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4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四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四十卷目錄
杭州府部彙考六
杭州府關梁考二
職方典第九百四十卷
杭州府部彙考六
[編輯]杭州府關梁考二 府縣志合載
[編輯]海寧縣
清平橋 在縣南八步,跨市河,舊名「三思」 ,又名「平政。」 宋嘉泰三年重建。萬曆己酉,縣令郭一輪改為「板橋。」
中和橋 疑即紀家橋也。《圖經》云:「在縣西北。」 舊《志》云:「在縣西七十三步,跨市河,唐僖宗中和二年建。」
勝安橋 在縣東六十二步。舊名「烏鵲」 ,又名「昇仙。」 宋嘉泰四年重建。
嘉泰橋 在縣西南六十五步。舊名「善見。」 宋嘉泰元年縣令趙彥造修,改今名。橋側有唐咸通間所立經幢。
雙廟橋 在縣西二百一十四步。元至正四年建,跨市河。
行春橋 在縣西二百十九步。元大德三年建,跨市河。
醋坊橋 在縣西一百三十步。明隆慶年建,跨市河,以醋庫得名。按《圖經考異》云:「醋庫舊在監稅廳側,後移於縣治之西廡,今獄中蕭王堂是也。」 後因修獄,遂移於縣西,後又移於今地。今之基址,原是一橋,歲久傾圮,遂成平地,故就此創焉。然則醋坊橋是附近醋庫者。
監橋 在縣西南二百四十步,跨市河,元延祐二年建。
傅家橋 在縣西北二百八十五步。元至正三年重建。以上俱跨市河。
師姑橋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步。原不通舟楫,宋天聖元年建。
惠康橋 在縣東北二百六步,跨放水河,宋嘉泰四年建。
永安橋 在縣西北二百八十五步,跨市河,元延祐四年建。
安國寺橋 在縣西北三百五十步,跨放生池。元至正三年建。
延恩寺橋 在縣西北三百七十步,跨市河,宋紹興二年建。
酒坊橋 在縣北三百二十四步,跨瓦石堰,宋嘉泰三年建,俗名「坊橋。」
海昌橋 在縣東南一里,跨城南小河,隋大業二年建。
環橋 在縣東十里,跨轉塘,下北河。
渾水石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跨轉塘下北河。崇教橋 在縣東四十八里,跨袁花市河,元延祐二年建。
辛江塘橋 在縣東北十里郭店西。祝侍郎《辛江塘記》云:「邑故所建三十六橋,如虹如蜓。」 今止約記數橋,以存其概。此在薛婆橋之次,乃錯編也。
高官橋 在縣東十五里。
趙家橋 在縣東三十六里。宋南渡後,趙氏宗室族居於此,故名。
丁家石橋 在袁花鎮
王道橋 在袁花鎮,達嘉興。
虹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跨運河。
盧家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跨運河。
莊婆堰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跨辛江塘河。薛婆橋 在縣東北十二里,跨郭店市河。元至正二十一年建。
斜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跨洛塘河。
通浦堰橋 在縣北五里,跨二十五里塘下東河,永樂十五年建,今塞。
聚秀橋 在密家灣,對水門。
倪家橋 在聚秀之北
徐婆橋 在聚秀之北
鄔家板橋 在聚秀之北。
酆墅橋 在縣東北十二里。
蓼莪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跨辛江塘河,以橋石方正,俗呼為「扇面橋。」 橋北楊慶湖有二顏公衣冠墓。
姜墩廟橋 在縣東北廿五里,跨辛江塘河。前步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跨洛塘河。張店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跨洛塘河。
於許塘橋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跨洛塘河,以「於」 、「許」 兩姓得名。橋北鹽涇港,每市河涸時,通舟楫於此。
相院橋 跨硤石市河,以「晉尚書張延光故第」 得名。
崇惠寺橋 在紫微山東麓,跨市河達嘉興。景轉橋 在審山南麓,東通黃道湖。
萬家渡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
仙鹿橋 在縣西北二十四里。康熙十二年建。里人見一鹿絕塵而奔,因名。
光華亭橋 在縣北一里一百三十一步,跨二十五里塘河。宋令魏伯恂建亭,為郵傳停泊之所。
環秀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跨硤石市河,建文四年建。
狀元坊橋 宋張九成所居處。
紫微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跨硤石市河,元大德七年建。
永興橋 在縣南
慶善塔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跨洛塘河。徐家鳳凰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跨辛江塘河。社稷橋 在縣西南。按《圖經考異》云:比歲縣之西南忠孝坊西錢氏墳園內,因治地得舊甓,皆有「社」 字。坊側有石橋,邑人猶以「社壇橋」 稱之,意舊壇在旁是也。
徐家橋 在城內
惠明寺橋 在縣西
廣濟橋 在金牛山下
西環橋 在縣東北五十八里硤石市。
高橋 在黃灣
富陽縣
恩波橋 一名「永濟橋」 ,在縣西三百餘步。定跨橋 ,在縣西一百步。相傳李文忠兵臨本邑,至此橋函刀偃武,故名。
秦望橋 在縣北一百步。舊雲「始皇南巡,駐此,望會稽。」
瓜橋 在縣南五十里感化村。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故名。
太平橋 在縣西三里臨湖界,通靈泉、惠愛。明萬曆間圮,邑人周吉臨重建。
皇清初,又圮僧雲臺募緣重建。
步橋 在縣西十里靈泉村,通「惠愛。」
瀉湖橋 在縣北一里,通後嶺澗。
笪笆橋 在縣北五里安辰村。跨澗架梁,一名「笪餈橋。」
新橋 在縣北十里安辰村。宋淳熙十一年,縣尉林端厚重建。明崇禎九年,大水,橋圮。十一年,邑人俞昌言重建。
青雲橋 在縣西十里。元大德間,里有孫學錄中舉題名,故名「孫學錄。」 一作「徐學錄。」
董仙橋 在縣北二十里臨湖村。
望仙橋 在縣西三里望仙村。明洪武間,里人劉智募石重建。
白鶴橋 在縣東二十里。至正間,縣令孫勝重建春明村。相傳赤松子駕鶴於華蓋山,鶴鳴橋表,故名。
龍門大橋 在縣南四十里慶善村。元至正間僧雲巖建,蓋屋十七間。明永樂間僧法齡重建。萬曆間里人孫汝霖等重修。四十六年大水圮。徐坊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宋紹興間里人徐祥富重建。
壽春橋 在縣東二百步花塢口。
慶春橋 在縣東一百步觀山西。
合橋 在縣東二十里。以「江陰、麗景」 二水合流,故名。
赤松橋 在縣東十里春明村,因赤松子故名。定安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慶賀村。舊名「延壽」 ,宋紹定間重建。
亭橋 在縣西十里靈泉村。里人王道建。上有亭,故名。
洪濟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靈峰村。漁溪之水,至此與江相會。元天曆中,里人施岳山鑿石為橋。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施叔拳架以木。永樂間,僧興易以磚,皆不久而圮。正統四年,縣令吳堂重建,易以石。廣一丈六尺,長三倍之。
廣惠橋 在縣西四十里馴雉村。舊名「鮆綱」 ,歲久圮。邑士何永年捐資募建,架以石樑。
榮華橋 在縣西五里,舊名「牛家橋。」 正統四年
縣令吳堂建,因里人有陳觀暨厥子冕聯登科第,改今名。
通濟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開化村楊家坂。舊架木,水漲輒圮。
皇清康熙十九年,邑人邵嘉易以《石樑》,所濟甚眾。
利涉橋 在開化汪家堰。舊亦架木為橋,溪深雨潦,易於傾壞,人病涉焉。
皇清康熙二十年,里人邵嘉捐《貲甃》石易之。
待月橋 在縣東山上,嚴子陵祠東。
楊公橋 在縣東北
聖安橋 在縣南五十里許永安山之聖安溪口。
羅橋 在縣西六里惠愛村。唐末羅隱嘗游吟於此,得名。萬曆間,里人王學粹重修。
上新橋 在縣北十餘里安辰村。
合溪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開化村、汪家堰、千家村二水合流,故名。日久圮壞。康熙二十一年,里人邵士莊重修。
狀元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新店埠,宋嘉定三年建。上有「宋嘉定三年李旻造」 八字。
德星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梅水溢沸,人苦褰裳。康熙十五年,邑人邵嘉捐資創建。石樑完固,不憂衝決。里人名曰「德星。」
清慈塘橋 在縣北十五里臨湖村。
新阜橋 在縣北二十裏白昇村。
金家橋 在縣西六里臨湖村。
上麻石橋 、下麻石橋 俱在縣西十里臨湖村,洋陂湖西閘水所經。
郭溪橋 在縣西五里臨湖村。
周家橋 在縣西五里臨湖村。
五裏白橋 在縣西五里惠愛村。
徐家橋 在縣西六里惠愛村。
通化橋 在縣北九里安辰村。
蔣家橋 在縣西北三里安辰村。
董家橋 在縣南十里。以上六橋皆木造。餘杭縣。
通濟橋 在縣東半里,跨苕溪。舊名「隆興」 ,錢武肅王改名「安鎮。」 紹興十二年復建,改今名。以木為梁。明洪武元年,縣令魏本初重建,通易以石,袤二十五丈,廣三丈五尺,俗呼「大橋。」 明正統間,縣丞丘熙岳加石欄。
萬歲橋 在縣東半里,按察分司之側。跨淺溝,惟一巨石。
葫蘆橋 在縣東南一里,跨南渠河。東漢隱士張儼植葫蘆以貿積錢造橋,又名「支家橋。」 明萬曆間,知縣戴日強重建。
安樂橋 在縣東四里,跨南渠。明洪武四年,寶輪寺僧重建。
部伍橋 在縣東四里,跨餘杭塘,分南渠河水入港。明成化間,知縣武英修建。明正德間,主簿陳祥重建。
下曹橋 在縣東十二里橫瀆浦東。
上曹橋 在縣東九里橫瀆浦之西,跨小港。宋崇寧間,邑人曹成建。
橫瀆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跨靈源港。唐大曆四年建。距橋五里有橫瀆鋪,故名。明永樂三年,主簿黃宗振重建。弘治四年舉人符俊重建。西鋪橋 在縣東一十七里靈源鋪西,跨餘杭塘,亦名「靈源橋。」
許墩上橋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石瀨市。亦名「錦歸橋。」
寺興橋 在縣東一十八里靈源院西,跨小港。唐咸通間,僧善本建。
城署橋 自部伍橋至此,並靈源二三保。下蔡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南接官河,北通諸港,在下蔡村。
長橋 ,在縣東二十八里,跨餘杭塘河。餘杭、錢塘以長橋為東西,西界自部伍至此,東接錢塘縣鋪路。
馬家橋 在縣東四里,跨南渠河。宋端平二年,邑人馬氏建。
福嚴橋 在縣東二十四里靈源二三保面河。余家橋 在縣東二十三里靈源二三保,跨小港。元至正間,邑人余武建。
孫家橋 在縣東二十六里,靈源四五保,通餘杭塘河。明洪武間,邑人孫氏建。
濟川橋 在縣南二里舊縣橋之東,跨南渠河。明弘治間,邑人徐杲建。
謝家涇橋 在縣東五里南渠河之南跨港,舊以木為梁。明弘治間,知縣冉繼志易以石。正德二年,主簿陳祥重修,易名「青石橋。」
陳家橋 在縣東南八里文山界,跨廟港。舒橋 在縣東南五里。分殺南湖滾壩下流之所出。
牛坊橋 在縣東五里
下湖橋 在縣東南十里徐湖界朱葛保,跨小港。元至元間,胡氏建,又名「朱廟橋。」
章家橋 在縣東南十里閑林六七保,跨官河。明正德間,知縣俞江命道人徐慶「募資重建。」 葛巷橋 在縣東南一十六里朱葛保,跨官河。在葛巷村。
後王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坐後王圩。明弘治間,邑人鄒煜重建。
戚家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後界石瀨市,跨徑山港。宋開慶初,里人戚氏建。
橫塘橋 在縣東北二十六里石瀨市。
潘坂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吳山界。陶村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市界。
周家橋 在縣東十五里,宋、周、明興建。
石櫺橋 在縣東南五里嶽廟之東南。跨山溪,不通舟楫。宋咸平間建,明永樂六年吳思敬重建。
水灘橋 在縣南六里南上湖之口,通南下湖,跨溪灘,不通舟楫。舊《志》作「水獺」 ,訛。明正德四年,道人徐慶募緣重建。
上圮橋 在縣東南四里徐湖界。跨廟港,不通舟楫。
文山橋 在縣東南八里文山界,跨小港。石蛤橋 在縣東南九里西舍界石蛤村,跨山溪。
胡家橋 在縣東南十里。里人胡氏建。
張家橋 在縣東南十一里,近閑林,跨官塘。閑林市橋 在縣東南一十八里閑林市,跨官河。宋淳祐二年建。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八月重建。
何母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新壩保徐湖界。跨官河地名和睦坊。音訛「何母」 也。
丁公橋 在縣西八里盛宅界,跨山澗。梁天監初,丁遵為臨安縣令,性恬淡,薄名利。交代之後,築室山間,隱而學道,為橋以濟不通。
東溪橋 在縣西南十里。南建界跨東溪,不通舟楫。
道士橋 在縣西南六里,跨小澗。宋紹興間,洞霄宮道士貝大欽建。
朝元橋 在縣西南八里,舊名「水碓橋。」
通仙橋 在縣西南五里郎王界,跨石門港,俗呼「石門橋。」
雙仙橋 在縣西南一十八里,洞霄宮九鎖山門外。
玉泉橋 去雙仙橋二里,飛玉泉由此橋出於澗。
鳴鳳橋 ,去玉泉橋七十餘步,近鳴鳳洞。會仙橋 ,去鳴鳳橋四百二十步。《新縣志》云:「二百步。」
元同橋 去鳴鳳橋二百餘步。以上並縣西北,接安吉鋪路。
蓮花橋 在縣北半里郎王界,跨濠池通鋪路,夏月池荷頗盛。東漢熹平二年建。
堘湖橋 在縣北一十六里仙宅界,跨小港在塍湖畈。
半畈橋 在縣北五里仙宅界,跨小港,去薴山畈半里。元至正間建。
薴山橋 在縣北一十四里仙宅界。薴山畈。邵墓橋 在縣北一十八裏白社界,跨長樂港。明正德三年,主簿陳祥重建,近邵墓。
長樂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盧公橋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跨仇溪,宋嘉泰二年,里人盧氏建。
後亭橋 在白社界
白石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
曹公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孝行鄉舊市界,跨徑山小港,居人曹氏建。
赤里橋 在縣北二十里吳市界。
蹇庵橋 在縣北二十里。里人李傑建。
雙溪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吳山界。跨雙溪,不通舟楫。
南湖六橋 俱在南湖十字塘中。明萬曆三十九年,戴日強重建。
邵家橋 聖興橋 以上俱跨南渠河,去縣東二里。
文昌橋 在縣東四里,跨南渠河,明萬曆二十年建。
乾橋 在縣東一十二里,通舟楫。
城西橋 在縣東十二里西鋪橋之西,跨餘杭塘河。明萬曆三十九年建。
嶽廟橋 在縣東嶽廟前。
寶輪橋 在縣東南四里。舒橋溪一帶來近寶輪寺,故名。
丁橋 在縣西十二里。吳司徒丁固墓在橋北山下。「九世孫遵,梁天監中為臨安令,後築室山間,造橋以便行者,因有是名。」
遺安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由此至徑山,取道至近。明嘉靖間,里人孫岳建。
白石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
馬澗橋 在縣南七里半。南上湖口山腳,不通舟楫,因置「馬監」 於此,故名。今圮。
觀音橋 在舊市界,明萬曆年建。
臨安縣
長橋 在縣東三里安義鄉苕溪。明成化間,知縣方早經始陳猷重建。有亭豎碑。同知殷自仁題。「振衣濯足」 ,書法為人所珍。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陳提知率紳士倡募重建。
竹林橋 在縣西三里。凡九水合流,南北諸山夾峙而來。蔡君謨題為「山水佳處。」 明宣德七年主簿張昇建,始知縣方早完工。崇禎七年高金評修,十六年鄭允珍重修。
錦橋 在縣南二里。明崇禎間,僧慧明斷手,募建石橋,尋圮。今土人架以木橋。
五柳橋 在縣東五里安義鄉。
青山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大雲鄉。
杜塢橋 在縣東一十八里谷昌鄉,為臨安、餘杭分界。
太平橋 、生文橋 並在縣東二十里,鶴山橋 在縣東南一十二里,並靈鳳鄉。獨山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西莊橋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並奉東鄉。集賢橋 在縣東北七里谷昌鄉。一名「華龍橋。」 虹橋 在縣西半里南北鄉。明景泰間仁和邵仲仁建。
福昌橋 在縣西四里福昌鄉梵安院前。青通橋 ,在縣西四里。
蟠龍橋 在縣西五里
梅仙橋 在縣西六里,並慶仙鄉。
安常橋 在縣西十五里福興鄉。
正心橋 在縣西十五里鳳亭鄉。
長春橋 在縣西十五里慶仙鄉。
化龍橋 崇政橋 並在縣西二十五里。米積橋 在縣西二十七里。並福興鄉。
學林橋 在縣南儒學前。
睦州巷橋 在縣西南五里。
和豐橋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並慶仙鄉。甲具石橋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辰隆鄉。獅子橋 ,在縣西北五里谷昌鄉。
天目橋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又名「望天橋。」 天目鄉。
羅村橋 在縣南二里,一名「何村保橋。」 邑人胡浙建。
錦山橋 在縣南二里,今廢,並南北鄉。
諸青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新西鄉。
竹家橋 花橋 並縣南三十里奉東鄉。馬溪橋 在縣北三里安義村。
道泰橋 土橋 並縣北五里谷昌鄉。躍溪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高陸鄉。舊《志》作「藥溪。」
普安橋 在縣東三里南北鄉。宋端平間,令王戣建。
濟川橋 在縣北二十里金岫鄉,梁昭明建。清谷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高陸鄉。
竹亭橋 在縣東半里南北鄉,今廢。
孟家橋 在縣東八里谷昌鄉。
安國橋 在縣西北一里南北鄉。
遇佛橋 在縣東十三里昌谷鄉。
廣平橋 在縣東二十里靈鳳鄉。
崇福橋 在縣西門外半里。
定跨橋 在縣西三里,並南北鄉。
「平土橋 。」 「《市門下》橋 。」 「萬歲橋。」
市門橋 今廢。以上並縣西四里,南北鄉。錦繡橋 常樂橋 並縣西十五里,今廢並慶仙鄉。
馬帶橋 破溪橋 在縣西十五里。今廢並福興鄉。
平濟橋 在縣西十八里。
康會橋 在縣西十五里並福興鄉。
硤石橋 在縣西二十里。
閬川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潘溪橋 在縣西二十里。並金岫鄉。
石檻橋 在縣西南二里南北鄉。今廢。
萬安橋 在縣南一里慶仙鄉。
鳳仙橋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鳳亭鄉,今廢。長帶橋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慶仙鄉。
平政橋 在縣西北一里。
舒帶橋 在縣西北二里。並南北鄉。
新溪橋 在縣西十里福興鄉,跨苕溪。
良山橋 在縣西十二里慶仙鄉。
板橋 在縣南二十里新西鄉。
八寶花橋 去縣四十三里。
南莊橋 去縣四十里
泥橋 ,去縣三十五里。
青嶺橋 去縣二十五里。平溪水。
觀蓮橋 去縣三十二里。架屋其上如船。以上橋俱天目鄉。
郜溪橋 去縣二十里,並金岫鄉,跨黑驢庵水。黃洞橋 ,去縣四十里。
郎家溪橋 去縣四十里。俱辰隆鄉。
素雲橋 去縣三十里,永安鄉。
高村橋 去縣三十六里。
波羅橋 去縣二十八里。
浪山橋 去縣二十里,並金岫鄉。
崇政橋 去縣二十一里。
上下溪橋 去縣十六里。
破溪橋 在縣十三里,今廢。
九板橋 去縣九里。以上橋並福興鄉潘溪。思省橋 去縣三里,上有文昌閣。
石鑑橋 去縣二里,今廢。
駱家橋 去縣會錦門外百餘步。
何家橋 去縣十五里,一名「青山橋。」
新橋 去縣十里
合村橋 去縣二十里
簰頭橋 去縣三十五里。
下俞橋 去縣十五里。東過玲瓏山,合上溪諸水。
更鼓橋 去縣十里
回龍橋 去縣八里
雙輪橋 去縣七里。童蒙吉建。
蘭嶺橋 去縣四里
伴嶺橋 去縣三里。側有普賢庵,僧海琉建。牧村橋 去縣二十四里。
新安橋 去縣十里新西鄉。
橫溪橋 去縣二十里,奉東鄉。
沙坂橋 去縣六里。餘村橋 去縣七里,並南北鄉。以上三橋俱合琴山水。
黃坂橋 「去縣十里。」 盧公橋 ,雙溪橋 ,胡塘橋。
馬家橋 、山門橋 此橋即「洞霄宮門橋。」 以上六橋俱靈鳳鄉東南陸路所經,皆苕水支流也。
卦安橋 去縣十里
殊勝寺橋 去縣七里
錢宅橋 ,去縣四十里,奉東鄉水,入新城。六合橋 ,在大馬
高橋 去縣十二里
斷橋 去縣十里
前莊橋 去縣八里。以上並在小馬。
童家橋 去縣四十里
宣王殿橋 去縣三十里,高陸。
洪橋 去縣二十一里。俱猷溪。
拗橋 去縣二十三里
大溪橋 去縣二十二里。
延齡橋 去縣二十里,吳懋清建,並高陸鄉。烏潭壩橋 去縣十九里,並慶雲鄉。
金家橋 並慶雲鄉 「三板橋。」
中壩橋 ,去縣東北二十三里。並大雲鄉。於潛縣。
千秋關 在寧國界
白沙關 桐嶺關 俱昌化縣界。
孔夫關 唐舍關 、豪千關 俱《考豐》縣界。
縣橋 縣治前五十步
興賢橋 縣治西半里
南門橋 縣南半里
鎮角橋 縣南一里
樂成橋 縣東九里
桂芳橋 縣東一十五里。
仁惠橋 、安流橋 並縣東二十里。
亭口橋 縣東二十五里。
仁政橋 、神坑橋 並縣東二十里。
飛來橋 縣西二里,岝崿山之半。鑿崖嵌石,臨深淵,勢若飛動。宋時以木為之。元皇慶間,監邑八都魯丁易之以石。
浮溪橋 縣西二里,今廢。
通仙橋 、跢馬橋 並縣西三里。
惠濟橋 縣西七里
西菩橋 縣西一十三里。
傅坑橋 縣西十五里
舞鳳橋 縣西一十七里。
儀鳳橋 縣西二十里
朱角橋 縣南六里,更名「嘉泰。」
《三登橋 》原名「撩車。」
和豐橋 縣南七里
登龍橋 縣南十七里
雙坑橋 縣南二十里
橫山橋 縣南五十五里。
玉澗橋 縣南六十里。橫山、玉澗,並洪武間顧天麟建。
後渚橋 一名「太平」 ,縣北三里。
零口橋 、惠政橋 並縣北七里。
虞溪橋 、山口橋 並縣北十一里。
靈源橋 縣北二十里
大有橋 縣北三十里,或作「大酉。」
後千橋 於口橋 並縣北四十里。
都坊橋 縣北半里
駱駝橋 縣西半里
觀政橋 縣西一里
昔溪橋 縣西十里
九里橋 縣東九里,更名《惠政》。
普庵橋 縣南六十里
武山橋 縣北三十里
月源橋 仙源橋 並縣北四十五里。下浮溪橋 在縣西一里。
新城縣
觀音橋 縣南一百步,長二十四丈。
安吳橋 、「溪源橋 」 、盤石橋。
「麻坑橋 」 、「龍門橋 」 、邦村橋 ,並在新安鄉。
塔山橋 在縣西一里。弘治間,耆民徐憲創建木橋,歷年修整,憲之子孫任之。
西涼橋 縣西一百步,一名「登平。」
大夫橋 、葛浦橋 並廣陵鄉。
南津橋 縣南一里。宋令楊思濟建。後待問、趙崇侅相繼重修。舊名「登平。」 萬曆三年,邑人通判陳永餘、同鄉民孫馳捐資募建石橋。邑侯張鷗湖出贖金助成之。
朱澤橋 。白石橋 。瀨石橋。
《剎下橋 》《西雲橋 》並廣陵鄉。
歲寒橋 縣北五里松溪。原名「松溪橋」 ,以木為之。宋紹聖元年,權邑尉張延之重建,改今名。元至元間,縣丞張世榮重修。明邑民王濟累石作三洞,上平以木。正德乙亥,邑民徐旭、孫璉始易以石。萬曆壬子,邑宦方廉捐資為倡,縣令施宗賢發贖金及里夫助工。辛未,邑令張霆復捐俸終事,不三月而橋成。時橋下深匯不測,工築無所措手,眾禱於溪旁「廣利廟。」 忽雨集沙漲,履若平地。工完,匯浸如故。
行者橋 、莊宅橋 並縣東二里。
釜源橋 上陵橋 《新縣志》作「土陵。」
裏筍橋 《新縣志》「里仁。」
吳坑橋 《新縣志》「吳杭。」
濟川橋 並寧善鄉
張澗橋 在縣西七里
鳳舞橋 在許村
閒雲橋 在縣西三十八里。
趙安橋 在縣西五十五里。
謝公橋 在縣西十里,並七賢鄉。
雲津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華亭橋 塘塢橋 並南新村。
流芳橋 一名「市橋」 ,在縣西門壕上,今名「通濟橋。」
青山橋 在縣東一里
青雲橋 在縣東南一里過岸灘,舊名「南津」 ,以木為之。萬曆三年,邑人方廉捐資募建石橋,並築石壩。
莊澤橋 在縣東北三里。明嘉靖間,方廉募建。集賢橋 在七賢鄉天柱山下。
雲山橋 永昌鄉
湘溪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
黃現橋 在東洲鄉
萬壽橋 在南新鄉
新安橋 在寧善鄉
菖蒲橋 在廣陵鄉
插竿橋 、普安橋 並昌東鄉。明萬曆三年,普照寺僧文阡、法來募化重建。
錦里橋 、石橋 並折桂鄉。
尚義橋 在新登鄉
開元橋 在寧善鄉武源溪,去縣五十里。康熙六年,邑民王裕如募建。
雙江橋 在縣東二里雙江口。明萬曆七年,邑人侍郎方廉募建。
皇清康熙七年,縣令張瓚重修加砌石壩。
惠濟橋 在縣北官塘閘口。明萬曆七年,侍郎方廉募建。其塘灌田千餘畝。自唐迄今,惠利無窮。
濬發橋 在縣西門外
里仁橋 在寧善鄉
昌化縣
蘆嶺關 在縣東十里。明崇禎十七年,流寇犯境,邑令劉鼎加築堵寨守之。
楊嶺關 在蘆嶺之南。亦邑令劉鼎建。
黃花關 在縣北六十里。寧、浙接壤處,最稱險要。
千頃關 在縣西北七十里。
馬頭關 在縣北九十里。
嶠嶺關 在縣北九十里。以上三關,俱寧績要路。
皇清順治初,寇掠邑令李人龍設土兵防禦於此。
昱嶺關 在縣西七十里。高七十五丈,為徽杭通衢。有石刻「江東路徽州界」 六字。山勢險阻。元董摶霄破紅巾寇於此,上有碑亭。
長春橋 在縣東一里。舊名「光化」 ,邑令周凱屬義官余進昌建。
亢橋 在縣東五里
絳橋 在蘆嶺鋪下,余永隆建。
首場橋 在縣南二十七里。
百佛橋 在縣南三十里。
葛坑橋 在縣南三里
塌水橋 在縣西七里。邑人徐涇、徐仁倡眾同建。縣令鄭國士、周洛都相繼重建。今圯。
白牛橋 在縣西八里。何珍貴、許玫率眾建。晚溪橋 在縣西六里。一名「東青橋。」 鼎山下。下營橋 在縣西十里。
利川橋 在縣西二十里。
新溪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登春橋 在縣西二十里。
百丈橋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以上四橋俱堪村姚氏建。
巨溪橋 在縣西十五里。水湍急,民多溺。明邑義官陳子猷獨建此橋。今廢。
永安橋 在縣西十五里巨溪橋西。亦陳子猷建,原名「駱子橋」 ,吳繼良重建,改今名。
永年橋 在縣西三十里。休寧吳繼良建。頰口橋 在縣西三十八里。今廢。
橫溪橋 在縣西四十六里。
鋪橋 在縣西五十里
市溪橋 在縣東南一里。
童婆橋 在縣東南三里。許卿許大作建。伽溪橋 在縣南二十里。
覽溪橋 在縣南三十里。
梯雲橋 在縣南三十里。
揚州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大橋 在縣南四十里
柳下橋 在縣西六十里龍塘山下。
金村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俞村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宋季俞村人建。社丁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董溪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蒲村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玉泉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
橫塘橋 、太平橋 並縣西八十里。
雙溪橋 縣西八十五里。
仁里橋 縣西九十里
楊溪橋 縣西北九十里。
仙潭橋 縣西十五里
雙眉潭橋 巨溪渡上里許。上溪潭。
五聖橋 縣西五十里。王滿、童子相協眾同建,後廢。休寧吳繼良重建。
河橋 縣南二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