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9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九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三卷目錄

 紹興府部彙考十一

  紹興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九百九十三卷

紹興府部彙考十一[編輯]

紹興府古蹟考        府志[編輯]

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靈臺 在龜山

《東武亭 》在龜山,以山自《東武》飛來也。

候軒亭 唐觀察使李紳建。

兼山亭 在蕺山巔。明嘉靖十五年建。

西樓 在西山

修竹樓 宋時王英孫監簿所構,與秦望山相對。

星宿閣 在臥龍山麓,城隍廟西偏。

沈氏園 在禹跡寺南,宋時池臺絕盛。

許元度宅 即今大能仁寺址。晉許詢父旼,從元帝過江,遷會稽內史,因居焉。

唐少卿宅 在新河坊。宋宣和中,為鴻臚少卿唐翊宅,一術士善相宅。至少卿宅,夜登屋臥視,云:「此宅前開門則出兩府,後開門則出臺諫。」 而所應者非本宗。後建炎四年,高宗駐蹕于越,凡空第皆給百官寓止。禮部尚書謝任伯寓此宅,拜參知政事,中使宣召,開前門赴都堂治事。上虞丞婁寅亮與唐為姻家,暫假投檢,奏封章乞立嗣,中旨除監察御史,開後門詣臺供職,其言皆驗。

王奇宅 在府東南槿木巷。

陳大夫宅 在府東南四、五里許。

郭驃騎宅 在府東四里許。晉郭偉所居,今禹跡寺是。

江護軍宅 在都賜里,今名「都泗。」

張志和宅 唐張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趙宗萬宅 在照水坊。

《北館書苑 》:「王右軍為會稽守,子敬出戲,見北館新堊土壁,白淨可愛,取掃帚沾泥汁中,書壁為方丈字,晻曖斐亹,極有好勢,觀者成市。」 「五雲梅舍 」 ,未詳所載。

《王右軍別業 》,今「戒珠寺」 是也。羲之別業,有「養鵝池」 、「洗硯池」 、「題扇橋。」

望烏臺 越王入吳,有丹烏夾王而飛,起「望烏臺」 ,以表其瑞。

《賀臺 長》,湖山之西嶺。

斬將臺 在塗山東。禹會諸侯,防風氏後至,以其人長築臺斬之。

駕臺 周六百步,今安城裡。

浴龍宮 在迎恩門外虹橋北。宋理宗童時浴於此河,因名。

金堂玉室 ,許邁嘗遺王右軍書,「自山陰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

雙闕 《舊經》云:「城北門外雙木闕,夾道闕樓內有築土,漢時載長安土以為闕也。」 《水經注》:「越事吳,故北其門,以東為右,西為左也。」 故雙闕在北門外,闕外百步有雷門,門樓兩層,勾踐所造,時有越之舊木矣。州郡館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時故物。

白樓亭 在常禧門外,附城起,今有白樓堰焉。柯亭 ,漢時名。「高遷亭」 ,在府城西三十里。蘭亭 ,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勾踐種蘭渚田,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與同志四十二人修禊於此。

蘭亭書院 在天章寺前。明嘉靖二十七年,移蘭亭曲水於其地,今所謂「蘭亭」 是也。

「適南」 亭 在梅山頂,宋熙寧中築。

《蜀山草堂 》在蜀山。

「小隱園 」 在府城西南鏡湖中侯山上,四面皆水。

孔車騎宅 ,在府城西南三里。晉孔愉初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授車騎將軍。及為會稽,三年,營山陰湖南山下數畝地為宅。

「施肩吾宅 」 ,未詳其處。

陸放翁宅 宋寶謨閣待制陸游所居,在三山,地名「西村。」

「朱山人別業 」 ,未詳所在。

《書巢 》,宋陸游讀書處也。

離臺 ,「在府城東南二里,周五百六十步,今淮陽里丘。」

中宿臺 ,又作「中指臺」 ,周六百餘步,今高平里丘。

宴臺 在府城東南

呼鷹臺 在石姥山。相傳有異人登巖呼鷹,鷹即下揮即去。

「陶朱公釣臺 」 在城南。

松花壇 在雲門,唐大曆中建。

美人宮 在府城東五里。周五百九十步。陸門二,水門一。今北壇利里丘土城,勾踐所習教美女西施、鄭旦宮臺也。

冰室 在縣東郭外三里。

《王子敬山亭 》在雲門山。

《皇甫秀才山,亭 近方干墅》。

光風亭 在城東二百里。

「鏡光亭 」 未詳所在。

「飛翼亭 」 在龍山之巔。

智永禪師書閣 在雲門寺。

《辨才香閣 》在雲門寺。

《王處士草堂 》未詳所在。

「齊抗書堂 」 在石傘峰下,唐丞相齊抗所築。「蘸碧軒 」 在鏡湖上。

齊氏家園 在府城東少微山。山甚小而近湖。齊祖之分司東歸,遂家焉。

昌園 在府城東南二十里,有梅萬餘株,花時雪色可愛,芳香聞數里。

「鄭太尉宅 」 漢鄭弘所居,在若耶溪側。

何驃騎宅 在府城東南七十里。晉何充嘗為會稽內史,居於此。

謝敷宅 在五雲門外一里。

何子平宅 在東土鄉。子平,宋海虞令,有孝行。何中令宅 ,在秦望山下,齊何引,仕至中書令。孔稚珪宅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地名「尚書塢。」 張彪宅 ,在若耶山。

賀監宅 在五雲門外,一名「道士莊。」 唐賀知章以祕書監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許之。

徐季海宅 在五雲橋東。

嚴長史宅 在東鑑湖,唐嚴維所居。

秦隱君宅 唐秦系所居,在若耶溪上。

義門 在平水、雲門之間,有裘氏義門,自齊、梁以來七百餘年無異爨。宋大中祥符四年,旌其門閭。元至元末,始毀於兵,而族亦漸陵替矣。王大令《筆倉 》在五雲山顯聖寺後。

《鵲巢 》唐時有僧,棲止秦望山長松上,號「鵲巢和尚。」

蕭山縣

越王臺 在越城

吳越兩山亭 在北幹山玉頂峰。宋景德四年,令杜守一建。

《麗句亭 》唐處士秦系所作,在秦君里,一在嵊剡中里。

會景亭 在溪口寺

臨江亭 舊在西興鎮,久廢。正德末,知縣伍希周裁革稅課局,更建。

一覽亭 在石巖山。嘉靖十一年,知府洪珠建。翫江樓 在縣西十里西興渡口,久廢。弘治十年,知縣鄒魯重建,改名「鎮海樓。」

「《江聲》草堂 」 在西興鎮。

許詢園 在北幹山下。詢嘗登永興縣西山,築室其上,蕭然自放,乃號其岫為「蕭山。」

江文通宅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

《荷擔僧宅 》在《來蘇鄉》。

厲大資宅 在許賢鄉

諸暨縣

靈女臺 在縣東北

范蠡壇 在縣南九里。有陶朱公祠。

芝山亭 在縣西南三里,唐天寶中建。其山多芝草。

龜山亭 在縣東二里放生湖中,郭密之建。「浣溪亭 」 在浣溪。

梁武帝「讀書堂 」 「在永福寺」 ,有硯水井。

「碧蓮堂 」 ,在永慶院,宋楊次公飛白書額三大字。

琉璃軒 「在上省院。」

逍遙齋 「宋吳處厚有記。」

范蠡宅 在長山側,今為翠峰寺,山後有「陶朱井。」

餘姚縣

「祭忠臺 」 在龍泉山絕頂,臺即巖石也。《明正統》

間,劉球死獄中,邑人設雞酒祭之,因名其陳俎之石曰《祭忠臺》。

雩詠亭 ,在祕圖湖北,元越帥劉仁本建。更好亭 在龍泉寺後。宋高宗嘗幸寺,登此望風物,詫曰:「更好亭。」

鹿亭 在四明山,梁孔祐遺跡。

喚仙閣 在龍泉山。本王安石「喚取仙人來住此」 之句。

中天閣 在龍泉山之半,取方於「中天氣爽星河近」 之句。

養親堂 ,晉右衛將軍虞潭東歸起堂,為養親之所。

世友堂 在燭溪湖西北。雪齋孫不朋,居燭湖上,安貧樂道,終身不願仕,有古人之節。三子應求、應符、應時,皆以文學知名。兄弟相友愛,卉衣草食,厚薄必均。應符之子崇緝先志,嘉定甲戌為新堂,名曰「世友」 ,合膳同室,期永不替。

「樊榭 」 在四明山,漢樊夫人遺跡。

虞國宅 在江之南,其北正直龍泉山。國漢日南太守。舊《志》云:「宅今為百官倉,即雙鴈送國歸處。」 初號西虞,以兄零陵太守光居縣東,稱東虞也。

黃昌宅 在黃橋南。昌仕漢為大司農,又雲「居近學宮。」

虞國墅 在羅壁山,襟帶溪山,表裡疇苑巖囿,大勢具體金谷。郗太宰遍遊諸境,棲情此地,每至良辰,攜子遊憩。後以司空臨郡,遂卜居之。賀墅 在雲樓鄉,晉賀循所居。

日門館 在太平。梁杜景產寓館也。《陶弘景碑》:「吳郡杜徵君,構宇太平之東,結架菁山之北,爰以幽奇,別就基址,棲集有道,多歷歲年。」 石田山房 ,在四明山祠宇觀旁,元毛道士永貞所築。菖蒲、河車、芝草、蒼耳,隨采而足,故曰石田。同時薛毅夫樂其幽勝,亦同隱焉。

上虞縣

葛洪釣臺 在十二都。高數丈,枕山麓,下瞰深潭,水流為雙溪。

陶弘景釣臺 ,皆山巖石,其山皆名釣臺山。王弘之釣臺 ,在蘭芎山。《宋王弘之傳》:「性好釣,上虞江有三石頭,弘之嘗垂綸於此。」 人問:「『得魚賣否』?答曰:『釣自不得,得亦不賣』。」

《適越亭 》在晝錦門外。

湖心亭 在西溪湖之陽,久圮廢。明萬曆十二年,知縣朱雍藩以復西溪湖,乃構「子來亭」 於其側。

虛籟亭 在縣西南八里,宋杜思恭建。

迎山閣 在縣治內

《不礙雲山堂 》在縣城中。宋時中訓郎陳策讀書之所。

懷謝軒 宋紹興初,令張彥聲建。

「始寧園 在東山下,謝靈運所棲止也。」 《宋書》本傳:「靈運出為永嘉太守,稱疾去職。父祖葬始寧,有故宅及墅,遂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縱放為娛,有終焉之志。」

孟嘗宅 在縣南二十三步,有孟宅橋。嘗漢合浦太守。又東一里有還珠門,取珠還合浦之義。謝太傅宅 在東山。《晉書》本傳: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 《晉陽秋》:「謝安石家於上虞縣,優游山林六七年,後人謂即國慶院址。」 是有東西二眺亭、洗屐池、薔薇洞、白雲、「《明月二堂遺跡》。

「謝車騎宅 」 ,《水經注》:「浦陽江自嶀山東北逕太康湖,車騎將軍謝元田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於江曲起樓,樓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人號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蘆人漁子,汎濫滿焉。湖中築路,東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雲,垂簷帶空,俯眺平煙,杳然在下,水陸寧宴」 ,足為避地之鄉矣。

《顧墅 》梁顧歡授學之處。

凝虛館 在縣簿廳側

嵊縣

挾溪亭 在剡山頂圓超寺,盡得溪山之勝,旁有「俯山堂」 ,下瞰群山。

翠寒亭 在剡山惠安寺。明弘治中,僧廣達建,即高坡為臺。

戴溪亭 在望仙門外,宋知縣事姜仲開建。佳水清濡,芊林古渡,蔚茂平遠,盡入臨眺。後改名「興盡。」 今復舊名。

嵊亭 在嵊山下。《水經注》:「江水北逕嵊山,山下有亭,其亭帶山臨江,松嶺森蔚,沙濃平淨。」 《十道志》:「自剡至北溪,溪流湍險,商客往來,皆以裝束。」 楊黃門埭亭,《水經注》:「白鹿山北湖塘上舊有亭。吳黃門郎楊裒明居於弘訓里,太守張景數往造焉,使開瀆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楊為名。孫恩作賊,從海來。楊亭被燒,後」 復修立,厥名猶存。

王右軍書樓 在金庭山金庭觀之西北。艤雲樓 在東曦門外,舊訪戴驛之南。宋嘉定八年知縣史安之建,下俯清流,前對疊嶂。半仙樓 在望仙門外。

藏書樓 在縣西三十里東湖山。元處士張爚建。今遺址在。

歸鴻閣 在縣北三里黃土嶺。宋治平三年建,旁有「歸雲亭。」

隱天閣 在下鹿苑寺

「李紳書堂 」 在龍藏寺側。

「接山堂 」 在上鹿苑寺。

玉峰堂 在明心寺東。宋慶元中,翰林學士高文虎作。內有「秀堂」 、「藏書寮、雪廬。」

王右軍宅 ,在金庭山。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後捨讀書樓為觀,即金庭觀。觀之東廡有右軍像及墨沼鵝池在焉。戴安道宅 ,在桃源鄉。鄉有戴村,村多戴姓者。《世說》:郄超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並為造立居宇。在剡為戴公起宅,甚精整。戴始往舊居,與所親書曰:「近至剡如官舍。」

阮肇宅 在縣南十里,即今「阮公廟。」

太平館 ,《南史》:「褚伯玉居剡中,齊高帝詔吳、會二郡以禮迎遣,辭病歸,乃敕於剡西白山立太平館居之。孔稚珪從其受道,於館側立碑。」 《宋書》:「伯玉隱身求志,居剡縣瀑布上,常處一樓,卒葬樓前。」 今西白山有瀑布泉。

王翁信舊居

王公別業 ,唐王緒居剡,一名「王緒」 ,舊居新昌縣。

《任公子釣臺 》在南安山,半壁磯石也。

「愛山亭 」 在孟塘山。宋尚書黃度建。

來青樓 在縣東陸家巷,宋參軍呂嶸建。元末,劉誠意、呂不用讀書於此。

黃氏山堂 在縣南百步許。宋黃庭堅所居,中有「飽山閣」 、「老山樓」 、「得心亭。」

石氏山齋

小小齋 在縣後,宋孝子呂升所居。又有「看秋樓」 ,樓前古柏一株,自宋迄今尚存。

涉趣園 宋石茂誠所營,中有虛心庵、棲息軒、雙清閣、可疑軒、松洞、桃洞殿、春徑、散金徑。王家園 在長潭。宋丞相王爚建。中有沂春亭、蒼雪觀、答春堂、閑遠樓、石板街、松花石。

陵墓附[編輯]

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夏禹陵 在會稽山西北五里。《越絕書》:「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及其王也,巡狩大越,因病亡死,葬會稽。」 《皇覽》:禹塚在會稽山。自先秦古書帝王墓皆不稱陵,陵之名實自漢始。《吳越春秋》:「禹命群臣曰:『吾百歲之後,葬我會稽之山。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葬之後,日無改畝』。」 《史記正義》又引《會稽舊記》云:禹葬茅山,有聚土平壇,人功所作,故謂之千人壇,獨懸窆處不可億知。《嘉泰志》:是山之東有隴,隱若劍脊,西嚮而下,下有窆石。或雲此正葬處,疑未敢信。窆石之左,是為禹廟,背湖而南嚮。然則古之宮廟,固有依丘隴而立者。明嘉靖中,閩人鄭善夫定在廟南可數十步許,知府南大吉信之,立石刻「大禹陵」 三大字,覆以亭,恐亦未足為據。而廟之建,則似起於無餘祀禹之日。《吳越春秋》:無餘從民所居,春秋祠禹墓於會稽,傳世十餘。末君不能自立,轉為編戶,禹祀斷絕千有餘年。有人生而言語,其語曰:「鳥獸呼,燕喋。」 燕喋,指天向禹墓曰:「我無餘,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復我禹墓之祀,為民請福於天。」 眾民悅喜,皆助奉禹祭,因共立以承越後復夏王之祭。宋建隆二年,詔先代帝王陵寢,令所屬州縣遣近戶守視,其陵墓有隳毀者,亦加修葺。乾德四年,詔吳越立禹廟於會稽,置守陵五戶長吏,春秋奉祀。紹興元年,詔祀禹於越州。紹熙三年十月,修大禹陵廟。明洪武三「年,遣官訪歷代帝王陵寢,令各行省臣同詣所在,審視陵廟,並其圖以進。浙江行省進《大禹陵廟圖》。」 九年,令五百步之內,禁人樵採,設陵戶二人,有司督近

陵人看守。每歲春秋致祭。

皇清康熙五十七年,遣官致祭。

周越王允常墓 在木客山。《水經注》:勾踐都琅琊,欲移允常塚,塚中生分風,飛沙射人,人不能近。勾踐謂不欲,遂止。

越王勾踐墓 ,在府城南九里。《越絕書》:「獨山大冢者,勾踐自治以為塚,徙瑯琊,塚不成,去縣九里。」 今獨山乃在城西三十五里。

勾踐子墓 在夫山,《越絕書》:「夫山大冢,勾踐庶子塚也。去縣十五里。」

陳音墓 在陳音山

灼龜公墓 在府城南一里。《越絕書》:「大塚者,勾踐客秦伊,善灼龜者塚也。」 因塚乃名秦伊山。《十道志》:在龜山下。

若耶大塚 ,《越絕書》:「勾踐葬先君夫鐔塚也。」 文種墓 在臥龍山北麓。《輿地誌》:「潮水至越山,失其屍。」 今缺處是也。

漢薄父墓 ,漢薄太后父,吳人,死山陰,因葬焉。後文帝即位,追尊為靈文侯。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長丞以下,使奉守寢廟上食,祠如法。馬太守墓 ,在府城南二里鑑湖鋪西,即漢守馬臻。

謝夷吾墓 在府署儀門下。初,夷吾將死,囑其家曰:「漢末當亂,必有發掘露骸之禍,宜懸棺下葬府門下。」 其家從之,故墓獨存。

曹娥墓 在曹娥廟東

丁固墓 《十道志》:「在會稽,又名司徒塚」 ,今不知何所。

八仙塚 在白塔山。舊志:「晉嵇康善琴,過白塔,宿傳舍,遇古伶官之魄,而得《廣陵散曲》。曲終,指其葬處,至今窟穴猶存。」

塚斜 在平水上三十餘里,接嵊界。相傳越之墳墓多在。所謂斜者,如「唐宮人斜」 之類耳。孔愉墓 ,在府城西二十九里,即孔車騎。晉郗愔墓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愔以會稽內史老,因居於此。

謝輶墓 ,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晉會稽內史。宋謝靈運墓 ,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靈運死廣州,歸葬於此。

徐浩墓 ,在府城南二十一里。

唐賀知章墓 在府城南九里,其地因名。九里墓在山巔,鄉人呼為「賀墓。」

康希詵墓 在蘭亭旁。舊有墓碑,顏魯公撰並書,宋郡守吳奎攜去。又康德言墓,在離渚屭石湖旁。湖之得名,以其墓碑石屭。

吳越忠遜王墓 在昌源。《宋史》:「錢倧疾殂,東府以王禮葬焉。」

宋攢宮諸陵 俱在寶山,今名攢宮山。紹興元年四月,哲宗昭慈皇后孟氏崩,遺詔:殮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寶貝,權宜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所製梓宮,取周吾身,勿拘舊制,以為他日遷奉之便。朝廷欲建山陵,是時曾䊸以江東漕兼攝二浙應辦,議曰:「帝后陵寢,今存伊洛,不日復中原,即歸祔矣,宜以攢宮為名。」 遂從之。攢宮之名,實始於䊸之請也。是年,徽宗顯肅皇后鄭氏崩於五國城。五年,徽宗亦崩。七年,何蘚還。始聞帝后訃音,先上陵名曰永固。九年,高宗顯節皇后邢氏崩於五國城。十二年八月,金人以三梓宮來還。十月,徽宗、鄭後合攢於昭慈太后攢宮西北,改陵名永祐,而邢後攢昭慈攢宮西。二十九年九月,高宗母顯仁皇后韋氏崩,攢永祐陵西。三十一年,金人以欽宗訃聞,遙上陵名曰「永獻。」 乾道中,朝廷遣使求陵寢地,金人乃以禮陪葬於鞏縣。欽宗皇后朱氏從北去,不知崩所歲月。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崩,攢會稽上陵,名曰「永思。」 慶元三年十一月,高宗慈烈皇后吳氏崩,祔永思陵。紹熙五年六月,孝宗崩,攢永思陵西上陵,名曰永阜。開禧三年五月,孝宗成肅皇后謝氏崩,祔永阜陵。慶元六年八月,光宗崩,攢會稽上陵,名曰永崇。嘉定十七年閏八月,寧宗崩,其冬,命吏部侍郎楊華為按行使。華歸奏云:「獨泰寧寺之山,山岡偉特,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層巒朝拱,氣象尊崇,有端門旌旗簇仗之勢。加以左右環抱,顧視有情,吉氣豐盈,林木榮盛,以此知先帝弓劍之藏,蓋在於此。」 尋令太史局卜格,一起一伏,至壬而後融結,宜於此矣。詔遷寺,而以其基定卜上陵,名曰永茂。紹定五年十二月,寧宗仁烈皇后楊氏崩,祔永茂陵。其孝宗成穆皇后郭氏、成恭皇后夏氏、光宗慈懿皇后李氏、寧宗恭淑皇后韓氏,攢在山陵之前,並不遷祔攢。

考證

所亦無考。景定五年十月,理宗崩,攢會稽上陵,名曰「永穆。」 咸淳十二年七月,度宗崩,上陵名曰「永紹。」 元至元中,西僧楊璉真珈奏發諸陵。宋遺民山陰唐玨潛易以偽骨,取真者瘞之。山陰天章寺前六陵各為一函,獨理宗顱巨,恐易之事泄,不敢易楊璉真珈,遂築白塔於錢塘,藉以骨,而以理宗顱為飲器。明洪武二年,詔下北平,返理宗,顱歸舊陵。三年,遣官訪歷代帝王陵寢,令各行省臣同詣所在,審視陵廟,並圖以進。浙江行省進《宋諸陵圖》,唯孝、理二陵獻殿三間,繚以周垣,餘僅存封樹。九年,令五百步之內,禁人樵採,設陵戶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三年一傳制,遣道士齎香帛致祭於孝宗、理宗二陵。登極則遣官祭告。理宗陵有「頂骨碑亭」 ,其右為義士祠。內外禁山三千七百三十五畝,田三十八畝九分,歲久為居民所侵。正統間,趙伯泰奏復。弘治元年,復帖縣典史張弘檢勘,具冊以覆。其後或以山無守者,雖有厲禁,侵盜無已時乃割禁山之半,佃為民業,其半亦令居民守之,而入其租。然樵採之禁,守衛之夫,亦寖以疏矣。冬青穴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天章寺前,宋唐、林二義士埋宋陵骸骨處。六陵各為穴,上植冬青樹六根。

太傅信王趙璩墓 在昌源石傘峰。宋宗室璩以少保、恩平郡王判大宗正,始賜府於紹興,後罷大宗正,進少傅。王薨,贈太保、信王以葬。至慶元六年,加贈太傅。

榮王趙希瓐墓 即理宗父也,在昌源。錢內翰易墓 在天柱峰下。子「集賢、彥遠,伊孫伯言祔。」

陸諫議軫墓 ,在五雲鄉焦塢。

「齊賢良唐墓 」 ,在昌源石傘峰。

顧內翰臨墓 ,在昌源石傘峰。

陸左丞佃墓 ,在陶宴嶺支峰下。

「胡尚書《直孺基 》」 「在秦望山。」

韓左司膺冑、樞密肖胄、運使髦墓 並在日鑄嶺。

傅編修堯咨墓 ,在石旗山,給事中崧卿、左藏檜並祔。

「尹和靖先生焞墓 」 ,在龍瑞宮前峰石帆山下。「梁司諫仲敏墓 」 ,在秦望山。

蔡孝子定墓 ,在觀嶺下。

王尚書定肅希呂墓 ,在三都之破塘里。陸太師游墓 ,在雲門盧家嶴。

魏惠憲王愷墓 ,在法華山天衣寺法堂故址。王諱愷,宋孝宗第二子也。王嘗領雍州牧,既薨,命厝紹興善地,遣使致祭,且視窆焉。

杜太師祁衍墓 ,在永呂鄉苦竹村。

孫敏威沔墓 ,在承務鄉。

陳中書過庭墓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黃祊嶺上。

邁里古思墓 ,在蕺山。古思以紹興錄事司官掌總督越兵,為御史拜住所殺,溺其首溷中。未死前三日,有星大如盤盌,墜鎮越門,化為石。明傅墨卿墓 ,在承務鄉。

曾文清幾墓 ,在鳳凰山。

陸太保昭墓 ,在承務鄉左。承之祖,四世葬於此,墓碑尚存。

趙太師墓 在承務鄉。清憲之祖,與「陸氏墓」 正相對。《墓碑》亦存。

唐運史閱墓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蘭亭相近。李太尉顯忠墓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秦望山之北,翁仲俱在。

白太守墓 在臥龍山之陰。太守名玉,漢中人。正統中,合家病卒,無所歸,因葬焉。嘉靖二十一年,知府張明道因永福寺故址立祠,有司春秋祭。

唐少卿翊墓 ,在蘭亭西。

「王文成守仁墓 」 ,在府城南二十里花街。洪溪「張文恭元忭墓 」 ,在小南山。

王特進俊義墓 ,在府城西六十里棲山西,尚書佐墓祔焉。地名西山村,有王佐祠,題額曰「忠孝祠。」

呂副樞珍墓 ,在府城東南七十里湯浦獅山之麓。

倪文貞元璐墓 ,在白蓮嶴山聖儀洞。

劉宗周墓 在下《蔣》。

蕭山縣

晉郭璞墓 在孝悌鄉,或雲「郭母。」

許旼墓 詢之父,在鳳儀鄉。

夏靖墓 在螺山

《山遐墓 》簡之子,濤之孫,晉東陽太守,在由化鄉。

「羊太守元保」 墓 ,在長興鄉。

陳休墓 在鳳儀鄉

勞流墓 在鳳儀鄉

徐鴻墓 在長山鄉

唐羅隱墓 在許賢鄉

張尚書亮墓 ,在北幹山下。以下《朝代闕》。許珪墓 ,在鳳儀山。

沈職方衡墓 ,在鳳儀鄉。

厲大資墓 在郭墓山,石獸俱存。

張待制稱孫墓 ,在湘湖,龜山,石獸俱存。華郡王墓 ,在長興鄉。

王侍郎絲墓 ,在碑牌嶺。

諸暨縣

晉王右軍墓 ,孔曄《記》曰:在薴羅山,孫綽作碑,王獻之書,碑亡已久,或雲在嵊金庭山,或雲在會稽雲門山。《智永傳》云:「欲近祖墓便拜掃,移居雲門寺。」 則在雲門者近是。然雲門今無跡也。永師為右軍七代孫,雲門或其別祖墓耳。

劉龍子母墓 ,晉時劉姓一男子釣於五泄溪,得驪珠,吞之化龍飛去,人號「劉龍子。」 其母墓在撞江石山,每清明龍子來展墓,必風雨晦冥。墓上松二株,至今奇古可愛,相傳龍子所植雲。《餘姚縣》。

漢嚴子陵墓 ,在客星山華清泉之左。數十百步,又躡而上登復數百步,岡平壟合,左顧右旋。東望山凹處,如吻仰張狀,凹外隱隱見海,是先生墓所,故有題石曰:「漢嚴光墓」 ,唐人筆也。今莫存。明正德八年,府同知屈銓復立石鐫曰:「漢徵士嚴光之墓。」 《輿地誌》:光墓有石阜為衛。宋乾道四年,史浩鎮越,作客星庵,置墓田,即墓建書院,今並廢。

虞國墓 ,在雙雁鄉。國守日南,雙雁隨還餘姚。國死,雁棲墓不去,死乃瘞之墓旁,名之曰「雁塚。」 劉綱墓 ,在四明鄉。綱,上虞令,與其妻樊夫人並昇仙,其蛻骨皆合葬雲。

三國吳虞飜墓 ,在鳳亭鄉羅壁山下。汪亮墓 ,在四明鄉石井山。

宋趙秀王墓 在從山。「秀王」 者,孝宗本生之父,名伯圭,家餘姚而葬焉。

明陳侍郎橐墓 、黃忠端尊素墓 俱在安化山。

莫殿撰子純墓 ,在烏戎山。

莫將仕當墓 在菁江

李莊簡光墓 ,在姜山。

倪侍郎思墓 ,在賀溪。

史巖之墓 在梅梁山。石柱及石門、石香亭尚存。石柱遠在山外,臨溪水。

於家大墓 在縣西南隅山川壇之右,於肅愍祖墓也。肅愍之先家餘姚,父老猶能識其處。後自姚徙杭,姚之里正,歲科督之厲,甚不能堪,乃籍於錢塘。明正統初,始除餘姚之籍,自是以姚為諱,而墓尚存焉。其說如此。然考《肅愍碑誌》,家傳絕無「餘姚」 字,一代名臣,不應忘祖,且云為諱,何解傳疑可也。

孫礦墓 在穴湖

上虞縣

古黃塚 《會稽十城志》:「上虞縣東南,古塚二十餘墳。永嘉之初,潮水壞其大塚,所壞一塚磚題文云:『居在本土厥姓黃,卜築於此大富強。易卦吉,龜卦凶』。」

周孟嘗墓 ,在縣東南。

漢魏朗墓 ,在縣西北四十里。

蔡墓 在五龍山,世傳為蔡邕父母之墓。旁有石室,為邕妻守墓之所,蓋傅會也。

晉謝安墓 舊《志》雲「在始寧鄉。」 史稱「安墓在建康梅岡」 ,此雲「安墓」 ,未詳。

謝元墓 在東山南。《史》云:「謝靈運父祖並葬始寧。」

包孝女墓 ,在羅巖山。

楊威母墓 《水經注》:「縣東北上亦有孝子楊威母墓」 ,今不知何所。

葛仙翁墓 在嵩公山,有石室丈餘如塚。《神仙傳》:「葛元居會稽,語弟子張恭曰:『今當解去』。遂入石室而臥三晝夜,大風折木,良久而止。然燭視之,但有衣在」 ,豈即此地而名墓耶?

五代吳越公主墓 ,在小越伏龍山。

朱娥墓 ,在縣南六里。

劉漢弼墓 ,在瑞象寺前。

宋趙龍圖墓 ,在漢弼墓北,斷碑猶存,今不知。

考證

何所

林希元墓 在瑞象寺東。元至正間,希元為上虞令,卒於官,貧不能歸,民捐地葬之。

董𤣱墓 在隆祐山。《嵊縣》。

晉阮裕墓 ,在縣東九里。裕以病築室剡山。徵金紫光祿大夫,不就,卒。

戴顒墓 在縣北一里。王僧逵《吳郡記》曰:「顒死葬剡山」 ,今石表猶存。嘉定三年,樓鑰為書本傳,立碑於道左。今俱不存。

山桐公墓 :在縣東故港。有高塚,世傳以為「謝氏祖墓。」

許元度墓 在孝嘉鄉濟度村。蓋元度居濟度卒。

齊褚伯玉墓 在縣西白石山,今名西白山。《南史》本傳云:「齊高帝於此山立館居之,伯玉嘗居一樓,及卒,葬焉。」

梁朱侯墓 在桃源鄉烏榆山。齊朱士明官至吏部尚書,梁封漢昌侯。

姚參政墓 在靈芝鄉。按《舊志》,姚太師舜明墓在諸暨。今曰「參政墓」 者,疑其為祖墓耳。

陳靈濟侯墓 在縣西十里許浦橋之上,去家一百步。侯之孫某築亭墓上,奉時祀。

新昌縣

晉支遁墓 在南明山,戴安道嘗過之,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

宋石氏墓 《夷堅志》:「新昌石氏之祖,本山東人,因適越,挈家徙居焉。時有韶國師,善地理,每經從石,必迎佇致敬。其妻嘗出拜曰:『夫婦皆年老,欲從師求一藏骨地』。韶許之。與往近山,得一處,五峰如蓮花,溪流平,過其下,回抱環揖,指示之,且指示窆穴而去,翁媼葬焉。」 後數十年,孫曾登科,相仍至以百數。宣和以後頓衰,越五舉略無齒《鄉書》者。而里中一民,家產寖豐,生四子,容質如玉。或告石氏:「是人竊以父骨埋於君祖塋之上,故致此。」 密引石往,發土得木桶,藏枯骸其中,棄之民家自此遂微,四子相繼夭逝。先是,石塋有《棠棣》一本,每抽新枝,則族系一人必策名,若改秩。或一枝萎折,則有當其咎者。民思報怨,夜往伐其樹。自是科級視昔年不逮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