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5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五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五十四卷目錄

 沁州部彙考四

  沁州風俗考

  沁州祠廟考

職方典第三百五十四卷

沁州部彙考四         州志[編輯]

沁州風俗考[編輯]

《通志》:「上黨,趙之分野。其俗悲歌慷慨而尚氣節。沁居萬山中,其地磽瘠,氣候遲煖而蚤寒。」 《一統志》:「其俗勤儉樸實,專力耕農,少事商賈,惜閨闥,絕織作。」

沁源縣風氣剛勁,民俗獷悍,好𩰚,尚氣節,頗事農桑,婚喪相助。

武鄉縣地瘠民貧,性剛氣悍,不事商賈。地宜穀麥。

州縣風俗

婚 巨富,費不過百金。貧民買婦,有用錢數千者。

《喪 用》僧道,幡幢鼓樂綵轝太侈宜禁。

祭 有用戲者

賽神 演戲,用麪花,高者盈丈。元旦 陳設香燭牲醴,禮拜天地尊長畢,親友相拜,黎明而罷,次具酒食招飲。

上元節 ,張燈放煙火,各廟會集賽神。十六日,男婦出遊,登城縱觀,謂之《遊百病》。是月也,農家出糞,糞田舉趾而耕。

二月二日 諺云:「龍抬頭,以灰圍宅舍。辟百蟲。春風前,種麥豆。」

三月清明節 ,拜掃墳墓,掛紙錢於塚上不焚,禁火故也。前後禁火三日,禁甚嚴。俗傳介之推焚身忌辰,不則有雹災。好事者架「鞦韆」 為戲。穀雨日 ,書帖禁蠍。

四月 ,農家種穀黍。十五日,城隍廟會集貿易百貨。士民宰牲獻祭,遠近男女赴廟酬願。端陽節 ,民間繫五色絲於手足,懸艾虎於門庭,造角黍相饋送。隆師迎女,採百草熬膏。侵晨,捕蝦蟆鍊咒有驗。是日,掛楮錢於夏田。

六月六日 ,取伏水造酒麪,曝衣曬書。七夕 ,女子以麥豆生芽,陳設瓜果,祭獻乞巧。中元節 ,祭祖先,並取麻穀獻之。俗謂是日為「鬼節。」 前一日,掛楮錢於田。是月也,農家乏食,割半熟穀炒新米以濟之。

中秋 夜,陳瓜果、香燭祭月,設酒殽歡飲賞月。重陽節 ,登高會飲。造菊酒、蒸花糕迎女。十月朔日 ,剪紙為衣,向晚焚於門外。俗云:「為亡人送寒衣。」

冬至節 ,士民拜禮尊長,隆師迎女。

十二月初八日 ,以米豆果類造粥,親屬相饋送,謂之「臘八粥。」

二十四日 掃舍,以餳餅祭竈。三十日除夕 ,貼門神,易桃符。是日不拘貧富,多嫁娶,陰陽家以為無禁忌也。其夜,圍爐待旦,謂之「守歲。」

沁州祠廟考         州志[編輯]

本州

社稷壇 在州北郭外。明成化十六年,知州張𤣱修。山川壇 在州南門外,知州張𤣱修。州厲壇 在州城外東北,知州黃海修。

原義塚二一在龜山,一在鶴莊。康熙十三年,知州汪宗魯新置地一十七畝,以廣漏澤。一在霧騰橋北,計地十畝。一在永慶寺東,計地七畝。城隍廟 在沁州所西,長四十二丈,廣十七丈六尺。明正德元年,知州張應奎建。

皇清康熙三年,知州程憲重修,有《碑記》。

龍泉廟 在伏牛山上。明萬曆十五年重建,有碑記。

漳河神廟 在交口鎮西北,原係通元先生祠,至元間,毛順《記》。

八蜡廟 在鱉山。明萬曆三十年,知州俞汝為改建。有《正祀議》。

考證

真武廟 在龜山頂,中有會真亭。元至正初年建,明成化二十年重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汪宗魯重修,有《碑記》。

關聖廟 在州治大街西。長三十七丈,廣一十一丈四尺。宋元豐年建,有《碑記》。

馬王廟 在州治東北隅。明弘治二年建,嘉靖壬子年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汪宗魯重修,新建大門五間。

戲樓一座

花山老君堂 在廟北三十五里。明嘉靖己亥五月,瀋藩內丘王晝寢,夢一老人自稱「沁州花山老君,以殿毀來告。」 驚起,差內使訪之,得於交口鎮。香首秦軌等見在修理。乃命內使捧金字牌一面,於碧霞元君殿懸掛。又施金紗龍袍一襲及珠絡銅冠一頂,並撰《寐覽記》刻石。

三官廟 在州治東北隅。明嘉靖甲寅建,萬曆己卯立石。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汪宗魯重修。

東嶽行宮 有二:「一在州治北,至元庚辰建,明弘治年間重修;一在州治南,明正德四年建,萬曆二十一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重修,前各建戲樓一座。

崔府君廟 在州治西。府君姓崔,諱玨,字子玉,定平人,唐貞觀進士,為長子令。一孝子為虎所食,以牒攝虎,至使服罪,觸階而死。晝理陽政,夜斷陰府,四境以為神而祀之,所在皆有,或稱亞嶽,或稱顯應。王元好問論其非明正神位,號稱「長子令崔公之神」 ,入《縣祀典》。

周德威廟 ,按《通鑑後梁紀》,「晉王以蕃漢都指揮使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壁於高河」 ,在潞州屯留縣東南,與梁拒戰。及晉王病篤,乃退營亂柳,即今段柳村,時梁開平二年,唐天祐四年也。及晉王存勗,將取潞州,帥德威等發晉陽,伏兵三垂岡,在屯留東南,直抵夾寨,大破梁師。已而梁救至,德威焚攻具,退保高平,旋拜振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屢立戰功。後晉王自行臺村趨大梁,德威戒未可輕行徼利,不從。梁賀瓌引兵踵其後,德威欲按兵勿戰,又不聽。且曰:「公何怯也?」 即以親軍先出。德威不得己,引幽州兵從之,謂其子曰:「吾無死所矣。」 父子果戰死大梁。葢,天祐十四年。《舊志》謂德威卒於亂柳村,未之考耳。李密祠 在州南松交里。

李英國公廟 公名勣,在州南徐村銀盤山,至正年重修。

李靖祠 在州東北峽石村。明景泰間重修。靖從文中子讀書,講王霸之略,流寓銅鞮,因而祀之。里人禱雨有應,加「靈澤王」 ,配以尉遲懋公,非禮也。

二郎廟 有二:一在州南門外,明正德七年建;一在筆峰山,明萬曆八年建。

柳泉聖母廟 在州城北。明弘治十七年建,萬曆三年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汪宗魯重建。

湛坡聖母廟 在州城西。明弘治五年建,萬曆十二年重修。崇禎元年,郡庠生王士俊、王士佐等重修。西有佛殿一所。

皇清康熙九年,因「十王殿」將塌,郡庠生王作楫、王輝

等改建

文中子祠 在銅鞮故縣紫金山下,文中子讀書處,唐皮日休有記。縣廢入州,祠祀蕩然無復存。明萬曆三十年,州守俞汝為重建於學宮左方,中創正祠五間,後創寢室三間,東西小房四間,左右廂房前後各六間。大門二門各三間,左右有角門,後有便門一間。詳《碑記》。

俞公生祠 ,在州治街西。正庭三間,左右廂房各五間,戲臺一座,大門三間。明萬曆丙午年建。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汪宗魯重修,每歲期於九月二

十四日,祀以此日為公誕辰。州人因公挽回州治不屬府轄,且建議「沁陽驛不設募夫」 ,深慕公德,故每歲以此日祀公,至今廟祀永不絕焉。藝祖廟 在州治東,祀魯公輸子。

皇清康熙二年,創建。

「申撫王按」 「兩院生祠 」 ,在州南關。順治四年創建,因遵舊制,豁免郵夫,萬民德之。內有碑記。「石堠。」 龍泉王廟 在城東。順治十六年重修。聖母廟 在城東石堠。順治十六年改建。青修龍泉行祠 ,康熙七年重修。新建門樓一座,鐘樓一座,改建聖母廟一座。

「關聖行祠 」 有二,一在興文街,一在南門內。「府君行祠 」 有二,一在窯則村,一在司馬村,康熙六年創建。

龍泉行祠 :在司馬村。康熙五年修。

「玉帝行祠 」 有三,一在段莊村,一在冀家凹,一在朝仁村。

吳撫院生祠 在南門外街東。明崇禎年建,近廢。

布政范守道馮生祠 在南門外街東。明崇禎年建,近廢。

張公生祠 ,在北郭外路東。公諱「守約」 ,止存空址,有碑記。

孫真人廟 :在州南洎村。康熙四年,生員葛美發創建。

沁源縣

社稷壇 在縣北門外,洪武二年建。

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明洪武二年建。

邑厲壇 舊在縣東濱河,今移東北隅。

義塚 一在縣北一里,一在東關外。河東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隅。明洪武二年,主簿洪賢建,歷年重修。康熙十一年,知縣汪士鵬捐修。龍泉神廟 在縣東門外,即伏牛山。神。歲以十月朔日致祭。

東嶽廟 在縣北綿上鎮,宋元祐二年修。關聖廟 有二,一在河東王家溝村口,明洪武間建;一在通僊街,嘉靖三十八年知縣高山建。二郎廟 在縣治承宣街,元大德年建。

五龍廟 在儒學東。元至正年建。明永樂元年,主簿劉源重修。

琴高真人廟 舊在縣東琴山靈泉坂,風雨傾壞。明萬曆十四年,知縣劉澤演移建於村口山麓,「有司春秋致祭。」

崔府君廟 在學西。元至正年間建。明正統十二年,知縣徐戙修。詳見《州志》。

聖王廟 在縣南門外。俗傳即唐太宗吞蝗故地。明洪武初年建。今祀八蜡神。

潔惠侯廟 有二,一在縣西伏貴村八十五里,創自唐貞觀年間,即介之推焚身處也。一在縣西北三里,明嘉靖間,省祭官李美榮捐貲建,有司春秋致祭。

白侯神廟 在縣西三十里雲蓋山上,唐時建。俗傳唐懿宗第三子偘,遭黃巢亂出奔,帝命侯追訪之,至則隱靈空山,已削髮為僧矣。侯亦隨之修行不返。鄉人因立廟祀焉。舊《志》云:「唐僖宗子。」 未知孰是。

武鄉縣

社稷壇 在縣西關北

山川壇 在縣漳河南

邑厲壇 在縣東溝後

義塚 在縣北關外

火神廟 邑人魏生中建。

城隍廟 在縣西關

土地祠 在大門內

獄神廟 在儀門西

李靖廟 在縣東古臺村。

南山神廟 在縣東南三里南山頂上。宋徽宗崇寧中,累封至靈潤公。明洪武七年,改稱「南山之神」 ,有司歲祀。

海瀆、焦龍神祠 有二:一在縣南十五里殿子渠,一附南山廟。宋累封昭澤王,明洪武初改今號,有司歲祀。按《武鄉縣志》有三:一在土河村,舊制湫隘,康熙三十年,邑令高鉷為民禱雨,立應。捐俸重修。正寢二殿及兩廊佾舞樓有碑記。關聖廟 有二:一在東門內。一在西關城隍廟東,有司春秋致祭。

八蜡神廟 在縣西關外。

明靈王廟 在縣東門外半里。祀漢功臣邳彤。二月二十三日聖誕。

白龍王廟 在縣東南賈莊,傍有石洞。

泰山神廟 ,在縣西門外後溝迤北石坡上。孝文皇帝廟 ,在縣大梁村。左太子廟,右狐突廟 ,在馬鞍山上。

河神廟 在縣西門外石堤上。

五龍王廟 在縣東監張村後溝。

觀音堂 在縣漳河南山下有井,泉甘美。東嶽廟 邑人餘一鳳建。按《武鄉縣志》有二,一在城東一里許高岡上,移建於赤帝廟東北。一在縣西南關鎮。

藥王廟 在西關重門上,邑人魏時望建。

《州志》
未載祠廟
[編輯]

霜神廟 在沁源縣南關。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知縣陳正樂創建;四十四年,知

縣柳滋芳續修

馬王廟 在縣南關

皇清順治十四年建。

聖母廟 在縣南關

青龍廟 在縣東二十里青龍山。

狐突神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五花山。

風神廟 在縣北朱鶴嶺。

明知縣靳賢祠 在南關,今廢。

明知縣孔聞讜祠 今廢。

吳公祠 《舊傳》吳公名甡,明末巡撫,奏免荒賑饑。舊有祠,今廢。

皇清巡撫蔡士英祠 今廢。

文昌閣 有三:一在武鄉縣文廟東南,一在西關外,一在東皋村。

痘疹聖母廟 在武鄉縣中村西山之陽。康熙元年,邑生蕭凝秀建。

張桓侯廟 在武鄉縣西寺北。邑人魏弘志創建。

九天聖母廟 即舊「泰山行宮」 ,在城鞞山之西巔,邑人魏令望改建。

馬王廟 ,有二,一在顯王南山麓,一在權店。虸蚄廟 ,在顯王南山麓。子孫聖母廟 ,在九天聖母廟西。

百子亭 在九天聖母廟西,子孫聖母廟東。邑令高鉷建,邑人趙三麒題。亭前有池,養朱魚於中,冬夏不涸。亭後有泉,涓涓不絕。

三官廟 有三,一在縣西關外北坡,邑庠生魏建中,邑人程啟南、魏雲中、趙民瞻、魏運開協建。一在石門村,今建寨於上。一在阪底村。

府君廟 有二:一在三官廟西,一在墨鐙。元帝廟 ,在邑東南三里,邑人魏世師建。泰山聖母廟 ,一在縣東牛山嶺,一在洪水鎮。湯王廟 在縣東李莊南岡上。

玉帝廟 ,有二:一在北上郝村,一在上關靈顯廟 在縣東坪上。

「梁太師王彥章廟 」 在縣東新村。

「西齊王廟 」 有二,一在縣西陽曲村,一在白馬山。

齊王廟 在權店西

龍王廟 在南關鎮

石佛廟 在韓廣村

護國通靈侯廟 在墨鐙。

三仙聖母廟 在下黃巖。

五瘟祠 在縣東關

呂公祠 在東門外北原上。

「天仙玉女祠 」 在攀龍鎮南。

「忠烈」 祠 為太康殉難知縣魏令望建,在南亭川。

三公祠 在縣治東北。舊建祠二所,一祀邑令劉遷,一祀邑令黃元會,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十九年,闔邑士民欲祀邑令李琛,遂將此

地公建一祠,將三公並祀一處,名曰「三公祠」 雲。大司馬祠 ,在文明坊左,祀兵部尚書魏雲。《中喉咽祠 》,在西關郭北。

李公祠 在姜村,專祀邑侯李琛。

寺觀附

本州

天寧寺 在州福壽街,後周雍熙四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正司。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汪宗魯重修,有《碑記》。

敕賜洪濟寺 有二:一在州西南陳村,宋景祐元年建,明嘉靖年間修。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一》在州西仁勝村,唐建釋迦院。

宋崇慶二年請額

皇清康熙十年,來懷重修。

大悲寺 在松交村,唐咸通二年建,宋祥符年修,明正德十三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重修。

聖壽寺 在州南古韓村,元至元間建,明成化丙戌年重修。

柏林寺 在州西南龍門山。建於宋時,元季毀於兵,明正統十年重建,正德十一年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重修。

白鹿寺 在州西伏牛山,有古蹟廢址。元至正年建,明弘治二年修,今復廢。

名興寺 在銅鞮故縣鎮,元大德二年建,明弘治十二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復修。

壽聖寺 一名「洪壽寺」 ,在州西堯山村。元己丑年建。明洪武間廢。正統二年重修。

普照寺 在州西開村北。魏太和十二年建,唐元和、元泰定間修,明永樂、景泰、成化、弘治間俱增修,嘉靖十一年修,有《碑記》。

皇清順治間屢修。

延慶寺 一名「古佛寺」 ,在康公里。元延祐三年重修,莫知所始。明成化間增飾,正德年工完立石。

皇清康熙九年重修,增戲樓三楹,東西廊各五間。

圓通寺 在州南泉村,又名「南泉寺。」 唐貞觀年建,金明昌五年重建,明正德年重修。

皇清康熙二年重修。

一如寺 在州南南里村,舊名「三聖寺」 ,開刱最古。至元十六年重修,止存釋迦像。明洪武間修。萬曆壬寅,刺史俞汝為易今名。有《碑記》。

皇清康熙五年,僧祥映重建中殿三楹,募貲金綵。

清涼寺 ,在州伏甑山下,元皇統年建。地有溫泉,人多遊覽。大達國師無業,常閱經於此。

皇清康熙八年,僧性祿重修。

洪相寺 在州西南蟠龍山,明景泰元年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修。

福興寺 在州西北羊村莊。金大定二年建,明萬曆十二年重修。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靈巖寺 在州東石堠村。金大定三年賜額。

皇清順治年重修。

靈泉寺 ,在州南南程村萬安山內。有沖淑、沖萬二真人像。有古泉二源,刱於宋太平興國九年。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汪宗魯重修。

興福寺 在州西湮裏村。明弘治十八年建,正德十四年重修。

皇清順治間復修。

嘉祐寺 在州南古城村,明天順三年建,成化十一年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復修。

大名寺 在州西南鳴蘇村。宋天聖四年建。明成化、嘉靖間屢修。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

福巖寺 有二,一在州西南冊村,元皇慶年建。一在州西元王村。

崇興寺 在州東青修村。明天順八年建,嘉靖間修。

皇清康熙八年重修。

龍珠寺 在州北牛侍村,明嘉靖乙卯年建。

皇清康熙二年重修。

永壽寺 在州西北喬村,金太和六年建,明正德十五年重修。

皇清順治年間修。

法雲寺 在州西福村,唐元和年建,宋天聖二年修,元至正年重修,明永樂、成化間屢修。

皇清康熙十年,僧來學重修。

龍佛寺 在州南無紀村,宋元祐二年建,明正德癸未年重修。

彌陀寺 在州西北里村,元大定年建,明成化八年重修。

寶泉寺 在州北朝仁村,明天順八年建,嘉靖三十八年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卿雲寺 在州北西湯村。

皇清順治年間修。

永慶寺 有二:一在州北郊外,先名大悲庵,其住持盡屬尼僧。明萬曆三十六年,潞王賜額「永慶禪院住僧。」

皇清順治十年,有鬚僧名性休,號「尺木道人」,工書作。

卓錫於此,半載入滅,造反生塔。見《僊釋志》。一在州西段村,元至正年建,明崇禎年修。

皇清順治年,僧人來大重修。

廣生寺 在州南郊外。明萬曆年建。天啟間,州民郭夢相施《三藏全經》,以實藏經樓。又貢生張五經造請水陸全像,供養寺內。

皇清康熙九年,增修大門外角樓二座。藏經樓院增

修關帝伽藍二廊,知州汪、皖人李一鵬金粧諸像外又創金「《彌陀佛》一尊,有碑記。」 與北郊永慶院俱贍濟十方。住持僧普月。

「僊師寺 」 ,有二,一在東檀山。

皇清康熙十一年,創建伽藍並十王殿,重修三教堂。

有《鳳凰臺古蹟》。一在州東次村檀山下,元皇慶間創建。

敕賜靈感院 在州北郭外。金大定三年賜額。先有基公上人瘞埋四萬五千餘屍,進士賈禎《碑記》。

大雲禪院 在州西郭村,宋時建,元崇慶間賜額,郡人董應《記》。

皇清康熙十年,僧官慧鑑修

昭慶院 在州北王可村。金大定三年賜額,二十九年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庠生郭重芳修。

洪教院 在州北甲水村,元至元八年建,明天順間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普淨禪院 在州南窯則村。宋元祐年建。金大定三年賜額。

孔目院 在州北交口鎮北門外,明萬曆二十二年修。

皇清順治年重修。

三教堂 :在州治西北,舊有大閣一座,俗傳「閣底。」

「三聖堂 」 在州治東北「文明街。」

《三官堂 》「在朝陽街。」

皇清康熙八年重修。

「關帝堂 」 :「在福壽街。」

皇清康熙十一年修。

觀音堂 四座:一在武威街西,康熙十年修;一在朝陽街;一在仁讓街;一在牛家巷,明崇禎年建。

鶴莊堂 在鶴莊官道東。明天啟三年創建。「白衣堂 」 在福村劉家街。明嘉靖二年監生劉道建。後崇禎間流寇焚毀。

皇清康熙七年,道曾孫相宇係貢生。男庠生日燦重。

龍王堂 有三:一在州北韓曹溝,一在州西雲霧山,一在州西池頭村。

《海潮音 》:在州西郭村,周圍約二畝。

觀音閣 在州治東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汪宗魯重修。

真武閣 在州北關,明正德年創。

皇清康熙元年修像「金粧。」

觀音閣 在州北關外,明永樂年建。一在州治南關外,明正德年建。

元妙觀 在州治東。元大德年建。明弘治十五年修,正德九年重修。洪武初立道正司,以神霄宮、玉貞觀併入。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汪宗魯重修。

玉貞觀 在州西上官,元至元二十三年建。明洪武初年併於元妙觀,有故碑。

清和觀 在州西郭村。元大德八年建,明嘉靖五年修。

皇清康熙四年,道人李和瑞重修。

長春觀 在州南塔地村,以韓湘子曾建塔於此,今名「塔地。」

皇清康熙五年重修。

集賢觀 在州南許莊,元至元二年建。

皇清順治年間重修。

太虛觀 在州南南泉村。明正德辛巳年修,嘉靖三十五年重修。今考:本觀改元「妙觀。」

皇清康熙六年,庠生宋廷韓修。

頤貞觀 在州南李莊。元至元十五年建。明弘治十二年重修。

皇清順治年間復修。

太清觀 ,金明昌五年建。

神霄宮 在州治西北,明洪武初年廢。

沁源縣

聖壽寺 有二,一在通僊街,宋皇祐年建,明洪武初重修,設僧會司,歷年遷建踵修,有碑記。

皇清順治至康熙屢修。一在靈空山,唐景福二年建。

宋端拱二年賜額

皇清康熙年修。

興國寺 在縣北河西村,元至元間建,明宣德、嘉靖間重修。此地屏巖障其後,龜山聳於前,且老松古柏,蓊鬱相映,亦一邑之名勝也。

龍華寺 在昴頭村。隋開皇年建。宋嘉祐間,敕賜「龍華。」

螺山寺 在圯石村西山下。巖下有泉,冬夏不涸。亦先師菩薩駐錫地。元至正年,僧勝錦募教諭白思裕等建。明僧潭沖等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僧印玉修。

太清觀 在縣西北隅紫金山上。金天會縣吏閻密,棄俗學道,結庵於此。居二十年,屍解而化。其戚王好信率其徒眾,建三清殿於庵東。大定間,其子閻寧請名,賜「太清觀。」 明洪武初年,設道會司。

至真觀 在南峪村,明洪武十三年重修。《武鄉縣》。

延禧寺 在縣東關。元至元二年建。明洪武年間,設僧會司。

普濟寺 ,改建在南山廟東,舊址建石佛殿。寶豐寺 ,在縣六十里。

太清觀 ,在縣西關城隍廟左,設道會司。玉皇觀 ,在縣西段村東門外。

《州志》
未載寺觀
[編輯]

沁源縣

「眼光菩薩廟 」 在沁源縣聖壽寺東。

石佛寺 在縣東南,宋皇祐年建。

皇清巡撫蔡士英勦賊至縣,夢「石佛顯聖」,遂駐營。其

地,民皆安堵。命知縣張一龍重修正殿及禪堂。里民德之,塑蔡像祀於內,今呼「蔡公祠。」

極樂庵 俗名「北禪堂」 ,在北關外,明萬曆四十五年建,名「白衣庵」 ,今更名「極樂庵。」

靈壽寺 在縣西北靈空山南麓。

寂照寺 在縣西馬生村南溝雲蓋山後,明景泰年建。

香林寺 在縣西北上觀山後。

寶覺寺 在縣北綿上鎮之西。

青果寺 在縣東北青果山。

普通寺 在縣南南峪村。

慈雲寺 在縣北郭道鎮東仁霧山。創自唐時,後毀於兵,止遺石像。明天順五年重建。

隆興寺 在縣東北琴峪村後。

麻衣寺 在縣東北龍居山。後晉天福初年,麻衣禪師坐化此地。

觀音寺 在縣東北官軍鎮後。

海泉寺 在縣西北韓洪鎮,唐景福年建。先師菩薩卓錫靈空時,曾來遊於鎮之南山,飲泉水而甘,即建庵。明成化間增修,顏曰「海泉寺。」 景泰時,遭回祿重修,後廢。

皇清康熙十八年,僧月祥、月慶改建於鎮之東塑《先》

師菩薩像於南殿

報國寺 在縣西北俞家峪。明景泰、正德年相繼重修。塑像奇絕,世稱罕覯。

寶泉寺 在縣西北務頭村。

普濟寺 在縣北支家溝,明正德元年重修。雷音寺 ,在縣西北石臺村。

龍興禪院 在縣東南隅。明萬曆二十四年,僧真鈿建。知縣方簡匾其殿曰「慈慧堂。」 堪輿家以縣西山高聳,東南反缺陷,建此以補龍山,故名。聚聖庵 在縣北綿上鎮,明萬曆年,道人董和元建。

朝元觀 在縣東三里河東村,明景泰三年重修。

洞陽觀 在縣南園寨村。元至元年,道人吳志元捨宅創建。明弘治年重修。

煉陽觀 在縣東北洪林村,明洪武十二年重修。

清真觀 在縣南好村

龍泉觀 在縣西柏子鎮。

煉真觀 在縣東北紫紅村。明嘉靖三年重修。朝陽觀 在縣北綿上鎮之東。明正德年重修。太和觀 在縣北王和村。

《武鄉縣志》
[編輯]

清塵寺 在縣西關,邑人魏令望建。

離相寺 ,在縣東四十里上郝村。溝中有古柏,棟可十圍,高參天表。

清泉寺 在縣東石門村。

真如寺 在縣東土河村。

甘草寺 在縣東黃巖村。

法雲院 在攀龍鎮

永興寺 在縣東廣志村。

崇勝寺 在縣東橫嶺

石佛寺 在縣西關

崇法寺 在縣東堡裏村。

真雲寺 在縣東南臺村。

慈雲寺 在信義

福聖寺 在縣東馬堡村。

古柏寺 在縣東新村

洪福寺 ,在縣東北賈河村,邑人魏廷望重建。「寶峰寺 」 ,在韓壁。

金仙寺 在縣西三交村。

聚福寺 在縣南吳村

隆教寺 在縣西龍泉村。

觀音寺 在縣西西城村。

建福寺 在縣西祁村

長興寺 在縣西王路村。

福元寺 在縣西北

瑞雲寺 在縣西良侯村。

三尖寺 在縣西賈封村。

彌陀寺 在段村

真淨寺 在縣西北

大雲寺 ,「在縣西《故城縣》。」

古祥寺 、胡莊寺 俱在縣西。

南關寺 在縣西南關鎮。

華嚴寺 在南關里西郊。

權店寺 在縣西權店鎮。

長樂寺 在長樂

勳歡寺 在縣西勳歡鎮。

會仙觀 在縣東監張村。

通元觀 在縣東北張村,即紫薇下院。

宗聖宮 在縣西故城鎮。

紫薇宮 在縣東下郝村。

「白衣庵 」 在東門外延禧寺後,邑人魏弘緒建。「奎星閣 」 在東皋村南山。

揆奮閣 在西關橋坡口。面南。祀《武成王》,北祀「奎星。」

南山閣 在南山口,邑人趙天麟《碑記》。

呂仙閣 在西關藥王廟西,趙天麟有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