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4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四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八卷目錄
延安府部彙考八
延安府兵制考
延安府物產考
延安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四十八卷
延安府部彙考八
[編輯]延安府兵制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
「鎮守延綏等處地方」 、總兵一員
中軍管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經制》官兵通共九千六百二十九員名,馬二千六百四十二匹。
鎮城中營:馬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一十六名,守兵五十二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左營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官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七名,守兵六十三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提塘守備一員
右營馬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七名,守兵六十三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協鎮」 :延綏中協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中協波羅營:馬兵三百名、步兵二百五十九名、守兵一百名、馬三百匹。
「協鎮」 :延綏東協神木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東協神木營:馬兵二百五十五名,步兵六十名,守兵二百名,馬二百五十五匹。
協鎮延綏西協定邊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西協「定邊」 營:馬兵二百六十名,步兵七十五名,守兵二百名,馬二百六十匹。
撫標中軍左右營提塘等官,舊設,今裁。
外州縣
宜君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馬兵三百三十名,步兵一百八十名,守兵二百五十名,馬三百三十匹。
延安營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馬兵二百七十五名,步兵一百三十五名,守兵二百名,馬二百七十五匹。
靖邊遊擊一員
馬兵八十八名,步兵五十名,守兵六十五名,馬八十八匹。
魚河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黃甫川遊擊一員
馬兵八十名,步兵五十一名,守兵六十六名,馬八十匹。
孤山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二十名
鎮靖堡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寧塞營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保寧堡守備一員
守兵八十名
大柏油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柳樹澗堡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雙山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響水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永興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清水營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甎井堡守備一員,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木瓜園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二十名
柏林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建安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二十名
清平營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高家堡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名,馬十五匹。懷遠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鎮羌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常樂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安邊堡守備一員
馬兵三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三十匹。
綏德城守守備一員
馬兵二十名,步兵三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馬二十匹。
鄜州城守守備一員
馬兵三十名,守兵二百名,馬三十匹。
歸德堡守兵五十名
威武堡守兵五十名
龍州堡守兵五十名
鎮羅堡守兵五十名
鹽場堡守兵五十名
附馬政
延綏鎮馬,舊額常操輪班備禦官軍騎操馬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七匹,皆取足於茶馬、鹽中馬、免糧馬、陣獲馬、互市馬、苑馬,而買補之價,則以京運地畝給之。乃又設以樁棚,嚴以馬禁,其制固詳且密矣。
皇清茶馬仍設。但鎮兵既減、闔營額馬僅二千九百
取之內地而已足。故西寧領馬歲止數十匹。苑廐之牧,以實郵傳。而池鹽互市等項,盡行罷革。惟樁棚與《馬禁》俱沿舊制。
各堡牧馬草場共一十六萬二千三百餘頃零。鎮城三千七百八十頃。一在城東至常樂堡。一在河西沿邊抵響水堡。
響水堡二千九百一十六頃;
波羅堡二千九百一十六頃;
懷遠堡、二千九百一十六頃
威武堡、五千四百四十二頃二十畝;
清平堡,五千八百二十二頃;
龍州堡,七百五十六頃;
鎮靖堡、五千八百二十二頃
靖邊堡、二千二百四十頃
寧塞堡、三千四百九十三頃
把都河堡、六千八百四頃
永濟堡、一萬一千六百八十頃
新安邊,八千五百五頃。
舊安邊,八千九百九十頃。
石澇池、一萬九千四百四十頃:
《三山》堡、一萬三千五十一頃五十一畝
饒陽堡八百一十頃
定邊堡八千一十九頃
常樂堡、一千四百九十頃九十畝;
雙山堡三千五百六十四頃;
建安堡五百六十一頃六十畝;
高家堡、三千二百九十四頃
柏林堡,三千二十四頃;
大柏油堡二千一百八十七頃;
永興堡,九百七十二頃;
鎮羌堡、一千八百九十頃;
《孤山堡》、五千六百七十頃
木瓜堡、一千八百一十四頃四十畝
清水堡三千一百三十二頃;
黃甫川堡二千九百十六頃:
歸德堡,一千九百四十四頃;
魚河堡八十二頃
附糧餉
延綏鎮官與兵俸餉米、乾糧銀共二十萬五千七百七十三兩七錢五分六釐零。馬戰兵每名春秋月支銀二兩,夏、冬月支餉糧二石,步戰兵春秋月支銀一兩五錢,夏冬月支餉糧一石五斗。守兵春秋月支銀一兩,夏冬月支餉糧一石,外堡守兵月支銀九錢。其馬匹,鎮營冬夏季每匹月支料五斗,春季月支乾銀九錢,冬季月支料九斗,秋季月支乾銀五錢。各營堡冬、春每匹月支銀九錢,夏、秋月支銀五錢。康熙三年,加鎮軍月米,每名月支米三斗,給折色銀四錢。唯南路諸營以內地不加。
舊制:每守軍一名月支餉一石,本色二斗、《折色》。
八斗,每斗領銀七分,共銀五錢六分。其戰兵自一石起,遽加至一石八斗止,視技力分為九等,亦止支本色米二斗,餘各照數領銀。至馬匹,緣鎮城草地少,每匹冬春草料銀月支一兩二錢,夏、冬月支九錢;外堡冬、春九錢,夏、冬五錢,俱按月領給。
附軍器
本府延綏鎮
大小車三十九輛 ,「一丈長空木桶砲四位,小竹火箭七千五百枝。」
「五尺長空木桶砲」 一位。
生鐵小砟砲五千四百三十箇。
生鐵大砟砲九箇 、火箭桶一十三箇。鐵箭一百四十四枝。
遮牌八面 ,磁砟砲八箇。
生鐵罐二箇 ,生鐵蒺藜七千三百七十箇,紙火繩五十六根。
刀五口 。鎗頭九十箇。
大鉛子,一百二十箇 ,鉛子六百箇。
鳥鎗鉛子、三百九十六箇
《大小鐵子》五十四萬四百二十七箇。
火罐三十六箇 。磁砟砲三百八十三箇,竹杆六千八百五十六根。
火箭墜二百七十箇
火箭頭一千四百三十箇。
起火三百一十箇
大、小石子一千三百五十箇。
熟鐵《盞口砲》一十八位。
「鎮殿銅將軍」 砲四位。
「鎮殿銅發貢」 壺砲四位。
「鎮殿《生鐵將軍》」 砲六位:
《生鐵馬腿》飛砲二十三位。
延安營、宜君營軍器無冊,未載。
附烽火
府屬東路
《一把為》《黃甫川 》《清平營 》《木瓜園》《孤山》
二把為鎮羌 、永興。
三把為神木 ,大柏油 柏林。
四把「為高家堡 《建安》。」
五把為雙山地界 。雙山墩起至常樂瓦窯坡墩止。
七把為常樂 橫河墩,起榆林城永昌墩止。八把為「榆林城 永昌墩,起保寧鎮疆墩止。府屬西路」
一把為新興 ,磚井 石澇池。
三山 定邊 鹽場 。饒陽水。
《二把為》「把都河 、柳樹澗 」 、新安邊、舊安邊。
三把為鎮靖 、鎮羅 、靖邊 、寧塞。四把為威武 、清平 、龍州城。
《五把》為《波羅營 》《懷遠》。
六把為響水
七把為保寧
八把為榆林城 、永昌墩,起保寧鎮疆墩止。按舊制,遇警日則舉煙,夜則舉火鳴砲。一,沿邊傳至鎮城,若不退,每一時照前舉行一次。如出境,日舉空煙,夜舉空火,不鳴砲。其三五十騎至百騎,日則懸黃旗,一夜則懸燈籠一、二、三百騎至五百騎,日則懸青衫,一夜則懸燈籠二。六、七百騎至千騎以上,日則懸皮襖,一夜則懸燈籠三。五七千騎至萬餘騎,日則懸青號帶一,熰煙一,夜則懸燈籠四。
《安定縣志》〈按餘州縣無〉
[編輯]《鐵葫蘆 》《王木匠 》《雙峪嶺》
車道嶺 照城 巉口。
通安驛 第二堵 青嵐峪。
烽火岔 、沈兒峪 瓦岔。
北岔口 害溝 尉堡。
鹹灘 。董家溝 、胡麻嶺。
楊家坪 《大西口 。小崖》。
峽口 高山寺 、姚家岔。〈俱有墩。〉
《清澗縣志》
[編輯]鐘樓山墩 、西溝山墩 、「扒子山墩。」
橫嶺山墩 、後山墩 以上俱護城。
鮑家鋪墩 、《秋樹鋪》墩 、營田鋪墩
張家灣墩 以上俱南路。
大佛鋪墩 、石蟾鋪墩 、李家坪墩。
駱駝鋪墩 官山鋪墩 、坡底鋪墩
慕家河墩 、石嘴鋪墩 、王家鋪墩
康家鋪墩 、田莊鋪墩 、米家鋪墩 :以上俱
北路
牛家灣墩 、劉家庵墩 、家川堡墩 以上俱西路,今廢,基址猶存。
《延川縣志》
[編輯]社稷壇墩 在城外西北隅。
白家圪瘩墩 在城外東北隅。
西山墩 在西城外
禪梯嶺墩 在嶺南,因築寨,遷墩於堡中。《南山墩 》在城南寨山。
東山墩 在城東北
盧家山墩 在本邑北界東。
敦家山墩 在滴水簷山。
劉家山墩 在紫山鋪南。
馬家山墩 在文安驛南。
寨子山墩 在葦子鋪南。
文塚山墩 在唐家鋪南。
楊家山墩 在蒿岔鋪南。
煙洞山墩 在酒店鋪南。
豐年山墩 在豐年鋪南。以上各墩,舊制低隘。明嘉靖壬子,朱參政增築高壘,四圍作《堵土峪》。岔墩 在本村。
楸樹山墩 在城西三十五里劉家圪瘩。寺村墩 在城西北六十里寺村。以上三墩明嘉靖壬子朱參政創修。
楊家山墩 在城西北五里。
飄頭山墩 在城西五里。
《西立山》墩 在城西滴水簷。
石磕山墩 在西山鋪西五里。
高家山墩 在棗林鋪西五里。
塚子山墩 在唐家鋪五里。
山墩 ,在酒店鋪五里。
郭家山墩 在城南郭家灣。以上各墩,明嘉靖二十六年,邑令金棟增築。
《綏德州志》
[編輯]《高峰墩 圓》。墩、 峨山墩 以上俱護城。
新安墩 、南陽墩 、「石佛墩。」
新修墩 、滿堂墩 、「義合墩。」
虎兒焉墩 、張家山墩 以上俱東路。
毛家山墩 ,周家山墩 ,陳家山墩 以上俱南路。
欄馬關墩 、史家灣墩 以上俱西路。
井兒坪墩 、馬家山墩 以上俱北路。
《米脂縣志》
[編輯]城北一臺 、城西一臺 ,文屏山一臺 ;以上俱護城。知縣甯養氣建旗杆於墩上,義取「筆峰」 ,以壯文風雲。
北至漁河,共一十八墩。
南至綏德州,共一十六墩。
東西兩路不設
延安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穀屬
麥 有小麥、大麥、燕麥數種。
荍 有甜苦二種
穀 :有粱穀、粟穀二種。
黍 :有硬、軟、丹、黑二種。
稷 炒熟頗佳,俗謂「炒米。」
豆 有黑豆、黃豆、豌豆、白豆、豇豆、扁豆、「小豆」 十餘種。
稻 惟魚河堡多水,田出。
麻子 :有大、小二種。
芝麻 胡麻
蔬屬。〈《瓜附》:〉
筆頭菜 。香菜 、苦菜 、蕨菜、白菜 、芥菜 、芹菜 。莙薘。芫荽 。菠菱 。萵苣。
蘿蔔 :有紅、黃、白三種。
蒜 有家、野,大、小二種。
蔥 、地軟 、麻菇 、燕兒菜、茼蒿 、茱茰 、猴頭 、羊肚、西瓜 、東瓜 、南瓜 、甜瓜、王瓜 、菜瓜 、蕙瓜 、葫蘆果屬
桃 杏 李 棗柰 梨 櫻桃 核桃梅梨 杉桃 杏仁 ,榛仁,木瓜仁 ,桑椹 。松子 ,林檎。
葡萄
木屬
松 柏 椿 桐槐 楊 柳 桑楸 榆 青棡木 段木三川柳
花屬:〈草附:〉
牡丹 宋歐陽修《花譜》:「延安紅、丹州紅,皆謂產之傑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土人刈以為薪。紫荊 、芍藥 、扁竹花 、薔薇、刺梅 、金盞 、珍珠 、雞冠、迎春 、百合 、玉簪 、蜀葵、西番蓮 、山丹 、十樣錦 、月季、米殼 、山棠 、粉團花 、玫瑰、萱草 、指甲草。」
菊花 有十餘種
《石竹 :一名洛陽》。
藥屬
麝香 地黃 半夏 益母草蓯蓉 甘遂 全蠍 知母黃芩 柴胡 天門冬 升麻白芷 山查 蒲公英 郁李仁乳香 遠志 大黃 款冬花車前 牽牛 菖蒲 甘草蒼術 牡丹皮 芍藥 蒼耳威靈仙 茵陳 連翹 荊芥苦參 五倍子 天仙子 馬兜鈴扁豆 酸棗仁 芫花 薄荷紅花 葶。 瞿麥 枸杞子麻黃 桔梗 白蒺蔾。 防風斷腸草 瓜蔞 香附子 黃精大戟 豬苓 木賊 兔絲黃。 芎藭、 地骨皮、 《紅娘子》、黃柏、 地榆、 鼠粘子、 夏枯草、羽屬
紅鶴 灰鶴 鳩 ,沙雞,鵪鶉 布穀 線雞 半翅烏鴉 喜雀 野雉 鷹,鷂 ,鴿 ,鸛 ,鶺鴒慈烏 鳶 䲭 ,鵝鷗 ,木鴨。
鵔鸃 即山雞
毛屬
虎 狼 ,狐 兔,麃 ,鹿 ,麞 ,獾,狸 ,黃猺 ,黃鼠。
蟲屬
蜂 ,蝙蝠 蛇 蠍蝣蜒 ,蟋蟀 蚯蚓 蜘蛛秋蟬 蝸牛 蝴蝶 ,螳螂,蜥蜴 ,蜻蜓 ,蝦蟆。
鱗介屬
魚 出黃河者,其味甚佳。
金魚 蟹 鱉。
食貨屬
蜜 蠟 ,麻 蓆,棉花 羢 ,石炭 ,瑪瑙鈞,石 硝。
石油 ,自石中流出,可以燃燈,療瘡。
膚施縣特產
蕨菜 、櫻桃 益母草 石油《安塞縣》。
《鈞石 》其石有花,可以礱硯。
保安縣特產
棗 蓯蓉 羢。
安定縣特產
穈:穀 、青稞 、回回豆 、玉麥蕎 、茴香 、苦蕨菜 、茼蒿匏。
胡豆 俗呼「大豌豆。」
刺梅 有紅、黃、白三品。
罌粟花 有紅、白、紫三品。
《珠簾 》蔓藤細白,花如珠,氣香。
凌霄花 :有紫、白二品。
《麗春 》,「洛陽 ,金錢 ,錦葵,半翅 鵓鴣 ,斑鳩。」
白雀 、紅雀 二雀止食穀米,俱鳴如人語,所謂「禽言」 也。
《山竹》雞 俗名《介刺雞》。
獾豬 形類,家豕穴處。
犏牛 ,犁牛 ,豹 ,黃羊。
禮鼠
宜川縣特產
麻菇 、猴頭菜 、羊肚菜 木耳榛仁 、青棡木 叚木 、麝香連。 荊芥、 苦參。 天仙子。馬兜鈴 黃。 蝦 棉花清澗縣特產。
棗 《遠志 》:「三川柳。」
杜梨 即甘棠
青石 可以礱碑,薄者代瓦。
試金石 黃鼠
延長縣特產
林檎 、麻黃 、桔梗 、香附子、石油。
《乳香 房》家原有樹,
延川縣特產
沙果 、紅棗 、蔓菁 、牽牛、遠志 、石油 、《棉花》。
鱉 出邑東南,地名「黑水科」 ,有池產鱉。
鄜州特產
郁李仁 、麝香 、木耳 、三川柳蝦。
雒川縣特產
棉花
中部縣特產
黃精 、大戟 、荊芥 、木耳、田雞 、棉花。
宜君縣特產
蕨菜 、木耳 、榛仁 、《青棡木》《五倍》。《子 連》。 棉花 麻、石炭 最堅且長。
綏德州特產
甘遂 。木賊 。兔絲 。益母草。萆麻 。馬兜鈴 。秦芃 。苦參。樗。
米脂縣特產
沙米 食之利大腸,不饑。
豆莢 :有黑、白、赤三種。
鹼:穀 ,秫 茨,梅 ,蔓菁,芎,藭 葑 ,菘 ,地,木耳,沙蕉 蒿 ,地椒 ,沙介,紫羅帶 ,藿 茹,蓮 ,荼,甜苣 ,棗,林 檎 ,蘋果,檳子 ,沙果。
山木瓜 :北方一名「文官果。」 子熟可取油用。葡萄 有金、紫二種。
沙柳 又名「三春柳」 ,多生水濱。
杜梨 、水桐 、向日葵 、《蝴蝶花》《六月菊 》《小葵菊》。
九月菊 色有五種
款冬花 雙山尤佳
《石竹 :一名洛陽》。
《金琖 》一名「長春花。」
「後姚婆 」 ,即舜母也,亦曰《虞美人》。
「蒿雀 」 能逐更夜啼。
《黃鴨 》即《野鴛鴦》。
沙燕 布、穀 、駱駝 、黃羊,葭州特產。
全蠍 豬苓
吳堡縣特產
魚 出沿河地方
神木縣特產
魚 瑪瑙
府谷縣特產
魚 瑪瑙
延安府古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膚施縣附郭。〉
統萬鎮 ,初為夏赫連勃勃所都。後魏滅勃勃子昌,置金明郡,又改東夏州。按東漢時郡邑俱廢,晉陷於外,則鎮之名自魏始。
延安故城 在府城之東五里許。司馬光有詩云:「暮煙凝塞上,堠火落天涯。」 疑即今之膚施縣東關。
豐林廢縣 ,在膚施縣東三十五里。本後魏廣。
武縣,隋改曰「豐林」 ,宋省為鎮。
杜甫川 ,即牡丹山。在府城南四十里。春時牡丹遍滿山谷間,樵者競採之以為薪。歐陽永叔《花譜》所謂「延州牡丹,與荊棘無異」 者也。杜甫嘗避亂寓此,范仲淹大書「杜甫川」 三字,鐫於川口屯田府 ,元時置在府東。明洪武初,改為稅課司。
《清涼勝概 》:在城東,即屍毘修行處。為洞者三,曰「萬佛」 ,大小佛像萬餘,皆石鐫,曰「石仙」 ,曰桃花金,梁文仙鑿。山半有泉二,曰「鷲峰」 ,寺僧垂綆以汲,曰「定甲。」 其泉溫潔,雖寒不凍。流入延水,懸崖飛磴,畫棟雕欄,凡漪翠迎薰者,皆飄緲欲仙,為一郡麗矚。
柳湖 在城東南五里。延利渠水從北入城,復穿城南出,溢而為湖,以多種柳於隄上,名柳湖。唐李益有「路傍幾株柳,此路向延川」 之句。供兵磑 ,在府城南,司馬光有詩。
飛蓋園 在府城南。宋龐籍游樂處。
撒珠坡 在仙石洞下。相傳仙人以豆易柴,樵夫輕之,撒於地上,則珠滾滾。土人常有乾草棘中拾其珠顆者,稱奇景焉。
插金巖 在萬佛洞下。相傳沿坡草苔中,曾有僧童墜銅匙於中者,須臾覓之,乃成金。後爭以銅鐵投之,則皆變。土人競逐靡寧,乃刈其草,膚施境 。在城之東山,世傳屍毘佛修行之地,有鷹逐雀,屍毘割膚以飼之,後以此名邑。延水城 在城東北一百十里。後魏安民縣,隋廢。唐復置,改為延水縣。宋省為鎮,入延川。今為「延水關。」
門山廢縣 按《一統志》,在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周宣帝分汾川、雲岩二縣地,置門山縣。唐、宋、金因之。元併入宜川。
屍毘巖 即在膚施境,後有石巖,傳藏佛骸。西佛洞 在城之西山下,內多石佛,今存其跡。「源頭活水 」 在城北門外西溝內,直流入府學泮池。
范公井 在嘉嶺山半,當二水合流之衝。范仲淹於山為砦鑿井,後人以名。
《狄青牢 》,在城北十里,築土砌石於下,傳言「狄青受困處。」
詩灣 清涼山寺之阿,峰迴路轉處。名人題詠石刊甚多。臥者、立者,參差而偃仰者巨細磊落。里人呼為「詩灣。」 知縣翟善以名可傳,即勒石名之。
琵琶橋 ,在梵王宮右,石橋懸洞,人躡其上,以足擊之,則錚錚有聲,如琵琶節奏,傳仙人遺跡。桃花洞 ,在仙石洞內,有石孔如隙,洞門刊仙人半身並棋局,歷久不壞,傳大雪時則桃花飛片。
蓬萊島 ,在清涼山阿。諸峰參差,下臨延水,名人題詩石上。
摘星樓 在府東嘉嶺山上。范仲淹守延時建。居疾樓 在城上。元總管袁湘居,疾疫之民,市醫藥多痊。後人思之,故名。
「迎薰亭 」 、「禊堂。」
翠漪亭 以上三址皆韓魏公琦創,俱在柳湖上。
安塞縣
敷政廢縣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魏因城縣。唐天寶年,改敷政。有龍潭,水深無底,禱雨輒應。金城縣故城 ,唐、宋、金縣名,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形如「金」 字,故名。
新安砦 在縣北五十里。《栲栳砦》之西龍門口平,控塞門一帶。宋招討使命部將王信築。龍安砦 ,在縣西一里。山高數百丈,險夷不等,狀如盤龍。
金蹄犢子殿 ,《梵書》曰:「昔有犢子出石縫中,金蹄銀角,化見玻璃,王因立此廟。」
青州城 ,在縣西南一百里,與馬超洞對。蘆關嶺城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
長城 ,在縣北五里。相傳蒙恬所築。
馬超洞 在縣西南洛河川。
甘泉縣
臨真故城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本漢高奴地,後魏置縣。唐、宋因之。元併入甘泉,今為鎮。雕陰廢縣 ,在縣南四十里。漢置,因山而名,後廢。宋司馬光經行,有詩。
黑城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庫利川口,赫連勃勃置。依山為址,崎嶇不正,故名。
石門城 ,在縣西六十里。宋楊廣住兵於此,故。
址尚存
曲江池 在城南八里,有泉,其水清洌而甘,山迴地秀,人傳為小曲江。時有瑞雲祥霧繚繞其上。
琵琶亭 在城內察院臺基上,以足躡之,則錚錚有聲,與郡城清涼之《琵琶橋》同傳。
保安縣
呂布窯 在縣東六十里,有艾蒿嶺、爛柯岩,號為「龍窩。」 呂布生此,有窯穴,呼為「呂布窯。」
《聖人道 》,在城東七里。赫連勃勃起兵,自夏臺入長安芟平山谷開此道。
栲栳城 以縣界《栲栳谷》而名。唐咸亨間,駐禁軍於此。宋設保安軍。元因縣焉。
金湯城 ,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本舊寨,宋元符初築,基址猶存。
原林城 ,在縣北五十里。上三城俱范仲淹守邊之處。
順寧砦 在縣北四十五里。宋築,元廢。明洪武年,立順寧巡檢司。
范將軍馬營 ,自昔傳為范仲淹守地。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改為靖邊營,設立官軍,備禦長城嶺路 。宋慶曆中,韓范經略延綏,控制西夏,置保安軍,切近夏界。自軍北歸娘族六十里,過長城嶺,至秦王井,經河北九驛,至古靈州懷遠鎮七百里。懷遠,即今寧夏。元昊時,以懷遠為興州,建都居之。
兀剌城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明正統三年,都指揮曹勝重修,改為「寧塞城」 ,設立官軍備禦。狄家城 ,在城西南九十里。狄青屯兵守此,有遺跡。
杏子城 ,在城東北八十里。
韓家灣 韓世忠故里
業秀閣 《元志》在舊郡冶之右,最稱名勝,題詠甚多。
安定縣
安定砦 在縣東。宋種諤遣屈珍率兵通黑水安定堡,與夏人遇,大敗之,即此。元陞為縣。明洪武年,仍為安定縣,立安定砦,以屯軍守備。黑水堡 ,在縣北一百八里。金以李顯忠為蘇尾九族都巡檢使,駐兵黑水堡,即此。
白洛城 在縣西北八十里。明洪武年,開設。宣德九年,指揮張英重修。
丹頭縣 漢置,後廢為鎮。
通西古城 ,在城南四十里。
安西古城 ,在城北三十里。
平西古城 ,在城北八十里。
關川古城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洛交砦 在城南鳳翼山之嶺。東漢時,寇帥盧方負固據守,雄峙一方,光武親討平之。
花石崖 在城東七十里石山之阿。懸崖聳翠,下接河流,千壑萬孔,中玲瓏工巧,宛如太湖石狀。其上神像,不可數計。
佛溝水 在城西四十里。有泉一泓,深三十尺,甃以磚,甃形八角。經數百年不浚,泉無消長,因名「聖水。」 歲久厓土崩壓。萬曆丙申三月,時久不雨,知縣惲應翼默禱之,令鄉人開浚,即雷雨大作,而足之所立復出一泉。
「五塚 ,在城東二十五里,似王侯之封。」 無名氏。《宜川縣》。
汾川廢縣 ,在縣東七十里。本後魏安平縣,後周改汾川,宋省入宜川。
雲岩廢縣 在縣北八十里。山岩重疊如雲,故名。後魏置。唐因之。宋熙寧中,省為鎮。
門山廢縣 《寰宇記》載:在縣西七十里。《一統志》載:在府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周宣帝分汾川、雲岩二縣地,置門山。唐、宋、金因之。元併入宜川。丹州故城 ,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本後周丹陽縣。隋置丹陽郡,唐改為州,元省。
咸寧故城 《一統志》:「在縣東四十五里。」 《通志》:「在縣東一百里。今縣東皆大峰峻嶺,無可立縣處。或當在白水裡境內,則《通志》為確。」 按:以上五址諸記志參差不一,道里遠近亦不一,或即其地改其名,或改其名並移其地。要之,古宜川在郭下,今宜川在赤石川口,因汾川置,汾州改名,不易地者也。以汾州改,丹州改名,並易其地者也。雲巖,則別置者也。門山,又分汾川、雲巖之地而別置者也。丹州領宜川、雲巖、門山諸縣,指郭下之宜川。丹州,唐永徽中移於丹陽,則赤石川口之宜川矣。
石溞 ,《名勝志》云:「縣北石溞下三里,黃河中流,有石扼之」 ,蓋禹鑿河導流之處,謂壺口也。《禹貢》
壺口註在北屈縣北,即今山西吉州。宜與吉相對,止隔一河,其地面水勢偏重在宜,故土人以壺口為滴溞雲。石溞在原上近溞,故以此名村。村頭有古碑書「壺口佳境,兩省通衢。」 蓋指石溞下水南渡口也。又按《水經注》:數里之外,便覺霧雨霑人,則水勢排空,迅如箭括,其高九里之言不虛矣。縣北之縣,指郭下,非今縣治。
「白鶴觀 故址,在縣南,去縣僅三里,有倒碑,俗號碑子衚衕,碑文剝落不可讀,乃唐明皇夢李耳處。觀制類興慶宮,鐘鼓之聲聞數里,軒轅皇帝之封始於此。後數年,再見於揚州,故兩地皆有白鶴觀,此為夢真容碑也。碑倒五百年,五代勸農使立之。復倒五百年,土蝕其半。」 按《金石錄》再考之唐人詩話,始得其概。《雍錄》《大記》《通志》皆未收,則古碑埋沒於窮谷者多矣。
聖馬道 在縣北九十里。舊傳唐太宗乘馬至此乳駒。考之《史策》,惟唐肅宗獵於上宜川,太宗並未至宜。今石上有馬跡存焉。
七郎山寨 在縣南,為縣主山。舊傳宋將楊業之子七郎屯兵築城,地勢險阻,元參政朱希哲據守。
庫碢 在縣西北二十里川。南為漢,北為番。其人於川內共締香火,故呼「香火」 為《庫碢》。
玉蓮池 在縣境,池有萬頃,為一方之勝,今不可考。
清澗縣
寬州舊壘 《名勝志》云:「在綏州之廢城平縣內,此為寬州舊壘。」 今縣東三十里有石城,故寬州也。《縣志》云:「即今後山砦,唐初置。」
王宿里 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兵過此宿焉。有方石為王眠處,無蚊。邑人白乃貞有詩。綏平砦 ,在縣西一百里。宋慶曆中置。李顯忠破紅巾寇,乞即羅於此。
黑水砦 宋慶曆中置。李永奇世為都巡檢,駐兵於此。
白草岩新井 按《縣志》:「宋嘉祐中,內殿崇班白草砦主康惟幾鑿。試祕書省校書張頌記。」 《名勝志》則云:「正德間,邊患告急,縣令趙輅恐石井不足用,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 意創自宋,而明復淘之也。
《大歸原 》:相傳宋時有女歸寧於此,坐而化,故名。
種公井 即石井。初世衡城清澗,雖據險隘,而乏水泉,慮不可守,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萬,人歡呼,以為神祭。風臺 在縣北一里,高百丈,上有風伯遺址存焉。
李公窯 在縣東北百步。相傳,李顯忠母避雨窯內,適生顯忠,紅光滿地。後有暫棲者,輒生疾,不敢復居。
翠光亭 在白草砦,康惟幾構,張頌記。
懷寧城 ,宋慶曆中置。
營田砦 宋種世衡「營田處。」
順安砦 即唐初南平州安州縣。宋初建南安砦,康定中棄之,慶曆中重修,改今名。
清澗砦 即隋綏平縣地,名「清澗川。」 宋慶曆中築。
新關渡 即宋種世衡「致河東粟」 處。
漢王寺 :相傳漢王曾駐蹕於此。
大佛寺 宋皇祐年建。相傳有異僧欲募緣創剎,忽重霧,三日,及解,惟存石佛一尊,高丈餘,故名。又土人痘疹者,皆乞藥於佛,以占吉凶。石臺寺 ,宋僧王嵩寓此,邑令廖元發觀風憩此,有詩。
延長縣
𩰚雞臺 在縣西三十里。九峰相連不斷,下為𩰚雞臺。世傳唐、宋盛時,公子分封,遊樂𩰚雞之所。又謂仙人𩰚雞於此。未知孰是。高奴砦 ,在縣北二百步高部山。四面陡絕。元脫列伯令參政何遠築以屯兵。俗訛為高奴非。石油井 在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取者以雉尾裛之,採入缶中,燃之如麻油,多煙煤,為墨至佳,更療瘡疾。《通志》云:「屏山之下,翟水逕之,水面出油,可以燃燈,又不止石井矣。」
翡翠樓 在城東六十里,石臺高百丈,周四百餘步,今存其址。
延川縣
白浮圖寺 ,距縣六十里。寺前有七塚,人相傳以為夏王疑塚雲。惜未見諸史傳,姑存之以備考。
響水潭 俗傳夏王葬潭底,其上建「夏王廟。」 《遺》
址猶存。邑人遇旱乾祈禱,詣潭取水。
永平砦 縣北九十里安定縣界。金置。
南砦 在縣南一里高阜上。元知縣張廷祐築以屯兵。今為樹藝地。
延州石液 縣北九十里。按《過庭錄》云:生於水際,沙石與泉相雜,稠稠而出,其煙甚濃,試製為墨,黑光如漆,遂識文曰「延州石液。」
文安城 ,在城西南三十里。西魏為文安縣,尋改為文安州。隋改「文州。」 今為驛。
延水縣 ,在城東南七十里。魏置安民縣,隋廢。唐復置,改為延水。宋熙寧八年,省為鎮,入延川。今為延水關。
小瞿塘 南為岡,北為砠,中有石澗,澗形甚隘,水由上下流,清濤湍急,噴湧如雲雲間。張文藻於石磕上鐫「山川奇處」 四字,古名小瞿塘。石油井 在縣石油溝,六月取之,可以療瘡。《鄜州》。
《鄜畤 》:秦文公東獵汧渭,夢大蛇止於鄜畤,以問史敦,敦曰:「此上帝,徵君祀之。」 於是作鄜畤祠以祀天。
高奴舊城 ,在州東五里。項羽封董翳為翟王,即此。
杏城鎮 ,漢將韓弧伐杏木為柵,以抗騎兵。後魏改置東秦州,廢帝復改為鄜。按《一統志》在中部東七里。
三川縣舊城 州東八十里。本苻秦長城縣,魏改三川縣。唐又分置直羅縣,以「華池水」 、黑水、洛水三水所會為名。今改三川驛。州西一百二十里有直羅巡檢司,即舊直羅也。
監軍臺 在城南五里,唐尉遲敬德演武處。五交城 自杏城移理於五交城,即今治。「五交」 者,洛水併大小塞門水為五
保大樓 在州內,即譙樓。唐建州,置保大軍節度使,故名。武元衡有詩。
塵玉亭 唐詩人羅虯作鄜坊從事,賦《比紅兒》詩曰:「花落塵中玉墮泥,香魂應上窈娘堤。欲知此恨無窮處,長倩城烏夜夜啼。」 宋康識建亭,因摘「塵玉」 二字為名。
杜甫草堂 在州南六十里。杜甫避難寓此,即三川也。又州西北三十里羌村,有杜甫窯,壁上詩甚多。
牛武城 ,在城東北四十里。漢董翳遣步將築城練兵,蓄牛數千以備戰用,故名。
直羅城 在城西一百里。隋崔仲方所築,名為「直羅縣。」 元明為巡檢司。今廢。
長城 ,在城西南四里。秦將蒙恬所築。
馬尾崖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世傳唐太宗出征,至此暫憩,有「馬尾倚山」 遺跡,故名。
黑鷹崖 在城東二十里。舊多黑鷹,棲於崖。人傳唐太宗過,見而射之,矢跡猶存。
任光故里 ,漢河陵侯石碑,立南門外,子孫甚蕃,住羊村。
駱駝巷 在城西北三十里。杜甫遊梅柯嶺,往來止宿於此。
「聖人條 從山嶺修成大路,可並行二三輛車,遇險阻則轉折蜿蜒,自西塞外來,經慶陽入鄜境,至西安嵯峨山而盡。不知何代,為何而修。」 意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除直道,由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或即此也。
振武臺 ,在城西北二百里。秦王征突厥登此,故名。
四仙臺 在城南七十里,內有仙人溝。
「仰山西墅 」 在龜山下,郡人宋參政別業。「磨劍崖 」 在城西一百里,唐太宗征討至此,磨劍崖上磨痕猶存。
花園莊 在州北四十里。產牡丹。唐杜甫嘗遊春於此。
九成宮 ,在鄜州城西二百里,即隋之仁壽宮。《樂心亭 》,在鄜州城東五里。
雒川縣
康定軍 在縣東南七十里。本隋鄜城郡。唐改為翟州,又改禧州。元併人洛川。其城緣溝崖而築,有楊班湫水。宋范仲淹請建鄜城為軍,以河中府、同華諸州中下戶租稅就輸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糴十之三,民免輸勞。詔從之。今為巡檢司。
鄜臺 在鄜城東南二百步。宋范純佑為監簿時所築。純佑,仲淹長子。
鄜城廢縣 在城東南七十里。隋置鄜城郡。唐為鄜城縣,改翟州,又為禧州,後復為縣。元至元間,併入洛川。
楊侯村 在城東南六十里。即楊班故里。姚萇故城 ,在縣北三十里。
太尉里 ,在城東五十里。山水週迴,中有宅宏敞,石《狻猊》十餘枚,土人悉姓拓跋氏。
令公門 ,在城南一百里,為元元帥之里。今其門梁棟猶存,梁有《記》五十餘字。
赤鴈營 在城南九十里。秦將軍楊班立陣之地,因赤鴈落營,故名。今建楊三郎廟。下有龍湫,祈禱輒應,土人歲時報賽。
望仙臺 在蒲山麓甘石寺,即古韓城也。漢武帝駐蹕望蒲擲而築。
拜仙臺 在蒲擲觀內,即仙人對奕爛柯處。相傳漢武帝自朔方回,謁橋陵時過此。
貟家原 ,元貟德七世同居之里。御史張曉題旌曰「義門。」 今坊碣尚存,族裔甚眾。
中部縣
軒轅柏 ,在軒轅廟。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掛甲柏 ,在軒轅廟。黃帝既滅蚩尤,歸而掛甲其上,至今樹皮每尺許有排痕密布,彷彿鑽甲狀。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老幹細枝,痕跡皆一,為古今奇景。
卜居城 ,在縣東二十里。晉公子重耳出亡時所築,廢址猶存。
祈仙臺 在縣西,即橋山。山前有祠,雲「漢武帝所築。」 山北有上善泉,唐刺史崔駢導入城中,以資溉汲,至今賴之。
翟道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漢置,後漢省。《穆天子傳》:「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逕絕翟道,升於太行。」 郭璞以為隴西狄道,非也。杏城 ,在縣東七里,姚萇所築。後魏於此置東秦州。
坊州城 ,在縣西南。唐高祖作牧鄜州,於州界置有馬坊。武德二年,高祖駕幸,結構之處猶存,聖情永感,因置坊州。
南城 在縣南四里
潛龍洞 在縣西七十里三鳳岡下。其形邃窈,世傳仙人居此。
張三丰遺詩處 在軒轅廟側,玉皇廟東。壁上碑記元至正庚子三豐手題。《舊志》載:「明永樂間,三豐至廟,索道士張清買瓜,歸則題詩壁上去矣。」
八面樓 在縣南二里,遺址存。
插劍石 在城西郭外,滴珠泉下。上有石竅,形如劍鞘。傳小秦王插劍於此,旁刊詩詞甚多。雕窩窟 去城十里,有鷹鸇,常孕卵其間,至今多出鷙鳥。
祈仙臺 在縣橋陵前。漢武帝至朔方還,祭黃帝於橋山時所築。
宜君縣
玉華宮 在縣西鳳凰谷內。此谷常有五色雀翔集,因名。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也。」 谷中有地九頃,乃建玉華宮,九殿五間,敕正殿覆瓦,餘皆葺茅,當時以為清涼勝九成宮雲。後改為寺,寺內有蕭成殿軒,元奘法師於此院譯經,每言此寺乃閻浮之兜率天也。宋熙寧間,於山前獲一角獸,時以為麟。杜甫有詩,去縣三十五里。
昇平廢縣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唐置。宋熙寧初,省為鎮。舊有礬場。
皇后里 在城東九十里,相傳古皇后故里。昇仙臺 在城西三十里焦砦村,即王老昇仙處。土人云:「自古此村不降雹雨。」
清風崖 在城東南,冬不積雪。
孟姜女祠 在城南三十里哭泉旁。
綏德州
上郡城 在州城北。春秋白翟地。晉文公初霸白翟,居於西河、圁、洛之間,其後三家分晉。魏有西河、上郡。秦扶蘇太子監蒙恬軍於此。漢武帝徵六郡良家子,此其一也。宋蘇軾有《種將軍諤破賊誌喜》詩。
蘇臺 ,扶蘇臺也。有曉角山,在州城內,諺以「曉角初晴,蘇臺返照」 為對。城南三里有嗚咽泉,即扶蘇賜死處。
月兒臺 在州北二里。其上極高亢,其下臨水,夜月照臨,光采如晝。士大夫中秋之夕,攜酒玩月於此,故名。
朔方臺 州東一里,無定河東岸,漢李廣為上郡太守征朔方所建。州東有李廣寨,及西之土門,北之孤山,西北之柏林,凡十六寨,俱隸州籍。吳兒城 ,州西四十里,赫連勃勃破劉義真於
長安,掠其人,築此城以居之。
相思亭 在州東三十里。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皋上。司馬光有詩。
臨夏城 ,在州西九十里。其地本名囉岩谷嶺,宋元符初築,賜名「臨夏。」
義合廢縣 在城東北五十里。元至元四年,併入綏德。今為驛。
克戎城 ,在城西六十里。本夏之細浮圖寨。宋元豐中收復。紹聖中,賜今名。
威戎城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其地本名「昇仙塔」 ,宋紹聖中賜名。
晉溪洞 明少師太原王瓊謫戍所居。
鐵笳坪 ,在城東南四十里。金大定中,置第二將營。
滿堂川 ,在城東五十里。宋女將楊滿堂曾在此屯兵。
欄馬關 在城西十里,宋元符中賜名。
《李廣寨 》,相傳李廣屯兵處。
「大會坪 」 舊有清流香稻,萬樹森蔚,《郝汝松別墅》也。
米脂縣
永樂城 縣西六十里。米脂川之西,宥川之東。二面重岡峻嶺,路僅可通車馬。中無井泉,城連無定河,浸漬之餘,可以給食。宋徐禧因沈括之言,築城於此。
嗣武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本舊囉兀城,宋時置。
暖泉砦 在縣東六十里。金置,地有溫泉。碎金鎮 ,在縣北四十五里。又有碎金崖,自昔與西夏人互市處。
圁陰縣 。漢西河圁陰地,以在圁水之陰。宋即葭蘆川立寨。金陞為州。宋將韓義敗夏人於葭蘆西嶺,即此。
馬戰石 在城西里許。石上有馬蹄跡,深三寸餘,傳為古戰場。
《桃園子 》州西三十里。又有竹箭塢,以地產桃樹、竹箭也。
轆轤石 在州東南八十里拍窊山頂半露其形,酷似轆轤。
鞦韆塢 在州東北百里。兩山之頂,大樹橫其上,中為路,行人若鞦韆過。
舊稅課司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秦砦下,乃前代蕃、漢互市處。
撫寧縣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後魏置。唐屬銀州。
開光縣 ,在城南四十五里。後周置開光郡。唐平梁師都,置開光縣,屬銀州。
真鄉縣 ,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唐時置,屬銀州。
等曹峰 在城東七十里。相傳為關公等曹公處。
馮家山 在城北三里。其莊之西山最峻,有泉湧峰頂,亦勝蹟也。
高家山 距城北五里。山下有石洞,可容數萬人,係高堂之鼻祖,高慶故里也。明太祖時,慶與賀洪負固,後慶斬洪投誠,賜世襲指揮。
「貂蟬洞 」 ,在城西艾蒿坡,亦俗傳也。
榆林溝 ,在城北十五里,有《老君》遺跡,印石如踏泥。
流金堰 在城南河。知縣孫繩武創興水利,今廢。
飲馬橋 在城北
清涼寺 ,在城北九十里。其殿門,相傳「魯班」 俱用木查以唾成之。
葭州
馬戰石 在城西里許
桃園子 在州西三十里。
轆轤石 在州東南八十里。
鞦韆塢 ,在州東北百里。
舊稅課司 ,在州西北五十里。
傍仙坪 在縣北十里。相傳昔有仙人集此。吳州城 ,元建。
神木縣
新秦廢縣 ,在縣東北三十里。漢武帝徙貧人於關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中。」
五原城 ,《漢書》:「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寨數百里,築城列障,至盧胊山」 ,即舊銀城廢縣北光祿寨是也。
「青塚 」 ,相傳為王昭君塚,塞草皆白,惟此塚上獨青。
李陵臺 ,在縣西北境內,疊石為之。夏人援騎。
多候於此
銀城廢縣 ,在縣南四十里。本後魏之石城縣址。
連谷廢縣 ,在舊麟州北二十里。本隋鎮,唐置為縣。
神松 在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內,有松二株,縣以之為名。
雲州故城 ,在縣東三里。元初立州,後廢為縣。麟州城 ,在城北四十里。本漢《新秦》地。唐置州,宋因之。今陷於夏。
府谷縣
百花塢 在縣內。石晉以後,折氏子孫世為府州刺史,創此塢於郡圃,為一方之勝。
桃花洞 在縣南崖。洞口通東崖,其中有硃砂,洞門,光艷若桃花。南崖畔有千佛洞,鐫設甚古。芭州舊城 ,在縣北九十里。
固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與清水營相近。有泉水,兵卒賴焉。
柴城砦 ,在縣東北一百里,接大漠。
清水營 在縣北六十里。舊有城址,明成化五年,立營屯兵。。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