測,洞口多山桃。

石窖 石倉 按《府志》,皆因石坎鑿成者。天井 山西北,四面皆山,中有碧潭,與東海相通,久旱將雨。及久雨將晴,井中先有聲如雷,亢旱,拋石擊井則雨。

《山泉 》在山上西南,極清冽。

公婆峰  、丫角峰  、葫蘆峰  、獅象峰、鷹窩峰  、虎巖峰  、鴿崖峰  、覆鐘峰、試劍峰  、支鍋峰  、太石峰  ,共十一峰,俱極秀麗。

十八盤 石,徑如盤者十有八也。蘇東坡詩「九仙今已壓京東」 ,又謂「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減鴈蕩」 ,是也。

五垛山 :九仙山東五里。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龜峰 、帽峰 、馬樁峰 、鷹嘴峰 、立劍峰,五峰排列如城垛,睨視之,如排戈列戟,森然可畏。迤東舊有佛寺,寺後有石洞,頗宏敞。僧人於中塑孔子、老聃、彌勒佛,扁曰「三教堂。」 今人於此建西雲堂寺,極其莊嚴。又有夜叉、風門、香爐、燭臺、老槊共五岩,幽奇可愛,與九仙相伯仲。亦有十八盤。

五垛峰 在十八盤最高處,與望海峰競秀。萬曆中,改為「五蓮山」 ,敕建藏經閣於此。

團爐山

寨山 山西南,絕巔,有阜四圍盤亙二十里。會稽山 ,昔越王葬此,號稱「小會稽。」

攔住山

金山

斗山

分流山 按《府志》:「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漢武帝種金杏於此。」

風門山 在松垛山迤西。二山中闢如門,風至則有聲。

羅捲山

高山

團山

黑石山

孤峰嶺

《龜峰 》:其形肖龜。

石屋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二里。山下有桃花洞,其東北二里濰河南岸即古魯諸邑。

崑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山形甚高,不大,上有《靈山寺碑記》。唐太宗八年重修。漢於此置昆

山縣縣城址半存山東三里,名掛衣山。山北有梳洗河,山西有高塚,上有石名「雷鼓石。」 城址在山西七里。

磨石嶺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石可作礪。蠍子埠 ,俱薛村社。

高羅埠

臥牛墩 俱車村社

龍虎埠 高相社

荊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以山多生荊,故名。巔有鳳凰石,古有鳳凰棲石上。西為玉泉、太平山。苔山 按《府志》:在縣治西南五十里,一名莽山,介於諸莒之間。

錫山 按《府志》:在縣治西北四十里,故姑幕公冶山 為錫山,東南麓有公冶子長祠墓,故名。

張靳山 :在縣治西三十里。

漢王山 :在縣治北四十里。

《柰二山 》、「盧河社。」

龍山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上有白龍寺,兩隅各有龍池。

巴山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海 見《郡志》所謂「南海」 也。

濰水 出箕屋山。《水經》云:「出瑯琊箕縣」 ,即箕屋山也。《淮南子》云:「覆舟山在莒州北百里。東北逕諸城而東,浯水入焉。又北逕龍且冢,淮陰囊沙處。又北過高密,至於安丘,合汶水,北至於昌邑,入於海。」 《禹貢》「濰、淄其道」 是也。

析泉水 出縣西南三十里,又作「析泉。」 諸莒之界。分流山西漢有析泉縣。侯國水出析泉縣北松山,東南流,逕縣東,又東南徑中固山,至箕縣,北流入於濰。析泉、分流山,皆在馬耳山之西。小水河 出縣治西南六十里分流山陰,正北流二十五里,東北流六里,入白斂河。

白斂河 出馬耳山西南鐵鼓山陰,東北流,逕牛心塚東,繞五里,徑許孟北,入涓水。

涓水 出馬耳山陰《石樑空》,北流,逕上莊大祝山,過許孟集,東北逕婁鄉城東,又逕高相村前,析東北流,逕王忌村、齊吉村入濰。

許孟河 ,涓水自馬耳山發源,北流逕許孟集二十五里,為許孟河。

高相河 、許孟河北流逕高相村十五里,為高相河。

王忌河 ,《高相河》北流逕王忌村六里,為王忌河。

齊吉河 、王忌河北流逕齊吉村七里為齊吉河,又一里入於濰。一河隨地異名,總為涓水。黑龍溝水 出常山西北麓,五里北流溝勢屈曲,其水或流或匯,不成通派,匯處多生芰荷鳧芡及蒲草。夏月雨大,則納諸溪塍之水,北流十五里入濰,其名「黑龍」 ,以溝土多黑色。

泆淇河 在縣西一里。北流五里入濰,乃朱、盤兩河、注、輔三河合流入濰。下稍雖內有常山、雩泉小水,然旁入枝流微細,不足為有無。

朱盤河 出馬耳山東八里吳太尉墓東北寨山之陰有泉,北流三里,有小河東南來注之,同西北流,逕常山,西南,北流逕莎溝、石泉社、壽塔寺西,東折復北流四里至朱輞,正北流七里逕朱盤村,始名朱盤河。

「兩河 」 ,出常山東,地名「未井子」 ,西北流,逕馬家莊十里,入朱盤河。

注。輔河 出縣南五十里柳樹店泉水北流至轉頭山,北折而西流,至青山墩,逕柳林店南四里,名柳林河。又西北流五里逕注輔店南,名注輔河。又西北流七里,與朱盤河合流,為泆淇河。墨水河 ,出縣治外東南一里古城北溝及兩崖間,眾泉水迸出,合而西北流,逕東北關門外,北流僅足濫觴,稍旱即涸。河雖小有名,稱其名「墨」 者,於義未詳。

山丹河 ,出縣治東五里東黃畽東坡泉水北流數十步,折而西流,逕公孫大路北,又西遶黃埠嶺,東北逕范家莊後,正北流二里至下泊,水滲地中,不能達於濰。

合河 在縣治東十五里,俗名「合河頭。」 有二源,東源出盧山之陰,西北流;西源出烽火山之陰,東北流,分流約五里,逕曹陣村,合而為一,以此名「合河。」

盧水河 出縣治東南二十五里橫縣故山,世謂之盧山也。西北流,逕昌縣故城,即今縣北昌城也。東北流齊地。又東北流,逕東武縣故城東,而西北流入濰《地里志》曰:「久台水出東南,逕東武入濰者也。」 盧水,一名久台水。台音怡。

密水 ,即縣北百尺河水也。水有東西二源,西源出障日山,亦名奕山,其水東北流,東源出五弩山,即鹵山,其水西北流,同瀉一壑,謂之「百尺水」 ,土人堰以灌田數十頃。逕高密縣入於濰。吉利河 一名「紀里河」 ,出黃巷社分水嶺南。窩羅子泉水南流逕桑園,有雷石山,小河自西來注之。又折西逕石河頭,西流至曲家東。又折南流逕張哥莊。東東流,有小河自西北來注之。又南流逕戴家窪,後折而東,復南流至勝水,東南流逕井哥莊,又西南流逕河,㲼馮家莊墩上黃家灘,皆西南流入於海。

棘津河 在徐家莊東南。上源從信陽鄉紀里河發源,北流名棘津河,南有釣魚臺,相去丈餘,下流五里入柳林河,俗傳姜太公釣魚於此。勝水河 即盤池河,下稍東南流至三里莊,始名「勝水」 ,逕勝水寺北,東南流又入吉利河,逕墩上,西南流宋家口入海。

橫河 出石老公山西北,地名「盤石羅。」 東南流,折莊家村西,正南流逕白塔寺東、小高哥莊東,西南流,逕丁家窪,正西流逕橫河川前,西流至斗崖,正南流至程家集,西向南流,逕周家村窯頭入海。

潮河 出九仙山天井灣,水東流,折南流,逕榆林莊,過長嶺子、竈哥莊,集東逕井家溝東,東南流,逕兩城集,東南流至日照境內安家口入海。浯河 ,出沂水縣東北高柘山。《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原山,與浯山,浯水所出。東北流入縣境,逕城陽臨浯社,荊水東北流來注之,同流至高密縣梁台店北入濰。

荊河 出荊山,其西為長行溝,溝水出夾岡埠,北流入於荊水逕平昌故城臺下,合雹泉入於浯,同流東南入於濰。

商溝河 ,非商均河也。其河有二:東商溝,發源程哥莊北嶺,東南流二十五里入濰。

張洋河 ,出報恩鄉水西社毛家村前龍泉水流逕高密縣城西二十餘里。

朱龍河 出普慶鄉山前社臧家莊西南。泉水南北流約二十餘里入荊河。

李家河 出龍賢社賢哥莊東一里,泉水正南流二里入散水泊。

藥溝河 :出苗鄉,有二源,一源出人和社西北嶺後泉水,一源出滕家莊西泉水,兩股到朱潭社前,併成一股,同西北流至五家莊,流五十里入散水泊。

柴溝河 ,一源出人和社北嶺,一源出滕家莊孫家門前,皆西北流至郎家莊,併成一河。西北流逕五龍,東北流至柴溝,正北流至高密互家莊,入散水泊。

「兩城河 」 ,出潮河岔出,東南流十里入海。「龍灣河 」 ,出普慶鄉甘泉社趙莊西,馬蹄泉水,向東北流十里入濰河。

營河 出崇興社岳哥莊西泉水東南流約十里入商溝河。

天井河 ,出賈悅社東泉水東北流約三里,入散水泊。

馬蘭河 ,出禮義社西泉水東南流約二十里入濰河。

筭河 :出東宋家莊東,泉水東北流約八里入商溝河。

山前河 出山前社臧家莊西,泉水東北流十五里入荊河。

石龍河 出辛伏社祝家莊西泉水東北流三十里入荊河。

諸葛河 出官莊社。蒲溝迤西北三里有諸葛泉,東北流七里入於濰,疑諸葛豐故里也。「九龍口河 」 ,出飲馬池,逕程容社,東流二里至解留社,十里至高直社入濰。

「興龍河 」 ,出營裏泉水,逕諸馮社,東流一里入濰。

孫蒼河 :出劉家莊社蒼村東,泉水逕本社下流二里入塔濟河。

「岔河 」 ,出塔山西狼窩溝,泉水逕曹村社,東北流五里入塔濟河,同流逕高家莊學究社,又十五里至苗家莊入韓信溝,同流入濰。

「飛得河 」 ,出捲簾莊,泊泉水逕曹村,東流五里至孫家莊,東北流散入泊內。

龍灣 在瑯琊山北。周圍五里皆積沙。設南龍灣巡檢司。大盤、新興、水西、潘旺四社,亦各有龍灣。

清水潭 在信陽鄉草橋社稍東南崔家莊有潭,水色甚清,周圍一里。宣德三年,潭內產龍馬。

古泉 在縣東南門外古城內大路西側。泉出東南溝崖之陰,眼巨而圓,為瓦甃形。余間疑地中安能瓦甃,因暇日躬往,於崖上平地照泉向東南丈餘,令人掘之,深及四尺,見泉流用瓦筩接連甃之水,從筩中西北流注於溝陰之內。其泉源自東南發來,遠近淺深殆不可測,料皆甃以瓦筩,故能疏通無滯。

甘泉 在夾溝

寶泉 在報恩鄉

龍泉 在市苗鄉

雹泉 在信陽鄉

神泉 ,在瑯琊山上,人或污之則竭,齋戒則通。玉泉 ,一在荊山,一在牛臺山,色皆瑩如玉。雩泉 見《常山》條下。

《膠河 水經》:「膠水出黔陬山,膠州西縣西南鉞撅山也。北逕密州東北鹵山,古名五弩山。又北經高密縣,東北至都樂,北至平度入於海。」 柳林河 ,出石門山,流經縣西北,入於泆、淇。由濰達柳林河。

鐵溝 出烽火山,東流逕縣西北入於濰。「白馬河 」 出回頭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