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十三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三

  西安府古蹟考四

職方典第五百十三卷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三

[編輯]

西安府古蹟考四  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山陽縣

古豐陽 。《水經注》云:「豐鄉川水出弘農鄉東山,西南流,逕豐鄉故城。」 按豐陽乃後周時縣名,自漢至晉,皆曰豐陽。《十六國春秋》苻健都長安,以荊州刺史鎮豐陽。宋高宗以地界西割商秦之半,止存上津,豐陽以劉嶺為界。明初,廢豐陽為巡檢司,後移於漫川,復立此縣。

陽亭舊縣 。按古有陽亭聚,在故陽亭縣,平陽水出焉,斯縣以之名。

宜娘寨 ,在縣東南一百里。相傳宋將楊文《廣妺》結壘於此,以解柳溝之圍。

「賈島隱居 在雲蓋寺,旁有花水,清洌見底。」 《商南縣》。

商城 ,《荀子》曰:「契元王生昭明,居於底柱,遷商邑。」 盛弘之《荊州記》云:「武關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是也。」

少習 在縣東南九十里,即武關也。《左傳》哀四年,楚使謂晉大夫篾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 唐李涉題云:「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漢王城 在縣東二十五里。傳沛公所築,即唐之富水驛也。今為巡檢司。

層峰驛 縣治即其舊址。韓昌黎《自序》云:「去年自刑部侍郎貶潮州,乘驛赴任,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

仙人洞 ,在水濺河西。自山麓攀葛,沿石而上,約五里許。山頂石洞宏敞,可容百人。

同州

雒陰 ,《史記》「魏文侯攻秦,築雒陰。威烈王十八年,秦塹雒」 ,謂此。

長城 ,《史記》:「魏築長城,自鄭濱雒而北,以擯秦。」 今自沙苑至白水澄城,往往有故址。

馮翊城 ,漢武帝時置,故址在今儒學東,有古碑,略云:「馮翊故城如龜形,至唐始易為方城,曳首於前,尾於後。」

沙苑城 在州南十二里。亦曰「沙海、沙澤」 ,其中岔起者曰「沙阜」 ,東跨朝邑,西至渭南,南連華州,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魏大統三年,宇文泰與高歡戰,時泰兵少,隱伏沙草中,以奇取勝。後於兵立之處建忠武寺,命騎士種柳各一株,數及七千,仍以其地宜六畜,置沙苑監,豢養隴右牛羊諸畜,以供尚方之用。至隋、唐皆置馬監。宋初置牧龍坊,今城坊俱湮,惟故址存焉。隋社 ,文帝開皇七年,駕幸馮翊,親祀故社。金塔 即般若寺,在州治左,隋文帝龍潛之所,改名「金塔。」

看花臺 在州南。相傳隋煬帝築之雒岸者。下有蓮池,上起馳道,今其址猶存。或曰看華。長虹嶺 即古許原,在州北二十五里。西盡州境,東絕十河,延袤八十餘里。後魏高歡自蒲津入魏,涉雒,軍許原,即此。唐貞元中,裴延齡奏「同州大谷木數千章,度皆可八十尺。」 延齡雖譎詭不實,然沙苑樹柳七千,有故事矣。

南溪亭池 在州城南八里。九穴同流,鍾而為池,廣袤五頃,故宜荷。唐咸寧中,太守王龜建南溪亭。乾寧中,節度使李塘重修,並建九龍廟。梁貞明中,節度使程全暉拓而宏之。有三池八亭,橋梁林圃,勝絕一時。今亭池盡廢,惟碑存焉。《地牢 》:「在州東一百七十步,相傳唐尉遲恭嘗繫此。」 按金有河中帥貴宗阿虎帶及僚屬十數人以棄城罪繫同州獄,人或以此而誤為「尉遲」 也。

三曲城 ,在州界,即《地誌》三業城。

同家窪 即同谷窪。杜甫詩云:「少留同家窪。」 乾阬 在州西四十里。唐李元諒敗李懷光於乾阬,李克用自河屯乾阬。今名界溝,以在州界。龍泉洞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西漢村。唐太和六年僧慧義開闢。有龜蛇峰、清涼洞諸勝。天成宮 ,西魏太師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

考證

關河之要既專,政猶時居州。後孝閔帝受魏禪,改同州宮,明帝有《幸同州故宮》詩。至宣帝大象二年,改天成宮。

興德宮 《唐書》在馮翊縣南三十二里。《志》:武里,高祖將趨長安所憩。按昭宗東遷,駐興德宮,在華州北,遺址皆無所考。

萬壽殿 ,西魏文帝幸華州,起萬壽殿於沙苑北。

應亭 ,襄王五年,魏王來朝。應亭,《魏世家》作「會臨晉」 ,蓋應亭即臨晉地也。

白樓 ,《集古錄》云:「同州有白樓,唐賢眺詠之所。令狐楚作賦,刻其上。白樂天有詩云:『煙入白樓沙苑暮』」 ,

大荔城 ,周末大荔戎據雒川所築。《朝邑志》誤收。

臨晉城 即今州治。《史記》「厲共公滅大荔而築者。」 周末,秦、晉數會於臨晉,後立馮翊郡,亦曰馮翊城。

重泉 在州西北三十里,即漢武帝為李夫人築城處,遺址尚存。《漢書》:「武帝時,嚴熊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田萬餘頃。惡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王城 ,《左傳》:「晉陰飴生會秦伯,盟於王城。」 杜預註:王城,後改武鄉縣,在臨晉縣東。《隋史》改武鄉為馮翊縣,州城東三里許有故城,疑即其地。而今儒學東為馮翊廢縣,則五代時邑治也。渭曲 ,宇文泰與高歡戰處。泰既還軍渭南,所徵諸州兵始至。乃令人植一樹,遂栽柳七千,以旌武功。胡曾詩:「那知沙苑千株柳,盡是高歡敗後栽」 ,即此戰處,又立忠武寺,今亦廢。

馮翊府 ,唐代宗時王榮守左龍軍馮翊府左郎將。

平原 在州左。金貞祐三年,分渭南州郡步兵屯平原,令宣撫使治灃城縣統之。今州東北有平原坊。

清涼洞 在新莊屯

龍泉洞 在西漢村。俱元魏建。

朝邑縣

大荔城 在縣東。周末,大荔戎據雒川所築。王城 ,《左傳》「晉陰飴甥會秦伯於王城。」 杜預注云:「王城,後改武鄉縣,在臨晉縣東,魏文侯十六年伐秦所築。」

臨晉城 ,《史記》秦厲共公滅大荔而築者。《縣道記》曰:「在縣西南二里,因秦築壘以臨晉地,故曰臨晉。秦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於臨晉。」 按:大荔王城臨晉,馬朴《同州志》收入,以為朝邑,誤收。然閱《馬光祿志》《一統志》《名勝志》皆載在朝邑,亦因彙入焉。

芮鄉 。《括地誌》云:「縣南三十里有南芮鄉,北芮鄉,皆古芮伯國。」

高陽城 在縣西南三十二里。漢高祖賜周勃食邑,一名懷德城。《漢書注》云:「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 按頻陽有懷德城,而《括地誌》以為在朝邑西南,疑或誤。

河曲 即西河地,以洛水、渭水俱會河於朝邑縣南,世稱「三河。」 周頃王四年,秦、晉戰於河曲。秦始皇四年十月,河、渭俱溢。蒲津監寇登得一履於河中,長七尺三寸,指長尺餘,深一寸。

鐵牛 在縣東三十五里大慶關。東岸四,西岸三,唐開元十二年鑄。今西岸盡曳於河。又有石谷城,見《晉書》。

通靈陂 ,唐開元初,刺史姜師度引洛水及堰黃河作陂,灌田二千餘頃,名曰「通靈陂。」

干社寨 ,在縣北四十里。元末,戈平章築,以為保障之所,令廢。

長春宮 在縣城西北強梁原上。後周保定五年,宇文護築。初名晉城。建德二年,置長春宮。隋開皇中,增構殿宇。大業末,唐高祖大軍濟河,舍於此宮。自後,凡牧是州,多帶長春宮使。貞元中,李懷光據此,馬燧百計攻之,曰:「三面懸絕,不可攻也。」 杜甫詩云:「天晴宮柳暗長春。」 即此。

《洿浴》堡 ,三面懸絕,厥險足恃,為防守百世之計。

新市鎮 在縣南十里。鎮有饒益寺,有藏春塢,貯唐、宋名賢賈炎諸人題詠,金趙抃《記》。

沙苑城 在縣西十五里。唐置監牧馬。杜子美《沙苑行》:「左輔,銀沙白如水,繚以周垣百餘里。苑中騋牝三千匹,豐草青青寒不死。」

望仙觀 在縣東南。漢武帝築,以望神人之至,作河橋 。秦後子奔晉,造舟於河,通秦、晉而施鐵牛,對峙河隅,以維浮橋。丞相張說有贊。今崩。

於河

臨晉元里 在縣東

郃陽縣

《河圖 》:「伏羲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在郃陽之地。」

莘野 在縣南二十五里,即伊尹耕處,今有墓。羈馬城 在縣東。按《左傳》,秦伐晉,取羈馬、刳首 ,按《左傳》,「晉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 杜《注》云:「刳首坑在郃陽。」

古梁 在縣東北。梁,嬴姓,與秦同祖伯爵。周襄王十一年,秦滅梁。少梁、大梁,以是名矣。

郃陽故城 ,在縣東四十里。魏文侯伐秦至鄭,還築郃陽。漢置郃陽縣,原稱「洽陽」 ,因流絕,故去水加邑。明萬曆中,掘得漢縣令《曹全碑》。

劉仲城 ,在縣西。仲以高祖兄初封代,後以棄國降郃陽侯,居此。

西韓州 唐武德中,析河西郃陽、韓城置西韓州,尋廢。今俗名《西韓城》。

夏陽故城 ,在縣東四十里。《一統志》云:「城內有太姒墓。」 此夏陽乃庫析郃陽置河西縣,已而更名者,非少梁之夏陽也。

宮城 ,在縣東三十里宮城村。亦名「織錦城」 ,後魏真君七年置。

姚武壁 在夏陽城界。《十六國春秋》:苻堅司馬姚萇為慕容泓所敗,懼罪奔渭北,西州豪傑率眾歸之,萇乃僭號於此,築城曰「姚武。」

青雲寨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寨陡峻,高入雲表。

五瀵 縣東南四十里。有王村瀵、鯉瀵、東鯉瀵、渤池瀵、夏陽瀵,五瀵皆近河壖,清洌迥異,湧出地尺許,民資灌溉。《山海經》「有神瀵,味若酒醴。」 殆與甘泉、溫泉、醴泉同著芳美,而利較普矣。華雲臺 在縣東十里,上有大佛,高數丈,浮圖入雲表。明葉夢熊有碑記其勝。

登仙宮 在縣西北。《水經注》:「徐水流經漢武登仙宮」 ,今湮。

單雄信窯 在縣北義賢里。雄信,王世充將。秦城 ,秦始皇所築。

彭衙城 在縣西北。《春秋》「文公二年,晉及秦師戰於此。」

子夏讀書洞 在飛浮山。《禮記》云:「退老於西河之上」 ,即此。

石崇城 ,在縣南二十里。塗以赤石脂,亦名「赤城。」

奉先城 ,本蒲州,唐開元改奉先縣。

故莘城 在縣南二十里。《世本》:「莘,姒姓,夏禹之後。即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 應劭云:「莘國在洽水之陽,武王母太姒即此國女。」 《括地誌》云:「古莘女國城在河西縣南二十里。《詩》所詠大邦」 ,謂此也。

鳳凰臺 在縣東南三十里陂左。

岳崧讀書院 在縣北橋頭河之臥虎岡。王百當故宅 在縣西北韓家河。又山陽有故操場。永明有墳及馬園。百當為李密將。

澄城縣

北澂城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蒲城界,俗名避難堡。《左傳》:「秦伐晉,取北澂。」 漢置澂縣。光武時,省澂為重泉地。魏、晉因之。

王官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左傳》「秦伐晉,取王官。」 城址尚存。

社田 在縣北六十里。秦封武安君於此,故山曰「將軍」 ,村曰「社田」 ,建祠祀焉。

三門廢縣 在縣西北三十里。後魏真君七年置。今三門村,即其故址。

杏城 《魏書》有「杏城」 ,今失其處。

魏鄭公莊 即修善村,今名大賢村,在縣北二十五里,唐太宗所賜魏徵莊也。其子孫世居,宋張舜民過此,詩云:「兒童不識字,耕稼鄭公莊。」 長寧廢縣 ,在長寧河之南。唐武德三年,析置長寧縣,今故址猶存。

伏龍府 ,在縣南五十里。唐置兵之所。肅宗時,太原王榮為「伏龍折衝。」

臨高原 在縣南五十里。宋李顯忠知同州,多以戰陣著蹟,後由漢村經臨高原,即此。又其地有龍泉,味甘如醴。隋文帝居同州時取飲焉。親鄰寨 ,在縣北二十里。元陜西平章李思齊命將所築,以為屯守。

避暑宮 在縣東北五十里。隋文帝離宮也。林木交加,河流盤曲,宮後岸崩,碑刻沉沒。後改為治平寺。寺右相傳為文帝莊。金大定二十七年《重修岱嶽廟記》云:「古蹟有隋文帝之舊莊存焉。」

新城 在縣東北二里。《左傳》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新里。秦人取之。」 文四年,晉侯伐秦,圍鄭新城。

元里 在縣南十五里。《左傳》:「晉伐秦,築元里。」 杜平 ,《史記》:「秦孝公與魏惠王會杜平。」

萬里長城 在縣南三里許,遺址尚在。按蒙恬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暴師於外十餘年,恬常居上郡統治之。今澄似非其地,或是《史記》「魏築長城,自鄭濱雒而北,以擯秦」 者。

隋文帝莊 ,相傳在避暑宮迤西,漫無可攷。惟金大定二十七年《重修岱嶽廟記》云:「古蹟則有隋文帝、魏元成之舊莊。」 今且失其處矣。

玉泉圃 在縣西北五十里。老樹偃仰,怪石巉巖。其泉濱崖而出,瑩潔如玉。雖隆冬,水芹夾岸。泉下又有蔬園藥畦,引流灌溉。元西臺御史潘汝劼有詩。

白水縣

彭衙故城 在縣東北六十里。《史記》:「秦穆公三十四年,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 《路史》云:「衙如,吾穆公子采地,後子孫因以衙為氏。」 漢置衙縣。唐杜子美訪舅氏有彭衙行。

「彭戲 」 《春秋》:「秦伐彭戲氏。」

陽武 ,在縣東北八十里。倉頡居處。

永益池 即城西「蓮池。」 宋甯參築隄注水,以便民汲飲。廢址尚存。

思齊樓 宋仁宗時,尉甯參建,今廢。

汪城 《春秋》晉伐秦,取汪城。《路史》云:「白水有汪城」 ,今失其所在。

粟邑廢縣 在縣西北八十里。漢太初中置,屬左馮翊。或雲即天雨粟處。王莽改曰「粟城。」 雷牙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雷祥造器處。古城 在縣南五里,今名南寨堡,元同僉陸大用築。

利鄉亭 在縣東北八十里陽武村西。《史記》蒼頡居陽武,葬衙之利鄉亭,一名史官村。

牛仙洞 在縣南三十里阿門村潦水石崖之畔。明正德初,猶有人在洞門見草書數行,題至「正」 字。

《大雷祥影碑 》,就覽遠樹遙嶺,皆如寫鏡中。杜甫詩碑 碑陰有「白水宰梁沂聖源,同前蒲從事陳圓淨翁,因遊六洞,還憩吏隱,遂飲雪庵,頗有翛然之樂。元豐己未仲冬初三日,沖真居士題。」 字畫遒老,六洞概無知者。吏隱亭側有塔寺,雪庵或即其處耶?今並廢。

惟勤閣 按《郃陽縣志》,「在白水縣宋尉廳東北,今廢。」

韓城縣

龍門 在縣東北六十里。一曰禹門。大禹所鑿通孟津者。兩山夾河,懸崖千仞,水自高而瀉若門。《三秦記》謂:「水陸不通,魚鱉莫上,惟龍得昇焉。」 廣八十步,袤九里餘。巖際鐫蹟尚存,有唐看鶴樓及元敕賜建極宮故址。唐王勃有《登龍門樓寓望》詩。

胡家寨 ,在縣東北十三里。元末屯兵處。北韓侯廟 下隆起者,是其故址。而薛封東麓「舊韓城」 ,則元至元二年西徙之址也,去縣六十里。

夏陽城 在縣南芝川鎮之北。即魏文侯所築少梁之地。秦惠文王八年,魏入於秦,更名夏陽。漢武帝自夏陽幸汾陰,韓信從夏陽以木罌渡軍,取安邑,皆指此。

韓原 在縣東南二十里,有故城。春秋秦、晉戰於韓原。按《路史》,「一曰宗丘。」

藉姑 ,《史記》:「威烈王五十一年,秦城藉姑,在縣北三十五里。」

高門 在縣西南二十里。太史公自敘祖父皆葬高門,今尚以名里。《水經注》云:「層阜相承,秀出雲表,俗謂之馬門原。」 山下水際有二石室,東廂石上杵臼之蹟猶存,昔子夏退老西河,此或其讀書洞。南逕華池,去高門三里,方三百六十步。黑水城 ,《元魏地形志》:夏陽有黑水城。

「錯開河 在龍門之上」 ,此則鯀蹟也。行人指點,萬祀如新。

少梁城 ,在芝川鎮城之北。魏文侯六年「城少梁」 之址,即此。

界城 在馬林莊之北。西徹韓疆,則秦晉界城之址也。

鬼谷 《隋·地理志》:「韓有鬼谷。」 胡三省《通鑑註》:「在扶風。」

《麻羨嶺碑 》,「往乘逸之。」 以今觀之,碑蹟涉裨邊。

似當存雲

殷濟精廬 ,《水經注》云:「陶渠水東南流,逕漢陽太守殷濟精廬。」 今不可考。

韓侯城 ,《詩》云:「溥彼韓城,燕師所完。」 《括地誌》以為,在縣南十八里。相傳為舊縣治。

北泉 :在芝川鎮之西。明張中丞士佩築,自為記。

華州

鄭縣城 在州東百二十里,即古鄭城。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於鄭地,名咸林。《國語》云: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咸林也。平王東遷,鄭武公輔之,改封新鄭。後秦有其地。武公十一年,初縣鄭。《春秋》秦晉分境。僖十五年,晉侯許奉秦伯以河外五城,南及華山。後魏於此置華山郡。後周移於西南。鄭縣城北三里有長城故址。《史記》:「魏築長城,自鄭濱洛」 ,即此。

巒城 即殷、契之所居也。闞駰云:「在鄭西」 ,今巒城是矣。俗名為「赤城。」 苻健入秦,據此城以抗杜洪。

沈陽廢縣 ,在州東北一十五里。漢縣。舊在渭水北,漢安帝初,移於此。

武城 在州東二十一里。《史記》:「魏文侯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 一名武光城,相傳光武征隗囂時所築,遺蹟尚存。

廣通倉 隋文帝以長安倉廩尚虛,詔以西至蒲、陝,東至衛、汴水次十三州,募丁運米,於華州置廣通倉,以給長安。

郭子儀故里 ,在州東關,遺裔尚多。其故宅有井一口,人稱曰「汾陽王井」 ,聚而汲飲之。

水莊 小敷峪水下流,為東溪支分溉田,居民稱曰「水莊。」 有黨氏村,北為羅文橋。

興德宮 在州北五里。唐昭宗為朱全忠逼遷洛陽,館於是宮。按同州亦有是宮,或是同名者。遊春亭 即鄭縣西之亭也。在州西南五里西溪上。近溪一帶諸水曰「西溪」 ,時人目之為「小曲江」 ,以杜子美為州司功時所曾遊也。

棲雲樓 在州城內隆阜上,唐昭宗幸華之行宮也。乾元三年,李茂貞舉兵犯闕,韓建請上幸華州,昭宗登棲雲樓望京,作《菩薩蠻》三章。或雲古昭慶院有棲雲樓,以駐昭宗之蹕。後因之,為州治雲。

鄭縣亭子 《郡志》載鄭縣亭子在西溪,為今杜基者是。然以杜詩曰:「鄭縣亭子澗之濱,窗戶憑高發興新。」 味「憑高」 二字,則非西溪可知也。又曰:「雲斷嶽蓮臨大路」 ,陝華間有地,名大路,則亭在華東渭濱之間。

告平城 ,《水經注》云:渭水又東,敷水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逕告平城東,耆舊所傳言「武王伐紂,告太平於此」 ,故城得厥名。

王宿莊 按《宜氏族譜》,「宜氏世居華城東北二十里地,曰王宿莊。」 《古傳》周太子宜臼廢,奔曾宿渭濱之陽,即此。暨踐阼茲,以封庶子,賜姓宜,後為宜氏。

陽華 ,《呂氏春秋·九藪》雲。「秦之陽華。高誘曰。或在華陰西。」 誘又曰:「桃林西長安是也。」

故鄭 ,《水經注》云:「石橋水又逕鄭城東,水有故石樑。」 《述征記》曰:「鄭城東十四里,各有石樑者也。」 以今考之,在小師原之麓。今以為堡,對赤隄峪口,離州十三里。

周關 ,今考其地在聖山南秦家莊是也。關為周處所建。按:處,晉將,曾禦齊萬年之亂。今赤水鎮有處祠,為水所沒,蹟亦不存。

贔屭 《靈濟昭祐顯聖王廟碑》贔屭是也。昔因旱,人傳以喬谷水穿渠灌田,後以此渠水投洗贔屭頭,口內流沫輒雨,累驗。

孤相原 ,《水經注》云:「灌水出蕭加谷,於孤相原西北流,與禺水合。」 今考孤相原之合處,在江村西嶽廟原之北。此原突起隆阜,前無來脈,後絕餘氣,兀然高陵,乃其孤相原也,即今俗為尉家原雲。

伏毒寺 ,唐杜少陵《憶鄭南玭》詩曰:「鄭南伏毒寺。」 劉禹鍚《伏毒寺》詩曰:「曾作關中吏,頻經伏毒岩。」 以今考之,即《水經注》所謂馬嶺山。唐上元中喬公銘「小華西峰秦皇觀基」 ,即其地也。

大路 ,杜少陵《題鄭縣亭子》詩曰:「雲斷嶽蓮臨大路。」 夢弼曰:「陝華間有地,名大路。」 《晉書》:「檀道濟從劉裕伐姚泓,至潼關,姚鸞屯大路,以絕道濟糧。」 即此。

「無相禪院鐘 」 ,在州治二門外。聲韻瀏亮,聞遠徹境。相傳在宋時塹岸湮谷,移自西溪,以方車二軌載之,懸於州樓,重萬鈞,侈而不摦。及閱舊

考證

《志》無攷,其鐘上之鉦籀跡,則為西溪無相禪院鑄也。上列「沙門洪湛」 字。又閱其上有「中大夫、華州防禦使及宣武將軍、同知宣武將軍、鄭縣主簿、華州鄭縣、宣武騎尉、賜緋魚袋李再詳」 年號模糊不可讀。

古城 ,即《舊志》載唐武德四年又自州城徙於州東一里者也。以今考之,在小張村西北,見有古跡逶迤,或斷或連,南有丘阜。又按車徒寺初為韓建家佛堂,此即韓建為節度使之華州是也。今華州在唐時為天子行宮,後陞為興德府,至今為州。

謻門臺 址在今馬嶺山下井家村。《東京賦》云:「謻門曲榭。」 註:謻門,水室門也。先時唐為藏冰之所。

少華鎮 以其入關為古道,因有鎮,今廢。「少華通衢 」 ,為唐、宋達鄭縣故道,亦祭山之所由也。因宋天禧五年阜頭峰崩,今為石子坡,改其路為今路。

護國西齊王門石 ,上鐫「奉元路華州鄭縣完顏郁」 字。其石溫潤如玉。《山海經》載「小華之山陽,多瑤㻬之玉。」 杜詩載「鄭南玭皆石之次玉者。」 今石其是乎?

「古松 」 在西溪,偃蓋竟畝,遊者多詠歌。

鄧公石 ,今在白厓寺峪口。鄧嘗與僧如應登臨賦詩,逍遙容與於其間。後人思之,遂題其石,一如「峴山」 之思羊祜,「南夏」 之思劉弘,「甘棠」 之思《召伯》也。

眠雲石 在白厓湖側,桑知府題也。敷水驛 ,《新唐書》云:「元稹為御史,分司東都,召還,次敷水驛,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讓,中人怒,擊稹敗面。宰相以稹年少,輕樹威,失憲臣體,貶江陵士曹參軍。」

思覺寺 ,隋王卲《舍利感應記》云:「華州於思覺寺起塔,天時陰雷,舍利將下,日便朗照,有五色光氣,去地數丈,狀若輪,正覆塔上數十里外,遙望之則正赤,上屬天。舍利下訖,雲霧復起,瑞雪飛散如天華,著人衣,久之而不濕。」

桃林 ,《通鑑》云:「己卯四月,武王來自商,至於豐,牧馬華山之陽,放牛桃林之野。」 按自華州至東,俱謂之桃林。又《左傳》: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預曰:「今潼關是也。」

廢華州 ,在州西十五里,即後魏置東雍里,後改《東雍州》為華州。

藥王洞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江村。

韓湘子洞 ,在五眼泉側。

《香海園 》在西關通渭巷北。

祇宮 。《穆天子傳》云:「吉日丁酉,天子入於南鄭。」 郭璞注云:「今京兆鄭縣也。」 《紀年》:「穆王元年,築祇宮於南鄭。」

高平亭 ,《晉書》云:「張方既逼京都,王師屢敗。祖逖言於長沙王乂曰:『劉沉忠義果毅,雍州兵力足制河間,宜啟上詔與沉,使發兵襲顒。顒窘急,必召張方以自救,此計之良也』。」 乂從之。沉奉詔馳檄四境,合七郡之眾及守防諸軍塢壁甲士萬餘人襲長安。顒時頓於鄭縣之高平亭,為東軍聲援,聞沉兵起,還鎮渭城。以今考之,址近渭濱,即今敷水鎮。

沚園 ,郭宗昌園也,有記。今為劉亳州園亭。劉氏園 ,劉巡撫所治也。初為園,城南入門為斜徑達堂,堂四楹,曰「終南徑」 ,餘皆園丁屋舍多竹,竹歲入可數十千。晚於城中枕南門為園,盈盈一水,長楊修竹,雜樹蔭蔚不見日。流水四環,浸溉苔錢滿徑,綿藐蒙茸,若無履跡者。西地驟下,樹據地勢益高,連甍蔽虧,瓦角鱗次,時相隱見。從園而蘭若前望之,矮屋皆樓也。去居第不里許,又於《石脆》之麓置碩大山房,箕踵漫衍,亭臺樓榭,盡得其致。

「區園 」 ,郭子畇《草堂》也。

石林堂 ,徵辟王承之居也。在州西不三百步許,迴廊曲榭,阿閣連亭,不亞輞川別業。又於西溪之滸,唐杜工部登臨之地,名曰老官臺,而澗園托焉。旋室㛹娟,迴房幽邃,今為廢地。溪園 ,滕縣知縣姬籙園也。園在州城外西南隅,唐興德府之正西。園內竹木花草之奇,允稱佳觀。竇牧題曰「環翠堂。」 又高牧額曰「雙溪亭、樂壽堂。」

無名園 諸生張際宋園也。離城南不數武,近西村,臺榭矗焉,松竹茂焉。後移居小華麓,復治一園,亦名曰「無名園。」

一問齋 近唐興德府城之阿,為諸生姬璟精舍,構於山水間,名曰「一問齋。」 蓋取其凸為基,高

而阜、爽而塏也。又取李青蓮「恨不攜謝脁驚人句,搔首問青天意。」 南眺則小華屏列,極目煙波,西山爽氣,自來射人。臨水面山,洵勝地雲。近聖居 ,諸生張綸讀書處也。在泮池之南,亭臺數區,逶迤曲折,鳥鳴花香,饒有遠況。

如園 在州西二十里,為蘇宗軾別業。修篁交翠,喬木槮森,於中間一堂,名曰「遵蘇齋」 ,洵為西坰之奇觀。

葩園 在州東羅紋橋南,武大造之別墅也。園內有潛鱗館、飛翠亭,春季牡丹盛放,不亞姚黃、魏紫,亦勝地也。

來青園 在州南三里,為孫守備憩息所也。園計十畝,小華張北溟顏其門曰「來青。」 中有堂三楹,額曰「符禺山房。」 旁有澄心亭、岑碧亭,崇臺峻閣,蓮沼蘭泉,修竹茂林,古松怪石,如入金谷輞川,令人應接不暇。

蘊玉堂 在州西近城厓坡堡,為王琛汝塾也。園可半畝,中構一堂,額曰「蘊玉。」 花卉盈軒,詩書滿架,饒有清況。

淇園 在州西厓坡堡,為諸生王海籌講堂也。名取衛武公「淇澳修德」 意也。中置廳三楹,前峙亦三楹,悉樓焉。階列佳木,不植凡卉;朱橘黃柑,奇品異種,錯如錦繡。即牡丹叢菊,亦皆為名園佳植。徑繁篠簜,碧玉陰森,疏疏櫛櫛,綽有雅致。漪園 在州南三里許,為諸生李躍龍隱居也,名曰「漪園。」 以其枕清泉,引水穿竹,匯為池塘,取隱而自守、清且漣漪義也。開一徑,幽篁茂樹,蓊蓊鬱鬱,額齋曰「無暑。」 齋之側奇花異卉,長松碧梧,錯雜如錦,亭曰「環翠。」 轉景有呂祖堂,洵為泌、洋樂饑處。

金鼎山房 ,袁順之山房也。山係小華之右臂,從小敷谷入山,兩岸倏開,中流有聲。甫四里許,南峰頂治山房焉。峰高數十萬丈,下有金壺峽,相傳玉女修真遺跡,雲「先世隱君子曾居此。」 有草廬岩臥形,因白雲飛來散漫,一名飛雲山,今以金鼎開穴,得其名為金鼎山雲。其上有薇可採,有泉可酌,鳥道蜿蜒,盤曲而上,「陡起樓閣,內有臺榭館閣。懸崖下建懸樓,俯視萬仞,北眺渭水環帶,南盱秦嶺開屏,東顧潼津黃河千里,隱躍在目,而紫氣尚浮函谷。春則桃花滿山,酷似桃花源;流水潺湲,又逼真武陵溪也。夏則牡丹簇錦,爛熳山谷。秋雨冬雪,有瀑布飛花之致。山間明月,嶺上松風,耳得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 坐聽猿啼,靜觀鶴舞,四時之景,不同相對。有鼇極峰,名為文峰。又有老君灘,岩下湛然澄清,夜見有火光。其上有岧嶢閣,閣之上榜曰「看山館。」 又上有餐霞居。

栗園 栗山在小敷峪二十里,東牛頭之南,為西城兵馬王永祚山房也。茅屋數間,環迴千栗森槮。按《華山記》:西山麓中有栗林,藝植以來,蕭森繁茂。此其是乎?其東則蟠龍踞勝,其西則小華聳觀,其北則華川映帶,亦名地也,攬勝者每駐車焉。

湄園 在州南郊,為王琳別墅也。園五六畝許,周列斷壁如峰,環以竹樹,高下迴合,天然勝地。中開雲濤閣,架石杠以通泉水,復於上分注懸流,瀝灑之聲,時與松風相亂。

隱玉園 在西溪之滸,諸生梁銓書齋也。其地近左華西溪草堂址。攷西漢水即漢之瀋水,南出馬嶺。而《郡志》謂:「唐昭宗光化元年六月己亥,帝在華州幸西溪,觀競渡。」 亦謂人慕杜司功子美之風,遂名之為小曲江。先時因水從安樂鄉之西原為西岸北流,今復西折而流為沙澗河,則今之村落。秔塍秭壖,荷沼柳隄,饒有河山遠況。稍南古松偃蓋,篠簜成林,愈增溪之映帶矣。臨水而構,一區而齋焉。裁花種樹,引水鑿池,殊稱勝境。

興新園 在西溪之滸,為雲霞子之山亭也,饒有溪山之勝。

華陰縣

陰晉城 在縣東南五里。《左傳》宣二年,晉趙盾救焦,遂自陰地侵鄭,秦惠文王更名寧秦。張超廬 在霧谷。後漢張楷,字公超,結廬此地。學者如市,又能為五里霧,故稱張超霧。市。臥仙室 ,即張超蛻骨之所,為樵牧嬉戲於其間,有飛石自空來,塞其穴。今稱臥仙坪。

長春石室 在雲臺山側。唐貞觀中,道士杜懷謙居此,辟穀不食,好吹長笛,自號「長春先生。」 玉泉院 在縣南嶽麓。宋皇祐中為陳摶建。旁有《山蓀亭》。

宣澤亭 宋真宗拜嶽壇也。在太華驛,名「宣澤。」

《華封》祝 陶唐帝觀於華,華封人曰:「嘻!請祝聖人,使聖人冨壽多男子。」 帝曰:「辭多男子則多懼,多冨則多事,多壽則多辱。」 封人曰:「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授職,何懼之有?富使人分,何事之有?天下有道,與物皆昌;天下無道,修德就閒。千歲萬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何辱之有?」 舊志在東南醴泉縣,其處未詳。

長安城 ,《水經注》:沙渠水西北入長安城,城自華山北逕於河。《華嶽銘》曰:「秦、晉爭其祠,立城建其左。」 是也。城廢,當在今嶽廟東。

魏長城 ,周顯王七年,魏築長城,自鄭濱洛。《弘農站 》,在縣西南一里。

古柏行 ,晉太康九年,魏君實自嶽廟登華山,旁栽柏千株,以千文為號,皆成合抱。《水經注》:弘農太守衛叔始為華陰令,河東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壇廟,夾道樹柏,迄於山陰,亦太康八年事,見華百石所造碑。未審孰是,豈衛、魏姓字相譌耶?第今柏採伐無存。古城 在縣西二里,即魏與秦接境處。南接華山,北抵渭水,長二十里。

博臺 ,即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處。昭王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使勒於石曰:「昭王與天神博於此。」 漢衛叔卿常乘雲車,駕白鹿,武帝得其子度世,使求之。度世登嶽,見父與數人博於石上。

華陽藪 ,即華陽川,《呂氏春秋》為九藪之一。平舒城 ,在縣西南十里。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從關東來,夜過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令遺鎬池君,即此處。

「毛女洞 」 ,在嶽之西。秦始皇宮人,見國亡,遂負劍入山隱居,食松柏葉,飲泉水,體生綠毛。至今洞中每有鼓琴之聲。

觀德王城 ,在縣東三十七里,楊嗣復故居。羊公石榻 ,在車箱谷中,石室有石榻,修羊公常臥於上,石榻盡穿不食,漢景帝問之,公不答,即化石羊,其背有字云:「修羊公,謝天子。」 後置石羊於通靈臺,羊又不知所之。

藏馬谷 在嶽東。漢武帝求仙於華山下,有神馬自山出,帝令置內棧,馬不久留,令人尋之。見在此谷中石龕下。今東北澗上馬跡尚存。拜嶽壇 ,漢武帝拜祀之所。唐為「勝會院」 ,今改「昭光寺。」

楊震槐市 ,在牛心谷。楊震隱遯居此,教授生徒,其谷多槐,世稱「楊震槐市。」 山間多五色鶩鳥,有《雲中天王聖跡》,雲中觀之,有銀甲馳驟白馬之狀。

華亭 ,在縣東三十五里,漢太尉楊震葬處。先葬十餘日,有鳥高丈餘,集喪前悲鳴,葬畢始飛去。時人刻石像,鳥立於墓前。

焦公庵 ,在嶽東南,焦孝龍河東人,常餐白石,後遭野火燒其庵,孝龍危坐火中,其衣服並無焦灼。

定城 在縣東十里。《述征記》云:「夾道各一城。」 《西征記》云:「城因原土」 ,今汝渠之東,官道南有址,俗謂之土城,與定城官道北適相對。按《志》,定城縣置於後魏永熙三年,今定城驛是也。

王刁三洞 ,在嶽東,仙人王遙刁自然開竹篋,取五舌竹簧共鼓處也。上洞人莫能到,中洞有飛石遮於洞門,下洞隱居者皆在其中。

筭場 在洞頂上。後魏寇謙之「洞曉渾天儀,曾定《天元五紀》,其筭有差。」 後成公興假為貨客,佯狂而來,誤觸筭籌,其筭乃合,謙之遂去。其餘筭籌化為葭荻,即蘆花池也。

敷西城 在縣敷水之西。郭延生《述征記》以為苻姚所置。《水經注》以為周武王之告。平城,未詳。升嶽御道 ,在仙掌峰之北。相傳漢武帝修之。至唐元宗時,又修之。兩旁有石臼子,乃當時物也。

鳳骨塔 在縣西鳳居山。開元間,鳳逐二龍至此,龍墜地化清泉二道,鳳憤而死。僧以石函其骨,瘞之山顛,壘石為塔覆之。明景泰時,石函露,啟函,鳳脛骨長二尺,股骨長一尺五寸,其色如玉。

秦倉谷 產藥物,屬楊儼隱處。

黃神谷 ,真人黃盧子隱居之所。

集靈宮 在嶽麓,漢武帝所起。又有存神殿、存仙殿、集仙宮、望仙觀,皆漢晉時宮觀名也。《黃圖》云:「望仙觀在華陰,晉武帝造。」 張昶《華嶽碑》云:「漢武慕其靈,築宮在其後。」

瓊嶽宮 在縣西十八里。隋大業四年建。本名「敷水宮」 ,唐顯慶中改今名。

金城宮 隋宮在縣東十三里。

太清宮 ,在縣南六里。唐天寶元年,敕於熊宇嶺置中方,號曰「太清宮。」

白雲宮 ,在嶽東北,唐明皇妹金仙公主修行之所。又有駕鶴軒,在中方半路。

雲臺觀 花縣南八里山谷口。周武帝時有道士焦道廣,獨居雲臺峰,辟粒餐霞。周武帝親詣山庭問道,置雲臺觀。宋朱文公受主管之命,號「觀臺貞逸。」

拭劍土 ,干將鏌鋣藏之石匣。晉中興,有紫氣衝鬥牛,張華命豐城令雷煥掘得之,各寶其一,云:「拭以華山之土,光耀射人。」

平陽封宮 ,「秦武公九年,伐彭戲氏,至華山下,居平陽封宮。」

玉珪 ,《古今注》:「章帝建初七年,玉珪出弘農華陰。」

蒲城縣

木屐堆 有四,在縣東南四十里沮水岸。相傳禹治水至此,屐下棄泥積成堆,各周二里,崇百尺。

蓮子池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有蓮藕之利,或謂「浩泉左右可開池種蓮」 ,即其故址也。

蘭昌宮 在縣東北二十里。相傳秦蘭昌公主葬此。又唐薛昭遇雲容事,王鳳洲採入《豔異編》。仙臺觀 在縣西北二十一里,唐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所置。

溫湯 即溫塘,縣東五十里。出洛崖石眼中,水溫可浴,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高十餘仞,左右危石流泉,為邑名勝。

唐五驛 ,昌寧在縣內。通智在景陵下,堯山在光陵下,孝城在泰陵下,豐山在橋陵下,今俱廢。蟠龍神原 ,舊《圖經》曰:「唐明皇遊幸,見雲霧中有黃龍狀,於下得石,狀似蟠龍,以其地為龍樂鄉。」 石在縣西四十里蚪落原,尚存。

避難堡 在縣東北八十里澄城縣界。按蒲城地,惟晉重耳曾避難於此。《春秋傳》文公十年夏,秦伯伐晉,取北徵。故澄曰「北徵城。」 蒲之避難堡實一基,離縣六十里餘。若以舊重泉計之,則八十里。

炭谷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出炭,今無。後縣北三十里復出,人利其途之便,將蔡、鄧炭運華,今又無,惟運白水縣東炭耳,獨白礬紫土、硫黃、礬紅,取之蔡、鄧。

白馬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俗傳,昔朝暮見白馬影於谷中,以為神。

賈城 ,在縣西南十八里。古之賈伯國。《春秋傳》:「桓公九年,芮伯、梁伯、賈伯伐曲沃。」 今其地名賈曲。

晉城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傳晉公子重耳出亡於蒲所築,計公子避難居幾何時,而暇築此。傳聞秦孟明敗後,晉建城為屯守,拒穆公也。晉穆公寨 在沮水東崖,相去五里。《一統志》云:「在縣東北三十里,晉穆公屯兵之所。」

重泉城 ,在縣南五十里。《史記》:「秦簡公城重泉,王莽改曰調泉。」 《後漢書》:「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縣屋,旬日聞奏雅樂,應聲而舞。」

晉太子虛糧堡 ,「虛」 ,疑為「蓄」 ,在縣東北六十里洛水西崖。《史記·晉世家》:「穆侯七年伐條。」 杜預曰:「條,晉地。」 《漢·地理志》:懷德縣,《禹貢》「北條荊山在南。」 按:朝邑有懷德故地,去條不遠,而虛糧無所稽。洛南有永豐里、普濟里,或取古蓄糧為名。今縣東四十里曹村有堡,土人名曰古城,在洛西崖,距舊重泉東北六十里,對岸即永豐,或是其地。「白起寨 」 ,在縣東北三十裏白堂山,與晉穆公寨相連。

魯王城 在縣西南四十里。《大統記》云:「即魯哀王城。」 視其餘跡,尚有宮城板築之象。今屬內政村。考《蒲城志》以為滷坡灘王,誤傳為魯王也。沙城 在沮水側,曹操與馬超隔渭水,陣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婁子伯說操以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一夕而成。

奉先故城 ,在縣東三十里。本唐蒲城縣,開元中改奉先,今名奉先里。

折衝府 唐建府有五,曰相原、孝德、溫泉、宣化、懷仁。按「相原」 ,今之賢相鄉,舊管勳貴里者,又有崇德、善德、懷仁各鄉,即孝德、宣化、懷仁諸府由名也。

仙蛻岩 在縣北堯山神祠。宋大中祥符間,馮舜臣料工修廟,地址狹隘,展右崖石壁,鑿丈餘,石中見仙人骨枕肱臥,乃徙出東岩安置,號「仙蛻岩。」

《觀音像 》在常樂村西有大峪。明萬曆壬寅崖崩,內出一洞,貯石觀音二軀,形像端莊秀雅,乃安置平路北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