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0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七卷 |
第一千七卷目錄
金華府部彙考五
金華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七卷
金華府部彙考五
[編輯]金華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金華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治西北三里。宋在州西一里。元徙今所。明初因之。今壇仍在舊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南六里許雙溪之南。
厲壇 在府治北關北三里許。
城隍廟 在府治北四隅二里許。
縣城隍廟 在通遠門內,縣南三百步。明弘治間建。
徐將軍廟 在子城西一里。傳云:「晉徐將軍督兵來婺,平賊有功,葬此,郡為立祠。」
夏禹王廟 在通遠門外雙溪驛後。
五顯廟 在郡城祥符寺之後。
永濟廟 在府治西永濟倉內,俗稱倉茅亭廟。相傳神昔為倉吏,素公正,沒為本倉土地。康濟廟 在府城北十五里,即今東紫巖廟。侯姓邢,名植。凡有祈禱,累著靈驗。
靈應廟 在府治司獄司西偏。俗稱為「局茅亭廟。」
關聖帝廟 有二:一在東一隅,一在文昌閣。東嶽行宮 在北三隅,額曰「天聖。」 宋丞相葉衡建。
西嶽行宮 在南七隅
井龍廟 在北四隅
文昌閣 在通濟橋,邑令方建。
通元侯廟 在縣三十里。侯姓蔡,諱典宗,劉宋東陽太守。唐末追封為「蔡通元侯」 ,謚簡穆,宋載之祀典。政和中,詔封其配為宣惠神妃。
龍女廟 昔相傳即通元侯妃。在縣南四十五里。小溪之源,三斷龍潭側。
優游大王廟 在縣東六十里。
三賢祠 即「麗澤書院。」 祀先賢朱文公、張宣公、呂成公。
正學祠 即正學書院,祀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元時江浙行省建。明成化十四年,僉事辛昉奏請,特賜今額,郡守李嗣重建,大學士商輅「記。」 萬曆元年,奉御史謝廷傑《明文》,增入章文懿公懋同祀,稱「五賢祠。」
宋公祠 舊專祀學士文憲公。明萬曆二年,增入唐文襄公龍。
三忠祠 舊名「二忠祠」 ,祠宋宗忠簡公澤、明王忠文公褘,後增入。贈太常少卿陸公震,更名「三忠祠。」
越國胡公祠 明洪武初,祀忠臣胡大海,邑人胡翰、宋濂有記。
唐文襄公祠 在府治西。明嘉靖三十九年建。呂成公祠 在府治西光孝觀內,今廢。康熙十六年,郡守張公藎捐資重建。
鄭忠愍公祠 在垣溪上。公裔孫奐建。
三蘇祠 在縣東景蘇坊內。宋建炎二年,穎濱長子遲以右朝議大夫來知婺州,為民奏減羅額。父老德之,為立生祠,並祀老泉、東坡、穎濱三先生。明正德間重建,增入待制遲學士簡神位。婺女星君祠 宋賜名寶婺觀。按《通志》,在八詠門內。
蘭谿縣
社稷壇 宋社壇在縣南﹔。元社壇在州西南。明洪武十一年,遷於城北石壇山,今仍舊。
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元無考。明洪武二年設壇在縣南一里倉嶺之後山。
厲壇 宋、元無考,明洪武三年,知縣王允恭始建,在北門外五里。
城隍廟 在縣西北。宋崇寧四年,縣尉陸和中建。
東嶽廟 在縣東門外二百步。
忠祐廟 舊在縣南五里。
仁惠廟 在縣北三里,即徐偃王廟,宋元遷建。靈源廟 ,在縣西五里。宋太始初建,州刺史徐燦與夫人密氏舟至蘭陰山下覆溺,後著靈應。
故祠於此。宋宣和中,陰有捍寇功,封積慶侯,歲時謁祭。廟屢燬,復建,民庶崇奉益虔,廟貌常新。顯佑廟 在縣南七十里。宋淳熙間賜廟額。慶元間封「威惠侯。」
公魯廟 在縣北五里桃源。凡祈福有感,祈雨有應,邑人祀之。
福祐廟 在柱竿山。宋童剛《記》云:「楚范增廟,凡水旱疾疫,有禱必應。」
赫靈祠 有二:一在縣南,一在縣東,祀宋侍郎胡則則,永康人,嘗奏免衢、婺二州丁錢,民懷其惠,戶立像以祀之。其後陰助王師,屢著靈異。及紹興、淳祐中,屢敕加封號,迄今各縣祠祀不廢。嘉應侯廟 在東門外二百步。唐張巡廟也。宋嘉熙四年始建,後又徙東嶽行祠於其中,而張侯從祀焉。
東嶽行祠 在舊城南三里高岡上。宋紹興中,乃徙於此。
橫山龍王廟 在縣西南。宋紹興九年,因禱雨建祠。至元二年,州判王鈺又因禱雨重建天津龍王廟 在縣西北純孝鄉。蟠山廟,神姓邵,諱仁,安睦之青溪人也。唐貞觀初,與弟仁應俱隱是山,誦《道德經》,深得微奧。後沒而為神,民為立廟祀焉。廟前有池,歲旱禱之,池水湧沸,蛇蜒出現,雨澤輒應。自梁開平至宋紹興,皆有封號。永樂初,主簿文潤、知縣宋哲相繼禱雨,皆有靈應,遂為新其廟雲。
龍王廟 在縣北六十里愛峰山。山有水自廟流出,亢陽,禱之輒應。
金龍廟 在縣東二十里。祀宋剛應侯邢公。即金華康濟廟之別廟。
平浪侯廟 在香溪
乘仙廟 在白露山下。相傳以為唐相舒元輿祠。
清源真君廟 在縣南二十里,即灌口二郎神。葛仙翁廟 在太平鄉樂塘。相傳昔為太極宮,時禬賽不絕。
塔山廟 在縣西南甘棠鄉。祀吳行人、伍子胥。百花令公廟 在縣西舊崇真道院遺址。白山吳司徒廟 ,在玉華峰南。唐隆德中建,宋崇寧二年封靈應王。舊傳以「司徒」 為吳起元,洪國瑞作《記》,力辨其非,以為漢司徒吳雄,未定其然否。
方仙翁廟 ,唐詩人方干祠,子孫徙居於是者,其後又辨為「方儲」 雲。
五星廟 在玉華山麓,有二柏,高十餘丈,大數圍,亦奇觀也。
烏龍廟 在香溪豹山麓。
板橋廟 在紫巖鄉
忠隱庵 ,宋少卿周三畏避地之所,其孫周宗瀰因以祠祀,留有香爐,上刻「嘉定年孫某奉祀」 字。
白沙廟 靈源洞
高禖大仙祠 城北郊,徐用檢記。
越國公廟 在玉華山
關武安王廟 在溪西外市,因悅濟浮橋成,故建,祀之。以上俱《縣志》。
仁山祠 在縣西天福山上。明正德間,郡守趙公豫創。
范香溪祠 在倉嶺側
章文懿公祠 在天福山南,文懿公宅旁。唐文襄公祠 在城隍廟後。
陸鶴山先生祠 祠名「褒忠」 ,在瀫水驛西,知府姚文炤有祀。
趙清憲公祠 隆慶初建,在平康橋北。
名德祠 在天福山麓,為徐禘、徐袍建,巡道按察副使淮海張朝瑞有《記》。
東陽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三里。
厲壇 在縣西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西三十步。
申屠將軍廟 在懷思鄉。祀宋邑人申屠大防。許府君廟 在縣南四十里,祀宋邑人許瓊。馬將軍廟 在縣南六十里。將軍捍唐季黃巢難,邑人德之,建廟。
劉將軍廟 在縣西,祀邑人將軍劉崑。
夏禹廟 在縣東四十五里夏山北。宋建炎元年重建。
婺女星祠 ,在縣西五十步,有樓名「婺女樓。」 靈濟廟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盆山廟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莫知創始之。
「原」 或雲「梁昭明曾隱此,民為立祠。」
康濟廟 在縣東一里二十步。宋宣和四年,知縣裘移忠建。
威顯廟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即頂湖龍王廟。玉女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歌山。鄉人禱雨無不應。
柯岫明王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禱雨輒應。李正節侯祠 在縣西,祀宋蘄州知州李誠之。有司歲以死節日致祭崇祀。
忠勳祠 明萬曆六年建。祠祀常熟知縣,因死節贈太僕卿王鐵,歲以二月戊日致祭。
先賢祠 在縣學東。祀吳斯敦、晉許孜、許生,唐馮子華應先、唐君祐、宋張志行。
興孝祠 在縣西。祀孝子吳斯敦、許孜、許生馮子華、應先、唐君祐。
二孝子祠 在縣西南三十步。祀吳斯敦、許孜。宋政和二年,知縣張述建。
呂成公祠 在縣學講堂西,今廢。
沖素處士祠 按《通志》:「在縣西二里許。」
義烏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一里。
厲壇 在縣西北半里
城隍廟 在縣北一百八十步。
永慕廟 在縣東四里。祀秦孝子顏烏。
順應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宋淳熙十一年賜額。
三山廟 在縣南六十里。祀本山之神,祈禱輒應。
忠賢祠 在縣治後,舊名「四賢祠。」 明嘉靖二十二年建,以祀宗忠簡澤、徐文清僑、黃文獻溍、王忠文禕。明萬曆二年,奉巡按御史蕭廩明文增入。龔忠愍泰,改名「忠賢。」
宗忠簡公祠 在滿山寺內,元時建,祀宋觀文殿學士宗澤。
徐文清公祠 在縣南四十五里。祀宋待制徐僑。
黃文獻公祠 在縣西六十步。祀元黃公溍。王忠文公祠 在縣南清巖山,祀王公褘。孝馮祠 在縣南四十里。唐馮子華孝親,廬墓,有靈芝白鹿之祥。朝廷表其門號「孝馮」 ,立祠祀之。
崇德褒功祠 在縣南馬唐山之原。明成化八年,奉旨遣行人田勝建,祀侍郎龔公永吉。婺星祠 ,在縣東四十五步。
赫靈祠 縣境在在有之,祀宋侍郎胡公則。《永康縣》。
社稷壇 在縣西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一里。
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百步
赫靈廟 在縣東四十五里方巖山,祀宋胡則。宣和初,妖賊魏九嘯聚方巖嚴,上有池畝餘,賊恃以汲。一夕,兇渠夢巨人跨馬飲之,遲明視之,涸矣,其徒驚潰。王師奏捷,錫名「佑順。」
南渡後、加
封「《嘉應福澤》靈顯侯。」
故鄉廟 在縣西二里。鄉民為梁縣令何炯、唐知縣周某、土某建。俗呼「三長官廟。」
烏傷侯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祈禱輒應。鄉主廟 ,在縣北二十里。
麗澤祠 在縣東北四十里壽山。祀宋、明先儒。詳見「五峰書院。」
壽山鄉賢祠 ,原壽山寺。有胡公則像,久圮。康熙二十二年,其孫胡惟聖等重建奉祀,改今名土地祠 。《縣志》云:學宮、縣治俱有之。今俗各鄉村保設土地神像,春秋祈報不闕。
呂烈女祠 在山川壇側。萬曆四十年,知縣陸懷贄建。
皇清康熙六年,生員呂一美重建。
武義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二里。
厲壇 在縣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西一里
任公廟 在縣西長安堰上。祀唐邑人任留報其築堰溉田萬餘畝,上配以五代周、鮑二使君三人,昔勤勞於堰者。
彰惠侯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妃山。
阮侯廟 在縣東五里
東萊呂成公祠 在儒學明倫堂西。明正德十一年,縣丞潘棠撤東嶽神像以祀公。
孝子王世名祠 按《縣志》「在五聖堂中,春秋二祭。每年縣給銀三兩,與守祠生員自辦。」
浦江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南二里。
厲壇 在社稷壇東北
城隍廟 在縣南百步許。
康侯廟 在縣東海塘山。
東嶽廟 在縣西南
黃大夫廟 在縣西二十里,祀大夫黃公仁。環靈澤廟 在縣南十里,祀白石潭龍土。
李、石二侯祠 在縣西,祀宋知縣李知退、石孝陔。
宋學士祠 舊在青蘿山,後遷儒學南,祀潛溪宋先生。
赫靈行祠 在縣南二里,祀宋侍郎胡公則。「五賢祠 」 在學西。祀陳太竭、梅溶、梅執禮、王萬、柳貫。
二賢祠 宋紹定知縣李知退建,祀梅節愍呂成公。
敕旌「鄭氏九世同居」 祠 雖家廟,有關風化,故志之。其祠制以西為上
《隋黃將軍廟 》。將軍諱苾,字惠卿,江夏人,漢尚書令香之裔孫也。
明韓侯生祠 「侯名叔陽,嘉靖丁未進士,治浦,有德於民,建祠祀之,今圮基存在學西。」 路須侯遺愛祠 。「侯名之彥,萬曆戊戌年進士,令浦,以內艱去任,士民思之,建祠在宋太史祠。」 左莊侯棠陰祠 「侯名起元,萬曆庚戌進士,辛亥六月任,癸丑十月調繁蘭谿民思之,建祠學東。」 《湯溪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厲壇 在縣北半里
城隍廟 在縣西北隅
白沙廟 在縣東三十里。吳黃武六年建,以祀漢廬公文臺。宋政和、淳熙間,皆有封號。
靈應廟 在縣南十里,地名山口。祀陳府君。宋慶元間,封為威惠侯。
侍郎廟 在縣北六里。祀唐徐公安貞。
陶忠烈公祠 祀陶成公。祠在縣南十里,地名山口寨。至今蘭谿舉春祭,湯溪舉秋祭。
恩德祠 在儒學之右,隆慶元年建,祀明知縣劉桐,原任巡撫浙江羽泉劉公畿之父,有祀田。
寺觀附 府志
[編輯]本府。〈金華縣附郭。〉
天寧寺 在府治西三百七十五步,舊名大藏院,亡刱始年月。今稱為天寧寺,為祝聖習儀之所。按《通志》:宋大中祥符間建,面對溪山,舊有石浮圖,可以盡覽一郡。
密印寺 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 ,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間更名「密印。」 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
皇清康熙十五年,寺僧洞山《價和尚》三十世孫牧庵。
募修寶塔,煥然一新。十六年,刱建房宇方丈暨廊廡等舍,內供奉全部《藏經》,安禪說戒,為婺中一大道場。
法喜寺 :在府城北二十里,舊名「潛岳」 ,唐為大剎。今在尖峰之西。
寶華寺 在府城南三十里,舊名「圓覺。」 唐景福間,僧法朗建。
西巖寺 ,在府城北四十里,舊名「赤松巖寺。」 梁大同間通寺有鐵羅漢五百一十八尊。
石佛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赤松巖寺。梁大同間,僧道瓊止於山南,聞金石讚唄之音,緣巖而上,見琢成大石佛一軀,高可六丈,趺坐儼然,因建寺,有鐵羅漢五百十八尊。宋改今額。法隆寺 在縣南三里。寺前經幢高可五丈,刻雲「唐大中十一年立。」 其幢累石為之,青綠色,製作精奇。幢下石隙周匝有大金錢,徑二寸許,以杖舉之,宛轉其中,竟莫之得,俗呼金錢寺。智者寺 ,在縣北十五里。梁武帝召樓約受戒,號智者國師。辭還適谷口,見白氣浮空,曰:「茲地當興三寶。」 普通間,敕建智者禪寺。
西峰寺 ,在縣治西一百八十步,亡刱始年月。祥符寺 ,在府治西二百九十步,舊名「法幢」 ,晉義熙八年建,宋大中祥符間改今名。
七寶寺 在縣大皇門內,古剎。明嘉靖二十年,為有力者所佔。
皇清順治九年,僧綱海《朗寡》贖舊址,重建大殿、禪堂廊廡,梵境幽敞,園池靜雅,為一郡禪林之最。景德寺 在縣治東南半里許。宋景德間建。鹿田寺 在縣北三十里,有東西兩庵,即舊寶福院。明萬曆邑令汪可受建官廳三間。郡守張朝瑞查復寺田,重建殿宇,其後最高處為望西亭。
永光寺 在縣西十里
石門寺 國清寺 俱縣南三十五里。
法明寺 在縣東十五里。舊名「文殊」 ,周顯德建,後改今額。
景雲寺 在金華縣西六里。後唐天成間建。宋嘉祐間改為「天台十方教寺。」 今仍舊名。
寶相寺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靈石。後山有雙峰巖,湧出大石佛七軀,吳越錢氏鑿去,遺跡存。無量寺 ,在縣東六十里,梁時敕建,歷唐、宋、元、明代有興廢至。
皇清順治十二年,重建大殿,十六年,重建大悲閣、《禪》
堂,丈室兩廊,客舍,坐山面湖,梵宇幽敞,為婺東勝剎。
壽昌寺 在縣東七十里。
普明寺 在縣東六十里。梁普通七年敕建,唐廣明間重建。
皇清康熙十八年,重建大殿、禪堂、方丈,四壁《懸崖玉》。
屏前列,法華後聳,最為靜曠。
棲禪寺 在縣東三十里。梁時建。智者國師嘗宿其中,因名。萬曆間重建,後性瑞重修。
山嶽寺 、西清寺 ,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淨明寺 在縣南十里。宋天聖間建。
太平寺 ,在縣東孝順鎮。有鎮心幢,高四尺。無相寺 ,在縣南通遠門內城隅。亡創始年月。
皇清順治十年,新建「觀音禪堂。」
普淨寺 在縣東二十里。舊名「寶寧」 ,後唐長興元年建。
報恩寺 在縣東二十里。唐乾符初,陳使君捨宅建,名「出俗院。」 唐末僧道宗重建,晉天福間易名。
治平寺 在縣南十五里梅溪之滸。舊名「太平寶瓶寺 」 ,在縣二都王莊敏香火院。
安化寺 在縣四都
東巖寺 即「淨庵」 ,唐元和間建。
多寶寺 在五都
法藏寺 在六都
天官寺 在九都
法華守 禪定寺 俱在十都。禪定距金華縣東七十里,昔山旁鐘磬流音,莫知所來。有二獸似狼,白耳長尾,止於山麓,眾逐之亟去。厥明一老僧眉長六七寸,自稱頭陀禪師,循獸路而下,指曰:「可於此置禪定院。」 忽不見,鄉人異之。梁大同中李景翊表立。唐咸通中賜額。
神威寺 、西清寺 、靈德寺 俱在十一都。
金鈴寺 在十二都
羅漢寺 在十三都
清行寺 、資聖寺 俱在十五都。
清眾寺 、平等寺 俱在十六都。
靈山寺 在十八都
大安寺 在十九都
常樂寺 在二十都
法幢寺 在二十一都
興梵寺 即「後湖寺」 ,在二十一都。
興道寺 、《化成寺 》《解空寺》。
小溪寺 俱在二十四都。
靈巖寺 在二十六都
清心寺 距縣二十五里。唐咸通年建。在二十七都。
永壽寺 、《覺報寺 》《法清寺》。
淨平寺 俱在二十九都。
真珠寺 在縣南十里。原名「靜林」 ,宋天聖間建,後改今名。
天長寺 在三十八都
靈普寺 在三十九都
清修寺 梁劉孝標捨宅建。宋太平興國七年,賜號「靈巖寺。」 明嘉靖間廢。今所立清修禪院,非其故址也。
寶婺觀 在府治西五十步,即宋之星君祠。郡地上當婺女。唐武德立祠城西北隅,因改州名。宋乾德四年,錢儼刺婺,遷於今所,與元暢樓並峙。淳熙中,詔賜觀額。明洪武五年,重建。前殿靈華寶閣,東建玉皇閣。隆慶間燬於火,萬曆間,郡守曾如春、盧奇前後重建。
皇清順治丙戌,燬於兵燹,郡守夏之中重建「星君樓
旋壞。今郡守張藎捐俸又重建。
元妙觀 在府治東北一里。舊名三清宮。宋大中祥符間,以天書降詔天下,建天慶觀,即此改額。元元貞間,又更名廢。
光孝觀 在縣南半里許。宋初,道士曹正順募緣重建。明萬曆年間,縣令汪可受改為金華縣學。觀移在水門西。觀內有唐人李陽冰「天清地寧」 石碑。
金華觀 在縣北二十里。赤松子安期生登真之地。宋政和七年,以洞天福地創建,今廢。真元觀 在縣東三十里,今廢。
赤松觀 ,一名寶積觀,在縣東北二十里。《舊經》云:「錢武肅王所修。」 觀東有二仙祠,祀黃初平、黃初起。南有臥羊山煉丹井、太清殿,浚井得鐵老君像。相傳二黃所事者,昔年宮殿、臺亭、廊廡、碑碣、誥敕、御墨,及名公鉅卿題跋墨蹟,為江南道流冠冕。元至正戊戌,明祖下婺城,駐蹕於其觀。東陽陳顯道、括蒼章溢謁見,陳《濟世〈安民之略〉》,即此地也。萬曆十年,縣令汪可受重建。
崇道觀 在縣二都赤松澗。
妙法院 在府南五十里。後晉天福間,僧道密自天台來,結庵於此。白光自口出,成白蓮華,屬天,經夕不散。日啖草根野蔌,惟誦《法華經》。里人迎之下山捐地建剎。郡上其事,賜名「法華。」 積道院 在府南三十五里覆釜山之巔。相傳定光佛在此山成道雲。
安化院 在府東二十里。舊名「安國。」
龍華禪院 康熙庚子年重建。
清心院 在府南二十五里。唐咸通年建。大慈院 按《縣志》,即龍盤寺。宋咸平中改今額。淨剎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唐元和間建,舊名東巖。
五峰庵 在縣東七十五里。
慈尼庵 在縣南四十五里。
玉壺庵 在縣北四十里玉壺山頂。
蓮花庵 在縣東六十里。內有關帝廟,居民建,捐助重修。
淨土庵 在縣東七十里。
七佛庵 在府治赤松門外,浮橋之北岸。水月庵 在縣東五十里。《尋真子碑》詩:「竹影臨流翠,松濤帶浪寒。夜闌頻掬水,月在掌中看。」 天真庵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靈洞巖前。響靈庵 在縣南三里。
芙蓉庵 在縣北二十里,芙蓉峰之麓。
婺寧庵 在東關
通濟庵 :在通濟橋之南岸。
功德庵 在杜家橋下
玉泉庵 「在縣東一百步。」
觀音庵
泰山庵 在二十八都鳳凰鄉。
蘭谿縣
聖壽教寺 在縣治東南一百三十五步。梁大同間建,舊名「招賢。」 宋祥符中更名「聖壽。」 今為祝聖習儀之所。
文峰崇慧禪寺 在縣南二十里,地名大經塢。奇秀天設,群巒環拱。順治甲午,里人郭爾儒兄弟延僧醮之,淨玉開山,僧得「石雨老人」 之傳。有
《法語》四卷行世遠近多重之
[編輯]棲真寺 在縣東二十里銅山鄉。後唐長興間,有僧建石關寺於銅山。舊名「靈洞。」 宋祥符改額。明萬曆間,趙志皋命僧重建,改為棲真寺。寶林禪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雲黃山下。梁普通元年傅大士依雙檮木結庵。大同六年即其地建寺,因名「雙林。」
顯教禪寺 在縣西五里蘭陰山之麓。宋天禧三年建。青陽胡氏先祠在焉。
寶惠教寺 在武昌鄉十都。梁大同二年建,舊名「涼泉」 ,唐咸通間改「延慶」 ,宋祥符中改今額。靈泉教寺 在靈泉鄉一都。梁天監四年建。昭化寺 在縣東三十里。舊名「昭明」 ,後周顯德初建。
永福教寺 在縣城東。後漢乾祐初建,復遷於倉嶺之下,而以其址為「預備倉。」 今廢。
帝師寺 ,有二,一在桃花塢,元至大二年建,今廢﹔。一在瀫水驛後山。
延壽寺 在靈、泉二都,元大德間建。
招賢寺 在靈、泉二都,元至元中建。
惠安教寺 在十三都。宋開寶中建,祥符中賜額。
梵安教寺 在縣北銅山鄉,唐同光中建,俗名「橋梁。」
大塘寺 在靈泉四都,元大德中建。
天真禪寺 在甘棠鄉。後晉天福中建,舊名「貞心」 ,治平中改名「天真。」
建福教寺 在甘棠鄉,後周顯德中建,初名「建善」 ,治平初改額。
多福教寺 在甘棠鄉。後晉天福中建,俗名「永昌。」
兜率禪寺 ,在太平鄉,晉太傅胡鳳建,初名和安,祥符初改額,唐詩僧貫休道場也。
「崇惠寺 」 ,僧淨玉同檀越郭爾儒建。
昭慶尼寺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五步,平康橋之東。梁太清元年建,比丘尼之所居也。後處其中者多有淫行,寺以隳廢。浙江參政周木欲毀之,以為「仁山書院,附立社學於其中」 ,卒奉行者未果。其地漸為近鄰所侵,因入為章宅,而半以為祠。
紫巖寺 在紫巖山下,今廢,遺跡尚存。
安隱寺 在雙牌西三里,唐咸通中郭偲建。初名「石室」 ,宋治平中改安隱寺。中有巖,巖前有井,號「龍井。」
永昌寺 宋時建
光覺寺 在七都。今廢。
浩然觀 ,在縣東一里二百二十步。唐時建,舊名「靈瑞」 ,宋治平間改額。相傳白衣真人修煉之地。
雲臺女真觀 在縣西二十五步。元至正中,邑人郭存仁重建,更名「星宮」 ,今廢。
元常觀 在四都。元大德中建。縣之東北,鄉曰「靈泉」 ,其山皆枝附於金華之陰,蓋東嵌峰獨森峭奇鬱,而葉氏世居焉。
明真山觀 在太平鄉二十七都。
金山壽聖觀 在純孝鄉,宋咸淳中,登仕范宏建。
城南塔院 在城南溪旁山上。宋治平初建,今塔存院廢。
興教教院 在純孝鄉十六都,吳越錢氏建,舊名「興善。」 宋治平初改「興教。」
妙因教院 在武昌鄉七都,舊名「靈石」 ,宋康定二年建,治平間改額。
無垢教院 在縣西瑞山鄉,舊名「杜巖」 ,唐中和二年建,宋治平中改額。
淨居塔院 在縣東紫巖鄉,舊名「獅山」 ,唐景福二年建,宋治平中改額。
香山塔院 在縣北三十里武昌鄉。宋寶慶初建。
明因教院 在縣北三十里。唐貞觀間建。兜率禪院 在縣西太平鄉。東晉義熙間建,名「和安。」 宋祥符初改額。
棲真教院 在洞巖山後。唐長興中,有僧建石關寺於桐山。宋太平興國八年,僧如契愛茲山之勝,遷居之。舊名「靈洞。」 祥符中改額。
保寧教院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步。後漢乾祐元年建,舊名「保安。」
禪定教院 在一都。唐咸通二年建,舊名「南明壽聖禪院 」 ,即聖壽寺之水陸院。宋天禧中建,又名藏院。治平四年改茲名。明嘉靖末年廢。覺林教院 在靈泉。唐大中間建,初名永安慈明院 ,在縣天福山上。後周顯德中建。明正德中以其廢址為仁山書院。
寶峰教院 在五都。後漢乾祐中建,初名「金峰。」 後有海覺禪師墓並祠堂。
延壽教院 在靈泉鄉二都。舊名「淨土。」 唐龍紀元年建,今廢。
寶輪教院 在九都。舊名「密山」 ,宋祥符初改額「廣智教院 」 在四都。唐咸通中建。
能仁塔院 「宋治平中建,今廢。」
法興教院 在九都。舊名「落山」 ,後周顯德初建。雲嵒禪院 在石門檻。僧自芬建。
齊雲院 在十八都
正覺禪院 在甘棠鄉聖羅山,元延祐間建。按前志,「禪師至剛棲居於聖羅山,其徒姚廣孝曾序其語錄。」
廣嚴教院 ,名「東巖」 ,宋乾德中建。治平中賜額。皇回禪院 ,在縣東二十里,僧圓應重建。淨惠教院 ,唐乾符中建。
常樂教院 宋建隆初建。
離相教院 在太平鄉孟塘東北,宋建隆初建。西安教院 ,唐大曆四年建。
壽聖院 宋景祐初建。治平中賜額。
長春道院 在聖壽寺前,俗呼「道堂上。」
三洞道院 在縣治東五十步。元至元二十年,
范相如建
元真道院 在縣東一里浩然觀左。唐大曆三年建。
上茅庵 一名西林如意庵,去縣東二十餘里。明初,里人郭仲初《送化上人歸庵》詩云:「上人結屋最高峰,如意顏青插上空。」峍有山都是石,崎嶇無路絕人蹤。松枝露濕參差綠,楓葉秋深次第紅。安得脫離塵世事,芒鞋竹杖走相從。報德庵 在縣西蘭陰山麓。元延祐間敕建。施水庵 在縣北五里。明景泰三年建。其旁有井,其水甘冽。崇禎時里人邵名儒覆以石亭,額曰:「卓錫。」而行人便於憩息,渴飲飲焉。
白雲庵 在崧山頂。元至正六年建。
幽居庵 在銅山鄉石阜岩,元至正二年建。時思庵 在甘棠鄉高村紫巖須
大覺菴 在銅山鄉,元至正年建。
慈祥菴 在馬安鋪後,元至正年建。
南樓菴 在十都,宋乾道年建。《須》
白露庵 在白露山,宋皇祐年建。
敬親庵 在十六都,元延祐年建。
石塘庵 在十六都,元至正年建。
時思庵 「在椒石」 ,宋淳熙年建。
三峰庵 在三峰山,宋政和年建。
《阜隆庵 》在甘棠鄉,張文明建。
忠孝庵 在十四都
茶亭庵 在橫大路
廣福庵 在甘棠鄉
青山庵 在豹峰麓,元大德間,寶惠寺僧建。《胡山庵 》,在方師塢。
泗洲佛庵 在靈泉嵌峰之旁。明成化二十三年春,忽訛言「其佛甚有靈異」 ,傳播遠邇,長幼男女,悉來祈禱。日聚千餘人,數月不息。適大參夏寅行部聞之,遣人火其庵,毀其像,其事遂寢。善慶庵 在十二都白露山。
《龍珠庵 》在孟塘之南。
大乘庵 在二十八都,又名「塔園。」
西來庵 在十七都。屠鈁建。
龍門庵 在二都養源天觀山。
佛山庵 、百子庵 俱在仁惠廟左,蘭民創建。
上徐庵 在九都。一圖。
海潮庵 在三十五都。《一圖》。
萬松庵 在十四都。山巔有塔。元至正年建。明初圮壞,唐姓於遺址復造庵於其下。
鳳林庵 在三十三都蜈蚣山麓。
橫塘庵 在十都二十圖中。
濟橋庵 在河西
「長壽庵 」 ,在太平鄉石峽塢,僧圓照建。《須貝葉庵 》,在龔塘。
《松月庵 》「在龔塘。」
佛日庵 :在燈柵,僧成彙建。
法雲庵 在紫巖鄉。龔汝亮建。
「廣長」 庵 :在縣南門,朱楠同子惟愷建。
《送子觀音閣 》鄭元仰助建。
水月庵 在下張
香嚴庵 在太平鄉
《小雲庵 》「在太平塢。」
松月庵 在下余
淨土庵 嚴崇善建
隆福庵 「在李湖塘。」
邑厲壇茶亭 僧象雲募建。內有「接引如來庵」 三楹。
綠水庵 在城北二十里唐塢。
古塘庵 在石渠
「花流庵 」 係「下陵。」
翠雲庵 在七都水閣塘,僧克明鼎建。
石塘庵 江中樓等建
「太平萬壽宮 」 在葛塘。
三元宮 在大寺山,明嘉靖間建。
碧霞宮 ,離城五里餘,地名「葉村。」 山勢環抱,有長松茂林,清流繞其前,亦近城一勝概也。明隆慶間,趙同知佑卿造室山腰,名曰「碧霞宮」 ,更建臺,或清夜禮斗臺上。後捐世,遂葬於山。即宮後為祠。有田十五畝、山百餘畝,以供葬祀,且為修葺室宇之費。一時諸名公多遊其地。
大士宮 在太平鄉,明萬曆年建。
祇樹林 在泉湖,僧德隅建,僧有行,能詩。法華閣 在大雲山,僧世羅建。
大悲閣 ,在北門外,僧淨修募建,有茶亭,常施茶以濟行人。
「新安閣 」 ,徽商程士章等首建。
東陽縣
新安寺 在縣東一里六十步。唐咸通間建。寺前放生池,賈廷佐有記。後為習儀及講《鄉約》之所。
法界寺 在縣西一百四十步,舊名「華嚴」 ,宋乾德初建。
龍山寺 ,在縣東南一百六十步,右有康濟廟。灌頂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甘泉」 ,後晉開運間建。
慈雲寺 在縣東三十五里,舊名「清明」 ,唐咸通間建。
洪濟禪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相傳唐末置,宋紹興間重建。
覺明寺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龍峰」 ,宋太平興國間建。
般若寺 在縣西十五里,舊名天宮寺,梁天監五年建。《東陽山水記》:「甑山下有天宮寺,梁時劉崑將軍所建。」 蓋崑山以此得名,其寺有七祖尊者道場。
愛道尼寺 在縣西南二百六十步。唐咸通九年,朝散大夫喬濟捨宅建。
中興寺 在縣南五里。舊名法華,梁天監六年建,唐武德中廢。至德二年,厲乾耀捨宅請「法華」 廢額建。乾符四年,僧貫休書「雪山道場」 四字。至宋太平興國中,改今額。寺有環翠閣。
崇福廣祐寺 在縣東二十里。舊名「寶泉。」 後晉開運二年建。宋大中祥符中,改名「祐國。」 喬文惠公嘗讀書寺中。端平三年,請為功德院,改賜今額。
勸忠崇孝寺 在縣西十里。宋寶慶元年建。葛信公刱為「功德院」 ,二年,奏請今額。
顯親興慶寺 在縣東五里。宋紹定五年建。喬魯公刱為功德院,二年,奏請今額。
棲真觀 在縣北一百五十步。相傳有駱氏子捨宅建。元末,趙古經、杜公常重修。
元寶觀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元寶宮。齊中興二年,邑人陳元寶捨宅建。宋天禧間,改今名。宣和三年,睦寇俶擾,元寶裔陳嚴鳩民自保,與賊相持。嚴婦翁入山中,遇神人,謂曰:「往語而婿,觀有北極殿,久廢而新之,賊不日平。」 嚴聞之,率眾詣廢殿,願如神戒。未幾,大破賊徒,民賴以全。殿成於紹興四年,徐端益有記,陳亮有《重建大殿記》。
崇真觀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步,本婺女星祠。宋嘉熙元年,喬文泰公奏以常平倉廢基增廣,賜今額。
廣孝院 在縣東二百步。舊名「資國」 ,後晉天福間建。
善住院 ,在縣東一百一十六步。舊名「資勝。」 後晉天福間建,改報國羅漢院。
大智院 在縣南五十里夏山。梁征南將軍申屠狄征蠻泛海,風濤大作,許捨宅為院,因號「捨山」 ,續改「大智。」 東海徐畸重修,有記。
資福院 在縣東北五十里。舊名「虎峰」 ,宋改今名。
靈雲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崇元道院 在縣東南二百步。左有關帝廟,右有觀音堂。
法雲院 在縣南六十里。唐光化元年建。法界院 ,在縣西一百四十步。舊名「華嚴」 ,宋乾德元年建。
昭德院 在縣西七里。舊名「通濟。」 宋開寶僧紹隆所刱。淳化中,改名「重元」 ,今仍昭德。
法輪禪院 在縣西八里峴峰山。山勢峭拔,其巔平坦。昔有神僧,環草而居,猛獸馴擾,護持左右。居人瞻仰,莫知名氏。唐乾符三年,邑人章鐸訪靈蹤建院,號曰「峴峰。」 其前有不老泉。
寧國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寶應」 ,後周顯德三年建。
因果院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舊名「龍華」 ,梁普通元年建。
安隱院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應瑞」 ,晉天福八年建。
淨成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天竺」 ,漢乾祐三年建。
圓超院 在縣南六十里,舊名「福溥。」 唐僧宗運建,後唐長興四年重建。
寶相禪院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唐咸通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善因院 在縣東二百四十步。舊名「興善。」 晉天福八年,傅仁鐸捨宅建。
老梵院 在縣西南三十步,舊名「看經」 ,宋乾德二年,邑民孔氏建。
福昌院 在縣西一里。舊名「仁壽」 ,後周顯德五年建。
廣嚴院 在縣東五里,舊名「廣濟。」 宋開寶八年,邑民胡氏捨宅建。法堂後有彌陀殿,像高近二丈。南渡初,魔寇作,縱火推倒彌陀,忽額上出血。賊眾駭懼,遂得不焚。有避寇於院屋之上者,亦皆獲免。其像至今猶存。宋淳祐間,寺僧又鼎新刱殿。
法寧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元安」 ,唐咸通八年建。
定光禪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定惠。」 宋太平興國二年建,寺廢。
慈相院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雙峰」 ,唐貞觀元年建。
靜松院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靜安」 ,唐廣明二年建。
雲峰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靈巖」 ,唐景福六年建。寺前兩山對峙,山後則雙瀑合流。
普薰尼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新興」 ,後晉開運二年建。
興道院 在縣南八十里。舊名「興國」 ,後唐應順元年建。
瑞相院 在縣南九十里。舊名「瑞峰」 ,後唐天成三年建。
安福禪院 在縣南九十里。舊名「安文」 ,唐咸通八年建。
常樂院 在縣東一百里。舊名「靈巖」 ,唐廣明元年建。
慈聖院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舊名「昭明」 ,唐咸通八年建。
崇教院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舊名「崇福。」 唐乾符二年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積禪院 在縣南五十里。宋乾德五年建。法相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光明」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大中祥符五年改今額。
善法院 在縣南五里。即羅隱舊宅。
寶山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雙山。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寶山院。嘉定中,院漸頹廢。紹定元年,葛端獻公奏請為功德寺,賜額「顯忠延慶寺。」 今仍名寶山寺。
靈嶽院 在縣南十八里。梁太清元年建。義安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咸通八年建。昭福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廣明元年建。慶安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廣陵院 在縣北六十里。唐咸通八年建。禪林院 在縣東七十里,唐太和六年建。利國院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唐廣明元年建。德雲院 在縣東三十里。
寶輪禪院 在縣南八里。元大德間建。
法雲院 在縣南六十里。唐光化元年建。妙智院 在縣南八十里。唐咸通八年建。真一道院 在縣南三里。宋淳祐十一年大資京尹趙與𥲅建。西峴道院 在縣西二里。宋淳祐八年建。圓覺庵 在縣西南六里。
水竹庵 在縣西南十里。明萬曆年間建。「東嶽殿 」 在縣東二百餘步。康熙初年署事李承銓刱建。
乾元宮 在縣西二里,宋紹興二十五年建。劉偉有《新建東嶽行宮記》,柳貫有《乾元宮興造記》。義烏縣。
隆平寺 在縣東二十里,後唐長興間建,舊名「保寧。」 宋大中祥符間賜額喬行簡書,敕賜隆平寺。
聖壽禪寺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龍壽。」 宋治平間賜額,「後廢。」 元至正元年重建,明洪武間重修。華陽教寺 在縣東十里。舊名「永安。」 明洪武間改額「永樂間」 僧深遠建毘盧閣。
智度教寺 在縣西四十里五雲山。唐智忍禪師修行之地。天順二年,僧彥休過此,里人建院曰「臥雲。」 吳越錢元懿為婺州刺史,建殿落成,五色雲見,因名「五雲。」 宋大中祥符間,賜額「智度院」 ,後改寺。
大安教寺 在縣西一百五十步繡湖心之柳洲。舊為尼寺,名「普庵」 ,在縣東北百五十步。唐咸通間建。宋治平間賜額「大觀」 三年改為僧寺,徙至今所,有塔五級。知縣劉同為之記。
滿心寺 在縣北百八十步。唐貞觀間建,名「宣化。」 咸通間名「聖化。」 宋開寶間賜今額。
淨居教寺 在縣北二十里黃蘗山。唐咸通間,雙林僧開山創建。廣明間,賜號「寶勝。」 宋大中祥符間,賜額「淨居院。」 明時,更為教寺。縣尉段子昂、邑人黃溍有記。
開元觀 ,在縣東四十五步,朝陽門內,本婺女星君祠。宋紹興間改為觀。慶元二年賜額。明洪武二十六年,歸併以下宮院,立為叢林。正統九年,重修三清殿。
禪明院 按《通志》:在縣南四十五里,舊號雪峰雲黃庵 ,在寶林山頂。
東嶽行宮 在縣西一百五十步繡湖心之花島。明正統九年重建後殿。萬曆二十四年重修。今為習儀之所。
永康縣
上封寺 在縣東北一百步。舊名「光義」 ,後晉天福間建。元至元初,火於兵,僧景傅重建。
延慶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金峰。」 唐天祐間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更名「延慶。」
澄心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唐光啟間建,名「九洩。」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明洪武間重建。普明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唐咸通間建,名「龍窟。」 宋大中祥符間改額,陳亮授徒於此,有記。今廢。
興聖寺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步。齊永明間建,明改為「察院。」
大通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舊名「翠峰」 ,梁大同四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
護法寺 在縣東六十里。後晉開運間建,舊名「護國。」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元延祐二年重建。真寂寺 ,在縣東七十里。後晉天福元年建,舊名「方山。」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翠峰寺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唐廣明間建,舊名「靈山。」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慈化寺 在縣北一十五里。後晉天福間建,舊名「天宮。」 宋治平二年改額,元大德三年重建。永光寺 在縣西十五里。後晉天福間建,舊名「永昌。」 宋治平二年更名「永光」 ,經燬,元至元間重建。
普濟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錢氏寶大元年建,舊名「清泉。」 宋治平二年改額,咸淳間重建。廣慈寺 ,在縣東四十里方巖山。舊名「大悲」 ,唐大中四年建,宋治平二年改額。
金仙寺 在縣東一百十里。舊名「仙山。」 唐咸通間建。宋治平二年改額「經燬」 ,明洪武初重建。勝福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名「西興」 ,後晉天福間建。宋治平二年改今名。
法輪寺 在縣西二十里。舊名「慶安。」 後晉開運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元至正間重建。普利寺 在縣東八十里,地名「桐山。」 宋開寶九年建,在武平鄉。
明梵寺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甘泉。」 後唐清泰二年建,地名「胡庫。」
精修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地名「仙居。」 後唐長興二年建。地名首嶺裏。
顯恩寺 《林正惠公香火院》。
東不二寺 ,在縣東北二十二里。後晉天福元年建。明洪武十四年,寺僧犯罪,抄沒其田為廢寺。官田地曰「廢寺地」 ,分六,則官田之一也。壽山寺 舊名「桃巖」 ,梁普通元年建。
洪福寺 ,在石室山。舊名「弘福」 ,唐會昌五年建,咸通八年更今額。
興福寺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普安」 ,後漢乾祐二年建,俗名「石佛。」
淨明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龍山寺,梁大同二年建,地名「清渭。」
西不二寺 ,在縣西二十三里。舊名「龍回」 ,後晉天福元年建,地名「廿三里。」
妙淨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舊名「華釜」 ,後晉天福七年建,地名「柯楊。」
福善寺 在靈巖,後唐長興四年建。
崇法寺 在縣南二十里。舊名「普光」 ,宋乾德中建,地名「官山。」
崇福寺 在東山,後唐長興四年建。
興梵寺 在縣東十八里。舊名「祗園」 ,後晉天福二年建,地名「羅樹橋。」
饒益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名「山門」 ,後周廣順元年建。地名「石郭。」
淨嚴寺 在縣西七里。舊名「華嚴」 ,後晉天福七年建。
天清寺 在縣西十五里。舊名「天心」 ,後晉天福二年建,地名「青龍。」
東覺明寺 ,在縣東北十八里。舊名「朱明」 ,後晉天福八年建。
淨土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鳳山」 ,後晉天福七年建,地名「箭山下。」
明性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西禪。」 後周廣順元年建,地名「柯楊坑。」
淨勝寺 ,在縣東二百四十里。唐咸通二年建,地名「櫸溪。」
普澤寺 :在義豐鄉,地名「泉口。」
法華寺 在縣東二十里,地名李溪。舊在縣東七里,名「天福。」 宋遷今所。
布金寺 在縣東十里,原名香城尼院,後晉天福八年建,地名「長堘」 西。覺明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咸淳間建。安覺寺 ,在縣南十里,地名「山後。」
齊雲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唐光啟三年建,地名「龍山。」
定惠寺 ,在縣東四十五里,地名「靖心」 ,後唐天成元年建。
明福寺 在縣東七十里。舊名「清福」 ,後晉天福七年建。
聖安寺 在縣東六十里。舊名「乾安」 ,後晉天福七年建。
永壽寺 在縣西二十三里,宋景定二年建。寧國寺 ,在縣東北十八里。舊名「普濟」 ,唐天祐元年建,地名「朱明。」
光慧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名「上安」 ,後周廣順四年建。
法蓮寺 ,在縣南五十里,地名「芙蓉」 ,後晉天福十年建。
無垢寺 ,在縣東六十五里。舊名「乾安」 ,後晉天福八年建,地名「峽上。」
惠日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觀音」 ,宋乾德二年建。
澄真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舊名「保安」 ,後周顯德二年建,地名石滄巖。
長壽寺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壽溪」 ,後晉天福七年建,地名「太平。」
寶勝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齊雲」 ,唐光啟二年建。天祐三年改名法和,俗名大塢寺。仙遊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石門」 ,梁大同二年建。
明智寺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舊名「馬騣」 ,唐咸通三年建,地名「黃彈。」
延福寺 ,在縣南四十里,地名「歷山」 ,後周廣順二年建。
安覺寺 在縣東四十里。後晉天福二年建,舊名「龍明」 ,宋大中祥符元年更今名。
東勝福寺 ,在縣南二十里,地名「水盛。」
西勝福寺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元至元間請今額。
化成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香城」 ,後晉天福七年建,宋祥符元年重建,易今名。地名石塘下。
延真觀 在縣北一里。舊名「寶林。」 梁大同元年建。宋大中祥符間改額,有石高四尺許。宋嘉泰間立亭於旁,名「松石。」 元至治間復建。
崇道觀 在縣南七里。梁大同間建,舊名「飛霞。」 宋大中祥符間重建,治平二年改今名。
紫霄觀 在縣東三十里。梁大同間建,舊名「招仙。」
菩祥觀 按《縣志》,在縣西三十五里,宋咸淳十年裡人方亨建,地名柏山下。
會真道院 在縣治東北百步,為地方弭火災立。明知縣吳安國建。
修真道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元延祐四年,道士詹存智捨宅建,地名「龍山。」 今併入「延真。」 三峰庵 在縣北隅。元至順年建,燬於火。香林庵 在縣西三十里。元至元間建,尋廢。明洪武六年,僧梵音重建。今併入延慶寺。
婺宿宮 在縣西二百二十步。宋咸淳間建,有華光廟當其前。
東嶽行宮 在縣西一里西石山之麓。宋淳熙間建。
武義縣
法雲教寺 在縣西一里,宋祥符元年建。慈尊寺 在縣北二十里,有五景:曰「捫星閣」 ,曰「凝冰池」 ,曰「漱玉澗」 ,曰「埋雲塢」 ,曰「長青松。」
普寧寺 在縣西十五里,宋端平間建。舊有靈泉,一脈湧出,牧牛和尚投藥其中以療疾,今廢。中峰寺 ,在縣北二里,舊名「兩山寺。」 宋宗丞趙
汝唫建,元至正六年改今名。南龍華寺 在一都南山。明成化十一年建,萬曆二十年重修。
無相寺 在縣南二十里。元至元年間建,後廢。明萬曆二十三年重建。
惠安禪寺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明招。」 其地乃晉阮孚故宅。宋建炎南渡,呂氏自太師而下,東萊先生兄弟,俱葬於此。
香山寺 又名「普薰」 ,在金安山三都,縣北三里,後周顯德二年,僧道弘建。宋淳熙戊申,僧梵元、道燦、清源相繼修葺,年久傾頹。明萬曆癸未,僧德瑞會邑人徐一棠、項世顯等建。辛丑,庠士項士傑建書院。有田地山塘四十畝,不徵官租,新官於此更衣進城。
廣福教寺 在熟溪橋北,縣南一里。宋嘉祐二年,僧去蒙築室,號「福聖浴院」 ,久廢,僧行補重建。明洪武年,孫朱紹任武陵尹,贖產六十七畝,地四畝五分,山一頃四十一畝,塘八畝,奉香火,不徵官租。萬曆二十八年修。
聖智寺 在五都。後晉天福七年建,今廢。法蓮教寺 在南湖縣西五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今廢。
無礙寺 在七都杳渠大家山。縣西二十五里,後周顯德五年建,元泰定二年修,明隆慶元年重建。有僧田一十一畝六分,吳榮一榮二捨田九十四畝二分,地七畝,塘八畝,山八十一畝。教隆寺 在九都縣西十里。宋熙寧年建,明萬曆三十七年重建。
桐山寺 在廿三都南溪縣西南三十里,唐咸通八年建。明正統間,都御史張楷勦括屯兵於此。成化十五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修。額有僧田七十八畝三分,官田六畝,民田六十五畝,民地十九畝,山一頃十畝,塘二畝。歲徵官租,餘奉香火。
惠力寺 即金公巖,在二十三都塞頭,縣西四十里,宋乾道五年建。先時漢光武微時隱於此,故名劉巖,又以「卯金」 名金公,其下有蕭王廟。意其未登龍時與嚴子陵同遊地乎?
大慈寺 ,在釜峰山,縣西三十里。唐咸通八年建,舊名「銅釜寺。」 宋治平年改今名。明萬曆三十四年修。有田九十六畝,地二畝一分,山六十四畝,塘四分。奉香火,不徵官租。
靜住寺 在二十五都余家塢縣西三十五里。宋乾德中建,今廢。
寶林寺 在二十四都
寶巖寺 在二十四都縣西三十里。宋咸淳年建,有田九千九百九十六把,徵官租。宋參知政車馬光祖墳葬此山,歲撥三分之一祭墳。今府斷議定銀二兩六錢給馬氏子孫自辦祭物。普淨寺 在二都靈雲山縣北十里。宋慶曆七年建,明成化十三年修,有田六百把,地十畝,山三十一畝六分,塘二畝八分,奉香火,不徵官租。普明教寺 在八都縣西二十五里,唐時建。萬安寺 在九都本山縣北二十五里。後晉開運四年建,正德五年修。
精進寺 在九都茶洞山,宋紹興十年,徐克修建。元至元年修。
常樂寺 在十都勝峰山,縣北十五里,後唐清泰二年建,大德四年修。
東大通寺 在十一都,牛山縣東十五里,唐咸通八年建。明嘉靖五年,尚書潘擇葬地,官買本寺,改建於東。有田三頃一畝零,地五十三畝零,山十七頃零,塘十畝,徵官租,餘奉香火。
東普寧寺 在十三都,縣東北十五里。後晉天福九年,邑人金益捨地建塔。宋咸平二年改今名。
延慶寺 在十三都湯村,舊名「延壽」 ,今廢。金僊寺 在十三都八素山,縣東三十里,宋元祐七年建,明萬曆二十八年僧廣聰修。
福聖寺 在四都洪橋頭,縣南十里,後周顯德二年建,宋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明洪武十七年修。
金柱寺 即「寶巖寺」 ,在四都縣西十五里。後晉開運二年溫州照和尚與德謙同建,宋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勝因寺 在十七都盧碧里,縣南三十里,宋大中祥符六年建。
梵安寺 在十七都,縣南二十里。唐徐倉部建,今廢。
多寶寺 在十七都塔山,縣南四十里。宋開寶元年建,治平三年易今名,今廢。
多福寺 舊名「集福寺」 ,在十七都塔山,石頭縣南三十五里。宋乾德中建,慶曆年改今名,明洪武十七年重建。
崇教寺 在十九都清溪摘明山,縣南三十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
護國寺 在二十都,前溪縣南十五里。唐咸通八年建,後燬。明嘉靖十六年重修。
廣福觀 在縣西三十里。宋治平間,賜名「壽聖」 ,尋改今名。
清嶺觀 在歷山之陽,縣西二十五里。宋吏部郎中梁膺建,今廢。
廣惠觀 在二十三都俞源境口,縣西四十里。元延祐五年,里人顏真三建。
崇元觀 舊名「崇元」 ,在十八都丁姑橋,縣南二十五里,宋太平興國年建。
慈雲庵 在縣北一里。明萬曆二十一年建,後廢。
皇清初重建。康熙七年,建文昌閣於庵。
九峰庵 在縣西二十里。元至正年間建,後廢。明萬曆九年重建。
彌陀庵 在縣東鳴陽門外半里。明萬曆癸卯年建。僧如定造堂買地,不徵官租。
熟溪橋庵 在縣橋南一都。明萬曆二十八年建。湯四十五等捨地基十三丈,湯九章等捨田一千十把。奉香火,修橋梁,不徵官租。
宏閣嶺庵 在五都
《在中庵 》在八都平山。明崇禎九年,禪師深谷廬此養親,因建。
鎮楊庵 在二十三都,縣西三十五里,本都里長楊家建,以鎮風水。
雙巖庵 在二十五都,縣西四十里。兩石空洞,若一片瓦。真人徐尚吉偕女子蛻骨於石,至今真身尚存,有石擊之聲如鼓。
大化庵 在二十五都
清龍庵 在三都履坦岡頭。明萬曆二十八年建。
白陽庵 在十一都白陽山,邵家建。
普濟庵 在十三都石龍頭,明萬曆三十四年建。
內白庵 在十四都湯山屏,縣東三十里。明萬曆五年建佛堂,三十六年建禪堂。
寶泉庵 在四都縣南二十里。上有方地,廣一丈五尺,深數尺,大旱不竭,其泉甘美。僧一源建禪庵。
雲居庵 在十九都,清溪縣南三十五里。聽法庵 在二十都,前溪下市縣南十五里。徐德華建。
天齊宮 在縣東一里。明萬曆間,前廟改為「東萊祠。」 東嶽像在祠後,仍與本宮道士住持。元階景壁閣 在白嶺三都。明萬曆三十四年,縣令張國裳建。上一層祀文昌。
髮寶塔 在孤山,與金山相聯。明萬曆三十年,邑人徐一棠等十二人會眾建。縣令張國裳額其上層曰:「髮寶象龍」 額;其門曰:「漢陌丹梯」 ,下有堂觀。
北寶泉堂 在三都麻車嶺,明萬曆二年建。《浦江縣》。
左溪講寺 ,在縣東二十三里。舊名普安院,唐左溪大師法朗道場也。庵居左溪,因以名寺。宋開寶更新,請額曰「雙溪。」
龍德教寺 在縣東南一里。舊名「乾元刱」 ,始無考。元大德間重建,有塔在龍峰山上。明洪武十三年重修,後廢。萬曆十七年,重建小庵。
明德教寺 在縣西十五里。舊名「至德」 ,宋治平間改今額。
聖昌教寺 在縣南四里。元至正四年重建。黃龍教寺 在縣北七里。宋太平興國間建。廣仁教寺 在縣南十五里。唐咸通間建。舊名「福仁。」 宋元祐四年改為禪院。
治平教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元至正間建。白佛寺 在縣南一里。宋乾德元年建。舊名「慈相教院」 ,今為習儀之所。
大智教寺 在縣北二里。宋崇寧年間建。明萬曆三十一年移建小東門外。
皇清康熙六年,建正殿及東西兩官廳。
保安教寺 去縣南八里。後晉天福八年,縣人倪盈捨地建,號曰「保安。」 宋治平二年,更名淨慧院。元延祐六年,僧一雲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更今名。
寶嚴教寺 ,在縣東八里,舊名「寶掌千歲和尚」 、「寶掌禪師道場。」 唐貞觀十五年,師自南巒來結。
廬以居於此。宋治平二年,更名「寶嚴禪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改為寺,僧併入龍德寺。
惠香教寺 去縣二十五里。東晉時建,號曰「香嚴。」 宋熙寧二年,改今額。隆興元年重建。寺南香嚴亭圮自亭址入,稍北,曰一境森羅亭。又折而東,曰分月亭。亭在兩池間,故名。又折而西,曰狎鷗亭。亭正直三門南,下瞰方池,爽氣澤動。元至正十三年寺燬,後復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各寺僧,立成叢林。今廢。
華藏禪寺 去縣三十里。舊名「寶林」 ,後晉開運二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明妙堂、環峰閣、來青亭、十法界境亭、涵碧亭,而環峰尤勝。巒林四週,濕翠欲滴。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各寺,僧立成叢林。今廢。
護聖教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故周氏墳庵。元至元三十一年,僧文潛居之,號「華嚴法界重紀。」 至元四年,改額「廣福護聖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改寺僧併入左溪寺。今廢。
天宮講寺 在縣東四十里。唐大中六年,僧曇空建,號「寶仙。」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慶曆六年僧遇信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僧併入左溪寺。今廢。
惠安教寺 在縣東四十五里。唐咸通六年建,舊名「永泰。」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惠安院。」 咸平五年僧坦翁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改為寺。今廢。
寶應教寺 在縣東五十里。宋大中祥符中建。致和二年改為禪院。淳祐六年,松溪隆禪師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今名。
蜜溪教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崖橫亙若廣廈,可容數百人。宋治平二年更名「法源院。」 大中祥符六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復名「蜜溪寺。」 覺慈教寺 在縣南十里。舊名「慈恩。」 宋治平二年改今名。相傳唐慈恩法師嘗結庵於此,故名。宣和初寺燬於寇,淳熙初僧道禧建今廢。白巖教寺 在縣南五十里。宋乾德六年建。治平二年更名「寶林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復名「白巖寺。」
龍華教寺 在縣北七里。僧善義建,今廢。石井教寺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石井院。唐長慶三年建。宋咸平二年徙於黃安山。治平二年改普利院。明洪武間復改今名。
大樓禪寺 在縣北二十里大樓山。昔有江西樓子院,三僧游浙一人《五洩》降龍,一人江山伏虎,一人,廬於此山,因號大樓靈雲院。唐大中五年建,僧寶懽徙今所。宋大中祥符八年,改名崇寧院。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今名。今廢。
崇因教寺 在縣北四十里。舊名「崇福院。」 唐開成六年建,在大姑山下。宋治平三年改今額。紹熙五年,僧了新徙山前三百餘步。
惠雲教寺 在縣北四十五里。舊名勝峰。相傳阿太師道場舊在山上,火焚鐘墜山址,因改建江山教寺 。去縣北八十里,唐伏虎禪師道場。師名靈默,姓宣氏,毘陵人。唐太和五年僧仲偉重建寺。咸通八年,號曰「靈鷲。」
古城教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古城院。」 後周顯德中,吳越錢氏、劉尚書捨宅建。宋紹興間,慧辯講師郭純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淨治院。明復今名。
官巖教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唐僧祖登,因結庵巖中,會歲旱,獨上絕頂,祈請,捐身投巖下,俄頃大雨,火化得五色舍利。其徒繪像事之。唐咸通中,賜今額。宋景定三年,妙空大師智印重建,以奉仁烈皇后。
吉祥教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元大德三年,寶林僧法授建。
白佛教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元元貞元年僧崇義重建。
正觀教寺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舊號「止山。」 唐咸通八年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元大德十一年寺災,延祐六年重建。相傳唐荊溪尊者湛然於此讀書,故名。湛然則左溪弟子也,今廢。廣福觀 在縣東北八里。宋大中祥符間建,舊名「僊華。」
成真道院 在縣東南五里。元至元間,里人樓師遠等凡數十人啟經會,以「成真」 為名,因更經堂。又築三清閣,閣門兩廡,次第畢舉。度道士方守堅居之。明洪武初,道士方巨淵復新之。東山道院 在東門外。元邑人黃邦俊建,以奉佑聖,度道士於建山守奉。明洪武九年,道士葛處善重修。
僊華道院 在縣北一里。元至正丙申邑人方大亮建於廣福觀,道士夏文玨守奉,今廢。佑聖道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感德鄉。宋咸淳間里人傅伯虎建,以奉佑聖道士守奉之。天聖院 在縣北三十里。元至元二十五年建。惠日院 在縣南一里。舊名觀音院。宋端平中建,久廢。今地建城隍廟。
真常道院 去縣南一里。元大德九年建。茂山庵 在縣東五里,元至正間建。
福聚庵 在縣東十五里。元天曆元年建,今廢。水月庵 在縣南里許。舊為「迎恩。」 明成化間,為接詔建,後圮。天啟元年重建,改今名。
金浦庵 在縣太陽嶺頂。明萬曆年間,同知周尚禮捐俸鼎建。
黃蘗庵 在縣西三十里無萊山。明洪武十六年建。
棲靜庵 在縣東十五里。元至正己亥,淨住院僧昌明叟與其徙聰、無聞,因《皎月巖》之舊址而建。
觀音庵 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庚子年,僧善義建。
龍巖庵 在縣南二十里。唐咸通十四年,僧道存建。
化成庵 在縣北七里。元至正三年,僧若空建精舍於僊華山,號曰「雲巢。」 尋改為化成院。接待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元大德五年,僧道德建。今廢。
大覺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元至正十二年,僧智鎮建。
水月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元至正元年,僧子辰建。
寶黍庵 在縣北二十五里。元皇慶元年,僧元圭建。
登高福聚庵 在縣北三十里。元中統二年,僧存禮建。
白麟庵 在縣東二十五里。明萬曆十年,僧悟空募建。
靈鷲庵 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庚子年,僧道生建。
常樂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元元統癸酉,僧德方自義烏伏龍山來,結茅於此。里有黃、陳二氏捨基為庵舍,以四圍山地及田歸之。至正二十二年,徒明公建佛殿及法堂,三門兩進,規制稍備。
太極宮 在縣東南,宋嘉定間建,元至大間重修,法師周世昌有《記》。明崇禎九年燬,知縣吳應台建。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毛文埜重修。
東嶽行宮 在縣南。宋崇寧五年,縣令錢閟建。台州儒學教授梅執禮有記。明洪武間重修,編修蘇伯衡有「記。」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范養民重建。
湯溪縣
延興教寺 ,在縣西二十里,梁天監二年建。無垢寺 ,在縣東南三十里。有石巖,因為佛殿,並廊廡十餘間,唐乾符三年建。
鷲峰寺 在縣南六十里,宋時建。
九峰禪寺 在縣南十里九峰山下。梁天監間,嵩頭陀卓錫於此寺。有三賢堂,祀先賢龍丘萇、徐伯貞、徐安珍。
治平寺 在縣南八里。前有一峰峻立,名「卓天峰。」 明宣德間,青陽胡氏捐資,道人許覺良重建。寶興寺 在縣北十三里。元大德間,僧仁壽重建。
證果禪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梁天監間,達摩禪師創。唐貞觀元年建。元至正間,寺僧處仁重建。有僧鑿井,於佛殿東閣二十步,深三十丈,得古銅缽盂,上有「覺地」 二字,因以名其室。寺有宋濂書額尚在。
花臺寺 在縣東一里。凡遇詔書,於此迎接。明萬曆三十一年,知縣汪文璧建亭以便行禮。西竺教庵 在縣西十里。元延祐二年建。奉思庵 在縣東二十里青草坑。宋咸淳間張文瓚建以祀祖。明萬曆甲申重建。
明月禪庵 即茅田庵,在縣東南十五里可坑源。元至正間建,屬鄭氏業。
牧雲庵 在縣東五里。元至治元年建,俗呼為「白牛寺。」
崇仙宮 ,在縣西十里,梁大同二年,蘇府君建,招接十方仙道之所。道士酆《去奢》,來居未幾去處,於茅山得道,白日上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