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0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三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七

  吉安府物產考

  吉安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三卷

吉安府部彙考七

[編輯]

吉安府物產考    通志縣志合載

[編輯]

食貨屬

《木綿布 》各縣俱有。

白紵布 ,不紡者曰「扁紗」 ,紡者曰「圓紗」 ,皆績麻為之,各縣俱有,但質麤不佳耳。贑郡福生布亦可中選,不如奉新所產,細密如絹也。

《葛布 》乃土葛也。各縣多有,然不若西山之佳妙。

茶綾

紗 俱廬陵縣出

紬 吉水縣產

麻布 吉水縣出

茶 各縣出。廬陵貢芽茶,萬安貢神潭茶。金橘 《考工記》曰:「橘踰淮而枳,實小彈丸,色如金者佳。」 各縣俱出。

金柑

銀杏 :其花夜開,性涼,俗呼「白果。」

玉版筍 ,一名夏筍,出白鷺洲,水決去無。產水晶蔥 宋孝宗問周必大「吉州所產何物?」 必大對曰:「金柑玉版筍,銀杏水晶蔥。」 廬陵、永豐等縣俱有。

柿 :有方柿、銅盆柿、金柿,江南則以海門糖罐為最,各縣俱有。

甘蔗 :植時橫蔗於中,逐節生枝;王荊公所謂「側生為蔗」 也。各縣俱有。

香橙 ,有青橙,有蟹橙。香橙色如佛手,香靄拂人,置衣笥中,芳氣竟體,《萬安縣》出。

棗 ,蜀人呼為「甘果」 ,黑者能治汙疾,萬安、安福等縣出。

柚 《說文》:「條也,似橙而酸。」 《詩》「有條有梅」 是也。柚,大橘也,碧樹而冬青,實丹而味酸,與橘並時而熟。

石榴 食之多子,故《詩》有「多子應教採石榴」 之句。萬安、安福等縣出。

竺子 《萬安舊志》云:「多食竺子,可以明目。蜜羅 其味芳美。」 古詩云:「蜜羅天上樹,優缽地中花。」 本此。

貓竹 :竹類各縣俱有,大同小異。《荊揚志》曰:「麟花貓竹,自擷群芳。」 冬筍即貓竹,生。

筀竹 節目疏平,皮青力韌,為篾器最良。黃竹 、黃竹、青蘿雲岡秀出,見《高士傳》,又名金竹,青色相間,俗名「黃金間碧玉。」

《雪竹 》其葉扶疏,月映如雪。

橫竹 節大葉繁,可以為器。

實竹 《天台圖》有「著竹」 ,即此,言其韌也。

《紫竹 》,竹竿甚黑。

觀音竹 :其竹甚小,為盆景最勝。

斑竹   、《慈竹》。

苦竹 夏筍味苦

淡竹   、白竹   、箭竹

毛竹 筍可生食

箬竹   。篁竹   。江南竹。

桐 :木類,各縣俱同。按《萬安志》:「桐,其木可以作琴。」 音殊清越。

杬 :葉密如槐而長,有雌雄二種。

蠟 ,即江南之所謂烏桕也。置蟲取蠟,故字義從「蟲。」

松 有二種,結實惟栝子松最貴。

杉 有「青杉」 ,有白杉,其黃杉不及南浙。

樟 皮色碧似石楠;土人稱曰「香樹。」

楓 ,聖木也,故道家有「楓天棗地」 之說。

榆 膚細者枌榆。《陳風》云:「東門之枌」 是也。粗者曰樸榆,則散材也。

柘 葉可飼蠶,多生野繭,鄉人取之,可以作絮栗 。栗種多小,惟三十二都盧氏地界栗大而佳。

柳 陳藏器曰:「楊樹葉短,柳樹枝長。」 又曰:「西河柳曰檉。」 陸機所謂「皮赤如絳」 者也。

槐 :《爾雅》云:「大而散者為楸,小而縐者為櫌。」 芙蓉 ,詩人謂之木蓮,一名拒霜,能耐寒也。

山茶 :葉深綠,花正紅,每以冬月含蕊,立春漸開,甚麗。又一種名「楊妃山茶」 ,雪中亦開,惟寶珠最佳。

月桂 每月一開,即俗所謂「月月紅」 也。又雲「長春花。」

木犀 :即桂花也。桂花數品,或白、或黃、或紅、或紫。今惟黃、白二種居多,至丹、桂間有之,紫則未見也。

瓜 有西瓜、冬瓜、香瓜、金子瓜、筲瓜,即今所謂生瓜有刺者。黃瓜又別種名「絲瓜」 ,一名天羅,一名布瓜,今有名「摩羅」 者。

瓠 :《埤雅》云:「長而瘦上曰瓠,短頸大腹曰匏。」 蓋匏苦而瓠甘,非一物也。然則俗所謂葫蘆者類此。

棕櫚 土名棕

《太和雞 》,「荔枝冠,反毛綠耳,毛白色,皮骨皆黑,五爪或六爪。」

石膏 ,泰和縣出,明宣德以前在鐘步,土人取以和鹽,詭售。後於武山之旁,居民穿穴數里得之,屢遭覆壓不悔,至今猶然。

萊菔 按《永豐舊志》,曾忠節公云:「吾鄉無果核之異,惟菜品中有萊菔,生於永豐鄉者,肥大甘脆。」

藤菜 萬安縣出,其種蔓延如瓜,故菜以「藤」 名。屆秋乃盛,越九月則不生矣。

芹 :各縣俱有。生水澤,味清而芬。又有藥芹,即野芹也,味更佳。

白菘 即白菜也。有牛肚菘,有紫菘,有白菘。「《雲洲》八月前食之,多瘴。冬月乃佳。」

請幫助識別此字。子, 萬安縣出蒜之屬也。土人用為素具,豈江東所謂「大蒜非葷」者耶?

琪菜 ,萬安縣出。其葉似葵而本中虛,摘之愈生,高者至三、四尺。

茼蒿 萬安縣出。葉似檜菊,花色正黃,《圖經》所稱菊菜也。高亦可至三、四尺。其味與琪菜同,投食品內皆有香氣拂人。

苦瓜 ,即南浙所稱「錦荔枝」 也。粵人多服,可以解除蠻煙瘴雨。

天南 藥類,葉似馬韭、羊韭類麥冬也。《仙志》有云:「導服天南星,經行地骨皮,則可以長生。茱萸 服茱萸,可無寒疾。」

天花粉 ,蔓生,類葡萄而小異。可以解熱去痰,然性寒,非和藥也。

山藥 本名薯蕷,一名山茅,上字犯英宗諱,下字犯代宗諱,故易為「山藥。」

《車前子 》大葉長,蕙好生道旁,俗呼為「蝦蟆草。」 可以導滯利水,能治血疾。

烏藥 :即前星草也。陶真人取為上藥,其性與香附為佐。

紫蘇 ,葉背面俱紫者佳,然不及吳郡之產紫蘇。又有白蘇,方莖圓葉,亦甚香,其子可食。黃連 ,土連也,不及蜀產,亦可治熱。

梔子 《圖經》謂:「生南陽川谷」 ,今南方州郡多有之。其花六出,得至陰之精者。

香附 氣重味輕而辛散,婦人之聖藥也。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周匝如毛,一名《莎草薄荷 》。味辛性涼,以蘇州為上。

半夏 二月生苗,一莖端出三葉,淺綠色,稍類芍藥葉,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黃肉厚。豨薟 俗呼「大杴草」 ,葉如芥菜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寔類鶴虱,可以祛風。

萆麻 :莖赤,有節如蔗,亦有莖青者。今人取其子壓油,合印色,必得赤莖者為佳。其性可以解毒。

瓜蔞 蔓野易生。孫氏《醫林》云:「葫蔞之屬,可以療毒。」

《桑白皮 》,乃桑樹根皮也。東向者良,以其得生氣耳。

牽牛子 三月生苗,作藤蔓遶籬牆,高者高二三丈,葉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碧色。八月結實。

菖蒲 :一名《堯韭,一名昌陽》。

《紫苑 本草》:「出萬安、廬陵及郡城西南之廖岡嶺。」

《坐奴草 》,永豐秋田出。

請幫助識別此字。 知時之鳥。立必東向。三峰師雲。「枝自南來。鳥能東向。」

雞 :昔葛仙煉丹於此,以藥飼雞,故雞之老者治疾。

《鯿 鯾》即魴也。陸佃云:「其廣方,其厚褊」 ,故一曰

考證

魴一曰鯿,細鱗縮頂,魚之美者。鯇 春水瀑漲,則此種逆流而上,其味異美。疊山《揚州賦》云:「魯旨西江之鯇。」 即此魚也。又云:「鯇魚藏石中,故味鮮。」 黃塘巖近溪數里魚亦有類此種生石巖內,土人深沒於水乃得。較蘇溪之魚則稍大而肉厚,其色白,頗似閬川所稱之鰉魚。

「抱石《魚 龍》」 泉江出。

龍鬚草 ,龍泉縣南三十五里。巾子石出,用以編席。

吉安府古蹟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廬陵縣附郭。

廬陵縣故城 ,漢故城,在泰和西北三十里。興平元年置。晉太康中,移石陽。晉故城在本縣南一里。咸康末,太守孔倫築。隋改石陽縣為廬陵縣,縣城在吉水東北二十里。唐開元間廢。摭口城 ,在縣北七十里。陳廣州刺史蕭勃遣其子孜及其將歐陽頠、傅泰等將兵出南康,傅泰據摭口城,周文郁使其將丁洪法攻泰,擒之。大皋城 ,《寰宇記》:「在泰和北八十里,東臨贑水。梁太保中,李遷仕築城拒陳霸先,霸先遣周文郁據大皋,遷仕潰走。」 今泰和北三十里抵邑界,又三十里為邑大皋渡,故知大皋城當屬廬陵也。

東昌城 ,即今永和也。吳後主置,屬泰和。隋廢,唐貞觀五年,析隸本縣。

敖城 在宣化鄉永新界。

走馬塍寨 在儒林鄉值夏方山之麓。宋隆興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樞密奏:「吉州盜賊頻有,廬陵更甚。請於地名走馬塍寨,置巡檢司一員,以土軍百二十人為額,從本州控制。」 從之。準朝旨,又於本寨差撥三十人防守永和鎮,一季一替。今廢。

黃茅峽 在縣南九十里,抵永新縣界,僻險多盜。準朝旨,於走馬寨及永新之禾山、栗傅,安福之楊宅三寨,差土軍二十人,於其地把截,一年一替。今為巡檢司,屬安福縣。

《故吉州碑 》按《續通典》,故吉州在石陽之後,郡移城廢,堞半沒江中,有石碑沉於江中,其龜趺在沙磧,霜降水落,人尚見「大業」 等字,歲久湮塞不見。

關垣八門南柵 城南五里。張雲者,吉州勇敢將也。文丞相督師入衛,雲隸丞相軍。丞相奉使元,被執,雲取道建、汀歸。會州已就降,雲計興復,引兵夜襲元軍南柵門外,殺傷相當。質明力戰,渴甚,赴水死。

蒙古字學 遺址入「慈恩寺。」

紋錦局 元置,在今縣治所。延祐六年,移治於此,改局於城東。

希程堂 縣尉何了嚮往程大中以自勵也。萬戶府 郡治東北。宋貢院地,元廢為府,即今小較場也。明正德間,都御史王守仁為故守劉寔樹廉節祠焉。

吉州貢士莊 在州學後,尚書胡槻創,儲米以應計,偕士屢增米至六千一百斛。文文山記右司理院 吉州凡三獄,曰州院,曰左司理院,右院其一也。有《文文山獄空記》。

慈幼院 在具慶坊。宋慶元六年置,今廢。回仙酒樓 在府前。世傳舊有樓,呂洞賓游宴其上。後因樓址為「回仙觀」 ,今廢。

《石函 》建炎二年,廬陵城圮,太守楊淵興役理之工,掘土數尺,得石函,函朽骨,旁有鏡。役徒聚觀,或以告淵,淵令取鏡洗視之,其背有文曰:「唐興元之初,仲春巳日,吾季愛子役築於廬陵,殞於西壘之垠。未卜窆於他所,就瘞於西壘之巔。吾卜斯土後,當大德、九五之間,世衰道敗,喪亂之時,浙梁相繼,章貢邦昌之日,吾子亦出於是邦。東平鴻工,決使吾季愛子聽命於水府矣。」 京兆逸工深甫《記》淵,覽而異之,急遣問石函所在,役夫以為不利,棄之江矣。

鐵十字 城南排岸司前江岸上。長七尺,右題「保大二年五月日置」 ,左題「重一千三百斤。」 下潭水中復有一十字,水清淺時可見,世傳南唐造。

戰艦以此繫纜,或雲當時有水場商人於此編筏,官為經紀,置此以繫筏雲。康熙間,有狂夫移置於廟,誑嚇遊商,以為金龍四大王之神,致祭祀焉。

《滕國武愍李公廟碑 》載《劉申齊集》。

文德里 在儒林鄉永一都。元時里士潘九思、謝玉淵、曾晦,而相與感志勤業,以顯當世。大定甲子,滕玉霄書《文德坊》以表異之。

歐桂里 在林四十三都。歐文忠祖儀,進士及第,父母俱存,閭里榮之,改「安德里」 為今名「尚書里 。」 周文襄公故居在山前。

《倒插荊 》青原山中,七祖初入山時所植連理木 。儒行鄉三山曾季淵宅有合抱二木,隔道相連理,楊文節誠齋為書六大字曰:「殊本連理之木」 ,後以兵伐。

「羅漢古松 」 ,在高唐祇陀寺門前。蟠紐而上際,宛若龍虯。紐處中空,有木癭結佛像跏趺於內。或欲取,則隱不見,時放光雲。

古樟 在長岡廟前。樹大五十圍,垂蔭二十畝,垂枝接地,從枝末可履而上。上有連枝,下無惡草,往來於此休息。旁有廟神最靈,不可犯。里人十三團祀之。僧慧元嘗施茶其下,郡丞李之清有記。

朱口古松 在林四十三都大路邊。婆娑翠靄,盤屈多枝,結平。蓋可坐數人,亦奇觀也。

神運殿 ,在寶安寺,相傳為神人所造,兩柱大可五尺,竅鑿十字,圓直如管,非斧斤所能通也。嚩囉尊者上堂有「不用材木,殿閣現成;不勞斧鑿,法堂本彰」 之句。

南塔 在迴龍橋上,三國吳赤烏二年建。祖關 「青原山扁」 ,顏魯公書。

「青原山  」 、侯城院 ,俱文文山手書。

《金剛經》石幢 在能仁寺。相傳為趙文敏書。「明秀樓 」 ,宋紹興間建。

《賞春樓 》不詳所在。

堆勝樓 在城東,皇甫湜《香城寺石碣》:「百花堆勝江山助妍」 ,因以名樓。

「瑞芳樓 」 即子城之西門。下臨池,池產瑞蓮,故名。

振師樓 在子城之東門。

「臥雲樓 」 在鳳岡西南上游。

「素履」 樓 《在金鳳橋》之南。

鐘樓 在城東隅,高十餘丈,即青原臺故址也。「山曉樓 」 在城東北,樓上青山環翠,長江抱流,吉郡一大觀也。

譙樓 宋理宗時,劉平仲子華收「海寇有功,授兵部尚書,詔尚寧公主駙馬還鄉,建御翰樓於櫪塘門。」

宜樓 在市西,白嶽汪楫建。

時雨樓 ,參政邑人陳嘉謨記。

雲章閣 白鷺書院

「歸雲閣 」 在青原山祖塔下藥地。

朝霞閣 在當遞門外。後改為「澄波門」 ,而閣遂廢。

振文閣 在府學下,為「明倫堂。」 明正統八年重建。

徹見閣 :相傳:在南柵門之外。鄰排岸廳,為「飛閣。」

曼殊閣 ,「在青原山」 ,刺史李彤建。

臨澗閣 在青原山,刺史韓衢建。

水閣 在青原山,刺史韋悅建。

迎仙閣 ,元大德六年,蕭唐卿所建,文信國書額。

詩人堂 在龍岡西原能仁寺側。唐司戶杜審言結詩社於此。

「傳心堂 」 在青原山「五賢祠。」

垂芳堂 淳化鄉「文文山」 ,「有記。」

《世義堂 》周文襄公之先,長子仁俊皆助邊用,朝廷旌之。

《予隱堂 》永和王起予嘗築堂於所居西偏,以為燕息之所。

仁人堂 宋處士陳文居,明太史肩山蘇伯衡「記。」

「逸清堂 」 ,程鉅夫記。

「德基堂 」 :鳳岡精舍講學之堂也。

讀書堂 胡忠簡公書,大司徒歐陽文忠公為之記。

慈孝堂 在永和

友恭堂 宋左司悅心曾先生六世孫子魯、子齊之所建也。

《虎溪蓮社堂 》須溪劉辰翁記。

考證

《晚對軒 》在青原山。

福善亭 在福善橋上

正氣亭 在螺子山忠義祠前。有文文山《正氣歌》石刻。

宣詔亭 在舊縣治前

留春亭 在興賢門外,今廢。

「頒春亭 」 《二》亭近「閱武堂」 ,今廢。

南亭 在南柵門外,今廢。

霽虹亭 在盧家橋上,今廢。

侯春亭

晞暘亭 在望雲門內,今廢。

集賢亭 在萬安塔寺前。

憩亭 在《閱武堂》後,今廢。

梳洗亭 在藥師寺前。寺亭俱廢。

《洗心亭 》在神岡山下。

晴雲亭 在真君山下

「江山奇觀」 亭 在城東南。

三秀亭 在西峰寺,舊名「秀野亭。」

洗耳亭 周巽亨有詩

龍穴亭 唐宰相姜公輔建,在青原山中。「徘徊亭 」 唐刺史謝良弼建,在任公井西,今廢。「息肩亭 」 今廢。

憩暍亭 俱在西門外,太守任儀建。

雷泉亭 唐刺史李彤建,在青原山中。

茅亭 唐刺史張勔建,又置印水磯、山月亭 、南湖上高處,即今萬翠巷車駕嶺也。宋王信臣建,呂忠公謫居,嘗寓焉。

《蒼然亭 》文文山有詩。

凌波亭 站前,南唐嗣主詔民造競渡船。每端午,官給予綵,使角勝,勝者加以銀碗,謂之「打標。」 至宋開寶八年,盡蒐其人,謂之「凌波軍。」 明宣德間,知府陳本深重建,今廢。

五笑亭 在青原山中。太守張鳴鶚建。古度方禪師有詩。

「浴沂亭 」 在白鷺洲尾。

「宿雲亭 」 在神岡山上。桃花水漲,雄清天塹。憑欄頫眺,風帆漁艇出履舄間。

「清輝亭 」 在城南江滸。

凝翠亭 在青原山,翠屏對立。順治間,巡西道趙進美建。

取亭 ,在金牛泉上,守西道施閏章建。

詠歸亭 在興賢門外。宋紹興末,太守王祐建。元末兵燬。

「䨥秀亭 」 ,在永和市。文氏所建。「秋月寒江亭 」 ,在永和,有劉鑑《序》。

「環秀亭 」 在永和市。

《覽翠亭 》在永和市,曾思濟構。

攬勝亭 在永和市

清都臺 在永和市

講經臺 舊名「讀書臺」 ,在府學西,宋慶元三年建,元廢。明宣德間重修,復圮。正德三年重修,今無存。

青原臺 在郡射圃之東南隅。政和間建,今改「鐘樓。」

蘇黃臺 在永和市中。黃山谷《送東坡過永和》,宿清都觀,二人唱和於此,後人因名。

泰和縣

白石城 在縣江南五里。梁末,陳霸先自嶺南引軍欲討侯景,高州刺史李遷仕來拒,霸先遣杜僧明等築城白石禦之,遷仕亦築城相對,既而僧明生擒遷仕。今兩城舊基尚存,東謂之「古城」 ,西謂之「高城。」

攀桂樓 在縣學明倫堂後,舊名「登雲閣」 ,宋改名「攀桂。」

「雙鶴樓 」 ,即鐘樓,高一十二丈。樓成,有雙鶴來棲其上,三日乃去,故名。

快閣 在縣東慈恩寺左,前臨大江,舊名「慈氏閣」 ,宋易今名。

迎龍門閣 南門外,前即「龍橋。」

槐安閣 在縣治。黃庭堅有詩。

墨池閣 在縣學,黃庭堅有「前日學書池」 之句,即此。

弘仁閣 在縣治外舊城上。明宣德間造。「滄浪臺 」 在縣治西門外。

越王臺 在大江濱。世傳隋越公楊素所築,一名「月樣臺。」

《廣愛憩亭 》在信實鄉。

橫江亭 在縣治南,取黃庭堅「江橫決過廳」 之句為名。

讀書堂 在縣治內。宋知縣呂士元之子溱讀書其上,後為大魁。

紫薇堂 在縣圃東

齊呂堂 在縣學東,欲邑士思齊呂溱之意。陶皮仙室 在縣武山北。昔有陶、皮二仙隱此,食桃果度歲月。居者必高潔,若茹葷則虎豹隨至。游山者亦然。今呼為「北巖」 ,祈禱有應。

吉水縣

吉陽故城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輿地誌》:吳後主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今邑人稱為故州。石陽故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漢和帝時立。隋開皇間改為廬陵縣,至唐時廢。舊傳有碑,今龜趺在岸,而碑沉水底,水落,漁人猶見「大業」 等字,歲久壅塞,遂不可見。

馬家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宋高宗時,馬畚尚公主,其子彥光授吉州理官,擇地於吉陽故城之南,築宅而家焉,歲久圮。

相公坪 在縣北九十里。昔張欽與亂賊彭玕對壘之所。

李靖原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唐李衛公嘗經過此,因以得名。

張欽寨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九十里,世傳楊吳將張欽屯兵與彭玕對壘之所。」

黎王寨 ,在縣東南五里。其山孤立,有營寨,其下有黎村、黎洞。

宋稅務 ,在縣南三十步。紹興年間設。

宋觀山寨 在縣南九十里。

宋吉水鎮 在縣南

《龍戲碑 》,在龍華寺。忽一日風雨大作,龍蟠石上,石遂長,文字平滿,至不可讀。

「連理樹 」 ,在龍華寺門外。

文江樓 又名「覽秀樓」 ,在文江門外江上,宣德年間建。

環溪樓 在同水鄉嶺口。

凝翠樓 在山原,宋文天祥題,楊士奇記。凌雲樓 ,在同水鄉谷坪,宋建。

《翠屏晚對》讀書樓 在仁壽鄉金塘,宋朱淑寶所建。

鎮波樓 在三灘渡口

東山堂 在縣南龍華山之椒選岑,俯視民居山川,可以枚數,亦一勝景也。今廢。

安樂堂 二所一在五十六都茭坑。一在六十一都。

《看水軒 》在仁壽鄉。

圓通閣 在縣南渡處,三層各三間,方廣六丈,高四丈五尺有奇。

雪浪閣 在縣北崇元觀右,今廢。

御書閣 在螺陂。宋御史蕭服所建。有徽宗篆,尚存。

孝子亭 在儒學大殿後右,隋李孝子墓前。飛雲閣 在縣東北文江閣側。舊名「落霞。」 白華亭 在儒學大殿之右,與隋孝子亭為鄰。元時因《元拔萃孝行》而立,後兵廢。

要津亭 在縣南

《萬松亭 》在東山堂後。

「清風亭 」 在文昌鄉,陳元德所建也。

瑞賢亭 在文昌鄉瀧江口。上下有石萬丈餘。其鄉有登科者,石輒出五色,爛然如霞彩,照映於水中,屢驗。成化中,知府黃景隆修,吳寬為之記。

老人亭 在同水鄉桃林。宋景定間,為羅敬子一百八歲而建,重立,又圮。正德初,養蒙孫太守羅璞重修。

《溪隱》亭 :在同水鄉桃林。永樂初,處士上官止定所建。

川上橋亭 在儒學前右畔澗上。明宣德間,知州柯暹所建,今廢。

清泉亭 在崇桂鄉七里河畔。明弘治間,顧景昌所建,今廢。

一覽亭 「在縣東」 ,今廢。

《醉月亭 》在縣治東鑑湖側。

金魚洲亭 在文江門外。明弘治間,知縣甯杲建,今廢。

觀瀾亭 在文江樓西,今廢。

掛川亭 在縣南二十里石礱瀑泉上。宋淳熙二十年立,今廢。

「半山亭 」 在崇桂鄉中華山。

玩龍亭 在縣南山下,有石洞,為龍穴,張國賓立亭於洞口。

永豐縣

嚴城 在縣南十五里。舊傳唐末有嚴將軍聚兵於此。

《瀧岡阡碑 》「宋制,兩府例有墳院。」 韓琦《代歐陽》。

文忠請得瀧岡道觀,又以崇公名觀,其字相類,乃奏改西陽宮。後歐陽公守清州,自為《瀧岡阡表》,刻石以歸。舟泊廬山,夜夢神人借碑入水,明日風浪大作,舟欲裂,公悟夢中語,即投碑於湖。黃山谷時為泰和令,為作檄龍文,而沙溪墳起,適見靈龜負碑而出,上有龍爪點痕蹤,乃取置西陽宮,覆以亭。後宮被火,獨碑亭無恙。

放生池 宋紹興十五年立。

張欽寨 ,南唐時彭玕作亂,上命張欽討玕,屯兵於此,因以為名。

聖嶺 宋理宗時,占者謂聖嶺有天子氣,遣百戶程宣領兵屯守。今其地所稱營前營、下營腦,皆屯軍之所。既守三年,有楊葉二仙從聖嶺飛昇,占者謂其應在此,乃罷屯守兵。

《曲江畫像 》,唐丞相張九齡元孫之子宏深卜居永豐,藏有《曲江真像》,係吳道子之筆,精神風度凜然。

《醴泉神像 》:鄉人以劉元禮、劉禹錫賙恤鄰里,故肖像祀之,以報其德。

歐鄉 豐邑稱為「歐鄉」 ,因南唐進士歐陽儀得名也。

讀書堂 在縣四十里陽山下。世傳隋文帝遣太子廣讀書於此,故至今不改其名。

相石亭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文丞相空坑,兵敗,趨劍南,李恆追丞相至此,幾及之,忽巨石墜塞道上,間之,追騎驚伏,丞相得脫身去。後人以為神相,名曰「相石。」

安福縣

安成城 ,在縣新茨亭西五十里。漢安成侯張普築。

安成郡城 ,在縣境。晉太守朱居築。

魏夫人煉丹池 儒學前,一名「放生池。」 相傳夫人煉丹處,至今無蛙聲。

先春閣 在縣北門之外,一名文昌閣,居鳳林橋之下。有黃山谷詩,載《輿地誌》。今閣廢,遺址尚存。

洞淵閣 在縣北門外。晉劉悟真建。宋章盛棄官來居,以符藥療病。邑人感之,因建閣祀之。歐陽鉉記。銘上舊有「燕山九歲童書極高明」 三大字。

東山塔 在東城內。宋宣和間建。明正德間頹。嘉靖壬寅,縣令李一瀚倡士民重建,高十二丈。萬曆間,縣令閔世翔重修。

雷分田 在城東五里。昔傳有爭田者,雷為分之。

神楓 ,在縣西一百里。其楓歲旱,以泥封之則雨,人以為神雲。

合婚橋 橋原二石樑。昔有人娶於此,妻不從,指橋誓云:「石合乃可。」 石果合,因名。後土人徙石為橋他所,雷遂燬之。

梅福市 在縣南七十里許大橋。相傳漢梅福為吳門市卒即此。地有古磚刻「梅福市」 三字猶存。

飛巾閣 在縣南五十里。舊為北真觀。昔宋徐神翁修煉於此,道成,以巾帨置江中,足躡其上,飛身而去。土人建閣祀之。又傳夜有鐘與龍鬥,沒於潭。

文昌井 在治西儒學前。

九女窟 縣南六十里。有九女遊戲,溺死於此,故名。

東麓泉 :在縣北智溪山下。味甚甘美。

進士塘 在縣南六十里。南唐進士劉璞居其側,因名。

安平縣治 在王江口,縣東六十里。

亭符城 ,在縣南八十里。

瀘溪草堂 在縣南,王廷珪自記:「胡文定嘗過之,講《春秋》,數月而去。」

殷仲堪《讀書堂 》在城西南。

陶淵明「讀書臺 」 在城南書岡山。

姚崇「讀書臺 」 在縣南洞虛觀後。

龍雲讀書臺 在縣西之下村。宋劉弇讀書處。「古梅堂 」 在縣南八十里。

乾字石 在市心

《白玉蟾遺刻 》在武功山箕峰。

石鐘 在縣西羅漢寺旁。有嶺曰「陽岡山」 ,下瞰碧潭,巨石倒垂岩中,其狀若鐘。

石鼓 在縣西資福寺旁。有溪曰灣潭,巨石錯立,中有石如鼓。或雲宋熙寧間鼓常自鳴。《江山一覽》:亭 在秀峰,馬昂夫有詞。

繼賢亭 舊公館旁,向子賁有詩。

臨溪亭 在城南,元時邑人李鼎翁建,歐陽圭

祈年亭 石屋洞前

朝華亭 宋令李康成建,黃山谷有詩。

筠亭 宋劉元弼建,王廷珪有詩。

著節亭 王梅建,鄒守益有記。

芳桂堂 ,徽、欽時西村朱氏聯姻戚畹,御書門前柱頭云:「一門雙作後,二世兩封王。」 遺構尚存。王潛有詩。

守貞堂 張敷賢建

《三節堂 》,王文成「為徹源鄒氏題。」

勉耘堂 在縣北六十餘里。宋時邑人彭宗奇建。

愛竹堂 宋令李康成建。

龍泉縣

舊遂興縣治 ,漢建安四年建。在澻水之口,今萬安雲洲治所也。晉太康元年徙縣於上流光化鄉,今五都景雲觀,即再徙之治所也。

舊龍泉縣治 即舊龍泉場。宋建隆元年,南唐李氏升場為縣。今十七都慈雲寺故址,即治所也。

牛王寨 在縣西五里。西接蔣公城。相傳牛、蔣二人對壘相守。

萬安縣

魚梁城 ,在縣南五里許。臨於大江黃公灘之上。

遂興縣城 ,在縣西北十五里。舊屬龍泉,今隸「萬安。」

贑陽驛 在縣西,近大江。宋、元時置立,久廢。今為五雲驛。

新樂驛 在第九都灘頭。宋、元時置馬站,今為「新樂鋪。」

西平山巡檢寨 在第五都西陽山。宋置,兼管泰和、興國、萬安三縣。後移置泰和縣二十八都西平寨,今亦廢。

吳王寨 在庵下嶺上,東瞰大溪,嶺上平坦。相傳吳孫氏立寨,今有小祠。

烏石爐場 在黃塘界。《舊志》「燒石成灰。」 宋、元時載入宮殿。其質細白,異於常灰。今為粗石,異於常灰矣。

上宏務 在十五都。宋元時置,以收軍民稅契。明洪武時遂廢。

稅務場 在縣東。宋、元時立,其基僅存。

宣詔亭 在縣治前

光華亭 在贑陽驛,魁星亭 在儒學。初建時,文光肆映,中照「大魁」 二字,觀者異之。今僅存址矣。

知津亭 在贑陽驛左,宋「南野亭 」 ,元改建龍溪門外。

競秀亭 在二十九都

光華館 舊名「開元」 ,在龍溪書院側。

玉山館 在朝天橋側。相傳隋唐建立。

粵王臺 在二十都,臨大江。

知津閣 在縣西大江口,宋時建立。

五雲閣 在縣西,臨大江,五雲驛左。

群仙閣 在縣治前

《風雲閣 》在儒學,製極偉壯。

「嵩高閣 」 即華光館。賈似道柄國,改為「台元觀」 ,起嵩高閣以祀其祖先。

儒林義塾 在鄧林街

放生池 在縣南,因神潭上下三里為池。宋元時,詔天下立池放生,禁漁捕。旁建亭曰「仁洽」 ,後更曰《川泳》。

仙人井 在下屯。舊傳有異人過此,掘井得水,手跡尚存。

昂溪書堂 里中。有長汀大塢,吞逆流浮章水而上,鄧林蓊蔚,河港澄清,號稱勝地。中構講堂,為宋儒講學之所。

磨嶺巖 :距路田之西南十五里。危峰插天,懸石墜星。巖內有張、葛、許三仙石像。

《南陵仙 》瀑布水聲,石巖虎踞。靴洞仙潭內有龍,歲旱祈禱必應。

《迂谷仙 》,有靈井仙水,百病求之即愈。

《涵山寺鐘 》,唐敕建一寺名「涵山寺」 ,有一鐘子夜不扣自鳴。

羊公寨 ,高險特立,頂如平地,可容走馬。赤烏鐘 ,在定慧寺,制甚古樸,相傳為吳王權赤烏時物。

天根 石筍孤屴猶同搢笏,上可廣坐觴飲。仰瞻天際,俯瞰清流,真殊絕也。

《月窟 》:因「天根」 而得名,其巖有如初月,寬容一幾。

《止能舍 》。壁石旁起,相夾成居。崎嶇俯仰,不可逼視。

臥雲參 乃山旁一贅石也。高陟百丈,上有「臥雲參」 三字。

「下驛塔 ,元至正飛來復去」 ,因造之。其塔來自蜀地,光耀見佛,與下邳塔同。

藤架朧 距縣治五里,舊係神廟。有僧月波者,日暮止於廟側,神出拜,僧曰:「師道高德厚,此地當為庵,非師不能興,弟子不復再來矣。」 言畢影絕。

雅陂洲橋 跨河洲,甫築時,累徙不定,忽有神人指眾工定之。

鬼石 距縣里許。先是村民畜雞,鳧日輒見損,有高僧知為怪所食。一日,僧夜行,見有鬼物近僧而卻,後僧疾以梵咒驅而前,鬼謝曰:「師若有命,當如師也。」 僧即以村民日損之故言,鬼曰:「我有以報師矣,願師夜無作鐘鼓聲,漏三下,雷電交作,風雨怒集,則此害頓除矣。」 夜果如鬼說。晨視之,鬼乃變為巨石。由是村民之畜無患,迄今其石尚存。

名將天馬 拖馬巷在廖家巷下。舊傳段氏家產一馬,五蹄,行則特懸中足,登巘如飛,人不能御。時段氏生男,面頂肉角隆起,悍而勇,能服之,人以為馬妖人孽也,遂斃馬於廖氏巷下。肉角者尋亦死。時曆官按豫章翼軫之界,「名將天馬星」 落於遂興地分,徵之,人馬俱斃矣,遂配段氏為軍。

永新縣

永新縣故城 ,在縣西三十五里。相傳吳寶鼎間築。隋省併永新於泰和,城廢。

廣興縣故城 ,在縣西八十里。

南平州故城 ,在縣西二十里。

讀書堂 在縣西八十里書堂嶺半,即今元陽觀側。世傳唐姚相舊讀書其上。

八花臺 在縣北。世傳五代時劉煦築,今廢。聰明臺 在縣北十里後隆山下。劉楚公父素築,今廢。

鳳凰臺 在縣北濠池中。宋縣令梅𤣱築。相傳臺成,適祥鳥至,因以為名。今遺址尚存。

八角臺 在縣治東。邑人左謨建,今無存。和豐樓 宋淳熙初縣令邵村建,取「時和歲豐」 義,今廢。

琴亭 在縣西八十里,地近書堂嶺。世傳姚相嘗遊息,撫琴其地。

聚喜亭 在縣外,亭臨江水。

候仙亭 在縣西三十里。

八磚亭 在舊學後,即故禮殿右楹血影也。「環溪」 亭 在學士里官道旁。

「望月亭 」 在今東山寺左。

三根樹 在縣西八十里溶湖村。樹三根鼎立,上至丈餘,乃合為一,其下可坐十數人。歷七百餘歲,茂仍故。

眠竹 在縣北二都。相傳宋隱士曾庭堅遇方外人話元於此地,久之,各倦思臥,遂覆篠竹寢其上,既覺,其人已去,竹遂眠生。

墨莊 在縣西六十里龍田。宋岳武穆提兵討楊麼,過境上,時有富人劉景暉出粟餉兵。一日,武穆多其義,大書此二字遺之。今墨跡猶存。劉楚公宅 在後隆堂前,世傳唐姚相嘗寓居此地。後牛相自郴遭寇難,母子復求姚故地居焉。至宋劉楚公父素乃即故址築臺,曰「聰明」 ,而宅其下。後楚公母夫人忽夢衣冠丈夫稱「牛相公來」 ,遂生楚公。蓋三相皆興於此地,故至今名其鄉曰「相鄉」 雲。

唐鄱陽侯尹濯寓宅 ,在縣西二百步。

刺史張綱宅 在縣東三里中洲至橫江胡。又黃宅 ,在縣城西門外。

水窗先生劉友益宅 在城西三里塘。

三馮宅 在縣治西八十步雙桂巷。

「石潭先生《劉髦》」 宅 在縣北五里仰山下,即劉文安公所生處。

永寧縣

古縣城 在縣西城下。元至正丙戌,毀於兵,燹。今址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