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4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五卷目錄
淮安府部彙考五
淮安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七百四十五卷
淮安府部彙考五
[編輯]淮安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山陽縣附郭。〉
淮安府治 ,舊治古在中街譙樓之北,橫街之上,即今之督撫軍門衙門是也。元為總管府。明初,指揮華雲龍來鎮守淮上時,將此改為淮安衛。洪武元年,知府范中因元之舊屯田打捕總管府,改設府治。洪武三年庚戌,知府姚斌以隘廢五通廟及舊沂郯萬戶宅,改建今治,歲久傾圮。成化三年丁亥,知府楊昶撤而新之。正德五年庚午,正堂及經歷司燬,照磨所尋圮。自是布蓆以居,雖慶典讀法,苟就於此。凡五閱歲,知府薛𨭉重建正堂及經歷、照磨二廳。臺廉甬道,易磚以石。門屋榜廊,撤舊換新,半載而成,民不怨勞。正堂五間,扁曰「鎮淮堂。」
皇清康熙十六年、奉
旨取楠木拆。十八年、知府徐欐重建「戒石亭」一座、《儀》
門三間,榜房六間,左右列三十間。大門三間。坊左曰「長淮重鎮」 ,右曰「表海名邦。」 歲久傾倒,郡守高成美易材修理,頓還舊觀。
清軍同知署 在正堂東。
管山清河同知署 在正堂西。
東河船政同知署 在大堂正西。
通判署 在管河同知署東。
經歷司 三間,在堂東。
照磨所 三間,在堂西。
理刑廳 三間,在儀門外西,今廢。
總督漕撫部院 在譙樓上街。明萬曆七年,都御史凌雲翼移治於淮安衛,即今都院,原稱「前察院」 ,元廉訪司也。大堂五間,中廳五間,大樓五間,後廳五間,耳房東西各三間。又廚房七間,案房東西共六間,書吏房二十餘間,皁隸房東西五間,工字廳三間,中廳東西花園耳房四間,花亭三間,亭東耳房四間。大堂西院一宅計十五間,東西耳房、廂房、穿廊共三十二間,水土神祠三間,寅賓館三間,儀門三間,腳門二間,大門五間,鼓亭二間,牌坊三座,中曰「重臣經理」 ,東西曰「總供。」 上國專制、中原司道、府縣廳共九間,中軍、旗鼓衛官廳共二十間,兵勇各房三十餘間,清美堂共十五間,舊稱「前察院。」 洪武三年知府姚斌建。隆慶五年知府陳文燭重修。今為軍門待客之所。其城隍廟東舊察院改為「淮安衛」 ,即今之衛也。規模宏敞,猶存舊觀。
中察院 在大街西
督理板閘戶部分司公署 在府治西北十一里板閘。明宣德間鈔法不行,廷議歲差御史一員徵收商民船料,後易以戶部主事。正堂三間,廂房東西六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書房五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賓館三間,牌樓一座。船政廠 在清江浦,凡四總共計每年該造糧船五百四十八隻五分。
淮徐道公署 。淮安府城、徐州共設二處,原管揚徐府衛州縣。自嘉靖三十三年添設海防,遂將揚州事務分屬之,以徐州事務分屬潁州道,而本道不相遙制,然水陸兵馬仍專屬於海防道。萬曆二十四年題准淮安沿海各州縣,兵馬城池專責本道。天啟二年,白蓮猖獗,題准分邳、宿、睢三處並徐州所屬共八州縣屬本道,而以海、山、清、桃、安、鹽、沭、贛八州縣,添設淮海道管理。其在淮公署,舊在軍門,後已改為遊擊府。今本道在軍門之西,今俱歸入總漕衙門之內。淮海道公署 在府治之東。天啟二年,白蓮妖亂,淮、徐戒嚴。時淮安知府宋統殷以邊材轉易州副使,士紳合詞保留,五院題允添設兵備道,分理安、山、清、桃、海、贛、沭、鹽八州縣營衛事務,兵馬錢糧公署係舊總府宅,今改為淮揚道。現今公署。大堂三間,穿堂三間,後廳七間,寢廳七間,寶敕堂五間,廳堂廂房各六間,七星樓七間。舊創此樓,上應水星,以厭淮城火災。後圮。
皇清康熙乙丑歲,淮揚道高成美捐俸重建,屹然壯
觀有《記》:神祠一間,賓館三間,書吏房十三間,案
房三間,皁隸房東西各三間,門廚房三間,儀門大門三間,鼓亭二間,府縣等官號房百餘間,海運道 駐淮安天津,明萬曆四十八年添設,專理海運事務。
《河務》山清廳署 在清河縣對河之南甘羅城內。
河務邳宿廳署 在邳州城內。
海防廳署 :在廟灣城內。
船政東河廳署
西河廳署 俱在清江浦南。
徐屬河務廳署 ,在徐州城內。以上衙門,俱大堂三間,穿堂三間。後堂、內衙各五間,左右廂房各十餘間。吏書房十間,案房各三間。神祠、賓館各三間,儀門、大門各三間,牌坊各一座。
公館 在都察院西,舊平江伯之西第。明成化間改南察院,後廢。
別館 在府東,正堂後堂廂,廚房前門共十六間。
三部公署 ,在府西長街,原公館正堂、後堂、書房、茶亭、廂廚、大門、二門共三十二間。影壁一。今改「中營守備署。」
稅課司 「舊設新城北辰坊。明洪武年,大使倪英遷干新城西門外,滿浦坊被燬。永樂年,大使彭顯建,景泰年燬。成化年,重建。」 官廳、庫房、前門共七間。大使、副使宅各一所。嘉靖年,水毀,易民房居,在府治西。
淮安壩批驗鹽引所 隸「兩淮都轉鹽運使司」 ,舊在淮安壩西。歷明正統以來,屢衝於洪水,無常處。正德十年,都御史劉澄甫議創開支家河接漣水,據淮北食鹽場津要,以通公私舟楫,往來便民。正堂、後堂東西耳房一十二間,廒倉六聯。神祠一間,廨舍一所,吏舍三間。神祠大門牌坊全。大使一員。
陰陽學 在軍門前譙樓。正術一員缺。聽本府考選掌印。
醫學 在府西北。明洪武年創建。正科一員缺,聽本府考選掌印。
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
僧綱司 ,舊在開元寺內,明洪武十五年開創。宣德九年,都綱宗瑩兼「報恩光孝禪寺」 住持,遂改建於本寺。內都綱、副都綱各一員,如缺員,聽本府考選,僧官掌印。凡納度還俗、罪奪諸事皆主之。各州僧正司、各縣僧會司皆屬之。
道紀司 在元妙觀內,明洪武十五年開創。都紀、副都紀各一員。如缺,聽本府選道官一員掌印。凡納度、還俗、罪奪諸事皆主之。各州縣道正、道會皆屬焉。
大軍倉 ,在府西北,官廳三間,前後門二座。元泰定元年,淮安路總管脫剌海牙創建「泰」 字廒十間。明洪武六年,知府任光祖增建「天」 字廒六十間。大使一員。
東新倉 在府學東迤北,官廳三間,前門一座。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創建「智」 字等廒七十間。大使一員。
常盈倉 在清江浦。明永樂年,平江伯陳瑄創建「天字」 等廒百餘間,經歷廳倉房、周圍牆垣,歲久傾圮。隆慶六年,都院王重建倉廒八十餘間。大使一員,副使二員,萬曆九年裁一員。今歸板閘管攝。
山陽縣治 附郭,在督府譙樓西。舊門東向,與衛鎮、撫門相對。明洪武六年,改門南向,建板橋跨河,以連廳事。天順八年,知縣馬英更橋以磚。成化三年,知縣勞鉞重建儀門。弘治八年,知縣楊璋又重建。隆慶二年,知縣楊松扁大門額曰「大邦首邑」 ,東坊曰「淮郡首邑」 ,西坊曰「南北要津。」 隆慶五年,知縣高時重修。
皇清康熙十八年,燬,知縣薛雲奇重建公署正堂三。
間:戒石亭一座,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十二間,架閣庫三間,神祠三間,賓館三間,監房三間,在儀門外西。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東
廟灣海防同知署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明萬曆二十年建。
廟灣巡檢司 明洪武十八年建,官廳三間,司房一間,監房二間,廨宅一所,門一間。
馬邏巡檢司 在縣東北一百里,往廟灣路。中羊寨巡檢司 ,在縣東北二百里。創建年月、制置俱同前。巡檢各一員。
河泊所 舊在舊城西門,明宣德年改建。正統
年重修,因重建板閘,本官兼閘務,天啟年裁。移風閘 ,在縣西北二十里,明永樂十五年建,今廢。
板閘 在縣西北一十一里。明永樂十五年重建。官廳三間,久廢。萬曆四十三年重建。
清江閘 在縣西北三十里。明永樂十三年建。官廳三間,閘官一員。
龍江閘、兼管永清閘 。閘官一員
福興閘 在縣西北四十里。明永樂十三年創,閘官一員。
窯灣閘 閘官一員
廟灣場鹽課司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隸鹽運司。明洪武元年設,宣德年增修,天順年重修。官廳三間,抱廈一間,後廳司房各三間,門屋三間,庫房三間,廨舍一所。大使一員。
僧會司 、道會司 ,二司名存,俱無官。預備倉 三處,明永樂十六年建,今止存一處,在志道書院傍。「東倉」 在縣東二里。正統年建,天順年修置,今廢。
養濟院 在縣西南。明洪武六年,知縣凌澤創建草房。成化年,增瓦房七十二間,門房一間。隆慶年,知縣高時修,草房三十餘間。
「漏澤園 」 共十處。明正德十一年,叢都院薛知府議買。
外州縣
鹽城縣治 在城東北隅大街北。明洪武元年知縣陳天瑞創建,歲久傾圮。弘治十年知縣邵遵道、縣丞陳章重建。宣德二年知縣王彝建譙樓門臺。正德初年,知縣馬清俱經修創。萬曆八年知縣楊瑞雲葺治功多。正堂三間,儀門三間,譙樓三間即大門戒石亭一座舊在甬道中,知縣楊瑞雲改建儀門外。收貯庫一間在正堂西。暫貯庫一間在正堂東。贊政廳一間在正堂東。司房東西各三間,收貯所東迴角內三間,西迴角內三間,架閣庫在正堂西。土地祠在儀門東。重修縣治碑三座在儀門兩旁。碑亭二座在大門東西。知縣楊瑞雲建。寅賓館在正堂東。內正廳三間,耳房二間,廚房二間,大門一座,正廳前有「月池」 一。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創建。」
「縣丞宅 」 、「主簿」 宅 俱在正堂東。
典史宅 舊在正堂東南,知縣楊瑞雲改建在正堂西南。舊宅建「寅賓館。」
察院 在縣治西南隅一百一十步。明永樂元年,知縣俞順辰建。弘治十年,知縣邵遵道重建。萬曆十年,知縣楊瑞雲重修。正堂三間,穿堂一間,耳房東西各二間,廂房東西各三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
公館 在縣治北一百步。明永樂元年建,弘治年修,今廢。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重建,在關廟內。
駐節廳 在西門外。明萬曆九年,守備楊天民建。
喻口鎮巡檢司 ,在縣治北一百二十里。正廳三間,司房三間,監房二間,大門三間。巡檢廨一所。
清溝鎮巡檢司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明洪武元年,巡檢蔡玉創建。十三年裁革。二十九年重建,改今名。正廳三間,司房三間,監房二間,大門三間。巡檢廨一所。
稅課局 :在岡門鎮。今廢。
廟灣鹽場司 在廟灣
新興場鹽課司 ,在治北一十八里,屬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吳元年開設,立管勾,催辦鹽課。明洪武元年,革管勾,設有夫長。十五年,設大使、副使各一員,以司鹽課。正廳三間,抱廈三間,庫房一間,大門一間。大使、副使公廨各一所。
伍祐場鹽課司 去治東南三十里。沿革所屬及廳廨,與新興場同。
白駒場鹽課司 。隸運司,大使一員。
劉莊場鹽課司 大使、副使二員。四鹽場俱隸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各該官廳、廨舍、門房。全河泊所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裁。
陰陽學 ,在縣治前街東。
醫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十七年建。
僧會司 在永寧寺內,明洪武十五年建道會司 ,道會一員。
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
永積倉 在縣西十八里。
便民倉 在縣西門外一里。明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申凌都院創建正廳、西廳、臥房、耳房共十四間,廒房東西九十一間,令官軍干此交兌。
鹽城舊無水次,每歲轉輸,動經百人,費數十金。今建此倉,以便各衛官軍臨倉交兌,著為定製。常豐倉 ,在縣治東南三十步。宋紹興間知縣徐挺之建。明洪武七年知縣葛成重建,今廢。水次兌運倉 ,在寶應縣北,去治西北二百二十里。今廢。
預備倉 四處明洪武二十四年,知縣宋必進建 。東倉在縣治西十八步 ,西倉在縣治西十八里 ,南倉在縣西南四十里 ,北倉在縣北九十里。
涇河倉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明景泰元年,知府丘陵以苦於轉輸,於山陽界涇水次建廠五座。萬曆四十二年改建於府城東倉基上。養濟院 在縣治東南半里。明洪武七年建。永樂四年知縣黃玨修。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重修。
漏澤園 二處
清河縣治 。宋建於大清河口。元遷小清河西。泰定元年,因河決,縣尹耶律不花請遷於甘羅城。天曆元年,達魯花赤哈麻以「地僻水惡,居民稀少,再遷小清河之西北,即今縣治。至正年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孔克勳即舊基重建。正統元年,知縣李信圭增大之。弘治年,知縣朱海重建。明末為亂兵焚燬,知縣周必強」 復請遷治甘羅城,即《山清分府》為署。
皇清,知縣李用質仍即舊治修葺,歷續增建。康熙二
十二年,知縣馬元增造抱廈三間、六房十二間。二十七年,知縣管鉅增建退省堂三間,署內書房、寢室、庖廚等房共二十六間:正堂三間,抱廈三間、右庫一間、戒石亭一座;六房東西各五間;承發司三間、架閣庫三間、馬政科二間、鹽庫一間、二門三間;寅賓館三間、土地祠三間、養馬廐六間、監房七間,前門三間、譙樓一座毀於「倭廂房」 東西各六間,門樓二座,書房二間,寢室五間,後堂三間,知縣宅後亭三間,庖廚等房共六間。縣丞宅 在正堂西。
主簿宅 在正堂東
典史宅 在大門內西
察院 在縣治東百步。「明洪武三年建。正統八年重建。嘉靖四十三年重修。」
公館 在縣治西二里河南岸。明正德十一年,御史張仕隆委同知楊浩招撫逃民,建此。經畫措置,出自知府薛𨭉,東西列民居中立館。今久湮廢。
河務山清廳同知公署 在河南甘羅城內。後廳署移於郡城。本縣增設管河縣丞一員,即此為署。
陰陽學 在縣治南,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廢。醫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廢。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今廢。
僧會司 在興國教寺內。
道會司 道會一員
稅課司 在縣治南。明洪武五年創建。永樂年燬。署局事陰陽訓術薛岩重建。
馬頭巡檢司 在縣東馬頭鎮小清河口西。明洪武三年建。
新莊閘 在治內
通濟閘 在清河南口。本縣舊有洪澤磚閘三座,「八里莊」 磚閘三座,在運河內。新壩二座,在八里莊南。運河崩摧入淮,歲久淤塞。平江伯陳即八里莊故道疏濬,以通舟楫。官廳三間,廨舍一所,閘官一員。
中河閘 在治內
預備倉 四處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東倉在吳城鄉朗石保內,西倉在吳城鄉安羊保內,南倉在移風鄉高秋保內,北倉在金城鄉魚溝保內,有「盈」 字廒三十間,在治東,洪武三年孔知縣修建。
水次便民倉 舊在河北岸,有海、沭、贛、安四處兌軍糧米,每歲自淮運至貯倉者,轉運南岸交兌,始入運河,耗費。明天順七年,知府楊㫤蓋倉於縣西水次曠地。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七年創建,天順年修。弘治三年知縣嚴偉重建於後街,屋四十間。漏澤園 在縣治北。
安東縣治 即舊漣水州,在大城坊化龍橋西。明洪武元年開設,仍為州。三年改為縣。四年,知縣束贄重建,經今二百餘年。《縣志》廢逸無攷。正堂三間,戒石亭一座,後堂三間,耳房一間,儀門三間。六房東西共十二間,架閣庫三間,監房六間,譙樓一座。天啟二年,知縣劉君聘拆毀增蓋。
大門三間:「土地祠」 三間。
縣丞署 ,在縣治東。草廳三間、內廳三間、內房三間,廚房三間,門樓一座。
主簿署 一所
典史署 在東南
公館 在縣治東南一里。明洪武四年,知縣張瑾創建。景泰五年,縣丞張㫤重修。正廳、穿堂、臥房各三間,抱廈、廚房、大門各一間,庫房東西共六間。
察院 在治東百步,即舊萬戶府基,明洪武三年建。正堂、後堂、臥房、廚房各三間,耳房東西各二間,廊房東西各三間,儀門、大門各一座。「兩淮鹽運淮安分司 運判一員駐劄。」 安東公署「在縣治東南三百步。明隆慶六年運判張天衢移建,專管白駒等十場鹽課。」 正堂三間,抱廈三間,工字廳三間,後堂三間,內房樓三間,廚房三間,廂房三間,左右案牘房各三間,倉三間,吏舍六間,監房三間,儀門三間,土地祠一間,賓館三間,大門三間。
稅課司 在治東南。明洪武四年,大使劉友諒建,宣德十年裁。正統十一年復設。官廳三間,廨舍二間。
壩上巡檢司 ,在治東南。官廳、司房、監房、門屋、廨舍全。
長樂巡檢司 在治北一百里。明洪武六年,巡檢劉成創官廳、司房、監房、門屋各三間,廨舍一所。
五港口巡檢司 明萬曆二十四年添設,修防河務。
河泊所 舊在金城鎮,明洪武十五年,遷建於東城,今裁。
醫學 在治東百步,訓科趙明道創。
陰陽學 在縣東北一里。二學俱明洪武十七年創,建正房三間,牌樓一座。
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
僧會司 在無礙院內。明洪武十七年,僧會覺富建。
道會司 同時建
大益倉 在治東南。明洪武十年知縣李貫創建。景泰三年知縣侯庸增五間,共瓦房八間。預備倉 四處,明洪武二十四年,知縣李貫創建。天順七年知府楊㫤令知縣王瓚起蓋。東倉在東北二十里石墟鎮,今存地;西倉在南一里;南倉在東南一里;北倉在北三十里金城鎮,今廢。
養濟院 在東北一里。明洪武四年,知縣張瑾創。弘治年,知縣馬德重修。
漏澤園 舊四,新二。明洪武年束知縣置。一在治西半里,一在治西北,一在袁家馬頭,一在艾堂廟,正德年置。一在東馬寨坊孟溝東,一在治西大城坊響水溝西。
桃源縣治 ,創自元至元丙子年,至正間兵燬。明洪武元年,知縣汪仁仍舊基創建。八年知縣殷亮修,三十五年又燬。永樂元年知縣江迪重建。景泰二年頹圮,知縣趙經增建。歷弘、正至嘉、隆,殘損益甚,屢經修葺。萬曆十八年,知縣許璞修,並築土城。正堂三間,戒石亭一座,儀門三間,後堂三間,典吏廳一間,耳房一間。六房東西各六間,架閣庫一間,監房六間,大門譙樓三間,縣丞宅 一所。
主簿宅 二所
典史宅 一所
淮安分府署 在北街,同知石之玫鼎建。後營遊府署 在縣治西北六十裏白洋河,順治年設立。
公館 正堂、廂房、臥房、廚房、大門各三間。察院 在治東,明洪武三年建。正堂三間,抄案房三間,廂房東西各六間,儀門一座,廚房、臥房、大門各三間。
稅課局 在治北。明洪武五年創,宣德十年裁革。正統十一年復修。
三義鎮巡檢司 在治西三十里。明成化二十一年建。
古城巡檢司 在治西北六十里。
陰陽學 在治北。明洪武十七年建,三十五年燬,永樂元年,訓科翟庸重修。
醫學 與《陰陽學》同年建,同年燬,同年重建「惠民藥局 」 在醫學內。
僧會司 明洪武十五年建,在興國寺。
道會司 同上年月建置。
常濟倉 在治南。明洪武八年,知縣殷亮創建。
永樂十四年,知縣宋瑞修。景泰五年,知縣趙經增建瓦房三間。
預備倉 四處「明洪武十四年,知縣陳寧創建。正統七年,知縣張端重建;天順二年,知縣趙經增建。」 共瓦房一十七間。
東金莊倉 在治西三十五里。
仁義倉 在治北三十五里。
三汊鎮倉 在治東三十里。
崔鎮倉 在治西三十里。
養濟院 「在治西南。明洪武二年創建。永樂二年,知縣汪迪修。景泰五年,知縣趙經重修。」 漏澤園 三處:一在治東三里,一在治西三里,一在黃河北二里。
沭陽縣治 ,元至元丙子因僮陽郡基創建。至正十五年兵燬。明洪武元年知縣馮益等草創。八年知縣馬希顏重建。正堂三間,戒石亭一座,儀門三間,穿堂三間,後堂三間,耳房東西各一間,典史廳三間,六房東西各五間,架閣冊庫三間,監房六間,譙樓大門三間,鹽庫三間,堂庫三間,土地祠三間,寅賓館三間在土地祠前。「稅糧」 櫃廊房三間,在儀門左。「鞭銀」 櫃廊房三間,在儀門右。榜棚三間,萬曆十七年,知縣蘇生明修,知縣田畸改樓為門,更鼓鳴於堂上,知縣徐可達尤多創建皁隸棚東西各一間。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段上彩修置如初,題《愛民堂。縣》
丞,裁宅未修。順治八年三月,山寇突入,盡燬。十一月,知縣王國泰於舊治西暫借生員葛爾石房一所為署,宅內東置書房三間,後知縣米壽都仍之。康熙三年,知縣梁文煥後它置小樓一座。康熙十三年,知縣張奇抱建中堂五間,大門三間,儀門一座,左右書房各一間,屏牆一座,班房各一間,並給還房地原價。甎灰木植皆捐俸見給,無擾。
主簿署 三間
典史署 俱在大堂旁
公館三 「一在治北,明洪武年建,正堂、後堂各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儀門、大門各一間。一在治東南三十里獨樹鎮,正廳三間,東西廂房六間,二門、大門各一間。一在治北四十里桑墟鎮,制如上。」 俱知縣徐可達建,以備往來。官長駐劄,後燼於兵。
察院 在公署東。明洪武八年,知縣馬希顏建。正堂、抱廈、後堂、穿廊、臥房各三間,廚房三間,儀門一座,抄案房、皁隸房各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大門三間。後兵燬。
百戶所 在治西十五步。明洪武二十九年,創建百戶史本奉中軍都督府勘合,撥大河衛百戶守備沭陽地方。
稅課司 在治西,今廢。
河泊所 在治東八十里,今裁。
陰陽學 在察院巷,東門房三間。
醫學 治東內有藥局,與陰陽學鄰,久廢,存址。「惠民藥局 」 醫學內。
僧會司 在治東招德寺內。
道會司 在治南紫陽觀內。
「仁」 字等號倉 二所治南一百步,明洪武年建。預備倉 舊三處,一在治東一里,一在治東南一里,一在治西一里,各廒低小。天順六年,知縣孫忱、縣丞林騰治北,買民地造廒三十一間,建義倉 十所。一下寺鎮一廟頭鎮一東流廟。鎮一桑墟鎮一北下鎮一高流鎮一新挑河。鎮一顏家集鎮一黃軍營鎮一獨樹鎮。明萬曆十六年,知縣蘇生明條陳,於人煙湊集處所建立,每遇夏秋,令各鎮公直耆老勸化。居民有田一頃,出糧一斗,十頃者一石,不願出者聽。收貯各倉,因時舉賑,今久廢。
興義倉 明萬曆二十年,知縣徐可達條陳增建,久廢。
養濟院 在治西北一百步。明洪武八年創建漏澤園 一在東門外,一在西門外。
海州治 在西海城內,原李壇宅,元改為州治。元季亂兵燬,明洪武元年,知州陳德輔因舊基重建。弘治五年,知州陳廷珪增修。正德八年,知州王泳重修大門。譙樓一座,正堂五間,戒石亭一座,儀門五間,後堂三間,耳房各二間,吏目廳三間,六房東西各九間,架閣庫三間,神祠一所。監房九間,在儀門內。西獄祠一間,嘉靖四十四年,知州高瑤建茶廳一所,以接賓客。在儀門外。東扁曰「喜聞堂。」 隆慶六年,知州鄭復亨重修茶廳,扁曰「親賢。」 外建錢糧房六間,置櫃干中,令民投納賦稅於櫃,與吏目衙舍相對,於大門外增
高影壁左右置牌坊二座:東坊題扁「東海名邦」 ;西坊題扁「長淮重郡。」
同知署 在東
判官署 在西
吏目署 ,在大門內西,與土神祠相對。
公館 在州治西街北。明洪武三年,知州陳德輔創建。弘治十二年,知州侯鏜、知州趙儒重修。亦兵燬。於明末,基址尚存。
察院 在州治東街北。明洪武三年,知州陳德輔創建,知州譚廣、陳廷珪、侯鏜、趙儒重修,規模甚壯麗。至明末,被叛將劉澤清標員拆毀。今安東青龍岡,佛殿即其前後堂。料今地基割半立為漕撫蔡講堂。察院無存。
遊擊署 在州城內西,改高內監宅為署。把總公署 在州治西北。明正德十六年,備倭指揮張柱申請巡按,改「興佛寺。」 至天啟年間,又改為蘇公祠。今廢。
惠澤巡檢司 張家店鎮治南一百二十里,沿海烽堠十二處。
高橋巡檢司 在治西九十里博望都北。明洪武元年,創。沿海烽堠四處。
東海巡檢司 舊在東海城南。明洪武二年建,久廢。嘉靖十六年,改設新壩鎮。沿海烽堠十二處,在州南四十里。
稅課司 在治西,明洪武五年建。
河泊所 在治東南二十里。明洪武年建,今裁。臨洪場鹽課司 在治北十里。明洪武元年設。板浦場鹽課司 在治南一百七十里。明洪武元年設。右二場俱隸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其文移往來,皆隸於州。
陰陽學 ,在治西北。明洪武十七年,陰陽典術王輔正建。正房三間,大門屋一間。
醫學 在治西北,明洪武十七年,建正房三間,門屋一間。
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
僧正司 ,在大悲寺內。明洪武十五年建,正德九年改名「大悲寺。」
通濟倉 在治西北。明洪武年建,久廢。萬曆年裁。
永濟倉 在東海守禦所。明洪武年建,例屬海州,久廢。萬曆年裁。
預備倉 四處明洪武二十三年,知州李敬德創建,曰「新壩倉」 ,曰「大伊鎮倉」 ,曰「博望鎮倉」 ,曰「平陵阜倉」 ,年荒寖廢。
便民倉 清河縣水次。今交兌俱在府城外,倉久廢。
養濟院 在治西北。明洪武二年,知州陳德輔創建。景泰四年,知州董鼎重修。正房一間,東、南、西房共二十四間。
「漏澤義塚 」 郭外四處。
贛榆縣治 在城中正北,面踞大金山。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年,知縣郎廷珪仍舊址鼎建。景泰七年,知縣滑賓重修。成化十三年,知縣王舉更新之。正德六年流寇燬,縣丞王廷相重建。萬曆十五年,知縣樊兆程重修。崇禎十五年兵燬略盡。」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穆爾謨修葺內外建譙樓。至康
熙七年,地震,並六房舍宇傾圮已盡。九年,知縣俞廷瑞重建。正堂五間,戒石亭一座,後堂五間,耳房各二間,典史廳一間;六房東西各九間,架閣庫三間,監房六間,譙樓大門一座。神祠一所,龍亭庫三間。賓館儀門外稅糧櫃廊房三間,鞭銀櫃廊房三間。縣庫。正堂右公廨二十一間。以上知縣樊兆程建。
縣丞署 ,在堂東,王廷相建。
主簿署 裁廢
典史署 在儀門東。程潮建。
察院 :在縣治東,知縣樊兆程修。有後堂園亭一所,有茶廳,在公署西。
公館 在治東,一在大河鎮。
荻水鎮巡檢司 在治北七十里。明洪武元年,巡檢陳德、丁成建。今圮。
臨洪鎮巡檢司 在治南六十里。明洪武元年,巡檢朱禎建,裁廢。
稅課司 去治東一百九十步。明洪武二十五年,知縣靳平建。成化年裁廢。
興莊場鹽課司 ,隸運司。
陰陽學 在治南百步。明洪武十七年,訓術劉子建,今廢。
醫學 在治南百步。明洪武年,訓科張勝建,今廢。
僧會司 在治東南重光寺內。明洪武十五年,僧會道成建,久廢。
便民倉 《清河縣》今廢。
預備倉 治東。明天順七年知縣何淵建營田倉 四處:大沙河鎮、青口鎮、城頭鎮、龍王廟鎮,明萬曆八年奉文創建。
義倉 五處明萬曆十五年,知縣樊兆程條議請建。
鹽城倉 在治北八十里。
高村店倉 在東南三里。
城子村倉 在治南十五里。
土山村倉 在西南五十里。
「王彪村倉 」 在西南三十里。右「五倉」 ,不知創制之由。
養濟院 原在關王廟東,明洪武年,縣丞莫從敬建。萬曆十八年,改建「東倉」 遺址。
「漏澤義塚 」 四處,在四郊義顧橋。陳廷珍、王守忠等捐立。
邳州治 。明洪武三年,知州馬拯因舊址建。二十九年,同知耿固重修。成化七年,判官曹鄉更建。弘治元年,知縣李惟聰重建正堂五間,後堂五間,後樓五間,吏目廳三間,戒石亭一座,龍亭庫三間,六房東西三十間,架閣庫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土地祠三間,寅賓館三間,譙樓一座,申明亭一所。
皇清順治八年,知州程璧重修。康熙七年,地震水沉。
《十傾》其七:一切官署俱借居民屋,在城南隄之上。
同知署 在正堂旁
判官署 在正堂旁
吏目署 「在正堂旁。」
公館 在治東南。明成化十六年,知州郭定建。正德元年,知州雷爵重修。正堂、後堂、東西廂房各三間,大門三間。
察院 一所,在州治東,水沉俱圮。
工部分司 在州治東。明洪武三年,知州馬拯建。正後堂各五間,穿堂東西房大門各三間,儀門一座,東、西二角門。
西察院 在城西門內。明嘉靖十五年,知州陳柏更建。正堂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後堂、穿堂各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大門、儀門、二角門。河務邳宿廳同知署 在治東南,明成化十六年建。
直河口巡檢司 在治東南六十里。明正統十三年,知州郭玨建。
新安巡檢司
稅課司 在治西南。明洪武十四年創建,今裁。河泊所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明洪武十四年建。
陰陽學 在治西
醫學 在治西。俱明洪武十七年建。
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
僧正司 ,在龍興寺內。
道正司 在治德觀內。俱明洪武十五年建。邳州倉 二處,明洪武四年,知州楊子方創建,在治西南;一在治東南。萬曆年,倉使俱裁。預備倉 四處,明洪武二十四年,知州王毅創建。沙子道口倉在治東南四十里。泇口社倉在治西北九十里。南關廂倉在治東南二里。鮑家莊倉在治西北一百里。
養濟院 「在城外一里東西廂。明洪武十七年,知州郝茂創建。永樂元年,知州舒文秀重建。」 「漏澤園 五處。明洪武四年,郡人張義、成化二年義官蔡斌增二十畝,陳義增置八畝。」
宿遷縣治 ,自秦置縣。元末燬。明洪武元年縣丞方鐸因舊址建。景泰二年燬,縣丞屠玉修。成化二十二年火災,知縣朱光正重建。萬曆四年河水衝圮,知縣喻文偉改建於新城中。規制恢宏,正堂三間,扁曰「牧愛。」 抱廈三間,後堂三間,左右二庫,戒石亭一座。知縣胡宗鼎重修。六房東西各八間。儀門三間,左土地祠,右寅賓館。知縣胡宗鼎重修。鋪獄各一所。女監一所。知縣何東鳳建。大門三間,幕廳三間,扁曰「贊政。」 縣宅在正堂後。正廳五間,東西書房各三間,東、西廂房二間,後房五間,東西廚房各三間。大門一間,二門一間。
縣丞署 在正堂東,今廢。正廳三間,後堂三間,書房三間,東西廚房各三間。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廢。正廳三間,後堂三間,東西廚房各三間,書房三間。
典史署 在縣丞宅前。正廳三間,後堂三間,東
「西廚房」 各三間,「書房三間。」
察院 舊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二年,縣丞方鐸創建。景泰三年,縣丞屠玉重修。萬曆四年,知縣喻文偉改建。新城儒學前東隅正堂三間,扁曰「澄清。」 後堂三間,穿堂三間,東西皂隸房各三間,東、西書吏房二間,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廚房三間。
觀瀾館 ,在羅家口南。明萬曆二十二年,知縣何東鳳建。督工義官蔡四科。正堂三間,後堂三間,門樓一座。
高城公館 在順二圖。知縣何東鳳建。
劉馬莊巡檢司 去縣治北一百二十里。陰陽學 三間,在旌善亭左,知縣喻文偉創建。醫學 三間,在申明亭右,知縣喻文偉創建。稅課局 在舊縣南,今奉例裁革。
惠民藥局 在醫學內
僧會司 在舊縣壽聖寺。明洪武十五年,僧會惠慈建。
道會司 在新縣北馬陵山玉虛觀,明洪武十五年,道會劉善政建。
養濟院 :在臨淮門外,知縣喻文偉遷建舊縣前大街東。
睢寧縣治 。縣治本古郡,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元年知縣汪質因舊址建。景泰元年知縣盧立重修。成化六年知縣何皞復修。正德六年流賊兵屠之。後八年知縣劉景沂復建。以後相繼葺修。正堂五間,抱廈五間,六房十四間,儀門三間,角門二座,大門一座,影壁一座,二堂五間,穿堂五間,東西房六間,宅門一座,三堂五間,書房五間,前廳五間,廚房三間,馬房五間,馬夫房三間,太平樓一座,樓前房六間,後廳五間,穿廊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土地祠一座,穿堂一間,賓館三間。
縣丞署 在正堂東,今裁缺,衙舍亦圮於水。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遷辛安集。
典史署 在縣丞宅前。今亦圮於水。
察院 在治東。明洪武十三年,知縣毛本靖創建。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喬直重修。隆慶三年,知縣黃益純重修。萬曆十一年,知縣申其學重修。崇禎九年,燬於寇。今廢。
行署 二所一在曲期集治北十五里;一在沙家集治南二十里。今俱廢。
河泊所 在治東十五里,今廢。
稅課局 在縣西,今裁革。
陰陽學 三間,在縣門西南。
醫學 二間在縣門西南。以上二學,昔為民居侵占。明萬曆十四年,知縣申其學查正重修,今復廢。
僧會司 在崇寧寺
道會司 在元真觀
秋米倉西廒 五間官廳一間在羊山上;預備倉 三處,一在察院西,明正統六年,知縣閔義創,天順七年,知縣牟鴻重修,萬曆十四年,知縣申其學重修。正廒、東廒共六間:一所在廟灣,一所在辛安鎮,今俱廢。
義倉 在縣南門外,原係屯田道種子倉。明萬曆十四年,知縣申其學重修,勸諭士民積粟備賑。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南。明景泰三年,知縣張佇創建。萬曆十一年,知縣申其學重修。今廢。漏澤園 四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