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5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三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一

  建寧府建置沿革考

  建寧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建寧府野星考

  建寧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三卷

建寧府部彙考一

[編輯]

建寧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周屬七閩地。《職方氏》辨七閩之人,閩之名始此。秦屬閩中郡。勾踐裔亡諸氏姓騶,據閩自王。始皇廢亡諸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漢高帝屬閩越。先是,亡諸及粵東海王搖歸番陽,令吳芮從諸侯滅秦。漢興,佐漢擊楚。五年,立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冶。惠帝三年,舉高帝時平粵功,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冶即今候官縣,甌即今浙江永嘉縣,武帝屬會稽郡。建元三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請舉國徙江淮,其地復屬閩越。六年,閩越擊南粵,南粵請救天子,閩越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謀縱,殺王降,立亡諸孫繇君丑為越。繇王奉閩越祀。餘善以殺郢功立為東越王,與繇王並處,故又名東越。元鼎五年,餘善反,漢擊之。元封元年,繇王居股殺餘善以降,封居股為東成侯。帝以閩越悍,數反覆徙其民江淮間,遂虛其地。久之,逃遁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屬會稽南部,又名其地為東冶縣。東漢光武屬會稽南部都尉。帝初改冶縣為候官都尉,屬會稽郡。後分冶縣為東、南二部都尉,閩為南部都尉,臨海為東部都尉。獻帝建安初,立三縣,仍屬會稽南部都尉。分候官之北鄉,置建安、南平、漢興三縣。建安八年,賀齊進兵建安,立都尉府。先是王朗奔東冶,候官長商升為朗起兵,孫策遣永寧長韓晏領南部都尉,將兵討升,以齊為永寧長。晏敗,齊代晏領都尉事候官。與建安、漢興、南平復亂,齊進兵建安,立都尉府。三國吳景帝永安元年,以會稽南部為建安郡,領縣十。是年,析建安之桐鄉置建平縣,改都尉曰太守,領建安、建平、吳興、東平、將樂、昭武、綏安、南平、候官、東安十縣,仍治建安。晉惠帝屬江州,領縣七。先是,武帝太康三年,析候官東安置晉安郡。惠帝元康元年,以屬江州,領建安、東平、吳興、建陽、將樂、邵武、延平七縣。江左省延平、東平二縣。本志言「江左」 ,不言何代。《方輿勝覽》謂「宋明帝廢延平二縣之省」 ,疑即此。時宋高祖仍屬江州,文帝元嘉中兼有綏城、沙村二縣,析邵武、將樂地置沙村一曰沙縣。陳武帝永定初屬閩州,後屬豐州,即今江西之撫州。隋高祖開皇九年,郡廢為縣,屬泉州。文帝大業初,屬閩州,三年,屬建安郡。是年,析候官地置閩縣,並建安、南安、龍溪皆屬焉,治閩縣。唐高祖武德四年,改為建州,改太守為刺史。舊《志》云:是年移州治於建安,領縣六,為妖賊武遇所陷。五年,刺史謝元治討之,州復,閩縣仍屬。復置唐興、建陽、將樂、綏城,並建安,凡六縣。六年,析閩縣置泉州,建州領縣如故。七年,領縣七,邵武來屬。八年,領縣六,置泉州都督府,省建陽入建安。太宗貞觀三年,領縣四,省綏城入邵武。高宗永徽六年,領縣五,復置沙縣。中宗嗣聖五年,領縣六,復置建陽。睿宗景雲二年,屬閩州都督府。元宗天寶元年,隸長樂郡,復改建安郡,隸江南東道採訪使,改唐興為浦城縣。肅宗乾元元年,復為建州,隸福州都督府。上元元年,屬福州節度。代宗大曆六年,隸福州都團練觀察使。十二年,領縣五,割沙縣屬江州。僖宗乾符五年,賊黃巢毀州治,州人陳巖率鄉兵破之。中和四年,以巖破賊功,拜觀察使,鎮福州,表郡人熊博為刺史,寓治建陽。昭宗景福三年,建州刺史徐歸範叛附於王潮。潮,閩王審知兄也。五代晉高宗天福六年,以建安鎮安軍王延政為節度使,封沙王,後改鎮武,立溫嶺、松源關,隸三鎮。天福八年,延政以建州建國,僭稱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兵圍建州,拔其地,遷延政之族於金陵州,改為永安軍,尋改「忠義軍。」 領縣八。宋太祖開寶八年,南唐平,復以其地為州。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屬兩浙西南路。五年,領縣四,析將樂屬南劍州,陞邵武為軍,而以歸化、建寧屬焉。雍熙二年,改屬福建路。端拱元年,陞建寧軍節度。淳化五年,領縣五。陞崇安場為「崇安縣。」 真宗

咸平三年,領縣六,陞「關隸鎮」 為「關隸縣」 ,即今政和縣。英宗治平三年,領縣七,析建安、建陽、浦城三縣地,置甌寧縣。神宗熙寧三年,領縣六,省甌寧縣。哲宗元祐四年,領縣七,析建安地復置甌寧,而建陽、浦城之地不復與焉。高宗建炎二年,州卒葉儂叛,知州事方承移寓建陽。先是,建炎元年,建州軍校張員等作亂,執守臣張勳,轉運使毛奎為所殺,判官曹仔嬰城自守。二年,轉運判官謝如意執張員等六人誅之。是年六月,建州卒葉儂作亂,寇福州,陷七日,入寧德縣,復還建州。上命御營中軍統制張俊同兩浙提點刑獄趙哲率兵討之,大破儂兵於建州城下。儂遯而降,復謀叛,尋擒斬之,州始復。四年,御營前軍將楊勍叛,焚建州,都統制劉光世招安之。元世祖至元初,隸杭州。十五年,改建寧路,隸福州行中書省,置錄事司。十七年,改建寧路總管府,隸福建道宣慰司。順帝至正二十二年,立建寧分省,尋據於陳友定。分省廢。明太祖洪武元年,友定平,復為建寧府,屬福建布政司,罷錄事司,領縣仍舊置福建行都指揮使司。又置建寧左、右、中三衛,各領左、右、中、前、後五所,俱治於此。代宗景泰八年,領縣八,增置壽寧縣。附郭二。建安,甌寧。外屬六: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壽寧。

皇清因之。

建安縣:附郭。

建安本候官北鄉地。漢建安初,析置,以年號為縣名,並轄今建陽、甌寧、將樂、泰寧諸縣之地。十年,析縣之桐鄉,置建平縣。吳永安三年,又析其地為將樂、昭武、綏安三縣。唐屬建州。南唐屬永安軍,尋屬忠義軍。宋屬建寧。治平三年,又析縣之西北境十二里置甌寧縣,惟統東南隅十三里地。元屬建寧路。明屬建寧府,縣附郭。

皇清因之。

甌寧縣:附郭。

甌寧本建安縣,九里。《三耆》並浦城、建陽二縣地。宋治平三年,析置。熙寧三年省。元祐四年,復以建安西北十二里為之。蓋分建安之半,建陽、浦城之地不與。元、明仍舊。縣附郭。

皇清因之。

建陽縣

漢建安十年,吳遣賀齊討上饒,分桐鄉以益之,立建平縣。三國吳永安三年,以會稽南部為建安郡,仍置建平縣。晉元康元年,以建安郡屬江州,仍領建平縣。隋開皇九年,建州郡廢為縣,屬泉州,建陽並屬建安。唐武德四年,改建安為建州,復置建陽,升為上縣。八年,以建州屬泉州都督府,省建陽入建安。嗣聖五年,復置建陽。中和四年,以陳巖為觀察使,鎮福州,表熊博為建州刺史,寓治建陽。宋治平三年,析建陽東南及建安、浦城二縣地,置甌寧縣。紹興二十一年,重建建陽縣縣治。景定元年,唐石里嘉禾生,詔改建陽縣曰嘉禾。元復嘉禾縣為建陽縣。至正二十二年,陳友定據福建行省,移寨建陽之開福寺。明洪武元年,陳友定平,設縣仍舊,隸福建布政使司建寧府。

皇清因之。

崇安縣

崇安本建陽西北地。五代時,偽閩析置溫嶺鎮,屬建陽。南唐改崇安場。宋淳化五年,陞為縣,始自黃亭分界。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浦城縣

浦城亦候官北鄉地。漢建安中,析置漢興。吳永安三年,改吳興。隋開皇九年,省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復置,改唐興。天授末,改武寧。神龍元年,復名唐興。天寶元年,改載興。後唐同光中,更名浦城。宋德祐初,分置忠安軍。元復為浦城。明仍舊。

皇清因之。

政和縣

「政和,古福州寧德縣關隸鎮之地也,其地實揚州南境。」 按七閩之地,在秦為閩中,漢為閩越,後立為冶縣。東漢改為候官,建安初,分候官、北鄉為建安縣。吳、晉並屬建安。隋初郡廢,俱屬泉州。唐武德初,改建州治於建安。唐末,王潮析之,置關隸鎮。宋咸平三年,陞為縣,遂以建安之東平、高宅、長城、東衢、感化五里益之,始移縣治於感化東岸口黃熊山麓,改隸建州。政和五年,改今名,然而尚用關隸縣印。紹興六年,知縣謝邦彥始請改政和縣印。先民以縣在州東,私號「東和」 ,元、明仍舊。

考證
皇清因之。

松溪縣

松溪本吳越處州東平鄉。五代時,偽閩據為松源鎮,今縣東「皈伏里」 是其地。南唐保大九年,陞為縣。宋開寶八年,改今名。至道二年,析建安之杉溪、興唐並浦城之上元三里益之,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壽寧縣

壽寧本政和、福安二縣地。明景泰六年始置邑。初,境內有銀坑數處,流民竊採,往往嘯聚為盜,阻山依谷,不可服制。有鄭懷茂者,正統末,擁眾數十,據官臺山作亂,剽掠旁縣,民不聊生。都御史劉廣衡檄按察副使沈訥以兵討之。沈至其地,用鄉民劉良、李球等為嚮道,出賊不意,竟擣其壘。賊勢窮蹙,猶悉力拒戰。沈親冒矢石督戰,遂破之。議者謂地勢險遠,非置邑控制無以靖。後劉善其計,請於朝,析政和東北里及福安、平溪等里為縣,治楊梅村,隸建寧府。

皇清因之。

建寧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

建寧府疆域圖

建寧府疆域圖

本府

東抵福寧州福安縣界,三百三十六里。

西抵邵武府邵武縣界一百五十五里。

南抵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

北抵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南到福州府古田縣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延平府順昌縣界一百一十五里。東北到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到江西廣信府鉛山縣界三百四十五里。由本府到

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東西廣四百五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建安縣:附郭。

東抵政和縣界一百里

西抵甌寧縣界一里

南抵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

北抵甌寧縣界一里

東南到福州府古田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延平府南平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到松溪縣界,一百十里。

西北到甌寧縣界一里

東西廣一百一里,南北袤八十一里。

甌寧縣

東抵建安縣界一里

西抵建陽縣黃口界八十里。

南抵建安縣界一里

北抵浦城縣南崖界,一百八十里。

東南到建安縣界一里

西南到延平府順昌縣白巖界,一百二十二里。東北到松溪縣界西溪界,二百里。

西北到建陽縣由源界,一百五十里。

田縣至

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一里,南北袤一百八十一里。《建陽縣》。

在府城東一百二十里,東抵甌寧縣界三十五里。

西抵邵武縣界一百里

南抵甌寧縣界,三十五里。

北抵崇安縣界,四十里。

東南到甌寧縣界,七十里。

西南到順昌縣界,一百里。

東北到浦城縣界,二百二十里。

西北到邵武縣界一百三十五里。

「由縣至省,六百里。」 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崇安縣》:

在府城西北二百四十里,東抵浦城縣界七十里。

西抵江西廣信府鉛山縣界,七十里。

南抵建陽縣界八十里

北抵廣信府上饒縣界七十里。

西南到建陽縣界,八十里。

東北到浦城縣界,七十里。

西北到:廣信府上饒縣界七十五里。自縣至

京師五千五百一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浦城縣》。

在府城東北二百七十里,東抵處州府龍泉縣牌頭嶺界九十里。

西抵崇安縣楊源嶺界八十里。

南抵甌寧縣塔嶺界九十里。

北抵廣信府永豐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到松溪縣翁源嶺,界七十里。

西南到建陽縣西坑嶺界七十里。

東北到衢州府江山縣筋竹嶺界九十里。西北到廣信府永豐縣小竿嶺界九十里。自縣至

京師五千三百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松溪縣》:

在府城東一百六十里,東抵處州府慶元縣界四十五里。

西抵政和縣界,四十五里。

南抵政和縣界二十五里。

北抵浦城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到政和縣界,四十五里。

西南到建安縣界,四十五里。

東北到慶元縣界,八十里。

西北到浦城縣,一百八十里。

「自縣至省七百里。」 「至。」

京師五千九百三十五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政和縣

在府城東二百四十里,東抵壽寧縣南溪、石門界,七十里。

西抵建安縣界,三十五里。

南抵福州古田縣界一百里。

北抵松溪縣界,三十里。

東南到:福寧州寧德縣界三百五十里。

東北到浙江處州府慶元縣界,四十里。

西南到建寧縣界,三十五里。

西北到松溪縣界,二十五里。

「由縣至省,七百里。」 至

京師五千八百九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壽寧縣》:

在府城東三百五十里。東抵福寧州福安縣界九十里。

南抵寧德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抵政和縣界一百里

北抵處州府景寧縣界八十里。

東南到福安縣界,八十里。

西南到寧德縣界一百里。

東北到溫州府太順縣界七十里。

西北到政和縣界一百里。

考證

由縣至省,九百八十里。「至」

京師六千二百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建安縣附郭。

梁江淹云:「碧水丹山,為郡之盛。」

唐,權德輿謂「東閩劇地。」

楊億云:「建安保界閩越,綿地八百。」

盛均云:「其郡襟山帶水。」

郡守韓元中雲「《溪行石》中。」

曾鞏《道山亭記》:「閩之路,陸出者或逆坂如緣緪,或垂崖如一髮,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之然後可以投步。其溪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舟泝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其水陸之險如此。」 建安、甌寧二縣同。

《舊志》
建安郡東接括蒼北距上饒西南引延平

[編輯]

東北帶建溪,居閩上游,為江浙之要衝,福唐之喉襟。

閩號「佳山水」 建安,視閩中尤奇峻。

南望鐵獅、紫芝以次群峰,傍聯「黃華」 、「白鶴」 之秀,為東南勝地。

建陽縣

居郡上游。《舊志》云:「西北高而山多峻峭,東南下而地頗平夷,群峰襟抱,二水帶束,睡龍驚馬,東南迴護,臥牛踞虎,左右相持。」

崇安縣

襟山帶水,為閩南首。舊《志》云:黃石山在其北,武夷諸峰在其南。東有三台官山,西有白花巖尖石水,則石臼從東南來,石雄從西南來,合而環拱於縣。至武夷九曲與建溪會合而東注。蘇軾詩:「建溪富奇偉」 ,亦名言也。

浦城縣

舊《志》云:「地勢高亢,其山險峻,其水湍急。」 北有梨嶺橫截巀嵲天際,群峰疊嶂,迤邐而來。大溪環繞,自邑治西折而東。又云:「吳山崎其左,西巖環其右,前值迴隆之秀,後倚橫山之奇。」

政和縣

負山臨水,舊《志》云:「東抵永嘉,南通福唐,西走建溪,北控龍泉。」 又云:「群山迴環,二水縈繞。」

大奇峰聳翠於左,望浙峰列嶂於右。南則文筆之效奇,北則黃熊之獻秀。

松溪縣

《舊志》云:「湛盧峙其南,蹲獅展其北,七峰左聳,虹亭右列,中有雙溪,逶迤曲折,山明水秀。」

《學錄》:王琪記:「湛盧巀嵲,石壁縈迴,地靈而秀鍾焉。」

壽寧縣

「後據《鎮武》」 ,前列翠屏。叢珠聯綴於左,天馬騰躍於右。

《本志》云:「四山屏列,一水縈帶,疊嶂重岡,湧若波濤。」

建寧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周禮》:「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七閩未有所職,然《禹貢》揚州之域,南至於海。則七閩實揚州之南境。《天官書》云:「揚州之星紀,牽牛、婺女之分。」 《前漢·地理志》云:「粵地,牽牛、婺女分野。」 《後漢·天文志》云:「牽牛主吳越。」 《隋地理志》云:「自南斗三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而吳、越得其分野。」 《唐志》云:「東南負海為星紀。」 又云:「南斗、牽牛星紀也。」 又云:「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河南寖遠,自豫章迄會稽,南逾嶺,為越分野。」 《宋天文志》云:「天市垣第六星曰吳越。」 《元曆志》:「斗四度,入吳越分,星紀之次。」 明天文分野。以福建郡縣並屬鬥牛之分。

建寧府山川考一       府志

[編輯]

本府。建安縣附郭。

黃華山 在府城東北。自淛之處州綿亙六七百里,止於此山。劉宋時,守華瑾之徙治山西麓。宋韓世忠討范汝為,嘗屯兵其上,後守趙善後壟。其下為義壟。元末左丞阮德柔築城山頂,下屬舊城,以禦陳友諒。明初都指揮時禹拓大之,此山遂在城中。上有樓曰「黃華」 、鐵獅、白鶴、紫芝、黎岳、屏風、天湖諸峰,環峙雄踞,若「騫若翥。」 《一郡》

壯觀也。樓之臺曰「冠山」 ,閣、曰「憑虛」 ,軒、曰「待月,亭」 、曰《咸宜》,東門曰《寅賓》,西門曰《寅餞》。嘉靖中,僉事汪佃所建。山前潭曰「北潭。」

象山 在府城東南三里。山形如象,其鼻迴轉,抱水一泓,冬夏不涸。形家名「白象捲湖。」

梨山 ,上有梨山廟。唐李頻刺吏時,雅好此山,公暇時往遊。頻卒官,父老相率葬於縣之永洛洲,既即此山立廟,宋時雨暘應禱,累封靈祐福應威濟信順王。然當時以為李回。洪邁守郡時,祈雨神祠,作祝文云:「亟回哀眷。」 書吏持白曰:「回字犯相公諱,請改之。」 蓋徐鉉作《稽神錄》以為回。後邁讀《文藝李頻傳》,方証為頻。元國初,則於學宮作《澤民分靈祠》祀之。揭祐民作祠樂歌:「山為鉤曲藏神宮,拂天雲旗揭靈風。云何王陽招之東,乘彼赤羆駕文熊。飄然遨遊碩環雍,帝裔隊仗王儀容。手挾隋矢井和弓,下庭考鼓兼鳴鐘。銅梨白雉血在中,淋漓酒餚薦和雝。引接我士俱登庸,上天翩翩策飛龍。」 征南將軍左丞何?道入閩,師抵建寧,旬餘不下,左丞震怒,刻日拔城。是夕,夢唐衣冠者立帳前,圓目長髯曰:「吾以一城生命付汝,勿妄殺。」 覺詢土人,「此間何神最靈?」 一僧以梨山廟對,言其形似儼如夢中。左丞躍然曰:「果如神言,吾忍戮之。」 翌日,守將達元芳以城來獻。越二日,太守瞿也先率耆老詣軍門降,左丞大悅,入城,市不易肆。洪武十一年,釐正祀典,第稱建州刺史李公,令有司春秋致祭。六月六日為頻誕日,亦詣祭之。下有小梨山,由今廟小徑入,約五里許,地名瀨石。前小源漈,下有古基及小廟。又傳神歿葬此。既立今廟,一夕大雷雨,小廟香爐飛上廟前大梨樹,建人遂截梨刻像,今正殿像是也。像貌常澤,相傳座下有井有龍居潤蒸神貌。祠左有臨清閣,刻頻建中詩。按《唐書李頻傳》,謂「盜發頻塚,壽昌人為之掩覆。」 鄭谷《哭頻》詩:「令終歸故里,末歲道如初。雨墳生野蕨,鄉奠釣江魚。」 曹松《哭頻》詩:「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東歸就故鄉。」 則永洛洲其衣冠之藏爾。

龜山 在漢溪之東。相傳曹聖者嘗為邑人雷氏擇此地葬祖下。有「曹山寺」 ,祀先之所。

《曹高山 上有曹聖者茶場》。

虎頭巖山 山多奇石,前聳一峰若虎首。上有馬仙姑庵。仙姑,將相里人,嫁期年而寡。紡績養姑,出入徒跣展,蓋渡溪不借舟。請幫助識別此字。嘗語人曰:「我非世人,奈姑在耳。」或旱暵,鄉人舉迎祈雨,立應。後姑以壽終,襄事畢,遂飛昇去。側有涼傘山,其形如傘,下有孤石,聳如人立,俗呼為石人。又《霍童志》:馬仙姑姊妹三人,長適霍童青巖家,貞潔不偶。一日浣布,霍童流有仙桃一枚半,餘啖二姝,三人同日昇天。又按《列仙傳》:馬大仙,唐末處州馬氏女。既嫁家貧,養姑尤謹。遇異人授以仙術,往來傭織,去家百里,有美食,即以薦姑。今閩中多祀馬仙姑者,亦不知是何仙也。

雞足山 三峰如雞足,下有報恩院,又名臥雲庵,宋釋崇因居之。《五燈會元》:崇因,長樂陳氏子。六歲禮鼓山披削於國師言下發明。開堂日,僧問:「諸佛出世,天花亂墜。和尚出世,有何祥瑞?」 師曰:「昨日新雷發,今朝細雨飛。」 問:「如何是諸佛元旨?」 師曰:「草鞋木覆。」 開寶三年示寂。茶毗,收舍利三百餘並靈骨,歸於雞足山臥雲院建塔,即此三門山 。王氏據閩,於此置柵防守。

龍池山 山頂池有龍居之,遇旱觸以物即雨。涼傘山 在虎頭巖側,形如傘,下有孤石高聳如人拱立,俗又呼為「石人山。」

隊羊山 :連岡接隴而下,形如隊羊。

大富山 在龍津,培塿而潤,其地宜水。元楊達卿,文敏,榮祖也。家素饒,好為德。左丞阮德柔治建寧,迎致官舍為子弟師,強之仕,不應。達卿之為德也,推衣食以賑饑寒,出貲市牛以助耕作。歲首則設酒食會鄉人,戒毋鍛山林,恐傷昆蟲。草木之生,有截流毒魚探巢取𪃟者,皆予之錢,糓勸勿為。會歲饑欲發廩,惡其有名,告人曰:「有種吾山一株木者,酬以粟一斗寔,不問其種否。」 及木,大戒子孫毋售也。惟聖人之廟,學浮屠、老氏之宮、神祠杠梁,與貧人之欲為廬舍、死無以為棺者,於是乎取之。里人名其山曰「萬木北山 。」 宋徐大正居此,作《閒軒。秦觀記》:建安之北有山,巋然與州治相直,曰北山。山之南有澗,澗之南有橫阜,背山而面阜據。澗之北濱,有屋數十楹,則東海徐君大正燕居之地也,其名曰「閒軒。」 去軒數十里,有田可以給饘粥,供絲麻,賓婚燕祭之用,取具君將歸而老焉,而求記於高。

考證

郵秦觀

滾坑山 在府城南鐵獅峰下。相傳,王延政據建時,有蛟滾山成坑,因名。

壑源山 ,在鳳凰山南,高百丈,所產茶為外焙冠。《輿地廣記》:「壑源茶」 即此。

瑞峰山 在白塔里人,太師楊榮祖墓在焉。建祠其下,因名「瑞峰寺。」

仙人山 :在璜溪山。自郭巖發跡,高聳而下,至此平如仙人撒網形,故名。

馬鞍山 在城東北,又以古有瑞峰寺名。瑞峰,郡主山也。宋守韓元吉以其卑於朝山,植萬松焉。與馬鞍相屬者,曰雞籠山。

白鶴山 《寰宇記》:「東晉時,望氣者言,山有王氣,將發之,朝鑿暮合,上見白鶴雙翔,因名白鶴山。」 宋孝宗初,封建國公,後自普安郡王進封建王,既即位,陞州為府。山麓有甘泉,飲之愈病,湧則可占歲前有熙然堂,宋守黃遹構以勸農,今夷為民居矣,但尚名「探春亭」 也。傍有真如寺,寺西南地勢隆起若龜狀,兩水流前,而紫芝、鐵獅、雲際、梅仙諸峰,爭奇獻秀。元寺僧無涯為檀施,郡人楊彥禎予以龍津木三百,兼給運資。無涯曰:「莫為謝,寺傍西南地,吉壤也。君父未葬,請奉君彥禎葬。父後生文敏雲。」 又岳祠東廡壁有喬戚里畫,元時名畫也。

雞籠山 :在府東北五里,與馬鞍山聯屬。竹木蓊鬱,狀若雞籠,故名。

響山 ,漢梅福煉丹響山,其徒陳先生每竊食之。福怒,拔劍逐先生,先生逃入此洞,名逃奴洞矣。《西漢書》:「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也。去官歸壽春,數言變事。至王莽專政,一朝棄妻子去九江。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變名姓為吳門市卒,至今傳以為仙。」

天馬山 :在府城東北二里。山巔有峰高圓,由東而分為白鶴山,中為小黃華山,西來突起圓隴於全府治之後,與大黃華相接。

鳳凰山 ,北苑茶焙在其麓。蘇軾《鳳咮石硯銘》曰:「北苑龍焙山,如翔鳳下飲之狀。當其咮有石蒼墨,堅緻如玉。太原王頤以為硯,予名之曰鳳咮」 ,即此是也。北苑者,其地宜茶,凡三十里,唐邑人張廷暉居之。廷暉仕閩為閤門使,龍啟中,悉以輸官,由是有北苑之名。其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次曰雨前。火前謂寒食前,「雨前」 謂穀雨也。鳳凰山旁曰壑源山,曰沙溪,皆產茶之地。官焙三十有二,小焙十有四。內園三十六所,外園三十八。內園以上供,外園以備賜予,而壑源為冠。五代時,王延政併遠近民地悉入官焙。南唐潘承祐判本道征稅事,收近焙茶為獻,以外焙地還民稅,取其乳作片,號「京錠的乳」 ,亦名「研膏茶。」 宋太平興國二年,置龍焙造龍鳳茶。咸平中,丁謂為本路漕鹽,造御茶,歲進龍鳳團各五斤有奇,的乳以下萬八千四百六十五斤有奇,創造規摹,精緻嚴謹,因按圖繪器具及敘採製入貢法式,曰《建安茶錄》。此時建安之茶最天下。其後蔡襄為漕使,改造小龍團茶,每二十八餅重一斤,尤極精妙。元豐初,復下建州製密雲龍,其品視小團尤高。熊蕃詩:「外台慶曆有仙官龍鳳才,聞製小團。」 曾文昭詩:「莆陽學士蓬萊仙,製成月團飛上天。」 又云:「雲密新樣尤可喜,名出元豐聖天子。」 葢謂是也。大觀後,製愈精,數愈多,銙式屢變,名色不一。自貢新迄京錠,皆以品色分綱。紹興十六年,去京錠,改造大龍團。至三十二年,凡工用之費,筐羞之式,皆漕臣專之。其細色五綱,第一綱曰「貢新」 ,第二綱曰「試新」 ,第三綱曰「龍團勝雪」 ,曰「白茶」 ,曰「御苑玉芽」 ,曰「萬壽龍芽」 ,曰「上林第一」 ,曰「乙夜供清」 ,曰「承平雅玩」 ,曰「龍鳳英華」 ,曰「雪葉」 ,曰「蜀葵」 ,曰「金錢」 ,曰「玉華」 ,曰「寸金」 ;第四綱曰「龍團勝雪」 ,曰「無比壽芽」 ,曰「萬春銀葉」 ,曰「宜年寶玉,曰玉清慶雪,曰無疆壽龍,曰玉葉長春,曰瑞雲翔龍,曰長壽玉圭,曰興國巖銙,曰香口焙銙,曰上品揀芽,曰新收揀芽。」 第五綱,曰「太平嘉瑞,曰龍苑報春,曰南山應瑞,曰興國巖芽,曰興國巖小龍,曰興國巖小鳳,曰大龍大鳳。」 其粗色七綱,曰小龍小鳳,曰大龍大鳳,曰不入腦。上品揀芽,小龍曰入腦小龍曰入腦小鳳曰入腦大龍曰入腦大鳳。苑中有漕司行衙及茶堂、星輝館,又有倉儲。建寧、北苑二里,秋苗以給養舂夫,今俱久廢,惟御泉亭在焉。御泉一名鳳凰泉,一名龍焙泉。宋上供茶,取深僅二尺許,有暗渠通溪,泉日夜從渠出。而《舊志》謂「喊之則出,造畢則竭。」 蓋神異其說,以表茶美矣。建人祀張廷暉為茶焙地主。而丁謂監製時作堂曰「茶堂前。」

引三泉為池,曰龍鳳池。池中為島,滿植海棠、櫸柳。每旭日初升,晴光掩映,浮動如紅雲然。今焙池俱廢,僅雲島隱隱可辨爾。

白土山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詔「天下產茶之地,歲有定額,以建寧為上,聽茶戶採進,勿預有司,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筍,不得碾揉為大小龍團。」 可謂一洗前朝弊政矣。

龍山 狀如龍蟠,與鳳凰山對峙。

東山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一名蘇口山。與相屬者有盤山,以其寬平如盤。明御史滕祐別業在其下。林俊《記》:「閩山水甲天下,建甲閩,武夷甲建,次則無如東山。」 由建東門出,不三十里而近。水可舟,陸可輿馬杖屨。山之北,岈然閎壯雋深,中峙若正士。東西山牆列立侍若弟子行。南為鳳山,嵽嵲軒翥,與北相應接。山多篔簹,豫章櫧檉,異花茂草,嶔厓邃谷。巖石之奇,或如渥丹,或如濡墨,或赭或殷,或濃或淡,或童或叟,或斷復續,或有復無,縈繚擁撗,變幻層出,總而名之曰「東山」 ,滕德甫氏別業在焉。其弟吉甫額堂曰「草堂」 、曰「賓鳳」 ,名臺曰「可詩。」 濬泉於叢木灌莽之間以為池,導為溝澮,以溉高下之田。人名泉曰「御史泉。」

金盤山 在蘇口。山勢寬平如盤,故名。

雙髻山 :又名「筆架山。」

八仙山 ,俗呼有仙人過之,足跡隱隱石上。辰山 ,郡山之最高者,山有峰,曰「逍遙」 ,曰「飲坑」 ,曰「牛頭。」 又有石若鼓,擊之有聲。有牛心洞,中懸一石如牛心。旱時鄉人以紙揩石,便有水滴,盛之而出,甘雨時至,然不誠不得也。下有蘆竹洞,有蛟窟,禱雨輒應。

魚峰 ,唐龍紀元年建萬葉教寺。有瀑布、石門、菩薩巖、仙人跡、汙樽、水簾、七松壇、萬石階,號「八景瀑布。」 自山頂瀉下數百尺,飛濺尋丈,外若珠簾窣地,號「天下第三瀑布。」

黃梔峰 ,地產黃梔,峰下舊有三十寺,今存者五,曰石龜、冷水、《威巖》《新安、藥師》。

黃龍峰 在南村里。有馬仙祠。

百丈峰 上有百丈巖,世傳馬仙所居。巖畔有雙龍泉,旱禱輒應。巖二十餘里,有寶葢洞,馬仙飛昇處也。

《銅場七峰 》,七峰連屬,中三峰並馳,比諸峰特異。

真武嶺 在登仙里。上有亭,記「真武君。」

靈地嶺 相傳梅福修煉於此,故靈。其地蛟窟嶺 ,舊有蛟滾地成窟,因以名嶺。

天湖嶺 嶺巔有水一泓,故名。

《大雪嶺 》「嶺多積雪。」

曹巖嶺 相傳曹聖者常棲息於此。地產楊梅,色紅者,俗名《聖者楊梅》。

吉雲巖 在南村里。宋侍郎袁樞立庵,祀龔、劉、楊三聖者。鄉民有禱輒應。

臥牛巖 在東萇里,形是臥牛,下有竇,可容數人。

鶴峰巖 ,巖前兩山並立,俗呼「寒山、拾得。」 山上有庵,祀魏王、錢鏗二仙。旁有水一泓,可愈患眼。三姑巖 ,山形高峙如人立。

《寒巖 下有高澗》,發源巖上。

定心巖 ,舊有道人結屋禪定,人以名巖。威禮巖 ,相傳有道者建庵奉佛,故名。今廢。雲竹巖 ,極高聳,多松竹。

龍興巖 前有龍興觀

靈仙巖 巖中有馬仙庵,祈禱輒應。

《圭峰巖 》峭立如圭。

石鼓巖 上有石鼓,扣之有聲。

瑞興巖 左右常產芝

洋山巖 巖上有田數頃,一望平衍。

「寶曆巖 」 有庵奉魏仙,今廢。

伏獅巖 ,相傳越王嘗游其地,下有越王潭。寶勝巖 ,吼瀑百丈,直瀉澗底。

靈巖 ,在玉潭巖方,而兩穴相疊,上起雲氣,則大雨在數日間。

紅雲島 在吉苑裡鳳凰山下茶堂前。宋咸平間,丁謂監茶事,於堂前引二泉為龍鳳。其中為島,四面植海棠,晴光掩映,如紅雲浮其上。今池廢,而島猶隱隱可識。

浮石洞 在響山前。蓋溪中小嶼,水泛未嘗見其沒,人以為與之俱浮。相傳漢梅福煉丹響山,其徒陳先生者每竊食焉。福怒,拔劍逐之,遂逃入洞中。福曰:「此吾丹之功也。」 乃釋之,故又名逃奴洞。風月之夕,舟泊其濱者,或聞水中笛聲。宜陽洞 洞初入甚暗,良久方明。後漢宜新太

守楊仲產所居地

紫霞洲 在城中和坊。宋守韓元吉闢北園以增府治,濬池導泉,作亭臨之,號紫霞洲,蓋取「幔亭紫霞褥」 之義。內有玉仙池,源出處州之龍泉,至烏龍巢口南注,經月城僧舍,穿城而入,瀦為大池。宋於此置豐國錢監,引之以給鼓鑄。紹興以後,官冶停鑄,水道弗修。元吉與後守趙善俊相繼修之,水仍入池。熊克為《記》。惟「建之水,厥有二瑞。官焙歲為茶萬餘斤,取足御泉之一泓;官冶歲為錢十萬餘緡,取足於龍泉之一派。皆大旱不涸,真天泉也。」

伏洲 洲上有長慶館,館後有唐刺史葉灝廟。灝武德中以捍賊卒,貞觀初民廟之。廟左有溪潭,時苦霖漲,一夕風雨冒之,沙石填閉,人謂神力。後移建城內古富沙地,名富沙廟矣。

倪坑 唐乾寧中,有道人倪彥松居此,為郡禱雨,其應如響。及卒,葬所居處。五代唐同光三年,郡久旱,加以兵,後大疫,鄉人詣墓乞靈,拜伏,方興雲生,而病者即愈十之六。

起莘溪 ,出九漈巖,會璜溪。

龍潭溪 :源出白雲巖,會璜溪。

東溪 在府城東南政和門外。發源處州松源,會松溪、政和之水而下,至城東南,繞而西,合甌寧西溪之水,為一大溪,南注延平,抵福州入於海。

沙溪 源出南才順陽二里,逕本里,入東溪。秦溪 源出古田縣,逕秦溪外里,遶南瓦口入大溪。

普通溪 源出南鄉,逕登仙里,入東溪。

璜溪 源出丁坑,合九溪、白塔、大富、四流、逕房村口入大溪。上接武夷,下會鐔川。波光滉漾,有聲淙然,勢委曲若璜。其地宋、元至明世族萃處,絃誦相聞。又云:「唐雷鸞釣璜之所。」 鸞,五代時為押衙,鄉人立祠於此,並祀徐將軍。又有桃源、起莘、龍潭諸溪,俱會於此。溪在璜溪之上,則有仙人山,有龜山,有箱山,而隊魚山在溪南,群山突出若隊魚。又在溪西南者曰「印山」 ,在西者曰「鳳山」 ,在西北者曰「虎山」 ,在東北者曰「豸山」 ,皆以形名。

房村口溪 源出上裏白塔,逕甌寧高陽里大坋,至葉墩橋下范墩入大溪。

古老嶺溪 :源出法雲山下,逕石門南下至古老嶺下入大溪。

順陽口溪 與安泰互源出古田縣界。

橫谷溪 源出甌寧,逕建寧、吉苑二里,抵橫谷鋪,下入東溪。

東游溪 源出政和、甌寧二縣界,首逕東游市入於東溪。

川石漈溪 源出政和逕蓬源,主龍蓬口,入於東溪。溪有灘曰書筒葢,溪上石高三尋,廣四尋有咫,形如書筒,故以名灘。後石淪溪中,世傳唐羅隱過是里,里人慢之,隱因指曰:「書筒淪水川石,無官。」 里人自此誑惑,絃誦衰歇。洪武初,詔民家得自擇子弟之秀者送入學宮。有陳伯進者,冨人也,欲擇諸孫應詔,其子懷慎舉《隱言》對。伯進笑曰:「何誕諺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懷慎乃送其子昇入學為弟子。及永樂中,徙冨民寔京師,伯進與焉。昇坐往來奉父廢學者十餘年,人謂隱言驗已。既以明經領鄉薦,會試中乙榜,授嘉魚學。

東萇口溪 源出古田縣,經萇口入於東溪。千源溪 源出政和西里及古田縣界,流會東萇口溪。

山溪 源出古田縣,流至千源,會陂頭二水入東溪。

南澗 在登仙里寒巖下。源出巖上,下成小澗。密黯灘 ,險灘也。鄉人立靈山廟以鎮之。蛟潭 ,蕭子開《記》:「昔有樵子見潭上浮槎,有金環如指大,涉而取之,遂罹其殃,此潭是也。」 越王潭 在房村下里伏獅巖下。相傳越王曾遊此。

書筒灘 在川石里。有石肖書筒,故名。俗傳羅隱云:「書筒落水,川石無官。」 里人惑之,遂廢學。明少師楊榮、教諭賈暹俱有記,辨其非。後人知學,復有仕宦者。

鳳凰泉 在吉苑裡茶焙中。泉甚清潔,上供茶用此濯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