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8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八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八十四卷目錄
汝州部彙考四
汝州風俗考
汝州祠廟考
汝州驛遞考
職方典第四百八十四卷
汝州部彙考四
[編輯]汝州風俗考 州志
[編輯]本州
《史記》云:「汝、潁多奇士。」
《舊總志》云:「伊川遊宦之邦,道德漸涵者眾。」 《方輿勝覽》云:「士尚端慤,民甘勤勞,有巢、由、清風之節。」
《風土記》云:「士為道德性命之學,民有絲絹綢絁之富。」
《宋地理志》云:「墾田不廣,民多財賦,亦由儉嗇而然。」
令狐相如《讀書菴記》云:「山川清遠,土壤膏腴,得天地中和之氣為多,故人物知名者間出,而風俗亦庶幾近古雲。」
汝人生多質朴,不喜奢靡,且忠勤事上,可以義激。士喜文學,敦禮讓。民無他業,惟稼穡是務。元旦節拜祖先畢,即出拜親戚師長鄉鄰,五鼓飲柏葉酒、椒酒,以示延年之意。
元宵慶燈節,老幼酒食相饗,鐃鼓喧闐,謂之《賀太平》。
清明前即拜掃塋墓。至日士夫野人挈榼提壺、問柳尋花,名曰《踏青》。
端陽節,各插帶艾葉,泛菖蒲、雄黃,酒門插虎符,繫五色絲,如《風俗通》所傳。
《六月六日曝書曝衣物》。
七月七日,俗尚《乞巧》。
中秋,陳瓜果拜月下,聚老幼夜饗以伴月。重陽糕菊相餽。士大夫多有倣登高遺事者。十月朔日下元節,為紙錢冥衣以祀先人,以示歲時不忘之義。
臘月八日,為飯,雜諸果,名曰「臘八粥。」 間有好施者為之,以給路人。
魯山縣
士多椎魯之習,民餘質朴之風。近因蓄薄而用侈,漸至業廢而室窘。雖然,忠厚之遺,尚未失也。《郟縣》
《舊志》,稱「郟人之性多秉陽明,音重言直,忠勤事上,可以義激而順應。士喜文學,敦禮讓,民無他業,惟稼穡是務。大約士各謀其身家而不植黨,民務勤於農桑而不健訟。人知有道義之可貴,而乞墦媚竈之行,士人恥而不屑為。金錢之多,輿馬衣裘之美,有者不敢誇於人,而旁觀者亦不以為羨。慕。朴而願,猶有古之」 遺風焉。二十年以來,不無小變矣。儒服者,矜奔競之能,笑恬退之拙,艷擊鐘,鄙縣磬,名節微而議論無所砥定。市井之民,趨效者如騖,識者有江河日下之憂焉。數年之間,潛移密轉,氣動灰飛,似又一小變。凡程、朱之書列於市肆者,卷帙無多寡,靡不售。鄉塾之購小學者踵至,書賈應之常不給,貴義賤利之幾已萌芽於聲希味淡之中矣。長民者察其美惡盛衰之端,而謹其所好尚以導之,擇師儒,興學校,下徐孺之榻,卻陽鱎之進,譬之因丘陵以為高,成功必倍,何患乎郟俗之不至於道也。
寶豐縣
士習朴實,不事矜飾,容貌言動,率皆陋約,對人言或倉卒鄙俚。著衣忌華美,蓋過質而少文也。貧惟閉門拙守,寧甘饑寒,恥於干人。凡民有驕富不尚禮義者,即不與容節,會飲不與共席,即共席亦不與之言。若鄉有修行好義之民,雖貧無衣食,陋居山林,見者必加殊敬。其有孝行卓異之子,節烈冰操之婦,眾口同詞,薦之有司,恐至沒善也。婦人非至親,不相往來,不輕見容,苐婚尚論財,喪則張樂燕豐於祭,為不近古。然知禮之士頗多,未可以一概論也。
伊陽縣
士庶恥欠國稅,從無逋糧,忘私急公,伊民有焉。伊處山陬,故生人多朴,或士或氓,言語行事,率多直戅無矯飾,雖《雀角》狀牒,亦鮮無情之詞。縣域之內,牛驢夜逸,鮮有失者。即鄉村之間,繩樞籬牆,不戒不虞,風殊近古。
伊僻處山谷,貿遷難通,士民俱資耕稼糊口。每至農時,咸趨南畝,黨塾一空。故揣摩之歲月,坐荒耒耜;科目之寥寥,不得徒咎風氣也。
吉凶行禮,招客動致數十人,雖為相友相助,而為禮不腆,常有不給於費者。
四邑歲時土俗與汝州同,故不贅。
汝州祠廟考 州志
[編輯]本州
社稷壇 在州北門外迤西。
境內山川壇 在州南門外。
風雲雷雨壇 在州南門外。
郡厲壇 在州北門外
八蜡廟 舊在社稷壇西偏。
城隍廟 在州城內大街路北。
火神廟 在州城隍廟東。
風伯廟 :在州治西北十五里。
烏龍廟 在州治西北三里。
金龍大王廟 在州西門外。
馬神廟 在州衙西
衙神廟 在州衙大門內。
湯神廟 在州城西。溫泉。
二程祠 :在州城內大街。
漢高祖廟 在州治東北。
忠孝祠 祀穎考叔顏魯公,在州城西門內。「關帝廟 」 在州城內大街路北。
顏魯公祠 在州東關,明末寇焚。
巢許祠 在州西關,明末寇焚。
二蘇祠 在州西關,明末寇焚。
滕公祠 在州東關
劉公祠 州守諱覲文,在州東關。
林公祠 。州守諱一柱,在州東關。
旗纛廟 在州西關外演武場。
魯山縣
西壇 在縣西郊
南壇 在縣小南關外
東壇 在縣東關教場後路北。
厲壇 在縣北郊琴臺東。
城隍廟 在縣東門
東嶽廟 在縣東關
真武廟 在縣北城上
青龍廟 在縣西關,進士宗麟祥建。
火星廟 在縣東門
火神廟 「在養濟院巷。」
二郎廟 在縣西關
普濟廟 即竈君廟。禱雨每應「后土。」 廟 在於家店。
華山聖母廟 華山巔,禱雨每應。
泰山廟 在縣東關
關帝廟 在縣西門裡。一在縣東關。他處建者亦多。
二賢祠 。「元紫芝」 、元次山二公祠,立自元尹劉毅。
郟縣
社稷壇 在縣北門外迤西,春秋有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迤東,春秋有祀。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東。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初建,知縣王璽重修,又知縣王廣復修兩廊。嘉靖間,始建「悅神樓」 一座,巍峨可觀。明季以來,廟貌頹圮,至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卜永昇重修。相傳神座後有古
洞深不可測
火帝廟 ,凡兩處。舊廟在南門甕城內,明末因寇亂閉門,香火不便,邑人遂倡義舉,另闢新宇於南街之西。殿楹弘麗,過於舊廟。
真武廟 凡兩處:一在縣治西北,當劉六。劉七反,攻城甚急,耆老禱於廟。是日正午,有鶴集於殿上,戛然長鳴。至夜,賊眾見城頭赤面長鬚人,按劍疾視,遂解圍遁去。廟內有《碑記》。一在南門外,神像俱毀。順治十七年,知縣王昕重修殿宇,並塑神像。
泰山廟 在縣東門外。明洪武年建,明末廢壞。今正殿雖經重修,餘尚瓦礫耳。
八蜡廟 :在縣南街,春秋有祀。順治十八年,知縣王昕重修。
牛王廟 在縣聯元門外,有祀。
馬神廟 在縣南街,春秋有祀。
中嶽廟 在北極宮之左。
老君廟 在縣聯元門內。
三官廟 在縣治南
龍王廟 在玉陽觀左
呂祖廟 在縣城北五里,一在北關。順治十八年,知縣王昕捐資募建。
張仙廟 在真武廟之右。
孫真人廟 在玉陽觀左。明崇禎間,邑宦李應申率眾建。
「二郎廟 」 凡兩處:一在縣治東南,一在北甕城內。
三郎廟 凡兩處:一在縣治東南,一在縣治東北。
五龍聖母廟 在西門外。
龍母三娘廟 :在縣治西南。順治初年,邑人禱雨始建。
白虎廟 在縣城西下黃道保,元至正四年建,其神為唐李進甫也。周王獲騶虞,即此處。玉仙廟 在縣城東北薄姬保,神名玉仙娘娘,明永樂年間建。
夫子廟 在塔亭保。孔子周流至此,里人肖像祀之。
漢高祖廟 在黃道保
漢光武廟 在安良保,小劉山之脊,郟、襄《文風》繫之,廟存不利於襄,廟廢不利於郟。明季襄土民乘間毀其廟。至順治初年,有樵者負石疊龕,是以兩元繼出。若再恢拓其址,當有奇驗。子房廟 在小安寺。
關帝廟 凡三處:一在開化寺東。明永樂間,邑人王好仁施地創建。景泰間,知縣高鐸重修。崇禎末年,士民復為改建。一在東甕城內,一在西甕城內,順治十六年重修。
三蘇祠 在縣西三十里薛店街。元至正間,知縣楊允修,清明日祀之。
八賢祠 在崇正書院內。明弘治十五年,縣令曹豹建。祀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朱晦菴、蘇老泉、蘇東坡、蘇潁濱八先生。明萬曆四十六年,知縣王策勒贊鑴像。今石刻八幅尚存,春秋有祀。
三公祠 在縣治東。明嘉靖八年,知縣陳範建祠。巡撫原傑、巡道王洙、汝州鄉官滕昭,《春》《秋》有祀。
三賢祠 在縣治北。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熊鳳儀建,祠鄉賢銚期臧宮、馬燧三公,《春秋》有祀。王公祠 為武城王璽創建,在三公祠內。贊善李公祠 在縣西北四十里塔亭保。明正德間,邑人王尚絅為李希顏搆墓建祠,今廢。方伯王公祠 在西門外。為邑人王尚絅建,有祠今廢。
《柱史》周公祠 在東門外,為邑人周南建,今廢。仝公祠 在縣治東。順治十六年,邑民為解元仝廷舉建。
趙公生祠 在東門外,為知縣趙應元建。許公生祠 在西門外,為知縣許樂善建,今廢。解公生祠 在西門外,為知縣解經傅建。李公生祠 在縣治西,為知縣李貞佐建。公當明末流寇陷城,同八旬,母死難後贈按察司副使。今墓在南門外,春秋有祀,邑人更於清明日醵金拜掃焉。
張公生祠 在縣治東,為知縣張篤行建。卜公生祠 在縣治東,為知縣卜永昇建。《寶豐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
風雲雷雨壇 在縣城南郭外。
厲壇 在縣城東北
八蜡祠 在縣城東郭。春秋有祀,今廟廢。城隍廟 在縣治內。成化間立縣始建。明末建樂樓二座,被兵焚毀。順治九年,拜殿並東西兩廊房頹壞,知縣於汝翼捐俸倡眾修完。尚有周圍牆垣毀壞,知縣劉維新捐俸修理。四面整齊,正殿、寢宮並門坊一座,煥然一新。
泰山廟 在縣城北淨水之陽。與縣同建。因城北微凹,藉此以振風氣。兵亂,寇毀。
三官廟 一在城內興賢街,一在縣東郭,因賓興祖道於此,故更「三元宮」 ,今廢。
火神廟 舊在縣東郭,多見火災。《陰陽》言:「城東為震木之方,木能生火,是火神居於旺地,宜移正南本位。」 今從之,邑內獲安。
真武廟 在縣南郭,今廢。
五龍廟 在縣城西四十里。
五虎廟 在縣東郭,今廢。
馬神土地祠 在縣治內,春秋有祀,知縣於汝。
翼重修
明道祠 在雙酒務,嘉靖間,知縣袁亮建。「膠東侯祠 」 在縣西隅。
武安王廟 在倉巷
舜帝廟 在縣城東四十里。
高皇廟 在縣城北二十里。
扁鵲廟 在縣城西四十里。
伊陽縣
社稷壇
南壇
厲壇
城隍廟
八蜡廟
火神廟
土地廟
馬神廟
衙神廟
二程祠
八蜡祠
三皇廟
漢五忠廟 ,關、張、馬、趙、黃五神。
薄姬廟
「商山廟 」 ,即《四皓》。
寺觀附
本州
白雲寺 ,俗名「風穴寺。」 在本州治東二十里,即當日北院。
寶應寺 ,俗名「南禪寺」 ,在州城西南隅,即當日南院。
法行寺 ,在州治,原名法華寺,詳見《仙釋部》。廣慧寺 ,在州治城東關南巷,即東院,又名給孤寺。
塔亭寺 在州治,今塔尚存。
興國寺 在州治東北二十五里。唐大定甲辰建。
觀音寺 在州治西南十五里,元至正壬午建。淨因寺 ,在州治北二十五里,宋元符庚辰建,乃宋太祖三弟安置之所。有《魏王告祠》《敕旨臥碑》。
顯慶寺 在州治北三十里,宋宣和癸卯建。玉泉寺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元至正辛巳建。大明寺 ,在州治東南三十里,元至正壬午建。水泉寺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元至正辛巳建。佛山寺 在州治西二十里,元大德戊戌建。東觀音堂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宋天聖年建。仙林寺 ,在州治東北四十里界牌山下,即仙遊寺。
藥師寺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元至正年間建。石佛寺 ,在州治東南三十五里,元至正間建。西禪寺 ,在州治西關北,存故址,即當日西院。慈氏寺 ,在州治南二十五里。
懸珠寺 在州治南五十里。
青山祖師殿 ,在州治北二十里脾山。唐劉禹錫之女,大曆七年成道受封。
青溪觀 在州治東關魯山巷。西丘神仙修真之地,係古剎。
龍泉寺 在州治東北二十五里。唐大定癸卯建。
華嚴寺 ,在州治東北二十里,魏太和壬子建。殊勝寺 ,在州治西十里,一名金剛寺,唐神龍乙巳建。
洪教寺 在州治西五十里,唐大定年間建。回龍泉寺 ,在州治西五十里,元至正元年建。普照寺 ,在州治西南四十里,金貞祐癸酉建。崇勝寺 ,在州治西南二十五里,元至正間建。玅水寺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元至元乙亥年建。
寧國寺 在州治西南四十里,宋正和年間建。興福寺 ,在州治東三十五里,元至大乙酉建。崇興寺 ,在州治西南五十里,宋淳化壬辰建。報恩寺 ,在州治西南五十里,元至元年建。洪法寺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唐大定年間建。寶泉寺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金貞祐乙亥建。珍國寺 ,在州治西六十里,唐永昌己丑建。白佛寺 ,在州治東北二十里。唐太和庚寅建丹陽觀 。在州治東北隅。乃馬丹陽仙人修真之處。
長春觀 :在州治西二十里。
崇寧觀 在州治西八里保。
仙人堂 :在州治東北四十里。
魯山縣
荷福寺 在縣,一名「臥佛寺」 ,縣治東北,元至正戊子建。
興國寺 在縣西北二里。一名「銷金寺。」 明永樂間修。
華嚴寺 在縣城外七里,明洪武間建。
迴龍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洪武乙卯修。虎頭山寺 在縣西十五里,一名「法雲寺」 ,明宣德壬子年修。
觀音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
溫泉寺 在縣西五十里,唐時建,明正統間修。文殊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明洪武已卯修。興福寺 在縣,金時建。
背陰寺 在縣南二十里,亦名龍泉寺。禱雨則應。
大勝寺 在縣南
石佛寺 在縣東十八里。
龍泉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元至正乙卯建。大明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張良店寺。」 宋宣和庚子年敕建。
萬壽寺 在縣叚店,有二,其一名《上萬壽寺》,一名《下萬壽寺》。
從化寺 ,在縣,一名「湖泉寺」 ,去縣十三里。大覺寺 ,在縣去城四十里。
寶雲寺 在縣西關,元至正間建。
弘法寺 在縣三鴉街北。
廣福寺 在縣,一名《韓信街寺》。
義添寺 在縣,一名「南彌陀寺」 ,在縣東南義添村。
北彌陀寺 在縣白象保。
方山寺 在縣南,一名「圓覺寺。」
龍興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孫村寺。」 白雲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一在縣東北陽石保。
佛頭寺 在縣東南,一名「法雲寺。」
玉峰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一名「金山寺。」 孤山寺 在縣西北太平保。
白塔寺 在縣南五十里。
玉泉寺 在縣西北,一名「五朵山。」
興龍寺 在縣三鴉保
普照寺 在縣「韓信店。」
凌雲寺 在縣溫泉寺南。
菴頭溝寺 在縣南
石橋寺 在縣碾子橋
滹沱寺 在縣西八十里月落坪。
菩薩閣 在縣新衙後街。
大士菴 在縣後街
白衣菴 在縣西關
觀音堂 在縣丁字街,四關俱有建者。
寧古堂 在縣丁字街路東。
南華觀 在縣南門內,元至正丙戌建。內有三清殿、玉皇殿。
瑞雲觀 在縣東十八里。
元臺觀 在縣西北四十里。
大清觀 在縣東關
壽星閣 在縣西南「柳林巷。」
三仙閣 在縣南關
女靈觀 在縣西六十里,唐大中初建。
歇馬菴 在縣。漢。光武避莽難歇馬之處。朝陽菴 在縣。漢光武曝衣之處。
郟縣
開化寺 在縣東街,後魏孝武帝建。僧會司在內。
皇清順治十一年,義民朱進、府許榮督修。
蘇墳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
眼明寺 ,在縣城西黃道保,金大定二年建。獅王寺 ,在縣北三十里。
靈泉寺 在縣西北獅子保,唐開元間建。龍泉寺 在縣城南二十里。
興國寺 在縣東,金大定年建。
壽聖寺 在縣西北,宋熙寧年建。
小安寺 在縣南,元至正年建。
龍興寺 在縣東,明洪武年建。
佛子寺 在縣東梨園,魏泰和年建。
石佛寺 在縣東,金大定年建。
紫雲寺 在縣東南
塔亭寺 在縣西,明正德年建。
鎮水寺 在縣西北。元將軍那公海建。
崇興寺 在縣西,唐時建。
蒼谷寺 在縣西塔亭保,唐泰和年建。
圓通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
魯義姑寺 在縣西南十五里。
觀音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
姑嫂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
壽峰寺 在縣西四十里。
雪王寺 在縣西四十里鋪。
洪福寺 在縣
廣福寺 在縣
眼明寺 ,在縣東北十里。順治十七年,知縣王昕建「天王殿」 三間。
昭陽觀 在縣西南,仙家李白雲發跡處。紫極觀 ,在縣東北,宋元符年建。
玉陽觀 在縣南。金大定年建。順治十八年,知縣王昕捐資募修,有《碑記》。
凌雲觀 在縣西北四十里。
天真觀 在縣西塔亭保,明天順時建。
王喬觀 在縣西北金鳳山上。明嘉靖年建。《元真觀 》在縣北門內。正德六年,流賊攻城,已將東門燒毀,縣民入廟禱之,忽聞殿上鶴鳴,縣民復率老幼入廟,焚香喊佛。次早,東門放大毫光,關帝執刀,現賊見城周圍皆赤面長鬚者,言有神助即退。一郡生靈遂免塗炭。
寶豐縣
萬壽寺 在縣朝義街
龍興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
坌河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
鎮海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
訓狐寺 在縣西五十里大店頭西南。傳云:昔有法僧講經其山,之狐每夜竊來跪聽,因名。香山寺 ,在縣東三十里。
白雀寺 在縣東四十里。
白雲寺 在縣南二十里。
白塔寺 在縣西十二里。
龍泉寺 在縣西十三里。平地出泉,淵涵澄蓄,大旱不涸。
顯跡寺 ,在縣東南十二里,有古樹足十圍。《眼明》寺 ,在縣東十二里。
壽峰寺 在縣西六十里。
青龍寺 在縣西五十里。
「三清觀 」 ,在縣西北,即朝陽宮。
普渡菴 在縣養濟街
白衣菴 在縣南郭
香山塔 在縣東,即「大悲菩薩坐龕。」
三清洞 在縣西大營
伊陽縣
碧峰寺 ,在縣西北隅。成化丙申年,僧明法建。彌陀寺 ,在縣南八里。金貞祐年建。
乾明寺 在縣峴山之麓。齊天保年敕名頭陀寺,天成年敕名天壽寺,唐開元四年敕改今名,土人但稱「峴山寺。」 明緇流極盛,殿宇輝煌,林木蓊鬱。亂後遺鐘樓一座、石佛像一具而已。觀音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宋慶曆年建在聖王臺。
金山寺 在縣北五十里,周天復年建。半嶺松篁,蒼翠欲滴,山腰一泉,流繞佛殿之東。涼夜清風,濯人塵思。惜兵燹後未睹全盛。
聖壽寺 在縣練溪山中。元大德年建。由溪口溯流而上,寺在山半,泉水環繞,側有茅亭,亭畔修竹千竿,蒼翠無際,榜曰「綠雲。」 邑令魏公之京建。
清涼寺 ,在縣北五十五里,宋乾德癸亥建。淨土寺 ,在縣北五十三里,唐貞觀年建。圓明寺 ,在縣南二十里,元至元年建。
觀音堂 在縣西門外
白衣堂 在縣北門外
觀音堂 在縣南門外
報恩寺 ,在縣北五十五里。明洪武初年建。寶應寺 ,在縣北三十五里。
丹陽觀 ,在縣南八里,一名「馬藍觀。」
太古觀 在縣南,元時建。
峴山宮 在縣山半,順治十七年修,上有真武觀。
岱嶽觀 在縣城北四十五里。
汝州驛遞考 州志
[編輯]按驛及遞運所州屬俱無。至協濟他處驛所銀物等項,已詳於本州《賦役考》下。今苐將鋪舍開列於後。
本州
急遞鋪一十四
總鋪 在州城內
仁義鋪 ,車渠鋪 ,趙落鋪 ,長阜鋪 以上東路接郟縣界。
高崖鋪 ,春店鋪 ,廟下鋪 ,官莊鋪 ,臨汝鋪 以上西路接洛陽界。
溫泉鋪 西南路接伊陽縣界。
夾河鋪 ,乾溝鋪 ,小屯鋪 ,草店鋪 ,以上南路接寶豐、魯山界。
魯山縣
急遞鋪六
總鋪 在城內
向陽鋪 ,近水鋪 ,接寶豐縣荊山鋪。以上東北路。
五家鋪 ,桃花鋪 ,接寶豐,甘羅鋪,以上北路瀼河鋪 ,接南陽扳倒井鋪,以上「西南路郟縣。」
急遞鋪十
縣前鋪 、興隆鋪 、侯公鋪 、長橋鋪 以上東路。
桃園鋪 南路
泮坡鋪 ,葦渠鋪 ,薛店鋪 ,韓夏鋪 ,長阜鋪 ,以上西路。
寶豐縣
急遞鋪五
總鋪 在城
宜寶鋪 在縣西北長營街中。
荊山鋪 西南路交界
高家鋪 東北路交界
雙酒務鋪 西路
伊陽縣
急遞鋪三
總鋪 在城內
小店鋪 ,「接汝州溫泉鋪。」
大安鋪 接洛陽夾馬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