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6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目錄
青州府部彙考十
青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職方典第二百六十八卷
青州府部彙考十
[編輯]青州府古蹟考 府志
[編輯]本府。〈益都縣附郭。〉
雪宮 ,在陽水北,舊城隍廟西。一雲在今道署「星落」 石側,是昔齊宣王見《孟子》處。
廣縣城 ,漢齊郡屬縣。城舊在府治西南四里瀑水澗側。
廣固城 ,晉《永康城》名,在府治西北八里,堯山之陽有大澗,因之為固,逐名。後為劉裕所廢。東陽城 ,晉城名。劉裕伐南燕,廢廣固,留羊穆之為青州刺史,築此。
花園 :在府治東門外。齊庶人養植之所,今廢為田。
華州「杞梁故宅 」 ,在城西北一十五里。
劉善明故第 ,國初為齊世子府,今復為「城隍廟。」
淘米澗 在城西北隅。《齊乘》載:宋劉善明富好周急。元嘉中,歲饑賑民,人呼其田為「續命田」 ,所居適近茲澗,因謂劉氏淘米澗。俗以為孟嘗者,非。
龍興寺 老柏院,今並不存,見《齊乘》。
蘇丕隱居 在城東瀰水濱。丕,德祥孫,試禮部不第,輒隱居,足不入城市者五十載。歐陽修守青,薦於朝,賜號「沖退處士。」
松林書院即矮松園 ,府治西南。萬曆八年,閣臣張居正廢天下書院,知府某因毀伐其樹,別用之。
堯廟 在堯山之麓。詳見《山志》。舊未有祭,萬曆四十三年,知府王家賓重修。春秋舉祭。
益王府第 元宗室,即今東隅圜闠基。
《地鏡 》在府治南。舊傳,宋文帝時,其地中有水,倒影如鏡,故名。又云:海蜃氣幻結,掩映樓臺人物,狀若登州海市,然殊不可曉。
《武成王讚碑 》在府治北太公廟中,宋真宗撰。「星落石 」 在城內水門前,今察院門內一處,色如生鐵。
海岱樓 在府治東門內。金統軍司廨也。樓下有榮鎮、中和二堂。元至元間,更名凝翠。明改建於西北,上有完顏所鑄銅鐸,形制奇古。弘治間,知縣金祿遷鐸於元帝觀,樓址遂圮。舊《志》載,「凝翠」 ,曉鐘青之一景。
表海亭 舊在南洋橋北,取《左傳》「世祚太公,以表東海」 為名。不知創自何代?圯廢已久,惟存古臺。成化初,知府李昂別建於北關西。嘉靖初,知府胡湘修,知府杜思、王世能重修。
范公井亭 在府城西。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側出醴泉,公構亭泉上,郡民感恩,俱以「范公」 目之。
富公亭 在府治西瀑水澗側。宋富弼知青州時禱雨處,嘗建亭。後人思之,即亭祀公。又建「水廉堂」 ,今廢。
太虛宮 ,舊普照寺南。初,金季有全真道士丘長春,自棲霞西入關,過益都,知府事徐君館之。長春相其宅曰:「此福地也。」 徐即施與之。有井鹵不食,使弟子詛茶投之,即成甘泉。
山齋 唐建,在舊府治中。
「歸思堂 」 按宋黃庶為向宗道撰《堂銘》當在縣治內,今無考,僅存銘亭,見《遺文》。
水磨亭 「在府城東壕上」 ,今廢。
南樓 宋建無考
三元閣 在舊府治內。寇準典郡日建,今廢。遺愛堂 在府治西。文林書院成化間知府李昂建,今廢。
《肖蓬瀛》亭 在顏神鎮鎮人張道源別墅,大觀間建。
臨淄縣
齊古城 ,今邑城之北,周圍四十里,邑城之半,故子城舊址居中俱存。
安平城 ,在縣東十里。《春秋莊公三年》「秋,紀季以酅入齊。」〈《杜預計》,在齊國東安平縣。〉齊滅紀,季故入齊為附庸。田單封安平君,即此。漢為東安
平縣,屬淄川國。內有石槽城。徐廣曰:「臨淄東十九里,古紀國之酅邑。齊改為安平。秦滅齊,改為東安平縣,屬齊郡。」 以定州有安平,故加「東」 字。索頭城 ,在臨淄東南二十里女水之南。後魏慕容白曜圍沈文秀於青州,築此城,因有索頭村。
營丘城 臨淄西北三里塔寺後,即太公望所封。《爾雅》云:「水出其左曰營丘」 ,淄縈其東南,故 以名也。畫邑城 ,去城西北二十里。《史記》:燕昭王令樂毅伐齊,聞畫邑王蠋賢,兵不入境,即西南近邑也。代遠無考。
西安城 ,去城西三十里,北距時水。漢置縣,屬齊郡。後漢建武五年,耿弇討張步於臨淄,言「西安城小而堅」 ,是也。
高陽城 去城西北三十里時水之陽。北魏立高陽城置郡,後改為時水縣。唐廢。今城址存焉。莊嶽里 在今城中南街。《孟子》曰:「引而置之莊、嶽之間。」 《朱子》曰:「莊嶽,齊街里名。」
士孫里 ,《左傳襄二十五年》註:「士孫,人姓,因名蕩陰里 。」 有諸葛孔明梁甫吟曰:「步出齊南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古墳,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里。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清節里 在古齊國北門外東北二百步。齊相晏嬰塚宅。
梧臺里 《齊乘》云:臺下有糸水北注,一名曰泥河,又俗名曰葦子河,即臨淄西門申池水北流者。勢極曲屈,俗稱「九里十八灣。」 過梧臺北,小泥河入焉。泥河出梧臺下,又北至博興入時水。此正澠水也。
「魚里 」 ,陳文子居。
兩漢元里
章武里
汜里
唐修行里 。段成式私第。
至德坊 段成式「三從伯父所居之里。」
吾臺 ,去城西北十五里,管仲有《三歸》在此。葵丘 ,在臨淄縣西三十里。《左傳》魯莊八年,「齊侯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 杜註:「在臨淄」 ,即此地。
齊壇
襄宮。雍門 ,齊城門。
楊門 齊西門
「東閭門 」 、「齊東門」 ,俱《左》。襄十年
《虎門 》:子良伐虎門。註:「路寢門」 ,畫虎以明勇猛,於守宜也。
鹿門 齊城門
曲門
石室
曹彥正堂
煉珍堂
袁樓 《博物記》曰:臨淄縣西有袁樓,詳見《左傳》。天齊觀 在縣治內。大定間,道士楊善淵卜居建三清觀,掘地得古磚,《志》云:「天齊丙戌二年,南郭石洋巷楊道圓施花磚三千在天齊觀。」 因知此地高齊時天齊觀故基也。今二觀址俱廢,石洋亦無存,不復知所謂南郭矣。
遄臺 在縣西。《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至自田,晏子對和同之論於遄臺」 ,即此。今俗呼歇馬臺。稷下 ,在縣古城西。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故騶衍、淳于髡之徒,名於稷下。
阿育王塔 在縣治西。石虎於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佛。《圖澄》曰:「臨淄阿育王塔下地中有佛像承露盤,虎掘得之。唐太和中建,宋增塔為十二級。祥符更名廣化寺。」 黃康弼詩有「寶塔萬年燈」 之句。今圮廢。
梧臺 在縣古城外。齊王享楚使於梧宮,使者曰:「大哉梧宮!」 王曰:「江海之魚吞舟,大國之樹必巨,使何怪焉?」 即此。宮側有臺曰層秀,臺西有碑,漢熹平間立,今廢。
檀臺 在縣東北一里。《史記》「齊簡公與婦人飲於檀臺」 ,即此。
釣魚臺 在縣東北五里淄河東岸,其西岸曰「曬魚臺」 ,二臺對峙,疑昔高賢棲隱處,名不雅馴,而跡甚奇峭。
桓公臺 在縣西。故老云:「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以匡天下,築此臺會盟。」 按:桓公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其一葵丘,不聞於齊築臺也。考縣葵丘,已非昔會盟之處,而此臺去營丘不遠,豈
里人誤以「丘」 為「臺」 ,而遂附會為桓公盟處耶?然今不可考矣。
韓信宅 ,在縣東北古城內。漢四年,信請立為假王,鎮齊,時所居地隱隱高丘在焉,光武曾勞耿弇軍於此。
溫泉 在縣南十里淄水南岸,懸崖泉湧,匯池濺珠。上有「碧霞三元昊天宮」 ,其水溫潔可浴。上巳,士女賈客雲集,宛然蘭亭風致。
嚴磯 在縣南二十里,即《漢史》載光武物色嚴陵,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此其遺蹟。兩磯對峙,淄水旋迴,風景入畫,齊且藉以為重。
矮槐亭 縣西南二十里郵亭處有古槐十株,高五尺許,人傳「宋藝祖未帝時過此,嘗掛袍於上」 ,蓋俗言不足道也,今人家園圃多有之。《博興縣》
博姑城 ,在縣北十五里。《史記》:「薄姑氏,殷諸侯,至周作亂,武王滅之,以封太公四世孫胡公,徙都於此。」
貝丘 在舊博昌縣南。《春秋》莊公八年,「齊侯田於貝丘」 ,即此。
利縣 ,在縣南四十里。漢屬樂安國。
沙浦 ,古郡名。世傳地居陽明之處,沙河流遶其左,故以名之。
呂仙翁祠 在城內,祠即韓氏酒壚也。仙翁嘗飲於此,書屋壁云:「呂巖獨酌洞濱,宣和壬寅六月書。」 凡十三字。後盜焚民居殆盡,惟韓氏室完,土人因名為「辟火符。」 按:仙翁遊人間,多稱回道人,而此顯書名姓賓字復加水,豈以辟火而然耶?
錦秋亭 在東南城上,元中統間建。
高苑縣
古狄城 在縣治北二里。《括地誌》云:「淄州高苑縣西北狄故城,《史記》田單攻狄,三月不下,即此。」 馬局灣 在縣治東南,相傳齊桓公牧馬處。鳳亭臺 在縣治北二十五里。宋元豐間,斷碑云:「凰鳳停此三日,故名。」
濟川墟 見《晉書》。文帝咸熙初,封秀為濟川侯,以高苑縣濟川墟為侯國。
樂安縣
青丘 在縣治內。齊景公「有馬千駟,畋於青丘」 ,即此。
桓公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齊桓公盟諸侯於此,故名。
勸農亭 在縣治東五里。明成化間,知縣沈清建。
鑑青館 在縣治西北二十八里石新鎮,以而小清河,故名。知縣奚銘建,丘文莊公扁。
壽光縣
鳳凰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宋天聖間,有鳳凰至此,因築臺。金永安二年碑刻在焉。疑即古平望亭也。平望亦漢縣,見伏琛《齊記》,今俱廢。馬陵臺 ,在縣西南四十里,亦曰臧臺,舊有宋碑雲。
臧武仲居 ,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紇致防而奔齊。昭公十年,平子伐莒,武仲在齊,聞之曰:「周公其不享魯祭乎?」 是時武仲客齊已十餘年矣,其終不歸魯而卒死於齊乎?
官臺 ,在縣北七十里。古有灌亭,豈灌轉為官,亭廢為臺耶?此地周迴有十城九臺。
紀臺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西青龍鄉紀臺社。紀臺,即紀人之所築也。
望海臺 ,在縣東北四十里。秦始皇東遊所築,俗名「黑塚。」
過宋臺 在縣南二十五里。
官臺場廟 在縣北七十里營里社。創於元大德十一年,元末廢。
倉頡臺 在縣西北,洱水所經。《水經注》謂孔子問經石室也。《通志》云:「《倉頡石室記》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至秦李斯始識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 漢叔孫通識十二字。豈孔子至齊,亦嘗訪焉,故有問經之目。
《斟鄩城 》,即今縣城,乃夏斟鄩氏所居。
斟灌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即夏仲康子相所依寒浞,使澆用師伐斟灌氏,以滅夏後相,今灌亭是也。漢北海郡有斟縣。
牟城 縣東北二十里。按《春秋》牟子國,周封牟子於齊,齊人忌其與臨淄相近,遂遷牟子於牟平,今寧海州也。
王胡城 ,在縣北十里。
樂城 ,在縣東二十里。
鹽城 ,在縣北八十里。
赤烏城 ,在縣南十五里。置縣,屬北海郡。東漢屬樂安國。《寰宇記》為「魏益都城」 ,非也。
暇亭 在縣治前
清溪書院 在城西門,刑部尚書趙鑑建。「熙熙亭 」 在後北城上。
昌樂縣
昌樂故城 ,在縣西北十里。
營陵城 ,在縣南,有營臺。
劇縣城 ,在縣西十里。
瑞華堂 宋建
臨朐縣
郱城 在縣東南
朱陽城 ,《左氏》曰:「晏弱城。」
《校城 》武帝封城陽王子雲為侯。
朱虛城 ,在縣東六十里。
臨原城 在縣東。漢封淄川王子始昌為侯。《寰宇記》:今不知所在。
李靖讀書臺 在縣南一百里。相傳李靖微時,讀書於此。又云:「靖從太宗征遼左,因於此閱《司馬法》焉。」 今有書堂社。
五龍堂 在縣北十里龍山社。
逢山石鼓 在縣逢山上。《從征記》曰:「齊地亂則石鼓鳴,聲聞數十里。」
飛雲樓 元建
冶官祠 。臨朐南冶原,《水經注》載之,祀朱虛侯劉章,曰「大孝王。」
穆陵關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古齊關也。詳見《關隘》。
安丘縣
棄金坡 又名「堆金山。」 管寧舊居,華歆擲金於此,故名。
郚城 在縣西南六十里。《春秋》「齊遷紀郱、鄑、郚」 ,此即古郚城也。後魏置平昌郡。北齊廢郡,置瑯琊縣。隋改曰郚城。唐省入輔唐,即安丘。
古城 在牟山北,安丘故城也。
平昌城 ,在縣西南六十里。漢置縣,屬瑯琊郡。東漢屬北海郡。
渠丘亭 在縣城南一里。莒人公渠丘所築,今「渠丘驛」 ,即其地也。
防亭 在平昌城西
古長城 一名長城嶺,在太平山。《史記》載:齊威王曰:「趙侵我長城。」 《竹書記》年:「梁惠成王二十年,周顯王十八年,齊人築防為長城。」 又《方輿勝覽》云:城西接岱,東連瑯琊巨海,齊人之防塞也。昌安城 在境之西北。酈道元云:「濰水北逕昌安縣故城東,漢明帝中元中封。」
鄧襲為侯國也。
《郡國志》曰:「漢安帝延光元年立也。」
杞城 在東北三十里。古淳于國也。酈道元云:「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遂號淳于。」 《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後為杞人所有。」 古城 在牟山,安丘故城也。孟康曰:「今渠丘亭、莒渠丘城是也。」 伏琛、晏謨《齊記》並言亭在安丘城東北十里,非也。城對牟山,隋開皇中,改為牟山縣,大業初復為安丘。
郚亭 在郚城西地里。《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郚城亭。」
印臺 在邑南一里許。一名大敦臺。上北望,正值縣廳,故名。其西一丘,名「小墩。」
康王臺 在邑西十里。俗傳齊康王被逐,夜乘馬渡汶,馬化為泥為臺,日中不見,夜中隱隱如城。臺前一水,有無不常,一名潮河,一名「乾河。」 祈嗣崖 在東北十八里汶水濱。舊傳杞子禱嗣於此,上有遇仙觀。
晏公堂 在金溝河西。舊傳為晏嬰「休沐之所。」 公冶長書院 在南七十里。
管公都 在管公里中。昔魏邴原華歆千里訪朱虛高士管幼安於故里,即此。
鄭公鄉 在濰河東宿家裡中,漢大司農鄭元之故鄉。《漢書》:「公高密人。」 唐賈公彥謂「北海人。」 安丘古來多屬北海,高密雖境土分割,而公塚實在安丘之東境,《水經》所謂「礪埠」 是也。
韓信壩 在東五十里。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於此,信令為萬餘囊,盛沙填遏濰水,引軍擊,且偽退,且追北,信決水,水大至,且軍半不得渡,遂斬龍且,於是水。蘇長公《超然臺記》曰:「北望濰水,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 蓋謂此諸城縣。
《越王國 》,相傳國在瑯琊城是也,尚未可信。蓋
勾踐之徙瑯琊,非暫徙也。觀其欲取父元常之喪遷葬瑯琊,可知其徙之之意,欲於此傳世無窮耳。豈以彈丸之地,不容數十室,足以稱國,而延其子孫至二百餘年之久乎?
瑯琊國 ,今縣城南是也。瑯琊、東武同地併稱。封琅邪土者為瑯琊國,封東武侯者為東武國。東武國 ,即漢東武縣,今縣南城。以封建王侯,謂之國;以統屬縣邑,謂之郡。東武先為縣,次為郡,兼之矣。
膠西國 ,齊悼惠王子卬,孝文十六年,以平昌侯進封膠西國,都高密。孝景三年,坐同吳楚反,伏誅,國除。膠西國凡十年,地入於漢,為膠西郡,屬瑯琊郡。
東武郡 ,元魏改東武為郡治。蘇文忠守密州時,常稱為東武郡。大德年間《東嶽廟碑》云:「臨海郡治膠西,足為東武劇邑。蓋控東南海道,風颿信宿,可至吳、楚。」 據此足見東武實為郡治膠西,其屬縣雲。
平昌郡 即漢平昌縣,屬瑯琊郡,光武改屬北海郡。魏文帝黃初三年,分城陽置平昌郡,尋復省。昔惠帝十年,復置平昌郡,在今縣東北六十里紫溝東南。
東武縣 今本縣南城是。
膠西縣 ,漢文帝分齊立膠西縣,宣帝更為高密郡。光武建武十年,入北海郡。晉惠帝分膠西立城陽郡。唐武德三年,省入高密。宋開寶間,復膠西,仍為密州。
析泉縣 在馬耳分流山西,析泉水出。
邞縣 ,《地名志》:「膠水出邞縣。音扶。」
橫縣 盧山南,盧水所出。
昌縣 今縣北昌城
平昌縣 柴溝社東南,即漢《平昌郡》。
崑山縣 ,在邑西南六十里,崑山西七里豐泉縣 。隋縣名。開皇間以瑯琊城改豐泉縣,隸密州。大業三年以豐泉縣為瑯琊縣,屬高密郡,在瑯琊山下。
淇縣, 元魏縣名,魏莊帝改立。淇縣,今未詳其地。《隨書》淇縣有常山祠、雲母山。淇,《水經》作「扶淇。」
梁鄉縣 ,元魏縣名。魏莊帝分膠西立梁鄉縣。《隋書》梁鄉有瑯琊臺,《始皇碑》。梁鄉,在縣城南一百二十里。
古城 在今縣治城東南門外里許高岡之上,址週約五六里。東北、東南、西南三面城角猶隆,然圮而不廢。獨西北角一面盡為雨水衝成溝壑,無復遺址,土人從來稱為古城,莫知何城也。婁鄉城 ,按《水經注》:涓水出馬耳山之陰,北流逕婁鄉城東,入於濰。《春秋?昭公五年經》書:「夏,莒牟彝以牟、婁、防、茲來奔」 者也。是婁鄉城在諸城西南方矣。
瑯琊城 在瑯琊臺下。相傳越王勾踐所徙都也。廣七十步,袤一百七十步,狹隘已極。南北二面城址猶存,東西二面皆成巨壑。有東南二門,址亦存。隋開皇間改為豐泉縣。
東武城 即今縣南城。隋開皇十八年,以東武縣為諸城,縣有東、西、南、北四城門,北門改為「雙門」 ,以通北城。
城陽城 漢城陽國,浯水入焉。韓信北追齊王廣至城陽城,即此。內有「鬥雞臺。」
古諸邑城 在今縣西南三十里石屋山東北三里。《春秋》莊公二十九年,「城諸。」 及《文公十一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 ,即此。
芝盤城 :在縣治北六十里城陽鄉崇文社內。曾於此置芝盤巡檢司,後革。
曹郚城 ,漢獻帝十一年,曹操東征海賊管承,至淳于,遣樂進、李典擊破之,承走入海島,割東海之襄賁、郯城益瑯琊。十二年,操自淳于還。興平二年,操復東征,略定瑯琊諸城在縣東南諸眾也。謂瑯琊所屬之眾城,故略定之,非指諸城縣也。
長城 在縣治南五十里。《齊記》:「宣王乘山嶺築長城,西起齊州,東至海,以備楚。」 《括地誌》:「長城西北起鄆州平陰縣,沿河歷泰山北岡,由穆陵關至密州瑯琊臺入海。」 《史記》:「齊有長城,足以為塞。」 瑯琊臺 ,即瑯琊山,以山形似臺,故名。所謂勾踐徙都瑯琊,起觀臺週七里,以望東海者此也。𩰚雞臺 ,在城陽城內東北角,高三丈,圍六百步。《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季氏與郈氏𩰚雞。」 季氏介雞,介甲也,郈氏金距。《史記》:蘇秦說齊王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𩰚雞走狗。」 則春秋、戰國君臣上下多為此戲矧。此臺築於封國之內,其
名為「𩰚雞」 者信矣。飲酒臺 在盧山巔。詳見《山川》。
觀覽臺 在縣治東北門外一里餘。臺高二丈,圍六十步,近黑水一里。一名「觀瀾臺。」 未知刱始,蘇軾嘗登焉。
北極臺 在北城東市盡北城上,與西市北城臺相並。嘉靖初,於上建祠三間,以奉安真武像,後復鑄為銅像,名為「北極臺」 ,亦名真武廟。超然臺 在北城,古東武縣北關廂也。至元魏永安二年,始築為城。城北面無門,當城東西分中立州治,北抵城根,為馬道,僅通人行。於治東東市北城上,因為一臺。又於治西市北城上,亦因城為一臺,兩臺東西並列,蓋前人築城時所為,意應有在,今不可曉矣。
寶臺 :在城西三十里。
《釣臺 》,一在棘津太公釣處,一在柳林河嚴光釣處,俱盤石濱水。
「廣麗亭 」 在常山絕頂。
《鳳凰臺 》在。淇鄉荊山社大埠嶺上,相傳謂古時有鳳凰止於其上,因作臺,即以名之。風臺 在縣治南九十里望仙鄉。《王制》「歲二月東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此其遺址也。將軍臺 在縣治東二十五里辛興社。臺高二丈,圍約百步。
四時祠 古在瑯琊山上,今失其址。按《史遷紀》,「齊地有八神祠:一曰天齊淵祠,天主;二泰山梁父祠,地主;三平睦監鄉祠,兵主蚩尢,四陰主祠;三山,五陽主祠之罘;六萊山祠,月七成山祠,日。八瑯琊臺祠四時。」 世遠禮荒,莫知起時,不可得而詳也。
齋堂 在瑯琊山東五裏海水中,島名也。島南產苦竹,北產金竹,又產黃精、海棗。堂建於上,乃秦皇、漢武祀神齋宿之所,故名。後改為「龍母祠。」 元時海運糧船,悉泊於此,舟人賴祐,利涉無虞。勒石祠前。
蓋公堂 舊在密州治內,今廢。蘇子來守膠西,知蓋公為鄉人,求其子孫墳墓不可得,慨然想見其為人,捨黃堂之北而不自居,以待如公者,名之曰「蓋公堂。」
雩泉亭 在縣常山雩泉上,宋蘇軾建。
「山堂 」 ,在「超然臺」 上。
周公堂 在縣治西十五里齊吉社。本社人周則,不知何代人。為人心性朴實,正直不阿,當時鄉人重之,稱為「周公。」 臨終端坐而化。子二人,長曰仁,次曰義,奉其骸骨,塑像於此堂中。嘉靖壬子、萬曆己丑,鄉民王通、李昂相繼重修。
後蓋公堂 新建。萬曆己亥,顏侯於縣治內東隙地內創建,蓋倣蘇文忠「崇尚」 遺意。有大門西向,折而北,中門南向,為堂三間,名曰「蓋公堂。」 墀迤南為碑亭二。
防亭 、牟婁、防茲,皆邑名。莒、牟彝以奔魯者,在今縣治東北。
茲亭 在故姑幕縣東北。姑幕屬諸城北境內,今廢。
廣麗亭 在常山頂上,創建莫考。宋熙寧八年,蘇文忠公軾嘗登,有《登常山絕頂廣麗亭》五言古風詩。
慕賢亭 在超然臺上蘇祠前。四圍。楹與枋皆以石為之,極其堅固。枋北面刻「慕賢亭」 三字。景泰六年,知縣黃武建。
「水心亭 」 在縣治內後蓋公堂東。
遠覽亭 在常山之陰。山腰為亭三間,北向直北,一望無際,若木落天空,可以望見邑城雉堞。蘇子所謂「下臨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樓觀,髣髴可數」 者是也。萬曆三十一年春,侯之臣創建望越樓 在瑯琊山東頂。相傳越王所築,以望會稽越國者。今址不存。
望海樓 在縣治南五十里桃林店。創建莫詳。遺址在常山高頂上。今址不存。
高麗館 在縣東關廂舊驛左,今廢。
玉山館 新建,在白玉山之陽。萬曆二十七年,顏侯創建。臨南北通衢,可遊可觀,且以為迎送祖餞之所。
滄浪書院 在西市超然臺迤西南。成化七年知縣閻鼐創建。後不知何年改為養濟院。東武書院 在北城兵備道後。嘉靖己酉,知縣祝天保以本道後私衙,改為「東武書院。」
蒙陰縣
「堂阜 」 ,《左傳莊公九年》:「桓公殺公子紏,管仲請囚,鮑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脫之。」 即此。
夷吾亭 ,在縣西北三十里。杜預曰:「蒙陰西北。」
有「夷吾亭」 ,乃叔牙解管仲桎梏處。
古城 一在縣東十里綿山社,周圍二里,世傳戰國時所築。一在沂水縣西北,雲即古東莞城。一在日照縣相家莊。
鐵城 ,在縣東四十里。
古刻 在書堂社云云山西巖之石室中,有唐磨崖古篆刻,約數百言,世傳「古帝王之禪」 云云文也。字經寸餘,文古難辨,火燬剝滅者亦十七。漢柏 ,在桃墟村劉十八郎廟。
鴈趐樹 ,在中山寺。按此樹北地絕無。
唐銀杏 ,在南竺壽聖寺。榦圍數丈,陰庇二畝。唐緇衣明琛植。
劉裕祭天五壇
閔子書院 在縣西八十里。
薛王臺 ,臺不知所始,但稱「薛臺」 ,或曰「雪臺。」 東安故城 故治之南三十里。
莒州
壽餘 《左傳》:「齊伐莒,莒人敗之壽餘」 ,即此。五花營 ,在州南二十里。
向城 ,在州南七十里。
「賢賢堂 」 在子夏祠東。
姑幕城 在州東北
沂水縣
《鄆亭 》即莒、魯所爭東鄆之地。
蓋都 ,在縣東八十里。
東莞城 舊東莞縣
東安城 ,在縣南五十里。
蓮花池 在玉交里
紀崓 在縣西北七十里,《日照縣》。
古城 ,在縣西一十里。
劉三公莊 在縣西八十里,舊有巡檢司。「沙浦 」 ,古郡名,沙河流遶其左,故以名之。
墳墓附
[編輯]本府。〈益都縣附郭。〉
齊景公塚 在城西金嶺,西北鐵山。臨淄亦有景公墓。
田和塚 ,在城北二十里普通店。鄉人云「太公塚。」 按和亦稱齊太公,疑即和塚。
紀侯塚 在城東四十五里香山之陰。
臧武仲墓 ,在城北四十里朱虛社。
孟嘗君墓 ,在城北四十里朱良店。
蘇秦墓 在城東北蘇埠社。秦自燕奔齊,齊王裂其軀葬此。舊傳般陽西亦有秦塚,今淄川地。淳于髡墓 ,在城西四十里窩駝村。
漢霍陵 :在城東三十里許霍林社。
鄭康成母墓 ,在城東四十里鄭母店。
唐「平盧兵馬《張素》」 墓 ,在堯山西。
平盧節度使梁及墓 在望所鄉。
楊成雲墓 ,在城西永固村。成雲,關中隱士,從其子弘立,仕唐為青州兵馬,因家焉,葬此。節度兵馬江可觀墓 ,在城西永固村。
隱士唐魯墓 在城北高柳莊西。
宋王魯墓 ,在城東四十里。
周沆墓 在駝山南。沆,宋樞密直學士。
元開國功臣劉國傑墓 ,在城東北四十里。馮總管墓 ,在城北三十五里北馬蘭社。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太原郡公王羆墓 ,在城三十五里王車社。
王英墓 在城西南四十里芹泉側。英,海南北宣慰使。至正末,毛貴陷青州,不食而死。
內臺御史傅公讓墓 在城東二十五里。齊郁墓 在城東北五里大尹社。郁,博興人,元末山東僉事,守禦益都。明朝兵取益都路,死之。秦將軍墓 在府城西堯山下。墓不甚高,碑可三尺許,勒大字,有「秦將軍之墓」 在焉。
明衡恭王陵 在三陽山。
衡莊王陵 ,在堯山西。
衡康王陵 在馬山南
「衡定王陵 」 在堯山南。
「衡憲王陵 」 ,在爐山之原。
吏部左侍郎王讓墓 在城西「八陡社。」
兵部郎中高昱墓 在城北。
彰德府知府劉或墓 ,在城北崔府君廟西北。浙江參政曹凱墓 ,在城西四十里南仇社。福建參議徐弼墓 ,在於家河之北。
工部尚書陳清墓 在城南。
陝西按察司副使劉讚墓。
四川布政使熊佑墓
贈戶部尚書陳慶子、兵部尚書陳經墓 俱在東關草場街後。
江西布政使黃卿墓 在北古城。
貴州按察司副使馮裕墓 在北古城。
南京戶部郎中董汝瀚墓 在城西。
贈鴻臚卿李鑒墓 在北關外。
兵部侍郎謚「端恪」 冀鍊墓 在城東。
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恭襄石茂華墓 在城西,大學士于慎行譔志。
光祿寺卿李用敬墓在城北。
刑部侍郎贈尚書朱鴻墓 在城西堯山,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王基墓 在城南二里。大學士王鍚爵譔志。
甘肅巡撫楊錦墓 在城東二里。
南贛巡撫張煥墓 在城南馬山。
江西副使劉一孚墓 在古西關。
寧夏巡撫黨馨墓 在城西馬山。
戶部左給事中石鯨墓 在城南二里。姪尚書茂華譔志。
陝西按察使房如式墓 在城北五里。諭德趙秉忠譔《志》。
尚寶寺卿蔣春芳墓 在「楊姑橋。」
贈修撰趙禧墓 在「鄭母店。」
陜西參政張巽言墓 在城南二里。
封御史張鉀子陝西巡按御史張憲翔墓 俱在瓜市。
諭葬兵部尚書少保邢玠墓 在城東南扈家廟。大學士葉向高譔「志。」
山西按察司副使陳夢鶴墓 在「小澗。」
山西提學副使鄭光溥墓 在邀兔崖。
開封知府宋伯華墓 在城東十五里。
臨淄縣
周太公墓 縣南十里。《齊記補遺》曰:「太公葬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
桓公墓 在縣南七里淄水南。《括地誌》云:「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岡。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綵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籍。」
頃公墓 近太公墓
「景公墓 」 與「桓公墓」 同處。
隰朋墓 ,在城東北七里。
四王墓 在鼎足山之陰。《齊記補遺》云:「方基圓頂,東西直列,乃齊、威、宣、湣、襄四王墓。」
管仲墓 在城南牛山麓。舊碑題「管子之墓。」 嘉靖乙巳,按察司鮑象賢立石塚上。
杞梁墓 在城東三里。齊莊公襲莒,杞梁死焉。其妻迎柩而哭,卒葬於此。事見《檀弓》。
晏嬰墓 在城北一里。按《晉載記》曰:「慕容德登營丘,望晏嬰塚,顧謂左右曰:『禮,大夫不逼城而葬。平仲,古之賢人,達禮者也,而生居近市,死葬近城,豈有意乎』?」 青州晏謨對曰:「孔子稱臣先人之賢,豈不知高其梁,豐其禮。蓋政在家門,故儉以矯世。存居湫隘,豈擇地而葬乎?所以不遠市門者,冀見平生意也。」 以謨考之,嬰墓疑在此。唐貞觀中,禁民十五步內不得樵採。
三士墓 在城南一里許,一基三塚。三士事見《晏子春秋》。孔明《梁父吟》云:「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按:孔明《梁父吟》別有所指,豈晏子賢相有此,夫亦《春秋》附會之言,後人誤信歟?
愚公墓 在愚公山
漢王蠋墓 ,在愚公山。
蒯徹墓 在城西
博興縣
漢董永墓 在縣城北崇德社。永,千乘人,博興漢千乘地,墓在此。其稱「葬魚臺長山」 者,未詳何據。
將軍墓 ,在伏李莊城北十五里。世傳「李左車墓。」 未詳。
高苑縣
周三靈侯墓 在縣東。「三侯」 ,周厲王時,諫官唐宸、葛雍、周武死於諫
衛靈公墓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三丈。按《春秋》,「靈公薨於正寢」 ,墓在此,未詳。
魯仲連墓 ,在縣西北五里,俗呼為「魯先生墓。」 《樂安縣》。
漢李左車墓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成化間,盜發墓,得銅鼎,上有「漢將軍李左車」 字,蓋韓信封齊,左車卒,葬於此。其傳在海豐金鄉者,或非。八博士墓 ,在縣西南二里。自歐陽生事伏生,傳受《尚書》至歙,八世皆為博士,葬此。
倪寬墓 近「八博士墓。」 成化間,知縣馬亮建,祠沈清《廣地肖像》。
元綦公直墓 ,在縣北五里。元學士王槃譔《志》。明都御史張清墓 ,在縣西南十里。
御史閻寬墓 在縣西北十八里。子戶部主事江祔。
御史許鵬墓 在縣北
太僕寺卿李舜臣墓 在城南。
壽光縣
「古倉頡墓 」 在縣西,舊有廟,今廢址存。此等傳疑之例。
晉辟閭渾墓 ,在縣西南。渾嘗為青州刺史,慕容德陷廣固,欲殺渾,渾子道秀願與父俱死,遂原之。
魏侍中司徒賈公墓 在縣南十里張孫社,有《碑》雲「遷鎮東大將軍、使持節、督青徐、兗三州軍事、開州司徒,興和三年葬此。」
宋殿中丞牟公墓 在縣西北。
元御史贈兵部尚書宋彥英墓 ,在縣東北四十里。
明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文和》。〉劉珝墓 在縣西四十里洋河社,父昺墓側。大學士徐溥譔碑。子知府鈁、祔。
山西按察司副使劉甄墓。
廣西監察御史劉璧墓
太常鄉劉鈗墓 在洋河。
刑部尚書、太子太保〈諡《康敏》。〉趙鑑墓 在縣東《臨朐縣》。
周伯氏墓 ,在城西七里許。
古逢伯陵墓 ,在縣逢山之巔。春秋齊尉孫平墓 ,在城隍廟後。
「明恭王陵 」 在三陽山。
「安王陵 」 在西安廟。
諭葬狀元馬愉墓 在縣南十五里,名迴龍岡。「玉田」 王墓 在逢山西三里。
布政呂三才墓 在城南。
諭葬「侍郎遲鳳翔」 墓 在城南。
安丘縣
漢鄭元墓 ,在縣東四十里。唐貞觀中,嘗禁樵採。《高士傳》袁紹屯官渡,請元隨營,元不得已,載病從魏郡,卒,葬於劇東,後歸葬礪埠山,即此。管寧墓 ,在縣四十五里。
孫賓碩兄弟墓 ,在縣西南牟山下。
「三國漢相蘇禹珪」墓 ,在縣南二十五里。宋參知政事。〈諡《文烈》。〉明鎬墓, 在縣東二十里。「徐孝女墓」, 在縣西三里。
孝子毋卬墓 在縣西三里。孝子名卬,神宗時人。進士周元賓銘墓。
元都元帥鄭衍墓 在縣南十里仁順鄉。江西巡撫馬文煒墓 在虎林。于慎行譔志「諭葬。」 侍郎辛應乾墓 、翰林王孟煦墓 俱在城東一里。
明禮部郎中馬應龍墓 在縣東五里。
諸城縣
周公冶長墓 在縣西四十里錫山東南冶長山麓。正德間,墓頹,士民鞏宗王修,知縣韓肇《記》:漢項王塚 在縣市苗鄉方市社。漢宣帝封廣陵王,少子為高密王,其子項王章葬此。
瑯琊王墓 在縣西普慶社。又古塚前後相錯百有餘所。按《史記》諸書,「瑯琊自西漢初置王侯國,傳至後王熙,為曹操滅,國除。」
魏秦王墓 在柴溝社。魏武帝封子翰為秦王,卒葬此。
大司徒陽都侯伏湛墓 ,光武親弔,遣使送喪修塚。湛兄子司空恭肅宗賜葬,未詳其處。明廣西布政使臧哲墓 ,在城西四十里甘泉社。
諭葬侍郎臧一墓
蒙陰縣
漢吳王墓 ,在縣東三十里。
明陝西參政李奈墓 在縣東十里寶堆山子,戶部郎中炯然、推官餐然祔。
陝西按察副使李夢龍墓 在縣東南傅家寨,都御史公勉仁墓 在縣東八十里石門山之陽。
昌樂縣
「漢命士黃愚」 墓 ,在縣黃山之陽。
徵士北海逄萌墓 ,在縣東南五十里。王莽時,避亂遼東。光武即位,始還,後卒,葬營丘廢城內。魏孝子王裒墓 ,在縣東南六十里王保社,每歲冬十月,有司致祭。
宋明威將軍段綺墓 在縣南洪陽埠。
元贈禮部侍郎劉用墓 懷遠將軍劉澤墓滄州節度使劉秀實墓 以上三墓俱在縣北黃村。
明禮科給事中曹晟墓 在縣東南七十里,監察御史柴圮墓 在縣東三十里。
知府夏清墓 在縣西二十里。
刑科給事中劉三畏墓 在縣城南《洪陽埠》之東。
江西「布政劉雍」 墓 在縣東三里莊。
御史趙鶚薦墓 在縣北三里莊。
莒州
周莒子墓 ,在州西三十里浮來山。
元狀元周惟新墓 在州南六里鄒家莊《沂水縣》。
周孟母墓 在縣東北六十里蓮花鄉。按鄒縣馬鞍山有孟母墓。鄒,魯地,孟子自齊葬魯,即此處。或謂他孟氏墓,未詳。知縣馬之圖新建,廟有碑記。
明吏部尚書杜澤墓
山西按察副使楊光溥墓。
監察御史武衢墓
《太常少卿兼翰林學士武衛墓》:
日照縣
金鎮西軍節度使張莘卿墓 在縣南十里劉家寨。「子禮部侍郎;暐,莒縣縣丞;華;孫,太子太傅。」〈諡《文正》。〉行簡,諫議大夫。行信,祔。
殿元徐公墓 ,在縣南三十里。
元宣武將軍日照縣令兼總領相林墓 在縣西四十里。
明都御史鄭聚墓 在縣西四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