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5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五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五十卷目錄
南陽府部彙考四
南陽府城池考
南陽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四百五十卷
南陽府部彙考四
[編輯]南陽府城池考〈南陽縣附郭〉 府志
[編輯]本府城池 。秦置宛城、南陽郡。《荊州記》曰:「郡城週三十六里。至唐移郡於鄧,城漸圮,止存西南隅。元置府治,不復改作。明洪武三年,指揮郭雲因元之舊址,重修,甃磚。週圍六里二十七步,高二丈二尺,廣亦二丈二尺,池深一丈七尺,闊二丈。建門有四,東曰延曦,南曰淯陽」 ,西曰永安,北曰博望,建角樓四,敵臺三十,警鋪四十三。成化十九年重修。至明末,流寇蹂躪,樓櫓廢缺,門關敗燬。
皇清知府王燕翼設東南城門各四扇。順治四年、知
府辛炳翰重建南門樓。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張在澤重修女牆。
外州縣
南召縣城池 ,明成化十三年置縣,南陽府同知任義、南召知縣張珙始築城。週圍三里四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六尺,池深一丈七尺,闊二丈,門三:東曰東興,南曰「博望」 ,西曰「永豐」 ,上各建樓。正德十三年,知縣彭倫增修,建窩鋪、八角樓四。嘉靖甲午,知縣馮鮫重修,易東門曰「通汴」 ,南曰「近宛」 ,西曰「連嵩」 ,各增建戍樓。隆慶庚午,知縣李璽甃以磚石,更於北城建樓,題曰「望京。」 其東、南、西樓改作,高大亦如北樓。南陽《方九功記》。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馬應祥重建「南遠門。」
鎮平縣城池 ,世傳為漢安眾故城。明成化六年,知縣李賢因舊址修築,週圍五里一百三十步,高一丈八尺,廣八尺,池深一丈五尺,闊如之。十八年,知縣劉勳展南城數十步,名其東門曰「安陽」 ,南曰「便民」 ,西曰「武平」 ,北曰「懷遠」 ,有《展城記》。萬曆間,知縣翁金堂重修,更名其門東曰「毓元」 ,南曰「宣昭」 ,西曰「省成」 ,北曰「賓穆。」 至李幼勛復扁其門東曰《瞻旭》,南曰《景正》,西曰《觀成》,北曰「拱辰。」 崇禎年,知縣鍾其碩週圍增築營房八百餘間,添置警臺十二座。後圯於寇。
皇清知縣李似楠重修。至順治十四年,城為《霪雨》崩。
頹,知縣王繼祐重修,日久復壞。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張琮重修。
唐縣城池 ,「元至正間建城。明洪武三年,金吾右軍千戶程飛即舊基修築。天順間,千戶齊政重修。週圍六里三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一尺,池深一丈六尺,闊二丈,門四,角樓四,敵臺,警鋪三十四。正德十年,通判陳頊、十二年,知縣李鐸、千戶王拱繼修城池,高深各增數尺。崇禎十五年,署縣事王澤深於闖寇」 毀壞之餘,填塞補葺,為一時守衛,尋多崩闕。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李芝英重修,至康熙四年,知縣
田介更為修築,城郭乃完。
泌陽縣城池 ,唐泌州城。明洪武十四年,知縣胡惠因元時舊址修築,高一丈二尺,廣八尺,池深一丈,闊五尺。上各建樓。初止東西二門。成化五年,知縣魯常重修,始作南門。門三:東曰「固本」 ,西曰「敷德」 ,南曰「宗盤」 ,置警鋪八。正德六年,知縣劉璣重修,甃磚於外。十二年,知縣郭繼祖增甃磚於內。嘉靖間,知縣王世安、龔文魁相繼修葺。崇禎辛巳以後,屢遭巨賊蹂躪,拆毀過半。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韓志道重修。康熙二十四年知。
縣雷珽重修。二十五年,知縣莫國芳因城門狹隘增修,闊大如舊制。
桐柏縣城池 明成化二十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傑、巡按河南御史吳道宏創建築城,週圍四里一百八十步。正德六年,知縣李聚甃以磚,高一丈二尺,廣一丈,池深八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接楚」 ,南曰「嚮明,西曰導淮,北曰拱極」 ,建角樓四,警鋪八。嘉靖間,知縣曹侃、王鯤相繼修葺。
鄧州城池 即古穰縣。舊有內外二城,元末俱頹。明洪武二年,金吾衛鎮撫知鄧州孔顯始築內城。週圍四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廣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東曰「迎恩」 ,南曰「拱陽」 ,西曰「平成。」 北門以形家言不啟,因不名。六年,始甃以。
磚建門樓四,角樓四,月城小樓四,甕城小樓三,窩鋪三十三,女牆一千三百九十一。郡人王誼記:「外城,《元史》天澤築,後廢。」 明弘治十二年,知州吳大有重築,週圍一十五里七分,高一丈,廣五尺,因舊為五門,曰大東門、小東門、南門、小西門、大西門。門各建樓,大有自記。正德六年,知州於寬增修外城,重建門樓五,月樓五,浚池深二丈,闊六尺,引刁河水灌之,學正華綸記。嘉靖三十二年,知州王道行又增修外城角樓四,窩鋪二十一,垛口一千七十,引靈山水灌池內,郡人藍瑞記。三十五年,知州張仙復修外城五樓。萬曆三十八年,知州趙沛復修外城五門及《樓扁》。其南門曰「南控荊襄」 ,東曰「東連吳越」 ,西曰「西通巴蜀」 ;小東曰「六水環清」 ;小西門曰「紫金浮翠。」 先是,嘉靖間,知州王道行遶外城種樹千株,年久無存。至沛,復濬河植樹。崇禎七年,知州孫澤盛修外城窩鋪及女牆二重。十年,流賊張獻忠陷鄧州,知州劉振世以外城寥闊,力不能守,乃併力修築內城。
皇清順治三年,「闖賊餘孽劉二虎」攻城二十七日,掘
地道七處不陷。知州馬迪吉乃增修圓城,角樓四,敵臺三,女牆一千三百九十一,懸樓三十座,砲臺三十四座,迪吉自為《記》。十五年,霪雨,磚城墮四處,知州馮九萬修,凡二十丈五尺。日久,磚城內牆崩,削,剝及女牆。康熙三十年,知州趙德重修,凡三百六十八丈。
新野縣城池 ,漢昭烈始築土城,週二里。南齊劉思忌為新野郡守,增築外城,因名舊城為「子城。」 明天順五年,知縣趙濙即舊基重修,週四里,高一丈三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五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朝陽」 ,西曰「通德」 ,南曰「望遠」 ,北曰「迎恩」 ,上各建樓。成化十二年,知縣孫詔修築,覆以椽瓦。正德六年,知縣高廷祿增修外甃,以磚列樓櫓,高增一丈二尺,得二丈五尺。嘉靖四年,知縣江東復內甃磚浚池,深增五尺,得一丈;闊增一丈,得二丈五尺。明末寇亂頹敝。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汪永瑞重修南城樓。十五年知
縣崔誼之重修東、西、北城樓。城垣歲久圯壞。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顏光是重修。
內鄉縣城池 「舊城,隋時築於內鄉保三渡河東十里許,漢丹水縣所隸地。歷唐、宋至金,以縣治去州遠,徙渚陽鎮,即今城也。初建土城,週三里許。至元時已就傾頹。明洪武二年,知縣羅維一增建。景泰三年,知縣貊安重修。天順五年,知縣鄭時展拓修築,週九里七分,高廣皆一丈二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四門各」 建重樓。正德元年,知縣張經甃以磚石,扁其門東曰「仁和」 ,南曰「望楚」 ,西曰「通秦」 ,北曰「安阜。」 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尚從試重修四門大樓並角樓窩鋪,易其門扁:東為「賓日」 ,南為「納薰」 ,西為「餞景」 ,北為「拱辰。」 崇禎末,遭賊李自成焚毀。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余時發粗為補砌。四年,知縣陸
登甲於每門舊樓址,修屋三楹。十二年,知縣王襄明修角樓三座、窩鋪三十間。
淅川縣城池 ,明成化八年置縣,南陽府同知盧信仝知縣武文始築城,週四里,高一丈七尺,池深如之,門四:東曰迎恩,西曰「鎮浙」 ,南曰「楚望,北曰天樞。」 上各建樓,置敵臺十二,四城各有警鋪。正德十二「年,知縣熊價因流賊起,增甃磚石,浚濠加深。嘉靖間,知縣趙璋修葺。萬曆五年,知縣王道、十年,知縣劉承範相繼修」 理。崇禎十年,流賊張獻忠破城,樓櫓盡毀。署縣事鄧日崇於各城門上建瓦亭三楹。至十八年李自成屠城,俱廢。
皇清知縣馮爾遲重修。
裕州城池 ,宋末建城。明洪武三年,南陽衛指揮使郭雲修築。週圍九里一十三步,高二丈,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門四:東曰賓旭,西曰望成,南曰阜有,北曰「建安。」 正德十二年,知州郝世家始為磚城,高三丈二尺,廣二丈。外建月城四,高廣如之,四門各建重樓、角樓四,敵臺二十二,警鋪四十。南陽王鴻儒「記。」 疊經兵燹損壞。順治十二年,知州陸求可粗為修葺。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劉玨亮修西城門樓。二十七年,知州潘雲桂建北城門樓。
舞陽縣城池 ,世傳楚平王建。舊土城高一丈八尺,週六里三百七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八尺。郭高如城,週八里,成化十九年增築。正德庚午,流賊劉惠陷城,知縣周逵乃甃以磚石,增高三丈,廣半之。門四:東曰懷德,西曰振威,南曰拱翠,北曰「環清。」 上各建樓,置角樓四,窩鋪二十。
垛口三千有奇。正德十三年,知縣吳鼎增建月城四,敵臺二十。嘉靖三年,知縣樊景麟浚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為護城隄,闊一丈。隆慶三年,城垣墮二百餘丈,知縣張澍補修。五年,復墮。至萬曆間修完,暨於
皇清四城樓俱廢。順治十五年,知縣張藎重建。康熙
十九年,東城樓頹,知縣金標重修。二十五年,南城樓頹,知縣蘇虔重修。二十八年,城墮十餘丈,垛口三十六,敵臺一,知縣祖良屏重修。
葉縣城池 ,即古昆陽城。北齊阜昌七年,縣治北徙於此,劉思忌因舊址修築。明天順五年,縣丞魯偉增修,週一千六百步,高二丈七尺,廣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四尺。門三:南曰「昆陽」 ,西曰「西成」 ,北曰「北朔。」 正德八年,知縣石鼐始甃以磚。十二年,知縣姚文清增築月城三,上各建樓,其高廣皆如城,置角樓四,敵臺十四,警鋪三十二。嘉靖元年,知縣張廷柱浚南北門之西及西城濠,各闊十丈,深二丈。六年,知縣李克濁復浚南北門之東及東城濠,深廣如西城。因舊渠引《昆水》注其中。遭明季兵火後,雉堞樓櫓,半就傾圯。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許鴻翔修葺。康熙二十四年,
知縣呂柳文重修
集鎮
南陽鎮
青華鎮 城西南五十里。
穰東鎮 城西南六十里半,屬鄧州。
瓦店鎮 城南六十里
博望鎮 城東北六十里。即博望驛。
石橋鎮 城北五十里
安皋鎮 :城西北四十里。
三十里屯 城南
陸官營 城南四十里
賒旗店 城東九十里
禹王店 城東南三十里。
馮家集 城西南六十里。
許家坊 城東北十五里。
新店 城東北三十里
尹店 城北六十里
蒲山店 :城西北四十里。
栗河店 城東十里
潦河店 城西三十里
南召臺頭鎮 縣南四十里。有東西二處。曹家店 縣南三十里。
南召店 縣南
北召店 縣北
羅漢店 縣西
茶庵店 縣北
鎮平縣
賈宋鎮 縣南
土門村 縣南。鑿沙岡,闢南北門,曹操攻張繡,偽鑿地道遁去,即此地也。
鳳洋店 沙埠店
《嚴陵店 》有上下二處。
《西河店 》《瓦踏峪 》。《紅花峪 》《八里店》。
高丘店 縣西北
唐縣
青臺鎮 縣北六十里
桐河鎮 縣西五十里
郭家灘 縣西南六十里。
郝家寨 縣北九十里
長秋店 縣西南四十里。
白秋店 縣西四十里
田九店 縣西南五十里。
倉臺店 縣西南九十里。
龍潭店 縣南七十里
湖陽店 縣南八十里
井樓店 縣東三十里
戴家店 縣北四十里
馬鎮店 縣東南五十里。
畢家店 縣東四十里
板倉店 縣東南七十里。
泌陽縣
饒良鎮 縣西七十里
羊冊鎮 縣西北七十里。
古路鎮 縣東南二里
曹館驛 縣東四十里
高家店 縣南二十里
周家店 縣西三十里
馬谷田 縣東南三十五里。
雙山店 縣東北五十里。
沙河店 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程家店 縣西南三十里。
官莊店 縣西北四十里。
桐柏縣
平氏鎮 城西九十里
吳城鎮 城東五十里
固縣鎮 城東六十里
盧家寨 城西七十五里。
果園 :城西七十里,有東西二處。
胡家店 城西四十里
毛家集 城東一百里
《出山店 》城東三十里。
高店 城北九十里
鄧州
穰東鎮 ,即古涅陽,在州東北六十里,半屬南陽。
張村鎮 州西北六十里。
急灘鎮 州東四十里
七里店 《湍河》北岸。
白牛店 州東北三十里。
軒店 州北二十里
十里林店 州西北八十里。
羅莊店 州西北八十里。
半劄店 州西四十里
馬莊店 州西五十里
九重堰店 州西六十里。
王良店 州西南二十里。
林家店 州西南五十里。
構林關店 州南四十里。
胡義店 州南七十里
古村店 州南六十里
桐柏店 州南五十里
桑家莊 州東南三十里。
程家集 州北三十五里。
《厚陂集 》州西六十里。
韋家集 州西九十里
胡鐵集 州西南三十里。
夏家集 州東北二十里。
魏家集 州南八十里
油李寨 在清涼寺
順化營 州東北三十里。
新野縣
新店鎮 縣南三十里
沙堰鎮 縣北三十里
岡頭鎮 縣北四十里
樊家集 縣北二十五里。
陳家集 縣南三十里
王家集 縣西二十里
《龍潭集 》縣東三十里。
沙臺店 縣南十八里
張家店 縣南三十里
槐樹店 縣北一里
雙洋店 縣東北四十里。
內鄉縣
《丹水店 》。《菊花店》。
王家店 縣東三十里
馬三店 縣東五十里
許家集 縣南四十里
張家集 縣南四十里
《蒿溪集 》縣南九十里。
新橋集 縣南九十里
連橋集 縣南一百里
魯家集 縣南一百二十里。
堡《南集 》縣南一百二十里。
大窯店 縣西五十里
東平頭 縣四,八十里。
岡底 縣北二十里
七峪店 縣北七十里
黃市店 縣北一百三十里。
瓦屋店 縣北一百五十里。
桑平店 縣北三百里
淅川縣
程寬埠口店 縣東南七十里。
康家店 縣南十二里
全家店 板橋保,縣北二十五里。
鶉鴿峪 上白亭保
吳村店 縣西九十里
黃河店 吳村東北
東馬蹬 縣東三十里
陳家店 縣東五十里
白亭店 縣西三十里
柴家店 縣南十五里
張豁店 縣西三十里
吳家店 縣北三十里
史家店 縣西九十五里。
劉梅店 縣北四十五里。
南馬蹬 縣東南三十里。
李尚仁店 縣西北七十里。
裕州
許封鎮 久廢
羅駒鎮 久廢
興隆鎮 新集
招撫岡 州東
扳倒井 州東
龍泉店 州東
唐新店 州東
「歇馬店 。」 《古莊店 》。《賈河店 》。《梁城店》。
《史家店 》大酒店 、小酒店
陌陂店 州南
券橋店 廓封店 州西。
趙河店 州西
舞陽縣
北舞鎮 、吳城鎮 、馬村鎮 、卸甲店。
《接官亭 》《王家店 》《姜園店 》《菱湖店》。
《澧河店 》《張家店 》《栗樹店 》《尚家店》。
《路家店 》《陸家店 》《邵家店 》《七里店》。
「淮堰店 」 、《呂家店》。
葉縣
舊縣鎮 縣南三十里
保安鎮 縣南六十里。即保安驛。
洛岡鎮 縣東北五十里,襄城界。
汝墳店 縣北十五里
遵化店 縣北二十五里。
留侯店 縣東三十里。有子房廟。
桃奉店 縣東五十里,舞陽界。
孟奉店 縣西五里
任店 縣西二十五里。宋名宦任桷葬此。龔家店 縣東北十八里。
嚴村 縣西北五里
黃楝嶼 縣西北三十里,寶豐界。
邵奉店 縣東南八里
墳臺店 縣東南三十里,有王喬墓。
圪壋店 縣東南六十里,舞陽界,栗林 縣西南三十五里。
長村 縣西南五十里,裕州界。
南陽府關梁考 府志
[編輯]南陽縣
南召魯陽關 縣北魯山界。漢置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干雲。晉張景暘詩:「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 《淮南子》:「魯陽公與韓酣戰,日暮麾戈,日反三舍。」 即此。
鴉路鎮關 今李清店,舊設巡檢司。
南渠河橋
《鄧禹橋 》,《瓦店南》。
北魏公橋 東郭北二里。
新建橋 北郭二里
三里橋 北郭三里
景家橋 城東北三十里。
飲馬橋 :城東北三十里。
梅林鋪橋 :城東北五十里。
博望橋 博望清河
石橋 在城北泗水河上,有南北二橋。
東琉璃橋 東郭二里。康熙三十二年,知府朱璘修,自為《記》。
仁濟橋 東郭三里
板橋 城東白河
雙橋 城東二十里
栗河橋 城東十里
西二里橋
三顧橋 西郭南五里
馬良橋 西郭三里
十二里河橋
青龍橋 縣南二里
通濟橋 縣南二十里
《北淯陽》渡 即今「三橋。」
南襄陽渡 淯水
渠店渡 縣南四十里。淯水。
鎮平縣
東三里橋
東安橋 城東沙溝
達義橋 城東二十里
西三里橋
晁陂橋 城西二十五里。
曲家屯橋 城西四十里。
安陽橋 南門外
四門橋
唐縣
石峽口關 城東北。鑿石為道,臨河負山,僅通車馬,昔人置關於此。明初,南陽衛撥軍把守。今廢。
板橋 凡六,春夏秋舟濟,冬乃設之。
平氏橋 城南十里三家河。
安義橋 、湖陽橋 俱城南。
八里橋 、大石橋 、青臺橋 俱城北。
三里橋 、青塚橋 、沙河橋 俱城東。
通濟橋 城西
桐江橋 城西三十里
車港橋 :城東南十里。
八仙橋 :城西南四十里。
留賓橋 :城西北二十五里。
蔡陽橋 城西北
沘河渡 一在城西桐河保,一在城北坊廂保,《泌陽縣》。
象河關 縣北一百二十里,舊設巡檢司。廣濟橋 縣北五里。
諸馮橋 縣西二十里
通濟橋 縣西南五里
大石橋 縣東北二十里。
琢成橋 縣東北九十里。
雙廟橋 縣東北二十五里。
象河橋 縣東北一百二十五里。
官莊橋 有二,俱在縣西北後河。
桐柏縣
桐柏關 舊屬唐縣,置巡檢司,今入桐柏縣。正善橋 、宋家橋 、龜山橋 俱縣東。
淮井橋 。「青陽橋 。」 「冷水橋 。」 淮水橋。
土門橋 、岔河橋 、泥溝橋 「俱縣北。」
鄧州
塌河關 州南來威鄉。明初,南陽衛撥軍把守小東門外石橋 ,知州宋嗣炎修。
大東門外石橋 南門外太師橋 ,明李文達修。
大西門外石橋 ,知州趙德修。
小西門石橋 ,「得子河」 石橋 ,明唐藩建。「永濟石橋 」 ,彭進賢建。
普濟石橋 明唐藩建
五龍石橋 在白牛鋪
故事橋 :穰東橋 ,州東北,趙河。
七里渡 官設浮橋
潔灘渡 官設浮橋
柳林渡 官設浮橋
新野縣
普惠橋 東門外
博愛橋 南門外
廣濟橋 西門外
通遠橋 北門外。俱知縣薛琦建。
沙渠石橋 :城東十五里。
溧河石橋 城東二十里。
官橋 城東四十里
石龍橋 城南二里
大石橋 城西四里
小河橋 城西七里
馬槽渠石橋 城東南二十里。
澗河石橋 :城東北四十里。
陽關橋 城東北二十五里。
刁河石橋 :城西南二十里。
雙龍橋 :城北雙橋鋪。
石橋 一在城南七里,鄉民李鸞建。一在城西四十里,鄉民白勳建。一在城西南三十五里,省祭杜思建。
兩河渡 城北三里,湍潦。二水會白河處。新店渡 城南三十里,白河。
江石渡 城西南二十里。
內鄉縣
黨子口關 在堡。南達荊襄,西通均州,東通鄧州。明南陽衛撥軍守把。久廢,知縣王鼎設浮橋於此。
金斗山關 在上北古保。昔因地產銀砂,民爭搆患,設巡檢司。今廢。
華巖關 ,在縣西北二百四十里。關外二十里即商南界。
西峽口關 :即古內鄉城,其地險阻多盜。今設。
巡檢司
魁門關 西峽口西,山路險阻,舊置關,今廢。榆關 ,在田下保路達嵩縣,舊置關,今廢。半川亭口 縣北一百六十里。明南陽衛百戶守把,今廢。
木寨橋 在魁門關石街,延袤數里。世傳唐太宗駐兵於此。
王村石橋 在長慶保。明知縣沃頖修。
螺螄河石橋 明知縣尚從試修。
兆佳橋 黨子口西。尚從試修。
黨子口渡 ,老鸛河渡 ,《七里河渡》。
黃水河渡 默河渡
淅川縣
花園頭關 縣西北。舊設巡檢司,今廢。
荊子口關 縣西北
普濟橋 縣東關外。小金河,即元董達橋。雲溪橋 、洪濟橋 、李官橋 ,俱在順陽。保。官橋 縣西張陂。
西河渡 西關外一里
南河渡 去縣三里
板橋渡 縣北三十里
馬蹬渡 縣東三十里
程寬埠口 縣東南八十里。
裕州
仙翁關 州東北
大小關 州東,黃石山西。明初立關,今廢。東新橋 東門外。
通仙橋 西門外
阜有橋 南門外
八卦橋 北門外
雲虹橋 東門外潘河,知州潘雲桂重修。通濟橋 州東十里鋪。
清河橋 州西十五里。中丞閻興邦建。
中券橋 州南二十五里。
三里河橋 州西南
小趙河橋 州西南三十里。
羅駒鋪橋 州西南四十里。
西券橋 州西南二十里。
東券橋 城東南二十五里。
舞陽縣
化津橋 北關
丹桂橋 東關
三里橋 有三:一在城西,一在城南,一在城東南。
當龍橋 城西四里
獅子橋 城西七里
八里橋 有二:一在城西,一在城南。
石橋 城西十五里
問津橋 城西北十八里。
環清橋 :城北十五里。
「廣濟橋 」 :在《姜園店》。
唐河橋 有二,俱城東北。
罵子河橋 :城北二十五里。
大石橋 北舞渡南
北舞渡 縣東北五十里。
葉縣
昆陽關 縣西南黃城山下。明南陽衛軍戍守,今廢。
舊縣鎮 ,元設巡檢司,明洪武中廢。
洪洛鎮 ,元設巡檢司,後廢。
望仙橋 南門外
迎仙橋 北門外
西成橋 西門外。知縣呂柳文重修。
昆水橋 南關土城外
迴龍橋 北關外
歐陽橋 城南三里
澧水橋 舊縣北
汝墳橋 縣北滍水上。明知縣王者佐建。湛河橋 縣北三十里。
邵奉橋 縣東南
桃奉橋 縣東五十里
犨河橋 縣西
澧河渡 舊縣北門外
淮安渡 縣東四十里,澧河下流。
輝河渡 縣東南
沙河渡 縣北二十里滍水。
干江渡 縣東南
問津渡 縣北,沙河渡上流。
洛岡渡 縣東北,沙河渡下流。
嚴村渡 縣西北,問津渡上流。
===《南陽縣志》
[編輯]白龍橋 南召縣南三里。
八里橋 《南召》縣南。
專興橋 南召縣東門外。
大石橋 南召縣南四十里。
《唐縣志》
[編輯]白秋橋 在縣西南
左官橋 在縣南三十里。
《泌陽縣志》
[編輯]羊冊橋 在縣北七十里。
石埠口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邑南泌河 」 往信陽舊渡,今船隻盡廢。
邑西「五里河 」 ,往唐縣南陽舊渡,今船隻俱廢。「邑西」 「靈稷」 鋪 ,往唐縣南陽舊渡,今廢。
《桐柏縣志》
[編輯]平氏橋 平氏鎮西三家河。
金家橋 城南柳林畈十五里。
《鄧州志》
[編輯]正南門橋 架濠,原名「大豐橋」 ,同知沈繼先記。順治七年,大水衝壞,生員楊時榮、義民張姓等募修。
二里橋 州東三里。郡民王進道建,僉事戴鯨「記。」 今存。
雙橋 州東北二十里
武家橋 州東北二十五里。嘉靖中,知州王道行、潘庭楠繼修。
白牛橋 州東北三十里。
九龍鑑峰橋 州東七十里。淇河上。
厚橋 州東南六十里。鄉民胡淵建,太僕卿蕭體元記。
白洛堰橋 州南二十里。
石橋 州西南十里
蔡橋 州西南五十里
曲河橋 州西北三十里。
茱茰河橋 州西南四十里。斜潭渡 州西北三里。
趙河渡 州東五十里
《新野縣志》
[編輯]岳家橋 城東北三十里。
迎仙橋 北八里
《內鄉縣志》
[編輯]李官橋 在堡南保長泥河。俗傳為李官人所修,故名。今陷於丹江中。
泉店新橋 在「廷家墳。」 泉店,鄧州人,張士聰捐資修建。
雙石橋 在石杯山東橋頭保。東至粉清江,南至緩家洲,西至界口峇樓,北至巡邏口。
《裕州志》
[編輯]「建安橋 」 、「陌陂橋。」
《舞陽縣志》
[編輯]昇仙橋 在西關外
顯龍橋 縣南四十里,接官亭北。
八里橋 城西八里
沙河渡 縣北五十里北舞鎮。
《葉縣志》
[編輯]三里橋 在歐陽河
孫家橋 、小石橋 ,俱在湛河橋西。上水廉村橋 ,在縣東昆水上。
高灣橋 在縣西崑水上。。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