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2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二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二十六卷目錄
南安府部彙考二
南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南安府城池考
南安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九百二十六卷
南安府部彙考二
[編輯]南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府志
[編輯]本府。〈大庾縣附郭。〉
石門下陂 、「犁田下陂 」 、「石門通利陂。」
通利小陂 。赤江陂 、通一陂。
石門前陂 、石陂 、門前小陂 以上共陂九所,共一水發源,由河坑以次流至本里大里橋出,合大江,灌田一百十三頃七十七畝。石樓陂 、石頭陂 、石門上陂。
烏陂 山下學陂 、潭陂。
楊梅陂 、楊梅下陂 、留城陂 以上共陂九所,共一水發源,由下鍋水流至本里過路灘出合大江,灌田六十頃三十七畝八分。
留城下新陂 明正統辛酉,知府郭誠鑿。羅思坑陂 、大埧陂 、木橋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由鼇陂以次流本里池江梅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五頃五十六畝二分。奇岡陂 如嶺背小陂。
寨角峽小陂 、羅坑岡陂。
第一陂 、石社、小陂。
神背小陂 、榔祚口陂 、社前陂。
羅坑隔陂 以上共陂十所,共一水發源,由南梘以次流至本里黃龍村出,合大江,灌田二十三頃一十五畝三分。
朱背小陂 、觀家陂 接青泉陂。
羅屋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由荊源以次流至本里葉賴村出,合大河,灌田一頃八十四畝六分。
稍子陂 、劉公田陂 、「小木橋陂。」
「青龍陂 」 、矮陂 、《姜地陂》。
魚子陂 、《大分》陂 、《橫隴下》陂。
短婆陂 、匏陂 、橋頭陂。
黃陂 以上共陂十三所,一水發源由雲主山,以次流至本里小密橋出,合大江,灌田一百頃九十六畝四分。
西坑官陂 、瓦礫陂 、黃塚陂。
拗下陂 、社前陂 、分嶺頭陂。
接路陂 、北梘陂 、墳嶺尾陂、上官陂 、瓦窯坑陂 、早禾陂 ,以上共陂十二所,共一水發源,由下山以次流,至本里大學村,出合大江,灌田四十七頃一十四畝。鹿口陂 、小嶺下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由鹿坑以次流,至本里大學村,出合大江,灌田二頃二十七畝八分。
小山陂 ,黃坑陂 ,梘頭陂,門前陂 ,塔前陂 ,龍下陂。
壩裏陂 、黃分陂 、老茶下陂。
門坑陂 以上共陂一十所,共一水發源由莊彭以次流至本里坑頭岡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七頃一十畝五分。
塘坑陂 :發源由廟背坑以次流至本里葉頓出,合大江,灌田五十五畝八分。
車陂 發源謝屋坑,以次流至本里五侯廟出,合大江,灌田六十三畝五分。
吳山頭陂 發源由鹿坑,以次流至本里大學村出,合大江,灌田一頃五十九畝九分。以上俱在和順都。
山塘村前石陂
濠陂 、半腦陂 、大掩陂。
西乾陂 、清泉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由石村以次流至本里新田鋪出合大江,灌田二十五頃二十畝三分。
鬼交陂 、平陂 、沙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由葉坑以次流至本里小水口出合大江,灌田二頃六十九畝五分。
亭前陂 、小分陂 、社背陂。
上管陂 、官田陂 、馬頭。陂、社岡頭陂、 土塚陂、 飯羅岡陂。
落坑陂 、河分陂 、付陂。
沙陂 以上共陂十三所,共一水發源由雙坑以次流至本里小水口出,合大江,灌田二十九。
頃七十四畝
神前陂 、彭屋陂 、下稍壟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由大土坑以次流至本里赤石鋪前,出合大江,灌田五頃五十八畝九分。黃分陂 、煙陂 、門前土陂。
「曲下陂 」 、石岩陂 、斜陂。
峒陂 、黃土陂 、羊疇陂。
王陂 以上共陂十所,共一水發源由同溪龍,以次流至本里下村出合大江,灌田五十九頃八十四畝五分。
上西乾陂 發源,由小水以次流至本里新田鋪前出合大江,灌田二頃九十九畝四分。思床陂 、園下陂 、河陂
楊陂 下楊陂 、思茅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由烏嶺以次流至本里深坑橋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九頃一十二畝六分。土隴陂 、蕉陂 、官陂。
印陂 、豬喙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由李屋坑,以次流至本里赤石鋪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二頃一十三畝七分。
羊陂 、石塘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由同溪龍,以次流至本里石塘橋出合大江,灌田六頃五畝四分。
楊裏陂 、陳塘陂 、楊口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由羊裏以次流至本里站前埧出,合大江,灌田一十六頃四十八畝。
獨陂 江灣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由下步以次流至本里小灌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一畝一分。
茫陂 發源,由瓦岡以次流至本里新村出合大江,灌田五頃三十五畝四分。
梘下陂 :發源由大湖以次流至本里新田鋪前,出合大江,灌田三頃四畝七分。
廣利陂 發源由石門以次流至本里池江出,合大江,灌田六十一頃三十畝。
留坑陂 發源由陳公坑以次流至本里雙坑出,合大江,灌田九頃二十九畝七分。以上俱在義新都。
小澗陂 王裏陂 、章江石埂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由上獨以次流至本里園下出,合大江,灌田三頃七十四畝三分。竹駢小澗陂
竹駢社下陂
石莊陂 、雙莊陂 、硬陂。
鄧道埧陂 、李村《小澗陂》。
下竹坪陂 、《上竹坪》、黃土陂。
牛頭陂 以上共陂十所,共一水發源,由窮塘以次流至本里李坑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三頃五十四畝。
下南小澗陂
下南大分陂
浮江石埂陂
里村觀背陂 下南死陂 前小澗陂。
柘木門前陂 以上共陂七所,共一水發源,由南源山以次流至本里大學村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二十八畝八分。
黃莊下水陂
歐分山澗陂
沙州「小陂 」 、「黃莊山澗陂。」
水口寺前陂
柳樹陂 、山澗陂 、角陂頭、小澗陂 以上共陂八所,共一水,發源由保昌縣界趙坑,以次流至本里水口出,合大江,灌田三頃九畝四分。
衙前陂 、門前陂 、逕口水澗陂。
李塘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由沙坑以次流至吉村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二十一畝八分。
新新陂 、梘陂 、低隔陂、下水陂 、莊頭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由均坑以次流至本里松樹口出,合大江,灌田二十一頃六十一畝五分。
山口小陂 「若槌欄陂 。」 「竹園、下水陂。」
上陂 山水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由長嶺背以次流至本里石溪村口出合大江,灌田一頃九十九畝四分。
社灣陂 、猶尾坑陂 、大陂口。
大湖陂 、廟前水陂 、峰平陂。
小社埧陂 、寺前陂 、下關廟前陂。
綿竹演陂 城背陂 、山口潭陂。
夫人廟前陂
鴨嶺下陂 、高宅陂 、《洞下陂》。
南社小澗 以上共陂一十七所,共一水發源由柵頭以次流至本里小水口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五頃九十八畝五分。
《甘竹》陂 、《深湖》陂 、《山角徑》陂。
「齊堂前陂 水。」 南陂 、「寺前陂。」
大分底陂 、橋頭陂 以上共陂八所,共一水發源由聶都,以次流至本里沙村,出合大江,灌田八頃二十五畝六分。
水南下陂 、山徑陂 、社山陂。
古頭陂 、社下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由高平以次流至本里小水口出,合大江,灌田四頃六十五畝九分。
沙頭曲陂 、《水衝》陂 、《溪頭陂》。
大村頭陂 在前陂 、下溪頭陂。
石角寨陂 以上共陂七所,共一水發源由聶都,以次流至本里大水口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一畝六分。
《溪上》陂 、黃泥溷陂 、「栗樹下潭陂。」
古頭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由李峒,以次流至本里黃溪村口出,合大江,灌田三頃八十五畝五分。以上俱在平政都。
南康縣
周陂頭陂 發廬源坑,以次流至本里山角廟,入章水,蔭田一十二畝八分。
宋陂頭陂 水自竹坑發源,流至太平二里陳公溪,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一頃一十二畝二分。石高陂 潭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山田坑,流至陳公溪,入章水車蔭田二頃七十五畝。
石陂 、章兜陂 、藍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金豐里,流至中心坑以及大平四里朱邊,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五頃七十一畝八分。
羅陂 水,發源自金豐里中心坑,至本里朱邊村,入章水車蔭田二十頃二十六畝五分;豈分陂 恥陂 何屋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大水山,流至義仁四廂王埧裏,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三頃七十四畝一分。蔡坑口陂 朱芳坑陂 寺下陂
峽裏陂 袁坊村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竹坑山,流至義仁四廂王埧裏,入章水。車蔭田一十六頃三十六畝八分。
留湖陂 、社江陂 、大人陂。
井下陂 、社背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大水山,流至義仁四廂王埧裏,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二頃七十一畝六分七釐。
山塘上 廣二十五畝,灌田三頃一十一畝五分。
蔡塘下 廣一十畝,蔭田一頃一十九畝二分。鍾嶺下塘 廣二十畝,蔭田二頃八十五畝七分。
龍塘坑 廣一十畝,蔭田二頃五畝四分。脫頭石塘 廣六畝,蔭田一頃一十一畝四分。狐狸窋塘 廣一畝二分,蔭田八十四畝一分。朱坑裏塘 廣三畝,灌田一頃五十畝二分。赤盧塘 廣五畝五分,灌田四頃一十四畝二分。
路上塘 廣四畝八分,蔭田二頃一十畝四分七釐。
張坑裏塘 廣二畝,灌田一十畝五分。
大嶺前塘 廣二畝五分,蔭田三十畝。
盤古樹下塘 廣三畝三分,蔭田三十畝。黎邊塘 廣一畝,蔭田四十五畝六分。
菖蒲坑塘 廣五畝六分,蔭田七十畝。
古驛塘 廣四畝八分,蔭田四十畝。
王屋門前塘 廣四畝六分,蔭田五十畝。朱湖裏塘 廣五畝四分,蔭田五十畝。
石陂古圳 長八十五丈,闊三丈,蔭田一十八頃一畝三分。
賴家古圳 長三十五丈,闊三丈,蔭田八頃一畝三分。
藍家古圳 長一十五丈,闊一丈,蔭田一頃一十畝四分。
張邊古圳 長一十二丈,闊九尺,蔭田二頃一十畝四分。以上俱在芙蓉鄉。
曹公陂 、蓮塘陂 、鵓鳩陂。
石江陂 石徑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贛州中坑山,流至石門灘入章水,蔭田一十頃二十二畝八分八釐。
龍下陂 自獨秀峰發源,流至張橋入章水車。
蔭田六頃五畝二分
任屋陂 曹老陂 從老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信豐界備口山,流至石門灘,入章水車蔭田三十頃七十二畝九分。山下陂 龍虎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信豐界掘大坳,流至石門灘,入章水車蔭田一十四頃四十五畝七分。
麻陂 沙陂 、沈屋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獨秀峰,流至張橋入章水車蔭田二十一頃七畝。
培田陂 、袁屋背陂 、盧家沙陂。
梘頭五眼陂南田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贛縣界羅龍山,流至九牛驛入章水。車蔭田二十三頃二十六畝三分。
趙屋陂 一水,發源自黃師里高龍山,流至潭口鎮入章水車,蔭田五頃一十畝。
黃竹塘 一水,發源自塚嶺,以次流至本里,入章水車蔭田九十九畝三分。
仙人古塘 廣二十畝,蔭田六頃二十一畝三分。以上在靈異鄉。
陳思陂 碓橕陂 、大隔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贛州恰湖嶺,流至本里齊溪口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二十五頃四十八畝四分。
白鶴橋陂 小水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新龍里丫髻嶺,流至長伯里塘江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六頃零六分。
圓李屋陂 、土橋陂 、二頭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恰湖嶺流至長伯里塘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六頃九十四畝五分。河林頭陂 、埧裏陂 、社下陂。
中分陂 烏鵠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丫髻恰湖,二水流至塘江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五頃七畝九分。
河下陂 、黃土陂 、黃屋陂。
下河陂 陳渡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新龍擒龍山,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八頃九畝五分。
羅丘陂 田心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上猶石山,流出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二頃六十四畝七分。
下村寨背陂 一水,發源自恰湖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一十二畝五分。
劉埧塘 廣一十五畝,蔭田三頃一十二畝。火爐塘 廣一十畝,蔭田二頃九畝一分。以上俱在「鹿鳴鄉。」
新下陂 一水,發源自上寵山,流至長伯里陳陂頭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二頃六十五畝一分。
埧上陂 龍華江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上猶江,流至得俊里三江口,入章水。車蔭田三頃六十六畝四分。
合溪陂 羅婆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裏,合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蔭田九十四畝五分。
龍下陂 大龍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相鎮口,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七十一畝四分。
墟下陂 、劉婆陂 、社園陂。
水口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兵源坳,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五頃四十一畝九分。
江背陂 、大鍋陂 、新田陂 以上共陂三所。一水發源自浮竹坑,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二頃二十四畝。
大源陂 一水發源自本處,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二十畝。
田東陂 一水,發源自田東,次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二十畝。
破溪陂 一水,發源自苦竹劉坑,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二十畝。
社架陂 、廟前陂 、李婆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塘尾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五頃七十六畝。
貓頭石下陂 :發源自竹坑,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八頃五畝。
山隔陂 坑口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大坑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一十七畝二分。
和尚陂 發源自嚴湖山,流至上猶江,入章水。
車蔭田三頃五十畝五分。以上俱在崇教鄉。塘坊陂 、水口陂 、村頭陂。
小陂 樟樹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崇信二里羅洞羊嶺山,以次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四頃八十二畝八分。
老虎陂 。《沙埧》陂 。《胡脛陂》。
小口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羅洞羊嶺山,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三頃一十二畝二分。
峽口陂 峽口上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大湖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三頃一十畝。
葉屋陂 、山角陂 、下村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赤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四頃六十二畝九分。
井塘背陂 、高陂 、鴉雀陂。
牛尾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李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一十二畝六分。
竹頭陂 、揚陂 、岸陂。
門前陂 、賴角陂 、「同處陂。」
園陂 、社前陂 、石陂。
印下陂 、方羅陂 以上共陂一十一所,共一水,發源自蓮花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六頃四十畝。
栗木樹下陂
社下陂 、水口陂 、橫岡陂。
梅林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老恰石,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三十七畝。樟樹下陂 長嶺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蓮花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頃六畝二分。
長仚口陂 、廟前陂 。若槌陂。
陂頭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大源嶺,流至龍泉江入章水車蔭田四頃四十三畝。
水口陂 、沙塘陂 、《湖背》陂。
社前陂 以上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分水坳,流至龍泉江入章水車,蔭田六頃。
長斜小陂 、沙圳陂 、溪頭陂。
高塘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高塘村,流至龍泉江入章水車蔭田五頃一畝三分。
羅分圳陂 、沙陂 、西坑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楓樹逕,流至龍泉江,合萬安水,蔭田三頃一畝四分。
《屋門前陂 》《蕭屋門前陂》。
鄧屋陂 、牛陂 、王屋陂。
坳門前首小澗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本里羊嶺背,流至龍泉江入章水車。蔭田六頃八十三畝八分。
板坵陂 、莊背陂 、過步陂。
尖磊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葛梗仚,流至楊村入龍泉江,會萬安水車蔭田九頃七十七畝一分。
廟前陂 、水尾陂 、張坑陂。
楊梅圳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葛梗仚坑,流至楊村入龍泉江,會萬安水車蔭田八頃二十一畝。
社下陂 、阮屋陂 、《大磊陂》。
較溪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葛梗仚,流至龍泉江,會萬安水、車蔭田一十頃二十六畝四分。
小澗坑陂 發源自本里小嶺,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三頃六畝有三分。
牛角陂 石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龍子五里小嶺,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二頃一十畝五分。
石碣陂 、石陂 、《兩假陂》。
茅塘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齊龍,流至大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十四頃三十一畝五分。
溪頭陂 、黃屋陂 、橋頭陂。
赤嶺陂 、羅屋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齊龍,流至大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十頃五十六畝五分。
神塘陂 湖背陂 、過路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逕口,流至青江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二頃三畝。
龍下陂 、高坵陂 、桑園陂。
石岩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逕口。
流至青江村入章水車蔭田五頃九十二畝六分。
廟前陂 、虎陂 、烏丘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逕口,流至青江村入章水。車蔭田五頃九十二畝一分。
石陂 、石虎陂 、西陂。
苗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瘠龍,流至大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一十五頃八十四畝六分。
「小澗 」 發源自瘠龍,流至麻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三頃二畝五分。
周屋陂 發源自瘠龍,流至麻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二頃二畝五分。
墟口陂 、死河陂 、曾坑陂。
「黃竹陂 。」 郭公陂 、《大伊》陂。
下角陂 、下坊陂 、蕭屋陂 以上共陂九所,共一水,發源自瘠龍,流至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三十三畝九分。以上俱在順化鄉上猶縣。
烏石逕陂 、《大五》洞陂 、鼠陂。
寨下陂 、王仙坑陂 、「長逕古陂。」
雷明陂 、柴陂 、豐田新陂。
「槽邊古陂 」 ,「楊田,新陂 」 、《小羅陂》。
下羅陂 何屋陂 以上共陂一十四所,共一水,發源自烏石流至本里北河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五頃一十一畝六分。以上俱在振德廂。赤更陂 官陂 張家陂。
方家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稍尖下,以次流至本里稍口出合大江,灌田三頃四十畝五分。
墓背陂 村尾陂 以上共陂二所,一水發源自東塘村,以次流至本里北村出合大江,灌田七十畝。
橋頭陂 、黃家陂 、塚前陂。
眾家陂 東坑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豐江坑,流至本里烏岐山出,合大江,灌田三頃十畝。以上俱龍下里。
楊梅路下陂
院陂 、楊梅坳陂 、「同陂。」
虎陂 、大陂 、鼠陂 以上共陂七所,共一水。發源自百尺洞,流至龍華江口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七頃八十二畝五分。
曹陂 、嚴陂 、大石陂。
「謝陂 。」 「《牛蔭》陂 。」 《鷓鴣陂》。
沈方陂 長羅陂 以上共陂八所,共一水,發源自上猶石章下,以次流至本里逕口出,合大江,灌田一十八頃一十七畝三分,俱永樂間里人胡玉謙修築。以上俱在童子裡。
五百陂 新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大雷嶺,以次流至本里巡檢司前出合大江,灌田八頃八十畝二分。
龍王陂 高城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五指山,以次流至本里石溪口出合大江,灌田七頃五十畝二分。
寨陂 、羅婆陂 、雷公陂。
中古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大雷嶺,以次流至焦龍山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五十畝五分。以上俱在牛田裡。
崇義縣
小分陂 流分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北來,以次流至本里村頭出合大江,灌田三頃一十畝四分。
孤山陂 、寨下陂 、門前陂。
謝屋背陂 、寺前陂 、下村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北來,以次流至本里門前陂出,合大江,灌田七頃三十畝六分。
石橋陂 、青溪陂 、《河婆》衡下陂。
岩下陂 嶺下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洞頭,以次流至本里橫水出,合大江,灌田六頃三十六畝六分。
門前陂 、大分陂 、溪頭陂。
屋背陂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石圳,以次流至本里合村,出合大江,灌田三頃四十九畝九分。
城背陂 、屋背小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村坑,以次流至本里門前陂出,合大江,灌田一頃五十五畝。
沙洲埧 寺背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以次流本里門前陂出,合大江,灌田四十畝五分。
古路陂 :發源自東來,以次流至本里社前出。
合大江,灌田九十二畝六分;
大橋 發源自李坑,以次流至本里門前陂出,合大江,灌田二頃七十六畝一分。以上俱在忠義里。
金坑無平陂
門前陂 、《門前下陂 》、竹坑下陂。
高分陂 新田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大障山,以次流至本里過步灘,出合大江,灌田四頃七十畝九分。
橫水元陂 、橫分陂 、合溪陂。
合溪口 以上共陂四所,共一水,發源自大障山,以次流至本里,出合大江,灌田五頃八十畝五分。
烏溪坳背陂
寺前陂 宋屋前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舉嶺,以次流至本里石下,出合大江,灌田四頃六十畝五分。
藥源大黃陂
竹陂 、大分陂 、王何陂。
墓林陂 、仙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舉嶺,以次流至本里藥口,灌田九頃二十一畝九分。
小澗水陂 車頭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岡峽,以次流至本里村前,出合大江,灌田五頃十畝。
彌陀陂 :發源自烏龜山,以次流至本里出合大江,灌田六頃一十畝四分。
上水陂 、小澗陂 、下水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果木源,以次流至本里村前,出合大江,灌田五頃五十畝二分。
化山陂 、桐樟陂 、藍公坑陂。
楓樹陂 灘下陂 以上共陂五所,共一水,發源自高梘坑,以次流至本里出合大江,灌田九頃十一畝五分。
石筍陂 凹背陂 、梘下陂 以上共陂三所,共一水,發源自石筍陂,以次流至本里石溪村,出合大江,灌田一十二頃五畝二分。以上俱在鴈湖裡。
社頭陂 在永安里。發源自聶都山,流至本里,灌田一十畝。在永安里。
嚴丘陂 、老山陂 、烏田陂。
石角陂 、籠勾陂 、社背陂 以上共陂六所,共一水,發源自相州里嚴峰嶺,以次流至本里江頭村,會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五十七畝。
綠村陂 業坪陂 以上共陂二所,共一水,發源自崇德里君山,以次流至本里江頭村,合上猶江入章水。車蔭田七頃四畝五分。以上俱在尚德里。
新溪 灌田三十畝
南陂 灌田四十畝
沈布陂 :灌田二十畝。
茅坪陂 :灌田四十五畝。
梘頭陂 ,灌田四十畝。梯仔陂 ,灌田二十畝。
白石陂 灌田二十畝
龍仔陂 :灌田一十五畝。
虎頭寨陂 :灌田五十畝。
牛牯陂 灌田四十畝
樟樹陂 灌田五十畝。以上俱在隆平里。
南安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本府。〈大庾縣附郭。〉
南安府城池 ,城始於宋淳化辛卯間建,周圍頗寬,然卑薄。紹定間益增高厚。咸淳戊辰,趙孟頫重修,址亦仍舊,計延袤一十里一百五步,俱載《舊志》。其南門即今驛使門,其西南隅即今城隍廟背,郡人猶稱「土城背。」 元至正壬辰,同知薛理始改築今城,次年始甃以石,乃作四門樓櫓。南瀕章江,北帶大溪,惟西稍高為城隍,狹而長,微銳,類魚,名魚城後圮。明正統己巳,巡撫侍郎楊寧奏修。景泰庚午,繼修之。戊申春雨,復圮,都御史韓雍、千戶夏忠補葺。其後東北浸崩,知府張弼作石堤捍之。弘治庚申壞,知府呂律補築。萬曆丁酉復壞,知府杜伸修補。城周圍計四里一百三十步,計丈則八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闊一丈,壕深五尺,廣一丈。《景泰》增高,厚高二丈,厚一丈六尺。女牆高五尺,堞一千五百,巡更鋪二十有四,周圍丈尺、壕如故。城凡四門,各有樓。
東、西、北有橋,城內有馬道,外有城腳。南門外有濯纓亭,門有樓,名「江山佳麗樓。」 景泰中,知府金潤建。南隅上有閣,舊祀觀音像。成化庚子,知府張弼建,名曰「金鰲」 ,因龍母祠右舊有金鰲樓,樓廢而移以名之也。城東門舊名就日。南門舊名宣化,西寶豐,北朝天。弘治中,知府鄧應仁易東門曰敬道,南門曰率章,北曰聯玉,惟西近寶珠山不改。城中有三台,命曰「三星」 ,今俱廢。章江驟時水發,城碪易塌,春夏多風雨,城垛易傾。縣令年加修葺,今頗完固,然亦難免雨水漲漫、嵐風狂發之慮。
水南城 在章江南,與郡城對峙,中夾大河,民居密倍於郡城。嘉靖辛酉,寇踰嶺行掠。知府吳炳庶、知縣文體義議水南另建一城,申督撫都御史吳百朋疏請,給官銀三百兩,民歛資成之。東南西為垣,計四百三十四丈三尺,高一丈五尺,連垛厚七尺,三門有樓,東西有墩,有望江樓。「北瀕江為水城,高厚半之,橫亙三」百五十七丈六尺五寸。北亦有門有樓。至萬曆甲戌,城漸圮,都御史劉思間酌議官修,三十年,圮甚。知府王明時、知縣杜伸、曾光魯屢議修補,竟得允。官給銀七百八十兩,修補垣堞,重作水城,築護岸。檄署縣事同知徐元揚督理。東門名「東山,西太山,南梅山,北金鼇」,後易東曰岱門,南曰嶠門,西曰垣門,北曰「鰲門。」南門即驛使門,通梅嶺。舊有折梅亭,知府張弼建,今圮。〈按各鎮城俱屬府轄,附列於後。〉新田城 在大庾北四十里。嘉靖四十四年,鄉民具告申詳院道,給官銀及民捐資築建。周圍一百一十七丈,東西各一門,內有官鋪及園塘,各承丈認稅。
鳳凰城 去新田五里,近鳳凰山,故名。嘉靖四十四年,鄉民建。
楊梅城 在鳳凰城西十里梅嶺,嘉靖四十四年鄉民建。
小溪城 在楊梅城北十里,小溪驛在焉。嘉靖三十五年鄉民建。
九所城 去小溪城五里,有屯軍耕其中。嘉靖四十四年,軍自築城,今廢。
峰山城 在小溪城北十五里峰山里。民素善弩。正德丙子,都御史王文城選為弩手,從征徭寇。事寧,民恐報復,築城自衛。
外縣
南康縣城池 ,舊惟土垣。宋紹定間築城,周圍計四里有奇,丈計五千八百四十有七,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通粵,南曰蓉江,北曰鎮北。各有樓,東、西、北各有池,深四尺,闊一丈二尺。東南隅臨江。嘉靖庚寅,知縣鄭衷復開一門,曰「便民」 ,即小南門。郡人劉寅有記。明末遭兵火拆燬。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鄭思魯起蓋重新。康熙三年
冬,知縣陳暉將週城垛牆窩、鋪馬道重修鞏固,迄今允壯。金湯「便民」 門因明季兵寇蹂躙,暫塞。今叨承平,戶口漸增繁庶,此門現議啟復,以便民出入。
上猶縣城池 。「宋紹定間,始築城,建四門。德祐間,元兵至,邑令與民死守,元惡之,遂圮以廢。」 明洪武辛亥,鄰境劉得遇等寇城,宜春侯黃彬平之,因弘舊基築城,歲久圮,惟北門樓存。成化初,知縣董瑄、鄭璽相繼修之。弘治二年,知縣章爵加以甓甃,提學黃仲昭有記。正德己巳,知府李敦行增高五尺,知縣姚義於東門增月城串樓十有六。嘉靖戊戌,水衝西城,知縣谷同補築。壬寅,城鋪傾圮,馬路壕池湮阻。知縣胡鑰修築,立十石,石上鐫字,每三十丈立一石識之,城賴以固,城內亦無潦水。壬子,月城圮,知縣胡鎬更築,復新四門之樓。城周計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一尺,東、西、北有池,各深八尺。南瀕江,其門東曰「迎恩」 ,西曰「西成」 ,南曰「明通」 ,北曰「朝天。」
崇義縣城池 本在上猶、橫水,地近猶之崇義鄉。明正德十一年,都御史王文成征平橫水、左溪、桶岡等巢峒,奏割猶之崇義、上保、鴈湖三里,庾之忠義、永安二里,康之隆平、尚德二里,立縣治。築城週圍五百四十一丈,厚一丈三尺,高倍之。女牆高三尺,雉堞一千九百有二。門四:東曰朝陽,南曰太平,西曰永安,北曰迎恩。東北瀕溪,西南有壕。正德庚辰間有圮壞者,副使王度委縣丞雷仁補築。
南安府關梁考 府志
[編輯]本府。〈大庾縣附郭。〉
梅嶺關 在梅嶺上,即唐丞相張九齡鑿道通廣處。
橫浦關 在郡南,跨章江,翼兩城間。
橫浦橋 在府南門外東一百步。元延祐間建,後改「平政橋。」 明成化間,知府張弼修之,復名「橫浦。」 萬曆乙亥,知府陳誥修之,丙申又壞,知府曾光魯修之。今橋凡五墩,長二十二丈,闊一丈八尺。有屋,為小賈貿貨,歲收稅積,為修橋之用。青雲橋 在府東南。舊名「雲津」 ,元總管張昉建,明洪武、永樂間屢修,萬曆戊申圮於水。知府商文昭、知縣余用昌重修之。
寅賓橋 在府城東門外五步,即隍橋。
平易橋 在今行臺左。元至正間薛理建。明永樂甲辰,知縣謝貞修之,名「縣埠橋」 ,以近舊縣也。又名新陂橋,以有陂流也。後以橋製平,又近縣,知府弼修之,改今名。今縣治遷入城中,橋存。迎晹橋 在府東門外一里。元至正間同知薛理建。嘉靖間知府陳堯修之。
三山橋 在嘉祐寺西,元至元間建。
西城橋 在府城西門外五步,即隍橋。宋劉強學建。元薛理《甃拱》。明成化間重修。
通濟橋 在府城西南之間。由沙洲埧往水南之路,今廢,以舟渡。
宜男橋 在府城南一里沙洲埧。
驛使門橋 在水南南門外,明景泰間建。梅豐橋 在驛使門之南,舊名「五板橋」 ,正統間建。
小沙橋 在五里山之南。唐開元間,開嶺路,以板木為之。明景泰中,始甃拱。成化庚子,知府張弼復為二墩,上甃以石。
大沙橋 在小沙橋之南。唐開元間建。正統間,甃拱。成化間,知府張弼修,後圮。萬曆甲午,知州劉自明復倡修。
鏡臺山橋 在梅嶺鋪前。明正德乙亥重修。萬曆戊申,知縣余用昌重修。
搶鞦場橋 在鏡臺山南二里。正德乙亥重修。接梅嶺橋 在大庾嶺下。唐開元間建,舊名「禮錫橋。」 弘治間,郡人朱華重建。
第一橋 在府城北門外。舊名「朝天橋」 ,即隍橋也。宋劉強學建。元薛理甃砌,成化張弼修。北十餘步鐵岡門外為第二橋。又北百步為第三橋。拱宸橋 在北二里鐵岡下,今名「分水嶺。」 宋劉強學建。成化知縣文志貴甃。
峽口橋 二在雙牌鋪。上下二橋俱宋嘉祐初建,明景泰間始甃。
大里橋 在雙牌鋪北七里。久廢。
小密橋 在青龍鋪
新田橋 在嘉善里,自大里《小密》新田背,唐開元時架木為之,屢圮屢建。
池江橋 在池江鋪。為水圮僧募眾重建。小溪橋 在小溪鋪。
《京舟》橋 在京舟鋪。
赤石橋 在赤石鋪
深坑橋 在峰山里,宋嘉祐間建。
峒山橋 在安庾,元時建。
廣利橋 在東外都艤舟處,有石盤以利涉,故名。
南康縣
淨惠寺橋 在縣東北,弘治十四年建。
潭平橋 在縣東四十里,邑人王子安建。潭口廟前橋 在縣東五十里,邑人王子安建。太平橋 在縣東南。久廢。今以舟渡。
羊坑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天順間,賴良建。古橋 在縣南三十里。邑人蔡甫經建。
鳴鶴橋 在縣西三十里。
葉坑口橋 在縣北一十里。里人王璉中建。白塔橋 在縣北一十里。成化八年王璉中建。正德丙子義民王貫魁重修。
都堂橋 在縣北十五里。
石古壟橋 在縣北一十五里。二橋俱邑人郭嘉文建。
安舒橋 在縣五里,舊名「舒家橋。」 明成化間,義民蔡斐安建。
水南橋 在縣靈異三逕里。明弘治十二年,義民賴吉運建。
廣濟橋 在縣東五十里。明嘉靖甲申,邑人朱孔譜建。
黃土橋 在縣東高陂下一里。明嘉靖已酉,邑人奚應福建。
寶林山橋 在縣東門外。明嘉靖間,李深乾妻王氏建。
金橋 在縣南便民門,對江。明嘉靖間,邑人李翹達、黃美共建。
迎恩橋 在縣東門外,甃以石。明嘉靖已亥,邑人劉慶與族人共建。
皇清康熙已酉春,又建「玉皇閣。」
通粵橋 在縣城西門外。康熙戊申冬,上覆以屋。
合襟橋 在迎恩橋之東。明正統間,劉汝瓊建。龍岡橋 在縣城北門外,邑庠生賴資獻建。湖江橋 在縣西二十里。
芋坑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明正德間,邑人郭曰蕃建。
沙園橋 在縣東順化鄉相州二里。明崇禎間,生員吳道行建。橋上有「風雨亭。」
通濟橋 在縣東一里,名東橋,又名「芙蓉渡。」 上舊為浮屋,後燬於火,遂廢。
蘇步橋 在縣北資聖寺右畔。以宋學士蘇東坡經此,故名。
文付橋 在縣治東十里。明正德間,水決,義民王貫魁建。
芙蓉橋 在縣東一十里。舊為渡,明成化中,里人蔡斐敬建。
樟橋 在縣東三十里。宋崇寧中,里人張聰一建。
高陂橋 在縣東四十五里。宋崇寧中,里人高海亮建。
銀渡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渡頭有銀渡館。宋崇寧中,邑人王九成建。
塘江橋 在治北四十里。宋乾道間建。今久廢,維舟以渡。
南渡 在縣城蓉江門外。
東渡 在縣東演武亭下五里。
下渡 在縣東南儒學前。
上渡 在縣西
中渡 在治便民門外
西渡 在縣西壇下
銀渡 在縣西三十五里太平里。
甘渡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大竹。」
塘江渡 在縣北四十里長伯鄉。
鵝坊渡 在縣順化鄉。明萬曆間,里人鄧禮湯施渡船一隻,仍捐田租以永撥贍渡工。
上猶縣
青龍廟關 通崇義等處。
惠政橋 在縣東半里。舊名遊龍橋。宋紹興丙子,知縣林次韓以東山隆起若七星,更名「七星橋。」 元大德間,知縣魏義甃以石,後水圮。至治間,典史王鑾始具舟六為浮橋,取今名。
巷口橋 在縣東一里。元延祐中建。
濟川橋 在縣南。元至大間,知縣劉仕雄具舟二十隻為浮橋。
神橋 在縣西一里,宋建。
北河橋 在縣西二里。元至正間建。
龍洲橋 在縣西五里沖寂觀旁。
薦福橋 在縣西十里,宋建。
圓坑橋 在縣西四十里。元延祐間建,成化戊子重修。
惠濟橋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宋淳熙中建。南村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建,明洪武修。廣布橋 在縣北十里廣布村,元建。
猶口橋 在治東。橋上有「恩亭。」
縣郭渡 在南門外
中渡 在縣西半里
止步渡 在縣西五里
琴口渡 距縣五十里
龍下渡 在縣北二十里。
北村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
崇義縣
太平橋 在縣西南四十步。明正德十四年縣丞舒富建。嘉靖四年知縣張稷「重修。」
鄒坑橋 在縣北四十里。元大德間建。
焦坑橋 在縣北四十三里。明景泰中建。長潭渡 在縣北四十里。
廣木口渡 在縣西四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