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十二卷目錄

 太平府部彙考二

  太平府關梁考

  太平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八百十二卷

太平府部彙考二[編輯]

太平府關梁考        府志[編輯]

本府。當塗縣附郭。

城外四關 :南津門外曰上關,湖熟門外曰下關,行春門外曰東關,清源門外曰北關,惟澄江門外民居甚少,龍津門外對姑溪大河,俱無關。府前橋 在麗譙樓南。

城隍廟橋 在廟前

成家橋 在城隍廟東

來龍橋 在府治東

萬壽橋 在萬壽寺前

憧憧橋 在府西西察院前。今廢。

迎秀橋 在府學前

行香橋 在府學西,俗稱「向化橋。」

慶成橋 :在西十字街東。

寶成橋 在慶成橋南

瓦子橋 在寶成橋南

安眾橋 在瓦子橋南,俗稱「蘇家橋。」

巿河橋 俗稱「南寺橋。」 宋郡守吳柔勝建。「汪姑橋 」 在東門大街,院側巷少西。

朱官橋 在縣學東

回回橋 在馬軍寨西

解家橋 「在府治北。」

三跨兩步橋 在西庵右,俗稱「西湖塔影。」 以上城內。

南津橋 即「上浮橋」 ,宋吳業落水處,明洪武二年建,走青山道也。

牛濯橋 去城三里,久廢。今以船渡。

花亭橋 在城南四里。明知府徐節、周進隆相繼建造,歲久傾圮。正德間,巡按御史吳鉞、知府周統用贖金造浮橋十二,兩崖石埠階級,行者便之。後橋廢。今船渡。

長橋 在姑熟鄉,去城八十里。

留愛橋 在黃池鎮,巡按御史吳鉞發贖鍰,命知府周統建。以上東南大路。

采虹橋 即下浮橋。唐李陽冰建亭其上,李白序之,名「姑熟亭。」 蓋走蕪湖道也。明洪武二年建新造橋  塌橋   埭橋。

周家橋 去城三十里,並延福鄉。三十都《第一圖》。以上南大路。

彭家橋 里人夏琮、夏環建。

「明秀」 橋 在夏公橋南,里人夏瓘、夏琨建。「丁家橋 」 在薛鎮。

葉家橋 在歸善鄉二圖前。以舟渡。明弘治間,知府周進隆屬方伯夏祚、典膳夏環、孫瓊建。彰義橋 在寶圩渡。陶滄建橋五虹,比葉家橋長三丈,蓋縣崇梁也。順治三年,土賊吳太言屯其上,官兵丘越射之而潰,墮水死者八百餘人。可以知縱廣矣。

積慶橋 在永保鄉

博望橋 在貴遊鄉。以上「東大路。」

襄城橋 在清源門外

「一座橋  」 、「二座橋  」 、《三座橋》。

灌渡橋 在化洽鄉三都。《一圖》。

三里橋 在灌渡橋北。明弘治間,商人范世春重造。上蓋涼亭。郡守周進隆改名「三喜。」

四喜橋 在化洽鄉

橫成鋪橋 在化洽鄉

迴龍橋 在採石

「慈湖橋  」 ,「褚家橋 」 ,在慈湖鄉,去城四十里。以上北大路。

「回馬橋  」 、《遮駕橋》。

拏馬橋 相傳明高帝過此而名。

普通橋  、「德清橋  」 、「大橋。」

小橋 以上在石城鄉

仙人橋  、永利橋  。古林橋。

《爛木橋  》、「周道人橋 。」 「書院橋。」

葉家莊橋 、店家橋  、劉公橋。

「小湖橋  。」 「朱村橋  。」 「長埂橋。」

朱步橋  、「孤山橋  」 、「前村橋。」

葉莊橋  。「施壩橋  。」 「中山橋。」

曹村橋  、東曹村橋 ,「西曹村橋。」

劉王村橋 、「南晉村橋 」 、「東晉村橋。」

東王村橋 。「賀村南橋 。」 「賀村東橋。」

《許王村南橋     》。《許王村北橋》。

高湖橋  。「晉村橋  。」 「許村橋。」

慈想橋  、「小埠橋  」 、「洪潭庵橋。」

柘林橋 以上在延福鄉。

伏龍橋  。烏石橋  。馬家橋。

虞計橋  。魏家橋  、呂橋。

陳公橋  。「和尚橋  。」 「瑞相橋。」

《顧家橋  》。漆家橋  。梁家橋。

寺橋 以上在姑孰鄉

護駕橋  、通關橋  、湯壩橋。

南橋   :「尹家橋  」 、「大塘橋。」

「接澗橋  」 、「楊橋   」 、「慈姑橋。」

廟堂橋 以上在黃池鄉。

「大王橋  。」 《鐸角橋》。

珍珠橋 在採石街北

觀頭橋

迎春橋 在採石迎春坊。

武定橋

四姑橋 一名《四顧》。

紫藤橋  。「趙村橋  。」 「計公橋。」

謝公橋

永豐橋 以上在「化洽鄉。」

「葛陽橋  。」 「白蛇橋  。」 「白馬橋。」

甘公橋  。「子輪橋  。」 「中河橋。」

來鶴橋 在思賢港。以上「慈湖鄉。」

「和尚橋  。」 「郭公橋  」 、石橋。

故橋   大橋 以上在歸善鄉。

街東橋  。「街西橋  。」 「路水橋。」

紹師橋  、「尹壩橋  」 、移家橋 以上在「令望鄉。」

《秋蟬橋 》,夏偕建,湛甘泉題。

積善橋  「浮城橋  。」 戴家橋 以上在「永保鄉。」

遲臺橋 孫氏建

木落橋

水南橋 陳介建

「唐家橋  」 「三橋   」 、「岳家橋 」 以上在「貴遊鄉。」

「鹿西橋  」 「鹿中橋 」 以上在白鹿鄉。

遲黃橋 孫倬建

紀家橋  。楊家橋  。田家壩橋。

湯村橋  馬公橋  謝壩橋 以上在多福鄉。

裏灌渡橋 在化洽鄉

龍山橋 在城南七里

上柵渡 在府東五里

儲家渡 在府東十五里。

黃山渡 在府西北五里。以上石城鄉。

湯家渡 在府南五里

陰村渡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官陡門渡 在府南三十五里。

石四渡 在府南四十里。一名布西渡。

梅塘嘴渡

江口渡 在府西五里

匾擔河渡 在府西南五里。

魚埭渡 在府西十里,聞甘沙。

大信渡 在府西南三十里。以上並延福鄉。牛濯橋渡 在府南三里。

黃池渡 在府南七十里。

柞盆渡 在府東南二十里。

濮家莊渡 在府東南四十里。

施家渡 在府東南五十里。

烏汊港渡 在府東南九十里。以上姑孰鄉。上灣渡 在府南八十里。

楊家渡 在府東二十里,俗呼「娘兒渡。」

陳公渡 在府東南三十里。

煉丹渡 在府東南三十二里。

紀家渡 在府東南二十七里。

花真渡 在府東南二十七里。以上黃池鄉。採石渡 在府北二十五里化洽鄉。

葉家渡  橫溝渡 以上在積善鄉。

保圩渡 在永保鄉

葛家渡 在府南八十里多福鄉。

料嘴渡 在府東一百里白鹿鄉。

馬家灘渡 在府東南七十里。

五佃河渡 在府東南一百里。

唐溝渡 在府東南一百里。

黃牛洲渡 在府東南一百里。以上湖陽鄉。

蕪湖縣

大成橋 :在城內儒學前,順治初年建。

張公橋 在迎秀門外,水際倉前。

太平橋 即「北門橋。」 在縣西北一里,京省大路。明成化十七年,邑人張禮、袁智珪重建。

大小丁橋 在縣北七里。明永樂元年,僧重福建。

北板橋

蔡公橋 在赭山南

新橋 在縣北十八里

朱家石橋 在縣東北鷹蛟山東。

路西橋 在縣北。袁智珪重造。

陶陽橋 在縣北二十里大路。

北土橋 在陶陽鋪西

桂家橋 在縣北一里

萬家橋 在縣北一里。以上博望鄉。

通津橋 舊名「便民」 ,在城南大河連舟為梁,以通往來,乃繁昌、南陵要路也。

孝烈橋 即巿東橋。在縣東南一里金馬門外儒學前。宋烈女詹氏投水於此。

昇平橋 即昇仙橋,在縣西南《四圖》

麻浦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明成化間,民人胡瓘等重建。

永濟橋 :民人朱榮建。

柏家橋  、金家橋 俱在縣西一里。

獅子橋 在縣西二里

寺橋 在吉祥寺前

廠橋 在工部廠前

富民橋 在縣西南五里。明成化間,民束鳳、劉澄等重建。

歸鄉橋 在縣南。明弘治間,王褒重建。

楊家橋 在縣南移風鄉。

福定橋  「秦家橋  」 、師娘橋 以上在「德政鄉。」

龍山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犁耙橋 在縣東南,王褒建。

「管凌橋  。」 「咸新橋  。」 「潘涼橋。」

五郎橋  中和橋 以上在「易俗鄉。」

廣明橋 即「趙橋。」 金誠殷明重建。

南土橋 以上在萬春圩。

年家渡  陶家渡 以上在博望鄉。

魯港渡 在縣南十里

石硊渡 在縣南三十五里。晉桓彝屯兵於此,敵蘇峻。

孤汀渡  侯大渡 以上在丹陽鄉。

濮家店渡 在縣東七里。

《勾慈渡  》。《蜈蚣渡》。

落蓬灣渡 在縣東三十里。

羅家渡 以上在德政鄉。

荊山港渡 。黃津渡  。清涼渡。

《石人渡  》。《鐵鍊渡  》。《雙港渡》。

朱家渡 以上在《易俗鄉》。

張㜑渡  楊清渡 俱在萬春圩。蔡塔渡  石垛渡  陸家渡

東渡   、西渡 俱在陶莘圩。

方村渡 在政和圩

繁昌縣

聚奎橋 在西城內,下為放生池。

百子橋 在縣朝陽門外城下。

湯家橋 在東門外二里。

雙股橋 在威遠門外一里,跨壕。明萬曆年,邑人魏邦輔建,近廢。

上峨橋 在縣南,跨壕,舊稱「峨橋。」 雪霽,為《十景》之一。

下峨橋 ,在縣東三十里。以上金峨上鄉。黃山橋 ,在縣西三十里。

畢家橋 在赭圻沖,縣西三十里,明洪武間畢榮造。

董公橋 在縣西三十里。明洪武間,董季翁造。高安橋 ,在縣北三十里。

泥浦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橫山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公孫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以上延載鄉。黃滸橋 ,在縣西三十里黃滸鎮。

遠德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德神橋 在縣西三十里。明洪武三年,邑人李良輔造。

石礱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馬居橋 在縣西四十里馬居山下。

何家橋 在縣西四十里。明洪武間,邑人何良輔造。

考證

得勝橋 在縣北五十里荻港鎮。順治十三年,僧天緣重募建。

南門橋 在荻港鎮

官壩橋 在縣東十里

穴子橋 在縣北三十里。

八尺橋 在塗溝。楊氏建。

駟馬橋 在縣南二十里。

范公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代興橋 在縣東十五里,俗稱「大路橋。」

通濟橋 在縣東二十里。橋廢,基址存。

新林橋 在縣東三十里。

魯興橋 在縣東三十里。

分界橋 在縣東四十里,接南陵縣界。

蔣橋 在縣北一十二里靈巖鄉。橋廢,基址存。桂村橋 ,桂氏建。

聚春橋  、便民橋 二橋俱在舊縣。

麟趾橋

峨橋渡 在縣東三十里。

教化渡 在延載鄉

唐家渡 在縣西四十里。

江沖渡 在縣西二十五里。以上春穀鄉。斷腰河渡 ,在縣東北四十里。

汪二渡 在縣東二十里。

趙家埠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

馬仁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

丁家渡 在縣東南三十里。

文公渡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盛家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以上「銅官鄉」 官渡   。黃家渡  、黃墓渡。

龔家渡

太平府封建考        府志[編輯]

丹陽侯劉敢,江都易王子。武帝元朔元年十二月甲辰,析封侯於丹陽郡之丹陽縣,食邑蕪湖。元狩元年薨,無後,國除,諡曰「哀。」

湖熟侯劉胥行,江都易王子。元朔二年四月,析封侯於丹陽郡之湖熟縣,食邑丹陽縣。元鼎五年薨,諡曰「頃。」 子聖嗣,以罪免,國除。按湖熟非太平地,此因食邑在丹陽,故例得書。

蕪湖侯傅昌光武建武十年以嗣父昆陽侯俊爵徙封建中初遭母憂因上書以國貧不願就封乞錢五十萬為關內侯肅宗怒貶為關內侯竟不賜錢。

蕪湖侯 劉晃,先封齊王,章帝章和元年以罪貶侯。和帝永元二年二月薨。子無忌紹封,尋復齊王。

三國吳

宣城侯諸葛瑾,字子瑜。建安二十四年,以從襲荊州功封。「春穀」 ,在其封內。

宣城侯蔣壹,九江壽春人,欽之子。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襲荊州,欽督水軍入沔,還,道卒。錄父功封,給蕪湖民二百戶,田二百頃。黃武元年,與魏人戰,沒,無嗣,國除。

蕪湖侯徐盛,字文嚮,瑯琊莒人。吳大帝黃武元年十一月,以拒曹休功封。卒,子楷嗣。

於湖侯甘卓字季思,丹陽人。元帝建武元年,以討陳「敏、周馥、杜弢功,自《南鄉侯》」 進封。

淮南王《劉子孟》孝武帝大明七年以帝第十六子封時罷南豫州淮南郡併入宣城,以北豫州、南梁郡封國,食邑二千戶。八年,復南豫州之淮南郡子孟仍淮南舊名,改食姑孰。

宣城侯劉懷珍,高帝建元元年,以與帝有布衣舊交,封。封內有《春穀地》。

宣城王蕭子琳武帝永明元年以帝第十九子封蕪湖在其封內後以郡隸揚州近畿不置王國改封南康。

後五代吳

齊公徐溫,字敦美,海州朐山人。唐天祐十二年,以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進封,治昇州,時昇、宣俱在封內。

齊王徐知誥,字正倫,徐州人。吳睿皇楊溥太和五年,封知誥於齊,備殊禮,食邑十州,昇宣、隸。

之。《天祚》三年遜位。改名昇。復姓李。是為《南唐烈祖》。

太平王燕帖木兒,文宗天曆元年九月癸酉封,以「太平路」 為食邑。

當塗縣男王愷,明初元至正二十二年以浙江行省郎中,同胡大海死金華亂兵難,贈奉直大夫、飛騎尉,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洪武元年以翰林院學士出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贈禮部尚書,追封太平侯。張軏,河南祥符人。天順元年以奪門迎駕功封,世襲。子瑾嗣,四年降指揮。

繁昌王朱見,鄭簡王第九子。弘治間封。卒,諡「恭定。」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