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3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三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三十卷目錄

 嘉定州部彙考四

  嘉定州祠廟考二寺觀附

  嘉定州驛遞考

  嘉定州兵制考

  嘉定州物產考

  嘉定州古蹟考陵墓附

 嘉定州部藝文一

  修城記          明張鵬

  九峰書院記        朱廷立

  改建宋諫議田公修文書院記  劉江

  蜀水記          祝之至

  採木記略          毛起

  築隄禦水議        陝嗣宗

 嘉定州部藝文二

  夜宿龍吟灘思隱者     唐岑參

  初至犍為作         前人

  登峨眉山          李白

  峨眉山月歌         前人

  峨眉頂          宋蘇軾

  虎洞一名少陽一名飛霞  陸游

  初到榮州          前人

  來熏亭           張覺

  前題           楊嘉謨

  竹王祠          陳其力

  眉山天下秀        范成大

  集海雲院          宋郊

  訪金釜觀         明黃輝

  筠山虎          無名氏

 嘉定州部紀事

 嘉定州部雜錄

 嘉定州部外編

職方典第六百三十卷

嘉定州部彙考四

[編輯]

嘉定州祠廟考二寺觀附

[編輯]

總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

凌雲寺 在凌雲山,一名大佛寺。唐開元初,僧海通於水濱石壁鑿一大牟尼像,幾就而止。貞元初,韋皋在成都,乃足成之。高踰三百六十尺,飾以金碧,覆以層閣。元時寺廢,明初重建。寺麓有唐放生碑。循石磴而上,有雨花臺,有兜率宮、彌勒石像,甚古。殿旁兩廡列羅漢十八,甚有生氣。殿左岡為洗墨池,最勝。東坡洗硯於此,有近河亭。立亭上則三峨凝黛,水自天來,煙波極目,綠野無際。此下有競秀亭,在佛頂旁。浮玉亭在競秀南,俯視澄潭如浮玉,今廢。殿後有清香亭,東坡題,後人重刻。亭上為舊書院,今圮。書院西為浮圖,唐時建十三級,右為祖師堂,俱兵燬。按《總志》,「寺在州治東,對江二里。」

皇清康熙六年,按察司李翀霄重修。

烏尤寺 一名正覺寺,在烏尤山。山門旁為爾雅臺。相傳郭璞入蜀註《爾雅》於此。知州魏瀚建亭其上,名曰「曠怡。」 久廢,袁子讓重建。

東山寺 在聖岡山。宋創。正統中,州人劉洪禹重建。寺有勝會泉,泉甘可釀,東坡所謂「一時付與東巖酒」 也。又有化龍池,澄泓清洌,石上刻「魚化龍」 三字,甚古健,傳為東坡書。

龍泓寺 一名龍巖寺,又名靈巖。在九龍,泓水出焉,最幽邃,名小桃源。有寓公樓,以祀諸流寓,今圮。又有三高亭在寺前,今圮。寺創於宋,明洪武中重修。按《總志》,「寺去州治四里,壁間有九龍,相傳唐明皇幸蜀時鐫。」

聖水寺 一名觀音寺,在竹溪橋北,亦古剎。正統永,僧智瑩重修。有上下兩院。下院佛座前有井,深不可測,州人取以祈禳,名「聖水。」 知州袁子讓建,有聖水潮音坊。

洛都寺 ,在洛都山,望九峰山水甚有致。蒼雲寺 ,在金燈山,按《總志》,在治南。

「古佛寺 」 ,與「洛都」 《蒼雲》二寺俱在安谷鄉。《普賢寺 》,在舊市鄉。

《玉屏寺 高倍凌雲》,石磴斗絕。

三教寺 與《屏玉寺》俱在舊市鄉。

萬福寺 「在《高標》右翼」 ,新創。

圓通寺   、寶陀寺   、無相寺。

龍湊寺 俱在平羌鄉

西禪寺   、《社豐寺   》《永鎮寺》。

天池寺   、興福寺 俱在保平鄉。

天王寺   、東坡院   。《萬峰寺》。

登雲寺   、雲峰寺   、《觀音寺》。

彌陀寺   、興福寺 ,俱在蘇稽鄉。

寶陀寺   、德山寺 ,俱在符文鄉。德山、「太平寺   」 、千佛寺 ,俱在治東。

能仁寺   、鶴雲寺 按《總志》,俱在治北。萬壽觀 在高標山。漸就圮按《總志》,明建,康熙七年知州高仰崑重修。

道海觀 、天慶觀 ,今俱廢。

峨眉縣

報恩寺 在東門內,凡習儀皆於此。

順水寺 在北門外,今廢。

大佛寺 在縣東

西坡寺 在縣西一里

慈濟寺 在縣北河岸上。

雲慶寺 在縣西北七里環山中。昔人多讀書於此,今廢。

普慧寺 在縣西北八里,今廢。

勝水寺 在縣西山十五里。

玉屏寺 在縣西山十六里。

《聖積寺 》「在《了鴇》樓。」

圓通寺 、普賢寺 ,俱在縣北二十里。

伏虎寺 在縣西南光明山之上。

華嚴寺 ,即歸雲寺,在花嶺。

中峰寺 ,即集雲寺,在五十三步之上。

牛心寺 在雙飛橋南

萬年寺 ,即「白水寺」 ,在峨山。康熙四年,張巡撫重修。

黑水寺 、洪春坪寺 ,俱在峨山。

光相寺 ,在峨眉山頂。

靈巖寺 在縣西

西禪寺 在縣南二十里,青龍場西。

《不到寺 》,在大峨山下。

新開寺 在縣南二十三里。

伽藍寺 在綏山下

石龍寺 在綏山上

「二郎寺 」 在綏山下。

彌陀寺 在揚鎮場

棋盤寺 坪前有「石常溫」 ,在城外東南。

古今寺 在縣西南山行八十里中鎮河岸上。飛來殿 在縣西北。相傳殿係飛來,無可考據。宋淳化間重建,元大德間再建,明萬曆間重修。藥師庵 在治東南街,今廢圮。

《白衣觀音庵 》:在城西街內。

定慧庵 在縣東大佛寺北。

「臥雲庵 」 在峨眉山頂。

三教庵 在縣南一里

水月庵 在縣北十里。溪水圍繞,地形如月,因名。

救苦庵 在西北水次門外,今廢。

月影庵 在城西一里河岸。

樂道庵 在縣北二十里。

三清觀 即「廣福觀」 ,在城內西街。萬曆丁亥年,知縣宣訓建。

峨眉觀 在西南伏虎寺上,一名「宋皇觀」 ,今廢。《洪雅縣》。

聖壽寺 ,在城中,為習儀所。

白雲寺 在八局山

天池寺 在蓼頭壩

慈航寺 ,在白蘋洲。舊名「三寶」 ,王飭易今名。西京寺 ,在中保壩。

阿吒寺 有「田公洗墨池。」

安寧寺 敕賜「飛鳳山。」

福田寺 千坵坪下

義恭寺 在義恭壩

三華寺 在花溪三華鎮。

龍潭寺 在小溪

月珠寺 在月珠山

皈正寺 在九勝山麓

慈雲寺 在中峰山

臨江寺 在隱蒙山

龍泉寺 、烏尤寺 ,俱在梔子坪。

大士閣 在西城外

萬壽觀 在城西南隅

三清觀 在漏倉山下

迴龍觀 在瀘溪口

真武觀 在真武山

金釜觀 在金釜山白蘋洲。聯云:「瑤池泉出長生水,金釜砂烹不老丹。」

峽江縣

毘盧寺 在縣北二里雲吟山之下。幽敞宏麗,面水負山,乃習儀之所,宦客遊人,每宴集焉。崇聖寺 ,在縣北五里千佛巖之巔。俯矚江流,峻險可愛,乃人士遊覽之所,今廢,止存浮圖。牛仙寺 在縣北三十里。傳聞為異僧所創,建寺時牛用力焉,寺成而牛仙去,飛昇時蹄跡在石,今存。

月居寺 ,在縣東二十里。剎旁多松,月照松間,閃爍有致,故名。

鳴鳳寺 ,去縣西五里,隔青衣江,似依鳳岡得名。

雲泉寺 去縣東二十里,今廢。

依鳳寺 ,在縣西五里,化成山之上,景最可觀。正覺寺 去縣西南十里,突屼江邊,頗稱佳景。碧雲寺 去縣西北二十里,南安鎮之後。定慧寺 去縣東十五里。

金龍寺 去縣東二十里。

蟠龍寺 去縣東十里,山勢蟠曲,故名。

中山寺 ,去縣東北二十里。高出群峰,俯視一切。

古寺 ,去縣北十五里。曲徑層巒,峻極雲表。寶華寺 ,去縣南十五里。

法上寺 ,在縣南三十里弱漹鎮之上。即皇甫坦清修處。

白龍池寺 ,去縣東三十里,眉郟公地也。金陵無礙和尚卓鍚於此,蜀王聞其行而禮敬之,因建剎焉。

靈泉寺 俗名「千秋觀」 ,在縣西北五里,與千佛巖對峙,上有白蟹井。

黑虎觀 去縣西北五里。山水所聚,今廢。元陽觀 ,在縣東二十里山中,今廢。

《問石居 》,在縣南五里鶴洲之下,濱江幽靜,常為課士之所。

儀鳳閣 ,去縣南七里。平原廣野,面依鳳岡,故名「新建。」

犍為縣

資聖寺 在縣西二里,即大定山。有聖泉,故名「資聖。」 在西城外。甲申後殘毀,康熙元年重修。真覺寺 ,在城西北,為犍為名剎。甲申後殿宇將頹,今重修。

巨那庵 內有《古硐》,新建。

興隆庵 新建

沙鳳庵 在縣北三十里。

白衣庵 屢建

真武觀 在縣城西隆角池。

玉皇觀 ,在縣南十五里。

東嶽觀 ,在縣南三十里。

鐵山觀 在縣東六十里。

青山觀 ,在縣北五十里,舊屬榮州,名「集賢院。」 《上下牟羅殘碑》。

金山觀 ,在縣東八十里,應臨縣界。

三清觀 在縣南五十里,鐵爐寺界。

斗母閣 在城西隅,御史趙稽建,今頹毀無存。觀音閣 在北門外關聖祠後,今頹毀無存。《榮縣》。

萬壽寺 在城中

千佛寺 在南城外

水月寺 與千佛寺近

舞龍寺 ,去縣東十里,宋敕賜「慈雲寺。」

清水寺 在城南

蓮花寺 ,去縣南六十里,僧習武。甲申歲,賊兵焚燬,株連各寺。

金川寺 在縣南八十里。

松林寺 在縣南三十五里。

鼎新寺 在縣南四十里。

洞雲寺 在縣南六十里。

照石寺 在縣南四十里。倚溪為寺,岸有巨石,日色映之,光布四頭,故名。

天慶觀 在城中

祖師觀 在縣南一里

真如觀 在縣東南一里。

希彝觀 按《總志》,「去縣東十五里。」

菩提寺 在舊威遠縣東鳴角山,今廢。

天皇寺 在舊威遠縣北。

五雲寺 在舊威遠縣南。

龍興寺 在舊威遠縣東三十里。

文峰寺 在舊威遠縣南三十里。

寶光寺 在舊威遠縣西四十里。

柏林寺 ,在舊威遠縣北四十里,純陽題《古柏叢林》。

嘉定州驛遞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州

「凌雲」 水驛 站船六隻,每年修造銀一十二兩;水夫三十六名、庫子二名,共三十八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百七十三兩六錢;支應銀每月二十二兩,共銀二百六十四兩;「館夫今改。」 廚子六名,原編銀五十四兩,今議共減銀十兩八錢;每名實編銀七兩二錢,共銀四十三兩二錢;每年實用銀五百七十六兩八錢。

平羌水驛 站船四隻,每年修造銀八兩。水夫三十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百四十四兩。支應銀每月七兩,共銀八十四兩。館夫今改。廚子二名,原編銀一十八兩,今議共減銀三兩六錢。每名實編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每年實用銀二百五十兩四錢,按季於本州支領。

遞運所 :馬船一十三隻,每隻每年修造銀十兩;紅船八隻,每隻每年修造銀三兩,共銀一百五十四兩;水夫二百八十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千一十六兩。每年實用銀二千一百九十四兩,按季於本州支給。

凌雲驛陸站 :站馬四匹,夫二名,扛夫六名,歲支銀二百四十四兩八錢。

嘉定州水站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鋪兵 :白巖、九溪、綿竹、青皮、普庵、茅橋、磨池、橫梁、平羌等十鋪,司兵各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百十六兩,有閏加銀一十八兩;中渡、蘇稽、海會、古城四鋪,司兵各二名,工食銀各七兩二錢,共銀三十七兩六錢,有閏加銀四兩八錢。州門鋪兵五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三十六兩,有閏加銀三兩。內裁白巖、九溪二鋪司兵六名,工食銀四十三兩二錢,有閏加銀二兩六錢,抵補坍課。天啟七年詳允遵照,餘照舊徵支。

渡夫 「橫梁」 渡夫四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二十八兩八錢,有閏加銀二兩四錢。府河渡夫四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十八兩八錢,有閏加銀二兩四錢;《雅河》渡夫二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十四兩四錢,有閏加銀一兩二錢。內改一名於小灣渡撐渡外,一名銀七兩二錢,有閏加銀六錢。查係空閑,裁補坍課,詳允遵照。「尖山」 渡夫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有閏加銀一兩二錢;《蘇溪》渡夫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有閏加銀六錢;《峨眉縣》

界牌鋪 在縣東十里,接州界。

聖積寺鋪 在縣南三里。

程家河鋪 在縣南七里。

白答鹵鋪 在縣南十里。

青龍場鋪 在縣南二十里,入歸化鄉。

迴溪鋪 在縣北十里

界牌鋪 在縣北二十里,接峽江縣界。又云:舊制縣門、惠靈、迴溪三鋪,司兵九名,每名工食銀五兩二錢,遇閏加銀四錢三分三釐三毫,額編於大糧內扣支。

洪雅縣

高巖等渡:渡夫七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三寶寺」 渡:渡夫三名,每名各給銀二兩六錢。今裁。

修理渡船:「原編」 板料銀七兩二錢,今裁。

峽江縣

舊額,應遞馬三十三匹,每匹草料銀歲支三十六兩,遇閏加銀三兩。馬夫工食銀每名歲支二十八兩八錢,遇閏加銀二兩四錢。扛夫工食銀,每名歲支七兩二錢八分,遇閏加銀三錢六分。康熙初年,設馬四匹。後以衝僻通移,撤調兼補,改為二匹,照安徽裁四之例,歲支草料銀四十三兩二錢,遇閏加銀三兩六錢。馬夫一名,歲支工食銀一十七兩二錢八分,遇閏加銀一兩四錢四分。扛夫六名,歲支工食銀二十五兩九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兩一錢六分。又按《總志》:站馬四匹,馬夫二名,扛夫六名,歲支銀二百四十四兩八錢。

板橋鋪 在縣東十里

羅漢鋪 在縣東二十里。

土門鋪 在縣東三十里,接眉州界。

觀音鋪 在縣南十里

乾江鋪 在縣南二十里。

九盤鋪 在縣南三十里。

門坎鋪 在縣南四十里,接嘉定界。

鳳凰鋪 在縣西十里

雙佛堂鋪 在縣西十五里,接峨眉界。

雙路鋪 去縣北十里

高橋鋪 去縣北二十里,接洪雅界,又過十里甫接丹稜。

犍為縣

沉犀驛 驛丞一員,每季菜薪銀九兩;吏一名,每季銀二兩七錢;紙劄茶果銀每月三錢五分,每季一兩零五分。每年扣除月小一日不支。又支應銀:每月一十五兩,每季四十五兩。水夫二十五名、廚子二名、抄牌夫一名,共二十八名,每名每季工食銀一兩八錢。

「三聖驛 」 :驛丞一員,菜薪銀每日一錢。吏一名,每日三分。紙劄茶果銀每月二錢三分,每季六錢九分。每年扣除,月小一日不支。又支應銀二十兩。水夫三十名,廚子一名,每名工食銀每季一兩八錢。

下壩驛 驛丞一員,菜薪銀每日一錢。吏一名,每日三分。紙劄茶果銀每月二錢三分,每季六錢九分。每年扣除,月小一日不支。又支應銀二十兩。水夫二十名,廚子一名,每名工食銀每季一兩八錢。

以上三驛官吏菜薪、茶果、紙劄並水夫工食,本縣止給春夏、秋,不足,冬季各役在本州補領,有閏請詳補支。

馬二十五匹,每匹草料、雨具、鞍轡、人夫工食每匹銀二十一兩六錢,共銀五百四十兩,閏月各加六錢。

「縣門」 、石峒、淨江、石馬、杏壩、新窯、三聖、吟峨、紅巖、楊柳、《孝女》、下壩、賴里、隆池、沙溪、三江、石牛、竹園十八鋪,每鋪兵三名,共五十五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九十六兩;有閏各加銀六錢。又「迎恩」 、三溪、羅城、南陽、石板、老馬六鋪,每鋪兵一名,共六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四十三兩二錢;有閏不加。

象鼻渡:渡夫三名、費家渡渡夫二名。沙灣渡渡夫一名、孝女渡渡夫三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六十四兩八錢;有閏各加銀六錢。水夫二十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百四十四兩;有閏各加銀六錢。

募夫五十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六十兩。有閏各加銀六錢。

以上鋪兵、渡夫、水夫、募夫四項,俱在《條編》存留內。

陸站 ,額設驛馬二匹。馬夫一名,遵照「《安徽》例」 ,除「小盡不支」 ,每馬一匹,日支草料銀六分。馬夫一名,日支工食銀四分八釐。二項每季共該銀一十四兩九錢五分,按季赴按察司領給。扛夫六名,遵照「《安徽》例」 ,除「小盡不支」 ,每名工食銀一分二釐,每季該銀八兩四錢九分六釐,按季赴按察司領給。其草料、工食等項,前因錢糧不敷、每歲具領赴布政司庫收貯。本省及外省協濟銀內請領支給

水站 額設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六名。除小盡不支,照「《江南》例」 ,每名日支工食銀二分。二項每季共該領銀四十二兩七錢二分,按季赴按察司領給。

沉犀驛陸站 ,站馬四匹、馬夫二名,扛夫六名,歲支銀二百四十四兩八錢。

下壩驛水站 ,站船三隻,水手六名,橈夫一十八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

榮縣

飛仙鋪 在縣門左

高山鋪   、漁子鋪 ,俱在縣東。

觀音鋪   ,沙灘鋪   ,羅村鋪。

西沖鋪   、來蘇鋪   、橋頭鋪。

賴遠鋪 俱在縣南

白石鋪   ,筠山鋪   ,青岡鋪。

長山鋪   、來牟鋪   、竹園鋪 ,俱在縣西。

石筍鋪   、廣教鋪 俱在縣西南。

雙青鋪 在舊威遠縣城西十里。

餘廕鋪 在舊威遠縣城西二十里,抵榮界。《觀音》鋪 在舊威遠縣東十里。

界牌鋪 在舊威遠縣東二十五里,抵冨順界。瓦子鋪 在舊威遠縣北十里。

紙馬鋪 在舊威遠縣北二十里。

考證

嘉定州兵制考

[編輯]

州總

《峨眉縣志》

[編輯]

按舊《志》,「縣西南去為龍池,為中鎮,為玀𤞑,其地皆蠻種。自萬曆十五年大征繕後,土司管轄者歸附版圖,收為歸化一鄉,編立里排,每年認納馬價差銀。又恢復七盤子等處,收其田地,設建平彝等堡城池及太平、鎮遠等墩。遂題將原設本縣主簿一員、武職三員兼理把守,督領官兵防禦,於附近嘉、眉、邛、雅、榮、經等」 州縣,抽追工食,給散官兵。其丈出彝田,召民李萬朝等耕種,每歲徵租米,收貯堡倉,以充兵餉。自明末變亂之後,邊隘失防,平彝堡地方陷入蠻地。至

皇清定鼎,始全設武官衙門,分防各隘;以《峨邊營》遊

擊統之

峨邊營遊擊一員  ,太平墩守備一員,歸化堡千總一員  ,捲木營把總一員,牛漩堡把總一員。

馬、步兵共四百五十八名。其糧餉赴布政司支領。

隘汛凡九處  :太平墩  、歸化堡。

捲木營    牛漩堡  、金口墩。

楊村堡    、靖遠堡  ,新建營。

瓜蘆營

以上九隘,皆蠻彝錯處,為汛防要地。

嘉定州物產考     州縣志合載

[編輯]

州總

穀屬

糯稻 :有《百金早》、「三百顆」 、花殼、紅殼、豬脂、虎皮、尖刀等名。

粘稻 有毛香子、百日早老、鼠牙蓋草黃、黑泥、黃泥等名。

粟 :有黃沙、白沙等名,黃者佳,可以煮粥。亦有酒粟,其殼黑。

《黍 》:有酒、有飯。

蕎 :有甜、苦,春、冬四種。

麥 :有小麥、大麥、青窠、燕麥等名。燕麥亦名「油麥」 ,惟漂山中種之。

豆 有蠶豆、黑豆、黃豆、花腰、茶褐、箸頭、菉豆、豌豆等名。黃最多,黑最少,菉豆亦少。蠶豆,霜降種,清明熟。多食令人面黑,蓋傷腎也。

稷 惟深山中有之,以釀郫筒酒,亦作飯,稗 作麪。近亦以釀酒,頗清苦,須和糯米為之,糯居十之七。

芝麻 所產不多

菜屬

蒟蒻 大似南星,磨汁灰煮之成塊。《中元食物》見《通鑑注》,然非蒟醬。凡食須令及熟,生則戟喉,行疾損真氣。

蘿蔔 勝他地,老江壩者尤勝,大可重數斤。又有紅者,其色豔,然味不及白。

《莙薘 》俗名《厚皮菠》。

蔥 :小者名「香蔥」 ,然亦北方之大者。

莧 紅、白二種,紅者佳。

菠稜 :近於北地,傳種頗長而脆,絕勝往時矣。江豆 紅、白二種,紅者佳。

西瓜 勝他種,《但穰不紅》。

葫蘆 二種:「甜者食,苦者為瓢。」

《隨坡 》俗名「豬鼻孔。」

木屬

塔松 ,出峨山,狀如杉而葉圓細偃蹇如浮圖松 ,附郭者皆童然,惟遠近山差多而小可作薪,僅有高標數十株。

絲栗 ,實似栗而小,如北方榛子,亦可食,然味短。木似橡,可為屋材。

《青岡 即橡》,可薪可炭及斧柯。

紫荊 :其木最堅,可作油柞之撞,似閩中之轎竿木。

麻柳 :《葉似椿板》可造舟。

皂角 :牝牡二種,牡者不實。

茗子 :即野茶,可作杵。

《黃葛 》蟠石罅而生,不霑土潤多近水。

《潤楠 》黃楠 似真楠而非潤,尤不材,以為器則速蠹。

楸 木裡有文如花者名「花楸」 ,刺者名「刺楸」 ,惟深山中有之。花楸少,極良。

杉 無油,油者出建昌馬湖。

柏 楠 無巨材

竹屬

《鴛鴦竹 》,出《峨眉》,

鳳尾 細而叢生

對青 ,苦竹類,即所謂《金嵌玉》也。

花屬

《辟竇草 》,出峨眉山,光如螢火,或隱或見,雖夜其光不掩。

蟬花 :有青、紅二種,摘插樽中,經久不壞,春初即開。按《州志》有芷蟬花,此雲芷花、蟬花,各異。莎蘿 出峨眉山莎蘿坪,每萼數枝,多者十餘枝,開共蔕,大可尺圍,色有大紅、粉紅、白三種,燦爛如錦,散滿谷嶼中。山僧呼為莎蘿花,惟此山有之,移之他處,則槁而不生。

《紫薇 》二種。近紅者佳。

《賽蘭 》,即黃白以染香者。

西番蓮 :似蕉而小,紅色。

「延景 」 栽假山上紅者佳。隆冬盛開。

葵 莖高而花大者,不多見。

茜草 ,深山中有之,然不見其用,惟採取以貨之他所。

向日蓮 :有黃、白二種。

藥屬

黃連 產於山巖人跡罕到之處,採者必以藤繫腰,懸於巖上,自為升降以覓之,然亦不能多得。

《三七 》,俗名《見腫消》,但力薄,不及廣中。

《黃藥 》味苦澀,取其色易入。

貨屬

白蠟 蠟樹似冬青,近水買蟲。他處以清明時用桐葉包裹,掛於枝上,最忌風雨,至孟秋則枝皆似綿矣,然盈縮不可必。

粗竹紙 ,俗用以作楮錢。

茶 產九峰者佳,初出時不異天池,然不多,率以偽者參入之,便惡。

酒 釀具苟簡,色味不佳,惟在外覓方者,稍見清辣,然亦不可多得。

鹽 成餅者不澀,散者則否。須用竈灰滴去鹵水,乃稍可用。

「放光石 」 ,出蠻地山澗中,雨後覓之,大者如指獸屬。

請幫助識別此字。 《食銀杏》,頗肥而美。羽屬。

《山》。請幫助識別此字。 喙足俱赤,身似鵲,尾長可觀。鶴比羊, 喙長足赤,似鶴而非者。

拜天子 ,似瓦鵲而稍大,頭尾俱點如拜者,鴈 前此未有。近間一有之,少不成陣,俗名「天鵝。」

鬼車 ,俗名九頭蟲,不見形,常以夜晦過,啾啾作聲,里人擊竹器喊聲以逐之。俗雲「滴血。」 或落羽於人家屋上,則不利梟及此物與鳳凰並生鱗屬。

魚舅 ,味肥。出《中鎮》河。

桃花魚 :形小味美,備五色。三月內水淺處可得。

墨頭 以立春後泛子乃盛行,漁者以火燭之,輒止味肥美。過此時則不然,從古有之,未必《爾雅》,研池一滴,便能染也。按《總志》:「形如鱓,惟郭璞巖前有之。世傳璞著書巖上,魚吞洗硯之墨,故其首黑。」

鱓魚 在在有之,不限時節,味佳為諸魚之冠,或曰魚舅。按《總志》惟嘉州有之。

江團 ,一名「水底羊」 ,出江水。蕎熟時得之,無鱗,肥而美,然易敗。

《客朗》魚 似鰣魚,嫩而美,不易得。

泉水魚 出沫東,似墨魚而小。

臨江魚 出臨江溪,潔而美,大不盈三寸。嘉魚 出青衣水,非丙穴之嘉魚,不甚佳。按《總志》:「每歲三月隨水而下,至七月逆水而上。鯢魚 小而無鱗。」

鰻 :一名「蛇魚」 ,漁者忌之,人亦不食。

嘉定州古蹟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州

龍游廢縣 在州治東南二百五十步。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縣併入焉。今為遞運所。

平羌廢縣 在州治北四十里。今為平羌驛。凌雲巖 在州東凌雲寺前。一徑沿巖下,寬五尺許,平視三峨,俯窺二水,為一郡勝概。蘇東坡每載酒遊此,有「生不願封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 之句。

明州守郭衛宸刻「蘇東坡載酒時遊處」 八大字於巖上。

《放生碑 》唐建,在凌雲寺前。

歌鳳臺 ,在州治「三峨館」 ,繪楚狂接輿像。黃花臺 ,在州治東北二百步。

雨化臺 在州治凌雲寺。

爾雅臺 在州東烏尤山,臨江一臺。相傳郭璞註《爾雅》於此洗墨,池中魚盡黑。今此魚惟春初出遊,上不過十里。暮春則藏臺下。昔人有「墨魚猶自向燈來」 之句。

「尊賢堂 」 在州治西,有《李白等七人像》,今為先賢祠在。

文廟西南

盡心堂 在州治內。宋楊王休以一路渠堰源派鍾泄,及西南邊塞堡障道里斥堠,繪之壁間。太白亭 在州北十里錦岡山下,即平羌峽。太白曾遊此,人為立亭於上。亭廢,尚有石斗、石鯨在荒址中。又云:「太白讀書於此。」

「清音亭 」 在州治凌雲寺九峰坎,蘇東坡讀書之所,有東坡書額並邵博《小記》。

競秀亭 在州治西。宋陸游詩:「是邦山水窟,領會得佳處。竹葉泝江船,春薺隔煙樹。」 亭已久廢。成化中,知州魏瀚重修。

曠怡亭 在烏尤山絕頂,即景純註《易》之所。涪翁亭 在州治南。宋黃嘗有詩:「水遶烏尤談笑外,江連洪雅畫圖中。」 魏瀚建,今復廢。

八角亭 在州學明倫堂後。

勸農亭 :在州治,知州鍾振建。

「三高亭 」 在《三峨》書館內,以其面三江之勝,故名。

先天閣 在《高標》絕頂,舊有琳宮。弘治中,知州瞿剛更今名。設「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 之座於其中。

大像閣 ,在州治東九頂山,鑿石為彌勒像,高踰三百六十尺,建七層閣以覆之。

枕江樓 在州治東,宋建。左窺龍泓,右瞰烏尤,高明爽塏,盡得江山之秀。

壁津樓 在州治東南隅。跨城為樓,下瞰三江,三峨九頂,森列左右。宋提刑陳謙建。

荔枝樓 宋建

萬景樓 在治南。宋郡守呂由誠建。宋齊愈詩:「面贍北闕三千里,俯瞰嘉陽十萬家。」

景蘇樓 在爛柯洞前,知州曹介建。

「明月樓 」 在州治譙樓右,以「明月湖」 得名。《峨眉縣》

綏山廢縣 ,在縣西四十餘里。隋升綏山鎮為縣。唐改屬嘉州。宋初,省入峨眉縣,後地入州境。羅目廢縣 ,在縣西南九十里許。唐麟德間,開生獠置,屬嘉州。宋初省入縣。

神水 ,即玉液泉,在峨山大峨石下流出,渟泓澄澈,味頗清洌。石上有呂仙、陳希彝題蹟。昔智者禪師居中峰,常飲此水,後病臥荊州玉泉寺,思此水,俄有麗女入禮,自稱玉泉。龍女曰:「師思峨眉水,吾能致之。」 師曰:「果爾,吾昔寄一缽一杖於彼,能與俱來,吾始信也。」 已而龍女以師缽盛水,攜杖自玉泉中出,師飲而愈,始「知此水通荊楚。」

《石船 》在南目坪下河間,從純陽殿向下望之可見。

紫芝洞 明弘治年間,四川督學王至峨眉羅目街,言地中有異物,掘地果得呂純陽題「紫芝洞」 三字,旁註「一山吾道人書碑刻」 ,筆意奇古,迄今猶豎道旁。按《總志》,綏山之腰有洞,山腰結成芝形,懸洞口上。

玉蟬洞 在綏山,可容十數人。洞壁石色如雲母,彷彿見背皆衣絛,相傳為玉蟬屍解處。溪下有石,刻「玉蟬灣」 三字,筆意古勁。

孫真人「藥臼藥罐 」 在雙飛橋側「觀音閣。」 罐銅質,大容數升;臼,鐵質,有六足,重二十餘斤,製甚古樸。

牛心石 在雙飛橋下。狀如牛心,漱水有聲,牛心寺即以此名。

呼應臺 在峨山上。相傳唐天寶初,孫思邈導行雲至庭墀,見元宗求賜武都雄黃,敕遣中使往賜。山中不知其棲隱處,因置之崖上,炷香宣詔。俄見其形,謂使者但留雄黃,自取之石上有硃書謝表,旋錄旋滅。

宋皇觀 ,在峨山。相傳軒轅訪道於天皇真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經處。今尚有授道臺。

歌鳳臺 在神水上,即楚狂舊廬也。明弘治間,四川督學王以《歌鳳》題其祠,因以名臺。

睹光臺 ,在峨山絕頂,臺東向,懸巖萬仞,雨後輒有雲氣紛郁而上,至巖數丈輒止,僧稱為兜羅錦雲。俯視巖腹,有大圓光,偃臥雲上,外暈三重,青黃紅綠色相間,光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己形,舉手動足,影皆隨形。然光中惟己形自見,同觀者不互相睹也。光將現時,有鳥鳴,若雲「佛現。」 佛現者,因以「佛現」 名鳥。

真景樓 去縣西南五里,即今聖積寺了寶樓。門前有古慈福院碑,明萬曆壬午年分巡道高任立。按本縣志,寺觀內又雲「了鴇樓」 ,未知孰是。水星樓 在城中街,因兵燬,今存基址。

鴈門樓 在縣北二里,因兵燬,今存基址。「峨山真境」 樓 去縣五里。

洪雅縣

廢洪雅縣 ,在縣西四十五里。《寰宇記》云:「後周武帝初立為鎮」 ,隋開皇十二年,改鎮為縣,元並革為洪雅鄉,成化間,仍為縣。

廢嚴道縣 在瓦屋岡,址猶存。《漢書》載:「鄧通,南安縣人。」 今南安廢,屬峽江,文帝賜通嚴道銅山,在洪西南境。

流杯池 在八面山半,吳大郎所鑿。

苟王寨 在八面山半。懸木梯而下,崖上刻唐、宋、元避亂人姓名甚多。

龜山古祠 在義恭壩石坊。上刻「龜山古祠」 四大字。

彝獠誓碑 《寰宇記》:「在洪雅市中。」

《張道陵碑 》漢靈帝時,在「洪雅易俗鄉」 上有「嘉平二年三月一日」 等字。

「修文井 」 、「洗墨池 」 俱田錫讀書處。

「看花臺 」 即葛洪煉丹處,在花溪江中,夏漲不沒。

歇馬臺 ,在董村山,相傳吳大郎歇馬處。真武臺 ,在尉廨後。

仁者亭 在縣北九勝山。額曰「靜氣自得。」 知縣周諮謀建。

知者亭 在縣南隱蒙鎮。江右知縣周諮謀建,額曰「活潑潑地。」

六遊亭 :在月珠寺內,知縣楊麟修。

桂溪亭 在六遊亭西,縣令聞道立建。

心遠堂 在聖壽寺後

遺直堂 在縣北。正德間,知縣楊麟創建。「飛仙閣 」 在三堆山。

桂香閣 在學城外

蓬瀛樓 在土主祠前

《螽斯》樓 在二峨山,邑令聞道立建。

明月樓 宋建

峽江縣

鶴洲 在縣北二里,即「三洲」 之一也。虞允文子方簡卜居洲旁,多花竹之勝,今廢。

南安廢縣 在縣西北十里。漢為邑,即此。今為南安鄉。舊有鄧通故宅,今廢。

安和里 ,在縣北三十里。元焦豆,牛生二犢在此。

龍腦石 在縣西北五里千佛巖下。潭中頭角森然。

象鼻巖 去縣北五里,與龍腦石相映,插入江濱,舟行望之,儼然象鼻。

花腔鼓 去縣西北五里,雙巖並峙,儼若鼓然。「馬蹄石 」 在縣西北五里江岸,形如馬蹄。「酒泉 」 在治前數武,今廢。碑刻尚存,書係《八分》,精雅絕倫。楊升菴以為漢刻。今觀其年號,則在宋淳熙間,但半沒不可句讀,知者惜之。

《異文端石 》。宋太平興國四年,邑民王諸得江石二,皆黝質丹文,隱起成字,一曰「君王萬歲」 ,一曰「趙二十一帝。」

鳳頭石 ,昔提學王懋倫識於江濱,上有文若「鳳頭」 狀,命縣令陸綸寘於學宮,今無。

古涇口 ,去縣西北五里。昔秦惠王徙秦人萬家於南安,思涇水不得,飲此似之,故名。石壁上有「古涇口」 三大字。

《牛皮溝 》在牛仙寺旁。建寺時,牛用力為多。工成,牛仙去,溝即牛脫化處也。

仙掌洞 去縣西北五里。相傳李阿真人飛昇於此,擊掌洞門跡尚存焉,今人謂之「紫府洞」 是也。其山雲常五色黃居其中,邑中有大喜慶則現。跨江而交於千佛巖之巔,土人謂之「金橋。」 千佛巖 去縣西五里,數峰嶄然,巖石峭拔,唐人鐫佛以千計。西巖瀑布,響振林壑。

白龍洞 ,去縣東十里,古鐫石龍於中,遇旱祈禱輒應。

探原洞 ,張庭讀《易》之所,中有月窟天根四大。

龐坡洞 去縣西北三十里,古善士龐德公夫婦隱此。巖石峭拔,曲折幽邃,真佳景也。洞中深不可測,昔人列炬遊之,將十里,聞有雞犬水聲,驚怖而反,後再無敢入者。

虎擘泉 按《明一統志》:「在鳳凰山,唐契覺道人結庵於此,有虎為之擘地出泉。」

《開道碑 》在邑西,通蜀郡青衣越巂道中有「漢和帝永元七年」 、「八年」 等號,今碑久失矣。

清靜軒 宋高宗隸書「清靜」 二字賜皇甫坦,因以名軒。弘治中,耕者得一玉印,刻曰「衛生藥寶」 ,又一藥臼,碎以鑄器,遇火即為煙矣。《總志》云:在弱漹鎮。

大觀軒 在崇聖寺,以「大觀山」 為名也。

紫君軒 宋南安氏恬憩之所。

覽勝軒 在縣西北五里,崇聖寺後。

超然亭 在靈泉觀內,宋於續建。

登仙亭 宋縣令張如建。

蓬萊閣 「在崇聖寺後」 ,宋建。

水雲閣 在「千佛巖。」 明縣令楊可賢建。

「家慶樓 」 在弱漹鎮,有記,魏了翁隸書。

望峨樓 :縣令葉復茂建。

桂華樓 在文昌祠後。宋吳宗旦詩:「金波銀液泛仙槎,妙手梯雲折桂花。文閣風吹香滿袖,一枝長近玉皇家。」

駕說堂 宋縣令楊仲修建。

平川堂 正德七年,縣令陳光創建。張喜「重修」 「同人書院 」 ,宋建,今廢。

平川書院 昔為鄧艾祠,後易為書院以造士,後改為「忠臣宿公祠」 ,今廢。

一崖書院 在縣西北五里千佛巖之上,宿公進讀書處。《石刻》今存。

探原書院 在縣西五里,依鳳寺之左。邑先哲講《易》於中,故名。

犍為縣

資官舊縣 ,在縣西南。晉義熙置,後省入縣。玉津廢縣 ,在縣內。隋大業間置,唐屬嘉州。宋初省入縣。

沉犀城 在縣南。後周保定間築,隋開皇間廢。應靈舊縣 ,在縣內,洪武初併入縣。

子雲舊城 ,在縣東。子雲曾居此,後人避兵,築土城於上。

安樂窩 去城南二里。邵博宅。

鳳凰臺 在縣西北。萬曆初,知縣徐景元建。「子雲亭 」 在治南三十里。

榮縣

《古榮州 》,在榮王府右,唐貞元二年建。今碑移東橋。

廢紹熙府 舊州治,宋理宗紹定六年二月丁亥,陞為府。元末兵燬,偽夏建萬戶府。《碑記》略云:「府治背水面山,形勢高爽,平林廣阜,前後映帶,雅稱大邦雲。」 按府治既沒,碑文今可見者三:一、儒學封祀,《五臣碑》末載紹熙府儒學教授宜差從政郎支南榮跋;一、榮德山磨崖刻《判紹熙府曹公保守記》;一、洞雲寺刻《紹熙府》榮德縣寺僧記集,《州志》者謂府無據,人因光宗潛邸及登極改元紹熙,誤呼之爾。及考其志中載本州便民事蹟,記內雲紹熙府自昔二州四縣,可為確証。按《總志》,紹興舊府縣西,元建,遺址今存,與紹熙府異。

古南安縣 ,距縣五十里,遺址存。

古公井縣 ,去城南八十里。隋開皇三年建。宋紹熙四年併入榮州。《總志》:「公井舊城在縣東,唐武德元年置。元中統元年併入縣。」

廢和義縣 在城南

廢榮川驛 去城南二里。

廢白沙鹽司 在城東

廢銅麻鹽司 去城南四十里。

《八方琉璃》舊井 ,今為池。

「槐花井 」 在城中,水清冷異他泉。

《古流杯池 》,今沒於堰砌。

古郊社基 去城南十里。

古穰基 :去城東七里。

古《九域圖碑 》在文廟後。

榮王舊城 在縣西。宋光宗紹熙元年,詔以衛國公昀為皇子,賜名貴誠,封榮王,築城周二百丈。元末,廢址存。

旭川舊縣 。隋開皇十年置。元中統元年併入縣。

嘯臺 在縣東,孫登嘯處。宋陸游有「孫登載酒雲生履」 之句。

釣魚臺 在縣南十里榮川之濱。相傳榮隱先生漁於此。水中有二大石,唐人篆《心月磯碑》於上。今碑移入縣譙樓下,知縣王夢魁刻「一絲九鼎」 於石,高三丈許。

栗亭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漢縣名無考。郡人蔡廉講《易》於中,今廢。

「一勝」 亭 「在嘯臺」 右,今廢。

歸來亭 在雙溪左,今廢。

龍門亭 在龍洞上,今廢。

迎恩亭 在縣西,今廢。

省耕亭 在縣東,今廢。

賞蓮亭 「在縣後」 ,今廢。

勸農亭 在縣南。知縣張九思修,今廢。

仰高亭 在鳳棲山畔。知縣熊大輅建,今廢。「濯纓亭 」 在縣南,今廢。

六合亭 在縣署內。今廢。

來薰亭 在舊土城內

「此君軒 」 為察院行臺,久廢,在縣巖後山。講教堂 在縣北五里。宋王庠、王序讀書之所,今廢。

歲寒閣 在縣南真如崖下。宋守李燾建,今廢。萬景樓 在縣西鳳棲山。知縣熊大輅修,今廢。清富樓 在縣西城榮王府內。宋郡守岑象修葺,今廢。

橫溪樓 在縣北三里,又名「雙溪閣。」 宋學士王序建,今廢。

譙樓 唐武德三年建,在中街,石基高三丈,巍然邑鎮。知縣孫欽改為縣。

睹仙臺 在舊威遠縣六十里,昔有仙遊於此,古碑剝落。

護城臺 在舊威遠縣學後。

陵墓附

[編輯]

本州及《峨眉縣志》俱未載。

洪雅縣

宋主簿毛朝弁墓 在「月珠山後。」

峽江縣

二楊墓 在縣南二十里漢川鄉地,有碑二通,形貌古甚。其一鐫「漢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宗字德仲,墓道」 ,一鐫「漢中宮令楊府君諱暢字仲普,墓道。」 俱隸書。今石尚存,字漂沒不可識。按《總志》,在治東二十里。

梁王墓 ,在縣北三里。昔梁武帝封其第十子蕭信於蜀郡,後卒葬此地,因名「梁王漕。」

犍為縣

邵伯溫墓 伯溫,宋康節邵雍子,仕至四川制置司參議,卒葬於此。

榮縣

古周榮彝公墓 ,在縣南十里。

古姬子居墓 ,在縣北五里。

宋衛尉寺丞、諡靖公楊見素墓 ,在縣南二里。宋贈通奉大夫王夢易墓 ,去縣北四里,賜號廉遜先生,諡「靖節。」 朝散大夫王庠墓,光祿大夫禮部尚書尤袤墓 ,去縣南二十里。禮部尚書劉光墓 ,在縣南二十三里。

進士勾龍湜墓 在縣南十二里。

朝奉大夫王庭堅墓 ,在縣南二里。

嘉定州部藝文一

[編輯]

《修城記》
明·張鵬

[編輯]

國朝著令,郡縣有衛有所,始有城。蓋要害必屯兵,屯 兵必設備,備無踰城也。故有城以為備,餘雖大郡縣 弗城也。《洪雅》介在蜀西南,邑且小,復無屯兵,則自昔 無城也固宜。正德戊辰,蜀民起,為盜,弄兵潢池,竊發 萑苻,勞重臣而後定。然當時有城皆不陷。重臣議曰: 「備無踰城也。」已因便宜,下令所司,雖無屯兵,皆城焉。 邑有城自此始。戊辰迄今踰十年,無良有司,苟且卒 事,雖甃以石,弗堅弗完。雨至輒圮,與無城同也,民財 力則並竭矣。甲戌,楊侯來尹茲土,周行嘆曰:「是何以 衛民也?」慨然志於改築,徐視其民,凋瘵甚焉,乃卵育 而乳字之。既二年,瘠者起,流者復,民庶且豐。侯視其 力可用矣,遂請諸當道。或止之曰:「寇息矣,惡乎城?」侯 曰:「有司之政廢,而後寇盜之端起;城池之備弛,而後 寇盜之患長。蜀郡縣使始有城,寇必不至,以至陷也。 今不城,後有急,惡乎禦?」以《三川大勢》論,雅州鄰吐番, 通南詔,蜀門戶也。邑去雅州僅百里,且㨿東南上游獨可無城耶?余以其言白當道,合辭曰:「楊令議是。」侯 得請。乃窮日夜,殫心力,經營規畫,弗亟弗弛。自丙子 冬十月始事,民負畚荷鍤,登登馮馮,築杵恐後。越丁 丑春二月,聽民歸耕。逮十月復事事如初,再踰月告 成。侯之功不與斯城同罔極耶?眾咸曰:「願勒之,庶來 者有勸也。」侯名麒,鄧川人,起家弘治壬子鄉進士。

《九峰書院記》
朱廷立

[編輯]

柱史雲夢熊子按節嘉定,乃與少參何子、僉憲鍾子 謀築書院於九峰山,其守郟子鼎領之,乃今工竣。於 是訓導蔣瑜者持鼎之牘來請記。余曰:「建學育才,國 典有常,乃復有書院耶?」瑜曰:「九峰有奇勝。」余曰:「書院 固以勝耶?」曰:「嘉之士且眾,學舍弗容,士業弗集,以渙 散之累也。茲之舉,學宮之翼也,勝其次耳。」余曰:「然。汝 謂諸子之為是謀也,為進取者之便耶?」瑜曰:「是非所 敢知,願教焉。」余曰:「不然也。夫學,覺也,士類聚而講說 之,求以覺此心焉爾矣。是故善學者,充吾本然有覺 之心,以行於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各中其 則,是曰正學,是曰正道,而吾始謂之完人。非是之學, 不謂之道,烏得為完人耶?故曰:三代之學,所以明人 倫也。」子謂書院者,學宮之翼也,其道乃在於是。若曰: 「吾之為是也,將以便民之進取也,則士之於家容膝 之地,皆能為之,雖學宮可虛也,奚書院也歟哉?」瑜曰: 「瑜也,聞命矣。學貴立本,功在知要,願奉以授之為《書 院記》,歸以致於郟子。」余曰:「然。」熊子名爵,何子名鰲,鍾 子名錫稽。

《改建宋諫議田公修文書院記》
劉江

[編輯]

明興,聖道中天,文教大闢,一百六十年薪槱作人之 化,士以道德功業、氣節文章著者,炳炳烺烺,遠軼前 代也。大都涵泳聖真,出之修道之教,迺黌序之外復 有書院,率以景祀賢哲,彰前迪後,助流政教之所未 逮,國家崇文重道,若斯之勤也。吾邑《洪雅》,風土靈潔, 在宋科第,櫛比如董氏祖孫父子兄弟蟬聯繼美者 十三人。其正直立朝,光史冊而昭來茲。有《表聖田公 邑故祠》公九勝山麓,廡櫳圜道,無有也。陝令來守茲 土,拜公宇下,慨然改建而更諸爽塏。而慮夫時詘之 舉贏也,已纍,歲課之,通計若干緡請兩臺報可,且檄 公鏹佐之。乃占氣筮良,庀材鳩工,堂廡閣楔,盡依夫 子之牆,欲下路人之馬。祠成,而形家者言,址在黌宮, 艮垣,棟宇翼翼,遙與巽土文昌閣相輝映,靈運因之 益開。先是,公讀書邑之沙溪寺,緇衲有公像在焉,垂 數百年,凜凜有生氣。侯迎妥於堂,匾曰「天下正人」,曰 「古之遺直。」本文正范公、文忠蘇公之頌。闢其門曰修 文書院,即公讀書處,名修文山雲。已,率章縫弟子禮 數擬釋,望瞻仰而興「百世之風,將所謂《周禮》盡在魯 矣。」公以太平興國擢進士第二,拜左拾遺、直史館諫 議,歷仕兩朝,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朝貴側目,人謂宜 少晦以遠禍,公不移,疏凡五十三上,不欲藏副示後 謗,時賣直,悉焚之。今讀其《遺疏》十三篇,參天地之化, 關盛衰之運,說者方之賈誼,未足盡公也。當時太宗 褒詔「優答,真宗手集以貽仁宗。初,趙普為相,令群臣 章奏先封白君臣上下之間,庶幾千載一時,而惜未 究其用也。范希文、司馬君實、蘇子瞻皆一代偉人,而 仰公正直,甚以不得見為憾。想公之精誠正直,有橫 絕一代而克塞兩間者,其修之文也。」蓋公少負奇氣, 博通古今,已有擔當世道之志。長游長安,與昌黎韓 丕復棲驪山白鹿觀,數年,器志大成,始出為世用。彼 其四十年繕修工力,修之意,修之身,剛大正直之氣, 固得之定靜安慮之後,其修之文也。士生其鄉,距公 幾七百餘年,武寥寥焉。噫嘻!王通以來,世無河汾之 席;鄭莊而後,時乏北海之門。惟造士有塾,塾有期,期 有課,課有高山之仰。或亦王之席而鄭之門也。侯遷 公祠,闢為書院,意在斯乎?《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諸生處有正學,出為正人,如田公者,踵相接也。是侯 之所期於今日者也。余佩《大學》揭,治國平天下,先修 身,先正心。夫子曰:「人之生也直。」而子輿衍之以直養 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易·文言》括之曰:直言其正也。 上修此為教,下修此為學。夫士患不正,直耳。一正而 道德備,修止矣。建天下之事業,立天下之氣節,煥天 下之文章,皆是物也。曰:公以全收之,其修之文也歟 哉?士服膺聖訓,豪傑易興,願學其學,人其人,家修廷 獻於前哲。道德功業,氣節文章,豈有讓焉?前哲為伍, 以知斯文之未地也。侯功偉矣,而侯與田公若脈脈 一心者。公出典睦州時車甫下,建孔子廟,興學造士, 請天子頒國學、賜《九經》,教諸生,睦人文遂彬彬盛,後 事之師師,前事之不忘,公前作侯後因耶?至恢倫堂 崇雉牒,後先與書院次第舉侯,皆不以裨益吾洪者。 損民而文,勾自奉以供茲役也。作人棫樸,而捍吾圉, 遠矣大矣,宜不一書,茲不贅。侯名嗣宗,號潁湛,楚公 安人。

《蜀水記》
祝之至

[編輯]

楊升菴云:「四川以岷江、沱江、白水、黑水為名,江則合而言之也。《家語》:孔子曰:『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 及其至於江津,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郭璞《山 海經注》:『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 江水所出』。夫所謂北江者,疑即中江也。其水下流歷 五津,過馬頭巖,至灩澦,合眾派而始大。」王象之云:「江 之內水有七,曰綿水,曰雒水,曰湔水,曰嘉陵水,曰渠 水,曰巴水,曰涪水。出於綿竹之神泉,曰綿水。」古有神泉縣 「自紫巖山逕德陽,出於什邡之章洛山,曰洛水。自什 邡入洛,分流於永康之湔堰,曰湔水。逕導江,崇寧九 隴濛陽亦入雒,三水皆合於雒,逕資簡富順,至江陽 與江合,發於江油之清川,逕潼綿東至合州,曰涪水。」 其實自西羌至劎,則清川者近言之也。中載潼、墊二 水。升菴云:「蔡松年補《南北史志》載,吐谷渾酋長阿豺」, 登其國西疆山,觀墊江,問群臣曰:「此水流更有何名, 由何郡國入何水也?」長史曾和曰:「此水經仇池,過晉 壽,出宕渠,始號墊江。《水經注》載潼水自華陰縣南入 墊,則二水皆合涪也。自隋煬改合州為涪陵,移墊江 於忠州。桂溪則今之墊江,古之桂溪也。發源於沔水 之青泥嶺,逕巴達之伏虞,西南至於」渠,曰巴水。出萬 頃池,逕明通至渠,與巴水合,曰渠水。兩水既合,逕廣 安新明,至合州,與嘉陵涪水合。嘉陵水與西漢之發 於嶓冢山者,至略陽合,由廣元昭化過蒼溪,與宋江 合,至保曰閬,閬即《書》之所謂漾也,又名白水,皆匯於 渝城。其外水有三:曰青衣,曰羊山,曰馬湖。青衣江一 名沬江,出崍山,至榮經與羅夷州水合,至雅州與靈 關之和夷水合。羊山出鐵豹嶺,逕嘉定與沬江合。祝 穆曰:天下大川以漢名者有二:班固謂東漢、西漢,而 沉黎之發於飛越嶺者不與焉。則羊山亦名漢水也。 馬湖即金沙江,自夷都至敘,所謂黑水也。沈約《宋書》 曰:資江為中江,涪江為內江,中江即沱江也。《水經注》 云:「沱江,開明之所鑿。」未知果否,姑記以俟。

《採木記略》
毛起

[編輯]

《洪雅》:「採木之難有七:往歲木材多近水次今近者數 十里,遠者百里。山多危峰窮谷,古所謂不毛之地。夫 近則易為力,遠則難為功,此一難也。凡木之產山,必 穹窿嵂崒,黎土深箐,方能幹霄蔽日,備大棟之用。然 性多香蠹腐貫,伐其十得一二焉以為幸,或有盡一 山不成一鍾者,此二難也。凡水之道,越岡度嶺,必有 飛棧焉。巖砦嶔」,請幫助識別此字。「必有偏棧焉。凡棧必以巨木為之, 下皆以樹實其空竅,兩旁拖服廂棧,或數十丈、百餘 丈,有遠數十里者。此皆浮功浪費,難以歲月計,此三 難也。凡木之行,釁牲釃酒,祈神籲天,而後繫纜以挽, 挽盈數百千人終日不移寸,如饑馬之齕草焉。或一 行數十丈,或百丈,挽不及趨,若有神以相之。凡木之 登架,首有枕木、撥」木,或中架落箐,雖盈丈之木,勢如 拉朽,少有完者,幸完則施繳車綆而陟之,為功萬倍。 盡陸臨江,謂之點水,千人呼唱以為幸。然江多巨石, 激浪漩伏盤渦,勢不可磯,度此始為成材,然為水所 衝折,十或減三四。此四難也。山在蜀西南徼外,故邛、 莋諸夷不格化木,商至多予金帛布繒,謂之「山本錢」, 需酒肉犒勞不時至;稍不如意,則以革纏縛人於道, 懸索償值,若販賈焉,官不為取。其人非死,轉鬻他夷, 無可逃者。其夷道皆度索尋艟,人跡不至。惟土夷慣 習跳梁,於上甚捷便利,刃不釋,身與命俱,故不敢激 恐為變。此五難也。山濃雲淋,雨不時至,古謂之漏天 者也。春夏之交,瘴癘中人轉相傳染,人「不敢近,病無 生理,枕藉莫收,腐穢之氣達數百里,夔魈蛇虺之怪, 往往而有,亦能殺人。此六難也。鳥道羊腸,挽運之夫, 不可擔簦負戴而行,十數鍾致一石,以故人食不再 飽,饑疲勞倦。又無室以居,蓬木編葉,故易蒸沴之疾。 此七難也。斤斧器械,諸工匠之費不與焉。」嗟乎,此特 言採木之苦耳。及至,請官視,鳩眾僝工,轉輸萬里。江 湖河閘,或流或連,夫動盈億計,為費不貲,波濤風雨, 諸苦倍出。比歸考工之室,在廷臣工,增秩賜金,拱手 以享其成,誰復言採木之苦者?

《築隄禦水議》
陜嗣宗

[編輯]

縣南岸義和一鄉,田廬半沒。馮夷先年亦曾議修,而 迄無長計。非以夫役不均,偷安偏累,則緣布置無策, 冒用廢時。兼之董事者惰穢乾沒,而編籍者任意脫 漏,工之成也,何日之有?且南岸下市壩一帶,沙鬆土 薄,春不可樹,冬不凝冰。非有厚土高柵密柳根盤難 以固其基,非多竹簍纍石,縱橫交鎖無以遏其衝。非 預勤工備料,察田之多寡,酌地之近遠,而輕重布之, 俾其勞逸均而甘苦適,令人人協心,而種種應手,終 非畫一經久之算。亦嘗細察之矣。夫以下市有人有 田,然或田在此而居則在彼有田宅現在本處,而稅 糧向寄人別里者,則編夫要矣。逐戶而督之,非法也。 宜以本壩中心為界,近河者以一石「田為夫一名,十 石有十總,百石有百總;遠者以一石三斗為夫一名, 十三石為十總,百三十石為百總。各挨次編定,多者

分撥,少者幫合。總各率其夫,夫各勤其力。」彼近者災
考證
切剝膚,遠者患及脣齒,有不躍然圖捍者乎?則稽田

要矣。田畝數載魚鱗簿就,一鄉有鱗長,而《各家歸戶 冊》與《塘堰水分簿》,至較然也。且令人各報其田,人共 覺其隱,照種認夫,照行口認隄,仍各插簽為界,畫界 砌築,而廣狹高卑有定程也,什百丈尺有實數也。即 狡黥者欲就中盈縮推諉,而所睹記田畝者最確,誰 任那移而不各凜凜畢事者乎?則辨用要矣。河流湍 急,河口寬淼,會須於應塞處丈量明白,仍各分差等 而計其什用度木欄若干、竹簍若干,仍共稽編夫若 干,何戶幾總、幾夫、何人、幾竹幾木、何竹木、幾錢幾分, 按田糧之實數而次第程之。不分士民亦不分城市 村鎮,誰無思患豫防而吝有備無患之具乎?則擇人 要矣。然夫雖編而不無暗銷希免、混頂躲避者,田既 察而又不無欺詭增減者,辨用物料雖布置而又恐 有賄脫不理,墮累難承者。為今日計,工責在長吏所 為,巡行監督,「日日而程之,人人而稽之」,則佐領方終 日兀坐無一事,何靳於拮据而不悉心力以董率?且 合邑猶有公直廉能之義,民保長在選擇而令集事, 是亦可效一臂而濟緩急之用,無虞獨拍不響,獨力 難成矣。至夫從中壩大河沿邊取土,就湮沒故道,用 船運石,是疏其流,轉其衝塞之易易耳。若自城西北 外始修文山至節峨渡等處為邑城防。東南外由下 壩至關祠前,為附郭防,皆近二百丈,士民併力築之, 庶幾免削割之災乎?

嘉定州部藝文二

[編輯]

《夜宿龍吟灘思隱者》
唐·岑參

[編輯]

官舍臨江口,灘聲已慣聞。水煙晴吐月,山火夜燒雲。 且欲求方士,無心戀使君。異鄉那可住,況復久離群。

《初至犍為作》
前人

[編輯]

山色軒檻內,灘聲枕席間。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 雲雨連三峽,風塵接百蠻。到來能幾日,不覺鬢毛斑。

《登峨眉山》
李白

[編輯]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 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 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 還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黃金獅子承高座,白玉麈 尾談重泉。我似浮雲滯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一振 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峨眉山月歌》
前人

[編輯]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谿向三 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頂》
宋·蘇軾

[編輯]

膠西高處望西川,興在孤雲落照邊。瓦屋寒堆春後 雪,峨眉翠掃雨餘天。

《虎洞》一名少陽一名飛霞
陸游

[編輯]

空山秋高木葉黃,茫茫百草凋秋霜。逶迤深谷白晝 靜,群鴉競噪眾鳥翔。洞中有虎何猛烈,牙如利刀爪 如鐵。奮髯掉尾初出穴,昂頭四顧吐其舌。雙睛忽動 飛電迴,層崖長嘯陰風來。山中藜藿誰敢採,野外狐 兔皆悲哀。嗟虎之猛有如此,自是貪殘日無已。豈無 壯士裴將軍,彎弓射之殄其類。方今上有明聖君,廣 愛民物懷深仁。推誠不但祝羅網,登用牧守需賢人。 四郊無事民安堵,有若劉琨多善政,嗟虎雖猛當如 何。胡為飲泉卷之阿,明當負子東渡河。

《初到榮州》
前人

[編輯]

亂山缺處城樓呀,雙溪冉冉晚吹笳。煙深綠樹臨絕 壁,霜落淺瀨鳴寒沙。廢臺已無隱士嘯,遺宅尚有高 人家。鈴齋下榻約僧話,松陰枕石放吏衙。杯羹最珍 慈竹筍,瓶水自養山薑花。地爐堆獸熾石炭,瓦鼎號 蚓烹秋茶。少年遠遊無百里,一饑能使行天涯。豈惟 慣見蓬雪資,直恐遂泛星河槎。故巢肯作兒女戀,異 境會向鄉關誇。一杯徑醉幘自墮,燈下髮影看婆娑。

《來熏亭》
張覺

[編輯]

嚮明軒檻滿煙雲,延得薰風似故人。慍解為宣虞帝 化,南來不是庾公塵。林深蘭芷香先到,地勝溪山影 亦新。不必常揮《謝安扇》,自揚仁德在斯民。

《前題》
楊嘉謨

[編輯]

亭枕古城隈,軒窗四面開。頒條宣帝化,興利阜民財。 吹見棘心盛,生從蘋末來。熙熙目前景,止此是春臺。

《竹王祠》
陳其力

[編輯]

何處仙橋是渥窪,天生龍種亦奇哉。《浣紗》人去溪流 在,封竹祠非世事乖。芳譽至今傳姓字,遨遊不用索 形骸。人間回首閑雲鶴,賦就東風入醉懷。

《眉山天下秀》
范成大

[編輯]

大峨兩山相對開,小峨迤邐中峨來。二峨之秀甲天 下,何須涉海尋蓬萊。昔我登臨彩雲表,獨騎白鶴招 青鳥。石龕石洞何參差,時遇仙人拾瑤草。丹崖瀑布 連天河,大鵬圖南不可過。晝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棲巖阿。四時青黛如繡繪,岷嶓蔡蒙實相對。昔生 三蘇草木枯,但願再出三蘇輩。

《集海雲院》
宋·郊

[編輯]

地勝祠仍古,春餘物遍華。山雲時抱石,佛雨不萎花。 嶺狹梯樓峻,巖牢殿墄斜。淙谿雜環珮,怪蔓走龍蛇。 供坐僧飛缽,香園客戲沙。吾游真草草,深意寄青霞。

《訪金釜觀》
明·黃輝

[編輯]

珠樹分苔徑,瓊泉遶石臺。樓看青澗沸,帳對碧桃開。 燭影尊前合,鐘聲枕上來。浮丘何日到,相約幾徘徊。

《筠山虎》
無名氏

[編輯]

《筠山》高極入穹蒼。人道虎為殃。人行過此不曾傷,咸 陽宮闕在平地,高鹿食人無數記。吁嗟苛政猛於虎。 斯言垂萬古。

嘉定州部紀事

[編輯]

《州志》:「漢李雄之季父驤引兵屯南安江上,以斷羅尚 運道,犍為太守龔恢與戰,死之。」

「隋,趙昱,青城人,與道士李玨遊,累辭徵聘。後煬帝徵 為嘉州太守。時州有蛟為害,昱令民募船數百,率千 餘人臨江鼓譟,自被髮仗劍入水,有七人亦被髮仗 劍隨之。天地晦暝,少頃雲霧斂收,七人不復出,惟趙 昱左手持劍,右手提蛟首,奮波而出。河水盡赤,蛟害 遂除。開皇間,挈家入山,蹤跡不復見。後有運餉者,見」 昱乘白馬,引白犬,一童子腰弓,挾彈以從,騶從如平 生焉。唐太宗封為神勇大將軍,廟祀灌口。明皇幸蜀, 進封赤城王。宋張詠治蜀,蜀亂,詠禱祠乃得神助,蜀 平事聞,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今所祀川主者是此。 人咸謂川主祀秦蜀守李冰,而李冰實無川主事焉。 唐李德裕征吐蕃,舊例,嘉州水運期以六月至軍前, 暴漲時死者亡算。德裕改邛、雅陸運,接濟嘉餉,至秋 深乃發,多所全活。

唐懿宗咸通十年十一月,吐蕃寇巂州,踰雪嶺,渡沐 源川,大掠至嘉州,集九頂山。州城陷,刺史楊忞遁去。 《五色線》,歐陽彬為嘉州刺史,喜曰:「青山綠水中為二 千石,作詩飲酒為風月主人,豈不佳哉!」

《州志》:昭宗大順元年四月,嘉州刺史朱實舉州降於 王建。舊志以為文宗,且其年號曰龍化。安得有龍化? 惟昭宗有龍紀年耳,距文宗六十三年,王建尚未生 也。

景福元年二月,王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將兵滅 《城武》節度使楊晟於彭州。

宋太祖乾德四年,全師雄黨呂翰據嘉州,水陸轉運 使曹翰攻之,呂賊走,復結眾圍城,期以夜三鼓進兵。 曹諜知之,戒掌漏者止擊二鼓,賊眾不集,乃潰。曹追 及,大破之。

太宗至道元年,王小波之亂,其黨張餘攻陷嘉、戎等 八州,西川行營衛紹欽、楊瓊等復之。至是,餘戰敗,走 嘉州,為軍士所獲。

都統王夔,素殘悍,綽號「夜義」,恃功驕恣,所至刦掠,蜀 人苦之。余玠帥蜀過嘉定,夔率所部迎謁,故匿其精 銳。玠詰之,對詞頗不遜,須臾,盡出其軍。江上班聲如 雷,江水為沸,器械犀利,旗幟鮮明,舟中皆失色,而玠 自若也。徐命吏頒賞,夔始心服,曰:「儒者中乃有此人 哉!」是夜,玠與親將楊成謀誅夔。計定,召夔議事,潛以 成代領其眾。眾素苦夔,亦遂貼然。夔至,乃斬之。今高 標山小玉皇殿後,相傳為王夔塚。

理宗景定四年七月,知嘉定府洪濤上言,「新繁縣御 容殿前枯木再榮。」適有順化人楊嗣光奉列聖遺像 來歸。

度宗咸淳七年,嘉定府城震者三,詔金錢令昝萬壽 城、嘉定諸要害,以備蒙古。

恭宗德祐元年,安撫使昝萬壽以三龜、九頂、「紫雲」諸 城降於元,都統侯興死之。

元末,明玉珍養子三奴攻嘉定,城陷,守臣完者都、朗 革仄皆遁走,獨行省參政趙資守凌雲山。奴執其妻 子以招資,資曰:「痴婦不死何為?汝不見平章婦乎?」蓋 指朗革仄之妻,成都陷時赴水而死也。遂引弓射殺 妻,援絕亦遁去。會二人於龍州謀興復,為邏者所獲, 玉珍欲用之,不可,會有訛言,斬之。蜀人稱曰三忠。 城西北隅水次門外,舊有白鶴潭,深數十丈。潭中有 龜,大如箕,每浮水面,即有投河者。城居民家,或以忿 𩰚輒投水,間有無知童稚無故迷惑自投者。明萬曆 間,縣令某於岸上置小剎,名「救苦庵」,內募二三僧人 輪次守望,以援溺者。然亦不能盡救之。後縣令江某 率縣人千人,以石填之,患始息。

天啟四年,峨眉仲秋朔夜,縣北鐵橋河忽大水聲甚。 救苦庵僧驚起,見水中如二炬並行,光燭兩岸。僧懼亟伐鼓鐘,光佇片時,水湧數丈,漂沒河岸數百家。河 岸崩決自此始。

嘉定州部雜錄

[編輯]

《後山談叢》:「嘉州舊產紫竹、楠、榴、櫻、木等,仕於蜀者競 採之以為器,人甚苦之。吳中復作《嘉陽四詠》詩以悼 之。」

《蜀都雜抄》:「蜀中山水稱嘉定,自古名人寓居其間,漢 則揚子雲,晉則郭景純,唐則李太白,宋則蘇東坡、黃 山谷、晁公武。」

咸淳間,文尚忠字敦詩,隱居峽江,愛邑西江山之勝, 並「大觀堂築二亭,前臨翠嶺,下瞰大江,暇則擊鮮治 具,招避地名勝,相與登臨觴詠為樂。」

嘉定州有鳥,一名山和尚,一名雨道士,堪作對偶。按: 「雨道士」,《州志》所載是水道士,對「山」字更工。

揚雄曾寓此。城西一里有「揚雄山」,石洞幽邃。

王勃《春思賦》云:「旅寓蜀巴,《浮游歲序》。」又云:「北來作客 住臨邛。」則泥谿、麻坪之詩確矣。

飛來廟基,古名隴鼻頭山,相傳自唐時飛來,世遠無 攷。但按淳化景祐《斷碣》略云:「廟址神所自擇,常一夕 有風雷之變,遲明,有殿巍然,因有飛來之名。雲來時 過丹稜,遺一枋,今其地有弔枋池,人每見枋浮水面, 少頃復沒」,而此殿後柱果缺一橫枋,後屢有補之者, 竟不克成。門外有石二,圍約三丈,高六尺餘,上有門 限痕跡。當年曾有鐵鑄門限,人不敢進,進者輒迷惑, 禱祀者不敢近。廟在一里外,望廟而祀,迄今地名紙 錢街,謂焚楮於其地也。後某縣令識其廟之凶,由門 限率縣民將鐵門限撤去,人始得進廟即以鐵鑄四 牛,為山溪橋墩,迄今猶以鐵橋河名,即其遺事也。 蘇子瞻云:「自慶曆、皇祐以來,蜀始創筒」井,圜刀鑿如 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 橫入淡水,則鹹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入井中為 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入水中,氣自呼吸而 啟閉之,一筒致水數斗。按:此鹽井取水之法,至今猶 然,人但知食鹽,而不識其法之所自始,故附載之。 《蜀中廣記》云:「平羌縣,本漢平羌戍,在榮州應靈縣界」, 則榮州當日一州轄六縣可信已。

《春明夢餘錄》:「峨眉抵鎮西新開路:自峨眉縣至箭坪 公館、金口堡、玀𤞑公館,入水路至嘉定,自嘉定至板 房堡、一碗水堡、龍溪溝溪、木坪公館、麻溝堡、舒快公 館、小菩薩堡,不一百五六十里至鎮西。」

嘉定州部外編

[編輯]

《嘉定志》:「宋太平興國七年,嘉州通判王袞奏住峨眉 山,提點白水寺。忽見光相寺西瓦屋山上皆變金色, 有丈六金身。次日午間,有羅漢二尊空中行坐,入紫 色雲中。」

明初,凌雲寺鳴洪鐘。一夕大雷雨掣鐘去,墜於淵,蓋 「龍宮惡聞之也」,至今不敢大聲撞焉。

明初,州人鄧志德,號「梅雪道人」,世工畫,尤善塑,今《凌 雲》諸像,皆出其手。志德每作畫,必閉室靜坐,雞犬皆 遠之,如是者數日而後下筆。嘗畫一鍾離,有客館其 家,窺見此仙晨出而暮返,懇得之,獻於藩府,得百金 雲。

正德辛巳,有丐者夫婦弄猴覓食,寓白塔山。一日,丐 夫死,瘞之塔旁,猴日夜守而號。亡何,丐婦又招一夫, 猴起,揶揄之,令之作技,不應,鞭之入夜走,先丐瘞所 號而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