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4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四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四卷目錄
大渡河部彙考
大渡河建置沿革考
大渡河疆域考〈形勝附〉
大渡河星野考
大渡河山川考
大渡河城池考
大渡河關梁考
大渡河公署考
大渡河學校考
大渡河賦役考
大渡河風俗考
大渡河祠廟考〈寺觀附〉
大渡河兵制考
大渡河物產考
大渡河古蹟考〈陵墓附〉
大渡河峒蠻考
大渡河部紀事
大渡河部雜錄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四卷
大渡河部彙考
[編輯]大渡河建置沿革考 總志
[編輯]《禹貢》梁州之西境。古西南彝莋都地。漢定西南彝,以莋都為沉黎郡,尋罷郡。置東西兩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漢民,並隸蜀郡。東漢西部尉領蜀郡屬國。晉李雄據蜀,以漢嘉、蜀二郡地分置沉黎、漢源二郡,後復為晉,有廢漢源、沉黎,而置南陰平、晉原、寧蜀、始寧四郡。宋、齊並為沉黎郡。後周兼置黎州及沉黎縣,尋廢。隋復置縣及登州。大業初,廢州,以縣屬臨邛郡,後省。唐復置南登州,尋廢。後割雅、嶲二州地,置黎州,後廢。開元初,復置。天寶初,改洪源郡,尋改漢源。乾元初,復為黎州,治漢源縣。五代時,前後蜀繼有其地。宋屬成都路。元屬土蕃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八年,省漢源縣,改黎州長官司。十一年以馬芍德征討有功,襲授安撫司,並置大渡守禦千戶所。萬曆二十一年,馬祥無子,妻瞿氏署掌印務。瞿氏撫瞿益枝為子,祥姪馬應龍與瞿氏爭印,搆釁交兵。事聞,以馬應龍子馬《新受》降,襲土千戶,職事附御大渡河所,隸四川都司,屬川南道。
皇清因之,以馬祿歸,襲職土千戶,屬布政使司。設黎
州大渡河守禦千總一
大渡河疆域考 總志
[編輯]東至沖天山八十里
西至雜道長官司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越嶲衛界九十里
北至榮經縣界二十里
自所治至「省城一千二百里。」 至
京師一萬一千四百四十里。
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勝附
[編輯]《唐元和志》:「州城三面,並臨絕澗。」
《唐通望碑記》:「處越嶲邛蜀之中。」
宋王已《盤陀寨記》:「蜀之西門。」
樊柔直《侯寶堂記》:「南鄰六詔,西接吐蕃。」
《關沬》,若徼《牂牁》。
《宋題名記》:「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外,棄羈縻州焉。」
東接沖天山,不通路徑。北接榮經縣,西連冷沈,南通建、滇。雞冠嶺拱列於前,聖鐘山高擁於後,瀘河繞其東西,羊腸帶其左右,為蜀川之門戶,扼六詔之咽喉。
大渡河星野考 總志
[編輯]天文井鬼分野
大渡河山川考 總志
[編輯]邛崍山 在治北五里。邛人自蜀入,度此山,故名。一名「邛莋山」 ,蓋邛人、莋人界也。其道至險,有長嶺、弄棟、八渡之難、楊母閣路之峻。
登高山 在治西五里。峰巒高聳,俯瞰城中通衢,官舍民居,一一可數。上有小阜,曰「望州坡。」 聖鐘山 在治東北五里。昔有人聞山中有鐘聲,及見五色光現,掘地果得巨鐘。
白崖山 在治西北一十里,一名風穴山。其傍有風穴,間有氣出,騰空為白雲,須臾風起,其聲如雷。按《明一統志》:「在司城西北二十里。」
寶蓋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山形如蓋,俗名「涼繖山。」 溪中嘗有光彩。
盤陀山 在治東三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司城南三十里。」
大田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下有水田。按《明一統志》「下有大井水田。」
筍筤山 在治西北五十餘里,曰前筤,又行數十里曰後筤,山多筍,故名。樵蘇者以為衣食之源,號曰「錢筤。」 按《明一統志》「又多林木。」
試劎山 在治南八十里,塹然高聳,山列三峰,中峰又析為三,狀如劍削,故名。按《明一統志》「中峰又析為二」
沖天山 在治東八十里。山極高峻,勢若參天。牛心山 在治西八十里,上有土阜,形如牛心。避瘴山 在治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嵐瘴氣夏秋最多,土人移居此處避之。
和尚山 在治東一百里,其峰矗立,盤紆十餘曲,方至其上,晴日常有五彩光現,千熊萬狀,極為奇觀。
獅子山 :在治東北一百里,以形似名,乃陶道人得道之地。
通望山 自大渡河南與眾山相連,入巂州。朝陽山 ,在治北一百里,隋唐於其下置朝陽縣,城址尚存。
飛水山 在治東北二百五十里,與榮、經接界。險惡,不通人跡。
畫崖山 :在治西北一十五里。山勢險峻,山外即生蕃界。
飛越山 在治西北,兩面與羌戎接界,為沉黎西境之要害。唐於此置飛越縣。
大鳳山 未詳所在
雞冠山 未詳所在
大小關山 山勢陡峻,一人扼險,萬人難登。靈應洞 ,邛崍山有巨蛇蟄其中,蜿蜒錦文,又號為「靈應將軍洞。」
仙人洞 ,在白崖山北,狀如車輪,欲入者必匍匐方能過。其中空闊,行數十步,泉聲琮琤,石髓溜結,幽致萬狀。
風洞 在西南山十里。歲時祭祀,缺祀則風甚乾濕。洞 在避瘴山側,有二洞,一空闊高燥,一有水出其中。有趺坐龜蛇之類,皆崖石自生,不假人為。凡瘴動時,飛鳶皆集此山,瘴已乃出。土人慾知惡瘴,以鳶為候。然鳶出必在立冬前後。古謂飛鳥得氣之先於鳶,亦可見也。按《明一統志》有床坐、竈突之類。龍洞 ,在文武堡之下,離城六十里。歲時祭祀。缺祀則瘴甚。
彈琴谷 在治西北一十里。水出溪口,聲如彈琴。
盤龍谷 在漢源鎮東北。
大渡河 ,源出土蕃,經於城南九十里,東注嘉定,入於岷江。
「流沙河 」 ,未詳所在。
兩澗水 在治東西各有澗,至登高山下合為一。漢源之田仰之灌溉。
梵音水 在治南一十五里。俗傳唐三藏至此持梵音而泉湧出,故名。色如米瀋,味甘。宋政和間,太守宇文侯過而飲之,曰佳泉也。易名燦玉泉。按《明一統志》:泉南數十步有二石,一號袈裟石,五色相間,一號曬經石,皆三藏遺跡。
漢水 ,源出飛越山,流經城南一十里,東入岷。
江,一名流沙河。按《明一統志》,流經城南三十里。羅目溪 在治東南廢縣北
璃溪 :在治西南四百里,接蠻羌界。
渥窪池 在蠻部內,產馬,其前後之田皆膏腴。昔首領亦號鬼主,有印篆文曰「武犍水軍」 ,莫究所自。
龍池 在治東十里。池前有龍祠,內有枯楠三株,如龍形,觸之則風雨暴至。
海棠池 在治北五里。環池皆海棠,郡守賓僚遊晏之地。
白雲泉 在治西北五里。按《明一統志》:「在司城東北五里。」
馬跑泉 在和尚山。俗傳肉齒和尚乘白馬至山下,馬渴跑地,泉為之出。
大渡河城池考 總志
[編輯]大渡河城池 「土城,唐韋皋築。明洪武間,總兵官安慶侯令成都右衛千戶朱徵用石砌門四,東西二壕,深二丈四尺。」
大渡河關梁考 總志
[編輯]黑崖關 在治西二十里。明洪武十六年置。青溪關 ,在大渡河外。唐韋皋鑿之以通郡蠻號曰「南道」 ,為重鎮。
天漢橋 在舊所治南九十里。宋紹興間建。叱馭橋 在治西。宋太守李石有《記》。
跨虹橋 按所志,明萬曆中建。
大渡河公署考 總志
[編輯]黎雅大渡河土千戶所 ,今改千總廳。
大渡河守禦千戶所 在治西北。經兵火廢。大渡河巡檢司 在治南九十里。
建昌道分司 廢
分巡道分司 廢
玉淵公館 在舊《黎雅州》城內,宋開禧間建。
大渡河學校考 所志
[編輯]大渡河土千戶所儒學 宋紹興二十年建,今廢。無學,《碑記》尚存。諸生散寄於榮經、雅州二庠、海棠池書院 。唐韋皋為四川節度使,駐師黎城,以禦南詔,建「海棠池書院。」 今書院已廢,池蹟尚存。
玉淵泉書院 宋薛紱為漢源縣令,建「玉淵泉書院。」
大渡河賦役考 所志
[編輯]本所設居極邊,石厚土薄,俱是瘠鹵下田,不及有司。州縣之一鄉,明止徵《草字糧色》銀二百七十兩,以給過往夫馬之費,併春秋祭祀及祭風龍二洞之需。本地支銷,不入正賦。
皇清定鼎,土地墾闢自康熙二年清丈增至五百八。
十七兩零,每年解赴藩司,已入「正賦。」
大渡河風俗考 總志
[編輯]《郡志》:「地處極邊,俗混彝漢。」
宋余授《朱纓堂記》:「蠻商越驛,氈裘椎髻,交錯於闤闠中。」
《寰宇記》:「每漢人與番人博易,不用見錢,漢以細絹、茶布,番以紅椒鹽馬。」
《宋史》:「黎州諸蠻,其俗尚鬼。」 謂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長號都鬼主。
地瘠民貧,石厚土薄,「三冬無雨,四季多風。」 其人朴實,頗慕文學。彝獠相雜,不尚浮華。刀耕火種,背駝營生。「布帛貴而耐雪霜,氣候舛而苦嵐瘴。」
大渡河祠廟考 總志
[編輯]「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厲壇 在治北
旗纛廟 在治後,千戶朱禎建。
城隍廟 在治東。明崇禎己巳重建。
文昌祠 在治西,宋紹聖間建。
武侯祠 在治北二里,榜曰「天威廟。」 又作二室,塑唐韋皋及李德裕像。按《明一統志》:在司城北三里。宋紹興中,郡守邵溥因舊鼎新。
王尊祠 ,在邛崍山下。
靈應祠 在古沈黎城北,祀漢越嶲太守任貴。按《明一統志》宋薛紱記:「任侯殺王莽郡守枚根,自領太守。岑彭伐蜀,遣使迎降。及劉尚繫益州,恐任分其功,乃誣害之,任以冤死。」 史臣不為力辨,使其附漢之志未明,為可哀也。
趙雲祠 在安靖壩左
顯應祠 ,土人傳「文昌帝君修煉於此。」
姜維廟 在治西安山上。
武威廟 在治西,祀漢將馬忠。
飛越廟 在治西二百里。舊屬雜道長官司。
寺觀附
[編輯]崇寧寺 在舊司治北。按《明一統志》:「在司城北四里。」
永興寺 在舊司治東,明永樂元年建。按《明一統志》「古龍興故址。」
大渡河兵制考 總志
[編輯]黎州大渡所守禦千總一員。
大渡河物產考 總志
[編輯]牛黃 、麝香 、升麻
《筇竹杖 》,《天南星 》,《紅椒》。
松明
大渡河古蹟考 總志
[編輯]沉黎城 ,在漢原鎮附近十餘里。漢武帝置郡,後周黎州、唐登州皆置於此。或雲「在古嶲州之城。」
舊黎州城 ,在聖鐘山下,古城又在河外。武侯城 ,在舊黎州城外三里,武侯所築壕塹故壘存焉。又有武侯戰場,在安靖新寨。
三交城 ,在飛越山下。唐時築,舊名「三碉」 ,後訛為「三交。」
琉璃城 ,在大渡河南。唐太和中,節度使李德裕築。
陽山城 在大渡鎮西。唐初置陽山縣,屬登州,後屬黎州。
銅山城 :在舊所治東一百八十里。
定蕃城 在舊所治東南二百二十里。二城俱唐貞元間韋皋築。
仗義城 在治南一十里,唐李德裕築,以制西番。其在境內者,又有廓清、肅寧、大定、番倉等城。按《明一統志》,「唐太和五年築。」
要衝城 ,在治南一百里,臨大渡河。唐韋皋築,俗呼「沙米寨。」
王建城 ,在治北十五里,地名「木瓜關」 ,蜀王建時築。
漢源廢縣 在治南三十里。隋置。唐徙治於州郭,縣改為鎮。
通望廢縣 ,在治東南九十里。本陽山縣。唐初置登州。天寶初,改為通望縣,屬黎州。宋省入漢源縣。
飛越廢縣 在漢源西北一百里。唐置,屬雅州。開元屬黎州。宋省。
大渡廢縣 在治北一百里。唐置,屬雅州,後廢為鎮,入飛越縣。
三藏黎 ,舊黎州治。世傳唐三藏遊西域經行,植黎杖於此,雲「他日州治在此。」 後果遷,如其言。其後黎成株,高五丈,圍八尺。宋天聖間,州治火,人取其枝以接他枝。
夜叉穴 《博物志》:「蜀南沉黎山有物似猴,長七尺,能人行,名曰玃路。見婦人則盜之入穴,西番部落最愛之。」 《寰宇記》云:「在慶曆鄉,山崍有一石洞,壁間有夜叉像,土人祠之,號穿巖將軍。」 按《明一統志》:是西番部落最畏之。
九折阪 ,在大相公嶺,王尊叱馭處。又雲「在邛崍山,迴曲九折,王陽回車,王尊叱馭處。」
風穴 ,在白崖山。山有巨穴,四圍津潤如汗,間有氣騰如曰雲。里人因以占「風窒」 穴則風少瘴多,開則風多瘴少。
大相公嶺 在治北三十里。武侯南征孟獲經此,故名。宋時觀察使行部至此,《口占詩》曰:「窮冬按部極陲西,鳥道盤空積雪迷。為國憂民寧憚遠,萬重山裏到沉黎。」
《夢黎城 》,在松坪彝地,採樵者偶見城郭隱隱尚存,著意尋之,不見。
七擒橋 孔明擒孟獲於此,後人建橋,故名。今橋已廢,古蹟尚存。
靜鎮堂 在舊黎州東隅,後改曰「君子堂」 ,左右有「藏春」 、《留香》二亭及思仙臺。
三山堂 堂東與試劎山三峰相值。按《明一統志》「在靜鎮堂東。」
澄心堂 在舊司廳東
搖香亭 《輿地紀勝》「在兵馬司前,有酴醾、芙蓉之勝。」
喚魚亭 在舊州圃東,有湖,湖方廣千丈,芙蓉萬蓋,錦鱗千尾,架橋其中,揭亭橋上,曰「喚魚。」
陵墓附
[編輯]三王墓 在舊漢源縣東。《唐史》載:邛、黎之間,有三蠻王使伺南詔。劉志遼為恭化郡王,郝全信為和義郡王,楊清遠為遂寧郡王,卒葬於此。
大渡河峒蠻考
[編輯]宋
太祖開寶六年。夏四月丙午。黎州保塞蠻來歸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按《蠻夷傳》。「保塞蠻。開寶間。其蠻七十餘人。由大渡河來歸。時時來貨其善馬。」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詔免唐秬、陳伯強官,以弭邊釁。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紹興二十七年,川秦都大司言:「漢地民張太二姑率眾劫殺市馬蠻客崖遇等恐啟邊釁,已加慰諭,併償其直矣。」 詔免知州唐秬及通判陳伯強官,抵首賊法。
孝宗乾道九年,吐蕃兩次入寇,俱平之。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九年二月「乙亥,青羌奴兒結寇安靜砦,黎州推官黎商老戰死。秋七月壬寅,青羌奴兒結降。辛亥,吐蕃彌羌畜列陷安靜砦,引兵深入,黎州守臣誘邛部川蠻擊卻之。」 按《蠻夷傳》:「彌羌部落,乾道九年,吐蕃青羌以知黎州宇文紹直不讎其馬價,憤怨為亂,詔師憲撫安之。紹直置免青羌首領奴」 兒結等市馬,黎州大肆虜掠,權州事王昉多給金帛,亟遣還。宣撫使虞允文言「昉貪功,恐他部效尤,漸啟邊釁」 ,詔降昉兩官。十月,黎州吐蕃復寇邊,攻虎掌砦,詔四川宣撫司檄成都府調兵二千人,戍黎州以禦之。
孝宗淳熙二年,青羌奴兒結乞盟,旋復入寇。制置使范成大築堡禦之。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淳熙二年,奴兒結還所虜生口三十九人,黎州與之盟,復聽其互市,給賞歸之。制置使范成大言:「所虜未盡歸我,豈可復與通好。」 詔謫宇文紹直,編管千里外。成大增黎州五砦,籍強壯五千人為戰兵,吐蕃入寇之徑凡十有八,皆築堡戍之。奴兒結率眾二千寇安靜砦,成大調飛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青羌奴兒結為邊害者十餘年,其後制置使留正以計禽殺之,盡殲其黨。
孝宗淳熙七年夏四月,黎州五部落蠻入寇。六月,官軍敗績,遣都大提舉茶馬吳總往平之。冬十月,五部進馬乞降,詔卻其馬。
按《宋史孝宗本紀》:「夏四月甲辰,黎州五部落犯盤佗砦,兵馬都監高晃以綿潼大軍三千人與戰,敗走,蠻人深入,大掠而去。夏六月壬辰,五部落再犯黎州,制置司鈴轄成光延戰敗,官軍死。」
者甚眾,提點刑獄、權州事折知常棄城遁。甲午,制置司益兵,遣都大提舉茶馬吳總往平之。秋八月癸未,禁黎州官吏市蕃商物。甲辰,五部落犯黎州寨與州,左軍統領王去惡拒卻之。折知常重賂蠻,使之納款。冬十月乙未,黎州五部落進馬乞降,詔卻獻馬,許其互市。按《蠻夷傳》,「部落蠻有劉、楊、郝三姓,淳熙七年十」 月,黎州五部落蠻貢馬三百匹,求內附。詔許通互市,卻其所獻馬。
淳熙十二年春正月。四川制置使留正遣人誘青羌奴兒結殺之。二月置黎州防邊義男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淳熙十二年趙汝愚代為制置使。或謂殺降不祥。必啟邊患。汝愚不為動,但分守險要。嚴備以待之。十三年黎州蠻三開入寇,代制置使趙汝愚破之。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蠻夷傳》:「淳熙十二年,趙汝愚代為制置使。明年,奴兒結弟三開果入寇,邊備完固,三開不能攻,走歸。汝愚懸重賞以間群蠻,三開不能孤立,遂以憂死。時虛恨蠻族最強,破小路蠻,併其地,與黎州接壤,請通互市,汝愚以黎州三面被邊,若更通虛恨蠻,恐重貽他日之憂,不若拒之為便。」 帝以其知大體。從之。尋汝愚以定青羌功。加龍圖閣直學士。寧宗嘉定九年。十二月己卯。黎州蠻蓄卜寇邊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嘉定元年十二月。彌羌蓄卜。由惡水渡河。寇黎州。破碉子砦。初。蓄卜弟悶巴至三衝。為人所殺。又徙白水村。渡於安靜砦。羌人患之。蓄卜遂與青羌詣邛部州。欲假道女兒城以入寇。守臣楊子謨諜知之,數以貲遺其都王母,俾母假道,時時餽米以濟其饑,蠻人德之。會趙公庀代為都,靳不與蓄卜,遂得假道渡河,攻茆坪砦,掠三松、蠶砂、橫山、三增、白羊諸村。郡遣西兵將黨壽禦之,失利,復遣統領王光世往。羌人由茆坪以革船渡河,光世憚之,留屯三衝不敢進。羌人焚掠既盡,渡河而歸。
寧宗嘉定二年,黎州蠻犯邊,官軍討之未下按《宋史寧宗本紀》,嘉定二年二月庚午,黎州蠻寇邊。八月己卯,黎州蠻復寇邊。十二月甲子,四川制置大使司調官軍討黎州蠻,敗績按《蠻夷傳》,「二年二月復寇黎州良溪砦,官軍敗績。」 三年十二月辛巳,黎州蠻請降。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不載。
七年,黎州蠻蓄卜始降。
按:《宋史寧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八年二月,蓄卜降。蓄卜連年入寇,皆青羌曳失索助之,守臣袁相遣安靜砦總轄杜軫招降之。」他如浮浪蠻、白蠻、烏蒙蠻、阿宗蠻,則其地各有所服屬雲。〈按:此作「八年」 ,與《本紀》不同。〉
度宗咸淳三年。權黎州張午。招諭大青羌主歸義。乞用兩林西蕃瑜林。仍賜予加優。從之按《宋史度宗本紀》云云。按《蠻夷傳》。不載。
大渡河部紀事
[編輯]《總志》:唐文宗太和三年,大容蠻蒙嵯巔悉眾掩邛、戎、 巂三州,陷之。入成都,止西郛十日,慰賚居人,市不擾 肆。將還,乃掠子女、工技數萬引而南,人懼自殺者不 勝計。嵯巔身自殿,至大渡河,謂華人曰:「此吾國境,爾 去國當哭。」眾號痛,赴水死者十三。
懿宗咸通五年,南詔回掠嶲州以搖西南,西川節度 使蕭鄴率屬蠻《鬼主》邀南詔大渡河,敗之。
十年,坦綽酋龍自將督眾五萬侵嶲州,攻青溪關。屯 將杜再榮走,諸屯皆退保。蠻攻黎州,詭服漢衣濟江, 襲犍為,破之。
十一年,坦綽酋龍攻杜再榮,竇滂自勒兵戰。酋龍遣 使者十輩請和,滂信之。語未半,蠻桴爭岸,譟而進。滂 將自殺,武寧將苗全緒止之,殊死戰,蠻稍卻,滂乃遁, 全緒殿而行,黎州陷。
十四年,坦綽、酋龍復寇蜀,緪舟大渡河以濟,為刺史 黃景復擊卻之。蠻眾循河而南,桴上流兵,夾攻瀕水 諸屯。景復敗走還黎州。蠻躡追,為景復所敗。會蠻踵 來,還攻大渡河,偃兵息鼓,請曰:「坦綽欲上書天子白 冤事。」戍兵信之,不戰,橋成而濟,黎州陷。
西川自唐劉闢搆逆後,久無干戈,人不習戰。每歲諸 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蠻旗纔舉,望風而潰。咸通中,長 驅直抵府城,居人有扃戶而拒之,蠻亦不敢扣門也。 嘗有一蠻迷路入廣都縣村墅,里人相率數百輩叫 譟而逐之,蠻一迴顧卻走,如堵牆崩焉。自晝及暝,終 不能擒。致其怯懦如此。又王蜀先主時,雲南寇蜀,蜀 「軍勇銳欲吞之,俘擒噉食,不以為敵,與向前之兵百倍其勇也。」
咸通中,南蠻圍西川,朝廷命高駢自天平軍移鎮成 都。戎車未屆,乃先以帛書軍號其上,仍畫一符於郵 亭逓之,以壯軍聲。蠻酋懲交趾之敗,望驛而遁。先是, 府無羅郭,南寇纔臨,遂成煨燼,士民無久安之計。渤 海窺之,畫地勢,圖版築焉。慮畚鍤將施,亭堠有警,乃 命僧景仙奉使入南詔宣言躬自巡邊。自下手築城, 日舉烽,直至大渡河,凡九十三日,樓櫓矗然,旌斾竟 不行,而驃信讋慄不暇兵以詐勝,斯之謂也。
僖宗十四年。立酋龍攻《黎州》。景復敗走之。
僖宗乾符元年,酋龍刦略嶲、雅間,破黎州,入邛崍關, 掠成都。成都閉三日,蠻乃去。詔徙天平軍高駢領西 川節度使。駢至不淹月,閱精騎五千,逐蠻至大渡河, 奪鎧馬,執酋長五十,斬之。收邛崍關,復取黎州,南詔 遁還。駢召景復責大渡河之敗,斬以徇。
唐南蠻侵軼西川。自咸通已後,劎南苦之。牛叢尚書 作鎮,為蠻寇憑陵,無以抗拒。高公自東平移鎮成都, 蠻酋傳蜀城掌武,先選驍銳救急,人背《神符》一道,蠻 覘知之,望風而遁。爾後僖宗幸蜀,深疑作梗,乃許降 公主。蠻王以連姻大國,喜幸逾常,因命宰相趙隆眉、 楊奇鯤、段義宗來朝行在,且迎公主。高太尉自淮海 飛章云:「南蠻心膂,唯此數人,請旨而鳩之。」迄僖宗還 京,南方無虞,用高公之策也。楊奇鯤輩皆有詞藻,《途 中》詩云:「風裏浪峰吹又白,雨中嵐色洗還青。江鷗聚 處窗前見,林狖啼時枕上聽。此際自然無限趣,王程 不敢暫留停。」甚清美也。
唐李師望乃諸宗屬也,自負才術,欲以方面為己任。 因旅遊邛蜀,備知南蠻之勇怯,遂上書希割西川數 州,於臨邛郡,建定邊軍節度。詔旨允之,乃自鳳翔少 尹擢領此任。於時西川大將嫉其分裂巡屬,乃陰通 南詔。於是蠻軍為近界鄉豪所導,侵軼蜀川。元戎竇 滂不能遏截,師望亦尋受貶黜。
宋孝宗淳熙七年十一月癸亥,黎州戍軍伍進等作 亂,折知常遁去,王去惡誘進等誅之。
寧宗嘉定九年夏六月乙未,黎州山崩。
十三年三月丁巳,黎州土丁叛,遣兵討之。秋七月丙 辰,四川宣撫司招黎人、土丁降之。
大渡河部雜錄
[編輯]黎州安撫司內小廳東有梨樹一株,高九丈,圍九尺, 州人取其枝以接果,豈黎以梨名耶?州人呼為三藏 梨。相傳為唐僧西遊,植藜杖於此,曰「他日州治在此」 雲。按古藜杖之藜即苜蓿,養之歷霜雪,經一二歲,其 本修直,生鬼面,可杖,取其輕而堅,非梨木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