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0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九卷目錄
常州府部彙考三
常州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七百九卷
常州府部彙考三
[編輯]常州府山川考三 通志縣志合載
[編輯]江陰縣
君山 在澄江門外二里。縣治負之,舊名瞰江山,以春申君故,易今名。相傳山西向東岳廟陛即春申墓,隆起平疇,橫枕大江。邑中諸峰,四面環拱。北瞰維揚,南挹姑蘇,東窺海虞,西盼京口,一方之大觀,列郡之雄勝。在宋有松風亭,後易名心遠;洗心堂為蔣靜學《易》處,後改名澄江。巔之南有浮圖,入明則有江樹亭,取雲中辨江樹意。又廳曰「翠煙」 ,堂曰「時雨」 ,並堂北向為如斯亭。萬曆中,復建二亭,西向者榜曰:「平臨萬戶」 ,北向者榜曰:「吞吐江山。」 山巔之南為采真閣,俱廢,今則唯存龍飛駐蹕坊,明祖曾駐蹕此山。東岳廟峙其西麓。坊之左為君山禪院,稍上則三元、三清、三茅諸宮在焉。從元天門曲磴而升,真武廟正居其巔,靈飆灝景,儼乎神明攸居。迤北則為梅花書院,尸祝學使蘇銓於其中有潮音閣,而浮遠堂則宋紹興中知軍趙嶲之經,始取東坡「江遠欲浮天」 之句以名。瞰江對淮,實為一郡勝覽。李鶴田玨,淳熙中任江陰軍司法,一聯云:「此水自當兵百萬;昔人曾有客三千。」 人多傳誦,今就傾廢。《舊志》云:「非巍巨而占據雄勝,四望空闊,登之者往往有騎雲御風,飛步太虛,凌霄倒景之興雲。」
皇清康熙年,合山廟觀俱生員劉之蘭「倡修」,又建五
岳樓
鵝鼻山 ,在縣北四里。《源山須知》云:「其形高斜如鵝鼻,俗呼為峨嵋觜。」
黃山 在縣東北六里。以春申君姓為名。其峰為席帽。《輿地誌》云:「上有石室,吳時烽火之所。」 今烽𠋫遺蹟稍存。雞頭灣有山嘴,入江,兩崖相望,謂之二島。
馬鞍山 界黃山東西之間,其形凹,故名「大石山 」 、小石山 與黃山相連,下臨江湍,俗呼為「大石灣」 、「小石灣」 兩灣皆小石離立,有紫赤文,驚濤飛灑,漱嚙其下。突如橋,窈如洞,奇險清絕,為邑人遊覽之勝。
蕭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本蕭氏所居,名之,今訛為「小山。」 有祭江臺在焉。
彭越山 ,在蕭山東,彭越東征,營於此山,故名。盤龍山 ,一名蛟山,在縣東十五里。《源山須知》云:「唐垂拱中,有黃龍蟠其上三日。」
真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梁武帝時,有女子修道得僊,建至真觀。《祥符圖經》作「甄山。」 《十道四蕃志》名石筏山。山下有石如牌,懸江中,又名石牌山。江邊有大石方丈許,中可坐數十人,曰天臺茅灣。有叢石如群龍狀,其鱗斑斑然。
鳳凰山 ,在縣東二十里。《太平總類》云:「晉太康元年,人有掘山者,得石鳳凰,因以為名。」
香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吳王嘗遣美人採香其上,曰「採香徑。」 山之左岡中發一泉,紆迴而下數十步,經石潭,少注,溢而復流。夾澗有桃花,名桃花澗。
稷山 在縣東三十里,又名「薛山。」 相傳唐薛稷別業。
彭墓山 本定山支瓏,彭公獲軍中首級葬此。覆酒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形如覆舟,俗呼為覆酒。按《祥符圖經》又云:「曲阿有覆酒山。」
售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梁天監中,劉售嘯聚於此,自號為「售山。」
定山 在縣東四十里。有玉乳泉,又名虎跑泉。貪山 在縣東十八里。梁大同中,有樵夫採薪識金銀氣,掘之為石所壓,故名「貪山。」 山之西有解祟泉,出幽谷中,潔清紺寒,澄湛靚深。且巖嶠峻阻,林木奧密,陰風凜凜,飛埃不到,舊名「彌勒泉。」
敔山 在縣東十五里。山脊有堆阜,纍纍相比,其形如敔,故名。俗謂「耙齒山。」
女山 即定山西阿。相傳有太守女入山修道,因名。今女仙臺址尚存。《舊志》誤敔「女」 為一,今分。
列之
綺山 在縣東十里。昔吳王泛舟其下,見野花如綺,故名。又誤呼為啟山。山有虎礪石,善利泉。由里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郭璞《條山記》云:「由里山前瓠子岡,葬之正者封侯王。」 由里之名昉此。或以四面皆九里,又名九里。或以礪石似遊鯉,訛為遊鯉。山巔作雲,邦人以為雨候。上有白龍洞,冷光泉出其南麓,里人亭其上,名「冷光亭。」 白石山 ,在縣西南十八里,山多白石。
青山 ,在縣西十里。《寰宇記》云:「上有干將鑄鑪九所。」
鎮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志》云:昔有虹蜺出此山,以鎮星散而為虹蜺,因名。其北麓有獨石,危坐如老僧,其頂氣出津津,即為雨兆,石頭港以此名。
時山 ,在縣東三十里。昔以時姓者居此,故名。亦為「毘山。」
赤石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下產紅石。
雞籠山 :在縣東四十里。
砂山 在雞籠山東
白龍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相傳,有白龍遊其上,今龍洞在焉。遇旱禱之即應。又其形如龜,俗呼為「烏龜山。」
白鹿山 ,在縣東五十里。吳王出獵,得白鹿於此,故名。
顧山 一名「龜山」 ,在縣東九十里,以其界無錫、常熟也,俗呼「三界山。」
慶山 在西順鄉慶雲里,因名。又名盤石山。秦望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風土記》云:「在暨陽縣西。」 今俗呼為茶岐山。
雞籠山 :即秦望山東峰。秦皇帝以錦籠籠雞於上。
觀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吳王遊觀於此,故名。
丁國山 在觀山側
焦山 在觀山南,本名「樵山」 ,訛今名。
浮山 在縣東北揚子江中,又名「巫山」 ,為江海門戶。
高山 與觀山連,南屬武進,俗呼「舜過山。」 段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大江中,與楊舍城相望。
揚子江 在縣之北,相去二里許,闊漫四十餘里,源出於岷。《尚書》曰:「岷山導江。」 《水經》曰:「江出岷山,始若甕口,可以濫觴。及其至乎江津,放蕩渤潏,不方舟,不避風,不可以利涉。」 《周官》:「揚州,其川三江。」 《漢·地理志》註:「岷江為大江,至九江為中江,至徐陵為北江。」 今之潤州京江,《禹貢》北江也。揚子,蓋江之別名,貫徐州廣陵,西接武進,達京口,其流同宜,並稱北江。直北越馬馱,抵通、泰諸州,東連常熟,又東流入海。中有孤山、段山、巫山、石釘、三角等沙,江潮一日夜再至,呼吸萬里,吐納百川,旁灌諸港。昔人稱大江,謂作「限於華裔,壯天地之險界」 ,信矣。
前湖 在縣東昭聞鄉,今盡為農畝,唯烈女祠前池水一窪。
暨陽湖 《宋志》云:「舊經在縣東十五里。」 又有螺洲,並莫詳所在。
芙蓉湖 《宋志》云:「在縣南四十里。」 《寰宇記》云:「即射貴湖,一名上湖。」 《陸宇記》云:「南控長洲,東連江陰,北掩晉陵,周圍一萬五千三百頃,又號三山湖。」 今皆為圩田。
胥湖 《宋志》云:在縣東。《舊經》云:「伍子胥亡入吳,至此擊劍而歌。」 湖在胥歌村,因名。
繖墩湖 《宋志》云:「在縣東三十五里」 ,其地四十七畝有奇。紹興十六年,詔為放生池。湖中有土阜,名「繖墩」 ,即吳王第八子墓。諸湖皆堙塞,獨繖墩湖在耳。四周水僅尋丈,地畝較狹,已非《宋志》所載。
黃田港 在君山西南。自磨盤墩側引長河北貫城中,出黃田閘入江。
鰣魚港 在君山東引東轉河,北入江。
趙婆港 在黃山東,又名「黃山港」 ,導橫河北入江。
白沙港 在蕭山,東分橫河,北入江。
石牌港 在石牌山。東分橫河,北入江。
石頭港 自定山南三河口導長河而東北折,經橫河出鎮山東入於江。
雷溝 在石頭港東五里。分橫河入江。
陳溝 在雷溝二里,分橫河入江。
蔡港 在白龍山北。自白唐橋西引長河北至恩莊,折而西,又北折經橫河入江。
范港 在蔡港東三里。自谷瀆港北入於江。泗港 :在范港東。
谷瀆港 在縣東六十四里。自北角引長河,北經橫河入江。
令節港 分谷瀆港,東北入江。
龍鬚河 《古蹟新疏》永定壩之西。
《南轉河 》《東轉河 》,俱城壕。
鄭涇河 由陳家橋南分流,轉西二里許,折而北三里許,合黃田港入江,古名「季港」 ,久堙。明萬曆三十六年,邑人尹嘉賓倡疏
橫河 自回塘堰接黃田港,出東水關,橫亙東北境七十里,達常熟界,今已久淤。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沈清世以興民利為己任,稔知江民之休戚,全在水利之廢興,陳請總督部院,於疏濬橫河、夏港二渠,批允舉行。
九河裡 東北通黃田港,西南通夏港。
長河 又名「東河」 ,今名「應天河」 ,西北至磨盤墩通黃田港,東南至北角,接清水塘,出常熟界。永安河 自綺山西南引長河西北通於橫河。觀莊河 ,綺山東冷水灣引長河西北通於橫河。
「長壽河 」 在時山東南,引馬鎮河東北入於長河。
清溪河 在砂山西。引長河東北通於橫河。泰清河 自長河桑家浜入,循砂山白龍山,出馬奇浜,復通長河。直塘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自西陽入石塘堰。「便民河 」 由長河轉東南入新河。
馮塘河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自東新河分流而西北達於長河。
市墩河 舊志:在縣東四十五里,今已亡其名。《政和治河記》云:「市墩承蔡港之下流。」 疑即蔡港之南。
東新河 在縣東南八十里,由無錫界入習禮,而北轉東及北,過長河而達於谷瀆港。
倪塘河 由清水塘而東南,至顧山,入無錫縣界。
《南新河 》自西陽東,過文林、富杯,達於東新河。《百丈河 》自西洋西至馬鎮。
馬鎮河 自馬鎮西至塘頭河。
周港河 :自塘頭河西通經河。
渟塘河 二,並自塘頭河西北行,一出青暘鎮南,一出茶市南。
馮涇 在由里山南。東過長壽河,西通經河馬涇 ,自馮涇北入斜涇。
敘涇 由里山西自馬涇,北通九里河。康熙年間久淤,生員夏霈捐貲重浚。
夏港 在縣西十里。自秦望山東南三河口引涇河東北轉出蔡涇閘,相傳禹跡所經,故名。今塞。知縣沈清世詳請開浚。
流皮港 :在縣西二十里。西南接申港,而東北入於江。
新溝 ,在縣西二十二里。自三山石堰北行三十五里入溝。
申港 在縣西三十里。自三山石堰北行入江。相傳春申君所開,故名。
蘆埠港 在縣西四十五里。自武進順塘河鄭瀆北行二十五里入江。
利港 在縣西五十里。自順塘河鬼涇口東北行二十五里而入江。
立埭河 在利港西五里。自武進縣界而東北入江。
五斗港 :在縣六十里。
桃花港 :分立埭河,西北行五里入江。
《經》河 在由里山西南。自石撞引五瀉堰,北至山塘河口接夏港。
順塘河 東達申港,西接立埭河。
利大河 自武進縣界北行,與立埭河接入江。崇溝 在秦望山陰,又名「北山塘河。」 自三山石堰東行二十里,達於夏港。
龍蕩港 :在縣西七十里。
新涇 在。村西南三里,由崇溝合夏港達於江。
南山塘河 在茶岐山南。自武進三山而東,達於夏港。
漕港 自四河口分流而行,折而北二十里,出山塘河,西達於石堰。
塌水港 ,西南自陽淮口而東北,出月城北,以達於《經河》。
胥溪 :由塌水港東達於涇河。相傳伍子胥舍此,故名。
黃田閘 在澄江門外半里,節制黃田港。康熙二十一年冬,知縣沈清世准紳衿盛樹廉等呈詞,設版啟閉。
黃山閘 在趙婆港口。明萬曆中郡守譚桂建。蔡涇閘 ,在縣南十二里,節制夏港。
南、北、東關三淺水閘 ,學士張袞有記。
新涇閘 節制新涇
馬師閘 在橫河蔡港之交,今廢。
唐市閘 在橫河谷瀆港之交,今廢。
回唐堰 在市東,今廢。
利楚堰 在建寅門,今廢。
義井 又名廣濟泉。《宋志》云:在古城巷內,嘉祐六年乾明院僧宗壽所鑿。守溫州司法參軍曹確有記。
古井 在周橋西,俗號「舜歌井。」
宜興縣
君山 在縣西荊溪之南,舊名荊南山,高二百三十仞,周一十五里,雄視一邑,為群山長。山巔有池,池有三足鱉、六目龜,今不復見,惟有蜥蜴遊池中。歲旱禱雨輒應。《風土記》云:「東漢袁𤣱為陽羨長生,有神異,能逆知水旱,每言歿當為神,後無疾而終。一夕大風雨,失其棺。邑人夜聞此山有數千人聲,旦亟往視,棺在焉。」 走白縣,吏民群至,則棺已瘞藏,惟見石塚石壇旁有竹枝如馬鬣,遂神之,為立祠。或傳𤣱之亡,天降銅棺以葬,故俗稱「銅棺山。」
芙蓉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永豐區。即君山之南麓,上有唐大毓禪師道場。
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區。即芙蓉連亙而西,延袤三十六里,高一百二十五仞,本名離墨山,以仙人鍾離墨得道於此。孫吳時有大石自立,又有石裂十餘丈成室。皓侈以為瑞,遣司徒董朝等封之,改名國山,因立石頌德,其形如鼓,俗呼《囤碑》。高八尺,圍一丈,篆文周遶其上,今多漫滅不可讀。相傳皓疑山有王氣,埋金函玉璧、銀龍銅馬之屬於碣下以鎮之,俗又呼為「董山」 ,以董朝所封故也。
善權山 ,與國山相屬,其背有善權洞,前有善權寺。
橫山 一名「大蘆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亭區,即君山之西麓。唐末有靈峰院,今名「大蘆禪寺。」 順治初為鐵關和尚道場。
紫雲山 :在大蘆北。萬山叢繞,內有「徐少師溥祖墓。」
小心山 ,一名敷金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永豐區,即君山之西峰。《寰宇記》云:「金硎承小心,以山,下有金砂泉流注,砂色炯炯如金硎,故云唐陸庸居此。」
甑山 舊雲有南甑、北甑。今考之,實有東甑、西甑。一在斛嶺東南,一在大蘆山西。舊稱其形如甑,雲氣騰涌若炊,故名。梁蕭子雲《贈海法師還山》:「忽聞甑山侶,萬里自相親。泬寥晚霖霽,重疊晴雲深。」
蓬山 在西甑山之西
蒿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亭區,多產茶茗。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區。
靜樂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亭區,即「君山」 之東麓,上有靜樂禪寺。
白家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均山區。即「君山」 之東峰。
穿石山 一名蛟山,俗名洞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均山區。《十道志》云:「晉時有大蛟孕子,人得其殼,可容三斗,嵌空成穴,受許陂水,穿山長流,溉民田。」 有石刻「唐人盧肇、崔光義名。」
川埠洞 《舊志》即穿石山。
下山 在縣南五里
上山 在下山西
篠嶺山 在下山東
龍潭山 在篠嶺東
滄浦山 在龍潭東。明萬曆間,建七級浮圖,名「承雲塔。」
「廣福山 」 ,在滄浦東。有寺,今毀。
壽山 一名「陽山」 ,在廣福東。
九里山 在縣東九里
南嶽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山亭區,即君山之北麓。孫皓既封國山,遂禪此山為南嶽。蓋取漢武帝「移衡,祭於灊、霍」 之義。其地即古陽羨產茶處,每歲季春,縣官往祭於此,然後採以入貢。有禪寺、洗腸池、卓錫泉。皇甫曾有《送陸鴻漸南山採茶詩》。
馬面山 在南嶽東
舟山 在南嶽西
唐貢山 ,即「茶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均山區,東臨罨畫溪山產茶,唐時入貢,故名。「金沙泉」 即在其下。
均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均山區。
頤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忻溪後百餘步。唐陸希聲退隱於此,謂此山東走震澤,震為雷,魚龍之所蓄,有頤之象,故名。著《二十七詠》,記臺池泉石、林木之勝。
蜀山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屹然特立,旁無附麗。《頤山錄》云:頤山東連洞靈諸峰,屬於蜀山,原名獨山,蘇文忠愛其風景類蜀,乃改今名。山麓有東坡書院。
丁山 與蜀山相近。有甯相公墓,或以為甯戚。龍山 在縣南六十里,均山區。下有武陵洞。蘭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麓周二十五里,二山連亙,南曰大蘭,北曰小蘭。舊《府志》謂之石蘭山。山有石麓入太湖五里,隨水盈縮,以為隱現,謂之「蘭座」 ,旅舟多罹其險。明弘治間,沈亞卿暉夫人捐米二百石,鳩工運石,築高壘以為標望,行者知避,至今德之。
香山 與「蘭山」 相接,俗傳「有高人游此」 ,聞異香,故名。
子山 在蘭山西北
義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臨太湖,西抵垂腳嶺,有《義鄉城》,廢基尚存,南入長興界。
大潮山 :一名「南山」 ,與香蘭山相近。上有金雞墩,內有洞,可藏二、三十人。
楚山 在大潮山西
龍池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山高五里。南巖曰白雲巖,壁立數百仞,一望皆石,其石皆白。取徑峰腰,僅可置足,最窄處架閣以度,名曰「憑虛。」 稍西有巖曰伏虎巖。宋禪師一元初入山,夜至此,瞑目而坐。侵晨見一白虎,黑紋伏於前,甚馴擾,遂卓錫焉。巖西則不可得徑矣。循憑虛閣還,旁有房三楹,俗稱「上庵」 ,中塑大士。西「一楹為靜室,非絕煙火、斷滋味、苦修真鍊者,不能居也。出靜室而西,繞峰而上,不數十武,登其頂,石築一基,高二尺餘,四圍幾無隙地,此溧陽史少卿際所築,欲亭其上而功不竟也。直亭基而下五尺許,有一池,圍可二丈,歲旱不竭,蜥蜴出沒其中,人或捕之下山,中途輒亡去。旱而請之以禱,未有不」 驗。循舊徑而下,有分賓亭。亭之南雖暑而涼,亭之北雖冬特溫,咫尺間涼燠頓異。下此數武,則為中菴,平坦可四十畝,左右有二池,亦多蜥蜴。右池時竭,說者以為人所鑿也。上池與左池,皆為龍池,山之所由名也。舊有庵久廢,曲折而下三里,是為下庵,即禹門禪院。明萬曆間,庵垂廢。正傳禪師與唐太常鶴徵協力新之。山之北麓有陳公洞,詳後。
茗嶺山 一名象山,在縣西南八十里,與龍池山並峙。龍池艮止,茗嶺則東西支分,為諸山之宗,故《府志》以主山稱之。《府志》稱閩嶺,以其山之似閩中也。
馬耳山 在茗嶺西十五里,兩峰尖聳如馬耳。天頂山 在馬耳西五里。
獨山 、沿溪山 二山俱在天頂山北五里。武花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金泉區。
礪山 在武花西北二里。其形方陡如礪石。下有泉自章山出,炯炯如金,流入慈烏溪。《寰宇志》取書所謂「若金用汝作礪」 ,因以礪名其山,以金泉名其鄉雲。昔張祐詩:「決水金砂靜,梯雲石壁虛。」 正謂此也。按:本邑泉色如金者三:一在小心山,一在唐貢山,一在礪山。相去甚遠。舊以「金硎承小心」 之句載入礪山,誤矣。
伏牛山 一名「金牛嶺」 ,在縣西南百里。相傳昔有金牛來伏此山潭中,故名。
章山 舊稱黃山,即方巖也。周廣六十八里,高六十八丈,近沸泉、武花二山,連亙入寧國界。蓋通計武花西北諸山皆謂之章山。《通典》云:「陽羨有君山、國山、章山。」
晨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與溧陽分界。
蔣山 錦山
白塔山 ,皆在晨山之北。
俞山 在蔣山之北,平中特起二山,流水環之,東曰小俞山,西曰大俞山,其麓有聖壽庵。煙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從善區諸峰環峙,南曰羅漢,北曰雞籠,西曰紫雲,東曰仙人,上有漁磯,下有臨深谷,俗舊傳吳孫堅嘗釣於此。其西北曰鯉山,下有泓潭,歲旱不竭。
藕山 在煙山西二里
茶山 在藕山西一里
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巔有池,禿角白龍穴其中,將雨則見。宋時築祠於上。
保安山 :在山,東南有寺。《虞山》 在山東曾產連理木。《金鵝山》 在。山,東北相連屬。《郡國志》云:「昔有金鵝飛集於此,故名。」唐改義興縣為鵝州,取此義。
陽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周子隱《風土記》作山上有子隱「試劍石」,至今上有劍痕,其淬劍兩膝著處皆窪。又有彰善寺,即宋樞密使郭三益香火院。
李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有李山禪寺。
浮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兩峰對峙,溪流環繞,詩人多題詠,目為「浮峰蘸碧。」
竹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濱太湖,與夫椒山相對。東有洞,出白泥,取以堊壁,其堅澤勝石灰。蓼莪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晉時王褒隱此,每讀《蓼莪》詩,念父而泣,門人為之廢《蓼莪》。
柯山 在縣北四十里。有雲陽侯蔣默墓。𠙶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周三十里二百步,高一十二丈,西入溧陽界。《風土記》云:「昔𠙶姥於此得道,後人立亭祀之。漢建武中,嘗封蔣澄為𠙶亭鄉侯。」
都山 ,舊名工字山,以山形似「工」 字,故名。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蔣澄墓。
琅玕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頂有龍湫,歲旱禱雨。
彭祖山 ,一名「黃土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臥牛山。
荊山 其分支有大玉山、小玉山。
安樂山 已上三山俱縣西北八十里,與𠙶山對峙。
柚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周圍十餘里。昔人多種橘柚於其上,故名。巖懸瞰洮湖,與大坯山對峙。東麓有「蔣氏讀書精舍」 ,今不存。
大坯山 在縣西百里洮湖中,與小坯山相望。二山水環四面,望之若浮,故名。其山《金壇》《溧陽志》並載,而《一統志》獨屬金壇。今此山專屬宜興,上有普門禪院,亦屬本縣僧會司。
小坯山 ,一名白石山,亦在洮湖中,大坯山稍南。《輿地誌》云:「長塘湖中有小坯山,水底有石室,石上有虎跡,水涸則見。」
漸山 在洮湖濱。峰巒奇怪,以詩有「漸漸之石」 ,故名。
周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餘洮湖東。舊傳「博士周生烈葬此」 ,故名之。按烈,燉煌人,仕魏,三國區分,豈越境終於此?一雲嘗獲斷碑,乃烈所作,未知孰是。
力山 去周山一里
篠嶺 在縣東南五里,有三塢,前後連亙。縣嶺 ,在縣東南八里。
銀樹嶺 在縣東南十里。
偃月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頤山。唐陸希聲詩有「山嶺依稀偃月形」 之句。
《松嶺 》在頤山,陸希聲有詩。
啄木嶺 在縣東南七十里均山區。唐、湖、常二守貢茶相會於此。
垂腳嶺 在縣南六十里,入長興忻溪界。《十道志》云:「行人陟嶺,多重趼。一名懸腳嶺。」
使嶺 在縣南四十五里君山東。土人以君山最高,而此嶺在前,有「使承其君」 之義,故名。下馬嶺 ,在縣南二十里均山區。山蹊巇險,過者解鞍。
槲嶺 在縣南三十五里君山東。多產榛栗。楊梅嶺 ,一名「山花嶺」 ,在縣西南二十里君山西。昔產蜜楊梅,郡以入貢。後任昉至,謂其病民,奏革之。
箬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即箬山。
茗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
鳳飛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
相公嶺 、旻嶺 。穀嶺。
襄王嶺 、箭嶺 、四嶺。
梅子嶺 宋建炎二年,巡檢方允武與金兵戰,沒於此。
大賢嶺
毬山嶺 巳上九嶺,俱在縣西南八十里外,《舊志》有武花嶺,今入寧國府界,此不復載。
會仙巖 在張公洞側百餘步,孤峰壁立數仞,若琱琢然。宋紹聖間,有老姥見二叟倚石回睨,巳遁,故名。
金晶巖 在張公洞西南二里許。
白雲巖 在縣南五十里畫溪西。白雲巖 ,在龍池山巔,壁立數百仞,登之望震澤波濤,如在足下。當昧晦時,見日所從出,比於泰山《日觀》。巖腰最窄處有憑虛閣。
龍巖 在善權。李曾伯題其門扁曰「龍巖寺。」 張公洞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湖㳇之上。沿傳孫吳赤烏二年,一夕大風雨迅雷,忽洞自開,高六十仞,麓周五里,洞深五十餘仞,三面皆飛崖絕壁,不可躋攀。惟北向一竇,廣踰四尋,嵌空可入。遊者秉炬歷百磴,至燒香臺。宋縣,今趙伯淳築,彝廣高豁,可坐百人,仰視一竅,即雷所震開者。天光透漏,幽谷生白,大石縱橫離立,勢若欲墜,色皆碧綠如抹,乳髓滴瀝如疏雨。有仙人房、元武石、芝田丹竈、錦屏瑤草,奇怪萬狀,時有石燕相飛擊。行約三里許,南望小洞,通徹於外,徑此而出。《道書》謂「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即庚桑楚。《風土記》云:「漢天師張道陵,嘗」 修道於此,故名。俗傳張果老者誤。果老,唐元宗時人。郭璞註《東漢郡國志》云:陽羨有張公洞,在晉已有此名,非果老明矣。宋元符逸士王繹來遊,謂洞以張公名者,非道陵,乃其四代孫輔光也。且紀其詩有「輔光竈冷留香壤」 之句。善權洞 ,在縣西南五十里國山東南,一名龍巖。周幽王二十四年,洞忽自闢。門廣三丈,外峭中孔,麗崎若出鬼斧,行者怵惕。仄足躡二十步,極坦迤,可坐千人。唐張祜詩:「金函崇寶藏,玉柱閟靈根。」 即此。《十道志》云:產丹砂鍾乳。洞凡有三:曰乾洞,乃石室;曰大小水洞,小洞尤深。乾洞與大水洞承跗接萼,望之若重樓然。唐司空李蠙,少肄業山中,嘗見白龍騰驤而出。昔人有將白犬隨入洞,失之,後出廣德軍綏安縣。宋熙寧二年,僧若沖與其徒秉燧裹糧而入,約行三十里,見有石碓石床,若神仙聚會之所。又有石羊石馬,天然精巧。正翫間,大聲忽震,眾懼而返。「權」 當作卷,即《詩卷阿》之義。張正素處士舉有紀行石刻,在天申宮,亦作「卷。」
飛蓋洞 ,在會仙巖上,深踰三丈,僅容一人入,仰視如飛蓋然,故名。
白鶴洞 ,在張公洞北三里。舊有白鶴飛翔,故名。若歲旱有石燕飛出,即雨。洞中水流繞張公洞,北,合白馬洞,出畫溪,入太湖。佛窟洞 ,在張公洞西南三里,玉女潭西。深可數丈,中有流泉,人不得入,忽湧出一石佛識云:「端拱二年造」 ,因名焉。
白馬洞 在張公洞後,金牛潭西。舊曾有白馬見此潭中,故名。其水東注,經洞靈觀南,與白鶴洞二水合流,溉田百餘頃。
天井洞 ,在芙蓉寺前,深峻如井。相傳「洞有三足蝦蟆,每一出洞,歲必大旱。」
川埠洞 即穿石山,一名「洞山。」 其山純石,中空如蓋,水常不涸。口甚低隘,或以小舫入遊,稍進漸高廣,入深則山巔有竅,日光漏下,可騁目焉。但谷深泉泌,雖當盛夏而寒氣逼人,探奇者襲衣而入。宋趙與悊嘗築堂干旁。
大成洞 ,在湖㳇西八里。初入最逼窄,僅容一人,中漸平曠,白石峙如積雪,人號「鹽米堆」 ,有泉瀠繞。
金沙洞 ,在湖㳇金沙寺,俗呼鯰魚洞。君陽洞 ,在君山之陽,兩壁如門,窺天一線,中有石臺,流泉縈繞,幽勝奇絕。唐陸希聲因稱「君陽遁叟」 雲。
武陵洞 ,一名「西施洞」 ,在龍山下。洞有石乳凝結,若幢幡羽蓋狀,及泉瀑飛注,但榛莽蒙密,人跡罕到。
善行洞 ,在銅棺山北。其峰最高,右洞左池,巖石如蓋,無雨而滴。上有「杜鵑樹一株,根據盤石。明正德丙子,僧淨空建佛殿。」
「三郎洞 」 ,在芙蓉寺前。
陳公洞 在龍池山麓。舊止一小山,怪石纍纍,泉出其下。明正統甲子秋,風雨大作,水激石墮,有竅如門。土人陳輿命工闢成一大洞,長可二百步,闊二丈餘。人以張公洞擬之,號「陳公洞。」 天窟洞 在玉女潭西南三里許。明萬曆間,溧陽史繼書闢地,構有樓宇亭館,款極幽雅,與玉女潭媲勝。
圍塢 在縣西南十五里。四圍皆山,中有泉石可觀。
薔薇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地多此花,故名。「清流塢 」 ,在縣西南三十里潼渚東南。
梅花塢 在頤山
青塢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湖㳇鎮南。趙塢 ,在縣南六十里頤山南。
張相塢 在縣東南七十里,鳳川沈尚書積中留詠。
「楊塢 」 、「金竹塢 。」 「石塢。」
卲塢 巳上四塢俱在縣東南六十里外。「乾元𡵚 」 在縣西南九十里,內有仙人臺,高可半里,遙望石壁陡峻,亦奇觀也。
太湖 在縣東四十五里。南踰蘭山抵童塘嶺入長洲界;北越竹山抵百瀆口分水墩,入武進界。其占本縣東境百里,而遙納七十四瀆西來諸水,下注三江以達於海,水旱咸賴焉。《禹貢》曰「震澤」 ,《爾雅》曰:「具區」 ,《左傳》曰:「笠澤」 ,《史記》曰「五湖」 ,皆謂此也。
滆湖 一名西滆沙子湖,在縣西北四十里,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廣百里,與武進縣中分其界。南通荊溪,迤邐接溧陽、金壇。《祥符經》云:「滆湖多白魚,南連沙子。」 昔有滆姓者,攜龍殼歸,地遂陷成湖。嘗遇煙霧,或見蜃樓。沙子即湖嘴,風浪掀涌,亦一險也。
洮湖 ,一名長塘湖,《一統志》塘作「蕩。」 在縣西北一百餘里,東西三十里,南北九十里,與溧陽、金壇分界。《風土記》云:陽羨縣西有洮湖。郭璞賦云:「具區洮滆。」
荊溪 在縣南二十步,廣二十二丈。上受溧陽、金壇諸流,下注震澤,誠水道之咽喉也。明時以倭警,砌塞兩關。關口窄小,西來水稍為阻滯,且民居稠密,兩涯積棄穢土,日漸淤塞。萬曆元年,韓令容重加疏浚,民甚便之。今淤塞如故。西溪 一名「西九」 ,在縣西關外。凡金壇、廣德、溧陽並本縣迤西諸山澗水,流匯於此,乃貫城繞郭,經東溪以下太湖,其長幾三十里,汪洋浩蕩,茫然巨浸。謂之「九」 者,蓋自汫浰以抵關城,計三九二十七里也。
東溪 一名東九,在縣東關外。西南諸山水從西來而下太湖者,並匯於此,汪洋浩蕩,一同西九,其湍流頗殺,而深則過之,名「九」 之義亦然。新溪 在南興門外一里,宋嘉祐中,令司馬旦鑿。
洑溪 在縣東三里。源出君山,北入荊溪,以水勢洄洑,故名。
朋溪 在縣東北五十里,即下漳港之支流。宋令董升卜居建橋,有《記》不存。
吳溪 一名「浯」 ,在縣東北十五里,西通荊溪,東入太湖。
陽溪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陽山,東入太湖。屋溪 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出章山,北入荊溪。慈湖溪 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沸泉山,北入荊溪。亦名「西洋渚溪。」
桃溪 一名「張溪」 ,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茗嶺,北入荊溪。
東瀉溪 在縣東南三十六里。陸希聲《頤山錄》謂:山前百餘步,眾流合而東,故名。任昉詩云:「長溪水東舍。」 顧況云:「家住宜興東舍。」 溪水曰東舍,則「舍」 即瀉之義明矣。「況」 二字聲相近,古人偶用字不同耳,非訛也。此溪舊稱兩岸多藤花,春時照映水中,青綠可愛,故舊名畫溪,一名蒙溪,一名五雲溪。郡守陳襄詩備矣。
忻溪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產水菖蒲。兩涯多產竹,其土骨如石,好事者斲為「小峰巒。」
《考溪 考》當作「涸。」 在縣西九十里,分界山北。溪多石子,雨暴至,水奔迸流入慈谿,晴則涸。蓮河溪 ,在縣西六十里,出源𠙶山,東入白雲涇。
爛路溪 在縣西五十里,北流至臨津前入塞溪。
塞溪 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洮湖,入洋。渰丫溪 ,在縣西四十里。
都山渰 在縣西北六十里。源自洮湖,匯於山下,流入滆湖。
臨津渰 ,在縣西北五十里,都山渰之東南。蒲墅渰 ,在縣南六十里。
洋渰 在縣西北五十里。塞溪貫其中,號「東北洋渰」 ,又名青魚蕩。
亳村渰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梅村渰 一名「洋蕩」 ,在縣西北十里。
余皮渰 在縣東十里,一名「餘皮。」
下邾渰 ,在縣東北三十里。
止口蕩 即臨津渰
馬公蕩 在止口蕩東北。
蒲干蕩 ,在縣西北七十里。
蓮花蕩 在縣東南五十里。
運河 在縣北五十步,西接荊溪,北由慶源門抵沙子湖濱六十里。宋淳熙間,丞韓隆冑、尉秦膺剛重浚,有《記》不存。明洪武二十七年復浚。正統初,丞包用達又浚。弘治十一年,令張偉又浚。萬曆元年,令韓容又浚。
白龍河 在縣西北抵梅村,歲久淤塞。明弘治十一年,主事姚文顥檄重浚。
後袁河 在縣西南二里。西通汫浰,東入荊溪。明成化癸卯,令袁道開浚,以避西溪之險,民甚便之。
閃溪河 在縣西北三里。東自常富,西至城塘,相去二十里,以避西溪之險,與後袁河等。明尚書曹三暘請於《水利》,御史林應訓檄縣令丁懋建開浚。邑人初苦其役,河成,至今便之。
東蠡河 在縣東十五里。東南入太湖。宋咸平中,邑人邵靈甫重浚。
通澤河 在縣東二十里。明嘉靖辛丑,令馮惟訥以東九風波險惡,又多盜,創議開浚,邑人吳仁協成之。西接荊溪,東連震澤,脈絡相貫,匯為安流。其功與後袁河並著雲。
張公壩河 在縣北四十里。地極高阜,水道不通者數十里,民甚病之。明嘉靖丙午,令方逢時躬蒞規畫,「南起萬石,北抵黃土,中有六壩,悉穿為渠,每壩址仍跨梁以利涉。」 是役也,適值歲歉,計戶派夫,計丁給米,不惟民受灌溉之利,而且陰寓救荒之策。時溧陽史際亦義助米五百石。萬曆間,方令官至,司馬追思其功,移文立石於《接官亭》之左。
沙塘港 在縣東北五十里。東入太湖,達蘇州無錫。
定跨港 、烏溪港 、蘭後港 已上三港,在縣東南五十里。迤邐相連,並入太湖,以達杭、嘉、湖三州之境。鹽徒劫寇往來,作商販行色,乘間入耗地方,及有強民以「盤詰」 為名截害,往來商舶,並由此路。
後河港 在縣東三十六里,東入太湖。舊與諸瀆等。比年商販因避三港之害,其往來率由此路。
滄浦 在縣東十里。流波浩渺,有滄浪之意,故名。
大浦 在縣東三十六里太湖濱,李蠙所謂「太湖浦」 是也。
漳浦 在縣西二十五里。周札嘗封漳浦亭侯。百瀆 在縣東南五十七里為上瀆,在縣東北五十里為下瀆。舊以荊溪居數郡下流,遂于震澤西沿疏為百瀆,以分其勢。雖總謂之百瀆,而有上下之別。又開橫塘,袤四十里以貫之,瀕湖畎畝皆通焉。《方輿勝覽》云:「橫塘直南北以經之,百瀆列東西以緯之,疏分溪流,以下」 震澤。宋治平中,令樓閌嘗浚四十二瀆,餘多堙廢。單鍔《水利書》云:「自蕪湖、溧陽五堰達吳江,猶人之一身。五堰為首,荊溪為咽喉,百瀆為心,震澤為腹,蓋為脈絡相貫也。」 舊志載名七十有二,率在本邑。然晉陵新塘鄉雅埠村,實號百瀆口,亦有隸其間者。
周瀆 ,在縣荊溪南一里,與荊溪接。
東湛瀆 在縣東北十五里。西通運河,東入橫塘。
西湛瀆 ,在縣北十五里,通湛瀆入運河。艸塘瀆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黃瀆 ,在縣西四十五里。
樓公瀆 在縣北五十里。宋熙寧間,令樓閌所開,故名。
湫瀆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北入洮河。
玉女潭 在張公洞西南三里。深廣踰百尺,舊傳玉女修煉於此。唐權德輿稱「陽羨佳山水,以此為首。」 明嘉靖間,溧陽史際建玉光閣於潭之陽。上又建玉女仙院。敕賜廟碑額。
章懋潭 在湖㳇巡檢司東南里許。蔣墓龍潭 ,在縣東南十五里。穴出山頂,水清徹,多魚。嘗有網而食者,食已即死。每遇雷雹,則龍火輒焚山林,後以鐵投潭中,遂息。蔣景坡書「龍潭」 二大字,刻石於上。今不存。
君山龍潭 :在縣西三十里。
金牛潭 在張公洞後。水泓澄不竭。舊傳有金牛入此潭,又名「伏牛潭。」
龜潭 在湖㳇側計山。龍潭 ,在縣東北二十二里。
清水龍潭 :在縣西南五十里。
龍池山龍潭 在縣西南七十里。
琅玕山龍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
聖山龍潭 :在縣西南三十里。
白茫潭 ,在縣西四十五里。廣數百畝,受金壇、溧陽諸水所注。
拜都潭 :在縣西四十里。
鸚鵡塘 在慶源門外,廣袤約百畝。
橫塘 詳見瀆
吳溪塘 在縣東十里
張渚 一作「漳。」 《明官制》張渚鎮巡檢司作「張。」 在縣西南七十里。
西洋渚 詳見溪
湖㳇渚 ,在縣東南四十里。潼渚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咸通中《報恩寺塔記》作「潼渚涇。」
蝦籠涇 《爾雅》云:「直波為涇。」 在縣西九里許,西納溧陽、金壇諸水,東入荊溪。
癸涇 ,一名「歸涇」 ,在縣西三十六里。穿《汫浰》渰入西九
白雲涇 在縣西六十里從善區。上接溧陽、金壇諸水。
孟涇 在縣西北四十餘里。昔刺史孟簡所浚,以避滆湖風浪之險,故名焉。
黃潼澗 在縣南五里。源出君山,北入荊溪。大澗 在縣西南十里。源出南嶽,北入荊溪。治林澗 在縣西南十五里。源出君山,北入荊溪。一名「泊林澗。」
洛澗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橫澗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君山,北入瀉溪。
白馬澗 在張公洞側。舊傳白馬見於此。韓熙載《洞靈觀碑》云:「飛白馬於澗前,臥金牛於潭底。」 水西澗 ,在縣南七十里。
真珠泉 一名卓錫泉,在南嶽,即洗腸池也。唐稠錫和尚嘗曰:「以此泉烹桐廬茶,不亦稱乎?」 未幾,有白蛇銜茶子寘菴側。自是種滋蔓,味倍佳,因以入貢。時人爭致官府,征需無已,寺僧苦之。白居易《題壁間》云:「官符星火催春焙,反使山僧怨白蛇。」
陽羨茶泉 在啄木嶺、長興分界之處。唐湖、常二守貢茶,相會於此。祭拜則泉湧出,過期則涸。昔有亭覆之,今廢。
潛虯泉 在湖㳇渚。幽深泓澄,人莫之測。中有四足鯰,數歲之中輒一出。出必大水,禱之則復入於穴。陸希聲詩云:「蟠虯小穴出嵌空,潛伏幽姿在此中。」
於潛泉 在湖㳇鎮稅務場後,竇穴闊二尺許,狀如井,其源伏流潛通,味頗甘洌。唐修茶貢,泉亦遞進。
金泉 泉色炯炯如金,有三:一在金泉區礪山,一在永豐區敷金嶺,一在均山區唐貢山。湯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水溫可浴。
沸泉 在縣西南八十里慈湖溪側。源湧如沸,大旱不竭。
游泉 在縣南四十里。水味甘香,可飲。
丹井 在縣東南隅通真觀三清殿前。舊傳呂洞賓煉丹於此。
「天然井 」 在南嶽寺前。
葛墟井 在縣北三十五里。舊傳葛洪煉丹於此。
白兔井 在沖寂觀三清殿前。
胥井 在縣西南八十里許。泉湧則溢,俗名「西井。」
東堰 在縣東關外
空西堰 在長橋西,並宋時廢。
繅車堰 在東九北。有捍水堤,明閔詵築。程墅堰 、潘堰 、離群堰。
湯堰 並在洞山區
葑埭 在縣西南七十二里,與溧陽分界李公堤 在縣東水關外。先是太湖水漲,風浪衝激關橋,屢修屢壞。明正統間,丞李暄築長堤以障之,而患始紓。邑人感其惠,因稱「李公堤。」 後令鄒旦、主簿王能追建杜樊川水榭於其上。今為僧庵。。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