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3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三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六卷目錄

 鳳陽府部彙考十

  鳳陽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六卷

鳳陽府部彙考十[編輯]

鳳陽府古蹟考一       府志[編輯]

本府。鳳陽縣附郭。

西古城 ,在縣東十八里。南北爭戰時軍壘也。廢紫金城 ,在萬壽山前。

圓丘 明洪武三年建,為祀天之所。殿垣久廢,基址尚存,旁有岡,名「圓丘岡。」

方丘 明洪武三年建,為祀地之所。殿宇樹木為淮水淹沒,旁有湖,名「方丘湖。」

鼓樓 在雲濟街東。明洪武八年建。崇禎八年為流寇張獻忠所焚,十二年重建。棟宇百尺,規模宏壯。今尚存。

鐘樓 在雲濟街西,明洪武八年建。今樓已圮,其址猶存。

觀魚臺 在縣西南七里。《莊子》惠子觀魚於濠梁之上,見鯈魚出遊從容,莊子曰:「是魚樂乎?」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耶?」

觀星臺 在獨山頂。明洪武初立,基址尚存。將臺 在縣之東。

御書亭 在龍興寺內,明洪武十六年建。內立碑,御書「第一山」 三大字。

勳臣閣 在縣南,明建,今廢。

石塞 在萬壽山頂。明末築有石垣,以兵守之。今垣半存。遇良辰,登高席宴,亦一郡之勝。盩《厔槃 》,古槃也,在南山中。

靈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清隱院內。識者謂「惠山谷簾幾,可無愧。」 唐元桓作《靈泉贊》。

淬劍泉 在遺碑村。泉流澗中。相傳鏌鋣劍成,以此水淬之。

鍾離城 《通典》云:「鍾離縣東四里有古鍾離城。魯昭公四年,楚城鍾離,即此。」 舊《志》云:「秦、漢為鍾離縣,晉太康為魯城。宋孝武帝時,始遷於今城,舊址猶存,去今城僅四里。」

小東城 《通典》云:「鍾離縣東一里有小東城,秦始皇二十年築之,以鎮濠口。」 舊《志》云:「在城東北三里。宋泰始二年築,以鎮濠口。」 以地考之,今城東北三里,是其遺址也。

公路城 :在舊府城東。相傳袁術所築。

香城 ,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土多瓦礫,掘地或得遺物,基址猶存,蓋古廢縣治也。

三牛城 即今舊城。《濠梁志》云:「舊府治內有石牛三,其二在廳前,一在府治後。故老相傳,謂郡界淮濠之間,歲多水災,吳乃斗分,野牛土畜,故以厭之。」

鼓樓 在鳳陽衛前,即舊州治之譙樓也。明永樂十二年正月,燬於火。

鐘樓 在儒學東。近因淮水嚙城衝沒,僅存基址。相傳鐘聲極清越,與泗州鐘俱淮水浮至者。南華樓 在逍遙臺前。年久火廢。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賈應龍重建。

望仙樓 藍采和仙去,人於此望之,今廢。清淮樓 在郡治子城上,今廢。

含桃閣 《濠梁志》云:「舊為郡廨西齋。宋大中祥符間,梅詢為守,呂夷簡為倅,相得歡甚,以閣與倅為憇息之所」 ,今廢。焚書閣 「在城南二里,即金子岡也。突楚子灰化為金,雨後有獲金者。」 今廢。

靜正堂 在舊治。堂後又有「清風堂」 ,皆宋建,今廢。

三賢堂 在城東北隅,宋時建。初祀彭祖,附以「《莊子》、惠子。」 明正統二年,淮水淹沒。

威信堂 宋淳熙間,濠州守帥王回陛辭,上諭之曰:「守邊之道,無出『威信』二字。」 因以名堂。今廢。逍遙臺 在開元寺後。唐開元中,刺史梁延嗣累土為臺,刻《莊子》像,覆之以亭,又以為莊子墓。蓋延嗣因其遺塚,增土為臺,而取其《書篇》以名之也。

敵臺 在城西北角上,北望廣野,下臨長淮。古爭戰時,於此觀望敵人形勢,故名。

翛然亭 《方輿勝覽》云:「在倅廳子城上,舊名觀」

瀾。元祐中,王雍為郡丞,因晉簡文遊華林園,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翛然臨水,便有濠濮間想。」 雍乃易亭名為《翛然》,今廢。

短李亭 《方輿勝覽》云:「即四望亭,唐太和中,刺史劉嗣之建,李紳以太子賓客分司東洛,過濠州為作記。紳矮小,時號短李,故名。」

更好亭 《濠梁志》云:在舊郡治西齋之西,亭前植梅,清奇可愛,取「竹外一枝斜更好」 之句名之。藏春亭 在舊州治子城東北隅。宋郡守樊仁遠建,久廢。

一品亭 在舊州治子城西南隅。王欽若父郁為郡判官,作亭於此。天聖初,文穆知濠州,亭尚在。欽若孫仲徽守濠,增大之,今廢。

三槐亭 在舊州治倅廳。通判王淮以「三槐」 在側,故名。又云:「王欽若、呂夷簡、曾懷皆嘗為倅,故名。」

枕淮亭 在舊州治子城上。宋時建,初名「望淮」 ,後易今名,廢。

「映芝」 亭 在東城上,與道院相對。嘗產芝草,故名。今廢。

惠子窯 在縣治西南三里。相傳惠子遊濠上,居於此。

高唐館 ,《溫叟詩話》云:「濠州西有此館,俗以為楚之高唐。」

潛龍殿 在開元寺內。南唐主李昇微時,嘗寓寺中,故名。其《龍鳳磚》尚存。

花樓門 在北門內,即城隍廟神路大門也。正德十一年,知縣盛杲重建。

垂花塢 在逍遙臺南十餘步,有樛藤二株,東西相對,垂花甚盛,乃凌霄花也。唐刺史獨孤及甚愛之,名曰「垂花塢」 ,作詩識之。明天順間,燬於火。

「睡仙崖 」 在曲陽門外,有石崖長二丈許,中一段平坦約六尺,世傳有仙嘗臥此。

奕壇 在縣治西南三里會仙觀前。濠水環其東,刻石為棋局,鑿二窊以置棋子,旁刻唐人詩並「爛柯」 二字。世傳有仙流圍棋於此。

解帶石 在清流門外。項羽敗垓下,投薛公,不納,解帶飲石上而去。

慶壽坊 在縣治西,以彭祖嘗寓此,故名。「夢蝶坊 」 在開元寺西,莊子嘗寓此。

水濂真洞 ,在清流門外。世傳有一卒自成都來覓水濂先生,郡人莫曉。一夕卒至洞口,石忽裂,有人引之入。後卒出,雲中有洞府豁然。宋皇甫斌書「水濂真洞」 四字,刻於石。

鳳凰池 在塗山門內。世傳有鳳凰止於此,因名。

鳳井   、龍井 俱在開元寺內。宋人於井欄上刻蛟龍形,今唯片石存焉。

臨淮縣

惠子窯 在縣治西南三里許。相傳惠子遊濠上時居於此,故名。按:《府志》亦載「有惠子窯。」 毘盧閣, 在廣教寺山門內,因故鐘樓臺基建。中有《釋氏輪藏》,今廢。

《龍鳳磚 》開元寺內。南唐主李昇微時,嘗寓寺中,故寺有「潛龍殿」 而磚存。

金井 在會仙觀前奕壇之側。昔人有「白石分金井」 之句,曾刻井旁石上。

文昌樓 在清流門上

魁星樓 在鐘樓臺上

懷遠縣

古當塗城 在縣東南三里塗山北麓。漢縣,屬九江郡。莽曰「塗山聚。」 後齊改曰馬頭,置郡曰「荊山。」 隋開皇初,改縣曰塗山。郡廢,縣亦尋廢。今城故址為淮河。

龍亢城 俗名柴王城,在縣西七十里。漢縣,屬沛郡。晉屬譙郡。後齊置龍亢郡,即此城也。唐武德四年,析夏丘置龍亢,貞觀八年省。《廣記》云:「在亳州。」 今地屬懷遠。

考城 在縣南五十里,即漢考城縣也。今遺址存。

馬頭城 在縣南四十里。梁置馬頭郡,刺史劉公茂所築。北齊改為馬頭縣。隋開皇初廢。有遺址存。

拖城 在東北十五里。古渦口城也。《方輿勝覽》云:「去鍾離九十里。」 唐李正己反,濠州刺史張萬福馳至渦口,悉發江淮進奉船,相銜以進,淄青將士倚岸睥睨不敢動,即此。

荊山堰 在縣南。荊、塗二山對峙。《淮水經》中:「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求堰水以灌壽陽,帝遂發徐、揚丁夫及戰士,合一十萬築之」 ,令

太子左衛率康絢督工。十四年堰成。《寰宇記》云:「荊山堰在鍾離縣西八十三里,周迴二百十步。天監中與浮山堰同築。漢袁術亦嘗築堰於此。」 卞和洞 ,即抱璞巖也。巨石橫架其中,可容十數人。

「啟母」 石 ,在禹廟西,如老嫗形。

聖水亭 在禹廟前。有泉澄瑩,大旱不涸,迎取祈雨,輒應。元人建亭其上,有《碑記》存。

定遠縣

古曲陽城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秦曲陽縣,漢因之。莽改為「延平亭。」 後齊為曲陽縣,尋廢。今其地界壽州。

古陰陵城 ,即漢兵追項羽失道之所。《括地誌》云:「陰陵故城在濠州定遠西北六十里,今在鏌鋣山南,故址存周二里。」 漢縣,屬九江郡。莽曰陰陵。晉屬淮南郡。

東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漢縣。莽曰武城。《東漢·滕撫傳》,「陰陵人徐鳳反,攻燒東城」 ,是也。《元和郡縣志》以為項羽敗走東城,即此。

馬丘城 ,一名藍柵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地名孫家灣。《漢書》云:「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此」 ,即此地也。

閭城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後魏太武南征時築,北齊天保二年廢。

柴王城 ,在縣東北七十里大橫山上。累石為牆,周圍三里,有四門。

漆園 《濠梁志》云:「在縣東六十里,周二百步。相傳莊周為吏之所,唐弘道間,敕以為觀。」 《太平寰宇記》:「漆園方三百步,唐天寶時,尚存漆樹三十餘株,後被野火燒其樹,今為隴畝矣。」 《蒙城志》云:「縣東北有漆園。」 未知孰是,姑兩存之。

藕塘 距縣六十里。《宋史》:「紹興六年九月,偽齊劉豫遣子劉麟、姪劉猊分道寇淮西,都督張浚使楊沂中等帥師禦之。猊以眾數萬過定遠,欲趨宣化以犯建康。沂中至藕塘與猊戰,猊眾大敗。」 即此地。

「三老亭 」 ,在縣西北七十里,即槎枒寺。東「對池」 亭 ,在縣西北七十里,即槎枒寺白蓮池也。

鵲甫亭 《鵲甫谿》水西北流經此亭下,今廢。浮光亭 在縣治內,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范芝於址內建,改曰「後樂亭」 ,今廢。

「同愛」 亭 在城北臨濠上。

鷺鷥亭 在縣西南二十里。

義臺 縣東二十里。五代時有梅氏居此,聚宗族甚盛,鳴鼓會食。南唐主築義臺以表之。判虎臺 縣治後。宋包拯為令時,有虎傷人,拯移牒於神,虎自赴縣,擊於臺前石,判之。臺石俱存。知縣高璧人刻「判虎臺」 三字於石。

釣魚臺 在縣西北二十五裏白茅山麓,今荒蕪。

韭山洞 在韭山下。《濠梁志》云:「洞水長流不絕,其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

楚泉 ,在縣西六十里。

漢泉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楚泉。二泉並行,自南而西,合流入洛,達於淮。呂文靖《詩》云:「地與分雙派,天方鬥二雄。」

五河縣

故軍城 在縣北二里澮河北岸,古安淮軍城也。今遺址存。

小屯城 在縣西南六里。舊傳宋軍屯此以禦元師,俗稱「小城坪上。」

大屯城 在縣南七里。亦宋軍所屯以禦元兵者。內有烏眼井,淵深莫測,俗稱「大城坪。」 上曹公城 ,在縣南六十里。明曹國公李楨避兵淮西時所築,遺址尚存。

舊城 在澮河南岸,舊址湮沒。金剛山乃其南門,鄉人曾於山畔掘得砲石數百枚,堅完如故。漢王臺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傳漢高祖敗楚時築之,以駐騎兵也。遺址存。

耿公臺 :在縣治東北三百二十七步。泗國耿武莊公所築,遺址尚存。

李制使柵 在縣東二里。南宋咸淳五年,兩淮制置使李廷芝所立,石基尚存,橫跨河口,水涸始見。

馬藏港 在縣東北二十里。舊傳,漢高祖睢水之敗,為丁公所迫,奔匿井中,馬自藏於東港。兵過馬出,以韁垂井,高祖得攀援而出。故名其港曰「馬藏」 ,名其井曰「垂韁。」

古鐵橋 在縣治東南二里,淮河中流,水涸方

見兩旁有鐵柱

虹縣

廢夏丘縣 漢縣也。後齊復置。後周改曰晉陵。開皇中,復曰夏丘。

霸王城 ,在縣南二十里,廢。

潼城 在縣東北七十里。漢僮縣,屬臨淮郡。莽曰成信。東漢為侯國,屬下邳國。晉潼縣屬下邳郡。後齊置潼州。後周改宋州。《漢書》作「僮」 ,《隋書》作「潼。」 按地以水得名,當作「潼。」

羊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為古虹州,城陷為湖。南有高阜,霧露中人猶見城郭樓臺之狀,或疑即相城,相訛作「羊。」

《隋堤 》煬帝導汴水。此汴河堤也。隋築之,故名。漢王臺 ,在縣南三十里,遺址荒蕪。

看花臺 在縣南一里許。古時臺側多花木,今蕪廢。

「秦橋山」 石 山產美石,宋都汴時,採石於此。今城東陡門地方為昔日磨石場,遺有石屑。壽州

廢陳留郡 在故安豐縣東北五里。梁置郡縣。隋開皇中廢郡,改縣曰潁陽。唐貞觀元年,省入汝陰。

廢壽春縣 在州西四十里。漢為九江郡治。晉、隋為淮南郡治。內有楚王祭淮壇。《六典》云:「安豐軍,古壽春也,其城築自楚考烈王。」 《文獻通考》云:「羅城為楚考烈王築,子城即宋武帝所築。」 安豐城 ,在州南六十里。漢屬六安國。東漢屬廬江郡。隋屬淮南郡。今為安豐鄉。

劉關二城 在西正陽,與潁州接界。《潁州志》云:「漢末,先主依袁氏於壽春,先主城淮東,關公城淮西,以屯軍。」 今關城唯半存耳。按《元史》:「至元九年,董文炳築兩城於正陽,以遏宋兵。十年,宋將來爭,霖雨淮漲,舟師薄城,文炳病創,子士選拒卻之,城遂完。」 即此二城也。後人訛為劉關之所築。

張飛城 ,在正陽東南四里。

西曲陽城 ,在州東北八十里。漢縣,屬九江郡。晉屬淮南郡,齊時廢。

青岡城 在州西二十五里。晉謝元等禦秦軍時築,今遺址存。

壽昌城 在八公山東南。梁帝堰淮水以灌壽陽,水勢日增。元魏揚州刺史李崇於八公山之東南,更築一城,以備大水,州人號曰壽昌城。硤石城 ,《通典》云:「梁大同中,於硤石山築城拒東魏。」 按《北史》,魏孝明時,梁遣遊擊將軍趙祖悅襲據西硤石,更築外城,逼徙緣淮之人於城內。《唐紀》:「武德七年,討偽宋輔公祐、李世勣」 ,步卒渡淮,拔壽陽,次硤石,即此。

下蔡城 ,在州北三十里。古州來也。梁置汴郡,大業初改縣。唐武德四年,置渦州。周顯德三年,分遣丁夫數萬城下蔡。四年,徙壽州於下蔡。今廢,改為鎮。

相國城 ,《南史》「陳大建五年,吳明徹攻壽陽,齊遣王琳拒守,明徹乘夜攻之,中宵而潰,齊軍退據相國城及金城。」

花苑城 ,在下蔡河東南五里,遺址存。

棟城 在下蔡城西北

安城 在州南安豐塘。梁裴邃攻壽陽,至安豐城,克之,即此。

魚林城 ,在安豐塘之側,下鴛鴦門水至此六十里。

鬥雞城 ,在州西南三十里。

鼓樓 在州治前

鐘樓 在州治前

讀書樓 在州南「隱賢鎮。」 唐董、李二賢所居之地,基址猶存。

春申臺 在州東北隅。相傳楚春申君黃歇所築,今遺址存。

鳳凰臺 在南門外。相傳嘗有鳳凰至此。鬥雞臺 ,在州西南三十里,俗傳楚王嘗鬥雞於此。

米家臺 在正陽西,相傳米芾所築。

晝涼亭 在州北五里。下有石屋金梭堆,有寨,有井,有祠,今廢。

《環漪》亭 :在安豐塘內,知州栗永祿建。

豐慶亭 在芍陂上。以陂田水利,垣場豐稔,故名。今廢。

小史堞 ,《方輿勝覽》云:「在安豐,魏武帝遣小史何友憲開,因以為名。」

芍陂 在安豐,即楚相孫叔敖所作「期思陂。」 漢王景、魏劉馥、鄧艾、晉劉頌、齊垣崇祖、宋劉義欣

隋趙軌皆嘗修治。《水經注》:東北逕芍亭下,東集而為湖,故謂之芍陂。魏王凌與張休文戰於芍陂,即此。

淝水堰 《南史》齊建元二年,後魏遣大將宋玉、劉昶攻壽陽,刺史垣崇祖欲治外城,堰淝水以自固,皆曰:「自有淝水,未嘗堰也。」 崇祖曰:「守墩築堰,禦敵要策。」 乃於城西北堰、淝水堰北築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魏人蟻附攻小城,崇祖令決堰,水眾漂墮塹中,魏師退走。

永樂渠 《唐·地理志》:「壽州安豐東北十里有永樂渠,溉高原田。廣德二年,宰相元載置。大曆十三年廢。」

飲馬池 ,在州東南百里。相傳英布飲馬於此。留犢池 ,在州西南隅。漢時苗來令壽春,駕一牛,後生一犢。逮去任,乃曰:「此淮南所生。」 留之而去。

金梭堆 ,在州東十里。俗傳淮南王遺金於此,人多於雨後得之,可療疾。

「狀元」 坊 為宋狀元焦炳炎立。

《正陽浮梁 》周世宗顯德二年,李穀為浮梁,自正陽濟淮。

下蔡浮梁 周世宗顯德三年,親征淮南,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諸軍圍壽州,徙正陽浮梁於下蔡鎮。二月,下蔡浮梁成,帝自往視之。張永德屯下蔡,唐將李仁肇等援壽春,永德與戰,仁肇以船實薪芻,因風縱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風回,唐兵敗退。永德為鐵綆千餘尺,距浮梁十餘步,橫絕淮流,繫以巨木,由是唐兵不敢前。珍珠泉 在城北三里。世傳淮南王煉丹之所,旱時不竭,聞人聲則泉迸如珠。一名「咄泉。」 《行色詩石刻 》在故安豐縣。宋待制司馬池嘗監安豐酒稅,作《行色詩》。後孫宏知安豐事,遂刻於石。張文潛為之記。

白塔 在下蔡東南淮山上。

霍丘縣

蓼城 ,按《文獻通考》在安豐縣。《通志略》云:「蓼,壽州霍丘縣。虞夏之際以封皋陶」

紂王城 ,在縣南二十里,址高丈餘。

箕子城 在開順鎮

廢雩婁縣 在縣西南八十里。《春秋》「楚人侵吳,及雩婁」 ,即此。漢為縣,屬廬江郡。

廢松滋縣 ,在縣西南三十里高家埠。隋淮南人袁甫好學有材辯。謁中鎮軍何最,自言能為劇邑。最曰:「唯欲宰邑,不為臺閣職耶?」 甫曰:「人各有能有不能。黃霸馳名州郡,而損名京邑。廷尉之才,不為三公,自昔然也。」 最善之,除松滋令。即此地。

九仙臼 開順九仙山有石臼九,相傳搗藥處。九仙即淮王及八公也。

羊市 在縣東北七十里。宋紹興六年,劉光世遣王繼、酈瓊三敗齊師劉豫於霍丘,即此。《牛口埠集 》唐太宗追竇建德於此,今廢。摘星樓 在縣東三十里紂王城南,土臺高丈餘。今遺址存。

看花臺 在縣西北隅。相傳乃霍王看花處,與鶴臺、焦臺並峙,為一邑名勝。今廢。

釣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龍池,張龍公釣此。義城臺 ,在縣東北三十里,即義城縣址。水門臺 ,在大業陂東南,皋陶墓上,建華嚴寺。乳香臺 ,在縣南二百里,產乳香,因名。

望仙臺 ,在縣南二百里。

文塔 在縣西五十里

三塘塔 在縣東南四十里。

蒙城縣

舊城 ,在縣北三十里。相傳為舊蒙城,《圖經》所謂「梁國蒙城」 址也。

漆園城 ,在縣東北三里。莊子為吏於此。王安石《題蒙清燕堂詩》云:「民有莊周後世風。」 按:《莊子》係宋之蒙人,漢屬梁國,今蒙城乃漢之山桑縣也。

山桑城 ,在縣北三十六里。漢縣,屬沛郡。東漢屬汝南郡。晉、隋屬譙郡。今城內有亭基,高峻若陵阜。

檀城 ,在縣北三十里。山阜高峻,內外羅城,按《路史》「北蒙」 ,即此也。中有檀王墓。

清燕堂 即縣治後堂也,宋時建。

子牙釣臺 ,在縣西南三十里。《呂望集》。

莊子臺 舊址在城北隅,蘇子瞻有記,因沒於水。知縣吳一鸞復建祠,築臺於東門外。

曹操演武臺 ,在城東半里許,俗呼為「曹操塚。」 豫章王行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晉建。或雲即

禮城是也

沱澗 在縣西四十里。梁大通元年,領軍將軍曹仲宗伐渦陽,魏遣常山王元昭等來援,前軍至沱澗,即此。

泗州

古故城 在州東北八十里。相傳為徐偃王所築,有遺址存。

廢皇城 ,在故城北里許。相傳偃王時築,蓋離宮也。

香城 ,亦在故城北里許。相傳偃王夫人禱祀之處。

魯家城 ,在臨淮鎮旁。相傳為魯肅舊居,今有魯姓世居其內。

淮陽城 ,在故徐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晉安帝義熙中置郡。

角城 晉義熙中置。城臨泗水,南近淮水。義城 ,在州西北四十里。晉置縣,今有義城廟。或雲即今管公店地。

巉石城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與浮山相對。梁天監時築,有遺址存。

吳城 在徐城北三十里,陳將吳明徹建,即高平郡,隋廢。今土人呼為「城兒頭。」

半城 ,在州北九十里。南北朝置,有遺址存。拖城 ,在州北三十里,今不存。

徐城 在州北五十里。唐時置。宋廢為徐城鎮。今稱「徐城廟。」

唐臨淮縣治 ,在州城內汴泗橋西。

宋臨淮縣治 ,初即唐縣治。景德三年,移州治北六十里徐城驛。今有城隍廟,稱「臨淮鎮。」 淮平縣治 。金元所置。泗州附郭。

古青陽寨 ,即青陽鎮,金、元間鄉民團練避兵處。

雁門關 徐王建國,關口代設巡司,明永樂時廢。今盡沒於水。

斗門 在州北九十里。安湖、影塔湖二湖之水蓄洩處也。蓋前代興水利以灌田所築。

黃金堤 在東門外一里許。

分金店 在州西三十里,即管公店。相傳「管鮑分金」 處。

隋離宮 在青陽鎮西二十里,煬帝所建,今遺址尚存。

四照堂 在舊州治後圃。宋守朱表臣建,梅聖俞有「記。」 後改衛治為旗纛廟,今廢。

金蘭堂 即舊州治後堂。金時建,後改「衛治後堂。」

韓信壇 在州東七里。信嘗屯兵於此,久廢戒壇 。唐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上生日,請於泗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許之。於是四方輻輳,累貲鉅萬,浙西觀察使李德裕上言罷之。鼓角樓 在衛前,久廢,遺址尚在。

鐘樓 在大聖寺。相傳鐘從淮水中浮,至今樓亦水漫傾圮,而鐘非故物矣。

壯觀樓 在東門外小教場。明嘉靖年間建,今廢。

釣魚臺 在州北四十里,相傳古隱者釣處。樓亭 在故徐國東北,相傳即古婁林。

奎埜亭 即今「老君堂。」 宋守朱表臣建,梅聖俞有詩。亭久廢。

先春亭 在城上東北隅。宋張守建。梅聖俞有詩,歐陽修有記,唯碑尚存。

思邵亭 在城外。宋張守建,為勞送之所。消愁亭 在唐、宋舊倉基上。明成化中,州守言芳建,今久廢。

禹思亭 在北門外堤上。明萬曆中,巡按邵陞建,今圮廢。

《紀水碣 》,「元大德韓居仁記。」

盱眙縣

東陽城 ,在縣東北八十里。舊秦縣。陳嬰為東陽令,即此。

《漢王城 》,漢高祖屯兵處。

霸王城 ,世傳楚項羽屯兵處。

小兒城 ,項羽立。楚懷王孫心於此,三城相連,俱在縣東北三十里。

三城 在舊縣西七十里,今為三城湖。每起霧,常見樓閣。

淮陵城 在縣西南八十里。漢縣,今淮陵鄉是。睢陵城 ,漢縣。陳曰睢陵,後周改曰招義。隋大業初,改曰化明。唐武德二年,又析化明置睢陵。三年,更化明曰招義。四年,省睢陵。此城即唐析置之縣也。

公路城 在縣東。袁術所築,今廢。

濟陰城 在縣西五十里。唐初置濟陰縣,即此。龜山城 ,在縣東北三十里。宋文帝遣將拒魏太武,築城於此。今廢。遺址存。

浮山堰 按《南史》,「梁武帝天監中,用魏降人王足計,欲阻淮水以灌壽陽。發徐揚丁夫及戰士二十萬人作堰,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築土,將合復決。或謂淮多蛟龍,能乘風雨壞堤岸,其性惡鐵。於是引東西冶鐵器數千萬斤沉之,猶不能合。乃伐樹為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堰始成。」 既而淮水暴漲,堰決奔流,其聲若雷,聞三十里,死者數十萬人。

都梁宮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都梁山。隋大業初建,煬帝巡幸所置,今廢。

水晶營 在縣東南十里之外,延亙數十里,相傳為隋煬陸地行舟故道。

翠屏堂 在玻璃門外。宋陸游《記》云:「方國家承平時,邊鄙遊觀,有雅歌之堂,萬柳之亭,而翠屏之盛,又非雅歌萬柳之可及也。」 今廢。

清淮堂 在縣治西,取蔣穎叔「《綠埜》有佳氣,清淮無點塵」 之句而名。今廢。

雲山堂 在縣治北。盱眙守霍箎創,取東坡「雲山遶淮甸」 之句以名之。今廢。

同樂樓 在舊軍治,又有「淮山樓」 ,皆宋時建,久廢。

八仙臺 在縣東三里。上有八仙坐石,下有溪流,名「洗腸池。」 坐處有石棋枰,舊蹟尚存。為十景之一。米芾有詩。

起秀亭 在縣西玻璃泉上。舊名會景亭,後曰「參雲」 ,曰「覽秀。」 郡守王渥易名「起秀」 ,蓋取東南之秀實起於此。面對汴口,下瞰城郭。亭後石壁峭列,為宋元游觀之會,題詠最富。

浮空亭 在浮山頂。宋時建。取蘇子瞻詩「乾坤浮水水浮空」 句。今廢。

繡谷亭 「在舊崇福寺」 ,今廢。

《玻璃泉亭 》作亭以覆泉,為十景之一。

《杏花園 》在瑞巖下,為十景之一,今儒學基是也。

「杏花巖 」 ,在崇福寺後,蔣穎叔名之,陳述古諸賢皆有題名。

秀巖 在玻璃泉上。有石刻字並唐人題名。《第一山碑 》。縣堂東壁米元章行書三大字,徑一尺五寸。其陰三行書「第一山」 ,徑可五寸。旁小行書「第一山」 詩兩行。明崇禎年間燬於兵火。聖母井 在縣東北三十里下龜山寺後,即大禹鎖水怪處也。俗傳僧伽降水母於此,又曰「支祁井。」

聖水 ,在縣東六十里。故老傳雲,「漢兵至此,無水。」 帝禱於山,掘之,水湧出。

玻璃泉 :在第一山下。多游詠。

紅羅幛 ,水名,在縣西七十里。明太祖生時,於此中取水澡浴,忽有紅羅一幅浮來,取以為襁褓。取水之處,方圍數尺,水光常如映霞。其水底溪毛如縷如絲,非藻非荇,後人名此水為「紅羅幛」 也。

天長縣

銅城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傳吳王濞所築於此鑄錢,今無遺址,唯岡上居民稠密,磚井甚多。

土城 ,在東城外,市三面皆有遺址。

「關城 」 ,在東土城外一里,南城外二里,皆修築,形勝所係。

月城 在關城東

石樑城 ,在縣西三十里。後周所築,遺址存焉。今俗呼「古城。」

三阿 在東北高郵、天長之界。《宋書》「謝元破秦句難於三阿。」 王幼學《集覽》謂「今高郵北阿鎮是。」 在晉為三阿,唐為下阿,徐敬業屯兵下阿,即此地,去城門鄉不遠。

城門鄉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志》謂漢高帝於高郵三阿東立城郭,置廣陵縣,即此。今設巡檢司。

樂樂堤 在縣北十里。舊《志》稱煬帝遊邗溝西下,至此宴樂而名。今呼「雁落墩。」

望夫臺 在縣西南三里。相傳有女子望夫不歸,立化為石。

《牛搏虎碑》亭 在西郊外嶽廟之東,知縣王斛立,府同知錢梗記。今廢,碑移於廟。

《得雨碑 》在城隍廟。明萬曆二十年,黎文煇為禱雨立。

鮑家寨 在縣南五十里。

顏家寨 在縣西四十里。舊《志》謂:「二寨皆宋高」

宗時所築。以禦金。或雲「理宗時天長民立十六砦。以避李全之亂。」 此其二也。

朱壽昌故里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大瓦屋 》明太祖車駕幸橫冶山,居民張童倪朝見,命有司賜「瓦屋三間。」

宿州

相城 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下。漢沛郡治相,今為相城鄉。《東漢志》註云:「相故城在符離縣西北。」 古碑云:「相故城蓋帝顓頊之所築也。」

符離城 ,在州北二十里。秦置。宋李顯忠復宿州,以縱部曲致敗,即此地。

陽城 ,在州南。秦縣,陳勝生於此。

蘄縣城 在州南四十里。秦置。漢屬沛郡。晉屬譙郡。隋大業間,屬彭城郡。唐屬宿州。顯慶元年,省穀陽入蘄。《漢書》:「陳勝起兵於蘄大澤鄉」 ,即此地。

臨渙城 在州南九十里。本漢銍縣,屬沛郡。晉屬譙郡。梁改臨渙郡。唐以臨渙隸亳州。宋隸徐州。南渡後,縣廢。今為渙陽鄉。

菑丘城 ,在州東北六十里。

新城 在州北境,即宋、齊所置睢陽郡。

竹邑縣 《括地誌》曰:「即符離。」 漢竹邑、符離並屬沛郡,晉並屬沛國。本二縣,隋省竹邑入符離也。亳社 在相山翠微,周武王頒殷社於諸侯,以為鑒戒。宋共公都相,因置亳社。

隋堤 在州城東南。隋煬帝欲觀揚州瓊花,自汴開河,經宿與靈璧至泗,長一千三百里,以便舟楫。兩旁築堤種柳,工未竟而祚移今,其堤尚名「隋。」 明萬曆二十九年,知州馬獻圖以黃水時浸城址,乃於城北東西接隋堤,築護城新堤數里。今與隋堤不復辨今古。

鄭陂 漢鄭渾為沛太守,於蕭相界上興陂堰之利,沛人頌之,以太守姓名陂,志不忘也。即今梧桐山下陂是。

國府園黃堂基 在相北城,即伯姬焚死處。劉真簡故里 在相城澤門內。六朝劉子珪推當世大儒,比古之曹、鄭,諡曰「真簡」 ,此蓋其梓里也。

《薛長卿傳》:「《魯詩》處 在相城內中元寺。」 漢長卿初以《魯詩》授龔勝,龔舍後以御史大夫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為榮,懸其安車,傳子孫。今寺後有碑。

桓君山藏書處 漢成帝以桓譚藏書多待詔門下,時謠曰:「挾桓君山之書,富於猗頓之財。」 今藕花墅即其藏書遺址,後人立石識之。

「惠義堂 」 即州治之後堂。元廉訪僉事金元素有詩刻壁上。

文山書院 元監郡木撒飛《德政記》云:「主領四學,尢所盡心,以文山書院久廢,延師儒,設弟子員,以起東齋。」 今廢。

石屋 在相山後背石壁上佛像天然,下有石井。

望仙樓 在州治北閔子鄉打鼓山。元廣平守,郡人劉湛建。

扶疏亭 在州治後北城上。東坡守徐嘗遺《墨竹》一本於宿,宿人鐫石,構亭貯之。元季燬於兵,明弘治初,州守曾顯庸修復之,得殘碑二塊,亦貯於亭。

曬書臺 在閔子鄉閔子墓側,子騫曾曬書於此。

籌河臺 在符離北岸。明工部侍郎白昂、郎中婁性督理河務,相籌於此,故名。

「漢《三百有五碑 》」 ,在相祠內。

宋宣和《封崇惠侯敕 》二碣俱在相祠內,漢作八分體,宋作中書體,鐵畫銀鉤,堪為字法模楷。靈璧縣。

洨侯國 故城在縣南。漢洨侯國。東漢為洨縣。應劭曰:「洨水所出,南入淮。」

潼城郡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東魏置臨潼郡,後齊改潼郡。梁置潼州,後齊改睢州,尋廢入潼郡。隋開皇初廢郡。

固賢城 ,在縣北七十里。舊傳為晉錮欒盈之地,後去《金》作「固。」

霸王城 ,境內凡三座,皆項羽所築屯軍之壘也。一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在城北七十二里,一在城西北七十五里。

古城 ,在城西北一百里。

垓下 本漢洨縣。《漢書》「洨有垓下聚汝漢。」 莽曰育成。按《文獻通考》:垓下在虹縣西五十里,今即濠城也。項羽至垓下,兵少食盡,漢兵圍數重。羽夜聞四面皆楚歌,大驚,悲歌泣下,乘駿馬與壯

考證

士八百餘人,潰圍走出,蓋此地也。

隋堤 在縣西,煬帝築。

張氏園亭 在古汴之陽,宋蘇子瞻有《記》。曬書臺 在縣西北張山上,相傳為子貢曬書處。

莊子臺 在潼山,相傳莊周嘗修道於此,至今莊姓尚多。

望荊臺 昔有荊山人宦於此,思親,築臺,臺上有樓,登而望之,今唯土塊斷碑存焉。

吹簫臺 又名「散楚臺」 ,在縣西北七十里《三村集》西,與霸王城相近。

曹老營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相傳曹操嘗屯營於此。

樓子莊 在縣西三十里。宋高宗時,淮西宣撫使張俊敗敵人於樓子莊,即此。

戚夫人故里 在縣北七十里小河南,即漢高祖姬,今名戚家灣,其地尚多戚姓。

垂韁井 在城北七十里山窩中。漢以睢水之敗,為丁公追急,墮井中。其所乘馬垂韁引出,故名。

倒水井 陳畽山西口,倒向於外,泉自流出,亦一奇觀。

潁州

廢沈丘縣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故沈子國,今沈亭是也,屬汝南郡。後縣廢,以沈丘屬潁州。後省沈丘入汝陰。神龍二年,復置。宋因之。元末兵廢,有《城隍廟碑》,在故城中。

廢平輿縣 ,在州南一百里。隋大業初,改新蔡置。唐貞觀元年,省平輿入新蔡。天授二年,復置。宋因之。元未兵廢。今土城尚存,東南隅有斷碑,剝落莫辨,俗呼為「遠城。」

廢鮦陽縣 ,在州西二百一十里,唐廢。按《輿地誌》,沈子國西有鮦陽郡。漢光武封戚里陰慶為為鮦陽侯,故郵亭,慶府第也。

廢永安縣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汝水北岸。唐會昌中,置縣,屬信州。五季廢。今市井具存。北行三里有縣治子城。

郪丘城 在州東五里。有土阜,屹然高大,疑古郪丘也。《漢志》:新郪縣屬汝南郡。應劭曰:「秦伐魏,取郪丘,即此。」 莽曰新延。俗呼為潁陽城。

相讓城 在州東二里。楚王嘗避暑於此。細陽城 ,在州西北四十里。漢縣,屬汝南郡。莽曰「樂慶。」 故城在茨河鋪西三里。

任城 ,在州北。陳將任忠於潁水北岸三里築此城,以圍汝陰。

清丘城 在州東五十六里潁河北岸。梁曰許昌,改置潁州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名,屬汝陰郡。唐貞觀元年,省入汝陰,即今北趙寺基。俗呼清丘村。

黃城 ,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

古城 凡二:一在州東南椒陂鎮,一在州西陽橋下流。

東城

西城 在州北七十里,五樟林,兩城相去三十里。舊傳唐置府兵,築城屯兵。

才城 ,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有二土城,東西相去二三里,土人呼為「東才城。」 西才城,東魏置財州,後齊廢。

唐屯城 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龍項灣東。相傳南唐劉仁瞻築。

地理城 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汝水北,今寺基故城隍廟也。元至正辛卯,劉福通作亂,兵廢。包家寨 ,在州西六十三里,鄉民聚此以應劉錡。

西湖書院 宋皇祐元年,歐陽公知潁樂西湖勝地,因建。

會老堂 在西湖書院之旁。蔡寬夫《詩話》云:「歐陽文忠公與趙康靖公概同在政府,相得歡甚。後熙寧中,相繼謝事歸。康靖一日單車過之,年幾八十矣,留劇飲逾月日,縱遊汝陰而後返。文忠因賦詩榜其遊從之地為『會老堂』。」

六一堂 歐陽公致政歸潁,作六一堂於西湖書院旁,卒老於潁。

聚星堂 在舊州治內。歐陽公守潁日,呂正獻公為倅,歐陽與為講學友。一時遊從者如劉攽、王回輩,皆名流,故以「聚星」 名堂。

去思堂 宋晏元獻公守潁日,作室北渚之北,臨西溪,以為出祖之所。初名清漣閣,既代,民不能忘,更名「去思。」 晏嘗手植雙柳於閣前,後歐陽修為守,雙柳成陰,遂重建亭,更名「雙柳。」 有詩。沈亭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廢沈子國城東五

里秦時高士沈郢建為遊息之所。今為「預備倉」 基。

清潁亭 晏公守潁,建亭西湖上,俯瞷潁水。「葵亭 」 ,呂正獻公倅潁日,作亭後圃,有《葵亭集》。「竹間亭 」 ,蘇文忠公守潁時作,有詩。

《擇勝亭 》蘇東坡守潁日,以帷幕蔽後園池上,暇日出遊,挈以自隨。會意處,輒張亭布席,觴詠終日。

艾亭 ,在州南一百七十里,近汝河。

相讓臺 在州東二里。《楚史拾遺》:「楚莊王欲立層臺於寢丘,大臣諫而死者七十二人。其後寢人諸御諫,而王納其言,解層臺,罷民役,名其臺曰相讓」 ,今嶽廟基是。

水臺 在州南一百里。地名「水臺灣。」 淮河至此漸闊。相傳楚平王所築,以觀競渡。

釣魚臺 在州東七十里潁水北岸。漢末,袁宏避亂汝陰,遊釣河濱。

賀勝臺 在州北十里潁水南岸。宋東京留守劉錡戰勝有功,守臣陳規犒軍於此,故名夬臺 。在州西四十五里。舊《志》謂「宋岳雲駐兵於此,援順昌。」

乳香臺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有遺址存。金雞樓 在東南角上。「相傳城中蜈蚣傷人,古時用金鑄雞首埋此以厭之。明洪武中,指揮李勝建樓於此,因名。」

焦館 在州治西南隅水池上。呂希純守郡日建。

青揚館 在州西一百四十五里沈丘之南。相傳漢光武討王尋,嘗駐兵於此。

清河 在州城之南。相傳楚靈王自水臺西開通商渠,抵鬍子城。五代時,王祚為潁州刺史疏導,更名「清河。」 今湮塞。

黃連渡 ,宋劉錡募死士毒上流以困敵兵在此。

《畢卓池 》,在州西鮦陽城內,方十畝,今半湮。《潁上縣》

慎縣城 在縣西北。漢縣,屬汝陽郡。晉屬汝陰郡。隋、唐並屬廬江郡。舊《志》雲故黎邑也。

武陰城 ,在縣東南八十里正陽鄉兩河口。俗傳「張飛城。」

舊縣城 在縣北十二里,臨沙河,基址猶存。段家城 ,在縣西北六十里,段靈君所築。洪城 ,在縣東三十里,不知何代築,基址存。潁尾 ,在縣東,下蔡西。《左傳》:「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

甘羅鄉 有《甘羅》舊址,存張龍公家亦於此。關洲村 張龍公夫人石氏家於此。

管谷 ,在縣北二十五里。管仲家於此。

文地 ,在縣北二十五里。俗傳孔子過楚,楚狂接輿處。

舊學廢址 在城外南關,元末毀。

王姑臺 在縣南八里。柳谿中,元比丘尼王其姑結庵於此。

焦氏臺 在縣東十里。元人焦氏所築,張龍公釣處。

陽臺 ,在縣北十二里陽臺店。舊有寺,今廢。靈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廟臺 在縣南十五里,臨沙河。

《潁亭 》潁水之濱,元遺山有題,今廢。

綠波亭 屠隆築東門河堤,建亭其上,今廢。龍池 在縣西四十里淮潤鄉,張公九子蛻骨化龍處,與霍丘接壤,故《縣志》各載。

蘭亭敘《黃庭經》石刻 先年民間於舊學基內掘井得石,洗視,乃晉王羲之「《蘭亭敘》《黃庭經》」 二刻,久藏縣庫,摹搨殆無虛日。明末碎毀無存。太和縣。

潁陽城 ,在縣東北三里。隋時縣治。

信陽城 ,在縣西北六十里,周四里許。

宋王城 ,在縣北七十里。重城盤迴,門堂基址,隱隱可見。漢光武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都此。

舊縣 在縣西北八里,即今之《舊縣集》,宋時為泰和縣故址。元至正年間,為河決所衝。

亳州

廢城父縣 在州東南七十里大吉鄉。漢縣,屬沛國。東漢屬汝南郡。劉宋置縣,曰浚儀。隋開皇十八年,改城父。唐復省城父入譙。今為城父村。錙城 ,《廣輿記》云:「在亳州。」

梅城 在州西南四十里。今名《梅城集》。

桑林 ,在湯陵西二里,成湯求雨之所。

《桐宮 》,在湯陵東,今名「大覺寺。」

考證

流星園 在州東天靜宮南。《碑》云:「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誕生。」 即此。舊有聖母殿,遺址尚存。常樂園 在考功墓後,薛蕙所居,舊名退居,明知州馬郢改曰常樂。

譙令谷 在州北三十里。魏武帝至譙,令軍士築之。有《譙令碑》,今廢。

魏武帝故宅 舊《志》在城內,改建玉清萬壽宮。明更為察院,今為按察司。

「汝南王故宅 」 ,在城內西街之北,元「汝南忠武王張柔宅。」

大饗堂 ,魏文帝南征軍次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立碑,曹植文,梁鵠、鍾繇書,篆曰《大饗碑》。時稱三絕。

澄碧堂 宋宇文虛中知州時建。歲旱,虛中禱而得雨,嘗宴於此堂。

譙望樓 魏武帝建

鼓樓 在城上北門左。明宣德十年,指揮周廣等創建。

章華臺 ,《筆談》云:「城父縣乾谿側有章華臺故基。」

讀書臺 察院前,相傳曹操所築。冬夏讀書,基址猶存。

東西二臺 在州東一里許,曹操「觀稼臺」 是也。八角臺 在州東南三里。舊傳曹操所築,嘗大饗軍士於此。

秋風臺 在城內西街之北。又有看花臺在其北。相傳俱元萬戶張柔築,為遊息之所,基存明王臺 ,在州西北一里。《元史》:「至正十五年二月,劉福通等自陽山夾河迎韓林兒,立為帝,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 此臺蓋其即位之壇也。今改為通真觀。

春登臺 在城內。明知州馬郢建。

《瑩心亭 》在常樂園內。

聖水 。唐敬宗時,汴宋觀察使令狐楚言:「亳州聖水,飲者病輒愈。」 宰相裴度判曰:「妖由人興,水不自作。」 命所在禁塞。按李德裕《亳州聖水狀》云:「臣訪聞此水,本因妖僧誕惑,狡計丐錢。數月以來,江南之人,奔走塞路,臣於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絕其根本,終恐無益黎甿。昔吳時有聖水,宋時有聖火,亦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觀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絕妖源。」 從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