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2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二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五卷目錄
廬州府部彙考九
廬州府古蹟考二〈墳墓附〉
廬州府部藝文一
廬江辯 唐盧藩
南嶽山賦 皮日休
浮槎山水記 宋歐陽修
孝肅包公墓記 林至
革芽茶疏 明曹琥
廬江地理辯 朱鏞
重修墨池記 趙範
洗耳池記 陳經言
蕊珠洞記 吳廷翰
職方典第八百二十五卷
廬州府部彙考九
[編輯]廬州府古蹟考二〈墳墓附〉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英山縣
塔石 在縣西門外,今無存。
安集市 ,在縣北四十五里。
英布故址 在英山尖下。舊傳石壁有《葬布記》。太平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在休州畈羅田境。今橋廢。傍山有石,鐫「玉虹」 大字。
徐壽輝殿基 在多雲山下。
霍山縣
萬卷堂 在霍山上,舊傳焦狀元讀書處,址存。「拜郊堂 」 在南門裏。漢武帝南巡,至此祭告,今廢。
「輦街 」 即「南十字街」 ,漢武帝輦道。
古城 在西門外,南埂尚存。
古城 在下符橋北
復覽山臼 在復覽山頂。宋末戍邊設。
螺螄店塔 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九丈,宋元祐時造。
魯班門樓 在縣南四十里草場。今燬。
釣魚臺 ,在縣西三十里,漢左慈垂釣處。歇馬臺 ,在縣西一百里。
磨旗尖 在縣一十五裏白石山。黃巢作亂於此,建旗募兵。又云:「古有飛來旗,招搖至百日乃去。」
螺螄臺 在縣東。陳侯春先建塔於上,鄧侯廢之,謂「在辰方」 ,非《巽》也。
「梳妝臺 」 即仙女臺,在縣南五十里東流河。世傳宋南遷,有尼登臺,一夜髮長三尺,梳妝畢即飛昇去。
道士沖 在縣西九十里。田道士徐隱元修真於此。
《落淚洪 》在縣西四十里。有孝子舁棺至此,泣盡,繼之以血。
唐《大德碑 》,在霍山頂,知府馬金詩云:「洗認碑題大德辭。」 又《元小碑》。
南石門 在縣南四里
西石門 在縣西北三十里。
「桂香」 亭 在儒學「躍龍池」 內,今廢。
後樂亭 在東察院內,今廢。
墳墓附
[編輯]本府。〈合肥縣附郭。〉
梁女墓 在浮槎山福巖寺。《碑略》云:「梁武帝女夜夢入一山為尼,詰朝奏帝,乃取《名山圖》展得此山,恍如夢境。以天監三年,敕本山刱道林寺成,祝髮,號總持大師,嬪從悉聽為尼。」 墓在殿東百餘步,塔下有海榴一株,相傳公主手植。宋馬忠肅亮墓 在縣西七里,宋晏殊有銘,今廢。明楊瞻御史立石表之。
包侍郎令儀墓 ,在縣東七里。
包孝肅墓 在縣東十五里。自通判公繶以下皆附葬。宋林至有《記》。
翰林學士劉筠墓 在縣水西門外。
元葛編修聞孫墓 ,在縣水西門外。
明追封黔國公吳威毅復墓 在縣北鄉。洪武中敕葬安陸侯吳復。《劉三吾銘》
追封漳國公鄭用墓 在縣東鄉。永樂中敕葬武安侯鄭亨之父。學士楊榮《銘》。
追封蔡國公徐用墓 在撮城鎮。宣德中敕葬永康侯徐忠之父。提學周濠《銘》。
追贈平江侯陳聞墓 在大蜀山前。永樂中敕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學士楊士奇《銘》。
追封鄭國公墓 在撮城鎮。宣德中敕葬西寧侯宋晟之父大學士丘濬《銘》。
追贈禮部尚書蔚可立墓 在威武門外。正統中,敕葬蔚綬之父。
禮部尚書蔚綬墓 ,在時雍門外李花橋側。贈右副都御史張敔墓 ,在南門外童安塘側。都御史張淳墓 ,在南門外。禮部尚書楊廉銘。都督同知郭墓 ,在店埠鎮東二里許。大學士楊士奇銘。
都督僉事瞿通墓 在土山,洪武中敕葬,有碑銘。永樂初,以其子能白溝之戰,仆之。
廬江縣
三國吳周瑜墓 在東門外三里朝墓巷內。明正統間,提學御史彭助令知縣黃金蘭立碑,題曰:「吳名將周公瑾之墓。」 《一統志》在廬江縣東十里安豐鄉,不知的在何處。又按安慶宿松有瑜墓,江西新淦亦有之。蓋瑜進取蜀之策於孫權,還江陵,至嚴,道卒巴丘。權聞哀慟,以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蕪湖在廬江下流,墓之真者不知何在,但廬江乃其故鄉,葬之近是。或曰:巴丘瑜所鎮處。《本傳》註:「巴丘在岳州,今巴陵縣是」 與前鎮名同地異,至新淦,決非真者。
小喬塚 ,在真武觀西百步,周瑜之妻喬氏也。俗稱「瑜婆墩。」 塚上多古磚,人不敢竊,動輒有咎。何晏墓 ,在治北十里。晏字平叔,南陽宛人,魏駙馬都尉,仕至吏部尚書,後與鄧颺同誅。唐景雲二年,墳被發得磚銘,知為晏墓。魏都與此遠甚,不知何以在此。
五代狀元伍喬墓 在馬廠岡,居民耕田得碑,可驗。
伍喬母墓 在柴埠渡南岡,有碑。
元解元墓 一在今學基東南隅。明景泰庚午修築,土中得殘碑,刻曰「公一解元之墓」 ,而無姓名。一在安豐鄉,墓制甚偉,碑石近年埋沒。故老稱解元姓李,行榮九,而忘其名。其先江西樂安人,元時仕宦,寓此蜃山之東,宅墓尚存,與伍大夫墓相近。今《安豐二圖》,李得元其遺戶也。明侍郎陳植墓 在白石山麓。
贈監察御史盧敏墓 在礬山東北麓。詹事王瑛撰表。
封大理評事王弼墓 在冶父山南麓。尚書薛遠撰表。
光祿丞郭紳墓 在治南十五里沙溪。
奉直大夫郭演墓 在治南二里。
衛經歷郭璧墓 在治東五里「致仕園。」
苑馬寺少卿王謙墓 在治北慕善鄉。
戶科給事中胡淵墓 在小西門西岡外,大理寺司副王敬墓 在治東北五里,《作枋河》北。
四川布政司參議錢朝鳳墓 在治西北七十里湖塘嘴。
贈戶部廣東司員外郎宛鏜墓 在治東二十里「蜃山」 之麓。
光祿大夫右柱國夏尚忠墓 在馬槽山麓,治西五十里。
戶部郎中王恆墓 在治北五里作枋河。湖廣右參政柳希玭墓 在治南七十里釜頂山麓。
太常寺少卿朱來遠墓 在治南十五里沙湖山麓。
贈光祿寺卿盧謙墓 在治東二十里。
舒城縣
漢頡羹侯墓 在縣北四十里,即舒王墩。宋李公麟墓 ,在縣南五里。
明贈刑部左侍郎鄭伯仁墓 在縣東三里。贈刑部尚書鄭彬墓 ,在縣東三里。
吏部左侍郎鄭泰墓 在縣東三里。
贈刑部尚書鄭觀墓 在縣東三里。
刑部尚書鄭時墓 ,在縣東四里。
贈兵部尚書秦鳳墓 在縣西六十里友鹿沖。贈兵部尚書秦綬墓 在友鹿沖。
戶部尚書秦民悅墓 在縣西三里金雞墩,孝子錢敏墓 在縣北一里。
「節婦」 史氏墓 在縣北三十里桃城史家岡,即胡福之妻。
孝子胡仕祥墓 在縣北三十里桃城史家岡御史桃壽墓 在縣北六安門外。
翰林詹事胡守恆墓 在縣北三十里桃城史家岡。
御史任天成墓 在縣南三十里。「椒子沖」 「孝子」 胡澤墓 ,在大東門外。
孝子姚之龍墓 在縣南四十里童家沖。「理學」 祝汝忠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打石山前。無為州。
宋胡通判墓 ,在襄安鄉,去城南四十五里。賈侍郎易墓 ,在北門外賈家灣。舊有賈公祠,今道旁有表。
「陸僕射毋必」 墓 ,在開城鄉。
雙郎中漸墓 ,在西門外三里。
焦狀元蹈墓 ,在西門外三里。按《繁昌縣八圖》亦有焦公墓,但未知孰是。
章居士迪墓 ,在西門外花家畽,有米芾《吉老碑刻》。
「王太師之道墓 」 ,在開城鄉相山間。
王侍郎藺墓 ,在開城鄉軒車山。
方孝子墓 ,在北門外三里。
明齊丞相剋讓墓 在北門外草市。
夏知州君祥墓 在西門外花家畽。隆慶五年,郡守洪邦光表之。
邢狀元寬墓 ,在城外三里。
薛尚書祖墓 ,在北鄉下簿山。
薛尚書祥墓 ,在西城外五里,饗堂、翁仲在焉。薛尚書遠墓 ,在祥墓右。前有《敕予致仕》及《諭祭》二碑文,併饗堂。翁仲中書丕墓祔。
朱參政昂墓 ,在南城外十里。
仰布政昇墓 ,在城南三里花家畽。
李參政春墓 ,在南城外十里。
沈武毅將軍墓 ,在南城外七里。
吳參政廷翰墓 ,在南城外五里,地名「轎子灣子。」 國寶墓祔。
沈主事桂墓 ,在西城外三里。
謝主事封祖墓 ,在南城外一里曹家樓。劉都御史崙墓 ,在南城外二十里,地名「平頭松。」
劉太守汝佳墓 ,在城南三十里,地名「苧麻嘴。」 錢大理卿策墓 ,在南城外二里,地名「花家畽。」 吳侍郎光義墓 ,在南鄉葛公山,去城九十里。朱郎中芾煌墓 ,在城南四十里襄安鎮。張司李克佳墓 ,在城北八里南汰大寺後。朱通政萬春墓 ,舊在南鄉查林嘴,今移葬巢縣城西。
巢縣
桀王墳 在縣東三里,地離《桀王城古蹟》東行二里,有岡,其長可三里許,乃放王岡也。上有大墩五六,其近北者,特立岡頂,土人傳呼曰王墳也。南數墩,曰疑塚也。厥後因范增事近。又其左側有亞父山。亞父遺井,井二:一在縣衙,志所載也;一在鼓山,前《志》不及載。相傳有兵器藏其中,深莫可測,土人怪之。又以「放」 、「范」 音似,遂訛為范王岡,而「王墳」 之名究不可曉。
范增墓 在縣治後
虞姬墳 ,去歌嶺西五里,在兩山間複嶺之旁。相傳以為西楚霸王於此散兵,蓋以聞嶺上楚歌之聲故也。虞姬因自剄,遂葬於此。
六安州
虞皋陶墓 在舒東南六十里陂中。一雲在州治東十里。六,故楚地。《史記》云:「封皋陶之後於六」 ,疑或子孫所封之墓。明州守何鳴鳳始為立碑。漢英布墓 ,在儒學東岡。按《漢書》,布死鄱陽,安得有墓?六安之墓,或其先世。或雲關帝廟正殿之下,即葬布處也。
樊將軍墓 ,在州西望江寺對岸。
鐵灌墓 鎔鐵封之,失其名氏,今不知其處。習鑿齒墓 在陡步河側,久雨崩陷,有花磚長二尺許,人多見之,相傳為習鑿齒墓。今墳塚不存。
宋焦狀元墓 在焦莊南。後子孫流寓太平。今西七里岡前猶傳有焦家莊。
明敕葬都御史汪霖墓 在城南二十里寶塔岡。
諭祭光祿卿楊惇墓 在城南十里樊通橋。《英山縣》
漢九江王英布墓 在英山尖下。聞昔有人發其塚者,見鐵灌甚堅,內有箭射出,異之,遂不能發。
唐學士沈佺期墓 在黃連沖株林,去縣四十里。昔有祀田十畝,明末廢。
霍山縣
宋程端中先生墓 在撞山下。先生,伊川長子,曾知六安軍事。
程萬二宣教墓 在撞山下,碑云:「伊川先生八世孫,元祐七年立。」
元程萬三宣教墓 亦在撞山下,碑云:「生於咸淳癸酉,歿於至正己丑。」 立石。
熊學士墳 在復覽山下。學士名德旻,元端明殿辦事。
「衡山王墳 」 在縣西南一百里長林庵下。有罪,賜自刎,葬此。
太子墳 ,在縣西四十里。即衡山王之妃所落之子,前所謂「落兒嶺」 者是也。
廬州府部藝文一
[編輯]《廬江辯》唐·盧藩
[編輯]凡作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於古地,而不古失其地 矣。秦一天下,破國為郡,名地者唯求於《禹貢》《山海經》。 故始皇二十六年,以揚州之地為九江、鄣郡、會稽、九 江,會稽出《禹貢》,鄣出《山海經》。按《海內南經》云:「三天子 鄣山,在閩西。」注云:「在歙縣東,浙江出焉。」《海內東經》云: 「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注云:「即彭蠡也,今彭」 澤縣西是也。《經》又云:「一名天子鄣」,江南之由此名也。 廬山在彭蠡西,厓因廬江以立名。項羽封英布為九 江王,盡有揚州之地。漢高改九江曰淮南,即封布為 淮南王。十一年,布誅,立王子長為淮南王。孝文八年, 長死,徙封長子安為淮南王,賜為廬江王,勃為衡山 王。應劭曰:「廬江,古廬子國也。」考尋載籍,古無廬國之 名,是劭以廬江為廬戎之地也。按《左氏傳》,廬戎亦曰 廬,在宜城西山中。劭誤以中廬之廬為廬江之廬,後 人因迷而不悟。按《漢書諸侯王年表》,北界淮瀕,略廬 衡為淮南。顏注云:「廬、衡,二山名也。」衡即今霍山。按《東 漢·地理志》,建武十年,省六安國,以縣屬廬江郡,郡十 四,城有舒、潯陽、襄安郡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大江 之南,與彭澤相接,既得潯陽,潯陽有廬山,因廬江而 名古矣。廬江之地,包江南北而有之。周景武《廬江記》 云:「匡俗,周威王時生而神靈居於山上,世稱廬君。」則 是俗因山為號,不因俗為廬,而名山為西域法者曰: 惠遠作《廬山記》,不知所始,乃曰匡俗出殷周之際,結 廬山上,因名山曰廬。其謬甚矣。按豫章舊志,俗父與 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於潯陽。武帝南巡, 封俗為明公。是山不因俗而名愈明矣。余故曰:事必 法古,名地者必求於古。廬江自《山海經》所謂出三天 子都者是也。今山在彭蠡之上,亡其所謂廬江者,時 移事古,名與地改故也。又按《經》云:「浙江出三天子,都 在其東。」《地理志》云:「浙江出黟縣南率山,東入海。」率則 歙,今浙江是也。今率山在歙州南,建延而西曰浙嶺, 浙水實其陰,又西走彭澤,凡三百里。井水出山陽者, 皆西流匯於彭澤。廬江遠乎哉?是必一水也。又按:今 潯陽在江州大江之南,古潯陽在大江之北,名地為 國者,豈限江之南北哉?求於古而已矣。廬江之國,自 《山海》而名者為是。
《南嶽山賦》皮日休
[編輯]臣日休以文為命。士所至州縣山川,未嘗不求其風 謠以頌其文,幸上發輶軒使得採以聞。六年至壽之 駢邑,曰霍山,山故嶽也,邑贅於阯,至之三日,離邑一 舍,望乎嶽,將頌之文也。及見之,則目乎戇?手乎嚲?心 乎竦?神乎瞀?始欲狂其文,寫其狀,如丹青之不差也。 頌其風,文其謠,如金石之永播也。既而其精怯然搏 「敵,躁然械囚,紛然棼絲,怳然墮空,浩然涉溟,幽然久」 則知才智之劣,如耄而加疾,將杖而奔者。於戲!霍 山之靈哉!霍山之靈哉!將閼於神而愚之耶?抑有所 達而託之耶?其辰既浹,其精忽渝,怯然而勝,躁然而 敵,紛然而靜,怳然而安,浩然而濟,幽然而愈,如壯而 能決,將陣而能敵者。於是狂其文,寫其狀,辭曰:「太始 之氣,有清有濁。結濁為山,峻清為嶽。其山厥臣,其嶽 為」君。惟南之鎮,曰霍為尊。嶽之大,與地角壯,與天勍 勢。荊豫華嵩,青沂兗岱,如垤而秀,如塊而銳。嶽之高, 千仞萬仞,蒼蒼茫茫,日月相避,其光望之數百里外, 為天棟梁。嶽之尊,端然御極,竦然正位,靜然而聽,凝 然而視,其體當中,如君之毅。其屬者如駢,其拇如枝, 其指若卑,其儀若肅,其位。嶽之氣,其秀「為春,其清為 秋,其翠如雲,雲不能麗,其色如煙,煙不能鮮,若雨收 氣爽,丹青滿天。」「嶽之靈其神不眹,其報如響,若雨用 淫,嶽能廓之,若歲用旱,嶽能澤之。嶽之德,生之育之, 煦之和之,開蘤染卉,淒淒迷迷,藻繢數百里。嶽之形 有雲鶩鶩,其勃如怒,有泉烈烈,其來如決,叱豐隆,奔 列缺,轟然霹靂,天地俱裂。嶽之異狀,其勢如危,或不 可支,若不可維;或仰而呀,有如吮空;或俯而拔,有如 攫地;其曉而東,有如貫日;其暮而西,有如孕月;有水 而脈,有石而骨,有洞而腹,有崿而節;或銳而勵,或斷 而截,或迴而馳,或低而折。其《經》之怪之,祥之詭之,千 種萬類,繄不可得而詳記。」因神狂不能自主,殆而寐, 夢一人,絳衣朱冕,怪貌魁形,曰:余祝融之相也。夫霍 山君之故治也。爾賦之誠,形矣勝矣,怪矣,典矣。然義 有不備,帝俾余蒞。夫古有五嶽,霍居其一,所以五嶽相邇者,唐虞之帝,五載一巡狩,一載而遍,上以覲侯, 下以存民。侯有治者陟,不治者黜,民有冤者平,窮者 濟。自唐虞以降,皆燔柴於霍,我帝用饗,其禮至周且 冊,而命我與諸嶽,星列中國。自漢之後,乃易我號而 歸於衡,故祝融遷都,命余守霍。今聖天子越唐邁虞, 而廢巡罷狩,余之封內,有可陟可黜,可平可濟者,是 聖天子無由知之。爾能以文,請執事之達者,易衡之 號以歸於我,請天子復唐虞陟黜之義。故爾之將賦 余,閉遏爾懷而不爾。《文帝》曰:「有衡既遠,有狩必勞。惟 霍之邇,斯號可復。賦者有能言,胡不俾帝命?余鍚爾 文,爾無忘也。」臣曰:「請惟神命。」既覺而書。嗚呼異哉!
《浮槎山水記》宋·歐陽修
[編輯]「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闍,或曰浮槎」,二 山其事出於浮屠、老子之徒荒怪誕妄之說。其上有 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勿道。余嘗讀《茶經》,愛陸羽善言 水,後得張又新《水記》,載劉伯芻、李季卿所列水次第, 以為得之於羽,然以《茶經》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險 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說。及得浮槎山水,然 後益以羽為知水者。浮槎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 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 一,浮槎之水,棄而不錄,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則不 然,其說曰:「山水上,江次之,並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 流者上。」其言雖簡,而於論水盡矣。浮槎之水,發自李 侯。嘉祐二年,李侯鎮東留後,出守廬州,因遊金陵,登 蔣山,飲其水,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愛, 蓋羽所謂乳泉漫流者也,飲之而甘。乃考圖記,問故 老,得其事跡,因以其水遺余於京師。余報之曰:「李侯 可謂賢矣。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之樂 也。至於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湲,飲石泉之滴 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 動其心,或有欲於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 獲樂於斯。彼富貴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 山林之樂爾。惟富貴者而不得兼,然後貧賤之士有 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兩得,亦理與勢之然歟?今李 侯生長富貴,厭於耳目,又知山林之為樂,至於攀緣 上下,幽隱窮絕,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於物 者,可謂多矣。李侯折節好學,喜交賢士,敏於為政,所 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見,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 未必可貴,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為誌其事,俾 世知斯泉發自李侯始也。
《孝肅包公墓記》林至
[編輯]至。為淮西從事之三月,始得再拜謁孝肅包公墓下。 嗚呼!慶曆、嘉祐之間,何其盛也!仁宗皇帝以天地高 厚之德,平治天下,而又延登耆雅,容納忠讜。維時孝 肅公危言直論,排斥權倖,切劘治道,而扶持國本者, 觀《奏疏》可考焉。至其臨政,明不可欺,剛不可撓,公不 可干以私。今百餘年,所在士民聞其風采,猶知「起敬 『起畏』」,合肥公之鄉里也。中更兵火,子孫流離,故宅廢 為民居,獨廟祀存焉。今去城十五里,所謂東村原者, 公之墓也,去皇考侍郎公墓七里。每春秋教授縣令 帥諸生往修歲祀。然而丘封荒頹,宰木剪拔,擔夫牧 豎,往來莫禁,甚者至蹊其墓田,欲奪而有之。嗚呼!以 忠賢端士而報施乃爾,豈天道耶?或「兵革之後未能 遽復耶?」教授丁端祖、縣令潘友文相與鳩工斂財,次 第修治。會部使者王補之來攝帥事,即以聞之,公為 之惻然。不踰月,斥公帑助其役費,繚以周垣,方一百 五十五步。菑剔𣗥蓬,植藝松檜,祭饗有堂,墓道有門。 墓碣記藏,雖不復存,立表署阡,往來其下者,皆知為 孝肅公之墓。瞿然知敬,風動一鄉。而又正其墓禁,直 其田之訟,歸之包氏,使歲時奉烝嘗,所以竭虔妥靈 者厚矣。嗚呼!仁人君子固有不幸而不能保其後者 也。世人不察,諉以天道報施之不常,以起為善者之 懼,而不知君子之澤,雖曰五世而斬,至於流風餘韻, 聞者為之興起。孰使之然哉?扶持風化,調護其子孫, 此正吾人責也。可舍此,謂天道是耶?非耶?公之元孫 邦直,朝廷蓋嘗命之官,今雖老不能仕,而州縣之間 經紀其存歿者,可獨為包氏計耶?風化所係多矣。至 於連帥之命,告成於公墓,而且屬筆以記其事。公之 勳德,載在《國史》,此不復論,姑序其本末,以為後來勸 雲。
《革芽茶疏》明·曹琥
[編輯]為「節貢獻以蘇民困」事:臣聞天之生物本以養人,未 聞以其所養人者害人也。歷觀古昔帝王忍嗜慾、節 貢獻,或罷或郤,詔戒丁寧。蓋不欲以一人之奉而困 天下之民,以養人之物而詒害人之患,此所以澤及 生民、法垂後世而王道成矣。臣查得本府額貢芽茶 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 「而益其常額。邇年以來,額貢之外,有寧王府之貢,有 鎮守太監之貢。是二貢者,有芽茶之徵,有細茶之徵。 始於方春,迄於首夏,官校臨門,急如星火,農夫蠶婦, 各失其業,奔走山谷,以應誅求者,或相對而泣,或困怨而怒,殆有不可勝言者。如鎮守之貢,歲辦千有餘 斤,不知實貢朝廷者幾何?今歲太監」黎安行取回京, 未及徵派,而百姓相賀於道,則往歲之為民病,從可 知已。臣姑未暇論矣。寧府正德十年之貢,取去芽茶 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者幾何?今 歲之貢,取去芽茶一千斤,細茶八千斤,又不知實貢 朝廷者幾何?臣亦不暇論也。近日撫州守禦千戶所 千戶吳隆齎執牌面到府,內稱「舍人秦欽傳奉令旨, 去年進貢不敷,要得加添數目」等因在內。其《令旨》之 有無,臣不得而知,若傳奉之應否,臣不能不為之寒 心也。凡此自關國體,臣不敢過為之慮。乃若此貢之 害,臣不容不為陛下悉數之。方春之時,正值耕蠶,而 男婦廢業,無以卒歲,此其為害一也。二麥未登,民艱 於食,「旦旦而促之,使不聊生,此其為害二也。及歸之 官,又揀擇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採集, 坐索高價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此其為害 三也。亦或採取過時,括市殆盡,取無所應,計無所出, 則又科斂財物,買求官校,百計營求,恐不免禍。此其 為害四也。官校乘機私買貨賣,遂使朝夕鹽米之小 民,相戒而不敢入市。此其為害五也。凡此五不韙者, 皆切民之深患,致禍之本源。今若不言,後當有悔,臣 又安得不為陛下悉數之。」臣今竊祿署府,目觀民患, 苟有所慮,不敢不陳。伏望陛下擴天地生物之心,憫 閭閻窮苦之狀,特降綸音,罷此貢獻,使方春之時,農 蠶不至於失期,草木得全其生意,民物欣欣,頌聲斯 作,實一方萬萬年無疆之福。諸福之臻,可致之祥,無 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區區犬馬之心,管蠡之見,冒干 天威,不勝戰慄之至。
《廬江地理辯》朱鏞
[編輯]按:祝氏著《方輿勝覽》,成於宋理宗嘉熙三年己亥;馬 氏著《文獻通考》,成於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馬氏考 廬之所自本《左傳》《漢書》以為古廬子國,祝氏以舊經 為非,謂《左氏》自廬以往,乃中廬之地,去合肥遠矣。今 按《左氏文公十四年傳》曰:「楚莊立子孔,潘崇將襲群 舒,伐舒、蓼、廬、戢、黎誘之。」杜氏註:「廬,楚邑;戢黎,廬大夫」 也。又按《宣公八年》:「楚人滅舒、蓼。」汪氏曰:「今安豐路霍 丘縣舊名蓼縣。」又按《左氏文公十六年傳》曰:「楚大饑, 庸人帥群蠻以叛楚,楚人謀徙於阪高。蒍賈曰:『不如 伐庸,自廬以往,振廩同食,使廬、戢、黎侵庸』。」按:庸地,襄 陽之竹山也。中廬又襄陽之別邑。由前言之,則舒、蓼 於廬為近;由後言之,則中廬於庸為近,然《左氏》惟曰 廬,不曰中廬,不知祝氏何據,輒以中廬為廬,而辨應 劭之非。又按:《前漢書地理志》以中廬係之南郡下,後 乃繼以廬江郡。《註》引應劭曰:「故廬子國。」由是言之,竊 恐漢儒亦非不知而謾言者。今詳著於篇,以俟考者 自擇雲。
《重修墨池記》趙範
[編輯]郡故有墨池,在公廨後西北偏十數弓許,乃宋知軍 米芾遺跡也。稽諸往牒,公性好奇,酷嗜書,且政尚𥳑 《易》,每暇輒臨池上,以揮灑自適,謂漢揚子雲草《太元》, 常名所臨之池曰「墨池。」公師其意,乃手書「墨池」二大 字紀其勝比。南渡後,此地燼於兵燹,公所臨寶晉諸 帖,悉漫漶亡存,獨「墨池」二字勒諸石,亦頗刓缺。嘉靖 癸丑,萬安朱麟得之頹垣下,因完其壞,樹公廨後。繼 而進賢雷夢麟復移置池上。池之北為創寶晉齋,齋 之前,增創一鑑亭,仍顏其坊額。周繚以垣,軒楹敞豁, 林木虧蔽,池之景於是復出矣。顧歲寖久,池堤之敗 且半,勢湫隘不可以瀦。嚮所樹《公手碑》,亦圮斜若將 傾狀。隆慶壬申,余來守此郡,閒往游息池上,慨慕久 之,不能去,思葺未遑。越明年,萬曆改元,乃前所創亭 復圮,池益咽塞。余因謀於僚友寶暘朱君少華唐君, 相與鳩工聚材,重構而稍闢之。池之堤更甃以石,池 之中為亭,扁曰「水心亭。」後駕小橋以濟其前,又負土 壘石為小山,植公碑而砌焉。方雨澤稍集,池水溶漾, 與亭相掩映。天光雲影,上下一碧。當瞻眺之頃,境遠 近孤峰列嶂,四望皆隱隱然若起若伏,若趨若拱,若 沉若浮,可盡得之於亭之中、於池之上,殆奇觀也。僚 友時或過從者,屬予一言以記。余嘗俯仰今昔,蓋愀 然有遐思焉。夫由熙、豐而來,歷五百餘年矣。世幾更 遷,而池固無恙。濡須為川澤之藪,以池名者奚啻千 百,而茲池乃能使人愛慕若此若此不足以觀人心 乎?《志》稱公知是軍時,值歲有蝗災,乃掠境而過,一切 禾稼無所傷。其澤之在人,今猶誦之。又稱公常草書 池上,厭蛙聲不輟,引研投之,蛙遂禁,聲不復鳴。此其 事若涉神異,而公之感人動物,為可想見矣。然則茲 池也,固遺跡之一,而其流風餘韻與公俱存者,獨茲 池也哉!噫當宋中葉,所幸海內稍安,公得以政事之 暇,留意翰墨,而為臨池之樂。然即其著有《異政》,能令 蝗不為災,則所常憂乎民者,計必有在也。乃今郡枋 視舊,而民風吏治稍異嚮時,即簿書旁午之勞,且丙
夜不給,他事可知也。如欲登斯亭,對斯池,追公之樂以繼其盛美,顧何暇而可得耶?昔范希文有言:「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夫憂樂之相為 先後也。欲樂公之樂,其亦憂公之所以憂者乎!然則 今日之相與葺茲池也,蓋不徒以侈夫臨池之樂焉 已矣。諸君謂余言為然,乃併勒諸石,以告夫後之游 者。朱君體仁,永嘉人;唐君虞,烏程人,俱捐俸繕事。而 長汀程杲則有「樂觀厥成」,荏平蔣子繼先亦有力焉。 「時萬曆二年歲甲戌冬十二月。」
《洗耳池記》陳經言
[編輯]距巢東郭外不數武,有「洗耳池」,故老相傳當伊時 許由行遯荒野,帝命長九州,由聞滌耳水濱,去之數 千載,池尚存,歲久浸成污渠。萬曆丁丑,不佞來涖是 邦,逾旬日,策馭歷四郊,問民生疾苦,間從諸有職者 周諮古實,習知境內巢、許遺跡。公餘爰集徒眾,疏濬 淤塞,崇堤絕壑,涴涴如故。不佞初誦六甲,稔聞武仲 華名,乃今躬履其地,英風義烈,耿耿在人,唯無以紀 載為歉。按:《史遷》云:「人謂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 此何以稱焉?」而朱子亦信由為當世之高士,但無堯 讓之事耳。嗟嗟!堯讓之事,其文辭絕不少概見意所 雲洗耳者,無乃臨清流以澡塵襟,與棄瓢事類耳。惡 乎恥而逃隱,迄於泥滓犢口哉?涪翁過而賢之,似矣。 至以其不出為天下有舜也,後世遂沿之為由讓天 下於舜。嗟嗟莊生,曼衍之談,靡適示訓。彼其風節矯 矯,羽儀時世,馮生眾庶,漱齒縮舌,若乘天衢,入紫庭, 中路而嘆,其有裨世教,良匪淺鮮。夷、許之徒,足以當 稷、卨,對伊、呂者,信然哉!粵稽皇甫謐《高士傳》,由洗耳 潁水,歿葬箕山。蓋終始表見河洛,載觀邑乘。由與巢 父並隱巢之臥牛山,首祀鄉賢,洗耳芳池,勝輝八景, 至人遊大塊間,無所不之,餘芳襲乎殊代,古今猶旦 暮然。巢以由重,由又以池存,它無論矣,吾唯論其大 者雲。
《蕊珠洞記》吳廷翰
[編輯]蕊珠洞,在州北稍東若干里,土人呼苗洞,其稱蕊珠 自予始。蕊石、珠泉,蓋道其實,不假仙勝,故自奇也。有 陳叟者,名謨,與其兄諫年皆八十餘,世居朝喜山下, 其族孫璧耕此洞山下為主人。叟間為予言:「洞極幽 邃,但內為伏翼所據,蕪穢難近。頃者居人收其糞以 田,洞始潔,頗有人跡矣。」予聞而喜,亟圖一訪。十月庚 午早發,暮抵叟家。癸酉,肩輿自朝喜沿東石村,經烈 王廟衖,約七八里許。一山橫亙,無奇峰茂樹,稱黑山, 與菖蒲巖相接。或雲即菖蒲巖。其右為黑山,洞實在 焉。東北面黃山,稱小嶺;背五畝尖,稱周公尖。大抵郡 迤北諸山綿絡多無字,土人以意呼,未能區別也。先 期,叟命人芟徑辟石,焚其灌莽荊棘,「具二梯數驢。」至 是,主人與其弟珊竢於洞口,予乃下乘一驢。諸遊者 或步或乘。稍前,路敧仄,乃捨驢擷衣,彳亍而上。更折, 益不可前,則掖以二僮。山人有贈「萬歲藤者,且杖且 掖,踣而復振者數四。歷一二里許,至一懸厓,循厓梯 而下,折數十步,始見洞。洞穴山之半腹,復履梯而上, 始達洞門。門約廣四」五丈,高十丈許,虛明開豁,似非 人間始至者。仰視驚愕不定。洞口有一泉流,自洞中 潛石下復出,迸石隙中若萬珠,注為一泓,其色蒼綠, 明淨如苔。沿流尖石迸筍,時刺人脛。左右折各數十 步,兩壁石巉削,上多石乳,流注融結,千態萬貌。頂有 竅,作天窗二,日光射入,金碧璀璨,實洞中奇觀。折歷 數十步,有懸磴若人為者,高亦數丈,甚陡,浮級多鵝 子石。足微動,輒交下,得數人曳。予,始登磴上橫六七 丈,若大廈然。山主人為布席於上,諸遊者並主人共 二十人,良久就坐,酒各數杯,有歌者隨為歌《五雲洞 天》一曲。予西遊時得之,丁生最徐生少遊更其辭,寫 以新聲,有「萬壑煙霞獨占」等句,似為此洞而設,豈亦 有數乎?予始至洞口,津津有詩思,俄為景象所奪,竟 不能成。乃推董生為題歲月與諸遊者姓氏於洞左 壁,並題「吳公巖」三字,則諸公謬推也。日晡,遊者先後 去,予戀不舍,或復言此中傳有藥臼石床,急尋之,良 久乃還。暮過巖臺寺,夜宿叟家,清寒不能寐,因反覆 茲洞之理而有感焉。慨自「二氣初分,崇而為山,融而 為川,竅而為谷,為谿壑,蓋至於今,不知凡幾千萬年。」 茲洞之閟,遠不得與張公《善卷》爭雄,近不得與王喬 擅奇,邈焉寥落,宜乎動創遊者之嘆也。雖然,吾見天 下名山異洞,值孔道當雄都大郡,登眺者易於屬目, 往來者便於置足,或為輪蹄之所馳驟,或為緇衲之 所僭據,飾「以支蔓之辭,溷以塵鞅之筆,雕鐫刻畫,發 洩無餘。以視茲洞之鬱然而秀,淵然而藏,崛奇瑰瑋, 渾然天成,處幽寂而能逃其名,在棄置而能全其真, 畸於人,獨侔於天,其所得孰多寡乎?」董生仝聞而謂 予曰:「彼古之至人如巢、由、務光,蓋至於今,終不能無 聞,茲洞其能遂泯乎?發抉隱蔽,張皇幽眇,殆自吾子 始耳。曰有是哉!洞其謂予何?次其事,述其言,以告後 之遊者,使知予過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