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九卷目錄

 保寧府部彙考三

  保寧府祠廟考寺觀附

  保寧府驛遞考

  保寧府物產考

  保寧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五百九十九卷

保寧府部彙考三

[編輯]

保寧府祠廟考        總志

[編輯]

本府。閬中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南。

郡厲壇 在府治北

文昌祠 在府治北

城隍祠 在治東南

漢高祖廟 在城南。「高祖還定三秦,閬中范目率七姓為先鋒,封目閬中侯。七姓不輸租賦,故立廟於此。」

關聖廟 在府治北,明洪武中建。

雄威廟 在府治北,祀漢張飛,有墓在廟所。「忠義祠 」 在治西,祀唐姚洪。

杜陵祠 在錦屏山

二陳祠 在南崖下

鱉靈廟 在府東靈山上。祀古叢帝開明氏鱉靈王。

武侯祠 在錦屏山上

譙元廟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

丘都祠 祀《丘直齋》。

林都祠 祀林見素

「三賢祠 」 祀黃兼山、朱晦庵、張南軒。

三景祠 。宋神宗時,安岳人景思忠死淯井,仲思立死熙河,季思誼亦戰死。永樂中,立廟祀之蒼溪縣。

玉皇廟 在縣治西

關帝廟 在東關

桓侯廟 在縣東南十五里,一在方山。

東嶽廟 在縣南十五里。

「二郎廟 」 「一在槐樹壩」 ,一在劍州界。

真武廟 在治東

文昌祠 在太廟側

武侯廟 在離堆山,今廢。

顏公祠 在郭北,今廢。

余公祠 「在大獲城」 ,今廢。

希夷先生祠 「在雲臺山」 ,今廢。

馮公祠 舊在鐵山關。嘉靖四十年,縣尹李希參遷於北郭,今廢。

南部縣

禹廟 在治郭外,今廢。

桓侯廟 在東關前

龍樓廟 在縣南五十里。為七曲行祠。宋開禧間燬,明成化年建。上有大書「龍樓山靈應廟」 兩石碑碣。

五聖廟 :在鰲山門內。

顏魯公祠 在治南五十里。魯公,唐顏真卿也。《廣元縣》。

關聖廟 在東山腰,即《廣積倉》舊址。

司馬池父子祠 。在治內。

顏魯公祠 在治南

昭化縣

關聖廟 :「在治內。」

川主廟 在治西十里,唐時建。凡旱潦災蝗,禱之必應,土人四時祭之。

巴州

忠義廟 在治西。祀張飛、嚴顏。

武侯祠 在葛山上。武侯,蜀漢諸葛亮也。嚴將軍廟 在治西,祀漢嚴顏。

靈應祠 按《明一統志》:「在巴州東三十里山之趾,三溪匯為一潭,潭側有祠,禱雨輒應。」 宋紹興間賜額。

通江縣

「二主廟 在治東。」 崇祀關、張二王。

「龍翔廟 」 崇祀宋將軍向佺。

龍王廟 去縣北三里。禱雨即應。

五顯廟 在縣署後

水府廟 在南郭外,成化間建。

結義廟 在毛浴鎮

桓侯廟 在毛浴鎮

四賢祠 在南寺。崇祀唐鄭畋、明向佺向、翀向。

漢壽亭侯祠 :在治內。康熙四年,知縣王保釐增修。

李土主祠 在治西,祀巴州刺史李繼賢。安公祠 在治西,祀宋安丙。按《明一統志》:「丙宣撫四川,破吳曦。嘉定間,白知微為立祠。」

南江縣

公山廟 在治南二里。其神為張真人七世孫,嘗官集州,有惠及民。

關帝廟 在治西

劍州

里社壇三所 ,以祀土穀之神。

鄉厲壇三所 ,以祀無嗣鬼神。

真武廟 在州治後

土主廟 在州北漢陽山。

武侯祠 在州東關

二賢祠 祀明知州李璧、楊如震。

鄧將軍祠 在孤玉山,以祀魏安西將軍鄧艾。按《明一統志》:「艾為鍾會所誘,沒於綿竹,後葬於此,邑人立祠祀之。」

先蠶祠 在州北漢陽山絕頂。

忠勤祠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以祀輔漢將軍姜維。

毋丘祠 在治南百里,宋毋丘儼昆弟四人讀書處。

李杜祠 在劍門關,舊有宋阜陵書《蜀道難》、趙汝愚書《劍門詩》,刻於祠內,有光焰堂。

梓潼縣

百神廟 在治南。唐咸通間,吳行魯統師過此,見斷碣有古卿相名,遂心禱之,願蕩除蠻寇,果大捷。乾符三年,為立廟。

五丁廟 在治北十二里。五丁開劍路迎秦女,拔蛇山摧,五丁與秦女俱死於此,立廟祀之。靈應廟 在七曲山頂,即梓潼廟也。按《圖志》:「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嶲人,因報母讎,徙居是山。」 自秦伐蜀,後世著靈應。宋元屢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

武侯廟 去治西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關帝廟 在北關外,疊遭賊燬,知縣袁還樸重修建。

李業祠 在治河西

何公祠 在南關外。明嘉靖兵科給事中何光裕以直諫死。隆慶贈太常寺卿,敕立「忠節祠」 祀之。寇亂,祠廢,基尚存。

胡公祠 在北關外。公諱邦助,江南人。崇禎間,知梓潼縣事,勞心撫字,有召杜風。士民思其德,立祠祀之。祠燬,基尚存。

李杜祠 祀唐李白、杜甫。

寺觀附

[編輯]

本府。閬中縣附郭。

「報恩寺 」 傾廢,僅存基址。

大像寺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後唐天成間建。」

觀音寺 在治東

圓覺寺 在治南

北巖 在府城蟠龍山麓。明萬曆己卯,石巖出現,空洞若庭,中有石佛、石爐。巖壁鐫刻《石佛》百字跡剝落不可考。巖頂泉下滴如瀑布散珠,因創修佛殿山門。

玉臺觀 唐時太守滕王元嬰遊觀之所。康熙八年,知府薛柱斗重建。

普明觀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五十里,宋紹興間建。」

蒼溪縣

鹿花寺 在北門外,宋淳熙間建。

紫陽寺 在縣東紫陽山。

龍洞寺 在縣東南柏利壩。

舉台寺 ,在陳家壩山頂。青松環翠,江水臨流。觀音寺 ,在麻坪。

岐坪寺 在岐坪壩

廣福寺 在漕溺溝

禪林寺 在禪林溝

鳴羊寺 在東嶽廟

煙崇寺 在縣南

雲臺觀 ,在縣東雲臺山。

崇元觀 按《明一統志》,「在縣治東,宋建。」

老君觀 在縣北四十里元壩子。

青山觀 在縣西三十里青山鎮側。

《清泰庵 》《離堆山》俯兩江之流,擁千山之秀,《南部縣》

合符寺 在城南,唐咸通間建。

大佛寺 在縣北三十里,倚崖作石佛,高八丈零,樓高十丈零。禹治水經此山頂,遺足跡尚存。報本寺 ,在縣東五十里,寺傍為鮮于氏故里,唐時韓雲卿《記》。

羅集寺 ,在縣東四十里。上下有石碑「龍井」 二字。

思依寺 ,漢羅沖霄張道陵煉丹處。

靈雲觀 按《明一統志》「在南部縣北二里,宋建蘭登觀 ,漢嚴君平嘗居於此。」

《夢覺庵 》:在縣治右。署縣令崔鹿鳴因夢有感,故名。

馬村庵 宋狀元馬涓捨宅,其墓在後。

廣元縣

慶壽寺 去縣西五里,宋乾德間建。

天臺寺 去治西三十五里。

寶峰寺 ,在東山上。燬獻賊,於舊址建三義廟。皇澤寺 ,在治西百里嘉陵江岸。寺後峭壁如削,石刻佛像有洞,攀崖而登。《九域志》云:「楚人武士彠為利州都督,其妻感龍而有孕,生武則天於此。」 因賜寺,刻其真容。

靈溪寺 嘉川縣中。黃山谷《紀行碑》在寺內,元豐三年題。

雷峰寺 去治東十里

明教寺 在鎮川門外

雪峰寺 去治東十里

上真觀 去城北三里,即金山也。觀後有滌溪事《林廣記》:「天下有十二溪,有上真廟,為聖真居之,滌溪其一也。」 觀環古柏,鬱鬱蒼蒼,登高遠眺,萬象羅列。暮春之時,少長咸集。明末拆燬。康熙十一年,邑孝廉魯觀倡議重修。逆變復燬。飛仙觀 去縣北二十五里,江中一山如筍,週圍浪湧,獨通一線。西傍懸巖萬丈,俯視戰兢。約行三里,始至觀。觀後有「仙應井」 ,江水濁亦濁。此觀年久傾頹,今僧人募化重修。

昭化縣

寶輪寺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二十里,元大德間建。」 與通江同載。

來佛寺 ,唐時有木佛自嘉陵江流來,因建寺,故名「來佛。」

石城寺 在縣南白水石城山,宋時建。

茅坪寺 漢武帝時建

「長陽寺 」 在虎跳驛,漢時建。

太清觀 ,去縣一百二十里。漢時建。

東嶽觀 在治北

真武觀 在虎跳驛,明永樂間建。

馬到院 在虎跳驛。唐元宗幸蜀,乘馬到此,因名。

天皇院 ,在縣北白水,唐時奉敕建。

梵天院 「在治西城內。」

寶輪院 去治北十里

巴州

南泉寺 「在州西城內。」

元妙觀 在州西城外,宋治平間建。

通江縣

欒巴寺 去縣西四百里,欒巴真人建法座。下有石穴,每歲仲夏,一蛇可三尺許,先出群蛇大小顏色不一,絡繹隨之,遊於殿堂几榻廚器之間,或至數日,絕不畏人,人亦勿相害也,必僧為食以飼之。食已,其先出者,先至穴口,俟群蛇畢入而後入焉。土人傳為四萬八千尾雲。今尚然。華嚴寺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北三里。

嘉祐寺 在治南,唐中和間建。

寶輪寺 在治內

元妙觀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三十里,宋建南江縣

治平寺 在治南

廣化寺 去治東一里

回龍寺 去治北七十里。

琉璃寺 去治西南九十里。

劍州

聖壽寺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宋嘉定間建。誌公寺 ,去治北八十里,誌公和尚入滅於此。」 普濟寺 ,在治西,詳文貞書院。

雲起觀 在雲起山絕頂。相傳漢張道陵常寓此修煉。

杜師觀 ,在州西一百里。

梓潼宮 在州南浯溪

馬到院 在州東八十里嘉陵江口。

梓潼縣

天封寺 在縣東關外,創自元泰定,明永樂間重建。舊剎雖存,而傾頹過半矣。

景封寺 在縣西三十里葛山下,久湮沒無考。西崖寺 去縣西五里,創自宋英宗治平間。雙峰寺 去縣南七十里,元時創建,殿閣巍峨,峰巒秀麗,為一邑鉅觀,遠近士多以為精舍。明綿州探花高節成名於此,名人多題詠焉。惜屢經寇變,半成頹垣碎瓦。

瑪瑙寺 ,去縣南五十里,創自宋。山明水秀,林木青蔥。殿後石洞中有清泉湧出,四時不竭,名曰「聖泉。」

白馬寺 去縣北一百二十里。元時創,明成化間重修。

龍江寺 去縣西七里。明正統間創,潼水環其下。崇禎末,寺僧汲水,常見鱗出潭中。

保寧府驛遞考        總志

[編輯]

府屬陸站

閬中縣 站馬二十八匹,馬夫十四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六百二十七兩二錢。

蒼溪縣 站馬三十匹,馬夫十五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

南部縣 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扛夫十名,歲支銀六百七十六兩八錢。

柳邊驛 ,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二百二十四兩。

廣元縣 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二百二十四兩。

神宣驛 站馬三十匹,馬夫十五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

圓山驛 :站馬三十匹,馬夫十五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

金政站 :站馬三十匹,馬夫十五名,扛夫三十名,歲支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

府屬水站

閬中縣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蒼溪縣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南部縣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廣元縣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昭化縣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虎跳驛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保寧府物產考        總志

[編輯]

府總

鹽 有井

《黃柑 》晉時置守柑吏一人。

鐵礦 ,鴈門山出,今二百餘年已無蹤跡。石菖蒲 ,一寸九節,生溪石上,服之益人聰明。桃笙 ,《方言》謂簟為笙,桃笙乃桃竹簟也。木竹 ,節疏心實。

狨 ,其形類猴,鼻管上向,能食猴。

絲     麩金    、麝香。

羚羊角   、附子    、天雄

龍頭竹   。娑羅樹   。《金巴戟》。

蒼朮    、《山茶》

保寧府古蹟考          總志

[編輯]

本府。閬中縣附郭。

廢西水縣 ,去府西一十里。本秦舊縣地,後周置縣。元併入南部。

廢新政縣 去府東南一百三十里。本漢充國縣地。唐置新政縣。元併入南部。

張儀城 去府東二十里。秦時築。舊有張儀廟,唐初徙縣於此。

大獲城 ,在大獲山。宋淳祐中,兵亂,制置使余

考證

玠築此城為閬州治,而以蒼溪為倚郭。

廢新井縣 ,去府東七十里。亦漢充國縣地。唐置新井縣,以縣多鹽井,故名。元併南部。

廢閬中縣 在府東白壩。

廢奉谷縣 ,去府東一百里。

玉女房 ,在蟠龍山南。晏殊《類要》:「有石長四丈,高五尺,當中有門,其形若人之掩閉然。」

平國 在府北。宋太守朱壽昌築,刻石猶存。白壩 在府治東,舊閬中廢縣。

教場壩 在府治西北,有九塊石疊纍成峰。《蒼溪縣》

讀書巖 在柏崖鄉。萬之際,譙元所居。

劍書巖 ,在避塵山側。相傳杜天師藏《丹書》三卷,青銅劍一口,但人覓不見。

西平州 隸縣境

岐平縣 ,唐天寶七年建,宋熙寧五年裁。奉國縣 ,宋熙寧五年建,明洪武六年裁。大獲城 ,宋淳祐三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因岸築城。對面小山有石如鼓,諺曰:「撞得石鼓鳴,取得大獲城。」 言其險而難攻。崇禎十二年,縣尹沈國復修葺之,上有仙蓮池,故「大獲」 、天池為一景。鄧州 ,在岐平。

南陽縣 。元至正十四年立義兵萬戶府,令討賊自郊

青山鎮 ,為縣西路之衝,唐貞觀時最盛地。請幫助識別此字。鎮 為縣東路之衝,明洪武時最盛。凈馬池, 張桓侯戰張郃時故營。

「來仙洞 」 ,在離堆山腰。

《太陰洞 古碑》略云:「紹興元年夏大旱,令尹常明率父老步至洞前,拜祝曰:『龍之為龍,物不可得而制,形不可得而見;變化之神,人不可得而窺。今苗槁民飢,非可高臨深蟠時也』。」 須臾雷電震耀,雨三日乃止。是秋霖雨踰月,閭閻之薪粒不繼,道路之商旅不行,復往拜禱,少頃,天清日朗,民意豁然,遂以一雨一晴之狀聞於世間。「龍泉洞 」 在龍泉寺側,平地匍伏而入,內全山皆空。

虎洞 在槐樹驛側

「陽岳洞 」 ,十餘處,俱懸石,人跡罕到。

龍井埡 ,古井深丈餘,石梯斜砌而下,水有蒸氣。

馬鳴埡 古有馬鳴於上,遠視有形,近之則隱。鑿岡為埡,馬不復鳴。或曰:「昭烈帝使其將陳式絕馬鳴道閣以拒曹操」 ,即此地。

井田壩 ,去縣東一里。相傳古人畫井處。「小桃源 」 、杏花村 ,俱在施店驛。

南部縣

廢普安縣 ,去縣北九十里。

禹跡 。神禹治水經此山,頂留有足痕,今尚存。靈雲洞 ,在縣北二里,外邃中廣,冬煖夏涼,入數丈許,踏之有聲。唐蒲景珣家於此。一日呂洞賓訪之不遇,以瓜皮寫詩於石壁云:「我自黃粱未熟時,已知靈骨有仙奇。丹墀玉露妝珠圃,劍閣寒光爍翠微。雲鎖玉樓鋪洞雪,琴橫鶴膝展江湄。有人試問君山景,不識君山景」 是誰,字痕常濕,隨擦隨現。洪武中失去,止存一龕。

醴泉井 在縣西關外,其香甘如醴,冬不涸,夏不盈。世傳呂翁經此,曾點水成酒。

《鮮于氏里門碑 》在新政之報本院,為鮮于氏之故宅,韓雲卿撰文,韓秀實書,皆唐大曆中建。新政縣《大曆碑 》,顏魯公書,碑傍有佛、老、孔子像,像傍又有二小記,皆大曆中建。

《裴晉公銘 》裴迪,唐丞相晉公之後。國初為新政令,因家南部,至今尚收得晉公之像,及累任告身,自撰真贊、墓銘併存焉。

《王徽留題 》唐禧宗朝丞相王徽未第時,曾經閬中,次南部,登高念遠,因賦詩

《顏魯公磨滅記 》在新政離堆巖下。歐陽公《集古錄》:「唐顏真卿撰並書碑,寶應元年立。」

寇萊公詩 :「公嘗過東州新井院,留《海棠》詩,至今龕於縣柱。」

思鄉泉 在縣十里外。世傳三陳母馮氏在汴梁思鄉成疾,取泉飲之而愈,故名。

《陳氏石筍 》宋三陳讀書石室,平地突起石筍三柱,後三陳俱大魁天下,筍其先兆也。在舊縣新井之側,今殘毀。

「曲水 」 有二,一在縣北二十里,宋陳、馬諸公居此處,傳杯酬飲,置觴水面,杯流九轉不沒,至今遊人流觴遣興,與昔相同。一在縣北大江側,《廣元縣》。

烏奴城 ,在縣西。永泰初,置東晉壽郡於此。

黎州城 在縣北。本晉之晉壽郡,後魏改益州。梁改黎州,西魏改利州,隋改義城郡,皆此城也。宋唐庚詩:「黎州酒貴如金汁,解盡寒裘纔一吸。」 廢綿谷縣 ,在烏奴城北。隋改晉興安縣為綿谷義城郡,即此。按《明一統志》,元以嘉川縣省入,今廢。

廢嘉川縣 去縣東一百里,即今嘉川壩。廢葭萌縣 ,在縣治東。

籌筆驛 去縣北一百里,即今神宣驛。相傳,二郎神持劍逐蹇龍過此,因名。武侯出師駐此。唐杜牧詩:「永安宮受詔籌筆驛」 ,沈思李義山有碑在驛,近經兵火不存。

昭化縣

沙州城 按《明一統志》在昭化縣白水鎮,周圍五里。劉宋於此置白水郡,俗傳為沙州。《元和志》:「楊難當克葭萌,分白水置平興縣,即此。」

關索城 ,在治東,關索屯軍於此。

倉坪 在縣上白水街。內有大坪。相傳鄧芝屯糧於此,舊有倉房。

飛鵝峽 上有石洞,下臨大江,有石似鵝,立巖前。諺云:「打得石鵝飛,過得陰平道。」

魯班峽 與飛鵝峽同險,舟車最難行者,惟此二峽。

臥牛石 在縣龍潭月池邊,有大石,其形似牛,臥於江中,因以為名。昔騷人魯子明泛舟過此,《詩》云:「嵯峨怪石倚雲間,拋擲於今知幾年。苔蘚作毛和露長,藤蘿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懶耕隴上田。怪殺牧童鞭不起,笛聲吹散夕陽煙。」

五佛巖 ,皆魯班遺跡,有石佛在上。

石馬坪 有石人、石馬,甚大。

富水洞 ,離縣二十里,以燭火深入洞中。過馬鞍橋窄路,有石筍、石龍床。有一大潭,深數十丈,神龍居之。凡天旱,縣令率紳士父老命巫往洞取水出祈禱,雨後即將水還於洞中。若不還,霖雨踰月不止,薪米不繼,道路難行,復往拜禱即晴。其靈應如此。凡秦、漢及龍安、成都、綿、劍等地皆來取水,無不感應。唐時建廟於洞外,土人敬之不衰。每三年或五年必漲大水,人以為龍子孫分之。

明水洞 :離城六十里。深山半巖中大水似涌,流出梭溪,居民賴灌田。

白雲洞 在長寧山下。內有龍泉,每遇亢旱,禱無不應。

虎僊洞 ,相傳有虎曾修養於此,後竟成僊,故以為名。

漢王洞 ,在縣北二十里深山中,居民避亂於此,內有銅劍、印盒冠冕。人若欲往取,大紅蛇無數蟠繞於中,不敢進洞。

柏樹埡 ,一名「石埡子」 ,下有府君廟。康熙二十三年,縣令吳天木率士民捐資重修。

風洞埡 傍有洞,洞內大風吹出,人難立站,因以為名。

紫蘭埡 ,在安昌壩後。多產草蘭,故名。

三堆壩 在縣北二十五里。有大石堆三顆,座於江岸,相傳為川主二郎神擔至此。

馬鳴閣 在縣西北二十里。俗名馬頭寨。層巒聳翠,峻嶺懸巖。魏武帝過兵於此,嘆曰:「此關過漢中、陰平,乃咽喉要路。」 或曰:昭烈帝使將陳式絕馬鳴道閣,以拒曹操,即此地。

曲回壩 在縣西二里。迴旋曲折,多旱田。桔柏津 ,在治東。唐明皇幸蜀,文昌帝君接謁於此。明皇曰:「卿乃北郭張仲子乎?」 答曰:「然。」 許以公主妻之。後遣兵來朝接取,公主果死。見於《化書》。又命土人立宮於龍潭驛寧濟橋側,故桔柏、古渡為一景。

《益昌》古制牌坊 在治內。

巴州

廢奇章縣 ,去州東八十里。

廢恩陽縣 ,去州西南八十里。

廢清化縣 ,去州西六十里。

廢化城縣 去州西六十里。按《明一統志》:「後周置,隋為巴州治。唐大曆間廢,王建、孟知祥復置。」 宋仍舊。元以恩陽、難江二縣併入,今廢。

廢曾口縣 去州東四十里。按《明一統志》,「梁始置,唐屬巴州,宋廢,元復置」 ,今廢。

小寧廢城 ,去州西一百里。

石城舊堡 ,去州東七十里。

《平梁城 》,即《平梁山》。

集州城 ,按:《明一統志》在巴州境。唐置集州,治難江縣。宋省州,以難江屬巴州,元廢。

通江縣

得漢城 ,在治東北二里。漢高王漢中屯糧處。宋制置使余玠移節於此,石刻尚存。

大城 去治東百里,在白石縣之上,四隅有石門。宋淳熙中,馬金雲屯戍於此。今養馬池尚存。玉鞭池 ,在治西。昔有虎仙李氏代父戍邊,御虎以歸,投鞭於地,因成池。邑人祠祀之。池昔生並蔕蓮。

三角池 在荷葉山林中。有池三角,澄澈幽深。歲旱,土人往雩,輒作雹雨如注,不可近。明萬曆中,有樵者迷道於此。至夜,聞語笑聲。天明,止見大竹拱抱,截尺餘。歸回顧,失所在矣。吳翔鳳有記。

孫氏池亭 在治東,孫思邈洗藥於此。

擂鼓城 與「得漢城」 ,對峙列嶂如屏然。

《北園 釣閣》《星精亭》在內。

仙人洞 ,去縣西百里許,洞前平沙數丈,成三徑,有足跡,或長尺餘,或長七八寸,或如小兒。其西皆牛馬雞犬跡。遊人拂去,次日如故。

「倒掛石僧 」 ,在治西百里,魯班寺右。

鄭相遺蹟 在壁山石澗中巖上。《志》云:「檢校司徒、守太子太保鄭畋門吏、給事中、賜紫金飛魚袋孫儲,尚書刑部郎中、賜紫金飛魚袋鄭相,中和三年十二月八日訪泉石於此。」

龍池 去治北三里許,怪石崢嶸,水自石隙出,漫溢成池。大旱不涸,石上猶在廣濟靈。湫及「龍池」 字皆古隸體。

古佛龕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一十里,唐人題詠甚多,風雨剝蝕,惟一碑粗可識。」

南江縣

集州廢城 在治南,今建儒學於內。

琉璃關 去治東二里

樗材廢關 ,去治北六十里。

劍州

廢陰平縣 ,去治西北一百六十里。

石牛道 ,在大劍山關口。蜀王使力士曳石牛成道,即此。

「翠雲廊 」 ,自劍閣南至閬州,西至梓潼,三百餘里。明正德中,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傍植松柏數十萬株,今皆蜿蜒如龍。

皇清知州喬缽題曰《翠雲廊》,有詩。

千年木 在州西八十五里。有古木一,甚巨,二白羊往來其下,近則不見。

「磨崖碑 」 ,在州東半里,唐元次山與顏魯公書。碑闊一丈,高七尺,字大如碗,剝落僅存畫影。懷素書 ,在駕鶴山紫霄觀巖半。

親民書院 在州治後。至順中,同知任璿建,以教鄉社子弟。

石劍 在州治後真武廟小池中一石長丈餘,挺然斜倚,形如插劍。

清燕臺 遺址在州治後,有《黃裳碑》存焉。流盃池 在今城隍廟後。

「玉女臺 」 在大劍山東峰。

望鶴臺 在雲起山

梓潼縣

廢武建縣 ,去治北一百一十里,今為武侯坡。相如讀書臺 ,在長卿山下,有祠。今發

豢龍池 :去治北三十里。相傳梓潼神君顯靈跡處,廟尚存。

邊孝先「臥遊亭 」 在西河溪上,有碣尚存。演丘壩 在治內。

上亭鋪 在治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聞鈴聲似言「三郎瑯璫」 者,故古名瑯璫驛。

八卦井 :在縣治西三十里葛山下。諸葛孔明屯兵處。今已淪沒。

劍泉 在縣治北二十里。五丁遺劍化泉處。詳見《山川》。

盤陀石 在七曲山。其石圓如磨,高三尺許。上有帝君聖像,胡床盤坐。有坊曰「盤陀仙跡。」 晉柏 在七曲山。柏二株,蒼翠奇古,蟠踞如虯龍。自晉至今,幾三合抱。

李業闕 ,在縣西五里。舊雲「乃前漢侍御史李業葬此。」 赤眉毀破,二闕臨官路,其碑亦漢隸。今碑無存。

後漢趙相國雍墓石闕 ,在縣北二里。前有石闕、石麟,其文曰:「漢趙相國雍府君之墓。」 今無存。漢沛國范伯友墓石闕 ,去縣東六里,有墓闕,上有文曰:《漢沛國范伯友墓碑》。今無存。

《景福院石碑 》在縣西三十里葛山之「景福院」 ,今為佛龕寺,碑無存。

成王李雄《讀書臺石碣 》在七曲山顯德寺中。

《通志未載古蹟      明一統志》

[編輯]

本府。閬中縣附郭。

治平園 在府治北。宋太守朱壽昌築。內有郎官庵、三角、「四照」 、紅藥之亭、清風明月之臺、錦屏閣、花塢、柳橋、曲池凡十所。文同嘗賦《十詠》,石刻猶存。

東樓 在府治南嘉陵江上。杜甫詩:「層城有高樓,制古丹雘存。迢迢百尺餘,豁達開四門。」 南樓 在府城南,據江山之會,唐滕王元嬰建。碧玉樓 在府城西南隅。一名十二樓。宋秦槱《記》。

清遠樓 即府治大門,舊有鼓樓,極其壯麗,蓋「閬苑」 數樓之一也,經亂焚燬。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薛柱斗重建,額曰「清遠。」

會經樓 在府城南將相坊,宋元祐中建,置《經》《史》《子》集京本、蜀本、浙本各一,總三萬餘卷。宋蘇軾題額,蒲宗孟《記》,范百祿輩皆有詩。

敵萬樓 在城內雄威廟後,因張飛號「萬人敵」 ,故名。

鳳凰樓 在治內,郡署後。

堆香閣 在府城內,與「敵萬樓」 對。

劍屏閣 在府治錦屏北,與山對。

錦屏閣 在錦屏山。嘉靖中,知府張思聰建。凌霄閣 在府城東觀音寺左,拂雲樓故址。嘉陵江自西北環繞城郭,至東湍流直下,堪輿家忌之。萬曆丁亥,郡人張戶部文運、徐封君敏復倡議建閣,封鎖水口。知府苗煥題額曰:「凌霄思政堂 。」 宋紹聖二年建,董丕記。

將相堂 在府城南台星巖,即陳堯叟兄弟讀書之所。巖上刻「三相堂」 字。陳摶嘗謂陳省華曰:「君三子皆當將相。」 淳熙中,太守吳昭夫重新之,匾為將相堂。張浚詩:「三相當年鎮廟堂,江山草木亦增光。一時主宰權衡重,千古人間姓字香。」 整暇堂 :去府治北十里。黃庭堅為記。

吏隱堂 去府治西南一百二十里。宋司馬光、范鎮有詩。

滕王亭 在府城北玉臺山上。唐滕王元嬰建。杜甫詩:「君王臺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春日鶯啼修竹裏,仙家犬吠白雲間。清江碧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人到於今歌《出牧》,來遊此地不知還。」

奪錦亭 在府治東八里。錦屏紫翠,時人爭觀,因名。

紫微亭 在府治南巖山上。宋陳堯叟兄弟嘗讀書於此,御書賜名曰「紫微亭。」 按《明一統志》:鮮于至詩:「當時未識紫微星,獨到漁陽訪此亭。今日園林為勝地,好將前事載圖經。」

捧硯亭 在南巖山上。宋司馬池嘗攜其子光遊此,因賦詩命光捧硯,後遂以命亭。

閬峰亭 在錦屏山,元至元十一年建。

盤龍亭 ,去縣北一里。

「張將軍亭 」 在閬中北崖。

玉臺 在府城北七里。唐滕王元嬰嘗遊息於此。

占星臺 在蟠龍山前。唐袁天罡嘗於此築臺以占天象,遺址尚存。

蒼溪縣

煙峰樓 宋雍肅公虞允文治蜀,遇緊急軍情,晝舉火,夜燃燈以相聞。

放船亭 臨嘉陵江。杜甫詩:「送客蒼溪縣,山寒雨不開。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船回。」

德風亭 邑侯沈國元宵節於石溪,小舟載歌童數人,而穿橋達渚,任其所如,與民同樂於斯亭。

望鶴亭 在縣東。宋呂遊詩:「九轉丹成人去後,千年樹老鶴歸遲。」

《遊春臺 》,杜工部《遊春處》。

南部縣

清風樓 、大寶樓閣 俱在治內。

四瑞堂 :在治內。宋縣令辛午為政清廉。一載間,人產三男,牛生三犢,禾登九穗,麥秀兩岐。邑民請刻其祥於庭,因名。

曲水亭 在縣北

續喜雨亭 明知縣歐陽炳禱雨即應,因名廣元縣。

嘉陵驛 在縣西二里。唐武元衡詩:「悠悠風斾遶山川,山驛空濛雨作煙。路半嘉陵頭已白,蜀門西上更青天。」

鐘鼓樓 在縣東南。知縣楊光遠建,今燬。「望喜樓 」 在縣西嘉陵江岸。

龍門閣 在縣北十里,燬。按《明一統志》「在嘉陵。」

江東岸佛崖,視他閣最為險固。杜甫詩:「清江下龍門,絕壁無尺土。」

寶峰亭 、望鄉臺 俱在縣東。唐武元衡《送柳郎中》,有詩。

昭化縣

石櫃閣 ,按《明一統志》在縣內。杜甫詩:「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石櫃曾波上,臨虛蕩高壁。」 藥室 在縣西,竇子明丹竈存焉。巴州

擊甌樓 在治東。唐張緒有《擊甌樓賦》並序。馮介詩有「座上擊甌清似玉。」

丹梯閣 宋建,在南龕山。

瑯琊閣 在「《竹隱亭》後。」

雲間閣 在南龕山絕頂。杜甫《寄嚴武》詩:「遙知簇鞍馬,回首雲間閣。」

流觴亭 在州西龕山,唐嚴武建。

「飛霞亭 」 在州南龕山路窮絕處。

折柳亭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門外。」

司馬溫公「讀書臺 」 在治內。

美農臺 在治內。相傳梁太守桓宣嘗於此勸農。

《化龍池館 》在治內。

通江縣

藝堂 在元妙觀左

聖鹿堂 、相墨堂 俱在通江。

「駕鶴亭 」 在王望山。

「孫思邈亭 」 在治東。

星精亭 、玉聲亭 俱在元妙觀後。

「釣臺 」 在五馬橋下大江中,盤聳如囷,渾然奇觀。

劍州

劍閣 在州北三十里。兩崖峻拔,鑿石架閣而為棧道,連山絕險,故謂之劍閣。秦司馬錯由此道伐蜀。唐杜甫詩:「惟天有設險,劍閣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兩崖崇墉倚,刻劃城郭狀。一夫怒臨此,百萬未可傍。」 又李白有《劍閣賦》。飛仙閣 在治內。

橫翠閣 在州西南洞真觀。

春風樓 在州東

思賢樓 在州東北七十五里,劍門關水門。上有張載、李白、柳宗元遺像。

逍遙樓 在州之武連,唐顏真卿書「逍遙樓」 三大字其上。

「重陽亭 」 :在州治東。

褫虎亭 在州西門外

梓潼縣

送險亭 在縣治西

《觀瀾亭 》世傳段文昌作。

仙女臺 在縣東九里,一名「避星臺。」

陵墓附           總志

[編輯]

本府。閬中縣附郭。

張飛墓 在閬中。弘治中,典膳黎重捐資築牆四十七丈,重修祠宇,立石碑,有記。

「滕王元嬰墓 」 在玉臺山。

李淳風墓 ,在治西南四十里。

房琯墓 在治內房,唐漢川刺史,道卒,僧舍葬於此。杜甫詩:「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

丁大夫墓 在治東

楊文燦墓 在治西

楊瓚墓 在治北

蒼溪縣

古塚 蒼溪主簿金極治道,伐石,得一古塚,遺骸尚存,有石刻銘云:「歲月不須論,車塵擁石門。若逢金主簿,移我向高原。」 因改葬之,故呼為金主簿墓。

將軍墓 在亭子山

「狀元墳 」 ,在青山鎮。

妃子墳 在玉水河。任姓。

自纍墓 ,在樂善橋側。相傳一人喪此土,長成墳,有訪而焚黃者。

南部縣

鮮于氏墓 ,在治東南六十里,對江有碑。陳省華墓 ,在治北八十里。《一統志》作「陳堯叟墓。」 堯佐、堯咨墓皆在其傍。

馬涓墓 ,在治北二十里。

雍子卞墓 ,在縣西龍馬槽三十里。

雍子方墓 ,在縣西五十里。

李璣墓 ,在縣東永城五十里。

馬會墓 ,在縣東六十里。

陳堯叟墓 ,在縣東南四十里謝家灣。

陳堯咨墓 在縣西三十里板橋寺側。

杜友蘭墓 ,在縣西六十里。

馮氏墓 「三陳之母」 ,在縣西水河二十里集慶寺側。

烈婦鄧氏墓 在縣東五里。

廣元縣

白侍郎墓 ,去縣五里。

「李烈女墓 」 即「李娥墓。」

昭化縣

費褘墓 ,在縣外褘,蜀漢大將軍,卒,葬於此。鮑三娘墓 ,在縣西北曲回壩。

巴州

嚴顏墓 ,在州城廟內。

章懷太子墓 在州南,如一小阜。唐上元初,太子賢招集諸儒,註《後漢書》,為武后所忌,廢為庶人,徙此。後使丘神勣逼令自殺,瘞焉。其墓銘云:「斷二指,得天下。凡人不為殺。愛子,竊帝位,武后行之。噫嘻!賢之遺隧,萬世之元龜。」

通江縣

甘寧墓 ,在縣西露浴溪上。

向佺墓 ,在治東八十里。

劍州

黃裳墓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五里。

鄧艾墓 ,在州北孤玉山。

黃瑾墓 在學士黃裳墓左。

呂元勳、呂元坤墓 在州西南廟山。

何元寶墓 ,在州南西水口。

趙炳然墓 ,在州東臥龍山麓。

梓潼縣

范伯友墓 ,去縣六里,有石闕,上有文曰「沛國相范伯友墓。」

趙雍墓 ,在治北二里許。前有石闕、石麟,其文曰「漢趙相國雍府君之墓。」

邊孝先墓 ,在縣西關外。

李業墓 ,在縣西南五里。業,漢議郎。二石闕。《臨官路碑文》,漢時撰立。

鄧芝墓 ,在縣西南五里,有二石闕。芝,南陽人,在蜀漢為車騎將軍、武亭侯。

鄧永墓 ,在縣北一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