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2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卷目錄

 嚴州府部彙考四

  嚴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嚴州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十卷

嚴州府部彙考四[編輯]

嚴州府祠廟考        府志[編輯]

本府。建德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城武定門外一里。按前志,「舊在城西南二里。宋宣和三年,移置城西北一里。明洪武初,改建於舊州學基。」 即今地也。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澄清門外,隔江距城二里。明洪武二年,始命於城南創立二壇:一為風雲雷雨,一為「山川。」 八年,合二壇為一。郡厲壇 在府城北拱辰門外一里。

里社壇 在各鄉,共八十六處。明洪武八年建。「鄉厲壇 」 在各鄉,共八十六處。明洪武六年,每里為一壇於里社壇之右。

城隍廟 在府子城內。始宋景定間建,賜額「靈應。」 明遷建安山麓。後革舊號,稱嚴州府城隍之神。

廣濟廟 在府城北二里拱辰門外。

三官廟 三:一在城之中,耆民楊池等市茶走齊東,歸途夢建,遂各捐貲首倡。一在城隍廟之西,一在郡東五里之北高峰,嘉靖四十五年創建。

元壇廟 在元妙觀東首。先是郡山居者多虎患,因建廟於此。

宣靈廟 在三元坊。祀周宣靈廣平王。

五顯廟 向在太平橋上西首。明萬曆二十年,因通東西二湖,改於太平橋下。

靈順廟 在府城南輯睦坊北,即招商神祠。關王廟 在興仁門內。明洪武年間合郡軍民建。

七總管廟 在布政分司內西偏。

順濟廟 在縣東東山之上。舊名雨港龍王廟。蓋祀新安、東陽二港之神也。

寧順廟 在縣南一里,地名「天子隴」,俗稱為倪祖夫人姓陳,諱叔英,建德人。幼適同郡隱士倪可耕,生子惇,婦化氏,年十八而居與子婦俱有神術。梁大同中,侯景亂,軍士方困,暑渴無屨,驀逢一嫗,一樵攜一熟水瓶,令士伍傾飲不竭。復遺以草履,使均躡之。逡巡,鼓風無蹤,諸軍驚駭。梁武帝聞其事,乃新安郡南傭民倪氏母子,時已逝矣,遂立祠以祀。

蔣山明帝府君廟 在縣南。諱子文,姓蔣氏。本廟在金陵之鍾山,此特其行祠耳。

「龍王廟 」 二:一在縣西建蒼山上,一在西湖壩上。

華光廟 在縣西四里土橋。

東嶽廟 二一在縣西五里,地名唐浦,歲久傾圮。明正統九年,知府黃澍重建。一在東門外,萬曆二十五年,知府黃功懋因建「躍龍亭」 ,復於亭前上首,又建一廟。

鎮寧侯廟 在縣東五里。

烏石廟 ,在縣東十五里,乃烏龍山行祠也。「須翊忠侯廟 」 ,在縣西,地名「靖林。」

威濟廟 在縣西二十里罾潭嶺。

開國侯廟 在縣東南十里,地名公村。

羊太傅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地名和村。徐王廟 在縣東南十里,地名公村。

馬目廟 在縣西三十里罾潭之上。

廣福廟 在縣南四十里謝浦,杭州蔣相公行祠也。

將軍廟 在縣南四十五里將軍巖。相傳裴、謝二將軍為神於此,鄉人祀之。

保安廟 在縣西四十里楓樹嶺麓。

英烈王廟 在縣北四十五里胥嶺。

陳司徒廟 在縣西六十里銅官山。

陳侯公廟 在縣東北六十里安仁山。

平水廟 在縣東北六十一里芝山東麓。湖山廟 在縣西七十里聖湖之南。

玉皇廟 在郡東五里北高峰山上。明隆慶元年建。

真武廟 在縣東五里二高峰之上。明萬曆四年,同知林烋建。

土地祠 在府治儀門內西,舊名「毬場廟。」 嚴陵祠 舊在城東報恩寺西。明嘉靖間,知府吳世澤建。萬曆二十三年,知府陳經濟改建於建安山麓。

三先生祠 即思範亭內祠也。祀范仲淹、張栻、呂祖謙。

二太守祠 在北高峰,祀前守楊守仁、鄭銳。任公祠 郡人祀梁太守任昉。《舊志》在城南,今改建和豐倉前。

朱太守祠 在縣西五十里,祀太守朱買臣。《梓潼真君》行祠 舊在府城內,後廢。明萬曆四年建於二高峰。

蔣山神祠 在縣西一十二里黛潭。相傳即金陵蔣山神也。明洪武五年建。

烏龍行祠 在縣西七十里。

羊亭祠 ,在縣西南八十五里。其神即晉太傅羊祜。

淳安縣

社稷壇 在縣西察院後,明洪武八年,知縣李信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南山頂。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十二年,知縣汪貴移上善觀之前。

邑厲壇 在縣西北轉教寺後,明洪武六年建。里社壇 在各鄉,共九十三處。

鄉厲壇 在各鄉,共九十三處。以上二壇並廢。城隍廟 在縣東南真應廟後。明正統十三年,縣丞沈宗賢建。

東嶽廟 在縣東南

五顯廟 在縣後堂右。明萬曆五年重修。五靈王廟 在縣東南城隍廟左。

忠助廟 在縣西,一名「忠濟侯祠。」

三皇廟 舊在青溪南,元徙縣西一里。吳元年徙縣西隅,今廢。

山陰侯廟 一在縣西,一在縣東。

真應廟 在縣學東南。祀漢方儲。

孚惠廟 在縣東六十里,一名「何侍郎廟。」 舊在安樂鄉。

靈祐廟 在縣東一百里。

英烈項王廟 在縣東南五十里安福鄉。烏江,項王行祠也。

英烈錢王廟 在縣西七十里永平鄉。祀宋錢嶨。

洪仁廣信王廟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平鄉。烏龍王廟 一在縣東七十里清平鄉尋鳳里。一在縣東五十里太平鄉,廟有碑,大中祥符間所刻。一在縣西七十里永平鄉蜀阜,名「廣濟行祠」 ,祀唐邵仁。

靈惠廟 在縣東七十里。

王押衙廟 在安樂鄉

元壇廟 在縣西六十五里永平鄉蜀阜。明洪武中建。

吳泰伯祠 ,在縣東三十五里太平鄉。雲坡。徐偃王祠 ,在縣西八十里湖頭。

方仙翁祠 ,在縣東四十里桃源。

靈順侯祠 ,在縣東,即東廟也。

賀太守祠 ,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賀將軍祠。」 唐靜樂先生祠 ,在縣東北五十里。

蛟峰先生祠 在縣東北五里石峽書院內。夏相公祠 、在縣南三十里。世傳為神禹之後。陳明府祠 、在縣東三十里進賢鄉屏風嵒。廣惠行祠 、在縣之南。宋嘉定中,知縣應與權建。

朱府君祠 ,在縣西七里西洲之上。

宋相公祠 在縣東五十里。

海公祠 在縣治西察院左,明萬曆五年建。《桐廬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舊在圓山之西。宋縣令劉臣嘗建豐亭於其上。後人以登陟頗艱,遷於縣西八十步。元豐末,復移置圓通寺之東,即今處也。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大江南岸,去縣三里。邑厲壇 在縣東。

里社壇 :每里一所。規制與府同。

鄉厲壇 每里一所,繚以土垣而不屋,與「邑厲壇」 同。今各鄉俱廢,惟孝泉鄉存壇基二畝,在雙桂橋北。

城隍廟 :在縣治北一百五十步。據安樂山之第二峰。縣以安樂為主山,而此峰又其龍脈所聚也,故建廟於此。

徐將軍廟 在縣治東廊下。有德於民,故祀之。

東嶽廟 有二,一在紫霄觀之側,宋政和間建,後燬。靈一法師復鼎新廟制。後經洪水,復遭兵燹,蕩然無存。明嘉靖二十六年,道士王昭建。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張感郎廟 在縣東桐江驛岸。

蕭王廟 在縣西三里,為縣治之虎山,故建廟以鎮之。明弘治五年,邑人王希哲重修。

高明府君廟 ,在縣南三里。俗稱「邏浦廟。」 華林廟 ,在縣南七里。

擎山廟 在縣北十里金紫山下。

柏浦廟 在縣東南十里。明天順三年,王叔愷等建。

陳侯公廟 在縣東南十五里。

廉君廟 在縣西南十五里。

潘尚書廟 在縣西南十五里。

皁大郎廟 在縣西北十五里。其神莫詳為何人。水旱有禱輒應。

李明府顧少府廟 在縣西北十五里。

西村廟 在縣西北二十裏白水湖旁。

嘉應侯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晦岡。

蕭明王廟 在縣西二十二里獨山之岡。郭侯王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地名舒灣。乳泉。龍王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珠山之側。長岡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西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董司徒廟 在縣西二十八里。

嘉福明王廟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地名「前村。」 將軍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

通明王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俗名「鄉心土地廟。」

上村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

桃花廟 在縣西北三十三里。

胡侍郎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地名「清渚。」 威福威聖王廟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朱一郎廟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太平靈衛王廟 在縣東南四十里,地名「黃山。」 靈祐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

郭侯公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

馬嶺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地名「白雲源。」 靈水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

烏石賢聖廟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黃程廟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深澳。荻溪居民皆於此會社。

虎善王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相傳,昔有人煉丹於此山,時里多虎患,能驅伏之。其人卒,虎復作。里人立廟祀之,遂息。

廣侯王廟 在縣西北六十里。

通靈廟 在金村下,與廟山相對。

烏龍廟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子陵祠 」 ,在富春山下。

桐君祠 在桐君山頂

「張昭烈真君行祠 」 在縣西一里桐山頂。宋紹熙中,縣令程準因感夢而立祠。

鎮寧侯祠 ,在縣北五里。本廟在建德縣,此行祠也。

龍王祠 在武牛山龍潭之旁。

劉真君祠 在舊縣廟山之頂,歲久傾圮。明天順間,屢顯靈應。邑人羅廷玉捨地為基,鼎新廟宇。

高平王祠 在縣東南十五里。明弘治十三年建。

何仙姑祠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巖塢中。郭真君祠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環翠山巔。葛仙翁祠 ,在縣西北三十里。

「元帝行祠 」 在縣城東南三十五里許元山之頂。

遂安縣

社稷壇 在縣南半里。明洪武十五年建。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半里。明洪武二年建。

邑厲壇 在縣西半里,明洪武六年建。

里社壇 「明洪武八年制,每里設壇一所。」 今俱廢。

鄉厲壇 「明洪武八年制,每里設壇一所。今俱廢。」

城隍廟 在縣南城內。明洪武四年,知縣凌暹建。成化十一年,知縣朱福「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趙侯廟 二一在縣東南三十步,一在縣東南五里。

東嶽廟 在縣西百步,宋祥符間建。

皇清順治十五年,邑民洪大道、姚思稷等重建。

五通廟 在縣東一里。不知何代興建。明隆慶間重新之。

蕭王廟 ,在縣北二十步。

三聖廟 在縣南二十步。

翊應侯廟 在縣西四十里,地名「三渡。」

英濟侯廟 三一在歙嶺,一在佛嶺,一在柏嶺。詹氏二老祠 在縣北三十里。

壽昌縣

社稷壇 在縣西花園,明洪武八年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前溪南山上。明洪武二年建。

邑厲壇 在縣北萬松山陰,明洪武六年建。里社壇 在各鄉,共三十六處。

「鄉厲壇 」 :在各鄉,共三十六處。

城隍廟 在縣治南。明洪武三年,知縣胡濬重建。

蒼山廟 在縣東港口

姚村廟 在縣東二都。相傳方臘犯村,一兒方弱冠,持杖與之鬥,賊見甲士無數擁其後,風沙亂起,林木振動,駭而走。追逐出境,回顧其母,遂為賊所害,而村賴以全。鄉人立廟號「顧母大王」 ,因而著靈。

靈應廟 在縣東南二都翠溪,乃白山廟之分祠也。

匹布夫人廟 在縣東南白艾村。相傳,唐末巢賊據縣治,官軍討之。陽溪水漲不得渡,忽見一女子滌布於水,以布擲之,化為長橋,士卒履之而過,遂破賊。以事聞於朝,封「匹布夫人」 ,列於祀典。今鄉民以祈蠶穀。

白山廟 在縣南玉華山下。

湖心廟 在縣西湖中。四旁皆水,中有石突起,築基其上。今廢。

會通廟 在縣西會通橋上。

平水廟 在縣西航頭。昔人立之,以奉大禹。大同廟 在縣西六都。

巴村城隍廟 在縣西六都。

富塘廟 在縣西七都。莫詳興建年代。

鳳山廟 在縣西八都鳳山。

靈貺廟 在縣西九都,舊名「旺山。」 大王廟。鵝籠主簿廟 在縣西鵝籠山下坑口。

功曹廟 在縣西北十都。莫詳興建年代。蔡郎廟 在縣西北十一都。

密山廟 在縣北十二都。莫詳為何神。

烏龍廟 在縣北十二都東阡,建德、烏龍山之分祠也。

巖山廟 在縣北十三都。巖山之頂有石回抱,如負扆狀,廟居其中。

文昌祠 舊在縣學櫺星門內東偏。

東嶽行祠 。在縣東青龍山上。宋大中祥符九年,真宗「封禪泰山,敕天下皆立行祠。」

過浴洞仙祠 在縣東一都,山有洞,名「仙室。」 徐偃王行祠 在縣東嶺。本廟在衢州之靈山,唐、宋累封至「蓋天慈仁聖德英烈王。」

梓潼帝君祠 。在縣西蘗山上。

分水縣

社稷壇 在縣西郊外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去臧家巷半里。邑厲壇 在縣宣化巷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三年,知縣余德賢建。

關王廟 在縣東塔山岡上。明隆慶五年,知縣侯汝白建。

紫龍王廟 在縣西南十五里。

靈佑廟 在縣西二里。即洪仁廣信王也。麻姑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生仙鄉。

靈應廟 在縣南四里湧泉巖下。

三皇廟 在縣東,元至正十三年建。

五顯廟 在縣北。明洪武三年,知縣余德賢即舊基重建。永樂十二年,縣丞張暹重修。

唐令公廟 在縣南四里湧泉巖之麓。其神為邑令,有惠政,民祠之,旱禱必應。

靈休廟 在縣東十五里洛口,有墓存焉。神姓張,宋政和三年賜今額。

元帝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生仙鄉。正統三年,知縣陳真建,尋廢。萬曆三年,邑人張珍等重建於紫金巖。

英烈王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歌舞嶺。相傳謂子胥避難至此,喜而歌舞,因以名嶺。

東嶽廟 在縣北甘泉寺東玉華山外。宋建炎間,縣令申建,靈貺響答。元至正癸酉,燬於兵火。

三年,邑人吳伯可建,尋遭兵燹。明宣德七年,縣丞李德固仍舊基重建。嘉靖乙丑,知縣徐鏗修。萬曆五年火燬,知縣方夢龍重建。

葛仙翁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招賢鄉。橫塘。馮公廟 在縣西八里。

豪山廟 在縣西三十里。

沙坑廟 在縣東三里

岳王廟 在縣西十里

何王廟 在縣東十里

三元廟 在縣東三里

五公廟 在縣南佛硃山。

忠義廟 在白沙嶺,為里、關二帥立。

廣德廟 在塔嶺方,十府君建。

梁明府君廟 在縣東十里。

青樹府君廟 在縣東一里慶雲巷內。

宣仁府君廟 在縣東宣化巷內。

唐府君廟 在縣南三里。今移於楊青陳家門首。

三將軍廟 在縣西陳家巷內。舊為縣尉衙,土地遺,而民祀之。

金相公廟 在縣東十里。

陳元帥廟 在縣西塢內。

石孔神廟 在縣東一里。神號輔元靈佑府君。青山神廟 在縣西,號青山輔正孚惠府君。萬曆四十一年重建。神堂之前開池架橋於上,里人繆、汪等二姓為首,迄今籤筊甚驗,人多求之。火神廟 在縣西二里龍川坊,扁曰「鎮龍」 ,旱禱必應。

梧桐廟 在縣西一里。神號「昭陽明德府君。」 其神簽笤靈驗,本邑鄰縣爭趨卜焉。

謝真人廟 在縣東三里龍塘潭。明嘉靖間,知縣俞慶雲建,名其亭曰「鎮龍神」 ,杭人也。明初修煉於於潛天師宮,後為神。鄉人祀之,旱禱輒應。天順間,知縣樂武迎像於慶雲寺禱之。

白水龍王廟 在縣東十五里。

張王廟 在縣東十里洛口。

廣信王廟 在縣西十里柳山,又名「柳侯廟。」 慈山行祠 在縣南二百步。原上有周王廟,今廢,遷徙玉華山之陽。

廣惠行祠 在縣東瑞雲山巔。

寺觀附[編輯]

本府。建德縣附郭。

報恩寺 在縣橋下。宋慶曆中,郡人沈文慶建。明嘉靖十五年,為嚴陵祠。仍於山門葺小室,以識古剎焉。

資福寺 在縣西二里武定門外。宋慶曆中,僧誠祖開山。治平二年賜今額,藏太宗御書。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十年,僧純廣即舊基重建。景泰間僧道存葺,知府張永賦詩以識之。嘉靖三十七年,督學范惟一檄知府韓叔陽於寺左建三先生祠。都綱正誥、海日建。本寺正殿,最為附郭之奇觀也。寺左山巔有竹閣。

永泰寺 在興仁門外。舊為靈山寺,在芝川鄉。唐光化中遷此。宋政和二年,賜名「永泰院」 ,尋犯哲宗陵,改「保慈院。」 元至元中,復今名。明洪武六年,僧景榮重建。

天寧禪寺 在縣南五里南山上。宋慶曆中,僧道明開山,名「廣靈寺。」 崇寧中,改萬壽禪寺。政和元年,改「天寧。」 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禪寺。明洪武己酉,僧志滿重建,復名「天寧。」 嘉靖間,郡人建塔其上,為巽峰焉。

九峰寺 舊在縣西北五里裴郭塢。宋寶元二年建,知州趙抃有詩。明嘉靖間廢。舊址為有力者所得,寺僧道源尋復建風硎橋。萬曆三十六年,僧德欽力復古址,鼎建殿宇,煥然一新。靈石寺 在縣東十五里守祿村。舊名靈石院,一名烏石寺。五代朱梁時長守禪師開山。宋建中靖國元年,知州馬玗改今名。

普濟寺 在縣西南十五里。宋建炎間,邑民請「桐廬」 廢額建之。淳祐間,僧日照修。

仁王教寺 在縣翁村,支遁禪師開山。宋嘉定間,僧誠禪師重建。

雲岫寺 在縣西南二十里。唐靈惠禪師開山。宋宣和中燬於亂,元至正間建。明天順間,僧法展修。

興福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巖山,舊名「巖山寺。」 唐會昌中廢,宋乾道中,吳越錢氏重建。政和五年僧靈皎修,江公望《記》。

悟真寺 在縣東南杜塘。唐廣明中,僧道密開山。元大德間,僧維林重建。

龍門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胥口。宋開寶中僧。

「道預開山。」 明洪武庚戌,僧宇真重建。

崇勝教寺 在縣西三十里唐村。舊名龍山白佛院。宋大中祥符八年,賜名崇勝院。時有僧義澄,號「長坐不睡長老」 ,真宗嘗賜《御札》詩。舊有真宗、仁宗皇太后、太妃賜義澄劄子、御書,後燬於火。明萬曆三十九年,僧性理重建,改號龍門禪院。

普光寺 在縣西朱池。唐貞觀間僧德威開山,宋易「壽聖」 二字。明洪武十九年僧光顯重建。極證寺 在府西二十里盤常。宋元豐中僧文友開山,元至大二年僧道隆重建。

依圓寺 在府西北四十里石樓,唐末僧可則開山。元至元庚辰,僧仲可重建,徐師元《記》。普證寺 ,在府東四十里。宋嘉熙間,僧維政建。元至元二十二年,僧妙善新之。明宣德十年,僧志滿重建。

資壽教寺 在府南四十五里石塘源。五代漢乾祐二年,僧普照開山。相傳普照於此拾得泥佛,因建庵。宋淳祐五年,僧可淳重建。明景泰二年重葺。

鳳山寺 在府北四十五里莆田村,舊名「鳳山院。」 宋雍熙中,僧咸秀自西湖能仁來主法席,緇徒益盛。元延祐六年,僧懷貴與其徒重建山門、法堂、應真閣。釋大訢為《記》。

法華寺 在縣南六十里。元至元二十四年,僧法源開山。戊戌,燬於火,僧法俊重建。

福寧寺 原在馬目山前,因燬於火。明嘉靖四十年,里人王本龍同僧文憲,改建於大洋裏。天寧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竺源,舊名「大寧院」 ,年久寺廢。明萬曆四十年,僧時序復建。

尊宿庵 在城外西北一里。相傳為唐僧陳尊宿所創。宋紹興間,僧守越嗣建。明洪武二十年,僧純廣重建。嘉靖三十七年,僧延洪、都綱、延志,重建殿宇。萬曆三十九年,住僧智通復造山門,改修正殿兩廊。知府呂公昌期題額曰「如來真境。」

萬壽禪庵 在天寧寺山麓。明萬曆二十六年,僧超廣建。修撰朱之蕃過此,題曰「入三摩地。」 編修湯賓尹過此,題曰「精修六行。」 郡人蔡良士有記。

茶亭庵 在烏龍嶺上。明隆慶四年,有僧真禪鼎建。日夜煎茶,以給往來,行人賴之。

大塢禪庵 即古「澄溪院」 ,在城北三里,年久寺廢。明萬曆三十八年,有僧祖性、「齋首傅大恆等建。」

萬貫庵 在城北三里。宋康定中建。時時嗣有「修理迨。」 明萬曆二十三年,僧人重行改建。三十四年,知府毛志尹復建官廳於左。

玉泉庵 在城北七里烏龍山麓。宋時有陳學古隸書「玉泉庵」 三字。庵西有泉如噴玉,右建亭其上。紹興八年,移亭建性樂堂,江公望識。庵之上有石佛,歲久漸長,殆所謂息石也。明嘉靖癸未,知府張元雷遊此,有詩。萬曆二十三年,邑人蔡良士於石佛之左建一靜室,修憩於上,僧人遂大改建。三十五年,知府毛志尹即山泉之上,建官廳三間,題曰「源頭活水。」

禪和庵 在府西三十里。元大德間,僧自盲建。永安庵 在府東四十五里。明正統元年僧德華建。

雲岫庵 在府東四十里。元大德四年,僧祖准建。

雷公庵 在城北烏龍山絕頂,歲久傾圮,僧悟真重建「聖水亭。」 旁有池,祈雨輒應。

澄溪院 舊在大塢,唐韶國師建,經亂廢。宋紹興五年,僧道照即址重建。明洪武八年,僧懷信改建於烏龍廟之左,扁曰「清涼寺。」

圓通院 在城東興仁門外東津山上。唐善道和尚開山。院有觀音像,遇旱祈雨輒應。宋紹興七年,知州胡寅建「高風亭。」 明永樂二十年,僧修忠重建。

北塔 在府東五里卯峰巔。古有浮圖七級。相傳讖云:「卯巽二峰重建塔,狀元從此冠群英。」 後圮明嘉靖丙午,方伯俞夔請於巡鹽鄢懋卿、參議譚棨、知府張標重建,鄢懋卿記。

南塔 在府治南五里巽峰。古有浮圖七級,與卯峰對峙,歲久傾圮。明嘉靖丙辰,知府宿應麟重建,知府韓叔陽踵成之,有記。

龍門塔 在縣東北二十七里。今廢。

元妙觀 在府城內西北。唐景龍中建,名「龍興觀。」 宋大中祥符元年,因天書降,詔天下建天慶觀,因改名天慶。四年,聖祖又降詔,即天慶觀建。

殿,以奉聖祖,歲時長吏率官屬朝謁,著於令。元元貞元年,詔易江南諸路天慶觀為元妙觀,撤宋太祖神主。自是稱「元妙」 ,而「天慶」 之名革矣。元末兵燹,明洪武初,李靖、王文忠即故基重建玉皇殿。永樂、宣德、正統、天順間,相繼興復,鼎建兩廡山門。殿西為紫微樓,下為真風堂,左右為景星樓,南為方丈,又南為治事廳,東為「迎仙館」 ,南為「三清殿」 ,規模壯麗,誠一郡偉觀也。

鳳翔觀 在縣西三十五里朱池。宋寶慶間,邑民請分「水縣」 廢額建。

西真宮 在縣西五十里。宋寶慶丙戌,道士諸葛與權請「遂安縣」 廢額建,何夢桂為《記》。

東嶽行宮 在城西五里。

泰山行宮 在郡東五里北高峰山上。明嘉靖間建。布政郭斗扁曰「碧霞元君殿。」 知府陳文煥名為「嚴陵第一山。」 唐汝楫詩有「高僧古剎增名勝,大佛雄祠覺地靈」 之句。

淳安縣

轉教寺 在縣西二里開化鄉。齊時建,宋天聖中詔新之。元至元六年重建。明弘治四年,知縣劉篪、尚書胡拱辰募建。按《縣志》,「俗名西寺,冬至等節,習儀於此。」

龍華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和義鄉,五代時建。按《縣志》,舊名永泰寺,宋政和三年以犯哲宗陵諱,改賜今名。

保安寺 在縣治西,後晉天福八年建。

鶴鳴寺 在縣東五十里安樂鄉,唐武德元年僧妙雲建。

法照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安福鄉。唐咸通八年建,一名「大明院。」 宋大中祥符間賜今額。神景寺 在縣西七十里永平鄉。宋乾道九年邑人請縣東尼寺廢額建,邑人徐尊生有《神景寺長明燈記》。

冰潔寺 在縣南三十里。宋建隆二年建。華坪寺 ,在縣北一百里常樂鄉。宋紹興元年建。

建興寺 在縣西六十里永平鄉,宋紹興二十三年建。

普安寺 在縣南二十里港口,宋建隆三年建。明成化十二年,邑人商輅重建。中有文毅公祠。其配享者,長子侍講商良臣、次子少卿商良輔。按《縣志》,「明隆慶四年知縣鄭應齡重修。」

靈耀院 在縣東六十里進賢鄉。後唐長興四年改為僧院,仍其名。明萬曆元年僧德源重修。按《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桐山院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長樂鄉。後唐長興三年建。

彌陀院 在縣南二里。唐廣明二年建。

廣明院 在縣西二里。唐廣明元年建,俗名「後寺。」

無礙院 在縣西二里,宋治平三年建。

冨興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宋乾德元年建。靜樂院 在縣東北五十五里。唐貞觀元年建,名「上貴寺。」 宋熙寧四年重建,祀方昊,改今名。清化院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

惠明院 在縣南仁壽鄉雲濛山,舊名「雲濛庵。」 宋紹興元年,僧楚月詣行在所陳請,得臨安府廢額,歸,以名其院。院有保寧庵、慶壽堂、宋宣和六年,邑人方聞所題石刻。

永初院 在縣東龍山鄉。唐大中時建,名「興福新會院。」 宋康定中賜今名。

靈源院 在縣東太平鄉,後晉天福八年建。柵源院 在縣東北昌期鄉,不知所建年代。《圖經》云:至道三年知縣孫讜撰《重建殿宇記》有云:「越王勾踐襲吳,兵行之際,於此源口立砦柵,千載而下,始有是寺。」 一雲賀齊,未知孰是。又曰:「寺有聖像,鄉民歲時旱嘆,不待暴尫,禱必獲應。」 又曰:院壁得咸通十三年沙門師魯書,武宗詔毀天下佛寺,聖像巋然,曾不焦壞。洎像教復興。吳人王璿得之於山塢泥潦中,相好儼然。蓋彰是教之不可泯,其大要如此。

豐源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五代梁貞明二年建。

沙硎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唐會昌六年建。新定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宋建隆二年建。靈巖院 在縣北常樂鄉,唐咸通八年建。召石庵 在縣西十里,舊名溪心寺,一名小金山寺。左有石洞,可以納涼。前有山橫出半江,上有水陸寺,登臨者目為「小金山。」 下一石臥灘,若龜曳尾,名曰「龜石灘。」 自宋以來,題詠甚冨。姥山庵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明嘉靖間重建。

尋燬隆慶間復建

靈山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宋淳熙七年建。乳洞庵 在縣西北六十里,唐光化二年建。尹山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宋淳熙七年建。冨山庵 在縣東溪三里開化鄉。明萬曆四年,知縣「戴庭槐命僧如新募建。」

湖頭庵 在縣西七十里。宋淳熙七年建。山谷庵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常樂鄉。施嶺庵 在縣南十五里。明隆慶五年知縣鄭應麟建。外為恩峰亭,上為大悲閣,扁曰《施雲勝概》。萬曆四年,知縣戴庭槐命道人如信募緣重建。

上西庵 在縣西一百里。

塔頭庵 在縣東五十里。

雲仙庵 在縣西四十里。明萬曆四年,里民宋文臣等修葺。

天衢庵 :在縣西三十里慈嶺。里人童惟明建。國子博士吳世良題其扁曰「慈嶺鍾靈。」

遂山庵 在縣西七十里萬花谷口,對方壺嶺,故名。「倚蓬山,下瞰大江,山懸積翠,雲石風江之景,四時有之。上有石洞,蝙蝠集其中,見人則飛舞撲面。」

底嶺庵 在縣東四十里。

仙居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商文毅祠。朱峰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梓桐鄉。明嘉靖三十八年道人朱坤建。

牌嶺庵 在縣東牌嶺上。里民方永益建。洞靈庵 在縣西。由仙居洞而入,祈禱多應。新塔 在縣西轉教寺前。陰陽家言:「寺旁居民蕭索,宜建塔以迎旺氣。」 明成化十三年,知縣汪貴募建。

雲塔 在縣西六十里威平鎮東雲屯峰。宋進士方有開建,狀元方逢辰為之記。晉人云:「南臺沙合河路通,先出狀元,後相公至宋方驗。」 凌雲塔 在縣巽方兩水交流之下。明萬曆丁酉,知縣吳天洪始建二層。壬寅歲,知縣劉體元復建三層,生員汪士臣總理。萬曆四十二年,舉人徐鵬程、吳明彥、商之彝、童希點、王國光具呈知縣李光德「捐助落成。」

上善觀 在縣南二里開化鄉。其地乃宋憲使趙崇同子夢詵夫人詹氏所捨。嘉定六年,道士唐師直建。明隆慶二年,道士王經惠重修。天樂觀 在縣東北四十里昌期鄉。五代乾祐元年建,一名「常樂觀。」 宋重和元年,詔天下宮觀及三十間以上賜額,州具以聞,遂賜今名。明萬曆元年,道士魯世美重建。相傳有徐道士,年八十一,忽一日吟詩,屍解而去。又有葉道士,一日沐浴而逝,即殯斂之。鄉人於途中遇之,初不知其死,謂曰:「今夕當雨,爾歸可語吾徒於西牆下,收吾所曬履。」 及歸視履果在,啟棺視,惟冠履存焉。

崇真觀 在縣東一百里常樂鄉。明知縣戴廷槐宿崇真觀,有詩。

洞靈宮 ,在縣東安福鄉,係遂安縣廢額。宋紹興八年,道士高大有請於州,在靈巖山建桐廬縣

圓通寺 在縣治西二里。唐會昌中建,名聖德寺,又名「潮音。」 宋大中祥符七年,賜今額。昔有老僧欲植萬松於路,鄉人慮其蔽田,訟於縣。縣詰之,僧答以詩曰:「本不栽松待茯苓,只圖山色鎮長青。老僧他日不將去,留與嚴城作畫屏。」 事遂已。明洪武八年,僧安隱重建。

寧國寺 在縣治西北十五里。梁天監二年,中書舍人劉元珦捨宅建。歷宋至元,累遭兵燹,碑石無存。明洪武六年,僧如暢重建。

新會寺 在縣東十五里萬山間,舊名「新會院。」 地苦無水。宋紹興間,有群蜂屯聚於佛殿之側,僧鑿之,得甘泉方愨。立碑《述異》。元末兵燬。明洪武中,僧妙雲重建。

華林寺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香泉山,舊名「華林院。」 五代吳越時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中重建。成化四年,僧景秦復新之。

善化寺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舊名「善化院。」 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十三年,僧靜禪重建。報恩寺 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香爐山之東。元末兵燬,明洪武四年僧應奎「重建。」

鍾山寺 在縣治西三十二里,舊名「鍾山院。」 明萬曆年火焚重建。

長樂寺 在縣治東南三十三里梧村,舊名「長樂院。」 唐乾符中,吳琠捨水竹園為之。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僧時茂重建。成化十二年僧

懷復修葺之

淨土寺 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舊名淨土院,後晉天福年建。明正德年僧惠昇、智洪復新之。清泉寺 在縣治西北四十五里至德鄉。五代將丘篆之墓,豪勢橫暴,時人廢塚立寺,舊名「清泉院。」 元末兵燹,明洪武八年僧普信重建。寶慶寺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舊名寶慶院,五代時建,元末兵燹,明洪武十二年僧克良「重建。羅漢院 在縣治東南十五里。宋乾道二年建。大明院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閬仙洞側,俗呼『仙洞寺』。」 宋崇寧間,僧惠文自天台來住持。邑人嘉其戒行,建之,遂為名剎。明洪武二年,僧守繼重建。

紫元庵 在縣東北十五里閬仙洞側。明萬曆十五年,杭州鄉宦宋應昌,命僧如林捐資創建梵宇,甚稱雄偉。

雲門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後周顯德年建。明洪武二年,僧克勤重建。

靜居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法華山下,即晉高僧曇翼誦經所也。明洪武四年,僧似岳重建。應芮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五代時寺僧芮圓開山,宋乾興中重建。

眾善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唐大曆年建,明洪武年重修。

建善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後周顯德中建。建興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後周顯德中建。明洪武八年重建,後圮。

皇清順治年,僧普信重建。

大鐘院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清冷山下,周禪師道場也。院有大鐘,故名。明洪武年建,後圮。崇禎年間,郭希道捐資重建。

吉祥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後晉天福年建。勝因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峨溪。宋紹定年建。寶芮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峽石源。宋乾德年邑人張承超建。吳越錢氏賜今額。

廣法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後晉天福年建,明洪武年重建。

石佛院 在縣東南十五里。元呂文矩有《記》。盤龍庵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盤龍山。

雞足庵 在縣南四十五里雞頭峰下。元至正年建。

雲棲庵 在縣南十里寨基山頂。明萬曆二十七年,僧廣睦於上特建一庵。本府推官張繼東親書扁曰「雲棲精舍。」 仍買山四十一畝七分、田七分六釐記。有碑石。

遂安縣

向善寺 在十二都

興榖寺 在十六都

淨林寺 在九都

龍翔寺 在十二都

高庵 在縣東一都

普化庵 在縣東一都

獨林庵 在縣東一都

乳洞庵 在縣南八都

七峰庵 在縣西十四都,今名「正覺庵。」

浪山庵 在縣西北十五都。

齊山庵 在縣西北十六都。

銀山庵 在縣西北十六都。

沙塢庵 在縣西北十六都。按《縣志》,「明崇禎中邑人方成邦重建。」

花果庵 在縣北十六都。

巖山庵 在縣北十七都。

公山庵 在縣北十七都。

洞神宮 在縣西門內。宋主簿吳貫之有《洞神宮醮堂記》。按《縣志》,為祝聖鄉約之地,明洪武間修,天順間,道會黃思元復修。

壽昌縣

大廣安寺 「舊在縣東,火燬。明正德初,督學趙改建儒學,仍存其東隙地。嘉靖間,巡按御史周汝員奉例,凡近民居僧寺,迸入山林。提學副使陳儒以其地入儒學,建啟聖公祠」 ,乃改建寺於南門外。

聖蹤寺 在縣東二都。舊名「聖蹤院。」 後晉天福元年建。宋紹興二十八年,里人重修。明嘉靖間,寺僧元亨重建前殿。

萬福寺 在縣西七都,唐大曆中建。相傳時有石佛從地湧出,今石佛猶存。

崇因寺 在縣西八都。宋紹興間葉樞密建。請額於朝曰「崇因報本禪寺。」 有樞密像存焉。覺泉寺 在縣西八都。唐時建。明洪武五年,寺僧重建。

洞巖寺 在縣西北十都。宋明道二年建。寺有靈棲洞,歲旱禱雨輒應。

接待寺 在縣西南四都下梅村,宋嘉定元年建。

長樂院 在縣西北十都,後晉天福八年建。大慧庵 在縣西八都。

韜隱庵 在縣西八都

塘山庵 在縣西九都

福泉庵 在縣西十一都。

孟塘庵 在縣西十一都。

戒珠庵 在縣北十三都。

平湖庵 在縣北十都

福全庵 在縣東七都

朱佛庵 在縣西六十里,崇恩院側。歲旱禱雨輒應。相傳:昔有農人朱姓,耕山,誦《佛》於此,遇元陽,常有雲覆之,諾人以雨則驗。邑人指為「活佛。」 後趺坐而化,人為立庵,因名。

分水縣

慶雲寺 在縣東南一里。唐長慶中,五色雲現於山,即山建寺。元大德三年,王廷臣、僧智明重建。明正統間,邑人王友諒修。嘉靖甲子,重新之。邑人陳綵詩有「暮林籠影燃燈火,空谷傳聲念《法華》」 之句。

延鴻寺 在縣西三里。後周廣順三年建。明洪武七年,僧知淨重建。

果願寺 在縣東南七里。明永樂二十年,僧若林重修。

安禪寺 在縣西三十里。梁大同二年建。明洪武五年,僧懷仁即舊址重建。

玉瑞寺 在縣北三十里。寺有石佛,相傳為陳時所造。舊名「國榮禪院。」 明正統九年,僧妙偉重建。

保安院 在縣西十里

華嚴院 在縣西十五里。

東輝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志》云:「宋乾德二年,僧道卲於都元帥判執住持狀及鄉民徐羅捨施田土皆存。」

經堂院 在縣北十五里,唐時建。

石壁院 在縣北五十五里。宋時建。

井溪院 在縣西北四里。明正統、成化相繼新之。萬曆四年,僧會隱僊募緣重修。

保寧塔院 在縣東慶雲山北。宋時有塔,故名。元兵火燬。山嶺有石靈異,巖下水泉不竭。舊傳「此水通潮,有龍潛焉。」 院崇禪教,明弘治間,僧道堅移建佛殿於正巖之上。嘉靖十一年,道人德興重新之。

千佛庵 在縣東南十里。相傳昔邑人方子客以母病,即山巖石鑿《千佛》以禱之,因創庵。泗洲庵 在縣北十五里。

何家庵 在縣白沙嶺下,果願寺東。

萬歲庵 在縣北十五里。

陳家庵 在縣南二裏白沙嶺下寺隴口。其神甚靈,過者莫敢侮之。

花橋庵 在縣北二十里。

設峰庵 在縣設峰嶺下,明隆慶二年建。永濟庵 在縣北二十里。

起鳳庵 在縣西雛橋,內有元帝廟。

連雲庵 在縣沙嶺上。明嘉靖戊戌年,僧德寶建,邑人王禹德有《記》。

羅佛庵 在縣西北五十里,原在縣東紫邏山後。明萬曆三年,歲旱,知縣方夢龍禱雨有應,因題其扁曰「羅佛真人。」 有記。

德輝觀 在縣西三十五里。舊名鳳翔觀,宋重和元年詔改今名。按:觀有唐元和二年試太子校書郎盛孺安所作碑銘,具載。上元二年,山寇蟻聚,有鄉傑羅慎護觀免煨燼。其猶子高請於本郡守張顗,謂「中古有威,鳳翔集玆山。」 顗為表名鳳翔。當郡守隴西李公時,道士羅玉京刻石,又題元和七年,碑石俱廢。

泰山行宮 在縣東塔山,即碧霞元君也。護嚴郡軍衛請香火於北高峰分水,歲往進香,水陸跋涉。明萬曆元年,邑眾復請香火於此。每歲四月十八日,進香設醮祀之,酬其靈也。邑人陳復華記。

靈巖宮 在縣治西北百步。宋紹興間,縣人王司諫白縣,即禪定院廢址創為祝聖朝拜之所。今廢,仍建梧桐廟。

嚴州府驛遞考        府志[編輯]

本府。建德縣附郭。

冨春驛 在東門外五里,前臨江涯,即宋之東館稅務舊址。明初,改嚴州驛。洪武九年,改今名。弘治間,知府李德恢重修,增建鼓樓三間。萬曆三十四年,不戒於火,知府毛志尹重修。

府前總鋪 在府治前東偏。南至桐溪鋪一十里,西至《十里》鋪一十里,東至嶺上鋪一十里。桐溪鋪 在縣南一十里。

石壁鋪 在縣南二十里。

楓木鋪 在縣南三十里。

三河鋪 在縣南四十里。自桐溪至三河四鋪,南達蘭谿縣界。

十里鋪 在縣西一十里。

罾潭鋪 在縣西二十里。

下涯鋪 在縣西三十里。

分路鋪 在縣西四十里。西南至焦山鋪一十里,西北至蛇坑鋪一十里。

焦山鋪 在縣西南五十里。南至壽昌界首鋪一十里。

蛇坑鋪 在縣西北五十里。西至淳安蛇嶺鋪一十里,自十里至蛇坑六鋪,西達淳安壽昌縣界。

嶺上鋪 在縣東北一十里。

程頭鋪 在縣東北二十里。

胥村鋪 在縣東北三十里。

陵上鋪 在縣東北四十里。

柘口鋪 在縣東北五十里。

安仁鋪 在縣東北六十里。自嶺上至安仁六鋪,東達桐廬縣界。

淳安縣

縣前鋪 在縣譙樓內左,舊名「城下鋪。」 東至山柏鋪一十里,南至塔航鋪一十里,西至召石鋪一十里。

山柏鋪 在縣東一十里。

施嶺鋪 在縣東二十里。

合陽鋪 在縣東三十里。

大嶺鋪 在縣東四十里。

茶園鋪 在縣東五十里。

知疇鋪 在縣東六十里。

蛇嶺鋪 在縣東七十里。自山柏至蛇嶺七鋪,東達建德縣界。

塔航鋪 在縣南一十里。

港口鋪 在縣南二十里。

青山鋪 在縣南三十里。

桐橋鋪 在縣南四十里。自塔航至桐橋四鋪,南達遂安縣界。

召石鋪 在縣西一十里。

養材鋪 在縣西二十里。

源口鋪 在縣西三十里。

雲頭鋪 在縣西四十里。

塔航鋪 在縣西五十里。

威平鋪 在縣西六十里。

梯股鋪 在縣西七十里。自召石至梯股七鋪,西達遂安縣界。

桐廬縣

桐江驛 在縣東之橫港口。舊臨浙江,名「浙河驛。」 後移置,改今名。明成化、弘治間,知府朱愷、李德恢相繼修之。舊屬府,今隸本縣。

縣前鋪 在縣治西。西至上塢鋪一十里,東北至雙溪鋪一十里,北至尖山鋪一十里。其房屋門臺,傾壞久矣。明萬曆十年,知縣楊束重建。今縣前總鋪是。

上塢鋪 在縣西一十里。

渡濟鋪 在縣西二十里。

石嶺鋪 在縣西三十里。自上塢至石嶺三鋪,西達建德縣界。

雙溪鋪 在縣東北一十里。

白橋鋪 在縣東北二十里。

潘舍鋪 在縣東北三十里。

白峰鋪 在縣東北四十里。自雙溪至白峰四鋪,東北達新城縣界。

尖山鋪 在縣西一十里。

白水鋪 在縣西北二十里。

瑤峰鋪 在縣西北三十里。

袁闡鋪 在縣西北四十里。自尖山至袁闡四鋪,西北達分水縣界。

遂安縣

縣前鋪 在縣治前

十里鋪 在縣東一十里。

班山鋪 在縣東二十里。

樟嶺鋪 在縣東三十里。

界首鋪 在縣東四十里。自十里至界首四鋪,東北達淳安縣界。

壽昌縣

縣前鋪 在縣治東

淤堨鋪 在縣東一十里。

界首鋪 在縣東二十里。自游堨至界首三鋪,東北達淳安縣界。

分水縣

縣前鋪 在縣治前,即舊分司故址為之。吳村鋪 在縣東一十里。自縣前至吳村一鋪,東南達桐廬縣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