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0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四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八
吉安府古蹟考二〈墳墓附〉
吉安府部藝文一
廬陵縣令廳壁記 唐皇甫湜
吉州三秀亭記 宋黃庭堅
凝翠亭記 明趙進美
春浮園記 蕭士瑋
吉安府部藝文二〈詩〉
過廬陵王墓下作 宋謝靈運
別范安成 沈休文
送梁郎中赴吉州 唐劉長卿
自豫章還曲江經廬陵 張九齡
玉山館 張籍
陪丁元珍遊東山寺 宋歐陽修
題萬安黃公灘 蘇軾
題吉州慈恩寺神運塔 黃庭堅
題海覺寺 前人
青原寺〈二首〉 文天祥
題歐陽文忠公祠 元虞集
石壁湖 明楊士奇
吉安府部紀事
職方典第九百四卷
吉安府部彙考八
[編輯]吉安府古蹟考二〈墳墓附〉
[編輯]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廬陵縣附郭。〉
古佛母墓 ,在永和市,傳為「定光古佛母之墓。」 墓上草,四時青翠,絕異常。墓有碑,字模糊,不可讀。
宋祭酒劉玉墓 在永福四十三都上方石門寺後。其裔劉子俊、劉洙死義,俱招魂。右附有文隆子《石門阡表》。
丞相周必大墓 在第七都山斗岡上。公相國時,里人曾崧亦入仕王朝。一日謂崧曰:「吾嘗念卜靈穴為骸骨計,忽夜夢神人遺珠三斗,不知是何祥也。」 崧曰:「賀公得宅矣。吾里有山斗岡,此殆天以授公也。」
學士胡銓墓 在七十五都天梁山。
丞相文天祥墓 在淳化鄉鶩湖。明弘治戊申奉詔修治。
蕭彝翁墓 府學講書臺下。
《元廉訪。蕭大登墓 。下巷》。《下馬臺》。
明御史曾鳳韶墓 在朱口。
尚書周忱墓 ,在縣北五十里。
脩撰蕭時中墓 在縣南六十里藤鄧橋。大學士陳文墓 在縣北五十里大櫟。
尚書王概墓 在永新畫角灘。
布政司李昌祺墓 在縣北三里。
尚書蕭維禎墓 在二十七都清源山。
布政司彭烈墓
都御史周孟中墓 ,在縣北三十里。
尚書劉宣墓
「尚書毛伯溫墓 」 在「真君」 、「瑞華」 二山之間,石碑猶存。
副使蕭椿墓 在青塘大路旁,碑石俱存。通議朱孝莊墓 ,在宣化鄉馬嶺,二十五世孫朱習存附葬於左。
侍郎陳儼墓 在縣西三十里。
泰和縣
秦甘羅墓 秦上卿,在縣西三十里。舊傳甘羅旅寓,歿葬於此。今呼為「甘羅墓。」
唐尉遲將軍墓 在縣北十里梘岡背。世傳「將軍征南海」 ,旋軍過此,卒葬焉。
節度使盧光稠墓 盧仕唐為節度使,墓在越王臺東。世傳有盜發之者,烏蜂紛出,懼而止。衣冠塚 駕鶴峰之下,唐匡智上昇,遺衣冠葬此。
王仙師墓 墓側有古杉二株,枝幹奇勁。元郎知州墓 西溪寺對河龍洲上。元知州郎祐卒於官,州人蕭貴翁捐地營葬。
劉雲章墓 名霖,安成人。至正間,闢地泰和,卒葬珠林蟠溪上。楊文貞立石表墓。
鄧神童墓 在縣東盤古山。童名鄧有興,生數歲,有異才,八歲能背誦《九經》,通《春秋》大義。楊文貞立石表墓道。
明尚書劉崧墓 在縣十一都仙槎鄉金相寺右。
封學士尹重奐墓 在縣雲亭鄉二十二都高龍洞,敕葬。
尚書蕭晅墓 在縣雲亭鄉二十四都,敕葬高壟。
尚書尹文和墓 敕葬城頭嶺。
尚書蕭禎墓 在縣雲亭鄉二十七都。
侍郎曾翬墓 敕葬周塘。
尚書羅文莊墓 敕葬桃岡。
尚書王文端墓 敕葬「中寧。」
都御史陳鳳梧墓 在縣千秋鄉車家田。「封侍郎」 羅用俊墓 在縣千秋鄉天柱岡。曾忠愍墓 ,在縣千秋鄉上總坑。
侍郎張達墓 敕葬楓山。
侍郎龍文墓 敕葬大塘尾。
大學士楊文貞墓 敕葬「楮原。」
少保陳循墓 在縣千秋鄉羅仙塘。
侍郎陳宜墓 敕葬夢陂橋。
侍郎歐陽恭簡墓 敕葬「武山。」
封府尹歐陽誥墓 敕葬大園。
侍郎歐陽塾墓 敕葬官溪嶺。
少師蕭鎡墓 在縣千秋鄉五十九都。
吉水縣
漢長沙王墓 ,在縣北九十里。建炎時,反卒嘗發之,劚地尋丈,見石槨,皆錮以鐵,卒不能起。隋李孝子墓 ,在學宮西,有連理樹。
《南唐元寂禪師墓 》,「龍華寺開山之祖。」
宋廬陵侯蕭定基墓 在縣西五十六都,里名「故舍。」
胡延平墓 ,在五十二都白竹塘。
洪州通判楊存墓 在中鵠鄉大夫山。
大理評事胡夢昱墓 在天嶽山「白茆坑。」 「格齋王子俊墓 」 ,在白沙山背。
元劉申齋墓 在縣水西渡頭。
明邑令錢本中墓 在昭慶寺前。
戶部尚書周肅墓
周敘墓 在縣同水鄉
學士解縉墓 在一都灞裡。
大學士胡廣墓 在天獄山下,永樂十六年敕葬。
侍郎羅汝敬墓 在二十一都桃林。
尚書廖莊墓 在二十四都灘頭。
尚書周忱墓 在廬陵山前。
侍郎錢習禮墓 在文昌鄉「圓塘。」
侍講彭教墓 在文昌鄉瀧岡。
都御史羅通墓 在廬陵縣石鼓塘。
都御史張絅墓
都御史熊概墓 在縣東鳳凰山,宣德十一年敕葬。前有享堂鳳凰橋江畔。《神道碑》一座,少師楊榮撰。
方伯彭傑墓 在大山之陽。
諡「莊介。」 李中墓 在同江赤石潭管家坑上天穴。
進士劉觀墓 在鑑湖
「學士劉儼」 墓 在文昌鄉夏朗。
「尚書毛伯溫」 墓 在郡城北真君山。
太僕寺卿曾直墓 在六十二都龍陽岡。「狀元羅洪先墓 」 在同江赤石潭。
吏部尚書曾同亨墓
祭酒劉應秋墓 在仁壽鄉東槎灘。
給事羅大紘墓
左都御史鄒元標墓 在白沙。
贈吏部尚書李廷諫墓 在仁壽鄉五都松林塘。崇禎十四年諭葬。
左都御史贈尚書李邦華墓 在仁壽鄉六都鰲山。
狀元劉同升墓 在文昌鄉夏朗。
吏部尚書李日宣墓
侍郎李元鼎墓
諡「簡肅」 周延墓 在同江赤石潭。
永豐縣
唐王墓 在縣南六十里雞籠山上。宋時占有異氣,命掘而破之。
酆將軍墓 在縣南酆嶺下。世傳為五代時彭玕將姓酆氏葬於此。
南唐曹國夫人墓 在西坊嘉應廟後世傳為「徐侍郎夫人之墓。」 嘗有耕夫入其中,見其堂奧如人居焉。
宋歐陽太師墓 在沙溪瀧岡。葬文忠公之父崇公並母「鄭夫人。」
教授羅開禮墓
明侍郎曾棨墓
御史鍾同墓
修撰羅倫墓 在栗園
尚書聶豹墓 在五都「仙女堂。」
大理寺卿宋儀望墓 在二十四都。
安福縣
漢歐寶墓 ,在縣南二十里。寶,永豐人,性至孝,嘗廬墓,里人捕虎,虎投其廬,寶以衣覆之,得脫。後每月,虎致鹿助祭,人以為「孝感」 雲。
晉苻表墓 在縣南四望岡。苻朗兄子也。晉太元中,表年十六,因母疾而殞。
桓修墓 ,在縣南五十里。晉元興中,桓元篡位,以弟修為安成郡王,卒葬於是。
宋彭成王義康墓 在縣南。《南史》云:「元嘉二十二年,免義康為庶人,徙安成。二十八年,賜死,以侯禮葬安福縣南,故壟尚存。」
唐婺婦墓 在縣東六里。婦獨居無鄰,以禮自守,死葬於此。舊《志》謂之「獨母墓。」
安成令劉像墓 在密湖白馬峰。
南唐周廣墓 ,在縣東三十里。南唐後主李昱以梅花公主妻廣,封柳國公,以疾終,賜歸葬於此,今其地復有「梅花公主墓。」
宋王庭珪墓 在城北
王炎午墓 在汶原六石湖上。
明李時勉墓 在東鄉黃牛嶺。
彭時墓 在城南洞虛觀後。
劉球墓 在西鄉徐潭上。
劉實墓 在東鄉
彭華墓 在縣北鄉智溪,敕葬。
張洪墓 在十都官原山。
趙敏墓 在北鄉清溪
張敷華墓 ,在洪陂山。
鄒守益墓 在北鄉小嶺。
彭簪墓 在灌橋
劉陽墓 ,在福車真武山。
劉文敏墓 ,在三舍水口山。
劉邦采墓 ,在三舍石龜崖。
劉臺墓 在谷口源
龍泉縣
南唐柴節度使墓 在三十二都羅團。周顯德中,世宗族人柴克真仕南唐,為袁州刺史,徙洪州節度使,死葬於此。
宋龔神祖墓 在縣南五十里田。孝子王珠墓:
萬安縣
孝子李潮玉墓
縣尉葉之茂墓
尚書劉廣衡墓:〈以上俱按《府志》所載,至朝代地名未詳。〉永新縣:
唐姚崇母墓 在縣東三十五步舊學前。左牛僧孺母墓 ,在縣西南三十里《岐田》。峰巒拱揖,宛如侍衛。曲澗流波,縈迴數折而出。
馬王墳 在縣北四十里鍾溪。不詳所自出。世傳「五代時馬殷祖葬焉。」
南唐鄱陽侯尹濯墓 在侯寓宅後。明隆慶間,裔孫「尚書臺為築墓道立祠。」
縣令賀憑墓 ,在縣西九十里。
大理卿蕭儼墓 在禾山下。
張德廣墓 距縣南六十里勝業鄉金鰲山。大學士張治有詩。
宋劉楚公沆墓 在縣北七里。呂惠卿撰《神道碑》,有仁宗御製《輓詩碑》。
顏詡妻孔氏墓 在縣北八都溫塘。
刺史張鋼墓 在縣北十里。周益公必大撰《墓表》。
給事李鈞祖墓 在五都「金盆形龍來」 、三台峰「提舉龍雲從墓。」
明諡「文安」 劉定之墓 在縣北五里。成化戊子敕建。
右都御史劉敷墓 在義山上天嶺下。弘治八年奉敕營建。
鹽運使劉夢詩墓 在本都團中。《博鳳形》王概墓 在畫角。
永寧縣。〈無考。〉
吉安府部藝文一
[編輯]《廬陵縣令廳壁記》唐·皇甫湜
[編輯]在《易》之爻,「二與四同功,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四 之多懼,以近君也。」今州之近縣,當刺史理所,其難為 與支縣相百倍矣哉!廬陵戶餘二萬,有地三百餘里, 駢山貫江,扼嶺之衝;材竹鐵石之贍殖,苞篚緯緝之 富聚,土沃多稼,散粒荊、揚,故官人率以貪敗。令日兩 趨州衙,退祗承錄判將校,事之紛錯,率相關臨。煩言 易生,凡事難專,故愈不理。近年百姓創罷,徵賦發斷, 其人益訛;處險易以亡匿,尤輕犯禁。夫以不專之理, 理益訛之俗,承積弊之餘,雖使冉季,將不能也。今清 河張君,環為之理,適得良二千石,俾顓其政而展其 材,居未再稔,最於一郡。張君恂恂以奉上,煦煦以字 民,剸煩決劇以通敏,彈豪糾黠以沉「斷。清白之操,較 然絕類;便安之謠,流而遠聞。宜舉其卓卓,以敦且勸。」 縣之故習令將之邑,佐發斂,盛粻緡,具車航,千里迎 拜,君以讓卻之。單艇之官,則吏皆廉。縣之故習:令始 至,取官羨物,益備器用,團鄉次役,以供芻粟,君以法 喻之,一切禁絕,則民知恥。布其大信,推以至誠,促嚴 吏家,以懋民戶。故秋「夏之稅,先期而集。宥過以容不 逮,獎能以勸不修。為魁而萃頑者,取一以警百。故政 刑之簡,期月而治以俸錢。葬枯而恩浹。以家飲,救渴 而澤均。萼合兄弟之析居者而民以養。麇復老弱之 流庸者,而疆以實。和氣潛通,連歲大穰。」廷廷閑閑,似 密與蒲。余既堙厄斥置,於此始來。而弘農楊君敬之, 具為余話。君美談,既接益久,得實其間。乃刻山石鑱 廳壁,盛之以觀永久。
《吉州三秀亭記》宋·黃庭堅
[編輯]廬陵比缺,守,輒以他吏攝承,託宿轉舍。吏胥視民為 俎豆,執鞭者眾,羊失其牧。歲歲仍饑饉,夜有枹鼓不 治,聲聞京師。元豐六年春,詔用壽春魏侯。魏侯有家 法,以吏能名一世。至則引見官吏,問救敝所,先下書 教民,諭以苦語,獎拔才能,昭勸不勉,戒敕宿負,聽以 功除。按行州左右曹三獄,累械至三百餘,決其得情, 「引慝,釋其點染攀牽。唯上請須報遠逮證左,與繫輕 而捕重者,乃付有司。其所裁遣,蓋去三分之二,人氣 以和。」下車之十二日,芝草二本產於州院獄門之東, 其後得一本於郡齋便坐之室,而最盛於西峰僧舍 之秀野亭。一月之間,凡產芝二十餘,磊落權奇,人物 象成。最後寺僧來獻。黃芝,異本同穎,黃者慶色;異本 同穎者,不爭之祥。今郡侯樂士愛民,天澤優渥,五穀 順成,盜賊其將衰息,健訟之民,且化為慈祥。弟友魏 侯亦將鴻漸於臺省,以受福民之慶。則靈芝之生,不 獨為吉瑞。魏侯因改「秀野亭」以為「三秀」,屬豫章黃庭 堅記之。魏侯名綸,字君俞,其歲之六月甲戌記。
《凝翠亭記》明·趙進美
[編輯]廬陵,俯臨大江,不乏曠遠綿邈之觀。所稱窅以幽者, 則惟青原有之。青原淨居寺門南數十武,舊有亭曰 「凝翠」,絕壁錯繡,怒立其前,素漪鳴湍,浸於階下。予過 其地,顧而樂之,而亭之亡久矣。於是命工因故址,築 亭於上。亭左右有橘二株,輔以美箭百竿,開徑疏蹊, 芟治蕪蔓,地愈以幽,而流峙之勝,若加於昔亭之稱, 則仍故名,不忘始也。因憶歐陽文忠公謫居滁,作亭 於瑯琊,其時年甫四十,而自號曰「醉翁。」予少時竊疑 之,公豈逃於酒而以遷謫為遲暮者乎?今而後乃知 古人之意不相遠也。夫簡法令,忘形勢,蠲恩斂氣,與 時消息,無喜事競物之心;深居吏民信,出遊賓朋歡, 杖履山水之間,坐石聽泉,頹然自放,是皆成其為翁 而已。予生平不敢望公萬一,而此亭之成,年亦適四 十,廬陵又公之鄉也。昔賢以孟氏配禹,孟之後僅得 韓,韓之後僅得公。公之高遠不可學,而至學其所能 為者若此,然亦不可謂非善學公者矣。
《春浮園記》蕭士瑋
[編輯]《余世家》柳溪,楊文貞貽先宗伯有「溪影入簾春雨足」 之句。余園去柳溪可二百武,背市負郭,便耕釣之樂, 而無鳴吠之警。結屋數椽,以畜妻子。左帶平原,水木 幽茂,蟬鳴鳥呼,頗類山谷。折而北為公安亭。亭,古檀 地也。霜雪之所磨戞,風雨之所剝蝕,虯枝鐵幹,俱已 蕩為冷風煙雲。亭獨嶷然若魯之靈光。每婆娑其下, 令人有遺世之想焉。稍前,則金粟堂,老桂叢生其中。 其東有廊,臨芙蓉池,清露晨流,荷香細細,倚笑臨風, 致足樂也。從此走嬋娟逕逕。濱湖修竹數畝,便娟可 愛,因取孟東野《竹嬋娟》以名之。逕窮有洲如月,望遠 樹如薺,上則杯山矣。山半峙湖中,從湖視山如杯,從 山視湖還如螺,泛泛於盆中也。陟其巔,魚游樹杪,人 行鏡中,樹影俱從中流而見。走山麓,則聽鶯弄也。弱 肌欲眠,嬌喉宛轉,雜以絲竹,便欲臥耳。弄北有橋,橋 可百武,目力所際,波遙似岸,岸外固湖也,每風發水 橫,鳥難徑度,輒擇邊而飛。橋最宜月。秋澄輪滿,迫以 驚湍,勢不能員,泠泠有聲,其被於地,人以為霜也,從 林而落,風斯瀾矣,竟無月焉者。久之,得山焉,曳如練光,漸移過樹,乃知是月也,月竟小矣。橋之南,古柏林 立,皆宋元物也。自此數百武,叢篁夾路,時避時就,輒 與人易。其藏一丘於曲折之中者,宿雲墩也。古藤壽 樟,屯雲宿霧,薰風徐來,輒為所留。久之乃得去,故雖 暑月,益懷霜氣。去墩數十武,植緋桃百株,紅妝臨水, 嫣然可愛。稍前,則《走愚山道》也。疊嶂夾天角立,競出 長江一線。時見樹杪,帆影千章,半落酒杯,碧如湖外, 草色如煙,白在山腰,雲容似帶。谷出其足,與水爭地, 水囓其趾,撥爾而怒,挾以罡風,勢恆欲墮。遊者縱饒 勝情,亦難穩坐。旁攣一山,往來水上,朝似東行,暮欲 西徙。衝寒梅放,香聞十里者,浮山也。山空無人,花自 開落,參差遠樹,微露綺疏,是為秋聲閣矣。閣旁種玉 蘭西府海棠之類,太真霑醉,午睡初足,虢國承恩,平 明澹掃,憑欄靜對,不惟忘憂可以忘老,至於四時之 變,亦略可言。門掩黃昏,數陣香雪,淚濕臙脂,幾番紅 雨,一往深情,幽閨無賴。若夫木葉微脫,寒鴉數點,山 氣夕佳,歸飛千翼,蕭條高寄,斯固幽人之微致矣。兼 以夏之日,冬之夜,闔扉晝酣,碁聲松間月明,林下美 人忽來,雖暄淒頗異,而為歡略同。又況氣候變於昏 旦,丘壑殊其陰晴,自非身習,鮮不河漢橫舟而渡。林 木翳然者,蕭齋也。齋旁亦結小閣,東望瑤山,王子年 上昇之所也。北眺娬姥,陶皮二仙丹竈在焉。余少有 輕舉之志,「長而知天上至尊,檢校最勤,酬接甚勞,縱 獲難老,性亦不耐。又情幽斯鈍,想明斯聰,仰箭射空, 勢盡還墜,熠熠清擾,徒自苦耳。何如水邊林下,得以 澄懷觀道?故一丘雖小,備極登臨之巧者,蓋欲終老 於其中也。山南數百武,列植木樨,芳烈撲人,鼻久成 勞。拾級而登,一樹一臺,前帶平湖,後枕古樹,遊」人至 此,足力倦差可少憩矣。臺南古樹百章,孫枝旁柯,咸 可蔽牛。日月至此,輒相隱避。光如雨點,自枝間墮微 風鱗鱗,時碧時白,如千尺霧縠布地上也。每高天流 火,揮汗成漿,累徙不如意。纔入其中,便想衣裘。茗柯 田出,綴以寒花,綽約冰雪,微聞香澤水仙,差堪作婢 耳。過此,即還公安亭道也。余園「居多暇,涉筆識此,大 約如郭忠恕寫天外遠山,澹澹數峰,聊自怡耳。安得 吳道子一日之功,李師訓數年之力,以盡余園之致 也!」春浮主人曰:「昔魏公子無忌,奪符臥內,椎晉鄙軍, 西郤強秦,北存弱趙,志意亦大豪矣。及功成身疑,進 退失據,日飲醇酒,弄婦人以消耗其雄心,烈士莫年, 大致然也。若夫」情之所至,一往而深,遵途而騁,窮轍 而嘆。《蘭亭》《金谷》,達人之勝概也。而痛性命之不永,感 凋落之無期。逸少云:「欣於所遇,快然自足。」及所之既 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桑葉落而長年悲,其亦有 大不得已者,以奪其任生之情者乎?餘年來壯心已 盡,深情猶存,一丘一壑,聊以極余情之所至耳。嗟乎! 情非我能忘之也。送君者皆自厓而返,水窮山盡行 興自銷耳。亦有戰勝而肥為余不知者乎。《東風至》而 酒湛溢其中氣已薄矣。夫固不及情者矣。
吉安府部藝文二〈詩〉
[編輯]《過廬陵王墓下作》宋·謝靈運
[編輯]曉月發雲陽,落日次朱方。含悽泛廣川,灑淚眺連岡。 眷言懷君子,沈痛結中腸。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 神期常若存,德音初不忘。徂謝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巡州協心許,楚老惜蘭房。解劍竟何及,撫墳徒自傷。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慟,定非識所將。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一隨往化滅,安用空名揚。 舉聲泣已瀝,長嘆不成章。
《別范安成》沈休文
[編輯]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 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送梁郎中赴吉州》唐·劉長卿
[編輯]渺渺雲山去幾重,依依獨聽廣陵鐘。明朝借問南來 客,五馬雙旌何處逢。
《自豫章還曲江經廬陵》張九齡
[編輯]歸去南江水,磷磷見底清。轉逢空闊處,聊繫去留情。 浦樹遙如待,江鷗近若迎。山川別有趣,況乃濯吾纓。
《玉山館》張籍
[編輯]長沙新雨色如泥,野水陰雲盡向西。楚客天涯行已 遠,山山時聽鷓鴣啼。
《陪丁元珍遊東山寺》宋·歐陽修
[編輯]幕府文書日已稀,清尊歲晏喜相攜。寒山帶郭穿松 路,瘦馬尋春踏雪泥。翠蘚蒼崖森古木,綠蘿盤石暗 深溪。為貪賞物來猶早,迎臘梅花吐未齊。
《題萬安黃公灘》蘇軾
[編輯]石鱗。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題吉州慈恩寺神運塔》黃庭堅
[編輯]「十二觀音無正面,誰令塔戶向東開。」《定知四》。神通 力,曾借六丁風雨推。蠅說冰霜如夢寐,鷃聞鐘鼓亦 驚猜。從今不信維摩詰,斷取三千世界來。
《題海覺寺》前人
[編輯]爐煙鬱鬱水沉肥,水遶僧床竹遶溪。一段新蟬思高 柳,夕陽元在綠陰西。
《青原寺》文天祥
[編輯]鐘魚閒日月,竹樹老風煙。一徑溪流滿,四山天影圓。 無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緣。夢破啼猿雨,《開元》六百年。
二
空庭橫螮蝀,斷碣偃龍蛇。活火參禪筍,清泉透佛茶。 晚鐘何處雨,春水滿城花。夜影燈前客,江西七祖家。
《題歐陽文忠公祠》元·虞集
[編輯]知公難遇已當年,況復瀧岡十世阡。金石舊文藏劫 火,丹青遺廟祀鄉賢。終身未必慚韓愈,作者誰將繼 馬遷。鳴鳥不聞驚歲晏,長淮清潁一茫然。
《石壁湖》明·楊士奇
[編輯]危石翠如削,影清澄湖波。六月不知暑,香風生芰荷。
吉安府部紀事
[編輯]漢永元八年,改安平為「平都,置平都侯國。」
建安四年,孫輔以孫策計進據廬陵,討平僮、芝,遂為 廬陵太守。
三國吳始分廬陵地置永新縣,分新淦地益巴丘縣, 屬廬陵。
晉太康元年,分南野縣立南康郡,徙廬陵郡治於石 陽,改陽成曰陽豐,新興曰遂興,安成曰安復縣。 元康元年,復立安成郡,統縣如故。有司奏「荊、揚二州 疆土綿邈」,於是割廬陵、安成隸江州。
太興元年十二月,廬陵郡地震,水湧山崩。《干寶》曰:「太 元八年三月,廬陵郡大水,平地五丈。」
十八年六月,大水,高二丈。
義興八年,廬陵郡自正月至四月地震。
齊建元二年夏,廬陵郡石陽縣長溪水衝激山麓,下, 得樹千餘章,皆十圍,長者一丈,短者八九尺,上有古 文不可識。江淹以聞王儉,儉曰:「江東不諳隸書,此必 秦漢時物也。」史以為世變之象。
唐顯慶元年九月戊辰,吉州火,焚倉廩、甲仗、民居悉 燬。
宣宗大中間,慶雲見於遂興,因名萬安為「五雲。」 長慶四年十一月,吉州大水。
《江南野史》:「南唐後主時,廬陵歐氏子將娶婦,忽化為 女,後嫁人生子。」
《府志》:「歐陽郴,六一之曾祖也。性至孝,兄弟友愛,有紫 芝生於楹。」
宋淳化元年六月乙酉,江水漲壞民田廬。
景祐三年,江水漲潰城,溺死者多人,詔賜其家緡錢。 皇祐四年,甘露降於吉州。
熙寧二年八月,芝叢生玉虛觀。十月,甘露降於天慶 觀。
元豐八年,芝草二本,生州院獄門東,又生郡齋,生西 峰寺,最異者「黃芝」,異本同。太守作「野秀亭。」《黃山谷 記》改《三秀亭》。
元至元十四年春,墮吉州城。
至正十二年春正月,有星隕於郡城之東北。是年,徐 壽輝稱《天元帝》。
十四年甲午四月末,霖雨,洪水驟至,平地數丈,漂沒 居民田產,秋疫痢尤甚。是年又大饑。
《安福縣志》:「明永樂二年甲申,歲大饑,人相食。」
宣德年間,城北溪旁產嘉禾,一莖九穗。
景泰初,瑞溪橋去大櫟橋一里,無雨,忽自漲紅水,三 日方清。又橋邊禾一莖九穗,故名「瑞溪。」
成化二十一年五月,大水,水高十餘丈,漂沒田舍,溺 死者無算。尋大旱,饑。
正德六年,吉安雨血,著衣皆赤。
九年,草岡周仕家產芝數本,其一類「人掌。」
十四年七月,吉安府直至縣前,橫至察院分守。前夜 雨血,人有曬白衣未收者,沾之盡赤。或以為王、伍謝 江西殺戮之應。
嘉靖十二年秋,天西北星隕如雨。
二十三年,大旱、疫,二麥不登,人食草根。
二十四年,大饑。
二十九年,大雪凍,竹木多死三十年,大雪雹。
萬曆十六年戊子,大水。
四十二年甲寅,大饑。
天啟四年甲子,大旱。
五年乙丑二月,「大雨雹。」
崇禎六年癸酉,地震。
七年甲戌十月,安福城內三門火,燒二百餘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