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6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六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四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十二

  江寧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四卷

江寧府部彙考十二

[編輯]

江寧府古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冶城 本吳王夫差鑄劍之所。一雲孫吳即今朝天宮地。晉元帝太興初,王導疾,方士戴洋曰:「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爍,不利。」 遂移冶城於石頭城東,以其地為西園。是晉時猶為冶處。

金陵邑城 ,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所置。孫吳即其地築城,曰石頭城,即今石城門近清涼門處。按《丹陽記》:「石頭城,吳時土塢,後因山加甓為城,因江為池,地形最為險固。」 隋置蔣州城,唐韓滉五城,皆相去不遠。

吳都城 。大帝黃龍元年築,在淮水北五里,據覆舟山下。東環平岡,以為安西城,後帶元武湖以為險,前擁秦淮以為阻。周迴二十里十九步,正門曰「宣陽」 ,又南五里至淮水為大航門。時都城皆設籬,曰「古籬門。」 晉元帝渡江,復為都,改為建康城,仍吳之舊而增築焉。凡十二門:南曰宣陽、開陽、清明、陵陽,東曰建春、東陽,西曰西明閶闔,北曰廣莫、元武、延熹、大夏,宋、齊、梁、陳皆因之。臺城 在縣東北五里,本吳後苑城,即宋建康宮城,宋、齊、梁、陳皆因為宮。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於此。此城唐、宋尚存。按《唐史張雄傳》:「使別將趙揮據上元,揮負其才,欲治臺城,為府者」 是也。按《舊志》,新宮即臺城也,在上元東北五里,有牆兩重。晉成帝時,蘇峻亂,盡焚臺城宮室。溫嶠以下,咸議遷都,唯王導固爭,不許。咸和六年,使卞彬營治。孝武太元三年,謝安以宮室朽壞,啟作新宮。

「倉城 」 ,吳積貯之所,近古苑城市。

白馬城 ,不詳所在,吳時舉烽火於此。按《江寧縣志》,在古江寧縣北三十里。《金陵故事》云:吳時沿江烽火臺二所,一在石頭左,一在白馬城。金城 ,吳時所築,今縣東北句容縣之瑯琊鄉,即其地。吳後主寶鼎二年,於金城門外露宿迎神。晉太興中,王氏舉兵反,將軍劉隗軍於金城。初,中宗於金城置瑯琊郡,咸康中,桓溫為瑯琊內史,出鎮金城。後北伐,行經金城,見為瑯琊時所種柳皆十圍,因嘆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執條,泫然流涕。《金陵志》謂上元縣金陵鄉地名金城戍,即其地。戚氏辨以為金城即前句容之瑯琊城,其說是。

建鄴城 ,在冶城東。晉太康三年,分淮水北為建鄴治,在宣陽門內。

西州城 即古揚州城。漢揚州治曲阿,晉永嘉中遷於建康,創立州城,即此。太元末,會稽王道子領揚州東府,故號此城為「西州城。」 西接冶城,東臨運瀆,今朝天宮西州橋,是晉時以西州為丹陽尹治所。謝安鎮新城,欲俟經略粗定,自海道東還後,雅志未遂,復入西州城,慨然自失謝安,為時人所愛重。及鎮新城,以病輿入西州門。薨後,所知羊曇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遊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左右曰:「此西州門。」 曇悲感,以馬策叩門,詠曹子建詩云:「生存處華屋,零落歸山丘。」 因慟哭而去。宋時徐羨之住西州,高祖嘗思之,即步出西掖門往見焉。殷景仁既拜揚州,羸疾遂篤,上敕西州道上不得有車聲。孝武時,熒惑守南斗,乃廢西州舊館,使西陽王子尚移東府以厭之。

瑯琊城 在古江乘縣界。晉元帝以瑯琊王過江,國人隨而居之,因城焉。齊永明元年,移瑯琊於曰下,此城遂廢。按《晉書》,江乘南岸有瑯琊城,立瑯琊內史以治之。齊武帝移於白下,大起樓觀,講武於此。又《南徐州記》云:「江乘南岸蒲洲津有瑯琊城,與白下相近。」 白下,即齊武所徙者,永明六年講武。瑯琊城指白下瑯琊城也。

懷德城 ,晉太興元年築。按《縣志》,在北城鄉。舊《志》雲在建初寺前,即王、謝宅旁者,非也。

臨沂城 在獨石山北,臨大江。今攝山之西白常村,蓋其地距縣治三十八里。

越城 一名范蠡城,周元王四年范蠡築在古秣陵長干里,今聚寶門外報恩寺西,遺址猶存,俗呼為越臺。按《金陵故事》,范蠡佐越滅吳,欲圖伯中國,立城於金陵。漢吳王濞敗保此城,晉王含以水陸兵五萬逼淮,溫嶠潛師渡水,大破含軍於越城南。盧循犯建康,劉裕修治越城。按《越絕書》,「其城越范蠡所築,城東南角」 近故城望國門橋,西北即吳牙門將軍陸機宅。故機入晉,作《懷舊賦》「望東城之行餘」 ,即此。

丹陽郡城 ,漢元封二年置丹陽郡,孫吳移治建康淮水南。晉太康中始築城,在長樂橋東一里,南臨大路,城周一頃,開東南北三門。長樂橋即今武定橋,東南有長樂巷,蓋自城東角之內外皆是。

王含五城 在丹陽郡城之東。晉王含錢鳳戰敗,乃率餘黨自柵塘西置五城。唐景雲中,縣令陸彥恭於城側造橋渡淮水,今五城渡是。秣陵城 ,在宮城南八里小長干巷內。宋、梁、北齊皆於秣陵故城跨淮立橋柵,當是隋併入江寧。

東府城 ,晉安帝義熙十年冬城。東府在清溪橋南,臨淮水,周三十里九十步,簡文為王時舊第,後為會稽王道子宅。道子錄尚書事,以為治所,時人呼為東府。其子元顯亦錄尚書,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東第即後東府城也。按《會稽王傳》,嬖人趙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開池,列植竹木,工用鉅萬。帝常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內乃有山,因得游矚,甚善。然修飾太過。」 道子無以對。帝去,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人力所為,爾必死矣。」 牙曰:「公在,牙何敢死。」 其城東北角有土山,即牙所築也。宋武帝領揚州日,築東府城,以居彭城王義康。文帝元嘉中,義康更開拓北墉,浚西塹,自後常為宰相府第。景和中,嘗改為未央宮。明帝時,建安王休仁鎮東府,訛言「東城出天子。」 帝懼,殺休仁,而常閉東府不居。桂陽王休範反,車騎典籤茅恬開東府納賊。齊高帝封齊王,以東府為齊宮。梁太清三年,侯景舉兵,毀板牆,以磚甓為之。紹泰末,盡罹焚燬。陳天嘉中,徙治府城東三里,臨淮水。陳亡,遂廢。

湖熟城 ,古縣名。漢屬丹陽郡,今在丹陽鄉,去縣五十里,淮水北。宋元嘉中,遷越城流人於此。東宮城 ,本吳永安宮,在臺城東門外。宋元嘉十五年,修永安宮為東宮城。

檀城 本謝元別墅,謂之「城子墅」 ,亦曰「墅城。」 至宋屬檀道濟,故名。檀城,在今縣東清風鄉黃城橋之西。

白下城 本江乘之白石壘。齊武帝以其地帶江負山,移瑯琊民居之。唐武德九年,罷金陵縣,築城於此,因其舊名曰白下。貞觀九年,復舊治,城遂廢。今靖安鎮北有白下城故基。按《南史》,齊武欲修白下城,難於動役。劉係宗啟謫役在東者,上從之。後武帝講武白下,履行其城曰:「係宗為國家得此一城。」

同夏城 ,梁武帝所生處。大同元年,置《同夏縣》,因城焉。

金陵府城 ,按《宮苑記》:「隋大業六年置,在元風觀南。」 按唐李孝恭再破巨賊,欲以威重夸遠俗,築第石頭城,陳廬徼自衛,此又唐府城也。韓滉五城 在石頭,唐德宗狩梁州,韓滉觀察江東,乃築石頭五城,自京口至土山。

南唐都城 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楊吳順義中築。初,六朝舊城在北,去秦淮五里,故淮上皆立浮航,緩急則撤航為備。孫吳沿淮立柵。吳王溥時,徐溫改築,稍遷近南,夾淮帶江,以盡地利。西據石頭,南接長干,東以白下橋為限,北以元武橋為限,所跨水皆所鑿城壕也。有上下水門,以通淮水出入。宋元皆因之。

故江寧縣城 ,今縣治西南七十里南陵江寧浦,周六里餘。

建康府治 ,初在天津橋北,後徙東錦繡坊,昇州治 ,即今內橋北。

太社、太稷壇 晉元帝建武元年立。在古都城宣陽門外,郭璞卜遷之。按《金陵志》,「在舊江寧縣東二里。」

北郊壇 ,晉安帝時立,在覆舟山南,宋孝武大明三年,移於鍾山北原定林寺。山巔有平基二所,闊數十丈,即其地。

「雩壇 」 ,梁天監九年,有事雩壇,遂移於東郊,在籍田之域內。

籍田壇 在東郊十五里,梁普通三年移置,有

便殿齋省。望耕壇、祈年殿,沃野千畝。

天地壇 在洪武門外。壇制,闢四門而繚以朱垣,內復為垣,圍列壇中,居樂舞。上為大祀殿,前為齋宮。大垣之左,列神樂觀、樂舞。禮生設犧牲所養犧牲於內,今廢。

上元舊社壇 在白下門外尉廨東。

夢筆驛 在冶亭,江淹嘗宿此。夢人自稱郭璞,謂曰:「吾有筆在公處,可見還。」 淹探懷中五色筆一枝授之。後為詩,絕無美句。

《古國門 》梁天監七年,作國門於越城南,在今高座寺東南澗橋北,越城東。

古望國門 ,按《南史》「侯景令羊侃率千騎屯望國門」 ,其地在越城東南。

南郊壇 「吳太元元年,始祭南郊。晉元帝建武二年,定郊兆於建鄴之南。太興二年,立於城南十餘里,在長樂橋東籬門外。宋孝武大明三年,遷於牛頭山西,在宮之午地。梁武帝即位,南郊為壇在國之陽。今城東與婁湖相近。」

方盟壇 陳宣帝大建十年,立婁湖側,臨壇誓眾,分遣大使頒《盟誓》警四方,以備周人。

明堂 在國學南,宋大明五年立。其牆宇規制,一如太廟。十有二間,以應期數,無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之制。梁天監中修築,陳亡毀。

太廟 ,晉中宗置,在秦淮西,孝武大元十六年改築。宋以後仍之,至陳廢。按《通典》:「江東太廟門北有竹葉文石,元嘉中得之。」 陸澄云:「晉武帝郊禖石也。」

新亭壘 宋孝武入討元兇劭、柳元景至新亭,依山築壘,東西據險,察賊衰竭,乃開壘鼓譟以奔之,賊眾大潰。按《金陵志》,「亭在城西南十二里,壘不存。元徽二年,桂陽王休範舉兵潯陽,蕭道成屯兵新亭,以當其鋒。築新亭城壘未畢,賊前軍已至。道成登西垣,使陳顯達等與賊水戰,大破之。」

侯景故壘 在梧桐灣,古大航城在其南。梁紹泰元年,北齊兵至建康,陳霸先問計於韋載,載曰:「齊人若分兵據三吳之路,略地東境,則大事去矣。今可於淮南因侯景故壘築城,以通轉輸。」 乃遣載於大航築侯景故壘,使杜稜守之。烏衣園 在烏衣巷東,馬光祖立。城南有王、謝故居,一堂扁曰「來燕」 ,歲久傾圮,馬光祖撤而新之,堂後建亭館,

繡春園 宋時重建,在府社壇東,隸運司。端平二年,高定子《記》云:「昔得繡春園名,及來將漕,訪其遺址,無知者。有造船場餘地,益以廢圃,乃築之。」

南苑 在瓦官寺東北。宋明帝末年,張永乞借南苑。帝云:「且給三百。」 期滿更請。後帝葬於此。梁改名建興苑。侯景攻臺城,裴之高營於南苑,即此。

婁湖苑 齊武帝永明元年,望氣者言「婁湖有天子氣」 ,乃築青溪舊宮,作婁湖苑以厭之。陳更加弘壯。後其地為光宅寺。

烏榜村 按《圖經》,「初立西州城,未有籬門,立烏榜」 ,遂以名村。

銅螭署 ,在臺城,本洛陽故物,晉平姚秦,遷於此。

「雞鳴埭 」 在湖溝上。齊武帝早遊鍾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

藥園壘 在覆舟山南。晉劉裕築,以拒盧循。賀若弼壘 ,隋伐陳,若弼過江,於蔣山龍尾築壘,在北二十里。

「韓擒虎壘 」 ,在石頭城西。

到公石 按《慶元志》:「梁到溉第臨淮水,齋前地有礓石,長丈六尺,武帝戲與賭之,溉輸即迎置華林園宴殿前,謂到公石」 雲。

華林園 在臺城內,本吳舊宮苑也。宋元嘉中,更修廣之,鑿天淵池,起景陽樓、鳳光諸殿。梁武帝造重閣。陳永初中,又造聽訟殿、臨政殿。隋平陳俱廢。按《世說》:晉簡文帝在華林園,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間趣,覺鳥獸禽魚,自來相親。按《宋書》,何尚之見造華林園在盛暑時,諫宜休息。不許曰:「小人嘗自暴背此,不足為勞。」 按《運曆圖》,齊高帝建元二年,幸華林園,褚彥回彈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為《子夜吟》,王敬則舞劍,王儉獨跪誦《封禪書》。帝曰:「此盛德事,吾何以堪?」

西園 一名別苑,即冶城地,王導所築。按《晉書》,成帝幸司徒府,遊觀西園,即此。太元十五年,武帝為江陵,沙門法新於中立寺,以冶城為名。至桓元,盡移僧出,以寺為苑。

東籬門園 在東府籬門內。按《南史》,何點信佛,居東籬園,孔德璋為築室。豫章王嶷命駕造點,點從後門迯去。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望塵不及,吾當望岫息心。」 後點在法輪寺,子良就見之,點角巾登席,子良欣悅無已,遺點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園有卞忠貞塚,點植花塚側,每飲必舉酒酹之。

沈約《郊園 》在鍾山下。

江潭苑 在新林路西,梁大同初立。按《輿地誌》,武帝從新亭鑿渠,通新林浦,又為池,通大道,立殿宇,一名「玉遊」 ,未成而侯景亂,事寢。

上林苑 在雞籠山東,宋孝武大明三年築,初名「西苑」 ,梁改曰「上林。」 其地有古池,俗呼為飲馬塘,亦曰飲馬池。其西又有望宮臺。

芳林苑 一名桃花園,齊高帝舊宅也。帝即位,修舊宅為清溪宮,一名芳林園,後改為苑。永明五年,禊飲於芳林苑。王融《曲水詩序》云:「載懷平浦,乃睠芳林。」 謂此。梁天監初,賜南平元襄王為第,益加穿鑿。蕭範為《記》,言藩邸之盛,莫過於此。方山苑 ,齊武帝立,在方山側。

半山園 宋王安石營。王荊公居半山園,有詩示蔡天啟云:「今年鍾山南,隨分作園囿。」 又《次吳氏女子詩》註云:「南朝九日臺,在孫陵曲街旁,去吾園數百步。」

桂林苑 在落星山之陽。《吳都賦》曰:「數軍實於桂林之苑。」

樂遊苑 即晉藥園壘處。宋元嘉中,以其地為北苑,更造樓觀,改曰樂遊苑。孝武大明中,造正陽林光殿於內。侯景亂,焚毀略盡。元嘉十一年三月,禊飲於樂遊苑,會者賦詩,顏延之為序。博望苑 在府東七里,齊惠文太子所立,輔公祏城是其地。沈約《郊居賦》云:「睇東巘以流目,心悽愴而不怡。昔儲皇之舊苑,實博望之餘基。」 謝朓詩:「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曖仟仟,生煙分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不對芳春酒,遙望青山郭。」 芳樂苑 ,齊東昏侯築,在臺城,即臺城閱武堂為芳樂苑,山石皆塗以彩色,跨池水立紫閣諸樓觀。又於苑中立店肆,以潘妃為市令。又作土山,開渠,立埭苑中。時百姓歌云:「閱武堂,種楊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

北苑 南唐築,在城北,不詳其所。徐鉉、徐鍇、湯悅有《北苑侍宴詩序》云:「望蔣嶠之嶔崎,祝為聖壽;泛潮溝之清淺,流作恩波。」

元圃 ,齊惠文太子築,在臺城北。惠文太子性奢麗,宮中多雕飾,精綺過於王宮,開拓元圃,與臺城北塹等。其樓觀塔宇,多聚奇石,妙極山水。慮帝望見旁列修竹,內施高障,造遊牆數百間。按《輿地誌》,圃有明月觀、婉轉廊、徘徊橋,內作淨明精舍。《梁書》:昭明太子於元圃立館,以延朝士。番禺侯軌稱「此中宜奏女樂。」 太子不答,誦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軌大慚。王騫墅 在鍾山,按《南史》,騫歷黃門郎,司徒右長史,有舊墅在鍾山,八十餘頃,與諸宅及故舊共佃之。嘗謂人曰:「我不如鄭公業,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周。」 以此為愧。梁武帝於鍾山西造大愛敬寺,騫墅在寺側者,即王導賜田也,帝宣旨取之,騫曰:「此田不賣,若敕取,亦不敢言。」 帝怒,評價取之。

郭文舉書臺 《宋志》:「天慶太乙殿,即文舉讀書處。」 按《金陵故事》,「文舉為王導所重,築臺於冶城以處之。」

望耕臺 在白上村。宋文帝嘗登此,以觀公卿親推。

日觀臺 一名司天臺,在臺城內。按《宮苑記》,臺城西有日觀臺。《祥符圖經》云:「宋司天臺也。」 九日臺 在商飆館岡上,齊武帝每九月九日宴群臣於此。

昭明讀書臺 ,一在蔣山定林寺後北高峰上,一在湖熟鎮,皆昭明讀書處,今遺址尚存。獨足臺 ,在舊宮城,陳將亡,有一鳥獨足上臺,以喙畫地,書云:「獨足上高臺,茂草化為灰。欲知我家處,朱門傍水開。」 後遷洛陽,果賜第洛水旁。南唐月臺 ,按胡宿《高齋記》,在子城東南,唐李氏因城作臺望月,人呼為月臺。下臨深壕,北面覆舟,南對長干,西望冶城。立齋其上,高侔麗譙,廣容晏息。用謝宣城「晏坐」 之意,曰《高齋》。

觀象臺 在雞鳴山之巔,明改名「欽天山,欽天監觀天象於此。」 重門週垣,官廳圍房,欽天監儀正等官司之。上有璇璣、玉衡、量天尺、渾天球、銅壺、滴漏、日晷、風竿、《星宿海》,元至正元年所製,有。

銘記年月日時,精工典麗,觀者欽為法物。又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銅山八座,八龍盤繫中一龍斷二爪。相傳此龍乘雲霧飛入後湖中,故斷其爪,而瑯璫璅之。今俱無。

秦皇馳道 ,始皇三十六年東遊,自江乘渡,馳馬於此。

宋帝馳道 《宋書》:「大明五年,孝武初立馳道,自閶闔門至朱雀門為南馳道,自承明門至元武湖為北馳道。」 《宮苑記》:「宋築馳道,為調馬之所。」 黃城大路 ,在清風鄉黃城村。梁太清二年,侯景遣軍至江乘,拒邵陵王綸。趙伯超謂綸曰:「若從黃城大路,必與賊遇,不如徑詣鍾山,突據廣莫門,城圍必解。」

竹里路 ,在縣東北六十里。有十里橋,北濱大江。父老云:「昔路行山澗,西接東陽,遶攝山之北,由江乘、連洛至建康。宋武帝討桓元,其路經此。」 石闕 ,晉元帝欲於宮前立二闕,眾議未定,王導指牛首山為天闕,不復立。宋孝武大明七年,於博望梁山立雙闕,築石闕於端門外,夾道置之,其上隱起奇禽異獸之狀。孝武帝詔陸倕為《銘》,冠絕當時,賜以束帛,朝野榮之。

青溪柵 在古城東。蘇峻亂,燒去柵,卞壼父子死之。隋平陳,斬張麗華於柵下。

孫楚酒樓 在城西,李白翫月於此,達曉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相傳今莫愁湖東即其處。

東南佳麗樓 按《建康志》:「在銀行街,舊為賞心樓,久廢。景定元年馬光祖建,改曰東南佳麗樓」 ,即今縣治基。

南磵樓 按《舊志》,「在府城西南,近何尚之宅。南磵即今躍馬澗。」 來賓樓 在聚寶門外西南馴象街北。明洪武間建,即宋豐裕樓舊基。

冶城樓 晉建,在吳冶城舊基,即謝安石王羲之同登處。宋嘉定中重建,接「忠孝堂。」

入漢樓 在石頭城,晉議熙八年建,加累入於雲霄,連堞帶於積水。

青漆樓 在臺城內。《齊書》云:「世祖興光,樓上施青漆,時人謂之青漆樓。」

景陽樓 在法寶寺西南,宋精銳中軍寨內,遺址尚存,呼為「景陽臺。」 明旗手衛營內地。宋元嘉二十二年,修廣華林園,築景陽山,始造景陽樓。孝武大明元年,紫雲出樓中,狀如煙,改為慶雲樓。《宮苑記》云:「齊武帝置鐘景陽樓上,令宮人聞鐘聲,並起粧飾。」

百尺樓 在南唐宮中。唐主於宮中作高樓,召群臣觀之,眾皆嘆羙。蕭儼曰:「恨樓下無井耳。」 唐主問其故,對曰:「以此不及景陽樓。」 唐主怒,貶儼舒州。

忠勤樓 在建康府治中。宋淳祐十年,吳淵建。烽火樓 在石頭城西南最高處,吳時舉烽火之所。宋元嘉中,魏太武至瓜埠,聲欲渡江。文帝登烽火樓,極望不悅,謂江湛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貽大夫之憂,在予過矣。」

芙蓉樓 舊名「北樓」 ,在丹陽城北。

「重譯」 樓 在《馴象街》南,與「來賓樓」 相對。

鶴鳴樓 在三山門外西關中街北。

「醉仙樓 」 在三山門中街南。

集賢樓 在瓦屑壩西

樂民樓 在集賢樓北

「輕煙樓 」 在江東門內江關南街。

《淡粉樓 》與《輕煙樓》相對。

「翠柳樓 」 在江東門內西關北街。

梅妍樓 與翠柳樓相對。自《來賓》以下十樓,皆洪武初建。樓每座皆六楹,高基重簷,棟宇宏敞,各顏以大書名扁。各在市廛交易地,以為客旅遊樂憩息之所,抑柔遠之道歟?今皆廢。

昇元閣 ,一名瓦官,一名吳興。按《京師寺記》:瓦官寺有瓦官閣,梁時建,高二百四十尺。吳順義中,改寺為吳興寺,閣因名吳興。南唐昇元初,改寺為昇元閣,遂名昇元。《南唐書》云:閣因山為基,高可十丈。平旦閣影半江開崇勝戒壇院,近昇元閣故基。院中建盧舍那佛閣,亦高七丈,里俗猶呼為昇元閣。按龔穎《運曆圖》:「開元九年,江寧縣瓦官寺閣西南久傾,因風自正。《江南野史》:『唐狄仁傑為溧陽主簿,群公休沐,宴昇元閣。仁傑即席和詩,有『雲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陰』』」 句,坐客皆驚。《南唐書》云:「昇元閣因山為基,高可十丈。開寶中,王師收復,人避難於其上,越兵舉火焚之。閣基舊有遺碣云:『抱雞昇寶位,走馬』」

《出金陵》「子建居南極,安仁秉夜燈。東陵驕小女,騎虎渡河冰。」 其讖皆應李白《橫江詞》。「人言橫江好,我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延祚閣 在冶城後岡上。宋太始中,建延祚寺閣,因名。

臨春閣  、結綺閣  、望仙閣 陳至德二年建,在華林園光昭殿前。高數十丈,並數十間。窗牖戶壁欄楹之類,皆以沉檀為之。飾金玉珠翠,珠簾寶帳,服玩瑰麗,近古未有。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後主自居臨春,張麗華居結綺,龔、孔二貴嬪居望仙,並複道往來。使女學士與狎客賦詩,采其尤豔麗者,被以新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曲。君臣酣歌,自晝達夜。有女學士袁大捨獻《春樂》詞以諷之。元武觀 ,宋建,在元武湖上,南朝嘗臨此閱武。蔡景歷拜度支尚書日,駕幸元武觀宴百官,恐景歷援舊式午後拜官不預,特令早拜,重之也。通天觀 在華林園。《宮苑記》云:「梁武帝於景陽山東嶺起通天觀,觀前」 起重閣,閣上曰重雲殿,下曰光嚴殿。殿當街起二樓,左曰朝日,右曰夕月,階道繞樓九轉,極其巧麗。《金陵故事》:「晉孝武講《孝經》於通天觀」 ,則晉時已有之矣。

齊雲觀 ,在臺城內。陳建後主令採木湘洲,擬造正寢,至牛渚磯盡沒。既而漁人見栰於海上,復起齊雲觀。國人歌曰:「齊雲觀,寇來無際畔。」 儀賢堂 ,吳建,初名聽訟堂,在宣陽門內。每歲策孝秀,考學士學業,歲暮習《元會儀》於此。梁改曰儀賢。

樂賢堂 在臺城內,晉明帝為太子時建。宮城西南角外有清游池,通中引水,帶堂左右。咸和七年,彭城王紘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像,屢經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 下其議。蔡謨曰:「佛者,西方之俗,非經世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像,至於雅好佛道,此未聞也。」 乃寢。

宣猷堂 晉置,後在梁東宮內。按《梁紀》:「修飾國學,增廣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皇太子宣成王亦於是堂講論釋老。」

武帳堂 宋元嘉中建,武帳岡上。

「澄心堂 」 南唐後主建,為藏書撰述之所。「綺霞閣 」 在南唐宮中,與百尺樓近。

涵虛閣 在後湖東宮園內,南唐時建。

紬書閣 在府治東北,一曰「紬書齋」 ,宋建。馬光祖延周應合居此,修《建康志》。

商飆館 ,齊武帝建,在蔣祠西南,去城十五里。九月九日登此,以宴群臣。

士林館 臺城西。梁武帝建,以延集學者。武學 在大市街北巷內。明洪武中設,以教武官幼者及兵家子弟,領於兵部。今廢。

化龍亭 在幕府山側。晉元帝與彭城王元、西陽王羕、南頓王宗、汝南王宏渡江之所。讖雲「五馬渡江,一馬化龍。」 故名。

東冶亭 《續志》云:「在東二里汝南灣,西臨淮水,晉太元中送別之所。謝安為揚州,袁宏為東陽郡,祖道於冶亭,群賢畢集。」 按《南史》:「王裕之元嘉六年遷尚書令,固辭,表求東遷,改授侍中。及東歸,帝幸東冶餞送。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於半山寺前重建。劉珙以四面皆田,作亭於旁,以知稼名。景定辛酉,馬光祖新之,又」 增一亭,扁曰「瑞麥」 ,與知稼對峙。是年上元,惟政鄉麥秀兩岐,知縣鍾蜚英因以名亭。《兩山墨談》:「《建康舊志》:冶亭當在鍾山佳處。元文宗在金陵,亭去行邸近,常遊幸,見虞集題詩,命侍臣模寫,藏諸篋。」 「征魯亭 在石頭塢,晉太元中創。《丹陽記》曰:『太元中,征魯將軍謝安止此亭,因以為名』。」 按:《南史》:何尚之遷「吏部郎,告休定省,送別於野渚。及至郡,父叔度謂曰:『聞汝此來,傾朝相送,此是送吏部郎,非關何彥德。昔殷浩亦嘗作豫章,送別者甚眾。及廢徙東陽,船泊征魯亭,積日乃至,親舊無復相窺者』。」

甘露亭 陳大建七年秋,甘露降樂遊苑,詔於苑內覆舟山立亭。按《輿地誌》,「宋元嘉中,移晉北郊壇出外,以其地為北苑,更造樓觀,於覆舟山上,大設亭館。侯景之亂焚燬。至陳天嘉中,更加修葺,於山上立甘露亭,陳亡並廢。」

白下亭 驛亭也,在舊東門外。李白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云:「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 又云:「驛亭三楊樹,正當白下門。」 亭似在府西,王安石詩有「門前秋水可揚舲,有意西尋白下門。」 又有「東門白下亭,摧甓蔓寒葩」 之句。亭又在府東,意。

者,新舊亭各在一處。不然,李白所謂「金陵」 ,指鍾山耳。

翠微亭 在清涼寺山巔。南唐時建,宋乾道間燬,紹興中復建,隸淮西總領所。淳祐己酉,總領陳綺新而大之,為登臨勝處。今山頂如砥,殆其遺址。

紅羅亭 南唐時建。南唐後主作紅羅亭,四面栽紅梅,作豔曲歌之。韓熙載和云:「桃李不須誇爛熳,已輸了春風一半時。」 淮南已歸宋,《景定志》作羅江亭。

忠孝亭 在冶城卞壼墓側。南唐時建,名「忠貞。」 宋慶曆中改曰「忠孝。」

「半山亭 」 在鍾山,即宋王安石故宅。

郡圃諸亭 在建康府治內東北,鎮青堂之左右。《金陵志》:「鎮青堂在府廨東北,其上為鍾山樓,其後為青溪道院,木犀亭曰小山,菊亭曰晚香,牡丹亭曰錦堆,芍藥亭曰駐春」 ,皆在堂左。疊石成山,上為亭,曰「一丘一壑」 ,下為金魚池,曰「真愛」 ,其南為曲水池亭曰「觴詠。」 又其西為杏花村,「桃杏蹊亭曰種春,竹亭曰深淨,梅亭」 曰「雪香海棠亭,曰『嫁梅』」 ,皆在堂右,大抵皆馬光祖所建。青溪園亭 《舊志》:溪西自百花洲入,臨水小亭曰「放船。」 入門有四望亭,榜曰「天開圖畫。」 環以四亭,曰「玲瓏池」 ,曰「玻璃頃」 ,曰「金碧堆」 ,曰「錦繡叚。」 其東有橋,曰「鏡中橋。」 東為青溪莊,南有萬柳堤,榜曰「溪光山色。」 北有亭臨水,曰「撐綠。」 其徑前曰「添竹」 ,後曰「香遠。」 尚友堂西扁曰「香世界。」 先賢祠之東有亭曰「花神仙」 ,「清如。」 堂南,綠波橋西有亭,曰「眾芳」 ,曰「愛青」 ,其東又曰「割青。」 青溪閣之南,清風關之北有橋曰「傍花隨柳」 ,其中有亭曰「心樂」 ,其前曰「一川風月。」 自清風關東折而北,亭出溪東二:曰「看竹」 ,曰「蒼雪。」 其後則為「靜庵」 ,庵後有石亭,曰「最高。」 山後跨梁陟徑為堂二,前曰「閒暇」 ,後曰「近民。」 諸亭惟割青為舊,餘皆馬光祖所建。宋名青溪園為小西湖,今廢。按《南唐書》因山為基,似今鳳遊寺,是所以有「下瓦官」 之名也。

勞勞亭 在舊縣治西南八里勞勞山上,古送別之所。按《輿地誌》,新亭壟上有望遠樓。宋元嘉中,改曰臨滄觀,即勞勞亭故基。李白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新亭 一名中興亭,去城南十五里,近江渚。按《丹陽記》:京師舊有三亭,俱廢。隆安中,丹陽尹司馬恢之徙創今地。宋孝武入討,至新亭,修建營壘。即位後,王僧達始改為中興亭。趙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即故基重建。按《世說》:過江諸人每暇日輒相邀出新亭,藉卉飲宴。周顗中坐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皆相視流涕,惟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孝武寧康元年,桓溫來朝,王坦之、謝安迎於新亭,笑語移日。

臺城寺水亭 ,幽菁開敞,騷人墨客,多游詠其中。昔傳「在鳳臺山南傍秦淮」 者,非即陸機故宅王處士水亭也。

賞心亭 在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丁謂建。景定元年亭燬,馬光祖復立,為金陵第一景。按僧文瑩《湘山野錄》:「丁晉公鎮金陵,以周昉所畫《袁安臥雪圖》張於亭,屏郡守十四人,雖極愛,不敢取。後為一守,以凡畫蘆雁竟易去。」 又《續志》:「丁謂始典金陵,陛辭,真宗出《袁安臥雪圖》付謂曰:『卿到金陵,可選一絕景』」 處張此。謂張於《賞心亭》

折柳亭 在賞心亭下。忠定張詠建,為祖餞之所,久廢。景定元年,馬光祖重建。

練光亭 在宋保寧寺

風亭 在折柳亭東。葉清臣建,蘇州從事張伯玉為記。宋咸淳乙丑,馬光祖守郡,有以故基告者,乃累石為岸,創堂三間,前後軒如之。廚舍諸屋挾翼其旁,繚以花竹,亦艤舟勝處雲。

王處士水亭 在齊南苑中,即陸機故宅基。白鷺亭 在賞心亭西,下瞰白鷺洲,景定元年馬光祖重建,蘇文忠軾嘗題其柱。王勝之龍圖守金陵,一日而移南郡,東坡居士作長短句以贈之:「千古龍蟠並虎踞,從公一弔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駕飛車凌綵霧,紅鸞驂乘青鸞馭。卻訝此洲」 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二水亭 在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西面大江,北與賞心亭相對。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因修築城壁重建。李白詩云:「二水中分白鷺洲。」 亭名取於此。

木牛亭 舊《志》在移忠禪院路西,去城七十里。

在江寧鎮。舊傳有香木浮至,土人迎之為亭,又號「木龍亭。」

清水亭 去城南三十里。建炎四年,岳飛敗敵人於此。

「三山亭 」 在石城西,對三山。

覽輝亭 在宋保寧寺後鳳凰臺舊基側。寺有《覽輝亭碑》,刓缺不可讀,莫詳其人,惟歲月可考,蓋熙寧三年夏四月也。按此,則保寧寺在今驍騎右衛倉無疑,且古井可據。《縣志》以保寧為建初,謂南軒讀書保寧者,非。按:宋陸游《金陵記》云:「亭榜本朱希真隸書法堂後片石瑩潤如黑玉。」 宋子嵩詩題云:「鳳凰山亭子。昇元三年奉敕刻石」 也。

太初宮 即長沙王孫策故府,吳赤烏十年改作,周五百丈。晉元帝渡江,以為府舍,及即位,稱為建康宮。《江表傳》載權詔曰:「建康宮乃朕從京來所作將軍府寺耳,材柱率細小,今未復西,可徙武昌材瓦,更繕治之。」 有司奏:「武昌宮已二十八歲,恐不堪用,宜令所在更伐木治。」 權曰:「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 賦損農,武昌材自可用也。按《晉史》,石冰之亂,太初宮盡焚。陳敏平,石冰因太初故基創府舍,元帝所居,即敏所造。帝領江左十年,始即位,常在舊府,至成帝始繕苑城。

昭明宮 ,甘露中造,周五百丈,與太初宮相望,榜曰「昭明。」 晉避諱,改曰「顯明。」

南宮 ,吳太子所居,在臺城南。

永安宮 晉孝武建,即吳東宮,在臺城東南。按《輿地誌》,吳東宮在城之南。晉初,東宮在城之西南,其後改於宮城之東北。《宮苑記》:「孝武太元二十一年,新作東宮,本東海王第。安帝立,以何皇后居之。桓元拆其材木入西宮,以其地為射宮。至宋元嘉十五年,築為東宮。陳大建九年,移皇太子居之。」

世子宮 ,齊武帝為世子時,以石頭城為宮。金華宮 ,在清溪東,昭明太子孀妃蔡氏居之。安東宮 ,簡文帝建。

安德宮 ,在宣陽門外,陳宣帝為文皇築。青溪宮 ,在青溪上。《南史》:「齊武帝元嘉中,生於建康之青溪宮。」

林光殿 在樂遊苑,梁建。

親蠶宮 在鍾山鄉闍婆寺前紗市,宋大明二年建。廢帝又以東府城為未央宮,石頭城為長樂宮,北邸為建章宮,南第為長楊宮。

南唐宮 今內橋北,以昇州治所為之。

宋行宮 在青溪南,即舊建康府治。高宗紹興二年,修為行宮。建炎元年,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言於高宗曰:「天下形勝,關中為上,建康次之。請以長安為西都,建康為東都,各命守臣葺城池,治宮室,積糗糧,以備臨幸,則天下之勢安矣。」 上出其章付中書,衛膚敏、劉玨皆主幸東南。三年五月,上駐蹕神霄宮,詔改江寧府為建康。閏七月,如浙西。紹興二年,上命江南東路安撫大使李光即府舊治為行宮。光乞增創後殿,許之,以圖進呈。上曰:「但令如州治足矣,若止一殿,雖用數萬緡,亦未為過。必事事相稱,則土木之侈,傷財害民,何所不至象箸之漸,不可不戒。」 由是制度節儉。六年六月,右僕射張浚謂建康為中興根本,奏請秋冬臨幸。七年三月辛未,上至建康。十一月,上謂浚曰:「朕來建康,行宮,皆因張浚所修之舊,不免葺數間小屋為寢處,地不施丹雘,蓋不欲勞人費財也。」 八年正月,上將還臨安,參知政事張守言曰:「陛下至建康,席未及暖,願少安於此,以係中原之心。」 趙鼎持不可。壬戌,召張浚至宮中,諭之曰:「朕來日東去,卿在此,無與民爭利,勿興土木之工。」 浚見地無磚,嘆息上曰:「艱難之際,一切從儉,少紓民力。朕為人主,雖以金玉為飾,亦無不可,但如此,後世以朕為何如主也?」 三十二年正月,上復至建康。二月,還臨安。初,上謂輔臣曰:「將來幸浙西,建康宮宇令有司照管,他時復幸,免更營造」 ,以傷民力。中書門下省言,建康府已除行宮留守。詔應合行事件,並依西京留守司例。自是江南東路安撫使常兼留守,歲四季令入宮點視。

太極殿 ,建康宮之正殿也。晉初造,以十二間,象一歲之月。至梁武帝改製,十三間以象閏。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廣十丈,並以錦石為砌。兩傍有太極東西堂。更有二上閣,在堂殿之間,方庭闊六十畝。按山謙之《丹陽記》:「太極殿,周制路寢也。」 秦漢曰前殿,今稱太極。東西堂,亦魏制於周小寢也。徐廣《晉記》曰:「謝安作新宮,造太極殿」 ,缺。

「一梁,忽有梅木流至石頭城下,因取為梁。殿成,畫梅花於其上,以表嘉瑞。」 《實錄》云:「太元中,起太極殿,謝安欲使王獻之題榜,因說魏韋仲將懸虛凳,書『凌雲臺額。獻之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 《晉中興書》云:「孝武造太極殿,郭璞卜筮云:『二百一十年,此殿為隸所壞』。」 後梁武帝毀之,捨身為隸也。《文昌雜錄》云:「東晉太極殿東西閣,天子間以聽政,閣之名起於此。」 《宮苑記》云:「太極殿前東西有二大鐘,宋武帝平洛所獲,並漢魏舊物。」

清暑殿 ,在臺城內,晉孝武帝造,重樓複道,通華林園,爽塏奇麗,無與為比。宋孝武大明五年,鴟尾中生嘉禾,一枝五莖,遂改為「嘉禾殿。」 含章殿 ,宋孝武帝造,在宮中。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殿簷下,梅花落額上,後人彷彿之,號「梅花妝。」

玉燭殿 ,宋孝武帝造。孝武壞武帝居室,起玉燭殿,與從臣觀之。床頭有土障壁,上掛葛燈籠、麻蠅拂。侍中袁顗稱武帝儉德,帝不答,獨言曰:「田舍翁得此已過矣。」 按《南史》,晉諸帝多處內房,朝所臨東西二堂,而孝武末年,清暑方建。宋初受命,無所改作,所居惟稱西殿,不制嘉名。文帝因之,亦有合殿之稱。孝武承統,追陋前規,更造「正光、玉燭」 諸殿,奇麗無比。

靈和殿 在臺城內。益州刺史劉浚獻蜀柳,武帝命植於靈和殿。三年柳成,枝條柔弱,狀如絲縷。帝與公卿宴賞,嘆曰:「楊柳風流可愛,猶如張緒當年。」

紫極殿 ,宋明帝所作,珠簾綺柱,江左所未有。齊高帝欲以其材起宣陽門,王儉、褚淵、王僧虔連名表諫,手詔酬納。

披香殿 在臺城內,庾子山詩:「宜春苑中春已歸,披香殿裡作春衣。」 指此。

「顯陽殿  。」 昭陽殿 ,齊太后、皇后所居。永明中,無太后、皇后,羊貴嬪居昭陽殿。

「鳳華殿  」 、「壽昌殿  」 、靈曜殿 ,皆齊內殿,武帝時建。

芳樂殿  、玉壽殿 ,齊東昏建,在臺城內。東昏大起芳樂、玉壽諸殿,以麝香塗壁,刻畫粧飾,窮極綺麗,役者自夜達曉,猶不副速。後宮服御,極選珍奇,府庫舊物不復用,民間金寶,價皆數倍。建康酒租,皆使輸金,尚不能足。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步步生蓮花。」

重雲殿 ,梁武造,在華林園。按《隋志》,殿前置銅渾儀,是劉曜光初六年孔挺所造。何承天以為張衡所造。

五明殿 在臺城內。梁武帝謙恭待士,時忽有四人來,貌可七十,鶉衣躡履,入丹陽郡建康里,行已經年,無人知者。帝召入儀賢堂,給湯沐,解御服衣之。惟昭明太子識之,一見如故,舊目為「四公子。」帝移四公子入五明殿,更重之。大同末,魏使崔敏來聘。敏博贍儒釋,知天文醫術。帝選十人於此殿推論三教百家,六籍五運,九十餘日。敏喪神嘔血,歸未及境而卒。《事類記》四人姓名。𦋅「《闖䨲傑䴰䵎》仉䏿難敏」者,仉䏿也。光華殿, 在臺城,梁武帝大通中,施與草堂寺,取珠貝直百萬,以其地起重閣。

「求賢殿 」 ,在臺城內,陳建。後主皇后沈氏居之。後端靜好學。後主薨,自作《哀冊文》,辭甚酸楚。「芙蓉堂 」 ,在宋安撫司。

戲彩堂 在轉運司正堂後。宋嘉定八年,真德秀將母出使,葺而名之。馬光祖、王埜皆公門下士,寶祐中同持節於此,新其堂,刻石識之。忠宣堂 在轉運司西廳。本雙槐堂,真德秀改建。

清如堂 在清溪淥波橋北,宋馬光祖建。取御翰中「一清如水」 之語,梁椅為記。

大本堂 明洪武初建,以為太子諸王授經之所。延四方耆儒於其中,公侯子弟皆就學焉。今廢。魏觀《鄭國公常茂等授經大本堂》詩:「鄭國蘄侯弟子群,儲闈時得奉慇懃。宮花細挹研朱露,禁柳微濺灑墨雲。御氣日從雙闕望,書聲時徹九重聞。楚王可是推仁愛,臨帖常容半席分。」 古射堂 在石頭城東。

「積弩堂 」 在石頭城。

中皇堂  、南皇堂 「晉、宋守都」 二堂,俱屯兵處。

「正陽堂 」 在樂遊苑。

玉麟堂 在府治,取「留守玉麟符」 之義。

錦繡堂 在忠勤樓下,宋理宗御書堂額。

籌思堂 在轉運司治內,本「籌思亭」 ,宋紹興二年改建。

范蠡宅 ,按《乾道志》:「在長干里。」 《丹陽記》:「蠡城金陵,居長干古越城中。」 古注云:「勾踐既滅吳,還金陵,居長干築城。」 今越城故址猶存,在長干橋西南。

張闓宅 在小市。闓嘗為廷尉,將奪左右近宅以廣其居,乃私作都門,早閉晏開,人患之,訟於州府,不見省。會賀循出,相與詣循質之。循曰:「見張廷尉,當為言之。」 闓聞之,為毀都門,詣循致謝。循時為元帝丞相軍諮祭酒。

汝南世子宅 ,近瓦官寺。

宋明帝舊宅 ,在青溪中橋北。即位後,改為「湘宮寺。」

齊武帝舊宅 《宋舊志》:「今城東一里青溪上。」 《齊書》:「帝諱頤,太祖長子,生於建康青溪宅。永明三年,幸青溪宅。」

梁武帝宅 在城東十五里《同夏》浦,後為光宅寺。宋大明八年,帝生於秣陵縣《同夏》裡三橋宅,後即位,置《同夏縣》。

「《吳張昭》宅 」 在秦淮南,今聚寶門外。

張悌宅 在城南板橋

是儀宅 在臺城。按《吳志》,儀性儉,門甚陋,帝幸其宅,麥飯蔬食,無所增加。孫權見大屋,人謂儀宅,權曰:「必非」

諸葛恪宅 在元風觀前。

陶璜宅 在石頭塢,其地名「陶家渚。」

晉陸機宅 在越城西北。按舊志,「臨淮有二陸讀書堂,帶秦淮,屏鍾山,最為幽邃。」 後機入洛,作《懷舊居賦》,即此。

王導宅 在烏衣巷,南,臨驃騎航。今當在武定橋東。《晉記》:「江左初立,瑯琊諸王居烏衣巷,導嘗使郭璞筮之,卦成,璞云:『吉,無不利,淮水竭,王氏滅』。」 劉禹錫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謝安宅 在烏衣巷驃騎航側。桓靈寶之亂,欲以安宅為營。謝鯤曰:「召伯之仁,猶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畝宅耶?」 靈寶慚而止。

謝尚宅 在竹溪渡,今下水門內。永和四年,尚捨宅造莊嚴寺,宋改名「謝鎮西寺。」

謝萬宅 在長樂橋東

紀瞻宅 在烏衣巷。瞻為鎮東長史,乞歸,進驃騎將軍。宅側浮航,遂名「驃騎航。」

謝元宅 在土山,其地名「康樂坊」 ,旁有謝元走馬路。

郄鑒宅 ,在青溪上。杜姥宅 ,在冶城側。《地理志》:在端門外,直蘭臺路東。晉成帝后杜氏母裴,乃杜弘治之妻。吳隱之宅 ,在古都城南五里,今雙橋門內。所居內外茅堂六間,籬垣仄陋,妻子不免寒露。劉勔宅 ,在蔣廟東北,名東山園。何尚之宅 ,舊志在南澗寺側。尚之,廬江灊人,為丹陽尹,立私宅於南澗,置社學,聚生徒。東「海徐秀、廬江何曇並慕道來學。」

顧愷之宅 ,在瓦官寺東北。愷於宅內建層樓為畫所,風雨寒暑不下筆,必天氣明朗時乃登樓染毫即去梯,妻子罕見。

沈慶之宅 在古城東南十里,今上方橋左右。《南史傳》云:慶之居清明門外,有宅四區,室宇甚麗。又有園在婁湖,慶之一夕攜子孫徙居之,以宅還官。柳元景造之,鳴笳,列卒滿道。慶之插杖而耘。嘗賦詩云:「老朽筋力盡,徒步還南岡。」 謝幾卿宅 在城東南十八里。幾卿免官,居白楊之石井,朝中交好者,載酒常滿座。

建平王劉宏宅 在雞籠山。宏年少,篤好文籍,太祖愛之,立第,盡山水之美。

齊竟陵王子良宅 在蔣山。子良《行宅》詩:「訪宅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幼常悅禽魚,卑性羨蓬薈。」 蕭坦之宅 在秦淮上。

劉巘宅 在青龍山陽。按《南史》,「巘居檀橋,瓦屋數間,上皆穿陋,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 竟陵王子良表武帝為立館,以檀橋地給之。周顒草堂 ,在鍾山北,顒隱居之所,後出為海鹽令,捨宅為草堂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以譏之。

梁沈約宅 在鍾山麓,名東田。按《南史》,約遷尚書令,名譽雖隆重,而居處儉素。立宅東田,矚望郊阜,嘗為《郊居賦》以敘其事。又嘗賦東園詩,有「槿籬疏復密,荊扉新且故」 之句。《雞跖集》云:「約宅成,劉查贊之。約報云:『惠以二贊,詞采妍富,便覺此地佳勝十倍』。」

考證

范雲宅 在城東南七里,臨秦淮。

伏挺宅 ,在古潮溝西北。挺於宅中講《論語》,時士大夫往聽者,為之傾朝,生徒常數百人。朱異宅 ,在府城東北。異及諸子自潮溝列宅至青溪臺池玩好,歲時與賓客遊讌。

到溉宅 在縣東,臨秦淮。

謝靈運宅 即「康樂坊故居。」

王僧綽宅 在縣治南,古大社西。周顗、司馬秀、蘇峻皆居此,禍敗目為凶地。僧綽曰:「大丈夫當以正道自居,何宅之有凶吉?」

檀道濟宅 在青溪

江總宅 在青溪。《金陵故事》:「南朝鼎族,多夾青溪,江令宅尤占勝地,至宋段約居之。」

《孫陽宅 》即對「江總宅。」

陳韋載宅 在白山下,江乘縣之北,屏絕人事,不入籬門者幾十載。

唐王昌齡宅 近「青溪。」

「冷朝陽宅 」 在白下門外。

南唐李建勳宅 在青溪上。

徐鉉宅 在亭子橋,園池甚盛。

張洎宅 在秦淮北岸。洎為南唐參政時賜第。韓熙載宅 在城南戚家山。

孫晟宅 在鳳臺山西岡。韓熙載見門巷卑陋,謂曰:「湫隘若此,豈稱為相第耶?」 明年果拜相。宋王安石宅 在半山,王安石後捨為寺,賜額「報寧。」

楊德逢宅 在蔣山近後湖,自號湖陰先生。按王直方《詩話》:「丹陽陳輔每清明上塚至蔣山,過德逢居,清談終日,歲為常。後頻歲訪不遇,題一絕於門云:『北山松粉未飄花,白下風輕麥腳斜。身似舊時王謝燕,一年一度到君家』。」 王安石詩:「一水護田將綠遶,兩山排闥送青來。」

蔡寬夫宅 在青溪南,宋貢院基是其地。按《南窗紀談》:「蔡寬夫侍郎治第青溪南,穴地為池數尺,見有瓦礫驚異。又深尺餘,有釜鑊瓦錫器,多破碎交錯,仆壓於下,竈下葦灰猶存。又窮其旁,大抵皆人居也。然後知其下前代為平地,經六朝喪亂,瓦礫積而至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信哉!」

王鑒宅 在東山

汪膠宅 在笪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