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3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四卷目錄
福州府部彙考二
福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三十四卷
福州府部彙考二
[編輯]福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編輯]本府。〈閩縣侯官縣附郭。〉
清涼山 中有仙跡巖,一名「法水巖」 ,有跡如傾水,苔不能蝕。
城門山 巔有鰲頂峰,峰東有魁星巖,中有飛來石。石西有龍觀井。南為虹橋,有「且止堂」 ,今為公館。
大象山 去城六十里,為城南大障峰,曰銀峰山,頂石色如銀,嶺界長樂縣,亦名銀峰嶺。其支曰西峽山,下即西峽江,曰文殊,高百餘丈,曰珠山,週遭溪水環遶九山,俗名「九龍戲珠」 ,曰「黃石脈連珠」 山有蟠龍之勢,皆江上山也。
白田山 ,晉太守嚴高欲徙都治焉,產蕉,可布,嶺曰「蕉嶺」 ,坑曰「蕉坑」 ,溪曰「蕉溪。」
玉枕山 在峽江南,驛道候潮之所。嶺有枕峰、吉祥二寺,及嘯霞洞、秋塢、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諸勝。麓有枕嶼,其傍曰「柘枝山」 ,有白雲谷、臥龍岡、鳳巢、白牛嶺、鳴風崖諸勝。
白鹿山 ,有白鹿寺。唐元和四年,永嘉僧道洪自溫陵來,父老相邀居此。誅茅之日,白鹿適至。下有白鹿溪。
梁山 一名「金鰲峰」 ,五代時徐知證、知諤平閩屯兵處也。二人奉帝命,列職斗宮,以祐下土。於是閩人立靈濟廟祀之,禱無弗應。祠下有潭,遇旱禱,潭出赤蛇,雲起雨注,歲則大熟。潢溪霖潦暴溢,民庶倉皇,望祠致懇。忽有役夫如雲,《畚鍤》疏瀹,水不為患,而竟失所在。
《飲井山 》山有井泉,味佳不涸。
新安山 上有石羊,跪伏石盤上如羊,相傳自會稽飛來。有嶺曰「大步。」 西有唐陳礹廟。礹,觀察使巖之兄也。舊同廟祀於里之蘆川。宋嘉祐七年春,一夕大雷雨,香火遷於山西麓。
石鱉山 山枕江濱,上有三石,形如鱉。中一山,聳起平田,去山南一里如蟠龍。有溫泉井。山左有拏公廟,拏舟漁父也。海舟入閩,莫知深淺。明胡琛下閩,有拏舟漁父引之以入,蓋神人也,故廟祀之。
玉頂山 山有「龜嶼」 ,一鄉勝境。
君山 上有崑崙石室,下臨潭,曰「馬面仙潭。」 朏山 有石若芝,名「仙芝石」 ,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凡十八景。
疊石山 前有靈泉,下臨絕壑,巨石周匝,又有疊石,旁繞如盤龍。
平山 在鳳山東。宋少帝航海時,駐兵於此。以其崎嶇,剷而平之。有九曲山,有薰風隴、南華峰、蓬萊橋、錦繡谷、逍遙臺,俱有篆隸石刻,甚佳。甘泉山 ,在平山南。山多巖石,少草木,泉湧石上,色白味甘。烹茶釀酒,土人輒能辨之。東為瑞跡嶺。唐大中六年,遊客邵環聞異香,見白光,亟往之,即化而為佛。須臾入枯木,光亦不散,隨現巨跡於盤石。後人刻一人偶之,刻跡尋滅。因鐫像曰「白佛」 ,名寺曰「瑞跡。」 南為邵崎、為翁崎,有山曰大翁、曰「傳坑。」 前有圓石,俗號「金鵝抱卵」 、曰「清涼」 、曰「石几。」
大夢山 山麓有庵,下有方池,元時有隱者居此,鑱曰「墨池。」 西南有平章池,元陳有定別業,一曰「西陂。」
貴安山 有井,曰「貴安井。」
鳳山 ,一名黃山,上多礪石,下有井曰「飲井。」 怡山 在鳳山南,一名西禪山,有西禪寺,一名雲山,一名城山寺,古名信首仙人,王霸上昇地也。霸於山南鑿井,有白龜吐泉,煉藥成點石為金。後以所餘藥服之,旬日如醉,忽蛻於所居皂莢木下。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嘗登西樓,望有五色雲當其宅,遂以為沖虛宮,塑任昉、董奉、徐登及霸像為四仙祠。後宋慶曆、紹興中,皂莢復生者再。山中數里間,每風雨後,耕者或得遺金,紫磨色半瓦,印文宛然,重至三四銖。西禪寺,唐王延鈞奏名「長慶」 ,有僧慧陵者居之。寺有明遠亭,後凌侍郎藻更名「斗車」 ,又有紫翠亭。放生
池
鳳凰山 有香巖寺。西為清泉山、末山、石山,皆在平田中。
高安山 ,清泉支山也。其西有祭酒嶺。五代時湛溫事王延翰,官御史大夫國子祭酒。王審知養子延廩,與延翰有隙,遣使來覘,延翰命溫往餞,且鴆之。溫至嶺下,飲鴆自斃。閩人哀而葬之,遂以名嶺。過洪山橋,有嶺曰「東岐。」
石門山 二山對峙,中貫清溪,望之如門。傍小阜,曰「超山。」 又西為龍潭山,山有潭,龍居之。歲旱禱雨,蠟磁瓶之口,懸而下之,以有無得水,測雨候。潭中群魚遊泳,無敢捕者。有靈石四,若龜、蛇、劍、印,溪源之水出焉。
西山 中有瑞應二潭,又名「龍潭山。」
洪山 即洪塘山。其曰瓦埕、東岐、玅峰、佛樓,皆濱於江。東環清溪,亦以洪塘名。
玅峰山 在洪塘江上,有玅峰寺,松石幽邃,可以眺遠。宋林遹讀書於此。遹有集四十卷,名《玅峰集》玅峰佛樓之間為石倉園,明邑人曹學佺之園也。
旗山 其形若旗,與鼓山東西遙望,上有仙人石,下有勾漏洞,溪流遶前,南折十餘里為南嶼,民居鱗次,如一市廛。嶼有鑪峰石。
仙宗山 在旗山南白鶴山,松逕縈紆十數里,澗流有聲。五代唐同光二年,建仙宗院。
梅埔山 下有鍾潭。舊《志》:「潭有鍾,唐貞元中,僧惟亮欲取之,見蛟龍出沒,遂不敢近。其木多梅,梅溪之水出焉。」 又西為小箬,界於古田。
《永隆庵》山 峰曰「玉幾」 ,又拖西為「雪峰。」
雪峰山 去城一百八十里,高四十里,蟠據候官、羅源、古田、閩清四邑,舊名象骨峰。唐乾符中,禪師義存居之。王氏入閩,問師:「象骨何奇?」 師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 王曰:「可名雪峰。」 遂名其山。下有鳳凰岡、烏石嶺、應潮泉、鰲山閣、枯木庵、留香臺、乘雲臺、無字碑、準提塔、望州亭、臥雲臺、文殊臺、白雲臺、蘸月池、湯泉水、磨鞭鬥石、虎跡石、萬松關、羅漢巖、化城亭、豐澤潭,皆奇勝。鳳凰岡,院主山也。應潮泉,廣二三尺,四面皆頑石,有數沙眼,潮上則涓涓出。鰲山閣,義存識成道之由也。枯木庵,義存所趺坐處也。留香臺者,僧敗絮所留香也。敗絮瘡毒遍膚,每剝痂血,放穢幾席,不堪其惡。主事遣之,獨鄰榻,憐之而送之門,已去數里,謂曰:「荷君意殷適,留香相報。」 比還所坐處,異香襲人。乘雲臺,僧希運與二僧同登,轉盼間,其僧忽騰雲去。希運訝然曰:「早知其然,當斫其脛。」 準提塔,義存所預造也。蘸月池旁有古杉,迺王審知與義存手植,皆數十圍。義存植者直而參天,王植者樛而逮地。水磨磨下無雀。義存題云:「庵前永日無狼子,磨下終年絕雀兒。」 至今信然。豐澤潭有龍,二年一興,興則暴雨漲溪,沖梁突岸,迺鐵纜,纜之,上鑄鐵佛,縫罅皆飲以鐵。其旁諸山曰丁山,山勢橫去,一麓沖出如丁字,曰松嶺,曰雙髻山,唐師復出家於此。山巔有鰲峰嶺,嶺下有聖湯,又有湯院,石在土中,閩人掘取供玩。
龍臺山 即候官市,與赤塘山對峙。其西為竹崎,為唐舉山。其傍山曰「南山」 ,曰「雲頂」 ,曰「下崎」 ,緣亙數里,界於閩清。
嶼頭山 去城七十里,又曰花嶼。周圍有六橋焉。其西有芝田山、斗門山。有嶼曰月嶼、董嶼、環嶼。《方輿記》云:「月嶼出蟟蛤,號蟟沙。」
大象山 在旗山西。蹲伏如象,頂有觀音泉,傍有尋山、蘇岐山,皆濱浯江。
崎頭山 在象山東。上有仙人石,下有橫長江,曰「浯江。」 山半俯瞰清流,有磯石臨水,曰「醉魚。」 又有石如鐘,下懸於江,曰「懸鐘。」
古靈山 ,一名「古靈」 ,一名「大帽」 ,一名「席帽。」 千峰奇峻,前有文筆峰,特峭拔。宋陳襄居之,今有祠。山腰石室曰「太乙巖」 ,一名「小方廣」 ,一名羅漢祠。山西南隅有甘泉,出石竅,可飲二十人,多生藍草。又有後灣渡、月山崖、安德泉、碧玉潭、贊公房、落鏡橋、小天台、盤龍石、逗雲亭諸勝。月山崖崖如半月,安德泉懸崖,甘冽如匡廬瀑布。碧玉潭水流清駛,潭底五色石子,燦若機錦。山南麓為福頂山,有古靈廟,廟神曰「正祐」 ,唐天復三年降靈義興社,後遷此,土人因以「福頂」 名山。
龍湖山 俗名「土牢。」 在崎頭山西,與古靈隔江對峙。下有溫泉。又有龍湖,傍有小臺山,過此為永福界。
靈光山 舊有靈光寺,有橋曰「靈光橋」 ,溪曰「洞溪。」
石岊山 岊縣舊址也。山巔冠巨石曰岊石。《舊志》載石歲覺增長,後因火不長矣。有天赴亭,有善應廟亭,閩越王遊憩之地。廟神姓張,諱德清,靈異感應。宋淳祐五年,賜封號,廟額,其驛曰芋源。
太平山 在城北。《十國紀事》:「王延翰葬閩縣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宋為普同墳,張丞相浚令芙蓉僧作四穴,分左右,別男女,以待不能葬者。乾道六年,黃監簿啟宗請於府,拾枯骨為三大塔於天王院東側,謂之義塚」 ,亦曰北嶼。渡合水橋,有爐峰焉。脈自白鶴山來,屹立闤闠間,稱南嶼。而江水貫穿於二嶼者,稱峴江,亦稱水西。臥龍山 有三石,圓聳如品字,名品石,叩之則諸山響應,又名應石。有安國寺,偽閩時,僧師備自雪峰來居,館徒千人。高麗、日本亦有至者。有箋雲臺,宋大中祥符中,僧可度箋《楞嚴經》於此,夏竦記其事。有得愛亭,宋元絳有詩。有翠楚亭,元泰定間,錢光弼名,來遊者眾,題刻甚多。文山 ,宋隱士鄭育故居也。太守黃裳往謁之,迺石其路,路口有坊,扁曰「文山。」
浮倉山 近蓮華山下。閩粵王轉漕,以備東甌之地。下有石頭廟,轉漕之民於此祈福。又云:晉太康中鑿東湖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倉然。桃源山 ,一名通谷。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巖亭、高潔臺、一線天、六華巖諸勝。有井曰桃源,亢旱不竭。《圖經》云:「桃源井半,將軍石半。」
昇山 ,舊號飛山。世傳越王勾踐時,自會稽一夕飛來。唐天寶中,仙人任放於此昇舉,因名昇山。今洗藥池、昇仙臺遺址猶存。山有靈巖寺,陳天嘉三年置,以山西巖石間時聞鐘磬聲,故名曰「靈。」 又有紫雲堂,唐貞元初,僧雅操居之,觀察使孟皞與操談經相善,「紫雲堂」 其遺跡也。山下有賢沙寺,以在懷賢里,故名。梁開平元年置。寺前有「飛山」 二字,劉嶠書。有靜遊亭。亭西有熙春臺,臺東有不溢泉。有鬼磨石、仙昇巖、朵芝巖、息龜池、寒巖、覽秀亭、小隱諸勝。
鳳池山 山椒有池三四畝,五色鳥浴之。閩王葬夫人任氏於此,王薨,亦葬焉,後改葬九峰之「蓮花」 矣。有擢秀亭,提刑喻陟名,仍隸書。有翠微亭,建炎二年進士題名於此。有覽耀亭,有閣筆巖,陳瓘有記。
保福山 山有唐安寺,陳天嘉二年建,明更名「隆壽保福禪院。」
九峰山 。山峭拔若筆架,與芙蓉壽山,號曰「三山。」 大中二年,僧慈惠刱九峰院。咸通二年,號九峰鎮國禪院,柳公權書。有嶺曰長箕嶺,一名桃枝。桃枝嶺之上有蓮花山,山形高峻,上銳下圓,若菡萏然,郡主山也。後唐長興三年,閩王審知自鳳池山改葬於此。有後唐賜神道碑,張文寶撰,文明,林謹夫記。宣德五年,種屯軍三十人,盜發閩王塚,塚門堅甚強,掘土入之,一人腰纏先縋,忽中絕,呼不應,眾愕然。連梯㸐燧而下,見先縋者死矣。壙廣如屋,前祀王,繪像幾列五供,悉用金玉珍寶器。後寢紅棺,二王夫人也。既盜出先縋,而死者現夢。其妻云:「蛇實殺我,諸偷所得物,當半分爾。」 妻以告諸偷,諸偷不應,訟於百戶傑。傑受偷賂不問,訟於懷安尉。尉欲得其金鐲玉帶,亦罷,遂訟於憲司。副使李素魯、僉事鄒穆捕治之。尉心念匿帝王物,罪當死,即欲自縊,或惎之自首以免,遂上鐲若帶。而諸生王琨者,自言「王後當領所盜物。」 諸公疑之。琨出其《家譜》,其壙中物皆備載。於是諸公按譜征物,舉王繪像懸堂中,則見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四圍朽盡,獨中心如故,咸嗟嘆之。內一水碗,其底寸許如橄欖,瑩如金色,不識是何寶也。召回回辨之,曰:「此玻璃碗。」 諸公迺歸琨像及壙中物十之一,而委庫役鄭浩為王治塚。浩為余言,壙中懸棺,推之可動而蓋,已被發。墳前石人石獸,製極工巧雲。琨後仕至松陽知縣。松陽丞有劉鑑者,實王女之所自出,惜王像留之不返。琨復訟於憲司,並勾出玉帶一條,花大如掌,宣德八年進御府。又宋黃幹有《桃枝嶺》詩:「大鵬山 ,山如鵬,展。」 任放修煉於此,迤北為杜塢嶺。
龍腰山 ,越三山之後山也。自蓮花山發脈,迢遞過飛來峰,半隔城內為郡主山。下有水源,接東湖之壩,與潮汐通。相傳昔常欲鑿之以通西湖,往往晝鑿夜合,俗雲「龍腰也。」 有苔井。其北五峰山,為府社稷壇。又北曰義井。
《壽山 》山有九峰,是生美石,瑩潤可研可印。大者一二尺許,蓋珉雲。距山十餘里,有「五花石坑。」
石有五色難得者,「艾綠。」
東室山 ,古戰坂也。五代晉開運中,南唐兵與李仁達鏖戰於此,今荒莽中,隱隱有營壘址。戰坂之西為陶竈,閩王審知築南北夾城於此《陶磚》。
黃巖山 在西室山東。有瀑布高百餘丈,聲聞里許。巔有仙井,有石曰「盤石」 ,俗曰「彭石。」 相傳越王時此石在湖中不沒如盤。
芙蓉山 ,與壽山對峙,若芙蓉然。有洞曰芙蓉洞,亦曰靈洞。洞口可丈許,縈紆十餘里,遊人篝燈束炬以入。巖石互鎖,既隘復廓,紺乳時滴,陰氣逼人。五里至開山堂,僧義存所闢。有石床、石鼓、石盆,過此莫窮其源。宋時,縣人謝三郎釣魚江上,年三十,投竿翻舟,入是山為頭陀。宋守葉棣詩:「為問閩江船釣客,謝家誰更未知名。」 楊崎山 夾江峙立,連延起伏,雖不甚高,殊有形勝。楊或作陽。山中唐子野隱居處也。
鳳冠山 在陽崎山西。群山之間,沃野千餘頃,有三小埠鼎立田中者為柯嶼,一名台嶼,一名瓜嶼。宋建州司戶陳嘉言於中埠築書堂隱焉。吳山 ,相傳吳父隱此。一名埔山。下有盤嶼,四繞如盤。或雲吳父之所盤桓也。
仙崎山 與陽崎對峙,或曰陰崎也。山上居民稠密,江水蜿蜒出其下,南北行者必由此山之涯以濟。元鄭潛置義渡焉,刻石表曰「鄭公渡。」 西室山 去城二十里,聯絡秀拔,傍為小溪山、杜塢山。其北有梧桐嶺,甘蔗生焉。又西曰拜郊山,閩粵王燔柴處也。
龍跡山 在九峰山下,中有廣施廟。廣德中,一日清晝,雷雨騰震,龍從中見,石上遺跡可數寸,故名龍跡山矣。宋太平興國後,遇水旱,有禱輒應,民廟祀之。政和五年,賜額曰「廣施。」
瓜山 :聯方山之西,三巒直下,分派如瓜。宋潘柄,元鄭潛居之。其支為南陽山,巔有四潭,龍潛焉,曰「烏岡潭」 ,巖石險怪,或雲霧騰湧,則大雨如注。
天寧山 自橫山南渡三橋為是山,有臺曰天寧臺,俗名鹽倉山,又名掛榜山,省會第一案也。西為黃柏嶺。嘉靖中,金華太守陳京大書「望北臺」 於石,因名望北臺嶺。又為白泉山,為白鷺嶺,為登平山,為楊桃嶺,為虞唐山。
雞籠山 在虞唐山東,一名斗門山。西為鳳岡。週圍荔枝以數十里,中有三十六宅。宋劉彝諸賢所居,曰劉宅。《閩中荔枝譜》:郡之附郭,獨鳳岡一村,種類甚夥,不下數百萬株。大者十圍,高三十丈,名曰天柱。皆王氏植,至今蕃盛。
五奇仙山 有五石秀聳,相傳有仙居之。群鹿山 有泉,曰「鹿乳。」
埌峰 有蓮花嶼,可觀。《日出峰》東龍井,水甚甘冽。
古嶺 下有鐵鼎潭,明永樂中,有龍潛焉。又有「《車函》觀音潭。」
常思嶺 嶺在義溪南二十里,高數百仞,袤三里許。又名相思嶺。在本縣東南盡處,出頒春門也。宋王珪《送元絳守福州》,有「頒春莫向相思嶺」 之句。
大夫嶺 相傳舊有大夫墓。
北嶺 路通連江縣,沿崖而躋,高一千八百步。宋嘉祐三年,令樊紀夷高直曲培,凹續陷,嶺以失險。上有亭,嶺阿有臙脂團,周匝約二百餘步,膏潤不毛,四時紅煜。傳忠懿王郡主梳妝樓在焉。膏潤、紅煜,脂粉之餘注也。
湯嶺 由此嶺行十餘里至此,又三十里至連江界。諺云:「湯嶺兜,比嶺頭。」 言險也。
官母嶼 嶼有巡檢司。在海中五虎山之五虎門。
石母嶼 :相傳石母常居於此。石出水僅四尺,巨漲不沒。
靈石 有真人宮,內有潭,潭旁有石似《龜劎印》者四。
越王石 《閩中記》:「在候官縣南海邊,嘗隱雲霧,相傳太守清廉,迺見劉宋時守盧願往觀,了無蔽隱。」 今未詳何處。
勒石 石在西坑,指之可動。合北里亦有之。老子巖石 在府城東南,如道士冠帔,立而執簡,俗呼「老子。」
東峽江 ,南臺、西峽二江合流於此。
大定江 與南臺江合胍。
馬頭江 ,東通大海,既廣且深。中有馬頭石,潮退則現。是有投桃之洲,洲形如桃,洲上田可千畝。
演江 一名「蜆江」 ,源出山谷。
閩江 源出浙之龍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閩清、永、福大小諸溪之水,至此入海。大抵閩江承建、劎上流,谷狹川激,至馬瀆山漸廣而緩,至馬頭,則眾流所匯,浩瀚無涯,統而名之曰「閩江。」
下洞江 ,馬頭江右港也。中有獅子石,與方山對峙,巨浸不沒。諺謂:「水浸方山鼻,不到獅子耳。」 南臺江 ,越王釣龍處也,上有萬壽橋。
瀨江 亦名「淘江」 ,與西峽江相會。
上洞江 、「馬頭江」 ,左次港也。
峽江 兩山夾峙,納汀、建、延、邵之溪流,以入於海,廣而且深。中流有石屹然,名曰「浮焦」 ,焦下有潭,名「中焦」 ,龍潛焉。
西峽江 受永福印溪之水,流十四里,與東峽江合。
馬瀆江 上接螺女江,納建延之溪以至於海。洪塘江 上接馬瀆江。
螺女江 上接水口,下接閩江,入於海。
金鎖江 在城南七里,一名金崎。晉康帝時,有漁父釣得金鎖,曳引至盡,金斗出焉。急挽俄絕,猶得數尺許。詔立廟曰「金崎。」
黃岸江 又名「浯江」 ,江濱有巨石橫浸,亦名「蘇崎」 ,大江之支也。
黃江 、大江、支江也。
楊崎江 上接洪塘江,歷鳳岡至楊崎,納永福溪及浯溪之水,達於峽江。萬曆四十年,巡按陸夢祖改官道出此江之上,其水自上流四郡千餘里皆匯於此。有山束之,故名「峽江。」 怒濤激浪,急溜漩渦,險若瞿塘。自峽而上可二十里,而楊崎江水勢紆緩,一葦可航,行者皆由此渡。其後以兵亂榛蕪,間多虎暴,迺徙而由峽。路雖稍夷,每值風波,輒葬魚腹,即近者。隆、萬間,大比之年,生儒溺死以千百計,行旅病之,遂移渡於楊崎江。自江而南,剪棘甃石,夷高堙下,闢為周行者五十餘里,為橋二、公館二、鋪舍六、亭一、徼廬十,增渡舟八,道里視峽江減十之二。往來於茲者,江行如徒,徒行如市,陽侯不驚,猛獸屏跡,人拜其賜。
澤苗江 源出永福江東岸,瓜山、黃巖、大鵬諸山之水出焉。合流至崎,與楊崎江合。
仙崎江 一名「新崎」 ,源出永福印溪,東流三十里,接西峽江。
石岊江 上接水口江,下接洪塘江,今芋源驛是也。《唐書》云:「候官西南七里有洪塘浦。自石岊江而東,經甓瀆至柳橋,以通舟楫。」 貞元十一年,觀察使王雄所開也。宋朱熹《石岊江行》詩:「春日江中注,我行愬其波。揚帆指西澨,西岸青山多小目。」 溪 源出永福。
黿溪 是淵多黿。唐大曆中,有女浣紗溪傍,黿吞之,其父號哭不已,聞者為取黿烹之。溪傍有小金沙古山園。
大目溪 源出古田
吳山溪 源出永福,入於西峽。
沙溪 源出分水關,逕建劎而下至芋源與大江合,中有沙壅成洲,故名。
陳塘溪 源出十四都,縈紆入江,歲旱則堰以溉田。
浯溪 :源出瓜山之陽,歷平坡北由仙坂注澤苗江。
潢溪 源出黃巖山,注澤浦,入於江。
黃石溪 ,舊名「岊江」 ,即石岊江上流也。發源自分水關,至白沙,合流入於西峽。
善溪 舊名鱔溪,在鼓山之北,木乘之南。山峽間有三潭,下潭距上潭五里,其廣六尺,深不可計。昔閩越王第三郎騎射於此,射中大鱓,鱓躍出,以尾纏三郎,人馬俱溺。土人為立廟,號「白馬三郎。」 唐貞元十年,觀察使王翊旱禱得雨。太和元年,觀察使張仲方率僚屬旱禱,歸至聖泉寺,雨已至,作詩曰:「入門池色淨,登閣雨聲來。」 僚屬皆和之。宋慶曆六年夏旱,蔡忠惠襄為文往禱,讀畢大雨,命令賈太沖新其祠。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至,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高廣可二丈,峙廟後,水左右注,庭除無恙。淳祐八年,陳侍郎塏為卿帥,率閩令眉山師輿致禱,因閱廟前華表扁曰「鱔溪」 ,詢其故,則土俗疑傳以鱔為美,不知靈王之殺鱔也,遂命師輿易名曰「善溪。」 閩東舊有鱔溪,溪分二潭,神實居之。
《大坑溪 》:源出青陽。
荷溪 地名「龍井」 ,中有躍龍潭。
孟溪 「溪難方舟,第資灌溉」 ,北有香爐峰。
桑溪 在獵嶺下,以傍有桑園名。越王無諸嘗流觴於此。
榕溪 一名麻溪,達於西峽,入於海,在青布嶺。《舊記》:白鹿山入十五里,號榕溪橋。跨其上,曰綠榕橋,達於義溪,大田驛在焉。有榮繡坊。宋陳愷典鄉郡主試,有「榮哉此行,何異晝錦」 之語,故以名坊。
苦竹溪 在金鰲峰下。金鰲峰左有龍湫潭,潭水湍急,下通此溪。
西湖 在城西三里。晉太守嚴高所鑿,畜洩灌民田,周圍十數里。王審知時大之,至四十餘里。其子延政築臺為水晶宮,由子城複道,跨羅城而下鹿頂,數十步可至。引湖而入,為浴馬之所,而容小舟焉。攜後庭遊戲,不出莊陌,後漸湮。宋守曹穎叔、程師孟、蔡襄先後修築。淳熙中,趙汝愚請於朝,大濬之,建閣其上,沿舊名曰「澄澗。」 明按察使徐中行闢治建閣,復汝愚舊。萬曆中,守江鐸作水關以通水,中有孤山、開化山。又城東有東湖,亦嚴高所鑿,宋末湮塞。又有南湖,亦塞矣。又有陳湖、石湖,莫詳其處。西、南二湖,宋時太守出觀競渡,有亭榭之美,蔡襄則寒食佛日俱往遊焉。《古圖記》:「西湖旁有廟,祀閩越王郢,以郢為」 州,西開大路,畚土成丘,得血食也。
甘蔗州 在江心上。有馬仙宮、驪珠石。居民種蔗為業,歲課甚豐。
芹洲 ,在澤苗江之西,周圍二十餘里,居民隱然闤闠,洲多產芹,故名,又名「瀛洲。」 以上四面有水如瀛洲然。
馬面潭 :在大江之上。
直瀆浦 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海晏門,為澳橋浦,又北通東湖,以其直如溝瀆。蘇公井 在城中凡九,又城外九井,亦名「蘇公井」 ,皆宋提刑蘇舜元所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