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八卷目錄

 泉州府部彙考四

  泉州府城池考

  泉州府關梁考

  泉州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十八卷

泉州府部彙考四[編輯]

泉州府城池考        府志[編輯]

本府。晉江縣附郭。

泉州府城池 內為衙城,外為子城,又外為羅城。衙城即州治之垣牆。宋淳祐中,舊址尚存,後廢為衛。子城周圍三里,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唐天祐二年築後泉山門廢,徙譙樓於衛南。羅城周圍二十里,為門七:東曰仁風,西曰義成,南曰鎮南,北曰朝天,東南曰通淮,西南曰臨漳,曰通津。南唐保大中,留鄂公所築也。先是王延彬於唐天祐間權知軍州事,其妹為西禪寺尼,拓城西之地以包寺。及陳洪進於宋乾德初年領清源節度使,以松灣地建崇福寺,復拓地城東。今城東北西隅地稍寬,繇此宋宣和二年,守陸藻增築,外磚內石基,橫二丈,高過之。紹興二年連南夫重修。十八年守葉廷珪復修之。淳熙、紹熙中,鄧祚、張堅、顏思魯相繼修。嘉定四年,守鄒應龍以《賈胡簿》錄之,貲請於朝而大修之,城始固。紹興三年,守游九功始築甕門於城南,外築翼城,東自浯浦,西扺甘棠橋,沿江為蔽。元至正十二年,監郡偰玉立始拓南羅城以就翼城。周三十里,高二丈一尺,城東西北基廣二丈四尺,外甃以石,南基廣二丈,內外皆石。為門七,東西、北暨東、南、西南門,皆仍舊名。改南門曰「德濟」 ,廢通津門,而於臨漳、德濟之間建門曰「南薰。」 洪武初,指揮李山復增高五尺,基廣二丈四尺。凡內外皆甃以石,建月城六,惟南薰無月城。門各有樓,又東有樓曰「望海」 ,北有樓曰望山,窩鋪凡百四十。自天順至成化間,都指揮武成、守張喦、徐源等相繼修葺。弘治十三年,臨漳門東半里許,水齧城下路數丈,將及城,守張濂築二壩闌之。正德五年,行春門災,守向一陽重建。嘉靖三年,門樓窩鋪多壞,守高越、同知李緝大修之。三十七年,德濟門災,守熊汝達重建之,改通淮門曰「迎春」 ,南薰門曰「通津」 ,餘仍舊名,並修各月城。兵備僉事萬民英亦以城北隅外壕磐石不能通水,迺建小城樓,臨壕圍以木柵,築羊馬牆以為防守。其後倭平,城晏然無事矣。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樓鋪雉堞,傾圮殆盡。副使姚尚德、守姜志禮請帑修復,圮者植,壞者葺,磚者易以石。費無冒破,而功告成雲。

外州縣

南安縣城 在府西十五里。舊無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至,公私殘毀。知縣夏汝礪始申議,甃石為城。門四,各有樓,有月城。南月城覆以營房,周圍七百七十四丈有奇,堞二千二十四,敵樓七,窩鋪三十六。四十年,賊褚鐸作亂,攻城,不得入。四十三年,用石鋪馬路七百餘丈,開城壕二百餘丈,引萬石坡水環城,會鵬溪,繞學前達黃龍江。萬曆二十五年,知縣袁崇友砌石修之,增高三尺,仍東西南北各添設灣角樓四座。三十二年,地大震,城堞盡圮。知縣周紹祚修之,改灣角樓為潮音閣、關王閣、聚星閣、元天閣。

惠安縣城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舊無城。嘉靖三十一年,總督王忬以倭寇攻浙,議置城,知縣俞文進築之。周圍九百八十六丈五尺,基廣一丈二尺,高一丈九尺,堞一千七百有奇,內外甃以石,為門四:南曰「通惠」 ,北曰「朝天」 ,東曰「啟明」 ,西曰「永安。」 設上下水關,通蓮花山之水,以入龍津溪。西曰玉蓮關,水門二:東曰龍津關,水門三,各有閘。三十七年,倭寇陷福清,南下攻城。知縣林咸固守,城得全。三十八年,署縣興化同知李時芳築月城,建樓,增高三尺,以城西北山可瞰,城中設敵樓二、敵臺三。三十九年,知縣符良佶浚城壕,周圍一千二十丈,廣三丈。四十一年,知縣陳玉成濬深之,建窩鋪望樓。四十四年春潦,城垣多圮,署縣通判潘璘葺之。隆慶元年春,又潦,復圮,知縣蕭繼美葺之。萬曆二十八年,知縣劉一陽構連房,周圍城上皆有覆,守者稱便。德化縣城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舊無城,嘉

靖三十六年,知縣鄧景武始議築城,周圍八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五尺。三十九年,倭大掠永春縣。知縣張大綱以城廣難守,約之僅六百六十八丈有奇,然草創,僅東西二門。四十四年,知縣何謙就城北之龍潯山,建北鎮樓,設窩鋪,分兵巡緝。萬曆元年,知縣秦霑開北門。十八年,知縣丁永祚開南門,朝丁溪之水。城四,門始備。二十七年,城被水壞,知縣吳一麟、周佑相繼修理。三十四年,地大震,城垣、窩鋪敵樓壞甚,知縣徐時用修之。

安溪縣城 在府城西一百五里。舊無城。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倭寇突至,縣不能守。四十一年,始議築城西南及東畔,倚長溪一帶,砌石為基,知縣陳綵築之,周圍六百二十六丈,高二丈一尺,基廣一丈八尺。置四門,設東西二水門,便民薪水。四十四年,知縣蔡常毓砌城,外以石,覆以連房。萬曆二十九年,知縣寥同春闢子城於南門,額曰「迎秀。」 三十一年,知縣高金體塞舊門,闢新門而稍東之,額曰「任興。」 三十五年,颶風異常,門樓圮,知縣任守翰修之。

同安縣城 在府城南一百三十里。宋紹興十五年,知縣王軾築。周圍七百九十五丈,高一丈二尺,壕深廣各一丈二尺,未畢,工去。十八年,知縣劉寬成之。設門五:東曰「朝天」 ,西曰「厚德」 ,南曰「銅魚」 ,北曰「拱辰」 ,西北曰「慶豐。」 慶元元年,知縣余元一增築之。紹定二年,知縣韓木濬外壕。至正十四年,山賊攻城,陷之。十五年,達魯花赤馬哈謀沙砌內外城以石。正統十四年,沙尤寇陷城。景泰元年,泉州衛指揮使楊海守備是邑,與主簿蔡遴重修。成化十八年,知縣張伋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入寇,知縣徐宗奭改築。高三尺,周圍八百四十六丈八尺,西南各為重門,設窩鋪五十有九。三十八年,積雨,城半圮,賊大至城下。時都指揮白震與掌印同知李時芳用木柵捍禦之,不能入。萬曆二十五年,知縣洪世俊增高三尺,改門名:東曰「鴻漸」 ,西曰「豐澤」 ,南曰「朱紫」 ,北曰「拱秀」 ,小門曰「朝元。」 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城崩,知縣王世德修之。三十五年,怪風淫雨,城又壞,知縣鮑際明修之。

永春縣城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舊無城,嘉靖初,汀、漳寇至,知縣柴鑣始建永輝、永豐、永薰三門。嘉靖三十九年,倭寇突至,攻三門,知縣萬以忠失守,始議築城秀德化縣知縣張大綱督之,砌以石,周圍高丈許。四十年,賊呂尚四攻陷,始增築。長五百一十八丈二尺,廣八尺,高一丈九尺。四十一年,知縣林萬春成四門:東曰「迎暉」 ,西曰「來德」 ,南曰「文明」 ,北曰「拱極。」 砌以石,覆以連房。城外東、西、北浚壕,壕深廣如城數。西、南隅濱江水漸齧,知縣謝裘改壕溝之甃為石壩,以捍其衝,又建東、南城隅各敵樓一。萬曆二年,水崩馬頭,侵逼城基。知縣許兼善修築之,改串樓為窩鋪五十二座,添建浮臺四座,以備防守。祥芝巡檢司城 在晉江二十都。周圍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窩鋪六,有南北二門。

烏潯巡檢司城 在晉江十六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四,有東西二門,各建樓。

深滬巡檢司城 在晉江十六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二丈,窩鋪七,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圍頭巡檢司城 在晉江十四都。周圍一百六十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四,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永寧衛城 在晉江三十都。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周圍八百九十五丈,基廣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窩鋪三十一,門五:南曰「金鰲,北曰玉泉,東曰海寧,曰東瀛」 ,西曰「永清」 ,各建樓城外壕廣一丈六尺。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等增廣三尺,五門各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等增敵樓。成化六年,門樓圮,指揮楊晟重修。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倭賊攻城,指揮杜欽爵固守,賊不得入。四十一年,賊復攻城,指揮王國瑞失守。城陷,大掠數日,軍民遁奔郡城,兵備僉事萬民英悉遣還。賊尋來攻,城再陷,殺傷幾盡。距今五十餘載,城中軍民,生聚輳集,亦濱海一重鎮雲。

福全千戶所城 在晉江十五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周圍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窩鋪十六,門四,各建樓。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四尺,築東、西、北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蔣勇增「四門敵。」

安平鎮城 在晉江八都。地瀕海,煙火輳集。舊無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入寇,知縣盧仲佃始築城及半。賊猝至,民不能守,燔掠而去。鎮人知府柯實卿折東安橋石築之,城迺完。周圍一千二十七丈有奇,高一丈二尺,厚如之。分為四門,各有樓,列窩舍,設水關八。隆慶元年,郡守萬慶於城東北增建敵樓二。「先是,歲遣千」 戶一員或縣佐一員,與民防守,仍撥民兵二十名。後兵益增多,民亦苦兵。萬曆三十五年有請割晉、南、同三邑地置安平縣。事下有司,議竟沮。迺徙本府督糧館分鎮安平,曰「駐鎮館。」 設正堂、後廨、儀門、吏房如例。

崇武千戶所城 在惠安二十七都,即宋小兜巡檢寨,迺自海入州界首。明初猶為巡檢司。洪武二十年,移巡檢司於小岝,置崇武所。城周圍七百三十七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窩鋪三十六,門四,各建樓。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四尺,築東西二月城。嘉靖四十年四月朔,倭賊攻城,掌印千戶郭懷仁、巡捕千戶朱紫貴失守,城陷。賊據城四十餘日,燔軍民居,殺掠盡,迺去。

輞川鎮城 在惠安縣治東北十里許,五公山之南,菅嶼之東。阻山負海,魚鹽米粟之利通焉。舊無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惠安,議築城,與縣治犄角。四十一年,知縣陳玉成、蕭繼美先後成之。委生員江贄卿董役,贄卿捐家貲佐費,城迺完。周圍七百餘丈,高一丈八尺,東西南各一門,北小門二,東小門一。

小岝巡檢司城 在惠安三十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二尺,高二丈,窩鋪八,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獺窟巡檢司城 在惠安二十五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二尺,高二丈,窩鋪八,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峰尾巡檢司城 在惠安八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六,有西北二門。黃崎巡檢司城 在惠安三十二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二丈,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高浦巡檢司城 在同安二十二都。周圍一百四十丈,廣七尺,高一丈八尺,窩鋪四,有南北二門。萬曆九年改設。

塔頭巡檢司城 在同安二十二都。周圍一百四十丈,廣八尺,高一丈七尺。窩舖四,有南北二門。

田浦巡檢司城 在同安十八都。周圍一百六十丈,廣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窩鋪四,有東西二門。

陳坑巡檢司城 在同安十八都。周圍一百八十丈,廣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窩鋪四,門一。峰上巡檢司城 ,在同安十八都,周圍一百九十三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四,門一。烈嶼巡檢司城 ,在同安二十都翔風里。周圍高廣,門鋪之數與陳坑同。

中左千戶所城 在同安嘉禾嶼。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周圍四百二十五丈,廣九尺,高一丈九尺,窩鋪二十二,門四,各建樓。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三尺,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韓添增四門敵臺。

金門千戶所城 在同安浯洲嶼。北倚山,東西阻海。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外環以壕,深廣丈餘,周圍六百三十丈,基廣一丈,高一丈七尺,窩鋪三十六,門四。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三尺,築西、北、南三月城,各建樓。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陳旺增四門敵臺。

高浦千戶所城 在同安十四都。洪武二十三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周圍四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基廣一丈,窩鋪十六,門四,各建樓。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三尺,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趙珤增四門敵臺。

泉州府關梁考        府志[編輯]

本府。晉江縣附郭。

萬安寨 在縣北洛陽橋,惠安縣分界。

潘涇寨 在縣南十都,隸福全所。

鎮南橋 即南門橋。在府學西。

泉山橋 在泉山門外,今北郭街南。

迎春橋 在行春門外,通鶯哥山下溝。

板倉橋 :「在理刑館西北,接西街橋。」

「放生橋 」 在崇陽門前,《寐果》巷中。

官園橋 一在莊府巷西,一在金銀巷西。「《通遠》橋 」 在府學前大街胭脂巷口。

通淮橋 在府學前。河東抵通淮門,二橋聯絡跨河。

洙泗橋 在府學大門內。

臨漳橋 即臨漳門內。三橋聯絡抵府學。前「通津橋 」 ,即今舊門頭。北過傅府巷。

通糴橋 在舊市舶司西,即今「水溝巷。」

花橋 在南門橋南,今呼花橋亭。

萬安橋 在三十八都洛陽江。宋蔡忠惠公襄造。長三百六十餘丈,廣一丈五尺,左右翼以扶欄,為南北、中三亭,自為《記》,手書勒石橋下,令居民種蠣固之。永樂戊子,守胡器修舊址低潮湧,石沒。宣德中,守馮禎命郡人李俊育、僧正淳增高三尺。景泰四年,橋梁斷其三間,守劉靖修之。嘉靖二十九年,守方克修。隆慶元年守萬慶,再修,仍嚴取蠣之禁。萬曆三十五年,地大震,橋梁圮址復低陷。守姜志禮大修之。橋以南委晉江生員詹仰憲,橋以北委惠安人光祿署丞李呈春、生員張翰臣董其役。蔡公祠扶欄樓亭,壯觀於舊。

石筍橋 在臨漳門外筍江,舊以舟渡。宋皇祐初,守陸廣造舟為梁,名「履坦」 ,俗呼浮橋。紹興三十年,僧文會始作石橋,長八十餘丈。

巨濟南橋 在通濟橋西。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濟、林健建,長十八丈。

順濟橋 在德濟門外,筍江下流。舊以舟渡。宋嘉定四年,守鄒應龍建石橋,長一百五十餘丈,翼以扶欄,以其造於石筍橋之後,俗呼曰「新橋。」 明朝成化、嘉靖間,守徐源、王士俊重修。

青濛橋 在三十四都紫帽東龍首山北。宋淳化中建。

御亭橋 在三十五都。元至正僧法助建。下輦橋 在三十五都。元至正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間。洪武中,橋南沿江陷一百餘丈。參政李庸、守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黃勝生募貲徙入田中。首尾相續,行人賴之。

上保橋  下保橋 在三十五都,即烏洲洋。宋淳熙間建。

小橋 在三十二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順流經此,至沿江斗門出,與大橋之水會。

大橋 在三十二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經此橋與沿江斗門水會。

吟嘯橋 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歷大橋及沿江斗門,經此達煙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映禪師架為梁。宋咸平中,里人王養及僧行津始為石橋。歐陽詹嘗吟嘯於此,故名。

結磚福利橋 在二十九都溝頭里。九十九溪之水歷吟嘯橋者經此達煙浦,埭六里陂入海。元大德間,僧法助建。

適南橋 在二十九都適南里。九十九溪之水,歷吟嘯橋東分一支至陳埭西斗門經此。宋紹興司戶王元建。元大德間,僧法助重建。

陳翁橋 在二十九都茅板里、前頭里交界。九十九溪之水歷結磚福利橋者經流其下,達煙浦埭六里陂入海。宋建隆間建。俗傳陳洪進築,陳埭並造此橋,故名「陳翁。」

蘇埭橋 在二十九都蘇埭里。九十九溪之水,分一支灌蘇埭者,經流其下。橋凡四,共長二千四百餘丈。宋紹興間,僧守徽建。

古陵橋 在三都。長一十七丈。橋下溪水發源於羅裳山,其流達煙浦埭。宋紹興間建。

吳店橋 在二十七都。宋淳祐間,蔡常卿建。凡四十間,並甃石路百七十丈。

官橋 在二十七都。明成化四年,里人莊士徹、林崇重建。

安平橋 在八都安海港,晉江、南安之界。舊以舟渡。宋紹興間,僧祖派始築石橋,守趙令衿成之。長八百有十一丈,廣一丈六尺。

東洋橋 在八都安海港東。長六百六十餘丈,廣一丈二尺餘。

濠市橋 在四十都。舊址。木樑火燬,都督俞大猷重建。萬曆二十七年,大水衝崩,知縣顧士琦委都民童豪募貲起石樑,添墩復修之。

龍津橋 在四十一都。長二十七丈。宋紹興間建。

長溪橋 在四十一都。長二十六丈。宋紹興間建。

糓口橋 在四十一都。五代周顯德間建。仙溪橋 在四十二三都。元僧道嵩建。

濟龍橋 宋淳熙間建

安濟橋 在四十五六都,大帽山左。宋慶元間,僧了性建。

康溪橋 在四十五六都。溪石峻激,不容舟楫。宋大觀間,僧紹傑建。

濠溪橋 在四十五六都。宋乾道間僧宗爽建。金谿橋 在四十七都。宋乾道間僧繼辨建。萬金橋 在四十七都。里人洪政建。

龍潭橋 在四十七都。宋淳熙間,里人彭映、僧自昕建。

林田橋 在四十七都。宋端拱間建。

應台橋 在二十都。為沙石眾流洩水之匯。宋淳祐間建。

應龍橋 在二十五都。宋端拱間建。

清風橋 在二十五都。宋僧道詢建。

蚶江橋 在二十三都。宋元符間,僧懷應砌石為路,二十里。橋三:曰前埭,曰林灣,曰高港。玉瀾橋 在二十三都。跨海長千餘丈。宋紹興間,僧仁惠重修。

悲濟橋 在十九都。宋皇祐間,僧法超建,長八十丈。

通濟橋 在十九都之石湖。宋元祐間,侍禁傅璡建。

普利大通橋 在十九都。宋紹興間,給事中江常建,長二百丈。

陳坑橋 在十一都。宋淳熙間,里人陳公亮甃石路八十餘丈。

登瀛橋 在十九都。一名「回龍。」 宋僧道詢建。橫溝橋 在二十七都。蔡青埭。

龍尾橋 在二十三都。宋寶慶間,僧員光建,甃石路百餘丈。

蔣橋 在十七、八都。跨海。

玉京橋 在三十三都金粟洞前。宋嘉定間,道士黃去華建。

磁市橋 在二都。里人蘇展建。

梅溪橋 在一、二都。南北二溪泒,自南安縣彌陀、梅花二嶺,至是合而為一,經梅溪橋,抵清洋陂,出小橋、大橋長五十餘丈。宋紹興間里人蘇展建。

湖、柄二橋 在一、二都湖之南北。宋元符間建。建隆橋 在一、二都。宋紹興間建。

乘駟橋 在二十七都潯尾渡。宋寶慶間,里人高曄建。

偃月橋 在三十九都。五代唐天成間建。石井。義渡 在八都。宋尚書楊炳捐俸造舟以濟,因號「義渡。」

東山渡 在三十五都

東石渡 在十都

南安縣

金雞橋 在一都九日山下。宋宣和間,邑人江常造浮橋。嘉定間僧守靜「始建石橋,長一百丈有奇,上構亭屋。後水決其半,僧惠魁重修。永樂元年燬,成化十年守徐源重建。十八年亭壞,守陳勉修。弘治六年壞,守李哲修。正德四年燬。萬曆十年,僉事王豫議開溪引水,折橋址為壩,址壞過半。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蔣如」 京累基架木為橋,長一百丈有奇,覆以亭屋,南北建兩石坊,額曰:「虹聯地軸,龍見天衢。」

鰲背橋 在四十都。成化十八年,知縣陳廷忠重建。

大盈橋 在三十六都康店驛之南。宋嘉熙間里人王弁建。正德十五年重修。嘉靖四十五年知縣甘宮復修。

從龍橋 在縣西北十六都。宋初,僧不睡架木為橋。元祐初,僧普足移四十五步,疊石成之。北平橋 在縣西南三十三都。宋紹興間里人翁輔建,長百丈有奇。

春利橋 在縣西三十四都。宋紹興間,里人陳公研建。

化龍橋 在縣北七都。宋淳熙間,里人黃懋建。橋右有潭曰「弓潭」 ,相傳有龍在,故名。

鳳凰橋 在縣西北十九都。萬曆三十六年,大水衝崩,知縣周紹祚修。

上陂橋 在縣三十三都。陂有兩港,潮汐通焉。橋跨港上,旁「皆平田沮洳。宋開禧間,僧行傳於田中砌石為小橋以續,長一百三十餘丈。」 嚴浦橋 在縣二都。宋初建。嘉熙間僧宗祐修。雲泮橋 在縣三都縣學之東。宋嘉定間知縣王彥建。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唐愛移在學前之左,築為長橋,其狀如龍,向黃龍江而出。」 隆慶二年,同知丁一中於橋南築亭,以象龍首,名其

亭曰見龍亭

板橋 在縣北八都,舊名「龍津橋。」

瀘溪橋 在縣北十八都。元大德間,僧法助建。雲梯橋 在縣北九都駢嶺下。又名「登雲橋。」 宋淳祐間,僧明愍建。

鎮安橋 在縣南三十九都,又名「安平橋。」 宋淳熙間,里人楊春卿始建。明洪武十七年,僧智宗重建。

駟通橋 在縣西三十都。宋嘉泰間,僧廣德建。象頭橋 在縣西五都,一名「小溪橋。」 元至正間,僧靈應建。

東安橋 在縣西四十五都。洪武十八年,里人李孔明建。

新橋 在縣西三都潘山市之北。

橫翔橋 在縣西二十八都象運山下。

鎮西橋 在縣西四十二都。又名「洋灣橋。」 大坑橋 在縣西二十一都。又名「大遷橋。」 竹溪橋 在五都。橋畔多竹,故名。

郭橋 在三十都。元大德十年,僧詢道建。成化間,里人李尚德、尚器建亭於橋左。

觀國橋 在二十一都鄭坂。宋淳祐癸卯重建,今圮。

珠淵橋 在縣二十五都,舊名「烏淹橋。」 下。溪水清瀅如珠光,故名。

徐亭橋 在縣二十五都,宋慶元間建。

觀光橋 在縣十八都。宋寶慶間黃以寧建。龍濟橋 在縣二十八都。宋開禧間僧守淨建。彌壽橋 在縣二十二都英溪白葉渡,今圮。仙人橋 在延福寺後二十六奇之一,今圮。惠澤橋 在十五都新峰院前。峰上有泉流於下,大旱不竭,故名。今圮。

金雞渡 在一都。因橋毀涉病,里人造小舟以濟。

黃龍渡 在潘山前

惠安縣

白水寨 在縣北白水鋪南,一名「陳同。」 元季寇作,鄉人築以自固。正統年間,知縣閉禎重建,兵守之。

東坑寨 在縣西北日曝嶺西五里。

虎窟寨 在縣西南山谷間。崇山夾峙,狹徑僅通人行。

青山寨 在縣東南二十六都。洪武二十一年建,隸崇武所。

龍津橋 在縣治南,宋時建。

陳公橋 在縣南里許。宋紹興間,知縣彭元逵建。彭去,令陳安國為記,故名。

巨濟橋 在縣北三都泗州山前。宋時建。菱溪永濟橋 ,在縣北菱溪上。宋治平間,知縣張介建。

躍津橋 在縣北三都驛坂溪之上。宋崇寧間,里人謝文龍建。

無量橋 在縣北塗嶺

張店橋 在十一都。宋治平間建。

瓊田延壽橋 在縣東二都。宋時建,長二里許。青龍橋 在縣東三十四都峰崎山下。宋寶祐間僧道詢建。凡縣中諸水,若菱溪、驛坂、龍津之會於峰崎港者,皆出橋下,北流至輞川入海。仁壽橋 在七都。宋靖康間里人連大德建。通濟橋 在縣東二十八都。即溪邊橋。宋淳祐間,里人學士黃時亨建。

得仙橋 在縣南二十六都黃田村錦田山下。宋時建。

大柱橋 在香山西。元至正間,里人張性祐建。浮梁橋 在二十六都。長十丈。

獺窟嶼橋 在二十五都大海中獺窟嶼之北。宋開禧間,僧道詢待津於此。有道人與語作橋,詢以風波辭,道人云:「汝若作念,何橋不成?」 道詢遂率徒成之,潮至橋沒,潮退可渡,至今稱便。《大拓海逕》石橋 在縣南二十三都。元至元間,僧法助建。

馬山橋 在二十二都。元至元間,僧法助建。龍江橋 在縣東二十七都鳳翔山之陰。宋端拱間建。

谷口橋 在縣西南十七都,濱洛陽江。宋紹興間建,宣德元年裡人柯貴重修。

輞川橋 在縣東三十四都輞川上村。潮汐出入,舊以舟渡。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張桓始建石橋五十餘丈。

白水橋 在白水鋪。萬曆三十九年,知縣楊國章捐俸新建。

德化縣

官井關 在楊梅中團

湯尾關 在湯泉下

巖市關 在小尤中

平盧關 在東西團

蘇坑隘 在坊隅,通永春。

劇頭隘 在坊隅,通永春。

蓋福洋隘 在坊隅

上漈隘 在永豐里

石門隘 即平盧隘,在東西團。

油竹隘 在楊柳中大官嶺下。

蛇嶺隘 在楊梅中

湯嶺隘 即湯尾寨,在楊梅上。

尤床隘 在湯泉

赤嶺隘 在湯泉上

蕉嶺隘 在小尤中

長安隘 在黃認團

伏虎隘 在湯泉上萬豐巖。元至元間,撥軍守禦。已上寨隘,皆山縣交接處,最要。

龍津橋 在縣西。宋熙寧間建。嘉定間,始定石址,尋燬。嘉熙間,知縣葉彥剡重建。

化龍橋 在縣東。宋熙寧間,邑人蘇唐卿建,長三十三丈,後圮。明弘治三年,里人林宗源重建。嘉靖七年燬,十三年黃大球重建。

西關橋 知縣胡維立建。嘉靖四十年蓬壺賊呂尚四作亂,知縣張大綱燬之,以絕賊路。安溪縣

東嶺隘 在依仁里東嶺下。

典林隘 在崇信里,正德十年知縣彭黃建。眉田隘 在龍涓里,正德十三年知縣張俊建。大深隘 在感德里。弘治四年賊溫文進立寨於此,十年知縣彭黃建。

磨鎗隘 在新康里

打鼓隘 在來蘇里。嘉靖三年,強賊新大總於此劄營。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建。

東溪隘 在崇善里

燕尾隘 在龍涓里。俱知縣龔穎建。

鰲頭隘 在崇信里軍寨山之下。知縣彭黃建,今廢。

白泥隘 在長泰里。今廢。

桃舟隘 在感德、常樂二里間。以上寨皆諸縣連界,盜賊往來之地,最為關係。

龍津橋 在縣南黃龍渡。宋慶元間,知縣趙師戩建。石址木樑,長六十八丈,後圮。天順四年,邑人李森修之,又圮艤舟以渡。萬曆二十九年,知縣廖同春就於下流東皋造浮橋舟二十餘艘。萬曆三十五年,知縣王賢卿仍於龍津故處造舟二十餘艘。自是東西二橋往來便之。

鳳池橋 在縣西上沿渡。宋開禧間,知縣楊繩祖建。嘉定間,知縣陳宓成之。橋接鳳山,故名。又號為「上椽橋」 ,《龍津》曰「下椽橋。」

西洋橋 在依仁里。舊名「官廳石橋」 ,跨小溪,凡三十三間。今圮。

雙濟橋 在崇信里。宋時清水大師建。

谷口橋 在崇善里,一名「佛口橋。」 宋時清水大師建。

兩港橋 在永安里。宋淳熙間,僧全一建。嘉靖六年,知縣黃懌「重修。」

大宇橋 在長泰里,跨山坑,接南安界。

永安橋 在縣東北,跨東溪。宋時,僧惠清建,今圮。

源口渡 在龍興里

吳埔渡 在縣治西北

薛坂渡 在光得里。一名「仙苑渡。」 大洋渡 在新溪里。

常沿渡 在縣西

黃龍渡 在縣西南

羅渡 在長泰里

同安縣

東橋 在城東朝天門外,跨於東溪,長五十二步,通水八門。

西安橋 在城西厚德門外,長百餘丈,通十八門。

銅魚橋 在城南銅魚門外,萬曆二十七年被火燬,知縣洪世俊修。

黃岊渡橋 在城東南一十里許四都,同禾里。一百五十二間。宋元符間建。

飲亭橋 在縣西二十里新塘鋪之南。成化十一年,知縣張遜重修。

達川橋 在九十都。宋紹聖間,僧智禮建。便安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萬曆三十五年掌縣事泉州府通判陳欽福建。

薴溪橋 去城西南三十五里。在人得里十三都。溪水多黑,涉者患瘴癘。宋大觀間,里人徐誠建。

石獅橋 在四五都。宋嘉熙間里人許巨川建。太平橋 在四五都。宋嘉定間里人許日新建。通濟橋 在民安里十都。宋時建。長一百八十九丈。

宏濟橋 在翔風里十五都。宋建隆間,里人葉祝建。長一千三百丈有奇。

沙溪異石橋 在安人里十五都。溪多積沙,植柱易壞。宋建炎間,里人方義修穿土得異石,斲而築之,故名。

永春縣

南峰寨 在一都龍坑村。

占仔寨 在一都占隔村。

碧溪寨 在一都敷尾村。嘉靖二年,知縣柴鑣征捕駐此修築。

蝴蝶寨 在三橫村

金雞寨 在上店洋村北。

陳巖寨 在巖口村北。明朝蕭六安建。峻險壁立,中清泉四出。又有蕭公路,昔有蕭姓傾貲開,以通龍、尤二縣。憑虛架石,下臨深谷。傍有石崖,刻「主簿錢顯宗去思碑。」 舊志誤載陳巖山,今改正。

道場寨 在高麗山之巔。勢極寬廣,可容萬人。仙亭寨 在十都東園村後。

銀瓶寨 在十一都石壁山西。峻險壁立,中有清泉。

雙魚寨 在留灣山頂,以山名「雙魚」 ,故名。陳占寨 在石谷山。巨石巉巖,半壁有洞,深廣莫測。昔有劇盜陳占據此,虎食興、泉二郡,各縣不能討,至用大師而後平。今縣庫尚存砲石。白鶴寨 在白鶴山頂。峻峭壁立,崖石環障,清泉四出。正統十四年,尤麟兒修築,賊酋陳敬德攻之不克,引去。

「覆船寨 」 在蓬壺村。

貓巖寨 在山兜村

磁竈寨 ,在磁竈村後。「苦崎寨 」 ,在田地村前。

河坂寨 ,在河尾村。張林寨 ,在山前山下。

樟坑隘 在山臺山下,路通樟平。

任田隘 在岱山下,路通尤溪。

白山嶺隘 在東湖山下,路通安溪。

吳畬隘 在三都東山下。

上畬隘 在白巖山下

蘆地隘 在新犁山下。自任田至此,皆嘉靖二年知縣柴鑣建。

呂平隘 在懸鼓洋頭

高平隘 路通安溪打鼓嶺,知縣柴鑣敗賊於此。

上達隘 在白芒坑山後。巳上二隘俱知縣柴鑣建。

橫龍徑嶺頭隘 在橫龍徑嶺頭。

西向嶺隘 在西向嶺

泥門隘 在十四都白巖橋北。已上二隘俱知縣柴鑣建。

西門棗嶺橋 在縣西門義烈祠後。長二十丈。化鱗橋 在縣北二十都。宋紹興間重修。慶雲橋 在縣西二十五都。宋紹興間何泰建。雲津橋 在縣西北後山洋,土呼「後山大石橋。」 長二十五丈。今圮。

雲龍橋 在縣南,通邑要路。宋紹興間,知縣林聘建。弘治五年火。嘉靖八年,知縣陳瑀建。嘉靖三十年,知縣羅汝徑重修。萬曆四十年,知縣夏忠累石架木舟修之,長三十餘丈。

來德橋 在縣西門外,通德化大田,遠都近圮。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夏忠鳩工砌石修復之。石井橋 在熊田村。宋紹興間里人陳有仁建。下爐橋 在下爐村。元至正間里人陳進建。萬安橋 元泰定間邑人陳敬建。

華洋橋 元至正間,邑人黃源建。

西坑橋 正德七年邑人陳庸建。長十丈,有亭。橫口橋 在橫口溪。元至正間僧雲海建。田中橋 在田中溪。路通龍巖、漳平。

下字橋 元至正間,邑人黃細觀建。

楊美橋 洪武二十三年邑人蕭桂發建。大橫橋 在大橫溪。元至正間邑人林六觀建。仙華橋 在仙華溪。元至正間邑人林永秀建。通濟橋 在常泰村水口。元泰定間泉州路錄事姜明倉建。

黃沙水口橋 長十丈,先圮,正德十一年,知縣饒經重建。

連芳橋 宋紹興間,邑人蘇謐建。

黃大安橋 在大安溪。洪武十一年建。

高騫橋 即「馬跳橋」 ,在陳巖溪,宋紹興間,邑人陳知柔建。

錦溪橋 在巖口村。成化五年,邑人林道淵建。正德十一年郭真生重建。

登龍橋 土呼湯頭橋,在湯洋村之東。長十三丈,有亭扁「溪山第一。」 成化四年,邑人尤榮華呂燦建。

漳溪橋 在陳坂村東南。宋嘉熙間,僧月海建,今圮。

龍濟橋 宋淳熙間,里人溫顯建,今圮。

觀瀾橋 在莘田村。宋紹興間,里人林勝奇建。壺口橋 在壺口村。宋紹興間建,長十七丈。今圮。

芳桂橋 宋紹興間,里人為陳知柔一門聯豋甲第,建今圮。

步雲橋 元至正間,里人陳天順建。

長溪橋 元至正間,里人吳興仁建。

長安橋 在長安山下。元至正間,里人吳興仁建。

龍津橋 在東嶽廟前,俗呼「東渡橋。」

白巖橋 在縣北

留灣橋 在留灣村

通仙橋 即東關橋,去縣二十里。宋紹興間,知縣林廷彥建,長二十五丈。弘治三年,里人顏朝重建石橋,伐木為梁。正德三年,朝子時靜復砌磚為路。萬曆二十七年,溪漲橋毀,知縣袁一陟重修之。

留坑橋 在太平村。萬曆三年圮,邑士李陽初重建。

鄭洋坑橋 在冷水亭。元至正間,里人劉丁士建。

登瀛橋 宋紹興間建,今圮。

龜龍橋 在縣西二十都龜龍村。長二十九丈。宋紹興間,僧法師募眾建。

琵琶橋 在二十都,蓋福洋山面村。正德十三年重修。

永安橋 在二十都。宋紹興間建。正德十五年,知縣楊太古修。

溥通橋 在二十都南畬嶺兜。弘治間,里人蔡蔭重建。

金龜橋 在縣北黃內村界十八九都,宋紹興間建,長二十八丈。

桃源橋 在縣東北十八都桃源村。宋淳祐間建。

登瀛橋 在縣北十九都仙溪。宋淳熙間,邑人黃維之建,長一十九丈。

白葉橋 在二十二都蘇坑村。宋淳熙間,里人蘇德成建。

劇頭橋 在壩兜。元大定間,里人歐以賢建。隆興橋 在二十一都蘇坑村。宋紹興間,里人柯成建。

梯雲橋 宋紹興間,里人蕭天與建。

亞魁橋 在二十一都溪邊。宋紹興間,僧自雲建。

蘇田橋 在縣西二十二都林口村。里人尤麟兒建。

藍田橋 在二十一都藍田村。宋紹興間,范天成建,今圮。

乘駟橋 在二十一、二都桃源村。宋紹興間,蘇子美建,今圮。

桃溪橋 在二十一都桃溪村。宋淳熙間,林均福建,今圮。

攀龍橋 宋紹定間,鄭子泰建,今圮。

鎮春橋 宋紹興二年,陳知柔建。

書錦橋 在縣西門外崩溪洋。宋紹興間建。淳祐間,邑令林灝重建。

泉州府封建考        通志[編輯]

開國伯王審邽 按《府志》:「審邽,字次都,乾寧間權泉州刺史,累授至司徒、開國伯。在政十二年,喜儒術,通《春秋》,善吏治。流民還者,假以牛犁,完其廬舍。公卿避亂來依,遣子延彬作招賢院禮之,如楊承休、韓渥、鄭璘、鄭戩、楊贊圖等,皆賴以免禍。」

晉江王留從效 。按《府志》:「從效幼孤,事母兄以孝悌聞。好兵法,仕偽閩,為泉州散指揮使。晉天福末,閩將朱文進殺王延曦,署其黨黃紹頗為泉州刺史。從效謀復王氏,募死士陳洪進等二十五人,擒紹斬之,立王延政從子繼勳為刺史。未幾,延政降於南唐李景,從效亦執繼勳送款。李景建泉州為清源軍,授從效節」 度、泉州觀察使。從效性勤儉,知人疾苦,常衣布素,置公服中門側,出乃服之,罷賦斂之無名者。每歲取進士、明經,謂之「秋堂。」 王氏有二女,嫁為郡人妻,從效奉之甚謹,資給豐饒。累遷特進,兼中書令,封晉江王。從效雖稱藩南唐,及唐紫金山之敗,密送款於周。宋初又假道吳越入貢,世祖、太宗皆納之。從效無子,子紹基、紹鎡皆兄從願子。及其卒,從願守漳州,紹基齎表金陵,紹鎡嗣事。牙將張漢思、陳洪進等執紹鎡送金陵,漢思自稱留後,洪進為副使。

開國男謝圖南 ,同安人。以才兼文武舉,歷官封開國男,食邑本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