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9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九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三卷目錄

 徽州府部彙考七

  徽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徽州府驛遞考

  徽州府兵制考

  徽州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七百九十三卷

徽州府部彙考七[編輯]

徽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通志縣志合載[編輯]

本府。歙縣附郭。

天寧萬壽寺 在城北隅。舊名「護國天王院。」 唐大中元年,州經焚爇。光啟三年,修築北城,乃給儒學後故基使修建。景福元年,賜額。宋慶曆三年,僧省先募人為塔,十三層,高三十仞,廣十丈,其下為屋百餘間。至治平四年成,賜名「普安塔。」 崇寧二年,更名崇寧寺。政和八年,改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寺。十三年改「報恩光孝寺。」 元大德甲辰重建,為郡都道場。至正壬辰,燬於兵。乙未,僧永傳重建。明洪武七年,起大佛殿,置僧綱司。其左廊基地,前半截為雜造局。其右廊及三門基地,洪武九年為軍營屋。自元至今,寺名因之。

開化寺 在縣西。唐天祐元年號「十方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今名。元壬辰燬,重建。

太平興國寺 《淳熙志》云:「在縣西南。唐至德二載建,號興唐寺。寺門踞兩峰間,下瞰練溪,治西勝處也。始唐有聖像閣,僧房飛跨岩谷。大曆末,呂渭為州司馬,常於寺之隙為堂讀書。及去,以遺寺僧故至今有呂侍郎祠。唐末,楊氏改為延壽寺。南唐復為興唐寺。宋開寶九年,復為延壽。太平興國四年,敕改今名,而民間」 亦呼為「水西寺。」

應夢羅漢院 ,唐末寺僧清瀾與婺州僧貫休游。休為畫《十六梵僧像》,宋取入禁中。後感夢歙僧十五六輩求還,遂復以賜。汪內相詩所謂「祗應夢乞歸岩寺,要使邦人習氣移」 者也。今畫本猶存一二。

如意寺 寺中有泉,為「十寺」 第一。

經藏寺 寺在淨名寺之上,從陝川五張寺《經藏碑》得名。

福聖寺 寺為雪竇禪師祝髮處。入寺,松篁夾徑,虧蔽日月。有泉,仍以「雪竇」 名。

等覺寺 寺於山門最近,拾級右折而稍後,古木蔭翳若舒青絲,步障隱蔽赤日。前簷豎碑,為邑人鮑寧撰,敘唐、宋事甚悉。

五明寺 ,在福聖之上,東北隅有室容膝,面峭壁,松竹上蔭影落其下。程仲貞有詩題壁間云:「夜燈山鬼共。」 蓋幽絕境也。

「長慶寺 」 ,在山之左。山門與漱芳臺埒,有七級方塔,為宋時故物。

淨明寺 與如意寺相近。

妙法寺 ,在如意之右。

寶相寺 在問政山鐘樓峰下。修篁蔽蔭,山翠欲滴。唐光化間,刺史陶雅建。原名「寶相。」 宋大中祥符間,賜額「昭應禪院」 ,後遷城內西南隅。明正德間,創於此。

庵 在寶相寺左。週流寺 在岑山,鬱然孤岑,溪水環之,故以為名。唐天祐八年建。或雲創自五代吳時,元鄭師山結屋其上,名「讀書樓。」

楊干寺 在通德鄉豐樂里,枕黃龍山,潨水繞之。宋寶祐六年,丞相程元鳳建。《淳熙志》:「有二楊干院:一孝女鄉漳湍里,唐咸通二年建;一寧泰鄉仁祐里,宋至道元年建。」

白蓮院 舊在縣治側,唐天祐二年建。宋紹興十八年,徙金紫山,其址今為宗光堂。隆興初,宋尚書貺自南安舁「《宗光》圓應」 普通大師像於此供奉。

傍溪寺 舊在長樂下鄉銅山里,宋大中祥符元年建。紹興中徙烏聊山。《廣錄》載,「寺西有公秀閣,郡守倪祖常改名。」

觀音寺 ,在問政鐘樓峰。

能仁尼寺 在城南二里,舊名「承天」 ,又名「香封。」 宋大中祥符始賜今額。紹定間重修。

水陸院 在寧仁鄉岑山里。五代吳順義中建寺。有宋紹元古鐘,款文「水淥寺。」 蓋寺有名泉,在山腰,水淥淥而下,故舊以為名也。

普安院 在寧仁鄉。唐乾寧二年建,號「永安後。」

改今名。有水如玉色,里人號為「白水寺。」

福田寺 在寧仁鄉。唐武德中建。明景泰中沒於水,僧宗源告移建於古城關,割田入租。湖田寺 在寧仁鄉。宋紹興中建,明嘉靖中重建。

彌勒尼寺 在寧仁鄉

高眉庵 在寧仁鄉。宋淳熙間建,元至順間燬。明以旱潦祈禱輒驗。重建。

古城院 在永豐鄉安樂里,唐太和中建。舊在杏壇潭東,宋宣和後,徙潭西。旁有杏城,極平廣,相傳昔嘗以為城,尋以土輕棄不用。

「古巖院 ,巖去郡城三十里,形如覆屋,面東南,明敞宏正,可容十餘席。漢晉以來,為修真鍊形者所居。唐有徑山大師蘊公,習靜於此。大曆中,代宗手詔徵之,因為立院。宋開寶元年,郡守隴西李公度迎達禪師住持,始增置莊田殿閣。再傳璉公,被徵入侍仁宗,眷注優渥。英宗治平三年,奉璽書遂閒歸山,而院益著,碑」 版尚存岩中靈康院 ,在永豐鄉溪上,徑通太平興國寺,五代吳天祐間建。

向杲院 在永豐鄉,梁大同元年建。

城陽寺 唐景福中建,在縣南三里,隔溪面城陽山。宋宣和中燬,僧如淨請建於長壽鄉,明嘉靖中重造。

中峰寺 在長慶鄉,明景泰中建。

中峰左寺 在長慶鄉

葉楊寺 在長慶鄉

會聖寺 在長慶鄉

惠化院 在仁愛鄉。唐乾寧中建。五代吳天祐間改天王院。先是天寶初,大食、康居五國寇安西,遣救未至,詔不空三藏祈護世天王為助。已而安西奏,「城東北二十里,雲霧晦冥中,有神,皆金甲,長丈餘,鼓角鳴振,五國奔潰。城樓現天王像,無不見者。」 乃圖以進。因敕諸道州府,於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像。此院舊在郡城北,有唐世祠部牒目為「北城護國天王院」 ,置僧七人。宋紹興間,取其廢額,復建於此。

金城院 在仁愛鄉長沙里,宋開寶二年敕建。漢洞院 在仁愛鄉富資里。漢洞,唐大中間建,宋宣和中賊退後東遷半里許,與石耳山對。黃坑院 在仁愛鄉金山里。唐太和中建。小溪院 在仁愛鄉,唐太和五年建。

白雲庵 在仁愛鄉留村。

石池寺 在袞繡鄉,宋時建。

景德寺 在袞繡鄉

慈竹尼寺 在袞繡鄉

靈山院 在平遼鄉新安里。唐天祐間敕建。報德庵 在縣西靈山。

葛塘寺 在袞繡鄉,五代天福間建,明弘治間重修。

積慶寺 在縣西五里。宋丞相程元鳳建,後有墓。

聖僧庵 在城西五里,唐武德中建。

金紫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黃羅峰北。宋紹興間,奉敕諭葬汪叔敖子若容,因奏立院,附祠像其中。

臨塘院 在中鵠鄉,宋至道二年建。

孝義寺 在中鵠鄉

興福院 在中鵠鄉遷喬里,唐光化中建。仁義院 在中鵠鄉豐教里,有藏經樓。「宋大中祥符間建,明天啟二年重修。」

西峰院 在通德鄉隱儒里。唐至德二年建,宋紹興中改為寺。

江祈院 在孝弟鄉千秋里,五代吳順義二年建。

清泉院 在孝弟鄉玉泉里。唐大中二年建,舊號「玉泉院」 ,泉在方丈前。宋宣和後院稍遷,其泉今在蔬圃中。

祥符寺 在紫石峰下。唐開元天寶間,志滿禪師創始。《圖經》舊志失載。大中五年,刺史李敬方感白龍見,建龍堂於湯池之西。天祐二年,刺史陶雅建寺號湯院。南唐保大二年,敕為靈泉院,有碑紀事。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今名。

慈光寺 ,在硃砂峰下,舊稱硃砂庵。明嘉靖間,元陽道人舊居。萬曆丙午,普門師入黃山,元陽之徒福陽道人以庵畀師。辛亥秋,神宗賜寺額曰「慈光」 ,降敕護持。

翠微寺 在翠微峰麓。按唐中和二年,麻衣祖師包西來,振錫翠微峰下,置麻衣道場。經數百年,迭有興廢。明萬曆戊戌,洪水衝決,寺僧本是修之。乙酉,心空師重建祖師塔,在寺外寺卑處。

「《山麓》,如人間梵剎。」 平坦處、更須著腳。雲水高人,幸勿望崖而返。

松谷寺 ,在疊障峰下。張真人初居太平南鄉花山寺,後遷此。「松谷」 其別號也,遂以名。

擲缽禪院 在缽盂峰下山鄔中,俗名為「丞相源。」

文殊院 在天都、蓮花兩峰間,後擁玉屏峰,前有菩薩座,登座趺坐,煙雲無際,萬峰出沒足底。院為普門大師創。明崇禎丁丑間,不戒於火。戊寅,休寧汪之龍重建。過小心坡,夾壁爭高,線光曳白,為一線天。又進級轉壁回,厓益崩,磴益削。途復窮,雙崖斷若峽,假松棧以渡。渡已,升級,天復一線。級愈升,壁癒合,相視顏色如夜。約半里,仰窺石頂,突口如喉,憑梯出矣。突出天開,眾峰盡露。里餘至院,光明頂之曠,桃花源之幽,石筍矼之異,各擅其異。惟文殊院兼收之,其奇尤在山徑。緣梯棧,穿石穴,歷歷見遠山平楚,故景為獨絕。

大悲院 ,在蓮花峰右踞四山之中。光明頂名大悲頂者,因供奉大悲觀世音像,故名院曰「大悲頂」 ,實山腋耳。

蓮花庵 即唐湯院遺址,僧印我建庵額「袁儀部黃題。」 循白龍潭而上,半里至庵。庵在山谷中,庵前五峰聳翠,眾壑爭流。

水晶庵 去甜珠嶺三里許。明天順間,少司馬吳寧建。結廬靜窈,澄流繞焉。際「秋老霜新」 之候,黃葉自飛,白雲不埽。

皮篷庵 又名雲舫,在仙燈洞下。唐文宗時,有西域僧居洞中,鑿岩石曰:「七百年後當有聖僧來。」 故又名仙僧洞。

雲嶺庵 又名「佛嶺庵。」 唐大曆中,志滿禪師露宿地,地多虎,禪師至,虎皆遠徙。里人為造庵。明末,僧妙光重修。

保安院 在孝弟鄉紫霞山麓。五代吳天祐五年建。前為阮溪,有井名「阮公泉。」 郡邑禱雨,時有靈應。溪旁為水香園。

肇林院 ,在千秋里。汪司馬道昆建。北眺天都,西攢金竺。雙松蜿蝘,竹樹鬱茂。高僧勝侶,開社闡宗,為一郡叢林之冠。

同德庵 在箬嶺北。層山疊障,昔為盜藪,往來患之。邑人方如珽、許悌友建庵立茶亭,以休行者,商旅恃以無恐。

崇福寺 在寧泰鄉。宋察判汪時中建。內有汪氏墓祠。

任公寺 在寧泰鄉。寺側有富資水。梁太守任昉愛之,因名「昉寺。」 宋元豐元年,本縣改今名。舊有任公祠在寺側,久圮。

開黃禪院 :在郡大北門外,原名「白雪樓。」 順治庚寅年,總鎮胡茂禎改建。

福會庵 在寧泰鄉黃柏源。

林隱庵 在寧泰鄉王家坦。

上律寺 在德政鄉,宋至和中建。

皓月庵 在德政鄉黃川。

坦平院 在仁禮鄉萬安里,唐太和五年建。富山院 在仁禮鄉,唐景福中建。

溪頭院 在仁禮鄉溪頭里。唐景福中建。乾明禪院 在登瀛鄉清平院南唐建號「安國院」 ,宋太平興國五年敕改今名。

思棠庵 :在東北,登瀛鄉西。

菩提庵 在登瀛鄉

資福寺 舊名「院」 ,在明德鄉,五代吳天祐七年立。

長山庵 在明德鄉,元至正壬辰年建。

大金庵 在大金山

溪子寺 在長樂下鄉銅山里,宋大中祥符元年建。

仁壽尼寺 在縣南三十五里牛矢嶺。

「淨土禪林 」 ,僧湛然建,在古關。

玉岐寺 ,在長樂上鄉大夫山,宋咸淳中建。褒忠寺 ,在長樂上鄉,宋紹興八年建。

白楊院 在長樂上鄉,唐太和元年建。

山旁寺 在長樂上鄉,宋寶祐三年建。

左昌寺 在長樂鄉,宋紹興四年建。

華嚴院 在孝女鄉,宋寶祐二年建。

多寶尼庵 在孝女鄉

揭湖寺 在孝女鄉,宋淳祐辛丑建。

南源古寺 在長陔,唐太和三年建。明洪武間修寺,祀梁武帝暨《寶誌》。有古碑存寺後。五峰插天,前有山三,瀑布飛瀉而下,匯為澤,名缽盂津。有燕石岩,朱文公讀書寺中,手書「新安大好山水」 六字,鐫於石壁。

《福祿庵 》二,一在蒻嶺,一在南鄉。南鄉綿潭者,今改為「別峰庵。」

普照堂 在縣南一里。元元貞中建,今廢。觀音堂 在明德鄉仙姑洞。洞為三仙姑煉丹遺跡,洞有二竇,其內常有機聲,幽深無際,非烈炬莫能辨,路人亦不敢深入。其頂穹窿如蓋,時有石膏流出,澤可濯髮。俗傳仙姑聖水,療病輒愈。

鶴林庵 前對金竺,下臨豐樂禪堂。傑閣縹緲翠微間,大類桃源。昔有僧靜一,為雲棲法嗣。至鶴林,刺血寫《華嚴經》八十一卷。

《圓通庵 》庵倚峭壁,削立無階,溪水明瑟,有丁雲鵬畫壁,儼如道子寫生,風神雋逸。

《一樹庵 》,在魚袋山,倚石結佛廬,高廣不盈尺。靜室飛閣,悉嵌危壁間。群峰攢翠,楩杉蔽虧,幽絕之境也。

承唐寺 在孝弟鄉。唐會昌以前有之,大中七年重建。舊誤為「陳塘」 ,又訛「承」 為「澄」 ,今改正。御泉庵 在雙嶺。連峰數十,絕壁摩蒼。明太祖從鄱陽破敵回,取道過之,憩松陰下,渴而思飲,岩下泉水忽湧出,因名御泉庵。徐中丞守郡時題額。左為青蓮閣,後為貝葉樓。

東古寺 在石耳山東塢,故亦曰「東塢古寺」 ,有碑記。元末建。明正德年間,張氏重建。

桃源庵 ,在桃花源,源中多桃花,故名。相傳軒轅氏採藥谷,改稱「藥谷庵。」

墨浪庵 :在白龍潭之上,因僧人墨浪主此得名。

雲濤庵 在蓮花庵東南十里,面蓮花峰,近雲門,為藏雲之壑,風濤變化無常。夾谷之下,疊石纍纍,舊基存焉。

趙州庵 在天都峰下。顧錫疇題曰:「山郵。」 明崇禎甲戌,有龍起庵側,山崩石墜。庵正承之,椽梲無恙。庵前落石如幾,五松錯植石上。

「指象庵 」 即指象處。下煉丹臺,步深壑中可至。幽深沈奧,不異井底,真學人戢身藕孔處也。利生庵 ,在岩鎮,一名「醉茶庵。」 屹立溪滸,林木蔥蒨,潭影清澈,溪岸有泉甘洌。

天慶觀 在縣西。宋大中祥符元年,以正月三日天書降日為天慶節,詔東京建玉清昭應宮,天下置天慶觀。明洪武二十五年,立為叢林。乾明觀 在郡城內東北隅。唐乾封元年,置櫺星觀。八年,改龍興觀。天寶元年,改開元天寶觀。宋太平興國六年,以誕聖日為乾明節,敕改今名。嘉定壬申重建,燬,淳祐七年重建。《理宗書「玉樞之府」 四字於觀。

萬山觀 在郡城東門內,壁有仙人呂洞賓遺像,傳為呂自圖,雲呂仙住萬山觀三年,一朝辭去,謝主人曰:「久勞供養,無以為報,傳有靈方,可以止嗽。山中六十眾,每日賣藥之資,可充一午齋也。」 眾送之山門,忽不見,回視壁間一像,儼然墨瀋未乾,其目四顧,藥果奇效。山下賣藥人忌之,私毀其像,僅侵巾角,遂仆地。主人尋善圖者摹一像,無能點睛。忽一醉道士索酒,主人入取出,則目睛炯炯,失道士所在。

興道觀 在問政山。唐世築室,號「問政山房。」 道士於方外聶師道相繼居之。五代吳順義七年,師道葬此山,吳楊氏立壇給田,以其故居為歸真觀。宋天禧四年,敕改今名。山半舊有候賢亭,久廢。延祐丙辰重建。山麓有園有池,聶仙煉丹處,俗呼為「道童園。」

慶福道院 在興道觀北,元大德九年建。紫陽觀 在紫陽山,本許真君祠。宋天聖二年奉敕賜觀額。淳熙戊戌,郡守陳居仁夢與許仙遇,因訪故基重建。

南極觀 在寧仁鄉雄村。宋登仕郎鮑景山請額建,以膳田百畝入觀。明永樂間鮑思齊重建。東嶽道院 在岩鎮,宋紹興二年建。

龍興女貞觀 舊在縣西五里,唐神龍二年建。開元間改櫺星觀,又敕改「龍興。」 後因通德鄉長春里原有古觀,因葺之,請此名額。

紫極宮 舊在城南,宋紹興元年,移岩鎮南山。元至正燬,明嘉靖重建。宋時有章真人,號夢符,居此。

浮丘觀 在黃山浮丘峰下。唐會昌中毀,故址猶存,歲旱禱雨立應。明宣德間,鮑興道募新安衛千總趙安重建。

仙都觀 ,在黃山仙都峰下,屬太平縣。

苗儒觀 一名崇真道院,宋建,在澂溪苗儒山。里人吳道章號辰峰,修真於此。張真人遇之,題為「崇真道院。」 辰峰屢見神衛,《潨溪羅某宅降妖》。

辰峰至佛嶺,飛劍斬之,化為白蛇。後又於某所收妖,謂主人曰:「孽未至死,請驅之。」 無何,有巨蛇當徑,有荷鋤者擊之而斃,辰峰頓足曰:「不當死而死,吾命盡矣。」 夜分果逝。至今奉祀於院之左堂。沒後,其所居舍不火而焚,因名其地為法壇基雲。

休寧縣

普滿禪寺 在忠孝鄉,舊名報國禪林。唐咸通六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今名。山門額曰「大雲山。」

建初寺 在忠孝鄉,舊名「崇法寺。」 唐咸通九年建。宋開寶九年敕賜今名。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

永慶寺 在二都。今廢。

萬安寺 在三都,唐名「燒香院。」

修善寺 在四都

翠微寺 在八都

黃岡寺 在六都

寶華寺 在十一都

仁壽尼寺 在黎陽鄉

新屯寺 在黎陽鄉,唐建。

富昨寺 在二十一都,今廢。

方興寺 在方溪里。唐貞觀十三年建。龍紀元年為水所蕩。咸通十四年徙今地。宋端平元年敕為「叢林。」

齊祈寺 在二十一都。唐建。宋慶元乙卯徙夾山上。有率口、塘尾家祠及程玗公祠附焉。龍宮寺 在二十三都。唐建。

星洲寺 在二十七都,唐建。

嘉祥寺 唐基,在邑南,宋徙雲峰山。

金佛庵 在邑北十三里。有古剎。宋太平興國三年,山巔放白毫光,鑿之得金佛。州守令里人祀之,禱者苦峻,凡再遷。咸平二年定今址。松蘿庵 在三都富源山。宋淳祐五年建,後廢徙今址。西接松蘿。明洪熙間,有僧奉內旨修誦。天順間,諭葬松蘿山,即此巔,因名。旁有寄蘿庵,太學生金楠建,施僧住持。

普滿塔庵 在三都

南山庵 在三都水南,晉建。

英山庵 在五都。今廢。

金龍庵 在六都玉扆山,唐建。

易山庵 在十七都,唐建。

靈應庵 在十八都

千秋寺 在隆阜,唐建。

等慈庵 在黃源,宋建。

《玉樞庵 》:「在江潭。」 程珌建。

審坑庵 在十六都。唐金吾勳臣孫萬登建。明嘉靖十九年,萬登後裔因爭奏明,撫按行府給帖與孫氏,改作「金吾勳祠。」 庵廢,萬曆間,並祀都御史忠烈孫燧,禮部劄付行府建,更名「勳烈祠。」 清淨禪林 在南門外。明萬曆己亥年建,僧一慈重造。

冷雲庵 在南門外。明天啟甲子,僧皈道募建。

皇清康熙癸卯,重建「準提」閣。

毘盧閣 在建初寺正殿後,千佛樓故址。明崇禎癸酉,寺戒僧《法達》募建。

護國禪林 在下汶溪。僧一齋,有戒行,明熹廟賜紫衣,惠藩題今額。

淨土庵 在三都新塘

大士閣 霞瀛水口

古雲巖 在八都。石形如半月覆其上,前土屏,上有杉木,懸掛天燈。

《普潤庵 》:在蘿寧門外,僧曉空募建。

「文峰塔  」 、「天乙庵 」 俱在汶溪。

青蓮舍 在三都金竹紅山。

塔嶺寺 在十二都。宋高僧建塔於此,因名。後僧性宗重建。

古觀音庵 在十二都霓湖,僧如善重建。《圓通庵 》在石羊干。

元天太素宮 在縣西三十里齊雲岩。明嘉靖庚子,賜今額,丁巳敕建。

三清殿 在太素宮東南,舊名「齊雲觀。」 明嘉靖丁巳年敕建,賜額。

崇壽觀 舊在縣西三里,名「白鶴觀」 ,徙敉寧門外葆真山。

著存觀 ,在縣西五十里。進士程純祖《記》。常清宮 在江潭。

婺源縣

萬壽寺 在縣治西,舊名「智林禪院」 ,唐乾符二年建。元延祐元年賜額。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初重建。二十五年立為叢林。正統間重修。

普濟寺 在縣治東。唐中和三年建,宋大中祥符六年賜額。元至正壬辰間兵燬,明洪武初重建。

龍居寺 在二都,宋紹興間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初復建。今毀。

靈仙寺 在三都。宋天禧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保福寺 在十九都,宋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修。

高峰寺 在二十一都,宋紹興五年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新田寺 在二十一都,宋紹興間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隆慶寺 在二十四都。唐乾符元年建,名「永泰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泗州寺 在二十五都。宋咸淳六年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建,後圮。天啟元年重建。雲興寺 在二十八都。唐咸通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自「普濟寺」 以下九寺,並後「宏山庵」 ,洪武二十五年併於萬壽寺,後各復入本寺。

黃連寺 在五都。唐咸通間建。宋熙寧間重修。明洪武二十五年立為「叢林。」

開化寺 在五都。宋紹興十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龍淵寺 在六都王村,宋乾興間賜額。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修。

鳳林寺 在八都大鱅。唐大中元年建。明洪武中重修。里人曹彥章施金剛坵田五畝。寺中。後僧屢賣、張子宗善兩贖還之。

新興寺 在九都。宋政和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錢塘寺 在十一都上二堡何村。元至正年間,教諭汪夢桂奉敕建造。明季火燬,裔孫同眾復造。

香嚴寺 在十一都閬山,宋慶曆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如意寺 在十八都上河。本都世賢堂、華樂堂以下七寺,並後「真如」 、「碧雲」 二庵,忠裔、《三禮》、「貽祐」 三堂。明洪武二十五年併入黃連寺,後各復本寺庵堂。

靈山寺 在三十四都。唐太和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二十五年立為「叢林。」 大田寺 在三十一都。唐太和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後圮,天啟元年重修。天王寺 在三十五都。唐乾符元年建,後晉天福二年賜額。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今毀。自大田以下二寺並後朗湖院,明洪武二十五年,併入靈山寺。後各復本寺院。

福山寺 在三十六都。宋熙寧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修,二十五年立為叢林,屢為勢家所奪。嘉靖間,尚書湛若水與邑令吳轅及邑門人方純仁等講學其間,贖回山地,建書院十間及「素心亭」 於洗心池上。手書扁並詩於亭壁。

白塔寺 在三十九都。五代吳乾貞三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新興寺 在三十九都,唐太和四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修。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崌寺 在四十二都。五代吳順義元年建,宋天聖末修,元延祐中增修。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嘉靖年間復修。

重興寺 即「石山寺」 ,在四十三都,唐咸通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初重建。

靈河寺 在四十三都,唐咸通四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初重建。

廣福寺 在四十五都,宋紹興二十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沙門寺 在四十六都。唐開元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正統元年重修,今燬。《山房寺 》在四十三都。唐太和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資福寺 在五十都。唐太和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自白塔以下九寺,並後「肇安庵」 、「高峰院」 ,洪武二十五年並併入福山寺,後各復本寺庵院。

荷恩寺 原在縣西。唐光啟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嘉靖庚寅,知縣曾汴改闢儒學,以其地易民地為學址,移建一都霞塢。龍泉寺 在四十七都,五代吳順義七年建,元

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初重建。

長田寺 在三十八都。今廢。

大杞寺 在九都。唐光啟二年建。元至正間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東山寺 》在沱川,余氏眾建。

朗湖院 在三十四都。元至治間建。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高峰院 在四十都。元至正元年建。

宏山庵 在三十一都,宋紹興庚午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真如庵 在五都。元大德九年建。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今毀。

碧雲庵 在七都靈山,宋太平興國四年,國師何令通、邑人江廣漢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僧妙蓮募建。

肇安庵 在二十七都,宋咸平間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忠裔堂 在七都。宋景定元年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三禮堂 在九都。宋淳熙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

貽祐堂 在十七都,宋慶曆二年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間重建,後改名「常安寺。」

天仙觀 在四都。宋咸淳間建。元至正壬辰兵毀,明洪武初重修。二十五年立為「叢林。」 其地即古東嶽廟地。

紫虛觀 在縣治北隅。觀基地係城湖畔張姓業。南唐保大間建,名「棲真觀。」 宋政和四年,詣闕請額,改賜今名。

棲真觀 在汪口。宋景定三年,司戶俞疇建。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孫文威重建。

朝宗觀 在十二都天井山,元延祐元年建。太清觀 在二十八都。元泰定間建,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間重建。

龍門觀 在三十六都。元至元間建。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六年重建。

通元觀 在十七都。宋紹興十八年建,慶元元年重建。

青雲觀 ,後玉皇閣,左贊教廳,右黃庭館,俱在潢川。自「紫虛」 以下六觀,並後龍潭、桃源、時思並於明洪武二十五年併入天仙觀,後各復本觀院庵堂。

神光壽聖觀 在清化靈芝山。宋嘉定十六年,因孫法籙、胡高士立石祈禱,屢應。胡知府照創永興道院居之。申省部建,賜額。

龍潭道院 在六都。宋咸淳三年建。元至元元年甲申盜燬,至元五年重建。

祁門縣

十王寺 在邑南二里,漢梅鋗墓所。明初,番陽僧人文穆宗壽建。後重建。

靈泉寺 在八都。寺前有水由椒石中出,味甘色潔,飲病者輒愈,故曰「靈泉。」

貴溪古寺 在十二都胡氏祠旁。唐貞觀二年建。嘉靖中,僧清潭《志》雲「重建。」

廣福寶林禪院 在邑西一百二十里上元山西峰。唐光化二年,有僧清素者,自五臺山來,入上元山,築室百餘間。後歲旱禱雨有驗。宋賜號神惠永濟禪師。熙寧改壽聖寶林。隆興中改廣福。嘉定間,郡守李浹奏加「普祐」 二字。

重興內外二院 在邑西山阿。吳天祐十年建,宋宣和四年重建。

青蘿院 在邑東青蘿巖。唐大曆三年建。萬曆間,僧海心重建。

獅山「哀哀」 庵 為方元鳳廬墓建。

珠溪壽聖院 在邑北七里。唐光和二年建,後重建。

白楊院 在十二都

資福院 在十八都歷口。唐咸通三年建,宋元祐火後重建。

般若庵 在二都

普安院 在二十二都,舊名「永安。」 唐咸通二年建,元延祐間改今名。

報慈庵 在六都,宋紹興十七年建。

雲平庵 在十三都。五代後,羅漢院僧置田於平里,號「羅漢莊。」 宋景德間建,後重建。

黟縣

廣安寺 在縣北,舊名「永樂寺」 ,梁大同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今名。

梓路寺 在十都順仁鄉。唐會昌三年建。明洪武間歸廣安寺,今復創。

靄門院 在新政鄉明德里,唐大中三年建。

延慶院 在新政鄉漁亭里,舊名「阜口院」 ,唐大中三年建。

精林院 在會昌鄉歷陽里。唐乾寧五年建,視他剎為盛。元至正壬辰兵燬,明洪武初重建。石鼓寺 在戰兵山,有石鼓。唐會昌五年建。東山庵 在會昌鄉蜀里。元延祐間建,今建圓通閣。

淋瀝庵 在縣南十里林歷山。庵始建於山僧覺海,繼擴於普通。至徒孫洪偉、曾孫湛覺大新之。

泗州庵 在十二都懷遠鄉豐樂里青山西。唐泗州大聖,飛錫卓穴湧泉,禱即應。宋嘉泰敕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石鼓院,永樂間重修。皆如庵 在縣東北岩峰,元泰定間建。

金竹巖庵 在五都淋瀝庵畔,有龍湫不竭。清漣庵 在縣東南石山,挹秀橋左,路通江浙。庵左建同善亭,夏茶冬湯,以濟往來行人。利渴庵 在縣西北三十里羊枝嶺頭。明嘉靖間建。

甘露庵 在縣西北二十里章嶺。

閒居尼寺 在縣鐘樓下。梁大同初建,今廢。遵孝寺 在三都。舊名「崇福院」 ,後晉天福間建。宋時賜汪勃為追修之地,改今名。後廢。

青林庵 在四都

地藏宮 在縣北三都。創自明初。葉景科,夜夢神人借居,是日果見僧會忠達募地供佛,都人咸異其顯應,遂爭成之。

卓錫庵 在九都舒道翁遇異人處。里人朱廷璋建。

黃荊庵 ,在萬山中,去縣西南十五里。始建於明初海渡,復擴於照智洪千。路通南牧嶺、西武嶺庵,係其流派也。

西武嶺庵 在縣西二十里許。界連祁閶,係山僧洪千募建。至湛樨,更募茶田,夏茶、冬湯以濟行者。

天尊觀 在縣北隅。元大德十年創。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永樂間新之。正德甲戌,巡按吳欽改作儒學,移建舊學基內。學後復遷故址,觀尋廢。

靈虛觀 在縣西南。舊名「洞靈。」 宋崇寧四年敕改。元豐中,常有雲氣覆其上,得天尊像於石岩之側。侍御黃葆光為請於朝,敕授元素大夫。元末燬。明洪武宣德間相繼修建。嘉靖間復建真元道院 。元末始建。明宣德間修葺。背擁三山,面臨吉水。

龍門道院 古名南山院,在縣南成子山巔。峭壁石竇間有龍湫,每遇歲旱,鄉人禱輒應。真因道院 在縣西,已廢。明成化間改建縣南五里橫岡,改名「迎恩觀。」

觀音堂 在城東隅,邑人汪子芳、胡志廣重建。五侯閣 舊在城南市心,因唐忠烈、張、許、賈、南、雷五侯保障江淮,控扼安、史之亂,江左民賴以安。人思其德,建閣立神位祀之。

清虛觀 在七都,土名「金陵」 之左。

績溪縣

大佛寺 ,在文峰右,闔邑建。《藏經》在內。

白鶴觀 併汪公行祠明萬曆癸丑火毀,闔邑重建。

古今庵 在五都

望雲庵 在石照嶺後

文峰庵 在孔靈

翠眉庵 在西郊

西霞庵 在霞間

「萬壽庵 」 「在梓潼山麓。」

度雲庵 在舟山

西竺庵 在下卜山

觀音庵 在十五都竹裡。

「西雲庵 」 在演武場左。

大定庵 在一都不字岩。

古樵庵 在十二都龍鬚山。

濟渡庵 在十三都

慶豐庵 在十二都,瀛川章姓助建。

空界庵 在十三都

雲居庵 在十四都

棲聖庵 在暈嶺北。知縣熊維典「捐助建。」 玉虹庵 在二都。

灑楊庵 在四都霞潭。庠生胡象復建。

天聖庵 在鎮頭

三元宮 一在大屏山麓,一在祥雲洞,里人方兆亨、汪夏老仝建。

文昌閣 :在張家亭,張士楚倡建。

慕雲道院 在八都

山城斗閣 在城北

大士閣 併「止止亭」 在新嶺。

大悲閣 在飛雲洞。以上俱知縣王祚葵建。萬峰草堂 在十三都太平山。

文峰寶塔 在南郊舟山。明知縣陳嘉策倡建,知縣汪若水落成。崇禎間,知縣熊維典重修。

徽州府驛遞考        通志[編輯]

歙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兩八分,歲支銀共三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

休寧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兩八分,歲支銀共三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

婺源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兩八分,歲支銀共三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

祁門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兩八分,歲支銀共三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

黟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兩八分,歲支銀共三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

績溪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兩八分,歲支銀共三百八十五兩九錢八分。

徽州府兵制考        通志[編輯]

本府

徽州營 參將一員。駐劄徽州府東山,分防六邑。康熙十一年經制。十三年改設副將。二十一年復舊制。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共六十六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六百五十四名。

戰馬六十六匹,官自備馬二十四匹。

《休寧縣志》
[編輯]

休城防守 左軍守備一員,馬戰兵十一名,步戰兵二十三名,守兵六十名。

官坐馬四匹,兵戰馬十一匹。

左軍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名,步戰兵八名。《婺源縣》按:「其餘《縣志》」 未載。

西灣 地界樂平,向撥防兵四十名屯駐譏察。康熙十九年,知縣劉繼儒蓋造營房,安劄守卒。至今仍之。

樟睦 距樂平十里,「土寇」 竊發不時。康熙十九年,知縣劉繼儒蓋造營房,分撥守兵四十名駐之。今存。

莒徑 山深地僻,接壤浮梁,向設防兵,用備剽掠。後因兵苦其勞,民病其擾,群相請命,以為遠在一隅,鞭長不及,因移徑之戍,《戍清華》。

清華鎮 在北鄉之中,地非要害,緣《莒徑》請移,遂有是戍。時大盜王《跳鬼》等嘯聚邊界,刦掠地

「方防兵從中遙制,勢末如何。」 已乃經制府發兵進勦,搗其巢穴,群盜就誅,防兵嗣撤。

《太曰》:司弓兵一十二名,

項村司,弓兵一十二名。

大鱅司,弓兵一十二名。

徽州府物產考        府志[編輯]

穀屬

秈    、秔    、糯、大麥   、小麥   、粟

蔬屬

水楊苗  。芋    筍。

蕨    、山藥   、地蠶

果屬

棗 出《琵琶塘》者最佳。

桃 有一枚重一斤者

榧 ,出黃山烏泥嶺者最佳,不可多得。

梨 俗呼為「雪梨」 ,晴晝如白日照雪,惟石嶺、上豐二處最多。

楊梅 旃田者佳

水屬

翼魚 色蒼而四足,尾如魚腹有丹。相傳許真人浴丹於池,蟲吞餘液所化。又名神魚。

螺螄 ,出藍田者,名「佛指甲」 ,味最佳。

毛屬

玉面狸 :味最佳。宋時獵者取以充貢,郡守謝釆伯謂「戕物命以資口腹,請罷之。」

食貨屬

茶 ,出黃山榔源,往時製未得法。近邑人有薙染松蘿者,藝茶為圃,其法甚精。

墨 ,出歙、休寧二縣。唐末李超及子廷珪造墨,至宋時,徽州每年以大龍鳳墨千斤充貢。仁宗嘉祐中宴近臣,以李超墨賜之,曰「新安香墨。」 其後賜翰林,皆李廷珪所製雙脊龍,品式尤佳。《譜》稱墨之上者曰「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 然物有盛衰,工有良苦,不能如昔。其形製猶多以龍為飾。前《志》云:黟、歙間有人造白墨,色如銀迨,研訖即與常墨無異。後方於魯、程君房,各擅其勝。硯 出婺源龍尾山,武谿肇於唐開元葉氏,因獵偶得石,製以為硯。按《明一統志》稱其品有五:一曰眉子石,有七種;二曰外山羅紋,有十三種;三曰裡山羅紋,有一種;四曰金星,有三種;五曰驢坑,有一種。總謂之龍尾石。大抵歙石之最佳者,以青色綠暈多金星者為上。《郡志》又稱「有刷絲石、棗心石、小斑紋、粗羅紋、細羅紋、瓜子紋等名。」 然惟以出深溪者為上。自南唐置歙硯務,搜取殆盡,今佳者不可得矣。

蜜 :梁刺史任昉棄而不取。土人為楊行密諱,呼為「蜂糖。」

紙 向有「麥光白滑、水翼凝霜」 之名。歙、績溪界中有地名龍鬚山,出號「龍鬚紙。」 大抵新安之水,清澈見底,利以漚楮,故紙如玉雪者,水之所出也。今各邑用者多市於他郡。

蠟 本出武都山谷蜜房之間。

漆 山民夜刺之,插竹筧其中,凌曉涓滴取之,歲旱則益少,天時雨汁又不佳。今諸邑用者,多取售於嚴、衢二郡。

扇    鎖    竹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