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十三卷目錄

 太平府部彙考三

  太平府公署考

  太平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太平府戶口考

  太平府田賦考

  太平府漕運考

  太平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八百十三卷

太平府部彙考三

[編輯]

太平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

本府。當塗縣附郭。

府治 在城中東街之北,府之前為府橋,少北為府子城。城上為譙樓七間,中豎榜曰「太平府。」 樓上原有宋製銅壺滴漏,今廢。下為府大門,門內左寅賓館三間,館外垣間有宋《太平州碑》,尚存。館北為土地廟,廟南為關帝祠。廟北直大門,而北為儀門三間,旁為架閣庫,東西各五間,即儀門左右耳屋也。直儀門甬道而北,為正堂三間。知府張文學新建,榜曰:「阜成堂。」 堂前為兩廡,各十七間。左自北而南,首承發司,次吏房,次戶房、收糧科,次禮房,次勘合科。右自北而南,首馬科,次兵房,次富積庫,次刑房、刑雜科,次工房、工雜科。堂後為穿堂三間,直接後堂三間,扁曰「寅恭。」 堂東又三間,極東為富積庫房,次為書東房。後堂北為柏山亭,今廢址存。又北為府內衙,衙內三間,內室三層,含青、「映綠」 二園,山亭、射圃一。江防同知署 在正堂東。頭門三間,左右書吏房各三間,正廳三間,內衙三層,偕春園一所。督糧通判署 在正堂西。頭門三間,二門三間,左右書吏房各三間。正廳三間,穿堂內衙三層。經歷署 在糧廳南。

照磨署 在正堂西南

司獄司 在儀門右

都察院 在行春門內,東寺西,撫院駐劄。外為轅門,內大門三間。坊為保釐江南今圮。儀門三間。正堂三間,捲棚一座,兩廊各八間。書辦房在正廳左右。耳房各三間,後堂三間,扁曰「退思。」 東有止止軒三間,廚房三間在東。書室六間在東。東察院 在都察院西,明正統間移置,為巡按駐節處。外為轅門,內牌坊一座,南題「湯沐澄清」 ,背題「坤維埏埴」 ,後易以「正己率屬」 ,今廢。鼓亭二座,列坊左右。頭門三間,東官廳三間,西官廳三間,齎奏房二間,巡捕廳三間,俱在頭門西。儀門三間,抄案房十間,在東廊。皂隸房十間,在西廊。捲棚三間,正堂三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東上房三間,西上房三間,懷袞樓五間,居中書本房,在正堂後東。上三間內安城隍。下三間內安關帝像。左右書本房共十間,茂樹軒上有敕書樓三間,射步廳三間,望雲亭一間,清風亭三間,在望雲亭上。池亭大小二座,在清風亭下,水中央。廚房二層,在西首。共六間,內有井亭一座。以上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寇明允暨行修葺。

西察院 在府治西,原當塗縣地。建察院,為巡按御史駐節所。明正統間,移東察院。屏門一座,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廳三間,東西廡各三間,懷袞樓三間,扁曰「退思。」 東廚房四間,西書房三間,偏屋五間。

南察院 在府西南禪寺東。池太道駐劄,今盡頹。

北察院 在城東南隅,與「天門書院」 相近。明崇禎末毀。

皇清康熙十二年,縣令寇明允即其址建房三層,為

蕪采營公署

建陽衛 附郭。舊在當塗縣西慶城橋東。明崇禎末,兵燹,盡燬。

稅課司 在廣安門東。有門房、官廳、官吏廨、吏舍,今廢。

陰陽學 ,在城內禮賢坊。門房正廳、後廳各三間。

醫學 在府橋南大街東,即「惠民藥局。」 門房、公廳、後廳各三間。久廢。

皇清康熙二年,推官王澤溥捐俸,命醫官唐德修修。

僧綱司 在萬壽寺。門樓一座,公廳三間,官舍廚房七間。

「道紀司 」 在元妙觀,門樓一座,公廳三間。「《鄉約》所 」 六處:一在萬壽寺,一在元妙觀、一在希夷觀、一在城隍廟,一在南禪寺、一在關帝廟。豐濟倉 在都察院之西,公廳三間,後堂三間。

儀門三間:土地祠一所。「甲」 字等廒一十四座,計四十間;官廨二所,以上半傾廢。

當塗縣治 在東十字街少西,慶城橋之東。前為頭門三間,榜曰:「當塗縣。」 門外東旌善亭,西申明亭,前照壁。左右榜房,東五間,西七間作里長直房。頭門內左寅賓館三間。北中直頭門為儀門三間,直北甬道為正堂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堂東為幕廳,堂前中甬道立戒石亭。堂前左右為兩廡各六間,東承發吏糧戶禮。西為馬、政、兵、刑、工。堂後為穿堂三間,接後堂三間。又北為山亭三間。少西北為縣內衙門二重,堂三間,內室三層,西堂三間。堂西廡之西為吏舍,俗名「公廨。」 北有酇侯祠,東西吏舍相向。南為監房,在儀門西。又外為羈候鋪,在頭門西首。馬廐舊在儀門西,今移主簿廨。

縣丞署 在正堂東

典史署 在正堂西

採石巡檢司 在採石鎮江口。鼓樓一座,門房一座,公廳三間,廂房三間,官廨三間,吏舍三間,監房三間。以上明崇禎間改為「採石營參將公署」 ,巡檢移住驛廨。

大信巡檢司 在大信鎮。鼓樓一座,門房一座,公廳三間,廂房六間,官廨三間,吏舍三間,採石匾檐。河泊所。

三湖新溝河泊所

《三湖》葛家河泊所 ,以上俱廢。

黃池公館 在郡東南八十里。

慈湖公館 在郡城北四十里。

大聖鋪公館 在郡城南三十里。

預備倉 舊在湖孰門外,今廢。暫貯米穀於豐濟倉「甲」 字等處廒

水濟倉 在上南門內大街之東。門樓一座,官廳三間,東西各廒,共房四十六間。

養濟院 在孝感坊,東門樓一座,官廳三間,孤老房舍東西共三十間。

外縣

蕪湖縣治 ,在南門街直北。首為譙樓一座,上榜曰:「蕪湖縣。」 下為大門。樓前牌坊三座,中曰「吳楚名區」 ,東曰安阜坊,西曰清晏坊,樓左為旌善亭,樓右為申明亭。大門內中道木坊一座,題曰「江東首邑。」 東為寅賓館,又東為土地祠。直大門為儀門三間,左右班房。直北為正堂三間,堂中甬道為戒石亭,堂東西為兩廡六房書吏。堂之左為鑾駕庫,又左為贊政廳,堂後為穿堂三間,接後堂三間,東為庫樓,北為縣內衙門。堂內室如制。

縣丞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東察院 在縣治東

南察院 在金馬門內,儒學西。

池太道公署 在縣治東南。明崇禎十一年建,兵備張士第首居於此。

皇清康熙年,去「兵備道」,稱「池太道」,後又併「池太安道。」

未幾裁

府館 在縣東一里許。即舊馬監改建,今廢。蕪釆營公署 在道署東。舊為江防廳,明末改置。

江防廳 :在縣治西北丁家莊。康熙四年,改建於此。

抽分廠 在縣治西,濱江工部分司,明成化七年設立。

鈔關 在縣西河南將軍港。明崇禎初年,南京戶部尚書鄭三俊建議設立。

石硊公館 在縣南三十五里。

巡檢司 在縣西河口,濱大江。明成化間,陳策建言改置「魯港鎮」 ,今仍之。官廨三間,吏舍三間,鼓樓一座,公廳三間,廂房六間。

天城湖河泊所 ,在縣東南,濱長河,有門樓、公廳、官廨、吏舍。

稅課局 在縣西南一里。臨大河,有門房、官廨、吏舍,今為民居,輸租於官。

醫學 在縣治前。門樓一座,公廳一所。

陰陽學 在縣治前,門樓一座,公廳三間。僧會司 在吉祥寺,門樓一座,公廳三間。道會司 在寧淵觀,門樓一座,公廳三間。水際倉 在縣東南迎秀門外。

預備倉 在縣西,廒房一十二間。

備用倉 在縣東

馬田貯稻倉 在縣後同風里內。

養濟院 ,在縣西,門樓一座,官廳三間,孤老房舍一十二間。

繁昌縣治 ,在儒學東首。為譙樓一座,上榜曰:「繁昌縣。」 次正門三間,左旌善亭,右申明亭。大門直北為儀門外,左為土地廟,又左為寅賓館,又東為馬神廟。儀門直北甬道為正堂三間,前兩廡為書吏房,東西各六間。正堂之東,少北為贊政廳,堂後為穿堂一間,接後堂三間。北為縣內衙,三層。正堂之右為庫房,北為清白齋。知縣吳縝建,今改名「表正」 堂,三間。北為先憂草軒,三楹。知縣馮洪孜建,有《記》。庫之南、西廡之西,為監房。外為羈候所。舊有縣丞、主簿二廨,俱經裁,今廢。典史署 在正堂西南。

察院一所 ,在縣治東,係舊公館。明萬曆八年,知縣高汝梅改為「察院。」

三山公館 在縣東三十里。

新林公館 在縣南三十里。

姚沖公館 在縣南四十里。

荻港巡檢司 在春穀鄉。鼓樓一座,門一座,公廨三間,廂房六間,官廨三間,吏舍一所。

三山巡檢司 在金峨下鄉。鼓樓一座,門樓一座,公廳三間,廂房六間,官廨三間,吏舍一所。醫學 在城隍廟東北,即「惠民藥局。」

陰陽學 在縣治左

僧會司 在善利寺

道會司 今廢

預備倉 舊在上峨橋南一里許,明萬曆間,知縣徐有為改舊,分巡察院為今倉。

水次倉 在下峨橋鎮。康熙十一年,知縣吳升東改於魯港鎮,民便之。

太平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編輯]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當塗縣附郭。

太平府儒學 在府治西。宋治平、建炎、紹興間,凡三遷而後定於今址。明永樂中,知府徐敬更修。弘治暨嘉靖間,知府徐節、周進隆、林鉞相繼葺治之。廊廡、橋池、堂齋、尊經閣、射圃咸備。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悉如其制。萬曆十八年,知府陳璧改治泮池,設長橋,擴門路、官廨、祠圃、廳舍。繼是劉應珂、餘思明、何士林俱加修葺。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府王以約復修廢墜。康熙元年

知府胡繼瀛修《尊經閣》。十一年,知府黃桂倡修,教授宋驤督理。十九年,知府楊霖捐金益所未備。訓導方逢月董其事,比舊為盛。

學田 一、明萬曆四十八「年,巡按御史田生金置買公田一百七十四畝七分,坐落當塗縣薛鎮何家圩地方,係中田,每畝完租銀二錢。一、御史田生金又置買公田四十二畝,坐落當塗縣下南門外大龍潭地方,係上田,每畝完租銀二錢。」

一、明天啟三年,巡按御史林一柱批允:「入官義田四十四畝,坐落當塗縣永興圩地方,係下田,每畝完租銀一錢一分。」

一明崇禎元年巡按御史何廷樞置買學田二十畝,坐落當塗縣大信鎮徐家圩地方,係中田。每畝完租銀二錢。

一、「明崇禎十二年巡按御史張煖置買學田十畝三分,坐落當塗縣永和垾地方,係中田。每畝完租銀二錢。」

一、明萬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曹楷置買學田一百八十畝,坐落蕪湖縣鳳林圩地方,係上田。每畝完租銀二錢。

一明萬曆年間,本府理刑推官李春熙、劉垓,各捐俸置買田八十九畝八分五釐,內五十畝坐落當塗縣池家灣地方,又三十九畝八分五釐坐落當塗縣大官圩地方,以上二項名曰「廳田。」 每年除完編糧外,歲終佃戶完納租銀,給散貧生。後有本府贊禮生員因編款奉裁,呈詳巡按御史林起宗將前項租銀每年給贊禮生員為勤勞之費。

撫院項下學田,刊載《全書》,並由單內照依民田納糧外,每年每畝收租銀上、中下不等。原係本府按院下學田,自康熙二年歸併安徽撫院項下,其租銀就在府發追貯庫,詳請安徽撫院給。

貧支用

當塗縣儒學 在府治東南。宋未置學,元始置而未立。學宮地在西隅。明洪武中,知縣王俊即其址建之。後知府楊士敏、知縣張喦拓治。成化初,知縣韓恭遷建。

文廟。正德間,御史洗光屬知府周統重造廟門齋。

廡。嘉靖間,知府林鉞、知縣張一厚復增修之。萬曆三年,巡撫宋儀遷建今所。

皇清順治十三年兵道周體觀,康熙十年訓導史以

徵重修葺。十二年知縣寇明允力任,告厥成功。青山書院 在縣城內馬軍寨楊萬戶宅右。明隆慶年建。門堂、後寢俱三楹,旁列兩廂,前後共十餘楹。後廢,移天門書院置其地。

天門書院 先在縣西南三十里大信鎮。宋淳祐六年,守臣陳塏建。門廡、殿堂、齋舍、庖湢,悉倣州庠制,榜曰:「浮淮書堂。」 蓋設為淮士流寓者肄業也。

採石書院 在縣北二十里採石鎮。元至元十四年,江東道宣慰使張弘範從儒士趙必晃請,即舊統制司之景雍堂及射址剏建。泰定五年,郡守賈煥、山長楊伋、知縣王惟中,重建堂齋、門庫、亭庖,集賢待制周仁榮記。至正三年,廉訪使僉事崔敬屬達里花赤帖里答失、總管胡安國增修置田,當塗尹張兌《記》。明宣德三年,尚書豐城黃宗載偕知府徐敬、知縣吳源重修,宗載記。成化十四年,鎮人都御史李蕙倡始增建,肖宣聖四配,及周、程、張、朱像祀之,禮部侍郎張元禎記。嘉靖二十二年,周祖堯重建。萬曆三十年,知府王繼明、知縣王思任遷其像。郡城天啟間,置採石兵營,易院為江防行署。後同知梁斗輝復改為「振采書院。」 崇禎年間,鎮庠生陳啟蒙率鎮兩庠生員捐貲重修,易以木主。

丹陽書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黃池鎮。宋景定五年,劉貢士建。郡守朱祀孫聞於朝,賜額「丹陽書院」 ,從漢郡名也。元至大元年,憲使盧摯暨人匠提舉陳童撥置田六百畝以養士。吳澄《記》,邑人許璇有詩詠之。今廢。

當仁會館 在黃池鎮,乃先儒新安陳履祥、天都汪有源、姑孰庠生蔣懷袞講明《心學》之所。今猶有紹述其學者。

社學 府前,承流坊街東一所,在「進士方定《登科坊》」 之南。內有五顯廟。

東街「孝蓮坊」 一所 ,在街東。

東街崇教坊一所 ,在南寺巷內寺前。

「行春門內知欽社」 一所 ,今蕭公廟。

院側巷社學一所

《北門五顯廟》巷內一所 ,今存號房。

《西庵》巷內一所 ,在庵西。

「西門大街老城巷口」 一所 ,在街南。

清德坊西青陸巷內一所 ,今存號房。

蔡家巷口一所 ,父子科第坊下,坐西朝東。龍光坊北首一所 ,坐東朝西。何公祠對門。東門外,柳家巷一所 ,有社橋。

「《上天井》街」 一所 ,今「萬全巷。」

龍津門外一所 ,童昕世恩坊街北。

湖孰門外網巷口一所 ,即古官鋪,所以禁犯夜者。後改社學祀土地,以免侵占。

《學田 》「一明嘉靖四十一年,巡按御史黃蕎置買學田三百六十畝,坐落北門外孟村垾地方。一明隆慶五年,巡按御史劉世曾置買學田八十七畝一分三釐二毫,坐落北門外孟村垾地方。」

一、御史劉世曾又置買學田五十二畝六釐七毫,坐落北門通義垾地方。一、明萬曆三十六年,巡按御史宋燾置買學田七十三畝七分四釐五毫,坐落東門外新壩圩地方。

一「明崇禎十年巡按御史張煖、置買學田十畝,坐落本縣三十里地方。」

一「明崇禎十二年,巡按御史陳起龍置買學田一十畝,坐落北鄉丁周村地方。」

以上撫院項下學田,除佃戶照例納糧外,仍每畝納租銀三錢。原係當塗縣按院下學田,康熙二年歸併安徽撫院項下。本年詳奉撫院批,「每畝減租銀一錢。」 康熙七年又詳撫院批,「每畝減五分,每畝實徵銀一錢五分。每年租銀請詳賑給貧生等用。」

「一明萬曆三十八年提學御史房置買學田三十六畝,坐落當塗縣八圩」 地方。

一明提學御史過庭訓置買「學田二十畝,坐落當塗縣八圩地方。」

以上「督學」 項下學田,除本佃辦納錢糧外,仍每畝納租銀二錢。歷經學道提取賑濟等用。每年造入《循環簿》內。例換開銷

外縣

蕪湖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元符三年,知縣蔡觀建。明洪武中,知縣宋彬重修。後知縣周宗博、陳源、崔諭相繼葺治。萬曆中,知府林一材徙建他處。未幾,知府陳璧仍徙舊地。崇禎三年,知縣梁應材重修。

皇清順治四年暨十一年,知縣賈一奇黃裳重修葺。

湖南書院 在縣治南,踰河二里餘,南壇左。明隆慶間,府通判胡汝礪署縣事,偕知縣倪湯建。內祀新建伯王陽明,以王基、羅欽順配;又以鄉賢先達十二人陪祀,胡汝礪祔。

求仁書院 在縣治東南一里。明萬曆中,知縣廖同春建,今廢。

社學 三一在縣西新街,一在河南蔡廟巷,見存。一在縣東街,明嘉靖十年,知縣改為書院。學田 一明隆慶五年巡按御史劉世曾置買學田四十三畝六分二釐,坐落麻浦圩地方,每年租銀八兩九錢一分六釐一毫六絲。

一、明御史劉世曾批:「據本縣申詳,民人華堂獻入官學田三十畝,坐落成保圩地方,每年租銀五兩五錢四分三釐一毫九絲。」

一、明崇禎十二年,巡按御史陳起龍置買學田七畝六分,坐落馮村地方,每年租銀二兩六錢。以上撫院項下學田,除佃戶照例完糧外,各科不等,原係蕪湖縣按院項下學田,康熙二年歸併安徽撫院項下。其租銀,每歲終本縣儒學牒呈轉申安徽撫院,批給貧生支用。

繁昌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慶曆間,建於舊縣內。元至元燬,明初重建。天順元年徙縣治,因徙之治東。成化間,知縣林域以地僻陋,乃遷今址。正德初,提學黎鳳、知縣俞應成新之。天啟、崇禎間,知縣劉孔源、馮洪孜相繼修治。不數年復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張𣚴重修。康熙七年,知縣吳

升東復葺治之

叢文書院 在縣治北門,今廢。

同仁書院 去今縣治四十里。明萬曆二十五年建。

龍門書院 ,在南關外。原姚宸中屋,在三山鎮。宸中令光澤訛傳卒於官,姪某拆建今地。宸中歸鳴之公署,縣事張異卿捐金予宸中,以本屋改為書院,顏曰「龍門。」

綠泉館 在縣東。原為士人課業之所,今廢。社學 在縣治前偏右各鄉俱有。

學田 一原置一十八畝,在三十五都灌沉湖地方。每年實租銀四兩二錢。

一、原置一十二畝八分三釐,在十一、二都老壩沖地方,實租銀五兩二錢。

一、新置一十六畝三分,在二十五都岳山廠,實租銀四兩九錢五分。

一、新置一十畝,在十五都鴉峰垾地方,實租銀三兩六錢。

一、新置六畝三分,在十八都舊牌坊地方,實租銀三兩四錢七分。原係按院項下,康熙二年歸併安徽撫院項下,聽候支給。

一、原置五十一畝二分,在十八都隱靜寺地方。每年除編銀外,實完租銀一十二兩九錢二分一釐,聽候督學支給。

太平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原額「人丁」 五萬五百九十九丁。

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 五萬二千三百九十二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五萬四千五百二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五丁。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五萬六千六百五十一丁。

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 五萬七千四百八十一丁。

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五萬八千二十八丁,內除優免人丁一千二百六丁,實在當差人丁五萬六千八百二十二丁。

額外歸併省衛原額黃快併下則官舍等丁共二百一十一丁五分,內除屯丁領佃納糧不納丁銀,共丁四丁。

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二百七丁五分。

以上實在人丁,併「歸併省衛屯丁」 共五萬七千二十九丁五分。

當塗縣

《人丁》三萬三千八百一十四丁,每丁科銀二錢。又歸併省衛黃快併下則官舍等丁八十六丁。黃丁每丁科銀三錢、協濟銀五分;快丁每丁科銀三錢、協濟銀五分;下則官舍、閒丁每丁科銀二錢。

蕪湖縣

《人丁》一萬七千一百五十二丁,每丁科銀二錢。又歸併省衛黃快丁一百二十一丁五分,各丁俱照當塗縣科則徵銀。

繁昌縣

《人丁》五千八百五十六丁,每丁科銀二錢。

太平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原額田地、灘荒、湖山塘池蕩折為一則,共折實田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五頃七十六畝一分五釐八毫

順治十四年,實在成熟折實田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五頃七十六畝一分五釐八毫。又節年開墾並清出溢額折實田五十三頃三十畝六分一釐九毫九絲八忽。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並溢額折實田一萬四千六百二十九頃六畝七分七釐七毫九絲八忽。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並溢額折實田一萬四千六百二十九頃六畝七分七釐七毫九絲八忽。

共該徵折色起存銀一十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兩三錢一釐五毫九絲三忽零。又當塗縣不在丁田,派徵馬廠餘租銀二百七十八兩一錢九分一釐,本色米三萬七千一十三石三斗七升六勺一抄三撮八粟九粒零,本色豆二千二百一十一石四斗六升二合八勺二抄九圭八粟六顆一粒。

外,不在丁田徵解協濟昌平州銀,「魚課、門攤、商稅、牧馬場租、黃麻翎毛、魚線膠、青峰草場租、鰣鮓、漁課、門面、江夫、河篷租、匠班」 等項,共銀七千九十五兩一錢二分五釐二毫六絲五忽九微零。遇閏加銀六十三兩一錢五分六釐八毫一絲零。

額外歸併省衛原額屯田一百六十五頃九十二畝三分一釐九絲九忽六微。又丈增田五十畝二分二釐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屯田並丈增共田一百六十六頃四十二畝五分三釐九絲九忽六微。

共該徵銀四百九十一兩三錢一分五釐四毫六絲二忽二微零。米一十一石九斗一升三合八勺六抄零。

當塗縣

原額田地、灘荒、湖、山、塘、池、蕩折實田九千六百一十二頃三十畝九分二釐。今實在成熟併溢額折實田九千六百一十六頃六十九畝三分二釐。內地一畝,折田八分三釐八毫零。灘田一畝,折田七分五釐八毫。灘地一畝,折田三分六釐七毫零。荒田一畝,折田三分七釐三毫零。荒地一畝,折田二分四釐八毫零。湖蕩一畝,折田一分二釐七毫四絲;山一畝,折田三釐七絲四忽;塘一畝,折田四釐三毫九絲六忽;池一畝,折田八釐七毫二絲。每折實田一畝,科銀六分六釐四毫零,漕贈銀七毫七絲零,科米二升三合五勺二抄零,科豆一合五勺四抄,漕贈米七勺七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協濟昌平州銀九兩,新溝、葛家二所魚課銀五十六兩三錢四分六釐,牧馬場租銀五百一十五兩九釐,黃麻銀二百六十二兩八錢三分四釐五毫四絲七忽二微七纖,翎毛銀七十兩五錢七分六釐,魚線膠銀二十一兩七錢七分七釐五毫,青峰、潞西」 草場租銀六百八十六兩九錢二釐六毫五絲。葛家、新溝二所,鰣鮓銀三百一十五兩六錢六分六釐五毫,銷繳魚課勘合銀四兩五錢五分,安寧廠轄馬圩租銀九十二兩二錢八分八釐四毫,修理城垣銀六十七兩八錢四分四釐三毫。又黃麻魚課等款,遇閏加銀三十九兩三錢二分六釐。

七毫四絲九忽七微

又歸併省衛實在成熟並溢額屯田共一百二十一頃七十四畝二釐三毫九絲七忽六微。今實在同內科田,每畝科正耗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科增協銀六釐七毫四絲零。增餘二田,每畝科正耗米五升八合三勺二抄,科協濟銀一釐七毫四絲零。草場田每畝科銀六分,一則科銀四分,一則科銀四分五釐,一則科銀三分、一則科銀三分五釐、一則科銀二分、一則科銀二釐,一則科銀一分。

蕪湖縣

原額、折實田地、山塘三千六十八頃二十三畝一分八釐二毫

今實在成熟並新墾陞科共田三千六十八頃三十二畝三分三釐二毫四絲。

每田一畝,科銀八分三釐八絲零。

漕贈銀九毫八忽零,米二升七合三勺零,漕贈米九勺八撮零,豆一合五勺五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協濟昌平州銀六兩。

魚課銀一十八兩七錢七分六釐五毫。

《門攤商稅》銀九十六兩一錢五分九釐七毫九絲零。

牧馬場租銀四百八十九兩一錢一分二釐二毫四絲七忽;

黃麻銀四十一兩二錢八分一釐四毫九絲六忽九微三纖。

翎毛銀一十八兩七錢六分五釐。

《魚線膠》銀三兩四錢二分五毫。

青峰草場租銀一千一十八兩九分七釐六毫八絲零。

黃馬場租銀二百二十三兩九錢六分九釐五毫三絲四忽四微。

《銷繳魚課勘合》銀一兩三錢四分二釐。

門面江夫銀一千九百三兩。

河篷租銀四百一兩三錢。

匠班銀七十七兩四錢

又「魚課、黃麻」 等款,遇閏加銀一十五兩四錢二分九釐九毫一忽。

又歸併省衛原額屯田四十四頃一十八畝二分八釐七毫二忽零。

今實在成熟馬政草田四十四頃六十八畝五分七毫二忽;

每畝一則科銀六分,一則科銀四分,一則科銀三分、一則科銀二分三釐、一則科銀二分。《繁昌縣》:

原額田地、山、塘一千八百九十五頃二十二畝五釐六毫。今實在成熟並新墾,共折實田一千九百四十四頃五畝一分二釐五毫五絲八忽。內地二畝,折田一畝;山二畝,折田一畝;塘三畝,折田一畝。每不折田一畝,科銀五分九釐二毫零。

漕贈銀五毫八絲零。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分九釐五毫零,漕贈銀一毫九絲零

又新墾折實田一畝,科銀一分九釐二毫零,漕贈銀一毫九絲零,科米二升四合七勺零,漕贈米八勺四抄零,科豆一合二勺八抄八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協濟昌平州銀三兩。

魚課銀一十八兩四分一釐三毫六絲四纖六沙三塵。

《牧馬場租平扛》,共銀二百四十五兩六錢三分八釐八毫零。

黃麻銀八十四兩五錢六分三釐八毫六絲零。《翎毛》銀二十四兩六分六釐五毫。

《魚線膠》銀六兩八錢六分九釐五毫。

各馬群場租共銀二百九十四兩一分二釐五毫四絲一忽七微二纖。

《銷繳魚課勘合銀》二兩三錢六分六釐。

匠班正腳銀一十五兩一錢四分七釐。

又《魚課、黃麻》等款,遇閏加銀八兩四錢一毫六絲零。

太平府漕運考        通志

[編輯]

府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額徵漕糧正、耗稉米二萬三千八百石。內正兌稉米一萬七千石,耗米六千八百石。

贈米一千一百九十石

贈銀一千一百九十兩

《輕賫》銀二千二百一十兩,《城蘆蓆》七分折色銀五十九兩五錢

楞木七分折色銀三兩二錢七分二釐五毫。松板七分折色銀二十四兩九分七釐五毫。蘆蓆三分本色二千五百五十領。

楞木三分,本色折銀一兩四錢二釐五毫;松板三分本色折銀一十兩三錢二分七釐五毫。

裁扣書辦工食銀七百五十四兩八錢,人役工食銀五百兩。

建陽衛寧太兩幫,民七、軍三,料價銀二千六百二十二兩三錢七分五釐七毫九絲一忽七微九纖零。

「《歸併》省衛新增」 等銀四百八十九兩八錢六分三釐六毫零。

歸併省衛協濟銀一十二兩八分二釐四毫二絲零。

建陽衛、寧、太兩幫行、月折色銀八千四百四十八兩,本色米八千七十石。

建陽衛寧、太兩幫運,隨俸廩工銀二百九十五兩四錢一分二釐。

太平府風俗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本府

《漢書地理志》:「地廣,火耕水耨,民食魚稻蠃蛤,故呰窳偷生而無積聚。」

劉毅鎮姑孰,表土氣彊獷。

《杜氏通典》:「永嘉之後,衣冠多所萃止,文藝儒術為盛,雖賤役亦事吟詠,蓋顏、謝、徐、庾之化耳。」 張舜民《南征錄》:「當塗井邑雖疏,而開豁物產豐稔。」

《吳淵》曰:其民渾然太樸,惟土物是愛,故能臧厥心,惟本業是崇,是以無末作。

《黃禮》曰:「蕪湖附河距麓,舟車之多,貨殖之富,衣冠文物之盛,殆與州郡埒。」

《太平圖經》:地既分則風俗異詎,可以輕揚目之。本業當塗重農民,而農者十之八,蕪繁半之,其農無一畝三甽原田易治之堘。菖蒲有花,即簸選種粒,漬水七晝夜,勾萌乃拆,又三日而附土,五日而畝青矣。夏將至,分其柔而列蒔之界,引如棋子盤線,以便耕耨。復薙芟稂莠,疏其鬱滯,凡三致力而秋乃成。雖山農三而澤農七,水旱迭為苦樂,而有獲必倍於他邑,蓋用力之綦勤矣。遊手不事事,清歌鼓拍,食鮮好者無有也。蕪鮮山鄉繁,山澤半,而力本自給者,大概同也。當塗民多土著,故安土重遷,商人少而賈人亦少,如《舊志》所稱開張油坊及賣採石酒者,今不復見。惟城郭之內,間市秣陵絲絹、綵線及紙便面、蘇、吳銅錫器,與夫棃棗、巾幘、書楮之類張肆即有貿遷,惟以五穀糴糶是務,且強半為黃池採石之民。其他居積侔大利,千里轉徙僥倖者無有也。以故鹽莢之利滿天下,而姑孰乃仰食大賈也。其鄉農民,多於田工之暇,取白小螺蜆以當園蔬,或學為酤釀,鍛銅,範鉛錫,巧作糖食,染縑素,灑削農器。參伍等輩挾操作之手而走他方。春雨趣澤,率遄歸於畝,養老幼,報官稅。蕪湖地狹,人稠土著,課農者率多素族,能崇儉,城中外巿廛鱗次,百貨翔集,五方雜居者十之七,故宴會服飾頗侈,勢所流極使然,難猝易也。繁昌僻處萬山,大江繞其西北。民俗椎魯,山產加於良田。入春採茶斸筍,兼有竹木柿栗之饒。細民平居織篾器,霜後凍綠布為業,歲徂冬矣。水漁山獵,懸鶉干貉,薦川禽者無虛巿。最下者掘膏風供,然爨值亦可炭煤匹也,故貧失業者鮮焉。

里儺 。昔方相氏蒙虎目以逐疫,其流為當塗之臉神。自初春至春暮,競為神會,以天神像作面具,一人擐甲,錦袍金帶為神狀,數百十人,擊鉦而張之,緣坊骫巷,跳舞旬餘。更可笑者,俗尚鬼而不擇醫。先是里民病者,許鳴鑼酬願,故神像出則鑼聲數百,前後圍繞。兼之觀者堵砌,以致廢稽行路,實可厭惡矣。況其狼藉飲食,縻費金錢,更復無筭也。至於湖陽博望之鑼神,眾至數萬,尤不可訓。神道設教,豈如是乎?又有疾病,小一贖藥,即延僧、道巫覡,禮金仙北斗,燒香楮膜拜以為禱。若醫庸誤殺,不為怪也。其祠有祠。

山、文昌、關帝、五顯、都天諸社,皆醵錢米,斂會酒食,金鐃攢鼓,列幰張幟,舁神於中,呼哨竟日,老少雜沓以將事,枕藉而醉,戟手罵,膠轕不可解,扶掖各歸夙昔而不讎。凡有祈禱,輒演劇於城隍廟,通謂之「酬願。」 繁蕪亦然。繁昌則於二月初六、七、八日,城中出賽神會,綵衣盛飾,罡行禹步,牙纛前驅,鐃吹後擁,盡三日始罷,費亦不貲,大約與當塗之臉神、蕪湖之輦會相埒。雲歲將暮,則召黃冠書符罡咒,以除一歲之眚,曰「發檄。」 俗通行之間或俟有閏之歲,用巫覡舉法事,名曰「作福」 ,繁昌則止曰「謝年」 ,無此名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