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6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六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卷目錄

 饒州府部彙考六

  饒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饒州府部藝文一

  減貢金劄子        宋洪邁

  鄱陽山水記        孫仲益

  餘干昇州記        元李謙

  遊洪崖記        明徐世溥

 饒州府部藝文二

  武陵塘         唐劉長卿

  干越亭           前人

  憶鄱陽舊遊         顧況

  題鄱湖蕭寺         前人

  夜泊鄱江         白居易

  干越亭           張祜

  干越亭           羅隱

  安仁曉行         宋朱熹

  渡鄱湖          明蘇祐

  登芝山感事        李夢陽

  石林小隱         祝世祿

  芝嶠晴雲         葉楚庭

 饒州府部紀事

 饒州府部雜錄

 饒州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八百六十卷

饒州府部彙考六

[編輯]

饒州府古蹟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鄱陽縣附郭。

英布城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布為吳芮婿,使將兵屯此。

廣積舊縣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今名廣晉鄉。晉有廣晉縣,疑吳所置。鮮于琮作亂,殺廣晉令,即此。

武陽舊縣 即武陽鄉,今屬和尚鄉,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漢初置縣,屬豫章郡。

鄱陽舊縣 ,在縣東六十里。漢置,屬豫章郡。城四十八里有觀獵城,今名故縣。漢吳芮初居故縣,後徙今治所。今治所自芮始,故《通典》為吳芮故城。

童敏故城 ,在縣東後山隊,地名「水南。」 隋大業間,兵起,邑人袁贇為長相,保居此。

浩州城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唐武德間,置督軍臺 ,即今浮洲寺。漢吳芮將梅鋗習水戰之所。

金魚池 在南隅。相傳陶侃故居,梁時蕭王恢養魚池。

萬戶府 在西隅,元軍衛。

流杯池 宋范文正公鑿。今千戶所後圃一池,即其故址。

七星井 在舊元妙觀左右。相傳觀基不利州治。范文正公鑿七井,如北斗狀厭之,今皆湮廢。錫泉 在郡治左永福寺內,味清冽。相傳異僧所鑿。今寺僧用其水以和丸,名「脾積丸」 ,治脾甚驗。

延賓坊 在南隅。相傳晉陶侃母故居。

丹井 在城東十七里馬跡山。晉王遙修煉之所,旁有斗壇,又有石盂。宋開禧中,浚井得玉尺,井泉始涸。

雷義宅 在城東北六十里,地名「大雷岡」 宅,墓有井,井中有鐵斧。

雷煥宅 在城東北七十里,地名「小雷岡。」 晉豐城令雷煥居此。

黃金采 《漢地里志》「鄱陽武陽鄉有黃金采。」 顏思古註云:「采者,採取金之處。」 武陽名湮已久,惟里仁鄉傳有穿金塢,疑即此。

玉泉砂井 在荊山村。每陰雨,有雲氣。唐貞觀六年,荊山院欽禪師鑿疑龍居其下。每旱,鄉人請水禱,多應。

勝井 在五十三都官路旁。晉時石敬純道經天旱兵渴,乃拔劍插地,泉水湧出,因號。又名「石井。」

磨刀石 在城東十五里石痕村。山骨生湊水涯。相傳石敬純追殺牛昌,隱經此。

觀魚臺 在蠙州門外。相傳吳芮觀魚於此。清灣 ,鄱江別派,在永平關南岸螺螄洲夾港。隋刺史梁文謙嗜此水,梁廉潔,人思之,故名。鐘潭 ,在四十都。梁大同間,靈鐘寺大鐘鳴徹百里。二年,遣使取於朝,扣之不鳴,遣還,至此遂

考證

沉於潭。復命綆百餘丈,壯士千餘人取之,得出,而綆絕不復舉。

范公松 :在舊州治「慶朔堂」 ,範文公植百株四匝。

「史公柳 」 :在鄱江濱,即今柳林。宋知州史定之植以休息行人,沿江憩者愛之。

西峰井 在四十九都白湖村。相傳西峰禪師出遊,有烏犬隨之,經此,犬不至,插錫杖以候,遂成井,旱禱即應。

學堂 去縣東九十里郭璞山下。世傳吳芮讀書之所。

遐觀臺 在城上

「四望亭 」 舊在郡城上,範文公建,今大廳前最高處是已。

會雲亭 在後山隊路口,元僧月閒建。

瞻儀堂 范仲淹創

識山堂 在舊州治內,望廬山於三百里外,最為楚東絕勝。宋別駕矢性創。

綺霞亭 王十朋建,在舊州治內。

蜀錦亭 在慶朔堂右。范文正公植海棠二株。其後守鄒柯慕文正公立亭,題曰「蜀錦。」

「春香亭  」 、「虛靜亭 」 范仲淹建,在舊州治內。玉芝堂 在舊州治內。「知州唐震死節處。」 宋通判張閣建。

「問鑄堂 」 在永平關監內堂鑄錢處。

秋香亭 ,在城東永平監。宋提點鑄錢使魏兼於廳旁作亭,培菊十數本,故名。范仲淹有賦。魯公亭 在薦福山,有唐歐陽詢所書《薦福寺碑》。顏魯公真卿嘗覆以亭後人因名。范仲淹為守時,有書生獻詩,詩工,苦困窮。仲淹欲摹寺碑千本,使售以自給紙墨具,一夕雷轟其碑後。相傳有雲「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之句。

芝亭 在芝山嶺。唐薛振作郡,神明馭下山生瑞芝六莖,遂作芝亭。後改為三秀亭。今圮。五老亭 ,在芝山嶺。因宋范仲淹詩有「五老夕陽開」 之句,寺僧遂作亭名之。今廢。

鄭公亭 在城北五里。宋鄭日新治政有聲,民建亭於通衢以懷之,今廢。後吳宏遣部下夏升於此置柵,以邀來兵。

野處亭 在城西蠙洲上。宋洪景盧乞歸,御書「野處」 二字,遂作亭,用以為額。今廢。

望戴軒 在元妙觀東址,對薦福寺。宋周伯恭作意在望戴叔倫讀書堂,今廢。

采芹亭 宋時遷學於城東北湖濱,築堤橫亙,建亭其上。宋毛滂有《記》。亭今廢。

新義堂 在城東百里。宋程萬里為參軍,最孝友。里人化之,名其堂《新義》。

「大雅堂 」 《東北關》,《胡氏堂》。

積善堂 :隱翁劉宗玉所居。

高門 :按《縣志》:在今大廳廨正南,出芝山驛,元壬辰塞之。今稱月波門為高門,非。

小東門 按《縣志》:「在城東,出浮洲寺,元末據守者塞之。」

望夫岡 按《縣志》:「陳明與梅氏為姻,未成。梅為魅誘入大穴,明以長緪懸,已入取,梅令先出,明竟沒其中。梅乃誓守,每登山而望,故名。」 今莫詢其處,或曰在故縣渡西,去三十里。

《詩蒙 》按《縣志》:「元魯修學詩,李存先生有朋十人,皆善賦。至正末,罹兵燹,懼其詩漫逸,埏埴為甓瘞芝山中,太史宋濂為之銘。」

餘干縣

古城 在四都

玉亭廢縣 在縣境。唐置玉亭長城,尋省玉亭入長城,又省長城入餘干。

白雲城 在縣治西。相傳隋末林士弘築。茶灶 在冠山右峰。陸羽嘗品「越水為天下第二水」 ,故思居禪寺,鑿石為灶煮茶。

丹爐 ,晉張氳作。元大德總管常福生從方士搜爐下,得藥兩粒,盛以金盒。及家開視,失之。「風雲堂 」 ,朱熹題額,今廢。

山門塘 在孝誠鄉團湖。東晉時有僧廚,地上角出,僧童誤以斧砍見血。眾驚,遣僧石問卜。曰:「龍角現,寺必沉。」 石歸果然。石哀之,自投水中。明日復出,能致晴雨。或雲清秋明月,水底有樓臺之影,鐘鼓之聲。

金鐘坪 在安樂鄉古聖峰東岡。楊吳時,有金鐘湧出七日,一旦風雷大作而去。後有漁者謂在市湖潭,坪上遺跡猶在。

淨蛙塘 在北隅。相傳池多蛙。張真人投符池中,聲遂絕。

龍池 在冠山頂。齊、梁間,有龍蟠池中,至今大旱不竭。

弋陽溪 在縣西後街市。湖水由此逶迤入珠湖,環抱邑治。唐宋以來,人材甲江南。元知州築堤障之,鑿河通西津。

琵琶洲 在縣南。擁沙成洲,狀如琵琶,傳為梁蕭王愷別業。

清湖 去縣南七十里,長廣百步,淵深莫測。其水極清,無源,無支流,灌田數百畝,大旱不竭。至正辛卯,忽黃濁,明年大亂。

三善堂 在縣治內西偏。宋紹興間,沈度有善政,三田無廢土,市無閒居,獄犴無宿繫,民謳歌之,請為堂名,久廢。

干越亭 在縣治東南羊角峰石塘,上瞰琵琶洲。唐初張奇俊建,韋昭以邑名名之。宋楊文公億嘗嘆曰:「長洲茅屋,曲水魚罾,樓閣參差,峰嵐遠近。或白雲,或返照,或殘雪在樹,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誠絕景也。」 今廢。

白雲亭 在白雲城上。山下有石,其狀如鹿。唐興元間,李德裕創。乾符、黃巢兵燬。

乘風亭 在冠山巔,晴明可望匡廬,宋張魏公建。

主山樓 在縣治,宋虛舟建。元烏樞即其址作《溪山亭》。

望湖亭 在洪崖鄉西湖口。

族湖亭 在洪崖鄉。西湖口,有深潭為水患,因奏祭江神,制以金箕、玉斗、烏牛、白羊,特遣禮官致祭,鄱餘合辦。時有老翁曰:「若祭,當就湖之祖族。」 問之,曰:「干越西湖口。」 遂作亭致祭,故名族湖亭。

鑑止軒 在縣治主簿廳後。宋黃庭堅取「《明鑑》止水」 之義詩若干首,刻之軒上。今廢。

樂平縣

彭綺城 在縣東。吳黃武中,鄱陽彭綺築長樂舊縣 ,在銅山鄉長樂水口。唐開元間,建樂平縣,至乾符為寇所燬,惟存城隍故址。排柵城 ,縣治。舊無城郭,立排柵備不虞。山越鎮 ,漢失其馭。吳有江東,拜諸葛恪為將軍,因建邑銀城以鎮之,樂安有邑自此始。翥山寨 ,吳黃武四年,鄱陽郡彭綺聚眾數萬,自稱大將軍,聞吳「軍至,築城以衛。」 今邑東翥山麓城址,綺所築也。

會昌鎮 ,唐會昌末,刺史表請以因果寺為花靨鎮,本縣令兼知鎮事。自是將權重,令權輕,民苦掊克。歷五季迄宋,鎮始廢。今安隱寺即鎮地。蕭氏莊 在清泰坊,梁封帝子恢為鄱陽王,此莊乃給王宮脂澤,王去,即捨莊為因果寺,俗傳為「王君莊。」

天仙池 在縣東北天仙觀前。相傳,唐貞元中月夜,有二羽衣對語橋上,久之,各駕鶴上昇。饒娥雙關 ,即故宅,在長城鄉淚灘里。

神劍井 在縣前。相傳晉石敬純為父報讎,追殺牛昌隱經此,飲水留劍償之,故名。

放生池 以安樂江上下五里水為之,禁民網罟,唐制也。宋因之。紹興有詔,「誕聖節縱魚鱉其中,禁漁捕。」

薛家塘 在縣北隅。宋岳飛獄成,大理少卿薛仁輔不署奏牘,明飛無罪,秦檜怒,謫饒州。仁輔卜居平樂,宅旁有塘,因名。

洪忠宣故府 ,在金山鄉。

《魯臥雪故宅 》,在金山鄉苦竹里。

《應雪木 》,王恭簡得之蜀種。

鴈塔 在靜理鄉。宋丞湯鑄建,以題《進士名第》。譚應斗記。

銀城舊縣 在安樂鄉戴村。

石城 即石城山

景楊堂 在縣治內。宋楊文元公簡所居。俞美建,今廢。

遺書閣 在儒學講堂後。宋楊簡為令,政孚教洽。既去,門人袁公甫提刑江東,建樓以藏所著書。今閣廢,書亦散失。

湖山樓 在縣東五十里,瞰湖負山。魏公彥成建。

登瀛閣 在縣東南永善鄉,宋程通叔建。釣臺 在樂安鄉,巨石可坐以釣,上有二膝跡。汲古齋 程剛愍振齋,其子邁復揭其扁名其室,以承先志。

鎮西樓 在西關。明景泰間,知縣金澤創始。成化間鄧冕成之。天順趙錡重修,後「圮。嘉靖間,縣丞麗水進士何鏜復之。」

近民堂 按《明一統志》:「在縣廳之西,宋令羅似」

「建」 「取平易近民」 之義。

蒙古縣 按《縣志》在儒學後。

甘霖亭 按《縣志》,「在梅巖,知縣鍾化民禱雨立應。」

巢兵駐跡 ,按《縣志》,唐末黃巢兵禍,邑為最甚,殘破不可復理,遂遷而西。今豐樂山、鷓鴣山、萬全鄉石潭山、永樂鄉軍山,皆有黃巢駐兵之所。靜蛙池 ,按縣志,在水善鄉披雲閣下。宋馬廷鸞讀書於此,苦池多蛙聲,命判紙為枷,取一戲罪之,群遂不鳴。至今產其池者,皆白項無聲。仁壽樓 ,按縣志,在靜里鄉。提刑徐衡致仕,高宗書「仁者壽」 三大字賜之,因建是樓。

浮梁縣

新平廢縣 在新平、化鵬二鄉之間。唐武德置,開元復置。

南城 ,在昌江南。唐黃巢亂,令金日安徙民居以避之。

睦親院 在縣南十五里湖田。南唐時擇善田贍其族,里立院司之。今資福寺址。

監鎮廳 ,唐武德四年,置博易務。宋設景德鎮。監鎮在東南,後摧於水。嘉泰二年,姚守謙徙鎮西,屬鎮務。明罷之,設御廠。又宋、元有墩口務、界口務、勒功務。

唐李觀「讀書堂 」 在縣東五十里。

宋樞密《汪莊敏》宅 在南城。

宋參知政事辛簡穆宅 ,在南城最高山下。宋處士吳迂故宅 ,在郭家洲橫塘山下。進士莊 ,在縣治南。宋淳祐中置,元至正改建書院。

宋劉輝「讀書堂 」 在禪師山。

南樓 在新田,宋李氏建。

劍井 ,在清源觀,深五丈,形類劍。相傳晉藺真人卓劍處。

洞靈巖 在政新都,四洞皆空,朱晦翁常寓之地。

藍袍坑 在青峰山下。環抱寺前,狀類琵琶。《讖》云:「水打藍袍坑,朱紫滿街行。」 後程瑀果符其讖。醴泉坑 在雙峰寺側。

「墨池 」 宋狀元彭汝礪讀書處。

桃花源 :在梓舟山。石盤錯,水源深邃。元避兵亂,士夫多居於此。

棄金亭 黃龍光有詩。按《縣志》,「在顯教山麓河岸。鄭隆宦歸,有妻有金耳環,棄之於水,聞者就其地建亭。」

新昌城 ,按《縣志》:「在治東南昌江口之左,今顯教廢寺。唐開元四年置,天寶元年改浮梁。邑人閔文振有詩。」

德興縣

樂安廢縣 在縣東百里樂平鄉。銀城堡,漢靈帝時置,屬鄱陽郡,後孫權時徙安樂鄉,即今樂平縣。

銀城廢縣 在縣東銀冶堡。陳置,屬鄱陽郡。吳闡城 在縣南七里一都。漢吳芮居此地。有鑄印堆、淬劍池、走馬堤。宅園內有鳳凰臺、大小花山遺跡。昔建亭其上,今名「西兌山。」 宋忠定公張燾數世居之。

新營市 在二十三都。有宋中書舍人張樸「釣雪亭」 址,樞密徐師川故基。

瑞粟堂 在縣治內。宋紹興知縣石繼曾立,久廢。

《趙侯三師》原 在二十五都長樂,俗傳趙侯三師得道於此,至今壇墓猶存。

葛僊翁壇 在元妙觀前山。俗傳僊翁修煉所。黃巢坪 在三十八都,南山之顛,有坪焉。黃巢亂,居民於此避之。山下有小嶺,宋李華築室,延許尹為師,讀書其所。後師生皆登顯宦。

「平園 」 ,宋名賢遊宴之所,今逸其處。

硃砂谼 在六都。谼石槎牙罅間開出硃砂,今湮沒。

《鹿坡 》,在銀山下,張蒙逐鹿之地。

舒嘯亭 在縣治東雷山巔。旁有岩,名「香石岩」 ,岩有洞,名「黃龍洞」 ,石有天池,闊不越尋尺,不竭不溢。

聚遠樓 在縣治東南。宋熙寧間,餘十隆建,久廢。

蘭舟亭 按《縣志》「在銀驛峰,去縣西南四十步,宋時邑人行樂之所,元廢。」

披雲亭 在縣北門外。禱雨得應,更名「誌喜堂。」 肯堂 在縣南二里。宋宣和間,余斂持節江南,詔許歸侍,乃構堂於所居,曰「綵繡。」 乾道間,其子瀚復新之,更名曰「肯堂。」 久廢。

蘭竹軒 余仲敬講學之所,在歲寒溪西。「孝子堂 」 在報德寺觀音堂後,為孝子祝厚慶立。明季廢。今建準提閣。

霜露臺 在七都。宋學士汪藻建。元尚書汪澤民重建。

怡情亭 在八都。董悟致仕歸,與伯仲二兄建立,以敦友愛。

冰玉堂 在八都聖壽寺,程沙隨、董季興二先生講學之所。

茅山書屋

風泉閣 在二十一都。宋項立卿建,後廢。明正德間,其裔孫項森改建茅山下荊林地,名賢詩詠甚多。

釣雪亭 在二十三都。張樸建。

安仁縣

興安廢縣 在縣治北。晉永嘉中置。

石港城 在榮祿鄉。元至正壬辰,兵起,王溥就所居依山臨溪,築城以自固。明洪武初,歸附,解拆,運石赴鳳陽府,甃千步廊。

興安鎮 在北隅徽州關。元置興安鎮尉司,後廢址存。

河圖仙壇 在十二都,宗師吳全節葬地,有敕賜元學士虞集撰碑。

洗馬池 在縣南六十里吳嶺之巔。闊一畝許,深丈餘,四時澄清不涸。時傳吳芮與車王戰於此。洗馬有馬跡,巨人跡存。邑人有旱禱輒應。丹池 在縣治東果老峰頂上,闊一尺,深七寸,世傳晉仙人張微煉丹之所。

方家站基 在縣信州關外。元置馬站。其地明洪武初,以通水路,革之,故址存。

柳進士廟 在二十四都梨浦嶺南,故址存。耙石 在縣南二十五里榮祿鄉。其石奇崛,遍生港中,上泝龍虎山水,世傳仙人以耙耙之,乃可通舟。至今有「耙石」 二大字並耙齒痕、巨牛蹄跡存焉。

義井 在縣西隅。宋知縣蔣靜相方得泉於此,乃鑿之,遂得大泉濟民,又疏地氣,邑人亦罕災疾。兵後湮塞。明洪武初,知縣李琛令民浚甃如舊,人皆利之。

瀑布泉 在十四都馬祖岩下。飛下十餘丈,四時不涸。馬祖寺僧引之,以供日用。

團湖戰場 在七都。宋張孝忠與元兵戰死於此。

玉真臺 :在縣治後。唐進士柳敬德過寓此讀書,刻「玉真臺」 三字於石。

玉石臺 :在縣治北三十里。《唐碑》稱「玉山雲岫,巖巒甚奇。」

「經德堂 」 「在玉真書院」 內,吳紹古建。

絕境堂 ,王十朋守饒,嘗有《絕境逍遙雲錦洞》詩,自註云:「安仁有《絕境序》。」

挹仙亭 在縣治東挹仙嶺,故名。

清風亭 在儒學南。宋知縣汪杞建,倣「穆如清風」 之義,今廢。故址屬學。

乳香閣 在崇義鄉。宋尚書湯漢建,為讀書之所,今廢。

曲肱寮 在榮祿鄉,宋熊彥詩建,自號「曲肱垗。」 上幽亭 在崇義鄉金竹村,尚書周洵遊憩之所。

「觀魚」 亭 :「尚書湯漢建。」

看雲橋 在縣治西。元上卿吳全節建,順帝書扁賜之。久廢。

萬年縣

龍潭 按《縣志》:在虞坊村錦田坐後高祖峰麓下有圓峒,新舊凡二所,深廣各丈餘。其舊峒不知始於何時。新峒乃順治十年大風雷雨雹,雲霧四起,龍從中出。時居民跡之,見石坳中一新穴,四圍不見泥滓,中潔淨如掃,至今不生草木。煉丹池 按《縣志》:在仙雩村仙鶴山上,漢張道陵煉丹處。至今丹灶、丹井遺跡猶存。

神應坊 按《縣志》:在雩紫峰上有廟,主香火者為浮丘王、郭三仙。明成化中,郡淮府王疾,召諸醫皆不效。因雩紫靈,遣使禱之,出榜遍招良醫。時浮丘化為道人往療,一劑而愈。酬以金帛,辭勿受。王異,詰之,知為雩紫浮丘,遂建坊旌之,額曰「神應。」 今坊尚存。

仙巖 按《縣志》:「在荷溪村崇德寺後。嶺高數十仞,石山帶土,山麓則純石劈開一洞,闊數尺,深丈餘,右轉一堂,深二丈許,旁有一室一石,酷類觀音。又有石棋枰列子十餘。別一小池,廣深數尺,春秋有泉注,秋冬則乾,入必秉火。凡騷人韻客遊憩其中,往往留吟紀勝。」

龍鳳潭 按《縣志》:「在石下村,離城七十餘里。曲澗盤旋,由兩山之峽,一徑深十餘里,有一池,廣丈餘,深不可測,昔劉真人得道處。四面皆石壁,峭立峻聳數十丈。山之嶺有瀑泉,飛入其潭。每亢旱禱雨,其中無不響應。」

荷溪土城 按《縣志》在八都荷溪村。明正德七年,因山寇竊發,總制陳金奏建。

雄雞石 按《縣志》「在東源村螺。」請幫助識別此字。峰下有石,黑色,屹立如雄雞狀。其上為「羅仙巷」,去東源村落頗遠。有高僧寓其上,每黎明輒聞雞唱,聲嘐嘐然如塒。請幫助識別此字。中出僧異,往跡之,惟見一石,酷類雄雞。詢之土人,果名《雄雞石》。

吳公井 按《縣志》:「在東門外。明參政吳廷舉窮追諸亡賴,抵姚源口,時冒暑病渴,士卒患之。公鑿井,深不及泉,惕然以懼,乃具衣冠肅然以祝,遂得甘泉。故感其異而以姓名之,至今邑民賴焉。」

龍池 按《縣志》:「在下院村,離城五里江滸。上有石壁瞰江,下有一洞,深丈八尺許,口稍狹,中最空洞。昔嘗有漁人泅入其中,見巨魚揚鬐鼓鬣拒洞口甚眾,驚怖而返。須臾風雨晦暝,大雷電,平地水深數尺,每天氣清爽,有游魚密環洞口,皆北向,如俯伏待命之狀,漁者輒網之不得。相傳有龍穴其中,故魚嘗朝之。崖上」 有閣,

俞公泉 按《縣志》:「在奇壁峰上。初,山僧苦乏井泉,明知縣俞惟良相地掘泉,僧甚德之,遂名。」

墳墓附

[編輯]

本府。鄱陽縣附郭。

漢淮南王英布墓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梁忠烈王蕭恢墓 ,在縣境。蕭氏孫過盰眙邑,得發塚,盜詰而知之。

南唐許夫人墓 ,在薦福山畔。金紫光祿大夫許知柔妻徐氏。

宋洪僕射適墓 ,在義仁鄉一都。

洪樞密遵墓 ,在芝山白泥井。

洪學士邁墓 ,在一都龍口山。

彭狀元汝礪墓 ,在仙壇藥爐山。章鳳應《續鄱志》又載「在浮梁之屏山。」

熊侍郎本墓 ,在薦福山。

元吳教授存墓  ,胡義士振祖墓 ,在城北。明淮靖王瞻墺墓 ,在八都安山,子孫諸墓附焉。

劉博士彥昺墓 ,在義城。

王府尹弼墓 ,在義感鄉西山。

余少宰祐墓 ,在利陽鎮。

餘干縣

漢梅鋗墓 在梅港。鋗。定百粵功,封亭侯。陳靖墓 ,在大慈鄉。

張遐墓 在福應鄉雕峰。

宋申國公墓 在華林岡。丞相趙汝愚祖封申國公。

李伯玉墓 ,在政新鄉。

「趙尚書崇憲」 墓 ,在雕峰。

何貞女墓 ,在北隅鐵家巷內。

洪忠宣公皓墓 ,在故縣。

明張吉墓 在貊陂嶺稠木源。

蠻王墓 ,在西隅藏山。

尚書李頤墓 在上瑤山。

樂平縣

漢吳王墓 在縣東「吳石山」 ,即芮。

唐孝女饒娥墓 在長城鄉淚灘。

宋程剛愍公振墓 在懷義鄉嶂嶺麓。

程恭簡公墓 在永善鄉九林里。

馬吏部墓 ,在永善鄉。

程述翁墓 ,在金山鄉。

「馬丞相廷鸞」 墓 ,在永善鄉。

明徵南大將軍黔寧王祖墓 在長城鄉大汾潭之北。

胡烈女墓 ,在永豐都接行渡。

浮梁縣

宋三魁墓 在伴龍山。宋彭汝礪、程瑀、僧佛印,時謂「佛印,僧中之魁」 ,故並名。

宋鄭節士墓 在縣西四十里。建炎初攝縣,因張琪犯縣,罵賊被害。

明張烈女墓 在城門都張九嶺。

德興縣

宋參政張忠定燾墓 在縣南一都。

徐樞密府墓 ,在縣二十二都。

張少保潛墓 ,在縣南一都。

「董吏部侍郎乂公申」 墓 ,在縣八都。

朝議大夫徐安行墓 在二十五都「上林山。」

開國男徐應球墓 在二十五都月潭後。邑丞程迥墓 在八都。

程正思端蒙墓 ,在縣十二都富春坑。

董盤澗珠墓 ,在縣銀城九峰。

鄒魯齋近仁墓 ,在龍田山。

明孫尚書原貞墓 在縣一都。

李尚書西岷墓 ,在縣十五都。

張尚書憲墓 ,在縣三十八都。《費宏志》

安仁縣

宋董溫墓 在縣治北玉真之阿。真宗因廉貧敕墓。

元封饒國公吳克己墓 在十二都崇德鄉「山田村。」 敕葬。

明大學士桂文襄墓 在七都楊源塘。

萬年縣

「饒雙峰墓 」 ,在萬春鄉蘆山村涉尺源、龍舌岡。《柴強恕墓》。

曹羅峰墓 在文南鄉大源頭。

曹無妄墓 在栗田。宋朱熹、陸九淵皆為文表其墓,今無攷。明祭酒蔡毅中有銘。

饒竹坡墓 ,在新政鄉。《文清湯尚書漢壙誌》。「柴中行墓 」 ,在新政鄉。

王剛中墓 在豐樂鄉

曹御史松岡墓 在文南鄉,石牌有銘。

烈婦葉氏墓 在本里小坑,有銘。

「胡神童墓 」 ,在雞籠峰負扆山,生鐵鎔槨。

饒州府部藝文一

[編輯]

《減貢金劄子》
宋·洪邁

[編輯]

「紹興間來,每年遇聖節,饒州有貢金一千兩,而麩金 十兩之額與他例同,此不與焉。本州先期敷科,吏緣 為奸,豪商操權,私價轉增,遂致一方久罹其害,人莫 敢言,罔知所起。」或雲「藝祖初年,江南郡庫適有金,取 以獻長春節,遂為例。」或雲發運司持錢收買;或雲「政 和以來轉運司撥所部內散收。」三說得之傳聞,無所 考信,第民困官憂,已非一日。後郡守唐文若奏乞蠲 減,詔付兩省,時戶部即魏安行持示左藏,以他州援 例為辭,遂不得免。所謂諸路祗貢聖節,只繫銀絹,饒 固有之,且已兼任泉臬兩司之數,乃若干兩,獨此郡 任焉,與他不等,蓋失於敷陳也。陛下恭儉愛民,雖和 糴百萬,一劄盡免,苟知此患,必垂矜「恤。夫千金在朝 廷視之為甚少,在一州為甚多。況民力極敝,甚不堪 支,朝家蓄金,除交鄰錫賚外,所用不多,可與減除。昔 仁宗采張方平之對,直降手詔,罷河北榷鹽,父老歡 迎澶淵,且刻之石。臣之州民,豈不知此?臣不敢以鄉 井自嫌,隱默不言。儻蒙聖慈不以臣言為過,願勿下 有司,徑以御筆蠲減,令本州量措買,不得仍前科斂。 民困稍蘇,此患漸息。仰請恩旨,特賜宣示。干犯宸嚴, 無任惶懼,昧死投進。」乾道二年十月四日具劄子。

《鄱陽山水記》
孫仲益

[編輯]

鄱陽山水名天下,而《龍停》谿最盛,介於德興、餘干二 邑之間。眾山面內,環擁林立,層巒疊嶂,煙雲相連,蒼 藤翠木,蒙絡搖掇,如坐九疊屏,如行五十里。《錦步障》 而大谿橫其前,眾水入焉。旁有湧泉,坌溢四出,高有 懸霤,潨瀉而下。奔雲濺雪,雷輥雹散,跳波急洑,千態 萬狀。既停既平,循山而行,大者瀦為湖,小者聚為潭 「井,如曳匹練,如臥白虹,沉沉無聲,盡水之變。而魏公 彥成築一第,其上為門為堂,周以兩廡。閣以望與曠, 宜有高明朗徹之觀;室以處與奧,宜極窈窕幽深之 趣。左修梧,右叢桂,藏書之府,舍官之館,供佛奉道,各 有攸處。然後跨兩崖為閣道於重門內,以便往來,開 雲扃,抗水榭,植橫檻,朱甍素脊,高者」出林杪,下者附 山趾,花竹映帶,隱見明滅,望之若化城然。每遇勝日, 或命車,或杖策,披風松下,待月竹間,觀瀾石上,行吟 坐嘯,縱意所如,鳥獸蟲魚之遊遨,舉熙熙然相忘於 物之外,雖桃源之勝,不是過也。於是彥成以書來告 曰:「吾觀王公貴人厭軒冕之樂,一朝幡然思欲振纓 冠之塵於清泉白石」之間而不得去,則畫寒林雪竹、 黃蘆睡鴨於團扇曲屏,以供耳目之玩而寄意焉。今 吾卜一區,獲此奇勝,幸為我識之。乃為之記。

《餘干昇州記》
元·李謙

[編輯]

自金宋以淮為境,南北分裂者百六十七年。我元至 元始混而一之。天兵所至,耕者不變,版籍既入,寬御 懷柔,惟恐不得遂其宜。聖上嗣位之明年,設官任能, 稱事受職。詔「江南大縣戶口繁夥者,陞為州。」饒之餘 干其一也。餘干古越,以水得名。在漢則統於豫章,漢 末分置鄱陽郡,因改隸焉。六代因之。隋唐以來,則統 於饒州。土壤沃衍,所產非一,小民勤力,自可謀生而 足。俗喜讀書通經,學古之士往往出焉。近代趙忠定 汝愚、饒雙峰魯闡明正學,邑人尊之,為立「忠定」、雙峰

二書院,迄今學者為多。然其地濱彭蠡而接廣信,負
考證
山阻水,今易監邑而監郡尹、而守丞、而倅判,仍皆擇

人授之。劃除宿弊,日新其治,將見化「行惠孚,膠東之 盜散去,渤海之佩刀劍者買牛以耕稼矣。」或曰:「郡守、 縣尹同以牧養為職,民其民也,政令其政也,賦入其 賦也,奚必崇其秩,優其祿而能治哉?是殆不然。國家 列爵分土,郡而縣之,一本戶口登耗。戶口誠耗,或不 能縣,雖併省之可也。誠登矣,陞而為州,奚不可哉?」然 則餘干以州名江東,則當自元貞始。後之君子記監 守倅判於廳壁,則當以脫因劉涇為首,孟慶祥、朱恭、 阿思蘭、《也奴》高其聯署者也。忠定書院山長樵釣請 記,州始因及之。余未嘗至江南,山川風土之勝,亭榭 遊觀之美,非所素悉,皆略而不書。

《遊洪崖記》
明·徐世溥

[編輯]

由江三十里,扺「洪崖,兩崖石數十尋,皆釜色,時有白 繡,紛若疊菊,相望四五丈,勢常欲合。無土有草,剝落 成文,直上高五六里。西山之水飛鳴而下,時從石壁 橫灑,飄忽若疾風吹雨,莫不斜飛。前有巨石,當之若 塹,水稍匯之,上瀑奔流,至此則復衝激上山,左右噴 薄洗石壁,逆流同下矣。左右有鐘磬兩石,巨若輪,橫」 無所倚。若水東奔,激之則翁然作鐘聲。若倚瀉西擊, 則鏗然若磬。至春夏,水瀰不復見,但聞水中鐘磬聲 也。石壁上有鏤文,歲久苔填不可見,蓋神僊跡雲。「昔 洪崖仙人常居此,故因以名地。」洪崖之時無書,是豈 洪崖跡耶?下石為渚,時瀠時流,遇石翔鳴,遇沙明綺, 九十七曲入於河。

饒州府部藝文二

[編輯]

《武陵塘》
唐·劉長卿

[編輯]

跡遠親魚鳥,功成厭鼓鼙。林中《阮氏集》,池上謝公題。 戶牖垂藤合,藩籬插槿齊。夕陽山向背,春草水東西。 度雨諸峰出,看花幾路迷。何勞問秦漢,更入武陵溪。

《干越亭》
前人

[編輯]

天南愁望絕,亭下柳條新。落日獨歸鳥,孤舟何處人。 生涯投嶺徼,世業陷邊塵。江上千峰暮,花邊百越春。 秦臺驚白首,楚水怨青蘋。草色迷征路,鶯聲傍逐臣。 獨醒翻取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衫數行淚,滄海一窮鱗。流落誰相識,空憐鷗鳥親。

《憶鄱陽舊遊》
顧況

[編輯]

悠悠南國思,夜靜江南泊。楚客斷腸時,月明楓子落。

《題鄱湖蕭寺》
前人

[編輯]

不知何世界,有處似南朝。石路無人掃,松門餘野燒。

《夜泊鄱江》
白居易

[編輯]

明月滿深浦,愁人臥孤舟。煩悶寢不得,夏夜長於秋。 苦乏衣食資,遠為江湖遊。光陰坐遲暮,鄉國行阻修。 身病向鄱陽,家貧寄徐州。前事與後事,豈堪心併憂。 憂來起長望,但見江水流。雲樹靄蒼蒼,煙波澹悠悠。 故國迷處所,一念堪白頭。

《干越亭》
張祜

[編輯]

扁舟亭下駐煙波,十五年遊從此過。洲嘴露沙人渡 淺,樹梢藏竹鳥聲多。層欄漲水痕猶在,古板題詩字 已訛。腸斷高秋正圓月,何堪聞唱《異鄉歌》。

《干越亭》
羅隱

[編輯]

「楚外蕭蕭多病身,強憑危檻送殘春。高臺自有陵兼 谷,流水那知越與秦。」岸下藤蘿陰作怪,橋邊蛟蜃夜 欺人。琵琶洲遠江村闊,回首征帆淚滿巾。

《安仁曉行》
宋·朱熹

[編輯]

夙駕安仁道,行行獨自娛。荒山圍野闊,遠樹出林孤。 景晦蒼煙合,天寒碧草枯。歸心懷遠路,極目上平蕪。

《渡鄱湖》
明·蘇祐

[編輯]

氣轉衡廬潤,波涵翼軫搖。三江同貢賦,九派異風潮。 似接秦皇島,應連漢武橋。石華如可拾,乘月坐吹簫。

《登芝山感事》
李夢陽

[編輯]

吳楚分何代,乾坤此郡孤。江從樹裏斷,山入雨中無。 戰鬥名空在,英雄世與徂。酒酣撫長劍,極目盡重湖。

《石林小隱》
祝世祿

[編輯]

一徑藏煙冷竹梧,石林斜抱野人區。吟邊月掛三珠 樹,行處雲深五嶽圖。匣吼風雷龍劍隱,榻懸山水玉 琴孤。閒情懶著《郊居賦》,白眼青天擊唾壺。

《芝嶠晴雲》
葉楚庭

[編輯]

「英英山中雲,雲深迷遠道。山人入雲中,鉏雲種芝草。」 「鬱郁芝草華,雲根歲時好。采掇和雲飧,療饑臥雲島。」

饒州府部紀事

[編輯]

《述異志》:饒州府,「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 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府志》:「孫權時,長沙大饑,殺人,使趙達占之,曰:『天地川 澤相通,如人鼻衂,灸足而愈。鄱陽有水口暴一洲,形 如鱉,食彼郡風氣,宜去之。權遣人斷其背,遂平。洲在 餘干,今縣前洲是』。」

梁天監中,浮梁北鄉法京勝湖有鐘鈕露土面,牧兒 以繫牛,罔知其鐘也。老人異之,掘土經宿如故,弗能舉。令人夜宿鐘所,若聞語曰:「吾懼棄土於河,鐘非吾 有矣。」如其言,卒得鐘,聞於朝。遣使取之。至北港沒潭, 沒而復出。後至鄱陽,鐘又沒潭。募漁人探之,云:「石樑 貫其鈕,蛟龍遶其腹,不可取矣。」《鄱志》云:「取入朝不鳴」, 送回而沒。

陳光大元年,餘干市有異人,戴竹皮冠,衣五色敝袍, 見人且笑且哭,與人紅丸,人多棄之。及疫,其留丸者 得活。

鄱陽山中有木客,自言秦時採木造阿房宮,避役於 此。又《讀法帖記》云:木客作詩,詩有曰:「酒盡君莫沽,壺 傾我當發。城市多塵囂,還山弄明月。」

唐柳翁常小艇釣番江中,知川脈深遠及水族多寡, 凡漁者必諮之而後行。天祐時,呂師造刺饒,浚城濠 及北門多雨,若停役則霽。或問翁曰:「此下有龍,勿震 其土,若必得穴則雨,將為民害。」已而掘數丈,有大水 交加層纍,下多霧氣沖人不可入,上皆腥涎縈之,自 是果潦溢,沒廬舍焉。

開元觀,舊在鄱陽湖水北,層樓迴閣,樹樾森秀,稱一 郡奇勝。後稍圮敝。忽一夜地震如雷,殿堂四十餘間, 盡移湖之南,布列不殊舊制。時太守上聞,《易》曰「神運 閣。」事在大中二年。

《宋史凌策傳》:「策為江南轉運使,饒州產金,嘗禁市鬻, 逮繫滿獄,策請縱民販市,官貴其算,甚便之。」

《府志》:「宋太平興國六年,江西轉運副使張齊賢鑄錢 於饒州。」

景祐時,範文正守饒,每言「鄱山水應在文章,二十年 後當出狀元。」果驗於治平乙巳。彭汝礪又州人邵都 院卜其地,將營穴葬焉。公曰:「五十年後當出侯伯,勿 鬻於人。」遂遷鹿頭神廟於此。逮元豐庚申,太守馬淵 以旱禱神有應,聞於朝,乃就封為寶福侯,賜額,其地 正合五十年期。公前知蓋異矣。

《元史卜天璋傳》:「天璋授饒州府路總管,既至任,聽民 自實,事無苛擾,民大悅,版籍為清。時省臣董田用事, 妄作威福,郡縣爭賂之,覬免遣,饒獨無有。省臣銜之, 將中以危法,求其罪無所得。縣以饑告,天璋即發廩 賑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飢如是,必俟得請而後 賑,民且死矣。失申之責,我獨任之,不以累諸君也』。」竟 發藏以賑之,民賴全活。其臨事無所顧慮如此。火延 燒至北門,天璋具衣冠向火拜,勢遂熄。鳴山有虎為 暴,天璋移文山廟捕獲之。以治行第一聞,陞廣東廉 訪使。

《府志》:至正初,有賣藥道人寓鄱,時一村童數以餉分 之,道人後與以棕扇,且戒曰:「北兵至,宜以障面。」未幾, 兵入境,殺戮者多,村童獨在稠人中,以扇障,得免於 刃。

正德間,桃源峒寇掠德興。知縣趙德剛無城可守,議 撫,親入賊營。賊執之,索金帛。時老人余有輝從行,乃 請於賊,願以身質,令知縣回可辦金帛,趙乃得脫歸。 值憲使統兵臨縣,而金帛不至,賊以有輝紿,已縛至 樹上,以亂箭射殺之。萬曆間,有司追表忠魂,檄祭義 勇祠。

鄱陽歐陽解元杲為諸生時,嘉靖庚寅間修學宇,輪 一人課工。杲值課,浚頖池,得土鳳一枚,頭足如生,五 色俱具,下伏有三四泥卵焉。其兩翮稍為劚者所鎩。 明年登鄉書第一人。

饒州府部雜錄

[編輯]

《遊宦紀聞》:鄱陽為郡,文物之盛,甲於江東,無圖經地 志。元祐六年,餘干都頡作《七譚》一編,敘風土人物云: 「張仁有篇,徐濯有說,顧雍有論,王德璉有記。」今無復 存矣。嘉定乙亥,史守始延郡之前輩訪問,彙聚而為 圖經,然登載亦未詳盡,如秋薦五十有五人,殊無確 然之說。世南嘗聞之先生長者云:「舊額三十五人,自 范文正公守此邦,通榜渾化,驟增員數」,此說盛行,牢 不可破,是亦口耳之傳。有故舊家藏元祐五年解榜 止三十三人,在文正之後。又《德興縣開山記》載「宣政 間,撥弋陽縣建節鄉入本縣,分割苗稅,而信州減兩 名,解額歸饒。」以此可見人言之妄。嘗試考之,蓋自大 觀興,三舍試番士,寖盛以在郡學人數定貢士額,歲 貢一十八人半。後罷貢法,行鄉舉,合三年大比,積計 五十五人半,遂為定製。此說載之國史及《法律學令》。 南渡後,西北流寓士人,每郡科場各舉二人。紹興丙 子,罷流寓入本貫額,諸郡各增其二,惟饒以額寬,故

仍舊雲
考證
《清波雜志》:「似病元非病,求閑方得閑。殘僧六七輩,敗

屋兩三間。野」外無供給,城中斷送還。同行木上坐,相 與往茶山。乃曾吉甫侍郎詩。茶山,上饒名剎也。煇在 上饒三四年,日從寓士遊,遍歷溪山奇勝。廖明略、徐 師川、呂居仁、鄭顧道、曾寵甫諸公,風流未遠,邦人類 能道之。煇嘗欲裒集賦為一編,目為《玉溪唱酬》,以侈 一時人物之盛,因循不克成。

二酉,委譚江西饒州府縣科第特盛,離縣二十里為 景德鎮,官窯設焉。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 省。余嘗以分守道督運至其地,萬杵之聲殷地,火光 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民既富, 子弟多入學校。然而窯利所奪,絕無登第者。惟嘉靖 間萬年賊起,鎮人逃匿,停火三月,是秋遂中吳宗吉 一人,亦竟不成進士,後為吾郡倅,陞黎平守而卒。宗 吉前後終無一人舉者。吁!亦異矣。迺知遐方異域,多 產奇寶,必乏人才,理當如是。又況擊撼穿鑿,地脈安 得不損?此《堪輿》之說所為不可廢也。

饒州府部外編

[編輯]

《府志》:「東晉義熙中,鄱陽李嬰及弟淊善弩,頃得大鹿, 解其四腳,懸著樹間炙食,忽見山下有人,長二丈許, 疾步持大囊來,斂鹿頭骼皮肉納其中,徑負入山,須 臾二人俱卒。」

宋慶元四年春初,鄱陽外醫黃裳,用瓷瓶插梅花二 枝,高尺許,寘所祀呂仙案前。逾旬,花將殘,見已結實 如豆二十餘,既成,大亦異常,觀者盈室。或云:「初以鹽 及沸湯合浸,花妍可久,絕無成彈,纍纍滿枝者。」六年 五月,鄱陽東門曹氏屋上生蓮花,高二寸,側三倍之, 次日化為菊。

「鄱陽兵田彭村出一老人,長不滿尺,鬚髮皤然,彳亍 如飛。每竊小兒衣著身,先皆驚逐,久亦馴近,咸擲飰 果戲之。已數年,有見在枯樹中號眾曳出,淚淋淋下, 幾日斃,膚肉似木然,或老楓化為人之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