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1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十六卷目錄

 夔州府部彙考四

  夔州府賦役考二

  夔州府風俗考

  夔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六百十六卷

夔州府部彙考四

[編輯]

夔州府賦役考二       府志

[編輯]

建始縣

原額稅糧二千一百四石一斗二升六合五勺九抄四撮。內停徵荒糧八百零八石一斗四合一抄八撮九圭七粒一粟,實徵糧一千二百九十六石九升二合五勺七抄五撮二粒九粟。《人丁》一千二百二十二丁。

自康熙六年奉行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應徵止,見丈土著弁兵自首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五頃九十三畝六分二釐六毫六絲。內:

上田六十五畝八分四釐四毫三絲,每畝載糧七合四勺六抄,共載糧四斗九升一合一勺九抄八撮四圭七粒八粟。

中田一頃六十四畝一分六釐一毫五絲,每畝載糧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載糧一石七升一合六勺七抄九撮一圭四粟四末。

下田一頃三十一畝七分七釐五絲。每畝載糧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載糧七斗三升七合三勺九抄九撮七圭七粒五粟七末。

上地二十六畝九分五釐九毫,每畝載糧二合三勺,共載糧六升二合五撮七圭。

中地一頃三十五畝六分四毫五絲,每畝載糧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載糧二斗七升二合八勺七抄六撮九圭三粒五粟。

下地六十九畝二分八釐七毫,每畝載糧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載糧一斗一升九合四勺九抄九撮二圭八粒八粟。

見載稅糧二石七斗五升四合六勺五抄九撮二圭八粒一粟一末。

每糧一石,徵大糧銀八錢三分八釐四毫四絲九忽二微八纖三沙九塵九渺。

見徵《大糧》銀二兩三錢九釐六毫四絲二忽二沙。

以糧六斗一升七勺八抄八撮二圭六粟八末載丁一丁。

見載人丁四丁五分一釐一微。每丁徵銀四錢七分五釐二毫七絲四忽八微一纖二塵五渺。見徵丁銀二兩一錢四分三釐四毫五絲七忽八微八纖八沙。

每糧一石,徵條銀四錢七分五釐二毫七絲四忽八微一纖二塵五渺。見徵條銀一兩三錢九分二毫一絲七纖。

以上實徵《大糧丁條》銀五兩七錢六分二釐三毫一絲五纖。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閏銀兩,照舊時《全書》內各項遇閏銀兩為數,將原額人丁稅糧合算攤派,每丁糧一石徵閏銀四分五釐六絲七忽二微八纖五沙;遇閏之年照例加徵銀三錢三分一釐三絲八微四纖五沙,解司完納。

起運

布政司廣濟庫,大糧丁條銀五兩七錢六分二釐三毫一絲五塵。遇閏加銀三錢三分一釐三絲八微四纖五沙。

雜派課程

見載學田、下田一畝五分,每畝應納京斗,租穀六斗,共徵京斗租穀九斗。

存留

本縣京斗租穀九斗,收貯本倉,聽候支給達州。

《原額》稅糧三千四百八十四石四斗五合四抄四撮四圭

《人丁》五千三百九十六丁,內故絕三丁,實在五千三百九十三丁。

自順治十八年奉行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應徵止,見丈土著及弁兵自首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二百四十五頃八十九畝六分一釐七毫。內:

上田四十八頃八十七畝五分四釐六絲,每畝載糧七合四勺六抄,共載糧三十六石四斗六升一合五抄二撮八圭七粒六粟。

中田八十八頃三十八畝四分六釐六毫,每畝載糧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載糧五十七石六斗九升九合二勺七抄四粒一粟。

下田七十八頃五十六畝七分六釐一毫八絲,每畝載糧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載糧四十三石九斗六升七合二勺二抄四撮七圭七粟。

上地一十六頃一十七畝八分五毫八絲,每畝載糧二合三勺,共載糧三石七斗二升九勺五抄三撮二圭四粒。

中地二頃九十七畝九釐七毫四絲,每畝載糧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載糧五斗九升七合八勺四抄九撮九粒八粟。

下地一十頃九十一畝九分四釐五毫四絲,每畝載糧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載糧一石八斗八升三合二勺七抄八撮二圭二粒一粟。見載稅糧一百四十四石三斗二升九合六勺三抄一撮九圭九粒三粟。

每糧一石,徵大糧銀二兩二錢七分二釐;見徵大糧銀三百二十七兩九錢一分六釐九毫二絲三忽八微八纖七沙四塵八渺。

其人丁舊例以糧六斗載丁一丁。

見載人丁二百四十丁五分四釐九毫三絲八忽六微一纖三沙二塵。

每丁徵銀八錢八分八釐六毫,見徵丁銀二百一十三兩七錢五分二釐一毫八絲四忽五微一纖三沙七塵。

以上實徵大糧丁銀五百四十一兩六錢六分九釐一毫八忽四微一沙一塵八渺。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閏銀兩,照舊時《全書》內各項遇閏銀兩為數,將原額人丁稅糧合算攤派,每丁糧一石,該徵閏銀五分三釐七毫三忽六微四纖七沙;遇閏之年,照例加徵銀二十兩六錢六分九釐四毫六忽九微九纖八沙,解司完納。

起運

布政司廣濟庫,大糧丁銀五百四十一兩六錢六分九釐一毫八忽四微一沙一塵八渺。遇閏加徵銀二十兩六錢六分九釐四毫六忽九微九纖八沙。

雜派課程

見載學田五畝五分。內中田二畝五分,每畝應納京斗租穀八斗,共納京斗租穀二石;下田三畝,每畝應納京斗租穀六斗,共納京斗租穀一石八斗,見徵京斗租穀三石八斗。

存留

本州京斗租穀三石,入斗收貯本倉,聽候支給。東鄉縣。

原額稅糧一千二百四十石四斗九升四合三勺九抄

人丁二千二百四十六丁,內除無糧逃絕人丁六十二丁不編外,實在人丁二千一百八十四丁。

自康熙二年奉行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應徵止,見丈土著及弁兵自首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二百八十二頃六十七畝九釐七毫五絲。內上田一十七頃三十八畝六分三釐九毫五絲,每畝載糧六合二勺,共載糧一十石七斗七升九合五勺六抄四撮九圭。

中田一十九頃七十六畝四分六釐,每畝載糧五合三勺,共載糧一十石四斗七升五合二勺三抄八撮。

下田一百四十四頃五十六畝三分六釐二毫六絲,每畝載糧四合四勺一抄,共載糧六十三石七斗五升二合五勺五抄九撮六粒六粟。上地六頃一十一畝入分五釐三毫二絲,每畝載糧二合三勺,共載糧一石四斗七合二勺六抄二撮三圭六粒。

中地九頃九十六畝六分一釐九毫七絲,每畝載糧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載糧二石五合四勺九抄七撮八圭二粒一粟。

下地八十四頃八十七畝一分六釐二毫五絲,每畝載糧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九圭。共載糧一十四石六斗三升七合八勺九撮一圭六粒二粟。

見載稅糧一百三石五升七合九勺三抄一撮三圭九粟。

每糧一石,該徵大糧銀九錢二分五釐五毫四絲四忽三微六纖六沙。

見徵大糧銀九十五兩三錢八分四釐六毫八絲七忽六微九纖三沙三塵八渺。

考證

以糧五斗七升七勺三抄九撮二圭。載丁一丁、見載「人丁」 一百八十丁五分六釐九毫二絲二忽二微一纖。每丁徵銀九錢六分六釐六毫七絲二忽五微三纖三沙。

見徵丁銀一百七十四兩五錢五分一釐三毫七忽三微一纖七塵三渺。

又每糧一石,徵條銀九錢六分六釐六毫七絲二忽五微三纖三沙。

見徵條銀九十九兩六錢二分三釐二毫七絲一忽四微六纖四沙九塵九渺。

以上實徵《大糧丁條》銀三百六十九兩五錢五分九釐二毫六絲六忽四微六纖八沙九塵八渺。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閏銀兩,照舊時《全書》內各項遇閏銀兩為數,將原額人丁稅糧合算攤派,每丁糧一石徵閏銀七分四毫六絲三忽六微五纖四沙。遇閏之年照例加徵銀一十九兩九錢八分五釐四毫五忽六微三沙,解司完納起運。

布政司《廣濟庫》,大糧丁條銀三百六十九兩五錢五分九釐二毫六絲六忽四微六纖八沙九塵八渺。遇閏加徵銀一十九兩九錢八分五釐四毫五忽六微三沙,解司完納。

雜派課程

見徵茶課銀四兩五錢二分。

見載學田、下田三畝一分,每畝應納京斗租穀六斗,共徵京斗租穀一石八斗六升。

起運

布政司《廣濟庫》銀四兩五錢二分。

存留

本縣《京斗租》穀一石八斗六升,收貯本倉,聽候支給。

太平縣

原額稅糧三百三十四石三斗三升二合七勺八抄。外沒官糧二斗六升九勺一抄。

《人丁》九百一十六丁內除逃絕九丁,新增八丁,共九百一十五丁。

自康熙二年奉行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應徵止,見丈土著及弁兵自首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一十六頃二十六畝七分八釐二毫一絲。內上田一頃六十畝二釐六毫一絲,每畝載糧七合四勺六抄,共載糧一石一斗九升三合七勺九抄四撮七圭六粟。

中田二頃八十二畝八分五釐八毫四絲,每畝載糧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載糧一石八斗四升六合五勺五抄六撮二圭七粟。

下田二頃六畝六分七釐五毫六絲,每畝載糧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載糧一石一斗五升六合五勺七抄七撮三圭二粒三粟。

上地二頃一十五畝七分二釐三毫九絲,每畝載糧二合三勺,共載糧四斗九升六合一勺六抄四撮九圭七粒。

中地三頃九十二畝一分五釐四毫一絲,每畝載糧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載糧七斗八升九合一勺三抄三撮六圭九粒四粟。

下地三頃六十九畝三分四釐四毫,每畝載糧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載糧六斗六升七合七撮五圭九粒五粟。

見載稅糧六石一斗一升九合二勺三抄二撮四圭九粒五粟。

每糧一石,徵大糧銀九錢二分八釐七毫六絲一微六纖五沙。

見載大糧銀五兩六錢八分三釐二毫九絲九忽三微七纖九沙。

以糧三斗六升五合三勺九抄一撮。載丁一丁,見載人丁一十六丁,每丁徵銀一兩七錢一分五釐四毫八忽四微四纖。

見徵丁銀二十八兩七錢二分八釐七絲八忽六微六纖八沙。

又每糧一石,徵條銀一兩七錢二分五釐四毫八忽四微四纖;見徵條銀一十兩四錢九分六釐九毫八絲三忽六纖四沙。

以上實徵《大糧丁條》銀四十四兩九錢八釐三毫六絲一忽一微一纖一沙。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閏銀兩,照舊時《全書》內各項遇閏銀兩為數,將原額人丁稅糧合算攤派,每丁糧一石徵閏銀一錢一分八釐五毫六絲七忽四微六纖;遇閏之年,照例加徵銀二兩七錢一分一釐二毫三微二纖六沙,解司完納起運。

布政司「廣濟」 庫《大糧丁條》銀四十四兩九錢八。

釐三毫六絲一忽一微一纖一沙,加銀二兩七錢一分一釐二毫三微三纖六沙。

雜派課程

見徵鹽課銀六十九兩四分。

見徵茶課銀三兩六分九釐八毫四絲三忽七微五纖。

起運

布政司廣濟庫、鹽、茶課銀八十二兩一錢九釐八毫四絲三忽七微五纖。

石柱司草籽糧一十八石三斗三升八合七勺,見徵銀六兩一錢一分二釐九毫。

起運

布政司《廣濟庫》銀六兩一錢一分二釐。

夔州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

本府。奉節縣附郭。

《都督府記》:「其稅易征,其民不偷。」

《儒學記》:「士以文相高。」

《寰宇記》:「人多朴實,俗重田農,男女有別。士大夫婚喪率用古禮,民多效之。」

王龜齡詩:「夔峽民淳獄訟稀,使君無事只吟詩。」 又云:「古夔尤易治,風俗本淳美。」

《舊志》:「士敦文行,民重農桑。」

《大寧縣志》:「春夏多暖,秋冬少寒,有山嵐氣辣,茶以辟之。」

《玉山堂記》:「大寧地近巴夔,有楚遺風。」

巫山縣

《舊志》:「士慕文學,民簡訟詞。」 男女不耕績,而招新民佃種;道路多衝繁,而致商賈充盈。

「冠禮罕行。」 「婚隨貧富,喪祭從家禮。」 民間多惑於釋道巫師。

巫山女子皆善吹簫,嫁時眾女子治具送之,吹簫數日為樂。至今有此俗尚。或曰:「毋乃神女之遺風乎?」 若然,則是《孟子》所謂善謳歌與哭而變國俗者耶?何久而弗替也?

《大昌縣志》:「水田什一,刀耕火種,少嫺桑麻,民性淳樸。」

雲陽縣

《雲安新城記》:「民風淳厚。」

《舊志》:「士習詩書,商規鹽利。」

萬縣

《舊志》:土地沃饒,士習淳厚,民力農桑,人尚禮讓。大周里,民朴多壽,不事遊惰。巴南里近彝鴂音開,縣

《寰宇記》:「俗重田神,漁樵耕牧,好唱竹枝歌。」 《舊志》:民喜𩰚勇,風多健訟,士勤民業,俗尚談元。梁山縣。

劉煥《題名記》:「人多勁勇,士篤儒風。稻田蕃蕪,民力於農。」

《舊志》:「吉兇相助,有周恤之風。」

《新寧舊志》:「土地肥美,風俗淳樸,不事賈販,惟務農桑。」

建始縣

《舊志》:地僻山深,俗尚朴實。伐木燒田,以種五穀,獵漁以供庖廚。士不尚學,民多𩰚爭。達州

《隋志》:「質朴無文,不甚趨利。」

《地理志》:「土地肥美。」

《通川志》:「任俠尚氣。」

白居易詩:「夏秋多瘴。」

《宋九域志》:「男女不耕桑,貨賣雜物以代錢。」 東鄉縣。

舊《志》:「男慕文儒,鮮商賈;女多耕織,尚儉素。」 《太平縣》。

俗尚勤儉民重農桑

夔州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奉節縣附郭。

山川壇 去府治西一里。

社稷壇 去府治西一里,祀本府社稷之神。郡厲壇 在府治北門外。正德中知府吳英建。文昌祠 在府儒學。

文廟右。地卑狹。萬曆二年、知府郭棐遷於廟東。又

於萬曆二十八年,郡守李以《文星》低陷,移建「崇忠」 舊址。

城隍廟 在府治西。弘治間,知府楊公奇移建於奉節縣舊址。

義正祠 在白帝城中,即白帝廟。正德七年,巡撫林俊毀公孫述像,祀伏波將軍馬援及川神、土神,改曰「三功祠。」 嘉靖十一年,巡撫朱廷立祀蜀先主,以孔明配,改曰「義正祠。」 嘉靖三十六年,巡按段錦復以關羽、張飛配,改曰「明良殿。」 崇忠祠 舊在府東南隅,逼岸水衝。正德七年,巡撫林俊遷於學東,祀孔明、關張。嘉靖八年御史丘道隆重修,歲久,前廳及門圮壞。萬曆二年,知府郭棐重修,委鎮撫於維勳監工。

三賢祠 在府治後寶山頂。巡撫朱廷立祀宋周濂溪、王梅溪。明宋潛溪。後知府許宗鑑以「潛溪」 移祀杜邵祠。

旗=廟 在瞿塘衛後,祀旗纛之神。

杜邵祠 在府治北,即靜暉書院。嘉靖中,知府許應元建,歲久頹圮。萬曆二年,知府郭棐重修,改為「仰高書院。」

林公祠 在府治南。萬曆三十四年,為郡守林烇章立。

王公祠 在府治南梅溪,以名宦崇祀學宮。萬曆二十四年,分巡兵備道王復建祠,專祀郭、耿二公。祠 去郡東三里。郡守郭棐、耿爭光,先後治夔,賢聲嘖嘖,故民祠祀之。

宋公祠 在學宮內。萬曆三十七年,郡守宋鴻儒治夔,數月視牘。少暇,日與諸生談,帖括不倦,鼓舞作新,得未曾有。亡何,陳情乞養,諸生留其車不得。立祠為像,以志去思。顏曰:「萬代瞻仰。」 然自昔未有祀於學宮者,有之,自宋公始。

武安王廟 去府治十里。隆慶三年,同知張邦臣重修。按《總志》:祀漢將關羽。宋建炎時賜額「壯穆義勇武安王。」

忠顯王廟 在府治西北。按《總志》:「祀漢將張飛。」 蕭公廟 在府西。嘉靖二十三年,知府張環修。關帝廟 在府治內。

禹王廟 按《總志》:「在府治東十里,舊為白帝廟,今改祀禹王。廟前有三石筍,是漢時物。」

先主廟 按《總志》,在白帝城上,舊所謂越公堂也。改祀昭烈,以武侯武安王桓侯配享。總督蔡毓榮、巡撫羅森重建,題額「一體君臣」 四字。武侯廟 「按《總志》」 ,在府治八陣臺下。杜甫詩: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忽憶吟《梁》父,躬耕起未遲。

杜工部祠 按《總志》,在府治東十里。

唐質肅公祠 宋乾道中,知縣喻思然建,王梅溪為記。久廢。萬曆二年,知縣羅繡藻立碑。縣城隍廟 在縣治內。

寶源廟 :在舊治北。祀鹽泉之神。

巫山縣

山川壇 :在縣治東門外,知縣張澤建。

社稷壇 在縣治北一里,知縣張澤建。萬曆元年,知縣趙時鳳遷於高堂山麓。

邑厲壇 去縣東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嘉靖中,知縣王道、史秉懿、張澤先後重修。

土主廟 在臺山下,知縣李鎮修。

神女廟 按《總志》:在縣治西北,匾曰「朝雲。」 褒恤祠 在羊溪口。成化中,本府通判王楨征流賊死難,知縣魏璡白撫按奏請立祠,年久圮廢。萬曆中,知府郭棐檄戴國經建祠祀之。雲陽縣

山川壇 去縣治西一里。

社稷壇 :去縣治西一里。

邑厲壇 在縣治東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左

桓侯廟 在縣治大江之南。

萬縣

山川壇 在大江之南

社稷壇 在治北一里。洪武初,知縣劉成建。邑厲壇 去治東一里劉成建。

鄉厲壇 每里一所

文昌祠 ,去縣北門外半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

關帝廟 在縣治西

開縣

山川壇 去治北一里

社稷壇 去治西一里

邑厲壇 去治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東門外。洪武初,知縣王勳立。宣德初,知縣璩鎮海重修。

關帝祠 在城內

三賢祠 在書院

梁山縣

山川壇 去縣東一里

社稷壇 :在縣豐盛門外,知縣吳玨建。

邑厲壇 在縣永安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南。知縣陶成建。成化間,知縣吳玨修。

蕭公祠 在縣治東,知縣王冕建。

武安王廟 在縣治南

忠節祠 在縣治西。副使張鯤祀主簿時植,生員何應宿。

蕭公廟 在舊縣治東,知縣李剛建。

真武廟 在舊縣東。天順中,知縣張奎建。武安王廟 在演武場內,知縣王良建。

東嶽廟 在舊縣治西。一在縣治東三十里。知縣胡明書建。

建始縣

山川壇 去縣治西一里。

社稷壇 :去縣治南一里。

邑厲壇 去縣治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

達州

文昌祠 「在州西,洪武十六年建。」

城隍廟 在州治東南

旗纛廟 在教場內

武安王廟 在州治西,洪武初,知縣李進建。景林洙廟 按《明一統志》:「廟在州東北。林洙,通川人,禦賊遇害,邦人祀之。」 今發

楊令廟 :在鐵山。宋楊載知永睦,最有惠政,土人立廟祀之。

孝節廟 在州城西,知州周雍立。祀趙節婦、羅孝婦。

《六忠祠 》,其人失考。

東鄉縣

山川壇 去縣東半里

社稷壇 去縣西一里

邑厲壇 在縣治西

文昌祠 在縣治後。正德十二年,知縣楊重文修。

關帝廟 在城內

城隍廟 在治左

太平縣

山川壇 在縣北門外

社稷壇 :在縣東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南,知縣董璧建。

三義祠 在縣治前。土人以祀劉、關、張,名曰「三義。」 嘉靖十九年,林一元增繪武侯像。

寺觀附

[編輯]

本府。奉節縣附郭。

開元寺 在府城西,唐開元二十六年建。明御賜「西川第一山」 金字坊牌。洪武初,設僧綱司。永樂間,都綱廣海重修。

咸平寺 宋咸平中建

海會寺 去郡西一里,萬曆四十二年修建顯道觀 在府城西,洪武初設道紀司。

華嚴菴 去郡北二里,萬曆三十一年修建「化龍宮 」 ,在咸平寺左。

香山寺 在麝香山上

白帝寺 ,在明良殿前。

龍池寺 去治南一百三十里。

龍橋寺 去治東南十里。

降龍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三台山上。

高貞觀 在縣治蓮花峰上。

鳳仙觀 ,去縣北三十里。

聖水寺 一在縣東北八里。一在縣西南九十里。

龍興寺 去縣西北十里。

龍音寺 ,去縣南一百五十里。

龍潭寺 去縣北一百里。前有池。

三台觀 在縣西北二十里三台山上。

真慶觀 在關城內

天寧寺 在舊大寧縣治西。

藥壚觀 ,去縣北七十里。

巫山縣

峰崇寺 :在縣治東北,即僧會司。

秀峰寺 去縣東北五里,有二塔,山巒環拱,樹木蔚秀。

觀音閣 在縣西北

廣福寺 在縣西門外,有石塔,今廢。

普濟寺 在昌江渡口。成化中知縣錢閏重修。白果寺 ,在縣東二十裏白沙坡,上有古峰觀。雲臺寺 在縣南一里來龍山。上有天公石像,禱雨多應,下有龍池,亦登臨之奇勝也。

崇林寺 ,在縣南三十里東高山上。

迴龍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龍落坪上。

凌雲觀 在縣治東《箜篌》山頂,今廢。

高唐觀 在縣城西絕頂之上。宋玉賦「高唐」 ,即此。

朝陽觀 ,去縣東四十里。

金池菴 去縣西南十里。

雲陽縣

慧日寺 在縣治西,洪武九年建。

集靈觀 ,去縣西四十里。

棲霞觀 去縣北十五里,宋秦德初建。

萬縣

廣濟寺 在縣治西一里。即僧會司。

白鶴寺 :在縣治西一百三十里。

羅漢寺 在縣治西二里。有洞。

北山觀 :在縣治北二里。

集虛觀 在縣治北,有唐垂拱時碑文。

木櫪觀 :在縣治西一百二十里。

鐵鳳山觀 在縣北四十里,崇岡峻壁,觀前僅通線路,傍有鐵墓,相傳太公八代孫避亂於此。元天觀 去縣北二十里。

地臺觀 ,去縣東三十里。

黃金觀 ,去縣東十里。

西山觀 ,去縣西三里。

萬壽寺 去縣西二里

五顯廟 去縣西一里。祀火神。

開縣

大覺寺 ,去縣北二里,即僧會司。

三教寺 去縣西二十里。

神仙寺 ,去縣南二十里。

太清觀 在縣西,永樂六年重修。

梁山縣

萬壽寺 在縣治西

廣福寺 去縣西三里牛山上,即僧會司。正統中,僧惠纓修。弘治中,僧會源重修。

觀音寺 去縣北二里

杏玉寺 ,去縣東二十里,有桂樹,每秋開花,香飄數里。

斗門寺 去縣北二十里,樹植蔚茂,前有鐘鼓樓,巍然壯觀。

圓音寺 ,去縣西十五里,山水環抱,草木蕃蔚。金蓮寺 ,去縣南三十里。

中峰寺 去縣東四十里。

文昌觀 ,去縣北二里。

真慶觀 在縣治西

建始縣

永興寺 在縣治南

興雪觀 去縣南一百二十里。永樂二年修。達州。

白巖寺 ,在鳳凰山。宋敕賜「大禪興國寺。」 元末兵燬,宣德中重建。殿閣門廊共五十間,僧正司及社倉在焉。境幽地勝,人多遊覽。

黃龍寺 在州城東。洪武初,僧德恕重修。有「太平興國時鐘。」

觀音寺 ,在廟子溝,天順六年,僧永慶建。「白雲寺 」 ,宋乾道九年建,有太白題刻。

寶林寺 在茶園山上,正統四年建。

石門寺 在石門山。元至正四年,僧崇緣建廣福寺 ,土人俗呼為「永睦寺。」 宣德八年建。五峰寺 左右有虎坪,正統四年建。

寶寧觀 ,「去州西七十里。」

隆安寺 去州西二里,即今「西聖寺。」

真武宮 ,去州南二里,在翠屏山上。

白馬寺 ,去州東二里,在金華灘之岸側。《東鄉縣》

無為寺 在縣治西,有古石佛。成化十七年,僧續潮、嘉靖三年僧會鑑,各重修。

普光寺 在河東。宋嘉定九年建,嘉熙二年重修,有古碑。五溪山田地周環五十里。

關帝廟 在城北

華光廟 在城南,去治二里。

真武廟 在縣東一里

太平縣

太平寺 ,在縣治南百步,即僧會司三間。蟠龍寺 ,在水碓堡,山石天成,上有洞,中藏千佛,曰「千佛洞。」

元天觀 在縣治北

八臺觀 在八臺山

妙音寺 在停壩

朝陽寺 在水田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